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中小学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结题报告第一稿5篇

时间:2019-05-12 08:4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兴县中小学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结题报告第一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兴县中小学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结题报告第一稿》。

第一篇:《长兴县中小学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结题报告第一稿

长兴县中小学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课 题 研 究 报 告

长兴县教育局教育实践中心课题组* 【摘 要】:本课题主要是依据长兴县教育局教育实践中心目前所处的实际情况,针对目前开展的全县中小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主要以“基地课程开发与研制的管理模式、基地课程安全的评估管理模式、基地后勤保障的管理模式、培训期间学生安全的管理模式、基地和实践学校之间的协调模式和基地教师业务培训和发展的管理模式”为6个课题研究目标,采取以点及面的方式逐步摸索、组建、健全这6个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实践中心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为长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了一个贡献。

【关键字】:实践活动、管理、安全、模式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国内未成年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出“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要求“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学生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校外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德育 工作的重要途径。”“要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内容,列入教育教学计划,——————————————————————————————————

*本课题属长兴县201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时间:2011年11月,课题负责人:史俊杰 主要成员:何正华、朱兴忠 执笔人:史俊杰。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长兴县教研中心和长兴县教育局教育实践中心领导的关注和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切实予以保证。”“大中城市要统筹规划,通过多种形式建立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2006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4号),以及《教育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下发,都说明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加强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建设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7年11月30日在浙江奉化滕头、2009年11月11日-14日在江苏张家港分别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现场会和2010年11月22日在重庆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研讨会,教育部于2011年还发布《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从政策扶持和教育理论两个层面促进了全国各地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发展。浙江省教育厅制定了《浙江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指导意见》,创建了一批省示范基地,为全省的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标准指导。

(二)长兴县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情况

湖州市目前创办的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有两家,德清县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和长兴县教育局教育实践中心。长兴县教育局教育实践中心于2008年12月创建,至今已有3个年头。这是一所面向全县中小学生开展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坚持以“一切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以“明理笃行、乐学砺志”的办学理念,以“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收获,在实践中 2 成长”的办学目标,以“学会自理、学会合作、学会遵守、学会服从”的育人目的,按照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编排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为期4天的实践活动,实行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目前,我实践中心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注重活动的实效性,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然而,我县实践中心的发展主要来自县教育局的资金支持,缺乏县级财政的有效支撑。中心领导积极探索,努力拓宽建设资金的引进平台,大胆衔接县内各行政职能部门,利用职能部门的教育资金来强化中心的建设工作。而且,中心的建设处于初步阶段,所有的运作模式都是借鉴其他市区先进基地的模式在运作,课程的开发、学生的管理、后勤的保障、学校间的协调等等,都是在模仿,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目前,中心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这样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中心前进的步伐。因此,创建自身的管理和运作机制是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基地课程开发与研制的管理模式; 2.基地课程安全的评估管理模式; 3.基地后勤保障的管理模式; 4.培训期间学生安全的管理模式; 5.基地和实践学校之间的协调模式; 6.基地教师业务培训和发展的管理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 本课题研究步骤设计如下: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①成立课题小组,组织进行课题研究的论证、设计与申报。②课题小组的分工,对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③聘请课题顾问,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性支撑。

④课题目标的有序分类,初次形成研究目标的雏形框架图及研究路线图。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2年8月

①第一阶段的工作小结和汇总,根据研究目标的雏形框架图及研究路线图进 3 行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布置和落实。

②针对课题研究六个方面的内容深入研究,落实行动方案,做好材料收集,为阶段性总结报告做好材料的原始积累。

③针对研究目标形成相关的研究研究报告,积累阶段性研究的论文,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④定期检查研究材料和相关数据资料,及时更正研究的不足和出现问题,确保第二阶段研究的顺利完成,为结题阶段的共组打好基础。

3.课题研究结题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

① 对第二阶段形成的研究目标区域的论文进行梳理和汇总,形成整体性研究成果的雏形。

②汇总第一、二两个阶段的研究材料和原始资料,结合阶段性成果,书写课题结题报告,做好结题所有研究资料的汇总工作。

③做好结题论证工作,确保课题顺利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培训期间学生安全的管理模式

长兴县教育局教育实践中心自2008年12月在煤山火烧地原长广二中校址创办以来,学生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模式都是借鉴德清实践基地的模式,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是实践中心的指导教师负责实施,而实践学校的教师则是“放手”,除非遇到突发性的情况,才协助实践中心的指导教师采取教育措施。然而,由于实践中心于2010年9月搬迁至现环桥老职教中心,面积和接待人数是原来煤山火烧地的两倍,在试运作初中八年级一学期以来,原来操作模式的“瓶颈”问题暴露无遗:实践中心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熟知度较低,管理难度很大,尤其是调皮学生和特殊体质学生的管理;活动期间的真空时间段的管理明显吃力,实践中心指导教师工作强度很大,疲劳度很高,严重影响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由于相关限制,两所初中合营运作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安全问题尤其突出,严重影响了实践中心正常的教育持续;实践中心和实践学校双方的工作职责不明确,给课程的有效实施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针对这样的情况,研究组结合实际情况,分三步完成全县中小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模式的创建、健全和成型:

第一步,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初中八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组采取了适当的措施,确保了实践学生活动的安全性:1.重新理清综合实践活动的流程,时间段的控制进一步明确,活动的组织进一步规范,尽量避免减少实践学生真空时间段,丰富活动项目,逐步改变实践学校带队教师“不管不问”的尴尬局面,适当增加实践学校带队教师管理的时间段;2.研究组注意观察流程操作过程中,实践中心和实践学校双方管理职责明确的可能性,以及双方共同管理协助的注意点和注重点,制定了《实践学校班主任和实践中心指导教师各时间段工作职责明细表》,为下一步的实施做好前期准备工作;3.研究组及时将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上报中心行政领导,通过中心主任争取教育局有关领导的重视和关注,从上至下的完成现有模式的改变。

第二步,2011年3月至2011年6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组结合全日制小学的管理的严格性,在《实践学校班主任和实践中心指导教师各时间段工作职责明细表》的基础上,完成了《长兴县学生实践教育活动工作手册(试行)》的雏形,并在这个时间段进行了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得到明显的好转。

