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营造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德育课程十年改革回顾之十一

时间:2019-05-15 03:5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力营造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德育课程十年改革回顾之十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力营造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德育课程十年改革回顾之十一》。

第一篇:大力营造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德育课程十年改革回顾之十一

湖北省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陈光全

陈光全:湖北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湖北省宜都市教学研究室主任、宜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被授予宜昌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宜昌市优秀专家称号,享受政府专项津贴。从20世纪70年代起,研究读书方法和思维科学,在《新华文摘》、《中国青年》、《人才》、《学习》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经历了十年课改,“中国的基础教育,不再是争论,而是建设,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建设”。课堂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地带,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永恒主题。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和要求,德育课程是培育学生美好心灵的软件工程。小学德育课程要实现强劲发展,必须狠抓素质教育的落实,大力提升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

一、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诗意性品质的内涵 诗是以节奏、韵律、谐趣等形式,观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者关系的最高想象、最强烈感受的一种形式。诗是生活的浓缩和结晶,它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喜欢过一种有节律的生活,对美好事物充满激情、憧憬和想象。这“境”、“情”、“韵”和想象,恰恰就是诗的特性。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何谓诗意?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基于不同角度有不同阐释。从哲学视角看,诗意是一种精神与心灵的自由;从认识论角度看,诗意是某种直觉和顿悟,是对人生和宇宙的当下感悟;从美学视角看,诗意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与升华;从伦理学视角看,诗意就是善良、仁义与悲悯;从社会学视点看,诗意是一种内在的幸福感。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性存在,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受到趣味和美好的存在。诗意性包含着灵动、美好、善良和创造的元素。鲁洁教授说:“教育要触及人的心灵,使人在心灵层面发生变化,只有创设心灵沟通和碰撞的平台,使心与心得以相遇„„这个时候会使人感到人的心灵是如此的可爱!课堂生活又是如此的美好!” 所谓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是指以道德价值引领为灵魂,以道德情感熏陶为血脉,以道德智慧养育为神韵,采用诗意性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语言,引发诗意想象的教学。彰显教学的诗意性,重在营造人与人的心灵相遇,通过沟通和碰撞,让人感到人的心灵是非常可爱,课堂生活是非常美好的一种境界。追求德育教学的诗意性品质,旨在引领学生在掌握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能力,养成道德习惯的过程中,启迪智慧,陶冶性情,温暖心灵,充盈精神,达成生命意义的实现。

二、小学德育教学的诗意性与教师的诗意营造

(一)呵护童心的诗意性 著名学者宗白华说:“有诗心的人走到自然中,看见一枝花,觉得花能解语;遇着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听见泉水,以为是情调;见到一丛小草、一片蝴蝶,觉得能彼此了解,悄声述说他们的梦和向望,无论山水云树、月色星光,都是有知觉、有感情的同胞”。儿童就有这样的诗心。儿童与成人不同,他们是用诗意的眼光审视生活,即使面对无生命的事物与之交谈,仿佛这些东西就是有生命的人。孩子们心灵深处有一串串梦想,有梦就会有诗。有学者认为:“儿童总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生动联系,不断地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想象,实际上就构成了丰盈少年个体生命内涵的基本路径。”想象和梦想不仅拓展了人的成长空间,而且激活了人的发展可能性。儿童的这种天性“恰恰是文化生长的根基,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秘密,是儿童富于创造性的秘密”。

诗意的课堂应当是孩子的梦想所能自由飞翔的地方。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彰显诗意性品质,就要以儿童为本,呵护童心。

所谓呵护童心,就意味着要看重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意味着尊重自然,去枷锁,尚自由,意味着要扩展儿童的想象空间。因为儿童想象的扩展就包含着自我超越的可能性。呵护童心,实质上是保护他们以儿童的姿态与周遭事物相遇,在想象中获得个体与周遭事物丰富而生动的联系。教师应站在儿童立场上,用“诗意”的视角引领儿童去发现,用“游戏”的方式引领儿童去经历,用“童话”的方式去表达,要细腻地从孩子们心灵深处去拨动那些诗意的心弦。如此,发自儿童心灵美妙的诗,就会如泉水般涌出。这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营造诗意性品质所应坚守的本体论立场。

(二)激活教材的诗意性

小学德育教材洋溢诗意,充满诗情。如“我的家”设计的引言:“树叶是小毛虫的摇篮,花朵是蝴蝶的小床。歌唱的鸟儿都有一个舒适的窝,辛勤的蚂蚁和蜜蜂都住着漂亮的大厦。螃蟹和小鱼的家在蓝色的小河里,绿色原野是蚱蜢和蜻蜒的家。可怜的风没有家,跑东跑西也找不到一个地方歇一下。漂亮的云没有家,天一阴就急得不停地眼泪滴答。我们最幸福了!生下来就有妈妈爸爸给准备好了家,在家里我们要快快乐乐地长大。”课首,教师用真挚的情感朗颂,孩子们为之倾倒。他们在领悟诗意、体悟诗情的氛围中,张开了学习的双翼,兴致勃勃地进入到诗意浓浓的学习情境中,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舒适。

