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英文论文)身势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及其文化差异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958035640。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 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课堂焦虑感控制的研究 交互式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阶级矛盾导致的爱情悲剧―<<呼啸山庄>>解读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
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论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化妆品说明书翻译
A Study on the Game Teaching Strategy for English Young Learns A Study of Expressionism in Winesburg, Ohio 10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11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 论礼貌制约下You-attitude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用法 13 The Analysis of Pearl in The Scarlet Letter 14 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从爱伦·坡《黑猫》探讨人性的善良与邪恶 16 Rationalism in The Mysterious Stranger 17 论英语自然地理术语的汉译 18 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19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母爱力量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21 遗忘曲线在记忆英语词汇中的运用 22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 23 中西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对比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 25 浅析英国盖普年的文化根源 26 简与林黛玉性格及命运对比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8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 29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30 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负载成语的翻译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32 《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33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 34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 35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37 浅析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纠错” 38 从西方讽刺剧看品特的威胁喜剧 39 希腊神话对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
从生态中心主义角度分析康拉德《黑暗的心》 41 浅析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42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 44 英语导游词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45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46 幼儿英语口语培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 48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互译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JEFC Teaching under Multi-level Modes 50 当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对比 51 英语商务信函中礼貌策略的应用 52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
从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看当代大学毕业生的迷惘 55 从《喜福会》看中国女性在美国的职业倾向 56 金钱决定婚姻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58 [毕业论文](日语系毕业论文)从《菊与刀》看日本人的情义 59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的人格探析 60 设计中国际主义风格与民族主义风格的平衡
The Comparison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62 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 63
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 65 英语习语汉译方法浅析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Polite Expressions from Politeness Principle 67 从爱默生的《论自然》看超验主义 68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 6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0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71 中英基本颜色词比较和翻译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 73 论《在另一个国度里》中的象征主义 74 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与翻译 75 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成因 76 浅谈《永别了,武器》中的感伤主义
从文学伦理阐释《榆树下的欲望》母杀子的悲剧 78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 79 合作原则在电影《暮光之城》人物心理分析中的应用 80 《看不见的人》的象征意义
论《推销员之死》基于传统希腊悲剧的发展 82 A Study on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A Rose for Emily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84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 85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86 委婉语探究:起源、构成、交际功能 87 论嘻哈文化及其在美国社会的影响 88 浅析商务金钱语汇的翻译 89 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
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Failure 91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
An Analysis of Conflicts between Heroines in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93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94 浅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分裂人格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96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 97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 98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 99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01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103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 104 广告翻译
哈代小说《绿林荫下》的视觉呼唤
霍桑的矛盾心理及其体现在《红字》中的对比描写 107 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特征
美国俚语中所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 109 颜色词的英汉翻译研究
