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上《坐井观天》教学实录及点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二年上册课文阅读(精读课)教学实录及点评
《坐井观天》精读课实录
执教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兴安一小 李雨
点评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教研室 吴玉林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3课《坐井观天》。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读了生字,知道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两只小动物见面说了些什么呢?想知道吗? 生:(齐)想!
【承上引入,用语简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快速把学生带入到第二、三自然段,保证了学生充分的精读时间】
二、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师:打开书。认真读一读课文的2、3自然段。生:(自由读文)
师: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两只小动物说了些什么呢?谁来读一读。生:(读课文2、3自然段。)师:谁想做小青蛙来问一问小鸟?
生:你从哪儿来呀?(疑问语气不十分明显)师:注意,这句话后面是问号。谁还能读? 生:你从哪儿来呀?(疑问语气明显)师:谁还能读? 生:你从哪儿来呀? 生:你从哪儿来呀?
师:我们一起替这只好奇的小青蛙来问一问吧!生:(齐读。)
师:那谁来替小鸟回答?
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师:小鸟飞了一百多里,一百多里有多远呢? 生:很远很远。
师:是啊!一百多里一定很远很远,飞了这么远,一路上小鸟都飞过了哪些地方呢?想知道吗?我们一起跟随小鸟去看看吧!(播放课件)小鸟飞过了山野,飞过了平原,飞过了街道,飞过了稻田,飞了这么远,你能读出来吗?
生: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读“一百多里”时语气稍平淡)师:听他读你觉得小鸟有飞了一百多里远吗? 生:(齐)没有。师:(指刚才读的学生)你能再读吗?读出小鸟飞的远,口渴了。生: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这次读得还一般,读“一百多里、口渴了”时语气还平淡。)师:谁来帮他读?
生: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这次读得较好,读“一百多里、口渴了”时语气稍重。)师:好。就这样读,自己先练练。生:(自由练习读)
师:想分角色来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吗? 生:想。
师:(指一男生)你读青蛙的话,(指一女生)你读小鸟的话。老师读旁白。
我们开始。青蛙问小鸟。生:你从哪儿来呀? 师:小鸟回答说。
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课文,有读有议,朗读指导有层次】
(二)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
师:读得好。听到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那么远,青蛙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接着读第4自然段青蛙说的话。生:(自由读文)。生:(读第4自然段)
师:青蛙说小鸟“别说大话了”,“说大话”什么意思? 生:“说大话”就是吹牛的意思。
师:那么青蛙觉得小鸟说什么大话,吹什么牛了?
生:青蛙觉得小鸟说自己飞了一百多里是在说大话、吹牛。【巧妙引导了解“说大话”意思】
师:奇怪!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飞了一百多里是在说大话呀? 生:因为青蛙觉得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师:(板书 井口大)井口多大呀?大家伸出胳膊比一比,告诉老师。
生:(做动作)
【包括后面的板书,时机很适合。通过做动作感知井口大小,为低年级学生所喜闻乐见】
师:原来小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呀!这么大的天还用飞一百多里那么远吗?小青蛙根本不相信小鸟的话,小青蛙的话该怎么读好呢?自己练习读一读吧!生:(自由练读)师:谁来读?
生: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注意叹号和问号,同时如果把“说大话”和第二个“那么”读得稍重点就更好了。自己先练练。生:(自由练读)师:谁来读?
生: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读得多好啊!谁还想读? 生: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生: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听了青蛙说的话,小鸟又是怎么说的呢?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第5自然段小鸟说的话。
生: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小鸟觉得天有多大呀? 生:很大很大
师:有多大呢?能用书里的词来说吗? 生:无边无际。
师:(板书 无边无际)无边无际,是说天大到什么程度? 生:天大得望不到边际。
师:天大得都看不到边际了,谁能替小鸟告诉小青蛙? 生: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师:读得好,谁还想替小鸟告诉小青蛙? 生: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第4、5自然段,小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同桌两个人练习分角色来读一读吧!生:(自由练读)
师:(指一男生)你读青蛙的话,(指一女生)你读小鸟的话。谁读旁白。开始。
生:(分角色朗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
【教学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仍能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课文,注意“说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教学,有读有议,朗读的指导很有层次】
(三)间休 【通过间休,一节40分钟的长课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两节20分钟的短课,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学习】
(四)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青蛙觉得天就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说天无边无际,他们俩个争论不休,倒底谁能说服谁呢?我们继续读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小青蛙的话?
生: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师:小青蛙相信小鸟的话了吗? 生:小青蛙还是不相信小鸟的话。师:从哪儿知道的呢?
生:小青蛙天天坐在井里,他相信自己看到的天就井口那么大,相信自己不会弄错的。师:小青蛙为什么这样坚持自己不会弄错呢?我们和小青蛙到井底去看个究竟吧!大家看书上61页插图。青蛙坐在井底,他抬头看见的天空有多大呀? 生:就井口那么大。
师:因为小青蛙天天坐在井里,从没有出去过,所以他坚信自己不会弄错的。第6自然段,我们要读出小青蛙的自信,快练习读读吧!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小青蛙的话?
生: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师:小青蛙说这句话时有怎样表情? 生:它是笑着说的。
师:小青蛙为什么笑着说?
生:它认为小鸟的话是错的,所以笑。
师:听了小青蛙的话,小鸟也笑,倒底怎样才能让小青蛙相信天是无边无际的呢?想知道小鸟有什么好办法吗?自己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吧!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小鸟的话?
生: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师:这是小鸟第几次说小青蛙弄错了呀? 生:第二次。
师:第一次小鸟是怎么说的呢?快回到文中找一找。生:第一次小鸟说:你弄错了。师:(出示课件:
1、你弄错了。
2、你是弄错了。)我们来比较一下看两次“弄错了”有什么不同。读一读。生:(自由读)
师: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第二句多了一个“是”。
师:多了一个“是”,就更加在语气上肯定小青蛙弄错了。谁再读读小鸟的话?
生: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师:多聪明的小鸟呀!让我们也来帮小鸟劝劝小青蛙吧!
