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与学生产生共鸣

时间:2019-05-15 06:0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教学中与学生产生共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教学中与学生产生共鸣》。

第一篇:阅读教学中与学生产生共鸣

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得聪明地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学好语文,光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大量的补充阅读。

几年来在落实青岛市北区“生本智慧课堂”的核心:以生为本加大课外阅量。课内阅读得法,课外阅读运用;课内阅读求质,课外阅读求量。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开始注重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使阅读者与文本产生共鸣呢?我认为教学中不能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要积极调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意识。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学生与共读一本书,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就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认为与学生共读一本书是激发孩子兴趣最有效的方法。交给孩子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三读文本”一读,和作者对话,领会文本主旨;二读,和作品人物对话,把握作品中的人物不同个性;三读,和作品时代背景对话,预设阅读活动。就“三读”我重点谈谈。“三读”要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揣摩学生的阅读过程,体验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运用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1.先让孩子了解怎样与作者对话产生共鸣。

如:本学期我们教学的《三顾茅庐》,我就与学生一起读《三国演义》。揣摩作者的写法,对每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给读者一个怎样的引导和启示。教师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在脑海中想象教学活动情景。在大部分学生读完以后,有个汇报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能力。

2.再让学生了解怎样与文中人物对话。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孩子的爱好来引导学生,针对文本中的人物加以评价,教给学生评价方法。要明确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孩子们就谈得很好,有的孩子说我喜欢曹操,因为他多才多艺,聪明智慧,还是个很好的军事家和文学家呢;有的孩子说,我不喜欢张飞,虽然很讲义气,但是他做事鲁莽,不考虑后果。

3.最后了解时代背景,让学生和作品时代背景对话,预设阅读活动。

每个作品都有他的时代性,所以不同时代,作品反应的内容也不相同。所以就要教会孩子,去大量查阅资料,体裁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找到每一类课型万变不离其中的茎脉,用模式引领而不陷入模式化呢?教学过程中贯穿学法的渗透、学法的运用以及学法的归纳。如古诗的教学,教学《江南春》用“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三步教学法。对于一些文质优美、情感丰富的课文,如《第一次抱母亲》,宜用指导朗读和通过学生声情并茂地读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在熟读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叙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点部分发表感受,借鉴写法。

二、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读一本书,主要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与文本的对话能力,从而产生共鸣。

1.阅读教学过程不能忽视学生阅读兴趣,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特别是要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

如:在读完《三国演义》时,我总结出一套抢答题,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综合实践课,开展了一次《三国知识竞赛》。这样也就调动了孩子们的阅读的兴趣。让每个孩子都有读书的欲望,都能参与其中。

2.阅读教学应该注重,一是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二是集中归纳,总结阅读收获,让学生读有所乐,读有所得。如:《三国演义》的人物众多,怎样通过阅读,让还走进每个人物的心灵,感知人物的心理变化。三是引导想象,丰富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拓。《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阅读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读中感悟,发展思维的能力。

3.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共同品读的这本书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讨论,有利于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和心理的健康成长。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可以不断加深学生阅读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三、师生同读一本书,主要培养阅读的运用能力,从而走进文本产生共鸣

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理念,《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在“大语文”教育观下,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禁锢于课本。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能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听、说、读、写,应该作为语文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够到位,或者说对学生阅读指导的过程过于单一。这样一来,由于缺乏基本的指导,学生不会写作文。长久以后,学生作文的兴趣一点点被抹,而且学生写出的作文也毫无创新可言,千篇一律。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学生受文本的客观制约,另一方面学生又不应该是简单的接受文本内容,而是自觉地参与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完善和发展思维,特别是对文本内容中由于省略号或空白等造成的更会做出种种补充和拓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阅读文本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文本做合理的续想,从而开拓学生思维,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如:学习了《天鹅的故事》让学生展开想象,天鹅奋不顾身破冰那一刻的激烈场面。有的孩子这样写着:只见老天鹅腾空而起,又像石头似的,重重的掉落在冰面上,一次、两次、三次……这时,所有的天鹅都做着同样的动作,那声音惊天地泣鬼神。不一会,那冰面发出噼里啪啦爆裂的声音,再看一看那镜子般的冰面,已经被鲜血染红了不再雪白。那冰面逐渐被击溃,水面越来越大,天鹅们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个个都发出激动人心的欢呼声……

