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19-05-12 13:1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效开展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效开展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篇:有效开展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有效开展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刘建梅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57000 [摘 要]实践证明,对听觉障碍儿童实施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发展其听觉和语言能力。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听力补偿的基础上,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和实施科学有序的课堂教学,同时指导家长开展家庭康复训练,使其能够开口说话,最终回归主流社会。

[关键词]听觉障碍儿童;康复训练;家庭康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残疾人事业越来越提倡“三早”的模式:“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而“早康复”的责任就落在了当代特殊教育从业者的身上。听障儿童康复教育是对特殊教育的深度探究和应用,它着重培养听障儿童的听觉语言能力。本文主要从实际的康复教学入手来探讨如何使听障儿童康复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语言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普通幼儿主要通过听觉途径来积累词汇和学习语言,而听障儿童的听觉途径被无情的阻断了,因此他们失去了学习语言的途径。如若不对听障儿童实施特殊的语言康复训练,那么他们语言的发展将远远滞后于正常儿童,甚至将终身丧失语言能力。如何对听障儿童实施语言康复训练,使其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采取如下方法对听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一、选配适合的助听设备,进行最大化的听力补偿是取得良好语训效果的前提。

配戴助听设备是听障儿童进行听力补偿的有效手段,听障儿童只有配戴了合适的助听设备,才能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

在助听设备的验配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进行听力保护。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是十分宝贵的,要给重度听障儿童足够的声功率,还应选择削峰保护型助听器。如果助听器的削峰过度,声音就会严重失真,听音清晰度变差;保护值过小,还会损害听障儿童的耳蜗,进一步削弱残余听力。其次,要进行跟踪观察。对助听器的戴用情况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是验配助听器程序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由于听障儿童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他们戴用助听器后的感觉,因此,验配助听器后的跟踪观察,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再次,要对听障儿童所配戴的助听器的参数进行调整。

二、根据听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和实施科学、有序的课堂教学

(一)抓住主要矛盾,实行综合主题教育

对听障儿童来讲,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最好的形式是听和说。其前提是听,只有听清看准,话才能说对。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主题教学的模式。所谓主题教育,就是从听障儿童实际出发,在一个阶段中围绕一个主题,让听障儿童通过充分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达到获得最佳的整体性效果。每周就一个

主题进行教学,主题依赖于生活实际。每天学习内容相互联系,且循序渐进地进行。如学习“苹果”,分4课时让听障儿童学习认识。第一课时是认识苹果,其中不但要学习说“苹果”,习得语言发音,还要了解苹果的颜色、形状等;第二课时学习拿苹果,并加一句式练习,“某某拿苹果”;第三课时学习洗苹果和“某某洗苹果”;第四课时学习吃苹果和“某某吃苹果”。通过一周“苹果”这一主题的学习,听障儿童不但习得了“苹果”的语音,认识了这一实物,同时也学习了围绕苹果而发生的一系列活动,理解掌握了动词“拿、洗、吃”,培养了认识苹果的综合能力,使听障儿童语言学习与全面发展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此外,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段,运用不同的方法制定不同的措施,指导学生认真听、反复看、重复说,有意识地让他们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进行语言交流、体会语言情景。正音方法多种多样,如模仿、多感官综合运用正音法、对着镜子练习、校正发音方法和口型错误等,在语言训练过程中都很实用、有效。

听障儿童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边听边说、边看边说,对于巩固语训成果十分重要。在语言训练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对学生多鼓励、勤纠正,少指责、多劝导,千方百计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想说、愿说、爱说、能说、会说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扩展听障儿童的语言。

(二)优化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活动形式

由于听障儿童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我们要注意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要遵循游戏为主的教学原则,做到在玩儿中教,在玩儿中学。同时,听障儿童又因听力障碍,只能借助于视觉、触觉和动感等多种感官以及其他协调活动来认识世界。只有让听障儿童利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有利于听障儿童获得知识、掌握语言、形成概念。

1、遵循游戏为主的教学原则,采取情景教学法

由于听障儿童比较好动,在教学中应采取情景教学法,运用游戏的情景,力求教育的直观性。如,我们在做角色游戏时可模拟真实事物,让听障儿童主动参与学习,从让我学到我愿学、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2、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康复训练

听障儿童因听觉受损,造成了他们发音和构音器官的僵化和不协调。为了让他们能达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就要调动他们的各个感官参与活动,反复进行语言训练。在发音训练前,要先做一做舌操,让听障儿童动一动僵硬的舌头,再结合反复有效的训练,使具有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的听障儿童获得康复。如认识“黄瓜”:在教发音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看并模仿教师的口型;然后让听障儿童把手放在教师的喉部、胸前,感受声音的震动和部位的变化;或用手感知教师口中呼出的气流,以了解教师发音、呼吸情况并跟着模仿。为了更直观地认识苹果,还可以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苹果是什么感觉,尝一尝苹果是什么味道。

3、设置情境,将康复教学融合到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

语言训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我们要打破以往在教室中上课的固有模式,带领学生到校外参观游玩。每个月教师都要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商店、公园、车站、超市等场所。出发前要制订一个计划,让学生看什么、学什么、说什么、写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掌握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语言,还能巩固课堂的语训教学成果。如听障儿童不能理解“想念”这个词的涵义,我们就组织听障儿童到山庄去旅游;白天,孩子们都被秀美的山色吸引,表现出的是开心与喜悦,可是到了晚上,很多孩子就开始哭闹起来,于是我就会借着这个时机问他们:“你们为什么哭呀?”“是不是因为想妈妈了呀?”从而进一步让他们理解“想念”这个词,并掌握其运用方法。

(三)根据听障儿童自身的特点来制定计划、实施教学

由于地域的差别、城市发达程度的不同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等,致使听障儿童与听障儿童之间也存在着许多的差别。有的孩子进入康复中心时的年龄较小、有的年龄较大;有的听力损失较为严重、有的只是轻度的听力损失;有的孩子智力发育水平较高,有的则较低;有的孩子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有的孩子对其他方面比较感兴趣。这些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将学生分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来制定计划和实施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他们能在不同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提高。

在教学评估中,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和差异,将评估的标准因人而异。只要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进步,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只要他们尽力了,就要给

予鼓励。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指导听障儿童家长开展家庭康复

(一)为什么要开展家庭康复训练

首先,家庭对听障儿童而言是最安全、最熟悉的环境,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因此,家中听障儿童最熟悉的物品,家长最擅长的行为就成为了孩子康复训练中最适合的内容。此外,听障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如若不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听障儿童在家中的这些时间就被白白的浪费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与漫漫的人生长河比较是非常短暂的,若想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就必须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其次,家长是最早接触孩子、最了解孩子、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观察孩子最细致的人。孩子刚一出生就能听到声音,如果是听力正常的孩子,只要给他声刺激,他就会做出反应。因此,只要家长了解一定的小儿生长、发育的知识,掌握一些简易的听力测试方法,大部分小儿耳聋是可以在家庭中被早期发现的。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的婴幼儿耳聋都是由家长发现的,这就为早期配戴助听设备和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前提。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象正常孩子一样活泼可爱,因此,他们对孩子能够回归主流社会的心情也是最迫切的,对待孩子的康复也是最有耐心的。

