法律与社会工作大纲

时间:2019-05-15 02:0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律与社会工作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律与社会工作大纲》。

第一篇:法律与社会工作大纲

《法律与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

课程编号: 080165

英 文 名: Law and Social Work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前 置 课: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法学概论 后 置 课: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 学 分:2学分 课 时:32课时 主讲教师:许芸

选定教材:花菊香.社会政策与法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课程概述:

本课程为社会工作专业的选修课之一。本课程以有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介绍与社会工作有关的法律基本知识,讨论社会工作在法制社会中的作用和角色,社会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及手段。结合典型个案,讲授社会弱势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法律关系的调整,以及不同案主群及其权益的法律保护等问题。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一方面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同学的法学素养和法学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知法、守法、懂法和用法。另一方面从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服务需要出发,帮助社会工作专业同学了解和理解有关弱势群体保护、社区组织和管理、社会团体和公益事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学生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居民权益有一些基本的和概括的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

本课程授课内容采用多媒体授课。运用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线,以学生自学并与教师互动学习和讨论为主体,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授。通过案例分析和记录片或影片的赏析,使同学们更直观得理解本门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对于各种弱势群体法律基本理论,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案例讨论和分析活动;在社会中,关心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对于侵害公民权利的情况,并能从法律的角度认识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绪论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法律的基础知识,并理解社会工作与法律的关系,社会工作在法制社会中的角色与作用。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工作概述

一、社会工作的实质

本质: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的专业。

二、社会工作的特点、方法、内容、对象、目标、价值等

1、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Profession):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社会工作是一种关系(Relationship): 助人关系:有求助者和助人者;

3、社会工作是一种过程(Process):助人的过程重于助人的结果;

4、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Occupation):社会有需求,而提供“社会”服务。

三、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四、社会工作未来发展趋势 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国际化。

第二节 法律基础知识

一、法律的本质与特征

特征:法律是调控人们行为的特殊的社会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律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二、法律的职能

1、政治职能

2、社会职能

三、法律的渊源

法律的渊源,是指用以表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

四、法律制定的程序

1、法律案的提出。

2、法律草案的审议和议论。

3、法律的通过。

4、法律的公布。

第三节 与社会工作有关的法律

一、有关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

二、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福利的法律法规

三、有关社会工作代理或服务的法律

四、社会工作者法律,开展社会工作时的法律准则

第四节 社会工作与法律的关系

一、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

二、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受到法律保护

三、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运用各种资源

四、作为政策的倡导者,要求及时制定各种合理的政策和法规 思考题:

1.为什么我们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要学法、懂法?

2.社会工作者与法律工作者在维护弱势群体权益时,所发挥的作用有何不同? 3

第二章 社会弱势群体保护基本理论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对了解弱势群体,培养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度,并掌握对于弱势群体保护可采用的方法,并理解对弱势群体专门立法的要求和目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和基本特征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

二、弱势群体的分类

1、生理性社会弱势群体

2、心理性社会弱势群体

3、社会性社会弱势群体

三、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

1、经济上的低收入性

2、生活上的贫困性

3、政治上的低影响力

4、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

第二节 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几种类型

一、软性保护

二、弹性保护

三、刚性保护

第三节 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系统一、社会支持理论

二、社会支持系统内容

1、政府支持系统

2、社会支持系统

3、个体支持系统

第四节 对社会弱势群体专门立法的要求和目的

思考题: 1.妇女属不属于社会弱势群体?

2.请同学们课后注意收集侵害弱势群体权益的案例。

第三章 残疾人权益保障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残疾人的身心特征,熟悉残疾人权益保护的内容,能够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分析权益受侵害的残疾人的案例,并对残疾人展开社会工作,教学内容:

第一节 残疾人概述

一、残疾人的界定标准。

1、缺陷。

2、残疾。

3、障碍。

二、残疾人的分类

视力残疾、听力和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如果一个人同时患有上述两种或以上的残疾为多重残疾。

三、残疾人的数量

四、残疾人的心理特征

1、视力残疾人的心理特征:内向平稳型,如“盲人算命”。

2、听力残疾人的心理特征:外向型,如“聋人犯罪”。

3、肢体残疾人的心理特征:外向型、支配性高、顺从性低。

4、意外伤害致残心理特征:五个发展阶段:情绪休克期、否定期、抑郁期、依赖期、适应恢复期。

5、智力残疾人的心理特征:情感朴实、情绪不稳定。

6、精神残疾人的心理特征:复杂。

五、残疾人在心理适应与社会适应上存在的困扰问题。

1、自我形象问题。

2、自我了解问题。

3、个人隐私问题。

4、人际关系问题。

第二节 残疾人权益保障内容

一、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原则平等、参与、共享。

二、残疾人权益保障的目标

1、对残疾人而言是:消除障碍、平等参与、全面发展。

2、对健全人而言是:消除歧视、净化心灵、与你同行。

3、对全社会而言是:消除偏见、实现平等、文明进步。

三、对残疾人各方面的权益保障

总则、康复保障、教育、劳动就业权益、文化生活权益、福利、环境、婚姻与家庭保护、6 侵害残疾人权益的法律责任等方面分析。

第三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特征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容

1、康复:最大限度地恢复生理功能或功能补偿

2、教育:享受权利和挖掘潜能

3、就业:维护合法权益

4、婚姻和家庭生活:通过咨询、介绍、辅导等方式,建立婚姻关系或更好地调试家庭关系。

5、倡导和社会预防:改善生活环境,消除歧视和不平等。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

四、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现状 录像:《月亮的小孩(白化症)》 思考题: 1.各种不同类型的残疾人有何不同的身心特点? 2.如何理解“残疾人正常化”理论? 3.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有何特殊性?

