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论语》专题《侍坐章》 执教:吴泓(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4:28: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实录:《论语》专题《侍坐章》 执教:吴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实录:《论语》专题《侍坐章》 执教:吴泓》。

第一篇:教学实录:《论语》专题《侍坐章》 执教:吴泓

教学实录:《论语》专题《侍坐章》 执教:吴泓

《论语》专题《侍坐章》课堂教学实录

地点:北师大第三附属学校

时间:共80分钟

执教:深圳市新安中学高中部 吴泓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去年十月份的时候,跟你们北师大的二附中的同学上过一节课,今天非常有幸给我们三附中的同学上课。去年上的是《诗经》的一首诗,今年我们就上《论语》里面的一篇。上课之前,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同学读过整本的或者全本的《论语》的同学请举手。应该有吧,一个都没有?有就大家举手,没关系,我就接触过一些孩子,初中就把《论语》整本读完了。难道我们一位都没有吗?其实没有读过很正常,我的学生也有很多没有读,他们现在正在读。好,问第二个问题,读过《论语》里的篇章、章节的请举手,没人举手?初中时一章一节都没有读过吗?那么我就问问这两个不举手的,你初中到现在高二一篇都没有读过吗?

生:呃……只读过几个片段。

师:片段也算呐,你说说看,说说给我听。《论语》的第一课,第一小节……不会?《论语》的第一课,子曰:学而……读过吗?

生:奥,那个读过。

师:那你读读给我听。

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师:还有呢?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好,你说说?

生:我就知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你们两个是从什么地方知道这些的?

生:初中课本。

师:初中课本的标题叫什么?

生:《论语》八则。

师:奥,《论语》八则,那么,好,我估计初中生应该都知道,你们是《论语》八则。我也教过初中,我教的时候叫《论语》十则。我再问问,就是刚才拿话筒的这位同学,高中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读过一些《论语》章节片段?

生:高中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师:再有没有啦?说给老师听听,因为这样老师心里面有数一点,有没有?高一学过,是哪一篇?你们胸前都带着共青团的徽章,挺不错,我也带过,说说看,一篇都没有了吗?

生:我原来是读过译文。

师:译文?奥,那你也说说看吧。

生:具体的记不太清楚了,主要大概讲就是对于人生的一些想法,还有如何做人的一些想法。

师:奥,我知道了,心灵鸡汤。我们很多人知道《论语》都是从于丹教授那里开始的。所以《论语》一下子从学术殿堂走向民间,她的贡献还挺大。呃……这样吧,刚才我了解了一下情况,其实初中学习的大家是应该不能忘记的,是吧?说老实话,我有点想批评一下你们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初中的不管是十则还是八则,这都只是《论语》当中的极少极少的一部分,而且我相信他选的第一篇很肯定是“学而篇”的开篇,作为《论语》这本书的开篇,应该是倒背如流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是不应该忘记的。我们想,这么一部书,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应该是有所了解的。我记得我的一个学生,他在高二的时候,就要去加拿大了,他说他不在中国读中学了,也不在中国读大学了,然后他妈妈告诉我他在上飞机的时候带了两本书,一本是《论语》,一本是《老子》。因为高一的时候,我带他们读过《诗经》,然后读过《论语》,然后在高一下学期的时候,就读了《老子》,他上飞机的时候,就带了这两本书。而我们高中课本选入的《论语》的章节不多,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应该把《论语》读一下的,而且我们现在进入高中应该有高中的读法。我现在简单说一下,说一说《论语》和孔子的事情给大家听听,大家看一下是不是应该读,而且不仅仅是读孔子和《论语》的。我们都知道,孔子对我们两千年的文化和文明影响是很大的,但是这个影响有多大呢?就是在美国的联邦最高法院,它的东大门的大理石上头雕刻了很多雕像,大概十几二十个吧,具体我没数,都是世界顶级的思想家,正中间是一个三角形的大理石雕像,也就是这所有雕像中,还有三个人物,正中间的那个人是摩西,摩西左侧是美国司法的开山之祖,而在摩西的右侧就是中国的孔子。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中华民族的,也是全世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我就在想,美国人是没有必要讨好我们中国人,专门在他们的最高法院的建筑上面立一个孔子像的,对吧?我相信同学们同意我这句话,那么大家就可以想想,最高法院,那可是个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这说明西方是认同我们中国的古代的最伟大的思想家的,对吧?仅仅举这样一个例子,对不对?那么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我们这个民族最古老的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这个人相当复杂,进入近代以来,他经常被打倒,大家应该听过这样一些事情,比如说“打倒孔家店”,这是哪个时代提出的口号,大家知道吗?你说说。

生:应该是在维新变法的时候吧?

师:不够准确,还有吗?学历史学得比较好的同学说说看,哪一位?有吗?没关系,其实说错了也没关系。你知道吗,我说……好,这位女同学。

生:应该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

师:非常好。就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时候,打倒孔家店。文革的时候呢,孔丘变成了孔老二,打倒孔老二,就是文革的时期的口号。那么改革开放之后呢?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于是孔子又回到了民间,比如说我们经常知道的国学热,还有北京大学就有国学院,知道吗?很长时间是没有的,现在成立了。好像人民大学还是北京大学都成立了孔子学院,听说过没有?完全没听说过吗?奥,没关系,还有个事情应该听说过吧?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立过一个孔子像,听说过吗?别笑,你来。

生:没有,真没有。

师:奥,一个都没有吗?那让我简直太惊讶了。当时立了一个很高的孔子像,立完之后呢,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全国人民都在讨论,我们有必要立个孔子像在天安门这个地方吗?不久,这个孔子像就撤走了,这可是这一两年的一个很重大的一个事件,对吧?好,这个不知道哦,那么这里我只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孔子这个人,孔子的思想,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对不对?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要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因为政治需要,要打倒孔老二;改革开放之后,国学回来了,读经回来了,很多人读经,就像昨天我就听到了北师大南山诗社的一个表演,这在三十年前,改革开放之前是无法想象的,谁敢这里表演这些东西,还吟唱古诗呢?你真是找不自在了。但是今天就可以了,这说明孔子的或者文化传统的东西对我们的影响很大,而且今天回归了,那么,这些东西,就是《论语》、孔子,我们是应该了解的。老师再说一件事情大家可能也会很惊讶。在全球,大概就在孔子的那个时代,大家看你们的书上有一些,但是在书上没说,那么老师也不过多延伸。就是西方有一个哲学家叫做雅思贝尔斯,他说人类的思想很奇怪的,就是全人类的最伟大的思想家刚好就在那几百年的时间,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同时出现,雅思贝尔斯把它叫做“轴心时代”,注意“轴心时代”这个名词如果大家不了解,没关系,那么,这个时间出现了谁呢?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西方出现了耶稣,然后呢,佛教里面的释迦摩尼,然后呢,伊斯兰教里面的穆罕默德。你看,他们出现的时间就在这么几百年的时间里,你说你应该不应该了解一下我们这个孔子?我打开链接同学们看一下,这篇文章,带有一点专门批判和批评孔子的味道,那你看,这是管子,就是管仲,听说过吗?嗯,可以。老子应该听说过吧?唉,苏格拉底听说过吗?唉,听说过。墨子听说过吗?听说过。基督耶稣听说过吧,听说过,我们班上有没有信基督教的?然后孔子,然后释迦摩尼,这些人,刚好是在同一个时期,在全球不同的位置出现了,这是一个很奇妙的时代,对不对?我今天在给大家讲这篇侍坐章之前,只是想告诉大家,你应该读《论语》,应该了解孔子。不读《论语》,不了解孔子,不真正走进孔子认识孔子,是不配做中国人,这是我说的。你看看法家的管子出现在公元前725年至645年,道家的老子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佛释迦摩尼生于公元前566年,儒家的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苏格拉底公元前470至公元前399,墨子公元前468至公元前376,耶稣基督生于公元前6年。看见了没有,这几乎是全球的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在这一时期出现,我们很需要这样一个表格进行呈现,放在这里我们就知道,释迦摩尼出现得比孔子还要早,但是苏格拉底就在孔子之后,看见了没有,至于基督教呢,那离孔子就更远了。这么一些伟大的人物,创造了这么多伟大的思想。他们出现这个时代,雅思贝尔斯把它叫做“轴心时代”。我想跟同学们分享的就是这个东西,就是要告诉同学们,我们中国的这个孔子,就是今天所说的孔圣人,虽然是个凡人,但是他是真正伟大的。这么一些伟大的人物并排站在这里,我们应该了解,了解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如果不了解,一片茫然,别人说什么,我们就以为是什么,那就太可惜我们的大脑了。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走一遭不容易,不能糊里糊涂,半醉半醒,还是应该清醒。好吧,我今天在上课之前呢来给同学们介绍孔子,我真心期待听过我课的学生愿意走进我所介绍的课程,就像诗人海子说的,愿大家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好,下面我们来看课文了。你们可以看老师下发的资料,也可以翻开你们的书。我们今天是这样一个学习方式,老师不知道你们这本书上有《论语》的原文。老师在下发资料的时候也专门把它印出来了,老师选的注释、今译的作者是很有名的专门研究《论语》的一个老教授,这个老先生呢,我觉得他的译文也好,注释也好,评价也好,都挺到位的,他是顾鸿安先生。你们的教材好像是人教版的,应该也是挺权威的,那么大家应该在这之前看过这篇文章。接着,老师也印发了五六篇对这篇文章的评价,还印发了一个表格,这个表格可能有些同学看不太懂,其实我发这个表格的意思呢,就看你对文章和对我这个表格的理解,而理解对错没关系。这个表格里面有三篇文章的信息提取要求,我的意思相当于已经把老师的教学参考书都发给同学们了,原文也有,参考书也有,因此你在读这个文章的时候,就应该独立思考,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把我们的思考分享出来,然我们一起来判断、甄别,看看哪一种理解是比较准确的。下面大家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行不行呀?你们的语文课代表是谁?把话筒给他,由他来起头,好吧?奥,是这位,好。

