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收费站党支部“以服务为中心”建设和谐公路汇报
收费站党支部“以服务为中心”建设和
谐公路汇报
收费站党支部“以服务为中心”建设和谐公路汇报
收费站党支部“以服务为中心”建设和谐公路汇报
全心全意人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历史选择。在新的时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党员要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一心为人民,一切为人民,克已奉公,无私奉献,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以服务为中心“是我们大河收费站党支部一直贯彻的方针,是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延续,是
我站坚持“向管理要效益”的基石。“以服务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在现实中有很多体现方式,首先在观念的树立上有所突破。过去,我们也许认为我们仅仅是收费企业,重点和努力的方向往往都围绕着“实现收费”这个目标,而对于过往司乘人员的需求更多体现在通行费的交付上,是被动的过程。现在,“以服务为中心”的新模式是更多站在司乘人员的角度来审视整个收费过程的,交付最适合客户的服务,引导客户通过我们的服务改善管理,提升能力,取得更好的效益。我们党员要在“以服务为中心”的实践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站在服务的第一线,最大地发挥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做好工作。具体针对于我们的行政人员,更要树立全面的服务观,树立一种全客户的服务思想:过往司乘人员是我们一线收费人员的服务对象,一线收费人员是我们行政部门服务对象。我们一定要想一线收费人员之想,急一线收费人员之急,做一线收费人员之需。集体要求
要做到:第一,要有对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为人民服务,只有良好的愿望不行,还必须把良好的愿望与过硬的本领结合起来,做本岗位的模范。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站管理水平的提高,就必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管理岗位上的党员,要研究工作规律,努力开拓创新;在服务岗位上的党员,要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第二,要自找“麻烦”,自我“加压”。为人民服务无止境,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主动找事干,自我“加压”。因此,特别是党员职工要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找“麻烦”,自我“加压”,解决态度冷漠生硬、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问题,杜绝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做出更大的成绩。第三,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在本职岗位上无私奉献。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党和人民赋予的一定权力,为人民服务的条件更加充分,身上的责仟更加重大,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也更加
重要。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和决议,做清醒的政治家;勤奋创新,勇于改革,争创一流的工作成绩,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促进派;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关心群众疾苦,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做一个忠实的人民勤务员;廉洁奉公,不滥用职权,不以权谋私,抓好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做一个党和人民放心的好干部,点点滴滴,彻底服务。
总之,服务是全方位的,服务是彻底的。我们党员要为人民服务,坚持“以服务为中心”的经营方针,团结进取,拼搏服务,廉洁创新,诚信奉献,建设和谐公路!
第二篇:论和谐社会以和谐为中心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世界人类的共同理想。那么,基于中国的国情,特别是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构建和谐社会应以和谐为中心,应当如何把握和谐的精神实质?我是这样认为:⑴科学的和谐社会是三个“统一体”的综合体系;⑵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在民主化和市场化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以人为本,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⑶经济部门和经济工作者要从经济的角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寻求在经济领域的着力点。
一、科学的和谐社会是三个统一体的综合体系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界定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即把和谐社会归结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协调或社会稳定问题。无疑,社会组织协调,包括发挥NGO(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远远不是这一命题的全部内容。至于社会稳定,只是和谐社会的底线——一条必须严守、不能再退的底线,但作为以“三个代表”和“以人为本”为执政理念的政党,不可采取“底线论”,和谐社会应该有比社会稳定更高的境界和价值追求。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我认为,和谐社会内部蕴含了三个方面的统一体,或者说它是综合了三个统一体的完整体系。