生: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师:老师也想加入你们,想和你们分角色读他们的对话,好吗? 生:(齐)好。师:老是读第6自然段小青蛙的话,你们齐读第7自然段小鸟的话(随后教师读第6自然段小青蛙的话)。生:(齐读第7自然段小鸟的话)
【教学青蛙和小鸟的第三次对话,仍能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课文,注意“笑”“是”等词语教学,有读有议,朗读的指导很有层次】
(五)拓展想像,领悟寓意。
师:听了同学们的劝告,小青蛙终于跳出了井口,我们想像一下,小青蛙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 生:会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
生:会看到地上五颜六色的鲜花。生:会看到碧绿碧绿的草地。
师:看到这么多的美景,小青蛙会说些什么呢? 生:小青蛙会说外面的景色可真美呀!生:会说我早一点跳出井口就好了。
生:小青蛙会说“谢谢你,小鸟。是我错了,我终于知道天空是无边无际的了。”
【在阅读教学的情境氛围中,巧妙命题,组织说话,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话,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阅读中有表达,体现读说(写)结合,使阅读教学课内涵更为丰富,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理解“坐井观天”
师:是呀!如果只是坐在井里看天,那就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只能做一只井底之蛙。我们要不要学习小青蛙呀。生:(齐)不要。师:只有跳出井口来,才能看到无边无际的蓝天。才会知道自己真的错了。对吗? 生:(齐)对。
【考虑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只引导学生感知“坐井观天”寓意】
(七)引读全文,回归整体。
师:让我们把《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故事完整地读一读吧!生:(自由读全文)
三、识字教学
师:故事讲完了,故事里的字词你还认识吗?(出示词语:井沿 边际 不信 弄错)开火车领读。这列(指一列)来吧。生:(跟齐读词语)
师:再读。这列(指一列)来吧。生:(跟齐读词语)
师:好。去掉熟字,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沿 际 信 错)开火车领读。这列(指一列)来吧。生:(跟齐读生字)
师:再读。这列(指一列)来吧。生:(跟齐读生字)
四、写字教学
师:(出示生字:沿 际 信 错)看这四个生字,结合字形说说你的看法。
生:这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生: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师:真会观察!跟老师学习写一个吧。学写“沿”字行不行? 生:(齐)行。
师:看老师写,写三点水要注意什么? 生:中间的点要向外一点。
师:对(书写三点水)右上角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生:“几”字不带勾。
师:这个“几”字不带勾,看老师写(写完“沿”字),其他字自己能写好吗?
生:(齐)能。
师:好。在书上描一个,写两个。生:(练习书写)
【低年级识字、写字量较大。教师在本课时留有专门时间进行本课一部分生字的识字、写字教学,分散了本课识字、写字教学难点,有利于学生识字、写字。】 板书:
13、坐井观天
(小鸟图片)无边无际
(“井”的简笔画)
井口大
(青蛙图片)【简评】
一、注重字词句段训练。本节课是低年级课文精读课阅读教学,教学中能结合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要求,落实有关字词句训练内容,体现低年级课文精读课阅读教学特点。
二、注重强化朗读训练。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教师都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朗读训练是低年级课文阅读教学重点之一。本课朗读训练有明显的层次感。
三、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有利于落实语文教学情感目标。教师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亲切、和蔼的教态,激励性的语言,良好的示范,生动的画面,精心的教学设计等,都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课文阅读教学重点之一,低年级识字、写字量较大。教师在本课时留有专门时间进行本课一部分生字的识字、写字教学,分散了本课识字、写字教学难点,有利于学生识字、写字。
五、注重优化教学结构。本篇课文精读课的这种教学内容安排与本篇课文其它内容教学安排联系密切。精读课用时40分钟,内容较为丰富,完成了本篇课文阅读教学主要任务。在精读课之前,安排了一个20分钟的预习课,预习课结合课前预习,初读了课文,认读了生字词语,学习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为精读课做了必要的准备。有利于教师在精读课上创设教学情境,完成精读课主要教学任务。在精读课之后,安排了一个20分钟的练习课,继续深化读写的训练,符合学生认识规律。20分钟短课的另一半时间安排其他适合用半节课时间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应了语文单元教学内容多样化需要,有利于整合语文单元教学过程。本篇课文课堂教学共安排80 分钟,不突破同类课文通常所用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合理地用好课堂阅读教学课时,就是在优化教学结构,浓缩语文课时。附课文:
坐井观天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第二篇:坐井观天教学实录
第 13课《坐井观天》
教案背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巩固认识的8个生字。
2.引导学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在读中感悟青蛙和小鸟所持的不同观点,进而达到有感情的朗读不同角色的对话。
教学课题:第2课时。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篇寓言通过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空大小的故事,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教学方法:
我着重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体会、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采用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读词语:
小鸟青蛙朋友无边无际
看见井沿抬头不信
弄错回答还是坐井观天
二、感悟朗读,学习新知
1、(看课文朗读动画)
2、哪个孩子告诉老师,动画片中讲述了谁和谁的故事?(在学生回答中板书“青蛙和小鸟”)他们在争论什么?
3、青蛙和小鸟各自在什么位置呢?谁能找到课文中描写青蛙和小鸟位置的句子,读给同学听。(指读)
(一)学习第一次对话:
1、课文中青蛙和小鸟共有几次对话呢?自己读读出标出青蛙和小鸟的几次对话。(生自读课文)
2、提问:青蛙和小鸟共有几次对话呢?谁愿意分角色来读读第一次对话?(青蛙、小鸟、旁白三句同学朗读)
生生评价:指导读好青蛙疑问的语气。
理解“一百多里”
男女生分角色读,找一名同学做旁白。
3、青蛙相信小鸟的话了吗?同学们练习读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指读)
(二)、找到与两者观点相关的句子。
指名回答并投影第四段:(青蛙)“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1)你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① 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② 青蛙认为小鸟在说大话。
(2)理解“大话”。
①“说大话”是什么意思?(吹牛)
②青蛙认为小鸟的哪句话是大话?(“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指名回答后齐读小鸟的话。
③它为什么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对呀,青蛙想: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④你能把这个问句换一种说法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3)理解“那么远”。
①“那么远”是多远啊?(一百多里)
②理解“一百多里”:“一百多里”是多远啊?(很远很远。)
(4)井口有多大?
学生用手比一比,学生感受“井口”与“一百多里”的差距,体会青蛙不相信小鸟的心理状态。)
(5)你能读出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语气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6)你是从哪里知道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的?
(7)请你读一读小鸟的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
a、“无边无际”有多大?(大得没有边。)
b、什么也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
c、小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请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做小鸟,在一路飞行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小鸟飞行种种风景的图片:高山。。。)
d、说话训练:小鸟飞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
e、指导朗读:小鸟飞了那么多地方都没有飞到天的——边,天可真大啊!你能把天的大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次对话,抓住两个“笑”
1.学习第六段: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1)听了小鸟的话,你们有什么话想对小鸟说吗?