浅析莎士比亚《辛白林》中的女性形象 111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s’ Titles--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 under Three Beauties Theory 113 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渗透 114 成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 115 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New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117 世纪年代的摇滚乐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118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
A Study on Chinglish of EFL Learn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hina 121
观《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教育失败 123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125 英汉缩略语的比较与互译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 127 xx大学英语专业四年级英语语言实践课程的调查 128 从空间语言的角度分析中美隐私观念的差异
中华民族主义的新表现:“中国威胁论”——构建民族认同的一种手段 130 命运与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根源探析
The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ranslation 132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 133 On Mark Twain's Contributions to Realism 134 文化语境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 135 《哈姆雷特》中的女性人物分析 136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137 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 138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39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 140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
对《德伯家的苔丝》苔丝的悲剧分析 142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143 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144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45 中美文化交际中的礼仪文化差异研究 146 从美国年代女权运动看女性权益的维护
《基督山伯爵》中大仲马性格的显现及其对主人公言语行为的影响 148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 149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 150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151 从功能主义角度分析汉语广告语英译 152 口译中的停顿原因分析及处理 153 论电影片名翻译的“忠实性” 154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55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 156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
157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Numerical Idioms and English Numerical Idioms 158 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开题报告+论)159 从无知到成熟:论爱玛的成长历程 160 文化因素对品牌翻译的影响 161 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162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 163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与重生 164 从爱情观的转变谈《飘》中斯嘉丽的成长历程 165 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的影响及对策 16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7 会话含义理论在英文广告中的应用 168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 169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 170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171 《白鲸》的生态解读
172 汉语中外来词的使用现状及原因 173 论《红字》中的孤独感 174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与劣势 175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 176 交际翻译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177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ë and “Wuthering Heights” 178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 179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 180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181 《老人与海》和《热爱生命》的生态比较 182 模糊语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研究 183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184 阅读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185 Pragmatic Failures in Translation of C-E Advertisements 186 在异化社会里身份的迷失与精神上的顿悟--对索尔贝娄《晃来晃去的人》中主人公的剖析
187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
188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变化分析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变化及原因 189 从奥巴马访华报道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 190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悲剧英雄形象 191 企业资料的翻译原则
192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193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美家庭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194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
195 女性主义视角下《白象似的群山》与《莳萝泡菜》中男性形象的对比研究 196 中美学生对待教师的礼貌言行的对比分析 197 商标翻译的美学特征和技巧 198 从中英婚俗看两国文化差异
199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
200 中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第二篇: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差异
题
目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 各国各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其文化也就有所差异。各名族文化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其具体表现在语言、交际、饮食、风俗、节日等方面。其中饮食文化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饮食文化从根本上说明了中西方文华的差异。关键词
饮食文化,观念,餐具厨具,氛围,菜名 引言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就很明了地说说明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饮食不论从习惯、氛围、观念、礼仪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饮食文化也折射出这个名族的思想、信念、习惯、历史等方面。因而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从个人角度来看能够更好的了解他名族的思想、习俗,更好的与他名族交际,从国家角度来看,才能更好的调整国家的文化政策和外交政策。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2.1 中国的饮食观念
