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特殊教育(听障)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设计的初步思考
对(听障)特殊教育职业高中语文分段教学的初步思考
李鹭云
摘要: 从事特殊教育(听障)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遇到许多问题,堆积五年的疑问和思考,还是悬而未决,希望找到问题的根本和解决的办法。最终找到了根源的所在是教学课程设计中的教学大纲和标准不切实际才引发了后期的种种教学问题。希望这次的思考可以落实高中三个阶段各要学习什么,如何学才能真正有效,学习的程度如何才算达标?
关键词: 教学需求 教学条件 课程与大纲设计理论的选择 分段教学
从业5年来,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所以思考了,提出对特殊教育(听障)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疑问,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先来看看一位来自中州大学聋人艺术设计学院的孟繁玲同学在2006年10月19日随机对听人和听障人士做的一次调查,调查里的一个问话引发我的关注。
问题是:你认为聋人在哪些职业领域里能最好地发挥作用?答:目前,我国聋人事业还不够发达,这给聋人创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聋童学前培训机构、聋人娱乐服务机构、聋人餐饮服务、手语交流、聊天服务机构等都是空白。的确,如果从事业角度看社会对听障学生的需求,按照往年本校职业班毕业生的就业走向看主要到牵手企业或工厂里做流水线工人,或个别能与本专业对口,从事油画室画工,简易缝补,石材雕塑学徒,开电脑复印喷绘店外,其他的或许还找不到一份能自立的工作。若从社会交际角度,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聋人,他们对精神上的需求不会很高,所以不会因为精神需求的贫乏而感到压抑;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聋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智力越发达,思维越丰富,就越需要精神营养,这时听不见就成了他们最大的障碍。他们越不甘受制于自身的听力限制,就越容易痛苦。而这些痛苦,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才能予以克服。如果一个聋人,生活在听力残疾和由于失聪而导致的心理残疾的双重阴影下,活着将会是一件多苦多累的事啊!反之,在良好的教育下,聋人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则可以弥补听力上的缺陷,活出一个快乐而美丽的人生来。
聋人一生受到语文教育按照时间阶段划分为婴幼儿时期的早教,学前教育的语训,小学初中语文基础教育,高中的职业教育和高考语文教育,到最终成人生活中的语文教育。社会对聋人的语文素养最终要求到什么程度?我们语文教师在聋儿成长过程中教予他们什么?在校园里这有限的空间,15年有限的时间里,能为他们毕业后面对社会的需求做好那些准备?这就是教学需求的其中一个方面——社会对学习者的需求。听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李显峰老师的《弟子规》与幸福课堂的讲座,他以企业招聘的角度出发,提出学习者,不能仅仅强调学习,还要重视品格。也就是说在抓知识的同时,道德教育也不能轻视。
高中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期,从接受过学前测试的新生来看,他们的语文基础为基本能够完成日常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达到普通小学六年级的掌握2500汉字水平,能写出200字左右语法不通,语句不通顺的记事日记,对于风景描写,抒情描写作文十分生涩,更不要提应用文写作。所以,面对他们的认知水平,我们要从教材入手,选择适合他们的一套校本教材。
对比现行大纲对学习者的要求,与相关语文教学学者探讨,如何规划在三年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上,使用一套系统性强的教材,梳理出一套径渭分明的适合听障人的语文常识识记法。继而从中国文化,汉语技能的角度熏陶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生?达成了对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内容分为语言要素、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共识。
首先,我统计了我校高一至高三上学期语文现行的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高中必修一,高中必修二),其中现代文30篇、古文26篇、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22篇,总78篇。预试实行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上下册,职业模块一册),其中现代文36篇,古文13篇,写作口语表达与交流40课,总89篇。可以看出学习者在两年半500课时里要完成80左右的课内知识。这个量对16至20岁的听障学习者来说,可以接受。
对比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高中必修一,高中必修二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上下册,职业模块一册。人教版的古文相比中等职教版的更经典,但是在现代文和应用文方面,比较脱离时代,跟不上现代观念。对学生的启发性也不高。所以在校本教材的选择上,可以取人教版的古文部分加上中等职教版的现代文和应用文。分为三部分,按照时代的前后来跟进学期的教学计划。高一讲先秦以来至清朝的古文,还可以补充个别没有被选录的时代的优秀作品,高二讲国民时期至今的现代文,高三半个多学期讲应用文,然后衔接过渡到步入社会需要的语文知识。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规划更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合理性。让学生跟着中国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知道文学对历史的作用,以及对作家的生存环境有个总体认识,最终才可能凝结出我们所追求的美好情操。
假如使用这套校本教材,分为三个阶段三维目标围绕对学生的技能与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说开:
