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合理教学体系 增强理论教学效果
摘要: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七章,作为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根本价值目标的一章,如何灵活多样地讲好这一章,可以在教学体系构建方面作一些实践上的探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41-04 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中心线索是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解放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则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这一根本价值目标,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论体系中又集中体现在最后一章第七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全面解读,以集体确认的重点为基础,以两大专题为脉络,利用问题带出理论,多角度、多案例、史料与现实相结合,在教学体系构建方面对第七章做了一些实践上的探索。
一、确定第七章教学的总体思路 1.内容主线
确定本章由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构成内容的主线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实现?青年学生应当怎样做? 2.知识要点
本章主要有以下四个知识要点其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其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其三,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其四,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3.教学重点
经过解读教材与集体研讨,确定了本章的三个教学重点其一,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其二,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4.讲授难点
联系现实困惑和学生现状,确定了本章讲授时应解决三大难点其一,要讲清楚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及长期性;其二,要讲清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其三,批判共产主义是乌托邦的错误思想,坚定青年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5.学时安排
本章计划5学时,其中,教师讲授环节4学时,学生互动环节1学时。
二、变教材内容为专题式讲解 1.对于大同理想与人文关怀专题
在本专题中,要讲解清楚以下五个内容其一,古今中外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其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与空想社会主义有本质区别;其三,共产主义的含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其四,通过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联系,揭示出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其五,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体现出对全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2.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专题
在本专题中,要讲解清楚以下四个内容--其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度解析;其二,人的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其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和途径;其四,人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与全人类的彻底解放。3.对于整章内容来说
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同时在讲授中结合相关教材内容进行课堂讨论,从而利于突出重点,并避免了与本课程前面所授内容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系列课程相重复。
三、采用生动多样的方法导入教学 1.音乐导入 多媒体教室的方便之处,就是可以方便的寻找所需要的影像教学资料,例如,课前或课间就可以查找一些第七章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歌曲等作为本章的辅助教学方式。教学中,播放第七章片头课件时,可将《国际歌》这首响遍全球的伟大旋律作为背景音乐: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雄壮的歌声曾经鼓舞着中华儿女不懈努力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课堂上也能深深感染并吸引着学生去探索马克思主义真理。这首歌曲也可作为整章结束时红旗课件的背景音乐,课堂效果都非常好。2.问题导入
开始讲授本章时就直接提出与课程内容有关的三个问题并展开短时的课堂讨论其一,理想社会何在;其二,共产主义是乌托邦吗;其三,如何认识必然和自由的关系。这三个问题可有效带动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之思,并引导他们关注全章内容,成为一种全新的课前介绍方式。3.多媒体视频导入
在讲解第一专题时,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文献纪录片《共产党宣言》片段。《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第一次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从其诞生起就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讲授绪论时就曾向学生介绍过这部划时代的著作,本章教学中则以影像资料的形式,回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共产党宣言》时的情景,再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阶级斗争,揭示了《共产党宣言》对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进步的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4.语言导入
观看完《共产党宣言》的文献片后,可以向学生特别提示《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以语言导入的方式,强调著作中的论断仍具有现实意义,全球化背景下讨论的内容在著作中都有所涉及;就对资本和资本主义的分析来说,《共产党宣言》几乎比任何一本著作都更精彩、更容易理解;马克思的许多思想,尤其是他的方法贴近现实,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鉴。重温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两个必然的真理,能够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真理的现实意义,进而引出两大专题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巩固了前面的学习内容,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四、对重点难点知识加以解析
在讲解理想社会的描述时,要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解释清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更加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理想的论述具有科学性、革命性、理论性、现实性,为后面讲授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打下了基础。
