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构建“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双飞”的语文课堂

时间:2019-05-12 22:4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教学论文:构建“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双飞”的语文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教学论文:构建“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双飞”的语文课堂》。

第一篇:小学教学论文:构建“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双飞”的语文课堂

小学教学论文:构建“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双飞”的语文课堂 日前,崔峦老师指出,阅读教学要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这一提法也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要获得语言这一工具,必须进行“语言训练”,其训练背后落实和生成的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即学生掌握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体验,在《课标》中是个高频用词,更是新的理念。课标中的“体验”,尽管吸收了哲学、心理学、美学等有关“体验”的研究成果,但它只能是课程论视野里的“体验”。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与认知发展如影随形的情感体验,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情感体验的背后浸润的是“人文性”。只有语言训练忽视情感体验的阅读教学是枯燥的、单调的、没有生命力的;而只有情感体验没有语言品味的阅读教学,则阅读课将失去语文味。故,语文课应让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比翼双飞。

纵观《自然之道》的教学,教师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找准教学起点,以学定教,特别体现了让“语言训练与体验感悟”比翼双飞,彰显了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实现了学生自我潜能的有效激发,让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一)依据目标,科学进行语言训练

以往笔者听过千余节课包括近几届全国阅读教学大赛课,绝大多

数的课学段特点凸显不够。崔峦老师最近指出,阅读课“要吃准目标,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四年级下册的《自然之道》属第二学段,第二学段《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本节课就围绕上述目标较好地进行了落实以上目标的语言训练。

首先,在训练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目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写了哪几个主要人物、动物,再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概括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整个概括过程运用了“找、联概括法”,符合该文的特点,学生初步把握了课文大意,训练了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学会了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其次,词语训练着重训练了“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时颇有特色。

一是关注了词语音、形、义的训练,如,检查预习部分,重点纠正了易读错的词“巢穴”的读音,指导了难写字“愚蠢”的字形,理解了“愚不可及”的词意。

二是特别突出训练了“对词句的理解和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在理解“探出”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关注“探”字,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当学生理解了意思之后,接着引导学生与“伸”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透过“探”字感悟出小幼龟的机警、小心和谨慎,有保

护自己的生存方法,进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然后,教师又出示小幼龟探头探脑的动画,进一步将小幼龟的动作行为具象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最后,再引导学生读出小幼龟的机警、小心和谨慎,教师小结学法。一个“探”字,让学生读出了背后的内容,体会了大自然神奇无比、富有魅力的一面,正所谓“一字未易忽,语语悟其神”。

另外,透过“争先恐后”想象小幼龟的内心,运用积累的四字词语想象小幼龟的悲惨等,很好地训练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体现了“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的理念。

三是训练了学习词语的方法。渗透了“理解词语”的多个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字,查字典、比较等。对词语的训练符合学段要求,层次清楚,方法恰当。实现了理解词语与发展思维的联系;词语训练与言语表达之间的关系;词语训练与学会学习的联系。

人对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二是表达。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科学训练。刘勰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训练入手,披文入情、缘情悟理;必须从精妙词句着眼,反复品读、细心揣摩,方能悟得文之真意、作品的生命价值和文化真谛。科学的语言训练,提高的不仅是语言本身的能力,而且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思维品质,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果一节课,只是教师进行琐碎的分析,学生无所事事,这就不是训练。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

师改。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语文课,就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只能是训练的结果,所以他说“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二)体验感悟,触动学生情感琴弦

新课标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体”是“亲身”,“验”是察验。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由于体验的情感丰富性,体验充溢着生命色彩,由于体验的意义生成性,体验可以引领读者去“会晤”作者的境界、生成积极的情感、激活生命的活力、放飞美丽的心灵……如果没有“体验”,课堂教学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因为,这样的课堂教学也许能有效地传授知识,但常常要以牺牲生活悟性和生命灵性为代价。

