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和中学的教学实践看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教育几个问题(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23:2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永和中学的教学实践看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教育几个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永和中学的教学实践看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教育几个问题》。

第一篇:从永和中学的教学实践看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教育几个问题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教育问题的研究

——语文组课题研究活动材料

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针对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并且通过我们的观察,收获了这样一些体会。

以实践观察而言,我们沧源地区的语言教学是比较薄弱的,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师资上面临匮乏和不足、有些教师对于语言的专业训练比较少,在语言教学中,能够以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教学的教师还是凤毛麟角。学生方面字词掌握不牢靠,错别字很多,音读不准,不敢表达,不敢交际。书面表述语不成句,词不达意,汉字使用音同互用的现象非常普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言交流和书面表达。当然,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客观局限,我们不可能对这一现象做更多的总结。

其次,在我们的语言环境中,由于少数民族的语言环境,大多数佤族学生在家中和寨子里还是使用自己的本生语言,当然,佤语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传播方式,我们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佤语作为一种少数民族语言,也有保护和传承的需要。但是,从语言的工具性来讲,越广泛的语言,越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其使用价值也越高。这也是语言工作者一个非常明确和具体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所以,在意识到保护佤语的前提下,追求汉语的最佳教育效果是我们语文老师必须追求的。所以,在佤族的语言环境中对他们在环境中磨练语言能力的条件不够。

第三,由于我们身处边疆,对语言教学的要求普遍不高。在拼音字母薄弱的情况下,没有做补正和强化训练。使得学生在上到初

一、初二阶段还没有具体搞清楚an和ang、z和zh的区分。所以,无论是从生活中发音的使用还是考场笔试的书写都带有很大的不利,既影响了学生的使用语言,又影响了学生在面对语言题的发挥。应该引起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目前这种情况造成了一些不利的状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文明、文化、科学、宗教、传统的传播途径和载体。可以说一切文化知识的传播,有赖于语言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的提高。但是,由于我们的语言教学的忽视和薄弱,使得大量的佤族学生在初中阶段还处于语言的未开发状态。要么使用汉语讲话十分羞涩,不敢大胆表达;要么所说的话只言片语,只能表达简单的粗浅的意义。要么写的作业错别字连篇,甚至有着很多的佤语发音和当地词汇,使老师在作业批改中莫名其妙和一头雾水。

从文化的角度讲,语言是联系一个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纽带,是一个国家民族和谐和团结的保证。从工具性的角度讲,是一个社会中的人把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联系的必要手段和必备工具。所以,无论从国家的民族团结的大局和个人发展的必备条件上,语言教学应该成为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义务和责任。

抛开我们在语言教学的工作中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诸如,师资力量的不足,语言环境的差异,以及学生的语言基础的薄弱,单纯地从教学方面来讲,还是大有可为的。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中,尽量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言。这个范围不应只局限于语文老师的日常教学中,其他学科的老师,即使是非汉族老师也应注意这一点,尽量在自己的教学中从信息传达的角度上,尽量给学生灌输一种比较标准的普通话。

其次,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把语言教学放在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位臵。这一点,作为一个语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在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确实,根据国家语文教育大纲,初中阶段侧重于一些常用文体的阅读理解和基础写作。培养初步的文学和语言辨别能力。而基础的汉语拼音语音教学只是小学阶段应该解决的问题。所以,一些相关的负责考试命题的教研部门侧重于考察初中生初中阶段大纲要求的学生文体识别、阅读理解能力、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在此考试指挥棒的指导下,下边一线工作的语文老师也把最基础的语言教学放在次要的位臵,而跟着命题者的思路去指导平时的少数民族孩子的语文学习。这实际上是脱离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水平,走上了一条“唯大纲论”和“唯考试论”的道路,是语文教学中的教条主义。在这里必须提醒教育者重视。忽视基础的语言教学,最终导致的是由于语言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缺陷,而使得语文教学的初中阶段大纲要求的教育内容得不到实现;而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语文是基础学科,而语文中的语言更是其他学科教学任务顺利实现的基础。这一基础性任务的忽视,导致在我们的所有的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事倍功半的高付出低回报的状况。有些物理、数学老师哀叹:“我怎么教了整整一个学期的书,到头来才只有寥寥几个及格的呀!”而且,这样的老师还是教学质量较高的老师。细究原因,还是我们的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沟通能力不足制约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第三,应该在完成初中阶段教学大纲要求和巩固学生语言交流基础,传授学生走向社会交流技能上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和取舍,并且应该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做一定的倾斜。在教师的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老师根据教学参考用书来确定语文教课的内容,记叙文就教授六要素,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及文章的思想意义;说明文就教授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语言特征;议论文就教授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这无可厚非,本来嘛,这些都是大纲要求。你不能不讲,不能不教。教了肯定谁也无法指责你不该教。但是,平心而论,这样教学的实际效果是什么?在一些社会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这些不同文体的基础知识传授是建立在一定的小学阶段的积累上的,而且,学生的完整的接受和消化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我们完全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的理解能力,一味的讲授这些语文写作知识,只能导致死记硬背,枯燥乏味,学生兴趣大减,事倍功半。这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工作对象的漠视和不负责任,是教学中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所以,我觉得,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学生的现有的知识能力和知识水平为依据,弥补学生语言能力的不足,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使用环境,开展针对学生能力较弱的语言训练,多多增加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在稳步提高学生汉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其他学科的整体提高和语文成绩的上升。比如,适当地重新讲解一些关于汉语拼音的知识,再次理清一些语言发音容易混淆和误记的声,韵母。但是,这肯定不会是大量的工夫,有些人可能会抱怨是不是重新在吃小学的饭,补小学的营养。其实不会这么简单。这种巩固是一种有筛选的补充,目的是矫正在汉语学习中的不够清晰的认识和一直以来无法纠正的错误。最终帮助他们能够区分an和ang c和ch的不同。否则,就不能认为我们已经尽到了授之以渔的责任。还有,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养成他们用普通话表达和交流的习惯。我们有些老师还没有把现代语文教学的综合能力(听说读写)的培养深刻理解,往往认为课堂上讲深讲透就可以了。其实,一言堂的知识传授已经在现代教学中被摈弃。况且,我们的学生的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还不强,那样多的笔墨和口舌之功只能是白白浪费。所以,现代的教学和我们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必须大胆开放的尝试让学生讲起来,动起来,在有听有说,有接受有反馈,有理解有分享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对汉语发音的正确习惯,培养语言交流时的大胆、开放、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完整清晰的说话品质。学生的语言环境是有局限的。他们在家里很少的机会能和自己的父母用普通话交流。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不能充分的给学生提供一个说学理解品读普通话的空间和时间。那么只能证明我们对语文语言教学还认识不够充分工作还没有尽职和到位。