第三步,2011年9月至今,已经完成一学期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和两学期初中八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组在第二步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做了完善性的总结和提炼,时间段进一步细化,实践学校和实践中心的管理职责进一步明确,以及双方工作重点也进一步清晰。以此,研究组制定了《长兴县学生实践教育活动工作手册(试行)》、《实践学校安全评估细则》和《实践学校学生操行评估细则》,后面两个《细则》是对前面《长兴县学生实践教育活动工作手册(试行)》的考核、反馈和保障。同时,教育局领导也协助实践中心多次召开中小学校长座谈会,加强《长兴县学生实践教育活动工作手册(试行)》的落实情况,也改变了校长们故有的看法,达到了从上至下改变模式的效果。实践中心也利用周一实践中心和实践学校沟通会的时机,强化《长兴县学生实践教育活动工作手册(试行)》的宣传和讲解,从而强化实践学校带队教师的管理观念,起到强化的效果。

研究组通过三步的研究和实施,长兴县教育局教育实践中心培训期间学生安全的管理模式得到确立,也真正从自身的条件和实际进行了创新和大胆的实践,5 成为浙江省目前具有独创运作模式的实践基地,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获得长兴县教育局“平安校园”优胜单位,也接待了多家外省市实践基地的参观和考察,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

(二)基地和实践学校之间的协调模式

培训期间学生安全的管理模式的推广,以及得到实践学校领导、教师的认可和实施,必须做好基地和实践学校之间的协调。因此,如何协调,怎么协调,才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由于长兴县教育局教育实践中心2008年至2009年12月操作的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已经在实践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产生影响,很多实践学校的教师都认为来实践中心就是来放松的,学生由实践中心的教师管理。针对这种情况,研究组采取了如下的方法和措施,使得协调效果得到充分的提高:

第一,在确立培训期间学生安全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向教育局领导进行汇报,争取从上至下的贯彻模式,从改变实践学校校级领导层面的看法和观念开始,从课程实施的角度进行沟通和协调。通过实践学校校级领导的理解,从而转化实践学校教师的观念,从而使培训期间学生安全的管理模式得到最大化的推广和贯彻。

第二,充分利用周一实践学校和实践中心协调会议的时机,由中心副主任史俊杰进行讲解和宣传,在已有的基础上,使本次参加实践活动的带队教师明白这次活动需要参与管理的时间段和工作任务,也通过参加活动的带队教师对本校的教师进行宣传,从而使培训期间学生安全的管理模式得到贯彻和落实。

第三,研究组注重实践中心和实践学校双方的过程协调和沟通,及时把各自掌握的信息和问题互通,及时研究活动过程出现的问题和突发性情况,确保实践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研究组还根据实践学校领导、教师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反馈,避免误会,实现双方的双赢。

(三)基地课程安全的评估管理模式

中小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和全日制教学的课程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异,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主要以活动型课为主,比较开放,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研究组针对这种差异性,以《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为评估基础,对实践中心的课程进行了系统的安全评估,对一些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或一般安全隐患的课程出具《长兴县教育局教育实践中心课 6 程安全评估表》。研究组根据课程流程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研究改进措施,落实整改办法,并在整改实施后,研究组进一步跟踪观察,从课程自身将安全风险降低,确保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有趣,而且安全。

(四)基地教师业务培训和发展的管理模式

长兴县教育局教育实践中心由于自身编制的制约,教师人数远远无法满足教育所需。因此,实践中心采取外聘教师和在编教师结合,而且外聘教师已经是教师队伍的主体。同时,外聘教师虽然教育程度较高,但是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培训。为了进一步优化外聘年轻教师队伍的群体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为实践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实践中心办学品位,使实践中心增强可持续发展力,研究组制定了《长兴县教育局教育实践中心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

1.调动和发挥实践中心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中高级教师和有经验老教师的指导作用,认真做好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

2.加强学习,注重转变观念。培养青年教师良好的自学习惯,鼓励青年教师自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培训工作加强过程管理,严格管理,严格要求,着重失效。

3.通过校本培训,全面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训练。首先抓好大练教学基本功的工作。因为教学基本功是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教学的需要,把教学基本功转化为课堂教学能力,就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二通过培训,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素质,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应具备的主要素质。三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培训,使老师掌握好基本的教育科研、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增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感知,丰富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容量,可以为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实践操作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4.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青年教师成长不仅依靠自身的不断努力,而且外部环境将直接制约着他们成长的速度和方向。

通过这样的培训模式,实践中心的年轻教师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①史俊杰教师在2012年湖州市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中以第一名获得一 7 等奖,并被推荐参加浙江省劳动与技术的优质课比赛;

②史俊杰教师执笔撰写的论文《优化综合实践活动操作型课堂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2012年湖州教学研究论文评比二等奖,被市教研中心推荐参加浙江省教科研论文的比赛;

③罗建忠和陈震焕两名外聘教师分别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湖州市爱山小学和长兴县虹星桥中学录取;

④何正华教师在煤山教研站小学班主任综合能力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⑤多名年轻教师在市县上过展示课,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

(五)基地课程开发与研制的管理模式

长兴县教育局教育实践中心自成立之初,课程的开发和设置都是借鉴和参考先进实践基地的开设模式,缺乏结合本县县域人文特征的课程。研究组根据我县茶文化历史悠久,而且紫砂陶艺也在全国闻名遐迩,制定了实践中心陶艺课程开发的方案。研究组在培养年轻教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以陶艺课程为突破点,为其他课程的开发奠定基础。研究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研究组邀请县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宜兴陶艺高级工艺师金火明、长兴县紫砂协会秘书长陈土良、长兴县紫砂高级工艺师郑家统)来实践中心指导教师陶艺技巧以及共商陶艺校本课程研发的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满足校本课程自身的要求和条件,确保课程内容和教学规律的正确性,符合小学和中学两个时间段学生学习要求,适用于学生的教学要求;

2.研究组组织陶艺组教师和兄弟单位的陶艺教育者沟通、交流,共同研讨陶艺对于中小学素质拓展教育的意义,交流在日常教学中出现或者存在的问题,为陶艺校本课程的研发奠定良好的共性基础,使得陶艺校本课程的使用范围不局限于实践中心,同样适用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和实践;