第一个统一体是民主和法治的统一。和谐社会首先应是民主的社会。我们不是天天讲“执政为民”吗?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并使这种民主能够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应当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实现途径。这里至少有四个重要指标:1、公众的社会知情度;2、公众的社会参与度;3、公众的意志表达度;4、公众的民主监督度。这种民主要与法治相结合,而法制建设的基础是立法过程中“海纳百川”,特别是寻求“百川”在意志和利益上的最佳交汇点,进而使社会各种行为主体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使整个社会在法治轨道上正常运转。鉴于中国历史上长期实行封建专制制度,某些社会成员现在民主法制观念依然淡薄,应特别强调民主与法制这一统一体的重要作用。
第二个统一体是活力和秩序的统一。在我看来,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社会,不能把它理解为“一潭静水”的社会。如何使一个社会充满活力?我认为,作为基本面的东西,一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这是社会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二是推进市场化改革,为社会充满活力提供制度支撑。当前中国的社会活力不是“过头”的问题,而是活力远远不够的问题。针对当今社会活力源不足的现状,要特别强调整个社会崇尚劳动、崇尚知识、崇尚人才、崇尚创造。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生产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和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与此同时,推进政府转型,改进政府的调节和管理方式缔造良好的社会秩序。政府问题的实质在于政府体制转型。我在去年发表的《政府改革:从“管理型”到“服务管理型”》中指出:政府应以公共服务为主,包括:1、提供面向劳动力市场的“民生性”服务;2、提供社会事业发展的“公益性”服务;3、提供非竞争性领域的“基础性”服务;4、提供促进市场主体正常运转和创新的“主体性”服务。在实施公共服务的同时,政府做好自身应当承担的管理职能,包括规划协调、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工作。通过政府转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重建社会秩序,形成社会规范,从而达到“活而有序”。
第三个统一体是多元与公正的统一。经过26年的改革,中国社会已经由过去一个力量比较单一的社会转变为多元力量并存的社会。1、经济上多元:原有的产权格局发生变革和分化,各类新的产权主体和利益主体纷纷崛起,国民财富中各自份额的区隔越来越清晰(撇开微观主体不说,仅仅是从宏观层面粗线条划分,13万亿元的GDP已成国有、集体、私有各占1/3的格局);2、政治上多元:除作为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外,还有在二十多年社会变革中新出现的六组新兴社会阶层;3、思想上多元:诸种文化信仰和价值取向“百花齐放”。中国的社会结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呈现多元并存、“百舸争流”的局面。这是中国社会巨大的进步。无视这种变化、留恋传统体制下社会力量单一化的思想和倾向是可悲的。
但要看到,多元力量的崛起给社会运转带来新的严峻的课题,因为多元社会力量之间既有价值一致的一面,也有价值差别甚至是价值冲突的一面。经济上多元,使利益关系复杂化;政治上多元,使政治诉求“博弈”化;思想上多元,使价值冲突“显性化”。和谐社会的美妙不在于“无差别境界”(周谷城先生语),而恰恰在于面对多元力量的社会现实,摆平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同样,多元横流,方显出和谐社会的可贵境界。这里的关键在于制定、采取以“社会公正”为灵魂的社会政策,而“社会公正”则不仅仅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公平,而且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的平等和机会的平等。为此,政府要摆脱、超越新老既得利益集团的束缚,站在社会公正的立场来处理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给和谐社会列出如下公式:和谐社会=民主和法治的统一+活力和秩序的统一+多元与公正的统一。
二、和谐社会的关键:在民主化和市场化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把握和谐社会的精神,既要全面系统,又要把握关键。所谓关键,在我看来即是在民主化和市场化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要明确,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这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是和谐社会的两大支撑点。这是不可回避的。离开这两大支撑点研究处理社会矛盾问题将会走到传统体制的老路上去。
中国现在处在矛盾的凸显期,但这些矛盾基本上属于在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与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内部矛盾相比,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有其新的特点。一是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特别突出(这从信访部门反映的案件即可得知),其中也包括已经露头、但尚未引起重视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矛盾(即劳资关系矛盾);二是聚集性较强,往往是矛盾一旦爆发,即形成大规模的群聚事件(这在不久前爆发的重庆“万县事件”和四川“汉源事件”即可看出);三是矛盾的爆发与党内和政府内的腐败问题关联度高,矛盾的背后,往往有腐败分子隐藏其中。这些新特点都大大强化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难度。
在创建和谐社会中,要紧紧抓住善解人民内部矛盾这一症结问题。例如:针对部分产业工人和农业劳动者经济地位相对下降的矛盾,应爱护和扶持这一重要的社会群体,使广大工农群众都能(至少是大多数)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夯实共产党执政的基础;针对征地、拆迁、改制以及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诸多损害群众利益的矛盾,切实采取措施,维护相关利益群体的合法权益;针对“吏治”领域存在的严重腐败问题,坚决而切实地打击腐败,缓和干群之间的矛盾。
