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100100利用综合课内文言文教学

时间:2019-05-15 06:4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100100100利用综合课内文言文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100100100利用综合课内文言文教学》。

第一篇:1100100100利用综合课内文言文教学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进行阅读延伸的训练

一. 设想: 1. 阅读延伸题的命题背景:

新题型: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新思想,和新课程所提出的“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的理念是一致的。在2010 年《考试说明》中“考试能力要求”一项,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包括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见解及发现创新能力的考查。”在“考试内容”一项,古诗文阅读及现代文阅读部分都增加了: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②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题目以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为命题范围,各出一题,每题约10分,要求考生用200字左右作答。题目既涉及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涉及对文章的延伸性思考,将为考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自我展示的舞台。2. 阅读延伸题的特点:

①“阅读延伸”,顾名思义,包括“阅读”和“延伸”两个要素,“阅读”即读懂文本,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这是“延伸”的前提和基础。“延伸”即读出自我,对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并加以阐发。阅读延伸题的特点之一就是限制性与开放性的结合体。而这一点恰好体现了阅读的本质:有质量的阅读,绝不是单纯的信息吸收的过程,而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发现”,这种“发现”既是读者个性化的,又要高度契合文本,契合作者。阅读延伸题,恰 好回归了阅读的这个本质。从这个角度看,此题的设置,对于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头脑,善思考的读书人,确实有促进作用。

② 阅读“延伸”题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扩展,这一扩展,是以一定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为前提,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从2010年高考的题型以及各区县的模拟题来看,阅读“延伸”题目具有扩展性、知识性、思辨性,对考生的人文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学生思想更深刻,有更丰厚的文化、文学、知识的积淀底蕴。如果说准确的阅读保证了学生有一个大致的起跑线,那么延伸将为考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自我展示的舞台。这里只能凭真才实学,或者积淀,或者视野,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果一个学生平时不读书,不思考,无积累,在此题目面前,一切所谓的解题方法、技巧必将寸步难行。(这一点与大作文亦有相同之处,延伸题的写作也可看做是一篇论述性的微型作文,如果将其再扩展成800字,就是一篇议论性的大作文。)换言之,阅读延伸题关乎学生长期的阅读积累及思维训练,绝不是仅凭高三一年的突击复习就可应付的,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就要积极的准备。谁能提早意识到延伸的重要,谁就能在高三的备考中领先一步。3.文言文阅读延伸的价值: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是名家名篇,千古流传,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作者的思想、经历,文章中的事情、事理、人情、文理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和思维的训练,同时更是延伸题和大作文中可能用到的材料。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重点都停留在语言层面,甚至把文言文教学异化为古汉语教学,当然,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语言的学习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把文言文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古汉语教学就有问题了。我们都清楚,文言文教学中第一个阅读障碍就是语言,但语言毕竟只是表达作者思想的载体,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核心的内容还是作者在文章中所传导出来的思想认识和人生感悟。但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我们把一篇篇锦绣文章教成了单调枯燥的语法课,这就不难理解学生们为什么会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惧甚至排斥的情绪,文言文教学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能够充分挖掘文言经典的人文内涵,在进行古汉语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积累和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和思想认识水平,作为阅读延伸题训练的一个突破口,不仅可以实现对高考这一功利性目的追求,更体现了古代经典的更大的价值,避免了将文言文的教学当作枯燥无味的古汉语课,这也是对‘新课标’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基本观点的落实。

下面,我就在高二阶段,如何利用课内文言文的教学进行阅读延伸的训练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二.做法:

1.积累素材,形成论据。

①作者: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基本上都是大家之作,这些古代知识分子的精英,不仅为后世留下千古传颂的佳作,他们的思想、精神、人格上更是为后世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成为后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理归宿。这些思想、精神一代代延续下来,并逐渐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后 世的文人作品乃至于现代文,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们的影响。因此,教材中的文言文的作者群体必然成为我们今天阅读延伸的沃土。例1:2010年1月北京市抽样测试题:

现代文阅读《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作者余秋雨)

延伸题:作者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这句话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本文之外的例子谈一谈。(200字左右)(10分)

满分答案示例:作者所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意思是在文化领域某些达到很高境界的人物,有些时候可能因为当时人们的短见、偏见而长时期不为人们所认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为,能达到文化高峰的人物和学说,其境界一定是超越时代,超越传统的。例如孔子,在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时代,他的“仁政”的政治观点和“中庸”的哲学理念,除少数儒家传人,很长时期没人接受,人们只信奉强权与武力。直到汉代,才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这使我认识到,发现真理、坚持真理固然不易,而拨开人们心头的迷雾,推广真理又将是多么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啊!

例2:2010年海淀区高三期末试题: 文言文阅读《沧浪亭记》(宋 苏舜钦)

阅读延伸题:《沧浪亭记》的作者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安于冲旷。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谈一谈。(200字左右)(10分)满分答案示例: 遭遇官场的打击,苏舜钦能够于沧浪亭的一隅,安于冲旷,恬然自适。在我看来,仕途失意后,比起屈原的投江自尽,寄情山水让心灵得到了解脱。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如今有了清闲的机会,何不仔细欣赏这世间万物的美好?欧阳修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飘逸。苏东坡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尽收眼底。陶渊明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美。正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以痛吻我,让我回报以歌。”当突如其来的变故与打击敲击着我们的生命,又何苦不放过自己,激情所爱,奏出一份闲适。例3:2009年11月朝阳区期中考试 古诗阅读:《送友人入蜀》(李白)

阅读延伸题:《送友人入蜀》中诗人感慨“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也就是说人的进退升沉早已命中注定,不必去问算卦占卜的君平。请联系李白(或其他诗人)的经历,谈谈你对人生进退升沉的看法。(10分,200字左右)例4:2010年崇文区期末试题 文言文阅读《木假山记》(宋 苏洵)

阅读延伸题:文中描写二峰“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请写出这句话的意思,并从下面三位古人——陶渊明、李白、苏轼中任选一人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例5:2010年宣武区一模试题:

现代文阅读《鹭鸶的国境》(作者陈芳明)延伸题:文章结尾写道:“白色的鹭鸶,在暮霭深处款款呼唤着„„”这里的“呼唤”,从本文来看可能指哪些内容?请任选其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中的“呼唤”作出领悟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有必要的阐发与分析,表达得体,200字左右。(10分)满分答案示例:

我认为这里的呼唤指的是回归本真,摈弃名利。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为名誉蒙蔽双眼,被利益冲晕头脑,追逐功成名就的快感。究其根本是为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事实上,真正的快乐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自然。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宁静,那是“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安逸隽永,那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生之趣味。相反的,名利带来的是为守住地位的疑神疑鬼,为守住富贵的患得患失。摈弃名利,回归本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珍惜返璞归真的那份快乐与真诚……

从以上大量实例中可以看出,教材中古代作品中涉及的名家,不仅是命题者出题的依据,更是学生作答可以运用的素材,其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我们在古诗文的教学中绝不能忽视对作者特别是名家的介绍。特别是一些大家,绝不能一带而过。其实,知人论世是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了解其人,其作品的解读定将事半功倍。

当然,每一位大家的思想和经历都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在语文课上没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况且,延伸题200字的篇幅所限,迫使我们必须删繁就简,直击要害。建议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大 致经历,典型事件,提炼思想人格中最有价值的一点,并做摘记,课堂上交流,谈感受,最后归纳整理成“一个人,一两件事,一两句话,一种精神”。这样,运用时就可做到简明、精准。例如:

孔子 为理想而奔走一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 庄子 视权贵如腐鼠,宁做自由之龟的独立人格;

司马迁“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的崇高精神;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的淡泊明志; 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旷达胸襟; 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忧民的情怀。2.作品中的人物

以上所提到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应该是每一个学生人文积淀的必备内容,除此之外,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闪耀着思想与精神的光辉。他们同样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国家必须固守的精神家园。例如:《勾践灭吴》中的勾践《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崤之战》中的蹇叔,《苏武传》中的苏武等人,考其行事,都是有着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历史人物。他们或卧薪尝胆,立志复国;或不计前嫌,妙语退敌;或挺身而出,冒死直谏;或坚贞不屈,不失气节。他们的光辉品质和思想感情的核心,则是一种深厚的爱国 主义。他们面对强暴,毫不畏惧,凭着超常的胆识和无比的勇气,坚持不懈地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努力。头可断,血可流,绝不丧失气节,不使自己国家的尊严和形象受到损害,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此外,还有邹忌进谏的巧妙,冯谖狡兔三窟的谋略,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侯生与信陵君之间的肝胆相照,等等,莫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故事,完全可以作为延伸的材料,为我们所用。例如:2010年高考题

现代文阅读《海棠花》(作者季羡林)

延伸题: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示例:季羡林先生在异国他乡,偶然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怀想起故乡的海棠花,海棠花拉近了与久别的故乡和苦难的祖国的距离。作者写道:“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这里,作者把对时间、空间遥远、疏隔的感触,转化为更贴近、更真挚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时空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反差。其实,这种感受,我在《苏武传》中 就曾看过。十九年,苏武面对寒沙衰草,怅望大漠飞雪,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祖国何其遥远,归路何其慢慢。而当他怀抱旌节,思 念祖国之时,长安仿佛近在咫尺,祖国又是何其亲近,这种反差正因情感深切所致:遥远的思念,往往会被某种特定事物瞬间拉近——愈远愈切,愈久愈近。“天涯咫尺”也包含着这份体验吧。

从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养料,以历史人物为榜样激励今天的人们,应该是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这些史书中的精英,探求他们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品质,不仅可以在考试中为我所用,达到功利性的目的,对学生拓展精神空间,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有深远的意义。

二.发展思维,提高认识。

作品中的事理 作品中所写的一些典型事件,其中蕴含着丰富人生的经验,透射出的立身、处世、治国等方面的智慧对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典型事件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多角度看问题 《冯谖客孟尝君》一分为二看问题 《鸿门宴》从现象到本质,性格决定命运。例1:例如:2010年高考题 文言读《海棠花》(作者季羡林)

延伸题: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 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分)解题设想:

文中说宋清对那些没钱的购买者,也都给好药,欠条堆积如山,却始终不去讨要。到年底,把那些无力还欠款的借条,干脆一把火烧掉。宋清经营药品四十年,欠条没有偿还的数以千计。宋清这种不计眼前小利的行为,带来了意想外的巨大收益。多年以来,被宋清焚烧掉欠条的受益者,有一百多人发达了,有的做了大官,有的管理数州,收入优厚,他们纷纷报答馈赠宋清。宋清美名远扬,收益巨大。宋清的做法,在教材中,也有类似的内容,例如冯谖为孟尝君烧掉债券,为孟尝君市义的行为,最终顺理成章的获得了百姓的报答。再如魏王只考虑眼前利益,拒不救赵,而信陵君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窃符救赵,不仅是对魏国长远利益的保护,而且获得了义的美名。虽然题干要求“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自己的领悟,但如果能提及以上一例,不仅丰富了论据,使内容更充实,也显示出对该问题的历史脉络和思想背景的认识,联系古今,更加深了思想的深度。例2:2010年朝阳一模: 文言文阅读《唐邕》

延伸题: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现实,请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解题设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唐邕角度: 出于公心,直言相谏;讲求方法,委婉进谏;才干卓著,值得信赖。从帝王角度:开张圣听,虚心纳谏。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从教材中的文言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联系古今,展开联想,解答此题是不难的。满分答案示例1:

唐邕两次直言进谏均得到了皇帝的采纳,皇帝听取他的意见,才能做到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我认为,执政者应广开言路,善于采纳意见,才能更好地处理国家事务。齐王听取了邹忌的进谏,广开言路,才能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魏征直言进谏,皇帝采纳,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楚王听信佞臣,不善于纳谏,放逐屈原,自己也落得个首身异处的下场,这也是不纳谏的后果。在今日的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听证等制度使执政者更好地从人民当中获得意见,国力也因此逐渐强盛。因此,执政者需善于采纳意见,才能更好地治国。10分

满分答案示例2:

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种结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唐邕的进谏是在维护皇帝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并且前一次通过对比,把道理说得透彻;后一次提出具体改进办法。皇帝能听得进去。另一方面是,唐邕“非唯强济明辩,亦善揣上意”,在皇帝那里平素就受信任,被重用。所以皇帝才会听信他的直言。这使我认识到:“出以公心,胆气自豪”。当年,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支部书记的李昌平上书朱镕基总理,大声疾呼“农民真苦,农村真 穷,农业真危险”。引起了党和政府对农民问题的高度关注。出以公心,利国利民的建议必然会理直气壮,而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能听取意见,迅速采取措施,必然会取信于民,也才能更好地执政治国。所以,只要不是出以私心,只要是为国为民谋福利,未尝不可直言。

例3:2010年朝阳二模

文言文阅读《三国论》(宋 苏辙)

阅读延伸题:作者说:“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成功者往往表面上看似不智不勇,但最终却能取得胜利。请对此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解题设想:此题可以看出学生对现象与本质的认识能力。题干中的“表面”一词,提示出这是外在的、非本质的现象。成功者往往表面上看似不智不勇,但最终却能取得胜利,问题的本质是:这些成功者其实胆识过人,他们或大智若愚,或高瞻远瞩、韬光养晦,或暂时隐忍,有永不放弃的信念等等,最终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正确的延伸。答案示例:

老子曾说:“世皆谓我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成功者往往看上去不智不勇,然而这正是他们的智慧所在,即守柔处雌,谋定而后动。文本中的刘邦便是依此消耗了项羽的勇与猛,最终取得了胜利。毛泽东曾率领红军四渡赤水,看似原地打转毫无意义,却以极小的消 耗与代价,搅乱了敌人的思路与计划,成功摆脱追赶并消耗了敌人的士气与力量。红军的种种行为看似缺乏智慧,然而这正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我们若要取得成功,便要学习这样的方法,以经过三思而得出的最理想的方式取得成功。

从以上实例可见: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课文中的典型事件,我们能够采用辨证的方法,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多角度、深入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不仅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而且课内的材料就可以针对具体问题,灵活地加以运用。

三.掌握方法,形成范式。

阅读延伸说到底还是思维与表达的问题,需要长期的训练。但既然是训练,就必定有思路和方法可循。掌握方法,形成范式,尽管会有可能形成桎梏,但对多数水平一般或较差的学生而言,应该还是有必要的。

