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研论文:浅谈融合活动中对听障幼儿的关爱教育策略
科研论文:浅谈融合活动中对听障幼儿的关爱教育策略
科研论文:浅谈融合活动中对听障幼儿的关爱教育策略
【摘要】我园融合教育主要针对的是特殊儿童,听障幼儿就是这些特殊儿童的一种。本文以一名听障幼儿案例的形式来探讨在融合教育中实施关爱教育的原因和策略,让听障幼儿在爱的教育环境中快乐成长。
【关键词】融合 听障幼儿 关爱教育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自上世纪5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至今已成为当今特殊教育发展的一种主流理念,在很多国家已被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的高度。目前较有成的国家有:加拿大、美国、西欧诸国、纽西兰、澳洲,日本也逐渐在推广中。融合教育指的是将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所有的学生应该归属于普通班的学生。”这种教育思想的形成承继了“回归主流”的基本理论,是一种渗透着人文主义精神促进正常儿童和有特殊需要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
随着融合教育在世界各国越来越被重视、关注和提倡的趋势下,我国的融合教育研究事业也处于蓬勃发展中。笔者所在的幼儿园是一所以普特融合教育为特色的学前教育机构,普特融合就是指在普通幼儿园普通班里让特殊儿童与同龄儿童一起学习和活动。该园的特殊儿童包括患有自闭症、智力障碍以及听力障碍的孩子,教师根据特殊孩子的特殊教育需要给予、实施融合教育策略,使他们学有所得与同伴一起成长。由于笔者所在普通班级融合的都是听障幼儿,下面就谈谈在融合教育中对听障幼儿采取关爱教育的主要原因和策略:
一、对听障幼儿实施关爱教育的原因。
1.生理上的缺陷。
听障幼儿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各种原因导致不能听到正常音频范围内正常人应该听到的相应强度声音的幼儿。生理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几乎丧失认识客观世界大量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听感觉、听知觉和听表象,从而表现为他们在语言上发展缓慢、智力上反应迟钝、行为上表现异常等,这些表现都与正常的健听幼儿相差甚远。
2.心理上的缺陷。
多数听障幼儿由于生理障碍,使得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形成了一些不同于正常儿童的特殊的个性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性格怪僻。如固执地重复某种不良的或无意义的行为,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易哭易笑,攻击性强,打老师,打小朋友,拒绝参与活动,不和小朋友玩,依赖性强,认定一个人后紧随其人,寸步不离,使得听障幼儿的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2)戒备心强。由于听障幼儿有较强的自卑感,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较正常儿童更为强烈。为了避免遭受挫折,他们往往对外界的事物采取一种谨慎的态度,从不去主动接触,对他人的行为抱着敌意,这种戒备心理的存在,使得听障幼儿与听障幼儿之间以及听障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形成障碍,从而影响听障幼儿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3)自我为中心。由于孩子身患残疾,过多的同情与呵护造成了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都处处会以孩子为中心,事事依顺于孩子,很少加以限制,以致养成任性、生活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差等性格特征,从而成为阻碍听障幼儿与他人交往,回归社会的绊脚石。
3.学习上的缺陷。
由于听力上的残疾,听障幼儿在学习方面要比健听幼儿遇到的困难更多,如上课时听不懂老师说什么,不能理解学习的内容,时常用迷茫的眼神看着周围的老师和同伴,不能参加正常的集体教学活动等,这就影响他们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导致他们在学习上要比同伴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听障孩子是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关爱,需要教师更多的关心。
二、对听障幼儿实施关爱教育的策略。
美国教育家诺丁斯认为:每个人渴望得到关爱,在教育活动中实施关怀与爱是教育的人性化体现,同时也是教育永远坚守的道德主题。“二期课改”也强调“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听障幼儿的特殊性实施相应的教育策略。现以一名融合听障幼儿周XX为例,谈谈在融合教育中如何更好的关爱听障幼儿。
策略一:走近听障幼儿 促进关爱互动
作为教师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所以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听障幼儿与普通班级健听幼儿的差异性,才能利用各种机会了解这些孩子的兴趣爱好。教师还要善于通过听障幼儿言行举止的外部表现来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而理解他们并与其进行心灵的关爱互动。
周XX小朋友是一名由于先天性的残疾导致了耳朵只剩下一点残余听力的听障幼儿,在三岁时安装人工耳蜗。由于听力上的残缺使他不太会说话,而且发音也比较困难,现在听力还在恢复期。
