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普通逻辑学角度审视鲁迅的文学与出汗(写写帮整理)
从普通逻辑学角度审视鲁迅的《文学与出汗》1
张孟根
内容提要: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语言大师,但是他的一些杂文的逻辑严密性却是值得探讨的。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逻辑学教学实践,用概念、判断、推理的若干逻辑知识,冷静细致地分析了鲁迅杂文《文学与出汗》在批驳梁实秋文学人性论中的几个逻辑问题,指出该文的逻辑说服力是不强的。梁实秋的文学人性论其实没有被驳倒。
关键词:逻辑学
审视
《文学与出汗》 文学人性论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语言大师,他的杂文《文学与出汗》历来作为高中和师范生学习驳论的范文之作,评论家也一贯认为该文思想深刻,逻辑严密,很具驳论特色,其写法很值得仿效。笔者20多年前在师范汉语言专业就读,老师也是如此分析该文。我也真为其犀利得似匕首、似投枪的语言所折服。然每每读到“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却何从看见”,“人性„„脾气”,“香汗„„臭汗”之处时,总不免产生疑窦,似乎觉得鲁迅不讲道理。但疑惑之余,也未深究,总觉自己平庸之辈,水平低下,对一代文豪的作品不理解。抑或认为嬉笑怒骂就是杂文特色。以至在后来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也一直人云亦云地把这篇文章当作驳论的典范之作来教。近几年,在电大教了几轮《普通逻辑学》,忽又想起《文学与出汗》,并以逻辑学的若干知识认真细致地审视了其中的逻辑性,越发感到此文确实存在着一些逻辑问题,在此提出来请教同行,以期受到更大教益。
一、梁实秋文学人性论的中心意思和逻辑力量
根据鲁迅杂文全集介绍,《文学与出汗》是反驳梁实秋的文学“人性论”的,针对的是他的《文学批评辩》中的这么一段话:“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质素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依里亚德》在今天尚有人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现在还有人演,因为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作品的基础”。这段的中心意 1 该文2007年9月发表于《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见梁实秋《文学讲话》 9 见梁实秋《百兽图与讽刺文学》 10 见诗经《关睢》
鲁迅以“脾气”批驳了“人性”之后,再接下去,以“出汗”的生理现象为喻来说明文学审美观的转变,从而论证没有永久不变的人性。他写道:“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呢?”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这是把相容的选言判断误用为不相容的选言判断11:
请看:“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呢?”,它的意思是要么描写香汗,要么描写臭汗,两者只能选其一。
这是典型的阶级论。其实,从美学角度来看,不管是描写“香汗”还是“臭汗”,不管是描写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只要是反映真善美普遍人性价值而且艺术性好的作品,都可长久流传。两者完全可以相容。当然,用辩证法的观点来说,事物是在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美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但这种变化是非常缓慢的。实践证明,凡以阶级性为主要内涵而不以普遍人性为主要内涵的作品,是经不起时代和地域考验的。放到世界范围来看,杨朔,刘白羽,秦牧20世纪上半叶恐怕连三流作家也算不上;同一个曹禺,当年的《雷雨》何等盛大,后期的《王昭君》、《胆剑篇》大为逊色;就连鲁迅本人,创作《呐喊》时,根本不知“阶级性”为何物。所以,“香汗”“臭汗”一说在论证上也是苍白的,是不能撼动梁实秋文学人性论的命题的。
五、梁实秋的“文学人性论”其实没有被撼动
行文至此,笔者主要从逻辑角度分析了鲁迅对梁实秋的文学人性论的批驳过程和方法。从而看出《文学与出汗》的严谨逻辑性是值得质疑的。鲁迅没有从逻辑上真正驳倒梁实秋的文学人性论。
