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经典诗词 悟诗情画意(定)
长沙市2012年小学语文教研论文评审
品经典诗词 悟诗情画意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想象、悟情”三部曲
长沙市芙蓉区五一中路小学 邓沁
摘要:古诗词是一种十分富有灵气和美感的艺术形式,短小精悍,但是由于文言词语较多、意义浓缩性强,且内容时空跨度大,加之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少,认知水平较低,对历史背景与生活环境缺乏认识,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感,使得他们在学习古诗时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古诗词教学成为了难点,特别是正确、深入地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本文将以长沙市芙蓉区育英二小赵春花老师执教的诗歌《渔歌子》为例进行说明,看赵老师如何通过‚诵读、想象、悟情‛三部曲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词中画面的美丽,体会诗人自由、闲适的情感。
关键词:古诗教学 诵读 想象 悟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是一种十分富有灵气和美感的艺术形式,是我们国代绚烂文化中瑰丽的篇章,它以精炼的文字美、鲜明的节奏感、独特的韵律美和深远的内涵感染了无数读者。小学课本中收集的古诗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相对而言浅显易懂,但是由于文言词语较多、意义浓缩性强,且内容时空跨度大,加之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少,认知水平较低,对历史背景与生活环境缺乏认识,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感,使得他们在学习古诗时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古诗词教学成为了难点,特别是正确、深入地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体会情感基本要求;‚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读诗需要想象,想象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而‚知人论世‛也是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基本方法,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能体会更加深层的思想感情,达到‚悟情‛的目的。本文将以长沙市芙蓉区育英二小赵春花老师执教的诗歌《渔歌子》为例进行说明,看赵老师如何通过‚多读、想象、悟情‛三部曲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此种画面的美丽,体会诗人自由、闲适的情感。
一、以诵感人,读出诗词的氛围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这一基本要求,因此,朗读是体会文意的必要手段,也是领会词意的必要手段,反复吟诵诗词,不仅是口的活动,还要通过大脑的思维,去悟解诗意,我们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边度边想,做到有要求,有目的地训练。
(一)初读课文,读出层次
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读的方法多样,而且读得很有层次,很有诗情画意。赵老师让学生初读诗词,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对《渔歌子》有一个大概了解,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多读几遍,读通诗词;自由练读诗词后,指名读诗词,是为了找出读音上的难点,重点解决难点多音字‚塞‛字的读音;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读,那么古诗也要美美地读,古人读古诗摇头晃脑的,也是一种美读,通过美读,使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表现出来,体会出来,赵老师也让孩子尝试着摇头晃脑
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出节奏;接下来,分男女生读和比赛读都加强了这一环节的落实,为细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细读课文,读出韵调 细读《渔歌子》时,赵老师采取了多种办法理解词意,比如:参照注释,理解‚西塞山‛;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鳜鱼‛;结合图画理解‚箬笠‛‚蓑衣‛。这都为想象画面读,融入感情读打下了基础,这样才能自然地读出韵调、停顿、重音。加强这一环节,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学生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
我们只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才能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离不开学生放胆想象。