在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人追求“色、香、味、形、器”俱全,追求的这种境界如果具体化了就无味了。中国饮食对美的追求远远超过了理性,即使人们已经饱了,仍然会进食,这是由于抑制不了美食的诱惑,而尽情地进行嗅觉和味觉的享受盛宴。中国饮食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享受的是一种“天下大同”的意境。中国人在食物中会放入各种调料,各种调料相互配合,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境界,从而调出美好的滋味,对这种美味的享受不仅仅是嗅觉和味觉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一种不可言传的享受。这与中国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的哲学相吻合,中国饮食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追求的意境美的一大重要特性,这种特性在书画上的体现也极为明显,在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与书画文化一样俨然已归为艺术这一类型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高度艺术化了,技艺已经十分成熟了,其可以不依赖于菜谱了,可以自由发挥,添加一些作料,自己改进烹饪技艺,具有随意性。由于中国地区适合于耕种农作物,中国以采集、种植为主,以渔猎、养殖为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以素食为主,如水稻、小麦,荤食出现在桌席上只是作为配菜,这是由中国的历史上的经济模式和地理因素决定的。2.2 西方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把饮食当做一种科学,他们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饮食。西方人认为饮食的功能是填饱肚皮、吸收营养,没有像东方一样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饮食。西方的饮食讲究搭配,其主要是营养上的搭配,忽略了色、香、味、形、器,讲究摄入了多少蛋白质、维生素、糖、脂肪等。在加入调料的过程中,大多是在餐盘中进行的,各种调料的味道都是单独的,并没有融合在一起,所以出自不同西方厨师手下的菜的味道几乎相同。
西方人比较中西饮食的特点时认为,他们的营养搭配较为合理,他们有比较发达的食品工业,而他们的罐头和快餐业的发展就是其典型代表。这与他们现代快节奏的学习工作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即使罐头和快餐的味道单一,但是能够让他们赶上快节奏的运作状态就可以接受了,而且其中的营养也并不缺乏。
在日常生活中,西方人荤食较多,牛肉、牛奶等更是频繁,他们把这些作为主食,而中国只是偶尔将之当做配菜。这与西方民族的历史有关,西方人具有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他们以渔猎、养殖为主,以种植、采集为辅,所以他们的食物大多是从动物身上索得的。3 中西餐具厨具的差异
在餐具上,众所周知的,中国人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
中国饮食的魅力在于其味道,而美味是通过调和出来的,要使食物原料的本味和调料的味道相互融合,其厨具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设计厨具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厨具要与厨师相互配合,让各种食物在调和过程中充分作用,还要让调和更加方便。能起到这些作用并且与西方厨具差异较大的代表性的厨具应该属炒锅和马勺了。虽然现代中国的生活步伐加快了,微波炉、烤箱等西方厨具也进入中国家庭中,但这并不能满足中国家庭的需求,人们只有在不具备制作中式餐的前提下才会使用,是退而求其次,并且没有发挥其本来的功能。由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长期影响,人们需要能够在烹饪味道上得到满足的厨具。
西方的饮食就比较简单一些了,由于他们较少将各种食物混合在一起,所以他们不需要中式厨具,如他们不用炒锅和马勺等。西方讲究的是食物味道的单纯,因此,他们厨具不必要满足调和的功能,其厨具最大的特点就是烧煮功能。西方厨具大多是平底和圆桶,这样才能更方便加热烧煮食物。4 饮食氛围及礼仪的差异 4.1 中国的饮食氛围及礼仪
中国饮食是共餐制,就是大家围着一起吃饭,大家可以共同享受同一餐具中的食物。这与中国孔子的“和”的思想相吻合。在中国,大家吃饭时的氛围是倾向热闹的,特别是亲戚朋友聚在一起时,可以相互布菜,这是礼貌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相互聊天,如果餐桌上比较安静的话就比较诡异了。吃完饭后,主人会邀请再添一点,这是对客人的照顾与关心。中国人认为在饮食中可以增进人们的感情,在吃饭时,大家可以随意的聊。在聚餐是比较热闹的要数劝酒了,这是,人们并不在乎酒的档次,而是大家在挡酒和劝酒之间的交流了,那时人们会使出浑身解数,可以随意的调笑,那时人们的智慧就会体现出来了,那种氛围比较热烈,特别是男性的友谊会大步增进。
平常在餐馆中吃饭时,由于大家都是一起吃,不会实行AA制,通常是有一个人买单。在中国,在买单时通常会争先买单,这是自己对别人诚意的体现,也是告诉别人大家的情意不在乎这点儿,大家是一家人的意思。
虽然中西都讲究正式宴请的座位次序,但还是有所差别的。传统上,在中国宴请时用的是八仙桌,现在一般用圆桌即可,对门为上座,上座的两边是偏座,身份尊贵的宾客坐上座,主人坐下坐,其余客人坐偏座。上菜时,先请贵宾动筷,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4.2 西方的饮食氛围
西方饮食是分餐制,就是自己吃自己的,每个人的菜都是盛在各自的餐具中的,各自享用,给别人布菜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当然帮别人添饭菜,“逼”着别人吃,这也是不恰当的,这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人们参加聚餐是带有目的性的,单纯为了拓展交际,不是无意识的认识更多的朋友。
正是由于这种氛围,在西方餐馆里吃饭,一般都是实行AA制,即各自付个自的钱。由于他们的食物是个人一份的,也不会出现“由谁买单”这种争执。这与西方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有关,他们认为各自布菜、买单时不可以违背他人的意志,不能替别人做决定,要展示对别人的尊重。
西方也很讲究座位的排序,在正式场合,宴请时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别坐在长桌的两端,然后再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宾客的次序安排座位。5 中西方菜名的差异 5.1 中国的菜名
中国是一个追求意境美的国家,这一特征在菜名上的体现也是十分显著的。取菜名除了要体现意境美,还要尽量显示吉祥的意味。例如鱿鱼炒鸡片被称作游龙戏凤。即使是一盘汤也很有讲究的,可以取出许多不同的名字,都是十分优美的诗句词中的,例如海鲜花甲汤可以取多个名字:松翠明珠,这出自《春提湖上》的“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浪托鸿雁,出自“风帆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碟蜓双舞,出自《曲江》中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些取名,描绘了菜的形色器,既富有意境,又别有一番诗趣。在中国古代时期,一些清贫的儒士,即使是清汤上漂着一根绿,也能苦中作乐,取出一些具有内涵而不失风雅的名字。中国菜名多富于艺术性,大多是由神话经典、自然联想、诗词典故得来的。5.2 西方的菜名
西方注重实用性,从菜名就可以体现出其原料、烹饪方法以及味道形态,没有更深层次的寓意,简单明了。中国菜名的表情达意和西方菜名的一目了然,折射出了中国文化偏于感性思维,而西方文化偏于理性思维。6 结语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最大的差异在于中国的“和”、“感性”而西方则是“自由”、“理性”,因此中西饮食文化的冲突是存在的,为此,我们要看到自身不足之处,借鉴他国饮食的成功的一面,不可片面看待我国和他国的饮食文化,要发展我国的饮食文化,尊重他国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冲突其根本上是中西方文化的冲突,而饮食文化的冲突只是其一个方面的表现。这种文化冲突的状况下,对待我们自己的文化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骄傲自大,对待他国文化要兼容并包,积极吸取他国的文化精华,不断充实武装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三篇: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文化差异
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不断增多,他们之间的这种交流被称之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行为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有其各自的社会规约或习惯,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影响信息传达效果的那些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文化。外语学习者如果对所学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功能缺乏了解,就会出现不恰当的言行,从而产生交际障碍,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以致造成交际失误。
饮食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和其渊源,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这里从关注重点、烹调准则和文化特征等三个方面阐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一、“营养”和“美味”的关注重点不同