在讲解共产主义的概念时,要讲清楚共产主义的内涵,即共产主义指的是什么。通过恩格斯对于经典论述共产主义的几段话:建立在因发展工业、农业、贸易和殖民而产生的大量的生产力和生活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因使用机器、化学方法和其他辅助手段而使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无限增长的可能性的基础之上;共产主义是关于奴隶、农奴或手工业者不可能实现而只有无产者才可能实现的那种解放的学说;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给学生说明共产主义是指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一种向着美好社会前进的运动,即包括了理论体系、社会运动和理想社会制度三方面的内涵。在讲解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共产主义而不是仅停留在字面上,可以采用问题的形式进行分析,例如,提出: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是不是无限度地增加物质财富、无限度地扩张生产力?如何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等问题,结合一些经典原著的论述,启发性地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合理、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真正实现真、善、美的社会。
在讲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时,可以结合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化学生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理解。根据资本主义的寿命取决于它能容纳生产力的能力的观点,来考察当今资本主义是否已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通过分析,其一,现在资本主义国家还具有科技创造的能力,在新科技革命带动下使经济形式迈上新台阶;其二,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前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的资本主义还有继续发展的余地。以此实例深入认识了两个决不会是两个必然实现的客观条件,使学生能够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实际,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的实现既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讲解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时,通过分析两对关系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其一,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通过分析,使学生在马原课上能更多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并结合今天生活的现实,理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感同身受,更加深化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与认识,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心。
在讲解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时,引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的经典论述,先分析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关系;再进一步指明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不是空间概念,而是一对历史性概念。从而引出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时,私有制就将被废除、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的对立就将被消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而摆脱必然的束缚而走向自由王国的那一天,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
五、选择适当的案例与教学资料
在讲授古今中外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与《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圣西门对未来社会的预言、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等案例课件来介绍西方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描述,播放孔子的治国治家之道、儒家《礼记·礼运》中的大同社会理想、老子提出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历次农民革命追求社会理想的历史回顾、康有为及其《大同书》等案例课件来介绍中国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描述。这些都是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经典思想,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增强对马原课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理论更易被接受,为引出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做了准备。在讲授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是理想与信念的统一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案例课件进行讲解。愚公一家只靠肩挑手搬,要移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愚公坚信不移,每日挖山不止;精卫填海的神话也是这样,它每日衔石衔草,以投大海,只都是坚定的信念的力量。在这些故事中,包含着劳动人民对于理想实现的必然性的坚信。而共产主义信仰中更是包含着一系列科学的理念与信念,比如: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的真正公平和平等、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等等。这些基本信念具体体现在一个未来的目标上,就表现为共产主义理想。通过这样的类比法讲解,使得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加贴近我们的寻常生活,更有说服力和亲和力。
在讲授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政治理想与个人道德理想的统一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蒋筑英、牛玉儒、宋鱼水、雷锋、任长霞的影像资料,说明坚持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就如同有了浩然正气,就能抵制金钱、名利、权力地位的诱惑,就能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就能经受任何艰难曲折的考验,永葆高风亮节。同时对比性地播放成克杰、余振东、胡长青等贪官污吏的影像资料,说明信念动摇、信仰失落、理想平庸的人就会被金钱、名利、权力地位所诱惑,从而干出一些损人利己、损公利私甚至触犯刑律的勾当而走向沉沦。通过影像资料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更能突出强调优秀干部的高尚情操和腐败分子的丑恶嘴脸。
在讲授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时,利用多媒体播放青年毛泽东、写作《新民主义主义论》、董存瑞、夏明翰等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的共产党人及方志敏就义诗等影像资料,说明为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人们前仆后继,英雄奋战,不管遇到多大挫折、多大风浪,总是毫不动摇的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奋斗一生的感人事实。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在缅怀英雄的过程中深受高尚情操与远大理想抱负的感动,丰富的影像资料可有效地渲染气氛,更胜于空洞的说教,课堂效果很好。
在讲授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生活的十大变迁、对比主要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我国东西部差距比较、华西村纪实等案例辅助教学,以现实中真实生动的例子,说明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关系。从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从而可以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必胜信念。
