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概念教学的思考
对“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数学是由概念与命题等内容组成的知识体系。它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而概念又是这种思维的语言。因此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一些学生数学之所以差,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数学素养差的关键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转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带有根本性意义的一环。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抓住有限的概念教学的契机,以提高大多数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同时,数学素养的提高也为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及必要保障。
从平常数学概念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其一是有的学生认为基本概念单调乏味,不去重视它,不求甚解,导致概念认识和理解模糊;其二是有的学生对基本概念虽然重视但只是死记硬背,而不去真正透彻理解,只有机械的、零碎的认识。这样久而久之,从而严重影响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我们才能把握数学的知识系统,才能有正确、合理、迅速地进行运算,论证和空间想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数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数学概念掌握的程度。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呢?
一、注重概念的本源,概念产生的基础。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机会。由于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传统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 “占有”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依赖,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那么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由于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概念引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即让学生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作为数学想象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概念引入时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是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如,在平面几何中距离的概念,传统的方法是先给出垂线短的概念,然后指出两垂足间的线段长就叫做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过去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距离有什么特点,发现共同的特点指的一条线段长且是最短的。然后,启发学生思索线线之间是否也存在这样一条线段是最短的?如果存在,应当有什么特征?于是经过共同探索,得出过其中一直线上任一点作垂线,交另一直线于一点,垂足和这点之间组成的线段其长是最短的,并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在此基础上,自然地给出平行线间距离的概念。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概括能力的训练,还尝到了数学发现的滋味,认识到距离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
二、概念的教学中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如何设计数学概念教学,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
1.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思维的主动性,表现为学生对数学充满热情,以学习数学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将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暴露给学生,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
2.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地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
3.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新概念的引进解决了导引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参与形成和表述概念的过程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
4.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数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这一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5.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在用概念判别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巩固深化阶段:在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之后,应立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引入概念”时提出的问题(或其他问题),在运用中巩固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理论基础,又是进行再认识的工具。如此往复,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达到培养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6.分析错解成因,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是指思维严谨而不疏漏,能准确地辨别和判断,善于觅错、纠错,以批判的眼光观察事物和审视思维的活动。深化阶段: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要防止片面性。除在运用概念时,用典型的例子从正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概念之外,还应针对某些概念的定义中有些关键性的字眼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容易被忽视;某些概念的条件比较多,学生常顾此失彼,不易全面掌握;某些概念与它的邻近概念相似,不易区别等等。举反例,从反面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三、针对概念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对不同概念的教学,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下工夫。概念教学主要是要完成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这两个环节。新知识的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或较难理解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先列举大量具体的例子,从学生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归纳出这一类事物的特征,并与已有的概念加以区别和联系,形成对这一特性的一种陈述性的定义,这就是形成一种概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要做到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相互联系、作用,从而领会新概念的本质属性,获得新概念,这就是概念的同化。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最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是对实例的归纳及辨析。通过对实例的归纳和辨析对新问题的特性形成陈述性的理解,继而与原有的知识结构相互联系,完成概念形成的两个步骤。
