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职的一门基础课,它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常用的数学方法。本文对进一步整合和改造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教法等,以适应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整合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1-0102-02
《高等数学》是高职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常用数学方法,并且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自学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对本院和兄弟院校不同专业的《高等数学》课教学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查阅了相关资料和文献,认为应进一步明确《高等数学》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整合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教法,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
确保《高等数学》课程的专业基础课地位
当前,高职数学教育中三对矛盾非常突出,即教学知识的起点高与学生数学素质低的矛盾,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矛盾。由于高职学生初等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加之数学本身抽象、枯燥的特点,使得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恐惧心理,教学质量难尽如人意。于是,从学校对课程安排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有被弱化的趋势,认为可以少学或不学这些难学的内容,让学生加强技能学习。例如,由于学生最后一学期要到企业顶岗实习,有些课程课时相应压缩,普通专业数学课开设教学时数140学时,占国家规定学时的70%左右,勉强能够满足课程学习的需要;而有的专业将教学时数压缩到70学时,占国家规定学时的30%左右,教师匆匆忙忙赶进度,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课业负担。有的教师为了照顾基础差的学生,大幅度删减教学内容,使得知识结构支离破碎,学生连专业课程学习需要的最基本的数学概念都没有掌握。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要提高思想认识,站在战略的高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地位,使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真正落在实处。一是必须保证一定的课时量。一般每周应4~6个课时,学习一年时间。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实现质的突破。对于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系统学习高等数学知识的机会恐怕以后很难再有。二是遵循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高等数学课程基本教学要求》,重新审视、整合、更新教学内容,通过降低难度、淡化理论、加强应用,使之既易于教,又便于学,更加贴近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又不乏体现高等数学的文化修养和实际应用的双重功能。三是对基础太差的学生,入学后即安排初等数学的课外补习辅导,并将辅导成绩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构建《高等数学》模块化课程体系
职业岗位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需求的多样性,《高等数学》的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笔者科学认识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能的内涵,对现行教材进行整合和改造,构建了包括“共用基础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
共用基础模块包括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数学软件简介,约需70学时(不含复习考试),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函数概念是描述运动变化的基本工具,极限方法是微积分学的基本方法,在函数概念和极限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微积分理论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一切理论成就中,未必再有什么像17世纪下半叶微积分的发现那样被看作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了。如果在某个地方我们看到人类精神的纯粹的唯一的功绩,那正是在这里。”微积分是高等数学的基础部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高等数学的宏伟大厦。微积分将教会学生如何在运动与变化中把握世界,将复杂问题归纳为简单规律和算法,它是现代文明人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按照“必需”的原则,笔者把函数、极限、一元微积分作为高等数学“共用基础模块”的主体内容。电子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使数学如虎添翼,也改变了数学应用的实践方式。为了使学生摆脱复杂的笔算和推导,有更多的时间更新知识,让学生尽早掌握以科学计算和作图为主的数学软件的应用,这也是“共用基础模块”的内容之一。
专业选修模块包括空间向量、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矩阵与线性方程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分方程、线性规划初步、数值计算方法等,笔者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用70学时讲授其中的部分模块(或其中的部分内容)。如果说“共用基础模块”遵循的是“必需”的原则,那么“专业选修模块”体现的是“够用”的原则。高职教育通过不同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不同职业岗位的高技能人才,而不同专业课程对数学的需求是不同的。例如,在机械加工、数控技术类专业的专业学习中,需要解决大量的空间计算问题,空间解析几何就是该专业的学习内容。因此,在讲解空间坐标轴的旋转时,重点应该是点的坐标定位,而不是复杂的曲面方程的推导和论证。在通信技术、电子电工类专业,在电路分析时需要利用矩阵的相关知识,矩阵与线性方程组就是该专业的学习内容。教学时重点不是矩阵的性质的证明,而是运算法则的应用。根据专业课程学习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需求,应精选基础的数学教学内容,掌握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有效的数学学习,获得学习专业知识的数学工具和能力。