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而深广的人文情感,体验教学在语文学科中更容易找到触媒和接点。在阅读课文时,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心灵和情感地体验,找到学生与课文情感相联系的接点,让学生接受课文美好情感的浸染,就能在品味语言的阅读实践和课堂对话中,提升学生富有良知的、充溢着真情的善性。

触摸作品生命,亲历体验。让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材料,通过课堂对话和阅读实践,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如,苏老师在学习《自然之道》时,先引导学生

读三、四自然段,亲历向导与游客对待“被啄小幼龟”的两种不同态度:游客的焦急和向导的若无其事,入情入境地对两种不同态度进行切身感受,细细品味,深入揣摩,走进作品的生命,亲历阅读实践,感悟出其中的原因,升华情感。在入境体验中,感知了语言材料,陶冶了情感,开启了智能。学生的情感也随着“对原因的感悟和感情朗读”中,领悟游客对幼龟入海这一自然之道的无知等,亲历了一次情感的变化。

演绎作品画面,想象体验。作为文本,其结构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空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言语对象经过再造想象,逐一转换为新的形象,让学生“破译”作者的言语编码,入境动情,步步还原出作者所反映的各种事物的表象及作用和意图,心领神会。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想象,如果教师能够循文思质,因文释道,引导想象,演绎丰富的画面,文本的视界也将随之开阔和丰富起来。学生通过想象就能对语言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创造、表达,在细心揣中体验感悟到文本隐含的意脉和情脉,并感受语言的优美。如,学习本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五至八自然段时,运用画面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发现图上还应该有些什么”的情境,出现一个与课文描述不一样的画面,然后激趣。当学生自主读书,从文中找到写鸟多和龟多的句子画出来并进行体验感悟之后,接着创境,“接下来又是怎样的场景呢?拿出笔把你的想象写下来,最好能用上你积累的四字词语。”原文中写食肉鸟吃肉龟很简单,只是一两句话概括了一下,这样不容易触动学生的心

灵,学生通过想象,就将课文中概括写“食肉鸟啄幼龟”的内容具象化了,通过想象就能轻松体验到幼龟受到的巨大伤害,从而意识到了解、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学生在想象中跟随作者亲历了一次“因为游客无知不懂幼龟入海的自然之道而导致幼龟受到伤害”的情感体验,真正走进了文本,与作者进行了“心灵的交谈”,体验了文本所包蕴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得到了理的启迪和情的陶冶。在体验中同时也进行了想象能力、用词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训练。

考问读者灵魂,移情体验。文本在多数情况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段段生动有趣的精彩故事,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而场景、形象、故事、意境等,并非通过教师的琐碎分析来实现,需要通过体验去感受,意蕴需要通过感悟去获取,情脉需要体验去体会,这就是课程标准所说的“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节课的最后,苏老师创设了情境进行移情体验:“幼龟入海原本有他们自己的办法,可现在,看着沙滩上血迹斑斑的幼龟残体,回想我们的做法,如果你就是游客,想说些什么?”“作为向导你又想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再次进入到情境之中,站在游客和向导的角度移情体验,从中进行灵魂的考量,进行想象和表达的训练。在此体验过程中,学生转换角色,设身处地,移情体验,与文章中的人物实现情感交融,与“游客和向导”同喜怒、共悔恨。借助角色转换的移情效应,缩短了与对象的距离,在与文中人物的心灵对话中,洗涤了心灵的尘埃,经历精神升华的愉悦历程,增强了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作品向读者的移情。同时也积累了语文经验,学习表达方法,掌握了阅读规律。

(三)和谐统一,“训练”“体验”比翼双飞

语文课堂,离开体验感悟的训练是枯燥乏味的训练,离开对语言品味的体验则是毫无意义的空中楼阁。训练和体验作为阅读教学的两翼,我认为二者不能隔裂,更不能分开,在训练中要伴随着体验,在体验中又有训练相随,将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比翼双飞,方能凸显“语文味”,取得高效。

第二篇: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教学

语 言 训 练 与 情 感 体 验 阅 读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西山民族中学 杨 芳