第四,向学生想尽办法推荐一些课外读物,语言的两个要素一个是读音和语法,第二个是词汇。其实,根据日常的语言习惯,学生的读音和语法即使有很大瑕疵,对于语言交流的影响是不大的。但是,随着交流程度的不断提高,词汇的数量将对交流内容和方式造成很大障碍。这是这里的少数民族的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中国北方的大多数地区,他们的孩子从小到大几乎就是在小学里接受的汉语拼音训练,但是他们的普通话讲的很好,为什么?因为,铺天盖地的电视新闻电视剧等等媒体都是以央视普通话作为信息载体的。耳濡目染,自然可以脱口而出的。但是,边缘地区的小孩子,电视,收音机,书籍都很少,他们无法接受一些语言环境的熏陶和感染。所以,除开课本给他们的词汇信息外,一无所有。所以,在我教学的很多情况是学生在表达出现有困难的情况下,就出现了用佤话表达的情况。正是其词汇不足的表现。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不仅要在发音上作足校正训练的工夫,还有在学生阅读上下够工夫。帮助学生在词汇的积累方面能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感受,结合我们自己的教学实际,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关于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的语言培养和熏陶的教学方法。与大家共享。

首先,注重平时语文教学的语音和语言教学。在每学一篇新课文时,总是把本篇课文的前面的把握字词读音和积累下列词语中要求的字词,做全面的注音讲解。要求学生必须注音在课文中,或教师自己范读或其他学生领读,直到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掌握为止。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围绕这些字词和读音,做多次的课堂的填写式训练。(即:教师写出拼音,由学生填写生字或教师写出汉字,学生来填写拼音;并且擦掉汉字写拼音或擦掉拼音写汉字反复训练。)直到学生对汉字的读音有一个完整而固定的记忆为止。

其次,注重学生的课堂上读和说的训练。来到勐董中学,几节公开课下来,有的老师就有疑问。说:“学生的读是不是太多了,而真正该掌握的来不及讲。”我们则认为,学生的读和讲是除开汉字识记的最重要的基础。所谓的我们的学生基础弱,是指什么?无非就是语感差,读不准、记不住、理不清、表达不出、理解不了。那么真正抓住基础的是什么?是讲写作方法、阅读技巧、文化知识吗?这实在是次要的。所以,必须不断的通过阅读建立学生最基础的阅读语感,巩固他们的字词读音,和文章通过整句表达出的完整而清晰的语意。当然,多层次的读会给学生带来厌倦感和疲劳感。针对在读的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消极的心理反应,我采取了一些不断变换方式的阅读方式。比如,在没有厘清课文字词的情况下的阅读。学生由于比较陌生,读起来兴味盎然。接着在公开校音正形之后,进入二次阅读,则通过学生轮流读,每个学生一段或者较长的几句,就换人继续往下读。这样的方式可以保证整个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脱离课文思路的学生较少,因为他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自己读到。而且,由于大家专心致志,可以帮助阅读者发现很多读不准的音。通过一个学期的读课文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了长足的提高。不仅如此,为了帮助学生破除表达的心理障碍,我们还开设了说话课。在讲到《阿长和山海经》这一课的时候,有关一些神话,引起学生兴趣。所以,我们专门给学生布臵了作业,要求学生下去自己搜集佤族的神话故事,并且在课堂上讲出来。但是由于学生的搜集范围有限或者是表达的能力和态度的局限,使得课堂发言比较冷清。最后只得由教师把中国的四大民间故事拿出来讲给大家听。一节课虽然是一言堂,但是大家非常认真和热情。领略了说话课照样趣味横生充满快乐。为了鼓励学生发言,我们又尝试让大家准备一节课说话课。在课堂上两个人一组,先由一个人说,另一个人记下对方的所说内容。然后由作记录的说,先前说话者改做记录。最后下课后交上说话记录。虽然这种方式极其简单,但是学生的热情很高,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思路,课堂整节课都充满说的兴奋和乐趣。有些老师可能觉得这样一节课太简单了,可是,没有这么简单而易行的方式的铺垫,又哪里来的课堂上的滔滔不绝激扬文字呢?所以,学生的发言兴趣激发起来后,又先后多次在班级里开展朗读比赛,讲成语比赛。而且一次比一次快乐,一次比一次效果好。有的同学还能在课堂上熟练运用语言进行艺术表演了。这确实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又耐人寻味的理性飞跃。

