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动式教学在普通化学全英文授课中的探索
互动式教学在普通化学全英文授课中的探索
[摘 要] “普通化学(全英文)”是复旦大学面向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一留学生开设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并于2013年获得国家首批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支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效果与评价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普通化学;全英文授课;互动讨论、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2.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5)01-0049-04
0 引言
随着本科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施[1],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和境外交换生的培养规模逐年增大,而与之对应的全英文课程数目还相对较少,很难为留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目前开设的基础课程也存在课程内容相对固定、与后续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课堂互动讨论相对较少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全英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本科教育在国际上的品牌影响力,提出了互动式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课程内容的准备,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在立足基础、系统讲授课程的同时,安排前沿和创新的内容,纵深拓展,以基础课带动接下来专业课程的学习。此外,通过进一步改革教学形式,增进师生互动讨论,延展课堂与课外的教学空间,借助网络平台,达到丰富教学内涵,培养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最终总结出最优的培养模式并有效推广。课程内容设置
“普通化学(全英文)”开设于2008年,为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每年两学期4个学时。授课对象为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外国大一留学生,课堂教学规模为25~30人。授课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基本原理,包括元素性质、原子分子结构、晶体结构、能级基础知识等[2];第二部分是在化学原理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性质、溶液反应、热力学、化学平衡、动力学等[3]。同时,教师密切跟踪化学科研与教学新成果,将科学研究成果与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之中。基于临床医学专业[4,5],着重介绍一些生命科学、医学、材料科学、新能源材料等研究领域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是化学分子的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由于这些内容较抽象,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跨越性较大,因此,是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针对这些重点与难点,教师提出利用各种生动的图例代替书本上的概念,着重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利用分子结构图、化学反应进程图等多种绘图手段,将抽象的文字概念转变为具体形象的空间概念,并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更深的理论知识与科研打下基础。
在课堂讲授中,由于教材选择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以国外经典的英文教材作为参考,结合学校化学系多年积累的优秀教学大纲与教学经验,制作面向临床医学学生的课堂讲义,立足于化学原理的讲授和理解,同时拓展学生对习题和范例的实际应用。化学系选用了Jean B.Umland 和 Jon M.Bellama编著的原版英文教材《General Chemistry》。本书主要介绍化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在内容安排及理论深度上与我国现行的普通化学教材基本相近,知识体系完整,语言精炼,通俗易懂。而且,本书的编排思想充分体现了化学的中心学科地位:书中附有的大量“Related Topics(相关论题)”介绍了化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和创造性的科学,尤其是由各界成功人士撰写的“Guest Essays(客座讨论)”,阐述了化学在他们成功道路上的作用和影响,通过他们对化学的体会和理解,突出了化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教师还为学生推荐了一些优秀教材作为参考书,包括Peter Atkins和Loretta Jones编著的《Chemical Principles》、华彤文等编著的《普通化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以及金若水等编著的《现代化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教学方式创新
教学方式创新包括:(1)采用“自主、互动、创新”的新型主体性教学模式;(2)因材施教,促进个体性教育与发展;(3)运用网络技术,建成教学资源共享系统。一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改革,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课程的知识基础,追踪最新研究动态,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科前沿。另一方面,对教学形式也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改革,调动学生主动性,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利用其它途径和网络资源,探索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1 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自主、互动、创新” 的新型主体性教学模式
