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攻螺纹方法》教案(李良雄)
课题:《攻螺纹》 授课时数:1学时。
授课方法:演示法,讲解法,练习法,评论法(采用行为导向型教学方法中的演、讲、练、评四个步骤)。
教学用具:铰杠1把;M12的丝锥1副(头锥、二锥);M12的螺母1个;台虎钳1台;钻好底孔的半成品鸭嘴锤头1件 ;小塑料管1根;磁性一字螺丝刀1把;宽座90°角尺1把。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手攻螺纹的方法。
2.培养中职学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树 立安全生产的工作意识。
教学重点:操作技术的动作要领——手攻螺纹的操作步骤。教学难点:检查丝锥的垂直度。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展示出课题]: [复习]:丝锥,绞杠。[引入新课]:
展示锤头,指出手柄和锤头是靠螺纹配合来连接的,向学生提问:“怎样才能加工出锤头上的内螺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以设疑法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攻入几圈后,用90度角尺检查垂直度? 2.攻螺纹过程中,经常倒转丝锥有什么作用? [讲授新课]:
学生快速看书后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一、攻螺纹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用丝锥在孔中加工内螺纹的方法称为攻螺纹,也叫攻丝。分类:按操作方式可分成手攻螺纹和机攻螺纹。
二.手攻螺纹
学生先观看教学录相,然后教师指出攻螺纹的3个工作流程。后面逐个讲解各个流程,边演示边讲解各个流程的操作技术要领和错误动作及危害,并介绍一些小窍门。过程中适时穿插素质教育。工作流程之①—起攻(又称引锥)工作流程之②—检查丝锥垂直度(难点)
[学生技能训练1]:检查丝锥垂直度(抽学生来检查丝锥的垂直度,突破难点)
工作流程之③—攻螺纹(重点)
[学生技能训练2]:攻螺纹(抽学生来体验操作动作,巩固重点)[学生综合技能训练]:
学生综合利用前面学习的知识,练习一遍完整的手攻螺纹过程,大家一起评论,教师在旁边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并说明错误动作可能造成的影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机攻螺纹
只作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其他攻螺纹的方法。
[总结]:回答本节课开始提出的问题,“我们已经加工好锤头上的内螺纹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作业布置]: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在锤头中用手攻螺纹的方法,然后又在后续的实作课上加工这个内螺纹,做到理论课和实作课相互配合,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尽快与工厂实际加工过程接轨。
重庆市大足职业教育中心——李良雄
第二篇:攻螺纹 教案(范文)
攻螺纹(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螺纹底孔直径的确定方法和攻螺纹所需工具知识。
能力目标:掌握攻螺纹的方法技能, 培养分析解决攻螺纹时所遇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遵守安全文明操作规 程,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讲授 操作演示 分组练习教学重点:
1、攻螺纹的工具和方法
2、螺纹底孔直径和深度的确定。
教学难点:攻螺纹的实际操作及常见问题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整顿纪律,清点人数,强调安全。
二、课题导入、螺纹加工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比较精密的螺纹都需要在车床上加工,而钳工却能手工加工三角螺纹,其加工方法是攻螺纹和套螺纹。
三、基本知识结构
(一、)攻螺纹
用丝锥在孔中切削出内螺纹的加工方法,称为攻螺纹。1.攻螺纹用的工具(展示实物)
(1)丝锥及结构:柄部:被夹持部分 切削部分:切削作用 校准部分:修光和校准螺纹
(2)铰杠: 夹持工具,分普通铰杠和丁字铰杠
2、攻螺纹前底孔直径的确定:经验公式计算方法
(1)攻制钢件或塑料性较大材料时,底孔直径的计算公式为: D孔=D - P(2)攻制铸铁件或塑性较小材料时,底孔直径的计算公式为: D孔=D-(1.05~1.1)P
3、攻不通孔螺纹底孔深度的确定:
H深=h有效+0.7D 注:D:螺纹的大径
P:螺距
学生练习:分别计算在钢件和铸铁上攻M10螺纹时的底孔直径各为多少?
(二、)攻螺纹的方法步骤(操作演示并讲解)
1、将螺帽坯夹在台虎钳上,将夹在铰手上的头锥垂直地插入底孔。
2、第一次攻丝,双手靠拢握住铰手柄,大拇指抵住手中部向下施压。按顺时针方向,边转边压,使丝锥逐步切入孔内。
3、丝锥切入孔内1-2牙,检查丝锥的垂直程度。发现偏斜,予以纠正。丝锥攻入孔内3-4牙后,双手分开握住铰手柄,不再加压,均匀地转动铰手。每转动3/4圈,倒旋1/4圈。攻削至头锥刀齿全长的一半长度伸出底孔的另一端。攻削过程中要适量地加入润滑油。
4、双手扶持铰手柄,按逆时针方向均匀平稳地转动,从孔内退出头锥。清理头锥和螺孔内切屑。
5,、用手将二锥直接旋入螺孔内,至旋不动为止。用铰手夹住二锥的方榫继续攻削修光螺纹。双手扶持铰手柄均匀平稳地按逆时针方向旋转,退出二锥。清理切屑。
(三、)学生分组练习。(教师维持纪律,巡回指导)
攻M12螺纹(螺母毛坯孔已钻)(四、)针对问题找原因(学生自主探究)
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丝锥折断 烂牙
(五、)小组评议
1、评价:自评、互评、总评。
2、总结收获。
四、小结 1、攻螺纹的工具
2、攻螺纹前底孔直径与孔深的确定
3、攻螺纹的操作方法步骤
六、作业、总结攻螺纹的操作步骤。、攻螺纹时单手转动铰杠可能出现什么效果?说明原因。
第三篇:优秀少先队员事迹材料李良越
太原市优秀少先队员事迹材料
李
良
越
万柏林区第二实验小学
二○一○年四月
优秀少先队员事迹材料
我叫李良越,是一个勤奋好学、认真懂事、热情善良、积极向上的阳光男孩。就读于万柏林区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二班,任中队委员和英语课代表。
我一年级就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从入队的那天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认真学习,茁壮成长,成为一名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先队员,让鲜艳的红领巾更红更艳。
一、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我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班集体。无论是在学习或生活中,都能以身作则,注重日常养成,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生活、学习习惯。
在学校,我时刻以“双十条”和《小学生守则》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迟到、早退;上课认真听讲,独立思考,积极举手发言,敢于质疑;课后认真、按时完成各科作业。同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给我的每一项任务,勤勤恳恳地为集体,为同学服务,成为老师的好帮手。如协助老师组织班级纪律,收发作业,检查卫生、安全情况等。在家里,我也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每天完成作业后都能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老师和家长都夸我是个聪明懂事的好孩子。
二、刻苦学习,取得佳绩。在学习上,一丝不苟,刻苦努力。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课后及时复习巩固,遇到难题就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或自己查阅资料解决,从不放弃,从不气馁,刻苦钻研。同时,我不满足于课本知识,大量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知识。正因为我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所以先后获得了很多荣誉:三年级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四年级被评为校“优秀少先队员”,四年级荣获学校首届数学计算能力测试“计算小明星”称号。三年级荣获“康大杯”数学竞赛银奖;四年级荣获“康大杯”数学竞赛金奖;五年级荣获“康大杯”综合素质测试银奖,数学二等奖;四年级荣获“希望杯”数学竞赛三等奖;世界少年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选拔赛2009年赛季山西赛区铜奖。在“万柏林区第六届学校艺术教育活动月”比赛中荣获绘画类三等奖;在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少儿书画作文大赛中荣获铜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成绩面前,我从不骄傲,因为成绩只能证明过去,我仍要不断努力前进,追求更高的目标。
三、热爱集体,珍惜荣誉。
我热爱集体,珍惜集体荣誉,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为班级增光添彩。每当有什么脏、累的活儿,冲在最前面的同学中总有我的身影。班级的各项活动,我都认真组织,积极参与。在学校每年组织的运动会上,我踊跃参加一些集体项目或者积极投稿为同学们加油鼓劲。我还常常帮助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耐心地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和大家一起进步。
四、兴趣广泛,积极上进。
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应该是全面发展的。除了校园以学习为主的生活外,我的兴趣爱好也很广泛,如:读书、打乒乓球、游泳、画画、搞一些小制作等。
通过读书,我了解到许多知识,体会到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努力学习;遇到困难不要退缩,遇到挫折不要逃避,而是勇敢面对!课外时间,我经常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体育或文艺活动,自己动手组装制作赛车、航模等,这些活动即增强了体质,又陶冶了情操,更使我懂得了生活的美,激发了我进一步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热情。
“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让你更鲜艳,更飘扬!