也许有人要说,笔者根本不懂杂文,杂文用不着像一般议论文那样起承转合,烦琐地推理和演绎。杂文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如果是这样,那我要说,杂文既是议论文,就必须首先要遵守逻辑规则,不能为了写出文艺性,用禁不起逻辑推敲的引申和想象来说理。毫无疑问,鲁迅是天才的文学家,是语言大师,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谁也不能否认,但他的一些杂文的逻辑严密性却是值得商榷的。再说,抓住一点,也要真正抓到要害之处。而《文学与出汗》中,梁实秋的文学人性论的“要害之处”却是鲁迅通过引申加给他的。因此,11 见中央电大《普通逻辑学》120、121页
这样的批驳梁实秋肯定不会服气的。
事实上,梁实秋的文学人性论在一定观察尺度上还是正确的,因为在一定的范围内,人性确是不太会变的,人的审美准则也是不大会变的。鲁迅曾说,红楼梦中林黛玉和焦大的人性会一样么?其实,他们对真善美的审美观又何尝会不相同呢?他们谁会不喜欢真诚和善良呢?近年来,金庸小说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的文人学者赏识,吸引那么多人研究,被称为“金学”?就是由于他的作品对人性的深入体察与精微刻画。最近,《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公布了2007年世界十大文学名著的排名,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荣获榜首12,这充分反映出作家和读者的共同偏好是那些生动刻画了令人难忘的人物的爱情和生死的作品。换言之,是反映了人性的作品。随着时代的推移,当年被鲁迅痛斥的“新月派”的作品也越来越放射出它的人性美的光辉。
主要参考文献:
1、姜成林主编
《普通逻辑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9
第二篇:普通逻辑学的学习与应试
内容摘要:
我们知道,普通逻辑自学 考试 主要 内容 是传统逻辑,如同素材性质判断形式之间的对当关系、换质法和换位法、三段论等,它们是一种非形式化逻辑,比较多的使用 自然 语言和结合人们的日常思维。自学考试还有一些数理逻辑内容,特别在复合判断及其推理和模态逻辑等章节,如真值表、两个德摩根定律,各逻辑公式间的推导等。数理逻辑是一种形式化逻辑,以人工符号这种形式语言建构形式化体系,不用或很少使用自然语言,离人们日常思维较远。逻辑的非形式化部分与形式化部分是互补的,共同为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服务。长期以来,我们认识上有片面性,似乎形式逻辑的 现代 化就是要强调形式化,这样,包括江苏在内的全国逻辑自考试题使用愈来愈多的公式符号和形式推导,考生当然就感到逻辑难学,自考难通过。即使勉强通过了,很快就忘记了,日常并不感到学逻辑有用。
经省自考办批准,1998年下半年普通逻辑自考增加非形式化试题。试题内容涉及自然和 社会 日常思维的各个领域,但是,这类试题既不是考核有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考核逻辑的专业知识,而是考核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推理和类比等日常逻辑思维能力。题型是单项选择题,每一题由题干和五个备选答案组成。共有15题,每题2分,合计30分。考生完全可以调动自己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只要知其然,即使不知其所以然也能答对得分。显然,整套逻辑试题的难度比过去有所下降,考生会感到对自己今后的 学习工作很有用。我相信这种新变化会受到有关领导和广大考生欢迎的。
我国有些外资 企业 招聘员工也用这类试题来考核员工的逻辑思维能力。许多应聘者感到很陌生,无所适从,结果不是在外语和 计算 机,而是在逻辑考试中被淘汰。今年开始江苏逻辑自学考试一改,今后应聘外资企业遇到的这种尴尬就会越来越少了。
对于这类非形式化试题,虽然都是单项选择题,但从题干中所问的 问题,可以分为六类:
一、由前提确定结论型
题干所给已知条件是前提,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定它合乎逻辑的结论。例
1、某汽车司机违章驾驶,交警向他宣布处理决定:“要么扣留驾驶执照三个月,要么罚款1000元。”司机说:“我不同意。”
如果司机坚持己见,那么,以下哪项实际上是他必须同意的? a、扣照但不罚款。b、罚款但不扣照。c、既不罚款也不扣照。d、既罚款又扣照。
e、如果做不到既不罚款也不扣照,哪么就必须接受既罚款又扣照。[题析与答案]交警的处理决定,其形式为“pq”,司机不同意,即(pq)。(pq)等值于(p∧q)∨(p∧q)(见《普通逻辑自学指导》第49页)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所讲之蕴析律,上式又等值于(p∧q)→(p∧q)。所以,本题的答案是e。例2,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