在课程结束前的时段,课件上出现的是动画效果制成的飘扬红旗,再次唱响《国际歌》的雄壮旋律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背景音乐与红旗画面相结合,大大强化与渲染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并以此作为全部教材的结束之举,不需要陈述任何语言,就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们沉浸在感动与回味之中,教学效果非常好。
六、灵活多样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1.通过讨论来纠正现存的一些错误认识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共产主义存有怀疑,进而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在讲课中要注重纠正一些思想误区,可采用案例引导的方式,组织学生发言和讨论。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先给学生介绍《参考资料》刊载的几篇文章,再提出一些错误观点其一,共产主义渺茫论;其二,共产主义失败论;其三,共产主义等待论;其四,共产主义终点论。在启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驳斥的过程中,起到纠偏、树正的作用,也更能深化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坚定青年学生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
针对教学内容,布置辩论题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利用一节课时间组织一次辩论。例如,介绍老人节衣缩食资助贫困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怪象的背景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名为‘没有回报的道德活动’究竟有没有意义的主题辩论,从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第二篇:增强两课教学效果
《大家》2010-06
如何增强“两课”教学效果
肖继新 宁丽新 王丽玲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河北秦皇岛 066004 内容提要:两课教学是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它是引导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和增强“两课”教学效果,不断探讨“两课”教学的新方法。关键词:“两课” 教师 教学 效果 新方法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人才,但是人才的质量如何,与学校的“两课”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的人才,而且更需要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型人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增强“两课”教学的效果必然成为我们倍加思考的问题。
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非常清晰地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百般地强调“两课”在学生一生中的重要性,而学生的反应却是相当冷淡,有一种不屑一顾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凸显。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不断地进行思考,认真分析,理清思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两课”的学习兴趣。
一、增强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江泽民同志曾号召教育工作者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这对于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尤为重要。学高为师,行高为范。“两课”教学好坏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是“两课”教学改革重中之重的任务。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就要求“两课”不到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有超强的人格魅力。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其个人品质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比如我们应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责任心、有幽默感等。但对于我们“两课”教师而言,更应具备学生喜欢的教师个性品质:热爱、同情尊重学生;知识广博、乐于教书育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教学方法好、教学效果明显等等。同时,在不断塑造自身优良品质的过程中,要努力克服不良的个性品质。主要有:冷漠孤僻、木讷呆滞、悲观丧气、主观偏心、过分挑剔、嘲笑学生、无耐心、对学生有敌意、训斥学生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清楚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个性品质是:经常骂人、讨厌学生;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偏爱不公正;教学方法枯燥无味等等。
作为一名“两课”教师当他站在讲台上时,必然以一种超强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一言一行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情感教学必不可少。一名“两课”教师更应该具有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应该具有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讲课过程中,赋予极大的感情投入,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用我们的情感去感染每个学生。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展现出我们教师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爱。我们应以我们的热情去体味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每一名“两课”教师都应该明白: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对教育效果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因教师的鼓励、支持而更加勤奋地学习,而教师也会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而更加热爱教育工作。这样,双方相互接近,真诚相待,有了困难和矛盾积极协商,共同解决。
二、增强教学互动环节
在“两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于传统的灌输模式,学生在此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而如今,时代在变化,学生自身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针对这一事实,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学生在当今教学过程中的个性特征。树立现代学生观,即:提倡民主、平等,尊重学生的权利,使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有独立的人格;在师生交往中,培养民主、平等的氛围,形成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做是一个有独立地位、有主体意识和需要的个体;在学生管理中,尊重他们的权利,实行纪律约束与自我管理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宽容教育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学生个性都很强,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有自己独特的鉴别能力。