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邮政公司发挥网络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总结汇报材料
邮政局发挥网络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总结汇
报材料
ⅩⅩ县邮政局
ⅩⅩ邮政局以“立足自身、服务地方、有所作为”的经营理念指导下,始终把“追求卓越、满意万家”企业精神贯彻到服务之中,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充分发挥邮政的信誉、品牌、网络三大优势,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工作的主旋律,以促进社会进步为己任,坚持开办传统邮政业务之外,还利用其四通八达的网络,积极发展农资配送、小额贷款等多项便民业务,为全县经济的发展推波助澜。
邮政就像一条坚韧的纽带,把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着重要的服务。今年以来,ⅩⅩ邮政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扎实工作、奋力拼搏,履行普遍服务义务,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优服务满足社会用邮需求 ⅩⅩ县邮政局成立于1998年9月,ⅩⅩ年5月出分离出邮政储蓄银行,2009年初速递、物流又单独运行。邮政局下设两部一室,七个生产部室,辖9个邮政自办网点和7处委办
网点。
现有报刊亭1个;信箱、信筒15个;县内转运汽车邮路一条,邮路单程长132公里,生产用车9辆。市内投递道段4条,单程总长度60公里;乡邮道段16条,单程总长度700公里。承担着386个行政村,776平方公里,38万人口的邮政普遍服务工作。
今年对别古庄、龙虎庄、曹家务、三圣口支局进行了电子化支局改造,改变原手工操作方式,这样我县八个支局全部成为电子化支局,大大提高了办理邮政业务的工作效率,减轻了营业员的劳动强度,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更加快捷的服务。
营业厅布局合理,方便用户用邮和业务受理,配备便民用品用具,设置用户书写台,并放置签字笔、浆糊盒、邮政编码簿和便民服务箱,陈列各类业务书写单式样张。在营业厅显著位置公布监督投诉电话,设置用户意见箱和用户意见簿,便于用户监督。信筒(箱)整洁,并标明开筒(箱)频次和时间,按时开启。邮政资费服务内容上墙公布。员工统一着装,根据季节不同统一换装,并在左胸上方佩戴工号牌。坚持文明服务礼貌待客,使用服务用语,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受到了用户的好评。自年初以来没有出现过用户有理由投诉现象。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班组每周五实行例会制
度,认真组织学习业务知识,沟通交流工作经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开展了职业教育、邮政基础管理培训、打字、盖戳、排信、邮件收寄、等多工种的技术技能比赛。这些举措,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局范围内形成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全员整体素质,努力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邮政,作为历史悠久、网点遍布的公众服务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网络优势、信誉优势和品牌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大力拓展新型业务,近年来先后开办了代收电话费、代售航空客票、旅游年票、戏票、家乡包裹、开办储蓄短信业务。积极拓展速递礼仪市场,开展了生日蛋糕、鲜花礼仪等业务,满足广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二、构筑服务“三农”网络促进新农村建设
ⅩⅩ邮政进一步响应党中央服务“三农”的号召,以利民、便民、富民为宗旨,充分发挥网点遍布城乡的网络优势,延伸邮政服务的触角,更直接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提供高效便利的邮政服务。连锁经营,规范运作,优质服务,是ⅩⅩ邮政服务“三农”的特色。今年以来,我局投资150万元,建设3个邮政三农服务中心支局、5个三农服务中心。为使中心支局、服务中心健康发展,严把经营秩序关。出台了农资连锁配送经营管理办法,统一分销商品
价格,对种子、农资等产品进货渠道实施专项效能监察,坚持八个统一原则,即加盟费统一、铺货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进货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统一、结算统一并且在站点的经营面积、人员、装修、柜台、货架都要按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要求进行操作。严把进货渠道关和售后服务质量关。以引进高科技、无公害、绿色环保农资产品和知名品牌的生活日用品为原则,保证产品质量,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邮政渠道。严把售后服务质量关,建立健全营销客户信息库和基础资料档案,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为促进“三农”服务站的健康发展。我局定期向各“三农”服务站进行电话回访。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对“三农”服务站进行管理,了解服务站业务发展情况、示范田建立情况、档案记录情况。聘请技术人员,给三农服务站人员讲课,参加人员达50多人,使与会三农服务经营人员增强了对化肥、农药的使用技术了解。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进行测土配肥,使农民真正对自己的土地做到了心里有数,为日后因地施肥、因作物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向广大农民讲课,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农民对邮政产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及全新的认识。农民形象地称邮政人员为亲农、爱农、安农的“科技鸿雁”,通过这些措施有力地支
援了“三农”建设,实现了邮政出力、农民受益、政府满意的目的。
三、构筑金融服务网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ⅩⅩ年,为有效缓解县城邮政储蓄压力,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县邮政局将刘街储蓄进行迁址,并投入资金60万元对新网点进行了建设,从人员到设备,从硬件到软件全部进行了强化,建成了一个全功能、全方位、多元化的储蓄营业网点,使得ⅩⅩ县邮政储蓄迈入了现代化银行的行列。同时,在县委县政府、人民银行、银行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于ⅩⅩ年5月份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ⅩⅩ县支行,银行成立后,不断拓展业务规模,开发新型业务,依托行业优势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金融服务,成为我县居民理财、沟通城乡、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三农”的中坚力量。