(一)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
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在西方国家,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在不足道中。即便口味千篇一律,甚至比起中国的美味佳肴来,简直单调得如同嚼蜡,但理智告诉他们: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换句话说,西方人特别讲求和关心的是食物的营养成分是否搭配合宜,以及这些营养成分能否被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而菜肴的色、香、味,则是次一等的要求。即使是在饮食文化与我们比较相似的法国,涉及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法国烹调虽然也追求美味,但同时还坚持“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舍营养而求美味的做法是他们不赞成的。
不可否认,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他们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冰镇的开胃冷酒还要再加冰块,饮后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味”而不入“味”;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化学产品;生吃的蔬菜,不仅包括西红柿、黄瓜、生菜,甚至是洋白菜、洋葱、西兰花。因而他们的“色拉”有如一盘饲料,使我们难以下咽。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知道蔬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生吃则避免丢失,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因为习惯使然,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
(二)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虽然人们在赞誉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俱佳”,那是根据我们感受色香味的感觉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顺序。但人们内心对于“色、香、味”,从来都是“味”字当先的。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不太想到营养,这也反映在日常言谈之中,如家庭宴客,主菜端上台面时,主人常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就凑合着吃吧。他绝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热量不够。”在中国人的眼里,“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二、“规范”与“随意”的烹调准则不同
(一)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中西烹饪中处处显示的“规范”与“随意”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不同。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菜谱中计量都以“克”计算,表面上看,菜谱似乎是科学的,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在复杂的具体情况面前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而这种一致性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会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因为肯德基老头的炸鸡不仅需要按照配方配料,就连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也都要严格依规范行事,所以全世界的肯德基味道都是一样的。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备、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深受卡尔文教派影响的荷兰人连自己都说过“如果说法国人是为吃而活着,我们荷兰人则是为活着而吃”,这也就不难理解 “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可是当烹饪变成一个精确而艰巨的实验时,哪里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得烹调成为一种机械性的工作,毫无创造性。牛排、炸鸡、色拉,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花样,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他有如自动化装配线上的一名工人,甚至可由一机器人来代行其职。
(二)中国烹调推崇的是随意与特色
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一汤匙”、“半碗”、“少许”比比皆是,可究竟汤匙、碗有多大,“少许”是多少,谁也没有具体的标准。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有时候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可能也会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口味、要求,加以调整。甚至还会因厨师自己临场情绪的变化即兴的发挥。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又比如红烧鱼,冬天的颜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则色和味均应清淡些;对于江浙一带的人来说,红烧鱼的调味中可加糖,如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可见如果离开了随意性,变化多端的中国菜肴,就会失去其独特魅力。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是同一味道,毫无变化。即使是高档的宴席,也不过是餐具更考究,布置更华贵而已,菜仍旧一个样。
同时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性,无限扩大了中国菜谱。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交叉组合后使得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十数种、数十种菜肴。新疆的“全羊席”,广东的“全鱼席”,北京的“全鸭席”就是最好的证明。最常用的原料鸡,到了粤菜大厨师手中,便做出数十道以至上百道菜式。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比如著名菜肴炒“杂烩”,更是把这种随意性发挥到极致,凡是能吃者皆能入菜。也就是这样的随意性创造出了中国烹饪中琳琅满目的菜式。
三、“分别”与“和合”的文化特征不同
(一)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各自的饮食文化。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如俄式红菜汤(罗宋汤),是把多种荤素原料集中在一锅里熬制而成之外,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如,“法式羊排”,一边靠着羊排放土豆泥,另一边配煮青豆,加两片番茄、三片生菜即可。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调和,各是各的味,泾渭分明。所谓“土豆烧牛肉”,也不过是烧好的牛肉加煮熟的土豆,绝非把土豆牛肉一锅煮。即使是调味的作料,如番茄酱、芥末糊、柠檬汁、辣酱油,也都是现吃现加。即使有所搭配,也是像“1+1=2”一样简单明了。以上种种都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社会文化。
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自由的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及至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二)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和”。而我们称夫妇成婚为“合卺”,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当我们表示崇敬之心时,更以双手“合十”为礼,而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璧合”。而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五味调和”。就是说,烹制食物时需要在保留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要用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指导这一调和,调和既要合乎时序,又要注意时令,才能达到“美味可口”的烹调目标。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便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菠萝咕噜肉、番茄炒蛋、排骨冬瓜汤……而如果换做西厨烹制,端上桌的恐怕是奶汁肉丝外加白水煮韭黄,或炸猪排佐以菠萝色拉,如此的中菜西做,让人哭笑不得。
