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提示型教学中导入方法的运用
语文提示型教学中导入方法的运用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当然,他说的是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头,不过,这句话对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同样适用。正如于漪老师所说:“阅读课文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上课伊始,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此现象为“心向”,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设计,他们往往能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导入所用的时间不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每位教师在备课时都十分重视导入的设计,在走进课堂之前都能十分认真的推敲一下这堂课开始的三言两语,那么,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纵观众多语文教育名家,无不在导入的设计上精益求精,设计精品更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语文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强调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然而,有些语文教师却忽视导入的设计,甚至有人认为导入环节是可有可无的。于是上课时总是那种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请大家把书翻到×××页,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这种导入固然简洁,但它势必大大减损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失去了一次绝佳的教育时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原因就在于,还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导入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调集注意
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活动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致志。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越强,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靠。2.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语文学习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于维系注意力,增强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3.引上正轨 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首要作用和功能就是引导学生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它好比通往正题的桥梁,能有效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轨,从而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4.引入佳境
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创造一个和谐,活泼,愉悦,热烈的情境,用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无疑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导入好比演奏前的定调,它直接关系到演奏的成败。5.启迪心灵
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导入,必然会拨动学生的心弦,调节其心志,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6.给予享受
优秀的导入设计其美学价值不容忽视。教师用优美而充满激情的语言营造情境,再现形象,必然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动,也必然会使他们体验到审美的欢愉。
综上,设计导入应注意“实”(讲求实效),“精”(简明扼要),“活”(方法多样),“美”(给人美感享受)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兼顾启迪学生的思维。其中,“实”与“活”是设计导入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导入的形式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构思,一种创造。导入的方法不可千篇一律,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体裁及教者的自身情况等多种因素来综合考虑。下面,我们结合教学实例来具体说明常见的导入方法。
1、故事导入法:青少年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有一种魅力吸引人.教师可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取材原型等方面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学习《出师表》前,简述“六出祁山”、“五丈原陨星”的故事。讲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制造的“李闻惨案”,导入《最后一次讲演》。
2、名言、名句点睛导入法:名言、名句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和强力的感染力,是哲理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语言.开讲时,如果用名言、名句导入,学生就容易接受课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说明的道理、叙述的事物、表达的感情。例如:教《谈骨气》时,引用徐悲鸿的“人不可无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导入。从毛泽东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导入《纪念白求恩》。从“民以食为天”导入《食物从何处来》。从“失败是成功之母”导入《失败是个未知数》。或在执教前用课文作者的名言或名家的评点导入课文,使学生带着一种仰慕之情去学习课文,寻找那个名句的特色所在。如在教《离骚》前介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余方高驰而不顾”等名言。可以引发学生研导屈原“求索”的内容和思想境界,可以探求屈原“高驰而不顾”的原因。用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去导读《琐忆》;用“我以我血荐斩辕”等诗句去导入《灯下漫笔》;用朗读巴尔扎克的肖像描写语段配合课本扉页的插图导读《巴尔扎克葬词》,都能很快使学生进入境界,实在是一种“画龙点睛”的方法。