ⅩⅩ年8月份邮储银行ⅩⅩ县支行开通了小额信贷业务,截止到5月份发放贷款823.5多万元,使邮政储蓄的资金迅速回流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使众多在困境中挣扎的中小企业和农户摆脱了流动资金短缺的危机。ⅩⅩ年12月份,县支行开通了公司业务服务功能,使得经营业务种类更加全面,支持地方经济能力更强。
通过不断加强的邮政网络建设,已建成实物运递网、综合计算机网、金融绿卡网三大网络,具有“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的独特优势。拥有邮政储蓄营业网点3个,全部实现全国联网,通存通兑,随着两网互通工程的结束,已经实现汇款的实时到达。不断加强的服务质量建设,制定邮政服务规范、开展“微笑”服务和不断提高投递服务质量等一系列措施,ⅩⅩ邮政对广大市民的服务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努力建立起一个良性的、长效的机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而高效的金融支持。
乘风扬帆破浪行,潮涌凤城滚风雷。几年来,ⅩⅩ邮政满怀服务“三农”的一腔热情,在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下,殚精竭虑谋发展,励精图治乐奉献,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新时期服务“三农”的壮歌,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ⅩⅩ邮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脚步永不停歇,未来ⅩⅩ邮政人将继续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开辟绿色通道,为县域经济协调、快速、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ⅩⅩ做出更大的贡献,助推ⅩⅩ经济发展在攀新高峰。
单位:ⅩⅩ县邮政局
第二篇:发挥邮政优势服务县域经济
发挥邮政优势服务县域经济
邮政是服务业,是依附在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产业,国民经济发达,邮政发展得就快,反之就慢。邮政独立运营以来,**邮政局积极服务县域经济,很好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赢得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很好地发展了我局各项业务。发挥邮政部门优势,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应着力打造”
四个平台”。
着力打造服务“三农”平台。邮政服务“三农”是实践“人民邮政为人民”宗旨的要求。一是要加强便民服务网点建设,要在每个村设便民服务点,在乡镇设便民服务站,在县里设便民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各类代办业务,将邮局作为政府便民服务的窗口;二是要扩大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拓宽农村邮政储蓄服务范围;三是要推广部分地区种子邮购、农资配送经验,条件成熟后尽快开办这些业务;四是要发挥邮政信息传递功能,为农民提供及时、可靠的劳务、农资、科技信息,为他们发家致富服务。邮政部门不仅要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力量,而且还要在服务“三农”中发展壮大。
着力打造金融服务平台。邮政金融业务,是邮政部门的支柱业务,必须抓好。打造金融服务平台要从几下几点入手:一是要进一步改善服务环境,增加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力打造精品网点。二是要利用县内金融机构较少,便于联系沟通的有利条件,共同订立公平竞争的条款,为金融业务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共赢的金融环境。三是要发挥中间业务的代理功能,在所有的网点开办各类代收、代发、代缴、代办业务,提升邮政综合服务能力。四是要在现有金融业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现有的技术力量和营销力量逐渐开发服务新功能,吸引更多新客户。利用现有的客户资源发展新业务,必要时搞联合经营,进行优势互补,以增强邮政的竞争能力和整体实力,以更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全县人民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增加金融业务收入。
着力打造现代物流平台。邮政拥有其它物流企业不具备的完善的物流网络和品牌,邮政部门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介入地方的生产、制造和流通加工企业的物流供应链,提供仓储、包装、运输、货款结算等现代物流服务,帮助地方企业挖掘市场潜力,扩大全国市场份额。要在工商部门已经核准的经营范围内,重点发展以农资产品、生活日用品为主的连锁配送服务,实行产品售后服务流程化管理,并积极尝试将农产品送出去,实现农村与城市间商品物资的双向流动。要积极参与“千村百乡”农家店建设,为农家店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着力打造信息资讯平台。要加大邮政信息资讯产品开发,利用邮资封片、dm广告、集邮礼品册等形式,将地域文化特色、地域经济特色、地域风俗特色开发成一本本、一张张设计精美、内容丰富的邮政信息资讯产品,打造“地方名片”,为提高地方知名度、招商引资提供个性宣传和推介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名址库的建设,在现有名址库的基础上,坚持走建设个性化名址库的路子,建立比如医生库、高收入人群库、白领女性库、公务员库、法人库等等,为商函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邮政服务地方经济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句空话,各级邮政部门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研究,脚踏实地地去落实,惟有如此,邮政才能在地方生根、开花、结果,才能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
第三篇:发挥网络优势是邮政的希望
发挥网络优势是邮政的希望 邮政网点遍布全世界,各国邮政部门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在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处于有利地位。随着无国界邮件量的不断增加,加强各国邮政部门间新业务的开发与合作,使未来的邮政业务发展多样化、全球化,有关人士认为,发展全球性的通信网络,是邮政的希望。