周XX刚融入普通班级时口齿不清、目光呆滞、注意力不集中,在行为上也比较散漫,而且他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通过家访我才知道,周XX没有安装人工耳蜗前在家里总是一个人,从来不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爸爸妈妈工作忙也无暇顾及孩子,在家里他会看着家长的嘴形进行判断,然后再猜测意思,所以刚来到这个陌生的集体他很不适应。了解情况后,我改变和他交流的方式。在一日生活中我鼓励普班其他幼儿和他做好朋友,并且请其他们一起帮助周XX。在游戏活动中我尽量抽出时间和他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我尽量用简洁的语言和他交流并让他看着我的嘴形慢慢的讲。一段时间后,从家长的反馈中我发现周XX可以听懂老师和同伴的语言并乐意和别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以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细心体察听障幼儿的心理,了解他们不同的需求并且要善于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而理解他们并与其达成心与心的沟通互动,最终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
策略二:帮助树立信心 营造关爱氛围
加里宁曾说过“爱是和谐教育的润滑剂;爱是成功教育的激发剂;爱是缺失教育的弥合剂”,没有真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1.同伴的关爱。
和谐的同伴关系有助于特殊幼儿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同伴群体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宿感。大多数听障孩子由于自身的缺陷害怕与小伙伴交往,缺乏与周围人群的交往、交流、合作的机会,他们在活动中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同伴分享,缺乏合作意识,更谈不上养成关心他人、同情他人、服务他人的社会心态与行为。在融合教育活动中,幼儿能力发展的快慢就是体现在社会性上,同伴是儿童介入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伴因素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龄儿童由于共同的年龄特征,容易形成共同游戏的倾向,有助于游戏的顺利开展,对普通班的儿童来说,在与特教班幼儿的交往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交往技能、合作能力、学会了怎样共同来完成一项任务,形成责任心。同时,在帮助特殊儿童时,正常儿童对残疾儿童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他们对弱者的一种爱心,也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和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而对特教班儿童来说,他们喜欢模仿年龄、能力和地位比自己高的同伴,于是,他们在活动中就会找机会接近普通班儿童,从社会经验比自己丰富的普通班儿童那里,学会与人相处交往的技能和经验。
为了树立周XX孩子的信心,体验幼儿园大集体的温暖。当周XX融合到班级后,我为班级孩子介绍了这位新朋友,引导正常孩子了解这个特殊孩子需要同伴接纳和爱护的原因。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多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周XX,如:有的孩子拿出自己喜爱玩具和周XX一起玩;有的孩子帮助周XX穿衣服;有的孩子帮助周XX一起完成绘画作品等。这些友善的接纳和互助的活动不仅在精神上给与特殊幼儿温暖和关爱,而且也让普班的幼儿学会了关心、帮助他人,进一步让特殊孩子在同伴的帮助下增强自信去关注身边的好伙伴,这也是关爱教育中“受爱”与“示爱”的良好表现。
2.教师的关爱。
融合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普班的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爱心、责任心和使命感,因为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是否能取得成效,关键是教师。对特殊孩子倾注无私的关爱是融合教育对教师最基本的职业与道德要求。孩子需要教师“爱”的抚慰,特殊孩子更需要教师的爱。因为,教师的爱会向灿烂的阳光一样照射特殊孩子冷寂的心灵;教师的爱会带领他们走出无声的世界!
每天早上周XX来到幼儿园时,我便主动迎上轻轻的拥抱他;检查他的人工耳蜗是否带牢,是否充满电;拉着他的小手聊天,带着他和同伴一起游戏。渐渐地他开始信任我,把我当作朋友。特别在自主性活动中,我边玩边教他讲一些比较简单的单词。如:汽车,娃娃等。早上来园时,教他说“老师早”放学时让他说“再见”等。记得有一天早上周XX边举着汽车边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汽车。”虽然很模糊,但是他已经张嘴说话了,而且有和你交流的愿望了。当时我的心情非常地复杂,也非常地激动。紧紧地抱着他说:“周XX宝宝早。”慢慢地周XX能说比较简单的单词,能跟老师打招呼了,而且发现他还能够和其他幼儿一起做游戏了。周XX在老师充满热情和爱心的鼓励下克服胆怯、退缩的心理,让他逐步适应了幼儿园的学习生活,能高高兴兴地来幼儿园。
另外,园内的每位教师都会与这些特殊孩子进行 “帮困结对”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我园每年5月份都会借助“助残周”开展系列主题展示活动,如“爱心捐献”、“爱心义卖”以及“大手牵小手”普特签字绘画展示活动等。这些活动让全园的教师、家长、孩子都来关爱特殊幼儿、走进特殊幼儿。
3.社会的关爱。
实施关爱教育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特殊幼儿,由于我园是松江区唯一一所开设特教班级的幼儿园,这些特殊幼儿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市、区领导的关怀以及其他爱心人士的帮助。
如,我们时常看到社会上爱心人士送来的礼物,这些爱心礼物常常使得这群特殊幼儿欢呼雀跃。每月大学城的义务志愿者来我园为特殊幼儿进行结对活动,活动中我们时常听到在大学生与特殊幼儿共同游戏中传来阵阵欢笑声,我们的特殊幼儿就是在爱的氛围中成长着、快乐着!