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这意味着我们将烹与调合为一体,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中国人烹调不是“1+1=2”那么简单,而是应该等于“3”甚至更多。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论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聚餐,大家团团围坐合吃一桌菜,冷拼热炒沙锅火锅摆满桌面,客人东吃一筷西吃一勺,几道菜同时下肚。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供一桌人欣赏、品尝。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酒劝菜,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同时也借此交流感情。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这些都体现了“分别”与“和合”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综上,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今天,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的舶来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是一种非语言行为。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将使人们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享受不同的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互补与融合。【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萨姆瓦.跨文化传通[M].三联书店,1988.
[4]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12).
[5]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3).
[6]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第四篇: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如何激发和培养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 3 浅析美国俚语及其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 4 库柏《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麦格瓦分析 5 中美拒绝策略研究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 7 对高中生英语听力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和分析 8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思维模式对比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10 国际商务谈判技巧与策略初探 析《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人物形象(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食品比喻表现的中日对照研究 On Nonequivalence of “Ren Min” in Chinese Legal Texts to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mparison 14 浅析中美主题公园的文化内涵—以欢乐谷和迪士尼为例 15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爱与恨的分析 16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英汉音译研究 17 《哈利波特》中的励志精神 18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 20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词汇策略的研究 美国体育运动词语对美国英语的影响及语用分析 22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24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艺术观在《论自然》中的体现 25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 26 遗忘曲线在记忆英语词汇中的运用 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28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 29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 充满爱与美的唯美世界——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张研究 31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 32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33 论中美商务沟通中的跨文化意识
从中美文化差异看中国人创新能力的缺失与培养 35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字幕翻译策略
On Moral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37 The Pervasive Agitation of Humbert in Lolita 38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
试析《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40 不同国家的商务谈判风格及其对策
“家有儿女”VS“成长的烦恼”——对比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论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The Application of 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叙事技巧研究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试论用英语电影进行英语文化教学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和《飘》中斯嘉丽的性格对比 浅谈商务活动中的语言
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比较研究 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对比研究——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的角度
The Research of the Idea of Contradiction in 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
Differences of Time Orienta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al Background 从女主人公蓓基的人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 中西方生死观之比较 《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
目的论指导下的导游词英译策略研究
“师道尊严”对当代中国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 论贫困对简爱性格发展的影响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 从目的论角度看汉语广告的英译
从引进好莱坞大片看中国意识形态转型: 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简爱和林黛玉的反叛性格对比分析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从王尔德的童话看其悲观主义爱情观
《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中的劳资冲突比较分析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节奏分析 中美两国家庭文化差异
The Travel of Freedom—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跨文化交际在宝洁公司营销战略中的应用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解析
从《傲慢与偏见》的婚姻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到十九号房间”的悲剧成因 英语委婉语及其语用学原则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 87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Western Women’s View on Love in The Thorn Birds 90 浅析《还乡》中爱格敦荒原的象征意义 91 英语体育新闻的翻译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94 从萧伯纳《卖花女》中的伊莉莎分析女性主义 95 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96 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比较研究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98 美国主流文化形成探析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 100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与英国相异的原因探索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