再次,要改变家长对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一些错误的观点和看法。有些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配戴了助听设备,并送到康复机构进行语言训练就完成了任务,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康复机构和康复教师的身上,而忽视了自己也应付出的那份艰辛和努力。因此,我们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也要告诉家长,他们才是孩子最好的康复教师。

(二)开展家庭康复训练的方法

多数家长在发现孩子有听力障碍的时候,内心都是一片慌乱和茫然,即便知道对听障儿童实施康复教育是最有效的、最可行的、唯一的方法,但却不知从何处着手。因此,要教给家长一些必要的、可行的、有效的康复方法和正音手段。

首先,要教会家长做舌操、呼吸训练和声气结合的训练。这是为了让家长带领孩子更好地、不间断地灵活他们的发音和构音器官,使声和气能够更好的结合,减少在听障儿童语言形成的过程中出现难以纠正的错误。在康复训练中最基

本的方法就是模仿法,模仿法就是让听障儿童简单地模仿发音。触摸法也是比较有效的一个语训方法,当家长在教听障儿童发音的时候,让听障儿童分别将手放在发音者的喉部、胸部或是腹部,让听障儿童感受在发音时各部位的震动和变化。

其次,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景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比如在吃饭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听障儿童做一点饭前准备工作,而多数孩子都是愿意帮大人做这类事的,家长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他说话,例如:“宝宝,把碗放到桌子上”、“这是米饭”、“给妈妈一个馒头”等。再如,当听障儿童准备睡觉的时候,家长可以反复地使用一些让孩子学会的表达方式和生词。当孩子脱衣服的时候,可以对孩子讲:“把衣服脱下来”、“把袜子脱下来”、“把枕头拿过来”等。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孩子灌输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语言,比如:“宝贝真乖”、“真是妈妈的好儿子”等。睡觉前这段时间是最安静的,正是父母和孩子分享美好感情的时间,这样,可以使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更加亲密。

除了前面列举的两个情境外,家庭中还有很多情境可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如:散步的时候,做游戏的时候,洗衣服的时候,刷牙、洗脸的时候等。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关系也最密切,因此,家长可以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场景和方式,不失时机地对孩子实施康复训练。

综上,只要我们对言语康复教学做了深层次的准备和研究,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适当的教学手段,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完善教学方法,并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听障儿童语训康复工作当中,抓住主要教学环节,充分开发听障儿童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发掘每个听障儿童应有的潜力,帮助这些听障儿童学会有声语言、走出无声世界,最终回归主流社会。

参考文献:

[1]黄昭鸣,周红省.《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刀维洁.《听障儿童康复教学教法》[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4.[3]卢晓月.《听障儿童言语康复技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4]吴立平.《听障儿童语言训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5]樊亚平, 孙华梅.《听障儿童康复教育评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刘建梅(1981-)女,山东省昌邑县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高级,学士学位,研究方向:特殊教育。

第二篇:第二章 听觉障碍儿童的认知与教育

第二章 听觉障碍儿童的认知与教育

第一节 听觉障碍儿童的感知活动与教育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感知活动的特点

(一)感知活动受到局限

1、听觉障碍影响了知觉的完整性

2、缩小了感知的范围

3、不能利用声音识别物体的某些特性

(二)不能利用声音进行定向

(三)听觉障碍使视觉发生明显的变化

1、视觉反应时

2、对物体的视觉认知

3、视觉补偿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4、视觉表象更清晰、更完整、更接近实物。

(四)触觉、振动觉和言语动觉更具重要性

1、触觉和振动觉部分地代偿听觉功能

2、言语动觉对听觉障碍儿童学习口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听觉障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一)听觉障碍儿童观察力的特点

1、自觉性差

2、缺乏选择性

3、整体性不强

(二)听觉障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激发学生观察的积极性

3、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4、尽可能让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感知和观察活动

5、应注意直观形象和语言的及时结合

6、科学地运用“观察教学”,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第二节 听觉障碍儿童的注意与教育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注意

(一)引起注意的刺激源主要来自视觉对象

(二)无意注意其主动作用,有意注意发展迟缓

(三)注意的稳定性较差

(四)注意的分配更加困难,较多地用注意的转换代替追的分配

(五)注意难以随任务的变化而适时转移

(六)有意后注意发展水平较低

二、注意规律在聋校教学中的运用

(一)从师生双向活动的角度,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1、唤起学生的期待心理迎接上课

2、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3、优化教学环境

(二)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教室环境要整洁、淡雅、物品放置有序

2、教师着装要讲究,课上课下有别

3、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适应

4、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5、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化、形象化

(三)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任务

2、严格要求,形成良好的教学常规

3、课堂组织要紧凑

4、防止疲劳产生

(四)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三节 听觉障碍儿童的记忆与教育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记忆

1、从记忆所依赖的分析器来看,听觉障碍儿童的视觉记忆优于动觉记忆

2、词语——逻辑记忆薄弱

(1)对语音的感知困难

(2)言语听觉与言语动觉的神经联系不复存在(3)与听觉张障碍儿童掌握语言的程度有关(4)与听觉障碍儿童对语言材料的理解程度有关(5)与强化的机会太少有关(6)与语言的个体保存方式有关

二、教育对策

(一)打好口语基础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识记活动

(二)充分利用无意识记

1、教学内容要符合听觉障碍学生的实际需要

2、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

3、创设情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努力培养有意识记

1、及时向他们提出识记的目的任务

2、要提出较远的识记任务

3、培养学生善于自觉地提出识记任务

(四)把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有机结合起来

1、及时复习

2、边复习边回忆

3、复习方式多样化

(五)运用科学的复习方法防止过多过早的遗忘

第四节 听觉障碍儿童的想象与教育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想象

(一)无意性较强,有意识相对薄弱

(二)想象富于形象性、直观性、逻辑性、概括性相对肤浅

(三)想象富于再创造,创造性成分不多

二、教育对策

(一)发展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

(二)丰富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

1、运用直观教学,注重亲身体验

2、因地制宜,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参观、游览、实验,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目的观察事物,进行实际操作,丰富活动经验。

3、抓住时机,捕捉景象,丰富表象

(三)讲究方法,引导学生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

1、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

2、巧设疑难,诱发想象

3、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四)陶冶学生的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

第五节 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与教育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

(一)听觉障碍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

(二)听觉障碍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三)听觉障碍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

1、时间更长

2、抽象思维发展的同时,仍表现出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3、两种思维呈现出均势状态

(四)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过程及思维形式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4、听觉障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二、教育对策

(一)把发展学生的思维放在教学的首位

(二)提倡启发式教学,形成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气氛

(三)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是发展听觉障碍儿童思维的关键

1、抓好“词——概念”的教学

2、合理运用各种语言形式发展学生的思维

3、在发展学生外部言语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内部言语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思维的最终目的

第三篇: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研究

目录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越来越重视,从理论研究、制度保障、社会参与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目前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问题。本文从我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和康复教育困境出发,提出改善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的建议,以期社会广泛参与,为自闭症儿童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我国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研究