1.要让学生养成思维习惯,在思维方向上要有指导。如思考问题要由事到理,由小见大,以及历史意识,现实意识等。

思想深度的培养不是一两天就能实现的,所以,我们注重的是让学生在200字的文段中,尽可能的体现思维的高度和深度。首先要学会由事到理,即由具体的事例提炼出经验教训,方法智慧,普遍真理。也就是体现出由“小”上升到“大”的能力。其次还必须由“大”落实回“小”。这个“小”,最好是自己的切身实际,它当然可以是你平时的所思所想,也可以是你发自内心的感悟,只要感悟真正“发自内心”,就绝不至于过分雷同。你要面对的问题当然会是一个大问题,但任何大问题背后也都必然有其历史脉络和思想背景。不妨在答题的时候,尝试在其中注入历史意识(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是否曾有人思考过,他们的答案如何,这个问题在历史过程中出现过什么变化)以及现实意识(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的提出有什么现实意义,面对未来我们再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会不会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历史意识和现实意识的引入,必然会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无论你的观点是否足够新颖,只要你的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并将其合理、恰切地呈现出来,我们也就完成了任务。

2. 在文字呈现方面,要明确解题思路,归纳解题要点,指导答 题方法。

尽管延伸的要求各不相同,但大体的行文思路要规范,基本要遵循文本——观点——分析——总结这样一条脉络来组织作答。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要点:

(1)扣题要准

(注意审题,要落实题干要求,有的放矢;并正确理解文本,抓准延伸的出发点。)

(2)观点要明

(观点要正确明白,用一句话表明观点。)(3)分析要实

(有理有据,分析具体,理由充分。)(4)语言要顺

(语言明白晓畅。)四.结束语

总之,利用课内文言文的教学进行阅读延伸的训练,将课内学习与思维训练、写作训练很好的结合起来,既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又 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古代经典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既落实了新课改的思想,又实现了对高考这一功利性目的的追求,可谓益处颇多。以上是我在课改一轮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与探索,只是切身做法与经验之谈,无理论价值。更无高深之处。姑且抛砖引玉,相信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发现。

第二篇:高考利用课内 文言文教学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进行阅读延伸的训练

一. 设想: 1. 阅读延伸题的命题背景:

新题型: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新思想,和新课程所提出的“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的理念是一致的。在2010 年《考试说明》中“考试能力要求”一项,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包括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见解及发现创新能力的考查。”在“考试内容”一项,古诗文阅读及现代文阅读部分都增加了: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②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题目以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为命题范围,各出一题,每题约10分,要求考生用200字左右作答。题目既涉及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涉及对文章的延伸性思考,将为考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自我展示的舞台。2. 阅读延伸题的特点:

①“阅读延伸”,顾名思义,包括“阅读”和“延伸”两个要素,“阅读”即读懂文本,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这是“延伸”的前提和基础。“延伸”即读出自我,对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并加以阐发。阅读延伸题的特点之一就是限制性与开放性的结合体。而这一点恰好体现了阅读的本质:有质量的阅读,绝不是单纯的信息吸收的过程,而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发现”,这种“发现”既是读者个性化的,又要高度契合文本,契合作者。阅读延伸题,恰好回归了阅读的这个本质。从这个角度看,此题的设置,对于引导学 生做一个有头脑,善思考的读书人,确实有促进作用。

② 阅读“延伸”题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扩展,这一扩展,是以一定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为前提,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从2010年高考的题型以及各区县的模拟题来看,阅读“延伸”题目具有扩展性、知识性、思辨性,对考生的人文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学生思想更深刻,有更丰厚的文化、文学、知识的积淀底蕴。如果说准确的阅读保证了学生有一个大致的起跑线,那么延伸将为考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自我展示的舞台。这里只能凭真才实学,或者积淀,或者视野,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果一个学生平时不读书,不思考,无积累,在此题目面前,一切所谓的解题方法、技巧必将寸步难行。(这一点与大作文亦有相同之处,延伸题的写作也可看做是一篇论述性的微型作文,如果将其再扩展成800字,就是一篇议论性的大作文。)换言之,阅读延伸题关乎学生长期的阅读积累及思维训练,绝不是仅凭高三一年的突击复习就可应付的,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就要积极的准备。谁能提早意识到延伸的重要,谁就能在高三的备考中领先一步。3.文言文阅读延伸的价值: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是名家名篇,千古流传,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作者的思想、经历,文章中的事情、事理、人情、文理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和思维的训练,同时更是延伸题和大作文中可能用到的材料。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重点都停留在语言层面,甚至把文言文 教学异化为古汉语教学,当然,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语言的学习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把文言文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古汉语教学就有问题了。我们都清楚,文言文教学中第一个阅读障碍就是语言,但语言毕竟只是表达作者思想的载体,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核心的内容还是作者在文章中所传导出来的思想认识和人生感悟。但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我们把一篇篇锦绣文章教成了单调枯燥的语法课,这就不难理解学生们为什么会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惧甚至排斥的情绪,文言文教学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能够充分挖掘文言经典的人文内涵,在进行古汉语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积累和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和思想认识水平,作为阅读延伸题训练的一个突破口,不仅可以实现对高考这一功利性目的追求,更体现了古代经典的更大的价值,避免了将文言文的教学当作枯燥无味的古汉语课,这也是对‘新课标’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基本观点的落实。

下面,我就在高二阶段,如何利用课内文言文的教学进行阅读延伸的训练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二.做法:

1.积累素材,形成论据。

①作者: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基本上都是大家之作,这些古代知识分子的精英,不仅为后世留下千古传颂的佳作,他们的思想、精神、人格上更是为后世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成为后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理归宿。这些思想、精神一代代延续下来,并逐渐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后世的文人作品乃至于现代文,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们的影响。因此,教 材中的文言文的作者群体必然成为我们今天阅读延伸的沃土。例1:2010年1月北京市抽样测试题:

现代文阅读《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作者余秋雨)

延伸题:作者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这句话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本文之外的例子谈一谈。(200字左右)(10分)

满分答案示例:作者所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意思是在文化领域某些达到很高境界的人物,有些时候可能因为当时人们的短见、偏见而长时期不为人们所认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为,能达到文化高峰的人物和学说,其境界一定是超越时代,超越传统的。例如孔子,在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时代,他的“仁政”的政治观点和“中庸”的哲学理念,除少数儒家传人,很长时期没人接受,人们只信奉强权与武力。直到汉代,才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这使我认识到,发现真理、坚持真理固然不易,而拨开人们心头的迷雾,推广真理又将是多么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啊!