第三,在日常教学之外,还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我组把图书馆一些精选的优秀文化读本介绍给学生阅读,增加他们的语言词汇量,阅读语感。并且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了解外部世界的五彩缤纷的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行为方式,为他们长大后更好的融入社会做人生的准备。也使得他们有表达和抒发自己感受的愿望。除此之外,阅读了这些文艺作品之后还要在班上朗读,和大家一起交流和探讨。引起更多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大家都来阅读,丰富自己的阅历丰富自己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不再是言之无物了,而是脱口而出,言之有物。

第四,作为考察和反馈的方式,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巩固自己的汉语知识,尤其是汉语拼音这一块,那就需要不断的测试。这种测试不是一种很标准的测试,而是作为教师经常性在课堂上挑选重点的字词要求学生在课堂写出具体的拼音,以检测学生的掌握状况,或者要进行讲解或者强化训练。

任何接受和传授知识的过程,都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推进工程,只不过是有大小区分而已。因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教学的特殊性,所以,我们较多的是从语言教学的几个方面讲了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当然,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总结的一整套的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方法。只是在这里拿出我们组的研究结果与大家共享。

第二篇: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许健 财务金融系 054703

4摘要

互联网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语言作为一门新型的语言,正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浅略分析网络语言的符号能指、所指、意指和符号系统。

关键字:网络语言、能指、所指、意指、符号系统

语言的符号性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Saussure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两面说,认为符号是由“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两面构成的。能指是语言符号的“声音意向”(sound image),即符号形式;所指是语言符号表达的“概念”(concept)或“意义”,即符号内容。他指出符号是一种二元关系,包括能指和所指两个要素,它们的结合便形成了符号。

在Saussure的两面说提出不久后,Ogden & Richards提出了符号三角说,认为符号是通过“概念”的中介与符号所指的语言外的真实世界或可能世界中的被指物间接发生三角关系的。

Saussure和Ogden & Richards的学说不存在矛盾之处,只是Saussure的两面说并没有涉及符号和真实世界或可能世界中被指物的关系。

然而,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就是“意指”。正是由于意指的存在,使得不是任何能指和任何所指都能结合成符号,它们必须通过意指来实现符号过程。举例说明意指的过程,前面说到语言符号的能指是声音意向,所指是意义,而在阅读文字过程中,语言文字即为能指,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成为所指;又如在交谈过程中,声音和意义是能指,被指物是所指。这种符号的转化过程就是意指的过程。

网络语言的符号性

网络语言产生在网络交际中,自然也属于符号的范畴,具有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关系。下面将结合Saussure的两面说,从符号学能指、所指和意指三个方面考查网络语言的特点:

能指的多样性和离散性

符号能指的形式可谓丰富多样,可以使声音、文字、图像、动作等。传统语言一般具有能指单纯性,声音和文字的结合构成了能指。此外,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的关系导致了传统语言能指的音形统一性。声音符号的出现先于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诞生只是为了记录声音符号。语音符号通过“音”可直达“义”,书写符号却需以它的“形”借助于“音”才可达

“义”。“实验证明,即使我们看书不出声,声带也仍处于动作状态,这就是文字表音的心理印迹效应,正是这种文字的可读性及其读音的心理印迹,文字才具有了记录语言的可能。”所以,“音”和“字”相对应,传统文字的能指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具有形式上的统一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形式传递信息,然而单就网络语言而言,其能指形式摆脱了传统语言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的单纯性,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其符号类型包括:图形、谐音、数字、缩略语等。此外,传统文字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统一性的特点也被打破,主要表现在文字符号和声音符号不在一一对应,如表示微笑高兴,不可读;“WOW”和“山口山”都表示“魔兽世界”(一款网络游戏),读英文字母WOW,有几种文字符号表示;“modem”可以读成英文modem,也可以读成“猫”,一种文字符号有几种读法。所以,网络语言能指呈现音形的离散性。

所指的即时性和模糊性

和传统语言符号相比,网络语言符号的所指具有即时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当然,传统语言符号也具有相对的历史性和模糊性,但是这通常是在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由于社会文化、地域、时代的不同还表现出的差异性,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演变还不断发展。因此,传统语言符号的能指相对是稳定的。