第四章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课时分配:6课时(实践2课时)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认识未成年人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能够熟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能够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对未成年人开展工作。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未成年人概述

一、未成年人的界定

二、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

三、未成年人问题现状

四、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

第二节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内容

一、未成年人的法律地位

1、权利能力

2、行为能力

3、基本权利

4、基本义务

二、未成年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1、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未成年人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权利能力的获得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2、行为能力指未成年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行为能力的获得受年龄限制。

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的内容

总则、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法律责任、附则等。

第三节 未成年人犯罪

一、未成年人犯罪特点

1、在犯罪形式上看的特点

2、在犯罪手段上看的特点

3、从犯罪的身份、年龄来看的特点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1、家庭原因

2、学校原因

3、社会原因

4、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1、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和教育

2、教育未成年人自我防范 反“引诱”:防止自己违法犯罪。

反“侵害”:防止违法犯罪行为对自己侵害。

四、社区矫正

第四节 未成年人社会工作

一、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二、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

1、个案辅导

2、小组工作

3、家庭恳谈

三、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社会工作

课程实践:去秦淮区的“诚爱”青少年社区矫正基地参观。思考题:

1.认识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和特点,以及分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理解社区矫正。

第五章 老年人权益保护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认识和了解对于老人生理变化及心理特征;了解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老人问题和老年人的需求;熟悉并能运用对于老年人保障和福利的相关法律;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关怀老年人的理念,并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的相关技巧和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老年人概述

一、老年人的年龄

1、生命年龄

2、生理年龄

3、心理年龄

4、社会年龄

二、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特征

1、生理衰老

2、心理老化

3、社会交往变化

三、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二高三大”:高速;高龄;老人数量大;老年抚养比大;地区差异大。

四、当前我国老年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老年人权益保护内容

一、总则

二、家庭赡养和扶养

三、社会保障

四、参与社会发展

五、法律责任

第三节 老年人社会工作

一、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1、老年人困难的帮助

2、老年人发展需要的服务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1、社会撤退理论

2、活动理论

3、替换理论

4、连续理论

5、社会化理论

6、标签理论

三、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

记录片:《老年痴呆症老人服务》,分析。

思考题:

1.老年人权益易受侵害表现在什么方面? 2.当前我国如何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3.社会工作如何应对当前老龄化社会提出的挑战,有何作为?

第六章 妇女权益保护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熟知《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内容,并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并思考社会工作从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针对不同的案主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妇女权利的发展

一、传统妇女的地位和权利

1、礼法规范: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2、经济地位:律法剥夺女性的财产继承权。

3、婚姻地位:包办买卖、一夫多妻、“七出”制度。

4、受教育权:女子无才便是德。

5、政治权利:政治无权,依附政治。

6、身体权利:畸变的身体。

二、妇女运动 1、20世纪上半叶,国际妇女运动第一次高潮。2、20世纪60年代始,国际妇女运动第二次高潮(三次妇女大会)。

三、中国妇女的解放过程

第二节 妇女权益保障

一、《妇女权益保护法》内容

1、总则

规定了妇女权益保障的基本原则:(1)男女平等的原则。

(2)对妇女权益实行特殊保护的原则。(3)逐步完善对妇女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4)禁止歧视、虐待、残害妇女的原则。

2、政治权利

3、文化教育权益

4、劳动权益

5、财产权益

6、人身权利

7、婚姻家庭权益

8、法律责任

二、新《婚姻法》对妇女权益的保护

三、家庭暴力浅析

1、新《婚姻法》中对家庭暴力的解释

2、家庭暴力的原因

3、家庭暴力的影响

4、家庭暴力的特征和发展过程

5、对于家庭暴力,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 第三节 妇女社会工作

一、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

二、有关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

1、宏观指导理论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社会性别观点。

2、具体指导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

三、妇女社会工作的方法

记录片:《结婚》、《离婚》 思考题:

1.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如何预防和处理? 2.设计离婚妇女、单亲母亲、受暴妇女的小组工作方案。

第七章 城市农村贫困人口权益保护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对当前社会的贫困问题、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有所关注,并体会对待城市、农村贫困人口,社会工作如何介入?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贫困概述

一、贫困的含义

二、划分贫困的方法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三、贫困的现状

第二节 城市贫困人口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城市贫困人口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概述

1、原则

2、对象

3、标准

4、审批

5、保障金的发放

6、管理和处罚

第三节 农村贫困群体权益保护

一、我国农村的贫困状况及其贫困问题的特点

二、我国农村反贫困行动概况

三、农村五保制度

第四节 反贫困与社会工作介入

一、个案辅导与小组工作 个案辅导:扶贫先扶志。

小组辅导:青年人小组、贫困子女小组、妇女小组等

二、反贫困与社区发展

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治和互助精神,最终目标是解决社区居民贫困、失业、居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三、减贫和社会计划。

反贫困社会计划基础是国家公共资金,它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来改善社会不平等状态。

观看记录片:爱德基金会扶贫项目。思考题:

1.如何理解“贫困”、“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概念的含义? 2.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如何进行审批和审核? 3.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4.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社会日益增加的贫富差距问题?

