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在中专戏剧片断表演教学中的运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在中专戏剧片断表演教学中的运用
——三个戏剧片断课堂排练实践札记
康丽芳
内容摘要:片断教学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运用之前所学、所掌握的元素技能创造角色形象。学生对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学习不能仅限于书本阅读,其理论方法一定要在运用实践中求证。另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书中记载:“演员的创作个性是往往生来就有情感型、意志型或理智型的。”“艺术是同时承认情绪、意志和理智型的创作的,其中情感、意志或智慧分别起着领导的作用。”1我的理解是,每一个成熟的演员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这和每一个学生需要探寻适合自我个性特征的创作方法的道理如出一辙。还有,和戏剧学院学生不同,中专生年龄小,身心还处于未成熟阶段,其受教育程度、生活阅历对于戏剧片断的理解学习不免造成局限影响,这都需要教师耐心地启发与指导。关键词:形体动作草图 心理活动动力 意志 体验
引 言
06年的那次片断教学实践之前,我虽有过10年舞台演出经验,但对戏剧片断教学的认识仍是肤浅的,不为别的,因为片断教学涵盖的专业知识内容庞杂、授课任务重,我的学识、经验未必能够驾驭;还因为片断教学需要教师对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作有效的整合,提升到理论高度才能实现深入浅出的理想教学形式。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青年老师来说是个考验。
当时,我以为片断教学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运用之前所学、所掌握的元素技能创造角色形象。学生对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学习不能仅限于书本阅读,其理论方法一定要在运用实践中求证。另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书中记载:“演员的创作个性是往往生来就有情感型、意志型或理智型的。”“艺术是同时承认情绪、意志和理智型的创作的,其中情感、意志或智
2慧分别起着领导的作用。”我的理解是,每一个成熟的演员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这和每一个学生需要探寻适合自我个性特征的创作方法的道理如出一辙。还有,和戏剧学院学生不同,中专生年龄小,身心还处于未成熟阶段,其受教育程度、生活阅历对于戏剧片断的理解学习不免造成局限影响,这都需要教师耐心地启发与指导。
以下是我在片断教学课堂排练中,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所作的处理和理解:
一、形体动作草图——接近角色新方法
刚进入片断学习,学生们普遍对元素和片断两种训练形式截然不同的差异产生了诸多不适应。元素训练侧重于从自我直觉出发,调动自身已有的阅历知识,以即兴表演形式自由地产生舞台动作。片断则要遵从剧本文字提供,从角色逻辑出发,组织能够有效揭示角色形象特征的舞台动作。因此,学生们顿时像“新生入学”一般手足无措。
排练话剧《同船过渡》的片断遇到了同样问题。剧情说的是一对夫妻米玲和刘强的家庭生活。起初,学生做案头分析思维拘谨、缺乏想象力,排练陷入了僵局。为消除表演初学者创作束缚和心理负担,使元素到片断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过渡。我将“构建角色的形体生活草图”替代了“冗长的剧本分析、人物分析”。
“形体动作草图”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时确立的一种创作方法。并称其为:“形体动作的总谱”、“土法子”、“从外到内”的“新途径”等。在《奥赛罗》导演计划中有详细介绍: 12【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自我修养》上卷 郑雪来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第374页 【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自我修养》上卷 郑雪来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第374页
“整个角色的设计大致是这样的:五个至十个形体动作,一场戏就算设计好了,整个五幕戏
1只需要三十个至五十个大的形体动作。”
提出这种方法的依据是:“身体是物质的,可触摸的,它可以服从命令,养成习惯,遵守纪律,接受训练,它比起不可捉摸、动摇不定、变化无常、易于消逝的情感容易打交道得多。”2
我们按照剧本提示搭建角色形体生活的环境——逼真的室内空间,学生按生活逻辑组织大量与空间交流的形体动作。在过去的交流元素——与空间交流训练中,他们曾成功完成过类似练习,所以立即做到了真实、自如地在特定空间里行动起来:女演员身着睡衣坐在梳妆镜前卷发卷、帮丈夫清理剃须刀、窝在沙发里织毛衣、男演员从床底抽出脸盆,打来热水靠在床头泡脚、看电视、剪指甲、叼着香烟,在床头柜里找打火机„„
“创造形体动作”更接近初学者的直觉自由创作习惯,将元素基础训练延续、潜入到人物形象创造,学生的创作由被动转变为主动,随着角色动作的充实和积累,角色形象一点点涌现,学生充满信心地以角色名义积极行动起来。
以训练可借鉴的基本单元动作为支点构建动作草图,“从外到内”的教学方法并不罕见。戏剧学院资深表演教师王昆老师尝试外国戏剧片断《伊索》的排练,“受到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手眼身发步’教学经验,搞了些洋人的‘手眼身发步’,每堂课花一定的时间练习人
3物的外部表现手段、身段。”抓紧可借鉴的角色形体基本单元动作进行规范训练,直至达到学以致用地渗透、运用到创造角色中。
教师指导学生创造尽善尽美的“形体动作草图”是经过多次排练的凝结。每一个依据艺术形象、情感体验拟定而富有生命力的形体动作都将成为学生获得、产生或引发与角色相同情感体验和内心活动的诱饵。
二、意志——心理活动动力
片断教学中,教师大量工作是帮助学生分析规定情境,组织丰富的舞台动作。但也会遇到意外课题。排练《雷雨》第四幕中,繁漪和周萍的对白片断时,教学障碍是支撑角色行动的内部驱动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书中多处描述了这种力量:“心理活动动力”、“内在的热力”、“内在的沸腾”、“舞台自我感觉”、“像酵母能引起发酵一样”等等。
《雷雨》片断是学生自选片断,他们分别扮演周萍和繁漪。排练中,学生组织了丰富的舞台动作。可动作的执行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却无生气。两人交流四平八稳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发展和结束,毫无节奏、情感波澜可言。繁漪形象矜持、冷静有余,少了叛逆的激情,优美的形体动作之间的过渡缺少必然性的有机合理。经提问得知,学生熟知故事、角色、上场任务与目的,表演缺失的是执行动作的内心驱动力。
内心驱动力——心理活动动力,一种重要的专业内部技术。演员的各种元素、能力、资质和心理技术手法,内部创作器官一旦进入艺术创作,好比是进入军事行动的军队,可军队没有统帅的根本核心力量,无法作战。这便是导致学生表演空洞,苍白的原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生动的推理证明,具备这种统帅力量的是创作者的智慧、情感、意志。
教师常运用智慧强化学生行动的内部驱动力:学生表演对付一个疯子,可行动懒散、被动,于是,老师说,疯子“会从大门进来„„已偷偷地跑到后面的台阶上„„拼命打着后门。
