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教学过程中我是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
所谓数学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新颖地解决数学问题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数学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是看他创造的结果,而主要是看他的创造意识和态度。也就是说,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并不是要求学生去创造数学知识,而是要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其数学的素养。创造性思维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它是在多元智力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那么,在数学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呢?自1994年参加《小学生能力发展与培养》课题实验以来,我就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其主要做法是: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的认知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观愿望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应创设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就先出示准备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比较“同分母分数”与“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并复习有关的知识。然后,再出示例题“比较 和 的大小”,并提问:“这组数中的两个分数能不能直接比较出大小?如果不能,又可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呢?”这时,有的学生就想出了将它们先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再比较,也有的想到可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随着思维的拓展,他们又进一步提出了化小数、过半法、与“1”的差和十字相乘等多种比较方法。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探究氛围中,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体验到了主动求知和获取成功的乐趣。我认为,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条件,促使他们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去积极思维。为此,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地使用教材,深入挖掘其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因素,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去获取知识,这样才能发展其思维,进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鼓励参与,训练学生的思维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仅停留于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多向互动训练学生的思维。
对于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知识的教学,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去探索。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就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要求他们拿出准备好的3张纸条,将其重叠起来正好重合,然后再把第1、第2、第3张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分别取其中的1份、2份、3份涂上颜色,并将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随后,再出示以下问题组织小组进行讨论:①观察操作结果,看看3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怎样?②涂色部分的大小一样,说明3个分数的大小怎样?③观察式子“ = = ”,想一想由“ ”到“ ”,由“ ”到“ ”的变化有怎样的规律,并用一句话加以概括。④再想一想由“ ”到“ ”,由“ ”到“ ”的变化又有怎样的规律,再用一句话加以概括说出来。⑤综合以上两种变化的情况,用一句话说给小组成员听。在以上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经主动探索,就可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了。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就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了图钉、线绳、铅笔、圆纸卡、圆规,要求他们利用这些学具或自己准备的带有圆形表面的物体尝试画“圆”,并 说出画的方法。经过亲自实践,学生就掌握了画“圆”的要领,即先要确定圆心,确定半径,然后再画圆。而且还认识到使用圆规画圆是最简便的一种方法。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巡视、释疑、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促使其思维逐步由具体向抽象转化。这样,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展开想象,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善于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整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的扩展。新奇的设想,可使问题的解决别开生面,且妙趣横生。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有关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从中培养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出示下题:解放军野营训练,原计划15天行军1050千米,实际提前1天行完原定路程,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行多少千米?
多数学生会按常规列式,即“1050÷(15-1)-1050÷15”。但经点拨,有的学生就会提出与众不同的解法,即“1050÷15÷(15-1)”。原来,他们是通过想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其推理过程则是:“提前1天行完原定路程”的意思就是“原计划最后一天的行军路程”。在实际行军时,由于每天都比原计划多走了一点,因此便提前用“(15-1)”天就走完了。原计划提前1天走完的路程,就是“(15-1)天”里实际比计划多走的路程。根据这一假设,所以列式为:“1050÷15÷(15-1)”。无疑,这是学生独创性思维的表现,应得到充分的肯定。总之,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势,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敢于向书本、教师和自我挑战,另辟蹊径,创造性地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设计开放性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我认为,数学开放性习题是进行思维训练的最有价值的题型。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对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的意识和提高解题的能力,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了“工程问题应用题”后,我就设计了如下一道习题:“一项工程,单独做甲要30天,乙要20天,丙要10天。”要求学生选择条件、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于是,学生便提出:①甲、乙合做几天完成?②三人合做需几天完成?③三人合做几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④甲、乙合做完成这项工程的 后,余下的工程丙做,还需几天完成?⑤丙先做3天,余下的工程甲、乙合做,还需几天完成,等等。这种带有“弹性”的习题,可促使学生拓展思维,自由沟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进而依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潜能去解决问题。
