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真功夫发展瓶颈及对策分析
真功夫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真功夫在国内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暴露了大型连锁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些问题,也遭遇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收集和分析,我们发现真功夫全球华人餐饮连锁还存在以下问题。
发展瓶颈
1.市场定位战略实施存在偏差
按照真功夫的市场定位战略,其最大的目标顾客群应该是关注健康的都市白领,并且促使这一批顾客经常性的消费,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这样的战略定位是十分精准的,真功夫以“蒸的营养专家”自居,宣扬“营养还是蒸的好”,营养健康成为其产品的核心概念和品牌的核心价值。而城市白领作为社会阶层中高素质、高收入、快节奏的人群,对营养健康的中式快餐无疑具有极大的需求和现实的购买力。而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长沙只有一家真功夫的门店,且位于流动人口密集的火车站,距白领所在的核心商业圈存在一定的距离(超出10分钟的步行外送范围),这使得该门店对城市白领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因此该门店的布局并没有很好地契合总公司的市场定位战略。
2.产品本土化、多样化、创新性不足
我国有川,鲁,粤,湘,浙,闽,徽,苏八大菜系,如何将“蒸的营养”与我国菜系多元化的制作手法与风味习惯相融合,也成了考验“真功夫”的一道难关。真功夫属于粤菜系,而粤菜广泛吸取了川、鲁、苏、浙等地方菜的烹调技术精华,虽自成一格,但还是与上述菜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粤菜口味讲究鲜、嫩、滑爽、生脆,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而湘菜口味偏重于咸、辣、酸,属重口味。通过我们的亲身品尝和对顾客的拦截访问,我们发现真功夫在迎合本地消费者口味方面做得还很不足,主要表现为不够辣,不够咸,而且绝大多数湖南人并没有饭前喝汤的习惯。真功夫长沙店的本地顾客很少,说明其“水土不服”的症状已表现得十分明显。
从产品种类看,真功夫的套餐选择太少,不能满足顾客的不同需要。特别是素菜只有生菜、西兰花和油菜心三种可以选择。在主打产品的套餐中,大部分都是配以生菜,其搭配显得十分单调。
从新品研发的角度看,真功夫的创新能力较弱,新品推出的周期非常长,不能为顾客提供持续的新鲜刺激。
3.产品性价比不高
尽管中式快餐品类市场,品牌集中度非常低,但真功夫面对的主要对手,不是“洋快餐”,而是其他中式快餐品牌。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真功夫的价格比一般中式餐厅稍高,与西式快餐持平。这使得其在本土化和多样性方面弱于本土中式餐厅,在新鲜感方面又逊于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
就具体产品和消费者的实际感受而言,真功夫也是定价偏高,很多消费者反映,真功夫菜和饭的比例不当,一部分顾客将菜吃完后还剩下大半碗饭,更让他们觉得不划算。许多人花同样多的钱却愿意选择麦当劳等西式快餐的原因,因为至少花钱多了一份新鲜感。
4.促销和营销力度不够
在促销方面,真功夫也做得不够。近年来,整个快餐市场都采取低价策略,麦当劳、肯德基也是优惠活动不断。但真功夫却没有推出多少有吸引力的促销活动。没有优惠券,学生卡的派发,也没有VIP卡等留住老顾客的措施。目前,真功夫的品牌文化主要集中在中国功夫以及相关的联想上,更多地是为了吸引消费者,而不是留住消费者。
即便是对其功夫文化和营养健康理念的营销,真功夫也不是十分主动和热情。根据我们的调查,真功夫基本上没有在本地电视台和报纸杂志上做过广告,也没有派发过传单,更没有在长沙举办过什么有影响力的活动,因此它或多或少还固守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生产理念。真功夫选择李小龙作为其招牌形象,但其宣扬的实际上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认真精神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干劲,这与消费者的第一联想——中国功夫还是存在偏差的。
营养健康作为其品牌的核心价值,由于营销力度的疲软,也未能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强有力的品牌关联和品牌联想。
5.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不高
中式快餐是明显的买方市场,因此提高顾客忠诚度是中式快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真功夫由于存在产品本土化、多样化和创新性不足以及性价比不高的问题,虽然顾客对其环境、服务、卫生基本满意,但由于菜品的口味不合意,很多本地顾客会选择和过往的旅客一样成为一次性顾客,因此其顾客忠诚度不高是显而易见的,这直接制约着其销售额的平稳性和提升空间。
6.经营模式单一,扩张速度缓慢
真功夫目前在全国已有371家分店,且全部为直营店,虽然直营店在企业经营早期有其固有的优势,但随着企业成长到现在的规模,这种经营模式的弊端日益成为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只采用直营营销方式,这样每开一家店都要自己投入大量资金,风险较大,最后由于资金紧张出现财务问题而停止营业,是很多中式快餐企业失败的重要原因。
目前已经出现部分潜在进入者紧跟“真功夫”随后,照搬“真功夫”模式,同样以“蒸”的定位,以低出“真功夫”的价格,去征战市场。因此若真功夫不加紧转变经营模式,加快扩张速度,通过运营的改善、地域的扩展来拉大与其他模仿者的距离,极有可能停滞不前,止步于此。
解决方略
1)提高区域覆盖率,优化门店布局。