一、二。组织一下,带大家齐读一下,我听,如果我觉得不满意,我还会听。

生:齐读(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师:注意一下,我刚才听大家读,翻到课文开始的地方,我们来一句一句疏通一下,我觉得同学们对这篇文章还是不熟悉的,有一些字还是没有读对的,大家可以轻声的跟着我来读(师生一起读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好,我刚才说,我读的时候,你们可以跟读,但是我发现我读的时候你们一个都不跟我读,很遗憾,我现在又要让你们读,我来起头读,好吧?声音要洪亮一点,我发现这个班的男生好像挺多的,这是理科班吗?作为理科班,我更应该提醒一句,理科生是不太注重语文的,但是我告诉你,网上热议专题理科男,自己可以上网看看什么叫理科男。梁启超先生说那是半条腿的人,那是不是人啊?好。

生:您读的是冠(一声)者五六人,但书下注释是冠(四声)者五六人。

师:可能,这样吧,因为这个字呢,也读一声,也读四声,在这里读什么呢?我们以书为主,没关系,这个可能也跟老师的方言有关,读的习惯有关,但是我们注意读的时候呢,怎么判断一声还是四声呢?就是它是动词还是名词,等我们读到这个地方时,我们再来判断到底它是名词还是动词,读一声还是四声?书也有可能错的,我们今天读书全部应带有质疑的态度的,好吧?下面我们就按书来,都成四声好吧。你看当时大家都读“乘”cheng,我读sheng,我的学生也来问我读什么,我就跟他说,我说你就跟我读,千乘sheng之国,好,大家一起来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师:能不能大声一点,我觉得好像没吃饱,还是没力气啊,我觉得我没力气那是年纪大了,大家也好像没力气了,正是血气方刚年轻人嘛,我来起个头,来,大家雄壮一点啊,来,开始读。

生:(齐读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师:很好,这次我感到满意了。刚才我听出来,好像大家对这个文章还不是很熟。下面我们来做第二项工作,你看你们这本书下面是有注释的,是吧,老师下发的东西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你们快速看一下注释,你们书本上的注释,然后你不用看我的注释了,接着你就看下发的资料,因为我这下边跟着的不是注释,是今译,看见没有?上边是全文,下边是今译,今译的下边才是注释,大家明白不?明白就行了。然后也认真看一下原文,注意,我印发的原文和你们书上的原文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我给你们十分钟的时间,够多了吧?马上做这个事情,不做这个事情呢,我们往下就没办法看了,好吧。

生:(看资料十分钟)

师:你再把原文看看,是否一样?人教社的理解和顾鸿安先生的理解在原文和标点的标注上,就出现分歧了。看出问题了没有?我觉得这个同学很好,刚才纠正了我的一个错误,应该读guan(第四声),现在她又发现了不同的地方,这就是读书一定要细致。这个可能是错的一个字,我下发的资料,“对曰:非曰能之,愿不焉。”愿不焉说不通的,那肯定是印错的,印错了,把它给改过来,挺好。有同学仍在划“冠”字,那我们试着说一下,读哪一个音是正确的?这是可以推出来的,哪位愿意说说?好,我们让这两位女生,你说说。

生:我觉得,冠(第一声)是名词,冠(第四声)是动词。冠就比如说鸡冠、衣冠,都是帽子的意思,就是脑袋上的那个。然后冠,这个词嘛,给他带上。

师:也就是说我们这里的“冠”字如果读第四声就是动词,是吧?是动词那你试着解释一下,直接解释。

生:冠,冠者,就是,就是,就是,书上指的是成年人,书上指的是成年人,但是,冠者,就是被戴上帽子的人。

师:别用那个“被”字行不行?就是戴上帽子的人,还不错,坐下。好像,我很同意这位同学对我刚刚的读音的纠正,冠者,戴着帽子的人,因为古代成年人有一个冠礼,刚这个同学说得很好,来。

生:就是古时人成年之后就有个加冠之礼,表明他们成年了。

师:对,其实就是现在的成人礼,只是他们要戴帽子,很好。大家基本上看完了吧?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好,你说。

生:就是您给的这个材料最后一段的标点符号不一样。

师:标点符号不一样,是吧?那你说说怎么个不一样?

生:书上那个最后那“曰”整个是一整句话,完了就是您给的这个材料是分开标的。还有一个就是“夫子喟然叹曰”那个,书上是句号,您给的是叹号。

师:吾与点也是吧?我给的是叹号,你看的很细,这个不同说明什么?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说明了这个标点的这个人,他又有什么看法?好的,你来说。

生:我觉得是当时对那个孔子说的这句话时的语气,像是句号比叹号要平淡一些,像资料中给的叹号有一种,再往后结合文章来看,就是后面的资料说孔子有一种类似无奈的心情,所以我觉得可能跟这个有关系。

师:这个是关于叹号的一个讨论,后面还有一句话,书上直接就是孔子曰。但是我们下发的资料就是把它拆解了,大家发现了没有,“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看到没有,这就完了。然后“为求则非邦也与?”另外标了一句,这是啥意思?你说说。

生:因为后边都有引号,根据后边您给的译文来看的话,他是跟曾晳的一个对话,这个书上是孔子自己,所有的话都说完了。这就是说有歧义,就这么多。

师:就这么多了,其实大家去想一下,顾鸿安啊,是把后面这一个长长的话理解为曾晳和孔子的对话,这看的明白吧?但是人教版认为,孔子这是在自说自话,自己干什么?

生:答(齐说)

师:对,答。那么不同的标注是有不同的理解的,同学们要想一下你更倾向于哪一种?比如说是曾晳问孔子答还是孔子在自问自答?对不对?还有什么疑问的?我不知道同学们能不能在里面再看出一些疑问?有没有?没有吗?好,没有问题,大家如果能发现问题啊是最好的。

生:我刚看了下,书上给的那个哂是笑,您这给的是微笑,就是,这个,我不知道这个笑与微笑是不是说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师:挺好的,其实你这个问题,书上说的是笑,我给的是微笑,挺好。我给的是微笑,我不知道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在今译的时候是什么?嗯?

生:微笑一下。

师:对,微笑一下。这个发现挺有意思,还有没有别的发现?哪一位?这个字其实在我下发的三篇文章中专门有一篇文章说到,这说明我们也有受下发的评论性文章的影响。看看,别的评论家或研究者,他们考虑了哪些因素?哪几个点?对吧?还有没有?哈哈!我在默默期待你们有问题。我们来看,我们一个个的来看,现在大家也可以拿出这张表格了,我们可以看闫笑非的文章,第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找着了没有?事件发生在哪个时间?找着了没?言志这件事当在孔子晚年,这是很重要的一句话。老师说过闫笑非这篇文章有具体时间,大家就应该看这篇文章,现在除了教你读课文,还要教你读评论性的文章,你看这篇文章是一篇评论性的文章,是吧?看到了没有?看到第一段的总写,文章的第一段是“思想内容”,看到没有?然后一二三四,说明有关“思想内容”的有四种理解,是吧?有四种理解,但是老师想说这个要填的表格里面问了这四个“思想”没有?好像没问对吧?表格的第一栏就是,因此在这个里面你是找不着的,所以你应该在哪里找?第四页,对不对?你看关于“思想内容”有一二三四,但是后面有很长的一节内容,其实作者在后面的一段内容是想说什么?实际上是想说我认为“思想内容”应该是什么,由此他判断出事件发生的时间,是不是这样?看明白没有?我告诉你们理科生,将来要看很长的文章的,对不对?你以为你考高分就ok了?不ok,大量的长篇的学术文章,那怎么办?那么再接下来,第五页,关于几个词语的解释,看到了吧?你看第一个词语是什么?哂。第二个词语是什么?礼和让。其实这里他提到了两个问题的话,哂这个问题,跟谁有关系?跟哪两个人发生关系?