(三)课堂环境的诗意性

课堂环境主要指心理环境,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往的天地。爱是营造诗意课堂的源泉。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在课堂境域中,只有爱、情感和信任交织在一起,才能有良心的萌芽,才能培养学生的美德。追求充满诗意的小学德育教学,就要营造互信互赖的心理空间,让自由、平等、和谐的精神充盈其间。师生应是偕同进入课堂的伙伴,是学习的共同体,因此不存在谁尊谁卑、谁高谁低的地位落差。在这种充满诗意的环境中,基于主体人格的等价性,师生应在心理上实现零距离对话。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是关爱、尊重和宽容;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更多的是呵护、欣赏和期盼。有了这种诗一般的人际心理环境,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德性养成就有了肥沃的土壤。建构人际和谐的环境,课堂就会流淌诗的音节韵律。师生在如歌如诗的美妙环境中学习道德,学生的整个心灵都被诗意浸润了,无疑会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养成。

教学环境的诗意性,还体现在对弱势学生的呵护和关爱上。生活在“绿色生态”环境中的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尊严和学习的快乐。课堂上没有被遗忘的角落,不存在谁被忽视,谁被冷落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学困生,没有被边缘化,而是沐浴在爱的暖流中。这是教学生态和谐美中最动人的景色,也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诗意性品质着力要营造的风景。【案例】

我捧着一本崭新的教科书,笑意盈盈地提早站在了一(3)班教室门口,看到了48张陌生而可爱的小脸。第一堂课的内容是《拉拉手,交朋友》。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我启动了音乐盒。在《找朋友》的音乐声中,开展“找朋友”游戏。学生都找到了几个朋友,只有一个小朋友转了一圈仍然孤独一人。老师随着音乐跳到这个孩子跟前:“哇,你真调皮,到这儿来了,我可找到你了,好朋友。”然后,拉着孩子,融进了音乐声中。活动结束,老师不忘紧紧拉着自己这位亲密朋友。众多学生真羡慕,这孩子也笑了。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为了营造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教师悉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表现;并善于对那些处境尴尬的学困生,艺术地、机智地播撒爱的阳光,从而将一个“小可怜”变成了“小可爱”,使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四)真情涌动的诗意性

无情不能赋诗,无情亦不能育德。正像寂寞的空山需要鸟唱,平静的大海需要浪花。德育课堂不应是冷冰冰的生硬灌输,不应是枯燥乏味的单向言说。小学德育课程教学需要有激情、需要有感动。追求充满诗意的德育教学,特别要引发学生内心的感动。什么是感动?作家毕淑敏在《感动是一种能力》中给了一个最平直的解释,那就是“感情动起来了”。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要表现以“浸润”和“体验”为特征,凸显情感的价值。强调道德教育以情感的力量为核心,在情感的升华中获得理想人格的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实施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教师要编织一条微妙的情感纽带,并借助认知因素的协同,由低而高地引导学生从“感触”(进入情境,捕捉触点,感知人和事)、“感受”(延续感触,引发对人和事的感受)、“感染”(受情感的进一步熏陶,产生感同身受的移情体验)、“感悟”(引起道德认识的升华)、“感动”(在情感的驱动下真正有所行动)、直至“感化”(形成某种自动化的良好品质和智能结构)。人有了“感悟”、“感动”就意味着他的情绪已经发展成了情感,而一旦感化了,意味着情感已经发展成为人的一种情愫。要营造真情涌动,凸显诗意性品质的课堂,首先,教师要充满生命活力,以自己的奕奕神采、澎湃激情撼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课堂上因兴奋而雀跃,因激动而流泪,因悲痛而扼腕,因惋惜而唏嘘。儿童有了感动,幼嫩的心灵就会震颤,善的或美的种子就会悄然入土、萌芽生长。其次,教师要善于用诗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生命感动,善于把寻常的道理,烹制成可口的美味;善于将习以为常的生活,点缀出诗意的灿烂。如此,德育的价值就会因情感的介入而得到彰显,儿童就会因善良情感的浸润而显示出生命的亮色。