在解答应用题时,由于分析的角度和思维方法不同,往往解题方法也会不同。例如下题:“甲乙两地相距720千米,客车、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10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如用算术方法解列式为:“720÷(100+80)”;用方程解列式为:“设两车x小时后相遇,即(100+80)x=720”;用比例方法解则列式为“客车与货车的速度比为‘5:4’,即: “ 720× ÷100”或“720× ÷80”。以上三种解法体现了认知上的差异。对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不必强求一致,应尽量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爱因斯坦就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获得更为重要,因为结论只不过需要些数学或实验方面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则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像力,只有这样才会使科学真正地前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引导让学生参与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他们自主探
一、精心预设,目中有生
1.预设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能力等。
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等,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设计教学情景或学生学习活动,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等有效地融入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经验和不同的学习、感悟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互相整合中开阔视野,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如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天上一群小白羊》,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各类形状的白云,“生活中我们一定看到过许多美丽的白云,我们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心中的白云。”教师的话语和精彩的画面激活了储存在学生头脑中对白云的生活积累,各种对白云的精彩描述从学生口中源源不断地淌了出来。
2.预设要关注学生心理需要。
小学生的思维总体上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无意注意占优势,教学预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例如在一年级识字教学中,对于一些笔画结构比较复杂,记忆难度高的生字,教学预设时可以把这样的生字放大并用鲜艳的色彩表示出来引起学生注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识记。
3.预设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教师要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以及发展潜能等等,在教学预设中关注这些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二、互动生成,善于捕捉
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以及发表的意见、观点,提出的问题乃至出现的错误,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利用。
1.捕捉错误与问题。
教师要树立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和产生的疑惑都是课堂生成资源的理念,要学会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与疑问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挖掘隐藏在学生错误或问题背后的某些积极因素,适当调整教学预设,展开新的教学过程。
2.捕捉独特感受与情绪。
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并善于捕捉学生富于个性化的独特感受与细微的情绪变化。
例如《小花猫照镜子》一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小花猫生气的句子时,有一位学生瞪圆了眼咬牙切齿地朗读。教师敏锐地洞察到这位学生独特的感悟方式,就让他说说为什么。“我生气时就是这样的。”教师了解到这位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文本,问大家:“你们平时生气时是怎么样的?”“我生气时板着脸,不睬其他人”“我生气时会大喊大叫”„„
3.捕捉分歧。
有时学生因意见相左而产生分歧。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分歧,利用这样的分歧引导学生展开辩论,促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真理。
例如《神秘的恐龙》一文,恐龙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课文提出了四种假设。上课时学生观点各不一致,老师抓住时机组织大家辩论。同意气候突变说的,除了找到课文上的依据外,还搬来了厚厚的《千万个为什么》;支持行星撞击说的,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资料;猜测是偷蛋说的则找来了科幻影视中的图片„„在辩论中,学生不仅对恐龙的灭绝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积累了课文语言,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4.捕捉偶发事件。
教师要善于捕捉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发的、出人意料的情况,善于把消极性偶发事件转化为积极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例:上《吹泡泡》一文时,部分学生按捺不住,偷偷拿出自带的吹泡泡玩具吹着玩,教师因势利导:“泡泡实在太有趣了,老师也很喜欢。我们把课文读通读熟,再一起来玩吹泡泡。”顿时教室里一片欢腾,学生们开心地玩了三分钟,老师再要求大家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吹泡泡的感受,自然十分成功。
第二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摘要:在教学的领域里,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成了我们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学生掌握一种学习的本领,能够独立获取知识,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课前自学,渗透自学的意识;课中自学,培养自学能力;课后自学,发展自学能力;
正文:
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依赖他人而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的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叶圣陶曾经强调指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老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我们应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只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在有所发现中才能有所发展。因此,我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一些尝试:
一、课前自学,渗透自学的意识