4那里的门年久失修,是用搭扣搭住的„„”将规定情境尖锐化无疑是最智慧有效地教学手段。这最适于对角色还保持新鲜感受的学生,然而对经多次无效排练已激情散尽的初学者,我得另做选择。
情感能直接强化内部驱动力,可情感也最狡猾和难以捉摸,学生生活阅历简单,体会到 12【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创造角色》郑雪来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第329页 【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创造角色》郑雪来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第243页
3王昆著《表演理论新概念提纲》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6年12月版 第191页 4【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下卷)郑雪来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第364页
周萍和繁漪不同寻常的情感不太现实。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阐述心理活动动力——智慧、情感与意志三者关系时提出:“如果情感不去响应创作号召而继续处于停滞不动的状态,那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应该去求助于最接近
1情感的那个动力——意志。”
2意志是指“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往往由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为了激发潜藏在学生内心的创作意志,我采用了“注意力集中元素”的假设练习:有一种动物看到了人的眼睛才能存活,看到他人的眼睛就仿佛新鲜供氧般重要,甲是这种动物。乙和甲相反,一旦被看到眼睛,就会丧命。甲、乙各自采取行动。
抛开了角色束缚,在毫无编排的即兴交流、适应中,学生表演终于涌现出鲜活的欲望和意向。行动不断发展,矛盾愈尖锐,心理活动动力就愈强大,课堂椅子、把干、甚至镜子都变得紧张、危险,意识的趋势让两人的表演变得生动感人。
练习结束后,学生感触最深的是捕捉到了执行动作时,心中充满热烈想望的瞬间,动作与动作的过渡、转换都显得诚恳、迫切且不容质疑。那是源于强烈意志所产生的动力。这种力量经过锻练、培养会更加坚实、牢固。
三、体验——创造角色精神生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形体动作草图”方法为“由外到内”地接近角色,那么,从“角色精神生活的创造”可理解为“由内到外”的创造角色。排练先锋话剧《切·格瓦拉》中“穷人”片断,就是一次典型“由内到外”的排练实践。
传统写实风格《同船过渡》,演员可以用具体外显动作刻画人物:喝闷酒暗示内心焦虑、被子捂着头假睡表示不满„„《切·格瓦拉》则不同,角色只有一些抽象的不同方向、距离长短不一的走步地位调度和大量叙事或抒情的台词。
考虑到非写实风格的象征主义或表现主义偏于抒情,偏于主观情感的表达,便选择了从“创造角色精神生活”方法展开教学排练。
创造角色精神生活就是创造角色特有的思想、情感、人生观世界观等心理活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其体系中指出:“体验帮助演员去实现舞台艺术的基本目的,就是:创造角色的3‘人的精神生活’„„”可见,体验是创作角色精神生活的关键。
体验角色的方式多种多样,排练中,我将角色体验分为两方面展开:
1、直接体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利用自我本身与角色相似、相近的阅历推进体验。身临其境地用直觉体验角色的规定情境,体验交流对手给予的信息,每一句台词必须有相应的内心体验;
2、间接体验。由于剧中台词内容非直接表达,而是有所指的暗示与剧情特殊年代政治背景相关的其它内容。这就要求学生有针对地搜集、阅读相关图片、文字等资料进行补充和间接体验。这个片断的政治背景是拉丁美洲被格瓦拉解放之前,饱受频繁战争和贫穷的摧残,人们丧失了信仰、道德而濒临绝境。其中,名为拉丁美洲的十四岁少女、教授、士兵、商人、穷人等角色并非一般意义的人的形象,他们分别象征着那动荡不安的年代中,经济、军事势力强大的国家和贫穷的国家。各角色之间“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关系实质影射的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而格瓦拉则象征着一种自由、光明、民主、平等的精神力量。相关知识的间接体验促进了角色精神生活创造的深化和拓展。
无论是“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其最终都将实现内外融会贯通,协调统一地呈现较为完整的艺术形象。只要能出色完成片断教学任务,任何一种技法都值得尝试和推广。
结 论 1【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下卷)郑雪来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第372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2006年2月版 第1618页 3【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上卷)郑雪来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第28页
片断教学实践对于学生和我来说,压力很大。我们不停地猜想,不停地怀疑,又不停地尝试,教师按部就班讲授表演技法不能应对所有问题,许多困难迫使我学会像导演那样深入研究舞台空间的划分、演员调度的处理、角色服装的设计等,甚至像编剧一样提笔修改、调整剧本,每一次体力脑力透支极限的探索就是一次成长。在此期间,有的学生学会了写角色小传,有的学生忙于捕捉角色形象的种子废寝忘食,还有不少学生们由“形体动作草图”萌发了排演“肢体剧”的热望„„他们的灵感常常比我的想法更为新奇而且充满生机,但是,始终保持一致的是我们对斯坦尼拉夫斯基体系的认识,每经过一次排练实践就深感并未止尽。
参考文献
1王昆著《表演理论新概念提纲》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6年12月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2006年2月版
3【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自我修养》上卷 郑雪来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1月版
4【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自我修养》下卷 郑雪来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5【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创造角色》 郑雪来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第二篇:戏剧表演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戏剧表演教学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单位:高新区胡村乡大庙小学
姓名:齐培铭
戏剧表演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要介绍的戏剧表演教学法,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总结、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