然而,网络语言的所指则大不相同,它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开放创新、追求个性的虚拟时空。网络语言符号所指的即时性、模糊性主要体现在形式创新的这一部分网络语言能指上。网络语言所指的即时性,指的是语言能指在某一具体网络空间、网络时间中语言符号当时所指向的特定意义。这一意义脱离了固有的语言符号意义系统,指向现场交际者意会的某个概念,而这一概念也可能永远不会纳入社会公共语言符号体系,在完成了当下的网络交际任务之后被网络交际者抛弃遗忘,或者其中一部分由于经济性、趣味性等原因得以在网络上流传,成为网络语言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部分。例如“MS”在不同的网络空间和时间中表达不同的意义,它可以表示“貌似”的缩写,也可以表示“microsoft”,甚至在网络游戏中可以用来表示“牧师”。这种随机性和即时性由于语境的作用不影响交际效果,还给交际方带来一定的语言个性色彩,网民们乐此不疲,即用即弃,丰富网络语言的同时也生成众多网络语言垃圾。

意指的群体性和任意性

与传统语言符号意指的社会性和协作性相比,网络语言符号意指表现出较强的群体性和任意性。符号意指是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符号形式与意义的结合过程。

网络交际中虚拟与自由的特点,不仅仅符号能指前所未有地扩展创新,符号所指尽其所能地挖掘扩散,对符号的编码解码(即将能指和所指结合起来的意指)也越发大胆敢为了。在网民这样一个特定群体内部约定俗成的网络语言,是群体成员自我确认、相互认同的标志,是群体成员之间使用的交际工具,从社会语言学上来说它属于社会方言的一种,它时常会脱离或故意违反现实的语言规则,只在网络群体甚至网络中更小群体里流通,形成对群体外的排斥。

这种群体性来自于符号意指的任意性。从语言符号应用的角度来说,能指和所指的联系则是社会的、协作的、相对稳定的。而网络语言在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连接之初,更多的带有任意性,首先在一个小圈子里面约定俗成,形成一定意义上的语言类群。如在网络中他们可以用“监介”表示“尴尬”,“斑竹”表示“版主”,“隐身”表示“不让别人看见的状态”。我们似乎也可从中发现一点规律,如“监介”去掉了烦琐的形旁,顺便嘲弄一下某些白字先

生;“斑竹”与“版主”谐音;“不让别人看见的状态”就像是在网络上“隐身”了一样。但我们很清楚此规律已完全脱离语言发展的正常规律,而以追求幽默风趣、新奇巧妙、轻松简洁为主导,表现出颠覆传统规则的任意性。

网络语言的符号系统

就符号学而言,符号结构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还是系统。符号必须借助于编码规则组成系统才能产生意指作用。网络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交际活动,但它要比语言这个符号系统的内容更加丰富。网络语言这一符号系统按照其表达方式可以分为文字符号,表情符号和声音符号。最初的网络语言也主要是由文字符号组成,但是单一的文字符号不能满足网络交流的需要,因为它缺少现实交流中的非语言手段,表情符号由此应运而生。通过表情符号,可以相应形象地传达网络交际双方的感受,而声音符号的出现更是为了实现交际的需要,它可以进行信息提示或者传达某种声音效果。所以网络语言中的表情符号和声音符号都是为了充当现实交际中的非语言手段。它们所起到的作用在网络交际中是不能被低估的。

网络语言中的符号系统可以说是对传统意义文字系统的一种变异。网络语言符号具有组合自由、聚合开放的特点。传统语言符号的组合受严格的排列和配置规则限制,语音上有严密的声、韵、调之间的拼合规律,词语句法上有系统的组织规则;传统语言符号的聚合也因为汉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环境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网络语言符号系统则在自由的网络空间打破了原有的种种组合规则,在跨时空跨文化的网络语境中开放了大大小小的聚合体。组合的自由性与聚合的开放性互相支持,共生共长,由于组合的自由度加强,组合体中的各个单位可以为更多更具突破意义的其他单位所替换,同时由于聚合体中容纳物的暴涨,组合过程中单位间的连接获得更大的选择自由。比方说,在网络交流中语码混用的现象十分突出。网语中经常会出现中英文夹杂使用、数字语言或由标点、字母等组成的表情符号等现象。

参考文献:

熊学亮,《语言学新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陈宗明、黄华新,《符号学导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

4莫里斯,《指号、语言和行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余志鸿,《符号一传播的游戏规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三篇:棠湖中学从“三段教学”看有效教学(精选)

从“三段教学”看有效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

什么样的教学才能称为有效教学,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呢?钟启泉、崔允都等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余文森教授在其《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一文中,都把重点集中在学生的发展上,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最终依据是能否有利寸;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衡量一堂课是不是有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及心智是不是得到发展;其次是教师的教学通过一定的活动是不是真的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教”与“学”的妥善结合,教学才能称为有效教学。

“三段教学”的两面

在棠湖中学的“三段教学”小,教师与学生的责任有明确的区分,学习效果非常明显:笔者随堂听了该校高一节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认为“三段教学”能够体现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性”表征比较明显。其教学特点主要有:

第一,通过“二段学习”,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的负担减轻,但效果较为显著。学生经过课前预习、课中拓展、课后巩固后,不仅能有效掌握所学知识点,还能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锻炼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力非常强。

第二,通过“三段教学”.教师教学方式彻底改变,“教”的效益非常明显:教师把课堂放给厂学牛。让学生们自己去展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归纳问题.教师不再一一列举知识点。教师已经教会了学生如伺去“学”,教与学的目的性很强。