例2:2010年海淀区高三期末试题: 文言文阅读《沧浪亭记》(宋 苏舜钦)

阅读延伸题:《沧浪亭记》的作者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安于冲旷。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谈一谈。(200字左右)(10分)满分答案示例:

遭遇官场的打击,苏舜钦能够于沧浪亭的一隅,安于冲旷,恬然 自适。在我看来,仕途失意后,比起屈原的投江自尽,寄情山水让心灵得到了解脱。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如今有了清闲的机会,何不仔细欣赏这世间万物的美好?欧阳修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飘逸。苏东坡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尽收眼底。陶渊明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美。正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以痛吻我,让我回报以歌。”当突如其来的变故与打击敲击着我们的生命,又何苦不放过自己,激情所爱,奏出一份闲适。例3:2009年11月朝阳区期中考试 古诗阅读:《送友人入蜀》(李白)

阅读延伸题:《送友人入蜀》中诗人感慨“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也就是说人的进退升沉早已命中注定,不必去问算卦占卜的君平。请联系李白(或其他诗人)的经历,谈谈你对人生进退升沉的看法。(10分,200字左右)例4:2010年崇文区期末试题 文言文阅读《木假山记》(宋 苏洵)

阅读延伸题:文中描写二峰“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请写出这句话的意思,并从下面三位古人——陶渊明、李白、苏轼中任选一人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例5:2010年宣武区一模试题:

现代文阅读《鹭鸶的国境》(作者陈芳明)

延伸题:文章结尾写道:“白色的鹭鸶,在暮霭深处款款呼唤着„„” 这里的“呼唤”,从本文来看可能指哪些内容?请任选其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中的“呼唤”作出领悟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有必要的阐发与分析,表达得体,200字左右。(10分)满分答案示例:

我认为这里的呼唤指的是回归本真,摈弃名利。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为名誉蒙蔽双眼,被利益冲晕头脑,追逐功成名就的快感。究其根本是为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事实上,真正的快乐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自然。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宁静,那是“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安逸隽永,那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生之趣味。相反的,名利带来的是为守住地位的疑神疑鬼,为守住富贵的患得患失。摈弃名利,回归本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珍惜返璞归真的那份快乐与真诚……

从以上大量实例中可以看出,教材中古代作品中涉及的名家,不仅是命题者出题的依据,更是学生作答可以运用的素材,其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我们在古诗文的教学中绝不能忽视对作者特别是名家的介绍。特别是一些大家,绝不能一带而过。其实,知人论世是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了解其人,其作品的解读定将事半功倍。

当然,每一位大家的思想和经历都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在语文课上没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况且,延伸题200字的篇幅所限,迫使我们必须删繁就简,直击要害。建议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大致经历,典型事件,提炼思想人格中最有价值的一点,并做摘记,课堂上交流,谈感受,最后归纳整理成“一个人,一两件事,一两句话,一种精神”。这样,运用时就可做到简明、精准。例如:

孔子 为理想而奔走一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 庄子 视权贵如腐鼠,宁做自由之龟的独立人格;

司马迁“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的崇高精神;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的淡泊明志; 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旷达胸襟; 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忧民的情怀。2.作品中的人物

以上所提到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应该是每一个学生人文积淀的必备内容,除此之外,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闪耀着思想与精神的光辉。他们同样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国家必须固守的精神家园。例如:《勾践灭吴》中的勾践《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崤之战》中的蹇叔,《苏武传》中的苏武等人,考其行事,都是有着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历史人物。他们或卧薪尝胆,立志复国;或不计前嫌,妙语退敌;或挺身而出,冒死直谏;或坚贞不屈,不失气节。他们的光辉品质和思想感情的核心,则是一种深厚的爱国主义。他们面对强暴,毫不畏惧,凭着超常的胆识和无比的勇气,坚 持不懈地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努力。头可断,血可流,绝不丧失气节,不使自己国家的尊严和形象受到损害,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此外,还有邹忌进谏的巧妙,冯谖狡兔三窟的谋略,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侯生与信陵君之间的肝胆相照,等等,莫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故事,完全可以作为延伸的材料,为我们所用。例如:2010年高考题

现代文阅读《海棠花》(作者季羡林)

延伸题: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示例:季羡林先生在异国他乡,偶然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怀想起故乡的海棠花,海棠花拉近了与久别的故乡和苦难的祖国的距离。作者写道:“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这里,作者把对时间、空间遥远、疏隔的感触,转化为更贴近、更真挚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时空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反差。其实,这种感受,我在《苏武传》中 就曾看过。十九年,苏武面对寒沙衰草,怅望大漠飞雪,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祖国何其遥远,归路何其慢慢。而当他怀抱旌节,思 念祖国之时,长安仿佛近在咫尺,祖国又是何其亲近,这种反差正因情感深切所致:遥远的思念,往往会被某种特定事物瞬间拉近——愈远愈切,愈久愈近。“天涯咫尺”也包含着这份体验吧。

从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养料,以历史人物为榜样激励今天的人们,应该是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这些史书中的精英,探求他们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品质,不仅可以在考试中为我所用,达到功利性的目的,对学生拓展精神空间,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有深远的意义。

二.发展思维,提高认识。

作品中的事理 作品中所写的一些典型事件,其中蕴含着丰富人生的经验,透射出的立身、处世、治国等方面的智慧对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典型事件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多角度看问题 《冯谖客孟尝君》一分为二看问题 《鸿门宴》从现象到本质,性格决定命运。例1:例如:2010年高考题 文言读《海棠花》(作者季羡林)

延伸题: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 分)解题设想:

文中说宋清对那些没钱的购买者,也都给好药,欠条堆积如山,却始终不去讨要。到年底,把那些无力还欠款的借条,干脆一把火烧掉。宋清经营药品四十年,欠条没有偿还的数以千计。宋清这种不计眼前小利的行为,带来了意想外的巨大收益。多年以来,被宋清焚烧掉欠条的受益者,有一百多人发达了,有的做了大官,有的管理数州,收入优厚,他们纷纷报答馈赠宋清。宋清美名远扬,收益巨大。宋清的做法,在教材中,也有类似的内容,例如冯谖为孟尝君烧掉债券,为孟尝君市义的行为,最终顺理成章的获得了百姓的报答。再如魏王只考虑眼前利益,拒不救赵,而信陵君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窃符救赵,不仅是对魏国长远利益的保护,而且获得了义的美名。虽然题干要求“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自己的领悟,但如果能提及以上一例,不仅丰富了论据,使内容更充实,也显示出对该问题的历史脉络和思想背景的认识,联系古今,更加深了思想的深度。例2:2010年朝阳一模: 文言文阅读《唐邕》

延伸题: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现实,请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解题设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唐邕角度:出于公心,直言相谏;讲求方法,委婉进谏;才干卓著,值 得信赖。从帝王角度:开张圣听,虚心纳谏。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从教材中的文言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联系古今,展开联想,解答此题是不难的。满分答案示例1:

唐邕两次直言进谏均得到了皇帝的采纳,皇帝听取他的意见,才能做到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我认为,执政者应广开言路,善于采纳意见,才能更好地处理国家事务。齐王听取了邹忌的进谏,广开言路,才能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魏征直言进谏,皇帝采纳,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楚王听信佞臣,不善于纳谏,放逐屈原,自己也落得个首身异处的下场,这也是不纳谏的后果。在今日的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听证等制度使执政者更好地从人民当中获得意见,国力也因此逐渐强盛。因此,执政者需善于采纳意见,才能更好地治国。10分

满分答案示例2:

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种结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唐邕的进谏是在维护皇帝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并且前一次通过对比,把道理说得透彻;后一次提出具体改进办法。皇帝能听得进去。另一方面是,唐邕“非唯强济明辩,亦善揣上意”,在皇帝那里平素就受信任,被重用。所以皇帝才会听信他的直言。这使我认识到:“出以公心,胆气自豪”。当年,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支部书记的李昌平上书朱镕基总理,大声疾呼“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起了党和政府对农民问题的高度关注。出以公 心,利国利民的建议必然会理直气壮,而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能听取意见,迅速采取措施,必然会取信于民,也才能更好地执政治国。所以,只要不是出以私心,只要是为国为民谋福利,未尝不可直言。

例3:2010年朝阳二模

文言文阅读《三国论》(宋 苏辙)

