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历史课程标准见中美历史教学之异同

时间:2019-05-15 02:2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中美历史课程标准见中美历史教学之异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中美历史课程标准见中美历史教学之异同》。

第一篇:从中美历史课程标准见中美历史教学之异同

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

从中美历史课程标准见中美历史教学之异同

蔡蕾蕾 2012011173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在中美的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相同。虽然美国只有短短200多年的历史,但是历史学科在美国国家的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美国,历史学科是纳入社会科中进行学习的,美国非常重视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一方面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非常久,从小学到髙中,甚至还包括幼儿园,持续12年以上的历史教育;另一方面,根据美国1991年的纲领性教育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的正式出台,历史学科与科学、英语、数学和地理并列为五门核心课程,还开设了大量历史学的选修课。在中国,历史学科并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在初中(7年级)才正式开设有历史课程,高中作为文科班重点的一个科目,在理科班中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就以我们浙江省为例,理科班只要求通过历史的会考即可,理科班在高二年级就结束了历史的授课,一般为6年的学习时间。从历史在中国和美国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来看,美国更加重视历史,是一门核心课程。因此我们也可以知晓两个国家的历史课程标准肯定也会存在很大差异,课标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中美历史教学的差异,今天我要探讨的问题即不同课程标准下中美历史教学的异同。

一、中美课程标准的对比——根据中美历史课程标准分析

在网上搜索到了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K-12 年级)(选段),我所找到的美国历史课标版本是1996 年由国家学校历史课程中心出版发行的,此版本的美国的历史课标主要按照两部分来制定,以4年级作为一个界点,制订了不同要求的标准——

第1 部分:国家历史课程标准(k 一4 年级)

第2 部分:美国与世界——国家历史课程标准(5—12 年级)

之所以将4年级作为分界,因为研究表明,到4年级,儿童已经能够使用更精确的历史时期,如“帝国时代”或“美国革命时期”。到这个时候,数学方面的理解能力应该足以让学生有意义地使用年份、年代、世纪,计算历史时间,创制更精细的“年表框架”系统,以进行更富有挑战性的分析活动。1所以老师在 1 摘自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

教学过程中,对于3年级与4年级的学生所使用的历史时间语言也是不同的。阅读完美国的历史课标,我发现美国历史课标强调学生需要具备以下五个能力:

1.时序思维能力

2.历史理解能力

3.历史分析与历史解释能力 4.历史研究能力

5.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

而且,不同的年级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不同的,就以第一点时序思维能力来说,在4年纪之前,学生并不会使用年份、年代、世纪,计算历史时间,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区分的是历史发生的大致先后时段即可,如教师讲授历史故事中用到“很久很久以前”“很久以前”“昨天”“今天”“明天”这些概念,4年级之后则需要用日期、星期、月份、年份、年代、世纪来测量和计算日历时间。美国的课标里制定的非常详细,因此教师也可以有很好的参考。

在公民意识方面的培养,美国在课标中是重点强调提出的,就举目录中的一个部分,对于4年级之前的孩子就开始培养这种意识,如下目录中主题三就是在强调美国的民主制,这能使学生体会到民主制的精神(公平、真理、平等、个人的权利、为公众利益负责)。

K—4 年级学生的历史课程标准综述与内容

主题1:现在和历史上各种家庭和各类社区中人们的生活与工作 主题2:学生所在州或地区的历史

主题3:美国的历史:民主制原则和价值观,以及那些来自多种文化的、对美国的文化 传统、经济遗产和政治遗产做出过贡献的人物 主题4:世界其他地方拥有不同文化的人们的历史

再看中国的历史课程标准,我在网上找到了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中课标的前言中就提到了“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将历史的性质定义为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的一门课程;高中课标中认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初高中对历史的学习也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如下:

初中: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2

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

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高中: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我将初高中的历史教学目标概括起来就是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能,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科学发展观,了解祖国的发展历史与道路,推进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中美在课标的制定上有异同,共同点在于都重视历史知识的教育、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视历史思维的行程,都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爱国主义和世界意识的培养,我觉得差异比较大的就是对公民意识的培养,美国非常重视这一点,处处强调、渗透,并且在课标里明显突出,而中国的历史课标可能没有直接指出这一点,提到之处也一笔带过——“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还有就是美国的“大历史教育”与中国历史学科“模块—主题”2的教育存在的差异,美国的历史学科综合性非常强,更注重培养出“社会人”。

二、中美历史教学的异同——根据中美历史课程标准对比

A、中美教学之异处

(一)历史教学的起点不同

我们可以从课标看出美国的学生在幼儿园之后就开始接受历史的学习了,历史的思维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培养,而中国则在7年级才开设历史课堂,中美的历史教学的第一点不同就在于历史教学的起点是不同的。在小学段的历史教学在中国为空,因此我不得不强调一下美国对历史的重视程度。

(二)在人文素养和公民素质的培养上,美国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公民教育,2 中美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刘冬梅

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

中国相对弱一些,这在美国的课标上也可以体现。如下:

主题3:美国历史:民主制原则和价值观,以及那些来自多种文化的、对美国的文化传 统,经济遗产和政治遗产做出过贡献的人物。

标准4:民主制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怎样被历史人物、事件和象征物所体现。标准4A:学生理解美国政府是如何建立的,以及《独立宣言》和《宪法》所阐述的国 家基本民主制原则。

k 一4 年级 学生能够解释美国政府是由为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进行斗争的英国移民建立的。(解释起因和结果)