善解人民内部矛盾要有新思路,不能沿用改革开放前原有的思路,即使对以前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也不要固定化,而要根据新的社会背景进行探索,例如,鉴于农村已开始建立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建立诸多社区,要学会发挥城乡各类“自治”组织的作用;鉴于不少人正在由“单位人”向“社会人”和“社区人”转变,要学会发挥各类民间社会组织的作用。
近半个世纪前,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这一有社会价值的探索,可惜后来被其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所打断。今天,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新的基础上破解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历史性课题,我认为这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三、经济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
构建和谐社会不是某一部门的事情,社会各界都担负着相应的责任,经济部门和经济工作者尤其要意识到自己担负的重要责任,并切实为此作出贡献。这里有四个着力点:
第一,寻求社会所有制关系的和谐。我认为,社会财产关系的和谐是经济领域最大的和谐。这里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调整国有资本的布局和结构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在诸多的非国计民生行业和领域,还存在着官商“与民争利”的现象,为此必须继续推进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毫不动摇地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二是,在诸多行业,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存在对非公有资本的“非国民待遇”问题,为此除继续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外,要针对目前存在的所有制“歧视”,支持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构建“国(国有资本)、民(民间资本)、外(外商资本)”等“多足鼎立”的财产格局。尤其要学会用“混合所有制”这一新型的财产组织形态来包容和整合不同资本的和谐发展。
第二,寻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中的和谐。这里的关键是实现市场主导与宏观调控的结合。从近几年的社会实践看,二者之间存在诸多不和谐之处,这里既有市场微观主体方面的原因,也有政府宏观调控方式方面的原因。为此,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来统一企业主体、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市场主体的选择,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另一方面,要改进宏观调控方式。对于宏观调控既要加强,又要改善。从实践中问题来看,对其内涵要全面把握,不能把宏观调控简单等同于“宏观紧缩”,去年流行的所谓“改革开放以来第五次宏观调控”说,有一定片面性,其问题在于把宏观调控和宏观紧缩完全等同了起来,从而扭曲了宏观调控的内涵,影响了宏观调控的声誉。须知,紧缩、扩张和不缩不扩(即中性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要因时因地制宜。特别要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同时为了促进经济运行的和谐,还需要对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管理)“畸形双轨制”进行改革。
第三,寻求经济发展格局的和谐。这里的基本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五个统筹”。近一段时间,人们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等五方面存在的不和谐乃至某种程度的冲突,有所披露和剖析,但是,如何从以人为本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整体“筹”之、内在“统”之,却没有完全“破题”,现在要探索这五方面之间的“内在通道”,真正从“板块式的拼接”走向“胶体式的统筹”。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五个统筹的一部分,可放在此方面一并解决。
第四,寻求民生方面重大关系的和谐。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是民生之本。目前,失业问题比较严重,虽然个别地方存在“民工荒”,但这是由劳动力价格和体制带来的局部现象,不应被“民工荒”的扭曲现象所迷惑,尤其不应对此夸大和渲染,要看到劳动力整体供大于求问题是中国就业的基本问题;同时收入差距过大也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这种收入差距表现在城乡、地区、行业、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鉴于国家正采取措施,通过支持“三农”来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通过西部开发等来缓解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因此克服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可重点放在解决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上。解决的思路应既要考虑“保障下段”,也要考虑“调节上段”和“扩大中段”,当务之急是“保障下段”,即解决弱势群体的收入问题,制止弱势群体的“被边缘化”趋势,同时,着眼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制定“扩大中段”的相应措施,也要制定“调节上段”的预案,待条件成熟时推出。同时还要推进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可靠的社会“安全网”。总之,民生问题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最直接因素,必须着力解决,使人民群众获得最切实、最直接的利益。这是在经济方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落脚点。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社会应以和谐为中心。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第三篇: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服务品质