一、戏剧表演教学法的意义
戏剧表演教学法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综合素质为本,以人的持续发展为本,培养的是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又能持续发展的完整的人。戏剧表演教学法尊重每个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
戏剧表演教学法能激活语文课堂。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语言学习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戏剧表演教学法的推行使学生彻底摆脱了学习的羁绊,学生由学习的奴隶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不再把学习语文当做负担,而是当做一种自觉追求和艺术享受。
二、戏剧表演教学法的运用
戏剧表演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前期准备、任务环和语文写作三部分。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向学生介绍主题和任务,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任务环阶段,学生为完成交际表演任务而尽其所能运用已学的语文知识;在语文写作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巩固和掌握前阶 段所学语句的某些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到:
设置情景,突出表演。教师指导学生表演时,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都要符合语言交际功能和语言规律,要根据剧情需要,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和学习课文。教材中对话、问答部分的内容,原本就是短剧形式,不需要改动便可进行表演。但是,教材中大部分课文是记叙文形式,必须经过再加工,把课文改编成人物间的对话形式,让其中的角色各有其性格特点,情节发展充满矛盾冲突,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
戏剧表演要与句式表达相结合。戏剧表演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机械记忆力强,往往能很快把一篇课文背诵下来。但是,如果学习只是囫囵吞枣地背下全文而没有体会句式的特点,那么,表演时也只是机械地背诵,体现不出作者在语言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特点也得不到体现。因此,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表演者一定要反复品味句式如何表达,语气是柔和还是强硬,是抒发情感还是提出疑问。即使是同一句话,出现在文章不同的地方,说出来的语气、语调也绝不相同。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类似的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的语气都不一样。
了解学情,因材施教。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原有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学习习惯、道德品质、集体观念、合作意识、纪律、心理健康以及家庭状况等。教师要认真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具体分析,设计教案、学案,以便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合理分组,优生带动。为了便于学生互动表演,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互动小组,每个小组大体为四人,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学困生平均分配到每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具体负责本组成员按时完成语文学习和表演任务。笔者在实践中还把教室里的座位排列成“U”形,由见背不见脸变为相互面对面,既新鲜又有趣,十分有利于组织学生进行短剧表演和多边活动。如此合理分组,不仅可以实施优等生带动策略,又可以使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与挑战,达到共同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
情景感染,文化熏陶。为了增强情趣、烘托气氛,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语文学习环境,比如在教室墙上贴上相关的图片、文字等。此外,为了激情引趣,教师还可以用彩纸或彩布做成各种各样的头饰,让学生戴在头上,把标志性的衣服饰物佩在身上。这样,戏剧表演会更加逼真生动。这样的语文学习既有趣又好玩,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明确要求,保障有力。为确保课堂表演顺利进行,教师要做到精心备课,并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和表演准备。在实践中,笔者还对学生参与表演,提出了“三四五”具体要求,即每天听三遍课文录音,读四遍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改写课文、编写对话,在课堂上做五分钟即兴演讲。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保障了表演在课堂教学中的顺利进行。运用戏剧表演教学法教学,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和方式发生了极大转变,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显著增强,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戏剧表演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表演获得了成功体验,增强了自信,使优等生更优,使中等生赶上了优等生。由于学生共同参与表演,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得到提高,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语文学习策略。这是一种值得在教学中进行实践的教学方法。
第三篇:戏剧故事表演在小学牛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究
戏剧故事表演在小学牛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究
