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章 体育教学目标
第二章 体育教学目标
第一节 体育教学目标概述
一、体育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概念
应该说,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中频繁地使用教学目标概念只是近些年的事,以前经常使用的是“体育教学目的”和“体育教学任务”,如在新中国成立后历次的《体育教学大纲》中,使用的都是“一个目的和三项任务”。那么,“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之间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在确定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之前,先来分析一下“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学目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的含义
(1)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人们设立体育学科和实施体育教学的行为意图与初衷。体育教学目的也是贯穿整个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概括性的和总体性的要求,它把握着体育教学的进展方向。
(2)所谓目标,则是努力的方向和预期的成果,是“要在各个阶段达成什么和最后达到什么”的意思。由此而论,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人们为达到体育教学的某个目的在行动过程中设立的各个阶段预期成果以及最后的预期成果。
(3)所谓任务,是受委派担负的工作或责任,即上位的人或事对下位的人或事提出的要求及布置的工作,是“要做什么”的意思。由此而论,体育教学任务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目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所应该做和必须做的工作。
(二)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 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三者之间应是如下的相互关系:
(1)各个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的总和就是最终的体育教学目标。(2)最终的体育教学目标(代表着最终成果)是实现了体育教学目的(意图)的标志。
(3)体育教学任务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体育教学目标所应该做的实际工作和责任。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某人请朋友吃饭,其目的(意图)是增进感情;其总目标(总效果)是使朋友高兴(使朋友高兴了即是增进了感情的标志);分目标(各个事情的分效果)则有:接送好、吃得好、氛围好、谈得好等等;其任务则是安排好车、安排好饭菜、安排好饭厅的氛围、安排好有趣话题以及安排好适合的陪客等等。
举体育教学的例子说明:如体育教学的一个目的(意图)是让学生掌握篮球技能从而增强终身体育的能力,那么篮球教学总目标(总效果)就是学会主要的篮球技术和有关知识(学会主要的篮球技术和有关知识是掌握篮球技能的标志),篮球教学的分目标(各个教学课的分效果)则是掌握篮球的最基本的技术、学会运用战术、学习有关规则和相关链接、学会篮球欣赏等等,而各个篮球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学好那些被认定是基本的篮球技术、一步一步地掌握被认定是基本的战术和运用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学习篮球的规则和有关相关链接、一步一步地学会理性地观赏篮球竞赛。
可以看出,体育教学目标是一个上承体育教学目的,下启体育教学任务的中间环节,因此是体育教学既具有定向、定位功能,也具有定标、定量功能的重要方向因素,体育教学目标是我们搞好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认真研究的教学因素,这也是近年来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三)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对体育教学目标下定义了,本教材认为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如下: 重要概念:
体育教学目标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预期成果。这个预期成果可分为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性成果是体育教学的阶段目标;阶段性成果的总和就是最终成果,即体育教学总目标。体育教学总目标是体育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标志。
二、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一)体育学科的多功能
功能取决于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同理,体育学科的功能来自于体育学科自身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由于体育学科的内容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现象,如产生于宗教礼仪中的体育活动、产生于军事中的体育活动、产生于民间娱乐中的体育活动、产生于教育中的体育活动、产生于养生保健中的体育活动、产生于竞争竞赛中的体育活动等等。因此,体育学科具有了上述这些文化母体所带有的多样功能和特征。(二)体育学科的价值
由于体育学科具有多样的功能和特征,使得体育学科具有了多方面价值取向多样性。功能与价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不相同,功能是一个事物或物体固有的作用范畴,而价值则是利用者面对这个事物时的态度和选择,即我们所说的价值取向。虽然体育学科的功能是相对稳定的,但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和不同的国度中,体育学科的各个功能被不同程度地加以利用,体育学科被赋予各种各样的价值,此时,体育学科有些功能可能被忽视,这方面的价值也难以实现。例如,在战争时期,人们更强调体育的军事功能,追求体育的军事价值,由此形成军国民主义体育教育形态;而在和平的年代,人们更追求体育的愉悦和发展的价值,注重实现体育的娱乐价值,由此形成快乐体育的形态。
当然,人们在注重追求某种体育功能并努力实现某种体育价值时,也并不是绝对单一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是同时追求几种体育的功能,注重实现体育的多种价值,只不过是更注重、更强调某个功能而已。(三)体育教学的目标
如前所述,不同时代的体育教育都有着独特的目标体系,这些目标是当时的社会对体育价值取向的具体化,也是对体育功能及重要性的认识。通常,人们对体育的期待是相当宽泛的,它包括了对个体人发展的功能的期待,也包括对国家建设促进功能的期待,对提高本民族素质的期待,以及对强国强种功能的期待。所以,无论是哪种体育形态,其体育教学的目 标通常都不是一个,一般说来,从体育教学的第一目标的设定就可以大致看出该体育形态的价值取向,当然目标顺序与价值取向不完全吻合的例外也有。
(四)体育教学目标、体育学科的功能及价值之间的关系
功能、价值和目标的意义各不相同。功能是一个事物固有的、客观的属性;而价值是外赋的、主观的属性;目标则是根据功能进行价值取向后的行为效果指向。
功能是事物固有的和客观的属性,而价值是外赋的和主观的属性,也就是说,一个事物即使具有这个功能,而人们如果没有看上这个功能,也不会把这个功能的实现作为目标;相反,一个事物不具有这个功能,即使人们非常希望通过这个事物实现这个功能,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我们不能将功能简单地等同于目标,也不能将价值简单地等同于目标。我们虽然认识到了体育的多种功能,但也不能将这些功能都不加分析地作为体育学科的目标。
体育学科的功能不会有大的改变,但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体育价值取向,因此体育教学的目标会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产生相应的变化。
三、合理制订体育教学目标的意义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合理地制订体育教学目标对于体现体育学科的功能,完成人们对体育学科的价值期待是非常重要的。合理制订体育教学目标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充分发挥体育学科教学的功能 只有合理地制订了体育教学目标,才能明确要实现哪些体育教学的功能,如健身的目标可以帮助实现体育教学的健身功能;愉悦身心的目标可以帮助实现体育教学的满足乐趣功能;传授技术的目标可以帮助实现体育教学的授业功能等等。如果乱定体育教学目标就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功能,如有些老师不适当地制订了“研究”和“创造”的体育教学目标,使目标偏离了体育教学的基本功能,因此也就无法发挥好体育教学的主要功能,使得这些体育课上得空洞而虚假,使得体育教学的质量大为下降。
(二)保障实现体育的教学目的(意图)
只有合理地制订了体育教学目标,才能稳妥地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如前所述,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目的实现的标志,如使学生的体格强健是健身目的的标志;使学生每个单元每节课都能愉悦身心是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的标志;让学生在本学段学好一项有用的运动技能是促进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形成的标志等等。如果总的体育教学目标不是体育教学目的的标