关键词:儿童自闭症,自闭症康复教育

一、什么是儿童自闭症

(一)儿童自闭症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儿童自闭症的学名叫儿童孤独症,孤独症是它的书面语言,现在也把这类疾病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自闭症是一类神经发育障碍也叫心理发育障碍,也被称为大脑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它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在出生前,他的大脑因为种种原因,其发育或者某一个领域的发育就受到了影响,导致出生以后,他的各种发育的进程,他的语言,他的社会交往,他的运动等各种能力发育受到迟缓受到阻滞,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功能的障碍。

(二)儿童自闭症的临床表现

自闭症儿童多于三岁前起病,其中约2/3的孩子于出生后逐渐起病,约1/3的孩子经历了1-2年的正常发育后出现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

第一、社会交往的障碍。自闭症的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着质的缺陷,不同程度的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典型的表现是回避目光、对呼唤缺少反应、缺少与人交往的兴趣等。

第二、交流障碍。自闭症的孩子在儿童语言发育方面和非语言交流方面均存在着障碍。非语言交流障碍主要表现为交流的表情、动作、姿势很少,语言交流障碍表现为语言理解能力受损、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形式及内容异常、语调语速异常、言语运动明显受损。

第三、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患自闭症的孩子兴趣范围比较狭窄,行为常常比较刻板、重复,倾向于使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去应付日常的生活。另外,其他方面伴随的症状,情绪以及行为的异常。

第四、智力障碍。在孤独症儿童中,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三)儿童自闭症的诱因

第一、遗传因素。据研究表明,自闭症在同卵双胞胎中的共患病率较高,在60%-90%;对于异卵双胞胎则比较少见。在兄弟姐妹之间自闭症再患率仅4.5%,尽管比例少,但也表明存在遗传倾向。

第二、感染与免疫因素。据研究表明,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都可能导致自闭症,当孕妇感染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腹中孩子,增加孩子患自闭症的几率。

第三、孕期理化因子刺激。如果孕妇怀孕时有丙戊酸盐类抗癫痫类药物的用药史以及酗酒等情况,也会增加孩子自闭症的机率。

除此之外,情绪障碍、语言障碍、压抑、药物或饮食不适应也会诱发儿童自闭症。

(四)儿童自闭症的不利影响

1、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自闭症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是在人幼儿时期开始发作。如果忽略该疾病任由其发展下去,那么不光会影响到病人的生长发育,同时也会影响到人的日常生活。

第一、精神危害。该疾病很容易导致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下降,同时还容易出现精神封闭等状况。

第二、影响智力。幼儿时期发作的自闭症还会影响到人的智力发育。

第三、不能和人正常沟通。因为患有自闭症的人,日常生活当中的逻辑以及形式和正常人并不相同。可能他们的内心世界非常的丰富,但正常人是难以理解的,所以经常会做出一些普通人不能理喻的行为。

第四、影响神经功能。一旦在人幼年时期发作自闭症,就会导致人的神经功能发育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发展停滞的状况。

2、对自闭症儿童患者家庭的影响

(1)家庭经济压力

主要是自闭症患者在康复训练与教育上的花费。根据调查,月收入低于3000的自闭症家庭约占50%,而康复教育费用在低于3000元的家庭只占比约9%,康复费用普遍高于家庭收入。

(2)自闭症儿童父母心理压力

在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后,家长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应激反应,经历从否认到迷茫到愤怒到内疚到痛苦再到逐渐接纳的过程。而在育儿过程中,自闭症儿童父母由于缺乏照顾自闭症儿童的技巧,缺乏有效的亲子互动,得不到情感的正向回馈,不懂得如何处理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等,产生巨大心理压力。在自闭症儿童成长过程中,自闭症患者父母还会面临就医、康复、教育、就业等诸多问题,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阻碍都会使自闭症患者父母感受到社会排斥,产生较大心理压力。

(3)自闭症儿童父母身体压力

据调查发现, 自闭症家人患上心脏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等致死性疾病的几率是常人的10倍以上。同时,自闭症儿童到来的打击与缺乏相关经历与知识造成的无措,承受能力较弱的父母甚至会萌生弃养的念头。

二、我国自闭症儿童现状

(一)我国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

90年代到21世纪之前,我国儿童自闭症的研究正式进入全面探索期。20世纪80年代初,陶国泰教授在国内首次发现和诊断出4例自闭症儿童,并发表了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这是我国对儿童自闭症的初次探讨。1984年,陶国泰教授创立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不到两年时间共收治12例自闭症儿童。1987年陶教授在美国发表一篇题为“中国婴儿的自闭症”的研究报告。1989年,我国开始有了“儿童自闭症”的诊断。1990年,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才开始分析1986年以来所有确诊的自闭症患儿。

进入21世纪,我国对儿童自闭症的研究步入迅速发展时期。首先上升到国家层面。2001年,中国残联对0--6岁残疾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自闭症和不典型性自闭症成为精神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自闭症康复纳入《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的工作计划中。

2010年,以自闭症为题材的电影《海洋公园》在全国公映,为观众直观呈现了自闭症家庭的真实面貌。央视还曾在“新闻联播”中推出自闭症专题节目“自闭症儿童”,呼吁更多人关注和关心这一特殊群体。

为了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使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各地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中国残联据此制定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按每年人均12000元标准对自闭症患儿康复训练给予补助。

2016年的全国助残日期间,首次将关注聚焦于自闭症儿童,主题为“关注自闭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2016年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的主题定为“包容及神经多样性”,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美国自闭症之声联合北大、浙江工大等各大单位,齐聚央视塔下,共同为自闭症儿童点亮蓝灯。

2015年以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等编著,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支持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发布了三部,对中国自闭症儿童研究干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自闭症发病的严峻形势,给政府制定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自闭症领域里的科学研究进展,帮助自闭症患儿和家庭重获幸福;介绍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普及科学干预方法,促进行业规范;培养自闭症干预领域的专业人才,敦促高等院校尽快建立相关专业。

(二)我国自闭症儿童的现状

近年来,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Ⅱ》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自闭症患病率估计约1/68,自闭症人数超过1000万,0-14岁的儿童超过200万,并且每年以20万的数据增长。

根据2019年《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发布的数据,自闭症的发病率每年都在增长,中国目前有超过1300万自闭症人群,其中18岁以下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人数可能就超过400万。根据我国人口出生率,按1%来算,自闭症儿童的数量每年以接近20万的数字递增,可见情势严重,触目惊心。

三、儿童自闭症康复教育方法

(一)儿童自闭症一般治疗办法

1、心理疗法

自闭症本质上就是心理障碍疾病,因此心理治疗也很受重视,他们大多寄希望于这种疗法,期待在该疗法的作用下能真正挖出患儿心理上的“病根”,但是因为心理治疗持续的时间很久,需要患者能持之以恒。

2、饮食疗法

科学研究发现,奶制品、麦制品及粮食酿造的酒类中含有的谷蛋白和酪蛋白对患儿的大脑具有麻醉作用,影响到患儿的行为、智慧、情绪、痛感的极限以及对声音的敏感度,因而造成脑子反应缓慢。该疗法就是通过控制食用该类食品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3、高频音乐疗法