高一阶段学习古文,是有道理的,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高一新生的性格现状。我十分同意浙江省嘉兴市服装学校朱亚奇老师的观点,他说现在的中职生没有传承“尊师重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儒家思想,“谦虚礼貌、立志勤学”等许多中华美德,带有封建正统色彩的“忠君爱国”思想,更是被“嗤之以鼻”。现在的孩子们已经认为自己将来如果有钱了,要用Iphone4S,要买单反相机,要买进口贵的东西。他们思想较贫乏,头脑中没有优秀的精神粮食,没有升学压力,业余时间被一些现代文化快餐甚至精神垃圾所占领,女生的课外书不过时尚杂志,什么“情”“爱”“梦”等乱七八糟的书,男生呢?日本漫画小人书,里面竟是科幻、暴力、灵异鬼怪,还有的沉迷于网络小说,这样产生的结果可想而知。
基于这些担心,这些孩子面临的是新高一的生活,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在知识上和情操上属于一片空白,有的已经被染上了瑕疵,这时,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语文课堂,什么样的精神教育能在一年内带领他们走出这片迷茫的路程,走上健康的轨路。
我迫切希望他们能多学习些古文。因为学好古文,无论是知识还是个人修养都是有帮助的 这些古文的教授顺序是按照时代划分,也按照难度递增,甄选出体现“爱国、勤俭、孝义、忠勇”等传统美德,每篇古文都涉及古代文化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明确我们的祖先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推崇什么、反对什么,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有什么特点。所谓“通古论今”,学生要知道站在谁的肩膀上,才能知道自己的高度,才知道这五千年文化是多么来之不易,才会珍惜当下。
古文可以说是我们华夏民族文化精华和结晶,它是我们文化构成的一部分,若抛弃了古文可以说中国就没有值得骄傲的文化了。王国维先生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上古的神话、西周的诗经、春秋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志怪、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领风骚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这些作品既给我们美的享受,又能够启发我们的语感,为今后阅读现代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代名人志士的身平、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脍炙人口的诗句等也可以为写作积累许多生动典型的题材。
高二阶段学习现代文,从我校的一至九年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上看,要求九年级学生必须达到的阅读水平如下选出几条:
1、能用手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进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如上的要求比较难以达到,但倘若学习者理想地具备如上的阅读水平,那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上下册和职业模块一册中的36篇现代文,对学生的要求又提升了一个台阶,主要讲授那些文质兼备的名家名篇,介绍一般常识,发挥语文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内在素养,形成高雅的风度和气质,也更加注重对学习者熏陶新时代下新的文风。比人教版更加与时俱进,更符合职业生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例如《荷塘月色》、《蝉》侧重美学。《敬业与乐业》、《养成健全人格》、《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就是考虑到学生今后就业及工作的需求。
因此,在使用这套教材的高二语文课程标准上,尽量要求高二学生达到的阅读水平如下:
1、能用手语准确地表达文章的内容,朗读或者复述都可。
2、养成速读的习惯,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思想,深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客观的评价。对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看法,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合作探讨疑难问题。
高三阶段学习应用文,安排的教材是与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实际联系紧密的应用文体,如计划、总结、报告、请示、通知、申请书、劳动合同、求职信、请假条、病假条等。这个内容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职业模块中完美呈现,很适合我们的学生学习,十分支持这套教材。
这样的设想是不是合理,有效,一定需要时间和实践来证明。而且对教学方法和评估还没整理出方案,可见要真正提高听障职高学生语文素养,让语文协助他们人生走向更美好,并非易事,只能一步一步探索,当前开发出一套完整详细的课程标准和大纲是必要。反复修改课程标准和大纲,最终服务于学生,这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自我提高和专业成长必须经历的。
[参考文献]:
1、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文化班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
2、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
3、《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周婷婷
4、伽玛医生摘自《大众心理学》
第二篇: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考
作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太多问题,导致学生的写作心理消极,不愿意主动参加到写作教学,不能真正掌握作文写作的方法及思路。笔者将通过对高中语文作文的现状分析来阐述对高中语文作文未来发展的设想。
一、高中语文作文的现状
一说到高中语文,马上就能联想到高考。作文是语文试卷分数比重最大的试题,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它反映的是考生的语言文字功底。可是历年高考作文都被人诟病,许多学生也认为写作极其困难。2003年新课改之后,对高中语文作文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明确指出写作作为语言文字被用作书面表达的重要方式,必须要有认识世界中的自我,创造性写作的觉悟。
1.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重阅读轻写作
教师通常都是自身就缺乏写作理论和实践经历,从而将大把时间放在了指导学生阅读上,忽略了作文课。如有些教师布置一篇作文题目,让学生课下自主探究写作,学生课下却无法找到题目的缺口,无从下手。