依据数学概念的形成,概念教学的第一种模式如下:问题情景(抽象)新概念分析[内涵、外延、正(反)例]--应用--反馈,其具实施步骤是: 1.构建问题情景,创设心理环境。针对新概念构建相应的问题情景,隐含新概念所描述事物的本质,观察、认识到提出新概念的必需和合理,以形成合理心情,积极、大胆地进行思维。
2.考察本质属性,抽象形成概念。分析问题情景,概括出它所反映事物的共同属性,由此逐步抽象而提出新概念。
3.设计多向分析,深化概念理解。对新概念可从揭示内涵、外延、定义方式、合理性(和谐性)、正反例证等方面分析。4.及时测试反馈(应用),评价思维训练。
数学概念是从一些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或现象中抽象出来的,这些本质属性就是这一概念的内涵,满足这些内涵的全部对象就是这个概念的外延。根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教学的第二种模式如下:巳有概念(类比、迁移)新概念--比较(共性、异性)--创造(形成新概念体系)--应用--反馈。其实施步骤为:
1、精选巳有概念,设置问题情景。数学概念体系的形成过程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如坐标法经历了直线--平面--空间--超空间。教学中应选择最近的源概念,通过升维、加权、反向思考等设置。
2、拟定类比方案,迁移形成概念。考察概念情景的变化,拟定提出新概念的类比方案(概念诱发、类比途径、类比可能的结果、验证并完善)。
3、重比较促创造,强化概念理解。对类比、迁移提出的新概念,需与问题情景中的巳知概念比较,弄清与原概念的共性、与已经知概念的异性。
4、及时测试反馈,评价思维训练。以上两种针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对概念的全面理解与合理把握,不仅仅是在数学概念上有效,我认为其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有借鉴作用。
搞好数学概念的教学,使学生透彻地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数学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数学概念教学同加强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关系,在思想上重视它,这样使我们在教学时会目的明确,方法对头,既不会造成为概念而教学,也不会在数学教学时顾此失彼。
第二篇:浅谈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浅谈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概念教学 有意义化 探究性 情境性
[论文摘要]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元素,数学概念的教学与对学生概念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密切的联系。中学数学里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概念,学生不但有意义地获得了概念,而且通过对概念获得的过程,发展了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相比灌输的方式教授概念的模式而言,可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一改以往老教材中严密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严谨的数学概念体系,对概念的描述、概括不再特别注重其表达形式,注重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背景下,新教材带给数学概念教学许多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笔者在数学概念的教学方式上曾做过一些初浅的探索,现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数学概念的有意义化教学
我们知道学习概念一是要知道它的外延意义,二是要理解它的内涵意义。而内涵意义是概念名称在学习者内部唤起的,独特的、个人的、情感的和态度的反应。学习者的这类反应,取决于他们对这类物体的特定经验。像“无理数”这类数学名称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具有很少的内涵意义,如果直接讲授,抽象难懂,则学生不易接受,心里容易疲劳。
例如:上《无理数》这课时,我准备了十个乒乓球,在每个乒乓球上分别贴上0-9这十个数字放在不透明的袋子里,上课时先出示乒乓球,然后请同学们上来在袋中摸出一个球,看谁摸到的球上的数字最大,并请一个同学在小数点后面写上同学所摸到乒乓球上的数字,随着一个个同学上来摸球,数字一次次地记,黑板上出现了一个不断延伸的小数:0.418532469…在学生玩得起劲的时候,暂停他们的工作,然后问“同学们,如果你们不停地上来摸球,数字不断地记下去,那么我们在黑板上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小数?学生回答“能得到一个有无限多位的小数。”我追问“是无限循环小数吗?”学生异口同声“不是”。“为什么”我追问。有学生答“点数是摸乒乓球摸出来的,并没有什么规律。”我及时归纳:“不错,这样得到的小数,一般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种无限不循环小数与我们已经学过的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不同,是一类新数,我们称它为“无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题。对这种摸奖式的摸球,学生对它有着非常丰富的感性经验.以摸乒乓球得到的数来产生一个具体的位数可以不断延伸的小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感触”的非常直观的无理数模型,使本来遥不可及的数学概念具体地走到学生的面前,赋予无理数一个真实可信的意义,使概念更容易接受、更有意义。
二、数学概念的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往往模拟数学家发现新的概念和命题的探究过程。简言之,探究学习是对数学探究的模拟,有别于学生好奇心驱动下所从事的那种自发、盲目、低效或无效的探究活动。事实上,学生探究活动过程所涉及的观察、思考、推理等活动不全是他们能独自完成的,需要教师在关键时候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
例如在《相反意义的量》的教学上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向东走3步,向西走4步;一小虫在树干上先向上爬20cm,再向下爬回到出发点,再向下爬10cm;在一个装有苹果的盘子里增加4个苹果,再取走5个苹果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一事例在数量上的变化情况,并要学生用语言描述以上3个事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其中数量上的变化情况,并板书,再请同学思考:(1)事例中什么在发生变化?(2)怎样变化?(3)变化的意义是否相同?(4)三个不同事例变化的共同之处是什么?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数量的变化都是相反的。在明确考察的对象是事物数量对应性变化这个问题后,请同学们列举类似的事例以进一步理解概念。然后再任选学生的举例提问:“向南走3步,向北走4步;赢利200元,再赢利300元;向上8cm,向东10cm。三句话中两个量变化有何区别。”引导学生关注量所反映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量的相对性质,最后由学生来思考概括所有相关例子中共同的东西,即他们都是相反意义的量,而非“相同意义的量”或“不同意义的量”。
