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画创作中的蛋壳镶嵌艺术

时间:2019-05-15 04:3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漆画创作中的蛋壳镶嵌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漆画创作中的蛋壳镶嵌艺术》。

第一篇:漆画创作中的蛋壳镶嵌艺术

漆画创作中的蛋壳镶嵌艺术

在绘画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无论任何画种都有其自身使用的材料和表现技法,不同的材料与表现技法创作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水彩画使用水彩纸、水彩颜料,油画使用画布、油彩一样,漆画也有其自身使用的材料和表现技法。正因为选择不同的材料、表现技法和工具,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的画种体系。漆画是以大漆为主要材料,辅助硬质或软质材料进行创作,是具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体。著名的漆艺艺术家乔十光先生在其撰写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漆艺》书中就提到:“漆艺,它的含义很窄,限于漆。而它的含义又很宽,漆器、漆画和漆塑,无论平面和立体造型,无论实用品和欣赏品,只要涉及漆都是漆艺的范畴。”可见,漆是漆画中最主要的材料,运用漆材料是漆画创作的重要物质基础。漆艺中的镶嵌材料很多,只要有一定硬度、耐打磨、能持久的均可镶嵌在漆画中,关键在于怎么用。通常镶嵌材料有蛋壳、贝壳、角骨、木石等等。其中蛋壳材料在漆画艺术创作中最常见,在漆画使用的镶嵌材料中其特征和表现技法最具特色。

一、漆画中蛋壳镶嵌技法的主要特征

在漆画中,以鸡、鸭、鹌鹑、鸽子、鹅等禽类的卵壳做镶嵌,称为蛋壳镶嵌。古代镶嵌一向采用贵重的金银玉石为材料,还出现了“百宝嵌”的品种。蛋壳本来是垃圾堆里的废弃物,在现代漆艺中却能与金银为伍,确实是观念上的重大变化,这关键在于蛋壳自身肌理质感。蛋壳自身的色泽填补了漆黑中的白色,增加了漆艺的表现力。蛋壳镶嵌是漆画艺术创作中的技法之一,即将蛋壳内壁薄膜剥净凉干后,将其贴在涂有生漆的漆画或漆器上,按照画面的需要进行粘贴压平,蛋壳破裂的碎纹自然而富有装饰趣味。干固后雕除不整齐的部分,经髹饰色漆或黑漆后打磨,蛋壳的白色与冰裂的纹理便会显现出来,朴素自然,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镶嵌装饰技法。其蛋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蛋类外壳,主要有鸡蛋壳、鸭蛋壳、鹅蛋壳、鹌鹑蛋壳等。从色彩上分为白色、淡绿色、浅青色、浅褐色、深褐色等,根据色彩不同可以分别选用。蛋壳在拼贴时可以正贴、反贴、平贴、虚实变化的贴等等,根据画面的不同要求进行不同手法的镶嵌,会出现不同的艺术肌理效果。在漆画艺术创作过程中,通常将蛋壳的内层贴于漆画表面上,因此,它的光亮就能彰显出来,弥补了漆画黑中无白的遗憾。蛋壳的使用主要是代替漆画中的白色,在画面需要的地方镶嵌上蛋壳,既能展现出蛋壳亮中带来的白色,又能表现出物体如瓷中开片的一种特殊的肌理效果,为漆画艺术创作丰富了画面,增加了华而有实的特殊漆画艺术语言。蛋壳在质感上具有骨感、坚硬、光感、冷峻的视觉特征,不同的镶嵌手法,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细致而规律的蛋壳镶嵌会出现秩序且均匀的冰裂纹,精巧温润,似玉似脂。自由而粗放的蛋壳嵌镶会出现如粗石砥砺、峥嵘沧桑的斑驳肌理。渐次而秩序的疏密蛋壳镶嵌便会出现画面空间上丰富的层次变化。

二、蛋壳镶嵌在漆画创作中的艺术表现

蛋壳镶嵌是漆画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技法,蛋壳如冰裂般自然开裂纹理美感,具有非常特别的视觉效果。蛋壳的运用上可分为仰嵌、俯嵌,还可以做单层或多层镶嵌,其角度的不同形成的肌理感、质感,给人的心理感受迥然不同。根据蛋壳材质自身的特性,本文主要从色彩与质感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蛋壳镶嵌在漆画创作中的色彩

在色彩上,蛋壳多呈白色、青灰色、红灰色,经打磨后都呈近似纯白的色彩,或偏冷或偏暖,这对漆的色彩是个极限,打破了漆彩的暗晦,漆黑的深邃悠远与蛋壳的朴素明亮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乔十光的漆画艺术作品《泼水节》既有传统东方民族艺术的典雅,又具有现代生活的气息。他利用蛋壳自身固有的白色与其自然冰裂的纹理美感,表现了傣族姑娘的衣着、江南房屋的白墙,使整个画面优雅、秀丽,更具有朴素肌理的视觉美感。在他创作的漆画作品《江南春色》中,将画面中的江南房屋的白墙、石桥全部利用蛋壳开裂的纹理镶嵌而成,利用鸡蛋与鸭蛋不同的颜色,将白墙与石桥的阴暗面分出层次,利用蛋壳的颜色将物体的立体效果表现出来,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拉开了画面的空间关系,为整个画面增添了江南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季节气息,生动逼真。《梳妆的傣女》是乔十光对竹楼中傣家少女的生动描写,使用蛋壳镶嵌的技法表现少女的白色上衣,细致的表现技法使得衣服飘逸自然。少女侧身坐姿优美生动,美丽青涩的面容具有朦胧美感,修长的脖子,长长的黑发,自然弯曲交错的手臂,表现出美丽动感的少女形象。人物也运用了夸张手法,对体形用抽象简洁的直线、曲线构成,使画面生动形象,更富时代美感。吴可人漆画作品《百合花》,瓶子中的百合花运用蛋壳镶嵌的艺术手法,将蛋壳材质的白色与百合花的白色巧妙融合在一起,蛋壳材质的冷白色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百合花清新淡雅的艺术气质,几只百合花随意自由地插在瓶子里,背景做了一些人为的穿插与分割,作者为加强虚实对比,根据效果用大漆拍打了一些抽象的构成方块,这些抽象方块既可以看做是窗格,也可以当做一种构成,跟前面的百合花形成一种动与静的对比,使整个画面亦真亦幻,亦实亦虚,形成画意与漆趣交融的艺术视觉效果。