策略三:采用融合方法 实施爱的教育
实践证明,听障幼儿如果能在学龄前得到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就能争取宝贵的时间使其潜能得到良好的开发。在充分了解听障幼儿的听力障碍程度、家庭背景、学习能力(运动、语言、认知、概念)等方面后,普班教师与特教教师通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总结出较完善的融合教学法及多种训练方法。下面是听障幼儿在融合教育活动中几种较常用的方法:
1.爱心辐射法:即让听障幼儿在本来很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过程中,变成在爱的交流中感受知识的真谛,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如在我的一次美术开放活动《长颈鹿打招呼》中,班级里的孩子们都很积极的回答问题,周XX只是认真的看着怎样画长颈鹿,并没有参与回答的意愿。于是在活动提问时,我有意让周XX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提供他多一点与教师、同伴交流的机会。在幼儿练习绘画的过程中,我留意观察周XX,或在一边加以引导。最终,周XX能够独立完成绘画作品。
2.榜样示范法:即通过伙伴(正常儿童或特殊幼儿)的榜样示范作用来激发听障幼儿的学习兴趣。在特殊教育中,榜样的作用尤其重要。同伴是模范,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听障幼儿的个性行为发展。如果让听障幼儿与健谈、个性开朗的同伴在一起,听障幼儿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这种良好的个性。如我把周XX安排在和能力比较强的红红小朋友旁边,并告诉她要好好照顾弟弟,就这样,大姐姐每次都不忘照顾这个特殊的弟弟。吃牛奶的时候总是拉着他和他一起,并且告诉他怎样洗手,牛奶杯喝好了放在哪里。运动时也不忘和弟弟一起玩,渐渐的我发现周XX开始转变了,胆子也变大了,会学着同伴的样子学习、游戏,与同伴主动交流的次数也多了并有了自己的好朋友。
3.鼓励强化法:即对听障幼儿好的表现或做出的成绩,即便是微小的进步,能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奖励。如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我会引导周XX参加班级集体活动,鼓励孩子们和周XX交朋友,让他体验到同伴的友好和集体活动的愉悦,并及时地发现周XX的进步,为他提供表现的机会和条件,用“你真聪明!”“你一定行!”“来试一试”等积极的语言为周XX打气,让周XX树立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关爱的教育环境下,周XX在生活、语言、运动、智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和个性、情感、交往等社会性都得到较好的发展。这使我觉得融合教育要注重关爱教育,因为有了关爱,才可以温暖听障幼儿孤独的心灵;因为有了关爱,才可以让听障幼儿在鼓励、赞美声中逐渐学会自信;因为有了关爱,才可以使听障幼儿和同龄孩子一起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附参考文献:
1、张悦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与特殊需要教育,《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第2期。
2、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
3、李绍珠、周兢、郭熙,《听障幼儿早期康复教育》,1993年5月第一版。
4、银春铭,《听力残疾儿童的语言教学》,1995年12月。
5、曹丽敏,《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指南》,2009年1月。
6、汪贺媛、曹丽敏、李健鹰,《让孩子远离听力障碍》,2009年11月。
第二篇: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摘 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将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经济发展。作为跨世纪的儿童,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是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植树造林、节约资源、拒绝野味等等,都是为人类生态环境作贡献的一种表现。在幼儿园里开展环保教育,从小启蒙幼儿的环保意识,灌输环保知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关键词】教育 幼儿 环保
环保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孩子是未来的主人,加强对他们的环保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它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幼儿园是幼儿环保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我们作为教师的应该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充分利用特有的环境资源和条件,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为此,我们应该创设怎样的环保教育给幼儿呢?本文就如何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而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在教育教学及日常生活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随时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把环保知识通过幼儿喜欢的故事、儿歌、手工制作(如:《可爱的动物》、《美丽的树叶》、《水变干净了》)等活动或者在教学活动中,用谈话的形式让孩子们各抒己见,讨论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如:在开展节约用水的系列教育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看投影,知道了水有什么作用,了解了水的来源,以及干净的水怎样流到我们的生活中,知道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的重要性。并通过学习“小水管哭了”这首儿歌,让孩子们知道浪费水是可耻的,萌发了幼儿要节约用水的意识。这次活动之后,孩子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浪费水了,并且在家里还能提醒大人注意节约用水,学会了水的反复利用,如:洗菜、洗手的水可以淋花,洗衣服的水可以用来拖地板或者冲厕所等。在日常生活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一些无毒害的废品,如:各式纸盒、饮料瓶、矿泉水瓶、旧毛线、蛋挞盖、碎布、旧挂历、卷筒纸芯、塑料袋等等。在有趣的制作中,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将这些废品制作成一些手工作品,变废为宝。通过剪剪、贴贴、画画的各种不同形式进行布置教室环境,从而感受到垃圾再利用的好处,是一种生动、直观、有趣的环境教育。在这些“环保制作”的活动中,孩子们认识了“可回收标志”,了解到一些常见的环保材料,从而产生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并且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进行装饰,不但美化了我们的活动环境,同时也起到了向家长宣传尽量减少污染的作用。