第八章 失业人群权益保护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的失业问题,并能够理性分析和思考。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失业概述

一、失业定义

二、失业率

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三、失业的原因

1、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

2、城镇登记失业、下岗失业人员越来越多。

3、农村的大批量劳动力进城务工。

4、大学生就业问题严重。

四、失业的分类

1、摩擦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3、周期性失业。

4、季节性失业。

5、制度性失业。

五、三次失业高峰

第二节 失业人员权益保护

一、失业保险制度

二、失业救济制度 思考题:

1.分析当前我国失业问题。

2.思考如何解决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

第九章 城市边缘群体——农民工权益保障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与同学一起探讨农民工的话题,分析农民工权益易受侵害的方面,及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民工概述

一、农民工的界定

他们的身份是农民,而职业是工人。

二、农民工的形成原因

三、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总体人口特征

四、农民工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1、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2、发挥“反哺”功能,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3、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节 农民工权益保障内容

一、农民工权益受侵害表现

1、人格歧视

2、权利保护歧视

3、职业歧视

4、生活

5、交往

6、教育等等

二、农民工权益易受侵害的原因

1、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的现状。

2、雇佣双方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决定了农民工处于不利的境地。

3、保障力度不够。

4、农民工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

5、社会救助制度系统疲软。等等。

三、农民工权益保护内容 思考题:

1.农民工权益易受侵害的方面有哪些?

2.分析农民工未来去向?

第十章 社区组织与管理法律法规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有关社区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开展社区工作打下基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社区

一、社区建设

二、街道办事处

街道办事处是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三、居民委员会

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区域性、基层性、群众性、自治性。

四、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

第二节 农村社区

一、农村社区概述

农村社区是农村最基层的社区单位。

二、村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的特点:基层性;群众性;自治性。

三、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

1、民主选举

2、民主决策

3、民主管理

4、民主监督 思考题:

1.社区在当前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2.如何实现社区自治?

第十一章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其医疗事故的处理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并理解社会工作在医务中的作用,掌握医疗社会工作的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一、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

1、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2、主体的行为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规定

3、造成患者的人身伤害

4、主体行为违法和患者人身伤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5、主体存在过失

二、处理医疗事故应对遵循的原则

三、医疗事故的分级

四、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五、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六、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

七、医疗事故的赔偿

第二节 医疗社会工作

一、医疗社会工作的概念

二、患者的需要及服务 思考题:

1. 医疗纠纷如何解决?社会工作怎么介入?试举案例分析。

第十二章 有关社会工作机构代理与服务的法律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有关社会工作机构代理与服务的法律。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团体管理法令

一、社会团体的概念和特征

1、定义: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2、特征

(1)由多数会员组成。一般必须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或者在既有个人会员又有单位会员时会员总数在50个以上。

(2)社会团体是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

(3)是非营利性的,这是社会团体与公司相区别的地方。

二、社会团体的登记范围和活动原则

1、登记范围

2、活动原则(1)合法合理原则(2)非营利性原则

三、管辖

双级登记、双重管理:即由民政部门(登记主管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共同管理。

四、登记

1、成立登记条件

2、程序

(1)申请筹备(2)筹备的批准(3)会员大会的召开和成立登记的申请(4)登记申请书的审查和登记的批准(5)登记的备案。

五、监督管理

第二节 民间社会工作机构介绍

一、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

二、上海自强社会服务总社

三、上海新航社区服务总站

四、上海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

五、南京“诚爱”青少年中心

思考题:

1. 社会团体在社会中发挥了怎么样的功能? 2. 到一个机构观察,写一篇报告。

附 录:参考书目

1.杨心语.法理学导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许江.法律基础教程[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教出版社,2005.4.[美]威廉姆.法利等著,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阎青春.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出版社,2002.7. 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时事出版社,2000.8.张和清.弱势群体的声音与社会工作介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贾桂生.残疾人维权常用法律手册[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10.葛洪宪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及救济理论与实务[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1.周振想.青少年法规解读[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2.赵新.老年权益法律保护问答[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13.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委.以案说法——老年人权益保护[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14.杨遂权.新婚姻家庭法总论[M].法律出版社,2001.15.索颖等.女性法律知识手册[M].中原农民出版社,2002.16.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多吉才让.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1.18.张宣等.国外城市社区救助[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9.王邦佐.居委会与社区治理——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23 20.上海市社会工作培训中心.社会工作法律基础[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1.John S.Wodarski等著,侯静译.社会工作与人类服务治疗指导计划[M].中国轻工出版社,2005.22.文森特.帕里罗等.当代社会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3.童星.世纪末的挑战:当代社会问题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4.时正新.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6.Beulah R.Compton & Burt Galaway(1994).Social Work Processes.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27.Wilson, Suanna J.,Field Instruction: Techniques for Supervisors.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1.执笔人: 许芸 2005 年9 月

审定人: 2005年 9 月

院(系、部)负责人: 2005年 9 月

第二篇:2012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考试大纲

2012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科目的考试,考察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和执行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能力。考试内容

一、社会政策的特点、运行及发展

(一)社会政策的特点及原则

1.社会政策的特点

2.社会政策的目标及功能3.社会政策的原则及基本运行方式

(二)社会政策运行

1.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

2.社会政策的过程

3.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三)社会政策的发展

1.国际社会政策的发展

2.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

二、我国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内容和体系

(一)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及主要内容1.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

2.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体系

(三)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

三、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规与政策

1.城市低保的对象

2.城市低保办事机构

3.城市低保标准确立的依据

4.城市低保待遇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程序

5.城市低保的管理与监督

(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规与政策

1.农村低保的对象

2.农村低保办事机构

3.农村低保标准确立的依据

4.农村低保金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程序

5.农村低保的动态管理

(三)农村五保供养法规与政策

1.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

2.农村五保供养的内容

3.农村五保供养的形式

4.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

5.农村五保供养的申请与审批程序

6.农村五保供养的管理与监督

(四)医疗救助法规与政策

1.医疗救助的对象

2.医疗救助的形式

3.医疗救助的申请与审批程序

(五)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法规与政策1.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的对象