他们对某一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不会只听教师的说教。正是这一现象的存在,使我们的教学产生极大的难度。一方面,我们在声嘶力竭地宣讲大道理;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却各怀心中事。可见,我们的教学该有多么的失败。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在课堂上增强教学互动环节。比如,我们在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问题时,我们就要求学生进行参与,采用互动环节。首先我们要强调什么是“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原则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进而重点论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其要求也有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好广泛性要求的统一。教师在讲完这一内容后,立即要求学生就此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不愿提起“为人民服务”,说出来生怕别的同学笑话,甚至说出来脸就红;有的学生认为:“为人民服务”已经过时了,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一切都是“朝钱看”、“为人民币服务”了。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回答,学生的思想暴露无遗。我们发现了学生思想深处的秘密,他们由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清,导致了自身思想的偏极。此时,我们应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加以正确的引导。告诉学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目的、运行模式和分配方式等方面具有自身独特之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把商品生产本身的为他的、服务的属性凸显出来,使其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将这种服务的对象指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在这个前提下,把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所追求的合法利润和自身的特殊需求同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这就充分说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要特别注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是“两课”教学改革的主战场,要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功性,创造性,积极吸入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中大胆尝试案例教学,德育课中吸入演讲式教学方法.多媒体的投入使用给“两课”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几年来“两课”全部采用课件教学,使学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主体互动开放型教学,营造师生互动气氛,通过学生发言,课堂讨论,演讲比赛,辩论赛,学生自己设计教学方案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丰富教学手段和效果.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把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作为教学基地.每学期让学生参观考察,增加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当然,我们可能不能通过简单的对话一下子改变学生的思想,但我们毕竟通过这种形式给学生一次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他们从此会把教师所讲与自己所想结合起来,然后进行对比、总结。所以,“两课”教学不能形成满堂灌的形式,而应增强教学互动环节。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上课提问、同一问题展开讨论、现实问题进行辩论等等。
三、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不应该只是对理论教学的说明、补充、完善和促进,更应该是整个教学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课”教学的理论性很强,在准确掌握理论的同时,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书本上的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我们学习是为了让它指导我们的实践。从大学生对“两课”理论的认知和接受过程来看,要经过两次飞跃,即“内化”和“外化”两个阶段。一方面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各种渠道的灌输,内化成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情感,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把所获得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自觉行为。社会实践使广大学生加深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增强了学生运用理论认识、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充分利用大学生实习实训时间和寒暑假期间,有效地组织、引导大学生深入企业、农村、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通过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也才能强化课堂教学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有我们可以把学生组成社会实践团,赴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去参观。例如,我们可以到李大钊纪念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师生代表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引导下,详细参观李大钊纪念馆。详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认真领略李大钊同志做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光辉思想和丰功伟绩。活动结束后,全体成员都会深切地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无比信仰和对无产阶级革命前途的无限忠诚,以及为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的献身精神。此次活动后大学生纷纷表示,一定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加倍努力学习,争做一名优秀的爱国青年,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更深入了解了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了解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了解了改革实践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从而加深了对“两课”课程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把社会实践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又可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综上所述,“两课”教学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个任课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自身责任重大。我们要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发扬不屈不挠的精神,努力探讨“两课”教学的新方法,加大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激发广大学生对“两课”学习的热情,从而增强了“两课”教学的效果。参考文献: [1]唐凯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五、六章解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增刊:69 [2]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80-83 [3]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教育学原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2第一版:327 [4]韩延明.《新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版:139-144
