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改的困惑与出路

时间:2019-05-12 13:1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数学教改的困惑与出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数学教改的困惑与出路》。

第一篇:中学数学教改的困惑与出路

中学数学教改的困惑与出路

古路中学

王历顺

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切为升学服务,教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这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教师为应付考试随便增加课时,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

近年来各地掀起了数学教改的热潮,教改成果不断出现,这是很令人鼓舞的。笔者近年来对我国数学教改的理论与实践作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发现在取得教改成果的同时,由于很多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数学教改未能全部按计划进行,以达到预期目的。在教改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必要提请教育界人士引起重视的困惑,这些困惑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数学教改便难以寻到走上正轨的出路。

一、数学教改的困惑

教改是教育事业的百年大计,是使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然而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数学教改实践活动,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如下一些使人感到困惑的现象。

1、忽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目前数学教改活动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重视知识和解题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极为令人担忧的现象,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识则是学生在走向社会后通过自学来获得。所以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不仅仅只适用于语文教学。

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冲击,在高、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迫于各种社会压力,目前教改实践中很多采用的是灌知识,讲题型,遨游于题海,教改老师有口难言,学生疲惫不堪。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被忽视了的问题。

2、教改活动中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数学教改的参与者多是各级教研员及数学教师,在这些教研员中,很多教研员很有理论知识,但却很少进行实践活动,多数教研员通过书本方面的学习掌握了很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具有教改方面的能力,但通常却是“关起门来做学问”,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另一种情况是很多数学教师,由于通过多年的教改实践,总结了一些教改经验,并且有些经验具有宣传、推广的价值,但限于自身的文化素质,难以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这些教师的教改活动一直处于自发的低级阶段,且容易出现“坐井观天”,成为“狭隘的经验主义”,以致于固步自封。

此外,很多教师的教改在盲目地进行,缺乏理论的指导,结果只能是理论的模糊导致实践的盲目,没有达到教改应该达到的目的。

3、教改过程中遇难而退或浅尝辄止。

教改,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事业,有些教师缺乏对改艰巨性的认识,缺少迎战困难的精神准备,一旦遇到困难,便不再进行教改,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还有的教师缺乏事业心,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改,正当在向纵深发展时,却浅尝辄止,悄然收兵,使本应结出硕果的教改不能深入下去。

4、教改过程中方向不明,缺乏创新或急于标新立异。

很多教师对教改的认识不足,因此在教改问题上方向不明,对于教学、教研、教改问题上不能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此外,有些教师缺乏创新精神,不作深入思考,便将别人的教改经验盲目地加以移植,结果只能导致失败。

在教改问题上,有些教师由于理论知识不丰富,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急于标新立异,故弄炫虚,开口便是自己的“什么法”或“什么式”等。

5、教改过程中不能坚持到底,易受外界左右。

在教改过程中,有些教师在教改上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正当他们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却被上级委任了校长、主任之类的行政职务。这样经常外出开会、学习,忙于行政事务,在业务工作上用非所学,结果两败俱伤。或者一旦取得一点成绩,便到这里作报告,那里介绍经验,最终使教改成为昙花一现。

6、对教改成果不能作科学评价。

教改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教学,在教学中更着力于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教改没能落到实处。此外,在目前对于教师教改成果的衡量,往往也局限于分数上,这样,使得有关教师对教改虽有计划却难于实施,往往名为教改实验,但迫于分数压力,又不得不违背教育规律,进行加班加点。回到以考分为标准的一般教学之中。

以上便是在教改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使人感到困惑的现象,要使教改达到预期的目的,有必要通过对以上困惑现象作些探讨,以寻求教改的出路,使数学教改得以顺利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数学教改的出路

要使教改能顺利地按计划地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寻求教改的出路,依笔者之见,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及业务的学习。

对教师而言,加强理论及业务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论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的盲目,教学中的无效劳动主要是由于理论上的偏颇所致。

首先,教师要加强哲学的学习,教改过程中要以辩证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教师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要使教改取得成功,必须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得以进行,否则便不能使教改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业务学习方面,教师要不断地加强本学科的学习,同时还应了解数学学科的最新发展与动向,这样才能与教材同步,与学生同步,与时代同步。

2、教师应加强对教学法的研讨。

要使教改取得成功,教师必须熟悉各种数学教学法及其特点,并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目前各地教改在教法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总结出了很多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数学教师》92年第三期和《西师成人教育》92年第3期上分别撰文对国内目前影响较大的二十种数学教学法及其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和评述,可供同行参考。

3、教师必须端正思想,提高认识。

教改是教育事业的百年大计,它需要教师付出的不仅仅是一年或几年的劳动,而应当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终身的求索和奋斗,教师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知难而进。同时教师教改的方向要明确,目标宜具体,要通过教改实验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促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4、同科教师通力协作,联合攻关。

个人的时间、精力和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使教改活动能顺利地实施进行,同科教师要通力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全体教师能参加教改,联合攻关,有利于教改向纵向深入发展,这就必须杜绝和防止文人相轻,同行相嫉妒的不良现象,老教师不要以有较强的实践经验而自居,青年教师也不要因为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而自傲。

5、有关方面为教改提供和创造条件。

教改工作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工程,它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因此,有关部门应多给教改工作者提供条件,积极支持教改,使教师能安心于教改,且无后顾之忧。对教改成果的鉴定,要较为客观、公正而科学地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培养情况,智力开发情况等各方面作全面而具体的考查,切忌以分数论成败。

当然,数学教改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教改工作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诸如教学观念的更新(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的全面改革(教学内容的适当增减),教改教材的合理选择(教改实验教材的编写,选择与配套),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以启发式为主,着手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教改成果的科学评价(不以分数论成败)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很多名家都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笔者此处只对影响教改实验中的一些不大为人注意的困惑现象作了些探讨,期望通过本文能引起教育界同行的重视。

第二篇:中学数学教改新探索

所谓《GX》,即录求最高课堂效益,充分发挥45分钟的作用,用最少时间使学生学到最多有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用课堂的“满负荷”来减轻师生课外负担,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数学过程教学,使学生在“做”中明确概念、学习方法,从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要提高课堂效益,就必须彻底改变“课上教师机械讲解,课下学生模仿做题”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课上到

课下都必须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使教师变在不完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讲解知识为学生的导学、助学和促学。其具体措施是:

1、积极前进,循环上升《GX》认为,不巩固不能前进,但不前进也可能巩固。在“前进”与“巩固”这一矛盾统一体中,“前进”是目的,“巩固”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前进”是学习的基点,根据学生实际,只要前进就应巩固。这样才能保证有较快的进度,省出较多时间。有了时间,就有了主动,就更能因材施教。传统教学中往往机械理解“循序渐进”,与“打好基幢的含义,为了“稳妥”,加大保险系数,奉行“前不清,后不接”,“不煮夹生饭”,“层层夯实”的“毕其功于一段”的教学观,在实际操作中则所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在每个知识点上反复讲,重复练,使教学在同一处,同一水平上重复过多,停留时间较长,势必效益低下,并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GX》认为,只要理解基本事实,会基本操作,就可以前进。认识总是接“否定之否定”规律前进的。高效的教学,只能在积极前进的基础上,用循环来完善和加深认识,熟练操作,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

2、谈化形式,注重实质传统教学是按知识的逻辑顺序、先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操作步骤,再例子,最后是学生模仿解题。这是一种“理论+例子+练习”的模式,着眼点在知识本身,它与人的认识规律恰好朋友。而《GX》一般是从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相关的概念和结论,力图让学生在“做”中领悟知识,着眼点是在通过知识,发展学生智能。所谓“淡化形式”主要是指:(1)“淡化概念”。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片面理解科学性原则,在名词、术语上孜孜以求,对概念的文字叙述字斟句酌,正、反例子么复讲,要求学生朗读、背诵等不恰当的“形式主义”而提出的。其实,概念往往带有人为因素,并非百分之百不可变动和神圣不可侵犯。概念应与知识相结合、相适应,不宜单纯在概念上下功夫。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尽快进入实质问题,就需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相关概念。(2)淡化纯文字叙述。符号化本身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对意义非常明确的公式、法则,没有必要要求学生的表达与教材上的文字叙述一字不差,只要明白公式,法则的意义,能正确运用就该认可。对文字叙述不宜规范到只有一种,甚至可以允许学生自创表达形式与符号,只要明白无误都可以允许。

如果表达形式都不允许灵活,要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岂非“缘术求鱼。

(3)摒弃形式理论。追求形式的严密、完整,在教学中增加了师生不必要的负担。时间没有用在刀刃上,得不偿失。“注重实质”是指要注意适当说理,这不但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需要,也是掌握知识的需要。“理”可以把知识组织联系起来,知识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掌握。

3、开门见山,适当集中课堂教学要直接了当地揭示主题,突出主要矛盾,这样才能保证有较快的进度,实现积极“前进”。如有理数教学可直接由实例引入正负数,使学生领悟有理数的加法就是“正负相消”,第一节课就可从正负数的概念进入加减运算,以后再从与学生共同运算中总结出法则。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既提高课堂效益,又克服学生不观察不动脑,按例题画葫芦做题的不良习惯。《GX》强调尽可能多的采用“整体出现,分层推进”和“集中讲,对比练”的方式,这是由“小苗到大树”的发展方式,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知识的全貌,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4、先做后说,师生共做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培养其能力,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践。即教学中,使学生从“做”中去体会,去巩固、掌握知识,尽量减少说教式,结论式教学。

“先做后说,师生共做”是实现《GX》思想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它把学生和教师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主要功夫用在“导学、助学,促学”上。

总之,“积极前进,循环上升”从宏观上提高时间效率;“淡化形式,注重实际”为积极前进提供理论依据;“开门见山,适当集中”从技术上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先做后说,师生共做”从微观上提高时间效益。

第三篇:初中生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初中生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如今初中生作文水平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为:

一是文体不分,记叙内容不具体,空洞无物;议论文或大段叙事或空发议论,主旨不明。二是重形式,轻内容。三是虚假,没有真情实感。四是语句、书写等毛病多。

其次个别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出现不良倾向令人担心。例如:06中考某生一文《我想要当老大》,“要是有看不起我的人,我就叫马仔打他。当上老大,那就像神仙一样,要什么有什么,要地位有地位,爽啊,真啊爽!”。“文如其人”由此可见,实施新课程几年来语文作文教学问题不少。我认为学生作文水平低下追究根源是学生缺乏生活,缺乏体验;学生作文所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良倾向主要是作文教学忽视人文性而造成的。

从中考作文分析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体会来看,中学作文教学的弊端及困惑具体归结分析如下四方面:

(1)语文作文教学过重书本教学,忽视语文作文实践。不少教师作文教学重书本教学,把语文实践理解过于狭小,掩盖语文学科实践性的特点。学生作文是学生生活的再现,学生只有在生活中学语文、写作文,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描写山水的名著,文章生动逼真,就能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如果作者没有去过三峡,能写出如此名篇?北宋文学家苏辙19岁时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不是选择闭门读书,而是选择去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游侠”徐霞客“行万里路”写成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些例子说明好文章来自语文实践,而非书本教学。学生平时作文表现出来的作文难写或“无米之炊”的毛病,或说大话、套话和空话的问题。这是学校、老师把学生关在象牙塔的缘故。

(2)个性化作文没有取代应试作文。应试作文就是教师使作文程式化。它过分强调统一,忽视学生个别差异,不重视作文创新。为了追求高分,不少教师还热衷于应试作文。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个性化作文是必然趋势。意大利雕塑家罗丹说:“只要你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教师要让学生平等交流与对话。让学生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畅所欲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是培养学生语文作文能力的重点。

(3)重技法训练,淡化人文精神。有些老师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重抓技法训练,从而淡化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造成学生作文思想不良倾向的根源。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作文的主人,要以学生为本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作文学习方式,况且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是从基础知识转化而来。让学生作文写实,不写空话、套话、甚至假话,这对开启学生真善美的社会风气,净化人文环境,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4)作文缺乏真情流露。文章是表情达意的,“感人心者在乎者。”例如:《十三岁的际遇》作者田晓菲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有感而发就能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其实作文是一个内容丰富、过程漫长的复杂认识过程。学生要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其实并不难,窍门之一就是多读优秀文学作品。学生只要知识增长了,修养提高了,情感丰富了,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亲身体验,不断思考,好文章就会涌泉而来。

(5)阅读与写作脱节

(6)训练不系统。中考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平时就训练什么。(7)形式单一,方法单一。

(8)时间有限。只能当作业,不可控。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出路何在?结合本人新课程语文实践的感受与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做法、看法与思路:

(1)抓过程,重发展,紧扣实践性。

初中作文是一个贴近生活的复杂的认识过程。“考场一个钟,台下三年功”。语文老师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素材积累、内容贮备,教会学生用信息技术处理,关注学生作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学校、教师都要注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网上下载积累等等。例如:教会学生注册使用电子邮箱,网页、博克等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写作素材。再次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走出象牙塔。北师大二副中校长说,北京下大雪的日子他都让老师学生到操场打雪仗体验冬天的生活;花一万元在玻璃温室内种植2株香蕉树,使北京的学生认识香蕉的开花结果。这是学校重视学生实践的体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学生而言难走万里路,可学生足不出户,海口三亚都没去过,又如何丰富体验?可是“安全”隐患猛于虎,海南的学校、老师普遍都不愿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怕出事故,学生外出实践极少。“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的观念是不提倡的,学校、教师只有抓过程,重发展,紧扣语文作文实践性才是走出“作文无内容可写”困惑。