生:子路和孔子。

师,对,是子路和孔子,对吧?看到没有?老师在给闫笑非文章的时候,有两个空,对不对?那么这两个空就意味着什么呢?肯定是从后面去找关系,我的表格其实就暗示着文章结构,难道没有发现吗?是吧?这篇文章谈到曾晳没有?没谈吧?既然没谈,你往这个空里填什么呢?是不是?而且大家会发现,等下一篇文章的时候,谈到子路了没有?没谈呀?你怎么也往里面填呢?好,他没谈现在先不批评先不责备大家,这个没关系,这个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别说老师随便发一个表格,老师还要你自己制作表格,你自己做表格把这个文章的结构、形式列出来,对不对?这就叫做信息提取,也叫语用题。好,这位同学有话说。

生:其实在闫笑非这篇文章,他也谈了曾晳,他说,我认为孔子之所以赞赏曾晳,是在于曾晳所说正在于“天下无道”之念。

师:对极了,他在谈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在谈“思想内容”的时候,他其实谈到了曾晳,老师在曾晳这里空了很大的一格,只不过这里要到原文去找,这个内容是全文来找的话,曾晳,作者认为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后面的孔子肯定是对这一事件的什么?看法或者认同,对的,这篇文章是应该把他填满。好,我们现在来看看同学们发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哂”这个问题,你们发现没有闫笑非先生认为是微笑和讥笑,我们现在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一个是笑,一个是微笑,一个是讥笑,我们来思考一下,哪个是准确的?或者说接近准确,推测推测,根据判断,而且我告诉你,还有一个大教授李零,写过《丧家狗》的,他认为孔子是讥笑,这个讥笑可有来头的,可是闫笑非赞不赞同是讥笑?啊?

生:不赞同(齐答)。

师:他是不赞同讥笑的,他认为是微笑,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排出讥笑,我认为不管李零是什么大教授也好,权威也好,我是不赞同讥笑的。孔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去讥笑自己学生,“咦?这个嘛?”所以微笑和笑还是有区别的,大家讨论一下,想不出来,啊?刚才谁说的,应该是什么?不是应该是什么,要找点理由出来。

生:那我看闫笑非这篇文章应该说的是讥笑吧?我看第六页上说,他最后说了,那么在后文中,曾晳向孔子提出,“夫子何哂由也”这就变得不可理解了,他后面说了正是孔子讥笑子路,才使后面的学生一个个敢于去说。

师:基本上这种看法就跟李零的看法是一样的了,那你认同李零吗?

生:我认同。

师:那你认同李零的观点的是吧?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我觉得是会心一笑的意思,因为老师看到学生提问,感觉跟自己的不太一样,所有就会心一笑,后面的同学看到老师这个反应就越来越不敢说了,我觉得是这个意思。

师:会心一笑,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好,你来。

生:其实我觉得,如果按顾鸿安先生的解释,他的“求”是加感叹号的,所以我认为孔子对下一个期待,我觉得起码不是微笑,因为微笑就不能表现出孔子对学生的失望,和自己所想不一致的感觉。

师:不能是微笑是吧?微笑、笑、讥笑、会心一笑,看到,好多种理解出来了吧,还有没有同学?好的,女同学,那有话筒吗?

生:他这个讥笑和孔子的性格就是不太贴切,因为文章第五页也说了子路小孔子五岁,说明他们之间关系非常好,假如你说了一句话不符合我的观点,应该是一种善意的微笑,不会像有仇似的讥笑,感觉不大好。

师:嗯,挺好的,那讥笑不大好,你赞成会心一笑吗?

生:我觉得会心一笑也不大好,因为不符合孔子内心的观点,跟文章说的孔子的仁爱治国也不是特别贴切,反正我觉得刚那个同学说的会心一笑也不太合适。

师:那该怎么笑呢?

生:就是师长对学生那种善意的笑,笑里面带有微微的批评,就是慈爱,对。

师:挺好的,我觉得大家,其实你们如果多读一点《论语》,多看一些孔子传的记,我觉得你们更加厉害,开始慢慢接近了事情的真相了。好的,坐下。

生:其实我觉得微微一笑也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地方,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文章,就是说太阳远近和大小关系的一篇文章,好像在这篇文章里,就是第六页在周国平先生的文章里。

师:他说是什么笑?

生:他说是开怀哂之,就是开怀大笑。

师:嗯,是很赞赏的,是吧?

生:我觉得既不能说很赞赏,因为根据前面的说微笑还是比较合适,因为就是既不是表达批评,也鼓励下面的弟子往下说的这么一个,因为他见弟子们都比较拘谨嘛,虽然子路说的也不太符合,但是为了鼓励下面的弟子。

师:挺好的哈,我也谈谈我的看法。关于这个笑字,前面同学们要注意了,前面有个“率尔”,我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人教版给“率尔”的意思是轻率急忙的样子,看见没有?我下发的资料也注释的是轻率的、急忙的,也就是说我下发的资料和人教版的解释是一样的。大家再看看我下发的资料,我下发的今译呢是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那“率尔”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基本上可以进行这样几个选择,率先,同意不同意?率先。第二呢有轻率,对吧?啊,这两个其实“率”都在里面。还有一个呢就是很急切,对吧?其实很急切跟前面的还是有区别的。率先、轻率、很急切,首先率先还是一个褒义词,轻率是什么词?贬义词(学生齐答贬义词),很急切这个词有点中性,那子路“率尔”,你们更赞同哪个词?那个意思?你们更赞同哪个意思?你说说,或者你可以有第一赞同,第二赞同,第三赞同。

生:我觉得应该是不假思索,因为孔子实际上是要言志,对自己的志向应该是确定的才对。

师:那他为什么不想,想都没想,就说出来了,多不好!

生:既然他跟孔子的关系那么好,大家就是谈谈嘛,不需要太拘束。

师:哦,你是从不拘礼这个方面来说的哈!

生:对。

师:其实不假思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不假思索呢,刚好说明这个人对这个问题已经思索的很透彻了,脱口而出。第二个呢,还有一个解释就是这个家伙根本没想就说出来了,因此不假思索这个词有两解,其实这个词都不太好,还是老师刚刚说的,第一轻率,第二率先,第三急切,你们觉得哪个好?或者这些你都不要?我想听听男生的,你们班有哪个性格特别急的男生?有吗?啊,理科班是蛮难对付的,我就知道,我一般不选理科班上课,我在学校从来不带理科班,因为要撬动理科班的嘴巴要一个学期,要不断地撬,不断地撬,撬动以后高三的时候就会很厉害。文科班闹得慌,很爱说话。你很少说话,你来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率先,因为就是按年龄来说的,子路年龄最大嘛,就该让他先说,才不会让其他学生紧张,然后我觉得那个轻率不太好,因为和自己的老师说话怎么能用轻率呢?

师:所以你半天没起来是吧?要很慎重是吧?

生:(笑)。

师:要很慎重是吧?“急切”怎么样?

生:急切应该是孔子刚收的弟子,他可能就会很急切,子路已经在孔子身边很长时间了,对于他的志向,孔子肯定也是知道一点的,不会特别急切那样。

师:非常好。还有不同的理解吗?我给他说服了,我原来是用急切的,他说首先子路年龄最大,然后孔子和子路之间相处时间很长,孔子也知道他的志向,而且长时间是相当长的时间,大家可以查资料看看,他们之间只是相差5岁,而且周游列国的时候,子路充当的是孔子的保镖,不信大家可以上网看看,子路的画像很有点像《水浒传》里面的李逵,生:(笑)。

师:而且他背着一把剑,子路这个人的性格,他率先回答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急切也可以,因为子路这个人性格特别急,老挨老师批评,在孔门弟子里面也是唯一一个敢批评老师的弟子,这种关系相当特别,所以他对子路的志向是相当了解的,子路之所以敢把自己的志向先说出来,关于子路的志向,孔子是早已了解的,对不对?所以说按年龄来说他会是第一个,按长期跟着孔子,相互间的了解,他也会是第一个,所以我们说子路轻率是绝对不合适的。我们再判断,率可能是率先,或者是急切,都可以,不假思索好像不太好,没有脑袋似的,想都没想,大家同意吗?大家看专家的理解,我们也可以提出怀疑,我们理解了“哂”这个字其他就比较好理解了。那么,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孔子会讥笑他的学生吗?

生:不会。

师:不会。闫笑非认为是讥笑,仅仅是因为这一笑,后面的人就不敢说了,这个是不对的,不是不敢说。我们设想一下在座的各位,其实刚刚没有回答问题的同学是不敢说吗?不是,对不对,你们观察一下,班上总有几个抢先说话的,话唠子,对不对?还有一些呢,一节课都不说话的,他正在认真听呢,这种人就是曾皙,你们可不要认为他没有听,他听得可认真了,有一句话可以看出来,“异乎三子者之撰”,老师你不是要让我说吗,我说的跟其他三个人都不同。这说明什么?他对于刚才三个人说话听得可仔细了,是不是啊?一部《论语》里面对人性的展示,藏着很深的玄机,我们读历史,也是在看我们的生活,对不对?我谈谈对闫笑非的看法。他说后面的人不敢说是不对的,其实后面这两个人的性格跟子路不太同,哎,跟子路不同,我们的时间是相当快的,老师的时间已经到了,我们这篇文章还有很多问题,还有很多问题,因此它到底是哪个解释呢?刚有同学说是会心一笑的,好像也似是而非了,对吧?微笑,好像还可以,对不对?笑也还ok,我们一定要搞明白笑的背后是什么?当然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没办法,当然你也可以在笑的前面加定语,我们就在设想一下,他对子路的率先回答,有没有一点点……那个意思在里头?