3.研究组组织教师参与省、市、县的各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比赛和展示活动,提高长兴县陶艺校本教学的知名度和影响性,为陶艺校本课程的研发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4.研究组组织陶艺教研组利用休息时间按照开发内容的设置研发课程,定期召开小组会议,研究研发过程中出现问题和情况,及时汇总、解决,确保陶艺校 8 本课程的研发时间;

5.研究组于2012年7月完成《陶艺》校本课程的初稿,在多次研讨和听取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正式出版了实践中心第一部校本课程《陶艺》,已经在2012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得到实践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也为实践中心其他校本课程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六)基地后勤保障的管理模式;

长兴县教育局教育实践中心作为全县中小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基地,采取分批次流动教学的模式,一批次接纳520名实践师生。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践师生,顺利完成每批次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后勤保障至关重要,涉及到实践师生的方方面面。研究组结合实践中心的实际情况,在参考全日制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创新具有中心特色的后勤保障机制。研究组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1.研究组指导后勤处严格做好实践师生饮食方面的各项管理工作,规范食堂管理的各项流程和操作步骤,完善食堂的设施设备,加强食堂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各类台账,严格按照B类食堂的管理要求实施工作,确保实践师生的安全。后勤处大胆尝试,引进了长兴县第一台24小时安全供应饮用水的设备,设备可以供应热水和温水,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后勤处严格做好学生各类物品、寝室、教室、食堂等密集场所的消毒和保洁工作,确保实践师生的健康。

2.实践中心的教育教学设备和材料的损耗比较严重,有些教学材料若不及时采购就会影响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以前,后勤处采取的是让课程任课教师根据情况及时上报后勤处,再由后勤处采购,管理比较分散。研究组指导后勤处改进设备和材料采购的流程,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为此,后勤处组建两个仓库,一个存放日常用品,另外一个存放教学设备和材料。两个仓库实行专人管理和存、出库账目登记,专人只要根据仓库库存的情况,以及每周实践学生数量的汇总,及时将所需物品上报后勤处,后勤处就可以及时采购,提高了效率。教育耗材的领取必须由任课教师按照实践活动学生的人数签字领取,多余耗材及时归还。目前,在研究组的指导下,后勤处准备自发研制一套系统软件,更加科学、实效地实施后勤保障的管理工作。

3.后勤处还承担实践中心新课程开发所需设备、材料的寻找和研发工作,还得根据中心课程办提供的课程开发方案制定财务预算,为课程的研发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和存在的问题:(一)课题研究的结论:

研究组在前期的预备性研究的基础上,于2011年11月正式申报此项课题作为研究。课题研究组原本把课题研究的6个目标(基地课程开发与研制的管理模式、基地课程安全的评估管理模式、基地后勤保障的管理模式、培训期间学生安全的管理模式、基地和实践学校之间的协调模式和基地教师业务培训和发展的管理模式)作为并列序列进行研究和探索,但研究组在一年时间的研究中发现,这6个并列的研究目标有着内在的联系,是相互牵动和制约的,不是单独成立或者存在的。通过研究组一系列的实践和摸索,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这6个目标的模式,也逐步理清了6个目标的内在关系。研究组认为:①培训期间学生安全的管理模式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后续目标实现的保障,这个模式如果没有最早而且有效的确立和认可,其他5个目标的实现就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制约;②基地和实践学校之间的协调模式是“培训期间学生安全的管理模式”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得到顺利开展的基石,是实践中心争取理解、宣传自我的重要方式;③基地教师业务培训和发展的管理模式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是实现实践中心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的核心问题,是实践中心最终实现内涵化发展和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支撑;④基地课程安全的评估管理模式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力保障和主要措施,安全的课程设置和有序的施教是实践中心争取发展空间的强力支点,是“基地课程开发与研制的管理模式”得以实施的前提性条件;⑤基地课程开发与研制的管理模式是前面4个模式得以实现或者展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它是实践中心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发展的关键条件,也为实践中心真正实现自主发展、自主创新夯实了基础;⑥基地后勤保障的管理模式虽然处在末位,但是它的存在是对前面5个模式最有力、最直接的后勤支援,是前面5个模式是否能够有效建立、健全和实施的关键点,也是实践中心服务实践学校师生的主要体现。

(二)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研究组越是深入研究,越是发现模式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实践、积累、总结、反思、再实践、再积累、再总结、在反思,才能把课题所需研究的目标不断理清、理细,从而糅合成一个系统性很强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才能真正达到课题研究的效果。一年时间,研究组只能从基础性的问题作为起点,有些模式也只是在一个“点”进行尝试和实践,仍然需要推广到“面”,所以研究组将在课题结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探索,把“面”的推广工作进一步深入,使其真正成为有效的、具有验证性的运作模式,也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做出一点贡献。

问题二:研究组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基地后勤保障的管理模式”由于缺乏后勤保障知识和后勤保障专业人士的参与,模式的初探只能是肤浅的,不能涉及根本性、实质性的问题,不能建立专业化程度更高的运作和管理模式。因此,研究组将在课题结题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聘请专业人士给予指导,确保模式建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六、课题研究的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版; 2.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版; 3.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版;

4.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版;

5.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2003版;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版;

7.钟启泉、崔允槨著:《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

8.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9.魏书生著:《学校管理》,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6版; 10.郭朝阳著:《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版。

第二篇:《中小学生社团实践探索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小学生社团实践探索研究》课题

课题主持人:主要研究员:

浏阳市新文学校社团课题组

商南花

商南花

刘文章

寻民初

董周扬

罗文安

胡 罗

李湘圣

《中小学生社团实践探索研究》课题

一、研究概述

浏阳市新文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全寄宿制且办学声誉较好的教育机构,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6人,在校学生2200人,学生社团有6大类61个,加入社团的学生1120人。随着社团在学生成长道路上作用的日益凸显,以及学生社团项目及参加社团学生的增多,从教育研科的角度进行“中小学学生社团实践探索研究” 意义重大,通过研究可以寻求一条既符合学生的发展方向又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现代学校发展之路,可以进一步打造学校教育特色,创名牌学校,所以我校自2007年学校创办之初就确立了《中小学学生社团实践探索研究》的课题,进行了四年的课题预研究后,于2011年申报长沙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并成功立项。本课题力求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学生社团的建设,以自主式、体验式、活动式为主要途径,在“学校社团建设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学校学生社团的组建与活动开展”“中小学生社团实施与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实践和研究。