作者简介:肖继新(1966—)男,河北抚宁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研究
通讯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西段360号 联系电话:0335—8052282,*** 电子信箱:jixinxiao2006@126.com.
第三篇:构建合理人力资源体系
构建合理人力资源体系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中共桂阳县委政策研究室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键性问题,人才工作是战略性工作。当前,桂阳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实现我县经济发展方式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依靠资源能源消耗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循环推进方式转变,是事关今后长期发展的战略问题。要实现这些目标,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推动我县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着力做好四个关键环节的工作,进一步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
一要坚持三个并重,抓好引才环节。当前,我县正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发展大企业,越来越需要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专长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引进人才是开掘人才资源的必要举措,也是弥补本地人才不足的一条重要捷径。我们要着眼于建设一支有利于当前桂阳经济社会展形势的人才队伍,把好人才引进这一道关口,切实为桂阳转型跨越发展选准才、选优才。要坚持就业环境和创业平台并重,打造人才集聚洼地。切实树立并坚决贯彻“经济发展,人才先行”的思想理念,充分重视人才在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增长后劲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全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支持人才的用人环境;制定和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广开“绿色通道”,提供无障碍、一站式、个性化、全方位服务,为各类优秀人才来桂阳施展才华和抱负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同时,要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以我县“一园六区”产业项目建设为依托,把园区作为人才就业创业的载体,形成依托园区引项目,通 1
过项目引人才,借助人才兴产业、做大产业促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坚持专业人才和特色人才并重,树立科学人才观。我县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县份,面临着产业转型发展的诸多挑战,加快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步伐,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我县生猪、油茶、烤烟等特色农业产业对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型、特色型人才要求较高,所以我们在人才引进的时候既要重视高素质、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要重视符合桂阳特色产业发展要求的技能型、实用型乡土特色人才。真正做到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围绕桂阳发展来确立,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根据桂阳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效用桂阳发展来检验,一切唯发展是举,一切唯发展是图,着力构建符合桂阳本土实际、体现桂阳发展特色的人力资源体系。要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重,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人才就是资源,资源就是项目,项目就是资金,资金就是发展。我们在着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招才引智,坚持“两条腿走路”。在招商和引才工作中,要深刻认识二者的重大意义,讲求科学的招商引才办法,牢固树立埋头实干的工作作风,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以项目是否真正落地作为检验招商的成败标准,以人才能否发挥实效做为衡量引才的优劣准则。要积极探索,创新方式,坚持以项目为依托,把招商引资和引进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实现项目投入与人才引进齐头并进,形成依托项目吸纳人才,通过人才做大项目的良好局面,取得引资和引才“双赢”。
二要做好三个施教,抓好育才环节。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思想观念,深入实施人才资源开发优先战略,不断加大人才开发的资金投入
力度,切实加强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组织领导,积极利用各类资源开展人才教育培训,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断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手段,探索各类人才人培养模式,在具体工作中努力做好三个“施教”。一是因需施教,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充分了解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各类人才的培训需求,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研究制定科学的人才教育培训计划。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手段,采取深入企业调研、发放需求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重点对象访谈等各种方式,调查了解我县人才构成的能力素质现状,分析掌握推动我县转型跨越发展的人才薄弱环节,尽快把最希望了解的知识、最渴望掌握的理论、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最需要提高的技能转化为相关培训课程,改变“教什么学什么”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做到转型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人才成长缺乏什么就补充什么。二是因岗施教,突出人才培养重点。要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重点。针对非公有制企业领导人才,要围绕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宏观决策、综合协调能力,开设一些专题班次。针对专业技术型人才,要依托重大项目建设,注重引导他们在我县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做好一批科技攻关课题,提升我县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针对我县充裕的劳动力市场,有关职能部门要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全力构建新型劳动力培养基地,真正实现人口大县向人力资源强县的重大转变。三是因势施教,突出人才培养导向。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追赶长浏望,领跑大湘南”奋斗目标和“二四三”发展战略,结合当前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到提升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综合能力上,做到有的放矢。要结合当前各项工作重点,用加快桂阳转型