第四篇:乒乓球教学教案之正手攻球方法讲解
教学内容:
乒乓球。
发展乒乓球技术能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沉着冷静、敢于胜利等优良品质。
一、开始部分:
1、体育委员整理队伍,检查人数,向教师报告。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课教学任务、整理服装、报数。
4、教学组织:立正、稍息、看齐、报数。
5、队列练习:成N列横队。
二、准备活动。
1、扩胸运动2、振背运动、3、体侧运动4、肩绕环运动
5、踢腿运动6、腹背运动7、膝关节运动8、踝腕关运动9、压腿运动10、跳跃运动
教学要求:手臂、上下侧要伸直、边示范边提要求。
教学方法:先示范后讲解、边示范边提要求、学生听口令集体练习。
教学组织:成体操队形站。(图示一)
三、基本部分:
1、组织形式:不分组,2、球类
(一)动作名称:乒乓球。
(二)教学任务:发展乒乓球技术能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敢于胜利等优良品质。
(三)教学要求:对攻练习。
(四)教学重点:动作协调、攻点准确有力。
(五)教学难点:快中取胜。
(六)教学手段:
(1)徒手模仿性练习好步法。
(2)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练习。(配合)
(3)学生对打。教师指导。
(七)教学组织:分组进行练习。
(八)保护帮助:
(九)易犯错误:动作僵硬、不协调、配合不好。
(十)纠正方法:多做徒手模仿练习。
四、结束部分:(5分钟)
(一)放松运动:
(1)手臂放松
(2)腿部放松
(二)小结本课:
(三)宣布下次课教学内容和课外练习内容。
(四)收拾器材:布置学生收拾器材。
第五篇:《新闻学概论》-李良荣教案
作者:李良荣
一、课程简介
课程类别:新闻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新闻的性质、特征、发生、发展、传播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既是对新闻学基本原理的理论阐述,也是对人类新闻实践活动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新闻以及新闻传播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因此,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便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能够以良好的理论素养指导新闻实践,并尝试解决新闻实践中不断提出的新问题。授课对象:06本科财经传媒专业
学时与学分:每周3学时,共54学时,3学分。使用教材: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参考教材:蔡泽铭,《新闻学概论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二、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新闻学概论》主要是介绍新闻学的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为今后进一步探索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打下基础。
新闻学给了我们一种从事新闻工作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善于去发现新闻、发掘新闻,给了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技巧。但是,在新闻学里并没有一个观察、理解现实和评价事实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荣辱好恶的价值体系或参照系。这种价值体系必须从其他学科,例如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文学等等以及社会实践中去吸取。
新闻工作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等。对于立志从事新闻工作的本系学生来说,除了学好新闻学外,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令,学习其他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到新闻实践中去刻苦磨炼,从而构造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由于《新闻学概论》是所有新闻专业课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它的理论性很强,讲授时必须从其它学科吸引最新的观点、资料、信息加以论证;另一方面它又需要有大量活生生的具体新闻事例才能讲得生动活泼而充满趣味。讲课同时,可适当请省内外新闻专家及著名记者给学生开设一些有较高水平的讲座,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第一次课 3学时 本次课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程的性质及课程的目的。新闻活动的本质及发展过程。本次课教学难点:
新闻学学科涉及的研究领域。新闻活动的主要渠道。本次课教学内容:
新闻学主要内容和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体系。新闻活动的产生原因。
绪论
第一节 新闻学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在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产生的。
新闻学研究内容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即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这是广义的新闻学。狭义的新闻学是指新闻理论。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史: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它既提供理论科学的历史材料,又为当前的新闻工作者作借鉴。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新闻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报刊发行等。
媒介管理与经营:研究国家新闻法规、政策及国家对媒体的宏观调控;总结、研究媒介内部的管理机制,研究媒介的受众市场以及媒介的经营方针、策略等。(新闻传播事业不仅是一种社会事业,而且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产业)
《新闻学概论》主要是介绍新闻学的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为今后进一步探索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打下基础。
本课程包括的内容:对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规律的探讨(新闻本源、特点、性质、功能),与社会其他相关事业之间的关系的探讨(信息、宣传、舆论、历史、文学、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内部经营管理与运作模式的探讨,对传播者的探讨,对受众的探讨。
第二节 新闻学和新闻工作
新闻学给了我们一种从事新闻工作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善于去发现新闻、发掘新闻,给了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技巧。但是,在新闻学里并没有一个观察、理解现实和评价事实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荣辱好恶的价值体系或参照系。这种价值体系必须从其他学科,例如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文学等等以及社会实践中去吸取。
新闻工作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等。对于立志从事新闻工作的本系学生来说,除了学好新闻学外,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令,学习其他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到新闻实践中去刻苦磨炼,从而构造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三节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认为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理性可以辨别正误,区分善恶,反对政府对报刊的控制或操纵,主张任何人都可以拥有通讯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种权力。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论”
真理只有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各种意见的自由竞争才能获得。
4、对事实的信念
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公众灌输某种标准的观点,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二、社会责任理论
1946年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提出一份题为《一个自由和负责任的报刊》的总报告及六份分报告,并于1947年陆续出版问世。作为一种明确的理论思想,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被正式提出。
1、“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
2、报道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
4、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
5、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
三、发展新闻学(发展传播学)
在发展中国家盛行,核心内容:国家的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传媒都不同程度地与政府保持一致。
四、党报理论
最早起源于苏联,后在社会主义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核心内容: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第四节 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新闻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新闻的性质、特征、发生、发展、传播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既是对新闻学基本原理的理论阐述,也是对人类新闻实践活动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新闻以及新闻传播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因此,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便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能够以良好的理论素养指导新闻实践,并尝试解决新闻实践中不断提出的新问题。学习意义:
一、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二、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
三、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四、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第一章 新闻活动
第一节 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而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在信息时代,为沟通信息所进行的新闻活动比任何年代都更加频繁,也更加复杂多样。
第二节 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一、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1、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2、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和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
3、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二、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有部分专职人员,多用于军事、政治、经济上。
三、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1、新闻活动规模越来越大,从几十人的传播到整个国家内进行。有脱产的专职人员。
2、新闻内容越来越丰富复杂,从了解自然界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3、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了,从信号到语言到印刷品。
第三节 新闻活动的渠道
一、亲身传播 个人对个人的传播。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针对性强,反馈快,但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言语传播、文字传播、体态语言传播、信号传播。
二、大众传播
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属于无定向传播。传播速度快,面广,保真度好,但反馈慢,互动性差。中国有五种媒体、国外有七种(书、杂志、电影)
三、群体传播
一个人面对一群人进行传播。属于定向和无定向传播,其长处与不足处于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
作业布置:
1、新闻活动有哪些主要渠道?
2、新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3、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区别?
4、简述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有哪些?
5、为什么说新闻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产物?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1、孙燕君《报业中国》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2年
2、喻国明《喻国明自选集 别无选择:一个传媒人的理论告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3、蔡泽铭,《新闻学概论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通过当今传媒事业的发展实践案例阐述新闻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能跳出书本内容了解现实世界中的新闻事业。
第二次课 3学时 本次课教学重点: 新闻的特征内容。本次课教学难点: 新闻本源的争论。本次课教学内容: 新闻特点、新闻要素。
第二章 新闻
第一节 新闻的基本特点
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是两个:一是真实,二是新鲜,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及时的要求。这两点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
一、新鲜:新闻事实是具有时效性的新鲜事实。
二、及时:新闻必须注重时效,这是与新鲜相联系的一个特点。
第二节 两种新闻定义
一、古代有关新闻的含义
传闻,情报,新知识,新鲜事。
二、新闻在近现代新闻事业中的含义
英语“新闻”含义:news(North East West South四面八方的情况汇集)“新闻纸”、“新闻业”;新闻机构每天发布的消息;新闻报道体裁等。
三、资产阶级报人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美国著名报人查尔斯.丹纳提出)
2、新闻建立在三个“W”之上: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3、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4、新闻钟情于反常,偏爱坏消息。
四、中外新闻学研究者提出的定义 对新闻定义的不同情况,反映出人们对新闻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的不一致,对新闻定义的逻辑起点的认识也不相同。
五、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自陆定一于1943年提出之后,几十年来一直为我国新闻界广泛使用。
第三节 新闻本源
新闻本源探讨的是:新闻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或者说,记者从哪里去发现新闻?
一、事实是新闻的唯一本源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这是新闻界对新闻本源的普遍表述。记者不仅仅要从事实出发找新闻,而且必须从事实的变动中着手找新闻。
二、关于新闻本源的两种观点
唯心论:好奇说和群居说。人们好奇的本能是形成报刊最根本的心理条件;交往是基于群本能的反映而产生的一种派生过程。即在群居本能和心灵交流之间形成了因果关系,好奇是人的本能,提供经验是基于群居本能的产物。所以形成报刊的根本条件是好奇和群居。唯物论: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求,这种活动直接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
唯心论的错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需要产生群居,群居又必须互相沟通和交流,生存与发展是人类交流,即新闻传播行为的本质动因,而非群居产生传播。错误在只从现象上做了分析,脱离了最初的、本质的考察。正是人们对生存与发展的关注,才产生了好奇心,也推动着新闻欲的发生,所以好奇是传播活动的间接原因,生存发展需要是根本动因。
第四节 新闻要素
一、什么是新闻要素
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必须的材料。
新闻要有五要素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新闻。五要素是: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用英语来表示就是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五个W。
二、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两大作用
1、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
2、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
第五节 新闻类别
一、以新闻内容来分类
政法新闻、经济新闻(工交新闻、财经新闻)、文教卫生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法制新闻
二、以新闻发生地来分类 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都市新闻、乡村新闻
三、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 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四、以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类 硬新闻、软新闻
五、按写作体裁分类
一般性新闻、解释性新闻、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
作业布置:
1、怎样看待在新闻起源问题上的“群居说”和“好奇说”?
2、为什么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如何理解新闻的本源?)
3、怎样认识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4、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哪些?
5、什么叫“硬新闻”和“软新闻”?
6、新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7、构成新闻的要素有哪些?