志,那么就意味着体育教学目的(意图)没有得到实现。例如,针对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的目的制订的教学目标却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全体学生都达标”就很不恰当,因为“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必须是“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的目标,“全体学生都达标”不能标志“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的形成”,因此这是个不当的目标,当然也就无助于体育目的(意图)的实现了。(三)确保层层目标衔接,最终实现总目标 如果制订好了每一个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就可以保证阶段体育教学目标的总和等于总的体育教学目标,那么就意味着总的教学目标可以顺利完成;反之,如果错定了阶段体育教学目标,就使得阶段体育教学目标的总和不能等于总的体育教学目标,那么就意味着总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因此,正确地制订好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层层目标衔接,是最终实现总 目标的可靠保证。
(四)明确和落实体育的教学任务
体育教学目标决定着具体的体育教学任务。目标是标志,没有标志就没有方向,但只有标志没有具体的行动,标志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要有具体的体育教学任务来支撑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学任务要以体育教学目标为依据,好的目标有助于明确教学任务,体育教学目标是“的”,体育教学任务是“矢”,有了明确的目标,教学的任务才能“有的放矢”,切实有效。在过去《体育教学大纲》里,只有“一个体育教学目的和三条体育教学任务”,也就是说是“在一个意图下面明确了三项工作”。因此,该目标体系缺乏明确的目标性,显得指导性不强。
(五)规约了体育教学过程
体育教学目标不仅在方向上对体育教学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在具体的步骤和方法上也具有规约的作用。体育教学要取得怎样的结果?要先达到怎样的结果,再达到怎样的结果?它们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这些都要靠制订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来明确。体育教学目标预先规定了体育教学的大致进程,体育教学的展开过程就是体育教学目标得以一一实现的过程。因此,清晰的体育教学目标有利于体育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控制,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设计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六)指引、激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目标反映了人的愿望和努力方向。当明确的目标意识延伸到人的行为领域,并同行为相联系的时候,则形成动机和动力源泉。虽然体育教学目标并不完全是由任课教师和上课学生群体制订的,但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必定充分反映着教师的努力方向和学生的学习愿望。因此,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必定可以指引教师的工作,必定可以激励学生学习。体育教学目标为教师指明了体育教学工作的预期成果,使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工作的努力方向。体育教学目标的不断实现还会使教师受到鼓舞,实现过程中的困难也会促使教师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所以明确、具体而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可以指引教师努力地工作;同理,体育教学目标也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了达成的标志,使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学习目标的不断实现会使学生受到鼓舞,实现过程中的困难也会使学生受到鞭策。所以,明确、具体而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地学习。(七)形成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
体育教学目标是个到达点,是个标志,因此其本身就是很鲜明的和可判断的标准,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而总目标的达成与否就是在教学过程终结时进行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从这一点上讲,体育教学目的和体育教学任务都少有标准的性质,因此难以用来作为检验体育教学成果的标准。
第二节 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
同任何事物一样,体育教学目标也有着自己的结构,我们认为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是由体育教学目标的外部特征和内部要素共同构成的。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外部特征
体育教学目标的外部特征是:属于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以外的,但对体育教学目标内容具有规定性的那些特点及其标志。体育教学目标的外部特征主要有:目标的层次、目标的功能与特性、目标的着眼点、目标登载的文件。(一)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
首先,体育教学目标是由多个层次的目标组成,其中有:体育教学总目标(也是超学段体育教学目标)、学段体育教学目标、学年体育教学目标、学期体育教学目标、单元体育教学目标、课时体育教学目标,甚至还有下位的技术点或知识点教学目标。(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与特性
所谓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与特性,是指各个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性”,就是“为什么要有这层目标”、“这层目标是干什么的”等层次目标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如果不明确各层目标的功能与特性,这层目标就会与其他层目标相混淆,那么该如何考虑、如何制订、如何表述这个目标也就不清楚了。我们也可以把“目标的功能与特性”理解为“目标的定位”或“目标的个性”。过去有些体育教师把“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目标写进课时的目标,就是因为不了解课时的体育教学目标具有不宜写进如此大的目标的“功能与特性”所致。(三)体育教学目标的着眼点
各层体育教学目标有着各自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各层的目标就有自己独自的“着眼点”,就是“围绕着什么来看目标”和“围绕着什么来写目标”的视角。例如,学段体育教学目标就是围绕着“本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单元体育教学目标就是围绕着“运动技能学习”,两者在这里是不能互换和颠倒的。因为,学段体育教学目标面临许多的运动教材,因此不可能围绕某一个运动技能来写,它面临最清晰的对象是“在这个发展阶段学生需要什么,能发展什么”;同理,单元体育教学目标是学段目标的下位目标,它也不可能围绕学段的发展来写目标,而它面临最清晰的对象是“在这个单元中,利用这个运动教材应该发展学生什么,能发展学生什么”。
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着眼点”也是形象地辨别体育教学目标功能的“观察点”。
(四)体育教学目标搭载的文件
这也是各层体育教学目标的一个表面性特征,因为不同的体育教学目标所“搭载”的文件也不同,如《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文件上不可能出现“课时的体育教学目标”,也绝不能像写“课时体育教学目标”那样具体,同理,在教师的教案上也不能出现“超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也不能像“超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那样写教案的目标。因此“目标搭载文件”又是一个可以形象地辨别体育教学目标功能的“观察点”。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内部要素
体育教学目标还有它内部的要素。例如,我们在体育教学目标中写了“学习单手投篮”,这是一个不合格和不完整的体育教学目标,因为这个目标不具体,也无法用它来检验目标是否实现。如果制订“学习单手投篮”这个目标,我们只能根据它来判断学生“是否学习了单手投篮”和教师“是否教了单手投篮”,换句话说,只要教师教了、学生学了单手投篮,这个目标就算是达成了,但学了几次?学生学会了没有?都不在这个目标之中,因此说这样的目标是“管教不管会”的,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能指导体育教学实践的。
那么,什么是体育教学目标的内部要素呢?美国著名体育教学论专家西登拓朴(8idientop)认为:具有指导性的体育教学目标(intmctional objective)应该包括“达成什么样的课题”、“在什么条件下达成课题”、“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三个内容,这就是体育教学目标的内部要素。(一)条件(在什么条件下达成课题)条件是决定目标难度的因素。在规定目标难度和学习进度时,可以利用目标中条件因素来进行变化,如同样是排球的垫球,可以根据条件的变化来改变教学目标的达成难度。如: 条件A:自己抛球后,将球垫起。条件B:接垫同伴在3米外柔和的抛球。条件C:接垫同伴隔网抛采的球。条件D:接垫同伴隔网发过来的球。(二)标准(用什么标准采评价)标准也是改变目标难度的一个因素,同样是“接垫同伴隔网发过来的球”,就可以通过改变标准来调整目标的难度,如: 标准A:垫出的球要达到2米的高度,并落到本方场地中。标准B:垫出的球要达到3米的高度,并落到本方场地的前半场。标准C:垫出的球要达到4.5米的高度,并落到本方场地的前左方规定的范围内。(三)课题
课题可以通过改变动作形式(运动课题)来改变目标的难度,如体操中的平衡运动的课题:
课题A:手放在什么位置都可以,做十秒钟的单脚站立。课题B:手在体前相握,抱膝盖,做十秒钟的单脚站立。课题C:闭眼做十秒钟单脚站立。
课题D:闭眼并手在体前相握,做十秒钟的单脚站立。知识和原理理解方面的目标也是如此,如: 例.1:用图形标出篮球1-2-2联防的图形。