四、师生同读一本书,就得转换角色,平等宽容,逐渐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教师角色应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导师”向“学友”转变、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把学生学习的课堂“放心”地交给学生。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转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3.转换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

如学习《长城》一文时,我就是利用异科求同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在课上我拿来中版图,请学生上来指出长城经过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等。并能标出长城的走向。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孩子们很难理解为什么长城能低档外侵。这里又引进历史,让同学们在录像带的帮助下,去了解当时的修筑长城的背景。这样不讲学生就能清楚的理解当时的修筑长城的原因。并让学生在绘出长城的雄伟。并能说出长城的结构、作用,能很好的标出来。

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的同时既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还能对各科的知识得到延伸。理解长城的伟大。能理解它被称为世界奇观的原因。从而,爱产生热爱中国的感情,也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以趣促学,异科求同的思维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更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编者的意图,和文本很好的产生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因势利导。尤其注意有放有收,以教之“巧”促学之“活”。真正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与学生产生共鸣_人教版新课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与学生产生共鸣人教版新课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可见,育人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已不再仅仅是某门课的任务,它应该渗透在各学科的教育环节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思想政治方面、道德品质方面、科学思想方面„„因此,如果我们能有的放矢地应用语文教学来进行德育渗透,其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努力地探索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并实践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第20课《穷人》一课中,我就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今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他人的关爱下成长,不懂得怎样吃苦,更没有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精神品质,而本课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洗礼的好教材。本课的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

一、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读题质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如:课题为什么用“穷人”为题?穷人究竟有多“穷”?课文是否只写了穷人的“穷”?

(二)、体会穷人的“穷”。让学生围绕以上问题深入读课文,找出表现穷人很“穷”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批注。

1.学生甲:“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我从这里体会出他们家经济很困难,连打鱼的网都是破的。”

教师:你还能体会出其它的吗? 生答:渔夫的妻子很勤劳,夜晚还在补破帆。2.学生乙:“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海,深夜未归;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生活十分艰难,整日为温饱劳累着。

教师:你还能体会出什么别的吗?

生答:桑娜跟渔夫都很勤劳,你看,他们俩整天都在干活。教师:看到桑娜跟渔夫,你想到些什么?

生答:我想到我的父母,他们为了我的衣食住行,整天在外面劳累着,真辛苦啊!

3.学生丙:“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我从这句话体会到寡妇一家很困难。俄国的冬天很冷,寡妇生了病,屋子却没有火炉,可想而知有多么寒冷。

教师:那你又想到些什么?

生答:我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夏天热了有电扇、空调;冬天冷了有电暖器„„相比之下,真是天壤之别啊!

(在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学生从桑娜、渔夫和寡妇的悲惨遭遇中,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贫穷”,也真正做到了从阅读理解的内容想开去,这样的理解才会更“真”、更“深”。)

二、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

谈话激趣导入:课文除了写他们很穷外,还写了什么?(高尚的品德)让学生找出表现桑娜和渔夫高尚美德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让学生理解:桑娜为什么不假思索地抱回两个孩子,这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让学生理解:这里是对桑娜的复杂心理进行描写,写她先是激动,然后紧张、担忧,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让学生明白,桑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心理?因为桑娜一家生活本来就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然而她最终还是做出了收养孤儿的决定,这完全是她真实的内心刻画,完全出自她善良的美好心灵。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让学生明白:渔夫虽然意识到多抚养两个孩子会给自己增加负担,但从话中的一个“熬”字,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由此可见,他与妻子一样有着一颗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以上句子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真切体会桑娜及渔夫善良的品德的目的。)