二、放胆想象,想出诗词的韵味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教材中的插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画,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学会结合图画初步感知诗词的大概内容,引导学生融情情境,设身想象,在情境想象中诵读,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理解、感悟词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想象,打开孩子的想象之门?‛成为了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一)借助意向想象画面
赵老师在《渔歌子》的教授中,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展开想象的途径十分多样,除了通过图片变语言文字为更加直观的视觉形象之外,还有采用美术中的绘图和多媒体中的音乐来调动孩子们的各种感官,让思维活跃起来。而最主要的手段是:教师从语言入手,不仅仅让学生捕捉到了诗词的细微、局部的美,同时也引导学生对诗词的整体审美把握,引导学生懂得欣赏。而‚借助词的理解引导孩子想象‛、‚通过色彩、姿态引导想象‛、‚从学生所说的来激发学生想象‛是从语言入手引导孩子想象的主要策略。我们以赵老师教授‚西塞山前白鹭飞‛这一句为例。师:‚想象一下,透过这简简单单几个字,你仿佛眼前浮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师引导:‚这是一座怎样的山?它有着怎样的颜色?‛生:‚绿色。‛师引导:‚绿色,再想象细致一点:春天来了,是一种绿色吗?绿的深浅一样吗?‛师:‚蔚蓝的天空下,白鹭什么颜色,怎样地飞翔?你听到什么声音了吗?‛想象之后再让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诗歌。同样,赵老师在教授‚桃花流水鳜鱼肥‛,也引导孩子想象桃花的颜色,鳜鱼的姿态。
(二)结合生活体验体会情感
抓住意向进行想象,关注学情进行引导,让孩子头脑中形成绚丽多彩的画面,渐入佳境,这十分重要。但老师师在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体验空间的同时,引导学生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将其与诗歌有机结合起来,对作者的感受过程进行还原,从而感受诗人的心情,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想象方法。这点以赵老师讲授第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例说明。师:‚一个怎样的老渔翁?‛生:‚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师引导:‚在干什么?什么样的天气呢?‛生反馈。师引导:‚在微风吹拂下,在蒙蒙细雨中,周围的景物又有一番怎样的变化呢?整个天地沉浸在一片朦胧的烟雨中。渔翁头戴着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悠闲地钓着鱼。请好好读这两句。‛这样创设的意境就能缩短学生与作者、作品的时空距离,使学生情感投入,仿佛身临其境,与诗人产生共鸣。
因此,在教授古诗词时,一定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把省略的语气补充起来,这样,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
三、知人论世,悟出诗词的内涵 现代古诗词教学可以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韵调和味道,让学生通过意向想象生动形象的画面理解诗意外,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结合生活体验体会情感。‚知人论世‛也是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基本方法,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能体会更加深层的思想感情,达到‚悟情‛的目的。因此,联系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朝代、背景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洞察坐着感情世界的基础,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环节。诗眼,是诗歌的灵气所在,是点睛之笔。《渔歌子》这首词揭示主旨在于‚不须归‛三个字。
赵老师这样处理:‚大家一定发现了,这首词里边只有三个字不是写景,哪三个字?‛(不须归)‚不须归是什么意思呢?诗人张志和为什么不想回家呢?‛指名说。生反馈。课件出示张志和简介:‚张志和,唐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他非常有才华,歌、词、诗、画样样精通。少年时,皇帝非常器重他、欣赏他,让他当了比较大的官,并给他赐名‘志和’。后来,因为一些事情他被降职。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辞官,整天漫游在山水之间,坐船钓鱼,并自号‘烟波钓徒’。从此,再也不愿意踏进官场。他喜欢钓鱼,但他钓鱼与众不同。一般来说,钓鱼是要放鱼饵,有了鱼饵,鱼儿才会上钩。可是张志和从来不设鱼饵。他到底想干什么呢?陶醉其中,悠闲自在。‛这样学生能领会诗人自由、闲适的情趣,对于文章的深层含义就能领会得很好了。
利用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诵读‛和‚想象‛有利于‚悟情‛,体会了诗人的感情之后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读得更加有滋有味,想象的画面也更加丰富。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诵读、想象、悟情‛三部曲中三个要素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
参考文献:
[1] 杨爱梅.小学古诗词‚五步‛教学法[J].广东教育∶综合版, 2011,(1):37-38. [2] 杨楠.掌握古诗‚五读法‛,轻轻松松学诗词——浅析小学古诗词教学[J].中国科技博览,2010,(25):145-146.