浦东新区 高南小学 顾晓萍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渐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及使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趣,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在最近几年的小学英语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中,让我有机会去了解并实践不同的教学方法,我发现最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教学法便是戏剧故事表演。戏剧故事教学法定义:戏剧故事活动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戏剧与剧场的技巧,把词、句情景化、戏剧化、卡通化、故事化,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尽量去创造“真实生活”的情境、并让学生藉由扮演戏剧故事中的假想人物角色,来进入浩瀚的故事世界当中,重点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题的情况中,让他们在其中去检视与学习更多相关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戏剧故事教学法优势分析:它结合了故事教学和戏剧教育的优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展了空间,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肢体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创作戏剧故事时,教材不是惟一的剧本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剧本资源。它不仅本身是剧本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剧本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往往起到主导作用。
一.戏剧故事教学法探究
1.挖深挖透教材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学大多是在非目的的语言环境下进行的,教材是信息输入的主渠道。教师在设计教案、创设语言情境时常受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呈现的顺序的影响。《牛津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的故事、对话,信息量大,牵涉面广,非常适宜改编成戏剧故事剧本。因而教师在创编戏剧故事剧本前,首先一定要注意钻研教材,精心挑选或创编语言材料。其次,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出发,选择或设计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现有的语言水平、理解力的剧本作为教学资源。剧本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剧本的长短、情节的发展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安排。最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不多,他们通过剧本学习的是语言,教师要尽量做到逻辑清晰、思路明了。
2.活用学习素材 戏剧故事剧本是否引人入胜直接决定了孩子探索新知的兴趣,所以活用学习素材尤为重要。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去加工,教师手上有多种教材,,把它们消化吸收,寻找以支持教材的资源,如:图片、影视资料、flash动画等,同样的话题和内容可以融会贯通,补充到戏剧故事教学中来,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3.课外合理选材 英语作为一门综合学科,与其他学科,如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联系紧密。新课标提倡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科融合渗透,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以及创设学生“习得”环境,使学生素养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应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强化各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拓展延伸戏剧故事剧本,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教材中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创新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角度钻研教材,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尽可能地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自己使用的教材做出适当的增删、整合、重组,加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 戏剧故事情景创设:
1.精心设计台词,创设矛盾冲突。戏剧故事中要有矛盾冲突或出人意料的转折变化,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矛盾越尖锐,才越会有戏,戏剧故事之所以具有惊人的魅力就是这种随时发生的矛盾时时紧扣着学生的灵魂。剧本总是通过冲突的提出、展开和解决而得到完成。由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进而体现剧本的主题。而台词便是体现冲突的基本手段。所以,在创设矛盾冲突时,需要精心锤炼台词,使每个人物的台词具有严格的独特性和充分的表现力。首先,台词必须具有动作性。它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展开人物的行动,并使之发生尖锐的冲突,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感情。其次,台词必须性格化。它必须根据人物的出身、年龄、职业、教养、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所处时代等等条件,掌握人物的语言特征。再次,台词要精练、含蓄,力求用最简洁、最浓缩的词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深远的意境。最后,台词要口语化,要浅显,通俗易懂,使台词富于生活气息,亲切自然。
2.运用人物对白 体会语言是表达人物情感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语言行动是根据角色的心理活动而产生并受其支配的。黑格尔说:“行动起源于心灵”。而“言为心声”的道理是通俗易懂的。所谓“言为心声”,很显然是指人的语言是心理行动的直现外观,也就是心里想说的。所以语言是表现人物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白,是剧本中角色间相互的对话,也是台词的主要形式。戏剧故事的主体只能依靠他们的对白,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思想,学生才能体会戏剧故事中的人物情感。