理解课文很重要的方法之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因此,在处理完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想课文有关的人和事:有的同学想到淳朴善良的山村人民;有的想到自己勤劳的父母;有的想到有钱人自私、吝啬的行为;有的想到周围助人为乐的人和事;有的想到自己以后要向桑娜和渔夫那样善良、乐于助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这里就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最后,我让学生续编《穷人》,并提出要求: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不管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而我这样的安排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师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还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

第三篇: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

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

——语文课《生命 生命》听后感

叶崇凤

一直以为,“感性”是语文老师应该且必须具备的特质之一。这种“感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愁善感矫揉造作甚或无病呻吟,而是指在任何时候,语文老师都要有一颗敏感、柔软、纯真、质朴的赤子之心,爱自然爱生活爱学生,对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激情洋溢,对一切的未知都充满好奇,情感丰富细腻,思绪灵动纷飞,眼神清澈透明,既有师者的睿智长者的慈爱,又有朋友般的随性孩童般的纯真。这样的语文老师,善于在课堂上创设“感性”的教学意境,善于用巧妙而不露声色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善于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感的海洋,让学生在潮水般起伏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强烈的共鸣,通过教材这个载体,驾轻就熟地使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的时空里完成一次相对完整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洗礼,以此来实现他最初的教学设想,得到在他意料之中的教学效果。今天,在听了张婕老师《生命 生命》一课的教学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张婕老师上的《生命 生命》是四年级的一堂语文课,让四年级的学生——也就是十岁左右的孩子来思考有关生命的话题,似乎有点过于沉重了。听课前我在想,年轻的张老师会如何来驾驭这么大的话题,会如何引导这些懵懂的孩子去进行关乎生命的体验。带着好奇和疑惑,我走进了课堂。没想到,接下来的四十分钟,张老师的教学给了我不少惊喜,也让我收获多多。

一上课,张老师的引入便抓住了所有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心。她用简短却极富情感的语言介绍了有关马航MH370航班失联的事情,用极深沉的语调表达了对飞机上二百三十九位乘客的关注和久寻不得的焦虑,接着配合PPT图片,请全体师生起立,双手合十静默一分钟,为飞机上二百三十九条生死未卜的生命祈福。此时,课堂一片静穆,我的耳边似乎还传来了压抑的抽噎声。小小的仪式结束后,张老师便在已经成功营造出来的庄重肃穆的气氛中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生命 生命》的课题开始上课。结合时事所作的这5分钟左右的引入,可以说是整堂课的一个亮点。表面上看,飞机失联跟课文内容似乎并无关联,但其中隐含的对生命的关注正好契合了课文的主题。张老师借助马航飞机失联事件的设计,既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时事、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的最好教材,又是学生对生命无常生命脆弱所以应当珍惜生命感恩生命最真切最直接的体验。事件本身所包含的关乎生命的种种意义又与教学内容自然地贴切,能用这个事件作楔子巧妙引入课堂教学,正体现了张老师对生活对时事的敏感和敏锐,而这种敏感和敏锐对年轻的语文老师来说尤为可贵,这是惊喜一。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引导学生紧紧扣着“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个故事,通过对故事内容的把握、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对故事中“飞蛾”心理和“小苗”生长环境的揣摩分析、对课文中“我”的心理变化及情感流露的捕捉,让孩子们用属于他们的语言、思维、感受,自由地谈论对生命的感悟。有了张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铺垫和精心创设的教学意境,学生的发言自然而流畅。有的学生模仿飞蛾说“我不想死,我要顽强地活下去”,有的说“小苗生长的环境好恶劣,没有阳光也没有泥土,可是它却坚强不屈毫不退缩”;在讲到“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句时,张老师要学生自己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怎样做才是对生命负责任,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有点吃惊。他们说“好好使用生命”就是“好好活下去”,“珍惜并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帮助别人”,“上课好好听讲”;“白白糟蹋生命”就是“整天无所事事”,“上课发呆不听讲”,“做坏事”,“半途而废,不坚持”,“遇到挫折就想死”„„这些已然有点深度的思考出自十岁左右孩子之口着实让我有点意外。此时,张老师又抓住时机让学生再反复朗读课题《生命 生命》,并启发学生,在读的时候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喜爱”“敬畏”“渴求”“自豪”„„听到这些稚嫩纯真却不失严肃庄重的话语,我的内心有大大的感动。孩子们对这些略显沉重的问题所进行的认真思索,让我分明感受到了生命在他们心中的神圣与庄严,我相信,在老师反复的语言渲染和情感影响下,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已经如春天的种子播撒在了这些幼小的心灵并一定能够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此为惊喜二。