在这堂课里,通过学生对相对具体事物的直接观察、感知、分析、比较,进而抽象概括出概念,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成为“相反意义的量”概念本质的“发现者”,亲自参与了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入的理解过程,从而品尝了发现所带来的快乐,实践了抽取实际事物量的关系而舍弃其他一切表面现象的一种思维活动。这样的探究教学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数学变得亲近,学生乐于接受。
三、数学概念的情境性教学
“能够用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任何正当的手段和方法,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啬糖。”这“糖衣”就是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教学中,情境引入:“如今索马里海盗对国际航运和海上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一艘途经索马里海域的轮船怎样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是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它们的位置。再问:“那么单独用经度或纬度一个量来确定它们的位置行吗?”“不行。”“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相互补充举反例的方法体验用一对数确定一个物体位置的合理性。然后问:“同学们那么你们现在的位置怎么确定下来?”学生:“我在第3小组第4排。”“很好,那么单独用小组数或排数能否确定你的位置?”“不能。”然后让第3小组的学生站起来,第4排的学生也站一下,通过实际情境进一步体验用一对数来确定平面上一点位置的正确性。然后再问:“把教室的右墙角的两条墙角线分别看作是0排0组,请同学们分别说出自己的位置。”用(x,y)表示,x表示组数,y表示排数,在这过程中学生巩固了用一对有序实数来确定平面上一点的方法。然后要同学们考虑这时隔壁班的同学的位置该怎样确定,通过学生自己的交流、讨论得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框架。
整堂课的教学基本上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可见好的情境对概念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还有正例和反例教学,特别是在数学概念理解的深化阶段,反例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既可以利用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概念教学,也可以利用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多方面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概念进行概念教学。总之,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基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尝试各种教法,综合各种教学方式以提高我们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琴艳,浅谈初中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J].《当代教育》,2007年第4期.[2]徐泽贵,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第三篇:对工程项目管理概念的延伸思考
对工程项目管理概念的延伸思考
工程项目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1982年引 进到我国,1988年在全国学习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进行工程项目 管理体制改革的应用试点,至今已有15个年头了。纵观我国工程项目管 理的实施完善发展过程,随着项目和项目管理概念的拓宽与延伸,基于客户驱动型项目和管理(CDPM)等新概念的提出,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工程 项目管理的几个概念进行延伸思考。
一、施工项目项目,按照广义理解,是指具有一次性、有头有尾,为达到一个特定目标而将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结合成一个短期的组织。评价施工项目满意度最具有发言权的是为项目支付费用的客户,项目工 作的主要承担者无疑是项目经理。一个项目的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的,而 是由众多目标构成的一个系统,而且,不同目标之间往往彼此相互冲突。例如进度、成本、质量、安全是工程项目均具有的四个基本目标,不同 的目标在项目全过程的不同阶段,其考虑重心也不相同。成本是项目整 个过程中始终关注努力的目标,进度往往是越随着项目的逐渐结束,越 显示出紧迫性,而质量、安全主要反映在承诺合同条款、实现公司考核 目标及体现项目经理素质等方面。所以有人说,施工项目是建筑企业效 益的源泉,是建筑企业信誉的窗口,也是建筑企业一切管理工作的落脚 点,一点不错。
二、施工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按照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给项目管 理作出的定义: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 目中,以达到人们的需要和期望,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是以单体项目为 对象,以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成本等目标为主要内容的 生产组织管理。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整体分解和结合统一的过程。项目 管理的突出特点是项目本身作为一个组织单元,围绕项目需求来组织资 源,避免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用最少的人干最多的事”。因为项目 管理一般是采用矩阵型的组织结构,可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 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并能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具体需要,适时调整组织的配置,以保障工作和组织的高效、经济运行。目前,项目管理不再是强调改进单一项目为中心的具体管理过程,而是把项目管理提升为一种以企业战略目标和企业资源总体规划指导下 的项目组合管理的理念。要加快我国项目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必须坚持目标管理方法,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要拓宽项目 管理思路,潜心研究项目范围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整体绩效以及 项目的信息和沟通管理等内容,总之,谁的项目管理体制最适应市场,谁就是市场的青睐者,但要寻找持续完善项目管理途径,还任重道远。
三、施工项目经理是工程项目的最高责任人和组织者,是决定工程项目盈亏的关键角色。项目经理的工作目标是确保项目全部 工作在预算范围内优质地完成,并使所有项目干系人满意,所以我们认为项目经理是市场的主体。
人们习惯于将项目经理定位为中层管理者或中层干部,然而由于项目管理及项目环境的 特殊性,因此项目经理所行使的管理职权与企业职 能部门中层干部有所不同,前者体现在决策职能的增强,着重目标管理; 后者则表现为控制职能的强化,讲究过程管理。项目经理应该是职业经 理式的人物,是复合型人才,是通才,具有懂法律、善管理、会经营、敢负责、能公关等各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而职能部门负责人往往是专才,是某一技术专业领域的专家。对项目经理的素质和技能要求同企业中的总经理是完全相同的,然而由于项目组织及项目经理的临时性特点,往往会碰到“责大权小”的问题,但从项目经理产生的背景以及各个项目既具有施工生产的相对独立性,又是企业整体部分的特点,权责不相等也是一种特殊性的“事实存在”,不足为怪!