(2)张扬个性,淡化文体,实抓主体性。

教师要远离经院式作文教学模式,淡化文体,让学生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没有包袱,说出自己的好奇与兴趣,展开大胆的想象,说出自己的独到体验。老师要知道学生才是作文的主人。作文教学应不求统一,让学生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畅所欲言。这就可以克服学生说大话、套话与假话作文的困惑。

(3)不惟技法,以人为本,强化人文性

中考作文不是写“八股文”,语文老师要不惟技法训练,应把语言表达放在首位,其次才讲写作技法。平时课堂普通话训练、一分钟演讲三年来我常抓不懈,效果不错。以文熏德,以人为本,加强人文性培养。这是纠正学生作文重思想,轻内容以及学生思想不良倾向的出路。

(4)分享快乐,激活想象,突出创新性。

07年4月2日我上最后一节课――毕业主题综合性学习。我问:“即将毕业同学们最想说的一句子话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说:“与老师一起走过语文之旅的三年快乐时光!“如果的老师把作文之旅当作苦难的“西游记”,那么西天取经可没人报名了。语文教师一定要成为学生的快乐天使,让学生在轻松中作文,在作文中成长。分享作文的美与快乐,激活想象,突出创新性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走出困惑的根本出路。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俗话说:语文是百科之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其地位更为凸显。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同样显得格外重要。“阅读课要培养学生‘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能力,写作课就要培养学生‘一千个作者便有一千个莎士比亚’的能力”。然而,老师怕教,学生怕写,这是长期困扰着语文作文教学的一大难题。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农村其难度就更大了。我从教多年,自愧在作文教学方面毫无建树。痛定思痛,对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以及相应的对策作如下探讨汇报。

一、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困惑

当今的农村初中生,十之八九害怕写作。要他们写一篇出色的作文,真是难于上青天。那种会笔下生花,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且能把写作当乐趣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欲说写作好困惑”的现象恐怕相当普遍。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农村学生语文素养总体偏低,写作水平亟待提高

由于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重视不够而放任自流,学生衣食无忧、不思进取,勤学乐学的氛围很难形成,学生在校得过且过如和尚撞钟,在家悠闲自在若闲云野鹤,学业呈现荒芜、半荒芜状态。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语文素养低,写作水平差。讲起话来语无伦次,写起文章来空洞无物。比如我校小学部的教学成绩在全区长期绝对滞后,到了七年级时让每人写两句赞美春风的比喻句,实习老师改作业本时扼腕叹息之声不绝于耳,让我深感作文教学任务之任重而道远。

(二)、农村学生社会阅历极度欠缺,写作素材极为匮乏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许多阅历丰富的作家创作时都要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如果蒲松龄不在路边向路人赠绿豆汤以换取一个个的故事,就没有《聊斋志异》这部小说了。农村的初中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在校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很少接触社会。这样的生活,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又怎么会获得写作的激情呢?因此,一遇到写作,唏嘘感叹之声不绝于耳。待到绞尽脑汁、挖心搜胆写出作文来,内容枯燥,空洞无物,千人一面。

(三)、农村学生面临新鲜事物诱惑,对待生活麻木不仁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鲜事物如东方渐进,网络铺天盖地而来。学生可以忙里偷闲在网吧娱乐,可以堂而皇之在家里上网,甚至在上课时挂着手机QQ。一个文化课一塌糊涂的人坐在电脑面前和网友聊得得不亦乐乎的现象已见惯不惊了。部分学生在乎着网友的感受,担心着蔬菜被偷,想念着游戏升级,就是对生活麻木不仁,对学习不闻不问。再如“天锅”上房了,电视节目多了,日剧、韩剧、台剧粉墨登场,爱情剧、武侠剧、偶像剧轮番轰炸,更有不少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等老少咸宜的优秀动画片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他哪有心思和兴趣去提高写作水平呢?

(四)、农村学生课外阅读开展得差,词汇技法积累不够

我可以武断地下一个结论,但凡文章写得好的学生,一定有广泛涉猎、博闻强记的好习惯。课外阅读的过程是词汇积累的过程,技法模仿的过程,思维碰撞的过程。一个有心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既获得了建筑用的砖瓦、水泥,也学会了绘制建筑的蓝图,甚至建筑流程的所有工序。我们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少数同学能到图书馆借书,他们的目光也仅仅停留在爱情小说、玄幻小说方面。即便如此,也是跑马观花、囫囵吞枣,甚至只看了他们只关心的爱情片段描写。有多少人会对精彩描写拍案叫绝而反复品味涵咏并试图保存在脑海中呢?

(五)、部分教师望文止步因噎废食,作文教学难以恭维

作文难教,这几乎是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本人也曾应教研组要求尝试性地上过一节作文公开课,自认为上得一塌糊涂。部分老师还有根深蒂固作文天成的思想观念,加之全区阅卷优劣作文得分差距有时并不明显,使得部分老师不能重视作文教学。因而导致了作文教学一片神鸦社鼓的局面。

二、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设想与对策

尽管作文难教难写,然而作文还是要写的,写作教学也还是要坚持下去的。它毕竟能反映学生的语文学科的全面素质,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是无济于事的,关键在于如何带领学生走出困境,闯出一条血路,走向写好文章的彼岸。在此,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并以此与同行们一道探讨。

(一)、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力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作文贵在创新,要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要想写出有新意的文章,还必须做到对生活要有独到见解、新的看法,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例如,多数老师教学《愚公移山》时都会让学生去评论愚公到底“愚不愚”。学生自然会从环保、工效等多角度展开论述,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这样的作文,变换角度,确定多个重点,思维开阔多了,坚持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二)、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镜,充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目前中学生学习紧张,加之农村生活较之丰富的城市生活要枯燥多了,这恰恰又是写作的一大忌,因为紧张压抑思维,写作需要生活。为了丰富作文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常常费尽心机地点缀课堂,把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趣。比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我们先让学生看课文想象写景,再看视频理解文字,然后在悠扬音乐中诵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组织学生读课文想画面,再听音乐回忆课文。下课时还布置学生将其改写成写景散文。