在过去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理科基础课教学常见的3个主要问题是:(1)学生积极性不高、和老师有距离感;(2)学生不明白该课程有什么用,各学期课程的联系性不强;(3)学生基础不同、针对一部分同学的难度很可能影响另一部分同学的吸收。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在美国哈佛大学有3年的本科生“普通化学”课程教学经验,曾获得该校优秀教学奖。基于教师的本科教学经验,借鉴了哈佛、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类似课程与其推广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强调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的以“听”为主,转变为主动的以“取”为主,提高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力。鼓励学生在课上和课后对难点问题进行直接、及时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在下一堂课的内容上进行适当的阐述和补充。培养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采用“提问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辅助教学模式,把教师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导”为主。教师在课堂上用一些有代表性的难点问题对学生们进行提问,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范围的分组讨论,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解答思路。例如,教师借用高年级仪器分析的内容,在课上提出纳原子的发射光谱在可见区仅有一对双黄线,要求学生们利用普通化学课上学习到的原子结构的性质,提出可能性的解释。
此外,通过提出开放性、无固定标准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后先自行查阅资料,利用本课程上学到的基础知识进行讨论和解答。问题可结合与日常生活现象或临床医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基因工程、PM2.5、火山爆发、桂林溶岩地貌、车祸/犯罪现场的采样分析、酒精/兴奋剂测试、H7N9禽流感病毒的测定等。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引导方向,对学生任何有创新性与可行性的答案都加以支持鼓励,摆脱理科课程枯燥的印象。
2.2 因材施教,促进个体性教育与发展
针对课程的授课对象,教学研究与方法上做到因地制宜。由于《普通化学》是本科生在大学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会简单介绍该课程内容将来会如何出现,为该课程内容安排与后续课程建立更好的关联。
由于学生学习背景和专业基础不同,课程内容的设计更注重基础知识点,结合要点举例说明,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在课程考察中,不强调计算等细节,而是更注重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尝试在基础教学课堂上,适当引入关于化学前沿科研进展的介绍以及实验室的参观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们在理解基础化学原理的同时,对化学在生物、医学、能源等方向的应用获得初步的认识,在保证课程深度的基础上增加知识点的广度,提高本学科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例如,针对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专业,选择一两个章节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展开讨论,在照顾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的同时,为其他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课外时间进行答疑和必要的帮助,包括每星期1小时固定时间在办公室为学生进行讲解和答疑。学生们还可通过电子邮件与教师和助教直接进行交流讨论。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建立优良的教学关系,尝试给学生更多学习途径和实践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外兴趣培养,拓展发展空间。除传统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做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记住并可随时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甚至是朋友之间的称呼;仔细批改作业、标注鼓励和表扬;尊重成绩隐私、将成绩登记在最后一页上。通过这些点滴细节,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亲切的师生关系。
2.3 运用网络技术,建成教学资源共享系统
利用复旦大学新一代互联网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讨论与管理,包括布置、收取作业、学生在线下载讲义、学习资料等,为师生交流建立有效的教学信息反馈渠道。每个星期教师设计对该星期课堂内容具有针对性的习题,并将习题与答案放在网络上供学生自由下载。教师并不看重作业的分数,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学习意识,着重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教师和助教迅速、及时地批改当周的作业并进行讲评,通过作业和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们对课堂学习的知识的理解。