[3] 李敬新.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
第二篇:品诗词名句 悟文史知识
品诗词名句 悟文史知识
作者:阳光蓝宇 提交日期:2006-4-11 11:52:00 | 分类:诗词典故 | 访问量:524
诗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生活的升华。那些传诵不衰的千古绝句,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知识。因此,在近年的文综高考试题中,以诗词为素材来命题,一直是传统的“保留节目”。为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笔者从历史、地理、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五个方面设计了这套综合习题,以作引玉之砖,供同仁们在教学时参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据考证,这首词作于中秋之夜。当时,苏轼在政治上处境很不得意,和弟弟苏辙有七八年没团圆,心情很郁闷。但词的后半阕却表达了词人喜爱人间生活的情感。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充满了人生哲理。据此回答1—3题。
1、上述材料表明(B)
①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②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人生挫折,必须学点唯物辩证法 ③要排除心中郁闷,必须学会写词 ④文学是哲学的形象艺术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产生“月有阴晴圆缺”原因是(D)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月球的自转 D.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位置变化形成的
3、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说明了(A)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古今不变的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循环往复的 A.①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④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的是我国古代 少数民族在 生活的情形。(D)
A.羌族 宁夏平原 B.羯族 黄淮平原 C.匈奴族 江汉平原 D.鲜卑族 河套平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请根据该诗回答5——6题。
5、唐诗和寒山寺分别属于(D)A.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 B.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C.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D.精神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
6.“姑苏城外寒山寺”表明了文化景观的哪些特征(B)A.功能性 B.空间性 C.时代性 D.可移动性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回答7—8题。
7、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B)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8、近代学者王国维把审美意境分为“有我之境” 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上题所引杜诗便是“有我之境”之一例。据此,下列有关明月的诗句中同属“有我之境”的是(D)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D.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根据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回答9—10题。
9、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欢度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有(D)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经济生活 D.共同文化心理
10、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月相与中秋之夜月相相符的是(D)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C.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D.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牛
1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句中“明月”是指(B)A.上弦月 B.满月 C.下弦月 D.新月
12.“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朝女词人李清照作此诗的意图是(D)
A.为项羽失败鸣不平B.崇拜项羽
C.肯定南宋王朝的现行政策 D.讽刺南宋朝廷不思进取,偏安江南
13.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青玉簪”是我国著名文学家__所写,它形容的是__风景。(D)
A.李白 庐山 B.杜牧 黄山
C.白居易 长江 D.韩愈 桂林山水
《卖炭翁》是唐代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回答14—16题。
14、白居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诗句所体现的思想方法是(B)
A.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B.对立统一的思想方法 C.系统分析的思想方法 D.历史发展的思想方法
15、“心忧炭贱愿天寒”表明了炭的贵贱是(D)A.由天气决定的 B.由需求决定的
C.由卖炭翁的伐薪烧炭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D.受市场上炭的供求影响的
16、“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一交换过程对我们的启示是(A)
A.市场交易活动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B.市场主体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
C.市场交易活动必须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D.商品自身价值必须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根据此诗回答17—19题。
17、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A.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B.同一客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客观事物 D.认识事物要从实际出发
18、之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哲学上说,主要是因为
(A)
A.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 B.人们的知识结构不同 C.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 D.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是(B)①到庐山旅游,最好在外围仰视
②到庐山旅游,在山中观赏无多大意义 ③峰峦之雄伟峻秀,惟远眺可得
④观赏位置的不同,会造成视野范围的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同是写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的诗句,白居易形容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王勃则描绘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据此回答20—22题。
20、上述这种现象体现了
(C)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2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反映了自然景观的美感类型是(C)
A.动态美 B.形象美 C.色彩美 D.听觉美