(三)、强化课内课外作文训练,悉心指导学生作法技巧

针对当前中学生作业多,时间紧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即每学期除了写若干篇大作文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作文、周记、甚至杂感、语丝上。课内作文自不必说了,我还非常重视鼓励学生到我们农村的乡间田头捕捉瞬间的灵感写成文章,不求篇幅,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只要写得生动活泼,哪怕不成文不成章,只有三言两语也给予鼓励。这样做学生摆脱了“写作文”这个框框的束缚,能够轻装上阵、畅所欲言。许多文章虽短但却相当精美。

(四)、努力加强美文赏析指导,坚持做到读写结合训练 针对目前部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缺陷,我采用适时提供时文以供学生赏析的做法。在每周总要精选几篇文章让他们欣赏。由于这些文章比较贴近现代生活,较能引起中学生感情共鸣,读后不但能留下较为长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而这折服,又化为一种动力,使他们产生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感觉,于是,一篇篇略带模仿痕迹但却形质兼美的感悟自然的文章相继出现了。

(五)、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博览群书进行有效积累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知识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多的知识积累就少,想写出好文章,那近似于痴人说梦,因此,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积累是创新作文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言而喻,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广泛的阅读包括文学作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报刊杂志等多种读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对读过的读物,做出读书卡片,写出读后感,交流读书心得。这样在广泛阅读、丰富积累和不断练笔的基础上,就不愁学生写出具有新意的作文了。这样读写结合,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渐渐地调动起来,写作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六)、积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新课标规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我们要加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其实,在进行教学、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进行随机观察训练,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机会,进行随机观察和写作训练。

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随机观察训练的:一天上午的第一节课,铃声响过,他推开门走进教室,师生互致问候之后,学生坐好,他准备上课。这时,他拿出一只红辣椒,一下丢进嘴里,抿着嘴快速咀嚼起来,三五下之后,眉头紧皱。苦着脸快速吞咽之后,他伸出了红红的舌头,用手不停地扇着,嘴里还不停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学生们被老师的怪异举动惊得目瞪口呆。正疑惑时,老师道出了初衷,让学生们回忆刚才那番情景写片断作文。这位教师灵活机动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结束语

“文有法而无定法贵在没法。”文章怎样写,没有固定的法则,可贵之处在于不效法别人的老路走,有自己的创新。作文教学也一样,只要能切实提高我们农村中学学生的写作水平,减轻农村中学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负担,就是可取的。上述拙见旨在抛砖引玉,敬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第四篇:浅谈当前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浅谈当前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语文教学近年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抨击,引起了行外行内的广泛关注和反思,各种媒体发表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专家学者也为语文教学把了脉,而且开具了大量的药方。然而笔者仍觉言有未尽,愿将自己的困惑和浅见和盘托出,以就教于同仁。

笔者以为,到目前为止,语文教学至少面临四大困惑:

其一,人们对“语文”这一概念和语文学科的有关术语缺乏明确而统一的认识,致使“语文教学”迄今未能进入科学的层次,这给教学带来巨大困惑。

众所周知,用“语文”这个词儿来指称我们所教的这门学科,大约已经有半个世纪历史了,在现代人中国人的生活中,“语文”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是不算低的。然而,我国现代两大权威性的百科全书——《辞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却都没有收录这个词条。我想,这绝不是用一时疏忽可以解释得通的。我们所能估计的理由只有两个:一是这个词太浅显易懂,根本不值得收录;二是人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现在诠释起来还太难,因而暂时不便收录。

当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听说过叶圣陶先生那“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解说的。但是,更多的人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的《中学语文教学指导书》就这样说:“什么叫做语文?过去曾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语言文章’,有的说是‘语言文学’,有的说是‘语言文字’。”这里的分歧显而易见。

不过新旧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都是收录了这个词条的,但它们的解释却更令人困惑。这部词典收录有该词的两个义项:其一为“语言和文字”,所举例子为“~程度”;另一为“语言和文学”,所举例子为“中学~课本”。很显然,我们语文教学要达成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义项①所指的“语言和文字”方面的能力,而我们的教材却用的是“语言和文学”这个义项,在这里,培养目标和所用教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错位。我们姑且撇开“语言”二字不论,那“文学”和“文字”就是两个相去甚远的东西。试问,我们怎么用“文学”去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更何况这里的“语言”到底仅仅指口语,还是同时包括书面语,只怕一时也难以说个一清二楚。逻辑上如此混乱,很难说我们对“语文”的认识已经进入了科学层次,这样看来语文学科本体论的研究还任重道远。

正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对“语文”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不清楚,所以编写教材时,总是先从内容上考虑,文章、文学、文字,都得兼顾着点,仅从目录上看,东拼西凑的痕迹就非常明显。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迄今为止,我们的语文教材,还没能形成一个严密的训练系统,现代也没有出现一套可以称为“经典”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也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比其他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师都面临更多的困惑:哪些应该教给学生,哪些不该教给学生,不同的教师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要是没有那本统一的教学参考书,对于相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师肯定会教出不同的花样来。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倒真正成了“创造性劳动”。不知道时贤们在责备现在的语文教师“离开了教参就没法教书”的时候,想到过这一点没有呢?也正因为这样,它还给语文教学的科学研究带来了困惑。从目前状况看,语文教学的“真理”似乎并没有掌握在语文教学法专家们的手里,因为按照他们那套理论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语文教育名家的迄今为止寥若晨星。相反,像钱梦龙、魏书生、欧阳黛娜那样的一大批并未聆听过专家们教诲的奇才,却凭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在语文教学的天幕上熠熠生辉。在困惑中,人们开始坠入非理性的泥淖:一些老同志慨叹“语文是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教了”,一些新同志则公然宣称“语文教学是无权威的”,甚至连咱们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的编审周正逵先生也呼吁对语文教师不必太看重学历。也正因为这样,人们才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成果持保留态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探讨空前活跃,语文教学流派纷呈,百花齐放,好像也总结出了不少经验,发表了大量论文。然而这些教学经验大多像淮南之橘,移植到异地就变成了“枳”。即便偶有成活了的,也很少出现大面积丰收的景象。同样是因为这样,语文教学效率才异常低下,目前的实际状况是,这个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设置,耗费了学生2000余个学时的学科,还不得不借助什么“大语文”来救课堂教学之“穷”,这在各科中好像是绝无仅有的。(试问我们听说过其他学科的老师在呼唤所谓“大数学”“大物理”“大化学”“大生物”之类东西吗?)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种情形的出现,不正说明我们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认识远未进入科学的层次吗?