真功夫作为全国连锁的快餐企业,目前仅有华南、华东、华北三大片区,与它的同行肯德基、麦当劳相比,其在全国的区域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是十分低的。以华中地区为例,真功夫尚未建立后勤中心。具体到湖南,真功夫仅在长沙火车站开设了一家门店,而肯德基有 家,麦当劳有 家,其覆盖率之低可想而知。若真功夫进一步将门店布局到CBD——五一商圈和大型商业广场附近,其市场定位战略将得到充分的实施,直接结果将是其在长沙的市场占有率和营业额的大幅增长。快餐业依靠位置传递产品,不同位置门店的商业潜力存在差异。真功夫在进一步扩张时还需优化门店布局,以提高其辐射作用和单店收益。
2)推进产品本土化,加强新品研发。
中式快餐有很强的地域性,为避免企业 “客居异地”、“水土不服”。企业应在保持主要产品的标准化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针对地方特色进行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真功夫目前在长沙提供的均为无辣或者少辣菜品,仅有的改进是免费提供辣酱。而这是远远不够的。真功夫应切实结合本地饮食习惯对真功夫的菜品进行必要的创新与改造,加强新品研发,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为门店业绩的攀升提供持续的新的增长点。
3)调整套餐搭配,提升性价比。
真功夫应该加快新品种特别是蔬菜类产品的开发的速度,并调整套餐中食品结构,使之真正做到营养均衡。增加素菜的份量,不仅可降低套餐的热量,也可降低成本,有利于套餐价格的下调。另外,可以根据消费者人群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特点细分套餐的种类,甚至可以提供个性化营养配餐服务,真正满足消费者的“健康”方面的需要。
4)加大营销力度,强化品牌效应。
品牌强大的奥秘就在于对品牌核心价值的精确定位和持之以恒的坚持。目前真功夫营养健康的核心价值定位十分精准,但其营销力度不强,造成其在长沙的品牌效应十分微弱。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和拦截访问,我们发现真功夫在长沙的知名度并不高,而且许多受访者对真功夫的名字存在误解。因此,真功夫应着实加强文化营销和绿色营销。为保留老顾客,还应进行让利促销和关系营销。
5)转变经营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真功夫应努力改变目前的经营模式,实现经营模式多样化。为加快扩张速度、拓宽销售渠道,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特许经营,这是实行企业扩张最省时省力的方式,而且是连锁企业大规模扩张的必由之路;二是实行多渠道分销策略,真功夫可在中心商务区打造方便的网络和电话订餐服务,为目标顾客群提供便捷省力的服务。三是建立战略联盟来进一步扩大市场。如与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为忙碌的司机朋友提供营养健康的美食。
小结:“真功夫”品牌的发展道路应该是:深化品牌的核心价值,增强产品创新能力,实现产品标准化、本土化、多样化与差异化相结合,加大创意营销力度,不断提升品牌形象,走品牌化和跨越式发展之路。
第二篇: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史文静 王常红
(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 河南 郑州 450007)
摘要
浅议中职教育发展遇到的问题及发展对策,避免中职教育不能长足发展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改革
近年来,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中职教育热迅速升温。从2002年起,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开始回升,到2004年招生达到566万人,呈现出良好增长势头,2005年以来招生快速增长,当年招生达656万人,2006年招生达到750万人,在校生达到1800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创历史新高,预计2007年这两组数字还会刷新。但在中职教育蓬勃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背后,我们也必须看到,就整体而言,中职教育尚未形成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促使中职教育增长的因素还不稳定,中职教育仍然是各类教育中最为脆弱、薄弱的部分。
据调查显示,生源不足、招生大战愈演愈烈;经费短缺,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就业率虽高,但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成为各地中职教育发展的三大软肋。
一是生源不足,招生大战愈演愈烈。一方面多数地方政府重视普通高中教育,把保持较高的高考升学率作为一项政绩。尽管上级对职业教育十分重视,但地方政府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等方面极力支持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仍然处在边缘化的位置,庞大的普通高中规模挤占了中职教育的生源。如某地级市2009年初中毕业12900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约9000人,约2000人进入社会,仅剩下约1900人进入中职。另一方面中职学校数量多、规模小,招生大战在所难免。由于教育、劳动、民政等部门多头审批中职学校,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而生源数量有限,各校在招生中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以吸引生源,其中少数学校采取不正当手段,如虚假宣传、给回扣等,导致中职教育招生秩序混乱,信誉下降。