3、类比激趣导入法:选取与教材具有同样的艺术风格或情趣的,学生已熟知的其它文学作品,作为课前的导入,以激发学生情趣的方法叫类比激趣法。举例如下:
(1)、执教《明湖居听书》一文前,教者现场勾勒一幅“平湖秋月”的简笔画,使学生从以月亮为主体而衬之以其它景物的和谐美中明了“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为课文中用层层烘托之法突出白妞的演唱技艺的行文结构方式。(2)、在执教《故都的秋》前书写或背诵马致远的《天静沙》,启发学生认识“以意象传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方法,从而引发类比联想,进入课文中对“秋味”、“秋韵”的探导,寻找文章的情趣。
(3)、执教《荷花淀》中“月下织席”段前,选用一幅素雅的图画进行欣赏,从图中淡雅的风格导入该段中色调的安排以及一位红夜女人置身于清谈素雅的环境中的美感。从而领略“荷花淀派”的审美观及其“以美衬恶”的立意。(最宜美术专业班)
(4)、执教巴金的《灯》前用《海燕》导入,使学生获得象征意义的感知,帮助学生去探求“灯”的象征意义。用《陋室铭》去导入《我的空中楼阁》,以便从生活情趣和作者志趣上去理解课文;用《小石潭记》导入《愚溪诗序》,明了作者文字背后的怀才不遇,以寂寞之心写寂寞之景的心绪;用《赤壁怀古》导入《赤壁赋》,使学生了解苏轼在沉冤之后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一丝出离红尘之想。
类比激趣之法,是一种建立在较高层次的审美意识上的执教方法,与文学欣赏异曲同工,能激活学生的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和类比联想,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4、悬念导入法:这种导入法在于设置与课文相关的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研读课文,寻找答案。教者可以选择一至二个突破点去设问。如用“邓小平同志对回收香港有什么主张?回答了哪几个现实问题?”去导入课文,学生用不了多少时间便可找出答案,对全文观点一目了然。用“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陈情表》中是怎样陈述“忠孝”之关系的?一问,让学生去寻找文章的立意和着眼点;用“《离骚》中有哪些诗句表现了屈原的正气?”一问,去引导学生品评诗句等,都能省时省力,压缩赘语而直奔主题,提高教学效率。
5、诗词导入法.诗词语言凝练,想象丰富,含义深刻,表现力强.所以,用新课有关的诗词导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情感,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例如:《春》的导入时,先让同学们背诵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然后教师总结,第三句中“绿”字用得妙,有色有形,化静为动,一字用妥,尽得风流.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这篇散文是一幅明丽诱人的图画,是一首诗情横溢的诗歌,是一曲优雅动听的乐章。让我们一起欣赏这《春》的美吧„„
6、欣赏怡情导入法:欣赏陶冶法是在课前用音乐、画面激发学生情趣的方法,可以获得收心,移情之效。谨举数列说明:
(1)、讲授《智取生辰纲》前,教者播放《好汉歌》,学生便马上进入了《水浒传》中英雄好汉聚义时壮烈而豪放的氛围,提高了阅读课文的积极性。这是因为《好汉歌》与文中的主题相一致,那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好汉风格,正与“梁中书的不义之财应该夺取”的观点一致。(2)、执教《荷塘月色》前播放《月光曲》,可以从该曲的和谐优美圆润的旋律中领略到一种月夜的恬静之美,从而勾通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之间的感受,在快乐的氛围中去阅读《荷塘月色》,领悟“如梵阿铃上奏着的名曲”的优美意境。
(3)、执教《世间最美的坟墓》前播放《空山鸟语》或《春江花月夜》等能展示大自然的静谧之美的乐曲,使学生在课前进入一种祥和安宁的意境,从而去思索伟人托尔斯泰为什么自选安宁之景作归宿,因而成为“最美的坟墓”的原因。
用音乐导入的目的是为激情引趣,从音乐的欣赏陶冶中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迅速进入教材中一种特有意境,因此,所选的乐曲(或图片)一定要与教材相关,足以引发学生的类比联想,从而完成思维的迁移的过程。如用《洪湖水·浪打浪》导入《荷花淀》,可以从荷花的美景迁移到文坛“荷花淀派”的风格;用《梁山伯与祝英台》乐曲导入《孔雀东南飞》,使之从“化蝶”的美好意境中去认识诗末“比翼双飞”的美好祝愿;用《高山流水》曲导入《琵琶行》,能从音乐形象中领悟《琵》诗中音乐描绘的艺术特色。
教学之法,贵在创新,贵在在行,贵在行之有效。导入方法只是其中之一,但其激情引趣之效却不可低估。随着教学设备的更新,各种现代化教具(如多媒体、投影等电教设备)的使用,会使导读的领域更加宽广,也迫使教者从“夫子型”向“学者型”转化,向现代化迈进。运用多媒体教学,设置课件当然要用导读之法以增强教学效果,让我们一起接受新时代的挑战。
总之,导入绝非雕虫小技,不足挂齿,而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归根结底,设计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兴趣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皮亚杰说过:“所有智能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深有体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谓经验之谈。至于卢梭的论述就更为精辟,他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经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以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艺术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万万不可忽视对导语艺术的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几种导入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几种导入方法
景阳乡茨沟小学 赵丽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同电影的序幕,相声的开篇,它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本或本堂课的教学中去。好的导入,有如文章的“凤头”,能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结合我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最常见的传统的导入法,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这种方法不拐弯抹角,可以起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效果,三言两语就能直切正题,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例如我在讲《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济南的冬天》,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68页。”接着就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但这种方法不能频繁使用,否则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特别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会大大减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旧带新导入法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新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