学生在老师提供的人物对白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以组长为导演在组内分配角色,模仿戏剧的念白方式,运用合适的音色、语调和变化的语言节奏去刻画剧中人物,再配以简单的动态表演,学生自然而然就体验了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3.合理利用资源,搭设戏剧情境 生动形象化的课堂情境能促进师生相互理解,激发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加快传递信息交流过程。在真实或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诱发学生充分训练,培养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首先,音乐创设戏剧情境。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把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当故事教学与戏剧结合在一起时,就直接与间接的和音乐发生了关系。在戏剧故事的教学中,课前、课中、教学过程的衔接过渡、尾声都需要音乐。音乐能调动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教师也可以通过歌曲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唱唱跳跳中轻轻松松学英语。其次,道具创设戏剧情境。道具作为表演中的辅助工具,如果用的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戏剧故事,还能让学生在表演中有一种贴近生活的真实感,尽快的进入角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桌椅创设戏剧情境。教室的巧妙布置,座位的合理编排等都能给学生以美感。教师应通过潜心营造美的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佳境。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桌椅创设情境。
4.设计教学主题,丰富戏剧内涵 在“二期课改”新的课程标准中,既向我们的教学提出了知识能力目标,又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任何剧本中的情景都是生活的缩影,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尽可能把构想好的情景融入一个教学主题,在不知不觉中让听者、看者自然领略其寓意,达到渗透情感目标的目的。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良好的品格,外化为文明的言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丰富戏剧故事活动教学的内涵。
三.戏剧技巧运用:
目前最常应用于教学的戏剧技巧,大概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老师入戏:教师扮演某一种情况中的角色,推动剧情发展,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②说故事:叙述某件事情的原因,发展与结果。③戏剧游戏:进行具有戏剧元素的游戏。④静像:以照相或影格的方式呈现一个情况。⑤角色扮演:模拟一个情境或扮演一个角色,即时发挥来解决问题。英语戏剧故事活动是一个合作互动学习的过程,通过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获得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合理的、具有科学性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我们应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动态式的戏剧故事教学情景,运用合理的戏剧技巧,引导学生开展大量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利用戏剧游戏,创设协作情境,激发合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活动的动力”,一旦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没有兴趣,学习会成为枯燥乏味的负担,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课堂不是教师的“一人堂”、“一言堂”,也不是教师的“独唱”“独角戏”或自言自语。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翁和参与者。在很大意义上可以说,课堂艺术就是师生合作的艺术。根据学生天性好动、乐于参与游戏活动的特点,课堂中应该创设新颖多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戏剧游戏,激励学生协作参与情境。生动、形象的戏剧游戏是学生孕育合作学习的土壤。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需要利用一些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戏剧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激发合作的兴趣。
2.合理扮演角色,激发内在动机,调动学生相互启发 当学生在模拟一个情境或扮演一个角色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群组中。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合作品质,不断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因此,他们积极和主动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和心理活动较长时间处于兴奋的状态中。为了尽快尽好地完成表演任务,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同学都会希望自己能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运用学过的知识,尽最大努力来帮助组员,他们会主动带动基础稍差的同学一同前进,相互讲述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或心得体会,并相互辩论、纠正,使基础稍差的同学有更多机会,用更多层面,更多角度来理解问题,进而也能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且牢固地掌握新知识,从而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表演任务。学生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感到自己不再是局外人,而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他们不再是学习的个体,而是合作学习的“共同体”。此时,浓厚的学习氛围得到了提升,团队的合作精神和意识得到了培养。
3.采用竞争机制,提供实践机会,巩固合作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能使人产生一系列良好的心理反映,求胜动机强烈,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恰当的利用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在这样的竞争中,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使每一位组员都有事可做。以小组为胜利者,使组内每一位学生都易于成功,后进生也有了获奖的机会。成功的体验使他们信心大增,小组成员间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大家齐心协力为小组荣誉而努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同时,它能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友好和合作的气氛,为学生者提供大量英语的实践机会,巩固合作效果,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
