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碗筷勺教案
设计意图:
通过我们班同学生活自理能力的了解和评估,发现大部分同学对生活中的日用品认识和利用不够,对生活用具盘和碗都分不清,生活方面比较依赖父母。因此我设计了生活活动《筷子 碟子 碗》这一活动。在活动中采用多种方式让幼儿来认识餐具、能够说出餐具的名称,了解并知道多种餐具的用途,学会使用多种餐具。激励幼儿自己吃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立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让幼儿来认识筷子、碟子、碗等餐具,知道它们的用途。丰富词汇:餐具
2、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学会使用筷子、碟子、碗等餐具,激发幼儿自己吃饭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立能力。
3、运用游戏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就餐习惯
活动准备:
筷子、碟子、碗等餐具若干套
活动过程:
一、认一认、讲一讲
1、出示筷子、碟子、碗,引导幼儿认识,并能说出名称。
师:今天我班来了三位“小客人”,你们看,它们是谁?
幼:筷子、碟子、碗
师:谁来讲一下,三位“小客人”的模样
幼:筷子是长长的
幼:筷子一头粗、一头细
幼:碟子和碗口都是圆的
师:有的小朋友还没有讲,你可以跟好朋友互相讲一讲
(孩子们开始小声地讲)
(评:次环节运用直观教具法,教师以拟人化、趣味性的语言,激起了孩子们活动的兴趣。幼儿通过观察,简单地讲出筷子、碟子、碗在他们眼中的样子)
2、让幼儿了解、知道筷子、碟子、碗的用途
师:你们知道筷子、碟子、碗是干什么用的?
幼:筷子可以夹菜
幼:碗可以盛饭,碟子可以盛菜
师结:筷子、碟子、碗是我们吃饭用的工具,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餐具”(教师随时丰富幼儿的词汇“餐具”)
师:你家里还有哪些餐具?
幼:我家里有勺子、铲子······
幼:我家里有叉子、盆子······
(评:通过让幼儿回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了解并认识多种餐具,知道了它们的用途。此环节,发展了幼儿的记忆力、口语表达能力)
二、用一用
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学会使用多种餐具
1、师:这儿有好多餐具,你知道它们的用法吗?我们亲自来使一下。
(教师分发餐具的同时,提出要求:要注意爱护餐具)
2、分组活动,教师给予指导,让幼儿掌握餐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评:此环节为操作活动,幼儿的活动兴趣极高。通过教师的指导、幼儿自己操作,孩子们基本掌握了多种餐具的使用方法。全体幼儿在活动中懂得了爱护餐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爱心。)
三、玩一玩
游戏:羊妈妈请客
师:今天,羊妈妈请客,我们一起到她家做客吧!
(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加入到游戏中去)
(评:此环节为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进一步掌握了餐具的使用方法。如:一手扶碗,一手拿勺,身体要坐正,吃饭时不讲话,细嚼慢咽,吃饭时自己收拾餐具,并放在指定的地方,收拾饭渣倒进垃圾袋里。)
第二篇:培智一年级上册语文《碗筷勺》教案
第七课 《碗 筷 勺》
第一课时 看图认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类:
1、能正确地认读课文中的词语
2、能认识各种各样碗、勺子、”。实物,图片
3、能用句型“这是()”回答问题。
B类:能指认图片、实物、字词。
C类;能安静坐在座位上。
2、过程与方法:
A类:通过各种直观教学和游戏活动,让学生体会观察比较的过程,学会匹配等基本的学习方法。
B类:通过各种直观教学和游戏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会指认图片。
C类:能听从老师的指令,参与到教学与游戏活动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类:(1)、体验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生活语文的重要性。
(2)、建立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器官名称的学习兴趣。
B类:在游戏活动中,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认识鞋 C类:在教学与游戏活动中,内心充满愉悦之情。【教学重点】 能够指认碗、勺的相关图片。认识生字“碗、勺”。
【教学难点】能够指认的碗、勺相关图片。认识生字“碗 和勺”。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游戏法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每天吃饭的时候,要用什么?生答,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碗 筷 勺,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碗
1、出示实物:碗(1)师:这是什么?
(2)出示碗的图片,问:这是什么?生答之后将图贴在黑板上。(3)PPT出示不同材质和不同形状的碗。教师 边出示边讲解(4)出示字卡:碗 同时将字卡贴在黑板上。(5)领读,齐读,指名读,师纠正发音(6)我们用碗做什么?
(二)学习勺
1、出示实物:勺(1)师:这是什么?
(2)出示勺的图片,问:这是什么?生答之后将图贴在黑板上。(3)PPT出示不同材质和不同形状的勺。教师 边出示边讲解(4)出示字卡:勺同时将字卡贴在黑板上。(5)领读,齐读,指名读,师纠正发音(6)我们用勺做什么?
