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webquest的高中语文多向互动学习策略研究》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六期
《基于webquest的高中语文多向互动学习策略研究》
中 期 报 告
《基于webquest的高中语文多向互动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冉华
2008年2月
内容提要:网络教学模式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改变着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由单一模式向多向互动模式拓展。教师面临的不仅仅是教学课程内容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思考探索在网络教育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如何变革教学评价方式,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本课题就是希望能借助Webquest这一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在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学习策略的构建与评价方式的改革做点尝试。
关键词: webquest教学模式
沟通
多向互动
学习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2005年秋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江苏全省实施。新的《高中语言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了“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要求。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率先改变。网络教学模式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改变着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在这种新的模式中,学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担任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学习过程的开放、自由和相对宽松的模式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虽然这种模式还在探索实践中,还不能系统性的运用到主要必修学科中,然而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热情与对传统教育必修学科的被动、厌恶心态形成了强烈反差让人思索:学生喜欢怎样的学习模式?怎样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已成为当前教育第一线每一个教师无法回避的课题。
我校于2006年正式恢复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学校逐步装备了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设施和相应的教学系统,这为改进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效果,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在大力推进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遍应用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等问题亟待解决。
国内,以惟存教育为中心,这两年陆续有老师开始WebQuest的教学模式相关实践与研究。WebQuest这种教学模板,能使学生体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获得新课标所要求的“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这5个层面的语文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但我们也注意到,目前国内外的WebQuest研究集中在成熟模板的推广运用上,所涉及课程也以研究性学习为多,还未引伸到主要学科的正式教学中来。而经典的WebQuest模板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方面还有所欠缺,从香港中文大学提供的WebQuest网页来看,学生只能以作业提交方式和老师进行单向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路径缺失。2005年8月,本课题组成员在王莺老师个人网络“Haloha” 社区成功运行两年,两年中来,她多次利用网络进行尝试教学都有一些可喜的收获,这为我们的探索铺垫了基础,由此,我们提出“基于Webquest的高中语文多向互动学习策略研究”课题,我们的研究目标是想把Webquest这种成熟的教学模式改良,加入新的技术元素,比如互相讨论的论坛、博客、相册等,努力加强它的互动性,使Webquest走进常规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果。另外,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通过学习个体的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以此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07年高考大纲在06年大纲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探究”能力的考查,高中阶段要培养的能力就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而我们的课题理念正好与新课程要求接轨。重视通过信息网络资料的收集整理,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探究活动。
二、理论思考
1、有关概念的界定
WebQuest:是一种以探究为导向的主题学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习者所接触的全部或部分信息都来自因特网。简单地说,WebQuest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是课程单元。
WebQuest区别于其它基于网络的教学活动的核心思想就是:教师运用WebQuest提供一些有趣的、可行的任务,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以此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
博客(Blog):就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或者简称“网络日志”。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Post)所构成。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本课题研究利用此形式为学生自己开辟成长日记搭建平台,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拿手的优秀的全展示出来,如开一个展览馆,欢迎别人参观与评价。
社区论坛:也可称简称为BBS。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为中文就是“电子公告板。它为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老师或学生有什么想法、建议要与大家交流就利用这个公告版面发表。后有强大的空间与技术支持人们的跟帖留言、评论以及讨论。教师的网络作业布置常用这个方式发表,学生以回帖的方式来反馈作业。
2、理论假设