可以帮助自闭症患者调整身体状况,大大改进孤僻的生活状态。这种疗法能把孤僻的症状缩小到很小的程度,它的原理在于通过刺激听觉系统,达到刺激大脑的目的。

4、药物疗法

实际上,在自闭症治疗过程中,像药物治疗是最为常见,且这样的疗法往往要持续很长的过程。从更深的层面来说,药物并不能真正解决自闭症所带来的困扰,可能在药物的作用下会形成其他潜在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

(二)国际先进教育康复理念

1、要正确规划自闭症儿童的人生

很多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把上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作为孩子的人生目标,而忽略对其社会交往和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以及内心幸福感的涵育。其实,上学无非是他们走向社会的途径,而不是目的,因此,要不要上学和怎样上学,都应服务于实现孩子的人生大目标。基于自闭症的特殊性,自闭症儿童无论功能高低都应当确立的人生目标主要是:一,解决生活自理问题;二,能够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三,培养一技之长。这样他们将来才能独立生存于社会。至于具体目标的制定,则需考虑自闭症儿童的实际功能水平以及发展的不同阶段。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

很多家长过于关注自己孩子的缺陷和问题,一旦有什么不适当行为,就倍感焦虑和恐慌,这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更大压力。自闭症儿童首先是儿童,有着和普通孩子一样的发展规律,也有各自独特的闪光点。作为家长,最重要的就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想方设法使之巩固和光大。我们看到孩子的优点越多、鼓励越多,孩子的进步就会越大,这是许许多多家长的共同经验。如果看到的只是问题,这问题就会被更加放大。自闭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遭遇太多挫折,需要我们加倍呵护。

3、要有意识地培养自闭症儿童独立学习能力

爱孩子的正确方法不是包办,不能什么都替孩子想、替孩子做。有些家长习惯于以自己的想法来控制孩子,甚至课堂上来个客人回头看一下的自然反应也要矫正,结果把孩子训练成没有思想的“机器人”。这种方式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学习与成长的机会,而在结果上则只能加深加重他们对于家长的依赖。爱孩子就要用正确的方法使之不断受到锻炼,让他能尽早独立。

四、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困境

(一)治疗费用高

每年国家财政都会拨出一笔经费,用于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补贴。过去,孤独症儿童家庭想要领取补贴需要提供残疾证,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放开政策,只要家庭能够提供正规三甲医院诊断证明,就可以拿到政府提供的康复训练补贴。“国家明确规定,各城市每年应为孤独症儿童家庭提供每户一定的补贴,各地残联如果有资金可以再补充一部分。”

然而,在高收费的康复机构面前,“可观”的补助似乎也显得杯水车薪,更让孤独症儿童家长揪心的,还是自己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去了康复机构,仍得不到规范化的干预。在孤独症儿童患者中,只有不到2%的孩子能够进入专门的机构接受专业康复。

(二)行业无标准

孤独症儿童康复领域需要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众机构共同向行业标准看齐,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提升能力,最终促进行业整体建立好的口碑,将康复工作落到实处。如果行业缺乏专业人才,缺乏专业的老师和医生,就可能出现机构以盈利为主,高收费而治疗收效甚微的情况。

(三)缺少专业人才

从专业建设的角度上看,由于没有相关的专业设置,儿童康复老师所修专业基本上属于师范类、康复类、学前教育类、心理类、体育类,这些专业很大程度上跟儿童康复专业领域并不完全契合。因为专业门槛高,机构很难从社会上找到成熟的儿童康复人才,很多都得从零开始培养,而这类人才的培养显然需要很长时间。非“科班”的人从进入孤独症儿童康复行业到成为此行业比较专业的人才,成长周期一般是1~3年。

(四)父母抱团取暖

很多患者家庭由于经济原因或对治疗机构不信任, 会采取“抱团取暖”, 他们自己创办机构, 或独自在家庭开展教育康复活动, 但在实际中往往很难取得成效。

五、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建议

(一)把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纳入医疗保障体系

对0-16岁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康复训练费用予以一定比例的报销。为每一位自闭症儿童设立一定数额的受教育基金、特殊强化干预以及就业辅助基金,提高对自闭症患者及家庭进行补贴的标准及补贴的受惠面,让孩子有充分的机会学习、提升。设立自闭症儿童公交出行免费、看病绿色通道制度。

(二)建立大龄自闭症患者就业体系

建议多部门联合行动,根据自闭症患者患病程度不同,提供包括竞争性岗位、辅助性工作、专门供养及看护机构等不同的支持保障。对于认知和行为能力接近正常、生活可以自理和安全出行的自闭症患者,提供竞争性岗位就业培训;对于认知能力低于常人、无明显情绪问题、经过辅导和培训能掌握一定工作技能的自闭症患者,提供辅助就业的场所,如企业内专门设立辅助性工作岗位;对于认知能力远低于常人、偶尔会有情绪问题,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但在专业人员干预与带领下可以慢慢提高生活技能并逐步适应集体生活的自闭症患者,鼓励其参与部分社区的简单手工活动。

(三)建立自闭症社会生活与养护中心以及看护机构

目前,世界上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如日本的榉之乡,中国台湾的肯纳园等。建议民政和残联等部门制定这类机构的标准和管理认证办法,对该类机构给予营运费用一定比例的资助,保证每一位孩子的培训以及看护费用分拨到每个中心。逐步建立自闭症的早期筛查、诊断、康复训练的干预体系,建立自闭症示范康复训练基地,培养康复训练专业技术人员,为居家养护和需要提供上门服务的自闭症患者提供服务。

(四)倡导全行业实施科学救助,全社会给与接纳和关爱

倡导全行业对自闭症人群采取“科学干预、主动参与”的态度,以科学的理念认识自闭症,采取科学的体系和方法进行干预,积极主动参与救助,改善自闭症人群的社会境遇。引导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树立正确的“干预观”,对孩子进行早期抢救性干预、训练,不错失挽救孩子的黄金时期。以自闭症人群“生命全程”为视角,以科学干预为手段,支持自闭症人群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社会公众也应当去聆听、欣赏、接纳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去了解、理解、关爱他们。

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在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已取得可喜成绩,但仍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科普自闭症知识,共同传播科学理念,正确认识自闭症,包容和接纳自闭症人群,共同探讨与推进对自闭症人群生命全程发展的保障计划,增进自闭症人群家庭的福祉。

第四篇: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有效方法

——凉山州教育小专题研究

《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有效方法》实验报告

课题名称: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教育途径研究的方法 承担单位:凉山州机关第一幼儿园 课题组长:沙开琼

石红英

课题研究成员:陈静

郭梅

郑丽娟

陈丹

宾雪莲

摘要和关键词:早期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有效方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凉山州“以研带训,教育小专题研究”实施方案》是 “凉山州教育局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民族地区教师培训策略研究及培训指导行动计划”和“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在深化教师培训策略研究及前期子课题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州广泛组织开展以解决身边具体问题为目标的教育小专题研究活动。为了提高教师的教研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根据我园的情况,特拟定《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教育途径研究》的课题。

新《纲要》明确提出的:“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的其他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消除了幼教界长期对能否开展幼儿时期早期阅读活动的争议,但针对当前早期阅读存在的“只重文本识字阅读、或只重画本阅读”倾向,如何有效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教学工作,培养幼儿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困惑的问题。为探索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有效途径,积累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有效方法,我园早期阅读教研组拟进行《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教育途径研究 》。该课题经历一年现已圆满完成。