例2:能按照指导,正确地做出篮球重-2-2联防的站位。例3:能在几种联防的图形中,找出篮球1-2-2联防的图形。第一个目标是根据记忆而进行的判断;第二个目标是脱离理论概念后能够在实际中形成篮球1-2-2联防的概念;第三个目标是能够区别1-2-2联防与其他联防的区别,目标就是这样层层递进的。要说明的是:越是在体育教学目标的下位层次,“课题”、“条件”和“标准”这三个目标结构就越是体现得明显,特别是在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和技术点目标上体现得很清晰,但是在上位的目标里,虽然也有“课题”、“条件”和“标准”的目标结构,但由于所搭载文件的表述方式要求以及篇幅的限制,其表述在多数时候不是很清晰,或者是放在其他的解读文件中进行说明的。
第三节 各个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与制订
一、超学段体育教学目标(一)外部特征
一般把超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称为学科目标或体育教学总目标,它是超越各个学段学生年龄特征的、概括体育教学最本质功能的最上位教学目标。
超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外部特征如下:
(1)功能与特点:是与其他学科相对比的体育学科的定位目标。(2)目标着眼点:学科的特性与功能。
(3)搭载的文件:国家教学文件,如教育部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理论书籍。
(二)制订超学段体育教学目标时的注意事项
(1)要有整体的观点:要注意使体育能与其他学科一起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目标制订得要全面,在体例上也应与其他学科的目标表述相统一。
(2)要有学科的观点:体现出体育学科的目标特点和独特作用,注意完成体育学科的职责,着重写明特色的目标,不要制订体育学科不应该完成或无法完成的目标。
(3)要有系统的观点:由于是跨学段的目标,因此目标要有联系性、衔接性和系统性,要使各学段的目标都有所体现。(三)制订超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步骤
(1)先列出目标的各个方面,如列出技能、知识、行为、锻炼、态度等。
(2)集中制订出各个方面的总目标,如运动技能习得的总目标有:“精学2-3项运动技能”、“粗略掌握10-15项较常见运动技能”、“掌握体育锻炼与保健的基本方法”三项基本内容(这其中已经初步考虑了小学、初中、高中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学段体育教学目标(一)外部特征
在过去,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是以“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的表述形式出现的。在现在的《体育课程标准》中,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则是以各个“水平学习目标”(如“水平四学习目标”)的表述形式出现的。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外部特征如下:
(1)功能与特点:大、中、小学之间相对比、相衔接的体育教学策略性目标。
(2)目标着眼点:各个学段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
(3)搭载的文件:国家颁布的各学段的体育教学文件,如《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校的体育教学计划等。
(二)制订学段体育教学目标时的注意事项
(1)要有系统的观点:虽然是一个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但它必须服从跨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本学段的目标要与上、下学段的目标相衔接,在体例上也要与上、下学段的表述形式相一致。(2)要有学段的特点:不同的学段面临着不同身心发展阶段的学生,因此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要为根据本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具有学段特色的教学目标,学段的目标要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下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3)要有责任感:学段目标必须体现本学段应该完成的阶段性任务,因为如果各学段的目标不能实现,那么超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也就谈不上目标的系统性和各学段的衔接性了。(三)制订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步骤
(1)认真学习超学段目标中的各个方面,如技能、知识、行为、锻炼、态度等。例如,认真领会运动技能习得的总目标:“精学2-3项运动技能”、“粗略掌握10-15项较常见运动技能”、“掌握体育锻炼与保健的基本方法”三项基本内容的含义。
(2)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制订出各方面的学段目标,如制订技能的学段目标为:“精学1项运动技能”、“粗略掌握3-4项较常见运动技能”、“学习体育锻炼的原则和制订运动处方的方法”。
三、学年体育教学目标(一)外部特征
学年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各个学校制订的年度体育教学计划中的目标。学年体育教学目标的外部特征如下:
(1)功能与特点: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需要,制订的年度发展性目标。(2)目标着眼点:各年龄的身心特点和学校的年度教育计划。(3)搭载的文件:学校和体育教研组的《教学计划》。(二)制订学年体育教学目标时的注意事项
(1)要有系统的观点:学年的体育教学目标必须服从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本学年的目标与上、下学年的目标要有机衔接,目标的表述在体例上也应与上、下学年相一致。
(2)要有阶段的特点:有些学年的学生有很特殊的身心发展课题,如青春发育期的某些年龄段,因此学年体育教学目标要符合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具有鲜明的年级特征。
(3)与学校年度的各项工作相结合:由于各学校的工作计划都是以年度为主安排的,每个学年学校都会有一些与体育教学有关的工作安排,如军训、夏令营和各种全校体育活动等,体育教学目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校年度工作安排的影响,因此要加以统筹考虑。(4)要有责任的观点:学年体育教学目标必须有利于完成年度的教学任务,如果各学年的教学目标不能实现,那么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就会落空。
(三)制订学年体育教学目标的步骤
(1)认真研究学段体育教学目标中技能、知识、行为、锻炼、态度等目标内容。例如,领会运动技能习得的学段目标:“精学1项运动技能”、“粗略掌握3-4项较常见运动技能”、“学习体育锻炼的原则和制订运动处方的方法”。
(2)根据本学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上个学年的体育学习情况,制订出各个方面的学年目标。例如,在运动技能目标方面制订:“重点学好篮球的主要进攻技术”、“粗略掌握羽毛球和轮滑运动技能”、“学习体育锻炼的知识和力量练习的方法”的目标内容。(一)外部特征
学期的体育教学目标是根据年度的教学目标分割而成的学期体育教学计划中的目标。
学期体育教学目标的外部特征如下:
(1)功能与特点:反映气候与学期日程安排的,由学年的体育教学目标分割而成的教学目标。
(2)目标着眼点:学期所在季节对教学的影响和学期的教学安排。(3)搭载的文件:学校和体育教研组的《某某年度第一(二)学期教学计划》。
(二)制订学期体育教学目标时的注意事项
(1)要有季节的观点:学期目标主要要考虑季节的因素,它是将一个学年的目标一分为二,但内容却不是简单地一分为二,分解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季节特征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2)与学校的学期工作安排相结合: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在两个学期中也是各有重点的,上、下学期都会有一些与体育教学有关的特殊安排,如春天有运动会和中考体育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期体育教学目标的制订,因此要统筹考虑。
(3)要有责任的观点:如果各学期的体育教学目标不能实现,那么学年的体育教学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学期的目标必须体现本学期应该完成的任务。
(三)制订学期体育教学目标的步骤
(1)认真研究学年体育教学目标中各个方面。例如,领会运动技能习得的学段目标为:“重点学好篮球的主要进攻技术”、“粗略掌握羽毛球和轮滑运动技能”、“学习体育锻炼的知识和力量练习的方法”三项基本内容。
(2)根据本学期的气候、场地情况和上学期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出各个方面的学期目标。例如,在运动技能方面制订:“重点学好篮球的‘三打二’和‘四打三’的进攻技术”、“粗略掌握羽毛球(因为在春夏交接的季节比较适合学习羽毛球)”、“学习春季体育锻炼的方法和上肢力量练习的方法”三项学期的教学目标。(一)外部特征
单元体育教学目标是以某一个学习内容为中心制订的教学目标,它的外部特征如下:
(1)功能与特点:依托各个运动项目学习和依据各运动项目特性制订出的实质性的教学目标。
(2)目标着眼点:运动项目的特性及其学理。(3)搭载的文件:各个教师的《单元教学计划》。(二)制订单元体育教学目标时的注意事项
(1)要有“教程”的观点:单元教学目标本质上是一个“教学程序”的目标,是运动技能学习的基本单位,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都是由运动技能的“学理”所决定的,所以单元体育教学目标要反映教学程序的科学性及学理。
(2)要有“模式”的观点: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形成不同的教学单元,不同的教学单元形式实际上就是不同的教学模式。因此,单元体育教学目标要有利于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形成各种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3)要有全面的观点:由于单元是围绕运动教材设计的,是以运动技能的教学为主线的,但是体育教学还具有其他的教育效益,因此单元的体育教学目标有利于把各方面的教学目标依托在运动学习上,单元教学目标要全面。