第三,通过“三段教学”,学生的身心得以良性发展。在“三段教学”课堂上,每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任务,他们的信心、他们的兴趣,随着时间和知识的累积,在慢慢增长着,他们要不时地展现自己,展现自己语言表达、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等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第四,“三段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健全。评价方式有合作小组内评价、学科代表评价、任课教师综合评价,综合上述三个层次的评价,任课教师确定每月的学科明星和学科明星小组,给予相应的奖励。而且,班主任把各层次的评价纳入到学生的成长记录中,以此作为班级、学校评优选先的依据。有效的评价才能促进有效的教学,三段教学的评价体系较为全面、健全。

曾经有一项心理学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只依靠教师教授知识,学生的记住率只有5%,靠教师演示也只有30%的记住率,但是,如果发动学生讨论则可以达封 50%,指导学生实践后则有70%的记住率,让学生教别人(或合作学习),那记住率高达95%。”实践表明,“三段教学”是在让学生教别人(合作学习),学习效果较为突山.的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段教学”模式在实践的检验中是比较成功的,不过笔者认为“三段教学”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首先,有效教学的“有效性”评价的最终依据,是教学活动能否有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在“三段教学”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操作与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却显得较为单薄。笔者随堂所听的语文课是莫泊桑的《项链》,课堂上,学生们对小说的构思、人物形象的解读以及畅谈感想时都表现出高超的技艺和口才,但细细品来,总觉得有意犹未尽之处,感觉课堂上多了对问题的技巧性应对,而少了一种对文学美的欣赏。还有,历史课讲的是抗日战争的一节,课前学生们动手搜集了许多有关敌后抗战的素材,如地雷战、地道战等,课堂上教师也让学生充分展示了他们所搜集的素材,课堂气氛很轻松,问题讨论的也很顺利。不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该是本节课出彩的地方,可笔者并没有感受到,笔者感受到的只是学生对问题总结概括的娴熟。知识、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固然很重要,可从人的长远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不能忽视的。

其次,“三段教学”模式类似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所试验过的“道尔顿制”,这是一种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比较强调个性的差异。通过学习,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但知识的系统性却较弱。虽然“三段教学”提倡结构化备课和结构化预习,但这种结构化并不代表知识的系统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如何体现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最后,“三段教学”模式应对的依然是“高考”。高考问题是今天高中课程改革的“瓶颈”,许多教学模式如果不能适应高考,则被认为是无效的。“三段教学”以其应对高考的显著性,而被提倡起来。假设棠湖中学的高考升学率较低,是否能说“三段教学”无效?反之亦然。“三段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完全以问题穿插,学生们沉浸在“问题”的海洋中,是否会出现“问题疲惫感”?

在有效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有效地让学生进步或发展,关注点是学生。学生在学习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获得技能、情感等方方面面的发展,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实现有效教学。除此,教师的“教”也不能忽视,“教”是一个前提,如果没有“教”,学生也不会“学”,更不会创造性地去学。只有教师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去“学”,学生才会在“会学”之后主动去学。只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有效的“教”的涵义不再是单纯地讲解和传授,更多的是对知识的引领和指导。

教师的有效教学

在教学实施策略中,教师课堂行为的表现,即课堂教学策略的使用非常关键.这之中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有充分的应对。具体来说,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教师须时刻围绕二维目标进行。三维目标整合了知识的三大属性,即客观性、过程性、动力性,在本质上是—种整体的、广义的知识观,之中忽略哪个目标,策略都不能称为完善。而且,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科目,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应有不同。如果所有科目都采取相同的策略应对,那科目自身的独特性无从体现。

其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堂教学关注的核心。在改变学生的学习中,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参与解决一些知识点、问题就表明学生转变了“接受式”的学习习惯。基本的问题解决是学生最初级的能力,只有自主超越问题、发现更深层的问题,或在问题之后又出现问题时,能及时调整思维方向,能条件反射般地在问题纠葛中理清思路,以及养成在教师监督下的知识力的层级递升,才能视为良性的学习方式。

还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的策略应对,要由传统的“知识传递方式”向“知识建构方式”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简单的传递知识,而是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特定的情景、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把知识内化,引导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教师是在创造、引导学生,不是定制、加工学生。

第四篇: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语言的来源

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语言的来源

自1994年中国正式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在这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所谓的网络时代。网络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语言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传统语言以及日常用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和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如信息技术、浏览器等;二是和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吧、网民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如青蛙、886等。狭义的网络语言就仅指第三类。①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网络语言也仅是针对狭义的网络用语而言。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是指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是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网络语言的最新趋向,从中我们可以窥视网络语言的来源。

一、由谐音转化而来

谐音是中国古代汉语的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但是在现在的网络世界里,谐音成了网络语言的重要来源。

在浏览网页和网上聊天的时候,总有些奇特的词语出现,虽然它们也是汉字,但是如果你不是经常上网的中国人,就很难知道它们的含义。在网络上,用“偶”代替“我”,用“银”代替“人”,不说“没钱了”而说“米钱了”,不说“非常”而说“灰常”,把“我喜欢”说成“偶稀饭”,把“同学们”说成“童鞋们”。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不得不提的是自去年来一直流行的“神马”。“神马”是“什么”的谐音,在网络中的使用频率十分高,如网上聊天时经常会说“你在干神马?”、“找偶有神马事啊?”,年轻人经常会用“神马都是浮云”来表现态度的淡定。此外,外语元素也被“谐音”成了流行的网络语言,如用“饭”代替“fans”,用“血拼”代替“shopping”。为了打字方便,用“U”代替“you”,用“CU”代替“see you”。