(2)可是青蛙却笑了。青蛙笑笑小鸟什么?
因为它认为自己——不会弄错的。
(3)投影:我不会弄错的。
①小黑板:我()不会弄错的。()里能填什么词?
② 你觉得青蛙怎么样?(肯定自己是对的。)把自以为是的语气读出来。
③ 朗读“我不会弄错的。”
(4)它为什么这么肯定自己不会弄错的?
① 指名答,再投影:“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
② 青蛙有没有说错?我们来做个实验。
a、请学生用圆纸筒看天花板。
b、你看到了什么?
c、青蛙坐在井里,它会看到什么?
d、青蛙跟你们一样,坐在井底看天,只看见了井口对上去的这块天,其余广阔的天空都没看到,所以它就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就是——坐井观天。
③ 它从来都没有看到过井口以外的天,所以,它肯定自己是——不会弄错的。
(5)朗读青蛙的话,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6)投影小鸟的话: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
① 青蛙笑了,我们发现小鸟也——笑了。它笑什么?
② 所以小鸟说——你是弄错了。(在“你是弄错了”下划线。)a、这是小鸟第几次说青蛙弄错了?
b、比较两个“弄错”有什么不同?(第二个“弄错”多了一个“是”。)
c、小黑板出示:你()是弄错了。()里可以填什么词?
d、请你读一读两句“弄错”,比较一下,这两句话在情感上有什么不一样?你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吗?指名读——齐读
③ 这时,小鸟的心情怎样啊?(着急)为什么着急?你能读出小鸟的心情吗? 指名读——齐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
(1)指名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
(2)愿意扮演小鸟的学生起立读,其余学生坐着读青蛙的话;请一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当小鸟,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延伸
1、学习了坐井观天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看问题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面)
2、青蛙听了你们的话,终于忍不住跳了出来。
(1)上台表演青蛙的学生从井里跳出来。
(2)你想它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3、青蛙跳出井口,终于知道天是无边无际的,老师现在不禁要问孩子们一个问题:刚刚过去的中秋节那天谁看到了天上的月亮,那星星呢?月亮和星星谁又是更大的呢?
第三篇:《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
(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
师:他们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在古代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位巨人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
生:盘古。
(通过多媒体展示孩子们熟悉并且喜欢的神话人物孙悟空、沉香、哪咤等,引起孩子对陌生的神话人物即盘古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成功的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注意盘字的笔顺。先写点,再写横,一笔一划,把字写工整。谁来读一读课题?
(指生读课题,然后齐读。)
师:课文读过了吗?读通顺了吗?陈老师来考考你!(出示词语:肌肤 四肢 指名读。)
师:读的很准确,肌肤和肢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月字旁。生:都跟身体有关。
师:很多跟身体有关的字都有月字旁。(关注文字的形式与内涵)
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课文最后一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师:这一句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我们叫它——中心句。我们一起来读。(一句话拎起文意,从中心句的认识入手开始走进这一篇神话故事,看似平淡无奇的环节,但却犹如一棵树的根基,托起了整节课的教学。)
师: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围绕着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生提问。
师:也就是说,为什么有盘古这个人?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宇宙到底什么样啊?赶快从书上找一找。
(“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这已经是第二次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了,她是在教课文,更是在教阅读。)
师生合作,查字典理解“混沌”的意思。
师:有一天盘古醒了,他是怎么创造宇宙的呢?我们先来找一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哪些自然段里?
生:第2自然段。
师:他是怎么做的?读给大家听听。
生: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师:说得很好。你们知道什么叫抡起吗? 生:就是拿起。
师:为什么不用拿,而用抡?咱们读读,做做,感受一下。孩子们,做做什么是拿起?
(生做拿起的动作,教师引导学生区分“抡”和“拿”)
师:他感受到了,这个“抡”字多用劲啊!从一个“抡”字上,我们就能感受到盘古在开天地的时候很用力。带着这种力量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
师:我看到了,他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好像自己就是盘古。盘古抡斧猛劈的时候,他会想?
生:我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劈开。
师:多有决心啊,就带着这份力量和决心咱们一起读这句话。
(做动作理解“抡”这个词,教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理解词的意思,使得学生印象深刻。朗读也是有方法的。陈老师的方法是在对关键字的理解中渗透的,看似不经意,其实匠心独运。)
师: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读。
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qing,意思一样吗? 教师引导学生组词区分两个qing的意思。
(灵活运用了组词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区分“清”和“轻”这两个字)
师:刚才有同学们发现了四组反义词,这些反义词把天和地分开的过程给写清楚了。我们在读时候就要关注这些反义词。这次女同学来读上半句,男同学来读下半句,要通过你们的读,让我们看到天和地就是这样分开的,也可以加上动作来读。
(女生读: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男生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地是重而浊呀,我们再读一遍。(生读)
师:在天地分开之前,这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全部都—— 生:混沌一片。
师:我们真正的理解了混沌,今后再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可以用这样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
(在理解“混沌”这个词时设计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等等。注重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而且教学中能够耐心等待,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智慧。不要急于让学生明白什么,走到合适的地方再回首看看,不用过多地解释,一切都会在自然而然间苏醒。)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开天辟地”和“顶天立地”两个成语来概括课文内容。并提示学生记录在书本上。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将知识点落于实处。)
教师提问,让学生自己寻找课文关键句。
师:是啊,有了这些神奇的变化,才形成了美丽的宇宙。一个变化就是一幅美妙的画,听老师读变化,闭上眼睛,边听边想,看看你的眼前能出现怎样的画面。
(师读: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学生描述眼前出现的画面,分享交流。
师:多神奇啊,那就把我们的感受带进这句话里,通过你的读让这洁白的轻盈的云呈现在我们面前。自己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句)教师指导朗读,并点评。
师:伸出你的小手,这就是一片绿绿的叶子,上面滚动着一颗露珠,什么样啊?
生:圆圆的。
师:圆圆的雨露,像什么啊? 生:洁白的珍珠。师:美吗? 生:美。
师:那我们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雨露呢?来,在你的掌心,就托着这样的雨露,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轻一点,别把雨露震落。
(生读)
(教师用形象有趣的话语,温馨的提醒学生“轻一点,别把雨露震落”,在这样的提醒中,谁还能忍心大声读书呢?)