此外,教师将部分课程的授课视频放在公共网络上,可供更多的非留学生和普通用户共享,可让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或基地班学生提前参与到普通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中,为其尽快适应大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提供扎实的基础和充分的准备。目前在教育部、上海市教委以及学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之下,化学系正逐渐增加与完善课堂视频的节数,力争在近一两年内能够将本课程所有的教学视频都上网共享。教学效果与评价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受到校内外专家、校内教学督导组很高的评价。此外,本课程在学生评教结果中,也受到学生的好评。2010~2013年4个年度教学评分分别为4.93、4.87、4.83、4.95分(满分为5分)。此外,在学期末给所有学生发放匿名评估表,让大家对课程难度、内容设置、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八个方面进行评测。设计的问卷问题包括:“这门课程的材料(包括讲义、笔记等)是否准备得充分?”、“该课程的老师上课的时候对新的概念、例题进行清晰的讲解吗?”、“该课程的老师是否能及时、清晰地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包括课堂上与课后)?”、“该课程的老师是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接触机会(包括课后讨论、答疑时间、或邮件)?”、“该课程的作业是否设计比较好,并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紧密相结合?”等等。绝大多数学生给予了非常正面、详细的回答,并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为“很好”。有学生在评价中写到:“老师能够把问题讲得简单易懂,而且可以延伸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还有学生表示:“老师认真教学,愿意使用课外时间教导我们。课堂上会讲解很多例题,对我们理解知识很有帮助。”
在教师和学生助教的努力下,该课程教师2010年获得复旦大学“普通化学全英文教学团队”的支持,并担任该教学团队的首席教师。在复旦大学教务处本科教学研究及教改激励项目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该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首批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结束语
外国留学生教育是复旦大学走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高校致力于实施国际合作,但教学国际化水平略显不足,全英文授课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全英文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互动式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课程内容的准备,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在立足基础、系统讲授课程的同时,安排前沿和创新的内容,纵深拓展,以基础课带动未来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通过改革教学形式,增进师生互动讨论,延展课堂课外教学空间,借助网络平台,达到丰富教学内涵、培养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最终还将总结出最优的培养模式并有效推广。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改,激励提高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应对学科发展的趋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为吸引更多优秀的留学生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崔庆玲.来华留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8,(3):74-80.[2]陈志国,蒋玲.理工科大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2005,(2):105-107.[3]张卓?F,李功科.化学分析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实践[J].大学化学,2013,(2):18-21.[4]农东晓,苏纪平,李治美.耳鼻喉科全英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21-23.[5]万丽丹,刘德明.医学留学生解剖学全英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1,(3):293-294.
第二篇:关于提高专业课全英文授课教学效果的探索
关于提高专业课全英文授课教学效果的探索
摘 要:为保证《国际金融》全英文授课教学效果,教学组围绕提高教师传递专业知?R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课外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案例讨论效果四个问题展开教改。对连续5届上课学生问卷调查,发现教学问题,制定后续教改方向。授课内容设计:知识框架完整、精炼授课内容、突出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方法:强调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课外学习:问题导向设计、微信群落实。课堂案例讨论:反复修改学生案例作业、控制讨论节奏。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持续改进,国际金融
国内高校全英文教学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全英文授课环境降低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吸收、学生畏难学习兴趣不高、课堂讨论效果不佳,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开展如何提高全英文教学效果探索很有必要。在当前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使用全英文教学非常必要。教学组以《国际金融》为教改对象,在学期初、期中、期末三个不同时点,对5届全英文上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便持续检测教学效果并及时发现全英文授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组围绕着如何提高教师知识传递效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如何强化并保证学生课外学习效果、如何提高课堂案例讨论效果等四个问题进行探索,力求抓住课堂、结合课外、激发兴趣、巩固效果,致力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达到课程人才培养目标。
一、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传递的效果