2.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致学生复制教师自身的认知和概念,没有自己创新的认知。在教学方法上过分程式化,比如一直保持一个流程来指导学生写作:首先审题,然后立意、构思,开头规范、中心突出、结尾总结等,完全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创新的能力。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个性活力都被限制,思维变得模式化,语言被定式化,这样的模式下既丧失学生的写作热情,更局限了学生创作水平的发展。
3.学生“借鉴”成风,依赖作文丛书
说起来很离谱,但事实就是这样的。我邻居家的小女孩儿放学哭着喊着要买老师推荐的作文丛书,一大摞,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刚拿回来,小女孩儿翻了两页,我问她:“老师有布置回家阅读的任务吗?”她说以前说过。我又问:“老师课堂上会讲解这些文章吗?”回答当然是no。我每次看到她写作文都是摘抄照抄,连写个日记都要在书上找题材,原来这就是买书的好处。现状就是这样,高中语文作文也是一样,一些发散思维的作文题目,学生无处下手,因为他们早已养成了“借鉴”的习惯。还有部分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背诵优秀作文备考,真的就是在应付考试。这样的高分作文是自己的吗?
二、对高中语文作文未来的设想
1.学以致用是对高中语文的最高设想
写作应该从实际出发,杜绝抄袭,教师应该摒弃急功近利的“借鉴”优秀作文模式。就拿课本中的课文来说,我们学习郭沫若的一篇文章,首先要从了解郭老的生活背景和写作背景,再从人物性格入手,段落大意,个别字的别出心裁入手,分析文章内容。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文章表达的情感,还要学习郭沫若的写作手法、表达手法。思考这样的手法如何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照搬郭老的句子段落,或者模式。
2.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在高考试卷分数的比重,知道作文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将真实思想落实到作文中,让学生爱上写作。在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时,还要重视培养其兴趣。教师可以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章,或者组织学生兴致高的话题进行讨论,然后总结写作,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在微博、贴吧、网站等平台搜集热门话题,课前花几分钟讨论讨论,布置任务下去。像最近热播的明星综艺节目很火,相信学生也很热衷类似节目,就以《真心英雄》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探讨,节目开播有什么意义,最喜欢哪一个明星的表现,对节目哪一环节最感兴趣,对每期节目中哪个真心英雄最敬佩,等等。这样既满足了学生贪玩爱看电视,又能很好地结合写作。
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传授学生具体的写作技巧
比如文章标题,起得好就可以画龙点睛;起得不好,让读者一下就丧失了读下去的兴趣。再来说文章的开头,可以引用名人事迹或者名言诗句等多种方式。比如朱光潜在《咬文嚼字》的文章开头将郭沫若的实例作为引言,引出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加站得住脚而且引人入胜。这些写作技巧的巧妙运用提高了学生的作品质量。
4.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增加阅读量。例如,《紫藤萝瀑布》中的一句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垂下”“流动”两个动词让学生换词来品读作比较,这就是将语言训练渗透进教学当中。教师在讲这一课文时,还可以创设情境,带学生进入一片紫藤萝花丛中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强化修辞等手法的训练。
5.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要求学生多看些新闻,积累写作素材,观看有深度、有教育意义题材的电视节目,拟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内涵,有提高了写作水平。还可以续写名著,如《西游记之后传》《悟空大闹天宫》等类似穿越时空的题材,可以让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培养其创造性发散思维。
6.给予学生真实、精彩的点评
写作兴趣培养了,素材积累了,写作技巧也掌握了,最后,还需要精彩的点评。教师在点评学生作文的时候,也是有技巧的。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结合多种评价方式,这样才显得作文点评不枯燥,反而对学生领悟写作精髓至关重要。其实点评的方式很多:可以写一段激励的文字、学生互评、课上朗读,等等。就拿《真心英雄》来说,这样的作文可以在点评的时候互评或者粘贴到墙上,可以引起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各有各的观点,教师再列举学生中好的文章段落、观点进行点评,这样学生有兴趣听,也能学习写作技巧,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总结
在现代教育革命的推动下,教学不能仅立足“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还要提倡“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语文写作教学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不能仅仅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感悟能力。写出真实感情,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思维,重要的是贴近生活,这才是现今高中语文作文最需要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第三篇:对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
对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
射阳县特殊教育学校 王媛媛