二是经费短缺,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在职业教育上的投入仅次于义务教育。而在我国,各地政府对中职学校的生均投入低于普通高中。以湖北为例,2008年中职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779元,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881元;中职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204元,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250元,专项资金更是向普高倾斜。尽管中职教育学生每年收费2200元,但比普通高中学费、三限生收费、择校费、借读费等总收入仍要低很多,所以中职学校正常运行十分困难。据了解,一所在校生3000人的中职学校,在相当节约的情况下每年约有100万元的经费缺口。
教育经费的短缺直接影响了中职教育的整体质量。一方面,中职教师的工作量大,学生的素质下降让老师的职业成就感下降,在这种条件下很难引进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学校缺乏基本的实习条件。经费的不足使得学校无力改进教学条件,尤其是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简陋的教学设备根本无法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长此以往,中职教育将难以为我国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三是就业率虽高,但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据统计,近几年来好多中职教育的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远高于高职和本科的就业率,这被认为是中职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后据分析发现,这一数据掩盖着两个问题:一是任何一个初中毕业生,包括农村青年,只要他愿意外出找工作,都能找到一个低端的报酬较低的工作,而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大多数仍是低端报酬较低的工作。二是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沿海地区为主,过去是珠江三角洲,现在是长江三角洲。据某省教育厅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职就业35.4万人,其中本地就业12万人,外地就业23.4万人,外地就业比例在70%左右。从中不难看出,中职教育就业率高是一个虚高数字,中职毕业生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十分有限的。
三、中职教育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中职学校的教育如何以质量、效益、特色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正确定位其培养目标,构建办学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制订中专招生方案;以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这是当前中职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亟待我们进行思考与探索。如何办好中职教育,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供同行参考。
(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确
中职学校要想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首先要解决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笔者认为,中职教育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目标上,并以能力为本位,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肯干、够用、会学”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肯干”体现了德育标准; “够用”体现了专业要求;“会学”体现了发展潜力。并按照“适应市场,服务社会,立足当地,适度超前”的发展思路,重点在培养宽基础、复合型、智能型人才架构上下功夫;把学生培养成为“艰苦行业留得住,实操、管理都能干,转岗换位适应快,经过努力上得去”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要发挥中职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骨干作用,确保“基础牢,后劲足”的优势。只有这样,中职生才能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合理
“发展是硬道理”,“适者生存,强者发展”。从这意义上来说,专业建设的优劣决定了转型期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应对当前职业教育的严峻挑战,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改革和发展,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因此中职教学专业设置应重调查研究,面向经济,适度超前;专业改革应坚持“宽口径,多方向”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增设应注意“创特色,扬优势”等。