关键词:语言训练 情感体验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阅历尚浅,情感还不够丰富,在语文学科上的阅读的思维逻辑、阅读的范式还不够牢靠,因此,在进行情感阅读教学的时候,进行相应的语言训练,必不可少。语文阅读,虽然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标准,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人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或道理上花的功夫过多,其重心在“人文性”上,语言训练有所弱化。即便开展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点的选择随意性较大,语言训练目标不清,方法不明,语言训练主要是“读”,对“听、说、写”,训练的文体性针对性不强。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阅读结合得不好。以下,就这一问题,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二、概念及界定

情感阅读:在主体阅读中,个体的内部情感起着驱动器和加速器的作用。“激发情感促进主动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不断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而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三维主体的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就语文教学而言,学生情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尤其是阅读教学。教师如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努力发掘课文蕴含的情感因素,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披文入情,学生定能产生强烈的情绪活动,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发展的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是教育教学通向成功的桥梁。因此,进行情感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一个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语言训练:这里的“语言”,既指口头的语言,也指书面的语言。“训练”,训,指教师的引导与指导。“练”,即练习。“语言训练”,即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指导下,以教材中的课文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口头的、书面的语言练习的实践过程。

在语言训练中体验情感的阅读教学研究,即研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指导学生在口头的、书面的语言练习中,体验祖国语言的精妙,体验文章所流露的情感或蕴含的道理,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性,丰富语言积累,增加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培育学生的审美技能,形成高尚的审美价值观,激发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及价值观。

三、完善中的相应的操作策略

(一)字词教学,情感认识和表达的关键。

关注字理,注重字形、字音、字义教学的科学性,初中生应该还是注重字词的积累与运用,脱离这一点,情感阅读,就是水月镜花。注重汉字的规范书写,在书写训练情感阅读中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美。其基本教学原则为:观察—讲解—示范—练写—评价。词语的理解性教学,一是联系学生的生活,二是联系课文语境,三是借助工具书。用得比较多的是联系课文语境。教学的基本思:理解基本义—把握语境义—体会情感义—领悟表达效果-灵活运用。

(二)培养良好情感,增强感受力和表达欲望。

1、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而产生和发生的,只有对某种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比较深刻,产生的情感才会深刻。语文阅读材料,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师生一定得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只有通过文字文章才能激发丰富深化彼此的情感体验,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

(1)热爱生活,积极表达。不仅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更要在品词赏句中把受到感染积极行诸于理智化的文字。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表达着作者的情感。要达到披文入情激发学生的情感这一目的,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必须抓住关键的词语指导学生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强化语言的感染力。在品词中理解文中所含的思想内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更能够条理化心灵化。

(2)丰富阅历,人格熏陶。可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不仅能感同身受,更能讲这种情感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心灵的涵养。

(3)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进行巧妙创设情境。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抓住重点情节,挖掘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的地方,巧妙地创设情境,众所周知,学生接受知识主要从具体的形象开始的。因此要达到“披文入情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情节,借助形象、生动的描述,为学生架起一座认识认识深化情感的桥梁。这样,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加深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引起情感的共鸣。如《观刈麦》中,“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等重点句引导学生理解,还借助作者“吏禄三百石,岁余有余粮”呈现一种生存的残酷的图景,让学生受到感染,使学生体会诗人复杂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心世界。这时学生对诗人无限感佩的美好情怀得到升华,爱诗词,颂诗词,汲取诗词中的人格力量,才会形成自觉表达的意识与审美的技能在情景中体验。文学是用形象来说话的,脱离了形象,文学的表现力是苍白的。因此,语文教学要还原文章所描绘的情景,在形象化的情景中让学生产生相应的体验。这样,语文教学就会充满生命的色彩,语文教学也因此而迷人。