师:陈老师来读盘古身体的部分,你们来读其他的部分。(投影出示文字和画面,师生配乐接读。)
教师提示学生想想盘古身体其他部分的变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好,这个问题也解决了。还有几个盘古的问题,我们回去以后搜集资料来想一想,回家还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你可以用书上的语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那就是你的——
生:创造。
师:好,我们下课。
总结: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运用多种方法指导感情朗读
陈老师这堂课的亮点是非常善于引导学生朗读。比如学会把话变成画,把文章中语言的描绘的情景,进行再造想象,变成鲜活生动的画面。从而让学生品味文字的精妙传神,体会文本的意境优美,欣赏语言中寄予的作者的情感意趣,真正读出文本的味。教学中,陈老师通过对读、听读、品读、引读等对文本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感受,然后把想象到的画面,感受到的意境,通过诵读呈现出来。再如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抡的动作,让学生自主表演。
针对陈老师在此节课上的朗读指导并结合自身实习经验,总结如下三点:
一、以情激情
回顾大二实习时上的一篇略读课文《与象共舞》,我力求使朗读生动且有一定意义。这就必须要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下是我对自己教学片段的回顾:
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个小游戏。老师呢,扮演这只会和人开玩笑的大象;你们呢,就是这个女士了。
我把你的皮鞋脱下来,你躺在地上(用书上的话一起回答老师)。生:急的哇哇乱叫。
师:我才不理会你呢,我先玩玩你的皮鞋,我转了一圈,回来了。“喏,还你。”这时候,你(看看书上怎么说的?)
生:又惊奇又尴尬。
师:老师感冒了,嗓子不舒服。你们同桌这样演一演,好不好?注意要使用书上的话。
同桌练习完以后,我趁热打铁立马抛出一个问题
师:你们从这只脱皮鞋的大象身上看出点什么来了呢?啧啧啧,不得了,这象都和人开起玩笑来了。你觉得这只大象怎么样?
通过引导,学生们明白了,大象偶尔和人开玩笑,一方面是写出了大象聪明而有灵性,另一方面更加表现出了人与象之间的友好相处。
最后,我再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只大象的喜欢的心情一起美美的读读这段话。
在这样的情境中朗读学习,学生不会感到枯燥,眼睛能够一直跟随着你。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以后,他们多多少少能学到一些知识,获得个人的独特的体验。朗读有所获,学习有意义,学生才会觉得快乐,才会有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因此,在我和学生对话式朗读时,我特别愿意把机会给那些努力学习,成绩却很一般的学生。他们是最需要教师的阳光雨露的禾苗,只要拥有养料,他们一样能够开花结果。
二、善用联想与想象
用创设情境,来达到美读的效果,除了师生、生生之间以情激情以外,联想与想象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学习《鸟的天堂》,即便没有去过南国,没有到景区看过大榕树,我们也依然可以用生活的所见,迁移联想到大榕树的样子。比如,让学生事先查阅资料,观察树叶在微风中的各种姿态,促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大榕树在风中是怎样一番景致。
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动情,自己品出其中的味道来,也就由朗读升华成为了美读。
而在自己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时,因为条件限制,没有办法使用课件。我先请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描写花的成语,然后利用书上的两张插图,请学生自由的想象走在德国大街上,会看到怎样的风景,再说一说。
学生的回答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很美,花多,生机勃勃。
在此基础上,我就再往前推了一步,比如问学生怎样读第三自然段,才能读出那儿很美呢?学生会说,要把“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读重一点”或者说 “读的高兴一点,快一点”诸如此类。
真实的情境中,季羡林写到这儿的时候,自然是不会那么喜悦欢快,应当是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但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这就很不错
了。所以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并没有纠正他们,他们的知识经验限制了他们的理解能力,而且单从词语分析,也的确是欢快的。
等到第3节课,我又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篇回忆录,季羡林写这文章的时候,老了,也回到了北京,他在某一个深夜忽然想起了那开满花的德国大街,他会用怎样的口气,来告诉身边的人,那儿的美景呢?”这一次再读,学生的声音显然没有原先那么欢快,通过想象,他们稍稍理解了一个老人对他第二故乡的怀念。
通过联想与想象,可以补充文字中的空白,可以进行心理换位,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从而是使学生的感情来的真实而具体,而感情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三、动作的模仿与再现
儿童好动是天性,学生都喜欢表演,且都具有此项才能。通过动作的模仿与再现,往往很快能把他们带入到文本所营造出来的情境当中。然后他们就能根据情境,快速的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
比如:“清晨,推开门一看,呵,好大的雪啊。”
在读第二个分句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个“推开门”的动作,然后“一看”,接着再感慨“呵,好大的雪啊”。儿童的积极性一下子因情境的再现而被调动起来,学生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白茫茫的世界,就会有一种久困樊笼、一朝释放的惊喜,于是之后对于雪“好大”的感叹,就会是有感而发。
在实习期间,我有采用过类似的朗读指导。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他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我让学生都站起来,一边读,一边做动作,还用手的挥动来模仿象鼻子。学生都很高兴,美美的边读边演。他们很容易就能接受原来大象可以很轻盈的这一事件,也更能明白泰国人与大象的亲密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记忆效果也格外的好。(五(1)班放学后,总有孩子留着背书,他们几个被班主任特批可以分段背。)那天,我就发现留下的几个孩子都是那一段背的最熟练。
第四篇:《恐龙》教学实录及点评
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吴 玲(执教)
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特级教师)孙双金(点评)[摘 要]《恐龙》是一篇说明文。教师在教学中,挖掘了文本中的语言学习素材,让学生在揣摩中提取语言经验,在复述中内化语言积累,在实践中生成语言智慧,为学生打开了获取语言智慧的密码。这体现了发展学生言语智慧,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教学特点。[关键词]教学实录 说明文 点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07 【设计亮点】 《恐龙》是苏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说明文。课文内容条理分明,用了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恐龙的种类与形态、食性、繁殖、消失等。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说明文的语言形式、表达方法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时,笔者没有按照常规逐段地进行教学,而是在生字、重点内容和典型句式上着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习得言语表达方法,悟得言语表达的智慧。【课堂重现】
一、辨析生字,悟得方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恐龙的世界,通过课文更深入地了解、认识恐龙。课前,同学们已经对生字进行了小研究。下面,吴老师出题来考考大家。(出示)
师:这几个字音能读准吗?