二、走进大自然,运用有利的自然环境进行环保教育。
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自然课堂,而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以热爱大自然为基础的,爱得越强烈,认识就越深刻,所以在环保教育中要注意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萌发他们关心和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愿望。例如:我们幼儿园每年春游和秋游都组织幼儿外出游玩,并借此机会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在幼儿游玩的同时给他们讲解,让幼儿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认识周围环境,以及环境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唤起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对动物、花草树木的爱心。在每次春游或秋游前,我总是要嘱咐孩子在自己的小背包里放上一只塑料袋,这只塑料袋既要让孩子放进自己吃下来的瓜皮果壳,又要让孩子放进捡到的纸屑。幼儿通过观察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从而也明白了这美丽、整洁的环境需要有人来维护。因此,要求幼儿爱护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扔垃圾,看到地上有垃圾要主动捡起来„„这些孩子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执行,并逐渐养成了习惯。继而,在与家人出来游玩时,也能充当小宣传员,带动家人一起来维护整洁环境。
三、结合环保纪念日开展活动
在环保纪念日,幼儿园的环保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围绕环保纪念日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丰富幼儿的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在3月12日植树节,我们开展了“关爱绿色生命、保护绿色家园”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树的作用和砍伐树木的严重后果;在4月22日地球日,开展了地球的“生日”这一活动,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认识地球只有一个,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爱护地球就是爱护自己。请幼儿欣赏美丽的风光图片,让幼儿了解地球上美丽的大自然,激发幼儿热爱地球的情感;观看“地球妈妈生病了”的录像,让幼儿了解人们乱倒垃圾,大量砍伐树木,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破坏和污染了环境。我们还开展“幼儿环保美术作品展览”活动,让幼儿用绘画、布置墙面等形式表达自己作为地球上的小主人。例如:我们环保组在布置墙饰“我们共创绿色家园”时,请幼儿用自己的彩笔绘出蓝天、白云、人物、可爱的动物、植物等共同装饰墙面,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更是让幼儿体会到环境的美。通过多样的活动,让幼儿知道环保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这些使幼儿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四、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了解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要求家长配合我们注意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为了使我们的环保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我给每个家长分发了一份调查表,列举了一系列有关环保的问题,如:你是否吸烟(或常吸烟)?你是否乱丢弃废物?你在家处理垃圾时,会给垃圾分类吗?你吃禁捕杀的动物吗?你知道如今存在哪些环境污染现象?你认为对孩子的环境教育应该有哪些内容?„„我们老师还专门设计一些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如:与孩子一起制作环保标志;到小区公园统计树木种类等等。请家长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一方面让幼儿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吸取丰富的环保知识;另一方面,让幼儿了解环境污染状况,感受重视环保的呼声,从而不断增强环保意识。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家长与老师、孩子有了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更重要的是,通过爸爸妈妈们的身体力行,让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榜样,意识到环保行为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人人都可以为环境保护贡献一点力量。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鼓励孩子做个环保小卫士是我们幼儿教师的职责。这是一个光荣、任重而道远的使命,我们要坚持长期开展下去,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明天的地球营造一份美丽、一份纯净。使我们共同的地球、共同的生活更加干净、更加美好。
第三篇: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摘 要】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最容易出现事故和危险的时期。关心幼儿安全的不仅是成人,还有幼儿自己。我们要让幼儿知道危险的存在,培养起较强的安全意识才是长久之计。一:集中教育,正面引导,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二:随机教育,及时提醒,增强幼儿的防范能力。
【关键词】安全教育