课前自学是课堂教学的有利铺垫,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环节,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新授前,首先让学生自学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使学生牢固拥有继续学习的“资本”后自学即将学习新知,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教材有了总体的了解,对不懂的问题,引起注意,以便在教师上课时提出疑问,变学习被动为主动,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教学“通分”这一节课前,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学已学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学习通分时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让学生自学“通分”这一节,在自学过程中,让学生把课文中不懂的问题圈上,以便引起注意,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降低获取新知识的难度。再如:教学“稍复
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给学生拟定了如下学习目标:①能准确地确定单位“1”;②能找出已知量的对应分率;③能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间的关系;④能讲出解题思路;⑤能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学生按照学习目标进行自学时,心里明白解答这类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首先要会准确地确定单位“1”;其次是找出已知量的对应分率,不但要会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的关系,而且还要能讲出解题时的思路,计算方法确定后再进行解答。
二、课中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知识,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生才可以终身受用不尽。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样教学,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 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1.根据教材前后连贯的特点,选准已学和将学内容的联系处,保持自学题的延续性。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先让学生练习,把下列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后,商用小数表示(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37=()÷()=()=()÷()=()425
25=()÷()≈()=()÷()≈()914
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这节时,首先让学生看教材,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然后领导学生提出,如果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还行吗?想一想,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按教材上的图形进行化成一个长方形,他的长、宽分别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它的面积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相等。这样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运动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然后,让学生在精讲中理解和掌握新知。接着老师又设计层层递进的练习题,对学生用已学知识举一反三自学能力进行检查。
2.根据知识结构特点,抓好已学和将学的连接和转化点,在学习方法上要有借鉴和启示。如:教学第十一册分数应用题:水果批发商场,有水果25000千克,2卖出,还剩下多少千克?“在复习有关旧知识后,揭示例题先让学生试做,教
5师巡视了解做题情况,在巡视中我发现试做结果出现了四种情况:
①25000-22②25000-25000× 55
22③25000×﹙1-﹚④25000× 55
教师便把四种情况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结果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第①种是错误的,因为卖出的不是22千克,而是总数的,有的说第②种说法是对的,55
先求卖出的千克数,再用总数减去卖出的千克数就得到剩下的千克数,还有的认为第③种做法也是对的,它是把总数看作单位“1”,剩下的千克数占总数的(1 -2)是多少?有的说②、③两种做法都对。第③种做法比第②种做法简便一5
些,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第④种做法是不对的。它只求出了卖出的千克数。这道题先后有十几位同学发了言,还有不少同学争先恐后要求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这时我加以引导点拨,并追问:“你们在解答这道题时是分几点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又有几位同学围绕教师的问题归纳解答这道题的思路和步骤。又例如:教学六年级圆柱体的体积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有的问题,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因此,我先跟学生们复习一些列有关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转化、推导等知识,先让学生对这种“转化”思想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接着我就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知识,小组通过合作,用学具拼一拼,从而推导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开展教学,不但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更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正方体、圆锥体的体积时,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使学生有法可循,沿着老师的“旧路”去找自己的“新路”。
3.创设情境激发自学,为把握所教知识的伸展,让学生动脑、动手参与实践获取知识。如在教学质数、合数的概念后,为了强化这个概念,当学生初步理解质数、合数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全班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学号,老师随便说出一个学生的学号,那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出它是质数还是合数,是合数的说出它的约数,然后请学号是质数的学生站起来,学号是合数的学生站起来,接着问还有没有站起来过的学生你吗?你为什么没站起来?这样全班同学立即在紧张而愉快的气氛中领悟了新知,妥善处理好了教与学的关系,解决了从教师到
“我”出发,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过程、思考途径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探求学会新知识。这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同时也强化了概念,新知识在头脑中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三、课后自学.发展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只限于课堂,应拓展到课堂以外的各个方面,要以课堂学习为基础,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以提高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课后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我们作为老师,还要鼓励学生把这一切感受写成数学日记,触动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环是纵贯一堂课内容,使知识综合复习,教师搭桥引渡,稍加点拨,学生自己看题归纳并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又学习到其他有关知识,开阔视野,激发了兴趣,如教学第七册收集和整理数据后,让学生回答分别统计: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这四年中,某地区城乡人口数,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