2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该诗句的意境是(D)A.景观欣赏只能远远地观赏 B.景观欣赏只能静静地观赏
C.景观欣赏只能从一个角度观看 D.景观欣赏宜动静结合,以得其神韵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内蒙古河套平原以北)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据此回答23—24题。
23、对“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认识正确的是(A)①说明我国北方夏短冬长
②说明冬季风在“胡天”强劲而影响时间长 ③诗句反映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该诗句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反映的气候条件是一样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2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从哲学上说明(C)A.想象是突发的 B.想象是随意的
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是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回答25—27题。
25、这一诗句的哲学寓意是(B)A.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变化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外因的作用不容忽视 D.黑暗与光明总是相伴出现
26、诗句反映的地形是(D)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丘陵
27、在园林中为了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意境,常采用的构景方法是(B)
A.框景 B.障景 C.借景 D.透景
第三篇:从古代诗词品悟中国梦
从古典诗词品悟中国梦
‚中国梦‛一语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基本内容是凝聚每一个人的力量和每一份梦想,实现个人与国家、民族利益的一体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否认,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为了响应主席的号召,为了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各种形式的活动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举办,而我则在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阅读中品悟了中国梦。我意识到原来在几千年前,我们伟大的先人就写出了很多体现‚中国梦‛深刻内涵的经典诗词,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我接触的诗篇中有一首是直接出现‚中国梦‛一词的,即为爱国诗人郑思肖的《德祐二年岁旦二首》其一,这是郑思肖在元兵南下,国家危亡之际写下的动人诗篇。诗云:
力不胜于胆,逢人双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此诗写得很悲怆深沉。大意是说,自己有一腔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忠肝义胆,但却没有这个力量,只能垂泪向人,心里萦回《诗经》中的下泉之诗,(下泉,指奔流而下的山泉周京,比喻周室京师之明王。《毛诗序》解释:‚《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渴望有个贤明的君主能统一全国,实现国家的富强,但自己的君主面对国家危亡的局面,仍不肯旗帜鲜明的支持爱国志士,救亡图存,这情景实在令人担心,因此,诗人只能天天朝着南方抗元的义军跪拜,希望他们能收复失地,早日凯旋。郑肖思用他的笔触抒发了国土沦陷后的痛楚、愤慨和不能为国效力的惭恨,以及自己心灵上的创痛与荒芜,表现了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和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历史上,我们的国家安定繁荣的时段非常少,大多数时段是处于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因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当今社会而言,台湾尚未回归仍是我们心中的痛,温家宝总理曾在谈及台湾问题时说,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由此可见,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的统一于团结。
同样和郑思肖一样迫切希望国家统一,百姓生活安定的诗人还有陆游、辛弃疾、杜甫……他们均在诗篇中写出了自己心中的中国梦,一片赤诚。
陆游在诗作《新晴午枕初起信笔》中拈出了‚中国梦‛之语,其为:‚华胥梦中国,龙汉劫初年‛。‚华胥‛,指和平安乐的理想之国,‚龙汉劫‛即道家所说乾坤成毁的劫难,意谓正做着和平安乐的中国梦,突然进入乾坤成毁的凶境,这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不安局势的担心忧愁以及对安定和乐生活的向往与期望。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总是在诗中抒发光复故土、国富民强的情感,因此他的著作中关于‚中国梦‛的诗篇数不胜数。如《十一月四日风雷大作》云:‚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渴望为国效力的英雄气概,可以说诗人在睡梦中都不忘光复大业。再如《示儿》诗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时抒发的感慨、留下的语言,诗人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由此可见陆游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梁启超在《读陆放诗集》云:‚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就是对陆游极为中肯的评价。
南宋词人辛弃疾作为一爱国将领,其著作中也经常抒发自己的‚中国梦‛。他在《水龙吟水龙吟· 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高唱:‚……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这篇诗作抒发了诗人愿出兵征战、建功立业的豪情和气魄。其《破阵子》更是一首记梦杰作,在词的下片,作者描写了自己昏睡之中所做之梦,这个梦就是辛弃疾的‚中国梦‛:自己带领着将士们骑着骏马飞奔在战场上,拉开强弓万箭齐发,与敌人进行了壮烈的战斗。最终敌人被彻底击垮,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
正所谓‚文章合时而发,诗歌应时而作‛,以上这些述梦诗,大多作于国族危难之际,均是诗人为了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和渴望国家安定统一的美好梦想。这些诗篇,这个梦想,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志士成仁取义。但中国梦不只是如此,我们的中国梦还是富国之梦,强国之梦。
在伟人毛泽东掀天揭地的诗词中,就有两首述此梦之作。一首是作于1959年6月的《到韶山》,开篇为:‚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这是对可诅咒的黑暗旧社会的批判,而其结句则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平添了一幅乡村农民喜获丰收图,表现了对沸腾生活的赞美,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另外一首是1961年写的《答友人》,其结句‚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浓墨重彩讴歌了新中国生气勃勃的壮美画图,体现了一种史诗般的宏伟气象,令读者大受鼓舞,激发了大家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让中国更加繁荣富强,仅依靠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还是不够的,中国应该以谦虚的姿态向国外优秀的制度思想学习,以长远的眼光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线,在此,我又想到了温家宝总理在谈到解放思想的问题时引用于《诗经》和《诗品》中的两句话,其一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说中国是一个又老又新的国家,‘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不断改革开放,中国才能大踏步的继续前进,焕发青春;其二为‚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大意为我们要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样才能继承传统,立足创新。