谐音的用法不仅用在词句上,还用在数字上。因为数字的便捷性,使数字表意的方式在年轻人中十分有人气。如,用“88”指代“拜拜”,“520”指代“我爱你”,“456”表示“是我啦”,“995”表示“救救我”,“5366”表示“我想聊聊”。网民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有时也会把字母、数字、汉语相互混在来创造网络语言,如“I 服了you”、“who 怕 who”、“B4(before)”等,在网络语言中都有相当的人气。

谐音的方式不仅让语言表达更加简便,而且诙谐幽默,富有趣味,深受网民的喜爱。随着社会的变化,更多有趣的谐音化的网络语言会被创造出来,并流行语网络的世界。

二、由旧词派生而来

旧词新义,即一些旧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同时这些旧词也被赋予了新的生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第1版,第11页 ①

命力,迅速成为网络的宠儿。“恐龙”原本指一种灭绝了的珍稀动物,但是在网络上则比喻长得丑或凶的女子,“青蛙”则被用来长相抱歉的男生。“恐龙”、“青蛙”原本只是动物的名称,现在被用来形容人,既含蓄又有趣,被大家广泛接受,年轻人更是把它们经常挂在耳边。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把长期泡在网上的人称为“网虫”,不擅长某方面的人称为“菜鸟”,“粽子”则暗喻网络中的间谍。此外,旧词别解也十分流行,如“偶像”本指供迷信的敬奉的人像,喻指盲目崇拜的对象,新指呕吐的对象。旧词新义的方法成了许多网络流行语的温床。

三、由方言引申而来

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或地方变体,是某个社会内某一地区的人们所使用

①的语言。传统语言中,方言只限于定的区域使用,但是在网路世界里,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可以自由交谈,一些有趣和生命力强的发言就被挖掘出来,成为网上流行语。现在我们会经常听到“你也太二了吧”、“你真二啊”这样的话,如果不知道这个“二”的含义,你根本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意思。“二”其实是由方言转变而来的。在陕西方言中,“二”有三层意思:

一、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分不清场合,掂不来轻重,说话不过大脑,做事不想后果,如“那个人二得很!”;

二、形容自己听到惊人且不能理解的言论时的心理状况,如“我二了”;

三、形容某方面比较强悍,带有戏谑,如“那打球二得很。”在东北方言、保定方言中都有类似的意思。“二”目前在网上迅速蹿红,可见方言对网络语言的贡献。

四、由影视文学作品、春晚等演变而来

影视作品的热播、文学作品的出版和春晚的播放等,是其中的一些经典台词进入网络中,成为流行语。冯小刚导演执导的《天下无贼》中有一句“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的对白广为流传,《国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等模仿的标题也纷纷出现;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写作了《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成为“全球第一畅销书”,这使得“谁动了我的××”格式的说法走红,网络、新闻出现大量类似格式的句子,如“谁动了我的生育权”等;2009年春晚上,小品《不差钱》令人捧腹大笑,其中的经典台词“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死了,钱还没有花完。人生最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没死,钱花完了”火到不行,“不差钱”这句流行语也火了整整一年。网民的模仿能力在这种演变中得到深刻体现,影视文学作品、春晚等节目,为网络语言提供了很多很好的题材。

五、由一些被曝光的社会事件发展而来

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一些事情被媒体曝光,或具有很强的娱乐调侃性,或具有深思性和启发性,被网友疯传,进而成为网络流行语。源自2008年0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称,福清东瀚一男子为赖账,手持铁棍时不惜对天发誓,称如确实欠钱就遭天打雷劈,结果一分钟后就遭雷击,所幸最终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从此以后,“被雷到了”成为让人感到很无语,很无奈,很“冷”的代名词。2011年的流行语里,必不可少的一定有那句“我爸是李刚”。10月16日,河北大学新区里两女学生被撞一死一伤,肇事者李启铭非常淡定地耍狠:“有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第1版,第19页 ①

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于是,“我爸是李刚”这句话火了,人人争相调侃“我爸是李刚”。接着,“李刚体”也疯行起来,成为唐诗三百首的百搭句式:“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日日思君不见君,我爸是李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我爸是李刚„„”。这样的实例真的是恒河沙数,如近来无比火的“hold住”等。一些被曝光的社会事件无论是因为具有娱乐调侃性还是发人深思性,已经成为网络语言的重要来源。

六、由重大事件发展而来

重大事件与上述所说的“一些被曝光的社会事件”是不同的,这里的重大事件是指那些本来就处于媒体的密切关注范围内的国家国际大事,高关注度使之成为网络流行语。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我们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大大加强,网民们也大量谈论关于奥运的事情,“北京奥运会”就成了风靡一时的网络语言。再从日本的一个例子来看,今年日本女足首次获得世界杯冠军,这使得在“3·11”大地震之后一直处于恢复阶段的日本得到极大的振奋鼓舞,据报道统计,“日本女足”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今年日本十大流行语的榜首。这些重大事件在媒体的密切关注和大肆报道以及网民的追捧下,成了网络流行语。