第四篇:历史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历史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兴化楚水实验学校 翟锦银(225700)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历史概念模糊不清,缺乏明晰的认知。这既限制了学生解题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认知能力的提升。在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对历史概念有明确要求:“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科考试说明》考试能力要求也有这样的文字叙述:“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由此看来,对于历史概念的阐释应贯穿于平时历史教学过程之中,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现笔者就教学过程中的历史概念的教学处理方法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典故解析历史概念。在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概念与历史典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典故,设置历史情境,则能帮助学生较为清晰地理解这些概念。比如,有关政治术语中的左和右的概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提及到的问题,也是较为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其实,这与法国大革命的史实有很大关系。在法国大革命的第一阶段,即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当权时期,在1791年的制宪会议上,大资产阶级提出比较温和的改良主义,要求保留国王,反对共和;而第三等级的代表坚决不同意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并提出更为激进的革命措施。在议会辩论时,拥护激进革命的人恰好坐在议会主持人的左边,而主张温和的保守派(立宪派)恰好坐在主持人的右边,于是,人们习惯上将革命的一派称为“左派”,把反对革命的一派称为“右派”。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左派引申为无产阶级派,把右派引申为资产阶级反动派。教者如能帮助学生梳理一下史实,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那么,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就会清楚而明晰,理解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再如,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这一历史概念,它与“起第长安”、“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这些历史典故相关,只要教者讲清了,帮学生把史实理清了,学生对这一历史概念就会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二)帮助学生准确定义和辨析历史概念。每一历史知识概念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时间、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和外延,定义法就是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用高度概括简洁准确的语言给历史知识概念下定义。使用定义法形成历史知识概念最关键的是对历史内涵和外延的揭示。学生由于历史背景和历史学养的不足,对定义法揭示历史概念较为陌生,也较难以把握。比如,对于“左”倾和右倾这两个历史概念,能否帮助学生用一个科学的理论性的概念来阐释呢?笔者通过教学尝试发现完全可行。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如有关“左”倾的特征与表现情况。“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表现为理论观点超出实践的需要,主观认识超出客观条件的可能。这种错误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表现为扩大打击面,搞过火的斗争,对内搞关门主义,对敌斗争搞冒险主义,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急躁冒进,违背规律,超越阶段。
接着,我让学生回顾一下“左”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以来的种种典型表现,具体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典型的便是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在中国共产党内推行严重脱离中国革命客观实际的冒险主义指导方针,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我国建国以 来的“左”倾错误主要指党的指导方针在1957—1976年间在以下问题上的失误:一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估计扩大化。从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开始,修改了中共八大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二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片面追求单一的生产关系,追求大规模和高速度,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在学生对“左”倾概念基本形成认识的基础上,我有趁热打铁,让学生按照刚才的思路,梳理一下有关右倾这一特征与具体表现,进而形成下列认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表现为理论观点落后于实践的需要。在大革命时期则表现为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对于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缺乏清醒的观察,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作出错误的判断,否认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低估了农民的革命性和革命要求,过高地估计了资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没能认识到蒋介石等地位、立场的变化,已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于是把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拱手相让。这成为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我又对进行了拓展与深化,进一步使学生明确不管是“左”倾还是右倾,都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了挫折和危害。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防止“左”、右两种倾向,但更重要的是防“左”。
(三)启发学生利用概念的种属关系正确区分历史概念。不少历史概念有较多的相似或相近之处,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如果能通过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分析,弄清楚种属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下列选项对辛亥革命评述不正确的是:A、结束了封建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个题目考查的是有关辛亥革命这一历史史实的评价,答案应该选A。乍一看,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其实是考查学生对封建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与把握。此题的答案质量不高,细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封建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这两个概念的认识较为模糊。