二、早期阅读的研究与实践方法:

(一)、培养幼儿对早期阅读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常利用晨间接待、进餐前给幼儿朗读语言优美、情节生动的童话、故事。朗读童话故事时必须咬字清晰,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朗诵也不能完全照搬书上的文字,可根据故事情节增添一些形容词或象声词,这样才能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能听清、听懂、爱听,渐渐地“迷上”那些丰富多彩的故事书。让幼儿知道图书里有许多好听的故事,会让人明白道理,这样幼儿就有兴趣去阅读、翻阅图书。对于小班的幼儿学习儿歌和故事时,不容易理解内容,就制作色彩鲜艳的图片和教具,让幼儿先阅读、理解、讲述图片、教具,这样幼儿学习就容易多了。如学习儿歌《春天来了》时,就制作多媒体图片让幼儿阅读春天来了后:房屋上的冰雪融化的情景、小河流水的哗哗的声音、小鸭子在水里游戏时嘎嘎的叫声等,这样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就学会了阅读儿歌。

在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同时,应该有意地训练幼儿认真细致、有条理、不怕困难、做事有始有终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的培养是和学习的兴趣相关联的。良好学习习惯既是顺利进行早期阅读所必须的。首先要让幼儿爱护图书,知道图书是我们的朋友,学习轻拿轻放,不弄脏、弄皱图书;其次要让幼儿观察图书的结构,知道每一本图书都有封面、封底,为了便于幼儿理解,可让幼儿把封面比作前门,把封底比作后门,中间就像是一间小房子。看书时,先把前门打开,然后走进小房子里去看故事,看完了把后门关上,有了这样生动形象的看书方法,幼儿就不会出现乱翻的现象了。另外要让幼儿知道看书要先看封面标题,文字阅读要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的顺序,并能按顺序一页一页地翻书。在指导幼儿翻阅时,教师讲一页,幼儿翻一页,讲到哪儿翻到哪儿,让幼儿直接感受画面与教师讲的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正确翻书的榜样。最后让幼儿学习用右手的食指点指或划指阅读,并能轻声朗读。

(二)、为幼儿创设丰富的阅读环境

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阅读环境能给幼儿以积极的刺激,加快其大脑的发育和成熟,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因此,在幼儿园环境的设计上,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选择幼儿喜欢的、蕴含着故事内容的画面作为背景,这样既能达到美化环境,又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效果。和幼儿共同合作,设计出 “春天的气息”、“汶川加油”、“遨游宇宙”、“我是小小设计师”、“北京奥运”等主题,从而可把教室装扮一新,幼儿们也被这些精彩的画面深深地吸引着,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看!春天多美啊!花开了,草绿了,燕子从南方唧唧喳喳地又飞回来了。

良好的环境就像无声的教师,引导着孩子向健康的方向成长和发展。努力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幼儿能充分感受语言魅力,潜移默化地接受相关的语言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1.宽松、愉快的阅读场所

一个宽松、愉快的阅读场所能让幼儿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与环境进行互动,从而加强早期阅读训练,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

(1)图书角

区域活动中,图书角已成为幼儿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它以开放自主的活动时间、空间,时时吸引着幼儿。他们将自己家中最喜爱的图书也带来放置在图书角里,与同伴一起欣赏,相互交流,在丰富班级图书内容的同时,也增进了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获取更多的阅读信息。

(2)能感知积累经验、主动探索周边环境

幼儿园教室的墙壁上,各个活动区域的布置都有幼儿的参与,做到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幼儿经常驻足观看讲述。高度和孩子的视线持平,让他们在不经意间不断感知、积累阅读经验并得到强化。

(三)、识字与阅读同步进行

1、创设有文字的学习环境,提高幼儿对文字的敏感性。幼儿对文字的敏感,是他们通向阅读之路的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创设这样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文字的无所不在地环绕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首先我们设置“图书角”: 注重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歌曲、故事、动物图画、游戏、玩具介绍等图书,让幼儿在记住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再学汉字。幼儿边听老师的阅读,边学习自己阅读。要求幼儿一行一行的仔细看,一个一个字仔细地认,这些图书文字都较简单,幼儿很快就能自己阅读。之后,幼儿也都喜欢重读这些熟悉的小故事,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对文字的认识。其次在幼儿的用品上制作文字标志,如,毛巾架、水杯架、床上贴上幼儿的名字。在幼儿的活动室、寝室里的物品上贴上一些文字标签,如、电视机、消毒柜、黑板、床等。充分利用主题墙饰、环境的创设,根据主题需要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学习认读一些常见的汉字:美丽的春天、太阳、柳树、小花、小河,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指导幼儿观察不同的物品来帮助幼儿了解文字的功能和重要意义。

2、渗透游戏教学法,让幼儿快乐识字。游戏是幼儿早期教育中的基本活动方式,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渗透游戏教学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教材内容,选择有趣的游戏,投放制作完备的学具,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学到知识。迷藏识字游戏。如认识“兔”“羊”“鱼”“猫”等字时,让幼儿闭上眼睛,可任意藏起一个字,然后让幼儿睁开眼睛,看看什么字不见了,说对了游戏继续,说错了教师出示字,再教幼儿任读后继续游戏。

踩字识字游戏。把学过的字写出来,画上圈,玩过小桥的游戏,幼儿说对了圈中的字可继续往前走,说错了就掉进“河里”了。

表情识字游戏。如教“笑”字时,请一幼儿笑一笑,可带动其他幼儿笑起来,教“生气”二字时,请幼儿做出生气的样子等。有趣的表情、动作加深了幼儿对字的认识。

动作识字游戏。如认识“走”时就走走,认识“跑”时就跑跑,认识“坐”“站”“弯腰”“拉”“推”等时都做相应动作。

“ 钓鱼”识字游戏。将认识过的字写在字卡上,字卡做成小鱼形状并别一个回形针,钓鱼竿上用一块小磁铁代替鱼钩,把字卡放在假设的“鱼塘”中,钓起来读一读,读对了才算钓着鱼,否则再放回池塘中。如:我们教师在早期阅读活动《握握手》中游戏的运用

“握握手”是早期阅读教材中一首有趣的儿歌——“两只小象河边走,仰起鼻子勾一勾,就像一对好朋友,见面互相握握手”。在进行这个教学活动时,我采用了一些游戏、音乐和模仿的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教学效果非常好。反思“握握手”的教学策略,可以对今后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有一些启示。活动一开始,我先营造了一个游戏的气氛。模仿大象的动作在活动室走来走去。孩子们立刻被调动起来了,学我用手挽成长鼻子甩来甩去,躬着腰有力的走着。这时我又变换了形式,开始与孩子们互动——用“长鼻子”互相碰碰、拉拉,身体互相轻轻的撞撞、顶顶。孩子们高兴极了,不断的和我、和他们的朋友进行“亲密接触”。开始部分以一种自然、快乐、参与、游戏的方式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做好了铺垫。