生1:第一个读“bǐ shǒu”。师:第三声,读得准。
生2:第二个读“qīng xíng”,是后鼻音。生3:第三个读“zhǎo zé”,翘舌音。
师:这几个难读的字音都读得很正确,大家一起读一读。课前还请同学们辨析两个字。大家真的能用准这两个字吗?请选一选。(学生选)
师:刚才几个同学选对了吗? 生1:对了。
生2:我想问问大家“脸型”到底是哪个“xíng”? 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不过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请大家先比较一下“型”和“形”,看它们究竟有什么不同。生:“土”字底的“型”指样式,而右边是三撇的“形”表示样子。
师:概括得很清楚,一个表示样式、类别,一个表示外形、形状。想想如果表示某一类脸,用哪个呢。
生:用土字底的“型”。
师:如果特指某个人脸的样子应该用哪个呢? 生:应该用三撇的“形”。
生(刚才提出提出问题的学生):谢谢吴老师和同学们,让我弄清楚了这两个字的区别。师:也非常谢谢你提了这么好的问题,让我们对这两个字的辨析更深入。
二、学习课文,悟得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恐龙。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2-5自然段,特别注意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学生读课文。教师出示2-5段的第一句话)
师:再读读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抓住关键词,想想每个自然段从哪方面介绍了恐龙。生1:第二自然段介绍的是恐龙的“种类”。生2:我不同意,虽然前半句话是说“恐龙的种类很多”,但后半句话“形态更是千奇百怪”,所以我认为是说恐龙的“形态”。师:如果把你们俩的发言结合起来就更好了。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板书:种类、形态)
生:第三段介绍了恐龙的亲戚。„„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抓住每个自然段中关键句子、关键词就找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句子我们把它叫做—— 生:中心句。
师:课文介绍了四个方面,重点介绍了哪一部分? 生:恐龙的种类和形态。
师:同学们抓得真准。课前请大家进行了小研究,课文介绍了哪些种类的恐龙,它们的形态又各有什么特点。把自己的小研究在小组里交流,待会和全班交流。
生1:我是用表格来研究的,雷龙身体庞大,比六头大象还重,每踏下一步就发出雷鸣般的响声。这是我找到的雷龙的图片(出示)。鱼龙像海豚,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这是鱼龙(出示图片)。翼龙身体两侧有翅膀。这是翼龙(出示图片)。霸王龙是食肉恐龙,大脑袋,短身子,牙齿锋利无比。我的介绍结束了。谁来和我交流? 生2:鱼龙和翼龙不是恐龙,为什么要把它们写在里面? 师:谁能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生1:如果要写的话可以在旁边标注这是恐龙的亲戚。我们小组的李承昊就标注了恐龙的近亲。
生2:我编了一首小儿歌:大雷龙,轰隆隆;梁龙长,像吊桥;剑龙猛,满身刺;三角龙,角巨大;小鱼龙,像海豚;翼龙大,像飞机;霸王龙,天下王。(全班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想表扬他什么?
生:他抓住了每种恐龙的特点,而且语言简洁。
师:不过有一种恐龙的特点他没说准确,你们发现了吗? 生:说“翼龙大”,不太准确。翼龙最大的特点是会飞。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转向刚才用儿歌总结的学生)你同意吗? 生1:谢谢你的建议。
生2:谁还有不同的方式和我们交流? 生3:我请大家来猜谜:“生于蛋壳中,长在密林丛,形态千百样,请你猜一猜。” 师:原来是让我们猜谜语,同学们要仔细听。
生1:身长似吊桥,首尾二十米,站稳如桥梁,猜猜我是谁? 生2:是梁龙。师:大家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了恐龙的特点。看到这些恐龙,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们? 生1:形态各异。生2:千奇百怪。
师:恐龙种类很多,为什么特别介绍这几种呢?
生:因为这几种恐龙很特别,有的特别重,有的特别长,有的特别凶猛。师:对,课文特别选取了恐龙中的典型代表,更具代表性,这样大家对恐龙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指导复述,学习表达 师: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恐龙园,四人小组合作,对照画面介绍恐龙。要求:要分工又要合作,要把恐龙的特点介绍清楚;课文中好的句子可以学习借鉴。(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请一个小组带领我们游览恐龙园。
生1:我来介绍雷龙:它的身体非常大,每踏下一步都会发出轰隆声,就像地震一样。谁来和我交流?
生2:课文中有一句话她没有借用:“比六头大象还要重。” 师:你为什么一定要借用这句话呢?
生:因为这样一比较就能让我们感觉到雷龙真的很重,比六头大象还重。师:提醒得非常好,后面同学介绍时也要学会借用这样有用的句子哦。生: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梁龙:梁龙的脖子和尾巴多长呀,如果它横在小河上,就像一座桥;它们喜欢成群结队地活动,让我们看到会望而生畏。
师:这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梁龙的特点。不过课文中有一个数据你没有借用。生:有二十多米长。
师:对啊,这个数据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梁龙的特点。生:我想补充一下不同类型的恐龙防御的本领„„
师:请稍等,你想补充的知识远离了我们现在交流的话题,另外再找时间请你介绍,好吗?有请下一位。(学生复述)
师:他是结合课文内容向我们介绍了恐龙的特点。请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四、迁移阅读,练习表达
师:吴老师还想请大家读读课文的第一和最后一段,看看你的心中会产生什么疑问。生:恐龙为什么会这么神秘地消失呢? 师:针对这个问题,吴老师找到一篇介绍恐龙消失的文章。(出示文章,略)请同学们读一读,注意刚才我们学习的抓中心句的方法。生1:一个原因是地球上变得十分寒冷。生2:是因为行星撞上了地球。„„
师:抓住中心句,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恐龙消失的各种原因。如果我们要把这几种可能连成一段话来介绍,让你给它加上一个中心句,你会怎么说? 生:可以这样加——恐龙为什么会消失呢? 师:用设问引起大家的兴趣,关键词是“消失”。如果不用问句,可以怎么说呢? 生1:恐龙神奇地消失有这样几种原因。生2:恐龙到底是怎么消失的,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很久,也有人做出了种种大胆的猜测。师:这个“种种大胆的猜测”概括得非常好,把后面的几种原因都包括进去了。回去后再好好读读课文3—5自然段。关于恐龙的亲戚、繁殖、食物这些话题,你们一定会产生新的疑问。围绕这些问题,去搜集资料,读读老师推荐的这些文章,也试着用中心句来介绍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专家点评】
吴玲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她的一贯教学主张——发展学生言语智慧,促进学生精神成长。《恐龙》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她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语言学习素材,为学生打开了获取语言智慧的密码。