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富含情感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课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极具画面感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完全沉浸其中感同身受。但张老师似乎意犹未尽,她还要为学生心中已经点燃的生命之火再加一把柴,让这把火烧得再旺一些。在讲到“静听心跳”这个故事的时候,张老师不仅借助情感丰富的语言把学生从“飞蛾”(动物)、“小苗”(植物)这两种“他人”的生命引领到了独属于“我”的更为重要的生命个体,还有效地借助了更具感染力更有直观感的肢体语言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情感体验。配合着课件上跳动着的一颗红色的心脏,张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右手放在左手的手腕间,问学生“你摸到了什么?”“脉搏。”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接着,张老师又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在自己的左胸,一边感受自己的心跳一边高声朗诵“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切全由我来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然后起立提高声音重复诵读,再转身面对自己的同伴告诉他“这就是我的生命„„我必须对自己负责”。那时那刻,几十个孩子手抚前胸神情肃穆,一边感受自己的心跳,一边用稚嫩而庄严的声音许下对生命的承诺。至此,整个教学过程达到高潮,一颗颗跳动的心脏让孩子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生命真实的存在和无比的神圣,对生命的体验也由喜爱渴求敬畏自豪上升到了珍惜尊重责任和使命,这样的体验,因来自学生自己鲜活的生命个体而一定会令他们印象深刻终身难忘。将情感语言和肢体语言如此融洽地结合,让学生自始至终沉浸于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并成为情境中的主角,一轮高过一轮的情感浪潮一次又一次拨动着他们的心弦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张老师用她的教学艺术帮助学生完成了对“生命”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接受了一次关于“生命”的精神洗礼,其意义已不止于一般的语文教学了,此为惊喜三。

回到开头的问题,语文老师必须是“感性”的老师,是因为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感性”的教学,它绝不是简单的字词句篇章结构语法知识的传授,更不是对一篇篇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之美文的残忍肢解,而应该是通过教材这个载体来帮助学生“知书”“达理”,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一言以概之,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之以心,而这里的“晓”“动”“感”出发点其实就是一个,那就是——情。心中有“情”,才会有爱,心中有爱,才会心地柔软如春水,性情温润如碧玉,才会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有“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超然,才会面对生活不麻木不懈怠,永远热情似火激情洋溢。只有具备了这种气质的语文老师,他的课堂才会激情迸溅风生水起,反之,死水一潭波澜不惊的课堂,学生枯坐听讲神游四方,又谈何情感的体验更不要说产生共鸣了。

《生命 生命》一课的教学,在如何“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这一个方面做了很成功的尝试。

2014.3

第四篇:在与学生沟通中捕捉教学技巧

在与学生沟通中捕捉教学技巧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不管教师有没有条件,都少与学生倾心交谈,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给学生的是一种敬而不亲的感觉。师生之间被一堵无形的“墙”隔开了,这都是教育工作没做到家的缘故。要真正了解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就要放下教师架子,深入学生、平易近人,同时还与家长联系做好家访工作。

魏书生说:“不管多调皮的孩子,他往你跟前一站,当老师的就得学会钻到他的心灵世界中去,去真正的爱他,尊重他,理解他。”。与学生谈话时,教师如果不将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而是居高临下以训斥的口气,则难以取得理想的谈话效果。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更应该是学生的“益友”。只有如此,才能很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一、走近学生,了解他们所需,关爱每个孩子。