生:什么意思(笑)?

师:就是啊,什么意思啊?你觉得什么意思?反正班里总有几个,老师只要一问问题,他就 “我我我”;也有些同学呢,像公西华那样,大家设想一下场景,孔子的这个笑内涵很丰富,既表明对于子路的志向,他早已知道,因为他们肯定不止一次交流,里面有赞赏的意思。你看这学生敢回答,但是对他这种抢先回答又觉得“怎么又是你”?对不对?有这个意思没有?老师也琢磨了很长时间,我觉得不能用简单的讥笑啊,微笑啊来谈这个词,因此所有这些解释,微笑呢,还是蛮好的,只不过呢,这个微笑呢,该用什么词限制它,比如说意味深长,这就太怎么样?太玄了,这个老师装怪得很,很神秘的一笑,把你笑得浑身鸡皮疙瘩都出来了。孔子有一个弟子叫颜回,知道这个人吧?听说过吧?后来短命死的。他说自己的老师不得了啊,你看看他正走在前面呢,你一回头就不见他了,那像鬼一样啊!那我们说这个笑有宽容、赞赏、又有微微的批评在里面,对不对?不能随便乱翻译,所以最好的翻译,依然是微笑,微微一笑,你不要在前面加东西,你加会心不好,平常心也不好,那么我们今天呢,没办法把后面的内容讲完,其实大家已经涉及刘国平的文章了。你看,闫笑非是这样理解的,刘国平是那样理解的,我今天给大家上这节课就是要告诉大家,读文章一定要非常仔细,读评论性的文章要进行比较。当我们判断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的回到当时那个现场,去设想一下,比如最后那段话,是曾皙跟老师对话呢,还是老师在那里自言自语呢?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当这三个弟子都回答了,刘国平的文章里有很多看法,他认为曾皙在这里弹琴时不合理的,看到没有?王青认为是合理的。其实是合理的,大家想想,没有老师的默许,哪敢做?对不对?那孔子是最讲礼的,“为国以礼”,没有孔子的允许哪敢做?特别是在上课的时候,曾皙肯定不是第一次在这种场合弹琴,是经常这样弹琴,而且老师很喜欢。是不是?想过没有?曾皙的年龄也不小,同学们如果读过《论语》,应该知道曾家两代都在孔门下学习,他们这一支下来走向的是“孝”,后来不是有《孝经》吗?曾氏祠堂在我们深圳还有,就在深圳下面我在的宝安区的一个街道办,我还前去瞻仰过,对不对?不可能的。你看,这个曾皙,年龄只比子路小一点,说明他老谋深算,深得老师赞赏。别人在说的时候,他弹啊弹,要说的时候还“铿尔”,还说我要说的跟其他人不一样,是不是?现在想一下,这一段标点不同是非常有争议的,希望同学们自己去看,让你们老师去讲。这个后面的标点不同,是不同编者的不同看法理解所致,我是比较赞同孔子自言自语的说法的,如果是孔子和曾皙在问答,气氛不一样,场景不一样;如果是老师在自问自答,很明显老师对曾皙是有想法的。不要小看这么一篇文章,我们虽然是学理科的,但如果对人性、人心、人不了解,那就太遗憾了,对不对?幸福指数会急剧下降,对不对?好,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说的,很抱歉,如果说得不对或者说说得不好,三附中的同学多多包涵,谢谢你们!下课。

附:阅读材料(以下材料在吴老师博客“吴泓工作室”都有原文)

1.顾鸿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闫笑非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的几个问题》

3.刘国平《<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新析》

4.王青《<论语·侍坐>章正读——兼论<论语>的成书问题》

整理者:北师大研究生,北师大大连附属中学刘曦老师

第二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2.学习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其思想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3.学习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四弟子述志

【教学难点】 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论语•先进》上所记载了一位教育家与他的弟子们的一个故事:这个教育家诱导他的弟子畅谈理想并点评他们的理想。这位教育家是谁呢?(孔子)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春秋时代,走进这位教育家的课堂,来感受圣人的教育,来欣赏他的“贤”弟子们的精神风貌。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具

《侍坐》人物表

(人物年龄,来源于相关资料)

孔 子:名“丘”、字“仲尼”,60岁

公西华:名“赤”,18岁

子 路:名“由”,51岁

皙:名“点”,年龄可能

冉 有:名“求“,31岁

不会超过子路

四.课文结构

【明确】1。孔子问志

2。弟子述志

3。孔子评志

五.突破重点

1.四弟子述志

路(由):治“千乘之国”,让人“知方”,“率尔而对”。

(从政,重视礼治,抢述己志,充满自信)

有(求):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如其礼乐,已俟君子”。

(从政,重视礼治,虚怀若谷)

公西华(赤):“宗庙”,“会同”,“愿为小相”,“非曰能之,愿学焉”。

(从政,重视礼治,态度恭谦)

皙(点):莫春者,率“冠者”、“童子”,“浴—”,“风—”,“咏—”

(当教师,重视礼教,既不谦虚又不自傲)

2.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与评价

【明确】“哂由”,“与点”,肯定求、赤。

3.“礼乐”解释

【明确】儒家教育感化人的两种手段。礼,指典章制度、道德行为的规范等;乐,指音乐,它是实行“礼”的手段,指通过艺术美的熏陶,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知“礼”,其内容与本质都离不开“礼”。

4.《侍坐》主题

【明确】《侍坐》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六.解决难点:

1.孔子为何“与点”?

【明确】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孔子济世不成之后产生的这种避世思想,其“消极”中含有“明智”。

2. 孔子“哂”由,你觉得是否应该?

(孔子“哂”由的结果,造成以后逐个点名发言。/在当今社会,如无自信表现,过分自谦很难将自己“推销”出处。董建华曾在竞选香港行政长官演讲时,自称“当仁不让”,类似子路,并未受到世人讥笑,也不应遭受讥笑。/读一篇作文:《要敢于表现自己》)

3. 师生对话时,曾点鼓瑟,这是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为当时风俗)

七.写作特点

【明确】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人物的志趣、风度、教养、思想与性格等,从而使文章显得深刻而生动。

八.文言基础知识训练

1.字词正音

哂(shěn)之

端章甫(fù)小相(xiàng)

比(bì)及

舞雩(yú)

2. 通假字

鼓瑟希(稀)

莫(暮)春者

3.古今异义词

比:古义是“等到”,今义是“比较”。

端:古义是“用整幅布做的礼服”,今义是“一端”、“极端”、“端正”等义。

与:古义是“赞成”,今常用作关联词。

或:古义是“有的人”,今常用作选择连词。

安:古是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全”、“安静”等义。

4一词多义

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则何以哉(用,做)

如五六十(或者)

如其礼乐(至于)

撰写(写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5. 词类活用

鼓瑟希

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弹奏。

端章甫

端、章甫: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风乎舞雩

风:名词活用为动词,吹风,乘凉。

6. 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吾与点也:“也”表判断。句意是我赞成曾点啊。倒装句

不吾知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即“不知吾”。

则何以哉:疑问句宾语前置,即“以何”。

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结构后置,句意是我的志向才能和他们三位所谈的不同。

7. 文学常识

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论语》: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第三篇:《〈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师 先提出一个问题: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哪部?

生 《毛泽东选集》。

师 《毛泽东选集》影响是很大,“文革”中印了上亿套,但它的影响才只有几十年,而我说的这部书却影响中国几千年。

生 《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

师 它们影响也确实很大,所以叫“四大名着”嘛。但是,四大名着的影响至今也才有几百年而已,仍然不能与我说的相比

生 „„

师 告诉你吧——是《论语》。注意,读“lún”语,不读lùn语。就是这部书——(图片:古代版本的《论语》、当代各种版本的《论语》)

生 哇!这么多!

师 这还不是全部呢!不可能找全啊。你知道《论语》是一部什么书吗?

生 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师 你怎么知道的?

生 课本44页,注解①。

师 你真聪明!你猜着今天学这一课了,是不?不过,这个注解说得不准确——不仅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生 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师 还不行,应说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不能带“之一”,甚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也不带“之一”。因为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

师 《论语》还有两个“最”:①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②出成语比例最大的书——全文11750字,却出常用成语173条,也有人统计是300多条,平均30多个字出一条。

生 哇!