开学初,教学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英文水平、选课目的、对全英文授课的看法。在英文水平和选课目的上,前两届同学英文较强,六级及六级以上水平的比例超过80%。后3届学生英文水平稍弱,大部分学生在四级,还有个别学生未通过四级。平均来看,42.3%的学生选课首要目的是锻炼英文能力,38.5%的学生首要目的为了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其余15.4%的学生首要目的是为出国深造做准备。平均来看,开课前,77%的学生或多或少担心上课听不懂。69%的学生认为可能会影响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31%的学生认为只要加强预习和复习就能避免上述影响。可见,学生无论英文水平高低,学习动机都很端正,愿意用全英文上课。但对全英文授课存在顾虑,三分之二的学生担心会影响到专业知识的掌握。基于这种认知,教改第一年重点应该是优化整体授课内容体系,保证知识传递的有效性。
1.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精炼、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国际金融》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国际收支、国际货币体系、外汇市场、汇率决定理论、期货期权、互换、汇率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等多个知识模块,每个模块又包括若干理论或实务方面的知识点。在全英文教学环境下,教师阐述同一知识点所花时间必然多于母语,这导致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有所取舍,不能涵盖中文授课同样多的教学内容。
选择原则是:在保证知识框架完整前提下,精炼授课内容。课堂上主要讲授重点、难点内容;非重点内容留给学生课外自学。为保证自学效果,对非重点内容由教师编写并布置详细的自学问题,要求学生上交答案,以检测其学习效果。此外,授课内容选择上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知识的应用性,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课程内容与实际经济金融生活联系的紧密性,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降低对全英文授课的畏惧感。
2.课件制作和授课语言组织――突出整体性、关联性和逻辑性
课件是授课内容的重要载体,为保证学生更深入、更容易地理解授课内容,教师在全英文课件制作中遵循两条原则:知识框架的完整性、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首先,课件要突出知识框架的完整性。虽然教师在授课内容上会有所取舍,但不能影响知识框架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主要体现在每一章开头的outline上,概括出该章所有的知识要点,搭建出该章知识的整体框架,以便学生在整体框架下去学习各个具体知识点。其次,课件采用了超链接的形式,可以更清楚地展示各知识点之间起源、延伸等各种关系,易于学生直观把握知识点间的关联性。最后,更重视基于逻辑性来组织授课语言,以清晰的逻辑帮助学生克服教学中的语言障碍,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更好传递和理解。
学期末,就全英文授课对课程专业知识吸收的影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2%的学生认为基本没有影响,62%认为有些微影响,27%认为有较大影响。可见,教师提高知识传递效果的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仍然有27%的学生认为全英文授课较大地影响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调查还显示,学生认为复习、预习、同学讨论依次成为消除这种影响的主要方法。如何强化课堂讨论效果、强化复习预习效果成为提高《国际金融》全英文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国际金融》教改初期,课堂上以教师授课为主,以更清晰更有效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教学模式需要向以学生为主过渡,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学方法上重视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在课堂上的应用。
1.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际金融》课程内容和实际经济金融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授课中尝试通过探究式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创设学术研究的情境和氛围,致力于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授课内容上,更加注重每章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介绍,然后以实际生活中国内外发生的经济金融事件为案例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资料查找、讨论、演示等过程中运用课程相关原理和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解决。例如区域货币制度,上课只讲解区域货币的基本原理,然后以欧元为标的,要求学生课前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课堂上讨论欧元的优势及其问题。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合作式学习以强化课堂讨论的效果
探究式学习中离不开小组讨论,教师在整个授课周期中贯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的合作式学习方法。教?W过程中,经常出现小组学生只是形式上围坐在一起,但却不产生合作研究的价值和结果。为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对合作式学习的职责分工和考核方式进行设计。
首先是小组分工,教师将每个案例都分解为几方面的问题,具体分配到人,以保证可以分工共同完成,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课堂上小组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和有效沟通,加工形成小组成果。在成绩评定上,依据每位成员对小组成果的贡献分别给出成绩,以避免搭便车现象。
通过第二年和第三年的教学方法改革,期末问卷发现,92%的学生对《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容比较或非常感兴趣,85%的学生对全英文授课形式比较或非常感兴趣,可见,教法改革的成果较明显。
三、强化并保证学生的课外学习效果