针对这一情况,我没有简单化处理,仅公布个正确答案就完事,而是引导学生对上述两个概念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时让学生回忆所了解的历史事实,理清历史关系,最终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学生经过启发与引导,明白了君主专制制度是以君主专制、独裁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的一个方面。封建制度则是一个综合性的政治概念,它不仅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还包括封建的经济制度,封建的土地制度以及封建的思想、文化制度等。在我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是以辛亥革命中清帝退位为标志的,而封建制度的最终结束则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完成作为标志的。封建制度是种概念,君主专制制度是属概念,君主专制制度属于封建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教学指向比较明确,既帮助学生认识了历史概念,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用形象化的历史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所有的历史认识都来源于历史事实与历史事件,离开了事实与事件,就形成不了历史概念。在学习历史概念的时候紧扣事实与事件,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并进行分析、判断、概括,提炼上升为理性认识。当然,在认知事实与事件时,要提醒学生从事实或事件中跳出来,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如在学习国统区、沦陷区、游击区和解放区这四个概念时,我就采用了上列教法,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为理想。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
国统区是指由国民政府控制和管辖的地区,社会性质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国统区,蒋介石政治上独断专行,以命令形式处理党政军的一切事务,成为大独裁者。***、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互相结合、渗透,是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象征。经济上,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了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起来。
沦陷区是指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由日伪军或傀儡政权控制的地区,社会性质属于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和掠夺劳动力,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它的附庸经济。思想上,推行奴化教育,企图以此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同化政策。沦陷区人民过着亡国奴的生活。
游击区是界于解放区和沦陷区之间、敌我双方争夺的地区,都有两面政权。由游击区变为解放区,或由游击区变成沦陷区,反映着敌我势力的消长。
解放区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敌人后方建立的根据地,其性质属于抗日民主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实行减租减息,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建立“三三”制政权,进行反“扫荡”斗争,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并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这类概念历史教学中也经常见到,如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等等,只要区分清楚其性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阐释历史概念。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所变化。学生对这些变化的过程、特征和线索往往缺乏整体的纵向联系,所以认识易发生偏差。
如,上面所说的“左”倾和右倾,不同的时空含义即有所不同。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左派、右派名词来源与欧洲不同,派别的划分都是以政府为参照系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中那些要求把革命进一步推向深入的人士,就称为国民党左派,如宋庆龄,邓演达等;而那些反对革命甚至破坏革命的国民党人,就被称为国民党右派,即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那一部分人。在1957年整风运动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分子乘机向共产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进攻,于是便引发了一场群众性的反右派斗争。这部分人也被称为右派,即资产阶级右派分子。20世纪初,列宁和斯大林开始用左倾和右倾的概念来分别指代无产阶级内部的激进派和保守派。但由于当时激进派常常给无产阶级革命带来很大的挫折,为表示贬义,特在左字上加上引号。到20年代末,用“左”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来划分无产阶级内部的政治路线错误。帮助学生把这些概念放到历史的不同阶段进行阐释、理解,学生便较为容易把握了。当然这样的梳理过程并不复杂,问题在于掌握了其方法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其实,历史概念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见仁见智,可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关历史概念的考查,历年高考中屡见不鲜。1995年高考卷的选择题“闭关政策”题自1996年始一直被教育部考试中心列入《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在近几年高考中考到的历史概念有吴楚七国之乱、王安石变法、郑和下西洋、文艺复兴、光荣革命、欧盟,等等。如此看来,在教学过程中,关于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能力和解题能力,更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引起必要的重视。
第五篇: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化学概念在每节课都要会涉及到,化学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各事物反应形式和变化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理论体系性。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的学习,能真正地掌握住化学知识的精髓,必须从对化学概念深刻的理解,牢固而准确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对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实现在实际生活中对化学概念进行应用。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关键词:化学概念 教学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c)-0172-02