以客户为中心, 改善银行服务品质
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服务上的竞争。面对激烈竞争的各家商业银行,工商银行能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的是以客户为中心,提升员工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品质,全面提高服务的效率和专业化水准,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实现新的跨越。
一、在服务上强调内涵
服务的根本简单说就是两个字:用心。只有真正把客户当成亲人,一切从客户的需求出发,真诚地为客户着想,理解和接纳客户的抱怨,才能使客户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把银行当作另一个家,愿意把自己的需要告诉银行,愿意把他所受到的礼遇告诉更多的朋友。所以,工商银行的服务改善措施应该从服务的内涵出发,以真诚为支撑,树立“客户是衣食父母,为客户服务就是为家人服务”的观念。
二、注重顾客需求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为增强竞争力,各银行纷纷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开发各自的核心产品、特色产品。除了产品成本因素和风险因素银行可依据自身的情况和金融规律进行权衡外,其它所有的要素都应从客户的角度进行考虑。这样才能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由于产品源于客户,在实施营销和服务时,客户的接受度会大大提高,服务的距离感会大大缩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创新,适应客户的需求的不断变化。
三、向对待客户一样关心员工
我们在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的时候,总是强调来自银行以外的金融产品消费者,却往往忽略了我们本行的员工,特别是在为我们创造大量经济效益的一线员工,我们的管理者应充分体察他们的各种苦衷,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认真倾听他们的抱怨,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投入资金加强他们的业务技能与服务技巧的培训,以提高服务的知识含量,以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赢得客户,并在工资福利和职务晋升方面向他们倾斜,使他们真正产生归属感,爱行爱岗,真诚为客户服务,实现员工满意、客户满意和银行效益的良性循环。
四、挽留住老客户
各家商业银行之间的客户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这些竞争往往是不加分析、不计成本的。有的银行不是把精力放在丰富金融产品,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上,而是为了提高新增客户率,盲目加入客户争夺战中。一边花费很高的成本从其他银行争夺顾客,一边漫不经心地丢失自己的老顾客,导致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其实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维护一个老客户的四至六倍。多留住老客户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金融市场竞争制胜的关键是拥有稳定、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客户群体。因此工商银行应该从客户价值的层面出发,调动所有的服务手段,维护和强化老客户的满意度,积极培育老客户的忠诚度,不断挖掘现有的客户资源,由老客户带进新客户,以实现客户资源和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五、培养忠诚顾客
银行都以顾客满意为核心,客户越忠诚,银行从客户身上获得的利益越多。更重要的是忠诚顾客在社会上对银行的正面宣传是很难得的免费广告,他们不但自己购买所喜爱的金融产品,而且还推荐给他人。工商银行要发展,必须注重培养高“忠诚度”的客户。因此我们要提供高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的忠诚,挽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提高竞争力,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要真正用心为客户服务,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使客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综上所述,银行服务品质的改善和优质服务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把握市场发展的脉搏,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正确服务理念的指引下,一切从客户需求出发,逐步强化顾客关系管理,才能有效地提升服务品质,最终实现工商银行与广大客户的双赢。
第四篇: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
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共 6 6 篇)
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共 6 篇)
(篇一)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肩负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应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树立为民服务的情怀。要勇于、善于、乐于做群众工作,与人民群众保持良好的联系,到一线去、到群众中去、到人民所需的地方去,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用实际行动坚持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在为群众解难事、化难题、纾民困中理清发展思路、找准招法举措,进而实现群众困难不隔夜、群众矛盾不激化、群众问题不拖延,用真情实意的帮助让群众满意、人民幸福。