8、如何划分新闻的类别?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1、喻国明《喻国明自选集 别无选择:一个传媒人的理论告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蔡泽铭《新闻学概论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使用范文学习,让学生对文章特点进行讨论,从而加深他们对新闻内涵和实质的理解。
第三次课 3学时 本次课教学重点: 信息的特点。本次课教学难点: 新闻与舆论的作用。本次课教学内容: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一节 新闻与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
1、广义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2、一般信息: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3、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信息的特点
1、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
2、扩缩性
3、组合性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5、相对性
三、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新闻与宣传
一、宣传和新闻
相同点——都是一种传播活动,目的都是为了反映和影响阶级舆论。新闻有政治的功能和性质,新闻可以用来宣传,甚至宣传也是新闻。不同点——
1、出发点不同:新闻是出于受众的需要,通过报道信息,给人们提供社会生活的依据和娱乐,宣传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通过传播带倾向性的事实或意见,影响人们的意志和选择。
2、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观念,目的是让人们接受、支持,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收买人心”。
3、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报道以事实说话,包含有新的东西,就事论事,宣传重在说理,以理服人,不断重复。
4、传播的要求不同:新闻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即使、准确,宣传要求观点与材料统一,凡能够证实观点的所有材料,只要是真实典型的都可以采用。
5、传播的内容不同:宣传的是观念,新闻传播的是事实。
二、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宣传作为一个过程,共有7个环节组成:
1、宣传者——谁来宣传(who)
2、被宣传者——向谁作宣传(whom)
3、宣传内容——宣传什么(what)
4、宣传场合——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地方作宣传(where)
5、宣传时机——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时机作宣传(when)
6、宣传动机——为什么要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hy)
7、宣传方法——怎样宣传(how)
第三节 新闻与舆论
一、舆论的定义和特点
舆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1、公开性: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2、公共性:意见指向涉及公共利益。
3、急迫性:公共事务带有现实性,只有迫切的才能引起公众的关注。
4、广泛性: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5、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也就具备了评价性。
二、舆论的社会功能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2、对于公众行为的鼓舞和约束。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管理国家、管理整个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即群众通过舆论对党和国家的工作、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实行监察督促,在群众中也实行自我监督。把行政、立法、司法和一切社会性的决策和实施过程置于群众的理性监督下,实现社会操作的“白箱化”监控。
三、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
1、反映并代表舆论
公开表达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新闻媒介履行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传播,对社会全面开放,是其他传播渠道所难以比拟的,使媒介晋升为公众代言人、民意代表,既是舆论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2、引发舆论
按照“议程设置理论”,人们接受的信息主要来自新闻媒介,判定也要按照媒介的判定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思考什么,关心什么,常衍生出舆论源头,是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
3、引导舆论
(1)人们眼中的现实,是媒介有意无意地营造出的媒介现实,是媒介拟态环境。公众在形成意见态度的过程中,实际早已不知不觉地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
(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公众意见。媒介通过报道中隐含的意见倾向,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观点立场,引导舆论。
作业布置:
1、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2、如何理解新闻舆论的导向性?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吴飞《传媒影响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通过分析当今传媒事业的舆论监督功能,阐述新闻的特点和意义,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新闻的特性。
第四次课 3学时 本次课教学重点: 新闻产生的历史进程。本次课教学难点:
为什么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本次课教学内容: 新闻事业的产生过程。
第四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 新闻事业(新闻传播事业)——是人们通过新闻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新闻和引导舆论的经常性的社会活动,是报纸、期刊、广播、电视、通讯社等新闻传播媒介及其生产管理过程的总称。
新闻事业产生的社会条件——(社会变动产生新闻)
1、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即传播工具。只有印刷媒介才能使新闻在无限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大量传播,所以,正规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业是在印刷媒介出现后产生的。
2、有一定传播技能的人,并以此为职业,即专门从事采集、整理和播发新闻的队伍。只有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后,社会分工细致,这个条件才具备。
3、有专门的传播机构,定期地、持续地、公开地面向全社会发布新闻。
第一节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
一、口头新闻
二、信号媒介
三、书信新闻
四、印刷媒介
我国的古代报纸——邸报,相传始于汉朝;宋代的小报作为民间报纸,内容以刊载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间或摘登邸报的要闻,又产生民间的非官方报纸“小报”,有时也发布从朝廷内部刺探得来的消息。
五、其它传播方法
1、露布
2、牌报、旗报
3、悬书、揭帖
4、唐代官报
第二节 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一、16世纪报刊产生的社会必要
1、社会规模扩大,各民族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依赖增多。
2、社会变动加大。
3、社会分工越加精细,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联系和依赖程度加强。
4、资产阶级、封建阶级、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激化。
二、报刊产生的物质准备
1、学校大量兴办,培养了读者一定的文化技术水平,客观为报刊创造了读者群。
2、资产阶级创建了大量城市,城镇人口骤增,便利了报刊的采集和发行。
3、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4、印刷、纸张等工业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资需要。
5、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增加,使资本家有可能独资或合资办报刊。报刊的问世是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节 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
一、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16—18世纪,报纸的产生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时期
手抄新闻:最早在16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出现,是古代书信新闻的延续。由于威尼斯的地理优势,集中了世界各国的政客、商人,他们需要了解各种情况,产生出一批专门代客打听、供应新闻来谋生的人,这些人自己收集新闻、自己抄写、自己发行。俗称“手抄新闻”,也叫《威尼斯公告》。
发行方法:一是贴于公共场所或围起来收费阅读;二是张贴在房子的墙上,收费阅读(新闻房);三是抄写多份沿街叫卖;四是接受加工订货;五是定期寄出给阅读者。
2、第二阶段:新闻书的出现
新闻书:有刊名但不定期出版,发行周期比手抄新闻长,用铅字印刷,可大量发行,公开出售,刊登内容主要是近东各国政治、军事等重大事件,兼有商业行情。最早的新闻书在德国法兰克福发行。
3、第三阶段:周刊(周报)、日报的勃兴
二、广播(广播电台):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1、1906年,匹兹堡大学教授范斯顿的实验电台首次做实验性广播,把谈话、音乐、歌唱等声音传播出来,广播从此诞生。2、1920年10月,美国商务部向匹兹堡KDKA电台颁发营业执照,是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第一条新闻是总统选举。KDKA电台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掀开了世界新闻事业新的一页。3、1922年英国设立英国广播公司(BBC)。4、1923年,美国记者奥斯汀在上海开设“中国无线电公司”,成立“空中之音”播音,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
三、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1、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电视发射台。2、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正式播送彩色电视节目。3、1958年中国成立北京电视台,后改名为中央电视台。1973年开办彩色电视节目。
第四节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
一、邸报的称呼和内容
1、邸报:相传始于汉朝,但无实物可证。唐代邸吏是由各藩镇自己委派的,所以邸报不由朝庭统一发布,由邸吏自己选择。宋以后开始有印刷邸报,阅读范围扩大。
2、内容:皇帝圣谕;朝廷公布的法令;大臣奏折。基本上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这是它与近代报纸最大的区别,因而有专家认为邸报不是报纸,仅是转抄政府所发布的材料
二、邸报作用和读者对象
1、读者对象:官吏和读书人
2、发行的作用:统治阶层宣传忠君、封建纲常,互通信息。
三、近代中文报纸的产生
作业布置:
1、什么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事业产生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2、为什么说新闻传播事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
3、资本主义报纸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发展时期?怎样评价各个时期的报纸?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 丁淦林 主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年6月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按历史发展的脉络讲授,让学生了解新闻发展的延续性。
第五次课 3学时 本次课教学重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发展选编。本次课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发展史的脉络。本次课教学内容: 补充内容之一
外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历程
一、报纸的发展
二、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家报纸
三、世界著名的十大电视台
四、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家通讯社
补充内容之二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简介
第一部分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部分 国人办报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第三部分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四部分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第五部分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六部分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七部分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八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九部分 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一部分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二部分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三部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
作业布置:
1、什么是报纸发展的“四度扩张”?
2、如何看待“三社四边协定”?
3、通讯社的特点是什么?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通讯社?
4、王韬对新闻事业有何贡献?
5、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是什么?他提出的记者“四能”的内容是什么?
6、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7、分别评述邹韬奋和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8、创办《新华日报》有何重大意义?有哪些重要经验?