网络语言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解网络语言的来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社会发展的脉搏、语言的发展演变以及年轻人的文化趋向等。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网络语言的最新趋向,成为了我们研究网络语言的来源的重要突破口。从如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的来源主要有如下六种方式:由谐音转化而来;由旧词派生而来;由方言引申而来;由影视文学作品、春晚等演变而来;由一些被曝光的社会事件发展而来;由重大事件发展而来。从这六个方面入手,不仅能够了解网络流行语的出处,而且能够窥视网络语言的来源,为网络语言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分析视角和事实依据。

第五篇:从《百家讲坛》看文言文教学

从《百家讲坛》看文言文教学

衡钢中学赵月华

摘要:文言文教学方法历来传统、老套,课堂气氛沉闷、压抑,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这种现象严重背离了新课改的精神,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心得体会整体感知 悬念故事穿插兴趣拓展提升

在历史的天空中,《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礼记》、《国语》、《战国策》等古代文学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但是他们在遥远的天空却显得孤单寂寥,很多人没有感受到他们的温暖。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离我们太遥远,我们只能仰望,还是由于星光闪烁不定,我们捕捉不到它的光芒?是的,或许是年代久远,他们晦涩难晓,常常让人心存敬畏,望而却步。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身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总想让这些散落在课本中的星星发出的光芒,射进学生的心灵空间,让圣人的光芒温暖他们,指导他们,但是,学生却觉得这些文言文面孔冷峻,不愿接近。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遇到了不少困难,一难字词理解,二难学生背诵,三难文言考试„„因此老师怕教,学生怕学,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变的有些枯燥,课堂气氛沉闷。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这座文学殿堂,让学生浸染古代文化时,传承文化遗产呢?

在百家讲坛中我有了惊喜的发现:借鉴名家阅读古代文学的方法和讲解的方式和风格,可以打破文言文教学的僵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曾播放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把三国故事讲的通俗易懂,且

趣味横生,就是文学水平不高的普通百姓,也能听的津津有味。后来又播出了于丹谈《论语》,原本高深的《论语》在于丹的口中变得浅显易懂,品味起来味道十足,我觉得依然不过瘾,又买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品读,为什么如此深奥的文字他们能讲得如此生动呢?在寻找原因中,我找到了文言文教学的出路。那么如何让这些星星穿越前年的历史时空亮起来呢?

一、课前研读,读出自己的心得

回想名家的讲述,他们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活解文本,对原本深奥的文字用自己的话娓娓到来,他们的娴熟首先缘于对文本的熟悉,在对文本的研读中对知识有了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感悟。所以,要使自己的文言文教的精彩,首先要吃透文本,有些教师教一些课文,一看自己比较熟悉,书本往腋下一夹就走上讲坛;有一些老师匆匆读了一遍,教参一看就“胸有成竹”,走上讲台,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本还是一知半解,这样讲解起来只能干巴巴的,味同嚼蜡。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也不能应付自如,学生听的索然无味。要想像于丹那样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把古代圣贤思想的精髓传递给读者,只有研读文本。曾记得以前自己教《勾践灭吴》,给学生翻译课文,边看注解边翻译,讲得枯燥、乏味,我在台上“言之谆谆”,有的学生在台下“听之藐藐”,还有的学生“一心想着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以射之”,更有几个学生早就梦游周公去了。

二、整体感知,走出字词误区

名家们讲解,从来不会从字词入手,总是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说出整体意思,说出自己见解,再从原句中寻找依据,而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致形成了几大板快:朗读、翻译、思想内容、结构层次、主题思想、艺术手法、拓展。在翻译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圈出重点字词,如有位老师教《屈原列传》,首先让学生圈出重点字词,再根据注释,自己翻译。有些学生一看一些很难理解的实词,觉得很难,束手无策,就失去信心。翻译的很累。教学进度极其缓慢,一小段文字花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耗时耗力,事倍功半。我们教师奉行文言文教学八字真经“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法是否科学呢?看了《百家讲坛》之后,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我认为这种传统的做法使文意支离破碎,课堂教学变的一潭死水,毫无生机。那么怎样改变这一局面呢?借鉴名家的做法,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用粗读和复述法组织教学,先对照注释,粗读文章,理解大意,传记文应让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人物的性格,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散文,应让学生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如《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议论文让学生找观点,列材料,谈认识。如《逍遥游》,作者借小大之辨,把朝菌、蟪蛄和鲲、鹏,殇子和彭祖对比,表达出“圣人无己,神人无功,至人无名”的观点。让学生联系实际谈看法,通过讲让学生从整体上基本把握文章的意思和内涵。

夸美纽斯说“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得容易。粗读和复述就是最好的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学生就会领会全文大意,就可以通过文意揣摩那些疑难语句的含义,通过句意把握那些

难解字词的意思,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对字词理解不透的问题,又避免了肢解课文的毛病,使课堂教学变的生动活泼。