2.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的程序

3.实施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的部门和资源

(六)城镇住房救助法规与政策

1.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面积2.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方式

3.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的申请、审核与管理

(七)法律援助法规与政策

1.法律援助的对象

2.法律援助的范围3.法律援助的申请、审查程序

4.法律援助的实施

(八)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法规与政策

1.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对象

2.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机构3.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形式及内容

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程序

(九)自然灾害救助法规与政策

1.灾民生活救助的内容与程序

2.灾害应急救助的内容与程序3.灾后重建的内容

四、我国特点人群合法权益保障法规与政策

(一)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法规与政策

1.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2.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方法(二)妇女合法权益保障法规与政策

1.妇女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2.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方法

(三)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法规与政策

1.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2.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方法

3.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预防与矫治

4.孤儿和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与安置办法

5.相关部门保障孤儿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的职责

(四)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法规与政策

1.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2.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方法

五、我国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

(一)婚姻家庭关系法规与政策

1.结婚的条件和程序

2.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3.离婚的条件及程序

4.救助措施的规定

5.离婚的法律后果(二)私有财产继承法规与政策

1.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与顺序

2.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

3.遗嘱继承的内容、形式和法律效力

4.遗赠和遗赠抚养协议的主要规定5.遗产处理的主要规定

(三)收养关系法规与政策

1.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和程序

2.收养关系成立的法律效力

3.解除收养关系的条件和程序4.解除收养关系的法律后果

六、我国人民调解、信访工作与社区矫正法规与政策

(一)人民调解法规与政策

1.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体制

2.人民调解工作应当遵守的原则

3.人民调解的程序

4.人民调解必须遵守的纪律

(二)信访工作法规与政策

1.信访工作的机构

2.信访的渠道

3.信访事项的提出、受理、办理和督办

4.信访的法律责任

(三)社区矫正法规与政策

1.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

2.社区矫正的任务与内容

3.社区矫正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四)禁毒法规与政策

1.禁毒的目的、方针及机制

2.禁毒宣传教育

3.戒毒措施4.禁毒的法律责任

七、我国优抚安置法规与政策

(一)革命烈士褒扬法规与政策

1.烈士的认定

2.烈属抚恤和优待

3.烈士褒扬

(二)军人抚恤优待法规与政策

1.抚恤优待对象的认定

2.死亡抚恤的具体规定

3.伤残抚恤的具体规定

4.优待的具体内容

5.参照军人抚恤执行的情形

(三)退役士兵安置法规与政策

1.退伍义务兵安置办法2.退役士官安置办法

(四)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法规与政策

1.军队干部退休的条件和待遇

2.军队干部退休安置办法

3.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管理

八、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区和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

(一)城市市区居民自治法规与政策

1.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2.居民委员会的任务

3.居民自治的内容

4.居民委员会与基层政权和所在地单位的关系

(二)农村村民自治法规与政策

1.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任务

2.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3.村民会议

(三)城市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

1.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

2.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

3.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

(四)社区服务法规与政策

1.发展社区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2.社区服务的主体

3.社区服务的内容

4.社区服务的方式

九、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与志愿服务法规与政策

(一)公益慈善事业法规与政策

1.公益慈善的特点和领域

2.公益慈善组织

3.公益事业捐赠的主要规定

4.彩票与公益事业的发展

(二)志愿服务法规与政策

1.志愿服务的特点

2.我国志愿服务的主要规定

3.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

十、我国民间组织发展法规与政策

(一)社会团体管理法规与政策

1.社会团体成立登记

2.社会团体变更登记

3.社会团体的财务制度与税收政策

4.社会团体的年检

5.社会团体的终止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法规与政策

1.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

2.民办非企业单位变更登记3.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与税收政策

4.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年检

5.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终止

(三)基金会管理法规与政策

1.基金会的分类

2.设立基金会应具备的条件

3.基金会的组织结构

4.基金会财产的管理

5.基金会的年检

6.基金会的终止

十一、我国劳动就业法规与政策

(一)促进就业的法规与政策

1.促进就业的原则及政策支持

2.就业服务于就业援助

(二)劳动合同的规定

1.劳动合同的订立

2.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3.劳动合同的接触和终止

4.集体合同、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

(三)工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四)劳动保护与职业培训的规定

(五)劳动争议处理

1.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范围与机构

2.劳动争议的调解

3.劳动争议的仲裁

(六)劳动保障监察

1.劳动保障监察范围、机构与原则

2.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职责和监察事项

3.劳动保障监察的实施

十二、我国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法规与政策

(一)公共卫生法规与政策

1.公共卫生体系

2.疾病预防体制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建设(二)医疗服务体制法规与政策

1.城市医疗服务体制

2.农村医疗服务体制

(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法规与政策

1.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具备的条件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

5.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与补偿机制

(四)计划生育法规与政策1.计划生育法规与政策的一般规定

2.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办法

十三、我国社会保险法规与政策

(一)基本养老保险法规与政策

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规定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定

(二)基本医疗保险法规与政策

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

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规定(三)失业保险法规与政策

1.失业保险基金

2.失业保险待遇

(四)工伤保险法规与政策

1.工伤保险基金

2.工伤认定

3.劳动能力鉴定

4.工伤保险待遇

(五)生育保险法规与政策

1.生育保险基金

2.生育保险待遇

第三篇:思想道德与法律复习大纲

绪论

1.确立成才目标: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制 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鉴定崇高信念