2.蛋壳镶嵌在漆画创作中的质感

在质感上,蛋壳自身具有骨感、坚硬、光感、冷峻的视觉特征,不同的蛋壳表现出来的质感也截然不同。陈恩深漆画作品《峡谷晴空》中,画面为了表现三峡岩石的硬度运用了鹅蛋壳。因为鹅蛋壳的开裂纹与厚度,正表现了三峡山岩的力度质感,作者将鹅蛋壳贴在岩石最上面,产生出一种非常雄强的势态和张力。作者正是利用了鹅蛋壳自身在视觉上具有的张力质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真实而又有力度的岩石质感。蛋壳不仅可以成块镶嵌,还可以将其研磨成粉末镶嵌在漆画中,再按画面髹饰颜色有种细腻肌理感。蛋壳也可以碾碎成颗粒,撒粘于画面上,如乔十光漆画作品《泊》,把蛋壳打成粉状,按画面要求将不同粗细的粉分层次地撒粘在画面上,经过染色打磨后完成,这样做出的画面效果朴实不失美感。白小华的漆画作品中常运用蛋壳镶嵌工艺,并将此技法发挥到极致。他漆画作品常采用蛋壳材质表现,如漆画作品《北海-五龙亭》,将故宫雄伟外观的雪景表现得真实自然,更将漫天飘雪的风景表现得悠静、淡雅。一个人们在北京北海公园常见的冬天雪景,作者利用蛋壳材质的特殊肌理效果将常见的雪景表现得至真至美,看到作品的那一瞬间不禁让人为之赞叹,这被忙碌的现代都市人忽视的雪景,竟可以这么美轮美奂、意境深远。从他的漆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漆画及辅助材料的深入认识,驾驭材料以及对材料工艺的娴熟精湛,达到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通过作者对材料的巧妙运用,将漆画的唯美,以及富含文化底蕴的漆艺展现给观众。蛋壳材质的镶嵌表现手法不同,给人们的视觉效果感受不同。林文洁漆画作品《午后的阳光》中,就使用了蛋壳多层镶嵌,蛋壳不同层次的镶嵌将女人身体的质感表现出来,利用蛋壳颜色的不同变化将画面层次表现得丰富自然,使整个画面表现出斑驳的肌理美,又不失朴素的视觉效果。因此,蛋壳镶嵌在漆画艺术创作中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与斑驳的肌理效果,是其他材料所无法替代的,在漆画艺术创作作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小结

对于漆画而言,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体现漆画美感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其艺术个性语言的先决条件。在漆画艺术创作中,运用什么样的材料和技法往往决定着一幅漆画的表现形式与画面效果,甚至左右着一幅漆画的最终表现内容。镶嵌在漆画上的蛋壳材质在反复研磨后具有晶莹光亮的视觉效果,镶嵌于漆画中,既朴素大气,又不失精美的艺术魅力。漆画创作的视觉艺术效果正是这些特殊的材料,通过材质与工艺的巧妙结合产生的特殊肌理效果,构成了与其他艺术不同的视觉效果,丰富了绘画艺术语言。蛋壳材质是漆画创作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材料,蛋壳本是一种废弃的日常生活材料,在经过加工后作为一种镶嵌材质使用,蛋壳开裂的纹理美感达到了质朴、自然的视觉效果。正因为蛋壳自然的冰裂纹理具有非常偶然而朴素的艺术美感,在漆画语言中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特别是它在漆作为流质中所具有的硬度和锐度感觉。蛋壳材质镶嵌后自身的肌理美感更是漆画艺术中最独特的,具有自然、质朴的艺术魅力,也正是这种魅力使不同画种、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艺术家投入到漆画的创作中来。我们正处于一个艺术形态多元化的时代,艺术家运用自然易得的材料来丰富漆画的艺术表现,更拓宽了漆画艺术的绘画语言。漆画以独特的材料、极富魅力的特殊肌理与漆所特有的表现形式,构成了特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性。蛋壳本身所带来的肌理为漆画创作带来不同凡响、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因此,在漆画创作中巧妙运用蛋壳材质的特殊肌理,将蛋壳特殊的肌理美感发挥到了极致。正是有了这些特殊的材料,漆画艺术具有了自己特殊的艺术语言与表达形式,经过绘画表现,打磨与推光后,可产生较强的光泽,画面效果富有古朴、深沉、含蓄、典雅之美,正是这些特性形成了漆艺的独特风格与艺术魅力。