(三)制订单元体育教学目标的步骤
(1)认真研究有助于“学好篮球的‘三打二’和‘四打三’的进攻技术”和相关的技能和体能评价标准,制订出更为细致的教学目标。(2)认真研究“学习篮球的‘三打二’和‘四打三’进攻技能”过程所具有的一切教育因素,制订出适合的道德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目标。(3)认真研究“学习篮球的‘三打二’和‘四打三’进攻技能”过程所具有的体能锻炼因素,制订出适合的体能锻炼目标。
(4)认真研究“学习篮球的‘三打二’和‘四打三’进攻技能”过程所具有的认知因素和重要知识点,制订出适合的知识和认知的目标。(一)外部特征
课时体育教学目标是根据单元目标分解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课时体育教学目标的外部特征如下:
(1)功能与特点:根据单元计划的逻辑(学理)程序分割和排列的目标。(2)目标着眼点:教学时空的情景和45分钟的条件。(3)搭载的文件:体育教师的《教案》。(二)制订课时体育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
(1)要有准确的时间观点:如果说上位的教学目标还有调整余地,那么课时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在时间上要有比较准确的计算,即制订的目标要能在4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
(2)要有“条件”的观点:课时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直接受到教学条件的影响,如教学班的人数、器材数量和质量都与课时目标的制订有直接的关系。
(3)要有全面的观点:课堂教学主要是围绕着技能教学和身体锻炼进行的,但也必须注意其他方面的教学目标,制订的课时体育教学目标要有全面性。
(4)目标要具体、清晰:课时体育教学目标要清晰地说明“课题”、“条件”和“标准”三个表示目标结构的内容,使课时目标具体而清晰。(三)制订课时体育教学目标的步骤(1)认真研究能代表 “学好篮球的 '三打二'的进攻”的技术细节及其评价标准,制订出更为细致的目标。
(2)认真研究 “篮球的 '三打二'”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某些教育因素,制订出适量的符合该课时教学的道德教育或行为教育目标。(3)认真研究 “篮球的 '三打二'”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某些锻炼因素,制订出适量的符合该课时教学的体能锻炼目标。
(4)认真研究 “篮球的 '三打二'”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某些认知因素,制订出适量的符合该课时教学的知识学习和认知目标。(四)对几个课时体育教学目标的案例分析
七、各个层次体育教学目标特征一览表
各个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各个层次目标的外部特征和表述方式一览表,从中可以对比看出各个层次目标的不同特点。
第四节 中国现行体育教学目标的介绍
一、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系统的发展
多年来,可以说中国一直只有比较笼统地、指令性的“体育教学目标”,衡量体育教学质量也一直是依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的。但是,《体育教学大纲》的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只是提出对学生发展的笼统要求,可以作为表象性、行为性的内容很少,各学段和各年级的教学任务也分不出阶段的层次。因此2000年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以及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教学文件中的目的和任务对体育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强,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也常常难以确立和把握体育教学的目标、难点和重点,体育教学评价也缺乏客观的标准,这些都是体育教学目标系统出现问题所致。归纳过去的体育教学目标系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凡方面:(1)体育教学目的的表述不明确,目的所注意的往往是期望性的要求而不是必须达到的结果。
(2)技能掌握和身体锻炼的教学任务不甚清楚,而其他方面的教学任务更加模糊。
(3)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之间的衔接不好,明显存在着体育教学目标的区分度不高、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4)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点不明确和缺乏特色,导致大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目标雷同现象严重。
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系统发展始终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完成社会对体育教学的期待和要求。五十多年来,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系统基本上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对体育的要求,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国的体育教学目标系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不断将时代对教育和体育的内在要求包容在体育教育目标中去,是中国体育 教学目标系统要研究的课题。
二、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系统的完善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2001年教育部陆续制订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 《全国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这些文件对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进行了全面的规定。
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中国大中小学的体育教育逐步向体育与健康教育转轨。2001年10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供实验使用的《体育伯,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其中提出了全新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见相关链接)。这个体育教学体系涉及了体能、知识、技能、兴趣、爱好、习惯、心理、交往合作、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诸多方面的教育目标,并各个教育目标分为五个领域,再将各领域目标进行水平划分,分出层次。这个目标方案重新构建了体育教学目标系统,也在目标功能发挥以及目标衔接的问题上作出了思考和努力。
中国新一轮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为重新思考和建立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系统提出了要求并开辟了道路。但是由于这个探索的时间不长,因而在新课标的目标方案中还必然地存在一些不足,面临新的课题。科学的体育教学目标系统的确立,必须遵循体育和教育的自身规律,要以“体”为对象,以“育”为目的,以身体锻炼为特征,科学的体育教学目标系统应该是一种兼顾人文本位、教育本位、人体本位的 “三位一体”的综合形态。符合体育的特质和内在价值规律的体育教学目标系统,才会有助于形成对人产生价值和教育影响的体育教学才能体现体育文化与教育完美结合。
展望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系统的完善与发展,可以预见,有关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系统的研究必将随着新的体育教学改革,随着体育教学基础理论的不断完善而更加深入,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系统也将在这种研究和探索中朝着更具时代特征,更反映社会要求、更体现目标特点、更能指导教学实践的方向发展。
第二篇:体育教学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
一、田径类:
1、认知目标:学生初步学习*****项目的*****技术,建立******的概念,了解******运动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发展(快速奔跑、投掷、跳跃)能力,使(40~50%的学生能初步掌握*******技术动作,同时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弹跳、协调、灵敏、爆发力)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练习中学会合作、学会评价,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能在课堂内自觉、自律、自信,并不乏个性的张扬;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会团结、学会竞争,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篮球类:
1、认知目标:了解篮球运动特点和基本规则,体验和感受球性,了解本课的练习方法,明确(运球、传接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跳投)技术原理及作用,尝试学习简单、基本的****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40%~50%)以上的学生初步掌握*********的动作要领,提高指、掌触球,手腕压、翻、转等动作,提高控球能力,(为学习和掌握传、接、运、投等技术奠定基础),发展学生的灵敏、力量、速度等素质,提高协调性及快速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互相交流、反复练习的学习习惯和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发展学生个性和心理素质。