师 下列成语就出自《论语》:温故知新 见义勇为 乐在其中 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 见贤思齐 听其言,观其行 不耻下问 三思而行 文质彬彬 敬而远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举一反三

发愤忘食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后生可畏 名正言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言必信,行必果 怨天尤人杀身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血气方刚 杀鸡焉用牛刀 道听途说 患得患失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师 《论语》作者是谁呢?

生 孔子。

师 不对,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注意:可不是孔子,因为《论语》是孔子去世之后才由他的弟子,甚至是再传弟子辑录成书的。

生 什么是再传弟子?„„就是弟子的弟子呗。

师 你们知道孔子是什么人吗?

生 知道,大教育家„„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师 你念的是注释②。不过这个注释也不太准确——“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加一个字——

生 师 生 师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对。不过还不是最准确,还得去俩字—— 古代。

对啊,不仅是古代最伟大的,近代、现代、当代都算上,还有比孔子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吗?

生 毛泽东„„毛泽东只是思想家,不是教育家。

师 况且毛泽东这个思想家的思想可是有严重错误哦,他那“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可是给中国带来一场浩劫。——孔子作为思想家,创立的儒家思想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内,是中国的正统思想。作为教育家,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他创造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原则,现在仍在使用。他是中国所有读书人——包括你、我——的祖师!

师(图: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孔子不仅是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位典籍整理编订家 ——相传《诗经》《尚书》《春秋》等“六经”是他整理编定的。

师 下面咱们看一段视频:孔子——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曲阜东南的尼山„„

师 下面再看一些图片,理解孔子的影响:这是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这是其中供奉的孔子塑像„„这是大成殿前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这是孔庙中孔子讲学的杏坛„„这是曲阜孔府大门,和孔庙、孔林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孔子墓,碑文写的是什么?大成至圣文宣王孔仲尼之墓„„这是张老师于2005年10月12-13日第三次到曲阜拜访孔子。

生 第三次!„„你去了三次?

师 是啊,三次——就是为了给你们上好这一课,也为了作好这个课件,专去拍片子

生 师 生 师 哇!

这是北京的孔庙,以及大成殿。注意匾额写的是什么? 万世师表。

对,万世师表!

师 这是中国最好的两个大学之一——清华大学的孔子塑像。这是中国最好的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孔子塑像,香港孔教学院赠送的。其实不仅北京有孔庙,全国各地都有„„

生 邢台没有。

师 有!现在的市政府,原来就是孔庙,可惜被当作四旧全拆了。

师 这是韩国的孔庙——韩国都有孔庙说明什么?

生 说明影响大„„影响超越了国界。

师 这是日本的孔庙,这是日本研究《论语》的着作——知道不,大和民族是由儒家思想哺育出来的。„„这是新加坡的孔子塑像——知道不,新加坡一直大力推行“儒教治国”。„„这是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着名哲学家孔子生平》:享誉世界的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盂德斯鸠等都从儒家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师 再给你提供消息三则:①1998年,七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发表《巴黎宣言》:“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②2004年9月26日,在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③目前,已有8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36个国家和地区落户。同时还有38个国家的99个机构提出了建立孔子学院的申请。(新华网2006年7月7日)

师 好了,下面咱们学习《〈论语〉十则》,打开书——

师 你们还记得学习文言文的“四字真言”吗?

生 记得„„读懂、背过。

师 对,这节课也是先读懂,再背过。为了读懂,请你先预习。预习任务是3项:①朗读;②看注释理解意思;③标出不懂的词句。

二.阅读第1则

师 第一则,先齐读一下。

生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师 读得不错,没有把“说yuè”读成“说”,也没把“不愠yùn”读成“不温”。但学而时习之的“之”字,你们读得太重了。应是(示范):学而时习之,“之”字尧轻读。不信你听听朗读录音。(放录音,然后学生个人读、指名读)。

师 谁能说说这一则的意思?

生 孔子说:学习并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师 第三句不准确。不是“人不知”不是“别人不了解”,而是“别人不赏识”。“知”不仅是“了解”和“知道”,还有赏识、理解的意思,它和“知遇之恩”、“与君相知”的“知”同义。这句应解释为:别人不赏识,自己也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师 我说的“读懂”,由两个意思:①懂得能说出每个句子的意思;②记住一些关键词的意思。下面几个关键字的意思要记住,请你加上着重号:子——先生、老师。时——按时。习——复习。说——同“悦”,高兴,愉快。知——了解并赏识。不亦„„乎——表示轻微的反问,可译为“难道不„„吗”。

师 下面是思考答问:这三句话中,哪一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一句是讲个人修养?

生 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

师 “不亦说乎”的“说”和“不亦乐乎”的“乐”都有“高兴”、“快乐”之义,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生 “乐”比“说”程度深。“说”是愉快、高兴;“乐”是快乐。

师 这一则很重要啊!知道吗?“学而时习之”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论语》的编着者把它放在开篇第一句,决非偶然。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理解最深刻,他说:“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宗。”——把这句话记下来——“宗”在这里是“本”、“根本”之义。“道尽学宗”就是说“学而时习之”是求学之根本、教学之根本,学习成绩不佳,往往是因为没有“学而时习之”。

师 读懂了,再熟读背诵:先读到一字不错,一次也不磕绊,然后背过。

生(先自己背,然后指名背、齐背)

三.阅读第2则

先读读这一则„„有三个字要注意:曾zēng子。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

听朗读录音。学生个人读、指名读、齐读。

说大意: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记住几个关键词语:日:每天。省:反省、检查。信:诚信。其中“省”重点解说如下:

甲骨文、金文:箭头+眼睛,表示有物看入眼中。小篆加了一条眼眉。

本义是“看”;引申为查看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反省、省察、发人深省、三省吾身„„

思考答问:

“三省”是反省三次吗?——“三省”是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是巧合。

“三省”的内容哪是学习方面的?哪是修身方面的?答案:为人谋而不忠乎?——修身方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修身方面;传不习乎?——学习方面。

熟读背诵。

四.阅读其他各段

说明:以下每一则大致都是朗读、注释、翻译、答问、背诵这几项任务。但后面8则,老师的讲可以逐步减少,学生的活动可以逐步增多,甚至,最后几则可以先让学生书面翻译过来,然后当众讲解,大家订正。具体过程从略。

要点和需要说明的问题有:

第3则

这一则是强调“温故”,还是“知新”?——强调知新。而知新,必须独立思考。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孔子)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温故”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的主张与前面哪句相同?——(1)学而时习之。(2)传不习乎?

第4则

补充注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罔”和“殆”,历来有不同解释,而课本注释并不是最好的。更正确而与课本不同的解释是:罔,无;殆,危险。这是采用朱熹的见解,学者公认他的解释最有权威性。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思考答问:①请举例说明“思而不学则殆”。参考答案:冥思苦想怎样发财,却不学习法律、学习知识,就会„„不努力学习,却想通过作弊„„②“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更反对“思而不学”。因为“学而不思”只是无所得,而“思而不学”还有危险。③孔子主张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应是怎样的?——学思结合。

第7则

“三人行”一定“有我师” 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将“善者”当正面的老师,将“不善者”当反面教员。

朱熹注此句:“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

这一则和前文哪一则内容相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五.归纳

复习

《论语》是一部什么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

用一句话概括:孔子是什么时代的人?是哪国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春秋时代鲁国人。

读准下列字音: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解释加点的词:吾日三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

指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说明通什么字。

这一课出了哪些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岁寒知松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白对译(略)

背诵默写指导:学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背诵。背过,才能化为身内之物,说话、作文才能信手拈来,挥洒自如。这一课的作业,最中要的是背诵和默写。要求:①正确。不能有一个读错、写错的字。默写时不能有一个写错的标点。②背得流利,不能磕磕绊绊。③光背过还不行,还要理解、会用。(组织背诵、默写比赛:个人赛、小组赛、男女生赛、接力赛„„)

其中理解性、应用性背诵默写是:①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一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曾子每天“三省吾身”,他“省”什么?——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同学们中的优点和缺点,你怎样对待?(用孔子原话回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④孔子认为当老师必须有什么能力?——“温故而知新”的能力。⑤港台明星苏有朋、任贤齐的名字出自何处?——分别出自《论语》下列两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六,“主人”天地

以上你只是当客人——完成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下面请你当“主人”——向老师和同学们提出问题,大家自由讨论。(略)

七,课外活动

网上拜访孔子:

①“中国孔子”网站;②孔子博物院;③论语;④孔子箴言名句;

欣赏视频: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节目“孔子”。(本人有该节目光盘)

探究性学习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

老师提出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对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你的见解是什么?可能不可能没什么联系?