二、研究目标及原则和思路

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①学生素养发展:学校鼓励和扶持学生自主成立和参与社团活动,学校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和活动时间,让学生在各类社团活动中提高团队精神,涌现一批富有生命力的学生社团,社团活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社团学生的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形成一定的校园影响力和校园文化氛围。

②教师专业成长:以我校有特长有激情、有梦想的老师为核心,让这些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的组织,积累经验,取得成效,涌现出一批善于进行社团活动开展、组织、研究的教师,出现若干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学生社团活动指导教师。

③学校特色发展:构建灵活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体系,形成有特色的中小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营造民主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提升学 1 校文化的整体内涵和品位。以教育科研引领校园社团活动的深入和长足发展。

④社会影响力:以“有效展示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与研紧密结合,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等方式”形成特色。开创的学生社团品牌能够在一定区域内和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能给同类型兄弟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成果。

2、本课题的研究原则是:

①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研究在整个研究中起主导作用,研究工作在理论上应深广结合。②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宏观研究涉及的是“学校社团建设与学生团队精神形成”。微观研究则是对“学校社团的组建与活动开展”以及“中小学学生社团实施与管理模式”两方面的研究。

③推广研究与创新研究相合的原则

推广研究指的是推广已有的研究成果。创新研究指的是研究和发展新的规律,探索和实验新的成果。

④实践研究与经验总结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研究工作要深入地开展,必须注意经验总结。通过文字交流、总结经验,使具体工作上升为学术研究,使封闭的个体研究上升为开放性的集体研究,以避免重复和浪费精力。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

研究周期预计六年,分为“准备阶段”“开展阶段”“深化阶段”,第一、二阶段主要是准备和实践探索,第三阶段主要是总结、提升、完善。贯穿前后阶段的主要活动有:

①“学生自主成立社团”和“试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社团活动”;

②制定《学生社团章程》和《学生社团工作制度》各类社团在《章程》和《工作制度》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并收集、整理社团活动资料和研究素材,并进行阶段性总结、交流和展示实践活动成果;

③组织各类社团进行“学校社团建设与学生团队精神形成”“学校学生社团的组建与活动开展”“中小学学生社团实施与管理模式”三个方面的深层次研究,促进学生社团的内涵发展,形成深度研究报告。

三、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课题组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开创性工作。对“学校社团建设与学生团队精神形成”“学校学生社团的组建与活动开展”“中小学学生社团实施与管理模式”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建立和完善了社团组建、社团活动开展,社团导师和学生相关管理和考核条例。每年各级各类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对社团活动相关专题报道30多篇,社团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近500项奖项。形成了一批研究论文;被评为长沙市学生社团文化先进单位。

1、理论成果

丰富了“中小学学生社团实践探索研究”的理论,对中小学生扩大求知领域、完善知识结构、丰富内心世界、培养兴趣爱好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素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探索和实践,我们把学生社团活动提升为一种教育模式。而且这种模式是学生喜欢,乐于接受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教育模式,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主体间的精神沟通,大大提高了学生团队精神。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发现: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三大功能非常突出: 功能一: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具有较好教育、导向、凝聚、娱乐和参与功能,校园文化营造一种氛围,去感染、陶冶师生,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慢慢地把文化精髓内化为风格、习惯、观念、精神。校园文化的形成与校园文化活动密不可分,而校园文化活动最直接的、最经常的组织者就是社团。

功能二:社团对校园文化的创造功能。社团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创造功能。特色校园文化需要建立有特色的社团和社团活动。

功能三:社团对校园文化的传承功能。社团作为传承校园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使校园文化具有浓厚的底蕴,生生不息,传承不衰。社团成员的群众性决定了活动参与面的广泛性,而其产生的自发自愿原则使社团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方式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2、实践成果和社会反响

本课题通过5年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达到预期基本目标。

我校学生社团由校团委和大队部组织领导,受学生社团联合会统一管理,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社团活动。社团下设61个分社,分别是净墨书法社、小白鲨足球社、freestylers足球社、阳光健美操社、舞彩社、雅韵民乐社、小荷趣味 作文社、瑞图美术社、酷睿信息奥赛社、快乐涂鸦社。五年来,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常抓不懈,不断探索。学生社团工作日趋完善,取得比较好的实践效果和社会反响。

第一、社团工作规范。学校设有体育类社团、艺术类社团、科技类社团、学习类社团、活动类社团、德育类社团六大类,采用特长训练加社团活动开展相结合的方式,每个社团设一名社团导师(有指导能力的老师担任),副团长两名(由学生担任),每学期初全校举行各社团的招新活动。每年9月份在学校足球场举行一个大型的社团纳新招募活动,学生面对社团导师推出的丰富多彩的社团,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和自己喜欢的社团参加,这种不设门槛、不分指标、人人可以参加、人人可以选择的方式,创设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培植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现有成员1120人,占学校学生总数的60%,社团老师61人;社团活动做到有时间保障,场地保障,经费保障,学校保证每个社团成员每年每人有100元的社团活动经费,每年用于学生社团活动的经费不少于10万元。每周三下午1个小时,星期天下午两个小时为社团固定的活动时间,活动有专人检查评比,每月有一次的学生问卷调查对社团活动的满意率。学生社团活动,做到有活动场所、有辅导老师、有活动时间、有活动内容“四到位”,通过保质保量的严格训练和辅导,学生社团工作得到全面的发展,每年的社团文化节,所有社团学生的社团活动展示和汇报获得家长和全校师生的高度认可,充分展示了新文学校素质教育、社团活动的丰硕成果和广大社团成员身心健康的崭新精神风貌。规范的社团工作开展,避免了单凭学生的一腔热情单打独斗或利用行政手段组团的两种极端。已经建立了布局合理、种类众多的学校社团结构,满足广大同学多层次、高品位、高质量的活动需求。