人的身体是人的发展之本,幼儿期的健康发展是孩子今后发展的根本基础,但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贫乏,自我保护能力有限,缺乏防范的基本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弱,因此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最容易出现事故和危险的时期。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在实际的工作中感知到了许多的安全小事其实孩子是可以自己避免的。所以我认为关心幼儿安全的不仅是成人,还有幼儿自己。我们要让幼儿知道危险的存在,培养起较强的安全意识才是长久之计。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呢?根据我的教育经验,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集中教育,正面引导,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常常听到家长抱怨:“这孩子一点记性也没有,不让他爬高,会摔的,就是记不住,这不,摔了吧。”其实,这不能完全怪孩子。幼儿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还处在发展阶段,对他们仅仅进行说教是不行的,孩子听后很快就忘,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将安全知识作为活动主题对幼儿进行集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鉴于幼儿时期的认知具有直观行动和具体形象的特点,集中教育活动可通过各种形式和多种渠道进行。如在户外活动前如果先和幼儿一起看别人是怎样玩游戏的,一起分析可能容易出现的危险情况,并共同讨论应该怎样玩才不会出现危险,从而了解游戏规则。这样孩子玩起来的时候就会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了。又如在教幼儿消防知识的时候,可先向幼儿展示有关安全知识的图片、音像资料;请消防员给幼儿讲解火的危害和防火救火知识;玩玩体育游戏:“小小消防员”;再和孩子们分析什么东西是容易着火的~~~孩子在多种感官作用下吸取的安全知识,自然能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由于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应采取正面引导。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上课时一名小朋友太兴奋了不小心一屁股坐在地上时,就会有更多的小朋友跟着也做到了地上。他们也许并不觉得这样好玩,也不是故意捣乱,而只是模仿别人以引起老师的注意。如果这时老师对其中一位坐的好的孩子进行表扬,其他孩子就会向受表扬的小朋友学习,坐得更好,而不会再去模仿别人坐在地上了。安全教育也如此。如果我们只是反复强调危险的不良后果(如:“有个孩子不听话到河里玩耍被淹;另一个孩子在课室奔跑撞到头等),孩子虽知道不对,却有可能好奇的去模仿。但如果我们多举一些小朋友注意安全的例子,这些正面材料会引导幼儿正确理解安全知识,避免盲目模仿。如在教幼儿走失的应对方法时,如果只是教孩子不要和大人走失,走失了会很危险是不够的。应让幼儿学会走失的具体的应对方法。
二、随机教育,及时提醒,增强幼儿的防范能力。
安全教育不仅要在集体活动中集体进行,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应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针对幼儿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合理的安全教育。随时教育,随时提醒。如小朋友在上下楼梯时,我提醒小朋友要一个一个走,不推不拉不挤也不抢。喝水时,分成若干组,一组一组来,避免了拥挤现象的发生。
春天到来,各种各样的昆虫也纷纷出来了。在一次散步时,孩子们对新发现的毛毛虫特别感兴趣,围在它的周围唧唧喳喳的讨论,有的幼儿还想伸手去摸虫子。我知道这种颜色鲜艳的虫子是有毒的,我便随机对幼儿进行了有关预防虫子有毒,不能随便触摸的安全教育。几天后,朱朱在我班的花坛中又发现了毛毛虫。他对我说:“老师,快用棍子把它挑走吧。记住不能用手拿的哦。”瞧,这小家伙反倒提醒起我来了。但这也正好说明孩子已把上次随机教育的安全知识记在心里了。
三、运用有效的“危险后果”教育法。
曾经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位旅游者租了一辆马车,行至盘山路时,旅游着对马车夫说:“你让马往路里边走走,马车要跌到山谷里去了。”马车夫说:“你不用担心。马是很聪明的,它也知道跌下去的后果。”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
作为成人,我们常常认为孩子年龄小,阅历浅,什么也不懂。在教育他们时避开一切反面事物,生怕造成反面影响。特别是家长,生怕孩子受到伤害。每次送孩子只是反复叮嘱:不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能吃这个;不能吃那个,狠不得将孩子装进一个铜墙铁壁的堡垒中,使之不受任何伤害。有的老师也是如此。孩子一有出格的行为就非常担心。但是,简单说教并不能引起孩子的足够重视,而且反复叮嘱还会引起幼儿的厌恶。此外,孩子整天关在教室或者家里,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一旦放出他们就象久困的鸟儿出笼一般,什么都想去尝试,这样一来谁能保证不出危险呢?
以上这些都是很消极的做法。作为老师,我们应适时适当地将“危险后果”告诉幼儿,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来教育幼儿,让幼儿从不同侧面了解事物的本质。当然,让幼儿了解的危险后果应有选择,注意适可而止,更不能造成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真正学会如何去思考和分析事物,如何去面对这个大千世界。
四、幼儿学会自我保护
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六个大人看这一个宝贝,将孩子裹在层层的爱的保护层里。却不知这种溺爱,这种保护要么使幼儿变的胆小,不感探索;要么更加好奇,从而盲目模仿。父母和老师保护孩子,不能保护一生一世,所以按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应引导幼儿正确认识世界,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1、适当的磨砺
在现代社会中,孩子因不慎摔倒而骨折,受伤;因不会将鱼刺吐出而呛着的事例随处可见。其实,这些孩子在摔倒时,只要懂得用手撑一下地;吞下鱼肉前知道要先细细的咀嚼,这样他们受伤的机会就少很多。孩子受保护越多就越容易出差错。因为他们丧失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应该给孩子留一些小小的磨砺机会,让孩子在磨砺中长大,在经受磨砺中积累必要的生活经验,这样在遇到必须去独立面对的问题时,他们才能避免受到伤害。
2、合理的引导
知和行是有一定距离的。孩子有时知道要注意安全,但是不一定会去处理这些带有危险性的事情。所以我们除了让幼儿了解一些必要的安全知识外,还应训练他们的自救的本领。如:“房子着火了该怎么办?”“手被割破了怎么办?”“迷路了、走失了该怎么办?”引导孩子设想并进行演习,这种活动既是游戏,又是模拟练习,孩子喜欢,还能培养他们临危不惧、坚强勇敢的品质。
3、学会去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幼儿因为争抢、打架而受伤的事情发生。这也是因为现代的孩子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谦让、不会交往造成的结果。所以我们也要注重对孩子的交往教育。孩子懂得谦让、互相帮助,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就会少很多。
我们班孩子很喜欢玩滑滑梯,一次在玩滑梯时,我发现宇宇为了快些从滑梯上滑下来,就用手去推站在他前面排队的陈泳,让陈泳差点从滑梯上掉下来。我看到后连忙阻止他,并告诉小朋友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在下午的教育活动中,我又找来了看图说话:“滑梯大家玩”,和幼儿一起讨论了玩滑梯的方法。从此以后,孩子们再也没有发生在滑梯推人的事情了。玩滑梯的安全意识孩子们记住了,在滑梯上可能发生安全的事故也就减少了很多。