3—4 年级 识别并解释美国人在体现国家独立的文献(《独立宣言》)和创建新政府的文 献(《美国宪法》)中阐述的基本原则。(证明并解释观念的影响)k 一4 年级

解释美国民主制的基本原则在国家统一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个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为公众利益负责;机会平等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言论和宗教信仰自由;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政府受到的限制:政权由公民掌握,公民选举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对选举他们的公民负责。(证明并解释观念的影响)

3—4 年级 分析近200年来美国社会中的个人和团体为了实现美国民主制原则所允诺的自由和平等而进行的斗争。(分析嬗变和延续)

标准4B:学生知道使美国民主价值观和原则得到典型体现的普通美国人

k 一4 年级 学生能够了解信奉民主制基本价值观(如公平、真理、平等、个人的权利、为公众利益负责)的普通美国人,并解释他们的重要作用.(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k 一4 年级 历史地分析现在和很久以前本社区某些个人的卓越成就,他们在维护公众利益上表现出了特殊的勇气、或极强的责任意识。(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标准4C:学生理解体现美国民主制价值观和原则的典型历史人物

k 一4 年级 学生能够知道信奉民主制基本价值观(如公平、真理、平等、个人的权利、为公众利益负责)的历史人物,并解释他们的重要作用。(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 用)

标准4D:学生理解庆祝并证明美国民主制基本价值观和原则的诸多事件。k 一4 年级 学生能够描述庆祝美国核心民主制价值观和原则的假日(如马丁〃路德〃金的生日、总统日、美国对阵亡战士的纪念日、七月四日、劳动节、退伍军人节和感恩 节)的历史起源。(证明并解释观念的影响)一4 年级 描述诸多事件的历史,如签署《五月花号公约》和《独立宣言》、著述《宪法》、《权利法案》、《解放宣言》。(证明并解释观念和信仰的影响)标准4E:学生能够理解代表美国人价值观和原则的国家标志

k 一4 年级 描述美国各种标志的历史,如鹰、独立钟、作为”国家之父”的乔治〃华盛顿、国旗。(证明井解释观念的影响)k 一4 年级

解释为什么重要建筑物、雕像、纪念碑(如白宫、林肯纪念堂、自由女神像、埃利斯岛、天使岛、拉什莫尔山和老兵纪念馆)与州史、国史有紧密联系。(获取历史资料)3 一4 年级 分析很久以前写成的效忠宣誓和爱国歌曲、诗歌、谚语,表明对它们重要意义的理解能力。(重新建构历史文本的字面涵义)一4 年级 分析表明民主制社会表达自由和抗议自由的歌曲、标志和标语。(思考多种观点)

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教学中处处渗透着对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美国历史学科中的公民意识培养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目的明确,历史教学的各方面都有所落实,尤其注重对学生权利意识、国家意识、民主意识的培养(如上面的课标部分),而在社会意识和义务意识方面稍有欠缺。中国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则将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融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之中,对于公民意识的直接强调还不足,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尚未形成体系。我国的历史教学更偏重于对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公民道德的培养,但是对于公民意识中最为基本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却少有涉及。在未来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应当借鉴美国对公民意识培养的经验,在课标、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形成对公民意识培养的健全体系,加强对学生公民权利和义务意识的教育,为我国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

(三)在历史教学中,美国的的历史学科更具有综合性(将历史与地理、公民、文学与艺术联系起来),中国的历史课程分科界限比较清晰,主要以历史知识为主。

我们可以看到《世界探险》的目录中有*地理技能:利用经纬度 *地理技能:利用不同比例的地图

*地理技能 对比不同种类的地图 等等部分,而且还融合文学、艺术等等,比如课标里写到:

如果教师选用的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模式,那他会发现:整个课程标准始终都包含丰富的文学作品,以及与文学选段相关的时代研究或历史背景研究。参观博物馆和“活着的历史”遗址,观察某个历史小说片段或传记片段上提到的服饰、房屋、家具、工具和其它人工制品;观察故事中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的遗址;把故事及其插图中的人物和描述与真实可信的历史日记、文件、照片和其它记录进行比较;把各个事件按年代顺序归入时间表中,按照地理方位识别地图;把故事改编成戏剧,再次上演故事片段;写出他们自己的陈述,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教师所选“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模式中所能达到的成功例子。

简而言之,课程标准界定了教育的成效。它主观上并没有认定任何一种课程设计模教师 必须自由且恰当地运用这些标准,以满足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教育需求。

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

在美国的历史课堂上,老师会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教授历史,简而言之就是一种综合的、开放的教学内容,因此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能掌握多种学科与技能。中国的历史课堂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学会历史的思维、学会探究。

(四)从教学方法上,美国的历史教学形式与方法比较丰富,中国的历史教学过程与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单一。

美国科技发达,教具丰富,因此有许多教学方法,如演讲法、计划专题法、讨论法、模拟游戏与角色扮演法,但讲授法仍是其主要的方法,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方法是结合使用的。除了课堂教学外,尤其是中小学的历史课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参观各种历史展览,观看历史影片,游玩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娱乐场等。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课外活动形式——“历史日”。主要由历史教师与历史协会主持,确立活动的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各种形式的创作——论文、歌舞剧、木偶戏、诗歌、故事、幻灯片等,并在统一规定的“历史日”进行比赛,评选出优秀作品予以奖励。3中国历史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但是近年来许多走在前沿的历史教师都在探索新的教学形式,比如表演历史剧等等,都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我认为造成中美两者教学方法的差异,主要因为:

1、中美对历史的重视度不同。

2、中美学生成长环境不同,个性不同。中国的课堂严肃、比较刻板。

3、中国的历史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因而更注重历史知识的教学。

B、中美教学之同

在中美的历史教学中,都重视历史知识的教学,即知识与技能要求比较相近;都要求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理解历史,会利用第一手或者第二手资料理解和分析历史;都要求学生能用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即历史的研究能力;都重视对学生爱国主义、人文精神以及世界意识的培养。

刘传德,美国的历史教学[J],史学史研究,1997(1):7

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

三、结语

中美历史的教学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历史教学的起点(时间)、公民意识的教育、历史教学的综合性以及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上,这就说明中美历史教学其实有许多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美国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历史学科却受到了如此重视,这足以证明历史学科在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公民意识、价值观等方面起的塑造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我们中国的历史教学在看到自己的优势之处时,也要向美国虚心学习。

第二篇:从美剧《绝望主妇》中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异同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简爱的双重性格分析 网络英语的缩略词的构成特征及其应用研究 毕业论文]比较《荆棘鸟》和《金锁记》小说中女性婚姻爱情悲剧原因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商标名的英译汉目的论研究——以洗护用品为例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The Heartbroken Images in the Fairy Tales of Oscar Wilde 《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复仇的异同——《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比较研究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德伯家的苔丝中人类的欲望——悲剧的根源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浅析隐喻和换喻的异同 写作的真“趣”——对《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文体学分析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灯谜翻译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ldren’s Characters in Dickens’ Three Novels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The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从摩尔•弗兰德斯看世纪英国女性地位 《莫比.迪克》中的象征意义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 英汉禁忌语对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及翻译策略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 简析比喻在《围城》中的运用 A Study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y Training and Its Effect on EFL Reading 《纯真年代》中社会与个人的碰撞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英汉颜色词语的内涵差异及翻译 删译在中英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对“细密画”的背叛亦或拯救?——从《我的名字叫红》看文明冲突下的阵痛

悲剧的幕后黑手——《美国的悲剧》浅析 An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 to Brand Name Translation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The Influences of the Bible on Some American Movies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诀别武器之缘由——再读《永别了,武器》 On the Anti-traditional Factors of Feminism Translation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影响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 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法 美国梦的矛盾心理-伟大的盖茨比主题分析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句式转换在《青铜女像》译本中的应用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 撒旦和孙悟空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对比 从叶芝的作品分析其精神世界的转变 从养老模式的异同看中西“孝”价值观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 精神之光——《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的人性解析 中美拒绝策略研究 从《去吧,摩西》中的“熊”看福克纳对人性的探讨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ocabulary 中国和英国传统婚俗差异研究 论伍尔夫《到灯塔去》女权主义主题思想及对中国女性文学之影响 浅谈自有品牌在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解析《红字》中的红与黑 汉语无主句英译方法探析 从《功夫熊猫》中试析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董贝父子》中伊迪丝的堕落女性形象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新词翻译策略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觉醒》中爱德娜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Study on Dietetic 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麦琪的礼物》的叙事技巧分析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

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研究

On Translation of Language Fuzziness i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esthetics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对广告翻译的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态度系统的评价价值--以小说《傲慢与偏见》例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

新经济原则在商品买卖会话中的运用

《黑暗之心》主人公马洛的性格分析

A Study of Self-Other Relation in The Painted Veil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

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

通过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人生哲学的主题分析

商标翻译分析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

A Discussion on the Accuracy of Language in Diplomatic Translation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幽默语

体育新闻标题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

与身体器官有关的中英文习语对比研究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浅析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

中英文商标翻译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主题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美国电影作品中英雄主义所隐含的美国社会文化

礼貌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论思想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融合现象

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

国际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礼貌策略

《我弥留之际》中的荒诞性元素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口译者听力环境的适应研究

中西面子观比较研究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On Aestheticism in Oscar Wilde's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浅谈《旧约》中女性的形象和地位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

英语新闻的互文性研究

“词块”理论及应用前景探微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

浅析“冰山理论”调动读者参与的作用

151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

152 东方主义视角下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中西方殖民话语分析

153(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食品比喻表现的中日对照研究

154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 155 存在主义视角下浅析《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和布莱特的爱情

156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蜗居》对话折射的生存焦虑

157 《达洛卫夫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158 论“看,易,写”方法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159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Approac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60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

161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

162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163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

164 英语商务合同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策略

165 归化、异化翻译策略比较研究:以《简•爱》两个汉译本为例

166 The Blindness in King Lear

167 从文化角度分析《穿普拉达的恶魔》所反映的职业观

168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169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

170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171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Greetings

172 关于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基于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

173 文化语境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174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s Shown in Forrest Gump

175 A Study on the Role of Parent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Learning

176 On Metapho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177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

178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解读会话含义

179 情感范畴在转喻中的认知体现

180 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的文体特征及翻译

181 The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ranslation

182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83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184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

185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186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187 天鹅的涅槃——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喜福会》中母女关系

188 对《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性分析

189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190 从社会习俗角度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191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

192 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看奥巴马就职演说中的感召力

193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 19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195 Christ Love in Uncle Tom’s Cabin