如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之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设计:请学生回顾一下哪篇文章写父亲,体裁、作者、语言风格及主要内容怎样?《背景》是一纪实散文,作者朱自清,他用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及自己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各方面都比较类似的文章,那就是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只是人物由父亲变成母亲,体裁变成了回忆录,语言风格与《背景》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内容是歌颂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又如某老师讲授《范进中举》一课时的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孔乙已》,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及其他的悲剧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今天,我们从范进喜剧命运的这一侧面,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
三、音乐歌曲导入法
音乐歌曲导入法是指先让学生听音乐,再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我们所要学习的有关内容,通过播放与该课内容相关的歌曲来导入,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对新课产生吸引力,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
例如在上《社戏》这一课时,先播放了一首《童年》,轻松活泼的歌曲将每个人带入了天真烂漫的童年,引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然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鲁迅的童年生活,了解作家的童年经历,感受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在教《愚公移山》时,先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导入,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
四、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指将新讲授的内容融于故事中,形象生动,简单明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
在教学《从三到万》可这样导入:从前有一个乡下财主,家财很多,但几代不认识一个字。有一年,他聘请当地的一个读书人教他的儿子。先生先是教他儿子握笔描红,写一画说:“这是一字。”写两画说:“这是二字。”写三画说:“这是三字。”财主的儿子高高兴兴的把笔一丢,跑到父亲那里说:“我已经会了,我已经会了!可以不必麻烦先生,多花费学费了,还是辞退了他吧。”他父亲听了很高兴,依了他的主张,准备了一些报酬把先生打发走了。过了一段时间,那位财主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他叫儿子清早起来写请贴。过了很长时间,请贴还没有写完。财主就想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们猜,他看到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法与原故事基本相符)师:傻儿子闹了一个大笑话,请同学们看课本目录,猜一猜,今天课内读哪篇课文?生:(齐声)《从三到万》。
又如《人民的勤务员》的导入,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天上的街市》的导入,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地导入了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问题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造成观点冲突,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老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六、图片导入法
每册语文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这些插图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活用这些素材可一举多得。
例如:在讲《松鼠》一文前,使用课件的方式出示了几张松鼠的图片,先让学生感受松鼠的漂亮、乖巧的外表,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这种小动物,之后教师接着说:“松鼠是一种珍贵的动物,我们虽然没有见过现实生活中的松鼠,但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或科技知识、短文来了解它,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法国作家布丰的一篇知识短文《松鼠》,从课文中了解松鼠的一些生活习性。”
七、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为语文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产生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知识表达及传递的效果,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
如讲《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可以用投影仪放映《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情景,或投影出小学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的实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以多媒体的课件来导入新课,确实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又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设计了多媒体导入方式:首先播放几分钟经过剪辑的有关周总理生平事迹和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实况的新闻录像片,学生们在对周总理为人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再看到人们群众发自内心的痛悼举动,伴随着片中低沉哀惋的乐曲,便油然而生对总理的敬意及失去总理的痛惜之情。此时,教师声情并茂地将课文诗句片段自然而然地朗诵出来,化为似乎是自己的诗句的教学语言,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魄力,极有兴致地在教师的诱导下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八、演示实验导入法