每个人智力发展不仅与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有关,而且与他的观点也有关。正确的观点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前提。结合自己的教学法及技巧下去与学生打成一片,说故事、做游戏,让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的科目感兴趣,并且在谈话中不时地给予提醒,如我准备上《 分数的意义 》这内容,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你可以先给我们几个问题,让我们下去讨论,然后在课堂上比赛,看哪组回答得好。”当时,我愣了一下:对呀,学生的提议很好。然后就按照孩子们的说法去做了,学生们学得特别有兴趣。

我们班里有名学生,头脑机灵,就是纪律差,上课和周围同学没话找话,周围无人应答便自言自语,一旦批评他,便一脸的诚恳,保证要改正缺点,但事隔一天,依旧如此。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没有放弃,而是不厌其烦地跟他促膝谈心:讲述学习的重要,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持之以恒,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毅力。这个学生深有感触,说:“老师,看我的表现吧!”他现在确实变了。虽然还时有反复,但他已经知道怎样控制自己了。从这里我更加认识到:对于差生,不要把他从你身边推出去教育,而应用爱心接纳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抓住教育的时机,有情有理有力有度。学生特别需要我们那慈祥温和的笑容,文雅亲切的话语,善解人意的目光。

二、谈话中找到教学技巧,提高教学艺术。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竞争,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竞争的程度会更加激烈,教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彻底地在提高教学艺术上狠下苦功,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千 方百计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样的授课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讲授,其教学效果往往都不一样,有时甚至会大相径庭。究其原因,里面就存在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问题,一堂成功的讲课与教师能否始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恰当驾驭教学密切相关。

我班有个学生,他经常不完成作业,每天刚进教室,组长就报告说他作业又不完成了,我很恼火。多次找他谈心,并家访多次,但他就是不改。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办法来挽救他了。后来我无意从学生谈话中,知道学生之所以怕老师,不听老师,是因为老师太严肃!太强硬!我失眠了,我在思考:难道老师就不能友善点,就不能平等的对待学生吗?我们莫拿他当作学生看,当朋友看不行吗?我决定换一种谈话方式。这天他作业又不完成了,我把他留下来并叫到办公室,他进来时是低着头的。我知道学生对老师一直有种莫名其妙的敬畏感,所以我选择放学以后没有其他老师在的情况下,这样可以减轻他心理的负担,但是他不敢看我,也不敢坐下来,我拉过一把凳子,让他坐下,告诉他,今天老师只和他聊天,不说其它,他半信半疑的看着我,我朝他笑了笑,并点了点头。我们谈话从他有几姊妹,平时喜欢干什么啊,过年过节弄什么好吃的呀,一直聊到他喜欢吃什么,做什么为止,只字不提他的作业,谈话就在轻松愉快的时间结束了,看他滔滔不绝的样子,我心中感慨万千,我想:这孩子还有救!果然,第二天早上来学校,他见到我,就朝我跑过来非常高兴得告诉我:老师,昨天的作业我完成了!我朝他欣慰的笑了,并告诉他,放学后老师还跟他聊天。他高兴的跳了起来!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方式,只是内容多了点学习方面的。他说:“老师,其实你很随和,我很喜欢和你聊天,也愿意听你的话,以后我一定听你的话,知道吗,昨天我爸爸妈妈看见我在认真地写作业,就表扬我,说太阳从西边升起来了。”我摸着他的头笑着说:“其实你很聪明,只是前段时间你迷失了方向,现在老师帮你找到方向了,你就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不会错的,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孩子!”说完我们还互相钩钩手。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不写作业的现象了,成绩也在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一次随和的交谈,居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由此可见,和学生谈话是一门艺术,谈话中教师的和蔼可亲的笑容是这门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添加剂。对于那些经常不认真听课、作业不能完成、打架、闹事的后进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千万不能板起面孔,当众讽刺、挖苦,揭他们的底儿。在谈话的过程中,始终让他们感到老师就是他们的朋友,是关心、爱护自己的。