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化学概念掌握不到位会对化学知识的精准把握产生阻力。学生解题出错,多是在化学概念的精准把握与灵活地运用上。如何让化学概念课不流于形式化,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课的学习中,厘清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突破。关于初三化学概念课的教学反刍
1.1 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如果基本的概念没有掌握住的话,那么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很大的牵绊,学习就会受阻。可见,学生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突破化学概念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牢固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尝试,势在必行!然而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化学概念的强调,教材概念语言组织不够严密。在概念教学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必须反复强调,对比总结。
1.2 初三学生对化学术语掌握不熟练,懒于探究区别近似概念
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感觉,尤其是化学概念中存在一些描述性材料,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就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产生畏惧,误认为化学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理科。但由于一些化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掌握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词意相近实质不同的概念,不能正确地把握运用。初中化学概念课教学现状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化学能力的前提。对于化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概念文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普遍欠缺那种一丝不苟的冶学态度,更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习惯。目前,由于初三课程内容多,时间紧张,对于概念多数师生在挖掘深度上欠缺。通过概念“打眼点”,去把握概念的精髓还是缺乏力度的。
2.1 课堂上概念教学剖析方法欠妥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课上,对于概念突破方法选择的不适当,造成对概念教学剖析不深入。初中生能对周围的事物形成初步的认识,对自然科学方面高度概括的概念性理论知识,已经能够更系统地归纳,较严密地接受科学概念观念。他们对实验性操作的内容更感兴趣,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概念教学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概念教学实施时应当充当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不能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该进行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2.2 实践中概念教学未做到“以生为本”
初三课程学习的内容与深度,随课程总数增加而增多,但都突出了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必须善于对知识的自己积累。老师在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与化学知识内容掌握的准确性上大力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大量的概念原理与公式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实际的简单的应用。大多数学生的依赖性较强,遇到难于理解的概念,存在机械掌握一一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重复记忆就能够轻松应付。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对化学失去了兴趣,对于概念也就产生了厌烦,不愿、不能准确的记忆和运用。
2.3 僵化的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融会贯通
初中生独立学习能力尤其重要。但教师普遍存在让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的现象,对概念学习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关注不够。以至于学生脱离开课堂遇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融会贯通。
初三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一定的加强,但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应有的耐心与定力,不能把握住自己。老师关注不够就会把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偏离概念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化学概念的掌握。需要加大力度克服学生依赖性与被动性,培养初三学生的自觉性,明确学习目标,能够主动地深入学习。厘清化学概念教学重点,靶向难点突破
初中化学概念共有200来个,这些概念可以分为几大类,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将易混的概念区分开,牢记并能做到灵活运用。对重难点的突破,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概念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概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初中化学课概念时,对概念课重难点突破的教学方式,需要 因“概念”而异。
3.1 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形成,多数是从大量的同类事物具体例证中概括发现的某事物的共性的过程。教师对化学概念的讲解时,需要在对概念深刻含义的理解上,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每个化学概念都有各自的关键词,教师需要对化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到概念中的关键词,便于学生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教学准确到位才能深入到化学概念的实质,多角度展开分析,有利于学生读透抓住化学概念的精要。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全面,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灵活地运用,才能将化学概念真正地掌握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剖析、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领会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如,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溶液分别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中所产生的不同颜色,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概念。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巧,形成概念。如概念“催化剂”学生在理解“改变”一词时,存在片面性,理解为只有加快。笔者在突破这一概念中的两个词“改变”和“不变”,帮学生深入揭示关键词―― 不仅包括加快,还包括减慢;其中的“不变”,不仅包括质量的不变,也包括化学性质的不变。