充分讨论后揭示答案:这是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

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进一步提高;

第三境界,是做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 “君子”。

该文章转自[初高中语文123资源网]:http://

第四篇:吴泓老师语文教学教改感想

吴泓老师十年教改感悟辑录

●“想得明白”才能“做的明白”,“改变自己”才能“解放自己”。

●做任何事情都有难度,关键在于老师是否愿意去做,能否坚持去做。简单事,重复做,就能在做中积累经验教训;总结了经验教训继续前行就有可能越做越好。“罗马不是在一个白天建成的”。

●什么年龄读什么书,什么学段做什么事。高中阶段,应该多去研究精神和思想注入学生灵魂骨髓的方法和过程。所谓思想,就是对现实有真见,对人生有透视,对历史有深知,对宇宙有参悟。

●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过了历史的选择,具有典范性,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适价值。真正的经典可以丰富人类的心灵,给人以灵魂。阅读经典,学生不仅能获得广博的知识,还能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语文能力,更能塑造他们人格,确立其情感、态度、价值观。试想一下,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思想家倾心对话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其思想空间和精神境界固然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而今天的学校语文教育,就应该摈弃那些非经典之作的语文学习,摈弃那些拦腰斩断、割裂经典、急功近利的“应试阅读”;还要拒绝那些快餐式的所谓的“浅阅读”“悦读”对学生的侵

蚀。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的最终目标是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这些材料,生成自己的思考和思想,进而生长出高质量的语言。围绕着“精神和语言共生”这一总目标,文学也好,历史也罢,只要能用的都要拿来为我所用,实行鲁迅的“拿来主义”。

●要使表达走出平庸和肤浅,要让思想走向丰盈而深邃,就要在“读”的过程中去不断地思虑、琢磨、判断、追问、质疑、发现„„因为“读”什么决定了你“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你“说”或者“写”什么;“说”“写”的质量取决于你“阅读”的质量,“说”“写”的高度取决于你“思想”的深度。

●经典阅读,专题研究,读写一体,言意互转,精神和言语共生。

●“专题”为的是集中,“研究”为的是深入。当一个学生聚焦某个“专题”(或一个人物,或一部著作,或一段历史,或某个话题),材料不断积累,认识逐步加深,体验点点汇聚,思想层层积淀,分解化合,发酵蒸馏,就会凝结成一种对社会、人生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即精神、思想层面的东西;就会去陈言而留真意,除粗秽而存精气,就能做到由博返约,厚积薄发。

●就学生个体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而言,语文学习就是一个“就言而得意”到“据意而择言”的过程,一个通过言语世界的学习和拓展达到精神世界的深邃和丰盈的过程,进而言之,就是“精神和言语共生”的过程。它既不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或“二项对立,以一项为主导”,也不是“两者统一”,简单地重叠相加,而是双向共生,言意互转。一句话,“精神和言语共生”的“共生性”才是语文学科的特性。

●其实,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独立思考并生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不同的是,语文学科或者说语言学习,其主要的任务是——通过生成思想来生长出高质量的语言,以形成自己高质量的语言系统。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需要达成的“最基本的目标”是:高一年级由“感悟”发展到“思辨”,此为高中的初级阶段;高二年级由“思辨”发展到“研究”,此为高中的高级阶段(即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打下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基础)。不然,进入大学后我们的很多学生便“找不着北”。

●如果说从小学到初中阶段,是从“言语”这一面切入,从言语技能的学习去领悟作品的思想、精神、意蕴,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即侧重于先技后道、由技悟道,更多地体现语言的工具性;那么,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则要从“精神”这一面切入,把价值观的锻造、精神家园的构建放在首位,必须先道(精神、思想层面)后技(技巧、技能层面),由道悟技,以道御技,即由“形而上”至“形而下”,更多地体现语言的本体性。

●所谓语文学习的“常态”,阅读,应该是全面的、自觉自悟自主自愿的;思考,应该是深入的富有挑战性的;表达,应该是自由的淋漓痛快的。做,应该是自己愿意做、需要做而非外界强逼做、做给他人

观赏或夸耀的。这就是语文学习的“常态”。

●我所“需要”做的就是把学生引导到一个知识丰饶、精神丰沛的、很美好的“芳草地”,让他主动“吃草”,主动吸收最精华的东西。吸收困难一点的,我扶一下,推一把。至于怎么吃草,千万别管,也管不了,我只要立在一旁,表示我的“惊喜、膜拜与感动”就够了。

●我们从来都不用“树木”“森林”“江流”“湖海”这样比喻来形容我们的课程,我们喜欢说“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我们没有把学生带入那“丰硕美丽”茫茫无际的大森林,我们没有告诉学生那“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长江或者黄河都有哪些支流汇聚而成,我们只在“一桶水”里折腾、扑腾,多么可怜的“一桶水”和“一碗水”啊!注意了,“一碗水”能有什么格局?能成什么气候啊?

●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可以多元化解读作品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褒贬、扬抑、喜恶和爱憎,要让我们的学生——逐渐认识“人”的作用,充分实现“人”的价值,深入理解“人”的真实含义,最后完成人生的“自我塑造”。

●作为一名教师,你可以没有多少学问,但你不可以不善良,这是为师者的职业底线。

●我们的教育在播散温暖的同时,不应该播散阴冷;我们的教育在种植关爱的同时,不应该种植下怨愤和仇恨。他们在前一段路上被人们所放弃,不应该在我们这一段路上又被我们所放弃„„

●我们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耗时低效,不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不断提问并不停地布置大量的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吗?而长期如此这般,不仅取不到好的成绩,连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对语文的热爱,也会耗费殆尽!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高考之后考生教学楼上扔书本!这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也是教育的彻底失败!

●“先学后教”的核心或重点是我得首先教会我的学生“学会学习”。换句话说,我要给予他们捕鱼的工具和教授他们捕鱼的方法,我要授予他们打猎的猎枪和传授他们狩猎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我们很多的老师是没有耐力和信心——既不相信学生,自己又坚持不下去(生怕自己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只好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赶着时间地去“喂”学生;于是,学生“抢食”的能力逐步退化,最后是功能丧失殆尽,等着你老师来“喂”了。你老师不来“喂”,我就不吃。这我可有深刻体会!

●只有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行阅读、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进入一个新天地!

●树立危机意识、明确正确的行动目标、努力尝试或践行最后达到自我救赎、自我解放的过程。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各种教育典型、教学模式先后的登台亮相,反映出教育教学的多元多样的同时也折射出教育教学价值取向(学生观、课程观、实践观等)的迷茫与混乱。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我们真应该擦亮眼镜,头脑清醒。不然,今天学这个典型,明天学那种模式,最后,你只能像“邯郸学步”,爬着回去了。

●真正的教改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是尊重每一位学生,每一个个体生命(人生而平等);是轻负担、高效率且心情愉悦、思维充满了挑战性。

●我想,我的专题教学与现在大家说的专题教学不同的大概有三个方面:

一、不迷信学术权威,走出现行的教材,突破一学期一本语文“教科书”“一本书主义”的藩篱,选入并整合大量的与专题学习相关的、观点不同、见解各异的阅读材料,组合成专题学习课程。在完成语文学习基本任务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并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能力和品质,即既见“林”,又识“木”,树木、森林,形成“气候”。

二、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阅读是学生在阅读,思考是学生在思考,表达是学生在表达。教师不“喂”学生,而是让学生不断地熟悉并熟练使用捕鱼的工具或打猎的猎枪,让学生不断地掌握并反复实践捕鱼或狩猎的方法。一句话,学生是“读字当头”“问字当先”“读思并重”“自读自悟”,真正树立起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批判意识”和“结构意识”(认知结构)。

三、学生专题学习后的习作所呈现出来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要知道,这些习作不同于那些为应试而编的《优秀作文选》,它不是少数尖子生而是全体学生所表达出来的思维成果,它没经过老师、专家的捉刀加工而全部是学生们自己的反复修改过的原创。而这样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带给学生的是无比的惊喜

和成就感。

●有人曾问我:你让孩子把精力花到这些与高考没直接关系的地方,会不会影响高考成绩?我认为这个担心过于狭隘,过于急功近利。首先,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远不只是高考,还包括对知识的热爱,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树立等等。这对人一生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只为了高考而偏废了这一任务,我认为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是对学生的极大的不尊重;其次,事实证明,这些“额外的东西”恰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高考;最后,我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公民意识,这正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家长们关心孩子的高考,背后的实质是关心孩子未来生活的质量。一个拥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的公民才更有可能在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更有可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

●网络是美的,但网络再美也只是一个工具,一个信息时代里我们不可或缺的、使用起来方便、快捷的工具,一个使用之后感觉到能够与人的思维、思想同步的工具。

●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包括孩子)都有一种美的呼唤、爱的诉求,都有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怀。这是人的天性,关键是“你”要去“唤醒”它,即孩子那沉睡的感觉,唤醒之后又去保护它、提升它。

●阅读有计划,有交流,把阅读原作当成一个“点”,把了解一位作家当成一个“面”,给阅读一个广阔的“背景”,这样的阅读才记忆长久、刻骨铭心。不要期待阅读的效果立马可见,记住,你今日播下一粒种子,日后定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孩子定会成长为一棵不怕狂风暴雨摧折的参天大树。

●三年高中语文学习,与其读三百篇选入课本,还不如精读三十本中外的经典著作,或文学,或哲学,或历史,或政治,或经济甚至宗教等。除去假期,一月一本,好好读,细细品,认真想,学会书本教给我们的阅读、思考和表达的方法,使我们的语文能力、素养得以真正提高,这才是有意义的语文学习。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是——学生书读少了,老师课讲多了。

●我们与其在那坐而论道或者愤世嫉俗,还不如行动起来,改变点什么。当你还在喋喋不休的时候,我早已经不知道跑到多远的地方去了。

●十年来,我时时感觉到应试的威压,可我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声音存在:你一千次地把我的头摁下去,我又一千次地把头昂起来!