第二篇:油画创作中的光

油画创作中的光

阳光、灯光、烛光,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极平常但不难想到他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世间万物都需要光的照耀,在西方绘画中,物体的体积,形状,颜色,都依附于光的存在。十七世纪开始,科学不断的进步,人们对光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光的颜色,牛顿发现了光谱。艺术家们也开始探索在科学上的这一发现,不在因循守旧的只表现固有色而忽略了光照射下的环境色,印象派率先做了尝试终于让人们认识到绘画中光的存在与地位,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光的表现远远的埋没了物体本身的地位,占据了上风,那是光在绘画中的一次解放性的变革。光在油画中有两大方面的具体体现:一是,光体现了物体的存在,也就是说有了光我们才能看见物体的轮廓、明暗、大小、质感,光与形体如影随形。绘画创作也是采用光来进行形体的塑造的,是通过对光线照射在物体上所造成的明暗变化来表现其立体感的。如果油画只是表现一个物体的轮廓线,那么我们只能说这是在进行装饰绘画的创作称不上是一幅画的油画,是二维的,平面的但如果表现明暗关系,光影效果,那么不仅增加了立体感且有另一番不一样的视觉感受,让观赏者不自觉的发生视觉的错觉,就好比最近几年所流行的三维立体画,使其身临其境,难辨真伪。而且,有了光和光在物体的折射,每一种质感的物体在反射光线时都有其不同的表现,这也是油画创作时区分物体与物体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即通过对物体受光面局部的观察与描绘,可以充分表现物体的真实质感。第二点,是光与色的关系问题在油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大家都知道光源色是赤、橙、黄、绿、青、蓝、紫,没被折射时光是透明的,看起来无色,但经折射后,却是五颜六色的。好比一块白色的衬布,我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就会有很好地发挥空间,因为白色衬布所折射的光线最为丰富。因此印象派画家曾经认为“光既是色”有什么样的光就有什么样的色,光的变化必然会引起颜色的变化。看来那时的人们就已经知道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知道自然是第一性的,一切创造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但印象派之前人们也只是单单对这个未知的客观世界的探索和研究,是科学驱走了我们人类的无知,但人类其实能够任由无知所宰割的呢?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价值与存在,这种存在感表现在油画上就是人们开始利用光原色为自己情感的表达创立新的方式。利用光线的明暗关系、利用光的反射与折射得丰富色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是用语言表达无法比拟的,创作出一幅幅壮丽的史诗,为今天的油画打下基础。我们谈了光,也在第二点里谈到了光色,那么色彩在油画中是怎样被艺术家们所认识和使用的呢?

油画创作中的色

油画是从西方引进中国的,西方的油画家大多会自己研究颜料的研磨,所以每一位画家的用色都不一样,都有其自己的个性特点。文艺复兴时期油画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色彩在绘画中尤其是油画的地位变得尤其重要。首先矿物质颜料的研磨就是一种艺术,颜色要润且不能过分稀释,艳丽但不能刺眼,稳健而透彻,色彩的搭配更是一门学问。色彩的搭配是赋予创作者的感情在内的,也是观赏者感情刺激的共鸣,色彩搭配有明度、纯度、饱和度的考虑,也有冷暖色调、主色面积大小,对比度和调和度的学问在里面。因此想要掌握好油画的色彩绝非易事,在印象派画家研究环境色之前,油画色彩只有固有色的表现因此更需要油画颜料自身的美感,能将这大自然给予世间的颜色充分表现。

油画是明代时期流传到中国的,但和中国画的画法完全不同,聪明的中国人试图找到中西方艺术的结合点,企图能够将油画颜料及颜色运用到中国画里面来,色彩的运用也都偏于中国人的视觉品味,在不断地探索中油画及油画色彩在中国一直处于动荡中求发展,绘画大师们对这一色彩的运用也有诸多争议,直到1977年才真正的开始得到发展,不短的探索让中国人掌握了油画的技巧,掌握了对油画色彩的运用,开创了属于中国人自己风格的油画。中国人的思维与西方人截然不同,中国画的风格亦如此,中国人喜欢在绘画里融汇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对自然、对社会、对自身的赞美或是批判,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华中表达的是意境,在色彩上总是有种迷离的浪漫色彩,诗情伴随着画意。色彩上柔和委婉,不会只考虑毫无感情的光原色和物体的固有色,柔和有亲和力才是中国绘画色彩的主基调。这和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字体是一致的,和谐柔美,共同创造我们的家园,不分民族和人种,热爱和平。中国油画的创作也是也是基于中国社会的,并高于中国人的生活,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因此绘画创作要回归原始,回归生活,色彩的表现也要和谐的表现现实生活,无论是写实主义还是抽象主义,中国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最引以为傲的,色彩的使用上面也符合人民群众的口味,去除西方的野人味道,吸收西方人的先进科技。为我所用,比如,中国传统的色彩搭配,讲究配合的规律性,一切都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先进的中国油画已经打上中国的烙印,被世界认可,这是中国人不断努力的结果,开拓的中国绘画在色彩上的新道路,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第三篇:浅析《外套》中果戈里创作的讽刺艺术

浅析《外套》中果戈里创作的讽刺艺术 摘要:果戈里是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运用轻松的创作手法,以讽刺的态度,深刻的揭示了俄罗斯社会与政治的黑暗,《外套》是果戈里的一部短篇小说,它所批判的是俄国腐朽的官僚制度与沙皇统治。文章通过对这部作品讽刺艺术的探究,以希望对果戈里的文学创作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果戈里,外套,创作,讽刺

果戈里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为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是俄国讽刺文学的开拓者、批判者。在他的作品当中,他运用讽刺的创作手法,从小人物与现实生活入手,深刻的批判了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并对俄国的农奴制度与封建专制制度也进行了尖锐的反映。如《钦差大臣》、《死魂灵》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是他具有高度讽刺性作品的代表,也是其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而果戈里的另一部文学作品《外套》,也是极具讽刺性的,本文将通过对《外套》这部作品创作中的讽刺手法,进行深入的探析,以期能够达到对果戈里文学的最科学的阐释。