三、巧设悬念,提高阅读兴趣

自宋代以来,说书在民间很盛行,说书人说到情节精彩处,观众兴致最浓时,把醒木一拍,留下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便停住了,把观众的胃口调的老高,对下回的分解非常期待。同样,易中天在说三国时,也利用了观众这一心理,常常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在课堂中,假如我们能很好的采用这一艺术,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报任安书》中,我就是这样导入:我们大家都知道,司马迁留给后人一部53万字的煌煌巨著——《史记》,那么你知道他留给后人最后一篇文章是什么?这样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接着我又说,司马迁留下这篇文字后,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再也没有现身,是驾鹤西去了,还是淡然隐退?你们能从这篇文章找出蛛丝马迹吗?这样教师步步蓄势,巧设悬念,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不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

四、故事穿插,调节课堂气氛

翻开于丹的《论语》心得,你会发现里面有许多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旁征博引,帮助我们理解论语的内涵。如里面孔子提到交友一要“仁”,二要“知”,就引了晏子车夫的故事;为了阐述遇事要拿得起,放的下的道理,引用了“和尚背姑娘”的故事。这些趣味横生的故事稀释了《论语》的浓度,于丹像一位优秀的调酒师把一杯杯酒调

到恰倒好处,送到了观众的口中。观众轻松地品到了酒的醇香。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假如能适时引用故事,能增进对文章的理解,给课堂带来不少乐趣。如《鸿门宴》一文,我穿插“霸王别姬”“垓下之战”的故事,特别是那首小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项羽的性格品性,他不仅是一位豪气干云,勇猛过人的英雄,而且是一位柔情万种,情深义重的汉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饱含着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有一个小故事《邻居寡妇打枣》,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百姓细致入微的关心,同样包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这个小故事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同情人民苦难,忧国忧民之情的深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课后去收集文言小故事,谈认识,当然小故事也不能与课文内容相差太远,假如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没有什么帮助,也没有必要引用。毕竟课堂的时间有限,我们要追求的是有效教学。

五、拓展阅读,增强学生语感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仅仅依靠课内的文言文,还远远不够,教科书中的科目有如沧海一粟,每逢考试,必有选自课内的字词句和课外的文言文,因此,在平时学习文言文时,就要增加文言文课外阅读量。如古代人物传记和山水小品富含趣味和生活的哲理,对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很有帮助。高考就考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学生看的文章多了,实词虚词的用法自然就会了。

六、道理探索,提升自我认识

宋代赵普曾标榜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资治通鉴》的生命力也在于他的实用价值: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于丹的论语心得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是把论语的真谛——为人处世的道理告诉大家,教我们如何为人,如何处世,如何以一种更广阔的胸怀立足于世。这些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文本中的很多课文也一样,这些哲理的光辉激励着我们,如《报任安书》告诉我们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应该正确对待生与死”,为了我们心中伟大的理想,我们可以忍辱偷生,这就颠覆了孟子所教给我们的“舍生取义”的儒家思想,那么究竟谁是谁非,学生心里自然有一杆秤。《齐桓晋文之事》教育学生“仁者爱人”,“孰能御之”,《师说》讲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和老师的职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语石破天惊,振聋发聩。“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到现在还用它来给老师下定义。《谏太宗十思疏》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竭诚待人,虚心纳见,这对我们今天的那些衣着追求名牌,目中无人,孤芳自赏的学生无疑是有教育意义的。

曾听全国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说:他的父亲很优秀,在他心目中地位崇高,他对自己的父亲很敬重,敬重到不敢跟他说话。我们的古代文学假如也像那位儿子眼中的父亲一样,敬畏不敢与他说话,我们又怎么吸收他的精髓呢?让星星穿越历史的天空,亮在我们的心间,感受他们的朴素与温暖,吸收深邃哲理中的光芒。

下载从永和中学的教学实践看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教育几个问题(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永和中学的教学实践看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教育几个问题(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教学设计看课堂范文合集

    从教学设计看课堂——语文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反思(1) (2010-03-11 15:27:54) 标签: 杂谈 减负提质的主阵地是课堂,而教学设计是决定课堂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成功课堂的前奏。......

    从网络语言看青年的文化反哺

    冯文艳,徐迎春 (大连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摘 要: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青年文化反哺的重要形式,网络语言的特点和青年生理、心理特点决定青年网民在网络语言......

    从语言角度看穆斯林葬礼的独到之处

    展鹤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47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000-01 摘要:《穆斯林的葬礼》以独特的视角、冷峻的文笔,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从一九一九......

    小班语言教学实践

    小班语言教学实践 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问题,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方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幼儿期是学......

    汇学堂:从中学推荐看自主招生

    汇学堂:从中学推荐看自主招生 近日,2014年自主招生几大联盟的招生简章相继出台,自主招生选拔正式拉开了帷幕。 目前高校自主招生大多采取中学推荐和学生自荐两种方式,有些院校明......

    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稿中学(最终五篇)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一起来看看从礼......

    《从教育实践活动看自身问题》

    《从教育实践活动中看自身问题》 毕节.赵全鹏 通过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系列学习,特别是看过赵克志书记在息烽县县委班子专题民主会视频后,我很受启发。赵克志书记......

    从生活中学习语言,Microsoft Word 文档

    从生活中学习语言,以文学来感悟生活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对语文定义的:语文即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语言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发展;文学是对生活的集中反映,虽高于生活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