4.完善的全程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可以让我们从多个侧面看到学生的发展,终结性评价则更能反映出一位学生的英语的综合技能。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期或学年学习成果的检验,同时也是对特定时间内教学成效的检验,是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种评价方式的有效整合 一个学期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每一位同学总是盼着拿到自己的成绩单,因为学业成绩单是对学生整个学期各方面表现行为的一个综合性评定。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中每个学生都有多个评价记录,为了使学生更清楚了解自己在各方面的优势和缺陷,我结合了两种评价,以星级+评语的形式为每一位学生打造富有个性的成绩单。
将戏剧应用于故事教学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方式、方法,研究者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尝试创新了戏剧故事活动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及实施方法,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研究者认为,要使戏剧故事教学法成为一种成熟的方法,需要继续深入的实践和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以《新课标》指导,不断反思现行教学中与之不相适应的观念和做法,借鉴相关的先进理论和经验,不断吸取和继承精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开展研究、真正让戏剧教学落实在课堂中,为学生未来学习英语树立一个小小的里程碑。
第四篇:小品表演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小品表演”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王爱尊 文章来源: 点击数:409 更新时间:
2005-12-28 19:15:1
3根据政治科教材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在课堂上若运用小品表演来导入新课或讲解教学重难点时,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发挥出其重要作用:
1.具有协调功能,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创造一种愉悦、和谐、乐教乐学的教学气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活动,更多的是通过教师的身教言传和师生之间情感的充分交流来达到政治教学的目标。然而时至今日,很多学生仍然是对某一个老师、某一门课程怀着畏惧心理和逃避心理进入学习状态。在这种不良心理的影响下,学生决然不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所以,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教师,此时若能巧妙运用小品表演,就能使心情紧张、畏惧的学生淡忘不良情绪,自然而然地溶入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不知不觉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从而创造了一种愉悦和谐有利的教学气氛。
2.具有诱导功能,课唤起学生的注意心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有效进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注意某些现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会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就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改变。具体至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情绪强烈、丰富而多变,随时会转移优势兴奋中心,所以根本无法保持在45分钟内高度集中听课。尤其是在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停留在上节课或课间活动的刺激上,这些的都不利于教和学。针对这个特点,若利用小品表演,即可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政治课堂上来。这比起单纯调调纪律及生硬套用“我们今天来学习这一内容”而言,其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3.具有激励功能,能诱发学生的期待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每一门学科、每位新老师都有强烈的新鲜感和期待心理。但这种好奇、期待心理在经过一两次不成功的政治课后,将会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味如嚼蜡。学生无心学习,进而在课堂上讲话、搞小动作,招来老师的批评和频繁强调纪律,越是批评就越无学习的兴趣,越无兴趣就越不愿意学习喜欢跟老师作对,如此恶性循环,不难想象教学效果将会有多差。如教师可高屋建瓴,巧妙运用小品,充分发挥小品表演的多项功能,则能延续学生的期待心理,让学生产生爱师、尊师、愿学、乐学心理,有了浓厚兴趣,自然就容易取得满意效果。
4.具有定向功能,能带领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活动。在进行教学改革中,很多老师的确挖空心思力求将政治课上得新颖、风趣,但往往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即“为新颖而新颖”,海阔天空、古今中外,可离题万里,许久无法言归正传,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却背离了政治课的初衷,无法完成具体教学任务和达到政治课的功能。这种改革并不是成功的改革。只有在服务于教学目标,在能够启迪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展开定向思维的前提下,新颖、风趣才是可取的。而小品表演即具有这种作用,能让学生明白当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问题,并发散思维,展开积极的动手、动口的活动。
5.具有美育功能,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政治课并非古板、生硬的传声筒,还应具有它多种教育功能,如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从中受到感染、启发、教育。运用小品表演,可以充分展示课文中的众生百态,学习众多杰出人物的千秋伟业,鞭挞丑恶人物的肮脏心灵,以此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审美愉悦,受到心灵的洗礼,从而信服并进行着执着的追求。
二、小品表演应遵循的原则