(三)游戏变魔术“变变变,变出什么?(碗和勺子轮换认知)
(四)轻松一刻
播放音乐《雪绒花》学生做手指操。
三、巩固新知
(一)认一认
出示PPT课件
1、出示课件:认一认 碗 勺
2、请小朋友上讲台分别指认实物碗和勺
3、出示气球字宝宝
4、读字请小朋友拿出手中相应的图片。
5、出示苹果字宝宝
6、读字,请小朋友拿出相应的字卡。
(二)连一连
出示课件 师问,生答 师连。
说一说)。有的碗、勺摔了就碎,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轻拿轻放。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今天,我们认识了两样餐具,分别是……(学生
四、布置作业
A类:
1、认读生字碗 勺,2、指认图片。B类 :家长读生字,学生指认字与图片。C类 : 看书指认碗和勺的相关图片。
第三篇:洗碗筷五年级日记500字
晚上,我吃过饭就匆忙上岗了。妈妈之前还嘱咐了声,要把碗筷洗干净哦!
要说起这上岗,就是在假期里坚持家庭小岗位,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譬如,刷刷筷子、洗洗碗。看起来很轻松,做起来不简单呢。
我对妈妈说:“妈妈,吃完饭我来洗碗。”妈妈说:“没关系,我可以洗。”我想妈妈又要上班又要帮我们做饭做家务,多累呀,如今我们放寒假了,我一定要帮她做一点事。在我信誓旦旦的一再坚持下,妈妈终于答应了。
在这几天里每当我们全家吃过饭后,我就把饭桌上的碗筷收拾干净。然后,学着妈妈的样子,将碗筷放进洗碗盆,装好水倒下一些洗洁精。我认真地将碗筷一个个地擦洗完后就把水倒掉。接着,再将水装满,把布满泡沫的碗筷冲洗干净。一遍、二遍……直到把一个个碗冲洗得洁白明净,我才用干毛巾把碗筷擦干放进碗柜中。
我对妈妈说:“劳动非常有成就感,妈妈说真棒!嘻——————
第四篇:勺布斯的经典语录
1.那些年我们一边喝酒一边笑着畅谈理想,直到有天醒来后我们互相拉黑了对方
2.你看多可惜,我们每个人从陌生开始,然后又再度陌生。有时候会想,相遇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也就注定了和其他美好事物一样,永远也没法长久。运气都用来相遇,陪伴就成了奢侈。后来你开始改变,变得不再对所有人好,变得不再祈求任何一个温暖怀抱。遇见不高兴的事学会了笑笑就好,不再一味付出些什么,也不再强求什么。你说这不是冷漠,只是水凉了还可以喝,心凉了就只剩沉默。
3.如果确定了是没有办法长久拥有的东西,就应该敬而远之,最好看都不要看到。因为看到了,就忘不掉了,即使用尽了一切办法得到,最终也还是要失去。失去是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
4.为什么选择疏远?”“因为彼此之间再也没有了一拍即合的那种深切体会。
5.我们觉得不快乐,往往不是因为对自己不好,而是在不相干的人和事身上,过多消耗了自己的精力。
6.相遇从来都是值得庆幸的事啊,好好相聚,好好告别。眼泪和撕扯都是辜负。
7.以前日子过得慢,每天都有大把时间用来思考,开心的时候不多,好像每天都是烦恼。后来生活忙碌起来,来不及去钻牛角尖,得过且过倒也不坏。后来慢慢明白,人之所以厌倦生活,只是因为我们太懒惰。
8.在一段友情里,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就是很多很多年以后吧,两个人不常见面,不浪费时间寒暄,也没什么时间陪伴,我有事你就来,没事好像大家都不存在。彼此都明白友情越浓烈越易逝,时间宝贵,不如好好陪伴家人。
第五篇:纳雍县勺窝乡2015年中小学教师礼仪培训教案
勺窝乡2015年“教师礼仪”培训
教 案
培 训 点:
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
培训学时:
8学时
培训教师:
张晟
培训时间:
2015年8月29日
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荀子
第一学时
时间:2015年8月29 日 内容:教师礼仪 教学预设: 礼仪概述
做人基本准则----正确的人生观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四维 :礼、义、廉、耻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习近平主席2014教师节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习主席: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思德教育、四养教育 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理性、有序 礼仪是宣传价值观,教化人民的主要方式---习近平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曲礼》 为什么学习礼仪?
学习礼仪后可获得专业的,可信的,优雅的形象;自信、自然、不卑不亢的态度。礼仪几大原则:
1、讲对象,看场合
2、转为介绍时,尊者优先
3、约定俗成
4、不得纠正
5、灵活机动
6、律已敬人
第二学时
时间:2015年8月29 日 内容:教师礼仪 教学预设:
第一部分职业素养(礼仪测试 礼仪内涵 教师礼仪 职业素养)
一、礼仪测试、测试前提(正式场合)我们是千年文明古国吗?
什么文明?
我们正在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从保守走向开放,从愚昧走向文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商品经济重新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我们是千年文化古国吗? 什么文化?
1、“和”文化——和谐
和平
科学
——和平崛起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我们是千年礼仪之邦吗?
行什么礼?