只有中国安定了,富强了,百姓们的民生梦才能得以实现,也才能对先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的梦想有完美的现代阐释。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回首中华文明史,中华民族诞生过人类许多最古老的智慧和幻想。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萌发飞天探月梦想的伟大民族,从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到敦煌美仑美奂的飞天壁画,无不透露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对探索太空的无限向往。许多古代诗人,抒发了对飞天探月的瑰丽幻想,如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贺的‚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唐伯虎的‚携花带月月中游,嫦娥见月花含羞‛等等。而苏东坡著名的中秋词‚我欲乘风归去‛,更被誉为中华飞天第一词。如今,古人的浪漫主义情怀都成了现实,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让我们‚敢上九天揽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成功试验让我们‚敢下五洋捉鳖‛,这一切都让我们相信,只要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所包含的景与情都是先人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而诗作中所包含的‚中国梦‛更是寄予了先人殷切的期望与无尽的想象。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曾经的屈辱、痛苦和危难,让我们的先人‚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而今,中华民族正勇立潮头,奋发进取,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让我们承载着先人的梦想,铭记着总书记的倡导,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实现国家统一之梦,国家富强之梦,百姓安康之梦,科技发达之梦……
第四篇:品经典诗词 悟千年爱情故事
2012年河南省中学语文学科学生小论文
品经典诗词 悟千年爱情故事
南阳市宛城区新店一中九(1)班 李 磊 指导老师 熊元清
品经典诗词 悟千年爱情故事
南阳盆地是一片肥沃的土壤,这里曾孕育出原始的农耕文明。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七夕节深深根植于农耕文明。牵牛、织女,从这两颗星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浓郁的农耕文化特色。而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七夕节,无不打上了深刻的农耕文化的烙印。南阳是一个有着丰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文人有诗曰:“牛郎织女天仙配,南阳黄牛功至伟。红线月老开口话,瑶池盗裳天缘遂。夫妻恩爱情意浓,可恨王母夺女回。一张牛皮做神鞋,助我牛郎往天飞。王母划簪波涛滚,河隔牵牛不得追。夫思爱妻儿念母,惊天动地倾盆泪。玉帝愧容生灵感,搭作鹊桥亲人会。自此七夕有佳话,瓜棚底下听细娓。至今南阳城西庄,牛家后人枝叶蔚。伏牛莽莽山作铭,万古流芳情人醉。”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节日习俗文化,是其中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而古代诗词既是这种习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又保留下来传统节日的大量信息。关于牛郎织女和“七夕”的古代诗词,数量极多,内涵丰富。不同朝代的诗歌,展现出迥异的姿采。最早吟咏牛郎织女故事的诗歌,是汉代《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中的织女形象很性感:纤纤素手,身姿盈盈,泣涕涟涟,极目远望,苦苦企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表现出汉末织女形象的率真和深情。
东晋诗人苏彦的《七月七日咏织女诗》中,织女形象则发生了变化:“火流凉风至,少昊协素藏。织女思北,牵牛叹南阳。时来嘉庆集,整驾巾玉箱。琼佩垂藻蕤,雾裾结云裳。金翠耀华辎,辕散流芳„„怅一霄促,迟迟别日长。”其装束、车驾威仪已非昔日织女可比,表现出晋代审美观念趋于繁丽,并且晋朝的织女幽怨悲苦郁积于心,表现得曲折而深沉,成了一个幽怨的贵妇人。但就精神本质上说,自迢迢牵牛星》之后,牛郎织女的故事成了怨别的典型题材。古代的交通、通讯条件极为不便,“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所酝酿的浓浓相思,被人们寄托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而鹊桥金风玉露的相会,则很容易成为人们的向往。有人统计,自《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以下至唐,“七夕”诗有24位作者25首作品;《全唐诗》以“七夕”为题者,有54位作者82首诗;《全宋词》中以“七夕”为题者,则有62位作者108首词,若计入无题者,则在300首以上。这些诗歌的内容,有的以轻快的笔调再现七夕节活动场景,渲染出浓厚节日氛围。有的则咏叹牛女故事,寄托离恨别愁或忠贞爱情。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著名的七言歌行《燕歌行》中写道:“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由人间离妇的哀怨,联想到天上的星宿,慨叹他们的不得相见。两相对照,伤感倍现。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展现了风流天子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七夕”盟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所有“七夕”诗词中,最感人的莫过于宋代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先写鹊桥相会的欢娱和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最后两句极有新意,不再一味哀叹,而转为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当然,牛郎织女的故事,往往不过是人们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载体和桥梁,所以也有拿牛郎织女“开涮”的。晚唐诗人罗隐《七夕》诗云:“月帐星房次第开,两情唯恐曙光催。时人休用金针待,没得心情送巧来。”写牛郎织女相聚苦短,无暇为人们送巧,既幽默又写出了新意。
杜甫对牛女之事亦有自己的看法:牵牛出西河,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静难候,此事终朦胧。飒然精灵合,何必秋相逢?(《牵牛织女》)剥离了神话色彩,以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自然天象。五代时的一首《七夕诗》,则借“七夕”寄寓讽世之意:“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既对牛郎织女的爱情表示不解,又对乞巧活动提出质疑:年年乞巧,殊不知人间的机巧已经足够多了!可谓别出心裁。
众多诗人的吟咏,让我们看到了“七夕”和牛郎织女故事千百年来摇曳多姿的身影。这个古老的节日寄托着人们对浪漫、忠贞爱情的热烈向往和不懈追求。
简评: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明确将打造河南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让华夏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增强文化的软实力的背景下。李磊同学觉得河南文化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新时代主人翁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热切关注着家乡文化的发展。她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整理,写出了内容较为丰富的小论文。通过学习经典诗词对南阳七夕文化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第五篇:品故事、悟管理
品故事 悟管理
本故事只是让大家按规律做事,没有歧视人格之意,请吸取其精髓。
让猫吃辣椒”
五十年代,在上海流传着毛主席怎样使猫吃辣椒的故事。
一天,毛主席向刘少奇和周恩来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怎样才能使猫吃辣椒?”