改革《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都是经过系统的基础数学专业教育的,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基于过去的经验所形成的价值偏好与思维定势,会影响高职教育价值观念的形成。一讲数学,不顾今天学生的实际和高职教育定位,就自觉不自觉地追求体系的完整、逻辑的严密、计算的技巧,这成为制约高职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潜在因素。因此,应该更新观念《,高等数学》的教学要从纯数学转向“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应用数学”。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要适合高职学生智力因素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中要注重背景导入、例题引路,讲课时要直观通俗、定性描述,淡化理论体系,强化实际应用,重视形象思维,指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教师要了解专业的数学背景及数学知识的工程背景,使数学教学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才是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目的。
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让计算机走入高职数学课堂,应用优秀的数学软件,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把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和繁杂的计算技巧中解放出来。例如,几何画板软件可以实现几何图形的动态化和“形”与“数”的同步化。图形可以随意运动,图形的大小可以任意改变,并在变化过程中保持几何性质和图形间的关系不变;可以测算出“图形对象”的数值,并能把“形”与“数”的潜在关系及其变化动态地显现出来。基于几何画板的特点,把几何画板引入《高等数学》教学中,能使函数的性态、极限、导数、积分等抽象的数学内容直观形象化,从现象到本质,从抽象到具体,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和思考;此外,它能辅助创设学习情境,突破教学难点,渗透数学思想,丰富和扩展数学学习内容和形式,给予学生“做数学”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其发散思维和学习能力。只有革新过去单纯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突破和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才会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李广全.关于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9).[2]云连英.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8,(4).[3]马来焕.高等数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张顺燕.微积分的思想和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作者简介:
王波(1962―),男,陕西乾县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基础数学教学与研究。
第二篇: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的相关问题,提出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遵循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文章从课程设置特色化,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化以及课程整合科学化五个方面来论述,并列举了相关课程设置的改革案例。
关键词:园艺技术 课程体系 实践技能 课程改革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园艺基本知识,掌握园艺植物生产管理、良种繁育、植物应用和设计等岗位能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园艺产品经营、生产管理、花卉苗木生产、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产品贮藏加工等工作,或在园艺生产资料经销、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园林绿化施工、花艺设计与制作等领域自主创业。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形势发展与本专业特色,笔者分别从课程设置特色化,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化以及课程整合科学化这5个方面来探讨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立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特色化
该校园艺技术专业的设置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以培养浙江省湖州市及周边城市花卉企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以此为导向来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植物生产管理的特点,按照就业岗位群开设课程,突出课程设置特色化[1-2]。通过设定 “植物种苗繁育岗、植物生产岗、植物养护管理岗、花艺设计岗”四大就业岗位群,而建立起 “园林植物栽培管理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花艺设计”4大核心课程。
课程改革可充分利用学院师资资源和专业群优势,突破传统园艺以单一种植管理为核心的技能,而是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分方向的两大模块化课程,第一模块以培养园艺技术创新创业型人才而设置的课程模块(如盆景制作、园艺产品营销、生态农庄规划、园艺产品采后保鲜技术);第二模块以培养园林植物应用设计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如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制图和设计初步、植物造景、园林工程)。模块化教学模式可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就业面。
再如设立《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将课程从基础种植提升到绿化美化角度,注重生态效益,加强课程的实用性,与企业的高素质人才要求和环境要求相结合。《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与本校所在分院的环境艺术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建筑专业等存在着紧密的内在相关性,课程开发可促进所属分院专业间的交流和协同发展。紧跟行业需求,课程内容职业化
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性很强,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行业和企业岗位性的需求。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训练,积极探求校企合作模式或校研合作方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引进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共同开发课程。