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题析与答案]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断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所以,本题答案是b。
二、由结论寻找前提型
题干所给的是结论,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寻找能得到此结论的前提。例3,如果张英获得了吴玉章奖学金,那么,他一定是人民大学 研究 生。上述断定是基
于以下哪个前提作出的? a、张英一定是人民大学研究生。b、张英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c、人民大学研究生都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d、只有人民大学研究生才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e、人民大学研究生中一定有人获得吴玉章奖学金。[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由d推得:“只有张英是人民大学研究生他才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转换的公式,就可得题干中的结论。
例4,如果一家企业的员工人心涣散,那么该企业的领导肯定不懂管理心 理学。若要上述断定成立,必须以下列哪一项为前提? a、企业没有好的 经济 效益就会人心涣散。
b、领导干部不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企业就没有凝聚力。
c、运用管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管理,就能使企业形成凝聚力。d、企业管理人员都应该学点心理学。
e、不学心理学的管理者也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c。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中的假言易位律,c就能得到题干中的结论。
三、加强前提型
题干中有前提有结论,但题干中之前提尚不足以推得结论,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寻找补充前提,才能得出题干中之结论。例
5、小王和小李关于抽烟有如下对话: 小王:“我想,你不应该反对我抽烟。” 小李:“这很难说。” 小王:“至少我没有反对你抽烟啊!” 小王的话中隐含着的前提是什么? a、抽烟有害健康。
b、抽烟对健康没多大危害。
c、抽烟者对不抽烟者没有多大 影响。
d、如果我不反对你抽烟,那么你也不应该反对我抽烟。e、如果我反对你抽烟,你就可以反对我抽烟。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有了d,加上题干中小王的第二句话,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才能得到题干中小王第一句话这个结论。
例
6、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对象的一半作为实验组,食用了大量的味精。而作为对照组的另一半没有吃这种味精。结果,实验组的认知能力比对照组差得多。这一不利的结果是由于这种味精的一种主要成分——谷氨酸造成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有助于证明味精中某些成分造成这一实验结论? a、大多数味精消费者不象实验中的人那样食用大量的味精。
b、上述结论中所提到的谷氨酸在所有蛋白质中都有,为了保证营养必须摄入一定量。c、实验组中人们所食用的味精数量是在政府食品条例规定的安全用量之内的。
d、第二次实验时,只给一组食用大量味精作为实验组,而不设不食用味精的对照组。e、两组实验对象是在实验前按其认知能力均等划分的。
[题析与答案]题干中所述之实验为差异法(求异法)实验,其特点是同中求异,也就是其他先行条件相同,只有一点不同,即实验组食用大量味精,对照组不食用。所以,本题答案是e。因为有了e,这实验才可靠。
四、反驳型
前面三种类型都是用推理进行证明。原来题干中的前提真或者经补充前提而使前提充分真,那么,可以演绎证明结论必然真或者归纳证明结论非常可能真。由结论真寻找前提也是一种证明。反驳可以反驳论题(推理的结论)、反驳论据(推理的前提)和反驳论证方式(推理形式):(一)确定选项以反驳结论。
例
7、一种对许多传染病非常有疗效的药物,目前 只能从一种叫ibora的树皮中提取,而这种树在自然界很稀少,5000棵树的皮才能提取1公斤药物。因此,不断生产这种药物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该种植物的灭绝。