196 论马克•吐温的种族观--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

197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

198 中西文化心理差异分析—以饮食习俗为视角

199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200 走出精神的困境: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中维奥莱特的自我救赎

第三篇:浅析中西历史书写之异同

浅析中西方历史书写之异同

尽管由于历史发展道路的迥异,数千年来世界各区域之间的相互隔绝使得中西文化呈现了截然不同的特质,以至于长期以来西方世界视中国文化为彼岸之花,这在历史研究中也有体现。西方历史研究者批判中国的“帝王将相史”缺乏人文关怀,中国的学者讥讽西方的“后现代史学”不过是纠缠于马桶、梳子、妓女一类的琐事,两者的差异性可见一斑。然而,异质文化之间的关系毕竟不是血淋淋的相互博弈,差异性也不是文化的唯一特质,尽管中西历史研究者在研究方法、理论体系、书写途径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二者是必须兼有的,比如说史学研究者的关怀、问题意识。许纪霖先生在对知识分子的研究中就着重强调了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以及公共关怀,“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可以表现为三种不同的人生关怀:社会(政治)关怀、文化(价值)关怀和知识(专业)关怀。这是三种不同层面的人生关怀,有着由显到隐、由外向内、由入世到出世的区别。作为任何一代和任何一个知识分子,这三种关怀都是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同时具备的。”1作为知识分子一员的历史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不能回避的,这种对公共社会的关怀在中西学者之间作为一条隐形的红线沟通了两种异质文化。

一、问题意识的差异

是什么塑造了中国今天的面貌?中外学术界往往把对于现代中国的关怀追溯到明清时期,在形塑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过程中传统政治史中强调的重大事件、重要时刻究竟能不能代表中国社会的全貌?被重大事件所掩盖的一般时刻、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否更能透视历史的真实情况?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体现了历史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在新文化史和社会史的影响下新政治史诞生,改变了长久以来传统政治史研究中的 “事件主义”倾向,研究视角开始向下延伸。20世纪初史学界开始反思历史研究中独重政治史,政治史中又独重重大事件的现象,其中以年鉴学派为先锋打起了反对“政治史”的大旗。在这种背景之下,传统政治史吸取了社会史、新文化史中合理因素,以全新的政治史形象登上了历史研究的舞台,新政治史不再局限于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精英人物的行为,视野由上层精英向下延伸至普通百姓,研究对象大大的扩展了。《牛津英国史》的主编摩根认为,传统政治史对政治的定义过于狭隘,政治史应该“从如何追求权力、行使权利、指责权力、滥用权力或否定权力的角度,对任何特定的单位或社会重新进行解释。”新政治史围绕着“权力”展开(包括文化,这种软权力),扩展了传统政治学的外延,开始注重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这里,我尝试以两派比较有代表性的佳作,具体的比较传统政治史与新政治史的异同。传统政治史中茅海建老师的《天朝的崩溃》与杨国强老师的《百年嬗蜕》是当今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中的代表之作,而相应的,我选取了孔飞力的《叫魂》、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笛老师的《茶馆》以及史景迁的《王氏之死》作为西方新政治史、新文化史的代表来进行中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

达恩顿的《屠猫记》一书最使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问题意识:“当我们无法理解一个谚语、一个笑话、一个仪式,或一首诗时,我们便知道自己正触及某些事物。选取文献最使人难以索解的一面进行考察,我们或许可以开启一个相异的意义体系。”2沿此线索,甚至可以进入一个奇异而美妙的心灵世界。中西方学1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论文罗伯特·达恩顿,《屠猫记》,吕建忠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4月

者都力图回溯到中国的清朝社会去开启一个与今相异的意义体系,他们抓住了于今人看来晦涩难懂的问题并使之成为一条通幽的曲径,重构了中国悲剧时代前夜的意义体系。

必须指出的是知识背景的差异是导致中西方历史学者关注点不同的主要原因,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体验使得中国的学者在这种切肤之痛的状况下很容易产生一种困惑与紧张:为什么中国会落后于西方,近代以来的中国与西方相比缺乏的到底是什么?而西方作为中国文化的他者,他们对于近代中国的理解自然打上了自身文化的烙印,现代化理论是其研究的背景,他们的研究多关注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这种差异性在《叫魂》、《文化权力与国家》与《天朝的崩溃》中表现的十分明显。《叫魂》一书关注的是:“盛世”之下妖术恐慌为什么会在华夏大地上蔓延专制权力如何凌驾于法律之上而不是受法律的限制,官僚机制如何试图通过操纵通讯系统来控制最高统治者,最高统治者如何试图摆脱这种控制。于其不同的是《天朝的崩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对于鸦片战争的研究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悖论:总体上承认,鸦片战争的失败在于中国的落伍,然而在具体叙述上又认定,落伍的一方只要坚持林则徐等主战派代表的正确方向,中国就可以力挽狂澜。事实上是这样的吗?《天朝的崩溃》整本书就是以以实证的方式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鸦片战争前中英军事实力对比状况是怎样的?依照主战派的作战方针是不是就能够改变战争的结果?天朝的意识形态如何麻痹当权者的?以贸易为本的英国与以农业为本的中国具有怎样的差异性?鸦片战争的战败是否是不可逆转的?