1.理想的含义: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划分内容上: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3.信念的含义:也是一种精神现象。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和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层次的表现形式

4.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国家与个人的统一)第二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和精神纽带,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笞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2.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3.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4.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5.时代精神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在每一个时代的精神体现。

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表达,体现了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1.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生观的定义: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3.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

4.人生态度的定义: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5.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

6.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7.人生价值内在的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8.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生活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9.人生价值观的普遍标准: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

10.人生价值观的评价原则/方法: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11.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方法: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知识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12.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前提:平等原则;保证: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1.道德的含义: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道德的起源: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3.道德的本质: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4.道德的主要功能: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 5.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7.共产主义道德表现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1.公共生活的特征: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开放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3.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4.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大学生应当正确使用网络,提高对网络内容和信息的鉴别力,积极运用网络传播正能量,使网络成为开阔学习视野、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大学生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人际交往,积极参加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进行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品德培养的网络交往。同时,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网友、与网友约会,避免受骗上当,避免给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危害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出发,合理安排上网时间,理性对待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大学生应该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做到自律而“不逾矩”,促进网络生活的健康与和谐

5.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尊老爱幼

男女平等

夫妻和睦

勤俭持家

邻里团结

6.正确的婚姻观:

谨慎对待结婚成家

担当责任和履行义务

正确处理家庭关系

7.结婚的条件

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必须达到法定婚龄(男不早于22周岁,女不早于20周岁)

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结婚的禁止条件:

一是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

二是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8.离婚的特别规定:(1)保护军婚;

现役军人配偶要求离婚的必须征求军人同意(除军人重大错误外)

(2)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1年内或中止妊娠后6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女方提出离婚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3)《民事诉讼法》规定:无新证据六个月内不得起诉;(4)复婚

离婚后的规定: 双方有再婚的权利 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

(1)一方抚养时,另一方有义务负担生活费或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2)探望权

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探望权,另一方有义务协助 不利于子女的健康应中止行使探望权。财产处理

其中过错赔偿制度:因一方重婚、有配偶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因难,另一方应当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的帮助。个人财产(个人伤残赔偿、军人抚慰、复员费、指定受益人的保单、指规定个人行为财产)不能以任何形式进行分割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1.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2.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体现; 法律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3.法律的特征: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4.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立法】

法律执行【执法】

法律适用【司法】

法律遵守【守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权)立法程序:法律案的提出、审议、表决、公布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行政执法的主体)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审判权)劳动权和受教育权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5.国体的定义:国体即国家性质,是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6.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法律渊源 法律结构 大陆法系 成文法系、制定法 法 典

英美法系

制定法、司法判例 单行法和判例法为主

既可援用成文法,也可援用判例,还可创造法律 法官权限 只能适用法律而不能创造法律

诉讼程序 以法官为重心,具有纠问程序 以原告、被告及其辩护人为重心

9.承担法律责任: 民法:

年满18岁;精神完全正常

年满16岁,不满18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刑法: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年满16 相对负刑事责任能力14——16 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有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不满14周岁的人

经法定程序鉴定,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14——18岁:犯罪应从轻或减轻处罚 10.民法诉讼时效:

(1)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2)短期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因身体受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经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物被丢失或损毁的。

(3)特殊诉讼时效由特别法规定,如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4年。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从权利被侵害之时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11.正当防卫:

起因条件: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的发生和存在。

主观条件:实施正当防卫,应具有防卫心理,是出于维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力图制止不法侵害的防卫心理。

时机条件:只有当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存在时,才能进行正当防卫。对象条件:只能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施正当防卫。

限度条件: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

12.故意犯罪形态:

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13.刑罚体系:主刑+附加刑

(1)主刑:对一个犯罪行为只能判处一个主刑。

管制(不关押;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数罪并发不超过3年;先行关押的,关押一天抵刑期两天)

拘役(短期关押;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发不超过1年)有期徒刑(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发不超过20年;死缓若有重大立功的,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无期徒刑

死刑(犯罪时不满18周岁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得适用死刑;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制度)

(2)附加刑:可作为主刑的附加刑,也可独立适用。

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以及适用于外国人的驱逐出境。

一个犯罪分子只能适用一种主刑,但可以适用一种或多种附加刑。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1.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2.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

权力制约(具有制约公权力的重要功能)

公平正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救济公平)人权保障【宪法保障(前提和基础)

立法保障(重要条件)行政保护(关键环节,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人权保障状况)司法保障(最后防线)】

正当程序(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正义不应缺席,也不应迟到,迟到的正义是有瑕疵的正义】 3.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信仰法律

遵守法律

服从法律

维护法律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1.法律权利的含义:权利主体依法要求义务主体做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做出某种行为的资格 2.法律权利的特征:

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现实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3.法律义务的含义:指法律规定的、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履行的对他人的责任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相对应 4.法律义务的特点:

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5.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内容:

(1)政治权力与义务(选举权、被选举权、政治表达的自由、民主管理权、监督权)(2)人身权利与义务(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住宅安全权、通信自由权)(3)财产权利与义务(4)社会经济权力与义务(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物质帮助权)

(5)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 *选举权利与义务

1.选举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它是指人们参加创设或组织国家权利机关、代表机关所必须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我国宪法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规定被剥夺政治权利的除外。”

罢免权是选举权的延伸。公民享有选举权,就应当享有罢免权。

2.选举义务是指公民在选举活动中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

公民违反4中行为,破坏选举,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表达权利与义务

典型的表达方式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等。表达权利的前提是思想自由。

集会、游行、示威是公民表达政治意愿的重要方式。*监督权

监督权是指公民依据宪法法律规定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一般认为,批评、建议、申诉、检举、控告是宪法法律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一种监督权。*继承法