以下哪项为真,则最能削弱上述论断? a、把从ibora树皮上提取的药物通过一个权威机构发放给医生。b、从ibora树皮提取药物生产成本很高。c、ibora的叶子在多种医学制品中都使用。d、ibora可以通过插枝繁衍人工培育。e、ibora主要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区。
第三篇:从科学角度审视中式卷烟香精香料核心技术
从科学角度审视中式卷烟香精香料核心技
术
编者按
随着行业中式卷烟的发展、卷烟品牌集中度的提高和卷烟降焦工作的推进,中式卷烟香精香料核心技术研究被提到了行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今年,“中式卷烟香精香料核心技术研究”作为行业重点攻关项目被列入了国家局XX年科技开发计划。
11月6日至7日,由国家局科教司组织、郑州烟草研究院主持的“中式卷烟香精香料核心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在郑州召开。郑州烟草研究院、云南烟草研究院和云南瑞升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项目承担单位,XX、上海、XX、将军、XX、常德、淮阴、新郑、龙岩等9家协作单位和9家特邀单位的代表共计五十余人参加了会议,被提上行业发展议程。11月27日至28日,XX年卷烟调香技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郑州烟草研究院、云南烟草研究院等来自国内外的调香专家再次汇聚一堂,共同研讨卷烟调香技术相关问题。
“中式卷烟香精香料核心技术研究”项目主要是对中式卷烟香精香料核心技术进行全面攻关研究。项目第一批计划包括“香料单体在卷烟中的作用评价方法研究”、“代表性香料单体转移行为研究”和“低焦油卷烟香味补偿技术研究” 3个课题,着重期望首先在烟用香精香料技术基础和行业调香技术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明后年计划在香味物质致香机理、香味成因和香精香料技术检验体系等香料学科基础研究领域重点布局研究。
中式卷烟香精香料技术之所以被称为核心技术,中式卷烟香精香料核心技术研究之所以受到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是因为香精香料技术对中式卷烟尤其是对低焦油中式卷烟风格特征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卷烟品牌集中度的大幅提高,这种作用发挥得正常与否将会影响到行业品牌乃至企业的运行安全性。鉴于此,本版自本期开始,将陆续刊发有关香精香料技术探讨性文章,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镜头回放
XX年1月,国家局局长姜成康携8位正副司长到郑州烟草研究院视察工作时,语重心长地对科研人员说,摆在中国烟草面前的主要问题是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整体竞争实力,保持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现在一些企业开发卷烟产品完全委托出去,对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很不利。姜局长此番话至今想来仍是振聋发聩,既是对全行业敲响的警钟,更使行业科研工作者感受到强烈的责任与压力。今年以来,姜局长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香精香料是战略问题的思想,香精香料技术作为形成中式卷烟品质特点、打造中式卷烟核心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理应成为行业 关注的焦点。姜局长对烟草科技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给予的关注可见一斑,对香精香料核心技术的重视可见一斑,对香精香料研究给予的期望可见一斑。
对于香精香料的研究而言,无论是烟草还是化妆品、食品、饮料等等,凡是涉及香精香料的,似乎都很神秘。再加上销售过程中灵活的促销手段,使得香精香料问题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香精香料之所以给人以神秘感,除了经济的、贸易的、加之人为设置壁垒的原因外,归根结底,是因为烟草行业以往对烟用香精香料研究甚少,知之甚少。因此,真正解决烟用香精香料核心技术问题,必须要用科学的方法、用技术的手段,从系统研究、点滴积累入手。
点击现状