(三)中职教育的改革力度要加大
中等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教育,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思路必须是以市场需要为中心。在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围绕市场旋转。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满足市场需要是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中职学校教育应把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多功能复合应用型人才做为己任,在新形势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增加学生的就业岗位,提高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1、教法改革——突出教法的适用性。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现状,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才能增强中职教育的实效性。结合中职学生自身的努力目标,分别进行“学习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因材施教,分类教学”,让各层次学生可以“量力而行”,帮助中职学生树立自信心,确立学习目标,挖掘中职学生潜在能力,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
2、课程改革——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中职教育专业和课程必须根据地方及企业需要设置,这也是中职教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只有当中职教育满足了地方和企业需要,才能得到支持;有了支持,中职教育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所以,除了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外,劳动者还应具其他多种能力,如自主学习的能力、社交能力、职业道德、责任感和组织纪律等等。教学过程中,惟有这样,中职学校才能受到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当中职学校受到欢迎时,中职学校也就有了发展的原动力。
3、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突出以下几点:①、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以及执教的基本技能、技巧。②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并且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定期到企业、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永远保持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③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社会发展不需要读死书的书呆子,尤其对中职学生而言;掌握专业技能为就业打基础已成了求学主要目的,专业教师不仅可以进行理论教学还要能进行实践指导。
4、学校建设改革——突出校企合作订单式办学。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对师资、设备要求的特殊性,单靠职业学校本身是难以解决师资和设备需要不断更新的问题的。只有通过联合办学的方法,才能解决;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办学已是大势所趋。校企合作期间,企业可以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为合作学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中职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这样既解决了职教实训条件差的困难,又为帮助学生实现由实习到上岗的“零过渡”奠定了基础。
中职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创出“名牌产品”。要根据本校的优势,依据专业设置的近期和远期规划;按照“紧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充分考虑学校办学条件、办出特色”的原则,确定作为学校的拳头专业和特色专业;使学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中国的中职教育一定会蓬勃发展。
第三篇:真功夫品牌分析
真功夫品牌分析
餐饮企业的品牌包含两个层面: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品牌的总体。
在创立初期真功夫在东莞一直有良好的口碑,在进入一线城市后,同样的产品和管理,加上大城市更密集的人流量,按理说应该比在东莞更成功。但是事与愿违,一线城市的市场反应都比较平淡。