父母与子女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此外,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的关系、受继父或继母抚养的继子女与继父母的关系、养子女与养父母的关系,与婚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相同。其他家庭成员关系,是指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继承的方式有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抚养协议四种。继承开始的时间: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又不能确定死亡的先后时间的,一般推定没有继承人的先死亡;如几个死亡人辈分不同的,推定长辈先死亡;如几人辈分相同,则推定他们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关系。

继承的地点:一般是死者生前的住所地;在死者住所地不明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主要遗产所在地

代位继承:

是和本位继承相对应的一种继承制度,是法定继承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时,由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替先死亡的长辈直系血亲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一项法定继承制度,又称间接继承、承租继承。

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继承人,称被代位继承人,简称被代位人。代替被代位人继承遗产的人称代位继承人,简称代位人。代位人代替被代位人继承遗产的权利,叫代位继承权。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1)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2)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

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以及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或丧失继承权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在同一顺序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继承人时,各继承人继承的份额,一般应均等。

(3)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义务的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的继承人,不尽赡养义务的,应当不分或少分。

法定继承人与遗嘱继承人都必须有继承权有下列行为之一,继承权丧失:

(1)故意杀害被继承人

(2)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

(3)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4)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第四篇:2018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考试大纲变化

2018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考试大纲变化

(蓝色为新大纲与旧大纲对比删除的内容、红色为新增内容)

一、我国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与内容

(一)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 1.法规的种类与制定过程 2.社会政策与社会政策运行

(二)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主要内容 1.我国有关社会建设的一般性法规与政策 2.我国促进和规范社会工作发展的法规与政策 3.我国在社会工作主要业务领域中的相关法规与政策

(三)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和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 1.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对社会工作实践的作用 2.社会工作实践对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作用

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依据与保障

(一)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 1.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的要求

2.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的要求 3.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和激励工作的要求

(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1.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 2.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3.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目标 4.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工程

(三)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

1.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对象及范围 2.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程序与监督管理

(四)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 1.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主要目标 2.完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制度的措施 3.加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力建设的要求 4.发挥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功能与作用的要求

5.建立健全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支持保障体系的要求

三、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

(一)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的一般规定 1.社会救助的总体要求

2.社会救助类型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规定 3.社会救助的监督管理 4.社会救助中的法律责任

(二)各类社会救助的法规与政策 1.最低生活保障法规与政策 2.特困人员供养法规与政策 3.受灾人员救助法规与政策 4.医疗救助法规与政策 5.教育救助法规与政策 6.住房救助法规与政策 7.就业救助法规与政策 8.临时救助法规与政策 9.法律援助法规与政策

四、我国特定人群权益保护法规与政策

(一)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1.老年人权益保护的主要内容 2.老年人权益保护中的法律责任

(二)妇女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1.妇女权益的主要内容 2.妇女权益保护中的法律责任

(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1.未成年人权益的主要内容 2.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方法

3.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预防与矫治 4.孤儿和流浪未成年人的保护与安置

(四)残疾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1.残疾人权益的主要内容 2.残疾人权益保障中的法律责任

五、我国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

(一)婚姻家庭关系法规与政策 1.婚姻缔结的法律规定 2.家庭成员间的权利和义务 3.婚姻解除的条件、程序与法律后果

4.婚姻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及对受害人的救助措施

(二)收养关系法规与政策 1.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和程序 2.收养关系的法律效力 3.收养解除的条件与程序 4.收养解除的法律效力

(三)财产继承法规与政策 1.继承的种类及法律关系

2.继承权丧失、接受和放弃的法律规定 3.法定继承的范围和顺序 4.遗嘱继承的法律规定

5.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规定 6.遗产处理的法律规定

六、我国人民调解、信访工作和突发事件应对的法规与政策

(一)人民调解法规与政策 1.人民调解的原则 2.当事人在调解中的权利和义务 3.人民调解的程序

4.调解协议的内容、效力及确认

(二)信访工作法规与政策 1.信访工作的机构和渠道

2.信访事项的提出、受理、办理和督办 3.信访的法律责任 4.信访制度改革

(三)突发事件应对的法规与政策 1.突发事件的分级

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与原则 3.突发事件应对的过程与方法 4.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责任

七、我国社区矫正、禁毒和治安管理法规与政策

(一)社区矫正法规与政策

1.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职责分工和保障制度 2.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交付接收及宣告 3.社区矫正的主要任务(2017版为社区矫正的实施)4.未成年人社区矫正

5.进一步推进和健全社区矫正的政策措施 删除:社区矫正警告、处罚及减刑

(二)禁毒法规与政策 1.禁毒工作的总体要求 2.禁毒宣传教育 3.毒品管制

4.吸毒成瘾认定及其检测程序规定 5.戒毒措施 6.禁毒的法律责任

(三)治安管理处罚法规与政策 1.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和适用 2.治安管理处罚程序 3.治安管理执法监督

八、我国烈士褒扬与优抚安置法规与政策

(一)烈士褒扬法规与政策 1.烈士评定

2.烈士褒扬金和烈士遗属抚恤优待

删除: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和管理、烈士纪念日的设立

(二)军人抚恤优待法规与政策 1.抚恤优待对象的认定 2.死亡抚恤的具体规定 3.残疾抚恤的具体规定 4.优待的具体内容

5.依照、参照军人抚恤执行的其他情形

(三)退役士兵安置法规与政策 1.退役士兵安置基本原则 2.退役士兵移交和接收 3.退役士兵安置主要方式 删除:退役士兵保险关系接续

(四)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法规与政策 1.军队干部离休、退休的条件和待遇 2.军队干部退休安置办法 3.军休干部服务管理