前段时间,人们在非议当前语文教学时常常以所谓“科学主义泛滥”相指责,语文教学真的是“科学主义泛滥”了吗?我看大可商榷。稍具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任何一门称得上“科学”的学问,都必定有一整套内涵和外延都相当明确的专门术语。语文这门学科,和其他任何一个学科相比,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清楚的现象都严重得多。记得笔者当年在教师进修学校从事师资培训的时候,一位小学教师问“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别?”,笔者查阅了不少辞典,也无法从内涵和外延上给人家一个满意的答复。其实只要留心一下我们所用的语文教材和那铺天盖地的语文学习指导书,对于同一个知识,不同的著作竟然用着迥然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语文考试固然没有必要在概念上纠缠,但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恐怕还是要涉及到诸如“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之类概念。可是现状却是,语文学科迄今没有一套内涵外延都很明确的科学术语,使得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各说各的。而中学语文教学又不像大学语文教学那样谁教谁出题,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统考时,师生都捏着一把汗。教学成绩的好坏,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半靠努力,一半靠运气。实际上每年都有这样的情况:平时学得好的学生,不一定考得好;而平时学得差的学生,有时却爆出冷门。这绝不只是一个“临场发挥”好坏的问题。因而大学的老师可以毫不客气的指责中学老师教得太死,而中学老师却困惑于怎样才能教得“更”死。现实如此,论者是否想过:我们所说的语文,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到底还有多远?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究竟有多少科学的成分?如果我们的认识连科学的层面都还没有进入,那“科学主义泛滥”又从何说起呢!

其二,语文界片面地理解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过高地估计了语文教学对于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损害了语文自身的健康。

诚然,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很密切,但密切并非等同。在学术界,语言和思维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虽然至今未见定论,但是倾向性的认识还是有的,那就是:语言从属于思维,不能先于思维而发展;语言决定不了思维,只对人的某些思维方式产生影响。更何况语言和语文也还不完全是一回事,由此看来,语言训练和语文教学对于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恐怕比我们预料的要小得多。再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是整个教育的任务,当然语文教育界也责无旁贷。但是语文毕竟只是学校众多课程里面的一个科目,对于整个思维发展工程来说,它所能贡献的份额非常有限。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打个比方吧,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的奋斗目标,但是共产主义大厦要靠“全人类”的努力才能建成。如果某人以为建设共产主义只是他一个人的责任,便一天24小时没日没夜地工作。其结果必然是不仅共产主义大厦不能建成,还会损害了他自身的健康。到头来,他连原本能够做好的本职工作也做不好了。语文教育也是这样。如果语文学科想不自量力地去包揽思维训练这项工程,或者承揽过多的思维训练任务,其结果必然是得不偿失,使语文自身受到损害。多少年来我们比任何一个学科都更加注重思维训练,对课文往往逐层逐段地分析,最后还要整理出一个相当规范的连我们自己看了都很得意的结构示意图;我们的考试也在往这条路上导向,每次总免不了要出一点划分文章层次段落方面的题目,弄得学生稀里糊涂的做,教师莫名其妙地讲。目前看来,学生非但没有结出思维的硕果,反而连句子也造不通顺,汉字也写不正确,甚至不少人连课文也不会朗读了;至于书写潦草,卷面污秽,背不得名篇,说不来普通话的现象,更是相当普遍。

其三,语文界庸俗地理解了“语文是工具”这一命题,致使语文丧失了它应有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语文不是为了自身而存在,而是为了它的服务对象而存在。这正如一个人,根本不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活着,而仅仅是为了他人而活着。这对于群体来说,也许堪称高尚,然而对于他自己这一生命个体来说,又未尝不是悲剧。语言诚然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但这个工具必须在它自己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才能为别人服好务。如果语言本身都还体弱多病,那么当务之急应该是“强身固本”,而不是“见义勇为”。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总是一味地去迎合别人,而丧失了自我。受其影响,编写教材时,编者们不得不考虑别科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尽量把教材编写成一部“百科全书”。而教材中那大量的说明文、应用文和一部分议论文,语言干瘪,索然寡味,大大败坏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胃口,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笔者曾经对三届学生作过问卷调查,90%的学生对这些文章不感兴趣或不甚感兴趣,有的甚至极为反感;而教师们在教授这些文章时,即便绞尽脑汁,殚精竭虑,竭尽条分缕析之能事,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同一个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并没有花费多大气力,学生却学得兴味盎然,生动活泼。可以这样说,语文课沦为“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这类教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样原因,历年高考命题,总要煞费苦心地去编制一些“非语文”的题目,尤其是那些艰深晦涩的说明文,弄得考生焦头烂额,看得作家们也晕头转向,这就难怪人家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们会怀疑我们的命题者是“语文出身”。试想,一个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极少有或者毫无兴趣,教师又凭什么奢望人家喜爱你所教的学科?用什么力量去感召人家养成良好的语言文字习惯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倒很赞成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的观点,在中小学,学生应该以学习记叙性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为主,将其他文体放到大学及其以后工作中去学习。事实上,这无论从语言训练,还是从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角度去思考,都是不无道理的。也正由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太注重功利性,所以一旦政治风云发生变幻,世间出现风吹草动,语文往往首当其冲,率先蒙难。就算没有发生政治变故,在学校里,其他学科上不去时,也往往到语文上面来找原因。既然大家都这样看重语文,语文在学校该倍受重视了吧。然而语文学科的生存空间并未因此而扩大,语文教学的生态环境却日趋恶化,在不少学校,语文实际上已经沦落为二类学科了,这一前景确实堪忧。其四,作文教学上狭隘地强调“写真实”和“思想健康”,不仅严重脱离当前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实际,而且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学生的作文,仅仅是一种练习而已,它不同于成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写作行为,因而不能也不应该简单地把这两者等同起来看待。比如说我们不能因为某学生的作文不“真实”,思想欠“健康”,就断言其人品一定不好,将来会对社会造成多大危害。这里面情况可能很复杂:有的是为了获得一个比较高的分数,“说假话”只不过是一时的逢场作戏罢了;有的是生活积累不够,实在找不到真实例子,不得不瞎编胡造,敷衍成篇;有的原因可能就更加复杂。1998年高考中,部分学生的作文出现虚假,一下子惹得舆论大哗,各种媒体群起而攻;更有甚者,据媒体报道,某某教师看了自己孩子的作文,竟然至于休克。其实,我们做语文教师的人也不妨内省一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说过和说着多少不得不说的假话,做过和做着多少违心的事情。如果都像那位家长一样,只怕我们已经死过多少回了。其实,学生作文不说真话,我们教师本身也有一定的责任:在每次考试前,为了让学生得一个好分数,给校方和家长一个好交代,顺便也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我们不是反复提醒学生这不要写,那不要写,唯恐学生的作文触及“敏感区域”而丢分吗?我们中的不少人不是曾经残忍地给那些说的虽是真话,而不合所谓“思想健康”要求的文章判过“死刑”吗?社会生活如此,学校生活亦如此,处于这种尴尬境地,孩子们会说真话、能说真话吗?笔者在这里大放厥词,也绝对没有故作惊人语以期哗众取宠的意思,而是想说明:对学生作文中的“说假话”,要多几分宽容,少一点指责;如果要学生写“真实”,必须先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校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