当然,茅海建老师的分析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数据分析、技术分析,作为中国的知识人,长久以来的传统文化熏陶,使其更能走进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对琦善等表一中同情之理解,即陈寅恪先生所说,“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3。如果,《天朝的崩溃》还不这么明显的话,杨国强老师的《百年嬗蜕》则更加一目了然。对于曾国藩等晚晴士人的心理分析惟妙惟肖,令人动容,不改中国史学研究的传统——即人的研究。

中国传统史学中有一份遗产是特别珍贵的,就是变易观,即太史公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中国哲学讲究的是阴阳抱负,周而复始,变与不变,体用不二,这与西方的理性主义、进化论是有显著的差异的。中西文化在近代的的冲撞、融合,盘根错杂,情节极其复杂,真实的历史没有不变的传统,也不是按照西方的进化原理那样一味的由蛮荒走向现代。

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书,则非常明显的打上了西方理性主义的烙印,西方成为审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标尺”。杜氏以“政权建设”与“文化的权力网络”两个西方概念作为近现代中国研究的理论基础。作者也承认这也许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即使它们在政权的官僚化与合理化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作者稍加修改,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国家政权内卷化来揭示中国20世纪初复杂的情况。4“内卷化”是克利福德•吉尔茨在研究爪哇水稻农业时提出。它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阶段达到一种确定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作者认为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政权建设实际陷入“内卷化”而难以突破。历史表明,政权的现代化必然导致国家权力的扩张,但在近代中国,政权的现代化发展却使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能力低于其对乡村社会的榨3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乡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取能力,即国家的财政收入与地方的失控同步增长。税收虽有所增加,政府效益却在递减,只得依靠各种非正式机构征税。这样,国家财政的增幅赶不上非正式机构收入的增长,国家对这些机构不仅缺乏控制力,还要靠这些机构来推动自己的政策,也就无从防止这些机构的贪污中饱。不难看出,杜氏的观点是与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一脉相承的。值得商榷的是:理性主义是不是适合所有异质文化的普世主义价值呢?是否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唯一标尺呢?不同的文化最终走向殊途同归是进步还是衰败,这些都是西方作为他者,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需要考虑的地方。

二、史料选择的差异

对现有问题做出较好的解释,只能依靠对史料、文献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解读。由于视野和问题意识的不同,他们参考的史料与文献也有很大的差别。

《天朝的崩溃》一书视野主要集中在官僚上层,尤其是上层的军事、经济与制度,宏观上对比中英的实力状况。所用史料包括档案(《军机处录附奏折》、《朱批奏折》、《上谕档》、《缴捕档》、史料汇编(《烟片战争档案史料》、《清实录》、《中国近代史料丛刊》。。)县志、士大夫的日记、文集。《叫魂》一书从皇帝、官僚、民众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因此它所用的史料也相应的从这几个层面来搜集。一方面,在分析官僚与皇帝对妖术心理与态度方面引用的史料与《天朝的崩溃》类同,主要是档案史料(逐批奏折、宫中上谕、宫中庭寄、大清律例。。),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政治分析相比,《叫魂》对传统中国社会的分析更加精彩。孔飞力先生参考了众多学者关于中国宗教、民间传说、巫术、满族传统、头发象征意义的研究,如:《中国佛教习俗,1900-1950年》、《中国的咒法》、《巫术与宗教:民间信仰的政治学》等,引用了大量的地方志,如《正德华阳县志》从心态史的角度出发重构了“盛世”下普通民众的思想、精神从而折射出隐藏在“歌舞升平、一派祥和”的传统史书之下的社会真实情况。“盛世”之下为什么会出现妖术的恐慌?头发在当时社会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对流动人口的异常谨慎与恐惧是否说明在“盛世”之下民众已经悄然的感受到了悲剧前夜的种种威胁?这些是传统的政治、军事分析所缺失的,而在《叫魂》一书搜集的史料与文献中得到了弥补,极大的丰富了读者对当时社会全貌的感知。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叫魂妖术恐慌在中国爆发,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沿着长江和运河北上西行,孔飞力以此事件作为切口,进入到悲剧前夜的清王朝和民间社会。1768年的妖术恐惧被重构为三个不同版本的故事,叙述三个不同群体和角色对于叫魂妖术的理解和反应,普通民众歇斯底里的恐惧,官僚集团在一开始超乎寻常的淡然及后迫不得已的热衷,弘历作为异族皇帝敏感的政治神经。三层视野下的分析更能透视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中国全貌。盛世在普通民众中究竟意味着什么?镀金时代的社会氛围是如何的?专制皇权是如何与常规化的官僚制度进行博弈的?清王朝的法律机制是如何运行的?

《天朝的崩溃》则是以鸦片战争的过程与涉于其中的官僚士大夫的命运作为书写线索,透视天朝意识形态笼罩下19世纪中叶的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原貌。虽然,其中也涉及到了对下层民众社会生活状况的描述,如:第一章中引用冯玉祥、老舍自传稍稍的提到了普通士兵阶层的生活状况,但是由于此书的主旨是从传统的政治分析角度来窥视中西之间的差距,所以对于社会的关注稍有不足。当然,这种切入角度有其合理性,毕竟,内忧外患、缺乏民权的中国近代社会,民众没有政治上的权利和自觉,因而最能够直观的反应中西差距,首当其冲的直面西方冲击,自觉得回应西潮的始终都是士大夫和上层官僚。他们的制度和意识形