在经济发达国家商业广告占邮件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而邮局则是商家销售产品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经济发达国家市场直销业务发展前景看好,这给邮政带来业务发展的良好机遇。日本邮政对直销市场的定义是从生产商直接到用户,减少中间批发、零售环节,直销应该是方便用户,降低成本的一种销售方法。直销信息和样品目录的传播媒体可分为三大渠道:邮政、电信和互联网络。据日本邮购协会统计,邮购产业年收入2.1万亿日元,占日本零售业务的2%,年增长呈上升趋势。实践说明,直销这种购物方式在欧洲不仅稳定,而且同邮政金融业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邮购这种直销形式在日本已被公众所接受。据日本邮政统计,日本印刷产品目录、邮购杂志和商业广告信函的费用占媒体广告费的50%,而这些印刷品和目录的传递及有针对性的投递大多数需要邮局来完成,所订购的实物和物品的投递邮局占60%,可见邮政除同企业联办和自办邮购业务外,在产品目录传递和直销中所占的地位也十分重要。直销媒体发展潜力很大,主要途径有三个方面:电信市场销售、计算机互联网络以及商业广告信函。在经济发达国家商业广告占邮件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而邮局则是公司销售产品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邮政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系统,开办代收水电费,代售戏票、飞机票,发放驾照等代理业务,使邮局的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
目前在世界各地,信息通信技术正在迅猛发展。通过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共享各种信息。在这种形势下,邮政的网络应该显示其大众化服务特有的自身价值。在21世纪,多媒体这一高新技术从工业到行政管理都将成为社会方面具有影响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许多国家正在形成新的观念,即利用邮政网络为社会提供“一站式”行政管理业务代理服务。这种服务通过把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入邮政网络而完成。“一站式”行政管理业务是指几种行政手续和公共服务手续(例如代发养老金、办理交纳税收、水电费和发放驾驶执照等)仅在一个邮局通过多媒体网络系统即可办理。“一站式”行政管理业务是邮政利用高新技术开辟新业务的一种尝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一站式”行政管理服务的优点有:为民众提供方便服务,克服目前办理各种行政手续需跑好几个部门方可办理的缺点;国家无需增设或专设地方政府办事机构;减轻各级地方工作负担,使其更有效地从事管理工作,可节省人力和政府开支,同时这种新业务的开办能够给邮政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日本邮政已经开始在几个试点城市办理“一站式”行政管理业务,通过邮局信息终端,试办理以下三种业务:(1)申请使用公用设施;(2)申请雇佣保姆服务;(3)志愿人员登记报名。将来的发展方向是通过利用邮局信息终端把邮局和地方政府及公共服务部门联成一个信息网络系统,实现用户只需到一个站点即可办理各种繁杂的行政手续、申请等。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系统,“一站式”行政管理业务使邮局的潜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在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邮政已开办“一站式”行政管理业务,办理代收水电费,代售戏票、飞机票,发放驾照等。以合理的价格办理此项业务,邮政部门都有所收益。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引进为邮政网络建设和新业务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不少国家的邮政部门积极利用和引进新技术,借用高科技通信平台发展邮政业务。在多媒体信息时代邮政要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开发电子邮政等新业务已成为人们共识。
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邮政带来良好的机遇,在发展新业务的过程中,邮政部门广开思路,自己不能独立承办的业务就主动与其它部门协作。为了适应通信市场的发展需求,向商业化和企业化迈进,各国对邮政机制和管理机构进行了改革和调整。普遍服务是邮政参与市场竞争,走向商业化和企业化的一个最大问题。邮政放弃垄断走商业化和企业化经营道路,不仅要从组织机构上进行改革,而且在财务制度等方面也要改变以适应新的机制。企业的经营能否获得经济效益,意味着纳入商业轨道后,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离开这一基本原则,邮政商业化或企业化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等于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在世界上,社会性普遍服务基本上成为各国邮政不可放弃的前提条件,因此,邮政在承担普遍服务中需要得到相应的补偿和法律保护。目前一些国家采用的办法是:国家给予补贴或给予一定限度的专营权,以弥补邮政普遍服务中的亏损。除此之外,不少国家邮政部门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精简机构,提高效率。韩国邮政根据相应模式对人员进行精简,调动了邮政职工的积极性。在英国,邮政网点有1.85万个,邮局自己经营的局所由原来的2000个减少到500个。邮政直接经营局所的数量大量减少,但不是关闭邮局,而是采用合同经营,从而保证了国家所要求的普遍服务。
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各国邮政伴随着通信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其主要体现在电子邮政的开发。一些国家的邮政部门除了传统的实物信息传递和小型货物的运输外,还充分利用先进的通信方式发挥邮政联系千家万户的网络作用。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邮政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发展新业务的过程中,邮政部门广开思路,自己不能独立承办的业务就主动与其它部门协作,从电信、运输和金融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第四篇:发挥邮政优势,服务县域经济(最终版)
发挥邮政优势,服务县域经济
邮政是服务业,是依附在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产业,国民经济发达,邮政发展得就快,反之就慢。邮政独立运营以来,**邮政局积极服务县域经济,很好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赢得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很好地发展了我局各项业务。发挥邮政部门优势,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应着力打造”四个平台”。