一、在揣摩中提取语言经验 布鲁姆说:经验是智慧之母。“经验”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情感、意志、价值观等主观的东西。“语言经验”又有其特殊性,集中于语言知觉,不是简单的语言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而是对语言体验的自觉提取。正是这样的“基础”作用于语言积累、实践,才能提升语言智慧。教材中很多文章或是语言典范,或是结构严谨。这需要细细揣摩,潜心会文,才能从作品中得到词汇、句段表达的密码,提取语言表达的经验。围绕中心句构段是这篇说明文最显著的语言表达形式。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中,吴老师直接引导学生关注每段话的第一句,使学生很快抓住了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恐龙的。这样,不但厘清了文路,而且积累了说明文的语言表达经验,为后面的运用与实践埋下伏笔。
二、在复述中内化语言积累
语言智慧其实是一种语言表达的灵气,而这种灵气来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教学中,吴老师组织学生用复述的形式对语言材料反复识记,从而使学生获得语言的滋养与积淀。但是,语言积累,不是简单的机械累加,而是融入观察、思考的积极重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拉动其内在需求,才能实现有效的语言积累。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典范的说明文语言材料,运用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形象地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清朝的颜元说得好:“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吴老师没有生硬地讲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而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练习复述课文,并积极推进师生、生生对话,反复学习、识记语言材料。学生不仅能感悟到说明方法的妙处,更充分内化文本语言,充实自身的语言积累。
三、在实践中生成语言智慧
语言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是一种基于语言经验、语言积累基础之上的,在运用中生成的语言能力。这种智慧是在无数大大小小的螺旋式运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开掘教材、超越教材,恰当地生成语言实践的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获得语言能力的提升,形成语言智慧。课堂的最后,吴老师利用拓展阅读材料为学生设计了三重实践与运用:一是借助中心句快速捕捉关键信息和主要内容;二是练习写中心句来提炼段落;三是把中心句的表达方法延伸到课外对恐龙的研究学习中。在这样多重的学习与实践中,学生充分悟得了语言表达的智慧。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对前面“中心句”语言形式的学习延续。
语言智慧从哪里来——于永正老师说:“留下了语言,就留下了智慧。”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获得语言经验,获得语言积累。只有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经历经语言实践,语言智慧才能水到渠成。
第五篇:《长亭送别》教学实录及点评
《长亭送别》教学实录及点评□包旭东
《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师》2007年第1期
[学习目的]
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设想]
借鉴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曲词;尽可能地用多种方法鉴赏曲词。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根据要求找出鉴赏点赏析曲词。在领会曲词意境的基础上,将自己喜欢的曲词改编成散文、现代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长亭送别》中的曲词。前段时间翻书,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觉得一定要和大家分享。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时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这是金圣叹在《贯华堂第六才子书》中的一段话,我想现在我们读《西厢》,不必苛求环境,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味的。
二、鉴赏曲词
师: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全文19首曲词,按照不同的场景分成4个部分:送别途中l-3;饯别宴上(4-11);临别叮嘱(12-18);离别情思(19)。我想问大家,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郭智媛:是崔莺莺满腹的愁。
师:愁?
郭智嫒:因张生赴京而生的离愁。
师:哦,满腹的离愁别绪。你觉得哪一个场景中,崔莺莺的感情最复杂?
郭智媛:第4个场景,张生离去之后,莺莺站在长亭中遥望张生的背影,心中既有依依惜别的愁闷和痛苦,又有对张生出门在外的担忧。
师:还有吗?
杨婷:还有对前途的一丝忧虑。
师:是啊。痛苦,担忧,忧惧,在莺莺心中,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场景的变化来鉴赏曲词。我们采用下面几种鉴赏方法:把握鉴赏点赏析曲词;根据曲意改编成小散文;根据曲意改写为现代诗歌;有感情地诵读。
师:送别途中:正是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满眼秋色,莺莺不禁悲从中来。“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王晶:我赏析《端正好》。碧云天,万里晴空,正是秋高气爽之时。黄花地,虽美犹凄,不禁让人想起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西风紧,北雁南飞”,一个“紧”字点出秋风之急,秋之萧瑟。抬头望去,北雁南迁,此情此景,与人之离去相照应,更是凄凉。大雁秋去春归,人呢?今日一别,又将何日归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由经霜的红叶这一暮秋之景发出疑问,以红叶醉酒由景入情,引出离人泪。秋之萧杀配以离人的伤心泪。烘托出离别之际的悲伤,抒发了莺莺心中的悲痛之情,与“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相呼应,表现出深深的离愁别绪。
师:徐希同学,刚才王晶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的?
徐希:王晶抓住了“碧云天、黄花地、北雁、霜林”等景物来分析莺莺心中的感情,并注意到了这首曲词情景交融的特点。
师:是的。王晶从意象入手,描摹意境,分析丝丝入扣。王晶还注意“练字”,一个“紧”字分析得很精彩。
师:这首曲词历来得到许多人的赞颂,金圣叹就称之为“绝妙好词”,他曾经说,这首曲词纯写景,而无一情字,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郑俏:我不是很同意他的看法。文章虽然没有直接写情,但最后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写出了莺莺心中的悲痛。
师:“泪”是写情。前面的景物中有情吗?
郑俏:有,萧瑟的景物中也包含了离别之情。
师:对。这些景物是含情的,我们称之为意象。一个“泪”沟通了情与景的关系,使所有的景物都染上了离别的愁绪。金圣叹的看法和我们的理解不太一样,也许是理解的角度不一样吧。
师:我们说到“意象”,一起来做一个意象练习吧。假设一下,第二年春天,张生高中状元归来,莺莺到郊外相迎。这个时候,莺莺眼中会看到哪些景物呢?还是“西风紧,北雁南飞”吗?我写了半篇的《端正好》,请大家帮我来完成前半部分。
[端正好]迎归
__,__,__,__。晓来谁奏春归曲?应是马蹄轻。
马春阳:还„„没想好。
王雯:“西风紧”我想改为“春光暖”,“北雁南飞”改为“乳燕归巢”,“黄花地”改为“迎春花”(学生笑),其他不知道。
师:我觉得“乳燕归巢”挺有意味的。还有同学想好了?
张海宁:我这样写:碧云天,锦花地,东风拂,归燕相迎。
(教师板书)
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还用“碧云天”呢?