一、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

果戈里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大都是围绕着故事而展开的,但是他故事的编排与发展却是荒诞不经的。在这种荒诞不经的故事中,作者会安排一些荒诞不经的结局与过程,让读者这样不可思议的故事情节中,去感受作者的对俄国社会与俄国专制制度的残酷性。果戈里往往是在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找寻主人公,他们大都是俄国制度下的小官僚,然后,对这个小官僚进行夸张的人生塑造,从而达到作者讽刺俄国社会制度与社会现实的作用。

《外套》的主人公是阿卡基耶维奇•观什马厅金,他俄国社会制度下的一个九等文官,属于俄国官僚体制下的最末端。由于俄国寒冷的天气,他被迫要换一个新的外套,但是他仅仅是一个最为穷困的小官,一件外套对于他来说是十分昂贵的,他花光了自己所有积蓄买了一件外套,他把这件外套当作自己最为体面的衣服,甚至认为那是他这辈子的成果。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以一个小官的外套作为开头,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开头,但是正是由于阿卡基耶维奇对这件外套的不同感情,我们预测到,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意义的开头。

当他拥有了那件外套不久之后,他就要去参加一个酒会,那是一个类似于局长的人物给他安排的一个庆祝会,这一切来的太过突然,他以为自己的人生从此就要改变了,不再像以前一默默无闻,他甚至认为自己会在官场上大展伸手。可是就在他张扬得意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他在酒会过后回家过程中,遇到了劫匪,并把他花光了自己所有积蓄买的衣服抢走了,他十分的失落,那件衣服是他这辈子最为体面的事情了,他从未有过比穿上这件外套时更体面的事了。因此,他决定要去讨个说法。他想了好久之后,终于决定要去找警察署的长官,而警察署的长官却并没有像他想象中的那样,为他寻找公道;而是将俄罗十九世纪的法律条文,认为他私自越级向上拜访,是违背政府机构办事的例行过程,因而这是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阿卡基耶维奇本想去讨回公道,但是事情却奇怪的转变了,他却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有罪的人,他十分失望,并且不能接受这样的结局,于是他一病不起,没了性命。

从《外套》这部短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来看,他是十分荒诞的,仅仅是买了一件外套的小事情,最终却丧失了主人公的性命,这是于现实来说不合情理的,但是作者却把整件事情合情合理的描写出来,并且用平缓与轻松的语合言来叙述,达到一种合情合理的发展的效果邓但是小说却并没有因为阿卡基耶维奇的死亡而结束,他变成了一个幽灵,“从一切人的肩上剥掉各种外套,不管是猫皮的、海狸皮的、棉絮的„„”作者运用幽默与诙谐的笔法,将阿卡基耶维奇形象的刻画出来。这是作者对俄国十九世纪的黑暗社会最为无稽的讽刺方式,也是果戈里进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时的具体载体。

二、夸张与讽刺的表现手法

夸张与讽刺的表现手法,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的共通之处,《外套》的创作也毫无例外。果戈里将阿卡基耶维奇主人公的身份,定位在俄国封建社会官僚的最末端,他的人生悲剧,同样是俄国封建社会与沙皇统治的悲剧,作者在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大量运用了夸张与讽刺的表现手法,也是在将俄国社会的黑暗无情的扩大,以达到讽刺与揭示社会黑暗的效果。这是果戈里《外套》这部短篇小说创作的最大特点。

阿卡基耶维奇在这部作品中,是俄国黑暗社会制度下倍受欺压对象的代表,他是一个勤恳工作的“清官”,他却“挣得了两袖清风,一身毛病”,对于同事的冷嘲热讽,他从没有过反抗,唯一的反抗就是“让我安静一下吧,你们干嘛欺负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把阿卡基耶维奇塑造成一个不与社会与官僚机构合拍的小人物形象,从以上的对话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悲凉气息的人物。当阿卡基耶维奇死后,果戈里并没有让他真正的死去,而是变成了专门剥人外套的幽灵,这个荒诞的结局中,作者假借阿卡基耶维奇的形象,把对社会与制度的黑暗反映了出来,其讽刺手法是在人物形象与故事的发展中实现的。

主人公阿卡基耶维奇因为外套而死,在他死后,他却因为外套而阴魂不散,外套这个物品并不是单单一个物品,而是主人公身份、地位与形象的象征,这种夸张的比拟,是作者将它赋予了反抗与讽刺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当他剥下大人物的外套时,甚至要求其对下属说:“你怎么敢?你要知道谁站在您的面前么?”之类耀武扬威的话,作者借幽灵之口,来反抗大人物对他压迫,来讽刺十九世纪封建统治下黑暗社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压迫,也是对沙皇统治下社会不满的表现。

在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运用了夸张与讽刺的表现方式,来揭示没有人性的社会制度对人性的迫害,从而也是对封建官僚人压人现象的反映。

三、以“笑”来反衬社会的悲凉

关于果戈里的讽刺艺术,我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大师鲁迅曾在《摩罗力说》中说,果戈里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鲁迅认为果戈里对现实主义小说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讽刺手法上,并且这对于我国的文学创作也是有着突出作用的。普希金在读了果戈里的文学创作后也曾说过,他的作品是“一首我们不由含着忧伤和感动的眼泪而发笑的田园诗。”中俄两位理论家对于果戈里小说的评价,无疑都说出了他的讽刺是“含泪的笑”,是在以“笑”来反衬社会的悲凉。