(五)意义建构的诗意性

意义建构是指学生对道德观点、社会价值的理解、认同和内化。在美好的人生历程中,诗意和意义总是相互簇拥着前行。小学德育课程意义建构的诗意性,有如下表现: 首先,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一种诗性之思。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诗性之思是一种裹挟着强烈情感的形象思维”,是一种超越逻辑的直觉、豁然开朗的顿悟,打破了物我之分、主客之辨,是一种整体的思维,会通的思维,是对世界的拟人化。正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其次,学生追寻意义的过程,是一种诗性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各种潜能被激活,各种能量得到释放和扩张,各种精彩观念会源源不断涌现。课堂上儿童诗意的培养,内孕于思维,外显于语言,升华为思想。正如学者所评价的,儿童“所有的思想都是诗”。再次,意义建构的诗意性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如诗意蕴含,不露其痕。用教育改革家阿莫纳什维利的话说,就是“让儿童现在生活的河流里,引入一股他们未来生活的水流,把藏匿的教育的种子移植到生机勃勃的儿童生活的心田。”对于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而言,教师要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种子,悄悄播入学生的心田,在春风化雨中使之拔节生长。

(六)教学境界的诗意性

诗有诗魂,课有课魂;诗魂张扬诗的精彩,而课魂则展示课的境界。小学德育课程所营造的诗意性境界,既是一种审美境界,也是一种道德境界。人的内心诗意能启发真,激励善,并与之浑然一体,创造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当充满诗意的教学唤醒学生内心的诗意时,美的形象与美的心灵便相互映照。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境界,是一种洋溢着情感、想象和爱的世界,它保留了属于人的内心活动的东西:伟大的激情、悲喜交集的感受、醉人的脉脉温情、包容天下的爱心„„正是这些东西,才使得课堂充满诗情。营造教学境界的诗意性,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根本追求。

(七)教学语言的诗意性

诗意扣人心弦,诗性的语言最能打动人心。为了感受诗性语言的魅力,先说一个故事。国外有一大型公园的管理者非常苦恼,本来园内就写了“摘花可耻”、“禁止摘花”等警示牌,可有些人就是视若无睹,仍将许多绽放的花摘了,有的花被随意采摘后被扔在公园里。园长带着这个问题,请教心理学家威尔逊:当如何解决?教授面带笑容说:“让我试试。”于是威尔逊亲自创意,为公园写了“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衬”、“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您的高贵”、“把花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等温馨的提示语。说巧也巧,至此以后,公园再也见不到有损坏花草的行为。这个案例揭示了诗性语言的价值。

诗性语言不同于日常科学语言。科学语言基于对概念的解释,而诗性语言则是把外在特定情境中人的情感蕴含表达出来。教师的语言要诗意盎然,如春风化雨,滋润孩子的心田;教师的笑容要激情荡漾,似和煦的阳光,温暖孩子的心房。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要充满诗意,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染色。无论是讲解、提示,还是反馈、答问;无论是过渡、衔接,还是评价、总结,都要讲求精确、精炼、精彩,这是教师的真情传递,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课题、不同时空、不同情境、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句式和传情方式:或大海潮涌,慷慨激昂;或溪水叮咚,声情并茂;或湖水微澜,以言载情;或滴灌浇苗,细声叮咛,声声入心。这种诗性的语言,是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媒介,是培养学生优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推进器,是拉响学生奋发进取的汽笛,是点燃学生生命激情的火种。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性来源于诗意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堂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教师要善于运用文学、音乐、图画等美的手段,营造诗意的学习环境,从而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之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张开诗的翅膀,舒展诗的灵性,从而享受到诗性德育的快乐和幸福。大力营造充盈诗意性的德育教学,旨在促进人的发展,还给孩子们诗意的童年,为他们享有诗意的人生奠定基础。

第二篇:关于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关于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论文关键词] 德育课程创新 道德文化 综合性 实践性 回归生活

[论文摘要]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中西方文化的整合与互补,主导要素是对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的体认、培育与发展;其二是增强综合性与实践性,整体构建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实践活动体系;其三是德育课程形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

一、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成为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要素

课程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聚集点。中小学德育课程在德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中小学德育课程仍面临如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如何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如何整合中西方文化,以发展和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德育文化的历史性课题。对中西方文化的整合,以对两种文化主导要素的把握为前提。这种主导要素以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为标志。