刘少奇首先说:“那还不容易,你让人抓住猫,把辣椒塞进猫嘴里,然后用筷子捅下去。”对于这种解决方法,毛主席摆了摆手说:“每件事应当自觉自愿的。”
周恩来回答说:“我首先让猫饿三天,然后,把辣椒裹在一片肉里,如果猫非常饿的话,它会囫囵吞枣般地全吞下去。”毛主席不赞成这种手法。
那么,毛主席的策略是什么呢? 毛主席笑着说:“这很容易,你可以把辣椒擦在猫屁股上,当它感到火辣辣的时候,它就会自己去舔掉辣椒,并为能这样做而感到兴奋不已。”
让猫吃辣椒,如果按照常规的做法,包括使用强硬的手段和欺骗的方法,都是行不通的。但是,身为一个管理者,想要服众,又得需要用巧妙的办法来解决这种让“猫”吃“辣椒”的难题,确实是需要“花费”一点精力,一份心思的!
在非自愿的情况下,采取强硬的手段来强迫别人(或者员工)来试图达到自己(亦或管理者)的目的,并不是十分理想的方法和举措。从以上的小故事中可以看到,最佳的方法就是要“猫”做了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更妙地是,会让他“兴奋不已”。这就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和“策略”了。
一、给点利益,有利可图:
只有让需要听你指令的人感觉到其切身有利益可图,有甜头可尝,那即使是自己不愿意做得事情,也会犹豫一下,权衡一下其中的利弊。有些人,有些时候,认为“有利可图”,反而“心甘情愿”地做了。这样就会出现变不利为有利,不愿意变愿意的局面了。管理者可以施以小恩小惠,“受惠者”能不“感恩图报”?
二、解决痛痒,何乐不为:
在困窘的情况下,如果可以解决自身的“痛痒”问题,那就会有很多的人愿意尝试一下。所谓“饮鸩止渴”,就是在口渴难耐的情形下,明知道是毒酒,也能一饮而尽,以解一时口渴之急。同理,在关乎自身痛痒的时候,如果有“好”办法,那还不解一时之急,图一时之欢。“鸩酒”尚且不畏,更何况是“辣椒”呢?而且还会很“兴奋”,何乐而不为呢?管理者可以从此处着手,给人所需,解人所困,自然会让人“乐此不疲”。
三、鼓励怯者,褒扬勇者:
在当事人胆怯的时候,一定要鼓励他,激励他,极力劝说他是行的,能够胜任这个工作(或,完成这个任务),而且相信他一定可以干得很“出色”。颇有一种推你“上台”的意思。当事人的心理防线势必会起一些动摇,“他们都说我行,我一定行的”。在当事人勇敢的时候,一定要褒奖他,表扬他,让他成为大家的“楷模”。在虚荣心理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可以“不顾一切”地要向大家“证明”自己了。管理者可以实行奖励机制,大力树立楷模形象,使当事人有神气之本,别人有效法之意。何愁不人人“趋之若骛”?
值得注意的是,在非自愿的情形下,不可以采取“暴力”的手段来实现目的。也不可以采取“欺骗”的方法来一时得逞。只有将“不愿意”转化成“愿意”,将“不得已”变成“很兴奋”,这才是管理者最高明之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