第二、加强社团导师、社团干部选拔、培养和评价。

严格社团导师和社团学生干部的选拔使用,重视社团导师和学生干部的培养、评价是我们搞好工作的第一步。在社团导师方面做到:一是搭建平台,以学校有特长、有激情、有梦想的老师为核心,让这些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社团开展多样化活动方面积累经验,取得成效,培养一批善于开展社团活动的教师,打造若干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学生社团活动导师;二是不断加强社团导师的业务培训,组织政治、业务培训,认真学习社团工作教育理论,使他们更好地熟悉和掌握社团工作业务,促进了学校社团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为了让部分有某项天赋的学生能得到较专业的发展,学校从国内外选拔优秀的非常专业的人才来帮助社团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如从澳州聘请了足球 教练,从省市乒乓协会聘请优秀乒乓球教练,从加拿大和英国聘请外教及省、市级一些优秀的奥数教练和跆拳道教练等,这些具有顶尖专业水平导师的加入,让社团的学生专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四是通过科学全面的评价来促进社团导师的工作,每年通过学生问卷、家长电访、活动测评、邀请家长和社会各届人士观摩社团活动等途径来评价社团导师的工作,从而起到监督社团活动开展的作用。

在社团干部方面做到:组织了各社团干部的竞选演讲和考评选拔等工作,严把了社团干部的素质关,使这些干部发挥了榜样作用,非常称职地担负起社团的各项工作。培养出了一批能自主策划组织活动的社团领袖和社团干部。每年评选“十佳社团导师”和“十佳社团干部”“十佳社团学生”并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

第三、健全规章制度和指挥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指挥系统是解决社团组织松散、活动无序的根本。为了让学校的社团工作开展有序有效,我们制定了健全的社团工作规章制度。并让所制订的制度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并发挥其作用。如我们制订的社团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使我们养成“活动前有计划,活动中有落实,活动后有总结”的良好工作习惯。我们由下而上制定的制度有《新文学校学生社团章程》《新文学校学生社团工作制度》《新文学校学生社团活动内容记载表》《新文学校学生社团参团调查表》《新文学校学生社团活动督查表》《新文学校学生社团活动地点、时间安排表》《新文学校学生社团招募登记表》《新文学校社团管理学生问卷调查表》《新文学校学生社团电访问卷调查表》,并有一个专用的“新文学校社团QQ群”。社团的工作就是以《章程》和《工作制度》为指挥棒,以社团QQ群为交流平台,通过相关表格落实各项活动与工作。

第四、社团活动质量不断提高,活动融入学生心中。社团的良好发展对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及丰富校园文化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其效果是课堂教育教学永远无法到达的。而社团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则是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作为社团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必须常抓不懈,多进行活动,多出精品活动,广泛开展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服务性、娱乐性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的新意、策划、质量、品位等方面多下功夫。同时,做好社团活动的总体策划和整体安排,避免一哄而上、时紧时松等现象,使社团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如我校每年以社团成员为主要参与对象所举办的六个节开展的有声有色,每年三月份的风筝节让孩子感受春天,感受祖国 的美丽。让同学们在做做、评评、比比、放放、读读、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会放风筝的乐趣;每年四月份的读书节让孩子们明理、励志、启智,是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五月份的学生社团文化节,社团导师和干部组织学生进行了书法、绘画、手抄报、文艺节目、篮球、乒乓球、围棋、摄影等多种社团活动的展示与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了自己的特长,增长了信心。六月份我校在欧阳予倩大剧院举行的新文学校“秀我七彩童年”艺术节更是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下半年十月份的科技节、十一月份的体育节更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脑、动手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不断受到的熏陶启迪,校园里的笑脸笑声多了,师生的幸福指数高了,学校的社团活动已渐渐融入学生心中。

四、反思、今后研究方向

反思五年来的研究,觉得我们在主体理论上的研究、探讨、升华还不够,研究工作主要停留在实践(与试验)层面、运用(现成理论)层面,自己的创新还不足。这有社团导师理论研究水平不够高的问题,我们的实际研究内容与开题报告中所最初确定的有些许偏离,即后期的研究没有完全按照最初确定的几个内容展开,既有新增加的研究内容,也有些内容没有再研究下去或研究得不够深入、不够完整。今后,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1、加强社团理论研究水平,推进社团的良好发展。学校将成立学术研究机构。紧密结合现在社团的实际,建设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提高社团的学术研究氛围。将考虑根据社团分类,建立社团工作研究小组。如“体育类社团研究小组”“艺术类社团研究小组”“科技类社团研究小组”等,有针对性,较为专业地进行研究。

2、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开展活动。高度重视社团内涵发展,社团导师从指导慢慢过渡到社团活动的参与者、分享者,社团活动尽量让学生自主管理和开展,自主开展活动做到社团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总结,让学生社团成为学生展现个人能力和体现团结协作的舞台。学校和社团导师努力为实现学生社团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开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让参与社团活动组织的会员们从思维方式到开展活动的方式,由依赖变为自立,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重视交流学习,“引进”“走出”相结合。鼓励和支持社团走出校门,走向兄弟学校,走向社会,开拓与外界交流的渠道,利用我们的研究成果,通过交流活动达到优 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效果,做强做精社团活动。

总之,学校自开展《中小学学生社团实践探索研究》以来,接触、接受、积累了大量关于社团发展的先进理念以及开展特色办学的宝贵经验。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有“十年磨砺,始成经典;百炼成钢,方显精品”的决心和行动,相信学生社团活动一定会像春雨,悄悄滋润学生的生命,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塑造其灵魂,催生其情操,健康其人格,孩子们一定会在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社团活动中快乐成长,温暖生命。

(执笔:商南花)

主要参与文献:

1.《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R】(中青联发[2005]5号); 2.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言谈录》【M】(人民出版社2003);

3.曾兵《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龙岩师专学院,1995(4)); 4.(美)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张成铭《校园文化学》【M】(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

第三篇:民间体育活动走进校园探索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精选)