1、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的体认。

文化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表明,一个民族在其历史演进和文化行为中积淀形成的长久地起作用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众所公认的观点,就是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是对人类文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了解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就把握了该民族文化演进的纲要。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总体特点是整体和谐、辩证综合。中国古代哲人观察宇宙、人生运用整体思维,把人放在与天地社会的动态联系中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是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的统一,化伦理道德、人生价值的探究为中心。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中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都是关于人生问题的。世界上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实以中国为最富,其所接触的问题既多,其所达到的境界亦深。”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主导思想,就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所有传统美德都与这种整体精神相联系。传统价值观总是置国家、民族的利益于第一位,要求个人服从整体,强调国家统一、社会太平。自秦汉以来,中国就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暂时的分裂局面,但很快又获得了统一,这与民族精神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些内容完全可以成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材料。这种思维方式及其传统道德对维护国家统一,幸民族团结,调解人际关系,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不仅重视整体和谐,而且强调辩证综合。例如:儒家追求“仁爱”,崇尚道德,但并不否定刑罚;主张“德政”,但不否定法治,从而形成了“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这里边蕴含着辩证综合的思想。儒家还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在人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正己修身的人生修养也具有辩证法的合理因素,这种修养方法对调节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西方文化的整合与互补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同任何事物一样,中国传统道德也具有两重性,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建立在小家生产基础和封建宗法制度之上的传统道德,必然有封闭性和保守性的一面。因此,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批判地继承,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同时,还要有世界眼光,实现中西文化的整合与互补。

在对待西方文化问题上,我们有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现在可以清醒地认识到,采取闭关自守、全盘否定,或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两种极端的态度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分析、鉴别、学习、借鉴、吸收、利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中西文化的互补与整合。首先,在思维方式上,西方学者注重归纳和实证,沿着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逻辑,从道德现象、具体事例、个案分析入手,总结归纳各自的教育理论,实用性、可操作性强;中国学者则注重演绎,沿着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逻辑,从概念出发,说明或指导实践。这两种思维方式恰好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其次,在教育方法上,西方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师生平等对话;而我们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理论讲授和教育导向。这方面同样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再次,在教育内容上,特别是西方文化中那些适用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如改革开放观念、民主法制观念、权利义务观念、公平竞争观念、效率效益观念、互利互惠观念、公关信息观念、商品市场观念、文明消费观念等,更需要借鉴和吸收,使其与中国传统美德相融合。江泽民同志指出:“发燕尾服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这是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综合性与实践性应成为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特点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整体性的德育内容,通过教育才各受教育者双主体互动的实践活动,培养受教育者完整德性的教育过程。德育课程是实现这种教育过程的最重要的活动载体。要培养学生完整的德性,必须加强德育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初步构建出德育的目标内容体系和实践活动体系,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决策依据。

1、整体构建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体系

整体构建德育目标体系的做法是: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段目标,各有侧生;年级目标,具体明确;情意兼顾,知行统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目标内在包含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中小学德育目标要根据学生年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将总目标转化为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具有年级梯度的具体目标,并体现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

整体构建德育内容体系就依据总目标,从广义上认识德育,确定德育内容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项要素构成。政治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使他们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思想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及“五爱”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道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教育,进行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环境道德、刚强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法纪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法律观念和遵纪守法的品质。心理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性格、气质、兴趣和能力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适应环境、承受挫折、自我调控的心理素质。德育内容五项要素各有自己的特定内涵,但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了德育统一体。其中思想教育是灵魂,政治教育是方向,道德教育是核心,法纪教育是保障,心理教育是基础。要分别研究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以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五者不可割裂,更不能互相取代。如果在理论上仅仅把德育视为“政治思想教育的同义语”或“道德教育的简称”,那么在德育实践上就会失之偏颇。整体构建德育内容体系就是以五项要素为纬,以各项要素质的不同层次为经,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从而解决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德育内容的倒挂、脱节、简单的重复、脱离实际的问题。中小学德育内容的整体性,不仅指五要素横向结构的整体性,还包括五要素在年级与学段纵向衔接中体现出来的整体性。经过德育实践活动的“内化”与“外化”的过程,五要素促进着学生德性的整体化发展。

2、整体构建德育课程的实践活动体系

德育课程不仅是德育目标内容的知识体系,同时还是德育实践活动体系,这是由道德的本质属性决定的。道德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因而实践是道德的发展基础,也是道德的存在形态。实践体现着道德的本质,反映着德育的基本规律。

首先,德育目标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德育目标是对德育结果的预期规定,因而其制定的依据和标准是品德的整体形成状态。德育目标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培养,也包括对学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锻炼,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知、情、意)和道德行为的统一,落脚点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只有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中践行、践言了,才标志德育目标实现了。

其次,德育过程是实践活动。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德育不同于智育,智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兼培养能力,它主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德育中到此并没有完结,它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即不得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还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德育过程是上知、情、意(信)、行诸环节构成的,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陶冶、意志磨炼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这就如同体育与智育不同的道理一样,体育如果只在课堂上讲授体育知识和理论,不让学生到体育声上去实际锻炼,怎能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同理,德育如果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或轻视德育实践活动,怎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德育活动有多种形式,既有课堂德育活动,又有课外德育活动;既有校内德育活动,又有校外德育活动。其中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会是最直接、最经常、最普遍的德育活动。它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会应当形成制度,列入课程表,作为德育活动课的基本形式,从而避免单纯传授知识、空洞讲授理论、死记硬背概念而脱离实际的倾向,增强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http://www.studa.net 下一篇:让情感成为教师工作的主线