----行恭敬之礼 ——以敬为纲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二、礼仪内涵 礼-----做人的道理
禮、理、丽、履、离、曲
仪-----做事的规矩
明是非、辨真假、识曲直、分美丑、知善恶、懂对错。
礼仪的重要性
(一)礼仪是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准则
(二)礼仪是塑造社交形象的重要一环
(三)礼仪是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有力手段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与礼,亦可以弗畔亦夫。----孔子
礼的 本
与
末
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末:一些仪式 礼仪
------礼节仪式的统称,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自终的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礼仪
— 仁与敬 礼主敬
敬是礼的纲领 德是礼的灵魂 情是礼的基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三、教师礼仪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应当讲究的行为规范。教师礼仪的最高要求:
内外兼修
教师应讲究表美,追求道美,弘扬风貌美
教师礼仪的具体要求:
(一)德高为先——内在美
1、具有蜡烛精神
2、具有纯朴善良之心和信任的作用
3、具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具有特有的专业情意
(二)学高为师——外在美
宽广深厚的知识
纯熟的专业技能
(三)仪表为范——风貌美
1、得体的衣着和优雅的仪表
得体的衣着 ——整洁、大方、端庄、得体
2、良好的精神风貌——
振作的精神、高昂的情绪、充沛的精力、旺盛的热情、坚定的意志
四、职业素养
师魂:师德 师业:爱岗敬业 师爱:魂中之魂 师能:业务能力 师风:为人师表 基本素质
1、职业精神
(专业、敬业、精业、勤业、乐业)
2、服务意识
(耐心、细心、专心、爱心、诚心)
第三学时
时间:2015年8月29 日 内容:教师礼仪
教学预设:
第二部分 形象礼仪(仪表礼仪 仪态礼仪 仪容礼仪)
提升素质、塑造职业形象
所谓职业形象,当然需要与你的职业紧密结合,而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要体现出你在职业领域的专业性。
人们会凭借第一印象判断此人的: 形、神、雅、美
一、仪容礼仪
仪容---通常指人的外观、外貌。重点是指人的容貌。仪容美:自然美、修饰美、内在美 个人修饰仪容的具体方法:
(一)头发
1、勤于梳洗
2、长短适
3、发型得体
4、美化自然
(二)面容眼睛、鼻子、嘴、牙、胡须、脖颈
(三)手臂
1、手掌
2、肩臂
3、汗毛
(四)腿部
1、腿
2、足
3、汗毛
(五)化妆A、化妆原则B、化妆礼规C、化妆技法
一个人的服饰并不是只表露了他的情感,而且还显示着他的智慧。一个人的衣着习惯,往往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学和人生观。
着装原则:色彩决定品位、面料决定档次、领型决定款式、款式
决定风格、形象决定气质(中山装蕴含的文化)
一、男士职场着装的基本规范
二、女士职场着装的基本规范
法国史学家安德烈·莫鲁瓦说:缺乏高雅的仪态也就谈不上有良好的教养。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蹲、手势、表情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教育学家张伯苓 儒士九容: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第四学时
时间:2015年8月29 日 内容:教师礼仪 教学预设:
第三部分 社交礼仪(称呼、介绍、握手、名片、电话迎送、行车、会议、餐饮、沟通)称呼惯例
最正式的称呼有三:即应当称呼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技术职称,或是其泛尊称。泛尊称,指的是先生、小姐、夫人一类可广泛使用的尊称。称呼禁忌
其一,无称呼;
其二,不适当的俗称; 其三,不适当的简称; 其四,地方性称呼。名片礼仪
制作、分类、用途、交换、存放 握手礼仪
时机、顺序、方式、禁忌 介绍礼仪
自我介绍、他人介绍、集体介绍 电话礼仪
接电话,打电话、挂电话 行路礼仪
基本要求
具体情况
行车礼仪 驾驶要求 行车规范
会议礼仪 会前准备 会议类型 位次排列
餐饮礼仪 中餐礼仪 西餐礼仪 酒水、茶、咖啡礼仪 沟通礼仪 :
1、沟通法则:“白金”法则(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他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黄金”法则(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你就怎样对待他)
2、沟通种类:非语言沟通 语言沟通
3、沟通技巧:文明用语
恰当表达、学会倾听、学会赞美、保持距离
4、沟通运用:三要三不要 赞美与鼓励的话要说 感激与幽默的话要说 与人格有关的话要说 没有准备的话不要说
没有依据与数据的话不要说 情绪欠佳的时候不要说
向交往对象表示尊重和友好的三大途径
1、接受对方
不要打断别人
不要轻易地补充对方
不要随意更正对方
2、重视对方
不提缺点
善于使用尊称 记住对方
3、赞美对方
实事求是
夸到点子上
要善于发现并欣赏对方的长处
礼仪学习应注重
知行合一
第五学时
时间:2015年8月29 日 内容:教师礼仪 教学预设:
教育就是交往---------师生沟通的艺术和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事实上,如果师生关系这一问题不首先解决,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的优化,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全面发展等,都是一种奢谈。
主要内容: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交往不仅仅是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其本身就具有教育价值。