话又说回来,有了可以说真话的环境,作文就一定要篇篇写真实吗?我以为还不一定。现在不是时新创新能力的培养吗?而狭隘地强调写真实,恰恰就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通常所谓“真实”,换句话说,就是客观存在。而客观存在总是以过去为指归的。这同今天所提倡的“创新”,恰好是南辕北辙的。所以,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引导学生作文时,也不能把“写真实”理解得太狭隘,并用它去束缚学生手脚;相反倒要解放学生的头脑,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创新方面独有的优势,争取在创新教育这一片天地里有所作为,其实,也是能够大有作为的。2000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就向我们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至于对所谓“思想健康”的看法,笔者就不想赘述了。

当然,语文教学的困惑,远远不止这些,笔者只是抛砖引玉罢了。

面对这众多困惑,语文教育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高度重视语音的训练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教学。加强普通话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毕业时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普通话进行听、说、读、写,而不是一开口就像未经严格训练的鄙人一样“呕哑嘲哳难为听”。所以,笔者认为,近年来高考不考语音,至少是一个导向上的失误。二是要高度重视语汇的积累。学生不善于表达的根本原因在于语汇积累不够,写文章时翻来复去就那几个可怜的词儿,哪里还谈得上语言活泼、生动、形象呢?其实前几年高考考名句的做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值得肯定的,只是没必要把题目出得太偏太怪罢了。

三是要高度重视语感的培养。这里不说语法而说语感,是有意突出母语语法教学的特点——实践性。母语语法的学习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理论,而在于通过对优秀的经典作品的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领悟什么样的句子合乎规范,什么样的句子不合乎规范,并进而凭直觉造出合乎规范的句子来,而不一定非要说出个所以然来。

四是通过大量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从而提高思维水平。从理论上讲,既然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语言这个“产品”的拆卸和组装来逐步学会语言的构造规律,并且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心理结构,从而达到提高思维水平的目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文学作品因其独特的表情达意功能和创作时的精研细磨而理所当然应该成为训练材料之首选。

五是认真进行汉字教学。汉字作为书面语言的载体,书写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能否正确表情达意,这一点,连日本和韩国都已经注意到了。所以从小学开始就一刻也不能放松这方面的训练:笔顺、笔画,部首、部位,读音、意义,音义辨析,甚至基本的书法技巧等等都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说实话,一个别字满篇,错字满口,书写潦草的人,无论其头脑如何聪明、口齿怎样伶俐,都很难说其语言水平很高,语文素养良好。

六是教材的编写要以语文因素作为选文的第一原则。当然,以语文因素为第一原则,并非不兼顾思想因素。只是不能像现在这样让大量的既不宜于朗读,也不宜于背诵,甚至败坏学生胃口,妨碍语感形成的篇什充斥其中。在内容题材上,也没有必要为了充当别人的工具而跟在其他学科后面亦步亦趋。要争取编出一套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可以使用若干代人的经典教材,而不能如现在这样用不了几年又得随政治气候的变化而另起炉灶,从头来过。

七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整理语言资料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性决定了语文学习必须进行艰苦的积累,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教师要教学生利用语言记录本收集精彩新鲜的词语和句子,剪贴报纸杂志上面的精彩文章。与此同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与别人交谈或听别说话时有意识地学习别人好的语言。并且要养成自觉而熟练使用常见语文工具书的习惯,通过查字典辞典积累语言文字知识,提高语言文字水平。

八是关注社会人生,积极参与生活。社会是一部硕大的百科全书,语言的活水就从那里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古人在强调“读万卷书”的同时,也重视“行万里路”。《红楼梦》中就说得更明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社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乃至于自然界的风、雨、雷、电,花、鸟、虫、鱼刺激人的感官,才会使创作主体心旌摇荡,从而产生作文的冲动。一个信道闭塞,麻木不仁的人,是断然写不出好文章的。

九是改进作文教学,激发作文热情。当前的作文教学,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已经堕入了“应试八股”的泥淖,那种“开头要写孔繁森,反面对比王宝森,第三联系钱学森,最后落实中学生”的套路,就是这种“应试八股”的典型例子。因为受“写真实”的影响,不少学生已经怯于动笔,即使在老师的威压下勉强写出的文章,也是语言干巴,像个瘪三,不堪卒读。再加上我们片面理解“思想健康”这一要求,学生实际上已经处于“假话不能说,真话不敢说”的尴尬境地。因为受“狭隘工具论”的影响,作文的命题总是受制于某种功利目标,而与学生生活阅历严重脱节。老师喜欢出的题目,常常不是学生喜欢写的,结果使得作文教学流于形式,沦为整个语文教学中效率最为低下、各界最不满意的一个板块。如果作文教学要想有所作为,那就必须走出上面的误区,鼓励学生放心大胆地写出他们想写的、具有其鲜明个性特色的文章,即便这些文章内容不够真实,思想不够健康,形式不够规范,也大可不必惊诧。

十是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笔者曾经把语文习惯切分为56个细目,这里仅就“培养学生做笔记习惯”一项略作说明。据笔者观察,现在的学生,学习语文至少有三怕:除了怕作文,怕朗读和背诵外,就是怕做笔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应该有必要的笔记。教师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生难字和多音字写在书的什么地方,词语解释记录在什么地方,教材中出现的成语用什么符号标明,段落层次怎样编号,中心句、关键句用什么笔勾画、怎样勾画,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特殊句式怎样标明,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在何处,等等。只要交代明确,长期监督,学生必会形成习惯,受益终身。到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面貌也许会有所改观。

当然,语文教学的最终出路,还在于人们真正获得了对语文及其教学规律的科学认识,并且按照它的规律去办事,不过这一天可能为时尚远。

第五篇:中产的困惑和出路-方莹演讲稿

中产的困惑和出路

主讲:方莹

简介:畅销书作家&编剧,《成交》《焦虑的中产》作者;

原金蝶某行业负责人,善长战略管理、行业研究和营销

第一点,我们来讲讲中产的划分和标准

今天跟大家探讨的主题是《中产的困惑和出路》,以前跟大家交流的多是营销技巧的培训。包括今年发生了两件意想不到的事,也是跟营销有关。

一件是读者的故事。《中国式中产》在网上做连载的时候,出书名已改为《焦虑的中产》,我的一个读者发出邀请,希望我能给他的美容师团队做一个专业销售技巧的培训。我有些讶异,一直在IT行业混,对美容行业还真不了解。细聊之后才明白,原来我在书里写了一个细节:全职太太在美容院消费的小故事。他认为这个章节写得很精彩,尤其美容师的推销说话术写得很到位很真实,可以提炼出来给一线人员学习和使用。