9、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对新闻界有何重要讲话?其要点是什么?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新闻事业是如何发展的?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 丁淦林 主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年6月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按历史发展的脉络讲授,是学习新闻理论的必要补充。
第六次课 3学时 本次课教学重点: 新闻体制。本次课教学难点:
政治经济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本次课教学内容: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第五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第一节 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一、从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来看
1、私营媒介 完全由私人独资或集股兴办。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依托财团;以赢利为目的;广告主要收入来源;迎合受众;监督政府有一定力度。以美国为代表。
2、公营媒介
通过国家立法建立,受政府保护。目前只有公营台没有公营报纸。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公共媒体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半官方机构,本能偏向政府;以视听费为主要收入来源;强调对公众负责;不播广告。以英国广播公司、日本放送协会、德国广播联盟为代表。
3、国营媒介
完全依赖政府,媒介领导由政府任命;政府的宣传机构;节目严肃但呆板。以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和法国、意大利国家电视台为代表。
二、从国家制度上看
1、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媒介特点:(1)媒介为国家所有,不容私人垄断。
(2)媒介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3)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党委确定编辑方针。(4)党和国家从多方面支持、扶植新闻媒介。
2、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新闻媒介特点:(1)政府和政党没有自己直接控制的新闻媒介。
(2)除美国外,其它国家都有私营和公营并存的格局。
(3)报纸杂志无须登记可以自由创办,但电台电视台则要严格审查。
3、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体制复杂多样,其基本特点:(1)多种所有制并存。
(2)媒介大多有一定的政府或政党背景。
(3)媒介把国家发展尤其是支持国家经济发展作为优先考虑的目标。
第二节 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活动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对信息需要增大,刺激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受教育面扩大,文化水平提高,读者群越来越大。
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广告越来越多,新闻事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中获利丰厚的行业,刺激了投资和扩大再生产。
四、经济、科技的发展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新闻手段。
第三节 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报纸、广播、电视同时存在,各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互相取代。
一、报纸的特点
1、记录性好,便于长期保存;
2、选择性强,便于读者挑选;
3、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空限制;
4、时效性差,群众基础窄,文字不及图像感染力。
二、广播的特点
1、传播迅速,时效性强;
2、渗透性好,不受时空限制;
3、对象广泛,群众性强;
4、感染力强;
5、一瞬即过,难以研究和推敲,不能自由选择。
三、电视的特点
1、强烈现场感;
2、亲切感,小范围观看,身临其境;
3、简洁明了;
4、有广播的局限,难作深度报道,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受发射距离的限制。
第四节 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
一、电台 1、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电台兴旺一时,40年代达到顶峰,50年代受电视冲击,60、70年代奄奄一息,80年代后开始实行频道专业化,重现生机。
2、我国电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分化,综合台→经济台→文艺台→交通台,本世纪初实行频率专业化,一般有新闻、交通、财政、戏曲、音乐、体育、少儿等频道。
二、电视台 1、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实现了频道专业化,可以接收到100-400个频道。
2、我国电视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分化,开始有经济、体育、文艺频道,目前中国内地一共可以收看到40个左右的频道。
三、报纸
1、以办报方针分
政治性报纸、商业性报纸、政治性的企业报(政企合一)
2、以报纸内容分
综合性报纸、专业性报纸、高级报纸、大众化报纸
3、以阶级属性分
无产阶级报纸、资产阶级报纸
4、以发行范围分
全球性报纸、全国性报纸、地方性报纸
5、以出版时间分
日报、晚报、周报(周二、周三报)
6、我国发行的2000多家报纸中,有三类: 党县市级以上机关报、晚报都市报、专业性报纸
四、报纸的发展前景
1、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化发展,报纸种类必然发生变化,如打破政治性报纸一统天下,企业性的政治型报纸会增加。
2、随着社会一体化水平提高和报业竞争,面向某些特定社会成员提供特定信息服务的专业性或专门化报纸和地方报纸会兴旺发达。
3、随着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和普及,各种媒介互相融合的趋势明显,报纸电子版或电子化报纸应运而生。
五、广播电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联结了世界,淡漠了人际关系。
2、丰富了知识,降低了智能。
3、改变了时空观念,诱发了无穷欲望。、六、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
1、数字化音频广播代替调频广播。数字在传递过程中不会混入噪音;耗成本低;便于保管传送。
2、数字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高清晰度电视的发展与研制。
第五节 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一、报纸的新闻文体
1、报纸文字体裁有三种
新闻、言论、杂交品种:新闻特写、新闻述评、调查报告、深度报道、杂文
2、新闻表现形式分四种(以美国为例)纯新闻、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特稿
二、广播的新闻文体
目前广播电台节目由五大块内容构成:新闻报道、文艺节目、服务性节目、教育性节目、广告
三、电视的新闻文体
目前电视节目由五大块内容构成:新闻报道、综艺节目、社教节目、电视剧和广告。
第六节 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世界各国和中国早期新闻教育院校 时间 国家(地域)学院名称 1908 美国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 1912 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
1919 英国 伦敦新闻函授学院/伦敦大学新闻系 1924 法国 里昂大学高级新闻学院 1918 北京 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 1920 上海 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
1924 上海 复旦大学中文系新闻学科→新闻系
作业布置:
1、什么叫报纸?报纸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有哪些优缺点?
2、广播电台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何?
3、什么叫广播电视节目?主要类型有哪些?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蔡泽铭,《新闻学概论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通过新闻体裁实例教学,使学生了解不同新闻体裁对新闻表达的意义。
第七次课 3学时 本次课教学重点: 新闻媒介的特性。本次课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本次课教学内容:
新闻媒介的性质的特殊性。
第六章 新闻媒介的性质 第一节 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
一、新闻媒介的共性
新闻媒介的共性是指包括各个时代、各个阶级、各种类型的所有新闻媒介的共同特点。
1、新闻媒介是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2、作为以传播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机构,新闻媒介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区别:(1)反映的现实是变动的,区别于一切历史作品和教科书。(2)用真实的事实反映现实变动,区别于文艺作品。(3)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变动,区别于书籍、文学艺术。(4)面向大众传播,区别于书信、内部简报、军事情报。
二、新闻媒介的特性
1、从所有制来看:私营、公营、国营
2、从与政府或执政党关系来看:独立的新闻媒介、官方、半官方的新闻媒介
3、从阶级性方面来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新闻媒介
4、从办报(台)方针上来看:商业型、政治型、政企合一型
5、从媒介内容上来看:严肃的高级报纸、大众化的通俗报纸
三、新闻媒介的个性
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1、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见长
2、以正式、客观、公正取胜
3、以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瞩目
4、以编排的新颖活泼、具有独创性显得抢眼
5、以社区新闻、国际新闻、煽情新闻来显示个性
第二节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当前我国新闻媒介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形式。对双重属性的认识,极大地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许多积极的变化。
一、形成积极的竞争态势
二、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设备更新
三、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
四、更加重视自身管理,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开源节流,发展壮大
第三节 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新闻是商品。一是新闻以信息满足人们的需求,具有使用价值,是新闻工作者同受众交换而生产的,具有交换价值;二是新闻是一种特殊商品,是以意识形态为主的商品,是一种以信息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商品。这一认识有积极意义:
一、服务意识。经常考虑读者的需要
二、竞争意识。竞争使新闻工作不断改进
三、质量意识。要求加强对媒介生产的经营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四、法制意识。党和国家对新闻传播事业的管理是行政管理,在市场经济下,这种管理将走向法制化轨道。
第四节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指媒介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变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在客观上带有某个阶级的利益。任何新闻事业都有阶级性,不同媒介阶级性有强弱之分,取决于媒介主持者的阶级觉悟高低。
一、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
二、报道内容具有阶级性
三、新闻事业阶级性的独特表现形式
四、新闻事业是阶级的舆论工具 阶级性如何利用新闻手段来反映?
1、选择事实,趋利避害
2、编写新闻
3、安排版面
4、写作言论
5、受众的阶级性
正确认识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新闻事业有阶级性,不等于说任何新闻都有阶级性,在反映各阶级利益的重大事件时新闻才带上阶级性。如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新闻。原因:
1、并不是所有社会中的新闻事业都有阶级性,阶级消亡后新闻就不再会有阶级性。
2、新闻并非每时每刻都有阶级性,只有政党主持的新闻在阶级斗争激烈时才有阶级性。
3、各种不同的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有强弱之分。党报表现出明显的阶级性,企业较少。
4、把新闻传播事业当作“阶级斗争工具”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五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一、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新闻事业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二、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宗旨、格局、宏观管理模式、运行模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体系。
1、最高宗旨: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促进现代化建设。
2、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令法规。
3、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
4、新闻事业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
5、属于国有资产,全民所有。(还没有公开承认私营和集体股份制的新闻媒介)
6、基本上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各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三、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特征
1、以公有制为经营方式
2、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工具
3、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4、以马克思注意为办报方针
5、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解释和阐明社会现象)
6、坚持以社会主义效益为主
四、无产阶级新闻理论
1、“人民报刊”思想
马克思在创办《新莱茵报》时提出。包括四个内容:在内容上应着重报道本国的事情,集中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在性质上应该成为人民的喉舌;在社会使命上是统治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在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上通过对事实的报道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赖。
2、“党报思想”
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列宁发展和完善。包括内容:党报应成为党的思想中心;党报是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组织者;党报应具有鲜明的党性。
3、“全党办报”思想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提出。内容:党报是整个集体的党组织的喉舌;党报工作者不仅要忠于党的总路线,且要与党领导机关的意志呼吸相通;党的领导机关要利用党报,给党报以宣传方针,每个党员都要向党报提供消息,推广发行;党委要动手写作修改重要的社论。
4、“群众办报”思想
群众办报和专家办报相结合才是无产阶级正确的办报路线。应该注意群众来信、通讯员来稿、稳定作者队伍。
作业布置:
1、为什么说新闻具有商品性,新闻传播事业具有企业性?
2、确立新闻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一观念有何实际意义?