2、师生沟通是教育交往的主要形式,由此而建立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
3、提高教育效果必须从改善师生关系入手,首先教师得改善沟通技巧。
一、教育就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一)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马克思)
(二)师生交往不仅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工具和条件,其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三)师生交往活动的教育学意义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这种交往是一种代际交往。通过这种交往传递人类的历史经验,从而使儿童与上代人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第二,这种交往使儿童获得直接的生活经验。与教师交往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这种交往形成的体验使儿童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有了基本的认识。第三,这种交往关系促使儿童精神的发展。
二、师生沟通是教育交往活动的基本形式
(一)师生沟通的特点
1、师生沟通是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一种积极的信息交流,它不同于机器设备之间简单的“信息传输”。在人际沟通中,每一参加者都是积极的主体;同时,每一主体都要求自己的沟通伙伴具有积极性,而不能把沟通伙伴看成是某种客体。因此,在沟通过程中,当一主体向沟通参加者发送信息时,必须分析对方的动机、目的、定势,判断他的情况;必须估计沟通伙伴对自己发出信息的可能的回答,这是人际沟通畅顺和有效的前提。在成人沟通中,许多人会注意到这种特点。但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或者是师生地位的不平等性,或者是强调灌输的传统教育观念,教师往往忽视学生作为沟通伙伴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忽视对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和判断,因而影响师生沟通的畅顺和有效。
2、在人们的信息交流中,沟通伙伴之间能借助于符号系统而相互影响。这也不同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这里所产生的沟通的影响是以改变对方的行为为目的的一个沟通者对另一个沟通者的心理作用。沟通效果的测量就是以这种作用达到的程度为标准。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师生沟通的效果不取决于教师说出了什么,说了多少,而取决于学生听进了什么,接受了多少。
3、只有在发出信息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掌握统一的编码译码体系的情况下,信息交流结果所产生的沟通影响才能实现。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沟通者和接受者在沟通过程中经常变换位置,他们之间的任何信息交流只有在符号的共同性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不仅指“大家都应当用一种语言说话”,即交往者应有相同的词汇体系和句法体系,而且指应当对交往情境有相同的理解。其实,即使大家都知道这些或那些词的意义,但对同一个表述,人们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沟通的障碍。
4、人际沟通可能产生特殊的沟通障碍。这些障碍同某些沟通渠道的弱点无关,同编码和译码的差错也无关,而往往是社会性的,如沟通者之间的社会差别、政治差别、职业差别、年龄差别;或者是心理性的,如交往者之间的个性心理特点(腼腆、不善交际等)、交往者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心理关系(彼此不合、互不信任等),等等。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存在着地位差别,年龄差别,师生个体的心理特点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应当注意了解可能产生师生沟通障碍的因素,在沟通过程中灵活把握,尽量避免产生沟通障碍。
(二)有效沟通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感到自己已经说了许多该说的话,讲了许多该讲的道理,但学生还是不听,这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沟通。其实,无论教师所讲的话是多么正确,但是如果不能被学生接受、信服,就不可能产生真实意义的教育。可见,教育的有效性不仅在于教育内容的正确性,更在于教育沟通的有效性。没有有效的沟通,就没有教育。
要实现有效的沟通,需具备以下条件:
1、沟通的参与者具有平等的人格,有自由沟通的平等机会。差异是沟通的基础,但沟通不是为了排斥差异,消除差异,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差异,求同存异。你对学生说过这样的话吗?
你怎么这么“没皮没脸”、“没羞没臊”?
脑袋里进水了吧?一点记性也没有!
某某就像个老鼠屎,走哪儿哪儿臭。
你想什么呢?榆木脑袋!
你缺根弦呀,你缺心少肺呀,长脑子干什么的,回家查查,看是不是弱智。
不学就回家,玩儿个够吧!
瞧你这样你爹妈也好不到哪儿去。
看你写的什么字,像鸡扒拉似的。
大家都别理他
2、同理心与换位思考,共同创设交往的情境。
一个学生在会考失败后,心情非常沮丧,希望老师给予安慰。
这时,你会怎样回应这位学生呢? 教师1:你为什么感到如此难过呢?
教师2:你一向成绩很好,但想不到会考失败了。教师3:因为会考不理想,所以你感到很失望,很难
过。
教师4:因为会考不理想,所以你感到很失望,很难
过,也不知道前面的路该如何走,心中很混
乱。
教师5:你一向成绩很好,从来没有想过会考会这样
不理想,所以对此特别失望与难过,也有点
郁闷,与父母商量,似乎非重读不可,但自
己实在有点不甘心,所以内心很矛盾
3、沟通的参与者均愿意倾吐自我,并且尊重接纳彼此的观点,乐于积极地接纳对方。
怎样与问题学生进行沟通?如“早恋”“网瘾”“违规”,可以应用什么原则?