要实现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香精香料的问题,首先要用科学的态度审视香精香料问题。近几年来,国内在烟用香精香料技术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对形成中式卷烟香气和吃味特征作出了贡献。但是,无论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较,还是从满足中式卷烟发展的需要来看,以往的烟用香精香料技术研究还缺乏系统性,目前的研究和推广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香精香料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对香料缺乏系统研究。比如,行业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香精香料质量与风格的技术平台;对香原料及其同系物的性质掌握不足、不准等等。
2.可供选择的香原料品种不够丰富。香原料合成和天然香原料提取技术研究严重不足,基本停留在一般常用香料的合成和常规提取方式的层面。即使一些研究单位对高端香料进行了研究开发,但基本处于实验室规模,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3.卷烟企业缺乏烟用香精香料方面的技术人才。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我们烟草行业未能有效掌握烟用香精香料核心技术,过度依赖香精企业,一旦香精企业或其产品有所变化,将会直接影响国内品牌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进而对烟草行业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巨大的影响。
把握战略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未来烟用香精香料的研发应在三个大的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基础性、规律性研究,包括对香料单体在卷烟中的作用及在卷烟中的转移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卷烟风格特征及消费需求研究等等。二是香精香料应用技术突破,即低焦油卷烟香味补偿技术、分类加料技术以及卷烟保润、增香、提高舒适性等方面的研发。三是在加香加料方式上的探索,即除了在常规的烟叶和烟丝上施加香精香料外,还应对滤嘴、盘纸以及小包等加香加料方式进行探索研究。
要实现技术方面的三大突破,需要科研院所、重点卷烟企业和香精香料企业等多个层面的力量协同作战,资源共 享,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实现技术突破,构建行业香精香料技术支撑体系。
——要在郑州院、云南院建设开放性的烟用香精香料重点实验室,重点投资,重点装备,重点培养科研人才,进行烟用香精香料应用基础研究和对行业烟用香精香料技术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的技术研究,并逐步把重点实验室建成烟草行业高水平的研究开发基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
——要借助行业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重点开展烟草香料科学的学科建设,在烟叶、卷烟以及香精的香味特征的香味物质的致香成因、香味物质对人体的影响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形成中国烟草行业的香料自主知识产权。
——要重点扶持并加强重点骨干企业技术中心烟用香精香料实验室的建设,逐步形成以国家级、行业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烟草行业烟用香精香料技术开发体系;针对卷烟产品侧重于开展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烟用香精香料技术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建立香精香料质量风格评价体系和香精香料质量检验体系;逐步培养企业的香精香料专业人才。
——要鼓励香精香料企业积极参与中式卷烟香精香料技术体系建设,重点开展高端合成香料和特色天然香料提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丰富烟用香原料的品种,满足中式 卷烟特色风格对香原料的需求。同时逐步摆脱对国外香精香料技术的过度依赖,真正成为中式卷烟香精香料技术支撑体系的一个重要层面。
构建平台