阅读延伸题:作者说:“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成功者往往表面上看似不智不勇,但最终却能取得胜利。请对此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解题设想:此题可以看出学生对现象与本质的认识能力。题干中的“表面”一词,提示出这是外在的、非本质的现象。成功者往往表面上看似不智不勇,但最终却能取得胜利,问题的本质是:这些成功者其实胆识过人,他们或大智若愚,或高瞻远瞩、韬光养晦,或暂时隐忍,有永不放弃的信念等等,最终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正确的延伸。答案示例:

老子曾说:“世皆谓我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成功者往往看上去不智不勇,然而这正是他们的智慧所在,即守柔处雌,谋定而后动。文本中的刘邦便是依此消耗了项羽的勇与猛,最终取得了胜利。毛泽东曾率领红军四渡赤水,看似原地打转毫无意义,却以极小的消耗与代价,搅乱了敌人的思路与计划,成功摆脱追赶并消耗了敌人的 士气与力量。红军的种种行为看似缺乏智慧,然而这正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我们若要取得成功,便要学习这样的方法,以经过三思而得出的最理想的方式取得成功。

从以上实例可见: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课文中的典型事件,我们能够采用辨证的方法,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多角度、深入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不仅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而且课内的材料就可以针对具体问题,灵活地加以运用。

三.掌握方法,形成范式。

阅读延伸说到底还是思维与表达的问题,需要长期的训练。但既然是训练,就必定有思路和方法可循。掌握方法,形成范式,尽管会有可能形成桎梏,但对多数水平一般或较差的学生而言,应该还是有必要的。

1.要让学生养成思维习惯,在思维方向上要有指导。如思考问题要由事到理,由小见大,以及历史意识,现实意识等。

思想深度的培养不是一两天就能实现的,所以,我们注重的是让学生在200字的文段中,尽可能的体现思维的高度和深度。首先要学会由事到理,即由具体的事例提炼出经验教训,方法智慧,普遍真理。也就是体现出由“小”上升到“大”的能力。其次还必须由“大”落实回“小”。这个“小”,最好是自己的切身实际,它当然可以是你平时的所思所想,也可以是你发自内心的感悟,只要感悟真正“发自内心”,就绝不至于过分雷同。你要面对的问题当然会是一个大问题,但任何 大问题背后也都必然有其历史脉络和思想背景。不妨在答题的时候,尝试在其中注入历史意识(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是否曾有人思考过,他们的答案如何,这个问题在历史过程中出现过什么变化)以及现实意识(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的提出有什么现实意义,面对未来我们再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会不会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历史意识和现实意识的引入,必然会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无论你的观点是否足够新颖,只要你的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并将其合理、恰切地呈现出来,我们也就完成了任务。

2. 在文字呈现方面,要明确解题思路,归纳解题要点,指导答 题方法。

尽管延伸的要求各不相同,但大体的行文思路要规范,基本要遵循文本——观点——分析——总结这样一条脉络来组织作答。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要点:

(1)扣题要准

(注意审题,要落实题干要求,有的放矢;并正确理解文本,抓准延伸的出发点。)

(2)观点要明

(观点要正确明白,用一句话表明观点。)(3)分析要实

(有理有据,分析具体,理由充分。)(4)语言要顺

(语言明白晓畅。)四.结束语

总之,利用课内文言文的教学进行阅读延伸的训练,将课内学习与思维训练、写作训练很好的结合起来,既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又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古代经典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既落实了新课改的思想,又实现了对高考这一功利性目的的追求,可谓益处颇多。以上是我在课改一轮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与探索,只是切身做法与经验之谈,无理论价值。更无高深之处。姑且抛砖引玉,相信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发现。

二、练习题

(一)判断与改错题

1、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建立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则离不开桥梁建设。

2、桥梁的基础承担着桥墩、桥跨结构(桥身)的全部重量,不包括桥上的可变荷载。

3、按照桥梁主要承重结构所用材料分为:圬工桥、钢筋混凝土桥、预应力混凝土桥、钢桥和斜拉桥等。

4、桥跨结构形式,是指采用何种结构形式的桥跨。

5、桥梁是一种功能性的建筑物,不是造型艺术工程。

(二)名词解释题

1、桥梁工程。

(三)单项选择题

1、()是一种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无水平反力的结构。

A、梁式桥; B、斜拉桥; C、悬索桥; D、拱式桥。

2、()是以拱圈或拱肋作为主要承载结构。

A、梁式桥; B、斜拉桥; C、悬索桥; D、拱式桥。

3、当跨度大于25m,并小于50m时,一般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的形式。

A、梁式桥; B、斜拉桥; C、悬索桥; D、刚架桥。

4、()的作用是支承从它左右两跨的上部结构通过支座传来的竖向力和水平力。

A、桥墩; B、桥台; C、桥身; D、基础。

5、()是桥头两端的支承结构物,它是连接两岸道路的路桥衔接构筑物。

A、桥墩; B、桥台; C、桥身; D、基础。

6、对于跨度为200~700m的桥梁,()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具有相当优越的竞争力。

A、梁式桥; B、斜拉桥; C、悬索桥; D、刚架桥。

(四)多项选择题

1、桥梁工程按照其受力特点和结构体系分为()、组合体系桥等。

A、梁式桥; B、拱式桥; C、刚架桥; D、吊桥。

2、按照桥梁主要承重结构所用材料分为()等。

A、圬工桥; B、钢筋混凝土桥; C、预应力混凝土桥; D、钢桥和木桥。

3、按照跨越障碍的性质分为()等。

A、跨河桥; B、跨线桥; C、高架桥; D、栈桥。

4、一般公路桥梁常采用的桥墩类型根据其结构形式可分为()桥墩。

A、实体式; B、空心式; C、桩式; D、柱式。

5、桥梁基础的类型有()等。

A、刚性扩大基础; B、桩基础; C、沉井基础; D、气压沉箱基础。

(五)简答题

1、桥梁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2、桥梁总体规划的原则是什么?

3、桥梁工程设计要点是什么?

(六)辨析题

1、桥墩在布设上无须考虑桥墩与河流的相互影响。

2、梁式桥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是简支梁结构形式。

(七)论述题

1、试述桥梁设计前一般需要作的资料准备?

2、试述桥跨结构的形式及其要点?