果戈里的“含泪的笑”是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讽刺艺术的主要特点,他在嘲笑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的同时,他是在为俄国社会的苦难而悲伤,那是作者通过文学的方式,在审视社会与制度的黑暗,他想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与事件的“笑”,来反衬俄国社会的黑暗,来为其进行悲伤,笑中含泪,以笑当哭,这是果戈里讽刺艺术中的最重要的特性。他的《死魂灵》与《钦差大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但是他的《外套》中,对于含泪的笑的讽刺也是十分到位的。

作者在对阿卡基耶维奇这个形象进行描写时,作者语言幽默风趣,显然把他当作了一个小丑的角色进行书写:他受尽同事的嘲笑,但是他却不以为然,也从不反抗,唯一的反抗也是那样的无力,就连果戈里对于阿卡基耶维奇甚至也是嘲笑的。但是在作者与其他人对主人公进行嘲笑之时,一种悲凉也从中而出:他是一个小人物,微不足道,他的死并不能得到别人的同情与怜悯,相反,他从生到死都是别人眼中令人发笑的工具。作者用尽轻松的创作手法,赢得的却是读者内心最为沉重的悲痛。

《外套》把小人物阿卡基耶维奇的生活从荒远的驿站搬到了彼得堡,从而从反而将主人公小人物的形象更加突出,这是在为阿卡基耶维奇最为低级的社会阶层所作的准备;作者通过对作品人主人公各种令人发笑的形为与举动的描写,让读者不禁发笑。他仿佛将这篇小说写成了一个具有喜剧效果的作品,但是在笑过之后,人们不禁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悲凉,他的每一个细节都包含了令人发笑的悲凉,读者正是在这种悲喜交加的阅读中,来对俄国的社会进行感受与抨击。果戈里是俄国十九世纪最为伟大的作家,他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这部作品产生于1840年,是俄国沙皇统治下的社会,作者运用夸张与讽刺的创作手法,以及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对俄国的封建官僚制度进行了抨击。他是俄国黑暗社会的最为有力的批判者。

参考文献

①浅析《外套》中的讽刺艺术,陈魏伟,2009年11月,《出国与就业》 ②《外国文学史》,郑克鲁,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世界文学名著宣选》,陶德臻,高等教育出版社 ④果戈里讽刺艺术----“含泪的笑”,杨宝玉,1988,松辽学刊

第四篇:(论文)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与油画创作中的艺术个性

(论文)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与油画创作中的艺术个性

论文摘要:艺术创作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精神活动,艺术的无尽魅力就存在于其作品的独特风格之中。油画艺术的创作过程无疑就是在创作实践中将自己城立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进行最集中的体现和展示。凝聚着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的“艺术个性”,构成了绘画艺术的生命,无疑也是绘画艺术最为恒久的动力之所在。

翻看人类的艺术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发展的脉搏,在各个时期艺术发展的背后,有那么多热血沸腾,充满激情的画家,通过对艺术个性的张扬和执着追求,才使他们艺术作品大浪淘沙般地载人灿烂多彩的、充满文化气息的绘画艺术史册。当我们在为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们而倾倒和敬仰之时,我们也许无法抑制自己的想象,会情不自禁地问:是什么使这些艺术家们在渴望着张扬自我个性的状态中,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那么多感人的充满个性色彩的艺术作品。

一、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在汉语中,风格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指人的风度品格,用以说明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或行为方式。所谓艺术风格,则主要是指“艺术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体现出来的整体特征”,它是通过艺术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内在和深刻、从而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

1.艺术的多样性是由艺术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艺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如何超越生活,创造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伴随着现代主义艺术的浪潮,艺术也逐渐被看成一种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区别于现实世界的一种“观念的世界”)的方式。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现为艺术家依靠自己所特有的感性方式,通过认识的深化,进而完成从素材向绘画语言的转化,并最终塑造出可视、具体的艺术形象。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构成了艺术创作所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艺术化的思维方式无疑是由艺术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着的,艺术家的这种思维能力越强,感受能力也就越敏锐,判断力与创造力也就越强。

从艺术的本质看,艺术创作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精神活动,无法想象没有创作个性的艺术作品会打动人、感染人。画家的素养、天赋、经历、学识、性格、思想、情趣、理想以及在绘画造型、色彩、表现技能技巧方面,均是画家个性的组成部分。它们是画家对于客观自然的感知和对自身主体的心灵观照与表现能力的综合表现。一个画家越是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探索与追求,就越能够具有独到的富有特色的艺术见解和创作个性。但画家的创作个性是要受到客观(即社会、历史的大环境)的制约,所以,必须考虑到创作个性的解放是有条件的。必须附合本国国情、民族心理、固有文化背景。当然,只有从文化素养、思境境界,技能技巧锻炼、生活感受、传统学习、时代精神、艺术宗旨等方面下苦功夫,才能懂得创作个性形成的真谛,扩充个性容量,获得最大限度的创作自由,从而迈

人较为开阔的艺术境界。

2.艺术的多样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欧洲18世纪的工业革命伴随着隆隆的机鸣声,将大量的机械制品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数量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时,一种在工业社会形成的“技术理性”左右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近三百年。它反映了人预测与控制自然的技术旨趣,也导致了工业社会的一整套基本的文化价值观念,如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自然的量化、有效性思维、社会组织生活的理性化和人类物质需求的先决性等。此种生存逻辑在其发展之初的确起到了进步的作用,可是至20世纪,这种生存方式因其对自然的肆意掠夺给人类家园带来了毁灭性的生存危机,同时也造成了人自身的异化,使人成为单向度的、零件式的、片面畸形的人。机械化、标准化、组织化等现代方式,严重腐蚀着人类的精神世界。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似乎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却是一种被压缩的、异化了的平面,在心灵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已然淡化,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人们不再欣赏玻璃幕墙光斑的闪耀,也不再眷念水泥丛林里的躁动与喧哗。当今社会中,人们更期待回归,回归到自然,回归到文化的源头。人们普遍寻求通过艺术来补偿现实中的精神的失落,抚慰疲惫的心灵。在这里,艺术作为一种来自心灵空间的变换多彩的语言,以其极具个性化的浑茫意象,正体现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和生命状态,净化着人类心灵。