管理者通过对全国快餐市场进行调查,最后的结论是:真功夫虽然各方面资源都不错,但从品牌的领先性、国际性等因素看,真功夫品牌不适合于大多数城市消费者追逐时尚生活品味的需求。因此出路只有一个:重新构思真功夫品牌的营销之路。最终真功夫启用了新的品牌形象,来体现“征服自我,超越极限”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迅速发展的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健食补养生,加之近年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危机,让中国人对餐饮安全和营养更加重视。真功夫”巧妙地利用了“蒸”解决了中餐的标准化问题,能做到和洋快餐一样工业化生产,保证食物品质的绝对一致。“衣要布,食要素”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消费者追求的是一种健康的,合理的膳食关系。健康的,才是最好的,这一点亦成为消费者基本需求。真功夫在口味上清淡,注重营养,亦附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企业品牌形象分析:
“真功夫”采用了全球华人的偶像——李小龙的形象作为企业的主体识别符号。“他是身怀绝技的英雄、美食家,以“蒸”功夫享誉全球;他是天人合一,健康美学的倡导者;他武艺高强、体格健美、正气凛然,他的眼神充满力量,动作充满张力。最大化体现了功夫文化强身健体、修炼意志的精髓。真功夫以鲜明的功夫龙的形象扛起了中式餐饮品牌的大旗,借助功夫龙家喻户晓的形象,迅速建立品牌认知度,而相比麦当劳叔叔、肯德基上校,功夫龙天生具备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完美地承载了“真功夫”这个全球华人连锁的餐饮品牌。
真功夫建立起来了系统的品牌形象和视觉形象。从功夫人的形象视觉,到功夫不负有心人,营养还是蒸的好,视觉系统和品牌形象系统化,帮助真功夫完成了迈向中式快餐第一品牌的征程。
在人们的印象中,酷似李小龙的功夫人形象和“营养就是蒸的好”的广告语,以及真功夫靠蒸的标准化生产方式深入人心,成为真功夫的代表符号。
“真功夫”在各类广告宣传中特别重视企业统一形象的展示,如在平面广告、影视广告和企业网站中均出现李小龙形象或类似形象,而整体色系始终是红、黄、黑的组合。产品品牌分析:
真功夫全球华人餐饮连锁的企业品牌核心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理念和李小龙形象,而产品品牌中心是“蒸品”。这里的产品品牌不单单是指品牌化的餐品或饮品,而是由菜点品牌、服务品牌、环境品牌的集合体。而餐饮连锁经营的核心内容就是让连锁分店在企业品牌下不断复制产品品牌集合,以形成更为庞大的品牌体系,由于“真功夫”秉承“营养还是蒸的好”这一产品理念,所以其提供的菜点均为蒸品,在形态上多以液态和粘稠固态为主,在色泽上以清淡为主,多数显现为红色、浅黄和乳白。这一特征无形中成了“真功夫”独具特色的菜点视觉标准。企业文化分析:
从产品属性上,真功夫传承中华五千年的“蒸”文化,“营养还是蒸的好” 的产品理念无不显示着真功夫中式快餐的属性。从品牌属性上,真功夫的品牌标识就是一个体格健美、身怀绝技的中华功夫高手的形象,“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品牌理念更是出自中国经典言语。
可以说,真功夫自出生之日起,就与中国、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是站在中国餐饮文化和中华功夫文化两大高峰上的巨人。真功夫所流淌的正是中国文化,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 “蒸”文化、功夫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品牌的成功,不仅仅是要有良好的视觉系统,明晰的定位,关键还要有足以影响人们的理念和文化的凝聚力。真功夫一路征战,凭借功夫定位和一身功夫却是成为了中式快餐第一品牌,成为百姓熟知的一大快餐品牌。却成缺少了一份理念的号召力和文化内涵的凝聚力,让真功夫品牌略显单薄和后劲不足。时至今日,真功夫透露出来的文化却是少之又少,除了见过它们做过几个吹水三国的玩具,没见得多少文化的东西,被人们称作企业文化窗口的企业内刊也鲜见到过。
目前来看,真功夫的权威仅仅体现在其由“标准化”支撑的“规模”优势上,而在品牌塑造的关键点——功能价值上,却并不具备多少优势。
真功夫的核心价值,即“蒸的营养”并不仅仅是真功夫才有,许多其它中式快餐,尤其是粤菜也同样具备。所不同的是,真功夫只是在这方面最先进行了集中式、大规模的传播。然而,这种传播优势并不具备很高的进入壁垒,随着竞争的激烈,其它中式快餐同样可以、甚至变本加厉地复制、跟进。因此,真功夫即使暂时拥有规模优势,但长远看来,由于缺乏功能价值的支撑,这种规模优势最终将行之不远。
同时真功夫要成为中式快餐第一品牌,至少也要把自己的规模做到全国去。然而,如何将“蒸的营养”与我国菜系多元化的制作手法与风味习惯相融合,也成了考验真功夫的一道难关。并且随着洋快餐纠偏乃至本土化的逐步到位,真功夫的“营养”武器也将逐渐变“钝”。而无论是在资本、规模,还是人才、管理上,真功夫目前还没有任何优势。未来发展:
对于真功夫而言,中国餐饮市场巨大的商业机会依然存在,但未来的风险可能比过去的经历的还要多,发展的规模再大,远不如发展得更专业、更健康来得重要,尽管“做中国的麦当劳”看上去很山寨,但却是真功夫的产业梦想,这种梦想能否真正实现,对于真功夫来说,依旧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银行电子商务发展瓶颈分析
银行电子商务发展瓶颈分析
自1998年中国银行与世纪互联公司联合推出首家网络银行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相继已有20多家银行的数百个分支机构开展此类业务,但综合水平仍然较低,其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如下:
从经济的角度看。我国银行业电子商务的现有和潜在目标客户群较为狭小,业务品种不够丰富,盈利能力较低。原因如下:
社会思想观念和基础设施环境的桎梏。
首先,国外银行电子商务的兴起是以非现金支付和完善的社会个人信用体系为必要条件的,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基础。其次,我国大多数居民倾向于信赖传统的银行分支机构办理业务模式,据有关调查统计数字显示,我国86%的人表示不会以任何方式进行网上金融交易,全国用卡支付的消费额仅占全部消费额的2.7%。