例如,成立园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举行专业建设研讨会。一方面,邀请行业内专家、企业管理层以及教育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修缮,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实验指导书的修改等。聘请行业企业内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践课的兼职教师,将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职业化需将课程内容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联系起来,通过相关课程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园林绿化工”、“花卉园艺师”、“插花员”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所需的技能,从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综合素质,通过技能证书考试,获取就业岗位能力。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体,课程建设模块化
课程建设要突出模块化的教学特色,以培养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及拓展能力这四大能力分别来建立四大模块:职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职业技能课模块(专业技术课模块)、综合实训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拓展模块。
构建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合理配置,建立以模块为框架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把构成整体教学活动的课程分解为四大模块。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框架
■ 注重实践教学,课程实施项目化
项目化的教学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教学做一体化,以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以生产流程为主线编排内容,将知识点项目化。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获得职业能力。课程实施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展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实践技能。
比如《园艺产品营销》这门课,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领悟园艺产品营销相关知识及技能。课程改革结合该校园艺专业学生在大学生创业园创办的花店,学生以自主创业的形式接受不同程度的生产性承包和经营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生产和管理。又如,结合《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的教学建立插花工作室,任课老师扮演经营者角色,学生以插花员的身份为工作室打工。直接参与承接会议、宾馆、婚庆、开业典礼等的花艺造型和陈设。
另外,课程实施需充分利用学校园艺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基地。通过此平台,开展园林植物栽培实训、绿色食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等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研究、技术应用和创新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归并课程内容,课程整合科学化
一些高职院校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太过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安排的课程门类太多,导致单门课程学时数很短,实验实训课时受到排挤,学生学不到核心技能,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3]。因次,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归并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课程的整合上有多种融合模式可供探讨。
5.1 职业基础课之间的融合模式
多数园艺专业的职业基础课都存在“学科型基础课各为体系;专业服务针对性不强;理论过深而应用性不够”等问题。为此,可将学科型专业基础课适当融合,为专业大类提供基础理论服务。例如,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这两门课合并为植物与植物生理;将土壤肥料、农业化学、农业气象等课程归并融合为植物生长与环境。
5.2 职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的融合模式
在园艺技术专业中,部分职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专业课)指向性很清晰,且课程内容重复交叉得很多。将此类课程进行合理归并,删繁就简,既能避免课程学时的浪费,又能增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解决针对性问题。比如可将职业基础课中的遗传学、苗圃学与职业技术课中的园艺植物育种技术等课程整合为园艺植物种苗繁育技术。
5.3 职业技术课程间的融合模式
调研职业岗位能力,按照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的需求,将内在关系紧密的专业课程融合或部分融合,形成新课。比如植物栽培管理、花卉生产技术、苗木生产技术、园林绿化管理等课程进行整合,建成园林植物栽培管理及植物生产技术两门课程。又比如将园艺产品贮藏加工、植物采后技术、园艺产品营销学、园艺企业经营管理这4门课程中相似的内容进行归并,建立园艺产品采后技术、园艺产品营销管理这两门课程。
5.4 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职业化
园艺技术专业就业面应该是多方面的,传统农学专业在就业上会面临一些困境,为拓展就业面而开设的拓展素质的课程,需要在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内容上有所铺垫。
将与专业关系密切,且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基础作用的公共基础类课程职业化,也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4]。比如很多高职农业院校的园艺专业都设置了《插花与花艺设计》这门课程,此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美学欣赏能力以及一定的绘画能力,在公共基础类课程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应用美学、应用写作等课程建设,对插花与花艺设计这门课程的开展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5 行动体系课程的构建
行动体系课程的构建,是基于实践情境,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实践类课程体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作用,教师在行动课程体系中扮演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职业活动来掌握专业知识,获得实践经验和技能。