(三)师生关系的演变与沟通模式的调整
1、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和上下、单向的沟通模式传统教育中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使教师在教育交往活动中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较多是进行上下沟通和单向沟通,教师在沟通中享受着话语的主导权和优先权,居于话语权的核心。这种上下、单向的沟通方式表现在教师一定的话语模式之中。
“教诲式”或“教导式”:
教师是以长者、智者、有知者的身份,对学生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发话,讲授知识,传述真理,劝诫人生,教师自身的优越感和对学生的真诚并存。这种话语模式常常表现出温和、诚挚、热心,最容易受到推祟、褒扬,但其间隐含的权力渗透是强烈的,甚至会由于教师的诚挚而消解了学生必要的质疑、反思。
规范式:
如果教诲式等于教师的优越感加上对学生的真诚的情感,那么规范式更接近于教师的优越感加上对学生的道德宣讲。前者侧重于以情动人,后者则侧重于以理服人。
这种话语模式的关键词是“应该”“你们应该如此”。
命令式:
如果说前两种权力渗透的形式是隐在的,那么这种模式便是显在的权力表达,它往往不容商量,必须贯彻执行,常用的关键词是“必须”“要”“你们必须如此”。
惩罚式:
这种模式既不讲情,也不讲理,而是赤裸裸的权力再现,通常以祈使句或“不……就……”“……否则……”的句式表达。
2、新型师生关系与平等、双向的沟通模式
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之间要进行平等、双向乃至多向的沟通。
平等、双向的沟通意味着学生应该拥有与教师平等的话语权。
平等、双向的沟通具体体现为师生之间建立价值平等的对话性关系。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
三、教师沟通能力的自我提高
(一)仔细倾听
倾听是表达尊重的一个明显标志。“倾听”是满足学生感情上被接纳、受重视以及安全感需求的最为重要的工具。通过倾听,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有价值。对于学生来说,得到倾听就意味着被理解,并且感觉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确实是有意义的。
但在现实的师生沟通中,却经常产生这样的现象:教师时常打断学生的诉说,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或直接要求学生“应该”这样来处理问题。教师若是喜欢从自己的愿望和主观判断出发,希望尽快出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希望学生尽快接受教师的影响,那么,这样的倾听既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给学生带去消极的信息,学生会以为老师对他说的话远他自己要对老师说的话重要,也就不愿意再对老师说什么了。
学生需要理解,特别是在他们心烦意乱、情绪不佳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理解首先表现在倾听学生的声音并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感受。
在倾听中,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态度 :
愿意花时间,并愿意倾听学生对你的诉说。
心甘情愿地去帮助学生。
做好准备去接纳学生的感情。
把学生看成是有足够能力去理解自身问题的人。
第六学时
时间:2015年8月29 日 内容:教师礼仪 教学预设:
(二)表达的技巧
在学校教育中,一些教师的言语表达只停留在空洞的说教和劝诫上,如“学生应该遵守
纪律,以学习为重”“青年人应该志向远大”;或者是简单的判断和评价,如“我认为那是错的”“你太骄傲自大了”;甚至是贴标签,如“你在班上是表现最差的学生”等等。这都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1、不仅要表达社会一般的道德标准和风俗习惯以及自己作为教师角色的规范,而且要同时表达自己作为“人”的真实的感受。即教师应以“真正的我”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的后面,不戴假面具,不是在扮演角色或象完成例行公事一样,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投身于与学生的关系之中。
这既是师生“我—你”平等沟通关系的体现,也是教师真诚态度的表现。教师如果只是一般地讲道理,论规范,常常只能是苍白无力的说教和灌输。如果教师碍于自己的身份而不愿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也难以换来学生敞开心扉的沟通。
老师正在教室里巡视,要学生坐好。—个学生对他说:“你是不是怕今天早上校长会来看我们?”老师说:
(1)“今天老师会以平常的态度来上课。”
(2)“我应该不会紧张,他们只是一群人而已。”
(3)“有点紧张是很自然的事。”
(4)“我紧张是因为我不相信你们能表现得和平常一样。”
(5)“不必替我担心,只要注意你自己的态度就好了。”
(6)“是的,老师有点紧张,希望你们好好表现,帮我这个忙。”
在上面六个回答中,(1)和(2)表现出教师想掩饰自己真实的紧张心情。(3)和(4)都承认了自己的真实心情,但(3)只是说明了一般人都会有的情况,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4)则对学生有一定的伤害。(5)也伤害了学生。最好的表达是(6),既坦然承认了自己的真实的紧张心情,又对学生有积极的期望。这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也能激励学生有更好的表现。
2、用表达“我信息”代替“你信息”
“我信息”指说者自己的感受,“你信息”则是说者对对方的一种认识、评价或判断。当学生有令教师不满意的行为时,教师直接批评、指责学生,如“你很笨”、“你很懒”等,就是提供“你信息”。
在教育交往过程中,这种对学生负面的评价或判断往往令学生感到窘迫,难以接受,甚至产生逆反。教师如果通过“我信息”,即表达自己的情感来代替直接的指责,如“我对你的行为感到生气!”“我对你的行为感到很失望!”等等,则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常常会因为教师情感的感应而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产生改变的动机。显然,用师生平等交流感情的形式表达反馈比用判断和评价的形式来表达更容易使对方接受和应付。
请比较以下两组表达:
(1)结论:“你这个捣蛋鬼,对班级不负责任,损害班级荣誉。”
比较:“对你那些影响班级荣誉的行为,我感到痛心。”
(2)质问:“你是给老师做作业的吗?”
比较:“你不跟我商量就不做作业,我可不高兴。”
(3)责难:“你们从来不帮助老师。”
比较:“我给你们讲课,却听不到你们的意见,我觉得很难受。”.