跨越发展的主题统一各级各类人才的思想和行动,全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能拔尖,大局意识浓厚的人才队伍。
三要做到三个结合,抓好用才环节。“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做好人才的任用工作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创建“创业型城市”和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更是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努力做到三个结合,用好现有人才。一是主导与主体结合,增强人才智力支撑。把以政府为主导和以企业为主体有机结合起来,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的经济与发展计划,真正做到谋划发展的同时考虑人才保证,研究政策的同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的同时考虑人才措施。要把企业作为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人才干事创业的主要平台。坚持任人唯贤,不论资排辈,用人之长,不求全责备,以水平、能力、实绩大胆选用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智力发挥撑起企业发展,以企业发展助推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增长。二是开发与利用结合,提高人才利用效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支持人才开发战略,鼓励支持企业设立人才研究开发机构,壮大高新技术研发人才队伍。力求达到用好一个人才,发展一个企业,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批百姓的目标。把重视合理利用现有人才,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工作,要注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在健全人才开发体系,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营造尊重人才社会氛围等方面不断有所作为,为优秀人才的大量涌现并切实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形成鼓励人才敢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激发人才干大事业的良好局面。三是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结合,畅通人才流通渠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发挥有形人才市场要素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推进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两个市场
主体有效对接,形成人才就业找市场,单位用人找市场的人才配置机制;搞好人才市场的网络化建设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继续完善无形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有序、开放竞争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的地区、单位和所有制壁垒,融入更加广阔的人才市场体系。
四要围绕三个心,抓好留才环节。人才是流动的,要引得进、用得好,更要稳得到、留得住。当前我县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机遇期,加快追赶领跑、转型跨越的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能否留住人才,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是县域经济和社会繁荣安定、和谐发展与否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做到从心入手,留住人才。一是要解除担心,坚持用待遇留才。良好的政治、生活待遇是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是留住人才的主要因素和有效措施。对各类优秀人才,在社会上要给“荣誉”,在工作单位要给“地位”。要根据各类人才工作业绩大小、贡献多少,在入党、评先、奖金福利、纳入正规编制等方面给予相应的照顾,解决好人才的养老、住房、儿女就学、家属安置等一系列后顾之忧,使优秀人才能够心无旁骛、满心热忱、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全县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二是凝聚人心,坚持用感情留才。要把人才视为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以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人才,感情上贴近人才,生活上关心人才,事业上鼓励人才。要建立县主要领导联系优秀技术人才制度和单位领导联系技术骨干制度,对人才的基本情况、思想状况,要主动了解,对人才工作、生活、健康等方面的情况,要主动过问;对人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主动帮助解决。要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兼容并包、凝聚人心。要做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特别是在人才遇到挫折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三是调动信心,坚持用事业留才。栓心留人,最根本的是要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事业去团结人、凝聚人。对各类人才,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从各个方面为他们施展才能、实现抱负提供舞台。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改善工作条件,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调动起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鼓励开拓、支持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充分激发出各类人才建功立业的强大信心和动力;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人才学习提高、更新知识的需求,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各类人才切实感到,在我县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第四篇: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薪酬体系
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薪酬体系
随着公司人力资源项目的逐步推进,在公司确定完组织结构和各岗位工作职责后,公司于4月份开始了公司各岗位的岗位测评工作,公司成立了岗位测评小组对公司所有的147个标杆岗位进行了岗位测评,并顺利地完成了。岗位测评提供了相关的岗位评价依据,保证了公平性,为公司下一步的薪酬设计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当然,对于岗位测评与建立薪酬制度的关系可能公司有些员工还不是很清楚,因此,人力资源部将就公司如何通过岗位评价建立公平的薪酬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岗位评价与薪酬公平性认知
如何让员工认同薪酬的公平性,从而产生对组织的满意感和信任度,是人力资源管理面对的挑战。岗位评价是建立薪酬公平的重要手段。加强对岗位评价的过程控制,可以充分发挥岗位评价的作用,引导员工建立薪酬的公平性认知。
岗位评价(Job Evaluation)是企业内部建立薪酬公平机制的重要手段。它是以岗位为中心,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来判断不同岗位对组织的价值大小并据此建立岗位价值序列的一项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它的理论假设是:对于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不论岗位的工作内容是否相同,都可以通过对比岗位背后所隐含的付酬要素,确定它们的相对价值,并据此确定岗位薪酬。例如,尽管一个车间班组长和一个办公室秘书所从事的工作完全不同,但所需要的技能、努力、责任、教育训练水平、对组织的贡献和工作环境等是可以比较的,如果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判断线它们的付酬要素比较结果相同,这两个岗位就应当获得同样的岗位薪酬。岗位评价对于薪酬设计的意义是双重的: 第一,岗位评价在薪酬设计中引入了理性分析的方法,克服了不同岗位之间由于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不同造成的价值对比障碍,使得岗位薪酬的制定可以处于同一标准之下,从而为增加岗位薪酬的合理性,克服其制定过程中的主观性、随意性奠定了基础。