三、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判断与改错题。

1、对;

2、错;

3、错;

4、错;

5、错。

(二)名词解释题。略(见教材和本章学习提示)

(三)单项选择题。

1、A;

2、D;

3、A;

4、A;

5、B;

6、B。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CD;

4、ABC;

5、ABCD。

(五)简答题。略(见教材和本章学习提示)

(六)辨析题。

1、错。理由:桥墩在结构上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在布设上要考虑桥墩与河流的相互影响,即水流冲刷桥墩和桥墩壅水的问题。

2、对,理由:由于梁式桥结构形式简单,施工方便,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它是目前应用最广简支梁结构形式。

(七)论述题。略(见教材和本章学习提示)

二、练习题

(一)判断与改错题

1、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建立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则离不开桥梁建设。

2、桥梁的基础承担着桥墩、桥跨结构(桥身)的全部重量,不包括桥上的可变荷载。

3、按照桥梁主要承重结构所用材料分为:圬工桥、钢筋混凝土桥、预应力混凝土桥、钢桥和斜拉桥等。

4、桥跨结构形式,是指采用何种结构形式的桥跨。

5、桥梁是一种功能性的建筑物,不是造型艺术工程。

(二)名词解释题

1、桥梁工程。

(三)单项选择题

1、()是一种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无水平反力的结构。

A、梁式桥; B、斜拉桥; C、悬索桥; D、拱式桥。

2、()是以拱圈或拱肋作为主要承载结构。

A、梁式桥; B、斜拉桥; C、悬索桥; D、拱式桥。

3、当跨度大于25m,并小于50m时,一般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的形式。

A、梁式桥; B、斜拉桥; C、悬索桥; D、刚架桥。

4、()的作用是支承从它左右两跨的上部结构通过支座传来的竖向力和水平力。

A、桥墩; B、桥台; C、桥身; D、基础。

5、()是桥头两端的支承结构物,它是连接两岸道路的路桥衔接构筑物。

A、桥墩; B、桥台; C、桥身; D、基础。

6、对于跨度为200~700m的桥梁,()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具有相当优越的竞争力。

A、梁式桥; B、斜拉桥; C、悬索桥; D、刚架桥。

(四)多项选择题

1、桥梁工程按照其受力特点和结构体系分为()、组合体系桥等。

A、梁式桥; B、拱式桥; C、刚架桥; D、吊桥。

2、按照桥梁主要承重结构所用材料分为()等。

A、圬工桥; B、钢筋混凝土桥; C、预应力混凝土桥; D、钢桥和木桥。

3、按照跨越障碍的性质分为()等。

A、跨河桥; B、跨线桥; C、高架桥; D、栈桥。

4、一般公路桥梁常采用的桥墩类型根据其结构形式可分为()桥墩。

A、实体式; B、空心式; C、桩式; D、柱式。

5、桥梁基础的类型有()等。

A、刚性扩大基础; B、桩基础; C、沉井基础; D、气压沉箱基础。

(五)简答题

1、桥梁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2、桥梁总体规划的原则是什么?

3、桥梁工程设计要点是什么?

(六)辨析题

1、桥墩在布设上无须考虑桥墩与河流的相互影响。

2、梁式桥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是简支梁结构形式。

(七)论述题

1、试述桥梁设计前一般需要作的资料准备?

2、试述桥跨结构的形式及其要点?

三、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判断与改错题。

1、对;

2、错;

3、错;

4、错;

5、错。

(二)名词解释题。略(见教材和本章学习提示)

(三)单项选择题。

1、A;

2、D;

3、A;

4、A;

5、B;

6、B。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CD;

4、ABC;

5、ABCD。

(五)简答题。略(见教材和本章学习提示)

(六)辨析题。

1、错。理由:桥墩在结构上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在布设上要考虑桥墩与河流的相互影响,即水流冲刷桥墩和桥墩壅水的问题。

2、对,理由:由于梁式桥结构形式简单,施工方便,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它是目前应用最广简支梁结构形式。

(七)论述题。略(见教材和本章学习提示)

第三篇:课内文言文

八、初中文言文活用词语如摘录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即快马)《三峡》

2、夏蚊成雷(雷:名词作动词,指像雷响)《闲情记趣》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名词作动词,抽打)《闲情记趣》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骑:动词作名词,指骑马的人。这里指骑马的侦察兵)《使至塞上》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尽:形容词作动词,指尽兴)《五柳先生传》

6、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意为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公输》

7、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矣。(怪:形容词作动词,意为以……为怪)《陈涉世家》

8、将军身被坚执锐,……功宜为王。(功:名词作动词,意为论功劳)《陈涉世家》

9、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打)《马说》

10、散入珠帘湿罗幕(湿:形容词动用,渗湿或沾湿。)《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

11、望西山,始指异之(异:形容词动用,认为……奇异)《始得西山宴游记》

12、攀援而登,箕踞而遨(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始得西山宴游记》

1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青:形容词作名词,青山)《始得西山宴游记》

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醉翁亭记》

1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动用,命名,给……取名)《醉翁亭记》

16、饮少辄醉……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动用,取别号)《醉翁亭记》

17、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酿:名词动用,用酿泉水)《醉翁亭记》

18、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名词动用,宴请宾客)《醉翁亭记》

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动用,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劳、饿、空乏、拂乱:使动用法,使……苦、劳、饿、空乏、拂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动用,送食物)《观刈麦》

22、宜枉驾顾之(驾:动词作名词,指车、马)《隆中对》

2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2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25、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冠:名词作动词,为第一)《上枢密韩太尉书》

26、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辱:意动用法,“以……为辱)《上枢密韩太尉书》

27、且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何为?(志:名词作动词,立志)《上枢密韩太尉书》

九、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

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2)衣食所安(养)

卑(1)非天质之卑(低下)

(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备(1)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比(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等到)

鄙(1)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兵(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

(2)上使外将兵(军队)

薄(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2)薄暮冥冥(迫近)

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

(3)策勋十二传(记录)

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

(2)帝感其诚(诚心)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称(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

(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3)流辈皆称其贤(称赞)

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驰(1)愿驰千里足(骑)

(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到)

(4)计将安出(产生)着)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

社会认为好 的政治局面)

(4)得道者多助(仁政)

(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

得(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体 会)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感 激”的意思)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

(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

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

(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

度(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

(2)度已失期(揣测,估计)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端头)

(2)不能指其一端(项目)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

正)

等(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

(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

方(1)方七百里(见方)

(2)方以长(长方形)

(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

时候)

发(1)野芳发而幽香(开)

(2)一时齐发(发出)

(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

(4)发闾左谪(征发)

(5)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

霏(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

子)

奉(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

(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赋(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

顾(1)顾野有麦场(看)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

访)

(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故(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3)故余虽愚(所以)

(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

子)

(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更(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2)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

(3)更上一层楼(再、又)

(4)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

固(1)君子固穷(安于)

(2)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4)汝心之固(顽固)

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

苟(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假使)

(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3)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

光(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2)仿佛若有光(光线)

归(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过(1)过秦汉之故都(经过)

(2)及鲁肃过寻阳(到)

(3)人恒(过犯过失)

(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胜

过),号(1)阴风怒号(呼啸)

(2)号为张楚(定国号)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号令)

(4)故自号曰醉翁也(别号)

和(1)政通人和(和睦,协调)

(2)春和景明(温和,和暖)

患(1)且人患志之不立(担忧、忧虑)

(2)无冻馁之患(忧患)

(3)为乡人所患(当作祸害、认为……

是祸害)

惠(1)大王加惠(恩惠)

(2)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或(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极(1)南极潇湘(到)

(2)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加(1)而山不加增(更加)

(2)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3)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

间(1)立有间(一会儿)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暗中)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

与)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5)遂与外人间隔从不间断(间隔,隔开,不连接)

见(1)乃入见(拜见)扁鹊见蔡桓公

(2)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通“现”)

(3)见往事也(知道)

借(1)每假借于人(借)

(2)愿借子杀之(依靠)

(3)借第令毋斩(即使)

景(1)春和景明(日光)

(2)四时之景不同(景观,景物)

将(1)出郭相扶将(扶持)

(2)公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在 动词后面,无实义)

(3)上使外将兵(率领,带领)

(4)公将战,曹刿请见(即将)

具(1)未曾识书具(用品)

(2)各具情态(具备)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

(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都)

居(1)面山而居(居住)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在……位置)