3、怎样正确认识新闻传播事业的阶级性?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1、蔡泽铭,《新闻学概论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范以锦《南方报业战略》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5年
3、孙燕君《报业中国》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2年
4、李希光 赵心树《媒体的力量》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年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通过对当今媒介体制和架构的分析,让学生发表见解,使他们清晰了解新闻事业所具有的双重属性。
第八次课 3学时 本次课教学重点:
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本次课教学难点: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理论。本次课教学内容:
新闻媒介的多种功能与传播效果。
第七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施拉姆施拉姆在《大众传播学》中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阐释:
一、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新闻是人类社会最新的情况,最新的动态,最新的发现,最新的进展。新闻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最新变动、调节自身行为以及与社会关系的最重要渠道。
二、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凝聚民族力量,实现共同目标;解释国家政策,实行舆论导向;惩恶扬善,维护主流价值系统;沟通协调不同民族、种族、地区、职业、群体之间的关系。
三、实施舆论监督
1、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的大体相同的看法。
2、舆论的特征:
(1)舆论是群体意识的集合,具有鲜明的倾向性。(2)舆论是公开表达的意见,具有群体性。(3)社会成员的复杂性又使舆论具有多样性。
3、舆论是社会控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1)与硬性社会控制手段相比较,舆论具有特殊的精神力量和道义力量。
(2)新闻事业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在形成和引导舆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新闻事业引导舆论功能的实现路径
(1)通过反映有利于国家根本利益的舆论来实现。(2)通过扩大和强化国家舆论的影响来实现。(3)通过报道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5、舆论的三种类型:国家舆论、阶级舆论、公众舆论。
6、新闻事业舆论引导的正确方法
(1)克服一般化、表面化,加大深度和力度。(2)审时度势,加强针对性。
四、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一)传播知识
1、新闻事业成为影响最广泛的社会教育者
2、新闻事业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优势
3、新闻事业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要求
(二)提供娱乐
1、提供文化娱乐,丰富受众的精神生活。
2、多层次、多品种、多样式,满足受众多方面需求。
3、是一种文化观念的传播和意识形态的渗透。
五、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1、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
2、广告是新闻媒介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命脉。
广告与发行是目前我国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和发行是我国媒体的生命线。
3、广告是以商业目的为中心的付费信息传播。
4、广告有助于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沟通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 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一、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二、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三、丰富和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四、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
五、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第三节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
一、信息+宣传+赢利型的新闻媒介
政企合一的新闻媒介,机关报,信息的主渠道和宣传的主要阵地。
二、信息+赢利型的新闻媒介
不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政治倾向性隐蔽,提供人们思考和决策作用。(1)提供全面的信息。
(2)提供某类信息为主,如经济、股市、天气、消费市场等信息。
三、消闲+服务+赢利型的新闻媒介
以晚报和都市报等大众化通俗报纸及电台、电视台的文艺节目为代表。
四、知识+赢利型的新闻媒介 这类媒介数量极少,如科技报,五、纯宣传型的新闻媒介 所有对外广播电台。
第四节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中国对新闻传播效果的研究是最薄弱的,美国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
一、传播效果概念含义
1、双重含义
第一,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第二,是指传播活动经过大众媒体的传播,对传受者和社会所产生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结果是有意和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1)传播主体:信誉度和权威性
(2)传播内容:主题、观点、价值取向
(3)讯息载体:语言、文字、图像、音声、影像等
(4)传播技巧:引起受众注目和反应的方式,提示法、说理法等
(5)传播对象:个人、社会、心理属性(性格、兴趣、关心、人际网络、群体归属)
二、西方对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的强效果理论(1940年以前)第二阶段:中期的弱效果理论(40—60年代)第三阶段:适度效果理论(从70年代开始)
三、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1、“魔弹论”——受心理学“刺激—反应”论影响,认为媒介发出的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会产生传播者预期的效果。
2、选择性理论——受众心理倾向性导致受众对传播者和传播信息的选择。有选择地接触,习惯接触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内容;选择性理解,依据自己的观念和思维对信息作个人的解释;选择性记忆,记住赞同的内容。
3、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为中心,从受众利用媒介的目的和动机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解闷消愁、人际关系、确认自我、监视环境。
四、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1、二级传播理论——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传播过程。关键是舆论领袖
2、含义论——大众传媒对现实的描绘在含义的确定、延伸、替换和稳定中发挥了主导作
3、模式示范论——媒介对受众的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五、从社会心理学提出的理论
1、议题设置理论
(1)理论概念:议程设置,一般指大众传媒根据相关的利益确定报道与传播重点,然后通过新闻手段把自己设定的议题告诉受众,让公众了解媒介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或新闻议题,最终受众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形成对媒介议题趋同的看法或思想。
(2)理论意义:传媒的议程设置作用能够为相关方针政策的落实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利于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麦克姆斯在对传播学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中发现,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媒。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强调得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媒体通过对公共议题的收集、整理与选择,对公众最为关心的话题进行报道,积极引导公众将视线更多地转移到公共事件的报道上。
◆新闻策划 策划是“计划”、“谋划”、“计划”等含义,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媒介的运作现象在国内外很早就有,在我国新闻学界,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报纸处于按指令被动运作的状况,也有“报道计划”。
一、新闻策划的定义
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业务活动中对新闻的生产、加工和传播的全过程中的任一过程和任一活动所进行的创造性的谋划和运筹,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配置和利用新闻资源,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也叫“新闻传播策划”。
二、新闻策划出现的原因
三、新闻策划的作用
四、新闻策划的特征
五、新闻策划的类型
1、传播媒介定位策划
2、版面栏目策划
3、新闻报道策划
六、新闻策划类型表现
1、围绕一个主题来策划
2、根据特殊日子来策划
3、抓住社会热点问题策划
4、与其它媒体互动策划
七、新闻策划的难点
1、策划内容要有新闻性
2、策划读者感兴趣的内容
3、高出一筹策划版面
2、创新扩散理论
1973年,罗杰斯《创新的传播》提出传播效果的四个阶段:知晓、劝服、决策、证实
第五节 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
1994年1月24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声提出我国新闻媒介的基本任务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一、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法律、法令,保证政令畅通,以此来指导人民的思想、工作。
三、监督党和国家的各级工作人员,帮助他们纠正官僚主义、特殊化,揭露腐败行为,促进党的各级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建设。
四、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五、提供各方面有关的信息。
六、传播知识,做好服务工作。
七、做好对外报道和国际宣传。
作业布置:
1、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如何理解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
3、如何理解和运用议程设置理论来进行新闻策划?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1、蔡泽铭,《新闻学概论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1999年
3、吕惠州《给你一个支点平衡世界 南方都市报电视形象广告赏析》2005年
4、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5、李希光 赵心树《媒体的力量》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年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补充新闻策划内容,通过案例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播效果理论的学习。
第九次课 3学时 本次课教学重点:
大众传媒和社会的关系。本次课教学难点:
大众传媒与政治相互之间的关系。本次课教学内容:
大众传媒与社会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八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一节 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一、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意义
1、决定媒介制度
2、决定媒介发展水平
3、决定媒介的改革方向和改革力度
4、决定媒介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式
5、决定媒介的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
二、当代社会媒介生态环境的特征
现代性、开放性、市场化。这也是媒介生态的基本特征。
三、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媒介系统拥有的资源是信息,功能主要包括:收集信息、制作信息、传播信息
1、开发和利用社会信息资源
2、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
3、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4、促进社会整合
大众传媒的整合作用主要表现:一是提供全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传播的广泛性和渗透力,把价值观念纳入主流价值观念范畴。二是协调社会各利益集团以求平衡。媒介是“社会公器”,各利益集团都有权使用知晓权和表达权。
第二节 大众传媒与政治
一、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
1、维护政治权利的合法性
2、参与政治决策
3、进行舆论监督
二、政治对大众媒介的利用
1、发布政治信息
2、宣传政治主张
3、塑造政府和政治人物形象
4、进行舆论导向
5、非制度化、非常规性的政治活动,政府官员与媒介的交往对媒介都产生影响,通过操纵媒介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
三、新闻媒介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影响
1、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2、参与政治决策
3、塑造政治文化
4、进行舆论监督
媒介常以公众舆论代表的身份出现。媒介的监督不是媒介本身的力量,而是凭借公众的影响,把公众的监督传达给政府,把政府的所为呈现给公众。很多时候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
第三节 大众传媒与经济
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是决定大众传媒的体制、规模和运作方式的三个决定要素。三个决定性要素中,经济是其中最为活跃和最具活力的。
一、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
1、经济体制制约着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
2、经济体制决定着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
3、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众传媒快速扩张
4、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力量
二、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收集与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
2、监督市场秩序,反映社会舆论,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和其他偏差。
3、刊载商业广告,激活和满足消费需求。
4、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大众传媒本身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创造大量利税,提供就业机会。
三、中国传媒走向市场之路
1、着力经营广告。
2、调整产品形态,扩容、创办通俗化大众报纸。
3、自办发行。
4、多元化经营。
第四节 大众传媒与文化
一、主流媒体呵护主流价值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主流价值观反映出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反映出一个国家和主流社会的基本意愿。主流媒体成为主流价值观的支柱还在于媒体的影响过程和人们的价值观形成过程十分默契,其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二、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1、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对象完全一致。
2、大众传媒的特性契合了大众文化的内容要求。
3、大众文化的形式多追求感官刺激,正是大众传媒所强。
三、大众传媒对于文化的消极影响
1、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
2、大众传媒削弱了文化的社会功能。
3、影响并控制大众的需求。
4、“文化帝国主义”是大众文化传播中值得忧虑的现象。
四、大众传媒是文化产业的关键环节
文化产业的特征和大众媒介特征相关:商品化、技术化、组织化、机械复制、标准化、流行、符号化、偶像崇拜构成大众传媒中特有的文化现象。
第五节 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新闻媒介的国际传播内容:一是对外报道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输出价值观念;二是对本国公众报道他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带有综合性的国际间重大的变动等。
一、塑造国家形象
是新闻传媒对外报道中最重要和长期的目标。国家形象在一定意义上是由大众传媒有意无意、客观或非客观地“雕塑”出来的。国家形象塑造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各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二、影响对外政策
