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放课堂 给学生发现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
开放课堂 给学生发现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
栖霞市大庆路学校 刘淑凤
《课程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要努力挖掘新教材的功能,把呆板的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激活、唤醒每一位学生的潜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和搭建参与学习的舞台,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热情的参与者和主动的学习者。
一、设疑激趣,乐中探索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若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得到了成功的第一把钥匙。物理源于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出发,投其所好的安排一个开头或用一个别出心裁的问题设计或一个小小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乐于参与知识的发现。
“物体的沉浮”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进行突破呢?我在课堂上通过演示三个小实验,设置了三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分别投入水中,问:“木块为什么浮于水面,而铁块却沉入水底呢?”学生立即回答:“因为木块的质量小于铁块的质量。”接下来将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再次投入水中,“结果怎么样?”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没有那么轻松了。部分学生回答:“因为铁的密度大于木块的密度。”完成最后一个实验,将铁皮制成的轮船模型投入水中,轮船浮在水面,学生对此感到疑惑了。教师随之再激疑:“钢铁制成的一艘万吨巨轮,为什么能乘风破浪飘洋过海呢?”此时学生们无以应对,开始对自己的回答产生怀疑,企盼教师快讲万吨巨轮浮于水面的道理,这样的设计教学效果十分理想。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一个复杂的问题,加之教师有趣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倍增,迫不及待地盼望新课的开始。这为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积极参与奠定了意向基础,也轻松地将他们带入到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中。
二、观察比较,探索发现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进入周转,就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之母。”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发现规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验中,在一个特定的物理情境中,充分利用看、听、触等多种观察方法,感知到大量的物理事实,在已有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物理事实的某些属性和特性有了初步认识,建立起物理表象之间的联系,从而逐步过渡到认识物理本质。
在学习“声音的产生”这一课时,在学生的日常生活里,声音是再寻常不过的一种现象,但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可能学生就回答不出来了,可以让学生用手敲打课桌、文具盒,让学生观察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从而顺利的导出新课,学生往往只注意到敲打的动作,而忽略了物体的振动,更谈不上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可通过在音叉上贴上小纸条,然后用小锤敲击音叉,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细致的、全面的观察声音产生的过程,音叉是怎样发出声音?声音为什么响个不停?用手按住音叉声音为什么立即停止了?这种提问有助于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正确的观察上来。从而得出这一物理现象的本质,发出声音的根本原因是物体的振动,而敲打只是使物体振动起来。
三、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小组中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既可以展示自我,又让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这就要求教师用“再创造”的目光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时间与平台,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复习“力学实验”时,我在讲桌上摆了一大堆器材:天平、烧杯、水、盐水、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橡胶膜、微小压强计、弹簧秤、铁块、木块。同学们开始猜测这节课的内容,有的说测密度,有的说测压强,还有的说测浮力。我告诉同学们,这节课的知识点找准了,但没有猜准这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想让同学们选择恰当的器材,自己设计出“比较水和盐水密度大小”的方案。学生们一下乐 了,情绪高涨,积极地动手动脑,结果他们利用密度公式、液体压强公式、阿基米德原理,一下子设计了六种方案。方案一:取质量相同的水和盐水,比较它们的体积,体积大的密度小。方案二:取体积相同的水和盐水,比较它们的质量,质量大的密度大。方案三:用微小压强计测量相同深度处,水和盐水的压强,压强大的密度大。方案四:把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一端扎上橡皮膜,分别放入深度相同的水和盐水中,比较橡皮膜的内陷程度,内陷程度大的密度大。方案五:利用称量法测出同一铁块浸没在水和盐水中浮力的大小,浮力大的液体密度大。方案六:在两个相同的量筒中,盛等体积的水和盐水,放入同一木块,比较液面上升的高低,液面上升的越多,液体的密度就越小。可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达到“一把钥匙”开“多把锁”的效果。
四、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物理课程的构建体现了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灵活运用相关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譬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的?霜、雾、雪、雨等的形成各属于什么物态变化?站在车箱里的乘客遇到车突然启动、刹车、向左或向右转弯时,身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大规模进行农村电网改造,使得农民家中的电灯变亮了,家用电器正常工作了,试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等等。这些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的现象,会给学生以亲切感和新鲜感,克服了只传授书本知识的倾向,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总之,开放的课堂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在现实生活遨游的乐趣,使知识在交流中理解、能力在交流中发展、方法在交流中领悟、情感在交流中升华,课堂已真正成为了他们交流的场所、展示的舞台及生活的缩影。
第二篇:多给学生创造展示的空间
多给学生创造展示的空间