(4)讽刺:“今天你能屈尊来上课,鄙人深感荣幸。”
比较:“这个学期你好多天没有来上课,我很担心。”
(5)赞许:“你真棒。”
比较:“你功课进步得那么快,我真是高兴。
(6)不赞同:“你真可怜。”
比较:“你对我们的课堂活动缺乏参与意识,这使我很不安。”
(7)批评:“你太霸道了。”
比较:“我可不喜欢你欺负小同学。”
“我向信息”比“你向信息”更能够有效地面对学生。它有这样一些沟通效应 :
◆ 具有促使学生愿意改变自己行为的高度可能性。
◆ 包含最小程度对学生的否定评价。
◆ 不损害师生关系。
“我向信息”使学生把教师看作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会失望、难过、愤怒的人,一个也有缺点和弱点的人。在“我向信息”中,应当具备三个要素:主格人称代词——我,教师的自我感受以及学生的行为对教师的影响。
第七学时
时间:2015年8月29 日 内容:教师礼仪 教学预设:
(三)提问的技巧
在师生沟通中,教师通常处于引发谈话或讨论的位置,因此,通过直接提问题来引导学生表达和引发讨论是非常必要的,这样能使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理清思路,表达所感、所想。在课堂教学、集体或个别的教育谈话中,教师常常会采用提问方式。而提问技巧的使用,将有助于提高引导的效果。
1、多用“什么”“怎么样”,少用“为什么”在提问中,常用的疑问词有“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在人际交流、协商、教师指导和有纪律约束的场合,当事情没有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时,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问:“为什么?一你为什么这样做?一你为什么迟到了?一你为什么管不住班上的学生?一你为什么恼火?”等等。当用“为什么?”提问时,总是涉及当事人的动机,或分析他的行为意图,而有时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动机并不清楚,或难以马上清晰地表达出来,就会出现沉默。而且,在“为什么”这种问题的后面,往往带有很强的道德谴责语气,如“天哪,为什么你会这样做?”毫无疑问,这样的语气会激起被问人的犯罪感,对方会因此而拒绝回答,或因有这种感受而感到窘迫。
当以“怎么样?”和“什么?”提问时,给人的感觉是想要了解更多的情况,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如果以这种中性的方式进行提问,就消除了对被问人潜在的威胁,学生比较乐意回答。
在学校里,有时会出现学生违纪的情况,这时,教师能正确使用提问方式显得尤其重要。有的教师解决这一类问题时,质问不当,常常事与愿违,双方进入对峙状态,最后以一方丢面子而告终。善于运用提问方式的老师,带着对问题的好奇,用“发生什么事情啦?”而不用“为什么?”来询问事情的起因,从而把情况了解得更加清楚,也能使得老师和学生双方都能有较平静的心态,气氛平和,言行不会出格,顾及了双方的面子,学生也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
2、把提问句改为陈述句
有时,教师的问句并不是表达一种询问,而只是一个要求,如“你想出去吃饭吗?”其意思可能是:“我想出去吃饭,并且想让你同我一道去。”或者是强调某种语气,如“你怎么能那样做?”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把提问句改为陈述句,效果会更好。
一些老师习惯于以提问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要求,认为以建议的方式说话比使用祈使句显得更礼貌一些,能够使得说话人避免承担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在他人身上的责任。但有时效果并不一定很好。比如:“请你停止说话,好吗?”这句话很可能导致对方回答“不”,而老师的本意是想说:“我要求你停止说话。”如果采用直率的表达方式,如“请不要讲话。”则能够
消除对方推诿的可能。
教师在处理学生的违纪事件时,不可避免要直接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但这样做的时候,使用陈述的方式比提问的方式要好。例如:“你做这件事让我很生气!”这是一个对情感比较真实的表达,这比“你怎么敢那样做?”效果要好。后者实际上是一个质问。在师生沟通中,最要避免的是暗示着批评和威胁的提问或表述,这种说法表达的是一个必须服从的命令,而不是一个需要。在教师的质问下,学生常有一种被惩罚的感受,即使不会被惩罚,学生也常常会因为这种感受而感到很窘迫。这时,被激起的学生的自我防御机制容易使他拒绝教师有益的帮助。
老师:“进来,坐下。我想跟你谈谈昨天在林老师课堂上发生的事情。”
学生:“好的,老师。”
老师:“林老师告诉我你的行为不够好。”
学生:“是的,老师。”
老师:“在课堂上你跟别人聊了有半节课的时间,不但没有做功课,而且还干扰了周围的同学?”
学生:“是的,老师。”
老师:“那么,你说你该怎么办?”
学生:“我不知道。”
老师:“你为什么聊天?”
学生:“我不知道。”
老师:“想一想。好吧,你为什么不做功课?”
学生:“我不会做,老师。”
老师:“你为什么不会做?”
学生:“太难了,老师。”
老师:“为什么太难?”
学生:“我不知道,老师。”
老师:“你知道的,如果你不懂,你就应该问老师。”
学生:“是的,老师。”
老师:“那么,你为什么没问老师呢?” ……
班主任:“姚刚,进来。请坐下,我想同你谈谈。因为我听到一些关于你的事情,特别是林老师和我讲的一些情况,我很担心。”
学生:“好的,老师。”
班主任:“林老师告诉我,昨天你在他的课堂上表现不好。”
学生:“我只是在课堂上说话。”
班主任:“你能告诉我事情的具体经过吗?”