提高为民服务的素质。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想做好人民的服务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具备解决各种难题的能力。将贯彻学习理论知识作为一种生活常态,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时刻常怀为民的忠诚、感恩、务实、奉献之心,努力做“与党同心”的爱民者、“不忘初心”的亲民者、“凝聚信心”的利民者、“留住人心”的助民者。
厚植为民情怀,无论何时何地,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自觉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篇二)
“利民之事,丝发为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手握公权,就要为民办事、造福一方。把人民的满意度当作根本标准,紧抓落实、深抓落实、狠抓落实、善抓落实,才能打动民心。工作、生活中,要注重实事求是,放得下架子、扑得下身子、甩得开膀子;不听动听的话语,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作虚伪的事;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应势而动,多做顾大局、利全局的事,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惠民生、解民忧的事,增强为民谋福的责任感。要注重深入调查研究,防止“只调不研、只研不调”等形式主义,拓宽调研对象,转变或采用多种调研方式,创新调研载体,要全面的、深入的、科学的、精准的调研,避免走偏、走调,善于在调研中发现新问题、判断新趋势、提出新办法,增强为民增福的使命感。发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聚焦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和痛点,勇于变革、勇于开拓、勇于创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只要各级领导干部能坚持“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为民执政的现实主题,把人民“拥护不
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就一定能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篇三)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从政者体恤民情深得民心,老百姓的日子就自然好过。“以百姓心为心”,百姓才爱之敬之。古往今来的名臣,皆因心怀百姓而留名千古。为官者肩负的是一切为民的崇高使命,充当着民众“保护神”的神圣角色。官民之间应是内在有机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作为党员干部,其肩上担负的是党和政府的谆谆嘱托和人民群众的殷殷希望,心中应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注重广大人民的意愿,正确对待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为党添光增彩,为民谋福争利。因此,干部应自觉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干部应自觉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就要做到始终为人民谋利益。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这句话尽管通俗易解,却掷地有声,震耳发聩,将为官者的“爱民为民”思想强调和反映的透彻淋漓,不得不令人细细体会,拍手称好。
(篇四)
道路千万条,服务群众就一条,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害民之事,毫末必去。让人民群众满意,关键要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工作最高标准,才能获得人民群众满意、取得人民群众支持、赢得人民群众满意。
要乐于做群众工作。是否乐于做群众工作,与人民群众群众的接触中充满感情,倾注真情,是一个立场问题。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是积极主动地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充满了感情,与群众的结合就会自觉,由衷地产生责任感、使命感;就会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全力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在思想上与人民群众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群众利益的基点上想问题,办事情。
要敢于做群众工作。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任务重、头绪多,许多干部往往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时下,少数干部怕与群众打交道,怕做群众工作,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主要是这些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严重疏离群众;或是身无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蕴……由于缺少与群众的直接接触,在做群众工作时,便抓不忘初心,解决不了问题。
所以,要有敢于面对群众的勇气,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面对面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要善于做群众工作。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仅有热情和干劲远远不够,还须有新方法、新招数,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要多为民谋利,为民服务。要强化自己的服务职能和服务意识,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多做便民利民之事,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篇五)