顺理成章的,一边继续大象的模仿动作,我一边开始念儿歌“两只小象河边走„„见面互相握握手”,声音忽高忽低,或粗或细,像象妈妈或小象一样。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便于记忆,我还用了很简单的旋律把儿歌唱出来。孩子们很自然的一边快乐的笑着、游戏着,一边开始模仿。几遍后我的声音逐渐变弱、消失,取而代之是孩子们童稚的声音,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基本记住了这首儿歌。这时,我又把游戏稍稍的调整了一下,由刚才三五成群的模仿变成像“找朋友”游戏一样,一一对应,根据儿歌的内容,一边念,一边做相应的模仿动作,最后一句“握握手”之后又去找其它的朋友。五六遍后孩子们已把这首儿歌掌握得非常熟练了。中间这部分避免了重复的枯燥,以游戏贯穿始终,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儿歌的学习和巩固。基于孩子们对儿歌的熟悉和喜爱,认识字宝宝,指字阅读儿歌等环节也进行得异常的轻松,孩子们掌握得非常好。

结束部分我用了一个“拔河”的游戏来收尾。孩子们自由组合成几组,两组相对,带头的两个孩子互相把手扣在一起,队伍中的孩子一个个依次抱着前边孩子的腰,两队互相拔河,比比谁的力量大。孩子们快乐极了,笑着闹着,整个活动掀起了一个高潮。活动结束几天后,还有孩子念念不忘要做小象拔河的游戏。

纵观整个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孩子们学得高兴玩得开心记得牢固,活动形式新颖活跃、参与性强,对于以前相对安静和单一的早期阅读活动有一定的突破,对今后以游戏开展阅读活动形式的丰富多样性也给我很大的启发。

(四)、围绕故事展开早期阅读活动,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1、学前阶段,故事是儿童阅读的主要材料。因此,我让幼儿慢慢适应故事文体特征以及其中包含的一些基本成分,都会有助于儿童建立起基本的阅读策略,我班每天给幼儿看故事书的时间养成阅读图书的习惯,让幼儿口述自己听到的或看到的故事,在幼儿听完故事或看完图书之后适当提出有利于他们反思和质疑的问题。如:“爱话画画的公主到底画了什么呢?”“小树叶还可以飘到哪里去呢?”“如果你捡到了钱你会怎么办呢?”„„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理解阅读内容。

2、我们还开展分享阅读的活动,即成人和幼儿、幼儿与幼儿一起阅读有趣的图书,同时鼓励能力强的幼儿陪能力弱的幼儿一起阅读。在与幼儿共同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动家长参与进来,帮助幼儿认识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进行认读文字的初步尝试。

3、选择适当的故事内容,匹配与之相适应的情境表演,使幼儿身临其境,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会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在幼儿情感投入的时候,教师提出相关目的字,幼儿就会很愉快地进行认读并且进行形象记忆。比如故事《小兔子找太阳》,我制作了小兔子、兔妈妈、小松鼠的头饰设置情境,让幼儿来表演,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表演过程中练习了故事中的对话,同时出示关键词:小兔、松鼠、灯笼、萝卜、气球、太阳等,提示故事的顺序,让幼儿再积极、主动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五)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

幼儿的阅读又不同于我们成人阅读,他们尚未达到凭借书面文字尽心阅读的地步,所以面对当今社会上大量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的图书时,我们该怎么为他们选择呢?到底什么样的图书才最能吸引幼儿,最适合幼儿的阅读呢?

(1)适合幼儿看的书

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这就决定了幼儿读物应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因此,幼儿读物的图画色彩要鲜明,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图画内容应简单、具体、生动有趣,以引起幼儿的兴趣。所配的文字应优美简练,以利于幼儿的理解,并从中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如《幼儿画报》、《嘟嘟熊》等一些故事书,都很适合幼儿观赏、阅读。

(2)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书

幼儿时期,是幼儿获得知识,获得教益的最初期。获得的知识、教益是否全面,是否正确,对幼儿以后的人格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幼儿阅读的图书不管从品种、内容来说,都不能过于单一,应涉及面广一些。如《白雪公主》、《丑小鸭》等童话故事,《看图识动、植物》、《看图识字》等知识类读物,以及《幼儿智力世界》等启智类读物,都较能满足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及迅速发展的语言、智力需要。

(3)幼儿喜爱的、乐于接受的书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从兴趣入手,激发幼儿的内部动机,可以保证幼儿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积极的阅读效果。因此,选择一些幼儿喜爱的、乐于接受的书,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我们给幼儿准备的《幼儿画报》、《东方娃娃》,小朋友自带的《哪咤传奇》等都是幼儿爱不释手的图书。可见,要帮助幼儿奠定自主阅读的意识,就要让幼儿将阅读看成是一种需要,这样他们才乐于阅读。

三、实验的成果

(一)教师的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专业成长:

1、定期进行教研活动,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活动中主要阅读有关的早期阅读的文章,如:《培养幼儿阅读兴趣和能力》、《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互动反馈策略》、《早期阅读,你了解多少?》、《培养孩子早期阅读的六个“要”》、《引领孩子阅读图书——家长与教师的职责》、《早期阅读的好处》、《爱上阅读,爱上图画书》、《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组织特点及质量评价》、《如何开展早期阅读的拓展活动》等。

2、每期进行早期阅读公开课的展示和研讨活动,探求阅读活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共上公开研讨课5节。

3、教师经过自学和互学共写出经验文章8篇,反思10篇,教育教学案例10篇。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幼儿的变化;

1、我们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后,培养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养成了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主动、专注地阅读图书,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能力,不同的读物让幼儿受到了良好的文学作品熏陶,同时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幼儿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的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词汇丰富,知识面广,更加懂礼貌,善于表达。

2、通过早期阅读的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标记和文字符号有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敏感性。在学习中自然而然的学习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自然的识字奠定了幼儿一生爱读书,会读书的基础;幼儿经过三年早期阅读的学习,可以轻松识字一千左右的常用汉字。幼儿进入小学后学习习惯好,学习效率高,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

联系人:沙开琼 电话:*** 邮箱:346365688@qq.Com QQ:346365688

第五篇:对儿童早期经验的研究与思考

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早期经验的分析与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组

刘芳

摘要: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早期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有各种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心理学进一步研究显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儿童早期经验和教育的不利影响并不是不可逆的,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相应的发展任务。因此应为儿童营造适宜的早期经验环境,以便儿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早期经验 教育 无论东西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许多人都相信早期的生活经验比后期的经验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更深远的影响。《礼记·内则篇》中就有注意针对儿童年龄和性别特点进行不同教育的记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生最初的几年最为重要,因为儿童年幼且温顺,这一阶段是在儿童身上留下永久印记的时期。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一日之气候,多孕于崇朝;一生之事业,多决于婴孩。” 并且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虽有些偏颇,但也充分说明了一个人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一、有关早期经验的理论

(一)蒙台梭利

在教育史上,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高度重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应 当从儿童刚出生的时候开始进行,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内,儿童的可塑性最强,无论从智力或 体力方面的发展来看,这个时期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儿童在1至6岁期间所采用的学习方 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儿童在幼年期的智力发展是异常迅速的,我们万不可荒废这段宝贵的时间。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有几个所谓“敏感期”。在敏感阶段,儿童接受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儿童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敏感期在儿童学习、说话和走路时体现得最明显。如果父母亲意识到这种敏感期的存在,他们就能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