三、排球类:
1、认知目标:了解排球运动特点和基本规则,体验和感受球性,对******技术动作建立初步概念,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40~50%)以上的学生能初步掌握排球*****技术的基本动作,手型、击球点、步法掌握良好,上下肢协调用力,发展学生的灵敏、力量、速度、柔韧、协调等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排球*****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自尊、自信、勇于克服困难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团队协作,积极进取等精神。
四、体操(技巧)类: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体操技巧******技术动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技巧练习,2、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技巧动作练习,使(40~50%)以上的学生能初步掌握技巧(滚翻、鱼跃、平衡、倒立)技术,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增强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和骨骼力量,促进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改善前庭器官的机能,提高平衡能力,控制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对学习技巧练习的兴趣,培养自信、果断、镇定、顽强、协作、互助的精神品质,树立安全意识,学会简单的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方法,避免偶尔出现的意外事故损伤。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法、教学手段
一、田径类
1、跑
A、蹲踞式起跑 第一课次
重点:起跑的合理姿势
难点:起跑时蹬地迅速、摆臂有力
教法:介绍蹲踞式起跑的意义、挂图讲解、教师示范讲解、指导纠错、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原地高抬腿练习体验蹬摆、原地蹲踞式模仿练习、学习“各就位”、“预备”口令时的动作、分组做起跑的分解动作、分组听口令做蹲踞式起跑动作、分组进行30米起跑练习
第二课次
重点:起跑与起跑后的加速跑环节
难点:起跑时蹬地迅速、第一步落地快,摆臂有力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示范讲解、指导纠错、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高抬腿练习体验蹬摆、分组各种姿势听口令10米快速反应跑、分组听口令做蹲踞式起跑动作、前一排排练习完整的动作,后一排用前脚掌顶住练习者的有力脚,帮助其练习蹬地动作、两组两组组间隔3到4米距离同步进行蹲踞式起跑同终点追逐跑
2、跳
A、蹲踞式跳远 第一课次
重点:助跑上板与踏跳 难点:助跑与起跳的衔接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完整及分解示范讲解、指导纠错、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原地摆臂练习、单跳双落练习、上一步踏跳练习、上三步、上五步踏跳练习、使用踏跳板助跑3到5步快速起跳过牛筋练习(牛筋距板1.5~2米,高度40~60cm)
第二课次
重点:助跑与起跳的衔接
难点:助跑轻松快速,上板准确有力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助跑起跳的示范讲解、指导纠错、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原地摆臂练习、单跳双落练习、使用踏跳板助跑3到5步快速起跳过牛筋练习、短距离助跑上板起跳练习、体验简单的确定助跑距离方法练习、使用踏跳板助跑快速起跳过牛筋练习
B、跨越式跳高
第一次课(助跑和起跳)
重点:助跑轻松自然、起跳有力 难点:制动快速,准确起跳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完整及分解示范讲解、指导纠错、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迈步起跳练习、2到4步助跑起跳练习、45度短距离助跑起跳摸高练习、体验助跑起跳越过牛筋(40~60cm)的动作
第二次课(腾空和过杆)
重点:两腿依次过杆,强调蹬摆结合难点:过竿技术的合理运用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完整及分解示范讲解、指导纠错、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原地过杆模仿练习、原地两腿依次跨过折叠式小体操垫、变换皮筋角度的过杆动作练习、斜向助跑两腿依次越过皮筋练习(分层次,设不同高度)
3、投
A、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 第一次课
重点:体会蹬地、收腹、甩臂 难点:出手速度和角度
教法:结合挂图讲解并示范、教辅结合(设置出手角度线、远度线、仿射击靶心等)、指导纠错、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持握球手法、自抛球击掌练习、掷准练习、双手持球胯下前抛、双手持球头上后抛、直腿坐姿双手头上掷实心球、跪姿双手头上掷实心球
第二次课
重点:体会由下向上、向前抛掷动作的用力顺序 难点:出手速度和角度
教法:结合挂图讲解并示范、教辅结合(设置出手角度线、远度线、仿射击靶心等)、指导纠错、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自抛掷练习、徒手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练习、自制报纸团投掷练习(前抛、后抛等)、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练习
二、篮球类
1、行进间运球 第一次课
重点,触球部位和球的落点,以及控制球的能力 难点:动作协调、上肢控制球的力量和方向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讲解、完整和分解示范、指导纠错、学生展示、游戏竞赛、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球性练习、原地运球(左右手)、原地转行进间运球、20米直线运球、分组曲线运球、运球抢断、运球接力
第二次课
重点:控制球的能力
难点:动作协调、上肢控制球的力量和方向
教法:教师讲解、完整和分解示范、指导纠错、学生展示、游戏竞赛、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球性练习、原地运球(左右手运球、高低运球)、原地转行进间运球、30米直线运球、分组曲线运球、运球抢断比赛、运球接力比赛
2、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第一、二次课
重点:按拍球的部位
难点:手、脚的协调配合
教法:教师讲解、完整和分解示范、指导纠错、学生展示、游戏竞赛、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
1)复习原地运球。巩固学生运球动作,提高学生对球的控制能力。2)原地左右手运球练习,尝试性练习球变向换手。
3)过障碍物左右手运球。纠正学生变向换手运球易犯错误,明确动作要领,要求学生掌握技术动作。
4)两人一组面对面换手变向运球。引导出上步转体探肩动作,提高学生保护球与手控球的能力。
5)慢速体前换手变向运球。行进间过障碍物换手变向运球,结合篮球运球中的急停急起,递进式分层次进行运球练习。
6)运球抢断球游戏。通过游戏,强调学生的运动体验,让学生享受、体验学以至用的成功感,进一步让学生得到身心及社会适应的健康发展。
3、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第一、二次课
重点: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基本手型(传球:持球正确,蹬地、伸臂、肘不外张、屈腕、拨指动作协调连贯,双手用力均匀。接球:手型正确,触球时收臂缓冲动作柔和,连贯)
难点:蹬腿、伸臂、翻腕、拨指动作连贯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讲解、完整和分解示范、指导纠错、学生展示、游戏竞赛、师生互评(传球口诀:蹬地伸臂、重心前移、翻腕用力,手指同伴;接球口诀:两臂向前、手呈半圆、后引缓冲、护至胸前)练习手段:
球性练习、徒手练习、两人一球相对站立,双手胸前做传接球练习、两人一球相距2~4米原地传接球、三人一组用呼啦圈进行传准练习,提高传球的准确性、折线连续传接球、三传一抢、结合运球完成传接球、企鹅传球(脚夹球跳)游戏
4、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 第一课次:
重点:跨步接球、迈步传球和身体的协调用力 难点:移动中传球的时机、位置的准确性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讲解、完整和分解示范、指导纠错、学生展示、游戏竞赛、师生互评
教学手段:以掌握在走动中、慢跑中完成传接球技术的练习为主(球性练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两人一球进行走动及慢跑胸前传接球练习、两人一球,一人原地传球一人移动接球、两人一球进行同步滑步中传接球练习、篮球游戏或比赛
第二课次:
重点:侧身跨步接球、迈步传球和身体协调用力 难点:传球的时机、位置的准确性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讲解、完整和分解示范、指导纠错、学生展示、游戏竞赛、师生互评
教学手段:以掌握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中传球的速度和准确性,并能稳定的接球的练习为主(球性练习、抛球与跑动接球练习、两人一球进行走动及慢跑胸前传接球练习、两人一球进行同步滑步中传接球练习、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推进练习、全场行进间传接球接力赛篮球等游戏或比赛)
三、排球类 正面双手垫球 第一、二次课