再次,我国社会、企业及家庭的计算机普及率、入网率、信息化普及率还比较低,电脑普及率、光纤覆盖率很低,网络的吞吐能力非常有限。而且国内企业也普遍存在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化投入不足,经营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不充分等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国家重点企业的信息技术和设备累计资产仅占总资产的0.3%,与发达国家约8%—10%的水平相距甚远。这些自然使得银行电子商务的市场消费群体偏于狭小。
业务单
一、重复,缺乏创新和增值服务,盈利能力差。我国现在开展的银行电子商务主要集中于电子支付业务和网络银行两方面,距国际上通常意义所指的银行业电子商务尚有很大距离。A:电子支付业务形式包括信用卡、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电子支票等,但截至目前我国银行开展的主要还局限于信用卡业务,而很少采用对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等现在国际贸易金融界中广泛采用的支付形式;B:网络银行服务。我国网络银行目前的业务深度和广度非常有限,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分类标准,网络银行业务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基本业务,二是更高一级的业务(如个人融资理财、查询账户明细等),三是以互联网为营销渠道开展的业务,四是利用互联网交叉出手金融产品和服务。
现今,我国网络银行提供的服务最多只达到第二个层次,主要还是集中于传统银行产品的电子化提供,如提供在线交易支付网站,交易和账户查询、转账、代收代付、信息服务、申请银行卡等简单业务上。这些服务与传统服务毫无二致,所有的网上业务也均可由传统的银行柜台完成。此外,部分银行甚至只简单的将网站作为营销宣传工具对待而不直接提供服务。这样的网络银行相较于机构模式基本没有特色,更谈不上价值增值点,难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
从获利角度出发,此类银行卡支付、查询简单业务多属于免费项目,旨在吸引潜在客户,一般难以直接获得收益,其盈利能力根本不足以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可持续性不强。同时,无特色的金融服务产品也令各网络银行提供的产品服务功能出现同质化,导致低水平的恶性价格竞争和关系竞争一再重复,既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无益于银行自身盈利。
从技术角度看。我国银行电子商务安全性问题和各家银行网络无法顺利实施标准化数据对接等问题比较突出。网络经济时代,技术先进性安全性是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同样,这也是风险最为集中的地方。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安全性(包括确保银行身份的正确,确认客户身份和保证数据的保密性与完整性)时时受到挑战,信息资源无从交流共享,其阻碍在于以下几点:
从法律角度来说。银行电子商务的具体游戏规则尚未建立、健全,相应的一整套法律、法规发展滞后,有待于成熟和完善。而这些都是由于我国的网络经济正处于起步和初创阶段。时间的短暂、实践经验和案例的缺乏,社会心理准备的不充分都使得法律规范等配套上层建筑的建立还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从管理角度来说。在我国,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传统经营,社会信用问题始终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障碍,也是最难以通过银行自身的管理努力能够克服的障碍,因为,这是一个社会基础环境的问题。我国极度缺乏一个全面的社会信用评估体系,缺乏参与经济交易的社会各方主体的信用数据和信用流,这就使得银行电子商务参与者的身份确认和交易选择有了极大的难度,也为银行对于网上金融业务的管理出了一道难题。
深化银行电子商务的对策探析
宏观上,银行电子商务的长期发展需要加快基础社会环境建设,这就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全社会努力的双重作用来完成。
首先,有必要建立规范完善的一整套电子商务的法律体系以及从中央到地方的银行电子商务法规条例,专门规范高新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传统生产、销售等商务和金融资金流动的结合环节的经济行为,内容应涉及认证中心,数字签名、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电子票据的合法性、信息安全、网上企业管理、隐私权与知识产权保护、电子银行业务的市场准入,及网上交易的经济纠纷处理规程等法律问题,另外,国家还应逐步完善票据法、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等其他金融相关立法,为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其次,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这是银行电子商务发展的两大支柱之一。电子商务发展以互联网等电子工具为经济活动的虚拟媒介载体,需要高度的信用机制支撑,而满足此要求,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就必须依靠政府的引导、政策的支持。
最后,提高社会综合信息化水平,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从长期考虑,渐进式的培养全民网络消费观念、信用观念,并普及电子化货币。
微观上,各商业银行需要解决的则主要是业务和技术等方面的自身问题。
首先,适应新经济形式,重新制定和修改发展战略。传统经营式的银行应根据电子商务时代的新型游戏规则重新审视和评估自身的经营策略,例如:经营业绩,发展方向等,根据新的市场环境重新定位角色,正确认知市场和客户的现实及潜在需求,细分目标客户群体,明确业务领域、经营模式,确定新的发展方向和转变策略。