行动体系课程的建立,一方面要依托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比如园林植物修剪比赛、艺术插花比赛、组织培养比赛、花园设计竞赛等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的比赛,通过职业技能比赛,让学生交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眼界;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活动体系化,坚持课程与实验、课程实习、生产性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相结合,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即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融入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去。另外,教师需要设定开放实验课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适当机会可合并课程学时,带领学生参观花卉博览会或花卉苗木节等行业内交流活动,了解行业内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
参考文献:
[1]戴士泓.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3]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状况分析与改革建议[J].职教研究: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08):06-
08.[4]赵秀娟等.园艺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1(4):32-33+36.基金来源: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服务湖州地区园艺技术专业高技
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13JY05)。
作者简介:
周丽霞(1985-),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栽培与应
用。
第三篇:结合实际,浅谈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方法
结合实际,浅谈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方法
赵文莉
(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顺义
101300)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但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数学基础差,水平低,厌烦学数学的现状。文章从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现状出发,浅谈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字: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数学教学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大,学生的总体水平下降,并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考察近几年我院学生的入学高考数学成绩,发现我院大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较低,基础较差,初等数学知识掌握的不扎实,这就给高等数学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而高等数学作为高等职业学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一种众多学科共同使用的精确的科学语言,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和思维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宗旨,有必要对高职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对我院高职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现状做了深入的了解。总结出目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育情况大致分为下列几个方面:
(1)学生数学基础差。考察近几年我院学生入学高考数学成绩,分数偏低,05级各专业平均分中最高分为74.38,06、07级的最高平均分分别为73.13、73.66。08级为近几年最低,只有71.74。
(2)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差,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考试及格而不得不学,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
(3)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尤其是对于数学这门课程,大多数学生觉得枯燥难学,对数学不感兴趣,对学好数学毫无信心。
(4)目前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更多的还是课堂理论知识的教授,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不太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学生也不乐于接受。
二、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浅谈
1、教师思想的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但是又不同于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他们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他们应能熟练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它们能够利用自己的所学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而数学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基础,而且也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门学科。
高等职业教育应重视数学课,但是因为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数学课又不应过多的强调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而应将其作为专业课程的基础,注重其应用性、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增强学生就业的能力。因此,高职学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必须“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为原则,体现“联系实际,深化概念,注重应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数学的游戏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好一