笔者让学生实验一组,做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加快速率实验;实验二组,做负催化剂减慢速率的实验演示;实验三组,将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残留固体进行溶解、过滤并烘干二氧化锰,让学生彻底理解“改变”和“不变”两个词意。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学生误解为氧气,笔者在教学中,对概念中的氧,帮学生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氧气,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笔者对概念进行多方法剖析,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靶向概念含义实质,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3.2 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有的比较相近,容易造成学生因不能准确的比较而造成混淆。对于这些易混淆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认真的比较,慧眼区分,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准确捕捉到语言表达上的易混点。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在学习这一课时,有两个易混的概念就是“氧化物”和“含氧的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应强调两点:第一,必须是两种元素组成;第二,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才叫氧化物。像氯酸钾(KCIO3,)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因为它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在“氧化物”的概念上,有些同学会误解为“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为了突破概念重难点,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直接给出氧化物的定义并分析:“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为了绕过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到概念之间的易混点,笔者趁机提出问题:“是不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叫做氧化物?”,为学生留白比较“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者之间的异同。共同点:(1)都含有氧元素,都是化合物。(2)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到易混点是: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H2O,CO2,CO。而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超过了“氧化物”的范畴。举例:H2O,CuO,KCIO3,HNO3。由此可以看出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是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但它们都是化合物。
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比较高度类似的概念,突破的概念教学重点的方法是,抓牢概念自身特点,及时比较发现概念间易混点。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概念的内涵,在复杂多变的化学概念学习之中才能屹立不倒。
3.3 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
不少化学概念的形成源于实验,需要将概念还原到实验中,实验可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维,透过有趣的实验现象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自觉对概念作出正确的推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如,初三化学教材的绪言部分,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对于初学者而言,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洞悉概念本质。如“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变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水,再如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学生自然总结出整个变化的本质―― 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 的物质。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质的变生成新物化叫物理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3.4 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在化学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抽象化学概念理解困难,单靠语言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难点。必然会形成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为突破概念教学难题,选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化难为易,能更形象、更方便地理解掌 握化学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强调以人为本,初中生的思维仍然是以直观为主。较微观的化学概念学习可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原子、分子的结构,这些微观粒子学生难以想象的。借助模型演示的形象和直观性,在理解原子、分子的概念会很轻松。不少同学错误认为“分子就一定会比原子大”,为突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难点,笔者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将化学反应过程展示给学生: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突出本质,突破概念教学重难点。
总之,概念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充分考虑初中生学习特点,分析他们对概念接受的难以程度,变换教学手段,突破化学概念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能动思维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不同的概念,应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上四种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普遍用到,各有特点,并且有时还可将几种方法一起连用,达到最佳效果。易混的重要的化学概念,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习题,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再现与升华。
参文考献
[1] 曹安乐.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概念教学[J].化学教与学,2010(2):43-44.[2] 李志辉.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探讨[J].数理化学习,2012(6):44-45.[3] 杨云昌.中学化学概念教学之所见[J].化学教育,199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