第三篇:德育课程教学活动评价表

德育课程教学活动评价表

一、教学目标 10分

1、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

2、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位全面、准确具体可行。

二、教学过程 60分

(一)组织20分 整体设计:

1、组织的教学活动体现课标基本理念,课堂结构合理,条理清楚;

2、教学内容科学准确,处理得当;

3、活动组织有条不紊,课堂民主开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体现活动性、生活性和开放性。

(二)引导20分 教师行为:

1、尊重参与,鼓励求新;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引导有效,重视教育性,富有启发性,突出实效性;

2、具有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教师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

3、应变能力强,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问题能给予正确引导;

4、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5、合理、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操作得当。

(三)参与20分 学生行为:

1、全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活动时间充分,学生参与活动具有主动性;

2、学生能动脑筋,具有创造性,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

3、能够提出问题,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善于发表见解,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三、教学效果 30分

1、课程目标能落实到位;

2、能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师生参与活动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4、情感体验充分,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5、教师情绪饱满、热情,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总分:

第四篇:德育课程教学设计

德育课程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更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更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举措,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模式,力争使德育工作形成我校特色。

二、工作目标

1、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学做真人。

三、工作重点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对班主任队伍,尤其是年轻班主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班主任老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教会班主任科学、合法、合情、合理、有效的进行班级管理。

2、常规管理工作常抓不懈。

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促进班级建设。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利用班校会时间上好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班会课,德育处将抽查各班班会情况。

3、继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通过主题班会、演讲、广播、板报宣传及各种小型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进取的精神及审美意识。

4、通过形式不同的家访,促进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办好家长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

四、具体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1、加强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花大力气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和全员抓德育的工作队伍,要求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本学期将继续实行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和值周学生的检查制度,做到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树立责任意识。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本学期实行班主任培训制,健全和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坚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公正、客观地衡量班主任工作,鼓励班主任主动认真地开展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及时提出批评或表扬。本学期将开展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

3.充分发挥团队工作的作用,扩大班干部的影响。团员、班干部在学生中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他们应该是同学的榜样。要定期对团员、班干部进行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带动的同学一起进步。

(二)常规教育常抓不懈

1、抓好行为规范教育。开学第一个月,各班要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导处和团队组织将利用不同形式进行检查。通过对学生集中进行行为规范系列教育,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具体的强化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觉的行动,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终身受益。以德育处、年级、班级管理为一体,形成一个良好的校风。加强值班领导、值班教师和值周学生常规检查反馈、督促作用,使常规管理达到精细化。

第五篇:坚持德育为首 深化课程改革

坚持德育为首 深化课程改革

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

——芝川教育组2012工作汇报

一、指导思想

一年来,在市局的正确领导和热情关怀下,我镇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管理,狠抓课改,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扎实开展了作风建设年活动,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顺利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二、一年来取得的成绩

芝川镇教育组工作,始终坚持德育为首,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以建设结构合理、素质高强、纪律严明的教师队伍为目标,狠抓师德师纪教育,强化教师管理,努力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引导教师和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风气。芝川初中、芝川小学通过校本教材学习,感恩教育活动,五好小公民教育活动,教师书法作品展评,教师演讲赛等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校的德育管理水平和全体师生的道德水准。芝川初中、芝川小学被评为韩城市教育局2012年德育先进集体,韩城市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先进集体。芝川初中还获得韩城市人防知识竞赛先进集体。

针对农村学校的现实特点,不断深化课程改革。芝川初中大胆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同时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的各个环节,注重落实,不断提升教育质量。芝川初中成功承办了全市初中联片教研暨校本研修现场会,获得韩城市教育局校本研修先进集体。芝川教育组、芝川初中、芝镇小学分获韩城市教育局2011—2012教学质量二、三等奖。芝川教育组、芝川初中、芝镇小学、芝川小学获得2011年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芝川初中、芝镇小学获得第七届全国少年儿童书信文化获得优秀组织奖。芝川小学获得小学学科竞赛优胜集体。

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教育组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校、幼儿园也成立了校长、园长负总责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一方面认真排查学校硬件设施方面的安全隐患,早发现,早维修,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扎实细致地做好师生的安全教育,在师生心目中形成“安全第一,生命第一”的理念,确保全体师生的安全。辖区信访稳定,无越级上访事件发生。各校始终坚持安全巡查。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学校的安全得到了保障,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