门课程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自己擅长的且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艺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上课时有必要使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的目标,明确高等数学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仅仅把学习数学当成是种任务,不能从数学的学习中感觉到轻松和快乐,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纵观数学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数学和游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关系。游戏的精神一直伴随着数学的成长和发展,成为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了数学的发展:游戏激发了许多重要数学思想的产生,游戏促进了数学知识的传播,游戏是数学人才发现的有效途径。此外,游戏还在数学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如果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就像做游戏那么轻松和有趣,那么学生就不会再谈数学而色变啦。
首先,就数学知识本身来说,在传统数学领域和现代数学领域中都可发现大量赏心悦目的具有游戏性质的内容和问题。即使是一些深奥的、严肃的数学也带有游戏的情趣。例如,从16世纪以来,在微积分中人们对大量种类的奇形怪状的曲线的研究显然带有娱乐的性质。再比如在讲微积分中极限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古代哲学家芝诺四大悖论之一的“阿基里斯问题——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却追不上乌龟”。又或者让学生做一个游戏:将一根粉笔分段,每次都平均分成两段,看看一根粉笔到底能被分成多少段,能不能把一根粉笔完全分完?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极限的概念。
数学中几乎每一门学科都或多或少受到游戏精神的激发而得到发展。最典型的例子是概率论、图论的建立。概率论直接起源于一个关于赌博的游戏。17世纪,法国的一个名为德梅勒的职业赌徒针对赌博中常常遇到“怎样合理分配赌注”问题,向著名数学家帕斯卡请教。帕斯卡和费马在通信中各自解决了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和研究标志着不同于以往确定性数学的一种崭新的数学方法—概率论的诞生,它把纯粹偶然事件的表面上的无规律性置于规律、秩序和规则之下,从而成为人类的根本知识之一,并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又例如图论也是一门起源于游戏的学科,它起源于欧拉关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研究。而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解决远远超出了它的娱乐价值,由此提出的新思想则开辟了数学的一个新的领域—图论。当然游戏娱乐对于图论的作用并没有到此为止,此后许多著名的数学游戏成为图论和拓扑学发展的催化剂和导引,如哈密尔顿问题(绕行世界问题)、四色猜想等。
如果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能结合所教知识巧妙地设立各种“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能积极思考探索答案,不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的精神,而且构建了一座从具体形象到数学抽象知识的桥梁,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将不再是艰巨的苦涩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尽情的探索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
3、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为黑板、粉笔加教案的教学,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多媒体被渐渐引入到了各学科的教学应用中。在高职数学课上,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数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不能直观表示的抽象的概念、定理等通过图表、图像、动画等多媒体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解决了课堂信息量不大的问题,使教学过程灵活多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
4、介绍数学软件,结合专业课设立数学建模案例,增强数学的实用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运算能力和运算技巧的培养。而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业以后不会要求他们用严密的逻辑来证明一个纯数学问题或公式。数学是他们从事专业工作的工具,学数学主要是为了用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这种人才规格决定了使用数学工具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向
学生介绍一些数学软件,例如Mathematica,Matlab等都是数学上常用的软件,尤其是Matlab不单单在数学上有其强大的计算功能,在其他工科课程的学习上也有极其广泛的应用。
但是就目前高职院校的课时设置来看,大部分学校的高等数学课时并不富裕,所以将数学实验当成一门正常开设的课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在平时的理论教学中,适当科学的利用时间安排一些数学软件知识的介绍和讲解也是可能的,让学生熟悉数学软件,基本掌握数学软件的使用方法,针对数学公式及算法进行计算,能够求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和绘图。但是单单利用课上讲课时间所介绍的数学软件知识必经是有限的,所以应多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自学,例如可以到图书馆翻阅资料,或者上网查阅相关的信息。可是如何才能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去查阅资料呢?这就需要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与专业课任课教师进行沟通,针对专业特点,结合各专业知识设置一些数学建模题目,进行工作案例情景模拟,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或者协作完成。例如物流管理专业,可以设置一道关于求最小运费的运输问题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利用数学软件协作求解。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参考文献:
[1]鲍洁.新世纪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宇.浅谈如何进行适应高职特点的“高等数学”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2003,(9):7-8.