要实现“满足中式卷烟的发展需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式卷烟的香精香料核心技术体系”的总体目标,需要建立三个平台,即人才平台、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人才平台是指行业要拥有一批能够进行卷烟叶组配方、会调香的掌握专有技术的顶尖人才;技术平台是指行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香精香料核心技术;产品平台是指由烟草行业掌握专有技术的顶尖人才运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香精香料核心技术开发出相关卷烟产品,从而使我国烟草行业把烟用香精香料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式卷烟香精香料核心技术研究”项目的启动,走出了三大技术突破的第一步,一些具体研究内容已列入项目实施计划之中;走出了多层次联合的第一步,研究单位、卷烟企业及技术中心、香料企业坐在了同一个圆桌旁,分配任务,落实分工;也走出了构建三个平台的第一步,在项目启动会上,与会专家们对项目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技术细节都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有精辟的阐述,有深刻的分析,有经验之谈,也有一些质疑。但毫无疑问,正是这些专家思想的沟通,为研究工作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 础;也正是这些专家智慧的传递,使研究方案和技术细节更趋完善。
战术研究
中式卷烟香精香料技术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满足中国广大卷烟消费者对卷烟的香气风格和口味特征等方面的要求为目标,提高卷烟的品质,提升加香加料技术的针对性和可控性水平,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式卷烟的香精香料核心技术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至少应对以下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攻关:
1.利用现代分析手段,开展国内外烟叶和卷烟的香味特征研究,掌握不同品质、不同风格的烟叶和卷烟的香味特征,找出中式卷烟香味特征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2.开展香料单体在卷烟中作用的基础性研究,建立香料单体在卷烟中的评价体系。研究代表性香料单体在卷烟中的作用阈值,在卷烟主流烟气、侧流烟气和滤嘴中的转移行为规律;实现对香料单体的理性掌握。
3.开展香味前体的热裂解机理研究,准确把握香味前体在燃吸过程中的致香行为,提高香料的利用率,以适应低焦油及超低焦油卷烟发展对加香加料的质量和精度的要求。
4.开展新型烟用香原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对重要烟用合成香料特别是与香味特征有关的重要高档合成香料进行开发和规模化生产应用研究;利用一些新型的加工方式开发 天然香原料新品种,以丰富烟用香原料资源。
5.开展香精香料技术与原料、工艺以及产品内在质量的相关性系统研究,重点对低焦油卷烟的香味补偿技术以及对卷烟滤嘴、卷烟盘纸和铝箔纸等加香方式,对不同方式的适用对象、香料选择以及与其他相关技术的结合进行研究。
6.通过引用、延伸或创建的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烟用香精香料质量检验体系。应用基于主成分的模式识别、模糊数学、指纹图谱等先进科学的评价方法,对香精香料进行质量风格评价,提高对香精香料质量及其稳定性的控制能力。【
第四篇:文学时空 鲁迅与旧诗
文学时空 鲁迅与旧诗
张宗子
和朋友聊天,说起各自最喜欢鲁迅哪首诗,我想都没想,说最喜欢他1933年题写给日本友人的那首《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
鲁迅还有不少诗,短短几句写自己的形象,非常生动,如“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还有著名的《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朋友喜欢的《亥年残秋偶作》,其中的“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写出了鲁迅心中的寂寞,这一联在鲁迅的七律中也是我特别珍重的。
鲁迅旧诗功底深,但不有意作旧诗,这和他一贯的文学主张是统一的。发誓从文,立意在启蒙,“抨击旧礼教,暴露社会的黑暗,鞭策中国病态的国民性”,所以他选择最有力的武器:杂文和小说。这一点他在书信里,特别是致杨霁云的信里,曾反复申明过。他的终生挚友许寿裳说:“鲁迅之旧诗,多半为索书者而作。”许广平也说:“迅师于古诗文,虽工而不喜作。偶有所作,系应友朋邀请,或抒一时性情,随书随弃,不自爱惜。生尝以珍藏请,辄遭哂笑。”尽管如此,许寿裳说:“诗虽不多,然其意境声调,俱极深闳,称心而言,别具风格。”