三、用诚心赞美,鼓励学生。

在日常生活中,赞美是人人都喜欢得到的。若发现孩子有值得赞美的行为时,要把握时机,不管用语言、肢体、眼神、动作、表情、评语,只要是真心诚意的,孩子必然感受深刻。一篇情理交融、鼓励性很强的评语,一段肯定、称颂的赞美之词,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运用这些激励的方法去赞美学生,那么学生都会心情愉悦,这种教育的手段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学生,哪怕是班上双差生,身上也一定有他的闪光点。只要细心你就会发现,调皮学生的闪光点是聪明;上课爱说话的学生的闪光点是活泼好动;老实学生的闪光点是能谦让等等。教师应抓住他们的闪光点作为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对学生的赞美进行情感投资,打开学生心灵的闸门,教育自然得心应手。

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和弱点是难免的,然而对于学生的种种问题,当老师们感到束手无策时,往往会采用批评的方法,结果情况越来越糟。如果适时地采取赞美的方法,以平常心去看待他们的每一个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称赞,这样会让孩子们认为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他,他们就会表现得更好。如果教师和学生沟通无障碍,如果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如果教室里充满笑声,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被尊重,都有归属感,那么学生上起课来,有如沐春风,如春雨的感觉,学生自然会视上学为乐事,视上课为不得放弃的权利,那么教室必然春意盎然,学生必然春风满面。因此,只有与学生沟通、了解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技巧,提升教学效果。

第五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沟通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沟通》

——师德学习心得体会 郭英 有人说所谓“爱”,就是一个人为他人燃烧自己的心,所谓“情”,是他人因而产生心理空间的共鸣。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对教师的情是教师与学生心理和谐共振的过程。学生得到教师的爱,也会激发出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这种所谓的“动情效应”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氛围。首先学生会表现出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教师,希望与老师合作,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后,随着“亲其师”而来的就“信其道”,教师的教育影响,很容易被学生所同比,教师的要求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的目标,也正是在这个双向交流过程中实现的。爱心的双向交流更重要的效应是它能使师生人格升华,激发起巨大的能量和潜能,使人变得伟大,完善。世界上所有的爱都应当使爱者和被爱者更加幸福、快乐,更加趋向人性的自我完善,使人格得以提升,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绚丽美好。

教师的爱是心理互动的过程。教师的爱要被学生所感受才会体现其价值,发挥其教育功效。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并非如通常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教师从理念到行为技能有一套相应的要求。

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它们的爱呢?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其中奥秘:“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可见,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它们的喜怒哀乐。由于这种爱的基础是平等,因此,可以实现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的效果。

教师不应该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来到办公室,老师真诚笑脸相迎,学生被叫来谈话,请学生坐下,师生促膝交谈;师生交谈中,教师不是一味的训话,而是注意倾听,合理下降,我们感到寒冷时,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争论一些国际事情„„,就在这些点点滴滴爱的双向交流中,编织出师生之间爱的网络。

只有“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尊严,虚心向学生学习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教师,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地沟通。

下载阅读教学中与学生产生共鸣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教学中与学生产生共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合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浅谈合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郭志军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被打破,出现了旨在调动、发......

    浅谈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大全5篇)

    浅谈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的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所遵循的宗旨是:以学生终身......

    从《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从《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营根中心小学 林文燕 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习一些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

    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创设情境使学生别有情趣,创编新的故事情景,并把故事情景贯穿始终,情景的内容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2, 贴近生活使......

    有效教学中的学生立场

    有效教学中的学生立场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有效教学的学生立场》。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有效教学”与“学生立场”,何为有效教学? 崔允漷老师在《有效教学》一书中有三句话,特......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高邮市城北小学 朱德鹏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新世纪最渴求的是什么呢?正如国家教育部副主任应俊峰先......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认识与

    1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认识与实践 湖州市吴兴实验中学(313000) 马建新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学习内容之一,要求初中生“经历运用数 学符号和......

    浅谈农村数学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信任的建立

    浅谈农村数学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信任的建立 周敏 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