各学校一贯坚持校务公开,定期召开教师代表会和学生代表会,成立了学生代表委员会、灶务委员会等学生组织,为师生交流改进工作提供了平台。各学校不折不扣地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做到学生满意,家长满意,教师满意。

三、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夯实责任,强化管理。

1、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三月份成立了作风建设年领导小组,制订了《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方案》,各校按照活动方案扎实细致地开展了作风建设,并结合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下半学期开学后,我们利用两周时间对前三个阶段学校作风建设情况进行了“回头看”。看开展“八查八看”自查自纠评教活动开展实效;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八个一”活动是否兑现;教师“四项关爱”行动、“444”校本教研模式落实情况;学生开展“八比八促进活动”教育效果。通过“回头看”,建立了作风建设台账。全体教师通过暑期政治学习,结合作风建设年学习活动,写出学习心得体会,以组为单位出专刊两期。通过学习教育活动,学校领导做到了求真务实,团结协作,亲力亲为,深入课堂听课,带头校本研修,自觉兼课代课,听课20节左右。绝大多数教师敬业乐教,工作认真负责,不计得失,埋头苦干,教风良好;各校教、政两处严格实行领导带班负责制,后勤有专职管理员对学生灶天天检查、记载,坚持领导陪餐。学校管理走向规范化的道路,工作作风明显改善。

2、完善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在广泛征求教职工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修订完善《芝川初中教师管理制度》《芝川初中教学管理制度》《芝川初中安全管理制度》《芝川初中后勤管理制度》共四项八十六种制度,汇编成册,并下发,用制度规范行为,用制度管理人,做到制度面 前人人平等。完善了教师、学生量化考核,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充分发挥教师绩效考核的作用,做到奖勤罚懒,为进一步提高管理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力争使各项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敬业、乐业、精业的教师队伍。全镇教师学历达标,全部取得教师资格证。学校慎重选聘学科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积极培养中青年教科研骨干,通过参加“国培计划”、“阳光师训”和举办各类校本培训和研修活动,赛教评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通过教师演讲赛、排球比赛、慰问困难生病教师等活动,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四、德育为先,以德治校。

1、加强师德教育,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各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德育工作的计划、落实、督促及考评。暑期学习期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十不准”、“六不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法规和暑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增强遵纪守法,依法执教的自觉性。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校内培训学习,外出学习,相互交流,不断提高班主任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班主任一日常规,起床、早操、4 课间操、就餐、晚睡,都能坚持检查。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会议,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班级量化考核周公布,月小结,与班主任津贴挂钩。

2、抓常规德育教育,促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重视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认真抓好行为规范教育,积极落实《芝川初中管理常规》的各项规定,落实班主任目标责任制,卫生值日包干制,卫生检查评比制,政教干事每天检查登记,并与班级量化赋分挂钩。坚持每日常规检查:查到校,查仪容仪表,查迟到早退和按时作息情况,由教导干事检查登记。各班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规范》及校纪校规,政教处认真组织并监督检查。每学年都要对七年级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培养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坚持利用校会、值周总结、国旗下的演讲、班会、住校生会、宣传栏、LED显示屏,法制报告会,演讲赛,师生心灵对话等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文明习惯、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以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主题,开展爱党、爱国系列德育教育活动,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各小学也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礼仪规范》严格要求学生。通过争创十佳少年、文明少年、演讲比赛、国旗下的演讲等活动,净化学生心灵,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 力。通过开展爱党、爱国系列德育教育活动,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文明习惯、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努力培养合格人才。

3、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共同关注学生教育。为了增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真正达到家校携手共同培育孩子的目的,学校成立了芝川初中家长委员会,制定了《芝川初中家长委员会章程》。特邀全国著名青年演讲家张青,对学生做了“感恩,我要行动”大型报告会。为了方便家校沟通,启动了校讯通,并为班主任安装了电话,便于与家长沟通。校讯通主要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了解假期作业内容,发送家庭教育好方法。我校积极开展了“大家访”活动,并适时召开了两次家长会。在“大家访”活动中,学校领导带领全体教师利用两天时间,分四组逐一对全校二百多名学生进行了家访,并填写家访登记表。家访教师深入每一个学生家中,就学生的在校情况向家长们作了汇报,从学生的思想、纪律、学习、管理等方面与家长交流,宣传了作风建设年开展情况及学校建设等,对学生的教育达成了共识。“大家访”活动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取得预期的宣传沟通效果。芝川小学定期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确定五个方面的主题内容:家庭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两法及安全教育;家庭教育艺术及方法。