高效课堂的实施,学生的激情已经点燃,表现欲越来越强。我为了让学生的展示欲望得到满足,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把教室外走廊和室内墙群划分成六段,由六个小组分别任领“展示墙”。各小组成员可在上面自由发挥:写上自己想说的话,画上自己喜欢的画作,贴上自己称心的文章,粘上自己称心的剪纸画。一句话,一首诗,一幅画不一而足,随意设计,尽情发挥。才华尽显其中,身心得愉悦,生活更加充实。人生从此自信。
这样作一举多得,教室文化更张显学生的个性,小组之间自然有一种竞争意识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我相信,学生的精彩表现一定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三篇:给学生足够空间
给学生足够空间,让思想插上翅膀
——《风娃娃》的教学案例
何奋学 张海燕 王学英
一、背景分析 1.说教材
《风娃娃》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只凭力气,还要动脑筋,更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2.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很喜欢童话故事,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情节,很贴近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课文中那可爱又傻气的风娃娃多么像平时生活中的孩子们呀!低年级学生能读懂课文意思并对风娃娃产生喜爱之情。但其中的哲理,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习和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应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使他们借此来明辨美丑,懂得什么事该做,应该怎样做。二年级学生大多数活泼、大胆、好思考、爱动脑筋,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喜欢朗读,在有感情朗读上还有待提高。学生的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进行学习,读、思、议相结合。
二、案例描述 片断一:
师:风娃娃东吹吹,西吹吹,想象一下,他还会来到哪里?做哪些事? 生1:风娃娃来到麦田,他看见一片金黄的麦子,他赶紧过去使劲吹风,麦子都被吹掉了。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生2:风娃娃来到花园,看到盛开的花朵,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花朵吹去,花朵被吹得低下了头。
生3:风娃娃来到柳树底下,对着柳树吹起来,柳树很快就长大了。生4:风娃娃来到广场上,看到一家生意很红火店里,他赶紧对着吹起来,人们不得不关了店门。
生5:风娃娃来到我的家里,他把我写的作业吹跑了,我伤心极了。生6:风娃娃来到动物园,他对着狮子笼吹起来,把狮子吹疯了,人们吓坏了。
„„ 片断二:
师:听了你们的话,风娃娃明白了:帮人们做事情不能只凭力气,要动脑筋,更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那风娃娃会做那些对人们有用的事呢?你能说说吗?
生1:风娃娃可以帮人们扬场。生2:风娃娃可以帮人们把衣服吹干。生3:风娃娃可以吹小树快快发芽、长大。生4:风娃可以在我睡觉的时候给我吹风。
生5:风娃娃可以吹红了柳树,吹绿小草,吹来了春天。生6:我还知道风娃娃能吹来小燕子。„„
三、案例反思
听着孩子们这些闪烁着创新火花乃至于哲理意味的精彩发言,这一刻,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为孩子对课文语言的运用,也为这堂课顺水推出的别样精彩。
1.尊重学生,别样精彩的基石
课堂不是一个简单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我们应该关注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真实生活与真切的成长,尊重他们的想法、看法。我们的学生真的不是无知无能的被动体,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 2 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的,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倾听不同的意见时,他们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在接受挑战。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或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只要老师懂得以爱心与智慧去引领生命,在预设目标的实施中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体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他们奉献给你的将是无尽的潜力和生命的亮丽,我们的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才会有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才会呈现出不曾预期的精彩。孩子们是如此的机智、敏慧,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他们的独特想像、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2.激活文本,别样精彩的阵地
古希腊神话中力大无穷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软弱无力,不堪一击。可以说,文本就是阅读的阵地。只有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比较,学生对生活、对生命才有自己的体验,才能获得与文本、与生活深层的对话,语文的三原色才会幻化出五彩缤纷的图画,我们的课堂才会活力四射。以上案例的成功就在于利用这个契机,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课文、讨论、角色表演等形式自觉主动地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人物。老师捕捉到了文本中宝贵的教学资源,真正用活了文本,在学生深层的体验与感悟中提升了文本的价值。试想如果当时我急于让学生讨论,结果学生会完全抛开文本语境和意义天马行空,各说各的,将使文本自身的生命、情态、气韵消失殆尽。这样的生成犹如教学垃圾,只会成为教学沉重的“包袱”,成为教学无形的“伤疤”。
3.巧妙引领,别样精彩的“助产士”
课堂是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的关系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如果教师为了“圆满”完成“预设”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谈何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谈何别样的精彩呢? 面对生成,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像苏格拉底那样,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3 为别样精彩“接生”,对文本产生深刻的不同的感悟,实现个体的超越、文本的超越,走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第四篇:给学生一个机会
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会还你一个奇迹
--赴杜郎口中学学习感想
2012年6月26日至30日极乐乡中心学校一行22名教师在主管教学的杨顺元校长带领下远赴山东杜郎口中学进行学习,虽然时间短暂,但收获颇多:
一、以人为本,充分相信学生
学生课堂上真正拥有了时间和空间,才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是自主学习。杜郎口学校的课堂,从时间上看一节课下来,老师讲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从空间上来看,学生在上课时可以走向教室的任何地方去学习,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自觉的激情投入,他们爱课堂、爱知识、爱学习!