(4)抓住感情主线激发学生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披文入情激发情感还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继而激发自己的感情。此时,老师得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让学生的情感真真正正地激发深化起来。如教《观刈麦》一诗,可以抓住作者的“同情—怜悯—讽喻”这一感情为线索,引导学生对叙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紧扣“情”这核心,层层诱导,引导学生理解白居易是对农民的同情,对社会不公平的激愤,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承担。才会写得这样鞭辟入里,动人心魄。教学时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使学生体会白居易创作诗歌的感情,课文感情主线把准了,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关心劳动人民的情感也激发起来了。

(三)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情感。

1、创设乐学的情境。当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时,他们就会更乐意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情境教学就可以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

境,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将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2、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有些课文中一些老师讲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可以借助音乐传达给学生。如教学《观刈麦》、《钱塘湖春行》中,教学开始,我随着低沉悠缓、和轻快明丽的音乐,用深沉缓慢和轻缓流畅的语调朗读这两首诗,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会获得一些初步的印象,就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探究需要。

3、画面再现情境。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时我出示挂图,向学生显示西湖早春的图画。可以提醒学生图画的构图,着色,西湖的景致分布等情况。为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风物,进一步提升审美力做铺垫。

4、多媒体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投影、录音、摄像、电脑多种功能,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像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多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除此以外,还有导语创设情境、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等。选择与课时内容融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情境富于变化。

5、采用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感受和表达情感。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语言艺术,很好地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教师如果能够注意好语言艺术,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抽象和形象、明示和暗示、无形和有形形成珠联璧合之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有法可依,又有一些操作的材料,就乐意去表达了。

6、披文入情,表达得当。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针对教材的语言实践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教材的体验感悟中去,体会文章作者的情感脉搏和思想内涵,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课本剧创作、课文画面制作、配乐朗读伴奏、读写结合、续写故事等表达真情实感,都是让学生体验情感的好方式。如教学《观刈麦》中,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相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让学生在说中体会,一场简单的对话,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五味杂陈的思想情感;在情感的协同共振中来激发学生对诗人的钦佩之情;当然,还可以用表演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在“ 移位体验” 中体会作者的宽广的胸怀。

(三)抓关键句段、文本整合与情感的梳理

抓住关键句段展开语言训练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正如前文所说,对于关键句段要抓得准,贴得紧,展得开。

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1、抓住疑点,层层剥笋。这种教学策略,就是围绕一个中心的疑问,层层推进,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进行语言实践。如教学《钱塘湖春行》一诗,可以抓住重点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所产生的疑问:“最爱什么,为什么最?爱?与前文有何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朗读、讨论等语言实践中,必然会产生对作者描情绘景的高超钦佩不已。

2、图文结合,借形品文。语文教学形象大于思想,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语言训练,同样可以在情境中展开。教学《观刈麦》,可以要求学生读诗想象,并染好各个人物的面色,这就将图文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

对着图用语言进行描述,这就是很好的语言实践的过程。

3、填空补白,走进内心。写文章讲究的是虚实相间,阅读时就要填补诗文的空白,方可走进人物的内心。教学《观刈麦》《钱塘湖春行》中,就设计了这样的题:比较这两诗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作者的情绪是心累与心闲,再引导学生分析感受作者无论是心累与心闲都是与一个有着清醒的社会责任感的善感的心灵分不开的。

4、借助背景,立体感悟。文章是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结合背景可以使学生的理解更有立体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教学这两首古诗,结合背景的呈现,让学生懂得,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能够走进百姓,走进田间地头,懂得百姓的疾苦,改善民生,缓解社会矛盾,是一件多么可贵而清醒懂得社会根源的智者的行为。在逐步的语言的练习上,在不断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语感就能很好地体现了。

(四)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提升情感阅读的成效

教学的每道环节,都可将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有机结合,结合文本,将相应的文本欣赏范式与飘忽空灵的情绪结合起来,也才能杜绝浮光掠影的凑热闹的教学闹剧。