就学生学习状态自我评价的调查发现,58%的学生会因为是全英文授课而比普通的双语课更努力认真。在课堂上,46%的学生听讲非常认真,50%的学生基本能认真听讲,4%学生基本不听讲。在预习时间上,12%的学生从来不预习,71%的学生在10到30分钟,17%的学生在30到60分钟。在复习方面,58%的学生偶然会复习,27%的学生经常复习,只有12%的学生每堂课后都会复习。可见,大部分学生课堂听讲和预习环节较认真,但复习环节较差,一半以上的学生只是偶然复习,而复习和预习却是最有效地保证教学效果的手段。教学组从第三年开始重点从课内转向课外,研究如何立足于学生课外学习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这个环节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1.基于问题的课外学习设计
问题导向可以保障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更多的思考。授课教师针对每一堂授课内容,编制预习指导、复习问题。预习指导包括英汉对照术语表、预习提示、课外阅读材料等,旨在帮助学生熟悉相关英语术语,把握每次课堂的授课知识点,短时间内高效预习。复习以提问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师针对该次授课内容总结概括出复习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高效全面复习。
2.微信群切实落实复习效果
复习问题布置后,出于时间限制,教师只能抽查复习效果,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实际并不复习的现象。为切实保证每位同学的复习效果,教师充分利用微信群的功能,学期初建立班级微信群,每次作业都要求学生用英文回答并上传答案,一方面锻炼了学生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效地查漏补缺。此外,微信群还能帮助同学对日常经济金融事件进行分析讨论。
学期末学生普遍反映微信群这种形式迫使自己必须根据教师的复习提纲进行复习,可以及时检验自己的课堂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并可以和同学老师及时交流解决问题。
四、提高课堂案例讨论效果
5届学生对案例授课语言的调查结果高度一致,约70%的学生认为全英文讨论案例的要求太高、不合适,85%的学生建议中英文掺杂进行案例讨论。基于这种状况,教学组决定将全英文案例讨论课放到教改的最后一个阶段,教改重点放在案例讨论的准备与课堂讨论内容和节奏的控制,提高全英文案例教学效果。
1.案例讨论的课前准备――反复交互修改学生案例作业
要保证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讨论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教师在课前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案例资料的基础上,对事件进行梳理,并提出要回答的关键问题。随后小组在探究式学习与合作式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案例作业。
其次,讨论课前检查并完善各小组完成的案例作业。学生完成的案例作业如果不经修改会存在逻辑不清晰、思考不深入、讨论不充分等诸多问题,教师课前对每组作业提出意见并要求修改,反复三到四次案例作业就比较完善,可以进入课堂讨论环节。
2.课堂讨论中教师控制节奏
首先,课堂上教师根据小组作业情况,分配不同的小组讲解案例的不同方面,以给更多的学生上台演示的机会。
其次,在学生讲述的关键时刻,教师会控制节奏,插入一个问题检验下面的学生是否听懂了台上同学讲述的内容。在学生讲述不够清晰时,教师会用板书的形式辅助梳理其逻辑思路,帮助其他同学理解。
讲述讨论全部结束后,教师总结案例,重点是用所学原理来具体梳理案例逻辑和内容,完成案例讨论过程中的理论应用。
五、课程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建议
《国际金融》全英文授课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这一结论,69%的学生比较或非常同意,能提高学生英文学习思维能力这一结论,57%的学生比较或非常同意。对于全英文授课对学生《国际金融》专业知识掌握的帮助体现在哪个方面这个问题:体现在基本概念、理论方法有所提高方面,62%的学生比较或非常同意,;体现在专业实践技能有所提高方面,60%的学生比较或非常同意;体现在能够接触国际前沿最新知识方面,69%的学生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超过一半的学生认可《国际金融》全英文授课能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英语能力、基本理论方法和专业实践技能。认为全英文授课能够接触国际前沿最新知识方面的学生最多。
从问卷分析结果看,《国际金融》全英文教改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完善授课内容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强化课外学习环节、案例教学改善等措施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全英文授课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五年的教学持续改进有效地提高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对课程专业知识的吸收程度,但对一部分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教学改进的效果不明显。其次,教改在案例教学环节的效果不够理想。由于案例讨论和阐述需要较综合的金融经济的相关知识以及较好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大部分学生在案例讨论和案例演讲环节表现都不够理想,导致案例讨论不够充分和深入,没有很好地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针对这些问题,在《国际金融》全英文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对下述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首先是选课制问题,对全英文课程教学应该采取选课制度,鼓励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选修。其次是案例教学问题,需要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设计,以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此外,对学生课外环节可以进一步设计,引入慕课形式指导学生的课外自学,以便课内有更多时间用于案例讨论和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峻、陈淑燕、王昊.本科专业全英文课程教学环节设计及效果评价.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S1):158-160
[2] 刘静娴.从《公司理财》双语教学问卷调查透析财会专业双语教学绩效.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2):153-156+161
基金项目:
资助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改项目,《国际金融》全英文课教学改革研究.