态具有典型性。而《叫魂》一书中虽然也有传统的政治分析,比方说满汉间的民族矛盾、专制主义皇权与常规的官僚制度的矛盾和调和,但是,对于社会层面的分析才是本书最大的亮点。叫魂为什么会演变成歇斯底里的社会恐慌?除了乾隆皇帝的蓄意利用和官僚们的滥杀滥刑、邀功补过之外,更多的是当时普遍的社会心态,整个社会笼罩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戾气,正如作者所说“作为现代中国的前奏,叫魂大恐慌向中国社会的观察者们凸显了一个特别令人难过的现象:社会上到处表现出一种冤冤相报为形式的敌意。”民众把官府对于妖术的清剿作为谋求私利的良好机会,在长久缺乏权利的中国民众心里涌现了一种权利的幻觉,这点在本世纪的50、60年代的政治运动中仍然有很深刻的体现,所以,政治领域的教训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相对来说,文化,作为一种共同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征,在更长时间内具有稳定性,他的传承和教训也在更长时间里具有借鉴意义,这一点也正是国内传统的史学研究者所需要更加关注的。

三、微观史“以小见大”

新文化史着重于对“微观世界”的分析,以小见大。这种微观史的研究模式能否说明外面更大的世界呢?如果只在局部有意义而脱离整个大的环境,那这种研究方式是否意味着史学将沦为一点一点毫不相关的碎片?王笛老师在《茶馆》中曾对微观史的价值进行过分析,“把茶馆作为一个‘微观世界’来分析,便涉及若干相关问题:微观世界能否反映大的社会,微观世界的个案是否说明外面更大的世界?另外,根据小的个案得出的结论是否可以推而广之到更大的范围?研究中国的人类学家经常以一个小社区为基础,力图为理解大社会提供一个认知模式,也经常为类似的问题所困扰,一个小社区是大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又不能完全代表那个大社会,因此其仅仅是一个‘地方性知识’,或者说是‘地方经验’。尽管有这样的限制,但是地方知识至少提供了对大社会的部分认知„„提供一个样本或一种经历,以丰富我们对而整个历史、社会、文化的理解。总而言之,微观历史的意义在于为理解城市史的普遍规律提供了个案„„”5正如作者所说,如何去驾驭细节,而不使得微观史陷入支离破碎、毫无章法,在于有没有一个这样的一个中心可以把纷繁的细节串联起来。“日常的研究取向,容易使我们陷入杂乱的细节而难以自拔,这也引起史学家对历史研究细碎化的担忧。这就需要写史者认真思考怎样驾驭那些纷繁的细节,犹如盖房子一样,房子的结构犹如书的宗旨和核心,砖瓦便是这本书的细节,如果只有细节,一个建筑是支撑不起来的。

那么《茶馆》这本书,是靠什么支撑的呢?这个结构就是本书的中心论点:现代化的过程使具有丰富地域文化的地方趋向国家文化的同一性,现代化和国家文化的同一模式扩张势头遭遇了地方文化的顽强抵制。”6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往往一个过于强大的理论预设会使得文章有失偏颇,阅读《茶馆》之时,不免让人觉得过多地从社会的视角来看待国家,这种国家与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否适用于中国社会呢?作者对成都社会和茶馆为代表的民间社会的“自治”特性强调过甚,简化了社会与国家之间那种既认同又反抗的复杂互动。在很多时候,大部分国家控制手段都依赖于某种程度的认同、理解、合作与配合,也许王笛老师在此正忽视了关键的一点:国家力量向茶馆社会的渗透,与其说是国家单方面的行为,不如说一种合谋。

西方史学研究尤其注重理论的积累,往往一篇文章或一本著作都是以一个强5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王笛:《从微观世界入手理解宏观世界》,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242368/discussion/23767772/

大的理论预设作为研究背景,这点在上文对《茶馆》的分析中就已经提到过这个问题,而《叫魂》、则更加明显。整本书即以对马克思韦伯“专制权利与官僚常规在一个体制内此消彼长的关系”的讨论,作为立论的基础。强调通过政治罪使得专制权力和常规权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平相处。身处于权利之塔顶峰的君主,面临着一对矛盾的选择,一方面是对个人权利的终极热爱,这种担心权力被架空的恐惧是与专制主义向伴生的疾病,无法避免。另一方面,随着帝国领土的不断扩张,在实际的国家管理过程中,君主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得不依靠官僚阶层的协助,常规化的官僚系统有自身的惰性,容易形成官僚内部盘根错杂、“一荣俱荣,一辱具辱”的关系网,反而把自己权利的授予者——皇帝边缘化了。“还有什么比官僚机器按部就班的常规运作和自我保护更能构成对于帝王权力的嘲讽呢?”7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之下,皇帝所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特殊事件、非常途径来打破这种常规化的官僚运作。于是,叫魂妖术案给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同样的是,孔飞力、马克思韦伯的这种西方经验多大程度上适合中国国情?