(3)居十日(经过,停留)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

举(1)举大计,亦死(发动)

(2)举头望明月(抬头)

(3)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

(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5)死即举大名耳(传扬)

绝(1)群响毕绝(停,没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

路)

(3)以为妙绝(极)

(4)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5)往来而不绝者(断)

尽(1)林尽水源(尽头)

(2)一食或尽粟一石(完)

(3)利尽南海(全部取得)

(4)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

际(1)横无际涯(边际)

(2)外与于际(接,连接)

就(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2)颓然就醉(接近)

苦(1)何苦而不平(愁)

(2)天下苦秦久矣(对……感到痛

苦)

开(1)连月不开(放晴)

(2)天门中断楚江开(开通,通)

临(1)临溪而渔(来到)

(2)执策而临之(面对)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

名(1)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2)名之者谁(命名)

(3)则题名其上(名字)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强(1)赏赐百千强(有余)

(2)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且(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2)且焉置土石(况且)

(3)存者且偷生(暂且)

去(1)一狼径去(离开)

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

(2)长约八分有奇(多一点)

若(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与

夫连用,作发语词)

(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3)若为佣耕(你们)

(4)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

(如果)

善(1)岂爱人之善(专长)

(2)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

(3)罗敷善蚕桑(擅长)

少(1)少时(一会儿)

(2)意少舒(稍微)

(3)饮少辄醉(不多)

(4)陈涉少时(年轻)J'

舍(1)屋舍俨然(房屋)

(2)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食(1)设酒杀鸡作食(食物)

(2)食不饱,力不足(吃)

(3)食之不以其道(通“饲”,喂养)

虽(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

胜(1)予观夫巴陵胜状(美丽,壮观)

(2)臣不胜受恩感激(经受得住,忍受得住)

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

(2)使于秦(出使)

(3)使子为使(使者)

书(1)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写)

(2)得鱼腹中书(字条)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文

件)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信)

属(1)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管)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3)属余作文以记之(嘱托)

数(1)又数刀毙之(表多次)

(2)珠可历历数也(计算)

(3)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通(1)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2)政通人和,百废俱新(通达,通顺)

(3)中通外直(贯通)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

白)

(5)整个(通计一舟)

亡(1)河曲智叟无以应(通“无”)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

亡,死亡)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亡,逃跑)

微(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约)

(3)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

微侧(稍微)

谓(1)谓为信然(说)

(2)谓先主曰(对)

(3)太守谓谁(是)

(4)予谓莲(认为)

(5)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

(6)太守自谓也(命名)

鲜(1)芳草鲜美(鲜艳)

(2)陶后鲜有闻(xiǎn,少)

向(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面向)

信(1)谓为信然(确实)

(2)必以信(信实,对神说实话)

(3)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4)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

张)

修(1)外结好孙权,内修好政理(改

革,治理)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

谢(1)使君谢罗敷(致辞,说话)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告

罪,道歉)

(3)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

(致意)

秀(1)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2)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行(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

(2)行拂乱其所为(做,执行)

(3)皆次当行(行列)

(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5)行收兵,比至陈(行军)

寻(1)寻向所志(寻找)

(2)寻病终(不久)

许(1)遂许先帝以以驱驰(答应)

(2)曳屋许许声(拟声词hǔ)

(3)杂然相许(赞同)

(4)高可二黍许(左右)

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

(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

成)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

务)

一(1)而或长烟一空(全、都,一概)

(2)吏呼一何怒(多么)

(3)一时齐发(同一时候)

(4)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一片)

益(1)增益其所不能,(增加)

(2)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更加)

(3)不治将益深(渐渐)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

处,利益)

遗(2)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留下)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ei(给与

的东西)

与(1)呼尔而与之(给,给与)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因(2)余因得遍观群书(于是)

夷(1)船背稍夷(平)

(2)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

(3)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少数民

族)

已(1)骨已尽矣(已经)

(2)死者长已矣(完了、完毕)

(3)且壮士不死即已(算了,罢了)

易(1)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2)寒暑易节(交换)

意(1)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

(2)宾客意少舒(心情)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打算)

(4)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

有(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或

者)

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

(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3)曾贻余核舟一(曾经)

作(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

作,奋发)

(2)作亭者谁?(制造,建筑)

(3)其中往来种作(耕作,耕种)

(4)一豉作气(振作)

(5)属予作文以记之(写)

指(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

指其一端(手指)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笔

直)

(3)卜者知其指意(用意)

(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指

点)志(1)寻向所志(记号)

诸(1)其西南诸峰(许多)

(2)投诸渤海之尾(之于

十、文言文虚词用法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

译为“认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十一、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

惑)(疑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

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

的声音)(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

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4、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马)《短

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

毫:形容视力好。秋毫:秋天鸟

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

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愉悦)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

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同

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

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

《唐睢不辱使命》

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忙

碌的样子)

7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

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

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驱策,用马鞭子打)

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

得西山宴游记》

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

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

翁亭记》

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

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

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

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

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2、域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

意思是限制)(同上)

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被起用)(被举用)

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

(了解)

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

(规模)《岳阳楼记》

9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同

97、是进亦忧,退亦忧(在朝廷上做

官)(不在朝廷上做官)

十二、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一览

1、项为之强 “强”(jiāng)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 “乌”(wū)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 “裁”(cái)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9、对镜帖花环 “帖”(tiē)通“贴” 《木兰诗》

10、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通“智” 《两小儿辩日》

11、满坐寂然 “坐”(zuò)通“座” 《口技》

12、止有剩骨 “止”(zhǐ)通“只” 《狼》

13、便要还家 “要”(yāo)通“邀” 《桃花源记》

14、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同“又” 《核舟记》

15、诎右臂支船 “诎”(qū)通“屈” 《核舟记》

16、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甫”(fǔ)通“父” 《核舟记》

17、左手倚一衡木 “衡”(héng)同“横” 《核舟记》

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jiǎn)通“拣” 《核舟记》

19、荡胸生曾云 “曾”(céng)通“层” 《望岳》

20、略无阙处 “阙”(quē)通“缺” 《三峡》

21、蝉则千转不穷 “转”(zhuǎn)通“啭” 《与朱元思书》

22、窥谷忘反 “反”(fǎn)通“返” 《与朱元思书》

2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通“饲” 《马说》

24、才美不外见 “见”(xiàn)通“现” 《马说》

25、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cái)通“才” 《马说》

26、其真无马邪 “邪”(yé)通“耶” 《马说》

27、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zhī)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28、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pī)通“披” 《送东阳马生序》

29、百废具兴 “具”(jù)通“俱” 《岳阳楼记》

30、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通“嘱” 《岳阳楼记》

31、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xiū)同“馐” 《行路难》

32、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zhí)同“值” 《行路难》

33、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zhé)通“谪” 《陈涉世家》

34、为天下唱 “唱”(chàng)通“倡” 《陈涉世家》

35、固以怪之矣 “以”(yǐ)通“已” 《陈涉世家》

36、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pī)通“披” 《陈涉世家》

37、故不错意也 “错”(cuò)通“措” 《唐睢不辱使命》

38、仓鹰击于地上 “仓”(chāng)通“苍” 《唐睢不辱使命》

39、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jiǎn)通“拣” 《出师表》

40、必能裨补阙漏 “阙”(qūe)通“缺” 《出师表》

41、亲戚畔之 “畔”(pàn)通“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42、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3、困于心,衡于虑 “衡”(héng)通“横”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44、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bì)通“弼”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45、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bì)通“避” 《鱼我所欲也》