读鲁迅的诗,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和楚辞的亲密关系。许寿裳说,鲁迅熟读屈原作品,诗中采用屈赋词语最多,像“一枝清采妥湘灵”这一首,“全首用骚词”——类似的还有另一首《无题》中的“洞庭木落楚天高”。小说集《彷徨》的题词选用的是《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北京时,鲁迅书房“老虎尾巴”的墙壁上挂的是他集离骚句,由乔大壮书写的一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
许寿裳回忆说,早年和鲁迅谈天,曾经问过鲁迅,《离骚》中最爱的是哪几句?鲁迅马上答出下面四句: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高丘无女,即回望故国、茫然无同道之人的意思。王逸注:女喻臣。这个典故,鲁迅曾反复引用,既见于《摩罗诗力说》:“灵均将逝,脑海波起,通于汨罗,返顾高丘,哀其无女。”又出现在悼丁玲的诗中:“瑶瑟凝尘清愿绝,可怜无女耀高丘。”《湘灵歌》中也有“高丘寂寞竦中夜”的句子。《离骚》此四句所表达的情怀,正应和了“老归大泽菰蒲尽”那一联。如果说,上下求索代表了鲁迅精神中的一面,哀高丘之无女,则代表了另一面。明知无望,依旧锲而不舍,以无望为希望,同时又愤惋于现实的强大和个人力量的微薄。鲁迅身上始终有一种易水萧萧的悲壮气氛,这正源于他对黑暗的决不妥协和对现实的无奈。
文章,鲁迅最重南北朝,这是人所共知的。诗,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里说:“诗歌方面他最喜爱的,楚辞之外是陶诗,唐朝有李长吉,温飞卿和李义山,李杜元白他也不菲薄,只是并不是他所尊重的。”有意思的是,李贺、李商隐、温庭筠,都是深受楚辞影响的,尽管表现不同。
鲁迅爱陶诗,爱李杜诗,但他很少写古体,写的多半是律诗。他的律诗,看得出来,技法是中晚唐和宋以后的,但没有晚唐的衰颓气,也不像宋人那样一意精雕细琢,气魄和寓意则是高古的。他的七律重理,偏向宋诗一路,七绝则有唐人的风致,比如这一首:“皓齿吴娃唱柳枝,酒阑人静暮春时。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他有一两首绝句和龚自珍相像,那是因为龚自珍也很受楚辞影响,并非鲁迅学他。像《自嘲》和《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则有近代诗的影子。
鲁迅个性强烈,文如其人,作为“余事”的诗也是如此,所以要说像谁,接近谁,实在很勉强。古代常有某人诗作混入他人集子的情况,仅看诗本身,无从分别。他的文字风格独特,是不容易和别人混淆的。
鲁迅的日记里有一条:为杨霁云书一直幅,录夏穗卿诗:“帝杀黑龙才士隐,书飞赤乌太平迟。”其后开玩笑似的注明:“此夏穗卿先生诗也,故用僻典,令人难解,可恶之至。”鲁迅不用僻典。他的戏拟诗用“今典”,如不知本事,难以明白,又多反话,便无异于杂文了。
第五篇:从组织与管理者角度看执行力
从组织与管理者角度看执行力
执行力无疑是近几年的管理热门话题。畅销书《把信送给加西亚》、《没有任何借口》受到众多企业欢迎,许多企业甚至大量采购人手一本;关于执行力的咨询培训项目遍地开花,“赢在执行力”、“执行力特训营”等讲座培训十分火爆。
执行力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但目前所流行的畅销书籍与咨询培训,基本上都是针对基层员工的。影响员工执行力的因素众多,但归纳起来无非两条,一是态度问题,二是能力问题。态度问题有阳奉阴违、工作拖沓等多种表现,但本质上都是不重视,属于不可原谅的错误;能力问题有专业技能欠缺、工作方法不对、分不清轻重缓急等表现,对此组织应该帮助员工提升工作能力。
其实,执行力的核心就是下级贯彻实施上级的命令与意图。要提升执行力,不能仅限于提高下级的执行力,也要提高组织与管理者的执行力。企业要实现管理升级,要做大做强做久,就要面临着提升执行力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组织与管理者的角度,研究如何提升执行力,与大家商榷。
一、组织问题
组织问题包括部门与岗位设置、工作流程、绩效考核、企业文化等方面。从部门与岗位设置看,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设置。比如在企业初创阶段,部门设置很少,一人身兼数职。在创业初期,这样的机构是合理的,因为这样反应灵活,节约成本。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员工已经上百甚至几百几千,还没有人力资源等专业部门,就会大大制约企业的发展了。而如果组织机构中还存在着因人设岗、分工不清、等级过长等现象,就更是大大影响执行力。
从工作流程来看,要实现流程简化与科学化。流程简化就是可以省略的步骤省略,可以集体做的事情不要人人都做;流程科学化就是要找对人,做对事。
从绩效考核来看,要具有激励性。当然,激励广义上也可以分为正激励与负激励。如果员工感觉到他工作的回报与付出不成比例,就可能影响执行力。