“基于WebQuest的高中语文多向互动学习策略”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课程资源,着力构建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多向”是指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向互动(师生、生生、人机、群体等)局面的出现;“互动”是指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和谐的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而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实现感知可视化、想象可视化、护理可视化、创意可视化、思想可视化、观念可视化等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实现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学习过程的主动化,学习结果的创新化,为多维互动教学 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这过程中学习者在适当的环境下能通过自主、探索与发现、协作、会话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同时应该建立全新的以“学”为中心的自主性、研究性、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身知识结构的重组。在这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处理知识和取得信息,以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方法来与新知识进行交互,与同学和老师平等对话和分享,以达到高效的学习。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研究内容:
①基于WebQuest的高中语文学习策略的研究; ②基于WebQuest 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研究; ③基于WebQuest的高中语文评价方式的研究;
④基本WebQuest的高中语文学习的平台的建设、改善与拓展性研究; ⑤基于WebQuest的高中语文学习过程的交互方式与途径的研究。研究意义:
①探索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新途径,同时对本课题的研究也是转变教师语文教学观念的有效途径。WebQuest模式的多向互动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它是一种“链接式”学习。它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它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开放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是老师的一场职业革命。WebQuest主题学习模式导入,势必冲击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的外延扩展了,不再局限于教学参考与名师教案等,教师要变“讲师”为“导师”。在网络背景下的主题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导”,即指导、教导和引导。教师要“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教学中要成为学生的指导,首先自己要收集、整理网络中可共享的资源,为自己充电。教师自己有了知识源框架,才可以此引导学生达到深度思维。
②尝试语文学习策略的改革,借此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本课题的研究中,教师不高高在上的“权威”,每个学生由于对主题研究兴趣的不同,侧重点也就不同,课题的目标是鼓励学生利用共享资源在主题框架范围内大胆的探索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设计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知识链接,借助Haloha社区、HalohaBlog、留言板、E-mail 等,尝试实现Web语文学习的新拓展。教师也借此形成和积累有效的高中语文Web教学新模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教学能力。本课题研究要求老师必需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过程和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学生网络查询、网络通讯、撰写博客、能用E-mail、BBS等方式与学生沟通。熟练使用FrontPage、Webquest等模板编制网页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课题研究迫使教师把压力变为动力,让自己在教育领域里能一专多能,能纵深发展、横向联系、深入浅出、多向思维。
课题研究不只在于它的物化成果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的过程具有无限的价值。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能促使教师不断地读书、学习、思考、研究、创新,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优化教学过程,建构新的教育模式,切实全面地提高教学能力,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③本课题研究有利于改革高中语文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一方面利用Haloha社区自带的站内消息,跟帖功能以及Blog评论留言功能,实现学生学习的多元、即时评价(评价者不仅仅是老师,凡读过帖的人都可以发表见解,形成客观的评价结果);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以学生成长记录为主要元素的个人Blog, 探索过程性评价的有效途径。
四、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本课题被确定为省级立项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
1、自愿申报,组建队伍。课题研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这就强调了参加研究人员必须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奉献,课题组老师围绕本课题不断进行学习,探索,实践,才能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按时完成,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在组建课题组的时候,我们依据自愿申报的原则吸纳课题组成员,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进行研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科研质量。
2、组织各类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为了使广大教师能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各类学习。有理论的培训;有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有课件制作的培训;有网络常识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组织教师观摩示范课,然后进行探讨,再分头实践,做到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
3、规范制度,加强课题管理 由于本课题研究的依托是网络,所以教师分散自学的效果是显而易见就能在网站的社区论坛或教师的个人博客中查看到,webquest的课程要依托网络上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会在论坛中以主题的形式发布,学生课堂上的收获与交流,也会以跟帖的方式显示在教师的主题后面,网格会自动记录日期与时间,这是不能更改的。因此研究过程的可视化成为本课题管理上的一大特色。
课题组按需求召开例会,着重讨论研究工作的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平时研究采用网络交流,网站上为课题研究开辟的专门版面,课题组的工作布置会以主题形式发布在网站上,教师交流则直接进入论坛跟帖就能完成。要求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上课、听课的心得体会,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写好研究性论文。
五、研究成果 教师:
(1)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在课题研究中发现,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学习、课题研讨、活动研究,对信息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促进教学改革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不仅掌握了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而且掌握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更紧密地整合的思想方法。两年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课题组的老师都有了一些小小的收获,王莺老师的《探索与发现:〈物种起源》绪论〉,冉华老师的《边城》教学设计、蒋薇老师的《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范陵兰 老师的《孔乙己》WebQuest案例、范恒立老师的《劝学》获无锡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评比二等奖,王莺《38度作文》获一等奖。王莺、冉华老师与教研员周仁良老师合作撰写的《WEBQUST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发表在江苏教育出版社主编的《新课改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上。
通过学习、研究、实践,课题组老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不断增强,教学艺术也有了很大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开始转变,课堂教学面貌正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不仅注重“教”,更加注重“导”,千方百计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提出问题,在“无疑---有疑---无疑”的循环往复中学习。(2)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更好地推广研究成果。在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本课题研究,既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把握研究方向,又从具体实在的教学方法入手,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注重了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改进,并注重研究第一手资料的积累,形成宝贵的课程资源。王莺老师的《38度作文》形成了多届学生共同探讨的热门话题,成功实现了学生既能与同班、同级、同校的学生交流还能与已毕业的学长交流。甚至有学生家长也参与到我们的论坛中来。而老师的教学案例在不断改进的基础上,成为学校宝贵财富,学科组老师共享的教学资源。
学生:
(1)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信息素养的提高。通过对研究班调查表明,98%以上的学生喜欢上多媒体课和网络课,认为学习过程生动有趣,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最丰富的学习内容。通过学习,进一步拓展了自身的文化知识,促进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由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坚持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不经意中熟练地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如复制、粘贴、另存为、网页浏览、信息检索、发E-mail等,学会了浏览,进行信息的快速收集、快速处理、快速运用。(2)、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综合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通过研究,我们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语言表达,思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和谐的发展。(3)、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学生的个性也有了广阔发展的空间。课堂上,学生不必正襟危坐,他们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敢说、敢想、敢做,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给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4)、学习方式有了改观。
通过webquest的课例探究,大部分同学懂得分析看待一个问题,并不能凭仅有的生活阅历去“想当然”是什么,而是学会利用互联网查阅,收集,并以此为凭据证明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单调的生活轨迹中思维模式有纵深的发展的可能。
六、几点结论:
1、“基于webquest的高中语文多向互动学习策略的研究”确实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表述能力、探究性能力和创造想像能力。现代教育媒体可以形象、直观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提供想象的基础,为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创造良好的条件。
2、“基于webquest的高中语文多向互动学习策略的研究”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思想的更新,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七、问题与思考
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级: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前面三类:知道、领会和运用,通常被称为“低级思维能力”,后面三类学习结果:分析、评价,通常被称为是“高级思维能力”。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80%的时间都花在低级思维能力上,只有20%的时间学生才真正运用高级思维能力。女同学们(我校是女子学校)陶醉于对资源进行简单的收集、拷贝、粘贴,很少进行自己的分析、整合和加工,她们往往重视文字的优美华丽而不重内容,她们常陶醉于精心设计自己的博客,连篇转帖别人的作品而原创作品不多见,所以她们的思维品质,只是在低层次上停留而无法深入下去,浏览评价别人的作品时少精确而深刻的语言。那么,如何在WebQuest中引导学生运用高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呢?这就是我们在下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
其次,网络课的特点导致学生动的是脑、手,着重训练的是写作表达能力,而基本不动口了,如何有效组织网络课堂的教学,使口语表达不荒废将是我们要探讨的话题。
通过我们一年来的努力,取得了一些的成效。但是,由于水平有限,研究还显稚嫩。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它的优点与不足,我们不是要取代它而是想要丰富壮大它的形式与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我们很肯定我们的课题研究过程具有无限的价值,因为它能促使教师不断地读书、学习、思考、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如果老师能保持积极的进取精神,那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提高一定是最终的回报。
第二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策略研究