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我们必须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我市党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是 100%为人民服务,哪怕做到 99%都不忘初心全意,必须要站在政治和大局的高度,在为人民群众解决好 99%的问题的基础上,尽全力、义无反顾地解决好最难解决的 1%,才是全心全意。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就要把人民认可、人民满意、人民高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关心群众疾苦重于一切、解决群众困难先于一切,真心实意、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增福祉。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就要坚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自觉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用诚心倾听民意,用真情温暖民心,决不能脱离群众、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弄虚作假,与人民离心离德。
(篇六)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党的宗旨的生动体现,是党的群众观、发展观和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是党在新时代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在实践中努力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
一社会主要矛盾,仍然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近年来,湖南省邵阳市集中力量干好事关长远发展的大事,努力为增进民生福祉打下坚实基础。一是推进全面创新,释放发展动能。按照“中国制造 2025”战略,大胆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二是实施开放带动,激发发展活力。充分利用交通区位条件和邵商人文优势,以商招商、以产业链招商,将邵阳湘商产业园打造成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主阵地、湘商创新创业的聚集区和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三是坚持人才优先,强化发展支撑。大力培养优秀、年轻和专业化党政人才队伍,引进高技术人才,培育企业家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才成为推动发展的有力支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打好三大攻坚战。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从现在到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在这一决胜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好人民利益,关键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是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邵阳市近年来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大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贫困区域、贫困人口,下足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功夫,脱真贫、真脱贫,努力确保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二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意识、红线意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总体思路,完善全方位、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保障人民安宁。三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同志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这些年,邵阳市集中力量每年办好一两件人民群众最急需解决的实事难事好事。比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不让贫困家庭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在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劳动人口尤其是困难群众就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上下功夫。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第五篇: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线,创建“蓝色公路”
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线,创建“蓝色公路”
——舟山海峡轮渡集团有限公司
舟山海峡轮渡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舟山市海峡汽车轮渡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83年9月,是浙江省最大的海上客运企业,注册资本22768万元,主要经营舟山鸭蛋山至宁波白峰车客滚装运输业务及舟山岛际车客运输和旅游客运业务,其中鸭白航线被誉为服务于舟山经济发展的海上“蓝色公路”。2009年6月成立集团,目前集团资产总额近10亿元,拥有7家控股企业、2家参股企业、50艘客运船舶、40辆旅游客车、2000余名员工,经营产业涉及车客运输、高速客运、旅游集散、船舶修造、散货运输、广告装饰、宾馆餐饮等多个领域,营运线路覆盖舟山主要岛屿并延伸通达至沪、杭、甬等各地。