第二,岗位评价的程序性特征为薪酬设计引入了程序公平,帮助组织建立员工对薪酬分配结果的公平性认知。研究发现,员工能否建立薪酬公平性认知,并不仅仅取决于分配结果的合理与否,更重要的是对分配决策过程的参与和认同。这就要求岗位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建立统一的薪酬衡量标准这个纯技术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过程控制实现程序公平,为组织的薪酬体系提供合法性解释。
二、通过对岗位评价的方法控制实现薪酬的公平性
选择适当的方法岗位评估技术自产生以来,已发展出多种方法,但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四大类:排序法,分类法,评分制和要素比较法。不同的方法可应用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组织,所需要的成本也有很大不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岗位数量少,管理者与员工以及员工相互之间对工作性质较为了解,不同岗位之间的价值对比问题容易解决,采用简单的排序法,根据管理者的经验判断往往就能够满足建立公平性认知的需要,所需的成本较小。大中型企业内一般存在着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工作性质不同、工作要求不同、工作责任不同的岗位,因此要在大中型组织中建立普遍的薪酬公平性认知,一般需要选择评分制或要素比较法。这两种方法比较复杂,企业一般需要借助外部专家才能完成。
根据我们公司的规模和岗位人员情况,在顾问公司的指导下,我们公司采用的为综合各种方法的各种优点的“点因法”,针对公司目前的实际情况,由于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不同,公司将岗位测评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管理(技术)岗位测评和操作岗位的测评,而管理(技术)岗位的测评引入了22个岗位因素进行评定,如风险控制因素、知识技能因素等;而操作岗位测评时则引入了14个岗位因素的评定,如劳动强度、技术技能等相关的因素,由此使得公司的各个岗位处于同一标准进行测评和打分,保证了未来薪酬设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此方法根据决定各个岗位的各种因素以及各个因素所占的权重大小来评估岗位,此种方法具有精确、灵活、公平的特点,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岗位测评及下一步薪酬设计的公平性。
另外,我们成立了统计小组,对所测出来的各种数据进行及时录入,并设定公式,采用去掉3个最高分和3个最低分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确保数据准确,信息充分,有助于实现岗位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各部门打分人员的偏见影响。这样的程序规范有助于各部门参与薪酬决策,表达意见,避免偏见,体现程序性公平。不仅关注了岗位评价的技术性要求,提高了岗位评价的有效性,并引导公司员工建立公平性认知。从而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真正起到薪酬激励的效果。
三、实现岗位评价的程序规范性要求,必须对岗位评估的流程进行控制。
岗位评估的过程控制需要在流程的每一个阶段确立控制点,根据不同需要综合应用现代管理手段对岗位评估进行分析、诊断和纠偏。岗位评估的整个流程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评估计划“预则立,不预则废”,如同所有的管理活动一样,制定评估计划是保证岗位评估活动有效进行的先决条件,是预先控制的主要方法。在此阶段的控制重点是明确建立公平性认知的目标和途径,确定所需的资源供给,保证评估的有效进行。在制定计划阶段控制的关键点一般包括::选择评估会议主持者和测评岗位对象的选择正确选择评估会议主持者和评估对象对于保证岗位评估的程序性规范十分重要。主持者承担着控制评估会议、处理评估数据、撰写评估报告的责任,因此企业在选择评估主持者时必须要求具有足够的经验。评估会议主持者的作用是保证会议按既定程序顺利进行,确保每一个岗位均能得到公正的评估,但不应影响委员会成员对岗位评估所作的决定。我们公司的评估会议的主持人由顾问公司的严老师主持进行,他具有多年的辅导经验对岗位测评的各个要点都相当熟悉,而作为没有和具体岗位发生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更能保证岗位测评的公平性。
岗位测评的对象可以是所有岗位,也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岗位。根据我们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总共有200多个岗位,以及一些岗位的职责工作条件等都相对类似,因此我们进行了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岗位进行岗位测评作为标杆岗位,但所合并的岗位还是相对较少,合并后的数量约占三分之一到一半之间,共对公司的147个标杆进行了测评。
第二阶段:成立岗位评估委员会,即岗位测评小组成员的选择成立评估委员会的目的,就是通过集体决策的相互制衡,以程序性公正满足组织中各群体的需要,贯彻薪酬设计的公正原则。评估委员的构成须遵循多角度原则,成员最好是来自有代表性的不同部门。尽管在评估活动中涵盖所有领域不可能也不现实,但应尽可能包括多数典型岗位的相关领域人员。其次,评估委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熟悉被评估岗位的情况。另外,评估委员的选择还需考虑相关部门成员对其的认可程度,具有一定群众基础、具有责任心、能够保持公正客观的判断,以及高中以上的教育程度对于评估委员来说也是较为重要的条件。依靠评估委员会进行岗位评估,可以大大提高员工以及管理层对方案的接受程度,因为委员们是各领域雇员的代表,作为非专家对评估过程参与和了解,有助于减少岗位评估的信息不对称,增强来自于集体判断和“自己人操作”的心理优势,这对于岗位评估方案的解释有很大影响。
综合以上的各个要素,并考虑到公司的实际情况,此次公司管理(技术)测评小组的组成为每个部门派2人,为经理和一位车间主任(主管),公司总共14个部门,另加2名副总经理,总共组成了30人的管理(技术)岗位的测评小组进行测评。而在做操作岗位测评时,由于考虑到车间现场生产实际情况的了解程度,成立的操作岗位测评小组的成员则主要是生产系统的人员,由7个相关部门(假捻、纺丝、聚合、短纤、电仪、动力、资材)每个部门派3人,另加生产部派1人,共组成了22人的操作岗位测评小组,而且在测评打分之前还组织了小组成员对公司的各个岗位进行了现场的观测,加强对公司各个岗位工作情况的认知,也保证了岗位测评的公正性。评估前进行相关培训:有效的评估必须确保每个成员熟悉和理解岗位评估的目的,现行体系和岗位评估的过程,以及他们的责任。为了此次评估的有效进行,顾问公司的严老师,结合他多年的咨询经验,为我们公司的相关评估人员进行了多次的培训,包括试打分的时间总共培训了两天的时间,并进行了手把手指导,从而使评估顺利有效地进行。第三阶段:岗位测评会议的召开,即评估的进行
①评估会议的准备工作。有效的评估对于评估会议前的准备要求十分严格。首先,我们借用投影仪和笔记本电脑,将各岗位在组织结构图中的位置以及职务说明书投影出来,并由会议主持人读一遍,其次,我们召开的会议必须准备不受打扰的、测评时在公司二楼培训室并让测评人员将手机关机或是调到震动状态尽量保证会议不受打扰。②评估会议遵循的原则。评估会议必须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A.客观性原则。即要求所有评估人员在阅读岗位说明书的基础上,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评估。B.记录性原则。所有评估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进行,原始资料由人力资源部进行妥善保存。C.数字化原则。在评估会议中评估结果必须一律转化为数字,以便信息处理和对比。
D.统计原则。会议主持人在评估结果的数字化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最终结果。E.可靠性原则。评估会议必须保证评估数据的真实、准确、可靠性)。
第四阶段:方案报告的出台在两批次52位测评人员和测评主持人的辛勤工作下,经过了对147个标杆岗位,22(14)个测评因素的打分,共得到69212个数据,通过统计小组6名成员对69212个数据进行输入、汇总等一系列的工作,最终得出了147个标杆岗位的有效分值。由此得出个公司各个岗位的的排序及档次级别分布情况。这些,都由顾问公司出台了岗位测评分析报告,作为下一步设计薪酬制度和岗位定等定级的重要依据。
总之,岗位测评是公司薪酬体系设计的重要依据,岗位测评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公司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直接影响到我们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第五篇:优化教学设计,增强教学效果