总之,培养自学能力,是对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强的力的“投资”,一旦学生储存了这种学习的能源,那将是取之不尽丶用之不竭的动力,愿每位教师都能重视自学,愿每堂课都经过老师的精心备课和学生积极地自学后,能珠联璧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3.《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陈旭远主编
4.《小学数学教育评价》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马云鹏张春莉编
第三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论文
摘 要:“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它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人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学生认识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本文主要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动手操作培养数感、在数学游戏中培养数感、在估算教学中培养数感、在阅读题目中培养数感等四方面引导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数感 操作 游戏 估算 阅读 培养
《数学教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首次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这是以前数学教学大纲中从未有过的标准并且把“数感”摆在新课标的六个核心概念的首要位置,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谈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说一说笔者的粗浅看法。
一、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培养数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动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通过动手操作能够实现和反映大脑的共同思维过程,同时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我们做教师的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以及他们的认识规律,结合所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知识重点,建立数学概念。如在教学“8加几”的进位加法时。为了突破“凑十”这一难点。在课堂上我们组织学生操作学具。笔者首先用实物演示:盒子里有8个球,盒子外有4个球。要求学生观察盒子里再放几个就有10个了。就把盒外的球分成几和几拿出2个放到盒子里,这样8和2就凑成了10,10再加上盒外的2个就是12个。再让学生摆学具教学8+5,学生边摆边思考,并要求说说思考的过程。学生在摆说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用“凑十法”计算8和几的进位加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各类数学题的计算方法寓于学生的操作中,通过学生的摆,数,算,说,调动学生多种感言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在数学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具有种种教育价值。儿童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活动来支配他们,来养成他们的学习习惯,使智力和非智力的品质得到协调发展”。可见游戏活动对儿童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意识基本理念,在中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着让游戏活动走进数学课堂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而且在游戏活动中培养》的生的数感。
三、在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教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出发,以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为目的,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例如;在教学《小数四则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题目;“妈妈上街购物,想买西瓜15.5元。西红柿8.8元黄瓜13.5元香水42.5元,妈妈带了90元钱,妈妈带的钱够吗?”我先请学生估计一下妈妈购以上这些物品大概需要多少钱?学生先进行了估算:15+8+13+42=78(元)然后,我再请学生计算妈妈购物实际需要多少元钱?学生很快算出来结果;15.5+8.8+13.5+42.5=80.3(元)。实际计算的同估算的结果差不多,通过比较,得出妈妈带的钱够用。这时侯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妈妈想用剩下的钱买价格为1.2元的碗,可以买几个?”学生随即回答可以将价格为1.2元的碗看作是1元,并把妈妈剩下的钱看作是9元,这样可得剩下的钱还可以买;9÷1=9。而9个碗又多出了1.8元所以应该去掉2个碗,也就是7个碗这样把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成了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学生想学学生乐学。通过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学生的数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得到发展。优化与巩固
四、在阅读数学题目中培养学生数感
1、概念题的阅读指导。概念题要指导学习仔仔细细。一个字一个字的读,通过阅读。了解题
目的含义,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词重点之处。对于易混淆的题目。更要增加阅读的遍数,找出其中的区别之处,防止一知半解。经过这样的阅读,学生解答的错误率会大大降低。
2、计算题的阅读指导。学生对计算题的读题是最忽视的,这也是造成抄错数字,搞错运算符号,混淆运算顺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除了要求学生计算细心外,重点强调计算前认真阅读题目,同过阅读了解题目中包含那些数字,那些运算呼号,对题目的运算顺序做到新中有数,特别是一些易引起错误的地方更要倍加注意,有的还可以通过画线加以突出。这样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
3、解决问题的阅读指导。解决问题的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认真阅读题目显的尤为重要。指导学生阅读解决问题首先要求学生拿到题目第一件事情就是认识的读题,要一字一句的读,读一遍不懂,再读第二遍,直到读懂为止。通过读题,要能够说出题目中所讲的是怎样的事情,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哪两个条件有联系。可以求什么问题,题目中那些词句比较重要,对这些重点的字、词和关键句还可以圈圈、画画等等。
第四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数学家提出:精湛的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我们把发现问题归结为三个阶段:
一、想问阶段,;
二、模仿提问阶段;
三、善于提问阶段。提出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学生没有问题就是教学的最大问题,学生只有具备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独具个性的学习者。我结合自身的实践,从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方面,做以下二方面的思考。