[3] T.Pappas, 数学趣闻集锦[M].张远南,张旭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赵文莉,出生于1982年4月5日,籍贯河南省焦作市。2005年毕业于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数理与信息科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09年9月开始于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至今在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从事高职数学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有较丰富的高职数学教学经验,并且在高职数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单位: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住址: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公寓 邮编:101300 电子邮箱:zhaowenli1688@163.com 联系电话:***
第四篇:对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對高職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建議 崔小珂
(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 467000)
【摘要】通過對目前我國高職高等數學教學中存在矛盾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議。【關鍵字】高等數學 教學改革 課程體系 教學模式 素質教育
高等數學是高職理科非數學專業的一門基礎課,其目的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學習專業課程提供必要的數學知識和基本工具,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嚴謹踏實的科學精神和意志,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長期以來,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各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出現了學生素質和水準的層次不齊,統一的教學模式出現了“好的學生吃不飽,差點學生吃不了”的不良狀況,這不僅加大了教學的難度,而且也極不利於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影響了優秀學生的健康成長。高職高等數學教學中面臨的幾個矛盾
1.1 傳統教學要求和專業發展的需求之間的矛盾
隨著高職院校專業的拓展和當代科學技術飛速的發展,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日益滲透到每個科學技術領域以及人文學科,社會對大學生的數學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高等數學課程內容過於側重演繹、推理、計算,而忽視了歸納、應用,過於側重高等數學中概念的幾何意義,而忽視了理論意義,即重理論研究,輕實際應用,學生在學完了高等數學後常常感覺高等數學難,而且常常不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在實踐中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1.2 智力開發與傳授知識之間的矛盾
知識是人們從實踐中得來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它是人類繼承和發展的寶貴財富,是推動社會進步和提高生產力的重要條件;智力是人的認識事物和運用知識、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等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既要傳授高等數學的知識結構,又要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素質。這就給高職高等數學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學生課時減少、教學內容不減與學生基礎薄弱的矛盾
高職高等數學學生由於招生生源的客觀原因,基本上都是大學錄取當中基礎較差的學生,現在的高等數學課時大都比以前減少(主要是由於學生進校較晚,加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實訓課較多等因素),使得高等數學教學時間得不到保證,高等數學又是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沒有減少,教學要求更是沒有降低,教師面對的學生的層次和要求也是不一樣。這樣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對高等數學的教學帶來了困難。
1.4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的矛盾
由於專科學校學生就業比較困難,所以很多學生都選擇專升本繼續學習,而高等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很多學生剛剛從應試教育的圈子裏解脫出來,由於專升本的要求,又必須面臨著心得應試教育,這對於高等數學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兼顧專升本的同學,又要提高學生的整體水準,這也為高等數學的教學帶來了問題。2 針對高等數學教學中存在的矛盾,建議解決的辦法如下: 2.1 優化調整教學內容和體系
現行高等數學的教學內容和體系,難以滿足各方面對數學越來越高的要求,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對高等數學的教學內容和體系進行調整和優化。改變的基本原則是:調整壓縮目前數學課程中一些經典的、但實際中又不常用的內容,開設一些反映現代數學思想的應用性較強的選修課。根據各專業的特點設置一些具有專業特色的“少學時課程”,濃縮精華,突出應用,以討論班、講座、學術報告的形式讓學生瞭解掌握一些現代數學思想方法。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潛能,提高他們自我掌握知識的本領,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能力。2.2 實行分層次、模組式教學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原則,高等數學也不例外。針對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的現狀,我們認為,因材施教至少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學生是材,高等數學教學要針對學生的基礎情況和個體差異而開展。目前,隨著我國高校大範圍的擴招,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數學基礎的差別越來越大,高等數學的教學不能還是同一個模式、同一種要求。教學要分層次、分級別進行。第二,需求是材,高等數學的教學要圍繞滿足各方面的需要而開展。這種需求又至少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高等數學的教學要滿足數學專業和後繼課程的需要。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既要培養社會適用型人才,同時又必須培養精英型的高科技人才。總之,無論是從學生本身的角度考慮,還是從社會需求的角度考慮,高等數學的教學都應該分層次、分目標進行。
針對現行教學模式的缺陷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可以嘗試在實際教學中採用多層次、多模組的教學模式。譬如,我們可以這樣做:
把高等數學課程分為三個基本模組:高等數學基礎模組、高等數學應用模組、高等數學提高模組。各模組的具體內容可根據各校的實際情況及特點而定。基礎模組教學內容的確定要以保證滿足各個專業對數學的需要為依據。基礎模組是高等數學中一些最基本的內容,對所有學生來講都是必修課。對這些內容,教師要精講細講,是學生徹底弄懂。通過這些最基本的數學訓練使學生掌握專業中常用的數學工具和基本的數學思想,一方面滿足後續課程對數學的需要,另一方面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應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用模組由於與專業或實際問題聯繫密切,其內容的確定可以由相關專業教師和數學教師共同商定,針對不同專業的特點設置相應的應用模組。這一模組的授課方式也可以相對靈活,可以採用集體討論或圍繞具體的問題開展。提高模組是針對準備繼續深造或者所學專業對數學有更高要求的學生設定的。因為目前高校專升本熱方興未艾,所以在確定這一模組的教學內容時,應充分考慮專升本大綱的要求。當然,提高模組的設置絕不僅僅是為了學生專升本的需要,在提高模組中應適當介紹一些現代數學的思想、方法或一些研究前沿的東西,使學生對目前最新的數學工具及其發展趨勢有所瞭解,以便他們日後自學。
2.3 開設數學實驗和數學模型課,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數學實驗的內容大多選自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和概率統計等數學課程,實際問題經淺化、簡化、線化處理之後,最終歸結為較為簡單的形式。其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通常介於常規數學課程和數學建模之間,是數學應用教學的過渡性內容。通過數學實驗,可以使學生對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有一個初步的瞭解。數學實驗課特別強調學生以動手為主,是學生以更直觀、更真切的方式感受課堂上聽起來枯燥玄妙的數學理論和數學原理,對實驗內容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這種新視覺、新感受會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興趣和熱情,更是提高學生應用數學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及早開設數學實驗和數學建模課,並努力把數學實驗和數學建模課建設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大陣地。結束語
總之,為了適應高職教育的發展需要,高等數學教學改革是必然的趨勢。改革中一定要貫徹“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高等數學的改革是一個龐大且艱巨的工程,需要教師、學生的共同參與,也需要學校各級領導的支援及相關專業系部的大力配合。本文是筆者在高等數學的教學改革實踐中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體會,希望與各位同仁交流。
第五篇: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新生来自全国大部分省份城市,成长环境差异明显,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按照成绩、地域等因素分班以后,如果不能很好的在自然班中搞好班级建设,尽快的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新生融入大学生活,不利于学生的成材成长;另一方面,班级建设不到位影响到学生工作远期目标的实现,弱化人本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加强一年级的班级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抓好班风学风建设,增进班级凝聚力,实现新生班级的实质性融合
针对新生在报到后由于环境、生活的改变出现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无法很好实现班级同学间交流这一状况,就需要充分利用好仲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组织班级同学过好第一个团圆节,为同学间的交流开辟渠道。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通过抽签等方法建立班级内部的互动联谊宿舍,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条件。开课后,在班级内部建立“一帮一”学习对子,结伴学习,互相促进,以学习促交流,实现学风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重视传统文体活动的开展,加强班级之间的交流,增进一年级的班级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具有好奇心和参与意识,但也很容易出现失落、孤独的心理状态,无法融入宿舍、班级生活。通过组织拔河比赛,班级间的球类对抗赛等传统性的文体活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形式上常规,但是这些活动可以将新生组织在一起,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很好的起到舒缓压力,排解抑郁的作用。有特长的同学可以充分的发挥特长优势,其他同学可以通过组成“亲友团”等形式融入活动其中,极大的加快了班级同学间的交流,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使新生在一种紧张但愉快向上的氛围内适应大学生活,逐步形成积极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各班的班级建设奠定基础。
二、以制度促发展,进一步完善班级建设中的制度性选择,为学生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班级建设中决定性因素。班级制度性建设是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为其搭建大学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平台保证。在关系班级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化,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上放弃传统的先期指定的方式。采用班级评议,高年级学生干部意见,辅导员考察相结合的“三三制”评选方式,以人为本,更加尊重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精神,为今后班级工作建立模版,进一步规范计票、监督、存档等环节,注重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构建保持班级公平公正谐和稳定的长效机制。通过班级工作规范化建设,使班级工作规范化框架基本形成,凡大事、会议有明确的操作方法和规范的记录,班级同学也日益适应这种阳光透明的制度选择,在生活补贴和学费减免评议过程中,各班程序到位,操作规范,顺利的完成了班级的评议工作,同时也为今后的班级推优和类似的工作建立了良性的工作模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感意识。
三、建立新生班级工作助理制度,设立新生班级的“学生导师”