摘要: 当今是一个变革、创新的时代,教育承受着诸多挑战,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基础,如何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成为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作者作为一名高中教师,一直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力求获得更大的突破。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环节 改进方法
1.教学现状
1.1教师与学生主体的错位
1.1.1教师在教学环节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在多年的教学环节中一直在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但传统教学,一直采取的模式是教师始终占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一直是学习的组织者、控制者,有着对学生成绩的绝对评判权,对学生的学习不能做到真正放手。
1.1.2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缺乏引导,主导地位体现不明显。
在教学过程,有些时候会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学空间,但在这个空间里,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明显不足。比如:大部分中学都安排自习时间,自习时间的安排其实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结果,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学习”,有的老师要么给学生提供几个自学的问题,要么就在旁边静观学生自学。
1.2对教材掌握不当
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材仅仅只是一种参考工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再加工,使其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让学生对其内容易于把握,使得教材更富有操作性。目前很多教师对教材的内容不进行思考,一味照搬和移植,以至于内容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1.3备课环节不充分
1.3.1对教学目标认识不清。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和指标,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和明确的教学目标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但不少的教师在备课环节,对教学目标的重视度不够,以致在教学的讲解中产生问题。
1.3.2教学起点的设定不当。
所谓的教学起点就是每节课从哪里讲起,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教学起点的设定一定要以学生现有的基础作为入手点,但一部分教师在备课环节对教学起点认识不清,忽略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个体差异,一味地按照自我的理解对教学起点进行设定。
1.4关注与调控的能力缺失
1.4.1学困生得不到良好的关注。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课堂是全体学生的课堂。课堂中存在一部分学困生在所难免,学困生的出现就好像乐章中不和谐的音符,但这些不和谐的音符一定不能被忽略。
1.4.2教学缺乏有效的调控。
教师在教学环节往往对调控的重视程度不够,产生一定的教学秩序混乱,这样的情形的产生,自然就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措施
面对上述所产生的教学现状,试图找到一些好的途径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一直秉承新的教学理念,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在教学的过程中尝试采用程序教学模式。例如:
2.1在化学键的教学中首先按知识点编印自学提纲“举例说明何谓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本质有什么区别·“”如何区分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质区别是什么·”教师用较短的时间进行提问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2.3以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推理、层层递进,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转换角度思考问题。
3.教学建议
3.1明确课堂的主体范围
课堂作为实现教学目的的特定场所,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织起来的,通过一定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借助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环境和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经验,推动智力、体力、道德、美感等发展,逐步实现社会化。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组成课堂的“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教学的引导者,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对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思考、动手操作,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遇到疑难尽量组织小组讨论,让他们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事物的理解力,在这种模式下的学习可以脱离大量的“题海战术”。
在进行小组分配的过程中,要注重不同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是不同的,尽量给优等生和困学生相互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暗示,让他们沿着教学目标探讨下去,而不至于脱离讨论主题。
3.2对教材进行二度编排
照搬照抄地教材利用,无法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材当做实现教学目的的工具,尽量选择适合教学目的的教材,将其充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只有教师把内容吸收融化掉,才能掌握住重难点进行分析讲解,更有利于在教学的环节中进行知识的传授。根据学生的总体状况进行教材的二次整合,编排出能反应现状的教学讲义。
3.3强化对备课的认识
“备课花工夫,上课显神通”。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备课设计中要强化目标意识,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用先进的科学性的教育观指导教学实践,使目标教学意识确确实实转化为教学行为,避免在教材整合中盲目整合,造成目标模糊。
在教学课堂设计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关怀,充分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在课堂设计中努力寻找教学突破口,发现一个亮点,调动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3.4关注学困生的行为细节
在新的教学理念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要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调控。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的课堂,无法避免学困生的出现,在教学的环节中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和指导。单纯对学困生的课堂提问并不是对他们的关注,而要真正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对相关问题有效解决,让他们参与到教学的讨论中。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寻求适合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