安全教育也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差,所以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老师在幼儿原有的认识基础上,因适时、及时地提醒幼儿,让幼儿巩固已有的知识,并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让防范意识逐渐在幼儿心里扎根。
【参考文献】 《让孩子学会远离危险》 作者:吴振波 出处:《儿童安全小课本》
第四篇:科研论文:浅谈绘画活动中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科研论文:浅谈绘画活动中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科研论文:浅谈绘画活动中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摘 要]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是想象力,幼儿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阶段,绘画则是培养幼儿想象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怎样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想象力呢?以逐渐丰富内在储存,启发幼儿的想象力;用启发、开放的语言激活幼儿的想象力;以调动幼儿绘画中非理性心理挖掘幼儿的想象力;用丰富的绘画内容和绘画方式拓展幼儿的想象。
[关键词]绘画活动;想象力
未来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许多国家增强综合国力的共同选择。《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把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作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认知目标之一。因此,通过美术教育活动中创新潜能的开发与培养,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研究。而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是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幼儿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阶段,他们有着成人没有的思维和感受力,尊重儿童的想象力是对幼儿创造力的最大保护。同时绘画活动是幼儿时期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表达情感、展现个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那么,怎样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呢?这便是课题《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创新潜能的开发与培养》的首要问题。
一、逐渐丰富内在储存,启发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不能凭空去想象,他们的想象是建立在头脑里已有各种事物形象的基础上,必须是从已经感知过的、大量的形象中抽取有关内容,经过粘合、夸张等特殊思维才能形成的。因此,丰富幼儿的内在储存是想象力发展的源泉。怎样去丰富呢?
首先,在大自然中获取直接经验。在教学实践中要多组织幼儿外出踏青、游览、尽可能接触大自然,让幼儿亲身体验大自然中美好的事物,激起他们认识自然界万物的热情;教会他们观察一些事物外形、结构、特征、和色彩的方法;培养他们了解事物发生和发展过程的能力。这样,幼儿就容易把各种事物的某些特点联系起来进行想象,而想象力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如:画《春天》一课时,教师带幼儿先到户外的小公园感受春天的气息,指导幼儿去观察刚长出的嫩草,去闻闻那醉人的花香,去听听枝上小鸟清脆的叫声„„当幼儿带着这些经验与想象结合作画时,是那么的轻松自然。有的画面看到了美丽的春姑娘在装扮公园、有的画面看到花儿引来一群群的蜜蜂蝴蝶、有的画面看到枝头上停留了许多小鸟在鸣唱;这些都是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添加了自己的想象创作的画面。
其次,在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上获取间接经验。当前社会的电影、电视、图片、画册等直观材料内容丰富、色彩缤纷,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为幼儿选择合适的作品,让幼儿在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之余获取更多的间接经验,积累更多想象创造的素材。如:幼儿在看过“建筑艺术”图片后,画出了各种《我想住的房子》;看了动画片《猫和老鼠》后,画出了“聪明的小老鼠”、“最笨的猫”等等。
再次,在生活中获取深刻经验。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想象的基础,是绘画创作的源泉。没有获得生活经验,幼儿很难把生活中所见、所闻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更不能在绘画中看到幼儿的奇思妙想。因此,教师一定要给予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机会,调动幼儿种种感官去了解周围一切,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同时,更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回忆帮助幼儿提高内在储存的质量。如:在《逛超市》、《游乐园》等等绘画课中,教师会发现,有了这些生活感受和生活经验的幼儿作画时很有信心,得心应手的乐在其中,在已有的表象基础上进行大胆的重组、夸张;而若没这些经验的幼儿作画时就很盲目,很难进行画面的创作。
二、善用启发、开放的语言激活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绘画教学不断探究、变革,原有的教师示范——讲解——幼儿临摹三步曲教学法已不是主流,幼儿不仅是画形象,更是画想象。因此,在新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用启发、开放的语言融会贯通、灵活渗透于绘画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心灵的觉醒,激发幼儿想象力的驰骋。要使教师的指导语更具启发性,教师除应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能正确把握幼儿绘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难点,并适时予以指导外,更要不断充实自已,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捕捉到幼儿绘画过程中随时出现的想象火花,才能通过启发性的指导语使这些火花迸发光芒,让他们自由地运用各种绘画元素宣泄自己心中的想象,从而开发幼儿巨大的创新潜能。如:在画《太阳》一课,教师启发幼儿说说:“当天放晴时和天阴沉时你感受到太阳是怎样的?你觉得用什么合适的颜色去表现呢?”在画《“8”的想象》一课,教师可以问:“横看、竖看8分别象什么?” 在画《公园里的树》一课时,孩子们只停留在绘画树的外部形态,而没有更新的思路时,这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一阵大风吹过,树会怎样?”在欣赏作品时教师也可以说:“你能说说你的画哪里最特别?”等等不同时段、不同特点的启发、开放性语言,留给幼儿一定的思考和选择的空间,引导幼儿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问题,从而能更大胆地发挥丰富的想像力,自如地去创造和表现。