所谓“听”,就是课堂上的倾听。一是老师听学生的朗读、发言。二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听什么呢?一是听思想内容,二是听如何表达。在教学中,大家关注较多的是思想内容,往往忽略了学生如何表达。我们要求在语文的情感阅读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表达的内容,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用恰当的语言连贯地表达,表达是否得体、精当。不如,在《观刈麦》中,诗中有“念此私自愧”学生就很容易把这首诗的思想情感理解为“对作者因不劳而获、养尊处优而羞愧”,而忽视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所谓“说”:就是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无论是在那个环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尽量鼓励学生,发现新角度,找寻新依据,以我口说我心。力求表达得体,连贯,要将文化味与语文味统一起来。即既要想得好,又要说得好。将学生受到的感染熏陶化成自觉主动的运用,是卓有成效的情感阅读方式。

所谓“读”,包括:默读、朗读、诵读。教师要做好示范,多应用音频视频,培养学生的对于声音的敏感力,自觉的模仿和积极的通过声音传递美好的情感的习惯与技能技巧。读要读出语感,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读出真情实感。初读时,读正确,读流利。研读后,要读出感情。在朗读训练中,要注重过程性,要将朗读与感悟有机结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尊重学生朗读中合理而不同的处理方式。

所谓“写”,既包括规范书写汉字,遵循规范的语法,和思考运用优美的修辞。用得多的是写话。课堂上的写话,要将感受理解与表达融合起来,当然,“写”还包括写批注,写关键词,学生可以根据所写的关键词进行连贯表达。

让角色中体验在情境中深入。让学生进入文中的某个角色,引导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与之同呼吸、共悲喜。这样,学生就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能够将文本的思想情感理解得深入而且能够结合情境,具体分析其因果。

在比较中体验和深化情感。比较能凸显人物的特点和思想情感的发展变迁,在比较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伴随着情感体验而且明白情感的变迁的复杂性。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文中人物与自己或他人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

对人物产生尊敬、赞叹或鄙视、斥责之情。如在教学《观刈麦》和《钱塘湖春行》中,为什么作者由为民请命,劝讽统治者,而在西湖早春时节,平和怡然,知道时间的迁移和世事对心境的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在想象中体验。想象是学生结合已有的见闻创造性地再现文本所描述的形象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与文本进行互动的过程。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体验,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依据一定的文本,尽量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是情感阅读最为有效的方式与途径。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将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有机融合。在文本解读上,首先立足文本语言;在教学设计上,选好语言训练的点,对语言训练的重点抓得住,盯得紧,展得开,并巧妙地将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融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顺学而导,强化点拨,提高训练效果,使情感体验顺其自然;在作业设计上,注重语言实践,激发学生积极情感。

情感阅读,就是天长日久的对学生的心智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养成的教育守望,这需要抓住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从一词一句做起,抓住文本的特色,让学生打好审美观的扎实的基础,学会一些审美的途径和培养一些审美的涵养,情感就像雪泥鸿爪,草灰蛇线,但帮助学生打牢了基础,学生的阅读,一定是生机勃发,充满生命活力的。

虽然情感阅读与言语训练的方向是明确的,行进的路途却是艰辛的,其系统性与示范性与可操作性,还有待完善和突破。

第三篇: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

刘大志

在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一书中,首先介绍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特色和课堂风格。薛法根老师的语文课堂最显著的特色是扎实丰富的语言训练和启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方面非常独到。