一、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线的“蓝色公路”创建背景
(一)创建“蓝色公路”是区域交通发展的需求
舟山是全国唯一的由1390个岛屿构成的地市级城市,企业经营的鸭蛋山至白峰客滚航线是联接这个群岛城市与外界的主通道,承担着进出舟山95%车流量和85%客流量。每年在这条“蓝色公路”上,有百万辆的大小车辆往返于岛城与大陆,千万人次通过海峡轮渡来回于内地与海岛,将这条“蓝色公路”品牌化成为了区域交通的发展方向。
(二)创建“蓝色公路”是打造服务品牌提升服务质量的需求 1995年,来舟山视察工作的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在乘坐轮渡时挥笔题词:“建设蓝色公路,发展舟山经济。”题词激励企业认真反思建设企业文 化的原有思路。2002年开始,企业在申报参选全国文明单位和部级文明航线的大背景下,重新定位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核心价值,确定了“建设蓝色公路”为企业诉求,“创建文明航线,提升服务品牌,塑造企业形象,凝聚发展合力”为新的追求,以创建“蓝色公路”为契机,着力打造服务品牌,提升服务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创建“蓝色公路”是构建特色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峡轮渡把建设“蓝色公路”服务品牌作为构建特色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企业品牌建设战略,对内不断优化服务软硬件设施,对外不断提升企业形象。在构建以“蓝色公路”为特色的企业文化中,企业始终坚持一步一步扎实地向前走,因地制宜,立足创新,注重实效,避免像制造产品那样制造企业文化,努力把企业的经营哲学转化成全体员工的价值取向,把先进的制度设计转化为全体员工自觉遵循的职业伦理,把凝炼提纯的企业精神转化为全体员工共建共享的目标追求。
二、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线的“蓝色公路”创建内涵和主要做法 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线的“蓝色公路”服务品牌是以诚实守信为立足点,以创建文明航线为载体,以塑造舟山第一“窗口”形象为目标,积极倡导创新服务、延伸服务和特色服务,不断改善服务软硬件,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价值,实现企业跨越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切实提高海峡轮渡的行业认知度和社会美誉度。
创建“蓝色公路”服务品牌主要做法有:
(一)实施企业品牌建设工程
品牌形象既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企业的品牌之中。作为交通服务企业,企业的产品就是在安全的前提下,为旅 客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优质服务。不断优化“蓝色公路”各项服务,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建设企业文化的永恒主题。
打造品牌,企业首先从文明创建活动入手,每年推出不同载体的活动,不断提高企业品牌的含金量。从开始文明航线创建活动以来,规范了服务行为,提高了服务质量,2001年被评为部级文明航线。在迎来这一荣誉的同时,企业认为服务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文明创建工作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从2002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以“信用轮渡年”、“信用轮渡提高年”、“信用轮渡深化年”为载体的“信用轮渡”建设活动,让每一个员工的服务从“信用”开始。随后的“员工素质提高年”、“质量体系管理年”以及今年的“形势教育年”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并始终恪守“以旅客需求改进服务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文明创建的内涵。
全司员工还达成了“热情服务是我们必备素质、见义勇为是我们应尽义务、拾金不昧是我们应尽职责”的共识。近三来,企业员工拾金不昧总金额达320多万元,船员们不顾安危施救跳海轻生旅客10余名,多次体现舟渡人的正义之气。“蓝色公路”的服务品牌在被广大旅客认知的同时,也成为一种文化烙印根植于每个员工的心中。
(二)实施企业形象提升工程
海峡轮渡集团是舟山交通的第一“窗口”,直接关系到国内外旅客对千岛新城的第一印象。塑造、宣传、提升“蓝色公路”企业形象,理应是“蓝色公路”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企业多年来一直以“九个一”为载体,即“一句企业格言、一种企业精神、一本员工手册、一套员工制服、一枚司徽、一面司旗、一首司歌、一份司刊、一张司报”,展示舟渡人开拓创新的精神风采和独具魅力的企业形象。企业几名员工有感于企业从创建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创作了一首《轮渡之歌》在年终联谊会上演唱,后被企业员工广泛传唱。企业因势利导,将《轮渡之歌》定为司歌,并作为企业员工手机彩铃予以推广。《舟山轮渡报》创刊于2003年8月,每月一期,发行于企业内部及所属各企业,市党政机关、行业主管部门相关领导、过渡旅客。轮渡报成为舟渡人传递综合信息和服务心声的平台,成为舟渡人与社会、旅客连接的纽带,成为舟渡人展示形象和成长的重要窗口,成为一千多名舟渡人的“精神家园”,为塑造、宣传、提升企业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实施管理机制创新工程
企业在创建“蓝色公路”服务品牌过程中,先后从企业岗位的实际出发,制订170多项规章制度,细化到每个岗位、每位员工甚至是每个细节,使每位员工上岗都清清楚楚地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严谨、完备的制度体系辅之重奖重罚的考核制度,将员工的工作和行为逐渐规范起来。
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不断创新管理机制,经过几年努力实现了四个“历史性转变”:企业管理机制从传统企业管理逐渐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从不规范的自由式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管理转变;员工的理念从“要人管”向“我要管”和“我会管”转变。