第三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构建互动式课堂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构建互动式课堂
[摘 要]: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学校正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从而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对于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知识水平,本文尝试构建互动式课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掌握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使学生体验到交流合作所带来的成功感。
[关键词]:互动式课堂、合作交流、情感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现代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学方式是影响课堂教学的直接因素,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效率的高低。下面就谈谈自己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构建互动式课堂来提高教学效率的做法:
互动式课堂,是指在课堂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并通过讨论交流心得体会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及时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点拨,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的提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要构建互动式课堂,我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组织:
一、课前准备——成立学习合作小组
课前将每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可以采用同质分组(由水平接近或相当的组成),也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由互补性强的学生组成),使学习合作小组在问题或任务的驱动之下,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互动式学习,这样更能体现和发挥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理论水平较高、操作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组员担任组长,起组织、联络、监督和指导作用,让他(她)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大家知道,有些学生天性好动,上课只顾自己玩,经常做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操作,若不能有效组织纪律,放任自流,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教师要花费时间与精力来维持纪律,这样一来,不但难以操作,而且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加强对组长的管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监督、管好本组的组员,避免出现上述的情况。这样,老师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最好能够恰当地安排好上机座位,这样有利于交流和辅导组员,为互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创设氛围——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有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作为前提条件,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能力,畏首畏尾,存在着担心、畏惧的心理,部分学生还因此产生压力,很难进入学习的状态。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就要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减缓他们的压力,只有在这样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下,学生才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专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做到真正的互动。
例如在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学习指法时,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有差异,有的学生可能一早就接触过计算机,已经有一定的指法基础,而有的根本就没有接触过,有的还会产生自卑和压力,这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先用一些鼓励性强的话语来减缓学生的压力,为了避免学生对学习指法产生枯燥的感觉,接着我介绍了指法游戏,“大家想不想学好指法来玩这个游戏啊?”,“想!”,“老师等一下要举行指法比赛,看看你们当中谁玩得最棒!”小学生对游戏比较感兴趣,感觉既新鲜又好奇。每个人都跃跃欲试,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在学生处于和谐的氛围而且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时,就可以开始实施互动协作学习了。
三、课堂互动——辅导与交流
这一阶段是课堂的主体部分,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互动式课堂构建: 1.人机互动
大多数学生可能认为电脑仅仅是一部机器,这种认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如果要想办法让学生与计算机进行互动,必须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合作交流的好伙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生动有趣的引入部分,例如通过一些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卡通人物作为主角,不断地创设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个别环节上,还可以利用声音或图形、文字加入一些鼓励性或者启发性的信息提示来进行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形象友好的交互界面让学生感受到上信息技术课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感觉到计算机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辅助工具,而且是一个学习的好帮手,是自己的“良师益友”。
例如,我在教学《图形的翻转》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制作课件,使用学生熟悉的动画形象蓝猫作为主角,创设一个蓝猫在装饰房间时,对一些经过翻转后的画束手无策的情境,并通过计算机向同学们求助,“你们能帮我把这些画摆放好吗?”,学生们都齐声说“愿意”,并很快地投入到探索学习中去。又如在教学《曲线的画法》这一内容时,在展示一幅示范画之后,播放出“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里面的雨滴、流水和水草是通过什么工具来画的吗?”来引出课题;在实践练习的环节,屏幕上出现“同学们,我们一起动手吧!”或着“你做得到!”,在评价阶段出现“你真棒!”、“你是创作小能手!”等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结合声、画功能,使学生更加感到亲切、愉快,计算机成了学生的“好朋友”。
所以,在人机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是学习的好帮手,引导他们与计算机交朋友,做到真正的人机互动,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情感也得到健康地发展。
2.生生互动
在我们培养学生热爱计算机的情感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合作与友爱;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学习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实际确立具体的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自觉地朝着目标努力学习。既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创新的精神的培养,又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成功感。