一、语言训练

在薛法根老师《螳螂捕蝉》的课堂上,总结起来语言训练有三个内容:一是综合性的语言实践训练。主要是通过多项语言训练目标整合成了一个整体。从第一个训练内容到最后的训练内容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由浅入深,让学生的语言训练逐步提高。首先听写四组词语,然后教师讲故事,故事中有意识地用上了学生听写的词语,学生听后,复述老师所讲的故事,再让学生表演故事。这系列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是紧紧围绕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而精心设计的。听写词语活动中,不仅巩固了学生所积累的生字、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短时的记忆能力。老师示范讲述故事,让学生边听故事边记忆,训练学生记忆能力,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复述故事,一方面训练学生发言的心理素质,另方面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薛老师在课堂上还注重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如提问“故事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理解非常透彻。二是创造性语言的训练。这主要体现在薛老师在要求学生复述时,通过有效的鼓励和赞扬,让学生以老师和同学们的复述为起点,加上自己的内容。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创造性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原文,学生创造出很多用词精彩、句子优美的精彩。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三是生活性语言的训练。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薛法根老师创设生活情景,表演儿子和爸爸的对话,薛法根演儿子,让学生当爸爸,表演中“儿子”抛出一个又一个的刁难的问题,让“爸爸”进行耐心解释,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生活性语言训练。四是情感性语言训练。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对学生的情感性训练做得相当出色。薛老师让学生品读天鹅破冰三个自然段,抓住重点句“利用下落的冲力,就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进行剖析讨论,让学生用心体会语言的精致和微妙,学生感悟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的精妙,并获得了语言智慧的滋养,学生在揣摩、品味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熏陶,学生的情感性语言训练得到了提升,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二、情感体验

薛法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很熟练,读出感情,在读中进行情感体验,在情感体验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在学生感情达到高潮时,让学生练习说话,训练语言。薛法根老师从不满足于学生在学中得“意”,他还让学生得“言”,而且是得到活的语言,在情感体验中渗透语言训练,发挥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和形象感染的双重功能,以求得语言训练与感情熏陶的和谐统一。

总之,薛法根的语言训练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文字训练,而是生动活泼的、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各层次的训练中比较、辨析、提炼、整合,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第四篇:论文: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教学的一点体会

让对话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

—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教学的一点体会

下洼子学校 王凤芝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教学。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基于种种因素,对话教学的具体实施有相当大的困难。对话精神的实质可以通过语文课堂问答来落实,新型的的师生关系是基础。而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组织者、指导者。

关键词:对话教学 师生对话与文本对话

一、教学对话的理解

(一德国的克林伯格(Klingberg.L.)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我们称之为“教学对话”。对话不仅仅是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学情况的及时反馈,它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二、师本对话与生本对话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这几种对话形式的运用,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理解和感受文本,从中获得启迪与熏陶,并在多种对话过程中学得与习得言语,积累内化,直至运用言语。新课改之前,教师已习惯于在“教参”的指导下,把有血有肉的教材,把充满人文精神浓厚的教材,条分缕析地讲给学生听,把文章完美的形象和骨架分崩离析,让学生接受。由此形成“我讲你听,我写你记”的教学怪圈,往往于此,只要学生的考试分数高了,师生就皆大欢喜了,这样师生都成了教材的奴隶,忽视了文本的“精神生命的交流”与存在。而现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话”,自己必须先认真与文本“对话”。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对话”。

一、品读感悟语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自己首先要提高“语文素养”,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语感能力、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他教学之前,总是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敢走进语文的课堂。所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该从品读开始。

(一)诵读吟咏品味语言美。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

(二)比较揣摩强化语感意。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细一琢磨,却感觉在文中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因此在与文本“对话”时要对重要的字义、文句、修辞方法进行比较揣摩,“意会”文字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强化语感。如《日出》一课的结尾:“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一个反问句,其意思是:“日出是一个伟大的奇观!”将这两个句子进行比较,便不难发现,采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能凸显作者对日出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了领悟到这一点。就要对这两个句子进行比较、推敲、揣摩,加深体验,以领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

二、细心研读文本找出个性特点

细心研读文本是教学对话的基础,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刻性直接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并直接决定师生对话的有效性。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不要忽视自我的存在,要从自己的人文视野、生活阅历、性格习惯、心理状态、兴趣爱好出发,有所思考的读、有所联系的读:或主旨、或题材、或手法、或语言,或读有所启发、或读有所顿悟、或读有所联想、或读有所疑惑,进而再读、思考、探究、实践,读出自己心目中的“哈姆莱特”;教师还应当尽可能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课文和思考;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人生阅历来体会这些文章,为阅读对话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教师更要联系生活来拓展作品中的意义。