张海宁:我觉得这两种“碧云天”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在原作中,它表现的是暮秋时节的一种旷远寂寥萧瑟的景象。在《迎归》中,它是天朗气清的春天,让人觉得非常舒适的一种意味。
师:你的发言使我联想到毛泽东的一句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什么染红了万山呢?是火热的革命精神和旺盛的生命意志。而在我们的这篇文章中,是“离人泪”染红了“霜林”,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感,眼中的景物也变幻出不同的色彩。我觉得你用碧云天还是合适的。
师:“归燕相迎”中,归字与下一句中重复了,能否改成另外的字呢?
(生小声回答:双)
师:“双”字?
郭智媛:用“双”字能表现莺莺和张生双飞双栖的意味。
(教师修改)
师:“东风拂”中,“拂”字与整首词的韵脚不太和谐,能否改成“醒”字呢?请大家品味一下。
师:请大家拉回思绪,回到课文中来,这一场景还有两首曲词,我们选一首吧。
陈欢:我赏析《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恨、怨”二字开门见山,点出了崔莺莺由于与心爱之人分离而生的悲痛之情和无限愁苦。随后写希望“柳丝”系住“玉骢”,“疏林”留住斜阳,都从侧面表现了崔莺莺不愿意分离,依依不舍之情。之后用“迍迍的马”和“快快的车”进行对比映衬,用物体的行动展现人物内心的依恋和难舍,营造了无言的哀伤氛围。再写“减了玉肌,松了金钏”,令读者体会到莺莺的相思之苦和她为此而消瘦憔悴。最后的“此恨谁知”,四字如一声绵长哀怨的叹息。
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现在的场景是暮秋时节,那么词中为什么会出现“柳丝”呢?柳丝应该是春天特有的景物吧?
陈欢:大概是表现莺莺绵长的愁思吧。
师:这里的“丝”是思念的思吧,那柳呢?
生(齐答):柳就是留的谐音。
师:你们最喜欢《滚绣球》中的哪一句话?或者说哪一句话最能够体现莺莺缠绵欲绝的愁苦?
黄婕雯:最后一句。莺莺听到一声去也,远远看到十里长亭就立刻消瘦憔悴下来,最能够体现缠绵欲绝的愁苦。
师:这句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黄婕雯:夸张。
师:高度的夸张。以前学李清照的词,我们知道她写瘦是最好的,她有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王实甫写瘦,也是写到了极致。
师:好,我们到第二个场景中去吧。送别宴上,夫人一声“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隔断了手与手的距离。咫尺之间,又似天涯之隔。
朱聪:我赏析《朝天子》。这一首曲词中,“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表现了女主人公忧愁而茶饭不思的心情。因为即将与丈夫分离,而将玉醅看似水,从侧面烘托出人物巨大的苦恼烦闷。而“泠泠”两字也很好地表现人物心中的那份悲凉。另外一句“一递一声长叹气”,“一递一声”指的是一声接一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焦虑和苦闷,而“长”字则体现了这份别离的愁绪连绵不断。
师:暖溶溶的美酒,在离别人的眼中就清凉似水了。我注意到你在分析的时候抓住了一个长字,非常好。
胡琳:我把《朝天子》改编成了一篇小散文。玉醅再暖,此刻也只能是清冷如水;玉醅再美,此刻也只能是索然无味。想起一句歌词: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飘荡的人生旅程就如一壶酒,再加入了相思泪,这真实难以入喉。如今只为了虚名微利,这对鸳鸯便要天各一方。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女子在一帘红帐下凝眉、叹息,茶饭不思,日益消瘦。只能用“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聊以自慰,抑或她连自慰的力量都没有,这魂牵梦绕的思念让人白头,它是一种孤单的寂寞,只有沉淀的心情,空白的思绪,蔓延的惆怅。
师:沉淀的心情,空白的思绪,蔓延的惆怅。是谁造成的?
吴梦龙:是当时的那个社会。(学生笑)
师:哦,你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时的社会。能具体说说吗?
吴梦龙:当时的社会强调门当户对,张生只有高中状元,才能光耀门楣,才能与莺莺相配。
师:夫人是这么认为的,那莺莺是怎么想的呢?
生:(齐答)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师:是的。在莺莺眼中,“但得一个并蒂莲,强煞如状元及第”。我们必须了解,在那个时代,状元及第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最大的梦想。可是莺莺宁愿两厢厮守,手儿相携。莺莺是一个不一般的女性形象,后人评价,莺莺是一个以理性的人性去挑战封建礼教的里程碑。
师:还有两个场景,我们合在一起吧。夫人和长老先行离开,终于可以一吐衷肠了,可是,千言万语又从何说起?十里相送终有一别,这一次别离,前程难卜,莺莺心中愁苦又有谁能知?
赵莹:《耍孩儿》这首曲重点写了莺莺与张生告别时的悲痛心境。“比司马青衫更湿”,白居易与琵琶女的同命相怜已是凄楚无比,而莺莺的红袖却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哀痛之情可想而知。还未别离,莺莺的相思便已不可止,盼望那个无法预知的归期。“未饮心先醉”更是写出了这种悲痛对莺莺的影响之大,杯中的酒还未喝,眼前的人影已恍惚要远去,仿佛是心中已经醉了。最后“眼中流血,心内成灰”一句将离别的伤心之情推到高潮,体现着一种悲凄绝望的情感。
师:“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赵莹认为体现着一种悲凄绝望的情感。为什么说“绝望”呢?难道短暂的离别真能让人绝望吗?