三、充分调动幼儿绘画中非理性心理挖掘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绘画反映幼儿的心理,而幼儿的心理往往是无理性的。他们常常以自己的感情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甚至是其它无生命的东西,都以为是和自己一样的生活。把过去发生的事和现在的事混在一起,把无生命的与有生命的东西随意组合,还把不合逻辑变为合乎规律。因而,教师只要能充分调动幼儿绘画中这种非理性心理,面对理性的现实生活,以及平静的大自然,都会被幼儿非凡的想象力变得无穷的魄力和无限的生机。如:在《花仙子》、《会跳舞的楼房》这些课中,幼儿赋予了他们生命,拟人物化有了可爱的花爸爸、花妈妈和花宝宝;生命再现有了手脚、扭动着腰肢起舞的楼房。根据幼儿非理性心理的特点教师还可设计一些问题,如:地球上没有一滴水,将会怎样?假如这个世界没有陆地,只有海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假如我们都有双翅膀,会变成怎样?等等,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根据所提的问题,将自己想象的结果用图画表现出来。在《我到太空去》、《海底之家》、《未来城市》这些作品中,幼儿就是用自己童真的眼光去关注着人类的发展,用非理性心理盼望着美好的蓝图,用自己无穷无尽的想象去诠释着一切。
四、以丰富的绘画内容和绘画方式拓展幼儿的想象力。
当前,有的教师认为:“绘画教学时最难就是不知让幼儿画什么?更别提发挥想象力?”其实,用于幼儿绘画教学的题材很多,它在于教师们该如何去选择和借鉴,哪怕是从最简单的一个点、一条线、一团颜色和生活上的种种用品,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可以成为绘画的内容,成为想象的引子。
1、对点、线、图形的联想激发幼儿想象。
如:在《双线活动》一课,教师让幼儿随意画出两条线条,让幼儿观察画出的双线像什么,并在这基础上进行添加、想象、创作出趣味无穷的作品,有小蛇、有立交桥、有火车铁轨、还有跑道等等。在《圆》一课,教师让幼儿看着圆形,启发他们联想,幼儿能想到车轮、镜子、呼啦圈等等,教师让幼儿再以圆形为思维发散点,然后画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和鼓励,幼儿纸上画的圆,有的变成了大西瓜,有的变成了节日气球,有的变成了小动物的头和小娃娃的脸蛋„„。通过这些点、线、图形等小火引,点燃了幼儿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
2、利用大自然、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事与物为发散点拓启幼儿想象。
大千世界、万物皆是,从幼儿写的名字、数字,吃的食物,穿的衣物,玩的玩具都可以作为相关元素参考资料,以它们为发散点,更好的打开幼儿思维,发挥幼儿想象,挖掘幼儿创新潜能。如:在《鞋》一课,教师让幼儿通过观察鞋的外部特征后进行发散性思维,大胆想象,幼儿很快就画出“鞋”状的潜水艇、消防车、战斗机和花瓶„„在《“8”的想象》一课,教师引导幼儿多个角度去观察“8”,横放的“8”象什么?竖看的“8”又象什么?这样幼儿的思维更活跃,画出了小雪人、不倒翁、和飞翔的小鸟。
3、结合故事、音乐、游戏等多种手段交融发展幼儿想象。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还应将美术活动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在综合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翔。于是我们尝试着语言与美术活动、音乐与美术活动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如:在听故事《房屋上的蘑菇》语言与美术交融一课,教师让幼儿从故事中听到小兔的房屋漏水啦,引出幼儿要想出帮助小兔的方法,有的幼儿在房屋上画上了雨伞、有的画上了云朵、有的画上了小树和小花;在听音乐《水族馆》音乐与美术交融一课,幼儿在音乐中感受海底的世界,微波荡漾的海水,徐徐扭动的水草,自由自在的鱼儿,幼儿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在脑海里构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能使幼儿的心情轻松愉快,而把绘画活动与游戏交融,以游戏作铺垫,幼儿的想象力能在轻松愉快的绘画中得到无限的奔驰。如:《玩色游戏——扔布团》一课,幼儿拿着布团沾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尽情的扔在墙上,使颜料在墙上流散开,各种颜色交织融合,创造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幼儿兴奋的发现画面上出现的各种奇特的图案,有的说我看到了漂亮的烟花;我看到了五颜六色的彩带;我看到了火山喷发的岩浆„„
总之,幼儿期是想象力、创造力最活跃、最丰富的阶段,绘画则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每个幼儿都有着巨大的潜能。所以,教师应让幼儿在美术绘画活动中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燃烧起创新潜能的火花。
主要参考文献:
李志雄,王梓微.创意解码.香港:香港新世纪国际金融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第五篇: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每个听障儿童的顺利成长,都需要有健康的心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听障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关键词】心理健康 实施 课堂教学
听障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正常儿童没有质的差别,但是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心理、智力、言语三者相互发展,共同影响,单方面的迟滞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听障儿童(以下统称学生)由于其听力言语的障碍,导致认知客观事物的能力会比正常同龄儿童低,在以学习是主导地位的行为活动上,会带来明显的困难,这些都有可能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学生普遍带有处事简单、直接、易冲动、过分自尊、敏感易猜疑等明显性格特征,而且在他们当中,有情绪发展障碍和学习障碍的又特别多,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在这里简单谈一下我的一些方法和心得体会。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榜样