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是阅读教学中的中心,是所有对话的根本基础。不管哪种对话,它的中心都是每一个学生,是要让每一个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极其丰富的内涵,并学会阅读。而新的课堂教学就是让教师与文本“我—你”之间的问答对话,促使文本的信息、知识向学生转移,师生共同激活文本的意义,使之具有新的内涵。这样对话就是寻求理解沟通与交流的主旋律。其表现形式就是生本对话。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可以是默读、朗读、听读、诵读、品读;可以是揣摩涵咏,沉潜推敲,咀嚼品味。让学生把文本与自己平等起来,尽情诵读,玩味、揣摩,走进文本,倾听文本(隐含作者)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从而在碰撞与交融中形成自己独具魅力的思想。在课堂上已基本摒弃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这又为“对话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因而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基于种种因素,对话教学的具体实施有相当大的困难。所以我们教师要彻底改变教育理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组织者、指导者。

总之,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教学。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基于种种因素,对话教学的具体实施有相当大的困难,还有待于我们今后在教学中去探索去实践。

第五篇:初探小学语文课堂内交往技能训练论文

下面两种现象,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

——家长叮咛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回答老师的问题。”

——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然而,孩子是怎么做的呢?不尽如人意。家长、老师的要求笼统抽象,怎样做才是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呢?凡此具体实在的指导,几乎是空白。如何纠正这一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指导偏差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交往能否顺利与和谐,与交往技能相关。因而,我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对学生进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课堂交往技能训练内容具体化为四个“学会”

1、学会倾听。要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

2、学会陈述。要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3、学会修正。要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4、学会接受。要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也要学会适当的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二、从关注过程和方式出发来进行的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

1、指导认知。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2、示范榜样。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美国的J。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3、引导体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发情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4、演练行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三、重视课堂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1、课堂交往技能综合能力训练。认知指导是训练的起点,体验引导是训练的中介,行为演练是训练的落脚点。如课中提问,学生应答时,教师轻轻地提示一句“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其将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答错被部分同学哄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别人说错了,你应主动修正,积极帮助他。试想:如果是你说错了,别人取笑你,你又怎么想呢?”移情性的话语将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波澜。而当大部分学生做得正确时,教师的一句“说得好,大家听得也很投入”,这种语言表扬又无疑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了积极的强化。

2、长期性的训练。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这不仅因为训练的内容是丰富的,而且还因为训练是一个从分项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完成的过程,因而学生对课堂交往技能的掌握也必然要经历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进行训练时不能试图“毕其攻于一役”,而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总之,课堂交往技能训练,可以改善课内交往,促进形成合作性、支持性的课堂气氛,促进交往双方相互认知、相互沟通与相互作用;对课堂之外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具有迁移作用。课堂交往技能训练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为其生存、发展与成功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石。

下载小学教学论文:构建“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双飞”的语文课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教学论文:构建“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双飞”的语文课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教学论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和审美教育

    小学教学论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和审美教育 论文摘要: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

    小学语文论文浅析加强小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_通用版

    小学语文论文-浅析加强小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通用版 情感教育,是和智育、德育、美育等一起,构成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的理念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调查与分析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调查与分析摘要:教师语言,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课堂语言运用的得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质量的好坏......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怀宁县马庙镇中心学校 彭小兵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论文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张南 摘要: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追求......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把情感融入教学语言

    把情感融入教学语言 情感沟通是教学的重要前提,师生情感一致时,双方易形成默契,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情感有隔阂,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情感 是教学......

    小学_体验作文_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尝试(合集)

    小学“体验作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尝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由此,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教学时,要在培......

    小学教学论文主小学珠心算教学与训练

    小学教学论文主:小学珠心算教学与训练 实践证明,珠心算教学与训练是一项健康有益的活动,不但培养儿童超常的计算技能,而且能进一步发展儿童的智力,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振奋民族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