九、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

(一)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法规与政策 1.居民委员会的性质、组织设置和主要职能 2.居民自治的基本内容 3.居民委员会与基层人民政府以及相关组织的关系

(二)农村村民自治法规与政策 1.村民委员会的性质、结构和主要职能 2.村民委员会选举

3.村民(代表)会议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4.村民委员会与基层人民政府以及相关组织的关系

(三)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 1.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2.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3.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

(四)社区服务法规与政策 1.社区服务的基本原则 2.社区公共服务

3.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服务 4.社区便民商业性服务

十、我国慈善事业与志愿服务法规与政策

(一)慈善事业法规与政策 1.慈善组织

2.慈善募捐与慈善捐赠 3.慈善信托与慈善财产 4.信息公开

5.慈善事业促进措施

(此处改动较大,建议重点复习)

(二)志愿服务法规与政策

1.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

2.志愿服务活动管理的规定(2017版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的规定)3.志愿服务发展的促进措施(2017版为志愿服务基金的规定)

十一、我国社会组织法规与政策

(一)社会团体管理法规与政策 1.社会团体成立登记 2.社会团体的管理 3.社会团体的终止

(二)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法规与政策 1.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 2.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 3.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终止

(三)基金会管理法规与政策 1.基金会的设立 2.基金会的治理结构 3.基金会的管理 4.基金会的终止

十二、我国劳动就业和劳动关系法规与政策

(一)促进就业的法规与政策 1.促进就业的原则及政策支持 2.就业服务与就业援助

(二)劳动合同的规定 1.劳动合同的订立 2.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3.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4.集体合同、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

(三)工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 1.工资分配、支付与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2.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

(四)劳动保护与职业培训的规定 1.劳动保护的规定 2.职业培训的规定

(五)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 1.劳动保障监察的规定 2.劳动争议处理的规定

(六)集体协商的法规与政策

(2017版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规与政策”)1.集体协商的原则和内容 2.集体协商的代表和程序 3.集体合同的规定 4.集体协商争议的协调处理

十三、我国健康、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与政策

(一)公共卫生法规与政策 1.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2.疾病预防体制建设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建设

(二)医疗服务体制法规与政策 1.城市医疗服务体制建设 2.农村医疗服务体制建设

(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法规与政策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具备的条件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 4.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与补偿机制

(四)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与政策 1.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与政策的一般规定 2.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办法(删除:食品药品安全法规与政策)

十四、我国社会保险法规与政策

(一)养老保险法规与政策 1.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法规与政策 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法规与政策

(二)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法规与政策 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法规与政策 2.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法规与政策 3.生育保险制度的法规与政策

(1和2 在2017版中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法规与政策”)

(三)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法规与政策 1.失业保险制度的法规与政策 2.工伤保险制度的法规与政策

(四)社会保险管理法规与政策 1.社会保险基金与征缴 2.社会保险经办与监督

(五)军人保险法规与政策 1.军人保险的主要内容 2.军人保险的管理

第五篇:2011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考试大纲

2011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中级)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

一、社会政策的特点、运行及发展

(一)社会政策的特点及原则

1.社会政策的特点

2.社会政策的目标及功能

3.社会政策的原则及基本运行方式

(二)社会政策运行

1.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

2.社会政策的过程

3.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

(三)社会政策的发展

1.国际社会政策的发展

2.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

二、我国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内容和体系

(一)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

2.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体系

(三)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

三、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规与政策

1.城市低保的对象

2.城市低保办事机构

3.城市低保标准确立的依据

4.城市低保待遇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程序

5.城市低保的管理与监督

(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规与政策

1.农村低保的对象

2.农村低保办事机构

3.农村低保标准确立的依据

4.农村低保金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程序

5.农村低保的动态管理

(三)农村五保供养法规与政策

1.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

2.农村五保供养的内容

3.农村五保供养的形式

4.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

5.农村五保供养的申请与审批程序

6.农村五保供养的管理与监督

(四)医疗救助法规与政策

1.医疗救助的对象

2.医疗救助的形式

3.医疗救助的申请与审批程序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五)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法规与政策

1.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的对象

2.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的程序

3.实施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的部门和资源

(六)城镇住房救助法规与政策

1.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面积

2.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方式

3.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的申请、审核与管理

(七)法律援助法规与政策

1.法律援助的对象

2.法律援助的范围

3.法律援助的申请、审查程序

4.法律援助的实施

(八)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法规与政策

1.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对象

2.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机构

3.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形式及内容

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程序

(九)自然灾害救助法规与政策

1.灾民生活救助的内容与程序

2.灾害应急救助的内容与程序

3.灾后重建的内容

四、我国特点人群合法权益保障法规与政策

(一)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法规与政策

1.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2.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方法

(二)妇女合法权益保障法规与政策

1.妇女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2.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方法

(三)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法规与政策

1.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2.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方法

3.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预防与矫治

4.孤儿和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与安置办法

5.相关部门保障孤儿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的职责

(四)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法规与政策

1.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2.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方法