1.引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是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的一种行为,是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通过教师对课堂各种现象的检查、分析、判断和归纳反思,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再次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根据正确的教学理论指导,提出诊断方法,达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构建高中语文课堂诊断的标准体系,促进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诊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帮助教师进行课堂反思,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策略进行了研究。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当前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应该时刻关注课堂、关注教学、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智力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并善于应用课堂教学诊断。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曾经说:“授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事件后面隐藏的复杂性。”这里的“读懂”就是学会诊断,找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然而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应用不尽人意,存在许多问题。
2.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得不到教师的重视
由于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因人而异,教学内容的准备是一个复杂知识构建的过程,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是一个复杂知识的认知过程,而教学诊断是一个相对滞后的评价过程。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课堂教学进行思考与分析,更无法发现问题,也就不能进行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善,只能按照自己预先的进度把内容讲完而已。
2.2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反思理论
许多老师并不是不重视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诊断而是觉得无从下手,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找不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表明教师对如何运用课堂教学诊断还缺乏一定的了解,课堂教学诊断对绝大多数老师来说还是弱项。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策略
课堂诊断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兴趣,发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总结教学经验,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使广大教师在教研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升华自身。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诊断必须讲究艺术性、合理性和策略性。
3.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要遵从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
诊断者要尊重授课教师,在没有经过全面的了解前不能不负责任的贸然进行评论和批评。诊断者在进行听课前和听课后要全面了解执教老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目的以及过程中渗透的教学理念。诊断者只有全面了解有关整堂课的动态,才能做出全面、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诊断与评价,从而对执教老师提出有用的建议与意见,提高教学质量。
3.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应该具有激励性
对于刚刚上岗不久的、没有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进行课堂诊断时不能有过多的要求,更不能有过多的批评与不满。诊断者表现出来的应该是一种鼓励和期待,要灵活变通,尽量找到执教教师的亮点。对授课过程中确实存在的问题,诊断者应该以商讨的语气,或者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教师自己发现问题,并与之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要因人、因场合而异
诊断依据的标准要根据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场合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是一些随堂课和农村语文教师的课,诊断要相对降低要求;对于一些省级、市级层次的示范课、展示课等,诊断所依据的标准相对较高一些,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要透彻、公开。另外,如果听课、讲评场面大、听课教师比较权威时,诊断者要预先跟授课教师打招呼,让其提前做好思想准备,提问题时要委婉,多提一些探讨性的问题,使执教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要求自己,并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
4.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意义
4.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需要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急切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高中生不仅能获取语文知识,还能受到感情的熏陶,得到思想的启迪,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堂教学诊断源于课堂又回归于课堂,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4.2高中语文课堂诊断有助于教师做好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和成长的关键因素。课堂诊断能够帮助教师进行反思,进行经验总结,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叶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教学反思可以使执教教师站在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教学水平。
5结论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对高中语文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不断创新诊断策略,才能不断发现新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篇:农村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研究
农村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研究
常州市小河中学
孙伯琦
农村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一直有其特殊性,其高考备考更具备特殊的时效性、针对性、复杂性,很值得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研究、探索。本文因陋就简不知所云,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专家们对农村高中这块“边角料”的更多关注。
一、农村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现状。
(一)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早已动摇,农村高中轻视语文教学。
语文的学科基础地位之重要性毋用多说,但在如今的农村高中,“语数外”早已演变为“外数理化、综合其次、语文最下”的现实。无论是平时还是高考复习,从补课、自修、辅导的安排到其他学科老师、学生的重视程度早已降为副科的副科。现在对高中语文说得最多的一句是“多上一节少上一节都一样”,甚至有许多语文老师也这样理解。这样的环境下谈高考备考,无疑是可悲的也是低效的。