着力打造服务“三农”平台。邮政服务“三农”是实践“人民邮政为人民”宗旨的要求。一是要加强便民服务点建设,要在每个村设便民服务点,在乡镇设便民服务站,在县里设便民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各类代办业务,将邮局作为政府便民服务的窗口;二是要扩大邮政储
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拓宽农村邮政储蓄服务范围;三是要推广部分地区种子邮购、农资配送经验,条件成熟后尽快开办这些业务;四是要发挥邮政信息传递功能,为农民提供及时、可靠的劳务、农资、科技信息,为他们发家致富服务。邮政部门不仅要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力量,而且还要在服务“三农”中发展壮大。
着力打造金融服务平台。邮政金融业务,是邮政部门的支柱业务,必须抓好。打造金融服务平台要从几下几点入手:一是要进一步改善服务环境,增加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力打造精品点。二是要利用县内金融机构较少,便于联系沟通的有利条件,共同订立公平竞争的条款,为金融业务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共赢的金融环境。三是要发挥中间业务的代理功能,在所有的点开办各类代收、代发、代缴、代办业务,提升邮政综合服务能力。四是要在现有金融
业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现有的技术力量和营销力量逐渐开发服务新功能,吸引更多新客户。利用现有的客户资源发展新业务,必要时搞联合经营,进行优势互补,以增强邮政的竞争能力和整体实力,以更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全县人民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增加金融业务收入。
着力打造现代物流平台。邮政拥有其它物流企业不具备的完善的物流络和品牌,邮政部门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介入地方的生产、制造和流通加工企业的物流供应链,提供仓储、包装、运输、货款结算等现代物流服务,帮助地方企业挖掘市场潜力,扩大全国市场份额。要在工商部门已经核准的经营范围内,重点发展以农资产品、生活日用品为主的连锁配送服务,实行产品售后服务流程化管理,并积极尝试将农产品送出去,实现农村与城市间商品物资的双向流动。要积极参与“千村百乡”农家店建设,为农家店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着力打造信息资讯平台。要加大邮政信息资讯产品开发,利用邮资封片、dm广告、集邮礼品册等形式,将地域文化特色、地域经济特色、地域风俗特色开发成一本本、一张张设计精美、内容丰富的邮政信息资讯产品,打造“地方名片”,为提高地方知名度、招商引资提供个性宣传和推介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名址库的建设,在现有名址库的基础上,坚持走建设个性化名址库的路子,建立比如医生库、高收入人群库、白领女性库、公务员库、法人库等等,为商函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邮政服务地方经济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句空话,各级邮政部门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研究,脚踏实地地去落实,惟有如此,邮政才能在地方生根、开花、结果,才能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
第五篇:发挥研究型大学优势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实现跨越发展
发挥研究型大学优势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实现跨越发展(南京大学)近年来,南京大学围绕“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奋斗目标——顶层设计学校科技发展战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创新举措,主动实践科技创新,主动面向国家导向的科学研究,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不断探索发挥研究型大学优势,在官产学研合作中,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实现自身的跨越发展。
一、特色办学凸显研究型大学的源头作用
长期以来南京大学对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十分重视,始终坚持基础研究瞄准学科前沿;始终坚持应用研究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研究,加强官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始终坚持培养科技创新与创业的专门人才和领军人才。
南京大学连续七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位居中国大陆高校首位,连续八年位居被引用论文数居中国大陆高校第一;拥有13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28个国家重点学科;拥有30位两院院士、49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81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和4个“教育部优秀创新梯队”;六年获得10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位居全国高校首位;2006年上半年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Science》上发表论文5篇;2006年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教育部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南京大学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同时,积极融入江苏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适应社会需要,形成了以新材料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等5个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优势方向。“十五”以来,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0余项,2004年突破200件,居全国高校第7位;与企业合作科技项目达2200余项,其中1300余项花落江苏;与国内外企业建立研发联合体100多个;与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平台10多个;为江苏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创新举措提高研究型大学的创新能力