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信息化进程已经提上了各个国家发展的规划中。各国也相继采取措施促进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在法律意识逐渐加强的时代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信息素养是指学习者应具备一定的获取、分析、处理、创新、运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它是信息社会每一个人赖以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素养,是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受用终生的基础能力,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标之一。特殊儿童因为其先天或后天的缺陷影响了他们对信息的获取,但是,他们的缺陷并没有完全影响他们获得信息的所有分析器官,利用计算机可以让他们有选择地获取有效的信息,并对他们的缺陷进行有效的补偿。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和设计了专门供特殊儿童使用的计算机相关软件,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和康复训练可以更好地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
一、特殊教育信息化教育的现状
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使教育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动力,为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和康复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特殊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与应用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热点。
在国际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特殊教育要跟上世界的发展趋势,就需要整体把握全球化视野下的教育革新取向,找准我们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所在,合理地吸收、利用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经验,走出封闭办学的局限。教育信息化不仅可以为这种信息交流提供有力支持,并且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特殊教育领域中,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差别较大:在技术层面上,设备水平低且数量不足,更新换代困难;在政策层面上,教育行政部门对计算机的发展可能带来的深刻变革在思想上准备不足、认识不够,对特殊学校的支持也相应地不力;从教师来讲,师资培训没有跟上,教师的观念没有及时改变,对特殊儿童使用新技术没有足够的认同,教师欠缺相关的基本技能,因而造成已有设备的闲置与浪费;在教学上,教学设计思想与软件制作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学生要求和教育的新发展,学校与外界的交流也欠缺。
在信息化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信息资源的建设问题,这在教育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瓶颈,限制和阻碍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抓紧特殊教育的信息资源建设问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说,要硬件、软件和教师培训、政策支持等四方面共同进行。
二、我国特殊教育相关网站概况
在各级普通教育机构抓住机遇,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互联网知识,运用互联网技术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我国的特殊教育领域也逐步认识到互联网的巨大效用,并开始了对其应用的积极的探索.然而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互联网上包罗万象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世人难以想象的庞杂,它能为特殊教育提供前所未有的巨大资源,但是其库存的资源也是良莠不齐的,对已有信息资源的控制、利用和处理将影响特殊教育的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就进行了运用互联网络进行教育教学的尝试,各级各类特殊教育研究机构、学校、康复机构、残联系统相继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或网站,较好地宣传了特殊教育,推动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但通过对现有特殊教育网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有以下不足:
第一,建设网站的目的不明确。站点的建设和建立一所学校或一个商业品牌一样,应该有个性、有目的、有功能、有特点。
第二,网站的内容严重不足。从多数网站上,访问者只能看到一些简单的信息,且介绍性、概述性的信息居多,有的学校主页仅有一页。
第三,网站的专业性不强。多数网站仅仅是本机构或学校的介绍(如各特殊教育学校的主页),对于本校的教学、招生、设施等的情况介绍的比较多;在各学校建立的网站上,可以被其他教师直接借用的课件还不够,这些课件都是从事特殊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自己制作的,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技术手段、时间精力上的限制,不能达到与现行教材完全配套,还需要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配套设计,使各级各类的特殊教育教师都能找到可用的课件,提高教学效果,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这也可以通过建立示范性学校来带动整个特殊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对于专业领域如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科研等涉及的比较少,不能满足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人员等的需求。
第四,网站的技术含量不够。绝大多数网站都没有数据库查询系统,而数据库查询系统是网络的一个重要功能,即应使访问者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快速提取出自己所需的信息。讨论组、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实现网站互动功能的技术仍属