●应试教育是可怕的,可你又不得不应付它。怎么办呢?肯定不是向它投降缴械。曾经看到网友留言,转录如下:“教育科研在于改变人,再去改变课堂,改变人的思维,情感,价值观。这些宏观的东西变化了,微观层面的课堂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变化是本源性的,创造性的,不是缝缝补补。”于是,我改变自己,改变我的课堂,改变我们课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种变化告诉我和我的学生——真正的语文学习是不怕考试的!

●年轻的时候,只知道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以为那就是“教改”。十年的专题教学实践,才知道是我们的课程容量不够——阅读容量不够,思维强度不够„„在不断增加、改变“课程内容”的同时,我才意识到我不能再讲得太多了,我得把时间还给学生了,于是,我就不得不“以学生为主体”,因为完成这么大容量的学习内容是要给学生时间的。当学生大量的阅读、思考和表达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都远远超过我时,我就不得不放弃原先拥有的所谓“知识者”的地位而和学生一道阅读、一道思考,自然,师生平等的意识就不得不产生了。所以说,教改教改,其核心在于课改。当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改进行到一定的阶段,教改中遭遇的一切疑惑和不解都会迎刃而解。

●生命真的很神圣!很多时候我都会对我的学生说起:在这大千世界茫茫人海里,你们的父母相遇了,在“那一刻”,有了你们——有了你,而不是他或者她——你们说说,这是不是很神奇,很神圣!幼小的生命带给了你们父母多少期待和希望呢!?你们长大了,上学了,父母像是把一件世间最最珍爱的宝贝小心翼翼担惊受怕地交到学校老师的手里,他们多么希望孩子在学校能遇上自己生命中的恩人。其实,教育具体到了细节就是教师的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教育行为。遇上了一个懂教育(通人性)的老师,是我们孩子一生的幸运;遇上了一个不懂教育却以为自己很懂教育的人,对孩子而言,说是一场灾难,也不为过。

愿我能时时警醒自己:多倾听孩子(学生)的声音,从他们的需要出发,引领他们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事。

●为什么总有一些人追捧和热衷“准军事化管理”或者“军事化管理”或者“全封闭管理”这样的一些教育管理模式?我想从行为学和心理学角度来考量不外乎两点:

第一,整齐划

一、步调一致、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比丰富多彩、个性张扬、自由意志、独立思考„„

管理起来当然要容易得多,省心得多。

第二,整齐划

一、步调一致、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可以给“统治者”带来快感,满足一种征服的欲望。

他们是不会去理会“孩子是充满了灵性、神性”“让每一位学生的名字都充满神圣和庄严”这样的话的。他们哪管什么教育不教育(是“教训”吧)?他们要的只是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眼中和心里是找不

到“人”字的!

●我常自问:什么是“读写听说”?让学生把“读”看作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让学生把“写”看成对读者心灵的述说,聆“听”自然的箫声,悟“说”人生的旅程。这就是“读写听说”。

●其实,有些课只需要学生静静地坐着,从教师的讲授中接受信息,有些课要求学生完成指定任务,还有一些课要求学生讨论、辩论。形式随内容随目标而有所变化,犯不着每节课都来一点合作、讨论。合作学习的前提是自主学习,只有把自主学习做得扎实、充分、到位,你的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才会大放

异彩。

●难道关注多元化的、情境化的理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就不能表达或者提出

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了?

难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就不能进行接受性学习,强调讲授、背诵、记忆和语言的积累了?

难道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教师就不能够主动地预设

客观外在的教学目标和制定客观的教学计划了?

„„

其实,这些困惑与冲突,首先在于我们缺乏兼容并包的理性,其次是源于我们内心的焦虑和浮躁——我们不愿意花上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并实践各种课程理论研究的成果,似乎新的就一定要替代旧的,殊不知,新的就是从旧的发展而来的,它们彼此顾盼牵连、相融共生,而你只有置身其中,切实践行,方能感受其

“整合”之妙。

●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你总不能带着学生到水边(知识也是海洋)把学生往水里一推就啥也不管,那样,不淹死人才怪?你要到水里去,教会学生游泳,要告诉学生什么是蛙泳、什么是蝶泳、什么是自由泳。你要示范,你要手把手地教,你要告诉这样做的方法、道理、好处„„

有人说,语文是不用教的。说,你看,那些读书多的学生,语文成绩就是好!而语文学科的教学,人人都敢评几句,语文教师也无尽感叹:前世杀了人,今生教语文。如此说来,我们的孩子还到学校来干什么?要你语文老师做什么?白领工资,尸位素餐?

●一直以来,我们孜孜以求的“怎么读”的几篇几段、几招几式究竟意义何在?无穷无尽的语文练习题对学生语文能力及素养的形成或培养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的语文学习(如内容单元序列化、方法程序技术化的单元教学、单篇教学、语感训练等等)就真的是这样的吗?这样的学习,学生终生与经典无缘(即便有,不是“蜻蜓点水”就是“拦腰斩断”)所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我们考虑过吗?学生宝贵时光的耗尽,对知识热情的递减,对自我成长信心的丧失,对生命的漠视以及对美好情感细腻体验的日渐流失等等,我们关注到了吗?当求诸近而不得反求诸远,不断地、任意地向“外”延伸时,我们是否认真想过,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其外延就真的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注意:语文学习不是文艺创作)语文学习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或者说语文学习的“常态”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学生的语文能力及素养究竟是怎么样形成或培养的?体现语文能力及素养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语文学习或者说人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掌握规律的学习本来就是“研究性”的,凭什么非要把学习分之为“研究性”和“非研究性”的?语文学习“读什么”(一说“教学内容”)是以“知识中心”为取向,还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取向?换言之,知识、技能的习得与思想、精神的铸就,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到底哪一个更重要?是偏重前者还是后者?如果二者不能偏废,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地位、时段到底应该怎样确立?一本经典历史小册子与历史教科书的对照阅读、思考和表达,向我们昭示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就非得学习有关部门规定的出版社统一编写的“教科书”?这样规定的学习内容,其“知识假设、价值追求、伦理信念”的依据何在?纵观今日,面对无数的“韩寒们”“郭敬明们”“80后”“90后”们阅读与写作的崛起,我们有多少理由还死死抱住“一本书主义”的传统不放?一学期一本的语文“教科书”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我们语文教育的使命?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不断地强调我们所认为的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是否会违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进而走向教育的反面,成为非人道、非人性的“反教育”呢?语

文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乃至于科研,教师在行动上应该作出适当的调整与纠偏,行动准则

应以以下三种“意识”为出发点:

1、树立“生命意识”。因为生命具有惟一性,敬畏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也是教育的价值归依。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意义上了解并满足人在各个不同时期的“需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

生”。这是“为什么教”的出发点。

2、树立“课程意识”。课程即“跑道”即“过程”,即“知”转化为“能”“识”的时间经历。课程意识就要求我们建构不同学段,学生能力、素养、素质所构成的“言意”文本系统序列。这是“教什么”的出发点。

3、树立“课型意识”。即探索不同的“言意”学习内容所应采取的不同的课型或学习策略。这是“怎

么教”的出发点。

最后,我想说,语言学习如果不顾及心智的开发,特别是思维训练、文化教养和精神世界的培育,孤立地就“工具”抓运用,那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一句话,我们还是在做“无用工”!

●我们共同预设“跑道”(“家园”课程内容),一起向前“奔跑”(“家园”课程学习),彼此生成“思想”。注意:我们对课程的理解是“课”和“程”的统一,即在“跑道”上“奔跑”,是一个动词。我们课程所关注的焦点既是客观外在的目标,更是个体的内心体验;既是客观计划的制定,更是个体主观

意义的生成。

第五篇:论语十则教学实录(节选)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节选)

执教:广州外国语学校

熊芳芳

学生:成都市温江中学初一(9)班

生(齐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师:谁能解释“弘”和“毅”? 生:刚毅。师:“毅”是刚毅,“弘”呢? 生:胸怀宽广。

师:很好!“任重而道远”,“任”是什么? 生:责任。

师:什么责任?士以什么为责任? 生:仁。

师:这个“仁”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我们来看看孔子的解释(点击PPT):“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我想要成功、有所建树,我就帮助别人也成功,有所建树,我自己希望通达,我就帮助别人也通达,呵,自我的使命、他者的使命、社会的使命,他一肩挑了,任务重不重啊?