四、新文化中的“叙事”倾向

新文化史另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其打破了传统史学对于历史的唯一解释,通过对文本的重新解读,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历史。社会史不是政治史的附庸,以往因为权力关系而造成传统精英史中存在着许多的隐晦之处,这是造成当代人误读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新文化史对于社会、大众文化的研究逐步的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比如说《叫魂》,孔飞力作为一名历史观察者,从文本、档案中走进了18世纪的康乾盛世,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与今相异的意义体系,传统认为的“盛世“之下其实是危机重重的,他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把他所感受到的盛世危机描述出来,因此,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他没有做出绝对的回答。比如说“为什么弘历身上会体现这种矛盾的风格,即尚武的满人种族特性与普世主义文化的不太和谐的混合物?在君主眼中,江南文化究竟代表

8了怎样的双重意象?”弘历到底是不是相信有妖术的存在?因为,这不是作者的意图。也许,这样的叙述并没有传统史学所熟悉的因果唯一性解释那样的让人觉得干净利落,但是这种发散的方式却给了我们更大的思考空间与接近历史真相的机会,毕竟,复杂的历史社会不能用概约化的1点、2点来解释。

怎样去书写历史才更加真实有趣?中国传统史学历来非常注重考据,把正史和野史截然分开,如此严谨的态度固然有其好处,但是,也使得中国治史者的叙述能力在不断的萎缩,史学研究令人望而生畏,不得不束之高阁。而新文化史在叙事方面却有着难以比拟的长处。史景迁的在《王氏之死》中的叙事很容易给读者一种看欧洲电影的感觉,叙事缓慢而平淡,让观者有些焦急,却又耐着性子看下去,看罢总会在心中有些回味。在如果说黄仁宇喜欢从历史中的几个人物来揭示一段历史的风貌的话,那么在这本书中史景迁进一步把眼光放小,放低,试图从小人物的生活来揭示一段历史的精神。在本书中,最印象深刻的是小人物对于命运的挣扎。当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氏,她一直处于一个边缘的状态,一种无助的状态,她的生活始终只能已男人为中心,在她不明原因的跟情人私奔后,或许她也曾经幻想可以跟随这个男人过一辈子,但是悲剧发生了,那个男人终于也抛弃了她,而悲剧中的悲剧是王氏不得不回到掏出的“家”――这个悲剧的起点。显然,她的丈夫任氏对她的归来是不欢迎的,如果她走了,那么任不过是丢丢面子随她去罢了,而任氏的回来则把他推向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显然,如果他7郑家栋,《超越中西之间——读孔飞力叫魂有感》论文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1月

重新接纳了王氏,那么在那个时代下他男人的自尊无法得到舒张,况且妻子那段“淫妇”的尽力无疑回对他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在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里,“名声”不单单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有时候它就意味着一切。那么任王氏去他也无法做到,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而王氏一旦在他生活的空间出现,那么同样意味着一个他的“屈辱”符号存在,同样在一个熟人社会中会对他造成压力。于是,在这种压力下,他终于达到了今天我们看来的病态心理,杀害了王氏。故事由史景迁一一说来,基于史料基础上的叙事,不仅能够保证历史书写的真实性,更因为其生动的语言、合乎人情的分析而引人入胜,冲破了原来僵硬狭窄的读者群,这点尤值得中国传统治史者去学习。中国从来不缺故事缺少的是会将故事的人,缺少的是优秀的叙事史。

第四篇:(英语毕业论文)从美剧《绝望主妇》中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异同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蝇王》主题之原型解读

浅析英语演说中对照与其他修辞格的混合应用 分析《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意义 浅析星巴克现象中的独特文化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 浅论广告语汉译的美学效果

浅析“翻译文学”的本体认知与功用价值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逆成构词的分类及其认知机制和规律 从英汉习语的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 对《远离尘嚣》中三个男主人公命运的分析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简爱和林黛玉的反叛性格对比分析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

圣地亚哥,一位让人敬佩的英雄——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分析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

美国电视剧中双关语的研究-重点关注双关语的汉语翻译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人物形象的特点探析

文化负载词的交际翻译论——以《吾国与吾民》为例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课外作业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

英汉谚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论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lass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

The Study of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45 The Influences of the Bible on Some American Movies 46 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

分析《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母女矛盾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 49 论广告英语的人际沟通功能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 51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

论夏绿蒂勃朗特与简爱在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

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 54 探讨美容化妆品翻译技巧--以安利雅姿产品为例 55 合作性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 57 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58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共同追求——自然

《汤姆叔叔的小屋》人物性格的宗教色彩剖析 60 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61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从语用学角度对英语课堂中委婉语的使用探究 63 《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 65 中英思维模式比较分析 66 广告标语的语言特色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 68 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71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A Superficial Analysis of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of Jane Eyre 73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74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An Exploration on Different Cultures in Terms of Flowers 76 《喜福会》中隐喻的使用

基于认知语境的英语动物习语的理解策略研究——以“狗”的习语为例 78 Coherenc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 Pragmatic Study 79 “合作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80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82 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 83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84 福克纳小说中的圣经意象

论《金色笔记 》中的象征手法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 87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着魔的猎人——解读《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 89 阅读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90 苔丝的反叛精神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93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 94 有关“生命”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 95 论《科利奥兰纳斯》的政治悲剧 96 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 97 从构式视野下对英语图式习语的解读 98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 99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

Roads to Happy Marriage: a New Conception of Feminism in Doris Lessing’s Novels 102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 103 数字模糊语义的汉英翻译 104 《新编英语教程》浅析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106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

107(英语系经贸英语)从“口红效应”看中国文化产业的机遇 108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109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 112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113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 114 《爱玛》的三个中译本中翻译策略的比较研究

在冲突与迷茫中凋零--浅析苔丝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116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 118 英汉数词的文化对比及其翻译 119 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 120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

英汉习语的差异及其翻译——对杨、霍译《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研究 123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 124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 125 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 126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 127 文化语境视域下英语习语的汉译研究 128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解析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131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应用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133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 134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看哈姆莱特的性格变化