民间体育活动走进校园探索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金镇小学

郭赵林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承历史,寄托希望”,让中华民族本土文化得到继承与发扬,让中国的未来凝聚更牢固的力量,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小学的体育老师,我要用实际行动来把历史拓展,把未来引导——把民间体育活动带进校园,让孩子们在学习与玩乐中体会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和爱我中华的拳拳之心。“民间体育活动”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它既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娱乐性,又有技巧性、健身性,同时还有较强的教育性。根据这些特点,实施起来简便易行,活动开展十分方便,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可以开辟出新的校园活动领域;通过把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经研究、整理和改编后运用到教学中,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小学体育教材体系提供真实可行的文本。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为民间体育活动走进校园提供了契机,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融会贯通地落实到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课程具体操作行为,努力使课程更好地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加大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增加了选修教材的授课时数比重,从选修教材的内容看,不仅包括现代的韵律活动和舞蹈、小球类等课程,更是拓展和加深了民族、民间的体育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蕴藏着丰富的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项目,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把一些民间体育项目编入教学内容。使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我校在2010年大课间活动中,我们创编了本地区的一些民间体育项目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得到领导和专家们的赞赏。借此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何不将民间体育辐射出去,将民间体育项目编制成体育教材并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呢?由此,我们将进行课题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民间体育活动是一个众所周知、不言自明的概念,有着悠久历史,具有着普遍性、传统性,不仅能强身娱乐,且简单易行,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

活动。民间体育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就是指选择适合的活动项目,编写出相关的校本教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参插教学。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1)验证经过收集、整理和创编的民间体育活动内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2)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尝试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整合,促进学生体质全面发展。

(3)编写符合儿童特点,便于在学校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教材。

2.研究的主要的内容:

(1)民间体育活动的安排方案及活动效果;

(2)民间体育活动的各项内容及其作为教材的运用效果;

(3)民间体育活动在校园内推广,对学生、家长以及对学校工作的影响。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教学大纲》、《体育与健身》、《新课程标准》

2、问卷调查法∶通过咨询、调查了解我们这个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有哪些民间体育项目。

3、观

法: 围绕着民间体育及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观察、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的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方法。

五、实践过程与成效

(一)确定课题,对收集来的民间体育项目进行分析研究

1、我校在2010年大课间活动中,我们体育组负责创编的一些民间体育项目,如跳绳、打陀螺、跳橡皮筋等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得到领导和专家们的赏识。初步取得成效后,计划在二期课程改革实践中,将全面铺开并扩大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尝试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整合,促进学生体质全面发展,并将在学校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拓展和加深。因此,我带领体育组全体老师进行《民间体育活动走进校园探索与实践研究》的课题深入研究。

2、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我首先对学生进行宣传发动,让学生通过上网搜寻、查阅有关资料等途径,了解我们国家有哪些民间体育项目,以及开展民间体育的目的和建议,其次对四、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和家长共同来完成,了解长辈们儿时玩得一些民间体育项目,最后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作出统计、分析。

分析: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学生收集到的民间体育项目进行筛选,筛选出适合我校开展的又具有安全性的项目:打陀螺、踢毽、跳绳、跳橡皮筋、徒手游戏、呼啦圈等。

(二)制定计划、编写教材,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各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民间体育教学计划、编制民间体育的校本教材。首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适合各年级的民间体育项目,然后由各年级专任体育教师负责编制教材:

一、二年级王峰老师负责,主要以徒手游戏、跳绳、跳橡皮筋为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体育、喜欢体育的热情。三、四、五年级郭赵林、杨维祥老师负责,主要以跳皮筋、打陀螺、跳绳、踢毽、呼啦圈等。

(三)民间体育活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探索民间体育的教学有效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开展各运动项目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取知识、学会并且掌握运动技术的方法,从而运用到各项运动中。因此,如何将民间体育贯彻到课堂教学,以及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关键之处,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1)自主学习研究

自主学习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目标、把握学习进度和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质疑,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作主张”,谈话时学生可以提出批评,使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教师则积极引导,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得以充分发展。

因此,我们在实施民间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的原则。例如:在 打陀螺的教学中,教师只是教会学生一些打陀螺的基本方法,然后由学生分散的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作巡回指导,为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

导的教学模式。同学们在欢快、自由地教学氛围中尽情的学练,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身心又得到了发展。(2)合作学习研究

合作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一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协调的活动,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

通过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师生、生生之间情感;通过合作能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分享成功的喜悦。

a、生生合作。在教学中我首先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其目的让一些好的学生来帮助掌握动作技术困难的学生。低年级小朋友活泼可爱非常乐意帮助别人,教师略微引导一下,他们会积极地找伙伴,然后根据他们的搭配稍作调整(主要是将一些掌握较快的小朋友与掌握动作困难的小朋友之间的搭配)。如“提高跳绳成绩,有什么方法?跳的好的小朋友愿意帮助跳的差的小朋友做伙伴吗?”再如跳橡皮筋教学时,说实话教师也不会跳,因此请高年级的女同学帮我教会他们„„。因此,通过学生之间合作与老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b、师生合作。教师在参与学生的练习的同时要善于寻找、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做伙伴,同伴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教师来帮助他们,从而掌握动作技术,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在五(5)班的一节体育课上,我们分组结伴进行跳长绳练习,我参与了第三组的练习,在练习中我发现性格内向的许珂同学怎么也穿不进去,因此,不断引起同学们的嘲笑,她就悄悄地溜到了一边,低着头流着眼泪。于是我马上走了过去问她:“你为什么不跳了?”她回答:“我不会跳,同学都笑我,”原来是这样,接着我就跟她进行交流寻找她不会跳的原因,后来才知道她由于害怕而不敢跳,我就鼓励她:“勇敢一点,不要害怕,老师和你做伙伴,找准机会冲进去。”我就拉着她的手找准机会一起跳了进去,一次、二次、三次在老师的鼓励下她终于学会了跳长绳,此时发现她脸上露出成功的笑容。因此通过师生合作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直至动作技术的掌握,获取成功的快乐。(3)创新学习研究

a、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创新学习的培养,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过去唯师是从的教育教学的环境中,学生