Cooperative Learning: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Junior Students’ Integrative Language Ability 103 分析《天使,望故乡》的精神主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宾娜和特蕾莎的人物分析 105 中美礼貌语中的“面子文化”
风筝在《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分析 107 归化和异化在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10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分析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 110 从好莱坞电影中吸血鬼形象的演变看人性冲突
冲破人生的枷锁——试析毛姆《人生的枷锁》中的七个枷锁 112 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13 概念隐喻在英语专业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115 论《暮光之城•暮色》中英译汉的词类转译 116 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 117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
从《喧哗与骚动》中看复合式意识流手法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120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 121 论网络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商务合同的语篇特征及其汉英翻译策略 123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 125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126 浅析星巴克现象中的独特文化
废墟之花--年代摇滚乐对美国社会的意义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从文化角度简要分析词语的意义
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 130 从《百舌鸟之死》探析美国种族冲突 13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2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 133 论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 134 英语中“r”的分析
象征在女性主义小说《占有》中的作用 136 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 137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138 从文化视角下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tuttering in The King’s Speech 141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 142 从关联理论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143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 144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 145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谚语的英汉互译:动态对等 146 语言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的试探性分析研究
《警察与赞美诗》和《重新做人》中主人公的不同命运 148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149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150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
151 论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及策略
152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ism in Creating the Inner World of Laura in The Garden Party 153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154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之原由
155 从茶和咖啡的对比中体现出来的生活方式的不同 156 商务合同中的语篇衔接分析 157 中美时间观念的跨文化研究 158 网络表情符号的分析 159 中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160 Women’s Image in Pygmalion
161 爱米丽的悲剧成因—评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162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和《老人与海》看虚无主义中的抗争及其发展 163 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 164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 165 论二十世纪后期西方服饰发展
166 论《紫色》中西莉的精神意识的创建
167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68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 169
170 广告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17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2 从英语演讲的修辞运用看语言性别差异 173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174 中国英语在中国文化输出中的作用
175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176 浅析王尔德《快乐王子》中基督教救赎的表现形式 177 On Carl’s Personality in Titanic
178 立法语言模糊现象研究——以刑法为视角 179 浅谈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80 法律术语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181 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
182 试论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例 183 会话含义理论在英文广告中的应用 184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
185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爱模式 186 E-learning的理论与实践 187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
188 The Art and Achievement of Ying Ruocheng's Drama Translation 189 经济学视野下的《鲁滨逊漂流记》
190 影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191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 192 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
193 《祝福》两个英译本翻译中文化缺失现象的对比研究 194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
195 行为因素对翻译质量的影响——张召忠教授译著病因浅析
196 The Tragedy Characteristics of Sister Carrie and An American Tragedy 197 论《龙年》中呈现的中国文化
198 浅析西部牛仔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199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 200 论《紫色》的社会意义
第五篇: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最终版]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生命科学学院08生物科学张婷婷20080831
41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正是不同民族创造性的体现。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观念、饮食的侧重点、饮食习惯、餐桌礼仪、饮食制作、饮食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化跨文化交际研究。1“泛食主义”VS“食(实)用主义”