(二)教师讲得多而不精、练习得滥而不得法,学生收获的真正有用的不多。
农村高中班级人数太多、语文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等原因,使得农村高中语文课堂多数变成老师喋喋不休的发泄场所或学生自我练习的靶场,学生没有真正自主的空间和话语权利,剩下的只有被动的听、被动的对答案。而时下语文高考的要求,更多的是着眼于程序性知识而不是结论性知识,即要求复习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给学生结论性的东西,而是教给一些针对性的学习、复习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知识。
(三)学生的语文基础逐年削弱,语文整体水平有所下降。近几年,因为各级语文教学强调整体把握,注重感悟、熏陶,注重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但却忽视了“双基”的训练,这就使得进入高三的学生语文基本功大大下降。而农村高中再加上招生政策的影响,招收的学生的素质特别是语文素养之低令人吃惊,连最起码的单句主、谓、宾都分不清。
(四)恶性循环加剧,两极分化严重,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不合理造成的循环效应带来了两极分化,其一表现在城乡的两极分化,就拿2004年常州市高考来看,市区各校平均成绩多在100分左右,而新北区的几所农村高中只有80多分。其二表现在学校内部,教改班、重点班好上加好,普通班差而更差。学生之间也是如此,有的成绩越好越感兴趣提高更快,有的则相反。
(五)复习教学目标不明确,高考研究不到位。
农村中学的高考复习课,一般都没有科学到高考、详实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都存在很大随意性。从教案的设计到练习的选择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对高考的理解只限于表面和浅层,无法完整地考虑好与高考知识体系的整合。而更可怕的是学校领导不重视、专家们的远视、其他老师及学生的漠视加剧了这一弊病。
二、农村高中语文高考备考思路。
(一)、敝帚自珍,争取支持 高中语文的出路,特别是高考的备考,不在其他,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努力。首先我们教师自己要重视起来,正视现实、立足现状,从农村高中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以高考研究为把手,注重基础、强调规范、科学复习。并以自己的行动和成绩争取更多的支持。
(二)、立足实际,科学复习
1、研读“说明”,熟悉题型
高考《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教师组织复习教学的蓝本。因此,在高考复习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认真解读《考试说明》,掌握《考试说明》中对考点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的解说,琢磨《考试说明》中展示出来的命题思路,以便正确把握复习方向。这已成了许多语文老师的共识。即便是我们江苏自己的命题,也是样按照《考试说明》要求的。
1)、寻同求异。这就是说,每当拿到新的《考试说明》,应先和近三年,尤其是前一年的《考试说明》作详细比较,找出它们对考点和要求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例,2004年和2003年考试说明之比较,变化明显之处有,内容上增加了“默写常见的文言名句”和“翻译文言句式”两项;结构上,调整了主客观试题的比例,将部分客观题改为主观题,主要体现在古诗鉴赏题上。这些明确的说明就为我们备考复习提供了一个导向。如不对其进行研究,复习就可能较盲目,陷入被动。
2)、逐项解读。《考试说明》中的解说比较概括,有时甚至还很笼统,我们复习时有必要对其进行逐一阐发和延伸,决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字眼和细节。如2004年《考试说明》中规定,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一题。它的潜台词就是告诉我们,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新增内容,考试的可能性很大,那么文学常识今年考试就轮空,我们在备考时就不必花那么多精力,只要熟悉常见的名家名篇就行。
3)、题型演示。每年的《考试说明》都附有题型示例。示例题型一方面从命题形式上为复习作了注释,另一方面体现了命题的思路。那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就要从题型和内容两方面进行研究,但又不能仅仅是同一内容的机械模仿训练,而应做一定的延伸、辐射。同时,也可分解其答题的方法。熟悉考题还可结合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了解其变与不变,发展的趋势,从而对症下药,提高效率。
2、指导学法,培养能力
1)、用好课本和读本。不少人认为,高考的考题直接来源于课本或读本的题目少之又少,往往忽视它们的作用。但我们更要知道考题在课外,支点在课内。(1)利用课本和读本来积累知识。课本或读本中出现的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等都能在高考试题中找到影子。如2002年的高考试卷中的1—3题,基本上来自课文下的注释或文中的基本词汇。(2)利用课本和读本让知识回炉。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触类旁通,渐入“自能阅读”、“自会鉴赏”之佳境。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如用这种方法、能力去阅读、理解、鉴赏,高考阅读理解也就不很棘手了,也免去了教师为阅读复习到处找材料之苦,可谓一举多得。(3)以课本、读本材料为写作素材。学生写作,很多情况是绞尽脑汁也找不到材料,熟悉课本读本、活用教材里的素材不失为高考写作复习中的一个双赢之举。
2)、用好高质例题。(1)特别重视对以往高考试题的充分分析和利用。《语文报》(高考版)就是一个好的例子,它对往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就比较详尽、对下一年的高考的分项训练也很到位。(2)习题质量好坏关系到复习效率的高低,所以精选题目也是高考复习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各种复习资料铺天盖地,质量也良莠不齐,不少复习资料仅是历年来高考题汇编或仿编,内容较陈旧,形式较单一,针对性不强,缺乏创新,不能跟上考试的步伐。如搬用这样的复习资料,复习很难有成效。因此,老师就先得博览各种复习资料,然后选出一本较好的,以此为蓝本,删除或补充一些题目,以达到系统性、完整性。一般来说,精选试题的原则是:a.符合《考试说明》的知识点要求和能力目标。b.针对性强,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符合本阶段复习的实情,体现基础性和能力性。c.题型要完整、新颖,且有一定的创新。能充分反映高考命题的变化趋向。
3)、注重双基识记。高三复习,特别是农村高三复习切不可忽略了学习语言的一条基本规律:识记。(1)科学要求。解决“怎么记”和“记什么”的问题,可以事先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一天记一条格言警句,一周背诵两首古诗词,每天保证15—20分钟朗读时间等。这样学生既养成良好的习惯,又积累了知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2)加强灵活检测。检测也是促使学生认真识记的一条办法。除了通常使用的默写、抽背等形式外,还可以从降低学生过重心理压力的 角度思考些灵活的检测反馈办法。如检测语言能力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检测理解能力采用辩论、质询等形式,以读带动说写,提高学生语感能力。
3、准确定位,科学训练
农村高中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兴趣低。据此,高三复习时就应对高考要求的构成进行分析,合理定位,降低难度,明确复习目标,进行科学训练。
1)、夯实语言基础。注重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如每年高考试卷第一部分中的语言基础题、第二部分的背诵默写题和语言表达题。这几道题读音、字形、词义(包括理解、辨析、使用)和语病分析等。可谓是试卷中的基础得分点。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就可以明确提出要求,力求每位学生能“拿下”这几题。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让学生规规矩矩地写好每个字,认认真真地用好每个词,反反复复地推敲每句话,扎扎实实地打好基本功。如大纲规定的1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课本附录中都有。而对于名言名句默写我们更应该寸步不让,以课本要求为主,再适当补充一些名言警句。以自查、抽查、默写等方式巩固。这些基础性的东西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考考其他同学。