演示实验导入法就是用直观的教具进行实验,实物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利于理解。语文课中的实验是很少的,因此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集中了注意力,还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实验的内容恰是对课文内容的印证,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如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时,教师手拿两只装有不同溶液的杯子和一朵鲜艳的红花走上讲台,学生一看到老师手中的红花就兴奋起来了,他们个个都伸长脖子,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老师的一举一动。教师说:“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做个实验,你们看,我手中的红花(教师把手中的红花举给学生看),现在我把这朵红花放进第一个杯子里,你们看,怎么样?”“红花变成蓝花了。”学生们回答。教师把这朵花拿出来,放进另一个杯子里,你们看,又会怎么样?”“花儿又变成红色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花儿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水有问题。”有学生说。“是的,第一杯是肥皂水,第二杯是米醋,花儿在不同的溶液中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现在请大家从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找到答案。”学生们迫不及待地认真阅读起课文来。
总之,导入方法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把课堂导入变成展示才艺的舞台。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和何种角度导入,都必须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都要遵循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鼓动性的原则,要贴近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自然恰当,力求新颖、别致。
第三篇:语文教学多媒体的课堂导入运用
语文教学多媒体的课堂导入运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讲授新课之前,展示一段有趣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就能勒住学生思想野马的缰绳,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教学上来。
语文课上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手段正在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它赋予了课堂教学以新的活力,形成了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一改过去“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觉,学生兴趣增浓了,学习投入了,也就易学、易记了。多媒体进入课堂,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为教学创设了互动、和谐的教学情景,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导入课堂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1.歌曲导入法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通过多媒体用适宜的音乐导入新课,对营造气氛、激发情感等大有裨益。例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时,由于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愤恨。这首诗歌的时代感很强,怎样把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于是我就选用音乐《国歌》来导入,把不屈的抗争和残损的国家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把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出来。这样再对诗歌进行简单的讲解,学生就可以轻易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用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导入课文老舍的《草原》,以此来展现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些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图片导入法
图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象、直观。运用图片导入法,能够把学生看不到的或想不到的一系列景象与形象,通过多媒体直观地呈现于学生眼前,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学生能很快地进入以图片为主题的课文意境中来。例如在教授冰心《谈生命》时,作者通过设问,打比方的方式对生命进行形象的描绘,抒发其对生命独特的感觉。可以选择两组与课文同步的图片来导入;一组是一江春水的在各个阶段的行进图片;另一组是一棵小树的成长图片。让学生观看,学生样心中充满了对这些顽强拼搏的生命的敬仰与赞叹,从而体会作者揭示的生命的力量和价值。这样为本文的教学奠定发良好的基础,也为本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了不小的贡献。还如在一些写景的美文中导入适当的图片更能增加课文的美感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综合导入法
由以上两种导入的方法可见,每一种方法都不是单一的,一个好的导入是由多种方法综合的。在网络资源如此丰富的今天,我们可以搜集大量的资源来供我们使用。综合利用各种媒体,来上好多媒体的语文课堂,来使每一堂课都有一个好的开始,有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我认为,一堂课的导入犹如一部发动机,直接影响着整台“机器”的正常有效运作。可以说,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我们教师只有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创新导入艺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才能持久地拨动学生求知心灵的的乐弦,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新课标目标。
第四篇:作文教学导入方法
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核心。教师要倾注自己满腔的热情,架设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为学创造活泼、进取、向上的心境,使之产生强有力的“磁场”。诱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写作过程、并在修改过程学会写作。