巧妙运用小品表演的确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的运用还应在一定的条件下,遵循原则,灵活运用才能收到实效:
1.指向性原则.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非常明显的活动,各种课堂改革及教学艺术创造等必
须殊途同归,以终极目标——教学效益为标准,这也是由教学活动的本质所决定的。指向性原则表现为:(1)内容定向。各种教学方法都应当九九归一,归到优质完成教学目标上来,小品表演应围绕本框主题或是重点内容展开,迅速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否则,将非重点内容搬上舞台会喧宾夺主弄巧成拙,为生动而生动的表演是达不到预期教学目的,也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2)思维定向。现代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在运用小品表演时应能充分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小品表演,保证让学生能迅速捕捉本课的思维目标,并以此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2.政治学科特点与学生心理特点结合原则。青少年处于心理“断奶”期,有自主的愿望,但缺乏自主的能力,有学习的欲望,但不能持久,存在强烈的逆反心理。我校学生较淳朴,贪玩好胜,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面狭窄。政治课与时代紧密相关,贴近生活,体系结构编排的逻辑性强,内容较抽象、系统、理论化,学生难于理解,学习兴趣不浓厚。在运用小品表演时一定要遵循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政治课的特点,两者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即因文制宜,因生制宜。马克思辨证法认为: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在运用小品表演时,同样应遵循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原则。它具体表现为:(1)因文制宜。精心选择适合小品表演的内容;(2)因生制宜。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亦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班的班风、学生都有所不同。在运用小品表演时,不可一刀切,每个班都原样上演。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三、操作技巧
在遵循基本原则表演小品时,同样要讲究操作技巧,包括:
1.教材内容的选择.并非每个知识点都适合小品表演,某些内容若用演讲、竞赛等方法更能收到实效。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挖掘,充分利用合适的教材。比如初二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框《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中开头的小字部分是以拟人手法,讲述各部法律在人民大会堂聚集开会,明确各自的分工,这种有趣的拟人手法可以把枯燥的纯记忆性的知识以轻松和谐的形式表达出来,加上深学生的印象,并饶有兴趣地追问本框的重点问题,这就非常适合于小品表演的内容。
2.表演学生的选择.选择哪些学生来表演才能确实收到效果,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我在保证所选演员不会带头闹事的情况下,认为:(1)表演中应是间杂有优等生及差生。尤其是对待差生更应大胆尝试,放手给予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在表演中让其深切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待和肯定,激发他们的潜能,以求改变现状。(2)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切勿每次都是原班人马,否则老是那几个老面孔,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艺术表演内容.一般情况下,这项工作都是由教师来完成。若老师原封不动将教材内容生搬硬套,表演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教师应将内容生活化、卡通化,适合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在表演上述内容时,我就要求学生在熟记各部法律的职能之后,放开课本,自己自由删除或增加教学内容,想象成是真的在开会那样,即兴表演。切忌一上台就只会表情僵硬地死记硬背。我认为在艺术化表演内容时,还可以灵活运用其它教学手段,如放适合的音乐等,充分利用其他教学手段的长处,力求达到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化整合,为教学目标服务。
4.用具的选择.表演用具应该精炼简洁,尽量多利用现成、废弃的和能吸引学生的材料,切不可因一次表演而贻误大多时间和铺张浪费。
5.教师的态度和做法学生在表演时,教师所持态度、做法非常重要。教师若能掌握分寸,灵活出理,则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能锦上添花,否则就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我认为:(1)教师可作为局外人在旁边观看。在表演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观看时有目的,在表演后再作画龙点睛的归纳,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知识的威严,记忆深刻。(2)亲自上阵,参与表演。师生打成一片,协同表演,寓教于乐,效果不言而喻。
6.表演时间的控制.由于小品表演在教学活动中并非主体,只是为达到教学效果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手段,因此不允许占用过多时间,否则会让学生混淆教学重点、分散注意力。我在所运用的两个小品表演中,都严格控制时间,我认为表演时间应控制在4——10分钟为宜。
四、实施表演的基本要求
实施小品表演能否控制课堂局面和真正取得实效而非流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老师的水平。我认为若要驾驭自如地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包括小品表演,教师应做到下列各项基本要求:
1、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提升人格魅力.“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作为一名政治老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如教师的言行与学生的期望值相去甚远,甚至是背道而驰,学会就会动摇信念,怀疑政治科内容的科学性。相反,如果教师为人师表,学生就会由坚信教师的人格而坚信政治的科学性,从而有利于学习。
2.全面了解学生,增强教与学的和谐性。平时应观察入微,心如明镜,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时才能对症下药。
3.要注意积累材料要小品表演看起来真实、有趣、有效,作为教师,平时应注意汲取书刊、电视等的营养,海纳百川,随用随取。而且应该系统地收集相关资料。
我相信,经过政治教师们的不孜孜不倦地追求探索,不断丰富完善巧妙运用小品表演,这种娱乐大众的形式,同样能很好地为政治课堂服务!