另一件是影视的故事。几个月前上海某知名影视公司的策划制片人来北京出差,邀请我喝咖啡。我送了一本《成交》给他,希望有机会能拍成商战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没想到,两周之后他的同事告诉我,领导要求他们每个人都要看这本书。我当时听了很高兴,以为改编有戏了。哪知领导是要求他们多学习这本书里写到的“商务谈判技巧”。

以中产为主题的交流,是受第二次的邀约,而真正交流今天是第一次。

去年底,香港电台电视部黄导演,在做一个关于北京中产生活的报导,当时邀请我去做交流。结果,我正参加广电总局办的一个新锐编剧秋季培训班,地点在密云水库,封闭式培训一周,赶不回市区。

很多人提到中产,第一个反应都会问:

谁是中产?

关于中产这个词,已经谈到好几年了,但一直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各说纷坛。

官方机构划分的中产:

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职业,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下的定义,中国中产阶级是指那些年收入(按购买力算)在1.35万到5.39万美元约合9万到36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人。

而国家统计局则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年收入在7250-62500美元约合5万-42万元人民币)之间。《全球发展趋势2030》报告:到2030年,80%至85%的中国人将成为中产阶级。

民间组织划分的中产:

根据某调查公司编制的《中产群体的生活方式及消费形态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中产群体判别有十大标准,只要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即可认定为中产群体:

1、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水平在人民币50万以上;

2、个人总体年收入水平20万以上;

3、拥有私人轿车,价值在20万以上;

4、拥有高尔夫球俱乐部会员卡;

5、拥有企业规模(企业营业执照注册资本100万以上)或员工15人以上;

6、在上市公司、中国知名品牌企业、地方知名品牌企业、中国企业规模排行榜前500上榜企业或跨国公司代表处、三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单位中担任董事、董事长、监事长、总监、副总经理、总经理或总裁的人士;

7、担任地级市以上工商联、青年企业家协会或其他类似组织领导的委员;

8、是EMBA(高级经理工商管理硕士)班就读学员;

9、拥有私人服务人员(私人医生、律师和保健护士);

10、名牌大学或著名研究机构中的博导、学科带头人。知名的、有成功历史的自由职业者或专业人士。

老百姓眼中的中产:

我问了三个朋友,他们给我的回复是这样---

朋友一:家庭有房有车,不低于50万存款,另外年收入30万。

朋友二:如果在北京这样的城市,我认为最少得有两套房,月收入还不能低于4万才行 朋友三: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一线大都市,我觉得除了有车有房之外,年收入不到100万,都不敢说自己是中产。

如果光从收入来看,感觉中产还可以,但是当我真正了解他们的时候,会发现这群人过得真不怎么样。

第二点,我们来讲讲中产的困惑和压力

有两个中产朋友给我讲了他们的困惑和焦虑。

第一位,女性朋友,刚为人母,夫妻俩均来自外省农村,北漂一族。家庭月收入25000元,有车有房贷,养四位老人。收入刚够日常开销,没剩余。老公是事业单位,工作稳定但收入有限。她是职场精英人士,随着年龄增长,又经历生子育乳,已到工作瓶颈期,升职无望,新人又虎视眈眈。每每考虑到将来收入来源、孩子教育,老人医疗等问题,就倍感压力,寝食难安,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失业,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供楼、供车、供小孩读书、供老人上医院,这些都是钱!

第二位,男性朋友,多年自主创业,小有积蓄,较早步入中产家庭。可惜好景不长,前年与朋友合伙开厂,运行近两年,市场开拓层层受阻,赋税沉重,已到入不敷出的地步。公司上下人心浮动,流动厉害,造成恶性循环。朋友前期投入较大,半途而废意味着一败涂地,唯有咬牙坚持,每月亏损近五万。眼见着坐吃山空,老婆又是全职太太,医保全无,儿子在北京读贵族小学,压力之大令他曾经两天两夜无法入眠。感叹自己如溺水之人,在湖面上扑腾挣扎,求救无望。后面这位朋友今年已经熬出头了,前段时间见他换了一辆车,从马六换成宝马了,估计找到出路了。

从两位朋友身上,可以看出,中产阶层普遍都存在较大的问题。

其中,影响他们的有几个关键词:教育、房子、医疗、养老,通胀和阶层固化。

关于房子

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多说了。讲一个最近出现在微博的段子,很有意思,相信也有不少朋友看过。

一位北京人,94年卖了房子到美国淘金。多年来风餐露宿,大雪送外卖,夜半学词语,在贫民区被抢7次被打3次,辛苦节俭头两鬓苍苍,终攒下100万美金(人民币620万)打算回国养老享受荣华富贵。回国后,发现当年卖掉房子现中介挂牌690万,刹那间崩溃。人生如戏。

教育方面

我喜欢数字,所以给大家算一笔帐

从幼儿园教育开始,每个孩子三年幼儿园2000*10*3=6万。小学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每学年教育费用为2825元,学生接受6年教育总计需要费用16950元。初中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每学年教育费用为4100元,学生接受3年教育总计需要费用12300元。高中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每学年教育费用为7021元,学生接受3年教育总计需要费用21063元。学本科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每学年教育费用为15560元,学生接受4年教育总计需要费用62240元,总共20-30万。隐性的不算,比如小学赞助费、择校费、老师送礼等等、这个钱不比明面的钱少,也就是50万,是铁板钉钉的。

养老方面

现在市面盒饭价格10元,大家都知道现在通货膨胀很厉害,按照统计局公布的4.4%的数据来算,30年后盒饭的价格涨到32块。一日三餐都是盒饭,一天需要100元,30年的盒饭钱就要100多万,夫妻俩200万„„”

医疗方面

更黑,不细讲了,大家都深有体会。不知道有没有医疗方面的朋友啊?我也曾经研究过医疗行业。

我重点讲一个——阶层固化

这个可能比较少人关注,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同样非常沉痛的话题。

时代已经不同了,现在的中国已经逐渐形成官二代富二代的阶层,这个群体的人数在不断扩大,通过门当户对等方式互相渗透,从而使他们的关系网结得越来越密,拥有的资源也越来越大,它就像一堵无形的墙,已经形成,并慢慢在固化。

这个东西对老百姓影响有多大呢?