其次,为了提高客户规模和扩大盈利,银行经营方式应该实行传统渠道和网络渠道并存即“鼠标+水泥”的模式。在银行销售人员与客户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基础上结合以互联网等电子工具高效率、大批量、标准化处理业务的优势既可以解决大多数客户对纯虚拟银行的不信赖感,还有助于针对客户特定需要开发网上业务,充分利用银行资源及时予以满足。另一方面,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渠道在线下客户资源积累上各有优势,通过传统渠道和网络渠道并存的营销方式,可以实现客户资源共享,还能够转换不同服务渠道来维系客户。再次,进行业务创新,完善和丰富服务种类,全面扩大银行电子商务领域,打造“网络金融超市”,拓展并维系客户群,扩大利润来源。“客户中心主义”的市场化经营模式是每个服务型企业的必循法则,只有将“客户至上”完全融入银行经营理念和经营过程才能实现拓展市场的目的,这就要求全面了解客户的习惯、交易性质、工作方式等,真正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设计多样化的业务需求,扩充经营领域,力求“一站到位”服务满足客户所需,而不是只以银行自身的利益和安全性为出发点,这才能使银行电子商务真正成为金融服务价值链的增值点。
这样考虑,银行电子商务的功能就远不止于传统金融产品服务的网络化,除了发展多种电子支付形式得以收取手续费,网络银行业务还可以通过混合经营多样金融业务来获取除利差之外的中间业务收入,并进行产品组合创新来提供多种电子商务产品,例如:网络交易平台(internet portals)、身份确认服务(verifying identities)、电子账单(electronic billing),还有提供方便B2B电子商务的服务,发行电子货币和电子支票等。
另外,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充分重视人力资本的挖掘、培育和维系。“人”是作为服务企业的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既通晓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又熟悉金融实务
和管理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良好素质修养和职业道德情操的员工是商业银行电子商务长期发展的动力之源,所以,广泛招贤纳才,积极提供培训和各种再教育,建立一整套合理并能够维系、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于银行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加强银行网站的建设,加大对网络和其他技术设施的必要投入,统一规范建设标准,防范安全性风险。具体措施如下:
1)网站是银行从事网上金融业务的平台,而精心建立信息丰富,功能强大的网站,对页面、内容实行人性化设计,设置周到的使用辅助说明,帮助客户实现从“柜员服务式”到“自助式”的转变,这都能体现出银行机构的客户关怀。
2)选择先进的IT企业及其他行业结成联盟,通过协作交流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以便及时获取知识和技术的支持,从而提高营运效率。
3)在银行业内形成一套“标准化”的关于网络和其他技术设施建设方面的规则,减少网络建设无序混乱给各银行资源共享带来的阻碍。随着中国国家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设,以光纤通信为基础的宽带高速数字化通信技术和帧中继技术将妥善解决中心城市间的金融信息传递问题,使银行间资金支付效率大大提高。
4)增强安全风险防范意识,运用加密、防火墙等技术,建立开放型网络安全保障系统,提高网络本身的风险防范水平,构建完善的银行电子商务安全体系,制定一套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事中和事后安全稽核,以便及时监督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走电子商务之路确属明智之举,前途必定是光明的,但按照现实的情况,这条发展道路上也必然会存在不小的阻力,还有待于一一克服。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篇:餐饮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对策
餐饮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餐饮业发展非常迅速,根据餐饮行业协会统计,餐饮业的增长率要比其它行业高出十个百分点以上。可以说我国餐饮业正迎来一个大发展的美好春天,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连许多国际企业集团都看好中国餐饮的未来。但目前中国的餐饮业,尤其是中小餐饮业面临着许多困境,包括营销模式、管理模式、发展模式等诸方面。这一点,从泊来快餐品牌如麦当劳、KFC、必胜客等进入中国以来取得优异的市场成绩而国内餐饮却节节退守完全可以看出来,中小餐饮在面对外来势力,只有防守之功而无还手之力。要摆脱目前的困境,路在何方?
四大问题困扰中小型餐饮业
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小餐饮走连锁是必经之路。而中小餐饮业要开拓连锁模式,必须解决几个问题:
1、财务安全问题。餐饮业的特点决定了它日常财务的复杂性,每天进出的账目繁复,如果单纯的人工操作就存在诸多隐患,单店如此,连锁经营更是头痛的问题。
2、标准化问题。众所周知,中餐做连锁最难突破的是标准化问题,如果无法突破这一瓶颈就无法实现大规模经营运作。逸马首席顾问马瑞光表示,不少中餐连锁企业就是因为标准问题和连锁模式问题导致经营不善,比如马兰拉面、红高粱餐饮连锁等等。
3、先进性问题。先进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数据化,数据是最直观、明了的,通过数据,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进、销、存状况,财务报表、账务分析、日常运营等都可以通过数据及时到达管理层。