(二)弗洛伊德

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很重视童年经验或亲子关系,他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年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力必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此区域称为性感带。根据这一思路,弗洛伊德把个性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五个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各种经验决定了他们成年的人格特征。

例如口唇期(0~1岁)婴儿的口唇活动如果没有受到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慷慨、开放和活跃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婴儿的口唇活动如果受到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依赖、悲观、被动、猜疑和退缩等消极的性格特征;肛门期(1~3岁)幼儿大小便排泄对成人的人格有很多的影响。肛门排泄活动如果不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肮脏、浪费、凶暴和无秩序;肛门排泄活动如果严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清洁、忍耐、吝啬和强迫性;性器期(3~5岁)阶段儿童的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如果获得正当的解决,儿童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念,导致超我的形成和发展,就会形成与年龄、性别相适应的许多人格特征。

而且弗洛伊德把口唇期、肛门期和性器期这三个心理性欲阶段称为前生殖阶段,他认为它们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弗洛伊德指出成年人格实际上是在人生的前五年就已形成。这些理论从生物学或性本能的角度说明人的早期经验在人的人格形成和潜能的储备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强调家庭关系和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意义,尤其是提供了一个理解儿童情感问题的理论框架。它是第一个强调早期经验对后期发展意义的心理学家。

(三)阿德勒

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儿童在四五岁时已形成了个体的生活风格——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并且终生以相当稳定的方式维持此风格。它是以原型的方式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儿童自己还意识不到。原型的内容包括人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等。至于儿童形成的是什么样的生活风格,则要取决于他的生活条件和家庭及社会环境。其中,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十分重要,它是第一种社会关系,为儿童以后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提供了参照,是影响孩子合作能力的重要因素。“只要母子关系是扭曲的,我们通常就会在儿童中发现某种程度的社会缺陷”。如果儿童体验到某种自卑感,那么他对这种自卑感的补偿就是他的生活风格。如果他把某人作为自己的榜样,或把某种现象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那么他的生活风格就会在这种追求中得到发展。因此,尽管人们生存的世界是相同的,但由于每个人生存的具体环境各异,便形成了每个人各自不同的生活风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此外,阿德勒认为父母溺爱或忽视的教养方式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情结和错误的生活风格,对出生顺序不同的孩子所采取的不同的对待方式也会影响其人格发展。

阿德勒还认为,每个人在一生中必须树立牢固的社会兴趣,才能解决人生所面临的三个重大问题,即职业活动、社会任务和爱情婚姻。它们能否得到正常发展则取决于儿童时代母子相互作用的性质,它深刻地影响着儿童长大后对待他人的态度。阿德勒指出“活动程度”影响着个体心理发展的形式和水平,而个体的活动程度是儿童在生活早期经过任意创造而开创的,它一旦形成又会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阿德勒的理论从一个侧面部分强调了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早期经验的影响及这种影响对人一生发展的作用。

(四)霍妮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的领袖人物霍妮尽管反对夸大早期经验的作用,但还是很重视早期的亲子关系的。“我将环境及其困难置于问题的中心。但在全部环境因素中,涉及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一个孩子成长于其中的人际关系。‘神经症’最终是由人际关系的障碍决定的。”这种障碍往往首先存在于神经症病人童年的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亲子关系之间。

儿童必须得到成人的帮助才能满足需要,如果亲子关系是积极的,父母能给予真正的温暖和爱,那么儿童就易得到正常的发展。反之如果儿童没有得到真正的温暖和爱,安全感就会受到威胁,并产生对父母的敌意。霍妮将这类父母行为称为基本罪恶。一个儿童的父母如果经常表现出这类行为,就会使儿童产生敌意。霍妮称这种敌意为基本敌意。

这样儿童就陷入一种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的不幸处境之中,由于无能无助之感,由于害怕,由于敌意所导致的内疚之感等等,使他不得不压抑这种敌意。基本敌意及其压抑使人陷入焦虑,霍妮称之为基本焦虑。它指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潜伏着危险,这是一种内心不知不觉地积累并到处蔓延渗透的孤独和无能之感,一种自觉渺小、无足轻重、无依无助、被抛弃、受威胁的体验,一种置身于一个充满欺诈、嫉妒、背叛和荒诞的世界中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一块随时有可能滋生神经症的肥沃土壤。霍妮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儿童的早期经验,尤其是亲子关系,对人一生中患神经症的基础作用。

(五)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个性发展必须经历几个固定不变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内,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不同时期,这个任务是不同的。具体地说,就是要解决一对矛盾。矛盾解决得好,则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如果矛盾解决得不好,则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埃里克森的8个阶段包括8对矛盾: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2.自主感对羞怯感(1—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同一性获得对同一性混乱(青少年期)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人早期)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人中期)8.完善感对失望感(老年)

每个儿童完成任务,解决冲突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发展的结果和过程也是多种多样的。一个阶段任务的完成有助于下一个阶段任务的完成。但是,如果一个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在下一阶段仍有完成的可能。在埃里克森提出的8阶段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如果在前三个阶段儿童的需要没有满足,儿童就会形成基本不信任感,阻碍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今后适应不良的可能性。但学前期之后的发展阶段对人格塑造也同等重要,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

二、早期经验的丰富与缺失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 个体在发育初期所接受的早期经验,对个体的身体发育、生理机能、知觉、情感、行为、动机、学习、社会化等各个侧面,具有持久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根据精神动力学派的观点,早期经验的最初效应,比以后遇到的同样经验所产生的作用更为持久,例如,童年期儿童对丧亲的刺激,可能导致其心理发展出现固着与退行,情感活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影响后来人格的整合。神经生理学的大量资料表明,在个体发育早期,若被严重地剥夺环境条件(主要指提供经验的环境条件),会对个体的发育和成长产生持久的影响。人的一生中,发展最显著的时期是出生以后的早期阶段,在该时期中,环境(经验)的影响必然会受到特别的重视。有关早期经验的研究,往往视环境与遗传的交互作用为主要研究目标,把发展作为动态的依据,以此与静止的过程相对应,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研究方法和发展理论。早期,各种感知刺激被阻断,个体必然会出现感知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性受阻,严重者甚至会表现智力发育迟滞。

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应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就孤儿院对儿童的影响作了尽可能详细的调查。1952年他发现:早期被剥夺了母亲照料的儿童,表现出消瘦的症状,并且几乎在各方面的发展都是迟滞的。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从动物出生到断乳期,对幼仔进行各种刺激,如电击、寒冷、噪音环境等,使幼仔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中。实验结果显示,过分强烈的刺激(强度大、作用时间长)会影响幼仔心身方面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出现呆板、畏缩、体质弱等类似人类心身疾病的症状表现。但是,如果实验中刺激量适当的话,动物在成熟后则显示出:情绪活动较为稳定,易于形成对目标物的趋避反应的学习能力,善于应付紧张状态、身体发育加速等变化。

把幼仔饲养在暗室内或采用隔离性的饲养方式,使它们处于社会信息剥夺或知觉剥夺状态。在该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动物,无论在知觉、情绪等活动方面,还是在学习能力、社会行为、母性行为等方面,均出现明显的发展受阻,甚至在成年后变换生长环境,要使该类动物的心理功能恢复到正常动物状态,仍明显地存在着困难,有的甚至表现出不可逆性的功能障碍。