这种影响贯穿于对外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传媒通过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使某些国际事务凸显出来,引起公众注意,从而影响政府外交政策。因此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尽量取得媒介的支持,避免对立,以造成不利的舆论压力。
三、影响吸引外资
通过媒介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报道,形成人们对该国经济运行环境、经济制度、法律秩序、政权稳定状况、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潜力、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综合判断和评价,从而影响国家在国际市场吸纳资金,吸引外资。
四、影响对外贸易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和全球一体化过程的加快,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注重媒介的信息传播作用对了解国际局势、他国状况的重要性,媒介传播已成为人们正确判断国际事务的重要信息源,政府和企业把媒介信息看作重要的决策参考因素。
作业布置:
1、试述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意义。
2、大众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如何?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1、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3、刘九洲《和谐社会与媒体责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李希光 赵心树《媒体的力量》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年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通过课堂讨论的互动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与各种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
第十次课 3学时 本次课教学重点: 新闻自由的范围。本次课教学难点: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相互之间的关系。本次课教学内容: 如何进行新闻控制。
第九章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第一节 新闻自由的涵义
一、新闻自由的提出
新闻自由是近代西方自由思想的一部分,它既反映了资产阶级向封建专制主义争夺政治权利的需要,也反映了新闻传播活动自身的需要。经历了出版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三个阶段。
二、新闻自由的基本内涵
新闻自由,是人们传播新闻和接受新闻的自由,既包括新闻传播者的新闻自由,也包括新闻接受者的新闻自由。其中,新闻传播者的自由是主体内容和基础。即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是现代化国家的两大基本标志,是确保公民知晓权,参与国际地区公共事务的前提,确保信息的自由流动。
第二节 新闻自由是伟大的口号
一、新闻自由的基本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16-17世纪):封建王朝高压,争取出版自由 第二阶段(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争取言论自由 第三阶段(17-19世纪):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新闻自由
二、新闻自由的基本内容
1、创办新闻传播媒介的自由。各国政府平等地允许本国人民自由地创办新闻传播媒介。
2、采访新闻的自由。记者对任何新闻事件有采访、了解和发掘的权利,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应给予方便,请求入境也给予方便。
3、传递新闻的自由。记者无论在何时何地采访或写成的新闻,首先应该传播到所属新闻机构的编辑部,方能够进入新闻传播其他程序,不应受到阻挠。
4、出版或发布新闻的自由。指媒介可以自由地出版发行或播出,不应受到有关方面的限制或发布前的检查。
5、意见批评自由。指每一个公民特别是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新闻媒介自由地表达各种意见、时政、批评政府和政府官员。
三、当局政府采取各种手段扼杀新闻自由
1、出版物事先检查制
2、制订煽动法、诽谤法遏制出版物
3、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
第三节 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一、资产阶级新闻自由
(一)作用
1、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之一。没有新闻自由,政治不会民主,腐败没有人揭发,社会停滞不前。
2、是其他自由的保障。如果一个政府连报道事实与发表意见的自由都不允许,其他方面就毫无自由可言。
3、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一是冲破官报独占的局面,民办报刊大量涌现;二是政治新闻成为报刊主要内容;三是报刊可以发表批评政府的言论。
(二)局限性
1、新闻自由是一个相对的范畴。必须从各国所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能提供的社会环境出发实现新闻自由,新闻自由必定受到特定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制约和控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新闻自由的内涵不相同,它和经济、政治的总形势紧密相联。
2、新闻自由是一个阶级的范畴。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受垄断资产阶级全面控制的自由,是以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为前提的自由。
3、新闻自由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资产阶级对新闻自由所采取的态度不同。
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
(一)社会主义需要新闻自由
1、两种对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误解。社会主义需要新闻自由,允许新闻自由,有新闻自由。
2、新闻自由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
3、新闻自由是人民群众的一项基本权利。反映人民心声,沟通党和国家与人民之间的联系。
4、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加强和改善共产党领导的需要。增加对党政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基本特征
1、是一种更高级更完备的新闻自由。党报一统天下不复存在;只传播政治新闻的情况不复存在;以受众为中心,平等对话,互相沟通的新型传播模式。
2、是大多数人的自由。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3、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自由,需要不断完善。
第四节 新闻法规
一、社会控制和新闻控制
1、社会控制——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任何社会过程。
2、新闻控制——社会中不同组织、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对新闻传播事业施加压力和影响,使之所传播的内容符合社会或控制者自身利益和愿望。
3、新闻控制的特点:一着眼点是控制新闻的内容而不是传播本身;二包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三控制目的是使新闻传播事业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
二、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有四种途径
第一种是司法控制,国家以法律来监控新闻媒介;
第二种是行政控制,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税收来控制新闻媒介; 第三种资本控制,大公司垄断媒介市场,使新来者难以进入; 第四种是媒体自律。
三、新闻法规——是指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通过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规定和规则,是国家对媒介实行管理的依据。
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 一是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如欧洲。
二是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如英、美、加等。
三是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把新闻法规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专用法律条款中,如中国、日本、新加坡等。
四、新闻法规对新闻报道和评论的限制
1、国家安全法
2、新闻诽谤
3、隐私权
4、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
五、中国新闻法规的发展和建设 1908年颁布《大清报律》;1912年初孙中山领导民国政府时期起草了“暂定报律三章” ;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刊的发刊词论证了党对新闻自由的基本观点和斗争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在宪法中确定了新闻自由的原则,以宪法、党文件来约束新闻界,一些纠纷和冲突通过行政干预解决。
1980年以来,新闻界和新闻学界呼吁新闻立法。1984年全国人大决定制定新闻法,1988年形成三部新闻法草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新闻法研究室起草的一份,由上海新闻界联合起草的一份,由国务院新闻出版署新闻法起草小组起草的一份。
1989年以后制定新闻法的工作虽然停顿,但从没有宣布不再制定新闻法。
作业布置:
1、新闻自由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怎样评价资本主义新闻自由?
3、什么叫新闻控制?为什么要施行新闻控制?
4、新闻控制有哪些手段?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1、展江《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
2、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吴飞《传媒影响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通过课堂提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自由的内涵。
第十一次课 3学时 本次课教学重点:
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本次课教学难点:
实现媒介集团化的条件。本次课教学内容:
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
第十章 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 第一节 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行体制
1、以赢利作为最终目的。
2、以收视作为节目制作、播出的直接目标。
3、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
4、垄断竞争是美国整个广播电视业运作的基本模式。
二、以西欧各国为代表的公私并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 公私兼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主要在西欧和日本。
三、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
1、电视台所有权完全属于国有。
2、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报道方针必须和党的行动纲领、政府的施政纲领保持一致,并经党和政府批准。
3、电视台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职责。
4、电视台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都由政府直接拨款。90年代开始定义具有双重属性,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信息产业,确定“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模式。
第二节 媒介集团化
传媒集团化是世界媒介发展的大趋势之一。1980年以来,中国传媒集团化首先取得突破的是报业、出版业、广播电视业。
一、报业集团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1、媒介集团化的原因:做大做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媒介集团的出现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媒介集团化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
3、媒介集团化之路:自身积累做大做强;收购、兼并、联合。实行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经营。有自己的主打产业,有其他传媒难以争锋的专营领域。
二、中国当代报业集团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以母报派生子报为标志。
2、第二阶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各主要报纸拥有了系统报纸后再“扩容”,报业开始涉足其他行业的经营。
3、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一些报社开始以兼并的方式扩大自身规模。
三、组建报业集团的条件
1、具有较有影响的传媒实力。必须拥有5个以上的传媒机构。
2、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沿海地区年利税5000万元以上,中西部地区3000万元以上。
3、较为充足的人才实力。拥有一定比例的中高级专业人才。
4、技术实力。有独立的印刷厂,每日总印刷能力在对开200万份以上。
5、较为畅通的发行实力。有一定的发行量和覆盖率,主报和子报发行总量60 万份以上。
四、传媒集团化存在问题
1、由行政部门撮合,缺乏天然的凝聚力,整合内部资源难度大。
2、单一媒介集团,报业集团没有广电,广电集团没有报纸。
第三节 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
频道专业化20世纪70年代最早从美国CNN开始。
一、中国频道、频率专业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广播以珠江经济台成立为标志,电视台频道专业化从90年代中有线电视的开播开始。
二、存在主要问题
1、频道、频率设置雷同,缺乏有特色的频道频率。
2、节目回放率过高。节目制作难与频道频率专业化匹配,片源库存少。
3、专业化程度低。专业频道和综合频道受众区域相同,为拉高收视率,专业频道不得不向综合频道蜕变。
第四节 新闻媒介的内部管理和运行
一、新闻媒介的决策、领导和监督机构
1、董事会领导制: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关,实际就是谁有钱谁就有最大权力。
2、社会化领导制: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由大的民间团体和议会中各政党代表组成,并由议会批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尽可能不受政府干涉。
3、政府领导制:政府通过主管部门任命媒介部门的领导来负责媒介的日常运作,决定媒介方针和财政拨款。
二、中国新闻媒介决策、领导和监督机构 我国新闻机构三种运行模式
1、社长负责制:社长是法人代表,负责编务、经营、行政事务,分工明确,突出经营。
2、总编辑负责制:总编辑是法人代表,设若干副总编辑,分管各部门。
3、行政负责制:电台、电视台除了受党委宣传部领导外,还受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广播电视管理局领导。
三、新闻媒介的业务运行机构
1、报纸业务机构(美国)
新闻主编——国际新闻、国内新闻、本地新闻、特稿新闻、电讯新闻 专版主编——以家庭生活、时尚、娱乐为主 社论委员会——读者来信、本报社论 领导关系:总编辑→主编→编辑→记者
2、电台、电视台业务机构(美国)
经营部——广告、销售本台节目、购买转播权 节目部——节目制作和购买 制作部——节目合成和播出计划
技术部——播出准时、清晰的技术保证
四、我国新闻媒介的业务机构
1、报社业务机构:编辑部设置与党政机关的机构基本对口,记者编辑分兵把守。大多数报社采编合一,各部门按编辑安排,自己采写、编辑、排版。
2、电台电视台业务机构:各部门下设各科。
五、我国新闻媒介管理垢病
第五节 新闻媒介的经营
一、经营管理的概念
媒介经营管理包含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宏观管理指的是国家对新闻媒介的调控;微观管理是指新闻媒介内部的自身管理。
二、媒介经营的主要范围
1、报刊的发行:是整个报纸传播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追求发行量是报纸发行经营的根本目的。
决定报刊发行量的因素有:报刊本身的质量;发行范围;发行范围内人口数量与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发行竞争程度;营销手段的采用。
2、节目播出:指在节目策划、制作及播出过程中,根据节目市场需要和节目营销策略,对资金和资金来源、机器设备以及人员作合理的组织和调配。决定收听率、收视率的因素:节目质量;节目时段;声画质量;编排技巧。
3、广告业务:以付费的方式通过新闻媒介向公众传递某种观念,介绍和推销某种商品或服务,是媒介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定价是以发行量(收视率)、受众情况、版面位置(播出时段)等因素决定的。发行量(收视率)是主要决定因素。
4、视听费收入:公共台的视听费、有线电视收视费、卫星电视入网费。
5、多种经营:以报业为代表,我国媒介多种经营的主要内容有:文化产业,包括旅游、娱乐、体育等等。也有的参与举办音乐会、体育比赛、拍摄电视剧等文化经营活动。还有的实施资本运作。
6、媒介经营的理念——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以实现最佳的投入产出效应。减少成本,获得更大利润。
媒介集团化在经营方面的意义:
(1)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经营成本。
(2)人员合理流动,调动新闻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3)资金合理调度,把资金投入到最急需、最有效的方面。(4)在资料、稿件组织上共享。
作业布置:
1、简述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
2、组建报业集团需要什么条件?