罕见。
第五,网站分布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绝大多数网站是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建设的,中西部地区的有关机构或学校还很少使用互联网这一新兴技术。
总体而言,我国的特殊教育网站发展很快,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全体关心特殊教育的人士针对上述情况做出反应,逐步走出特殊教育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初级阶段。
三、特殊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将逐步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中的特殊教育资源将越来越多。特殊教育领域从事网站建设的单位与个人也将随之增加。同时,面对互联网的这种发展趋势,结合特殊教育在这个领域的发展现状,我们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为我们的教育与科学研究服务,如何使现有的网上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以较少的资金投入提高这个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建设相对高质量的网站等等,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据此,我试着提出如下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信息的专业性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信息的索取更专业化,网络服务站反馈给用户的请求答案应该是一目了然的,不应该是模糊的,当然如果用户找不到答案更是我们不想看到的。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强网站信息内容的专业性。另外,网络的发展会使提供这种网络服务的网站越来越多,同时使用网络的群体也会越来越复杂,这样一方面相同类型的网站越来越多,形成一种竞争,这就要求网站的发展要有特色,要有其他同行没有的信息内容;另一方面访问网站的用户越来越集中,要求网站在信息内容上更专业化,比如办各级各类残疾或特殊需要的网站,网站提供的内容就应该具有相应专业特色明显、专业化内容到位这个特点。我校老师经常在网站上上传一些残疾人康复训练内容并及时更新,帮助有需要的家长在家为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二)数据的健全性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的运用与发展,势必要求有一个健全的、涵盖特殊教育方面信息量极大的数据库系统。通过这个运行在互联网的数据库系统,我们可以收集来自国际与国内的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历史文献、研究性课题、有关重要会议内容以及特殊教育方面的各种新闻。
(三)讨论的广泛性,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发网上在线讨论功能,可以非常有效地在互联网上收集到各方面的意见。目前可以采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
采用BBS论坛,通过在网站上提出一些社会关注的话题或个人难题,从而得到社会各行业、各方面人士的意见与点评,进而达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全社会共同来参与讨论的效果,这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传统的一个问题由部分人讨论后就得出结论的弊端;另外一种是采用在线聊天,此方式的采用,可以达到特殊教育研究人员进行异地及时相互沟通,同时也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或有特殊需要的人群相互问进行实时交流提供了一种好的方式。
(四)资源的共享性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教育部“校校通”计划的推进,用较低的成本在互联网上获得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最终实现资源共享,已经是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未来我们在学校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上要达到: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计算机直接上网(所谓“地网”);没条件的可通过教育卫星宽带网接收和下载信息(所谓“天网”);上述两种方式目前仍无法实现的,可通过各种多媒体光盘或VCD教学片,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在互联网实现教学资源的流动与共享。
总的说来,运用网络信息帮助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与进行个性化学习应该是研究的重点。
第四篇: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
名著导读是新课标增加的教学内容,此次新课改人教版教材必修教材中就安排了经过精挑细选的十部名著导读内容。学生阅读名著,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养,人生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如何引导和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有计划、分步骤、高质量地阅读这些名著,如何上好这些课,对所有承担新教改语文教学的高中教师而言,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可现状是它并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正确的实施和引导。从名著导读教和学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应该注重学生的“读”,教师的“导”,以及学生的“感”三方面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名著导读的既定目标。
一、名著导读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方面
1.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课本多(高考必考内容有必修5本,选修5本等),学业任务重,学习时间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高中的学生面临升学压力,静心阅读名著的人越来越少,学生大多围绕教科书或教辅资料转,想读名著也挤不出时间,这是客观原因。