让人类或动物在婴幼儿时期,处于一种丰富的环境刺激之中(人类的游戏活动和小动物的群嬉环境),往往有利于个体获得各种相应的经验,心理发展和身体发育成熟度高,情绪稳定,脑功能增强(动物的脑重量和脑神经树突显著增多)。在人类的实验中,对一些新生儿和婴幼儿用反复观看各种彩色图片、图形的方法进行刺激,以此作为实验组;另外选择一些新生儿和婴幼儿,不施加上述变量,作为对照组。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在图形识别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对人类现实生活中成长的婴幼儿早期生活经历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孤儿院中生长的幼儿,由于早期生活中缺乏双亲的爱抚,成年以后在行为和人格上容易出现偏颇;对于那些生活在正常家庭的儿童来说,如果父母充满爱意,亲子之间接触和交流多,容易形成稳定而健全的人格。

三、对早期经验的辩证思考

不少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经验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个体的心理发展受一系列其它因素的影响。但早期经验并不起着绝对作用。近几十年兴起的毕生发展心理学也不同意早期经验对以后发展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的观点,它主张人的一生的经验都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没有哪一个年龄阶段在发展中居首要地位。早期经验的影响可以被以后的经验改变。生命后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后期的各种因素。对艾立克森来说,则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关键期。近来,一些神经生理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也不同意儿童出生后的最初几年是心理发展关键期的观点,认为人的一生各个时期都很重要。

早期经验的作用在不同的领域有很大的差异。对某些心理功能和行为,早期经验是重要的,其影响可能会持续到终生,但对另一些心理功能和行为,早期经验可能并不重要,甚至对个体心理发展不起什么作用。并且早期经验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对事件的心理表征和内部体验。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情绪、个性的发展决定了儿童对所遇事件的反应,决定了早期经验对儿童影响的程度。

总之,在人生发展中并不存在一个“魔术般”的时期。终生发展心理学已经证实生长和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身的发展任务,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对下一个发展阶段产生影响。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导致积极和消极的行为和发展结果。早期生活的不利并不必然导致相对永久的心理和社会损害。事实是重要的发展阶段的任务的成功实现将有助于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但是,这个完成并不能保证未来发展的成功,也不意味着以前的失败不能被改善。实际上大多数导致不良发展结果的社会和心理现象都能够得到改善或解决。总之,人生各个发展阶段都有自身的发展任务,并因此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成功的发展取决于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任务的成功实现。

四、应如何为儿童营造适宜的早期经验环境 第一、胎儿环境。怀孕时母亲的情绪、压力以及胎儿的出生方式,其实都是生成胎儿早期经验的外部环境。大量临床数据证明,母亲的精神压力、忧郁情绪对胎儿的未来人格影响甚大,不同的分娩方式也会对胎儿的脑部留下不同的经验。国外现有一门新的心理学称之为出生创伤心理学,通过对大量成人的催眠术,都可以回溯到每个人生命的早期,甚至胎儿在子宫时的经验,发现越是早期的创伤经验(分娩之前),往往形成以后人格的核心部分,而出生之后的创伤,特别是三岁之后的创伤是位于人格的边缘部分。

第二、家庭环境。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及学习成绩,而且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正反两方面影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应当积极为孩子提供一个和睦友爱、富有亲情或情趣的家庭环境,尽量减少家庭矛盾,尤其是父母要成为孩子的表率,不为小事斤斤计较,做到心胸豁达、乐观,使孩子受到良好熏陶,减少焦虑及忧郁等不健康问题的发生率,促进儿童身心均得以健康发育。

第三、母亲的素质。

母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精神导师,是孩子灵魂世界的第一奠基人,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引路人,因此,家庭中母亲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据资料显示:如果是男孩子,男孩子的问题一般出在母亲身上;如果是女孩子,问题一定是母亲带来的。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母亲的态度是民主的,儿童的性格就是独立的、直爽的、协作的、亲切的、社会的、创造的;如果母亲的态度是专制的,儿童的性格就是依赖的、反抗的、情绪不安的、以我为中心的、大胆的。因此说明,儿童性格的形成与母亲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另外母亲的素质也会影响孩子的智商水平,据美国一份资料披露:父母均是小学文化程度的儿童平均智商为98.3;初中文化者的孩子智商可为103.3;父母高中毕业的孩子智商可为108.1;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的父母的孩子智商则达109.9。

第三,教育方法。

1.不要等待儿童自然成熟,而应适时地提供早期经验的刺激环境,让儿童充分活动与探索。

2.学习活动不要只停留在单纯获得知识和记忆的水平上,早期经验必须注意发展其观察、分析、综合、判断等智力活动。

3.从出生起就应在家庭环境中,入托儿所、幼儿园后,都应经常得到智力上的“激励”,刺激他们的好奇心和活动力,使他们上学前就有早期经验,为入学学习作好准备。

五、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2.桑标主编:《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3.刘芳:《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中州大学学报,2006年4月第23卷第2期。

4.缪小春:《儿童早期经验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心理科学,2001年第24卷第3期。5.黄路阳:《关于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早期经验和早期教育》,安康师专学报,2000年6月第12卷第2期。

6.谭雪晴:《精神分析学派的早期经验思想及在治疗中的体现》,山东精神医学,2004年第17卷第3期。

7.林玉芳:《比较心理学关于家庭教育中早期经验的研究》,8.章文捷:《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敏感期与早期教育》,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7月第19卷第4期。

9.隋美荣,王鹏,高峰强:《早期经验、早期训练与早期教育——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视野及其启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月第32卷第1期。

下载有效开展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效开展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劳动实践对智障儿童的康复教育(本站推荐)

    浅谈劳动实践对智障儿童的康复教育 许多老师对智障儿童进行康复教育时,往往只注重了文化知识或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技能的训练,使所传授知识过于呆板,脱离实际,这样往往......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实践与研究 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实践与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部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新《课程标准......

    开展早期阅读教育研究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5则范文

    开展早期阅读教育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清徐县东湖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阶段性小结现今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高度信息化成为社会的重要特征,掌握信息、运用信息是现代人必须......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联系(推荐阅读)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联系 第一章认识孤独症:概念·演变·症状第一节孤独症概念及其演变 当我们看到或听到孤独症《autism>这个词时,是否想到是性格孤僻呢?是否觉得他是不爱......

    听障儿童听觉和言语特征及其关系的研究与训练策略

    听障儿童听觉和言语特征及其关系的研究与训练策略 【摘要】:本研究对听障儿童的听觉和言语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听觉言语康复的难点,探讨听障儿童听觉和言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制......

    早期亲子阅读教育指导的实践研究论文(精选)

    早期亲子阅读教育指导的实践研究摘要:进入21世纪,面对高度知识化的未来,终身学习能力成为每个人最大的保障。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获得知识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阅读。阅读能......

    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特点与情感教育策略

    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特点与情感教育策略 永德县特殊教育学校 白占聪 [摘 要]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或者现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它主要通过......

    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与教学复习重点

    《智障 复习重点》 第一章 智力障碍概述 一、智力障碍的定义 ●我国的定义 ①1987年: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活动能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 ②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