教师的健康心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直接的积极影响。教师是学生最崇拜最效仿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对这些住校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常言道:“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师范常常能对学生产生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首先要学会自我心理的调节,把负面的心理情绪甚至是打击等消极情绪和不幸遭遇,要以合理的心理暗示、转移等方法转化为积极的心理成分和行为方式,让自己经常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确保每节课的教学展示给学生的,都是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特征。在教师健康心理榜样的影响下,学生的心理面貌也会发生变化,一些消极的心理阴影就能得到消除。
其次需要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 这些学生敏感善于察言观色,在课堂上应多以表扬鼓励的方式教学。另外特别要注重培养班级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养成互助互爱的氛围,淡化同学间打小报告指责批评行为,强化同学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和思想。为了更好地突出和谐,减轻这些儿童的心理压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实行“分小组”教学法,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学生性别、成绩做到组内异质,座位形式变成豆腐块形,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心理健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可使用脑效率提高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五,并可延缓和消除脑力疲劳;而环境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教室内墙壁的颜色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同。浅黄色、草绿色能提高学生的智商;淡绿、浅蓝色可以使人平静,易于消除大脑疲劳,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根据这点,我在教室布置方面,特意加上浅黄草绿为主题的室内装饰品和后墙板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再次是激发兴趣,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一个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往往会变成学习困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变得更加重要。这些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大部分人不会手语,或者是手语不规范,刚进到学校学习,会跟同伴,老师之间产生沟通障碍。作为低年级的老师来说,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是首要任务,这对后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所以,我们在教学环节上,选取的是简单易理解、形象、跟学生息息相关的认知内容,在学生获知成功后,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在他们不解疑惑的时候,采取重复教学给他们加油打气的方式,让他们适应学校生活,遵守学校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抓住学生的某一闪光点,鼓励他,帮助他们,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课上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对他们低标准,低起点,使他们愿意参与学习,并尝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另外,多点开展适合他们年龄特征个性特长的活动比赛等,发挥他们的优势,从而让他们体验成功,促使他们的兴趣的形成、发展、稳固。
然后需要挖掘教材内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现在教材很多都蕴含了心里健康教育的内容,而且学习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教育的情境。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比如通过选择典型课文,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对所营造出的教学情境的深入体会,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通过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品格的描写,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在《变脸》一课的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去了解二爷对狗娃的情感变化,以此来发掘人物善良的品质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只要我们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和讲解中,一定可以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内容,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最后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有的放矢,正面引导心理
这些学生拥有共性的同时,也会有突出的个性,生长环境不一样,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一样。对于已经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的学生,除了平时要协同学生家长、社会有关教育机构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疾病进行防治外,还要在课堂上以真诚的爱和正面引导的方法去加强治疗。例如,对胆小怯懦的学生多赞扬,鼓励其多发言;对厌学的学生设置事宜的目标,引导其努力实现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其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对于比较孤僻的学生,教师在多给予关心帮助的同时,还要号召同班同学多关心帮助他们,使其感到集体的温暖,远离孤独。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每个科目的老师都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很好的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