五、以教学为中心,全面落实“两个常规”,实施“先学后 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1、狠抓常规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一是严格执行各项教学常规。加强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学生辅导等常规工作的检查和领导,及时反馈检查结果,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备课要求:(1)各学科均有备课,先写全册教材分析、基本学情,再写教学计划。按市教研室要求,根据学科特点,按节或单元,先总备再分备。(2)集体备课要求一人主备,集体讨论,个人增删,突出特色,要求备学法指导,课后反思。(3)做到超周备课,教研组每周审批一次,教导处每月检查一次,下组领导每月审一次,并做好记录。上课、作业布置、学生辅导要求做到认真负责,教导处每节课检查教师上课情况。每周末均布置适量家庭作业,统一印刷,节假日统一布置作业,通过校讯通将作业内容通知给家长,请家长督促完成,教导处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并做好记录,一个月给家长反馈一次。二是严把教学质量关。规范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充分发挥年级组和教研组的作用,深入开展校本研修,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重视质量检测分析。科任教师、教研组长、下组及主管领导参加质量分析会,讨论改进措施,并写出质量分析。四是实行课堂教学情况反馈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各年级、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情况,征求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改进和提高。五是重视教研组活动。每周二晚自习定为教研组活动时间,下组领导参加,主要内容为校本研修,要求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共识。六是坚持集体备课制度,以年级组为单位集体备课,相互学习,互相促进。七是每学期举行两次备课、作业展评,以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

2、继续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评价小组和实验小组,制定了《“先学后教、当场训练”学习制度》、《“先学后教、当场训练”校本研修制度》、《“先学后教、当场训练”教学反思制度》、《合作小组学习制度》等,以保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务实进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得到了“实惠”。成功承办了全市初中联片教研暨校本研修现场会,三个教师分别承担了语、数、英示范课,随后与会者进行了务实的研讨,达到了共识。

3、重视校本研修,成立了“学校——教导处——学科教研组——教师”四位一体的校本研修网络。我们制定了管理制度和活动计划,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组织教师认真开展“说课标、说教材”活动,要求教师记写学习笔记,例会交流检查。开展业务进修“三个一”活动。即每课写一次教学反思(教学后记);每学期上一节校级研讨课或示范课;每学期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或个案研究。积极开发校本教材,《芝川初中校本教材》内容丰富,既传承了中华经典,8 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芝川小学《史记中的智慧》通俗易懂,很有特色,两校的校本教材都进了课堂。

4、扎实开展赛教活动。芝川初中每学期开学先用一个月时间进行组里赛教,人人参与。后由各组选拔十五名教师参加校级赛教,全体教师听课评课。之后,每周安排两名教师上示范课,直到学期结束,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艺术不断提升。每学期,各小学也精心安排为期一个月的校内赛教,之后各校推选2—3名教师参加镇上赛教。赛教科目包括小学语、数、英、科四科。芝川小学、芝镇小学各3名教师,西少小学2名教师,参加镇级赛教。教育组组织评委,评出了鱼继华等8名同志为镇级教学能手,并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市级赛教。通过这次赛教,进一步端正了教风,提升了全镇教师的教学水平。

5、教育组成立了语数英三科教研组,扎实开展校本研修。由芝川小学负责镇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芝镇小学负责数学,西少小学负责英语。各科在10月中旬和11月上旬分别开展了两次教研活动,对我镇校本研修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六、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实施了班班通工程,购买笔记本电脑七台,为教师备课、上多媒体课,提供了保障。微机室,理、化、生实验室安装到位,并正常使用,实验开出率达标。远程教育资源能够随时为教学提供服务。教室、宿舍安装空调十一台,安装厚门帘,为学生宿舍 统一安装了窗帘,以解决学生冬季取暖问题。下大力气修复平整了操场,并安装篮球架、足球门、排球架、联合器械等,为师生提供了锻炼场所和器材。给每个教师宿舍安装了磁卡电表,保证了学校的用电安全,方便了教师的生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了标语、制度牌、报栏、完成了校园文化墙。

七、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争创平安校园。

我们牢记“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抓紧、抓好、抓实校园的安全防范工作,做到四个到位:

1、教育预防到位。坚持“教育先行,预防为主”的原则,利用开学周,安全教育月,组织学生学习《芝川初中学生安全公约》,与家长、学生签订了《芝川初中学生安全责任书》《芝川初中安全公约》《外宿生安全教育明白卡》《芝川初中冬季安全责任书》。通过班主任会、班团干部会、安全信息员会、政教管理人员会,开展安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通过师生心灵对话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定期召开住校生会,每晚填写《班主任签到表》《宿舍管理老师检查表》细化住宿生管理。学校播放防护自救专题片三次,组织了防火、防震演练,提高师生自护、自救能力。

2、开学初,召开了小学校长校园安全专题会议,并与各小学校长签定了《安全责任书》、《禁止非法校车接送学生安全责任书》。教育组与交警中队、镇政府配合,周五放 学时在各小学门口,检查了各校学生放学乘车情况,杜绝非法校车接送学生,绝对保证学生的安全。