3、媒介经营的主要范围有哪些?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1、王朝晖《决胜媒体市场》新华出版社2003年
2、范以锦《南方报业战略》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5年
3、支庭荣《媒介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类媒体经营和发展现状。
第十二次课 3学时 本次课教学重点: 受众的特点。本次课教学难点: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本次课教学内容: 受众的分类与特点。
第十一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一节 受众是谁
一、受众的概念
受众(Audience)是个特定的传播学的概念,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电台的听众、电视的观众。
二、受众的性质
1、受众是学生
2、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
3、受众是消费者
4、受众是公民
第二节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积极参与者
受众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受众对媒介的参与是指以各种形式的反馈向媒介发出他们的“指令”。受众对新闻媒介最经常、最权威的评价就是对各种各样媒介的接触程度,即报纸的发行量、电台节目的收听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重视受众是新闻媒介兴旺发达的起点。
受众对媒介决定性的影响表现在:
一、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二、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三、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四、受众是传媒的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第三节 受众的特点
一、新闻媒介受众的特征
1、广泛性
2、混杂性
3、隐蔽性
4、独立性
二、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信息需求变化
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得尤为强烈。
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与性信息的需求增加。
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
第四节 受众的细分
一、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可分为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
二、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划分成不同的次属群体。
三、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可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
四、按照受众不同信息需求,可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五、按照接触媒介的确定性,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六、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第五节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一、对于任何性质的新闻媒介,受众的接触与选择,都是一切功能目标实现的首要前提,对媒介的成败与生存都至关重要。赢得受众的第一步就是媒介和设定栏目的准确的受众定位。
二、重视受众定位的原因:一是媒介品种和数量急剧增多,媒介受众市场的严重分割已呈必然。二是受众群体分化与多元趋势越来越明显,群体细分带来相关兴趣和信息需求分化。媒体必须走分众传播之路。
三、受众定位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媒体各分设栏目、频道等方面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分。
四、受众定位过宽和过窄都不行,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即确定适当的核心受众,以此为中心,力图扩大到边缘受众,争取把潜在受众变成现实受众。
五、核心受众确立可以考虑以下要素:
1、受众区域定位
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3、受众年龄定位
4、受众教育程度定位
第六节 受众的权利
受众的权利是指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权利。
一、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释权、知的权,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及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知情权。知情权是现代媒介的核心问题,也是新闻传播学所要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不仅是一项基本人权,更是公民正确、正当地行使民主权利的前提和基础,是法定的权利,是首要的政治权利。
二、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领域主要是指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受众而言,则指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
三、批评建议和监督权:第一是受众通过和借助新闻媒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公共领域内的部门和各项活动依法行使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第二是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
作业布置:
1、什么是受众?新闻媒介受众定位的标准是什么?
2、什么是“以受众为中心”?怎样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1、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1999年
2、托马斯.达文波特 约翰•贝克《注意力经济》中信出版社 2004年
3、喻国明 喻国英《都市报现象研究》新华出版社1998年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通过新闻报道实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受众对媒介生存的重要意义。
第十三次课 3学时 本次课教学重点: 新闻的真实性与党性。本次课教学难点: 如何避免新闻失实。本次课教学内容:
中国新闻事业的五项工作原则。
第十二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我国新闻工作五项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战斗性原则、党性原则。
第一节 新闻真实性
一、新闻真实性的含义与要求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是报道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准确度。任何新闻报道都是经过选择的,这种选择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从每时每刻变化着的世界中选择极其有限的事件公开传播;二是对选中的每一个事件还得再选择其中的部分事实公开传播,这里有个主次、重轻、缓急之分。
二、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极端重要性
1、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变客观世界。
2、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着共产党走。
3、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
4、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5、只有坚持真实,才能“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
三、为维持新闻真实性不懈努力
新闻失实——广义上指新闻传播者和新闻传播媒介由于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面目,而造成的对客观现实世界的虚假反映。狭义上指某篇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相符的情况。
(一)新闻失实最突出的表现:
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3、要件残缺,隐瞒事实
4、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5、不懂装懂,因果不符
(二)新闻失实分为两种:非故意失实和故意性失实
(三)新闻失实的原因
1、客观原因
(1)新闻传播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轰动新闻。
(2)政治、经济、军事势力对新闻传媒的威逼利诱制造假新闻。(3)社会上有人为了名利或报复,欺骗和利用新闻媒介和传播者。
2、主观原因
(1)采访不深入,统稿不注意校对。
(2)思想方法片面,为突出主题不惜随意吹嘘或贬抑。(3)不懂新闻特点,“合理想象”。(4)知识不足,自以为是。
(5)名利思想作怪,受到钱权利诱。
四、坚持唯物论,维护真实性
“合理想像”与“扩大宣传效果”对新闻真实性也造成有害影响。
第二节 新闻指导性
一、新闻指导性的含义
新闻指导性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他们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
二、新闻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鼓舞。各条战线上令人瞩目的成就。
2、示范。提供一个值得效仿的榜样。
3、论证。用事例论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合理性、可行性。
4、启发。介绍先进经验、措施。
5、解释。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进行分析评估,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
6、预测。从当前变化预测社会、系统、行业的发展趋势。
7、警戒。提供案例向人们敲响警钟。
三、新闻指导性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 具体做法:
1、寓指导性于知识、趣味性之中。
2、寓指导性于可读性之中。
3、寓指导性于服务性之中。
四、新闻指导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操作要求
1、革命战争年代
2、计划经济年代
3、市场经济年代
五、纠正新闻指导性的不恰当做法
1、纠正图解政策的做法
2、改变公报式、命令式的做法
3、防止片面性、简单化
第三节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包括三层含义:
内容上:新闻事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
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形式上:新闻和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喜闻乐见。
一、新闻事业依赖群众的需要而存在
我国新闻事业和群众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二、满足群众是新闻事业的天职
既要满足群众需要,又要引导群众,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
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我国新闻工作路线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
1、各级党委重视党报工作,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2、办好党报是新闻事业的关键,要自觉主动接受党的领导;
3、组织广大党员、群众为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
4、倾听群众意见,改进报纸工作。
第四节 新闻事业的战斗性
新闻事业的战斗性是为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无所畏惧的斗争,为传播真理不倦的探讨。具体表现:
1、揭露、打击破坏安定团结、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毒害人民的做法;
2、大胆揭露职务人员违法行为和不法分子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劣迹;
3、及时发觉和批评各个领域中的错误倾向和错误思潮;
4、及时反映人民内部各种矛盾,催人猛醒,发人深思,引起社会各方面着手研究、解决。
一、运用新闻媒介开展监督的重要作用
1、能够产生强大的威慑力。
2、能够把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3、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关系,密切干群关系。
4、体现我国新闻媒介的根本宗旨,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
二、我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性质、特点
1、出发点: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重点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2、特点:
(1)权威性:我国新闻事业大多数是各级党组织领导的,有崇高威望。(2)典型性:要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3)紧迫性:非要立即解决不可。(4)重效果:有利于社会矛盾的解决。
三、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1、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
2、实事求是是保证揭露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
3、适时、适量、适宜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4、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批评者的申诉权利。
5、独立负责同时,又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争取各级党委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四、坚持战斗性,减少杀伤力 批评不慎表现的三个方面:(1)批评不实引起新闻伤害;(2)批评失当引起新闻伤害;(3)新闻炒作引起新闻伤害。
第五节 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无条件的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决定。
一、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
二、坚持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
1、是使党的新闻事业永不变质的保证;
2、使党的新闻事业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
3、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
4、才能划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界限;
5、才能推动、指导我国各项改革沿着健康道路发展。
三、党性原则的具体表现
1、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有三方面:
(1)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无条件的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决定。
(2)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把党的纲领作为自己总的宣传纲领,无条件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3)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党和人民的宏伟奋斗纲领,党的新闻事业必须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去开展宣传报道。
2、在贯彻党性原则中需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1)坚持鲜明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统一;(2)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统一;(3)坚持宣传党的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4)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统一。
四、坚持党性原则和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是一致的
1、新闻事业具有自身的规律和工作要求。
2、报纸、广播、电视等不同传播工具有不同的特点。
3、各个新闻媒体办出自己的特色,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就需要有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家。
4、中央的方针政策是适应全国的,各地必须宣传、贯彻。
5、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决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
作业布置:
1、新闻传播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
2、新闻传播事业真实性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3、新闻失实主要有哪些方面的表现?造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1、喻国明《喻国明自选集 别无选择:一个传媒人的理论告白》复旦大学出版社
2、孙燕君《报业中国》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2年
3、蔡泽铭《新闻学概论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重点讲述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的党性原则,让学生了解从事新闻工作首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第十四次课 3学时 本次课教学重点: 新闻选择的标准。本次课教学难点: 新闻价值的判断。本次课教学内容: 如何进行新闻选择。
第十三章 新闻选择
第一节 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
一、新闻选择: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新闻选择是对事实的选择。采写编评都与新闻的选择密不可分。
二、新闻采访过程是不断挑选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过程是重新挑选事实的过程,新闻编辑过程是再一次挑选、审视事实的过程。第二节 新闻选择的标准
新闻选择的四项标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
一、新闻定义
1、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选择的事实要真实和新鲜。
二、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共同兴趣指新闻要反映公众关心的事实,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实。共同兴趣直接关系到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这些素质包括:
1、时新性:时间近,内容新,事件离公开报道时间越短,新闻价值越高。
2、重要性:当前社会生活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关密切关系,如政策变动、重大经济信息、重要科技发明、天气变化、重要灾害和疾病等。
3、接近性:地理上接近是指本地发生的事情,对读者生活有直接关系;心理上接近是指经济、文化、人事上与读者关系密切,远方发生的事情也会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4、显著性:名人、名胜、名企等动态为世人所瞩目。名人+普通的事=新闻(名人效应)
5、趣味性:奇事趣闻,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情趣,易引起共鸣。一个事件只要具备了时新性再加其他任意一性,就有成为新闻的可能;一个事实具备的素质越多,新闻价值就越高。
三、宣传价值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素质内容包括:
1、一致性——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2、针对性——对社会上各种猜测、流言、怀疑、歪曲,选择事实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针对性越强,宣传价值越大。
3、普遍性——事实中包含的观点对广大受众有普遍教育意义和指导作用。
4、典型性——事实要和作者想说的观点一致,并能有力地说明观点,选择的事实要以一当十,使人心服口服。
5、时宜性——有些新闻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来发表,才能收到最大的宣传效益,避免不必要的思想混乱。
四、新闻法规(新闻政策)
由国家立法机关制订的准则,有强制性,约束新闻报道以免危害国家利益及统治阶级利益。
第三节 新闻选择的具体运用
一、新闻选择的过程(流程图)宣传价值
新闻来源→新闻定义→新闻价值→ ↓ →新闻写作和版面组织→受众→社会效果 新闻法规 回馈↓ ↓回馈 新闻价值 宣传价值 新闻法规
二、新闻选择的标准要和各新闻媒介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三、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
1、不能把新闻价值等同于新闻的价值。
2、新闻定义无法概括新闻选择的标准。
3、不能用新闻价值一个概念囊括全部新闻工作。
作业布置:
1、什么叫新闻选择?为什么要进行新闻选择?