重点:正确的击球点和人与球的位置关系
难点:击球部位及垫球用力顺序(插、夹、提、蹬)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讲解、完整和分解示范、指导纠错、学生展示、游戏竞赛、师生互评
教学手段:球性练习(各种抛接球、找球练习等)、徒手练习、垫固定球练习、抛垫练习、自垫练习、一抛一垫、对垫练习、对墙垫、垫球游戏或比赛
双手正面上手传球 第一、二次课
重点:传球时手型、击球点、击球部位
难点:传球时手指、手腕的击球动作及全身协调用力(一对、二迎、三蹬送)教法:挂图讲解、教师讲解、完整和分解示范、指导纠错、学生展示、游戏竞赛、师生互评
教学手段:球性练习(各种抛接球、找球练习等)、徒手练习、传固定球练习、抛传练习、自传练习、一抛一传、近墙对墙传、对传练习、传垫结合游戏或比赛
正面上手发球 第一、二次课
重点:抛球、挥臂及击球部位
难点:抛球、挥臂、推压时全身协调用力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讲解、完整和分解示范、指导纠错、学生展示、游戏竞赛、师生互评
教学手段:徒手模仿练习、抛球练习、对网对墙发球练习、“进退法”发球、发球比赛或游戏
正面下手发球
四、体操类 第一、二次课 远撑前滚翻
重点:蹬地有力,手撑远端
难点:屈臂缓冲、滚动圆滑,动作协调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示范、语言激励、保护帮助、学生展示、师生评价,同时简化技术难点,降低技术规范
练习手段:复习前滚翻(一蹲二撑三低头,团身滚动像圆球)、摆臂蹬跳、半蹲摆臂远撑、设置不同高度、难度障碍的练习
第三篇: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学期目标
随着社会进步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体育教师组织和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评价体育教学质量标准的依据。
一、明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灵活执教,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实施。中学体育八年级教学目标如下: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增强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掌握实心球的基本投掷技术。
4.掌握跳绳的基本技术,并能熟练完成一级套路动作。5.掌握和完成短跑的各个环节分解动作和完整的短跑技术。6.能够掌握和使用篮球基本的技战术。
6.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通过分析八年级的基本情况,应达到了解和掌握以下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具体目标: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体育课,体育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以及为什么要上体育课,懂得上体育课的常规。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上好体育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学生能积极参加课内外的各项体育活动。
3.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学校运动场及场地内主要器材的名称、用途。4.完全熟悉掌握实心球的投掷和水平测试。
5.使学生懂得在游戏中只有与同伴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共同遵守规则,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
6.在个人和集体的活动中,既要让学生充分自我表现,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7.让学生知道在某些活动中的一些自护自救措施,以及能够选择安全的环境来进行体育锻炼。
8.让学生了解在体育活动以及学习和生活中尊重、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并能掌握尊重、关爱他人的方法。
9.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点和自身发育情况,关注青春期的卫生与健康,初步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10.学会蹲距式起跑和站立式起跑的基本姿势,掌握起跑后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的正确方法,改进快速跑技术,提高快速跑能力,培养跑的正确姿势。11.进行跳绳运动,发展学生的快速反应、灵敏、协调、速度等身体素质,提高内脏器官功能,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
12.让学生正确掌握快速蹬地起跳的动作方法,提高单、双脚跳跃的能力等。
三.通过学期体育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标准,使学生基本掌握教学内容,做到安全第一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适度、适量,并且落实到每个学生。进而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能力的提高。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体育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进步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体育教师组织和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评价体育教学质量标准的依据。
一、明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灵活执教,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实施。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如下: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增强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的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一至三年级学生在本学期应到达掌握以下技能与知识的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早操和课间操是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之一。
2.强化学生关注自己生长发育的一是,激发学生为了有良好的身体而参加体育锻炼和人身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3.激发学生兴趣,乐于并能主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4.学会30米快速跑的动作,能以最快速度跑完全程。
5.发展学生一般耐久跑能力,培养跑的正确姿势。通过各种简单的跳跃练习,发展身体的灵活性,协调与跳跃能力。
6.通过体操的学习,使学生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动作的节奏感、韵律感,培养身体的正确姿势。
7.知道简单的原地和行进间的队列队形的动作要求,掌握简单的队列队形的动作 方法。
通过分析高年级的基本情况(四至六年级)应了解和掌握以下体育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不良情绪对生活、学习、锻炼的消极影响。学会在不良情绪状态下调节情绪的方法。
2.学会耐久跑的方法,初步形成弯道跑的正确身体姿势,掌握正确的呼吸与分配体力的方法。
3.学习和掌握单、双手推、掷实心球的基本动作,发展力量和协调素质,提高投掷活动能力。
4.进一步学习队列队形的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与团队精神,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高尚的情操与审美观。
5.通过体操的学习,使学生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动作的节奏感、韵律感,培养身体的正确姿势。
三.通过学期体育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标准,使学生基本掌握教学内容,做到安全第一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适度、适量,并且落实到每个学生。进而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能力的提高。
第四篇:体育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最直接、最基本的目标,是完成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的直接的短期的目标,体现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等方面;“过程与方法”是课程理念中新修订的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要求和落实,运动参与是前提和保证,在完成“知识与技能”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同时学会方法,学会学习,这是体育教学形式之外的隐形东西,即体育教学不但要有型更要有神,这应该是体育教学的“灵魂”,主要体现在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是更需要体育教师去有意去用心和用功的地方,这也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上更高层次的目标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体育教学的最高层面的目标,主要体现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方面,与激发兴趣,培养意识和习惯有关,在用心做好“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最高目标才有可能,健康第一的终极目标才会水到渠成。