都被训成了一个个听话的小绵羊,不敢轻举妄动。老师叫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应着老师做什么,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有自己想象的空间,哪有机会提出什么奇思妙想,更不敢奢望什么创造发明了,显然局限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要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探究,充分地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b、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因为创造性来自于个人智慧和潜能的自由发挥,所以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不能按照以往的教学安排,把学生的个性捆得死死的,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留点时间给学生进行拓展性的练习,让他们做些自己喜欢做的练习。记得有一次,在打陀螺的复习课上,小朋友都能按照老师要求熟练地进行打击,刚开始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不多久有些小朋友喊好累呀!只练习了5、6分钟,怎么办?我灵机一动,集体讲评,表扬小朋友们都能掌握了打陀螺的技术,那么除了老师教的你们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进行打陀螺吗?“能”,这下可好了,他们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出各种各样“怪招”,有的一个人打2个、3个;有的画一个圈,不许打出圈;有的一小组的同学打一个大一点的陀螺;有的一边跳一边打;有的用陀螺摆出各种图案,各种“怪招”层出不穷,通过这样的创新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顺利完成。

2、从“兴趣”入手,激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兴趣”是积极参与活动的动力和基础。有了“兴趣”对任何事物取到一个积极因素,会主动地参与到某种事件中,其效率很大程度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实施开展课题研究,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学生对民间体育活动产生兴趣,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民间体育活动中。

(1)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可单一,教学方法应该形式多样,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采用了以上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2)开展民间体育系列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好胜心强,我们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在校级运动会开设民间体育比赛项目,曾多次举办民间体育系列比赛。学生比赛兴趣十足,能积极地投入到民间体育活动的学练中,将课题推向高潮。

3、民间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活动,深受同学们喜爱,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他们在其乐融融的民间体育活动中体验民间体育的乐趣,掌握民间体育活动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民族体育文化得以传承,达到我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跳绳、跳橡皮筋能发展学生的耐力、跳跃能力;打陀螺能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和协调能力„„等。

六、结论与思考

课题实施近一年了,通过民间体育项目的实施开展,同学们基本能够了解到我国的体育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到民间体育的来源,并能通过实施掌握了一些民间体育项目的方法和技巧,不断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不断地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回顾这一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了许多问题。

1、每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地掌握各种民间体育活动,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对于踢毽、跳绳、不能够重视,并没有能熟练地完成这些动作,越是不会跳,不会踢,也就越不想利用空余时间去练习,这样学生之间的差距也就越来越明显。

2、踢毽、跳橡筋、花样跳绳等项目的拓展思路不是很开阔,想到的都是一些基本的动作,欠缺新意,对学生的吸引力相对来说也就减少。

3、在掌握打陀螺技术中,只能是一部分学生掌握的较好,尤其是男生。相对来说女生在这一环节也较薄弱。打陀螺,不仅需要脑力技巧,也需要体力。学生启动时不能很好控制陀螺的方向,在打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速度,造成转速过快的现象,而不能自如的打陀螺。

以上的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不因课题结束而终止开展民间体育活动,我们将不断地开展下去,深入研究它,使其更加完善,真正地体会民间体育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目的,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参考文献: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 《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上海教育出版社 《体育与健身》 ●上海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标准解读》 ●少年儿童出版社

第四篇:学业警告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学业警告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是社会的重要教育组织。高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成长成材,关系到将来社会的发展进程。目前,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数量猛增。这种扩招以后的生源基础和能力差异,带来了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从而形成了一部分学业警告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需要从高校管理方式方法入手,同时着力于德育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不断创新高校管理模式,推进校园内涵建设,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在德育方面,学院主要从一下几点进行实践:

一、创新理念,更新方法,注重以人为本,科学打造高屋建瓴、百花齐放的工作模式。

高校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教师以及学生的服务和管理之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寓服务于管理中,在管理中延伸服务,是创新高校管理方法的重要课题。

教师是高校的主导,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航者和引路人。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高校学习型辅导员建设的相关文件,各地方高校应抓住这个契机,着力强化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各辅导员应定期走进课堂,走进宿舍,走进网络论坛,深入到广大学生之中,了解学生所需所盼,找准自身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增强服务广大学生意识,由一到多元,由被动到主动,由权威到沟通,自上而下,高屋建瓴,切实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

学生是高校的主体。作为在校学习者,作为学校管理的参与者,作为大学消费者,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拥有者不同的权利。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高校可以采取各种形式的特色工程及活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之中。应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实施特色化的大学生实习实践主题活动。高校各学院可以选派优秀学生党员到院系或校内机关各部门挂职锻炼,使优秀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事务之中,实现学生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 “服务学校、锻炼自己”的目的,实现综合素质、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自下而上,动员各种力量,百花齐放,搭建起学校各部门与广大学生之间的 “连心桥”。

二、仔细排查,细致调解,注重源头治理,努力构建预防为主、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

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进入了各类矛盾与纠纷的凸显期。这些矛盾和纠纷很多涉及到高校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是高校师生员工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应当把高校矛盾排查工作和信访工作摆在高校管理工作的主要位置,随时掌握校情民意,了解师生、教职员工的思想动态,注重源头治理,积极预防、及时化解校园矛盾,将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高校应根据不同的时间周期和热点周期,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重点群体进行仔细排查。时间周期上,注意学生在高考招生录取、新生入学、毕业生择业离校这几个关键时间点的思想及心理状况,防止学生由于专业不理想、生活不顺心、择业观失衡而造成的心理落差,及时做好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避免学生产生极端情绪。热点周期上,应当围绕公开竞聘、评定职称、福利待遇、人事考核、表彰奖励等问题,仔细排查教师、员工在上述过程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对确实存在的问题应尽快予以解决。

高校应详细制定相关信访工作的实施办法和工作流程。规范信访工作程序,切实提高信访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的过程中以事实为依据,以政策、法规为准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规范,手续完备。信访工作人员应热情接待,仔细记录信访要求,能当时答复的应耐心解释说明,不能当场答复的,或当事人对答复有异议的,记录上访人员信息,落实好相关工作后及时向上访人员反馈。