2.学生缺乏读书的热情和阅读兴趣,经典读不懂,喜欢娱乐化、浅层化的消遣性强的科幻、言情或武侠小说,加上电视电影的泛滥,很多学生宁愿面对荧屏也不愿意去读书。即使读也是一切为了考试。于是有些学生热衷于“缩水经典”,注重单一的故事情节,更有甚者以练代读,搞题海战术。
(二)老师方面
1.很多老师的教学目的只是应付考试,而不是导向学生进行名著阅读。近三年来,江西省高考的名著导读题型都是四选一的选择题,学生完全不看书也有25%的选对几率,看了书也不一定能做对题。由于这种考试题型还不完善,因此很多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将名著情节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背熟了情节就可以得分,这样做无疑破坏了名著阅读题出题的初衷,非但没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而进行应试教育,与我们的新课标要求背道而驰。
2.因为教学任务重,课时少,为了赶进度,很多老师只在课堂上笼统说一句“请同学们阅读xx名著”,就没有了下文,对学生名著阅读不加指导,放任自流。学生究竟有没有读也不知道,不去落实。
3.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够。有些教师自己根本没读过名著,又怎么能正确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呢?有的虽看过名著,却不钻研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采取阅读课一本图书一节课,或者就是假期里一本名著算作业,这样的做法既没有任何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没有任何阅读目标的指引,更没有阅读过程的督促与阅读效果的督查,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考试,以讲代导,越俎代庖,以练代导,费时低效。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时效肯定与新课标背道而驰。
二、让学生学会如何“导读”
毫无疑问,激发高层次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任务。“名著导读”重在“导”,导得巧妙,导得符合学生心理,导得时机恰当,导得学生爱读、会读、读好。
第一,学生相互推介。五册语文必修每册介绍两部名著,中外各占一部,共计十部,这还达不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实际及个人特长自主选择。我们可以也应该让学生参与选择,最简便实用的办法是开学生推介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了解向其他同学推介名著,在相互推介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所要阅读的名著。这样做,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激活思维情感,而且最能保证学生的介绍权、推荐权、选择权,更吻合学生实际。
第二,教师自然导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世界。
第三,借助媒体资源。充分利用“百家讲坛”等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资源。电视热播的名著变体――于丹《〈论语〉心得》及四大名著电视剧等,网络关于某些名著的热门话题等,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我们结合媒体热点,紧扣学生心理导入名著,能最大限度地激趣,引申、促进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
第四,把握导读时机。什么时候“导”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不好时机,往往让学生感觉没时间读、没兴趣读、读而难入、读而无果。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国庆节前、“五一”放假前、寒暑假前等时间导读,时机最好,如能恰逢课文的自然进度导入,或各种媒体相关内容的热播,那将是最佳时机。在上述时间段,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览名著,制订阅读计划。对于较短小的名著,能粗读一遍;对大部头,能较为从容地观其大略。只有建立在大体了解、把握的基础上的阅读,才能深入理解,充分体验。
选择好导的时机后,关键在于怎么导。导阅读的方法、导笔记的方法、导阅读过程的自我管理法、导名著的背景等是主要内容。
三、为了巩固名著导读教学的成果,老师可以围绕所读名著进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开设阅读交流课。每年每学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每班阅读同一部名著,在阅读中交流,在交流中进步。(2)写读书笔记。可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教师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做到读写结合,形式上可以摘录佳句、概括要点、列出提纲、写读后感等。(3)搭建展示平台。每学期适当开展读书展评活动、名著知识比赛、辩论赛、评选读书之星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例如:名著故事会――让学生听喜闻乐见的故事、于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关注着人物的命运,熟悉了名著的情节,折服于高超的技法。
通过合作性、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才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名著导读课添趣。
总之,名著是人类文明经过锤炼、沉淀后的璀璨的底蕴,在阅读名著中,学生能够领略到人性的华彩乐章,荡涤灵魂,陶冶情操;同时,语文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我们的名著导读教学必须被重视起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多读书,读原著,读整本的书;老师发挥名著导读中“导”的作用,用好教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交流中提高认识,增加文学素养。
第五篇: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
周平英