第五篇:教学目标,体育必备考点
教学目标设计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1)学习背景分析2)学习需要分析3)学习任务分析。
《标准》的4个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25)课题学习活动的特点: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开放性。
(26)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原则有: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和、发展性
培养体育能力的教学模式程序为引导提示、明确目标方案、探索尝试、思考验证、总结评价。
34、在田径比赛中,铅球、链球的投掷圆圈直径均为2.135m。
35、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36、营养的基本要素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
1、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
1、凭你的教学经验,在每次上体育实践课前,体育场地、器材的设计安排,应充分考虑到哪几方面的要求?
1)要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2)要有利于组织调动,练习安全(3)要有利于组织活动,提高效率 活动程序。
3、生物年龄:指个体在解剖结构、生理机能等生物方面达到的实际年龄,它反映了每个人生长发育的快慢程度。称之为运动训练。
5、运动指数:课内的平均每分钟脉搏数除安静时的每分钟脉搏数。诱导性练习:体育活动中正确掌握运动技术所
4、运动训练:凡是培养运动员的一切准备过程都可采用的过渡性练习。
8、练习轨迹:指在体育锻炼中,身体和身体某些部位的移动路线。
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
3、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4、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5、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
7、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12、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13、体能(体适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
14、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
15、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16、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17、地域性运动项目:指流行于某些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它包括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运动项目。
18、体育教学: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过程。
19、体育课程:指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大纲规定内容,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系统教学的形式。
20、体育教学要素:也称“体育教学因素”,是指构成体育教学活动的几个相关的部分。通常分为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手段(物质条件和组织方法)。
21、体育教学方法: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技巧与艺术的表现。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法(动作讲解)、直观法(动作示范)、练习法(完整法、分解法、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综合法、电化教学法、自学自练法、预防与纠错法、“尝试错误”教学法。
22、体育教学原则:指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反映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基本原则有: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运用运动负荷原则、巩固和提高原则。
23、体育教学风格:指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的一些特点:⑴需要有学生进行的身体活动。⑵身体活动和脑力活动紧密结合。⑶能掌握锻炼身体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简单的体育活动形式,提高身体素质。⑷一定的运动量,达到一定的强度。⑸室外活动组织。⑹师生之间交融关系。
24、体育教学组织: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各种措施。
25、课堂常规: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双方提出和一系列基本要求,属教学管理的一项具体规定。
26、分组教学: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将全班同学,按一定条件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领导下,分别进行练习和一种组织形式。
27、教学分组:指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了方便教学,按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8、分组不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领导下,按内容安排的顺序,依次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9、分组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学生分别练习不同性质的内容,按预定时间互相轮换练习内容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30、体育教学内容:指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而选用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各种身体练习总称。
31、教材排列:指将教学内容按一定方式处理后,排出一种程序式系列。以教材内容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按年级依次出现的,称为直线式排列;同教材在各个年级反复出现的,称为螺旋式排列;用直线式和螺旋式混合交错的,称为混合式排列。
32、学年教学计划:指以年级为单位,按照体育教学大纲和学校实际情况,将该年级的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的排列。
33、学期教学计划:又称教学进度表,它是把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两个学期的各项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文件,是教师编制教案的依据。
34、单元教学计划:又称单项教学进度,它是把某年级的某项材,按课次顺序订出每次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和组织教和教学进度,保证各项主教材有重点、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教学。
35、课时计划:又称教案,它是教师根据学期和单元教学计划,结合班级具体实际,编写出的每堂课的具体执行方案。
36、教学目的:是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的关于教育意图的一种广泛的陈述。
37、教学目标: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种明确的陈述。
38、体育基本技术:指合理完成体育动作的基本方法。
39、体育基本技能:指人们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的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
40、体育课的结构:指组成一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分配等。按认识规律和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一般由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组成。
41、队列练习:指全体学生按一定的队形,在教师口令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协调一致的动作,其内容包括整队、原地转法、行进间转法、各种走步、跑步、立定、集合、解散以及队列练习中的队形变化。
42、队形练习:队列练习基础上所做的各种队形、图形的变化。
43、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
44、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
45、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
46、诱导练习:是指为了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的顺序和机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简易。
47、辅助练习:是指为了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48、稳定状态:指人体活动时的一种机能状态。人体进入工作后,各种生理机能惰性的逐步克服,各系统、器官活动功能和工作效率提高并超稳定称为稳定状态。