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实践、创新的机会。上课期间,我布置了“任务”在各组展开竞赛,在竞争的情境氛围中,对于个别较难的“任务”会使学生许多学生仍处于“无助”状况,而过多的提问会使老师难以及时响应,这时,组长的及时指导和组内互帮互助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加强了组内的协作,组员之间优势的互补,出谋献策,互帮互助,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从中得以培养和体现,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巡回指导、点拨疑难,并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与个人,然后组间交流,总结经验、方法,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例如教学《画多边形》一课时,我在学生掌握了多边形的画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实践练习,而且采用限时竞赛的形式,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这时学生先进行讨论交流,整理出思路,有的学生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有的学生进行美工上的指导、操作能力强的进行操作„„在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下,一幅幅富有创意的优秀作品跃然眼前,之后,每个小组还选出他们之中表述能力较强的一位来进行解说。接着不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学生也进行了经验的交流。在这样的学习中,每一位学生都“动”了起来,学生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集思广益,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而且品尝到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以及成功感。
3.师生互动
师生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中以及评价阶段。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地给予帮助、指导,那么学生在处于无助的情况下就会慢慢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相反地,如果教师在巡视地过程中及时地给予点拨,指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学习,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要尽可能响应各组学生的提问,更多地点拨、辅导学生,也可以以学习伙伴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和协作学习的过程,指点学习的方法,点拨学习中碰到的疑难,丰富学习交流,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除了采用引导、点拨这种互动方式,我还采用这样的方法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创设一个老师碰到难题的情境,让同学们帮助老师来攻克难题。例如:在教授《文字的修饰》一课时,我告诉学生,说老师要写美化一篇文章,但又不知该如何下手,请同学们帮忙解决这个难题,顿时,学生们带着展示自我的热情,你一个建议,我一个补充,他一个点子„„,主动帮助老师,把自己的智慧、才能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这时我在台上进行操作,很快,一篇有鲜明、个性化的修饰的文章就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既巩固刚学过的知识,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师生一直处于平等的地位,在互动中一起提高,在互动中一起创新。
有时,我又采用师生配合完成任务、角色对换等等形式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另外,在教学评价这一环节,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非常必要的。师生们可利用最后的时间,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各组的合作意识、组员的参与的积极程度等等,对各组进行点评,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提出建议,还可展示优秀的作品,进行例如思想品德、环保意识等方面的情感教育,激发学生追求完美的品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在这种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在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实现了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水平,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互动式课堂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积极、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协作能力、创新精神,为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9
第四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名称:新课程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研究 课题类型: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
课题批准号:DX[2012]GHBZ17 甘肃省渭源县第二中学
刘小红
748201 电话***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合。在教学中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变“学会”为“会学”,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到事半功倍。
[关键词]:新课程;互动式教学;高中化学;培养;主体
新课程追求的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式的学习过程。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要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这样才利于师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积极互动、共同成长[1]。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新课改的要求,跟大家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让学生参与演示,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本上的演示实验从来都是教师演示,而学生观看,如果我们能换一种方法,也让学生参与演示,他们的积极性马上会被调动起来,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例如在学习《铵盐的性质》时,要做铵盐与碱反应的实验,并检验NH4+。我先示范了NH4Cl和NaOH的反应,然后说:“哪位同学上来给我们演示(NH4)2SO4和KOH的反应。”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争前恐后的举手,我叫了两个同学让他们同时做这个实验,以便进行对比。结果一个学生做的得心应手,实验现象也很明显,而另一同学显得手忙脚乱,不知道两只手怎么配合才好,虽然用时长了一些,但最终还是做成功了。我将两位同学的表现都给予了表扬,并提醒大家,做实验要冷静,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技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很爱上化学课,而每当有实验都是积极主动的强着演示。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主体作用
叶圣陶说过,“教学中最主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受体。学生的思维是在跟着教师走,围绕教师转,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就会很被动,还会产生厌学情绪[2]。显然,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是 1