2、什么叫新闻价值?新闻价值由哪些因素构成?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1、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1999年
3、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年
4、蔡泽铭,《新闻学概论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通过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掌握新闻选择的基本知识,从而更好地在实践中挑选出有价值的新闻题材。第十五次课 3学时 本次课教学重点: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本次课教学难点:
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培养。本次课教学内容: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修养的准则。
第十四章 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 第一节 新闻专业理念
一、什么是新闻专业理念
新闻专业理念是: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二、新闻专业理念事关传媒业的存亡兴衰,是传媒从业人员为公众服务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一、职业理念: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二、职业态度:新闻工作必须严肃、严谨、认真、踏实。
三、职业纪律:只用公平的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对秘密获得的新闻来源,将保守职业秘密。
四、职业责任:竭尽一切努力,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五、新闻自律运动
1、新闻自律——在西方,新闻道德也叫新闻自律。
2、新闻自律的产生
3、新闻自律运动兴起
4、新闻评议制度
新闻评议制度是由新闻界和社会代表组成的民间评议组织运用自律的方式督促新闻界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新闻评议组织、开展日常性的新闻评议活动、出版新闻评议刊物,执行裁判结果。
第三节 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爱党和人民,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有在新闻岗位上为宣传真理、捍卫真理,为维护党和人民利益忘我奋斗的献身精神。
2、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
3、于深入实际,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
4、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专业知识。
5、熟练的新闻业务才能。
二、“有偿新闻”现象及其危害
1、有偿新闻——指新闻传播媒介向要求刊播新闻的单位或个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新闻,是一种以金钱为中介买卖新闻的现象,实质是把新闻的商品性庸俗化,是新闻界最严重的腐败现象之一。
2、有偿新闻的种类:一收取新闻刊播费;二是收受礼金;三是出卖版面;四是转让刊号;五是混淆新闻和广告的界限;六是恶意进行新闻炒作。
3、危害:一是损害新闻传播媒介的权威性;二是违背新闻职业道德;三是减少新闻传播媒介的广告收入;四是危及传播者本人的人格、人身及生命安全;五是侵害受众的权益、贬损地方形象和毒化社会风气。
作业布置:
1、西方新闻自律运动产生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2、什么叫“有偿新闻”?它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1、蔡泽铭《新闻学概论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本章节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并学习新闻工作守则,以使学生对从事新闻工作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第十六次课 3学时 本次课教学重点:
中国新闻改革的三次大跨越。本次课教学难点:
中国21世纪新闻发展趋势。本次课教学内容:
中国新闻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变化表现。
第十五章 中国的新闻改革 第一节 25年的三次跨越
一、第一次跨越: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 时间:1979-1982 内容: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变化:
1、摒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说,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以刊登时事为主,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机构;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
2、摒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重新确定新闻真实性的权威。
3、经济报道逐步成为媒体的主体。
4、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社会需要论”是合理性的命题,确认新闻价值是新闻选择必不可少的标准。
二、第二次跨越:引进信息概念 时间:从1983年开始
内容:信息概念引入,导致新闻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从而引发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变化:
1、媒介结构变化,大批以经济信息为主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纷纷创办,建立了三级新闻媒体网。
2、媒介内容构成发生变化,纯信息新闻占据重要地位。
3、报道式样更丰富多彩,把有巨大新闻价值的新闻放在突出的版面上,各种报道题材涌现。
三、第三次跨越: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 时间:从1992起
内容:是对新闻事业只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跨越。变化:
从全国而言,报纸、电台、电视台三足鼎立。从报纸而言,综合性日报、晚报、专业报形成三足鼎立。从电台而言,综合台、经济台、专业台形成三足鼎立。从电视台而言,无线台、有线台、教育台形成三足鼎立。
1、受众地位得到认同。
2、调整内部结构,搞活媒介机制。
3、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
4、扩充硬件,扩大容量。
第二节 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
一、新一轮改革的背景
1、解决了20年改革中积累的问题,包括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
2、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转型,特别是加入WTO后,传媒业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信息需求和媒体信息供应之间的矛盾凸现。及时、公平、平等地获取决策参考信息特别是硬性时政信息、经济信息的需求急剧上升,伴随着社会结构多元化,社会分工深化,新的社会阶层产生,受众信息需求多元化和分化。
3、国家开放力度加大和新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通渠道大为丰富,国外传媒进逼,竞争加剧,中国媒体现有实力不足以应对全球性的竞争。
二、新一轮改革的目标
1、以制度创新为手段,以效率和规范为目的,形成合理的媒介战略格局和中国传媒有效的发展模式,做到布局合理,中心突出,规模适中,运营高效,管理规范。
2、在媒介内容上,改革将集中体现在媒介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维护公民的知情权,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产品。
在“三公”原则指导下,在“速度、深度、广度”三个层面上展开,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速度提升
2、题材拓宽,要求突破以往题材禁区,特别是重大的时政、经济、社会信息等。
3、理念更新,让受众更真实、更及时、更深刻地了解社会最新变动,又要满足不同群体、层次受众的信息需求,在方式上符合其信息接受习惯和理解力。
4、模式转换,突出解释、分析的意义模式将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第三节 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
一、制度构架——从人治走向法治
1、建立新闻法: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2、提升大众社会权利:新闻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从重义务轻权利向权利义务并重转变。
3、建立理想制度:大众传播真正从人治走向法治
二、竞争格局——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
1、出现跨行业的联合
2、行业联合开始
3、联合为跨地区兼并奠定了基础
三、媒体运作——从传者为中心走向受众为中心
1、传者角色转化:发号施令向服务转化
2、受者角色转化: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
3、媒介风格转化:多元化
四、受众兴趣——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
1、受众的分化:小众化倾向
2、媒介的分化:党报与大众化报纸并存
五、新闻理念——从新闻学走向大众传播学
1、新闻学与传播学各自的规定性
2、社会深层原因
媒介结构从单一的党报走向多元化的报纸结构,媒介功能从唯一的宣传功能走向多元化功能,媒介经营方式越来越多。
3、转化的途径
作业布置:
1、试述中国改革开放后三次新闻改革的时间、内容和产生的变化。
2、谈谈21世纪后中国媒介的发展趋势。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1、蔡泽铭《新闻学概论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以具体数据和现象为主要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了解25年来中国新闻改革的变化。
第十七次课 3学时 本次课教学重点:
互联网的特点及发展。本次课教学难点: 网络新闻的采编。本次课教学内容: 当代新媒体的发展。
第十六章 新技术与新媒体 第一节 新媒介技术
国际网络——又称国际互联网,主要是将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网络,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信息网络。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1、电子邮件
2、新闻组
3、远程登陆
4、文件传输
二、互联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特点
1、高度开放性
2、互动性和个性化
3、丰富的信息资源
(二)发展趋势
1、数字化
2、交互性
3、汇聚或融合第二节 网络新闻
一、“第四媒体”的诞生及特性 网络媒体的优势:
1、传播的快捷和时间上的自由性
2、传播的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
3、传播的交互性和方式的多样性
二、网络新闻报道形态
(一)网络新闻发展的三个阶段
1、拷贝复制阶段——把传统媒体上的新闻复制到互联网上,只是简单的翻版。电子报纸成为此阶段网络新闻的主要形式。
2、加工整合阶段——对传统媒体上的新闻加工,或扩展报道内容、增添新闻背景,并对特殊话题进行专题报道,在综合和深度上下工夫,如新浪网对新闻加工整合是最成功的。
3、独家原创阶段——网络派出自己的网络记者自采新闻,提供真正的独家报道。
(二)网络新闻发展的制约因素
1、权威性和可信度
2、数量与质量
3、原创性与采访权
作业布置:
1、网络媒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网络新闻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1、蔡泽铭《新闻学概论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陈彤 曾祥雪 《新浪之道》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以新浪的发展和采编特点为例补充教学,使学生对网络新闻的发展有具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