49、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
50、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
51、超量恢复:指体育活动的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内还能超出原来水平,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
52、积极性休息:也称活动性休息,即在体育活动时,通过转换运动练习或插些放松动作作为积极休息手段,以谋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
53、运动:指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各种锻炼方法和活动项目总称。
54、体质: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目前,国内外对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测定,大致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机能(肺活量、血压、脉搏);身体素质(灵敏、速度、耐力、力量、柔韧)。
55、体格:人体外表的形态结构。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以及身体的姿态。
56、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
57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
58、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
59、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
60、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
61、柔韧素质: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62、体育手段:是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的总称。
63、身体练习:是指各种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专指为了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的条件反射活动。由身体姿势,练习的轨迹、时间、速率、速度、力量、节奏等基本要素综合构成。
64、身体姿势:指身体及身体的各部分在练习的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一个完整练习的技术过程,包含开始姿势,练习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三个部分。
65、开始姿势:指用来为做后面练习的主要部分创造有利条件的身体姿势。分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类。66、练习过程姿势:指身体在完成练习主要部分时的活动状态。67、结束姿势:指练习结束时身体及各部分处的状态。
68、练习轨迹:指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及身体某些部分的移动路线。分轨迹形式,轨迹方向和轨迹幅度三个方面。
69、练习时间:也称练习的“延续时间”,指完成某一练习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时间的长短与练习效果和机体的负荷有直接关系,分练习的总时间与练习的各部分时间两种。
70、课的密度:指教师在一节课中合理运用的时间和这一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分为一般密度和专项密度。
71、专项密度:也称运动密度,是指学生做练习的密度。计算方法是:一节课中,某项练习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72、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
73、心理负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的内容、形式、方法、组织、练习等对学生心理机制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就是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74、人格: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形式,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
75、逆反心理:它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情绪体验的较稳定的行为倾向。76、氧债:在剧烈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氧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运动开始时,由于氧运输系统具有一定的惰性,使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二是在从事剧烈运动的过程中,摄氧量始终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这两部分氧亏需要在恢复期来偿还。人体负氧债的能力与无氧耐力有密切关系,所以氧债是评定一个人无氧耐力的重要指标。一般人从事剧烈运动时,其负氧债的量约为10升左右,受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高达15——20升。
77、表象训练:是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就好象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也称念动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等。表象训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苏恩教授首先提出的。
78、归因及影响归因方式的因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的过程。最早进行归因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Fritz Heider海德,他认为人类有两种需要,即对周围世界的一致理解和控制环境。满足的手段是得知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这就是人们进行归因的内在原因。归因可以分成: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内归因是行为者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努力程度等,外归因是产生行为的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等。一般内在的稳定的归因较易于预测行为的再次发生,外在的非稳定的归因使归因者对行为较难预料。影响归因方式的因素有:1)自我2)运动项目特征3)社会文化背景4)性别5)凝聚力6)运动结果的不确定性等。
79、目标定向:指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数量标准,而是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如有些学生上体育课以掌握动作、提高能力为目标,意在发展个人能力;有些学生则视他能否显示自己高人一筹的能力,认为有炫耀机会就积极,可能显示“低能”时就逃避,甚至投机取巧。前者的目标定向称为任务参与型,后者的定向称为自我参与型。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前者而非后者,不要过分强调成绩的名次。
80、运动心理效应:由运动训练和比赛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作用。它与运动成绩有关,当运动成绩良好时,一般会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反之则会带来消极的心理效应。它还与运动者及观摩者的主观评价态度有关,如比赛取得胜利也可能引起骄傲的这种不良心理效应。正确地评价一场运动比赛或训练的价值,应既考虑它的客观成绩,又考虑它的心理效应。后者虽是无形的,但对以后的运动和心理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81、悬垂:是指握器械时,人体肩轴低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拉力的动作。82、支撑:是指握器械时,人体肩轴高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压力的动作。
83、克托莱指数:是评价人体充实度与匀称度的指标,它通过体重与身高的比例关系(体重/身高×1000)。84、平衡:人体相对地球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
85、极点:是指进行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时,在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运动员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反应,这种状态称为“极点”。
86、队形:指学生共同动作时,按教材规定排成的队伍的形式。87、列:指学生左右并列成一线。88、路:指学生前后重迭成一行。
89、翼:指队形的左右端。右端叫右翼,左端叫左翼。90、正面:指队列里学生所面向的一面。91、后面:指与正面相反的一面。
92、间隔:指学生单个的或成队的彼此之间相隔的间隙。93、距离:指学生(包括成队的)彼此之间前后相距的间隙。94、队形宽度:指两翼之间的横宽。
95、队形纵深:指从第一个(或第一列)学生到最后一个(或一列)学生的距离。96、纵队:指学生前后重迭组成的队形。在纵队中,队形的纵深大于队形的宽度或相等。97、横队:指学生左右并列组成的队形。在横队中,队形的宽度大于队形的纵深或相等。98、伍:指二列或二列以上的横队中前后重迭的两个以上的学生。99、排队:指位于纵队之首或横队右翼的学生(一个或几个)。100、排尾:指位于纵队之尾或横队左翼的学生(一个或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