面向国际前沿,面向国家目标,面向区域经济,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省份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是历史赋予高校的使命,也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近年来南京大学围绕创新体系建设,提出“高精尖”战略、服务江苏面向全国战略、卓越管理战略、国际化战略“四大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和思考一系列创新举措:
1.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形成科技人才高地
一是以“985工程”建设为契机,构建9大科技创新平台,在物质科学、资源与环境、生命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4大领域形成优势和特色,形成科技创新的源头。二是根据江苏作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的需求及南京大学新材料领域的优势地位,创建“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围绕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纳米技术和量子信息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三是在全国率先实行全球公开招聘教授制,改革评聘机制,广揽大师级人才,构筑人才高地。
2.创新管理机制,加大成果转化推进力度
一是实施专利战略。实行与SCI评价体系相平行的专利评价体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仅2004年发明专利申请占南京市发明专利申请的七分之一,占全省发明专利申请的二十分之一。二是构建应用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制定工程学科教师的评价办法,以成果、专利、效益对应用技术研究人员进行考核、评聘。三是调整横向经费管理办法。体现贡献和利益对称的原则,支持大项目的科研组织。强化知识产权的导向作用,保护发明专利人权利。四是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以市场需求、绩效挂钩、创新基金扶持、成果转化条例规范下的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五是设立技术创新基金。由学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培育具有应用前景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提高科技成果的工程化水平,帮助具有时效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成果及时走上市场。
3.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创新人才
办学国际化,是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南京大学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办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是中国最早、最成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之一,并从2006年起联合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南京大学与德国哥廷根大学合办中德法学研究所,也是中国最早、最成功的中外合作法学教育项目之一。同时南京大学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合办南京—纽约学院,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办中加学院,与日本东京大学合办中日文化研究中心,与法国巴黎十二大合办中法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我们还将通过仙林国际化校区的建设,把国际上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力量引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程度。
4.构建和谐校园
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才能增进学校的凝聚力,提升学校的国内外形象,才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才能科学发展。我们今天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做到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共同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相互冲突。队伍的凝聚力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和保证。对学校来说,就是要加强队伍的凝聚力。学校强调凝心聚力,为解决好各类人才队伍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通道创造条件,使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三、服务社会求得研究型大学的跨越发展 在强调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今天,科技成果转化正在成为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高校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现实需要,是南京大学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
1.加强研发平台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南京大学通过创建十多个省部级研发平台,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南京大学“国家863计划新材料MO源研究开发中心”根据国内外“MO”源市场的发展需要,与苏州工业园区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成立“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将三甲基镓(TMGa)等四个研发产品产业化。公司注册资本2500万元,学校以技术入股,占总股本的30%,并获得技术研发费400万元。