二、赏识教育推动了课改的发展
课堂上鼓励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讨论,尽量给更多的孩子以表现的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和学困生,为此课堂上它限制优秀学生发言的机会每人每节课最多两次,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的学习有了兴趣,就有了热情,有了热情学习成绩自然也就上来了。
三、教师精心备课,使学生们的课堂真正达到了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统一。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真真正正的还给了学生。老师轻松了吗?不是的。因为“功夫在课外”,老师的任务更重了。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学生用双色笔作预习笔记,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翻看他们老师的备课用的是8K 的活页纸,书写工整,项目全,且都用红蓝两色笔作了标记。预习提纲包括:预习目标、预习重点难点、预习过程、预习方法、拓展提升、学生突发问题的设想等由于教师备课充分自觉地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想学、能学、抢着学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们不但能积极参与课堂并且能有效地参与课堂。
孩子们是一片宽阔的原野,你可以在上面任意栽植所有的花草,你可以在原野上放一把野火,透过这团野火,孩子的世界会变得更精彩,更有生命力!
第五篇:正向迁移,给学生多点时间和空间
正向迁移,给学生多点时间和空间
教学“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之前,学生对公约数、互质数等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和认知,那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建构公倍数和最小公数的概念呢?我通过三个环节的设计,从数的关系迁移入手,让学生既能够建构概念意义,又能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获得计算公倍数的技能。
一、问题设疑,引出概念
我先让学生从学习材料袋中拿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再选择一些长方形来拼成最小的正方形,并提问:“这些正方形的边长会是多少?”学生先分组进行操作并记录数据,然后分组汇报交流。一学生在黑板上演示拼接过程,如右图所示。
师:观察一下,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生1:正方形的边长既是长方形的长的倍数,也是长方形的宽的倍数。
师:最小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是什么关系?猜想一下。
生2: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公倍数。
生3: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想知道什么?
生4: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生5:怎样找最小公倍数?学习最小公倍数有什么作用?
生6:有互质关系、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
学生自主提问后,我根据问题来进行教学,先从“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入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公倍数,最小的一个叫最小公倍数”的结论,然后我抓住“怎么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课堂探究。
反思: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必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是学生不懂的并急于想要弄懂的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循着自己的求知路径,自然而然地探寻新知。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知识的联系是通过不断的正向迁移建构起新知的。为此,要让学生通过正向迁移弄懂自己的问题,教师就要放手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来理解和总结所学知识,并据此进行探索。为此,我设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拼接活动,学生可以根据知识的迁移,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提出自己的理解。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既能检查学生的学情,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建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搭建“脚手架”。
二、自主探究,优化算法
我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互质关系、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引导他们展开探究:“大家在草稿纸上先列举一对互质数,找出它们的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然后列举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再找出它们的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先分组合作,然后汇报交流。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体会到:(1)两个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正好是它们的乘积;(2)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那个较大数,较大数的倍数是两个数的公倍数。我继续出示题目:“请快速找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并说明理由。”……
反思:学生的思考既是一个自主体验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自主积累数学感性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丰富的数学表象是激发抽象思维的有利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充当的角色就是一个带领者,即带领学生积累表象经验。对于有互质关系、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探究结论,发现规律。于是我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信任,让他们自主列举并通过观察和体验,优化有互质关系、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策略。
三、观察迁移,拓展结论
(引导学生尝试用分解质因数来探究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师:我们学过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现在能否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大家用12和30,4和10来试试。
生1:我不需要用短除法,只要将大数翻倍,即将30翻倍到60,看看是不是12的倍数就行了。
生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后,要把一个数乘另一个数独有的质因数。
生3:也可以用最大公约数乘两个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师:说得不错。那么,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更简便?
生4:翻倍法比较麻烦,短除法比较直接、快速。
师出示例题:用短除法求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
反思:学生的思维是独特的,教师要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启发,使他们通过分析、交流得出结论。如有的学生认为可以不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针对这个问题,我并没有直接提出异议,而是让学生自己判断、实践,得出结论。显然,这个过程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要有价值得多。
设计这节课的灵感,来源于最大公约数的有关知识的正向迁移。最大公约数既是学生学习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也是进行新知建构的一个桥梁。学生探究特殊关系的两个数、尝试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等活动,都是基于最大公约数的学习基础来进行迁移的。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学习,轻松自然,学得较为顺畅。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