时代的发展已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发挥创作个性,开发艺术生产力,才能扩展艺术的种类,达致艺术的多样性。因此,艺术间的相互借鉴、吸收、渗透、融合,将导致艺术的多样化、交叉化,使当代艺术发生很大的质的飞跃,许多艺术创作艺术上的问题也才能相应得以解决。总之,没有艺术个性的创作行为,会使艺术停留在无法创新、无法变通,没有民族意识和风格、没有文化心理、时代精神,导致艺术形式上的单一化,甚至产生艺术创作的枯揭,逐渐失去艺术的恒久生命力。

二、油画创作中的艺术个性

艺术个性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个性,它能充分的发展,不受束缚。当作者将自己思想感情熔铸于自己笔下的形象时,由于它们饱含着生活气息,又高于生活,给人的启示、联想,往往会大于超越作者原来的思想,而具有更广、更深的、更为普遍,更为丰富的意义。在西方绘画发展史上,作品的个性问题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至西方近现代,作品是否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乃至成为衡量艺术家成就高低的最为重要的标志。

1.创作情感的个性化

情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极其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情感往往体现为人类内心生活的最深层次,是人的生命本体的动力。由于情感的主观性最强,因而也就最容易被幻觉化和诗意化,同时,情感也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幻觉,使之深深沉浸在自我创造的主观幻象之中。强烈的情感会使人们分析能力和自控能力急剧减弱,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导

致情绪激化而放纵了想象机能。因此,当人们情感冲动时,起初都苦于找不到适当的词和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从而有一种紧迫感,这就是艺术语言的蓄势。这种蓄势所蕴含的能量越大,就越使语言出现畸形。可以看出,艺术语言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人们情感活动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言语形式。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赋予艺术语言的情感信息是客观的,但由于人们的情绪记忆不同,经过主体化了的情感信息就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个性化的艺术情感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艺术语言的交际价值。从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全过程看,就观照者而言,他必须理解艺术语言的情感信息之后才能产生自己的情感。可见,观照者情感模式的重新建构,是他的情绪记忆与艺术语言的情感信息之间同化与顺应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换言之,正是创作情感的个性化,才使艺术在人类的观念世界得以永生。

2.表现形式的个性化

艺术语言是情感的反映形式,情感是艺术语言运思的内趋力,它是创造艺术语言最重要的因素,它激活审美感受。审美感受的动因和目的是情感的表现化,它使整个审美感受过程的心理活动都融汇在情感的体验之中。在这体验中,既体现了发话主体情感的特点,也反映了发话主体认识问题的个胜。艺术语言是情感体验激发下的产物,它与常规语言表达思想、认识的功能不同,它是一种复杂的表情、体验系统。油画艺术的语言形式主要是经由艺术家在画面形式、色彩以及笔触等诸方面构成。事实上,绘画史上一些著名的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普遍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艺术风格,而被后人所称颂。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主义各流派中的许多画家也都善于利用直率、粗放、多变的笔触,以及个性化的色彩与形式等去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如梵高那厚重的笔法,仿佛从颜料管中直接挤出的明亮色彩堆到画布上一样,以旋动而又粗重的笔触,描绘着画家眼中悲情的世界,带着儿童般的稚气和粗野,用强烈而又个性化的色彩去表现自然中的星云、大地、向日葵。

个性化艺术语言价值的实现就在于打破语言的局限性,使话语充分体现出艺术魅力。借用符号学的理论,艺术语言在语言规则与语义设置上的特征为艺术语言的可接受性提供了基础,可接受性的最终实现还要依赖于在具体表达中、在特定语境中与情感体验的融合。

艺术的无尽魅力存在于其作品的独特风格之中,而风格的独特性,主要来源于个性化的创作手法。油画艺术的创作过程无疑就是在创作实践中将自己独立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进行最集中的体现和展示。艺术家们在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艺术灵感的程度上的天才表现,决不可能来源于他们业已僵化的创作与表现模式。事实上,一部风格多样的绘画艺术发展史,离不开那些天才艺术家们极富艺术个性的艺术创造。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凝聚着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的“艺术个性”,构成了绘画艺术的生命,无疑也是绘画艺术最为恒久的动力之所在。

文章来源于:美术园-美术交流社区| 原文链接:

第五篇:浅谈郭沫若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浅谈郭沫若诗歌文学创作,以《女神》为例

09文秘姚毅 2011年11月6日

【摘要】郭沫若,作为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在众多学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郭沫若史学题材相比,郭沫若的诗歌直抒胸臆和大胆描写手法的运用进行了分析论述.我们既不能用浪漫主义去定性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也不能用表现主义去规范它,而将它视为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水乳交融的泛表现主义更符合实际。郭沫若表现主义具有对内表现心灵,对外担负社会使命的二重性格,又因它同浪漫主义与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结合,因而使它具有了全新的带有中 国特色的表现方式与表现活力,这样,郭沫若就可以借助这种全新的表现精神,既与世界文学保持了基本一致的步调,又紧紧应和着五四的节奏与旋律,从而使表现主义与中国的时代主潮取得了共同的方向。