班级工作助理是为进一步强化新生学生工作,探索大学一年级班级建设新思路的又一制度性尝试,是在人本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法的新探索。通过从二三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充实到新生班级中去,每个新生班级各配备男女两名同学担当班级工作助理。在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协助辅导员老师开展班级建设,充分的发挥高年级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经验优势,帮助新生尽快的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在新生报到之初,班级工作助理通过见面会、下宿舍等方式建立起新生和他们联系,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在军训期间主要完成对班级情况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熟悉学生的身份优势,迅速的了解班级的情况,特别是对贫困生的普查和发掘有潜力的优秀学生这样的工作,为助困体系的建立和学生干部的选拔做好铺垫。在班委产生以后,为以班级为单位的工作的开展和新生各班班级文化 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平时助理们以学生的身份多与新生交流,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情况,为新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提供指导。一方面助理们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了班级工作,视野更加广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作助理时得到的锻炼更为他们自身的班级工作积累了新的经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日益成长为学生工作的骨干,已有多名助理成为各自班级的主要学生干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们
成为老师工作的好帮手,成为新同学的贴心人和知心人,不断推动着新生班级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四、实行开放式的学生干部选拔模式,建立班级工作团队
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做好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生学生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新生班级建设的层次和方向,因此选拔优秀学生充实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是新生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同样也为了能最大范围的选拔优秀的学生,在新生入校之际,新生班级不采用指定临时负责人这样传统性的办法开展工作,而是采用了个人申请,分别考察的办法,确定一个大名单,组成几个团队,用无领导分组的办法组建临时班级管理集体,通过他们共同工作,由其自身的表现来自然完成其在班级中的定位。这样对学生干部的选拔由一个点到整个班级的一个面方向转变,在为更多的学生创造锻炼自己机会的同时,把选拔个别变为组建团队,走学生干部培养的群众路线,拓宽了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空间。实践证明,这种办法虽然在工作初期增加了工作量,但这种选拔方式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使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班级学生工作的骨干,为一年级的学生工作积蓄了力量,储备了人才,创造了条件。
五、组建班务参与会,充分调动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崭新的环境之后,面对新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在生活学习方面遇到挫折造成失落心理,特别是在班委、学生会、社团产生之后,许多学生没有了参与大学生活的渠道,开始进入“宿舍—教室—食堂—网吧”四点一线的生活轨道,对班级事务不热心,开始进入一个“无所事事”的怪圈,不热心集体,责任意识淡化,团队精神淡薄。为探索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充分的调动大一新生的参与性,使更多的学生融入自己的班级,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锻炼自身综合素质的新平台,在新生班级建设中引入班务参与会机制。班务参与会即在每个班内(60人左右)由每个宿舍推举一名非班委非舍长的同学,辅导员和班委推举三名同学,共计15名同学共同组成班务参与会。再由参与会、班委、舍长、辅导员共同推举参与会中的五名同学作为常委来组织参与会的工作。参与会作为班内部的“民间组织”身份出现,全部由非班委非舍长同学担任,最大限度的反映班级同学的意见和协助班级建设,成员定期轮换以保持参与会的活力和更好的反映同学意志,使更多的同学获得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这样以来,又从一个方面调动了班里很多同学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班级内部的交流和融合。通过班务参与会定期组织会议,征求同学意见,及时掌握个别同学的情况,定期选派参与会同学参与班委会反映同学意见;同时不定期的向班委辅导员反馈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及时解决同学反应突出的问题。由于班务参与会是由班级普通同学组成的,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种模式极调动了普通同学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为班级建设增添了活力,受到广大新生的欢迎。班级参与会与班委会、舍长联席会构成了班级建设的组织框架,成为班级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六、鼓励新生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精神,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在刚刚组建的一年级班级中由于学生成长背景不同,以及各地文化上的差异等因素使班级内部思想呈现多元特征,加之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陌生,往往造成班级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和共同的班级意识。注重班级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对促进班级意识形成具有实际的意义,而学生自身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思维,是特色
班级文化形成的不竭动力。同时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发展意识,把人本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以管理类某新生班级为例,这个班级贫困生远远超过一般比例,在入学初期就呈现出学生自我封闭意识突出,许多学生不乐意交流,对班级活动被动参与,班级氛围沉闷。针对这种状况,该班级在班级建设中提出了“打开心扉,相亲相爱,自立自强”的班级文化建设主题,在班级工作中突出“真情”,以真情感动人,以真情凝聚人,在生活总关心到每一个同学,组织同学搭伙吃饭,为班级同学募集过冬衣物,特别是在临近期末,贷款等没有到位,不少同学出现生活费紧张,这个班级同学在班委的组织下建立“班级爱心银行”在期末等同学们易遇到生活困难的时期,手头比较充裕的同学自发拿出一部分生活费作为基金存入“爱心银行”,银行行长及会计由生活委员和卫生委员担任。有需求的同学可按需提取,以解燃眉之急。“班级爱心银行”的设立,帮助许多同学解决了临时性困难,使班里充满了家的温暖和温馨,很好的促进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