生:重!师:嗯,这任务实在够重了。“任重而道远”,“任重”我们明白了,那又为什么说“道远”呢?

生:因为一直到死才能停止。

师:很好,生命结束,才能停步。生命结束,才能下结论。所以《论语》中还有这样的记载(点击PPT):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曾子重病将死时,把弟子们全都召来,对他们说: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人一辈子小心谨慎,却不一定能够保证不犯错,保全身体不受刑罚,但是现在我快要死啦,从今往后,我可以避免这种危险啦,孩子们啊!你们知道吗?人只有到最后才能肯定地说:我保全了从父母而来的身体发肤,我保全了我的道德没做过什么亏心事。请问,在生命结束的前一个月,前十天,甚至前一天,能不能说这样的话?

生:不能。师:所以人一生的道路真是遥远啊,在中途我们都不能给自己下任何结论。以仁为己任,并坚持到生命的最后,就是“任重而道远”。再看下面一则(点击PPT),一起读。

生(齐读):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师:孔子谈的是松柏吗?

生:是借松柏来说人。像松柏在严寒中最后凋零一样,人也要经历考验才能显出他的精神和品质。

师:非常好,就好像李世民说的(点击PPT):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板荡就是动荡,在动荡的时世中才能了解谁是真正的忠臣。又好像文天祥说的(点击PPT):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在危难的关头,一个人的节操才能显现出来。好,最后一则,齐读(点击PPT)。

生(齐读):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师:“言”是什么意思? 生:一句话。

师:我们学五言古诗,七言绝句,这个“言”是指什么? 生:字!师:对了,“一言”就是一个字。所以孔子回答说:“大概就是‘恕’吧!”孔子是怎样解释这个“恕”字的呢?

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对于孔子的解释,你有怎样的理解呢?

生:就是要能够将心比心,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加给别人。师:嗯,还有吗?

生:我觉得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有时候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别人却很喜欢,不适合我的,可能适合别人,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情况而定。

师:嗯,非常好!因人而异,是吧?那如果是我喜欢的,认为好的,我就把它给别人,行吗?

生:也要看情况。我认为好的,别人不一定觉得好。我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师:哦,那,别人认为好的,我就给他,投其所好,这下对了吧?

生:也不对。有些东西是他所喜欢的,但不一定对他有益,甚至可能有害。

师:哦,那可难了,到底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样处理这些问题的。他最喜爱的弟子颜回死的时候,发生了一些事情(点击PPT):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孔子痛惜颜回的死,说:“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爷明明是要了颜回的命,但夫子觉得失去颜回,就是要了自己的命。可见孔子对颜回的感情怎样啊?

生:很深厚。

师:再看(点击PPT):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恸,什么意思?

生:痛苦。

师:嗯,极悲哀,大哭。弟子们劝他节哀,说:您悲伤得太过度了,要节制。您平时不是教导我们凡事要有节有度吗?孔子说:“有吗?我有悲伤过度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能为谁这样悲伤呢?”意思是说,只有他值得我这样痛哭。可见颜回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如何啊?

生:最重要。

生:没有人可以取代。师:很好。孔子最欣赏最疼爱的颜回去世了,颜回的父亲颜路来向孔子提出一个请求(点击PPT):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先进》)颜路可能想,我儿子是夫子最喜爱的学生,现在他去世了,夫子一定肯在安葬方面给我一些援助吧,于是请求孔子卖掉自己的车,为颜回买什么呀?

生:椁!师:椁是个什么东西呢?呵呵,咱们现在人死了要火葬,古时候的人死了是土葬,就要用到棺木。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死后棺木至少用两重,里面的一重叫“棺”,外面的一重叫椁,就是“内棺外椁”。颜路请求孔子把自己的车卖了为颜回置办外椁。结果孔子怎样回答呢?他说,无论有才还是无才,都分别是各人的儿子。颜回是你的儿子,孔鲤是我的儿子,孔鲤比颜回早两年去世,孔鲤去世的时候,孔子也没有卖掉自己的车来为他买椁,是因为孔子列于大夫之位,从礼仪上来说是必须有车而不可以步行的。我们看到,颜路认为好的,他想要的,孔子有没有给他?

生:没有。

师:所以,人之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之于人。不过颜回最后还是被厚葬了(点击PPT):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进》)孔子阻拦不了弟子们厚葬颜回,于是感叹说:颜回把我看作他自己的亲生父亲,我却不能把他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子啊!意思是,我终究作不了主,无法尊重颜回平生的素志啊!但这也不能怪我,要怪也只能怪他那些师兄弟啊。弟子们厚葬颜回,孔子认为他们做得对不对?

生: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

生:物质的形式并不重要。

师:很好,这不只是孔子的看法,也是颜回一贯的态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一生俭朴,可能营养不良造成疾病,29岁就死了。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尚且不在意那些外物,死了又怎么会讲究那么多呢?何况颜回秉承孔子的礼法,也不会愿意自己的葬礼过分铺张不合礼仪。所以孔子在告诉我们什么啊?

生:别人认为不好的,就不要给他。

师:对,人所不欲,也勿施于人啊!现在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之于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之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之于人。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绝对价值,或者说绝对标准呢?(生一时无法作答)好,我们来看看白居易的一首非常通俗的诗(点击PPT):

爱鸟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看看这首诗里,有没有绝对价值? 生:有。

师:是什么呢? 生:生命。

师:很好!诗人将心比心,推己及鸟。孩子会在傍晚盼望母亲回家,鸟也会在巢中盼望母亲回家。生命存在的权利,就是绝对价值、绝对标准,是毋庸置疑的。没有人能够说:啊,那只鸟本来就很想死,所以我打死它,就是成全了它!这是绝对说不过去的。当我们站在生命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可以施于人,什么不能施于人。但是,新的矛盾又来了(点击PPT):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就是说他只零买,不批发,呵呵);只射飞鸟,不射归巢栖息的鸟。虽然看起来很节制,但他还是射了鸟,你怎样看?

生:人都有自己的私欲,虽然他不射归巢栖息的鸟,但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样的鸟,都是生命,孔子这样做,让我觉得很失望。既然要射鸟,就不要打着“仁爱”的旗号,宣扬那些所谓的主张。

师(笑):很有爱心,很有思想!中国古时候的早期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就包含了射箭这样一门课程,孔子也是把射箭当作一种学习和游戏来对待的。人都会有弱点,孔子不是神,他只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在内心深处努力向善的人。他也许做不到绝对完全,但他一直带着弟子们走在这条追求的路上。所以他在另一次跟子贡对话的时候又说过一句看起来完全相反的话(点击PPT):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长》)在这里,孔子完全倒戈了,明明刚才还拿这句话教导弟子的,现在弟子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的时候,他又说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啊!这什么意思嘛?

生:他是要告诉子贡,这是非常难的。

师:很好,其实这句话背后还有一句潜台词,我自己—— 生:也做不到啊!师:对!孔子说,这是你做不到的啊,我也做不到啊,是人都做不到啊!这只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最高标准,不是我们可以完全做到的啊!我们不能停留在动物本能上,我们也永远达不到神的境界高度,但我们必须向着那个高度去走,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个在路上的过程。这就是和迁哲郎所说的那个“用最平凡的日常态度来揭示人性的奥秘”的孔子,那个从未把自己摆在神坛上、也绝非道貌岸然的孔子,很多时候他会袒露自己生命当中真实的软弱和困惑,却仍然执著地走在那条追求的道路上。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大家课后读一读《论语》,去认识一个真实的孔子。下课!生:老师再见!师:同学们再见!

(通讯地址: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凤凰大道102号广州外国语学校 邮编:511455 电话:*** 邮箱:xff0909@126.com)

下载教学实录:《论语》专题《侍坐章》 执教:吴泓(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实录:《论语》专题《侍坐章》 执教:吴泓(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两章-教学教案(5篇)

    一、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用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认识孔子虽遭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体会《......

    观“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估算》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观“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估算》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读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估算课堂教学实录,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对估算的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一节课不仅要体现教学内容的把......

    论语八则课堂教案,《论语八则》教学实录

    论语八则课堂教案,《论语八则》教学实录 篇一:论语八则教学设计《论语八则》【教材分析】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本文节选的......

    论语--12章--教学实录(5篇模版)

    投影出示相关介绍: 《论语》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从《侍坐章》论中职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优秀范文五篇)

    参评论文从《侍坐章》谈中职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者姓名:程钰铭 单位:唐山劳动技师学院 通讯地址:唐山市国丰大街111号 邮政编码:063300 联系电话:***从《侍坐章》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了解文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准确翻译文中语句,根据语言特点,......

    修改病句教学设计 (吴章兵)

    《修改病句》教学设计 ——2015年小学语文毕业复习研讨 江安县江安镇东城小学 吴章兵 学习目标 1.通过系统的复习,知道小学阶段常见的8种病句类型。 2.遵循病句修改的原则,掌握......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精选多篇)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