从企业文化来说,一个具有执行文化的企业有利于形成高效执行的团队。大家都知道军队的执行是最强的,因为军队的执行文化在那里。一个新兵,不管原来多么调皮捣蛋,进入了军队,很快就会明白“下级服从上级”、“军令如山倒”的含义。而军队的这种文化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靠严明的纪律和长期的积累形成的。有执
行力文化的企业,不是看执行力的口号喊得多响,也不是看制度制定地多么详尽,而是看领导是否能带头执行,看如何对待执行与不执行的人。
二、决策正确
管理就是“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相比而言,“做正确的事”更重要,尤其是对于组织与管理者而言,否则就可能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有调查研究,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失败,大多是执行力的问题,而中国企业的失败,大多是决策的问题。
关于完善决策,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主席卢俊卿先生提出了很好的措施,那就是兼听独断,延后决策。听取多数人意见,跟少数人商量,一个人拍板。此外,内外部的智囊团也是必须的。内部要有一些善于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这样有利于发现问题,能够完善决策。外部要善于借力,借助管理咨询培训等专业机构的力量。越是大的决策,越需要慎重。
三、任务清晰
许多管理者在会议上提到了一个工作,过一段时间一问,结果谁也没有动手。原因就是任务不清晰。
首先是任务交代给谁的。有时候管理者并没有明确的指明任务承担者(以为大家应该知道),有时候管理者又把同一件工作交代给不同的人,结果人人负责变成人人都不负责。有个著名的管理小故事,孩子的裤子长了一寸,分别跟姥姥、妈妈、姐姐说了,结果第二天发现短了三寸,因为三个人都剪了,这就是任务多头负责的结果。
关于任务清晰,最重要的就是结果定义。这既需要员工加强领悟力,也需要管理者尽可能地清晰化结果。比如,“今年我们的业绩要实现腾飞”,这不是结果,因为“腾飞”无法量化,但如果是“今年我们的净利润要实现一亿元”,就是结果了。对此,著名管理咨询专家姜汝祥先生有很好的见解,他的《请给我结果》等畅销书中有阐述,并提出了4R执行体系,这里不再赘述。
四、过程控制
许多管理者经常发现,工作布置下去,员工完成的时候却发现与自己的本意相差甚远。许多管理者喜欢说:“具体你怎么做我不管,我只要结果”。这话说来潇洒,但我们真能不管吗?
与其结果来了才后悔,不如做好过程控制。举一个案例,有一个外资企业要在中国委托生产,他们不是前面不管不问最后只要结果,而是派了两个人来。这两个人对生产过程全程监管,并随时向总部汇报,直到产品顺利完工并运送抵达,他们的工作才结束。
有一句话说得好,人们不做你安排的,只做你检查的。检查就是过程控制,就是纠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越是在前期发现问题,就越能提升执行力。
五、善于授权
有些管理者,总是对下属不放心,什么活都揽给自己。若是下属能力问题,可以培训,但不能包办。如果事事包办,下属就不敢自己做主,就会层层审批,其中任何一位领导的工作延误都会耽误执行力。古代讲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赋予前线的灵活指挥权。作为管理者,既不能事事当甩手掌柜,也不能不敢授权,对于那些影响不是太大的,可以适当放权,哪怕是预料到可能出现错误,也当锻炼新人了。
此外还要设定替代人。如果管理者经常出差,经常不在办公室,而有些工作必须当面才行,那管理者就要设定替代人,在他离岗时有人代替审批、签字。
六、高效沟通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执行力的问题,许多是沟通的问题,例如没有形成追踪反馈的职业习惯。
考过驾照的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路考时,教练要求你复述一遍他的口令。比如教练说“右转弯”,你要说“右转弯明白”,而不能简单的说“明白”,否则怎么知道你是真明白还是假明白呢?这一点可以借鉴到我们的工作中。
因此上下级之间要积极追踪,积极反馈。作为上级,要随时关注交办工作的进展,对工作进行追踪;作为下属,不要等到领导问到时才汇报,而是要在关键环节汇报,让领导放心。同样,上级也要反馈,下级也要追踪。追踪反馈,说到底是一个积极主动与责任心的问题。
总之,要提高执行力不仅仅需要普通员工的努力,也需要组织与管理者的努力。只有上下一心,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提升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