五、我国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

(一)婚姻家庭关系法规与政策

1.结婚的条件和程序

2.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2.人民调解工作应当遵守的原则

3.人民调解的程序

4.人民调解必须遵守的纪律

(二)信访工作法规与政策

1.信访工作的机构3.离婚的条件及程序

4.救助措施的规定

5.离婚的法律后果

(二)私有财产继承法规与政策

1.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与顺序

2.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

3.遗嘱继承的内容、形式和法律效力

4.遗赠和遗赠抚养协议的主要规定

5.遗产处理的主要规定

(三)收养关系法规与政策

1.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和程序

2.收养关系成立的法律效力

3.解除收养关系的条件和程序

4.解除收养关系的法律后果

六、我国人民调解、信访工作与社区矫

正法规与政策

(一)人民调解法规与政策

1.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体制

2.信访的渠道

3.信访事项的提出、受理、办理和督办4.信访的法律责任(三)社区矫正法规与政策 1.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 2.社区矫正的任务与内容

3.社区矫正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四)禁毒法规与政策 1.禁毒的目的、方针及机制 2.禁毒宣传教育 3.戒毒措施

4.禁毒的法律责任

七、我国优抚安置法规与政策(一)革命烈士褒扬法规与政策 1.烈士的认定 2.烈属抚恤和优待 3.烈士褒扬

(二)军人抚恤优待法规与政策

1.抚恤优待对象的认定

2.死亡抚恤的具体规定

3.伤残抚恤的具体规定

4.优待的具体内容

5.参照军人抚恤执行的情形

(三)退役士兵安置法规与政策

1.退伍义务兵安置办法

2.退役士官安置办法

(四)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法规与政策

1.军队干部退休的条件和待遇

2.军队干部退休安置办法

3.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管理

八、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区和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

(一)城市市区居民自治法规与政策

1.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2.居民委员会的任务

3.居民自治的内容

4.居民委员会与基层政权和所在地单位的关系

(二)农村村民自治法规与政策

1.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任务

2.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3.村民会议

(三)城市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

1.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

2.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

3.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

(四)社区服务法规与政策

1.发展社区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2.社区服务的主体

3.社区服务的内容

4.社区服务的方式

九、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与志愿服务法规与政策

(一)公益慈善事业法规与政策

1.公益慈善的特点和领域

2.公益慈善组织

3.公益事业捐赠的主要规定

4.彩票与公益事业的发展

(二)志愿服务法规与政策

1.志愿服务的特点

2.我国志愿服务的主要规定

3.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

十、我国民间组织发展法规与政策

(一)社会团体管理法规与政策

1.社会团体成立登记

2.社会团体变更登记

3.社会团体的财务制度与税收政策

4.社会团体的年检

5.社会团体的终止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法规与政策

1.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

2.民办非企业单位变更登记

3.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与税收政策

4.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年检

5.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终止

(三)基金会管理法规与政策

1.基金会的分类

2.设立基金会应具备的条件

3.基金会的组织结构

4.基金会财产的管理

5.基金会的年检

6.基金会的终止

十一、我国劳动就业法规与政策

(一)促进就业的法规与政策

1.促进就业的原则及政策支持

2.就业服务于就业援助

(二)劳动合同的规定

1.劳动合同的订立

2.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3.劳动合同的接触和终止

4.集体合同、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

(三)工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

(四)劳动保护与职业培训的规定

(五)劳动争议处理

1.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范围与机构

2.劳动争议的调解

3.劳动争议的仲裁

(六)劳动保障监察

1.劳动保障监察范围、机构与原则

2.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职责和监察事项

3.劳动保障监察的实施

十二、我国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法规与政策

(一)公共卫生法规与政策

1.公共卫生体系

2.疾病预防体制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建设

(二)医疗服务体制法规与政策

1.城市医疗服务体制

2.农村医疗服务体制

1.失业保险基金

2.失业保险待遇

(四)工伤保险法规与政策

1.工伤保险基金

(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法规与政策

1.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具备的条件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

5.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与补偿机制

(四)计划生育法规与政策

1.计划生育法规与政策的一般规定

2.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办法

十三、我国社会保险法规与政策

(一)基本养老保险法规与政策

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规定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定

(二)基本医疗保险法规与政策

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

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规定

(三)失业保险法规与政策

2.工伤认定 3.劳动能力鉴定 4.工伤保险待遇(五)生育保险法规与政策 1.生育保险基金 2.生育保险待遇

下载法律与社会工作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律与社会工作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7年《社会工作》(中级)考试大纲

    2017年《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科目考试,考察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掌握和运用社会工作价值观、知识、工作方法,开展专业工作以及指导助理社会工作......

    社区社会工作期末复习大纲

    1.香港社区工作的服务领域 2.社区类型按发挥的主要功能划分 3.在英国慈善事业影响下产生的两种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体制各是什么 4.社区工作的目标 5.美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课程......

    2018年社会工作师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 一、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一)接案 1. 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2. 接案应注意的事项(二)预估 1. 预估的目的和任务2. 预估的基本步骤(三)计划 1. 服务计划的......

    思想道德与法律考试总结大纲(心血)

    1.培养优秀学风需要: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2.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社会工作与社会实践

    社会工作与社会实践 今年寒假同学们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同学们心系民生,不断观察社会,体验成长的过程,立足于全面了解社会,增强责任感的信念,不断提升自己。在实践与学习中把......

    2009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大纲

    【2009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大纲】 绪论 1。大学生应树立的学习理念?P3 (1)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2 )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3)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4)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法律小论文大纲五篇

    题目:浅谈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对新进入员工的侵权行为大纲:论述维权的重要性 一、提出问题:08年金融危机下就业难企业新进员工权益受损,低保“难保” 按群体分析:高校毕业生、待业......

    2018年《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考试大纲

    2018年《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考试大纲 一、社会工作的内涵、原则及主要领域 (一)社会工作的内涵 1. 社会工作的目标 2. 社会工作的功能 3. 社会工作的要素 (二)我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