学生:“好的。当他进来时,我正同我的好友说着话。这时,老师只告诫我别说话了,但他却并没有制止我的好友。”
班主任:“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学生:“平时林老师对我就很挑剔,他使我心烦。”
班主任:“好。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我坐好了,我发现我没有带书。”
班主任:“你将此事告诉林老师了吗?”
学生:“没有,那样他的火气会更大。”
班主任:“那你怎么做的?”
学生:“什么也没做,我就坐在那儿。”
班主任:“就坐在哪儿?”
学生:“我说了一会儿话。这时,坐在我后面的那个家伙踢我的书包,于是,我转身警告他。后面的事情你知道了,林老师责骂了我,之后让我离开教室。”
班主任:“好的,姚刚,让我们再回忆一下。我可以告诉你,林老师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老挑剔你。他今天告诉我,他认为你是一个很聪明的、有很大潜力的人,他担心你跟不上功课。他说你经常忘记带书,是这样吗?”
学生:“是的,老师,我想是这样。”
班主任:“那么,我们能不能采取一点办法来补救呢?”
学生:“有什么办法呢?”
班主任:“我们可以为你制定一个时间表,你必须严格执行并告诉我每天的结果。你说这样做会有帮助吗?”
学生:“会的,老师。”
班主任:“你认为功课拉得多吗?”
学生:“是的,老师,上周我没来上课。只要拉掉一点就很难赶上。”
班主任:“好,我告诉你怎么做。我让林老师来看看你所拉下的功课,我知道他很想让你赶上。当你迎头赶上时,你就不会再有什么被挑剔的问题了。”
学生:“是的,老师。谢谢老师!”
班主任:“你跟林老师说完后赶紧回来,我们一块儿制订一个时间表。”
学生:(微笑着)“好的,谢谢老师!”
(四)适当的赞扬
有效的赞扬具有如下的特点:
情景性:不应该随便地滥用表扬,表扬必须紧跟在良好的行为之后。
具体性:赞扬应该是针对某个特别要强化的具体行为。
可信性:赞扬应该因人因事而宜。
多样性:赞扬可以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达。
有效赞扬的指导原则
有效的赞扬
1、及时而具体
2、指向具体的突出长处
3、体现出真诚性、多样性、可信性,针对的是值得注意的学生成就
4、对达到具体指标的(包括努力指标)成就才给予奖励
5、向学生提供其能力和成绩价值的信息
6、引导学生赏识自己完成任务的行为并思索如何解决问题 无效的赞扬
有效的赞扬
无效的赞扬
7、拿学生过去的成绩作为解释现在成绩的依据
8、看重学生在完成艰巨任务时付出的努力或取得的成功
9、将成功归功于学生的努力和能力,暗示将来还会有类似的成功
10、促进学生的内源归因观(学生认为自己努力完成任务是因为自己喜欢学习或想发展完成任务的技能)
11、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完成任务的行为上
12、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对完成任务的行为进行欣赏和合理的归因
7、将同学的成绩作为解释学生现在成绩的依据
8、不考虑学生付出的努力或成功的意义
9、将成功仅仅归功于学生的能力或外在因素如运气、任务简单等
10、促使学生的外源归因观(学生认为自己努力学习是因为某些外在因素,如取悦教师,或赢得一场比赛或一个奖赏)
11、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都放在教师身上,把教师看成是支配自己的外在权威人物
12、插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分散了对完成任务行为的注意
(五)、慎重处罚
在一些教师看来,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处罚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可以让学生记住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但是,惩罚只教人什么不要做,却没有教人要做什么。教室里要有学习行为发生,就必须要有常规和控制。
不同的教师会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有的教师其意念强施于学生,以外来的压力来刺激学生,以惩罚迫使学生屈服,这使得问题行为永远存在,学生逐渐抗拒教师,甚至对教师产生敌意;有的教师所准许的课堂气氛不是奠基于现实生活之上,学生无法从课堂上学到生活中所需要的规则,无法体验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也学不到被接纳的行为是需要自律的。
好的教师既不放任也不专制,他们不盲目的处罚学生,而是强调要使学生知道自由和责任是密不可分的,给予学生选择行为的自由,也教导学生选择了不良行为就必须承受后果。由于学生的错误行为往往是由于需要认可而受制于错误信念、想法(如寻求权利或报复等)而产生的,所以,教师,教师在处罚学生时,一定要进行诊断性思考。
诊断性思考包括了第一预感、搜集事实、隐藏因素(指诸如发生事件的学生背景资料,对学生心理、道德发展的了解,或对先前导火线的了解等)、具体行动(应当思考当纠正行为的命令下达后学生会有什么可能反应?纠正之后对未来的行为有何影响并考虑替代的行为方式,协助学生选择更好的行为方式,并给学生时间去证实自己能否做到)及保持弹性。
教师常见的沟通障碍
1、唠叨
加拿大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等曾在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中指出:许多教师都患有一种可以称为“唠叨”的心理疾病,而且越是资深的教师越感觉不到这种病症。
“唠叨”病的主要症状是话特别多、啰哩啰唆,并经常不分场合、事无巨细地指责学生,还认为自己一直是在“诲人不倦”。
请看“唠叨”病的常见症状:
一日之计在于晨。晨会课上,同学们都精神焕发,准备迎接新一天学习生活的挑战。可是班主任却开始了今天的第一场唠叨:
“吴刚啊,你的记性可真好!昨天忘记带算盘,今天又没带来!看来以后要找个医生来诊断一下,你是否真的患有健忘症!”