4、管理自动化问题。自动化管理可以满足及时、高效、客观等现代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要解决上面提及的四个问题,唯有采用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对数据的及时记录和保存保证了财务安全性;同时,信息化管理也可以保证实现标准化、先进性和管理自动化。餐饮信息化管理是指针对餐饮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整合,从预订、接待、点菜、菜品上传到厨房分单打印、条码划菜、收银、经理查询、管理层掌控、信息分析、财务状况等实现全方位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化。目前餐饮市场上使用的餐饮信息化管理系统大致有手工单据集中上传、PDA点菜和IC卡手持点菜、触屏操作等几种类型。餐饮信息化管理优点
1、保证财务安全。可对每日情况,包括营业、销售、成本决策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查询及分析报表功能,且账务信息记录完整,并能严格杜绝收银及账务上的“跑冒滴漏”。
2、节省人力。餐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由计算机可以控制整个流程,从客人进酒店到离开酒店,从定餐桌、开台、点菜、厨房加工、就餐提供服务、结账、清台、财务,到采购等流程都有计算机帮助,餐饮系统管理软件可减少服务员的人数,减轻服务员的工作量。
3、控制成本。餐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控制餐饮成本。餐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全程跟踪一道菜的流程——哪个厨师做的、客人点菜后几分钟上的、什么时候退回来的、什么原因,甚至这道菜毛利率,各个细节都能一清二楚。每到月底,也可以统计某一道菜,卖出多少份,用了多少原料,赚了多少钱。也就是说,每一种菜品的投入产出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控制好了餐饮成本,可以最大化地优惠顾客,长久地留住顾客。
4、提高效率。系统的快速反应可以提高酒店的工作效率,提高上菜的速度,减少上错菜、掉菜的机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库存管理可以做好仓库中物品的“收”、“发”、“盘”、“存”,对有保质期要求的物品通过批号和保质期的管理,提高物品周转的合理性,减少损失,最大限度地缩短物品出入库的时间,减少消耗,保证库存账面数据与实物量一致,为其他相关系统及时提供最新的物品库存信息;另外,利用厨房和点菜联网,包括有线或无线网络,每一菜单经餐厅或PDA点菜后,通过网络及时传送到厨房,以便厨房及时掌握所需,减少服务员的跑动,加快厨房出菜速度,提升服务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5、更加人性化的服务。餐饮管理系统软件在界面的设计上尽量做到人性化。菜单操作简单,界面直观,一般的操作都有提示,服务员使用起来很轻松。预定、接待和收银这三个界面里,都能显示酒楼实际的台位布置,并且以不同的颜色来实时显示台位的预定、开单或用餐的情况,这样酒楼的前台预定和接待的管理就更加明了、科学、有序。客人用餐完毕结账时,服务人员可到就近的上传机上打印出客人的留台单,以供结算用。结账由台面服务员同收款员配合完成。并可由收银打印出结算单;收银系统支持集团消费、会员卡、挂账、现金、支票、礼卷等多种付款方式,可根据酒店管理要求和在收银员权限范围内进行折扣和服务费的使用。
6、改善饭店的管理水平。餐饮的信息化系统先进性与灵活性完美统一能使酒店的管理迈向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使酒店的管理信息化、现代化、高效化、先进化、标准化、规范化,真正走进国际管理水平的行列。
7、提供管理者决策的依据。通过餐饮的信息化系统,总经理查询决策系统的功能非常强大,可以查询营业收入统计、员工业绩统计、人均消费额、翻台率等;可以以图形或表格形式进行各种分析:财务状况分析、营销决策分析、营业收入分析等。能对餐饮企业的经营起到全面的辅助决策作用。餐饮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面对餐饮信息化管理在中国未来的运用前景,不管餐饮经营者还是IT服务商,我们都必须前瞻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如何在未来更好地利用餐饮信息化管理或提供更加完善的IT 技术支持,我们都必须正确面对餐饮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只有科学规范的餐饮管理信息系统,才能真正高效地为餐饮现代化管理服务。管理系统科学规范是指信息标准化和管理的规范化,这在餐饮现代化管理建设中是最重要、最严格的要求之一。如不严格执行,就会信息不畅,使数据收集、加工、分析等环节复杂困难。因此,只有科学、规范的信息管理制度才能搞好餐饮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2、系统发展的规模化。针对餐饮企业特点,要形成餐饮自动化的规模发展,在系统开发方面应有一定分工。一部分软件产业人员集中力量,开发出预留数据接口、能实现二次开发的标准应用版软件;其次,针对不同企业的二次开发,根据各餐饮酒家的具体情况,在标准版基础上为企业量身订做,满足企业的特殊要求;第三,销售和服务人员专心做好销售工作、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
3、技术与理念的统一化。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餐饮信息化管理已十分成熟,基本实现了IT技术与管理理念的结合。餐饮信息管理要配合企业制度的改革,其工作的开展绝不是在现行的业务流程中增设一套并行的信息流程,或要求信息系统去模拟现行的业务流程,简单地代替原本手工完成的登记、计算、结账和收银等工作。餐饮业的信息化管理应将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