第五篇:情境教学法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法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中专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与效率。通过引入情境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有鉴于此,本文中详细阐述中专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要点。
关键词:中专语文 情境教学法 运用要点
一、中专语文教学与情境教学法分析
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认识,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综合以上说法,我们认为,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及客观现实条件所创设的一种引起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反应,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的氛围和环境。
它可以综合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的创设。情境是师生进行互动、对话、交换思维,然后生成问题的土壤,情境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激活学生学习情绪、调动原有认知的源头。在语文教学中上创设情境,就打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大门,引领学生领略自然科学的魅力。
二、中专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1.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中专学生发展和心理特点,参照教材内容,紧密围绕教学思想,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编排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情境短剧,从而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进行中专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实际内容,将学生作为教学主题,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且操作简单,既能快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S,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比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可从这两个主要人物导入,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这两个人物的生平主要事迹,为了能更加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述关于廉颇、蔺相如的一些故事,如“廉颇卸职与三个村名” “赵军运沙” “蔺相如为何不曾为相”等。让学生对这样的人物产生兴趣,并在课文学习中找到答案。
总之,利用情景表演法进行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培养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
2.塑造生活化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既能帮助学生体验语文知识,还能塑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主动投身于学习中。中专语文课程教学中备课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备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教材与学生。实际备课中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通过网络查询等方式获得知识。网络信息知识多不胜数,中专语文教师在搜寻相关资料的时候要做好筛选工作,整理相关材料保证符合教学要求。
如,举例来说,在文章《景泰蓝的制作》中,由于这篇文章的形成年代在 1955 年,离现在时间很久远,很多学生都会产生时代的距离感,学生感受不到其中蕴含的时代韵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学生营造教学情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作坊进行实际操作,强化认知能力与水平。这篇文章本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本身就是将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最好渠道,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同时对人文风情更加深刻地理解。
3.塑造学习式场景
情景式教学的中心内容就是情景假设,背着根据自己平时教学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中适宜进行的情境活动进行了归纳。
(1)角色扮演。词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进行交流,教师可以针对所学的新语句、段落制作一份情景对话,用音频资料放出来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也可以要求向学生对对话内容进行升级,改变成小短剧,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角色扮演。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记住这个语句、段落,还熟练掌握该语句、段落所表达的意思,使用环境等。
这种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用角色模拟教学情境的排练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事件的分析和深入。通过对当时事件的揣摩和当时环境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对当时词汇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分析事件更加全面,对事件发展的词汇脉络梳理起来更加清晰,最后评价事件对词汇进行推动还是阻碍时更加客观。通过这种学习方法的训练,加强了学生词汇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它们情感升华,对提升学生领悟力也有一定帮助,而且锻炼学生表达力和理解判断力;同时,将词汇知识真正融入学生大脑中,记忆深刻。
(2)学生教。大家都知道,只有我们将自己作为第一人称,去为别人讲述清楚一件事情的时候,才会学的最认真,学得最好,学生也是一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它们不仅应该扮演好求学者的角色,还要扮演好一个小老师的姿态,学过之后眼能够为大家讲出来,讲清楚,让学生能像个小老师一样将词语的意思、用法、词性、辨析等为大家讲清楚,提高学生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并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使大家积极踊跃的参与进来,主动投入学习中,而不是一味被动灌输式学习。
结语
总之,中专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又可以充分考虑中专生的具体情况,为其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