正如恩格斯说:“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品德的表现。”“国外早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语言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呈正相关的,特别是幽默的艺术语言,则更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记得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师”第一要做的事,就是要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热情。心理学家追踪调查发现,学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老师语言生动形象、风趣、有幽默感;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没有幽默感的老师。有幽默感的老师是随和又理性的,不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以损人自尊的伤人话语来逗趣取乐。有幽默感的老师会自解嘲,会转移冲突不硬碰硬,会运用智慧巧妙教化学生,所以幽默的老师通常是受欢迎的。
我为了鼓励学生认真写作就是从幽默开始,力求用语言的魅力黏住学生,唤醒学生作文的热情与兴趣。例如小学课本中要求写一个最熟悉的人,我是这样的说的:“同学们,你们觉得跟老师很熟悉,可以写老师,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你们看,老师只是一个普通人[一边说一边比画],你们可不要把老师写成一个头顶生角身长六腿的怪物呀。同学们听我讲都笑了。接着我顺势引导同学们怎样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实践的结果也证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习的热情高涨,学习的效率奇高。课堂与教材是交往的媒介与渠道,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在课堂上找到二者交往的最佳契入点——笑,在师生间架设起沟通之桥,让老师从学生眼里走进学生心里,再由老师带着学生进入作文世界。
创设情境法、游戏法
魅力语言导入,让孩子回味生活:曾经上六年级时,有一个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父母的爱,在习作开头我是这样导入的:你曾无数次的享受过父爱、母爱、师爱和友爱,但是当你尽情沐浴在这流淌的大爱中时,你有真切的感受过、体验过这是怎样的爱吗?大爱无声、真爱无痕,让我们从平时生活学习的细节中去找回这真正的爱,去感悟、去咀嚼、去品味这饱含真情的爱吧!(教师通过这样的语言渲染,唤醒了学生沉睡的记忆、点燃孩子情感的火花,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今天当我从妈妈手中接过那张崭新的五元人民币时,我没有了往日的欣喜与激动,眼中莫名的蒙上了一层水雾。泪眼中妈妈拿钱的那只手愈发的清晰——那只手硕大无比,手指粗短,手背上的纹路纵横交错,真像一只男人的大手!此时此刻妈妈挥动着厚重的大刀剁看猪肉的情景充斥着我的脑海,无论严寒还酷暑妈妈总是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只为给我和弟弟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学习生活。这是怎样厚重的一份哎呀?想起我以往的任性、对妈妈的顶撞,我后悔不已!忍不住抱着妈妈哭了起来!图片导入法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课前导入
甘肃省环县车道初级中学 张俊杰
写作是要有动机的,学生之所以头疼作文,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写作动机,不明白为什么写?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加大力度深入引导,力求让学生融入到“写”的这个境界中。一般来说针对不同的题材、题目、范围、要求等,都要有不同程度、深度或尺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创作的情景之中,常见的导入方法有兴趣导入,情景导入,悬念导入,时事导入,材料导入等。
一、兴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最终来源于需要,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写作动机。”(余文寿 郑金洲主编.《新课程语文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13页。)这句话就指出了兴趣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广泛采纳意见,调查和研究学生想写的东西,进而满足他们的需要。对于有些话题或题目,可以尽量开放,尽量引导学生从自己想说的方面深入。
同样是“诚信”,有些学生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去写,有些学生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去写,有些还可以从交际的角度去写……其实,“让学生自由表达,自由写作,产生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愿望,让他们感到写作是自己的息息相关的非常有趣、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注释同上)这样的话,他们的写作就能有的放矢,就能在不经意之间与生活融为一体,进而提高写作水平。为此,教师在写作教学前,应顺藤摸瓜,从学生喜欢的东西出发,教学效果自然明显。
2.情景导入
写作前,学生都应该有思想准备,应该提前融入要搞的活动当中,比如,要训练学生观察、刻画人物的能力,可先放一段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片段,让学生很快融入到这场生死搏斗之中,去体味人物的内心,观察和了解各层人物的生活,这样的话,学生就不会因空于想象而无法描绘出真实的人物,甚至有些学生还会将人物塑造的活灵活现。
另外,写关于父亲的文章时,先放一段MTV让学生看看片断中的父亲形象,再和日常生活中的爸爸作对比,这样写起来信中是否更有底呢?实际上无论从肖像上还是神态都有了明确的参考依据,这比教师的喋喋不休强许多倍,同时学生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就是创设情景的妙处。
3.悬念式导入
在写作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善于搭建学生心灵与写作教学相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思考中去写作,对于一篇短篇小说,我们可以给学生先讲其前半部分的故事内容,让学生融入整个小说的情景后,通过发挥联想、想象、推理等各种手段来写出该小说的下半部分,学生们都能不同程度地写出来。
无论是电视连续剧,还是章回体小说,悬念总是存在于其情节发展的紧要关头,这样的结尾使我们的想象空间能得到无限地延伸。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何不将这种吸引力较强的方法利用于写作教学当中呢,为什么那么多学生爱看连续剧?就因为他们对故事的情节发展很感兴趣,他们关心剧中人物的生活与命运。抓住这种好奇心,我们在进行扩写、续写等写作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若能让学生怀着看电视连续剧的心态去写作,何愁作文水平提不高呢?有些学生喜欢看电视剧,我们为何不利用电视剧的上集来做下集的文章呢?说不准学生的推测比电视剧中演的更精彩。
4.时事导入