2)、提高得分意识。高考考场讲究的不是多拿分,而是少丢分;考题要求的也是采点得分。这对我们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尤为关键,所以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在自己能得分的地方少丢分;根据所问作一一对应的正确的回答。以科学的训练来强化他们的得分意识。
3)、切准考查重点。考生失分最多的地方往往是文学作品阅读题和古诗鉴赏题。这两题既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试卷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如果缺乏系统的训练观念,必然造成被动的局面。复习时要在“准”字上作文章。(1)吃准《考试说明》中关于现代文阅读和古诗鉴赏的具体要求,领会其精髓。(2)选材选得准,不求其多,但求其精。选取那些具有示范性的材料。如现代文阅读以具有人文性的散文为主,古诗以唐宋时期作品为代表。(3)训练抓得准。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都有许多共性可寻,训练时,须从整体的角度去分析鉴赏,注重分析鉴赏的几个层面,抓住题目本身的诸多暗示条件去揣摩,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4)、狠抓作文训练。作文是高考中的重头戏。而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开放程度高,不限主题,自选文体,不限范围,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发挥、大胆想象的空间,从而能真正检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意识。在评分标准上也突出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写作水平的发挥,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层次。但我们农村高中语文高考备考只应该让学生立足于“三基本”,不必在发展等级上过分要求。(1)规范文体,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以基本的记叙文、议论文为主,杜绝“四不象”体。(2)训练审题,近几年高考虽说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仍有不少学生走题。所以我们还要从基本的材料作文起步帮助学生理准材料的内函。(3)积累素材,农村高中学生因为接触面相对狭小,信息不足,以至影响作文质量。所以我们应该从立足农村立足学生帮助学生积累、整理素材。(4)精心组织,一定要让学生树立“磨刀不误砍材功”的草稿意识。强化他们的选材、组织的习惯。
(三)、注重规范、培养“非智”。
1、农村高中学生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不管是审题、写字、还是解题、答题,和城市学生相比更不注意规范。1)、规范书写,高考中书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考语文尤为重要。高三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一定要把学生的书写抓好。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午休的时候临帖练字,这样既陶冶情操也提高书写质量。2)、规范答题,农村高三许多学生做语文试题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大,多是只能意会无法表达或表达不清不全。所以我们应该以高考为纲、以训练为线,帮助学生学会答题。如几问几答、规范用语等。3)、规范思维,高考语文的阅读、作答有很大的个性、不确定性,这更需要我们老师从思路规范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考试过程中有很多非智力因素影响了最后的结果,而非智力因素对农村高三学生的备考、考试影响更大,如个人发展的无助、家庭经济的压力、高考考场的陌生等都会带给他们消极影响。所以我们要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我们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教育他们学习不仅是为了“光宗耀祖”、跳出农门,更是为了提高个人素质,为社会、为未来的建设事业而学,将个人动机与社会动机结合起来,提高动机水平。2)、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因而教师在备考复习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多鼓励、多激发,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3)、磨练顽强的学习意志,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学习上遇到困难不低头,受到挫折不灰心。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迎接困难,克服困难,顽强坚持学习。4)、培养良好的学习情绪。情绪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和智力活动。复习备考中,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控制手段,以期造就一个轻松、有趣和富有成效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如提高授课水平、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保持欢悦、稳定、平和的情绪5)、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情绪等无不受到自我意识的制约和影响。我们应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地控制自已的学习行为,自觉地进行学习,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科学地支配学习时间,正确地把握学习策略。还要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尤其是应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尤其是应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奋斗、自我成就的途径,提高学习责任感和自觉性。
有关高中语文的各种制度改革还在不断深化,农村高中的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对农村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研究也需要不断深入,其策略也需应时作调整。此文仅想理清复习备考的大体思路,但由于水平等原因,难免有些主观和片面。浅陋之见,请方家指正。
第四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所谓教学的“切入点”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教学的“突破口”,这是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然面临的问题,由于文章体裁的不同,作者表现主题的手法各异,又受到读者的知识层次、生活阅历的限制,并且不同的人对文章的理解、分析的角度也不一样,因此,他们设置切入点的角度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所取得的效果也就不同了。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有积极性、有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切入点;题目;结构;设疑
对语文教学来说,切入点是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入手处。高中语文课程,由于题材的不同,作者表现主题的手法以及风格各异,需要教师找好每篇文章的“切入点”,这其实就是我们日常课堂教学中的突破口。打仗讲求策略,我们处理教材同样也需要策略。切入点常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明一点而悟全文”的作用。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切入点的几点认识。