3、防范管理到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学校安全会议,政教和后勤加强门卫,宿舍,食堂等重点部位管理,校园安全巡查分时段(早、中、晚)、分区域(操场、开水灶、大院、教学楼)、值班巡查,巡查人员按时到岗,并按要求填写《安全巡查记录》《周末值班记录》安全责任明确,落实了日常校园安全管理。

4、排查整改到位。相关领导和教师围绕防火、防盗、防食物中毒、防交通意外伤害、防传染病传播,防校园伤害等工作,每周定期不定期排查,班主任周日晚检查教室,政教处每周二检查一次刀具等危险物品,宿舍每天检查,并有详细记载,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5、责任追究到位。严格执行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于失职行为和相关人员严肃追究事故责任。

八、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幸福从教。

1、充分利用广播、LED显示屏、报栏、标语、书画、校园文化墙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熏陶功能,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师生在赏心悦目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2、学校大力提倡 “五种精神”,即:迎接挑战,追求卓越的“争先精神”;埋头苦干,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服从大局,团结合作的“协作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不断地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了文艺汇演、演讲赛、影视评论、书法展览,以《弟子规》为主要内容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英语口语比赛、体操表演、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活动。丰富课间操形式,利用课间操组织学生跳大绳、踢毽子、扔沙包,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和效果。

4、组织召开了芝川镇中小学秋季田径运动会,教职工运动会。这次运动会是我镇十一年来的第一次,是对我镇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和学生体质的大检阅,更是对我镇师生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的大检阅,全体运动员奋勇争先,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全体裁判员严守规程、公正裁判、忠于职守、热情服务,以饱满的激情,昂扬的斗志,践行了“五种精神”。学校每天早操、课间操、体育课、体育锻炼有序开展,达到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锻炼目标。2013年工作设想

一、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摆我们面前的任务

芝川镇是市南经济文化中心,是旅游重镇,中小学在校生近一千名,幼儿五百多名。芝川初中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占地32.5亩,建筑面积9387平方米。一栋18间教室的教学楼,一栋功能齐全的综合办公楼,一栋可容纳600名学生住宿的学生宿舍楼,一座宽敞的学生餐厅,运动场可展开200米跑道,体育设施齐全,西院有一栋可容纳44名教师住宿的三层楼房。教职工69名,师资力量雄厚,能够满足18个教学班的师资要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目前仅有230名学生。而距离初中南北各不到600米的两头,分别是芝川和芝镇两所寄宿制完小,各有200多名和400名学生,而教师人数分别为18、16名,教师超负荷工作,师生比例失调,难以满足正常教学需求。各小学均私自聘用代理教师。其中,芝镇小学5名,芝川小学1名,西少幼儿园5名。硬件设施不到位,难以满足常规教学需要,芝镇小学存在安全隐患。教师超量工作,疲于应付,难以开展正常的教学研修。

如果能够将小学四——六年级学生并入初中,每个年级设三个并列教学班,初中现有的教育资源方能充分发挥作用,小学师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芝川镇中小学布局就合理了,教育资源也能得到力所能及的利用。

二、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办学水平继续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成功承办全市初中联片教研暨校本研修现场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课程,提高课堂效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下载大力营造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德育课程十年改革回顾之十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力营造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德育课程十年改革回顾之十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教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全县教育系统后备干部培训班专题调研材料 小学教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本校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反思 徐宏程 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中心小学校 小学教学十年课程改革取......

    高校德育课程合作性学习教学探讨[优秀范文五篇]

    高校德育课程合作性学习教学探讨 王潭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联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摘 要:德育课程是以培养人的德性为本质的。高校德育课程是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

    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与反思

    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年 回顾与反思 作者:于江 文章来源:教学研究 更新时间:2011-5-11 23:25:19新世纪伊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社会的......

    读《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有感

    读《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有感 如果问自己“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我最欠缺的是哪方面?”我会说“是课题研究”;如果问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阻碍我前进的是什么?”,我会说“是理论......

    论德育教学中的隐性课程

    论德育教学中的隐性课程 包聪会 (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 南阳473000) [摘 要]:何为隐性德育课程这一问题上,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未形成一致共识。学者们从各自专业背景出发,给隐性德育......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活动评价表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活动评价表 课题 评价项目 教学 目标 课时 权重 评 价 内 容 评分 1、 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 10 2、 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襄阳汽车职院王军 摘 要:德育课程教学是中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中职德育教育,强调把德育工作放......

    对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反思与认识

    对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反思与认识 李海霞 (晋城市中等专业学校,山西晋城 048000) 摘要: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老师辛辛苦苦地教育学生,想让学生成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