2002年企业自加压力,在全司范围内实施NSM安全管理体系。部分员工开始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实行体系是得不偿失的做法,浪费时间、金钱、人力、物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员工的工作负荷。但实践证明体系的实施的确有助于工作习惯的规范和业务技能水平的提高。2003年,企业又在全司范围内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随着企业率先在全省同行中 获得DOS证书和SMC证书,员工们不断认识到以往传统制度管理模式的缺陷,并按照体系的要求全面开展各项工作。
与此同时,企业在全市同行业中率先建立乘务员星级考评、“首席员工”评选、船舶客运部乘务长负责制等管理制度,并与工资、奖金挂钩,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2005年起以打造“蓝色天使”先进群体为特色,实施品牌创新创特,并以点带面全面提高“蓝色公路”服务品牌档次。通过反复讨论、提炼,确定了由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两大部分六个内容组成的“蓝色天使”形象标准,作为全体服务人员努力的坐标。
(四)实施人力资源优化工程
优秀的企业文化,说到底是一项人力工程。知识经济时代使人才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一支高素质的员工团队是“蓝色公路”创建之本,更是推动企业实现价值升值的基石。
企业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用人机制。临聘员工陈东英,工作不到三年,就从一星级乘务员晋升到三星级乘务员,再到首席乘务员,最近公司推出乘务长制度后,又成为首批乘务长之一。她的成长,除了个人努力因素,还得益于企业为员工搭建的发展平台。仅仅最近两年,企业就在内部培养和晋升了中层管理人员及中高级职务船员50余人。
多年来,企业一直重视“人才强司”战略的实施,重视并坚持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支持员工自学、岗位培训、技术考级和成人教育等深造学习,并根据企业发展和员工实际,不断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近两年来,共组织培训250多次,受训人员达3751人次,其中外出培训260多人次,培训教育覆盖率达到95%以上。通过培训,员工的服务理念、业务技能、文化知识、敬业意识不断得到提升。相当一部 分员工将培训视为企业的最大“福利”,踊跃参与。
(五)实施和谐企业倡导工程
和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凝聚力的体现,是“蓝色公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把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风正人和的良好环境作为重要目标,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实行民主监督、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在全市率先推行企务公开试点工作,使员工爱司如家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提出“善待员工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管理中以人为本,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大到治病帮困,小到向员工送生日蛋糕和鲜花,桩桩件件都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馨和谐。
追求和谐、体现人文关怀在全司形成氛围,深入到员工心里,并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2005年4月3日深夜,一渔民在附近海域捕鱼时被船绞缆机绞断胳膊,血流不止,急需乘坐轮渡赶赴宁波救治。当他们赶到鸭蛋山码头时,船刚刚开走,而离下一渡船开航时间还有1个半小时,伤员家属着急万分。调度员立即请示领导同意,免费安排专渡为他们运送。几天后,伤员家属特制锦旗送到企业,说:“谢谢你们!是你们全力相助为我丈夫的救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虽然失去了胳膊,但毕竟保住了性命,已是万幸了。”
在构建和谐社会大环境下,企业还竭力倡导为社会尽职尽责。自建立帮困助学基金以来,企业员工向市慈善总会和社会弱势群体捐款近百万元,资助市内外36名贫困家庭学生上学。企业干部和员工无偿献血总量达10多万毫升,并有多人次主动参加捐献造血干细胞采样活动。一系列举措使回报社会、奉献爱心的观念深入人心,促使和谐企业氛围持续升温。
三、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线的“蓝色公路”创建效果
通过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线的“蓝色公路”服务品牌创建,使企业成为交通行业的领跑者,海岛经济的奉献者,创建文明的示范者,舟山形象的大品牌。集团更是围绕“创业创新、可持续”的发展主题,发扬“真诚、友善、图强、求精”的企业精神,传承“团结拼博、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本着“大桥连本岛,轮渡通岛际”的创业理念,发挥“品牌、产业、管理、人才、文化”五大优势,坚持走“水陆并举、客货兼顾、集约发展”的经营之路,努力实现“企业集团化、产业集群化、经营集约化”的战略目标,为舟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一五”前四年,“蓝色公路”累计运行252144航次,渡运车辆651.8万辆次、旅客3557.2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46%、13.36%和9.75%。集团公司累计完成营收12.72亿元,实现利润2.0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5.38%和20.82%。
企业曾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企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先进单位、全国再就业先进企业、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鸭白航线被交通部评为“文明示范窗口”和“文明航线”;引领集团不断走向辉煌的董事长李建杭被评为全国劳模。
十多年来,集团在建设富有“蓝色公路”特色的企业文化中不断探索,不断提升,不断完善“人文力”帮助集团完成了企业的社会人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