一、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培养审题能力
题目好比文章的眼睛。许多文章的题目就告诉了我们要写的内容,要表达的情感。很多高明的作家总是在题目下一番工夫,有中心型的标题,这类标题通常概括全文的中心事件和中心思想。还有对象型的标题、线索型标题、情感性标题、体裁性标题、杂和性标题等。这要求我们教师从课文的题目入手,提纲挈领,展开对文章的讲解与探究。例如,贾国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把题目作为切入点,简短的标题只有七个字,但却为我们点名了文本的写作对象是荔枝,时间点是六月,地点是南州以及荔枝的特点红色。准确、简练,却又包含丰富的信息,如果抓住了题目就一下子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最为关键的信息,这样对接下来文章的学习、分析就事半功倍、目标明确。再如《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古文,我也是以文章题目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仔细分析题目寻找信息,第一步,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他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这一步很容易;第二步,烛之武为什么去退秦师,而不去退晋师,这一步增加难度,需要深入文章去研究;第三步,烛之武是如何退秦师的,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学生得出来的结论是“智退”“勇退”等等。这几个问题都是围绕文章的题目展开的,而且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抓住文章的题目就抓住了文章的主题内容。
二、从文章的结构切入,既能全局把握文章,又能为以后的写作所用
抓住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与作者的情感。例如,在教学苏洵的《六国论》时,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切入。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透彻。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把中心论点分为两个分论点。第二段、三段,分别论证两个分论点,从而证明自己的中心论点。第四段总结经验教训,第五段又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层层展开,反复论证,透彻严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是指导高中生写议论文的经典范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同样从结构切入,文章第二自然段开头第一句话是“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是过渡句,把文章的内容非常清晰地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喜,后半部分是悲。学生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后,就对文章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再如李白的《蜀道难》共有三段,每一段都用相似的句子来贯穿:第一段,“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第二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第三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分别突出蜀道的“高、险、战祸之烈”。结构明晰,一目了然。
三、从设疑切入,激发学生探知问题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决定了我们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更是实现我们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师通过巧妙地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程学习,思维就处于探索求知的状态。例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我以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对梁启超的评价作为切入点,设置疑问,他是“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的学者”,我们平时说的“热心肠”指的是乐于助人,可是文章当中并没有提到他乐于助人的事情,再次深入认真阅读文章,分析“热心肠”在文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带着问题再读,有的学生说是感情丰富、投入,有的学生说是性情中人,有的说是他的满腔爱国热忱,前面两点是从梁启超的演讲表现中得出来,最后一点呢,需要我们对梁先生的演讲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过渡到对文章重点的理解与探究当中。再如《烛之武退秦师》,这是高中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一上来就讲文言词语、活用等等肯定会使学生厌烦,对以后古文的学习也不利。我先提了一个问题:烛之武为什么退秦师而不去退晋师呢?这句话一出课堂一下子热闹了,为什么?这需要去文章当中找到答案,学生结合注释,认真研读课文,我又为他们展示了春秋时期战略地图,通过两节课探究、讨论、争辩,学生自己找到了答案,当然那些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肯定也记住、理解了,与此同时还学到了古人的智慧:说话的艺术,军事谋略等等。一篇文章起于设疑,结于释疑,不但激发出学习兴趣,更提高了探究能力。
四、从文章的中心、主题思想切入,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
抓住文章的主题思想,就抓住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就是通过祥林嫂这一形象来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我们就从文章的主题入手,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探究:害死祥林嫂的到底是谁?有多种可能,是鲁四老爷?四婶?我?卫老婆子?还是鲁镇的人们?经过学生的分析、争论、探究,他们都没有直接害死祥林嫂,因此被一一否定了,害死她的是所有人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思想里的封建迷信、封建礼教。这篇文章学生不太喜欢读,我抓住课文的主题,采用学生喜欢的辩论形式作为切入点,通过它学生就能迅速、准确地把握主题,鉴赏文章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因此,切入点要能体现课文的主题思想,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总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堂类型,不同的文体风格,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语言特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让教学贴近学生,才能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容易地去学习课文,解读教材,使之成为学习知识过程中真正的主动者,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寓教于乐,让我们的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许红英.找准课堂教学提问的切入点[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0).[2]黄钦.深入文本,寻找突破口[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9(2).[3]王安琪.选准文本切入点,鼓励阅读个性化[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1(3).作者:冯丽新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高级中学
第五篇:学习“135课堂中师生有效互动策略研究”的心得体会.