【关键词】:破旧立新、精神的现代性、“五四”新时代美好想象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诗歌的先驱。他的早期诗歌创作量丰富,主要有《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等。这些作品依照风格可分为三类:豪放类:气势宏伟,境界开阔,充满了无所畏惧的破坏精神和顶天立地的创造精神。婉约类:风格阴柔。革命类:大多写于壮怀激烈的革命运动之中,诗人以诗歌作武器,进行革命的斗争。《女神》是郭沫若诗歌的代表作。主题内容:爱国主义的主题;表现了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五四时代精神。对光明、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歌颂。大胆地抒写自我;有着泛神论的精神和个性解放的思想。

1破旧立新的观念贯穿始终

《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于使人创作个性的统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需要用高昂热情的浪漫主义来表现。《女神》是五四时代诗的宣言。在艺术上,诗句想象大胆奇特,色彩瑰丽。大量采用历史和神话题材,境界开阔,文化韵味深厚而神奇。大胆借鉴西方近代自由体诗,做到形式自由奔放,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大量采用设问、排比、反复、重奏的手法,使诗情酣畅淋漓。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郭沫若是从布鲁诺、斯宾诺莎为代表的西欧16、17世纪泛神论哲学及中国、印度古代哲学里吸取泛神论的思想。泛神论的思想使诗人思绪飞腾,产生了《女神》式奇特想象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激情如闪电惊雷,火山喷发;柔情如清风明月,涓涓流泉。

《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天狗》其艺术风格当属前者。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女神》的豪放风格是新诗中豪放派的先驱。在《女神》中虽也有“丽而不雄”的风格的作品,但能代表《女神》特色的,是惠特曼式的“雄而不丽”的风格。它的想象新奇,语言粗犷,气势磅礴,声调激越,笔调恣肆。它的美是一种壮美,一种男性的阳刚美。打破了这种万籁寂静的现象。

2在诗歌精神与表现内涵上的现代性

先看看西方现代文明,“五四”新文化运动给《女神》带来的的影响;现代意识对《女神》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首先,郭沫若是在现代意识的影响下创作《女神》的,而现代意识给了《女神》以新的灵魂、血肉之躯和强大的生命力,使《女神》成为一部反映“五四”时代精神的崭新的诗集,一部充满现代意识的新诗集。他在1914年到日本留学后,从反帝爱国思想出发,接受了现代意识的影响。现代意识成了郭沫若反帝反封建,破坏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思想武器,也成了他追求的社会、人生的理想。可以说,“现代意识与爱国思想融二为一,是郭沫若彻底反对旧社会、狂热追求新社会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于是,《女神》不仅成了现代意识的载体,传播、歌颂着现代意识,而且这种现代意识在诗中是和郭沫若的反对旧社会、追求新社会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融为一体的。

再次,《女神》受到了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与世界现代诗歌接轨、合流。外国现代进步文学作品特别是外国现代进步的诗歌是郭沫若接受现代意识影响的一条渠道和一个源流。郭沫若从歌德、海涅、泰戈尔和惠特曼等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中,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受到了现代意识的影响,而且受到了现代文艺思潮尤其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女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受到了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

由于深受世界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使《女神》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都突破了传统诗词的束缚,开始和世界进步诗歌合流,同步发展,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女神》充满着现代意识,具有鲜明的现代化色彩。这是《女神》在思想内容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在思想艺术上取得重大成就,在诗歌领域显示了文学革命实绩的一个重要原因。歌颂叛逆的精神于万物相结合的个性力量。诗歌现代性原因是多方面的开放意识

《女神》的开放意识突出地表现在吐故纳新上:一是对旧中国,彻底否定旧社会,彻底揭露、批判旧社会及其整个的意识形态;二是而向全世界,大胆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读过《女神》的人,不能不承认郭沫若具有开放型的世界思维。郭沫若为了反对旧社会、创建新社会,放眼世界,到处寻找革命真理。他从世界各国和中外古今的名人那里学习有用的东西,寻找思想武器,探求革命之道。在《女神》中,到处可以看到开放意识。《女神》所写的人有黄种人,白人、黑人,所写到的外国地名很多,所运用的外国典故、神话传说也很多。这无疑是开放意识的一种表现。《女神》的开放意识更多的表现在热情地寻觅、召唤世界新思潮,大胆地接受新事物,挚着地追求真理上。城市诗意识,即注重在现代城市中崛起的科学发展与物质文明的现代意识。描写现代都会生活和物质文明、具有现代意识的诗,是20世纪新诗发展中现代性趋向的一个重要方面。

郭沫若的《女神》,在这方面的实践,可视为中国现代意识诗先驱性的探索和尝试。郭沫若从惠特曼的诗歌里,得到民主与叛逆的精神熏陶,也受到了这种赞美现代文明声音的冲击。“他那豪放的自由诗使我开了闸的作诗欲又受了一阵暴风般的煽动。城市的日常生活事物以及许多新鲜的意象,大量地涌进郭沫若的诗里,给他的作品带来了与传统诗歌绝然不同,也与当时的其他新诗比较起来题材更加开阔的新鲜的名词。郭沫若在现代物质文明与科学成果的发展中看到了祖国新生与民族解放的希望与憧憬,看到了个人精神冲破封建束缚而得到张扬的力的源泉。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中,多采用现代性的手法来描写展示这个社会。给这个社会一个当前的最真的自然状态。并努力的保持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3“五四”的新时代风格