2.科学家领衔科技创业,投身地方经济建设
南京大学在为自主创新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支持科学家以多种形式领衔科技创业,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一是科学家带着科技成果加盟科技企业。这是迄今为止高校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最佳模式。科学家以其前瞻性的研发能力和企业经营团队的有机结合使科技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由我校物理系教授加盟的中电电气(南京)光伏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国际最先进的太阳能技术为基础,集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新型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成为国内光伏业三巨头之一,是教授走出实验室,完成“科技创新”到“科技创业”的成功案例。
二是创新团队和教授创办科技企业。由科学家领衔并持股把科技成果直接产业化。由南京大学联合其他投资方共同成立的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大学以大孔树脂吸附处理有毒有机废水技术入股,其中科研人员占股14.56%。
三是校办科技企业。由学校参股或控股把科技成果直接产业化。2001年4月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的江苏南大苏富特软件有限公司,实现了江苏高校企业和软件企业上市公司“零的突破”。是国内唯一提供全面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入选中国软件百强企业。
3.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我校与全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商金川集团公司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关系,金川集团二期提供1000万元经费,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针对金川集团在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联合攻关。这一合作模式开创了国内校企强强合作的先河,也为我校加强与企业合作开辟了新路。2005年以南京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与企业联合申报并获得5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
4.广泛建立校府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南京大学分别与南京市、南通市、无锡市、苏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常州市等省内地级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由科学家领衔,走出校门在地方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形成官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
我校以环境学院为主体与宜兴市人民政府、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管理委员会三方联合成立“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
5.走出校门办学,服务经济发展
全省首家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由我校与苏
州市政府共建。面向苏州市特别是苏州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工程硕士等高层次应用性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4.6万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大楼已投入使用,首期5个专业学位的258名研究生已于今年春季入学。同时南京大学的部分重点实验室将在苏州设立分室,把最新的创新研究成果汇聚到经济建设一线,实现教育资源和研究资源的同步输送。
6.建设大学科技园,促进官、产、学、研、金联合
我校与南京市鼓楼区政府、驻区其他8所高校合作共建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是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科技园采取多种形式拓展发展空间,已建成8个创业园。目前园区孵化面积达25万平方米,入驻科技园的科技企业520余家,从业人员10000人。其中师生创业企业及高校技术入股企业占1/3。2005年技工贸收入达19亿元。
7.牵手国际巨人,创新先进技术
依托国家级南京大学国际软件人才培训基地,与美国IBM公司开展全面合作,共建江苏省—IBM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联合培训国际高级软件人才。与美国国家干细胞公司合作共建中美合作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实验室。与美国Motorola公司共建先进材料实验室。与德国BASF公司共建催化化学实验室。与日本富士通公司共同组建南京富士通南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8.以创新理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近几年,南京大学以创新理论服务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已于今年8月整体出版。该《丛书》总计200部,穷20年之功力,全面总结了从孔子至孙中山的中国传统思想的演进历程,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发展规律,被学术界誉为“20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思想文化研究工程”。《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二十八卷也于今年上半年全部出版。共1500万字,全部为第一手的原始材料,而且很多材料是第一次面世,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南京大学把自身的发展全面融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成为探索、解决国家与人类发展中面临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科学基地与思想库;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成为国际学术交流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