首先、组织“以问题为灵魂”的教学活动。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正如爱因斯坦说过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努力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1.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创造性的发挥潜能。如果教师冷漠生硬,过多指责,课堂气氛必然会趋向紧张、严肃,学生产生的是压抑感,学生的自尊心理必然使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思维也就无从产生。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赞许的目光、鼓励性的语言。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点智慧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而当他们的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时,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
2.引导学生从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里所说的自学,是指学生看书自学。在教学新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自学,从以下几方面提问题:从与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提问题;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定律、特征和公式上提问题;从算理、解法或关键字词上提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提出问题。教师的后续教学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随着问题一个个妥善解决,学生已不知不觉,顺利地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内容。3.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教师在课堂中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当尝试中发现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或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见解时。适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在尝试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随着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4.组织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必要手段。概念知识中,有许多抽象的内容较难理解,如果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并尝试采用观察、动手、探究等教学策略解决发现的问题。
其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 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寻求自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1.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活动时空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活动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探索、发现,新知识才能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当学生已积极投入问题解决活动中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只有给学生提供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途径,才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问题的由来,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及良好的数学情感体验。2.引导学生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数学课程标准》所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3.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会看问题,会想问题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作业,也可以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重视开放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数学开放题与那些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甚至唯一正确解法的“传统问题”相比,由于自身的开放性质,不再是条件充分、结论唯一,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的去从事解题活动,而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动态的眼光,用活现行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成功的教育,不在于选择适合教育的人给予教育,而在于给不同的受教育者以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孩子得到自身应有的发展;不在于一枝独秀,而在于各擅其长;在丰富的体验中各不相同,在大量的机会中各得其所。
第五篇:模块三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整合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整合课程 1.教师要认真备好课
首先,教师要备好教材内容,不能进入有了教学光盘就不用钻研教材的误区,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明确本教材所达成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对教材把握到位,才能真正理解主讲教师的教学意图,使用光盘教学资源上课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其次,教师要备好光盘教学资源,要对自己播放的光盘资源深钻吃透,有了时空转换的教学设计,教师才能在保持正常教学时序的前提下,见缝插针、有机地插入自己的调控时间段,组织教学活动。2.教师要调控好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明晰主讲教师的教学思路,熟知课堂教学的结构。根据主讲教师的思路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学环节完整、层次清晰、层递性强;注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合理建构知识结构。我们教师还必须彻底消除不作为思想,要积极与光盘上的主讲教师共舞,把两种教学融合为一体,在课堂上保持适度教学紧张。在使用光盘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既是和学生一样的聆听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还应该是主讲教师的共舞者,让自己教学融入到主讲教师的教学中去。
我们的教师还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敏锐地感受、准确地捕捉新情况和新问题,作出决策和选择,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与总结,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以引导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目前课堂教学应用中,使用光盘资源进行教学的方式有如下几种:一是整节课播放光盘,让学生跟着光盘内容学习。二是光盘播放前提出学习要求,播放中针对重点、难点及时暂停,或重放,或讲解,或操练。播放后小结、拓展。三是模仿光盘中的教学过程组织教学,选择播放光盘的部分内容或者不播放光盘。四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课堂上播放光盘中的片段。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一定要真正理解“优质教学资源进课堂工程”的意义,正确对待主讲教师的教学,认真研究其优势特点,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引导学生适应新的教学形式。
总之,这一活动对我们教师的帮助很大,尤其对我们体育教师更大,使用光盘学习体育游戏和活动的方法比嘴巴讲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模仿光盘中的方法,一学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