孔子在《礼记》中曾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与孟子处于同时代的告子也曾说过“食色性也”。在中国,饮食已上升到了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这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常见的要算是中国人之间相互询问的那句“你吃过了吗?”。中国人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也往往是吃,或为吃做准备。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件不关于饮食。孩子出生要吃,满月要吃,周岁要吃,结婚要吃。人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庆祝一番,甚至去世也要吃,叫做“红白喜事”;客人来了要吃,称之“接风洗尘”;客人出门要吃,谓之“饯行”;乔迁要吃;晋职要吃⋯⋯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达欢迎或惜别的心情,甚至感情上的**也往往借助于酒菜来平息。吃的形式后面蕴涵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吃也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交际功能上,已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
在西方,盛大的西餐宴席通常不过是六道菜,而且其中只有两道菜算得上是菜,其余不过是陪衬。平时宴请,饭菜更为简单。在美国,有时朋友聚餐会采取大家作贡献的手法,称之为“Pot—luck”,即每人都带一样菜,让大家共享。”还有一种聚会,称之为“Party”,主人只提供饮料、酒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如奶酪、炸薯条、三明治等,并不提供饭菜。可见,他们将吃饭看成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是重温旧谊和结交新人的机会,也是获得信息的场所,吃的东西固然必不可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需要摆阔气、讲排场。正是受这一观念的影响,西方的宴会并不重吃,而重宴会形式的自由化、多样化;主人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欢快的气氛,让客人们享受一段自由自在的美好时光。饮食的侧重点不同讲排场”VS“简单、随意”
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宴会观念上也存在着根本区别。中国人请客吃饭重视饭菜本身,讲究排场,酒菜要丰盛,一般的正式宴请至少要上七八道菜,这还不包括之前上的冷盘、小吃,中间上的甜点以及最后上的主食(面条、米饭等)。菜肴越丰富、越珍贵就越能体现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且饭菜一般要大大超过主人和客人所能消耗的量,否则就不足以显示主人的好客。这大概源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持家要俭,待客要丰”正是由于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使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讲究排场,重视饭菜的质量和数量,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清朝出现的“满汉全席”。
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美
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著名的需求定律中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饮食则被划分在第一层,即作为人类的最低级的需求,在此之上还有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林语堂先生曾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的层面上,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使命”,更谈不上是“众礼之源”。饮食结构的不同
我们知道,中西方饮食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人的饮食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即饭是主食,菜是为了下饭;而西方的饮食则是以肉、奶为主,谷物为辅的。这种不同的饮食结构与其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甚至于是近现代历史时期,农业一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历朝历代政府都会颁布各种各样的举措去鼓励农业发展,因而农业所占比例较大,其他行业发展受到抑制。相应的,农作物就成为了主要的食物来源。人们的生活以五谷杂粮为主要的营养提供,果类食物也起到辅助的作用,肉类食物只能算是罕有的点缀了。4 饮食制作的不同
4.1烹制准则的不同
中西烹饪中处处显示的“随意”与“规范”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不同。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其烹制过程体现了科学性和规范性。在烹制过程中,西方人会完全依照菜谱,为了达到准确无误,他们甚至会动用天平、液体量杯、刻度锅等。因此西方人制作菜肴往往比较机械,缺乏新意,毫无特色可言。相反,中国烹饪却崇尚随意性。中国烹饪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也还讲求各大菜系之间交叉融合。同一道菜,由于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在操作上可作不同的处理,从而其色、香、味变化多端。如果离开了随意性,变化多端的中国菜肴,就会失去其独特魅力。
4.2 烹制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艺术,它有极强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氽、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而且中国烹饪还极重刀工、火候,菜的形状可以切得五花八门:块、片、丝、条、丁、冷雕等;不同的刀工或不同的蔬菜烹制的火候也是不同的,这就使得菜肴的滋味以及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都存在差异。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他们只追求食物的营养,只求吃饱吃好,而不重视饮食带来的乐趣。他们的菜肴以煎、炒、蒸、冷拼为主,蔬菜通常切成大块儿或大片儿的,然后入锅,直到全熟能够食用为止。5 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5.1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5.2 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例证。当今许多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5.3 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对于餐桌的规矩,西方人进餐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比研究过程中,各自的优、缺点显而易见。这种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促进本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饮食习惯的不同
6.1 饮食餐具的不同
在饮食餐具方面,中西方差异甚为明显。众所周知,中国人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体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方文化以及不同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面貌,造就了东西方特有的感觉和感情。
6.2 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每次就餐时全家人或一群熟人围坐在餐桌前,举筷夹食同一盘菜,甚至其中某位用自己的筷子为他人夹取食物以表示关爱,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人与人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大家边吃边谈,其乐融融。这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西方的饮食方式讲究的是一人一份的分餐制。一般待大家坐定后逐个传递食物,用公勺夹取到自己的餐盘中再分享。同时。西方人进餐过程中强调相互之间的交流,关注同餐人尤其不熟悉的人;进餐时主要看人,偶尔看菜。这与他们崇尚自由、平等、随意的个人主义取向有关。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方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相互互补。它一方面将有助于中华饮食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必将促进中华饮食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习俗,历来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西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只有很好的了解这种文化,才能在中外交流中做到有礼有节,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