“看你们唧唧喳喳的,今天好像很开心啊?昨天你们的外语考得怎么样?!你们难道都不懂什么叫做羞耻?今天放学统统给我留下来补课!”
于是,学生原有的好心情被一扫而光,大家都开始感到:“今天比较领,比较烦!”
其实,如果把这些批评改在下午放学时进行,就可能减少许多学生的反感,效果也许会好得多。
“唠叨”病的根源在于教师本身对师生关系的错误定位。由于传统文化赋予了教师与学生的不平等地位,伴随着教学生涯的增长,教师一般会越来越习惯于维持自己的权威地位,越来越不在乎学生本身的心理感受。因为,不管你说什么学生都必须听。长此以往,一些教师就形成了这种自己感觉不到的坏习惯。
“唠叨”病的主要危害是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厌烦感,认为教师真是一个“烦老师”,一有机会就想从教师身边消失,因此教师即使有再好的沟通愿望也无法实现。
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有“唠叨”病的症状出现,教师首先必须反省自己的师生观是否正确。
其次应该经常考虑自己讲话的时间、地点、对象和场合是否适当,检查自己讲话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效率比”。否则,还真可能患上令人讨厌的“唠叨”病,并且逐渐演变成久治不愈的“慢性病”。
第八学时
时间:2015年8月29 日 内容:教师礼仪 教学预设:
2、强迫僻
强迫僻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将自己喜爱的观念或事物强加于人。另一种是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或事物强加于人。教师的强迫僻一般属于前一种。
一些教师常常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最好的意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学生。把学生视为灌输自己一切价值观的最好对象。
一个高二的学生虽然文理俱佳,但他很喜欢文科,打算在高三时转入文科班读书。这时,酷爱理科的班主任每天都对这个学生进行“策反”,翻来覆去地向这个学生灌输自己的想法:
“你啊,太年轻了。文科有什么好,学的东西都是空的,有时还要受政治的冲击,不像搞理科的人那么稳定。„文化大革命‟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过去说掌握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看来还是对的嘛。你看,出国的人也是搞理科吃香。所以,我坚决反对你学文科!
“有句古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后你一定会懂得我是真正的为你好。所以,不管怎样,现在我得全力阻止你的愚蠢想法。”
也许,一个未来的文科人才就此被扼杀在摇篮中。
跟有强迫僻的教师交往和沟通,学生不但不会有愉悦感,而且还会有剥夺了自由和自主权的感觉。所以,学生碰到这样的老师,只会产生“快点躲着走”的念头。
造成强迫僻的主要原因是以己度人,甚至还有些自恋和自大的性格。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对自己的自我意识作一些反省。
强迫僻的克服,主要是要真正懂得了解与尊重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教师经常进行“换位式”思考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当然,不断接受各种新思想、新理念,不断完善和塑造自己的良好性格才是克服这种心理障碍的根本途经。
3、角色固着
角色是一个社会学的名词。它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的舆论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所表现出的思维倾向、行为方式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许多不断变化的角色。如一位女教师就可能要扮演教师、妻子、女儿、媳妇、领导、职工、乘客等多种不同的角色。如果一个人不顾环境、场合等因素固守一种角色,就是角色固着。角色固着会给人际沟通造成较为严重的障碍。对于师生沟通来说,情况也是如此。
在迎接新世纪的班会上,同学们唱的唱,跳的跳,都兴奋异常。这时,同学们的胆子比平常大了很多。他们把一贯不苟言笑的校长也硬拉上了台。
这位校长接过话筒,勉勉强强唱了一首歌后,又恢复了平时的角色,用四平八稳的声调又开始作起了报告:
“同学们,今天大家都很高兴,我也很高兴。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今年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对我校在区里„争三保四‟的艰巨任务,大家一定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不能掉以轻心。大家要努力学习,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
于是,每个人的行为都开始拘谨起来,情绪也逐步降温,整个会场再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欢乐气氛中去了。学生们都在心里说:“这个校长可真不识时务,让人扫兴。”
要克服角色固着的心理障碍,就要学会调节角色行为,即根据身份、场景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举止。调节角色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难做到的。因为人人大脑里都有一套警戒调节系统,它会根据情况随时调节人的行为。
但如果在非常熟悉的人面前,这套警戒调节系统就会“渎职”,甚至连对方在对你有所暗示时还不能察觉。教师在他们的学生面前就经常会犯这类错误。因此,教师要克服角色固着的心理障碍,关键是要在司空见惯的场景中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经常告诫自己要“审时度势”,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成功的沟通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