郭沫若在这些新生、奇异而又宏大的形象中,找到了完成“自我爆发”的诗歌里自我表现的精神依托。新的物质文明成为蕴藏与传达新的精神追求的渊薮,时代精神在新的意象中得到升华与弘扬到极致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看,郭沫若写的一些表现“大我”的“自我爆发的诗歌”,都间接地体现了城市诗的精神与个性。

郭沫若在《女神》中,无不表达了自己对未来世界的追求,对新时代、新社会的期盼。《女神》对新时代新社会的追求,就表现在它强烈地太阳崇拜上。事实上,从《女神》中我们可以看出,太阳人不仅有容纳百川的宽厚,也 有情满宇宙的仁爱,这使太阳人在暴躁凌厉之外,凭添了许多温暖与友善。在《梅花树下的醉歌》一诗里,郭沫若曾写下了这祥的诗句:“假使春天没有花,人生没有爱,到底成了个什么世界?”世界不可能由爱来构成,但一个缺乏爱的世界实际上也就失去了人生的美好。“五四”时期,“博爱”作为一种与“自由”“平等”平列的口号,曾深深地拨动着国人心灵的琴弦。

郭沫若的博爱精神,在《女神》中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渴望祖国面貌的彻底革新,预言新中国的诞生;二是热爱祖国人民,祈盼祖国人民享得人生真正的幸福;三是对大自然、对儿童、对恋人、对朋友的歌颂,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广泛热爱。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崇尚自我,蔑视偶像上。郭沫若曾受泛神一沦的深刻影响。泛神论的基本思想是“本体即神、神即自然”,将人、神与自然合为一体,即“物我无间”。将泛神论作社会化的理解就是张扬个性,崇尚自我,破除等级尊卑,打破偶像崇拜。

郭沫若从来就没有把诗歌作为上流社会的贵族艺术理解,也没有在诗歌中“以理性驾驭情感,以理智节制想象”,而是尽可能地发挥其丰富的想像力,最大限度地放纵感情。更重要的是,郭沫若也不是以诗的艺术形式去“涤净读者的灵魂世界,而主要是以热烈的感情激动读者,让诗歌走进民间成为大众读物。美国民族诗人惠特曼,被人们称为称为“平民诗人”。作为现代知识分子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所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社会情怀,是与平民生活与意识接近的诗意诗情。可以说,郭沫若是中国的“平民诗人”。郭沫若诗的第二个爆发期也即创作的高峰期,是受了惠特曼诗歌的影响而形成的。惠特曼的《草叶集》热情地呼唤资产阶级民主、自由,衷心赞美劳动,其自由体和雄浑、粗犷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了郭沫若,当“五四”新诗追求着平民化特征时,那种诗的章法、格律等也就很难成为诗人们关注的中心,而更主要的是借助于诗的形式以宣泄内心积郁的感情。正是这样,郭沫若自豪地宣称“我是个无产阶级者”,并且愿意将自己的诗作融人到平民文化之中。留学日本的郭沫若等人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学训练,缺少留学欧美的作家那种绅士式的精神气质和贵族式的文学要求,也缺少他们那种良好的文学训练和师承关系,他所接受的西方文学主要是通过日本文化的中介而获得,这种文化修养与其本性中的平民思想以及革命性因素融合一起,构成了创作中主导思想。

作为平民诗人,郭沫若在《女神》中表现出一种现代人的生存生命感受,那种生命能量的燎烧,那种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追问,已经表现出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的本质。但是,《女神》更多的则是抒写了一种平民的人生情怀,写出了“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我便是你,/你便是我”。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落是“五四”时期。主要作为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以《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这是郭沫若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他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自我实现的程度很高。这当然跟“五四”时期特定氛围有关,那种宽松、自由、充满朝气的环境也有利于形成郭沫若浪漫的人格与创作风格

参考文献:

1、王训昭等.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吴奔星,徐放郭沫若.郭沫若论创作[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郭沫若同志青年时期谈诗歌创作[C]//沫若诗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下载漆画创作中的蛋壳镶嵌艺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漆画创作中的蛋壳镶嵌艺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匾额的艺术之美与创作体会(最终版)

    匾额的艺术之美与创作体会 摘 要:匾额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匾额既富于审美价值又兼具实用功能,它传......

    试析巴尔扎克创作的思想艺术特色(论文提纲)

    提纲: 从巴尔扎克其人、作品、成就等导入,提出巴尔扎克创作的思想、艺术已经形成鲜明的特色,对整个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明以《高老头》为例分析巴尔扎克创作的思想艺术特......

    创作歌曲《冰》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分析

    创作歌曲《冰》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分析绪论刘聪,1956年生,辽宁沈阳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研究生班,现为 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并兼任东北大学大连艺术学院音乐......

    毛泽东晚年诗词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艺术特色

    念奴娇·鸟儿问答 毛泽东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

    《济南的冬天》创作历程和创作艺术[合集五篇]

    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 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济......

    《剪纸艺术—— 独幅剪纸的创作》教案(本站推荐)

    《剪纸艺术—— 独幅剪纸的创作》教案 教材分析: 在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中剪纸是最常见的一种,尤其是剪纸广泛地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民居的窗花,炕围花、图腾和门神等。剪纸......

    曹雪芹《红楼梦》创作中的绘画思想

    曹雪芹《红楼梦》创作中的绘画思想【摘要】在我国清代,出现了一位多才多艺、博古通今的文学奇才——曹雪芹,他用一生的精力与心血创作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部旷世奇书《红楼......

    对联的创作中的六条公认的规则

    对联的创作中的六条公认的规则 论对联的声律问题关于对联的声律问题,多年来不断有人在探讨,前几年楹联报刊上还辩论过创作对联要不要讲究声律,其中有些很好的见解。本文就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