学习“135课堂中师生有效互动策略研究”的心得体会随着数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科学地、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是促进教学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的一项工程。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数、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师生互动也表现得更加突出。以前,我在课堂实践中的互动形式主要有:1.多提问,一堂课不间断的提问,力求照顾到
全体学生;2..多讨论,老师讲完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指派或让学生推举代表发言。这两种形式确实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优点,但我学习了“135课堂中师生有效互动策略研究“以后,认识到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真正的“互动”应具备下列几个要件:
一、充分的课前预设是师生互动的基础
师生互动学习几乎在每堂课中都采用,因为有效的小组互动、全班互动、师生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也有利于师生间情感交流,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大有益处。
互动学习是通过学生间合作交往互动来达成目标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和成绩的差异合理安排合作伙伴。小组人数一般6人—8人为宜,每组推选一名责任心强、组织协调力强的人担任组长,但如果出现问题教师应及时调整。
互动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预设好,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可以互动的列如:在教学角的比较和度量时,以教师演示为主,使学生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知道用直尺和
原规画角的方法。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好互动形式,才能真正的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根据内容的不同和学生年龄的特点应该选用不同的互动 方法,提高互动学习的有效性。如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要把它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或列出讨论提纲,让学生讨论和交流,有些几何知识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模型、图片、教具,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中进行互动学习,也可以自
学课本后,小组交流心得。
二、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互动的条件。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达到这要求,最关键的问题是正确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应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与交流,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成为演员,教师成为导演,从而构建和谐课堂,使数学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放弃容易造成师生对话障碍的三尺讲台,和学生换一下角色,坐下来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甚至让学生主动上台做老师。在“辩论赛”和“有多种解法或想法”时就可用这种方式。教师可设计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讲解解题思路。教师自己则可坐在学生的座位上适时进行组织和引导。
新课标倡导师生民主关系,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创设情景,是师生互动的平台 1.创设有利于互动的环境氛围
营造温暖的学习环境,置身于良好的班组心理氛围之中,学生间更容易相互激励、默契配合。
课桌布局。互动教学以双向甚至多向的沟通为特征,传统的“排排座”、“秧田式”的课桌椅布局不能适应互动的要求,可根据互动的需要进行布局。
合作教学可促使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互教互学,保证每个成员都能掌握学习内容,合作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成就欲,合作、友善的态度,集体荣誉感及交往、协调能力。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课前创设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地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借助于直观形象,讲故事,做游戏等系列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 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学生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换言之,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生动形象的实例,能使课本上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很快地把学生的思想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因此,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学生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入手,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主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由于班级人数众多,不可能每节课给学生小组互动,老师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但互动是需要的,它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我创设了先试情景,就是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在掌握了旧知识的基础上,每一个人独立尝试新知识,教师在下面巡视,把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然后逐个讨论对在那里,错在那里? 3.设置障碍激起互动
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教师首先必须要从数学结论的教学转变为数学过程的学习,把数学每一个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充分展示学生,让他们知道的来龙去脉,就要改变学习方式,在教学时适当的设置障碍,激起学生互动的欲望,在互动中解决知识难点。
分组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a.共同的个体活动,即每个学生各司其职,独立完成自己承担的那部分任务;b.共同的顺序活动,即共同任务由小组成员依次完成,呈流水线作业状;c.共同的协作活动,即每个成员须与其它成员同时配合行动,协作完成任务。
总之,通过“135课堂中师生有效互动策略研究”的培训,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要真正达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的积极配合,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