赵莹:我觉得他们两个的前途难料。
师:是的。张生高中了,也许成为京都高门大院青睐的对象,不中吧,这段姻缘更将蒙上阴影。摆在莺莺面前的也许有很多路,但几乎每一条路都有可能导致悲剧性的结局。我想我们是能理解这绝望的心境的。金圣叹批《西厢》,就把张生和莺莺的故事改成了悲剧,也许悲剧更符合当时的社会的实际,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吧。
孙霓:本来觉得“红泪”一词并无特别,但看了注释后久久不能平静。薛灵芸选入宫时,离别父母以玉壶承泪,壶映出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红泪”一词,其中含着万千深情,呈多种情感的复杂交织体现。“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无穷的爱化为相思的苦,深深的情冥冥中有一种俱焚的感觉。
师:通过典故来赏析,这也抓住了这首曲词的特点。
杨韵卓:我把《耍孩儿》改写成一首小诗歌。离别人/今宵何处染风尘?/无语莺歌花红泪/司马青衫未足贵/疏桐暮杉/劳燕分飞/纵酒一杯/难化尽/千里独悲/谁道是红烛泪垂/蜡炬成灰?/相思碎/今夜独酌影空时(学生鼓掌)
师:太好了。
胡琳:我也有一首诗,是《收尾》。马车甸甸/消失在古驿道的尽头/伊人憔悴/泪水拌着思绪在眼眶里翻飞/站在苍白的世界的一隅/长发在晚风中飘成思念/青山疏林化为影子模糊在暮霭之中/那一辆马车/牵着丢不去的烦恼/渐行渐远
师:古人说,横泪易,写愁难。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说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他们都把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物,有的更是有了重量,于是愁也可以捉摸了。
三、总结
师:《西厢记》流传至今,广为传颂,不仅因为它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还因为它“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今天我们赏析曲词,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还有诵读法留给大家课后好好使用吧。
[点评]
用心于语言的品味赏析
蔡肇基
美的语言是美的心灵之花,是时代和历史的瑰宝。在我看来,美的语言简直是最高人生价值的永恒体现。古今将相在何方?惟有名言名语后人忘不了。即使是语言艺术大师自身,人们也大多不记得其官其位,只记得其言其语,譬如范仲淹,无疑是以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流芳百世的。
语文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用心于语言的品味赏析,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及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不久前,包旭东老师上了一堂面向全市的公开课,教的是《长亭送别》,着意于品味赏析曲词语言艺术,确乎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
元杂剧中,如果要说什么要素最重要的话,当然是曲词了。曲词是情感的集中体现,曲词是诗,是艺术精品。我过去常常不解为什么古代戏曲作品在呈现方式上那么突出曲词,每一段一开头就是‚宫调‛‚曲牌‛名而不是人物名,曲词以大字出现而人物上下场及对白等则都是小字,现在则觉得非常有道理。教学时,曲词赏析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用心用力之处。就学生阅读文艺作品的通病而言,往往是追求情节,而不太注意语言的品味赏析。有鉴于此,文学作品教学更该注意语言的品味赏析。
一上课,包老师引用了金圣叹的一段文字,提出了‚用心去读‛的问题。如此导入,课堂伊始就荡漾起某种诗意的氛围,学生进入了‚用心去读‛的状态,听课者也不由得来了兴趣。
那么,怎样去品味赏析曲词的语言之美呢?一般的情况,赏析语言往往满足于认清楚某种表现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充满感受之美的语言赏析变成了普通的修辞常识教学,这不足取。
包老师的做法是首先把学生带进课文的特定整体氛围之中。通过回顾上一节课内容,包老师指出全折19首曲词按照不同的场景分成4个部分:送别途中、饯别宴上、临别叮嘱、离别情思。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贯穿全折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通过讨论,学生明确《长亭送别》通篇弥漫的离愁别绪,特别是在崔莺莺心中,痛苦,担忧,忧惧,‚遍人间烦恼填胸臆‛。这样,就使这篇课文曲词语言的品味赏析有了一个基调。如果没有这个基调,一则则、一句句曲词的赏析,很有可能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与情节不相吻合的状况。明确基调,认清方向,该是语言赏析的一个重要前提。
如何品味赏析语言,还得有具体的方法。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包老师按着剧情发展的线索,指导学生以‚把握鉴赏点赏析曲词,根据曲意改编成小散文,根据曲意改写为现代诗歌,有感情地诵读‛等方式,自选曲词赏析。
学生选择鉴赏的几则曲词,在情节上有着先后的联系,几点做法之间,显然有着层进的关系,即理解、鉴赏是基础,改写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再创造。不难看出,学生读懂了曲词,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以创新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悟。但是,读者读到这里,很可能会生起一个疑问:这一切不都是课前准备好了的吗?是的,课前有准备,学生的学习本来就应该是课内外相结合。问题在于,课堂上,学生的原认识应该有一个再提高,否则就失去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包老师没有满足于学生的原认识,而是就着学生的原认识,从中发现问题再启发,再引导。
比如学生赏析《端正好》之后,包老师紧接着问了全班几个问题:这个同学是从什么角度赏析的?对什么字的分析特别精彩?包老师还特别提出一个问题:金圣叹称这首词是‚绝妙好词‛,但是说这首词‚纯写景,而无一情字‛,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通过讨论,明确最后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写出了莺莺心中的悲痛,‚泪‛是写情,一个‚泪‛字沟通了情与景的关系,使所有的景物都染上了离别的愁绪。这样,就把鉴赏点赏析曲词的做法更深入一步,学生明确了要抓住字词、意象及情景交融等鉴赏点来赏析。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意象和情景交融的问题,包老师还创造性地来了一个‚填词‛训练。这个设计颇为精彩,可以说非常到位,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高。
再如学生读了就《朝天子》改写成的一则小散文后,包老师问:‚沉淀的心情,空白的思绪,蔓延的惆怅。是谁造成的?‛学生说:‚是当时的那个社会。‛大概是由于概念化的回答,引来一片笑声。包老师接着问:‚你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时的社会,能具体说说吗?‛学生说:‚当时的社会强调门当户对,张生只有高中状元,才能光耀门楣,才能与莺莺相配。‛包老师问:‚夫人是这么认为的,那莺莺是怎么想的呢?‛学生齐答:‚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包老师说:‚是的。在莺莺眼中,‘但得一个并蒂莲,强煞如状元及第’。我们必须了解,在那个时代,状元及第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最大的梦想。可是莺莺宁愿两厢厮守,手儿相携。莺莺是一个不一般的女性形象,后人评价,莺莺是一个以理性的人性去挑战封建礼教的里程碑。‛这几句话确实把学生的感受和认知带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我常想,在一堂课上,表面的热闹绝对不能取代内涵的深刻,只有内在的精彩,才能真正拨动起学生的心弦,并烙下永恒的印记。
纵观整堂课,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扣准了《长亭送别》的精髓,有层次地多方法地引导学生鉴赏曲词语言,其中不乏新鲜的创意,并很好地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要问有什么希望和建议,那就是品味赏析语言还可以更实在一点,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去体会剧作者是怎样‚炼字‛‚炼句‛的。比如说,在‚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句中,‚泪‛字固然要抓,‚染‛字似乎更值得重视:泪‚染‛霜林,其泪该有多少!林木‚染‛泪而‚醉‛,泪中之痛又该是多少!一个‚染‛字,其表现力该是多大!对学生根据曲意改写成的小散文或现代诗歌,也不妨再与曲词作一点对照,看学生的再现或再创造是否体现了对曲词中某一词句的深刻领悟,这样,赏析也就会进一步到位,课堂也就会更有光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