阶层固化对于我们中低层的老百姓来讲,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你看看现在公务员的考试,真正录取的到底是什么人,有多少贫寒子弟?这些现象意味着那些穷二代,那些普通的年轻人,他们因为没有一个好父亲,没有一个好家庭,即使再优秀再努力,也看不到希望,他们失去了能够平等竞争施展抱负的平台,再也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了。60、70年代的人,自己努力,还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我们的下一代可能就没有了这个平台。

我在《焦虑的中产》里花了整整一个章节,大约三到四千字左右的篇幅,讲了阶层固化的问题。男主人公朱明月无意中得到一笔30万的钱,他在儿子教育、买房投资、出国留学和创业四个方面犹豫徘徊,不知道把钱投往哪方面?他希望替儿子在北京找到一所好小学;他妻子希望这笔钱留给儿子将来出国留学;他的朋友施凯提出两点建议,要不创业,要不买房投资,因为阶层固化在中国已经形成,唯有自己成为有钱人,才能为下一代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讲到这里,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已经有强烈的危机感?

第三点,我们谈谈中产的出路

其实我是没有资格谈出路二字,一个阶层的事,怎么可能是一个作家能谈到的,能想全的。

去年年底,我去见一位央企高管。他想做教育行业的一个项目,挺大的,想法也很好。

如果能成功的话,能改变目前中国学校、学生和老师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当年的淘宝,打破了现在零售行业。我听完很兴奋,觉得这是在做大事。他邀请我参加他的团队,去做一些落地的事。

第二次,我再见他的时候,他正在看我的那本商战小说《成交》。我很不好意思,因为我是来告诉他,我不做这件事了。因为我想写一本书,就讲中产生存状态的故事。哪知道,他听说我的想法,很有兴趣。这个人平时也很喜欢研究,我们俩探讨了一个多钟头。他当时就说了一点:你如果写,能不能多写一点点?除了原因和现状,你能不能提出解决办法。

真的很有难度啊。

刚才讲了很多的困惑和压力,其实中产面临的选择只有两种:要不成为富人,要不成为穷人。还想继续停留在中产,其实挺难的,因为中国的环境和现状摆在这里,每年那么高的通货膨胀,你的资产放在银行每天都在贬值,而你的薪水涨幅远远跟不上通货膨胀的步伐。我要谈的是,中产在往上走的时候,采用的几种方法。下面谈到的出路,不是我想的,只是我采访大量的中产朋友,从他们身出提炼出来的。

创业

太多话题了。因为我身边,但凡30多岁,在公司担任总监级别以上的朋友,出去的十个有八个选择创业。有一位企业家曾经说过:“在三十五六岁出来创业的时候,如果手头没有个100万元,不管是现金或者是现金的等价物,那可能都会比较困难。”

创业办公司,哪怕是再小的一个公司,他的注册资本也要10万元。加上办公家具、房租。如果按照北京建外SOHO那种房租来算的话,押二付三也需要4万~5元。所以创业前期如果没有个20万元的现金,公司是办不起来的。而这还是在公司能够迅速带来稳定客户的前提下,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创业前期还会投入得更多。

但这条路属于风险大,收益大。一旦你成功,你就会迅速从中产上升到富人阶层。当然,你如果失败了,马上从中产变成穷人了。要不天堂,要不地狱,只在你的一念之间。

所以,还有一部分中产选择了另一条路——

移民

刚才我们谈到的几个关键词:医疗、养老、教育、环境、食品安全等等,移民好像都能解决。我有一个同事,平时在公司很低调,做着普通的活。也不多话。突然年前,全家移民了,把我吓了一跳。

中国社科院《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移民输出国。新世纪移民潮的主力由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组成。目前约有3500万华人散居世界各地。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精英群体中多数则为中产阶层。在某种程度上,中产阶层或许就是那最敏感的细胞,他们在现今环境下的表现也最为明显。我周边好多朋友,如果有能力,没有一个人不想移民。

大家都在用脚投票!

可能有的朋友注意到了,我并没有将职场作为出路之一。在职场上的中产,一般都是大型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中小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的空间已经很有限了。毕竟成为唐峻这样的人太难!

在这里,我另外再提一个出路---

不是职场,而是理财

刚才我讲的那个同事,突然全家移民的那位。他真正的职业:炒房客。工作只是业余。这小子在这几年,炒了十几套房,积累了大量财富,所以他能选择投资移民。

理财包括很多种,比如炒股、人民币理财、收藏品、艺术市场等。

我去年年底开始接触收藏和艺术品投资,发现很有意思。好多人在玩,业余的,专业的,这几年炒得非常厉害,比如书画市场、比如玉石市场。

当然理财这条路,也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这个出路可以作为职场人士的一种业余操作方式。

所以,我建议那些在职场打拼的朋友,如果你不想创业,也不想移民,业余学一点理财。拿工资想从中产上升一个台阶,可能性太小了。

关于出路,我总结的两条是:创业和移民,留在职场的朋友可以考虑理财。

交流部分就讲到这。

下载中学数学教改的困惑与出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数学教改的困惑与出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论基层检察院诉讼监督的困惑及出路

    试论基层检察院诉讼监督的困惑及出路 [论文摘要]文章从基层检察院诉讼监督工作的发展趋势及分析、基层检察院诉讼监督工作面临的问题、强化诉讼活动法律监督的对策三个方面......

    带着领导的嘱托及对教改的困惑[大全]

    学习杜郎口中学整体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宜川县西郊中学 李彦学 带着领导的嘱托及对教改的困惑,跟随着领导们一起踏进了西安交大,参加了陕西省“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观摩研讨......

    课改中中老年教师的困惑和出路

    课改中中老年教师的困惑和出路 饶爱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疑虑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教,成了现在一线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教学已经......

    创业与困惑

    创业与困惑 分类:默认栏目 创业与困惑创业有困惑更具模糊和混沌的特征,所以它不断地变化,常常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情况。 看似没有潜力或潜力很低的机会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商机......

    成长与困惑

    成长与困惑 眨眼间,工作已经近三年了,回顾这段匆忙而充实的日子,从初为人师的兴奋与激动到第一次站上讲台的紧张与不安,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仍然历历在目。虽然在这期间一直能......

    困惑与心得

    困惑与心得 教学中的一点感受 ——翟家中学张叔杰 近期来教学上有些困惑:在七年级四班上数学课时,由于孩子们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太好,我总是大着嗓门,不停地调整课堂,维持秩序......

    问题与困惑

    初中物理教学实验中的问题与困惑刘洪卫 问题与困惑一:物理探究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差,怎么办? 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情况,我们教研组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

    新课标与中学数学素质教育

    新课标与中学数学素质教育 :本文探讨了中学数学新课标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认为要贯彻落实新课标,广大中学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师生关系,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为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