新课标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应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靠40分钟课堂的教学来实现,它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进一步积累语言材料,提供大量阅读实践机会。通过名著导读二课堂的开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视野,提高学生阅读的多种能力,并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丰的人文内涵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名著导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重要栏目,具与“阅读鉴赏”等三部分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此次新课改人教版教材必修教材中就安排了过精挑细选的十部名著导读内容。必修一:《论语》《大卫 科波菲尔》必修二:《家》《巴黎圣母院》必修三:《红楼梦》《高老头》必修四:莎士比亚戏剧,《谈美》必修五:《三国演义》《吉诃徳》。学生阅读名著,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养,人生的健康发都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如何引导和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有计划、分步骤、高质量地阅读这些著,如何上好这些课,对所有承担新教改语文教学的高中教师而言,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可现是它并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正确的实施和引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忽视乃至放弃“名著导读”,听任学生盲目阅读不加指导;或导不得法,以讲读,错把课外自读当作讲读;或不切实际,贪多求广,费时较多而招致抱怨。更有甚者,不引导学生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而混同于必修课本的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言能力的训练。
在高中阶段使学生有计划、分步骤、高质量地阅读10部名著,使学生的想像力、审美力思维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性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明确名著导读“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阅读名著对语文学习和自己终身发展
积极作用,让阅读名著成为每个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必修课。语文课程标准也鲜明地提出:“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课外阅读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它有着比课内为广阔的世界,更为多样的类型,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开拓全新的生活领域,领精妙的艺术世界,充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带给他们以人生的愉悦。
其次,注重名著导读“读”的计划性。学期之初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定一定数量的书推介给学生,每学期1~2为宜,要求在一定的时限内读完。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必读书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选读书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读。如学有余力,还可以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另外选择读物。
再次,要对学生名著导读的“导”进行方法指导。如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点读书笔记,可以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后面的名著导读包括全书的介绍、阅建议、精彩片段以及对这些片段的点评,实际上是起个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从这样几个方面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不同类型的书,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
第四,要抓住名著导读“导”的时机。教师可以由课文的扩展自然导入。我们在平时的教中,应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课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世界。如能恰逢课文的自然进导入,或各种媒体相关内容的热播,那将是最佳时机。
第五,借助媒体为名著导读服务。“百家讲坛”等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的利用。电视热的名著变体——于丹《〈论语〉心得》、四大名著电视剧等,网络关于某些名著的热门话题等等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我们结合媒体热点,紧扣学生心理导入名著能最大限度地激趣,引申促进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
第六,有效利用学生的假期,拓展名著导读。假期是最好的阅读时间,在国庆节前,“五一
放假前,寒暑假前等时间导读,时机最好,可以明确的规定:选好一本好书,做好读书笔记笔记内容为:一内容介绍,用400—500字概括;二精彩语段摘抄,500字左右;三精彩语段赏析500字左右。四读后感一篇,字数自定。要求开学后交齐。在上述时间段,学生有足够的时预览名著,制定阅读计划。对于较短小的名著,能粗读一遍;对大部头,能较为从容地观其略。只有建立在大体了解、把握的基础上的阅读,才能深入理解,充分体验。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名著阅读即为本。引导生阅读名著,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以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引导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通、相辅相成的目的”,为学生奠定自己的精神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