An Analysis on Characterization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 136 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 137 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 138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139 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中美民族性格差异及其文化渊源 141 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

不可缺少的书信——《傲慢与偏见》中书信功能的研究 143 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44 An Analysis of Self-reliance in Little Women 145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

通过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147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An American Nightmare: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149 政治演讲辞中常用修辞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151 论《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152 浅析中西习俗文化“冲突”

153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 154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 155 大学生上网调查

156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57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 158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159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 160 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观研究

161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 162 从文化语境角度分析英汉禁忌语的异同 163 英语写作中教师的书面反馈

164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165 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功能

166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

167 《哈姆雷特》中不言而喻的隐喻魅力(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68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169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 170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171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 172 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象征主义解读 173 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4 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以《京华烟云》为例 175 Rabbit’s Predicament and Dreamland 176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解读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艺术影响 177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使用策略 178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

179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 180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 181 从礼貌原则分析发盘的语言技巧

182(英语系经贸英语)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突破之路—以华为为例 183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84 国际商务谈判及其谈判风格

185 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186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 187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

188 论《海的女儿》的女性自我价值主题 189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

190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 191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192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 193 跨文化背景下广告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194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 195 从死亡委婉语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

196 极限环境中的善与恶——浅析《蝇王》中的主要人物人格结构 197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成因分析 198 析《远大前程》主人公性格之路

199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00 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

第五篇:历史教学论文之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

哲学上讲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教学策略要依据学生水平来制定。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因此能否提高课堂效率直接关乎教学效果。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根据本校学生特点结合自己的体会,整理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简述如下:

提高课堂效率应该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分析、理解、综合、比较等。历史课堂教学在注重史实的同时,更要强调从整体上考察全部历史,在对史实细节抽象,分析联系概括的基础上把握整个事件的轮廓,思考它的意义,实质及作用。我认为应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手培养。听,上课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也就是说,指导学生哪些是需要理解的,哪些是需要准确记忆的。历史学课信息量大,事件人物时间都容易乱,这其实也涉及到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历史信息看似庞大,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理解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记忆起来也相对容易。因此我在课上有意识的上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改变语调语速,帮助学生捕捉有效的历史信息,锻炼学生自己归纳教学重点。说,指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可以是课堂讨论也可以是提问、质疑或补充。学生不愿意说可能有两种,知道但不想说,还有就是不知道。这主要取决于提问的技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或者带有启发性的。太简单或者太难的都不容易引起课堂共鸣。学生都是爱表现的,多鼓励他们,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气氛自然就上来了。读,多读史料培养语感。历史教材包含大量的文字、图片。只有会读会看,才能从中找出有效的历史信息。因此遇到教材中使用的史料,习题里的材料,我都强调全体同学大声读出来,有了语感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找答案。让学生学会流畅的读,有理解的读,在读的同时学会思考。写,将思维落实到文字。历史课要求学生必须记笔记,做到手、脑、心并用。不仅历史知识变得更系统,历史语言也能得到更好的规范,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条理性都是很有帮助的。

提高课堂效率还应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握。这里的课堂节奏指的是课堂的和谐氛围。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参与者。45分钟的课堂应该是二者合奏出的美妙乐章,而不能只是其中一方的独角戏。无论是哪一方过分垄断都是不恰当的。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设计,严谨、充分、完整。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灵活处理是把握好课堂节奏的关键。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补充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世界史讲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时,课前的教学设计就是改革原因、过程及结果。实际讲课中学生就提到为什么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成功了呢?这是非常有启发性的问题。当堂我们就回顾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同时东欧遇到的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如此一来,学生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解得更深刻。当然,照顾学生的反应决不能和迎合学生混为一谈,教学主题必须明确,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历史教学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思考、摸索和实践,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些都是我苦苦思考探索的。有人说历史一幅油画,距离太近,看到的只有色彩,只有一定的距离才会看得更加清楚。我也历史教学也是如此。在不断实践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也需要定下来回顾过去,审视、反思和总结。只有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不断推陈出新,我们离教育的目标才会越来越近。

下载从中美历史课程标准见中美历史教学之异同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中美历史课程标准见中美历史教学之异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小班化历史与社会教学小见

    初中小班化历史与社会教学小见 ------------------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历社与社会 备课 课堂教学作业 摘要:小班化教育与新课程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从历史发展看中国古情诗之点滴

    从历史发展看中国古情诗之点滴 在人类文明史上,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表现这个主题最为精练的文学形式便是爱情诗。古往今来都不乏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爱情诗歌精品,并且......

    初一历史教学反思之五

    初一历史教学反思之五 孙凤桐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即:我们的远古祖先、原始的农耕生活、神奇的远古传说等内容。本单元教学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学生在课......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之四: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之四: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而在课堂实施教学中,随着教学的展开、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交流的深入,往往会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

    教育信息技术引发历史教学之“革命”

    教育信息技术引发历史教学之“革命” 【提要】21世纪是世界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之困惑

    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之困惑 肖远旭—湖北长阳麻池中学443511 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早已形成共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但时下不少中学生的文明道德素......

    如何确定历史教学重点之案例[合集]

    如何确定历史教学重点之案例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从对历史学科的学科定义来看,历史学科是狭义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交叉。也就是说它既要具备社会科学......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案 川教版历史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案 川教版历史 作者:admin教案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782 更新时间:2010-2-28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隋统一全国的时间,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