时事已经成了中考的热点,为此,多让学生接触时事,多让学生评论时事,有助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同时,也为写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反腐倡廉”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但我们不能让学生因无素材而干巴巴地空发议论,若能看看陈水扁之流的贪污闹剧,何愁没有感慨之言呢?为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重要的时事热点,进而发表自己的看法,切实将学生引入写作的境界。
5.材料导入
针对不同话题或主题的作文,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材料进行导入,让学生在捕捉材料的信息后,大脑中先产生一个写作的表象,这对于确立主题,明确写作范围和体裁都非常有益。有这样一个漫画材料,一封信的开头写着“爹”,信的正文部分都写着“钱”,结尾部分是“儿”。面对这样的一封信,你会产生哪些想法呢?这些想法或思考,就是写作的依据,是吸引学生进入写作活动的前提,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捕捉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总之,无论怎样的导入方法,目的都是要让学生融入写作的境界中,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并为他们灵感的产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只要对我们有用,就不必过于迁就某些理论。无论怎样,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的收获和享受的乐趣。
讲故事引想象
设情景展思维
做游戏促观察
勤动手发深思
亲自然掘天性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 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东向小学 马强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犹如序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好的导入词能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导入非常重要。
一、导入的方法
不同的教师对同样一篇文章的文体特征、训练重点、学生思维特征、教材与学生的内在联系观点不同,自然导课方式也各具特色,因此导课会因人而异。
1.提问导入法。提问是激发学生认真求索的动力和关键。采用激励式的提问,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激情,带着一种欲望去探索发现,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机遇。
2.情境导入法
根据课文题目或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或“氛围”,并通过这种“情境”或“氛围”,适时导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法。
例如:学习《捞月亮》一文,教师在揭示课题前,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捞”字,然后从讲台上随手拿起一本书,问学生:这能说是“捞”吗?学生说不能,只能说是“拿”;教师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笔头儿,学生说这也不能说是“捞”,只能叫着“拾”或“捡”。于是教师问:到底怎么才叫“捞”呢?学生说:从水里取东西叫“捞”。教师这时才在“捞”字的后面写上“月亮”,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发现了问题:月亮是挂在天上的,怎么能从水中捞呢?抓住这个关键问题,教师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了。
3对比导入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体裁相同,结构相似,有着内在联系但是又存在不同点的文章。例如,二年级课本中的《美丽的公鸡》一课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们!我们前面学习了《骄傲的孔雀》,知道它很骄傲。我们今天来学习《美丽的公鸡》一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说孔雀骄傲,而说公鸡美丽呢?这样,通过教师提供的对比性资料,引导学生区别异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4、迁移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相近或有关联,或结构相似,或同一作者写的不同文章,自然导入课文学习的一种方法。例如:学习《琥珀》一文,教师可根据课型结构相近的特点,把引导学生“温故”和“知新”有机地联系起来。首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原来学习的《黄河象》一课:先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和特点,接着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最后介绍黄河象的发掘。然后根据本文作者的行文思路,即结构形式,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琥珀》一课的学习。迁移导入法的运用,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对小学阶段学习的课文有个整体性的认识。
四、调查访问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上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意在学生间展开调查访问,然后乘势导入对新课学习的一种方法。例如:学习《钓鱼的启示》一文,有位教师利用这种方法导课实录如下:
师:今天老师想做一个课前调查访问,哪位同学自己钓过鱼?或跟爸爸一起去钓过鱼?
(看到不少学生举起了小手,特别是男同学,这位教师继续调查访问)
师:能谈谈钓到鱼那会儿的心情吗? 生:嗨,甭提有多高兴了!
生:当时我看到爸爸一会儿收线,一会儿放线,怀里像揣了个小白兔,又紧张又高兴。
师:嗯,你说得太好了!相信还有同学有不同的感受,请大胆发言!
生:看着爸爸钓的足有五斤重的大鱼,天生爱吃鱼的我,想着那香喷喷的鱼端上来,馋得口水就快流出来了。
生:当然了,辛辛苦苦钓到的鱼,吃起来就是特别香。授课教师见时机成熟,话锋一转,“是呀,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钓鱼的课文……”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的学习,并为体会课文中“我”的心理活动等埋下了“伏笔”。
当然,导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设计导课时,必须把握好课文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力求做到简洁、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导向性
总之,导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设计导课时,必须把握好课文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力求做到简洁、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导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