不利。比如在做化学推断题时,如果教师将整个过程都推出来,学生只是在抄写答案的话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师把自己作为课堂的中心,担心学生不会做,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新课改的理念是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让学生从“学会”转变成“会学”。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与学生平等交流,增强信任感
常言道:只有信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如果高高在上,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有话不敢说,有意见也不敢提,只是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这样的师生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师生矛盾的加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形成情感的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会事倍功半。如果学生喜欢一个老师那么在他的课上也会显得较其他课积极,相反,如果学生讨厌一个老师的话不在他的课上调皮就是好的了[3]。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是个聪明的男孩子,平时上课的时候总是喜欢搞一些小动作,一次上课玩手机被我抓到被我严厉的批评了,可能是我的批评过于严厉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后来我发现每次他上我的课的时候不是睡觉就是和同学说话,我也经常在课上叫他回答问题,但就是一点成果都没有他的成绩也下滑了好多。后来一次偶然当中我发现他家和我家就在一个小区,于是每天放学我都会和他一起走,经常和他聊一些学习之外的话题,和他的关系也从师生发展成了朋友。渐渐地,我发现他上我课的时候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抵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认真听课的表现,成绩也渐渐提了上来。
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信任,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权威者而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师生关系是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可以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参与我们的教学。
四、教学模式多元化,增强参与意识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讲授知识点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布置练习也要分层次 2 的要求。对学的好的同学要给适当的增加内容,让他们做一些难度稍大的题,以激发斗志;对于稍差一些的同学要将相对简单的题型布置给他们,否则就会打击积极性。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还会使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五、评价模式多元化,提高参与能力
评价是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看到成果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积极的鼓励性评价,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可以鼓励创新,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张扬个性,因人施评,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评点结合,鼓励参与,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总之,实施师生互动的关键是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4]。对学生来说是“眼动加口动,思维启动;手动加脑动,整体行动”。对学生和老师而言是“师动带生动,师生互动;生动课生动,生生互动”的良性互动状态。这是教师的目标也是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广平,袁中直,李星华,肖信《网络化的互动教学法及其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2]陆红玲,唐彦萍《互动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02 [3]黄立新,金克宁《互动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中国成人教育2010.15 [4]黄志雄《化学教学中“师生双主体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0 7期
第五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尝试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尝试
永城市龙岗乡天齐中学 彭后春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一经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呢?笔者诚恳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目标意识,以目标指导教学
让学生明确目标,这是强调师生积极性、主动性,以其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步骤。为此,在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时,必须以目标为导向,发挥目标导向的功能。
1、教前诊断。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必备铺垫或有关的“双基”情况,并吸收学生的意见,使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2、展示目标。进行定向学习。让学生一上课就明白这节课该学什么,学习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与教师默契配合,成功达标。
3、围绕目标互动。教师凭借教学目标,利用教材中固有的知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以新旧知识的联系或冲突中引发学生需求,从尝试练习,看书自学入手,通过质疑问难,学习讨论等环节,使书本上枯燥的规则,抽象的数学为自身所内化。
4、目标检测。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掌握学生达标情况。
二、抓教法和学法的结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多向交流”。
“自主学习,多向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自己独立学习,和同学、教师一起讨论、交流,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互相交往、互相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活动。具体做法:
1、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三个“最佳结合”。
注意情感,诱发兴趣,使学生心理活动得到最佳结合;强化质疑环节,把教师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与学生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过程最佳结合起来;教师的精讲和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得到最佳结合。
2、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采用“引、扶、放、评”的指导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就是引导学生自学、给学生搭桥辅路,指导学生自己“走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就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以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评”就是收集反馈信息,教师通过耳闻目睹等多种途径,把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所了解的信息,进行整理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三、课堂引进“小组学习”形式,扩大学生参与面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畅通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溃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