4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biàn)通“辨” 《鱼我所欲也》

47、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dé)通“德” 《鱼我所欲也》

48、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xiāng)通“向” 《鱼我所欲也》

49、小惠未徧 “徧”(biàn)通“遍” 《曹刿论战》

50、始一反焉 “反”(fǎn)通“返” 《愚公移山》

51、汝之不惠 “惠”(huì)通“慧” 《愚公移山》

5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wǘ)

通“无” 《愚公移山》

53、一厝朔东 “厝”(cuò)通“措” 《愚公移山》

十三、古今异义

鄙: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身份低微,;今义,道德品质十 分恶劣。但:①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耳:不习渡水故耳。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方:方七百里。方:古义,方圆;今义,方向或四个角都是90度的四边形,发:发于声。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故:故使人问之。故:古义,副词,特意;今义,事故、所以。

股:两股战战。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篝火:夜篝火。篝火:古义,用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在野外架起木柴燃烧的火堆。

感激:由是感激。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感谢。

河:山河表里潼关路。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计:古义,是两个动词,聚会商议;今义,一个词,名词,指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

何苦: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愁什么;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居:①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

简: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简拔,选择;今义,简单。

交通: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开张: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始营业。

可以: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今义,专门指族外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虽:虽人有百手。虽:古义,即使,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所以: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古义,用来……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痛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

涕:临表涕零。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出师表》

汤:①及其日中如探汤。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②滕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无论:无论魏晋。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牺牲:牺牲玉帛。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再:一鼓作气,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曹刿论战》

识:默而识之。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论语》十则

走: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木兰诗》

坐:何坐。坐:古义,犯罪;今义,多用于“坐下”。

晏子故事两篇》

第四篇:八年级课内文言文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的陶渊明,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文学家,诗人,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著有《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五柳先生传》等。

二、重点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顺着)

2、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3、欲穷其林(尽)

4、初极狭,才通人(只,仅仅)

5、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8、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9、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全,都)

10、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11、见渔人,乃大惊(竟)

1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全,都)

14、问今是何世,乃(竟)不知有汉,无论(更不必说)魏晋

15、此人一一为(给)具(同“俱”,详细地)言所闻

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7、此中人语云:“不足(值得)为(对,向)外人道也。”

18、既(已经)出,得其船,便扶(沿着)向(原来的)路,处处志(做标记)之

19、及(到了)郡下,诣(晋谒,拜见)太守

20、寻向所志(标志),遂(竟,终于)迷

21、闻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往,未果,寻(不久)病终

22、后遂无问津(探访,访求;津,渡口)者

三、通假字

1、具答之(同“俱”,详细地),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四、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指色彩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

3、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五、重点句子

1、渔人甚异之。渔人对眼前的美丽景色感到很惊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齐整,有肥沃的田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竹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狗的叫声人们彼此都能听到。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向他打听消息。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隔离开了。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指渔人)一件件地给他们详细地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大家都感叹不已。

9、渔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村里其他人各自再请渔人到他们家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听说这件事,高兴地打算前往。

12、后遂无问津者。

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六、问题探究

1、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不愿外界干扰破坏桃花源宁静和谐的生活。

2、《桃花源记》中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3、南阳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它的作用是在说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4、文中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5、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①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6、文章表达了作者所要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世界?

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

7、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 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反映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桃花源记》检测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陋室铭》复习要点

【原文】 《陋室铭》(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一、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

1、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2、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3、苔痕上阶绿(长上)

4、无丝竹之乱耳(指奏乐的声音)

5、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

6、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7、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弹奏)

9、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此,这)(品德高尚)

二、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4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什么人?全文紧扣那一句话来写?(“仙”“龙”都是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全文紧扣“惟吾德馨”这一句话来 写。)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4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

(①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它简陋了。作者并用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等来烘托陋室不陋。这样的陋室就如“诸葛庐”“子云亭”一样,所以作者最后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②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雅生活情趣。)

5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目的)?

(作者用古代名人的屋子与自己的陋室作类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高尚志趣,从而强调陋室不陋。)

6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突出陋室不陋,表开头的“惟吾德馨”相呼应,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8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这一点又是不足取的。)

《陋室铭》检测题

默写《陋室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文作者是我国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2.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无丝竹之乱耳 ②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①斯是陋室 ②何陋之有 ..C.①可以调素琴 ②素湍绿潭 ..D.①草色入帘青 ②色愈恭,礼愈至 ..3.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①苔痕上阶绿 ②惟长堤一痕 ..C.①无案牍之劳形 ②罔不因势象形 ..D.①阅金经 ②苏、黄共阅一手卷 ..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___________ 灵:___________ ..②惟吾德馨 馨:____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_______________ 白丁:_______________ ....④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译文成现代汉语。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爱莲说》复习要点

【全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文学常识】

1、(1),说:古代一种文体,用来阐明道理或主张,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抒发感情。

(2),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2,背诵课文,默写生字

蕃 淤 染 濯 涟 蔓 亵玩 噫 【重点注释】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7、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常考点】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

答: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答: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的高贵品质,写菊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面衬托。

《爱莲说》检测题

默写《爱莲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我国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蕃()染()濯(蔓()枝()亭亭(亵()宜()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妖())植()

(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四、作者认为莲代表君子,写出下列句子的象征意义

1出淤泥而不染象征:

2“濯清涟而不妖”象征: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

4“香远益清”象征:

五、阅读理解

1、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不同花的喜爱,表明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如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了他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了世人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16篇

《论语》十则孔子 《鱼我所欲也》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曹刿论战》左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出师表》诸葛亮 《桃花源记》陶潜 《三峡》郦道元

《马说》韩愈

《陋室铭》刘禹锡 《小石潭记》柳宗元 《岳阳楼记》范仲淹《醉翁亭记》 欧阳修《爱莲说》周敦颐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下载1100100100利用综合课内文言文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1100100100利用综合课内文言文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内文言文练习答案

    《小石潭记》【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1、pèi huán yí chù cēn cī xī dǒu qiǎo chuàng cī liáo 2、冽 蔓 缀 澈 3、⑴ 向西走;往西走。⑵ 以……为乐。⑶ 在空中游......

    课内文言文解词总结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字词 《桃花源记》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 .二、一词多义 1、寻:寻向所志寻病终2、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三、虚词总结 乃: 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四、重点解词 1、有......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课内阅读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 一.《岳阳楼记》, 1.本文作者范仲淹是我国宋(北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①前 人 之 述/备 矣。 ②然 则......

    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

    中考考点复习课内文言文

    中考考点复习—文言文阅读一、 课内文言文部分(一) 重点实词举例1、 典型的通假字是知也(知同智,聪明)(《〈论语〉十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的古字,愉快)(《〈论语〉十则》) .日......

    苏教版课内文言文主旨归纳

    苏教版课内文言文主旨归纳 九年级(上) 《醉翁亭记》:本文以“乐”为主线,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队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岳阳......

    课内文言文翻译及试题答案

    (二)课内文言文检测(18分)7、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例句中的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项伯杀人,臣活之。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越国以鄙远,君知......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 重点实词: 2、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4、无如:没有像…… 5、加少:更少 7.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8.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9.鼓之: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