三、夯实基础,落实责任,注重强化学习,切实履行抓牢基层、打好基础的工作职责。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深深地侵蚀着高校的党员干部,影响着高校学生。作为一座神圣的殿堂,高校必须深化反腐倡廉建设。高校广大党员干部应通过反腐倡廉学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事业观,提高防腐拒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以领导干部的良好作风促进学校党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目前,国内的多所高校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跨学院,跨学科的学术科研组织不断出现,学分制的教育管理制度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构架。这对传统的高校基层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工作中,高校教师要注重在校学生的发展权,注重学生“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同步培养,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率先试点通识教育高校的成功经验,完善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避免产生选课考试时间冲突、上课通知滞后等不利因素,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学生发展权,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此外,高校管理工作中要切实落实领导干部责任制,管理工作必须要有主管领导直接负责。领导必须履行职责,加强高校管理中的教育和指导工作,同时要及时协调、解决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细化工作任务,把管理工作落实到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做到“基层任务有人管,基础工作有人抓”。对于由于工作不到位、不负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要严格追究相应的责任。(我觉的这一点和主题好像关系不大,可以不说)在专业学习方面,学院主要实践一下几点:

一、加强过程管理推进考试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考试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应当大力开展考试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立能够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考试管理制度。课程考核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组成。平时成绩主要依据期中考试、阶段测验、实验、课堂讨论、作业、专题论文、出勤等评定。加强过程管理就是加强平时的学业考核。现代高等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并完成平时成绩的评定。而考试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考核过程管理,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多次形成性评价,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学习对策的培养

学生进入大学能否顺利完成学业,除了学校制度保障和外部环境以外,还与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措施有关,我们称之为“学习对策”。学习对策包括: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与调节、激发学习动机与培养学习兴趣、集中和维持注意力、对学习时间与环境的管理、会寻求帮助等。大学生经过中小学时期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与大学学习仍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当然,他们的学习能力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学生们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比较单

一、被动,他们更多地重视课堂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对于知识信息的深加工和学习资源的配置。

(1)传授学生学习对策的知识。学习对策本身作为一种知识,是可以传授的。它包括设定学习目标、评估学习水平、监控学习过程、激发学习动机、调节学习情绪、对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精细加工、科学用脑、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图书资料等。教师在传授学习策略时,要教给学生自我监控、检查、评定和修正的对策,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选择使用更加有效的学习对策。教师要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待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对知识的组织要条理特别清晰,结构性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也要特别具体和明确;而对待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应注意引导他们学会自学,学会整理知识,反思和总结,学会灵活对待教师的教学方法,敢于提出问题并主动探讨。

(2)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我国现行的教学,尤其在中小学,仍是以教师演讲式讲授为主,学生不习惯且害怕回答问题。到了大学,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变成被牵着走的人,学习兴趣较多地依赖教学内容,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自主性降低。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大学生很难得到学习对策的启迪。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一些经典的教学模式,如探索性教学、开放性教学

创新管理模式,推进校园建设,高等学校需要细致地、持续地、创造性地“发力”。要保持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势头,就需要像经济转型一样,使高等教育的发展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不断创新高校管理方式方法,严格地把高校管理放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来规划,科学管理、以人为本,不断提升教师的归属感、学生的幸福感。

一、学生本身思想上重视

二、切实有效的管理手段

三、学业预警机制的建立

第五篇:《幼儿礼仪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幼儿礼仪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上杭县城西幼儿园课题实验组 温浏英

内容提要:传承礼仪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需要,养成礼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开展礼仪启蒙教育是推进幼儿素质教育的需要。开展礼仪教育应优化教育环境,营造文明礼貌的良好氛围;注重言传身教,树立文明礼貌的行为榜样;在教学中渗透,丰富礼仪认知;开展实践活动,内化礼仪品质;家园互动教育,养成幼儿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使幼儿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幼儿园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幼儿教育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策略,礼仪行为

本课题从2009年9月申报,11月由市教育局批准立项、开始课题实施,于2012年11月结题,顺利完成了为期三年的课题实验研究。三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园积极开展幼儿文明礼仪教育,课题组老师团结协作,扎实研究,深入推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我园特色又系统规范的礼仪教育,受到了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一、课题背景

我国自古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原始起源到保守礼仪的形成、革新和衰落,再到现代礼仪的形成与发展,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形成如今的中华礼仪。中国教育史上,统治者、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礼仪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礼”的主导地位。孔子规定弟子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他指出:“不学礼,无以立。”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以前多年的科举教材四书五经中,礼仪占有重要地位。有学者认为:用礼仪教育打造儒雅公民。有的认为:礼仪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尊重,礼仪素质集中体现在人的言谈和行为上。

礼仪美德是立身处世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文明的重要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有助于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尤其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于是,我们确定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开展礼仪教育专题研究,力图通过此项专题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全园幼儿进行生活礼仪、交往礼仪、学习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教育,让幼儿从小养成遵循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

基于以上的学习与考虑,我园于2009年10月申报了《幼儿礼仪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市级课题。

二、课题界定

礼仪是一种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也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新世纪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学前期的幼儿,可塑性强,是文明礼仪习惯养成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亚里士多德说过“幼年时形成的习惯可以改变一生”。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礼仪启蒙教育,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对幼儿今后的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目前,教学理论界对礼仪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发表了一些研究性论文,但对幼儿礼仪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却很少,认真探讨这一课题,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专业发展,对促进幼儿礼仪教育改革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课题针对目前幼儿礼仪教育的现状和幼儿礼仪行为的实际情况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展开研究,通过开展《幼儿礼仪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对幼儿礼仪教育进行一些探索并力争在幼儿礼仪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方面取得一批研究成果,以促进幼儿礼仪教育和谐、全面发展。

三、研究的要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转变教师观念,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2、研究幼儿礼仪教育的适宜目标与内容,培养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途径、方法,提高教师组织礼仪教育教学活动能力。

3、培养幼儿遵循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建立礼仪课程管理体系(相关制度的确立),保证课题实施扎实有序、有效地开展。

2、幼儿园礼仪教育教学目标、内容适宜性研究。

3、组织幼儿礼仪教育教学活动指导策略研究。

4、日常生活中幼儿礼仪教育的指导策略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礼仪教育之前,每个班的教师发放调查表或利用家访、入园接待等机会调查幼儿的礼仪教育情况。

2、观察法:教师结合幼儿来园、离园、一日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游戏和户外活动的时间,有意识地观察幼儿的文明礼貌及行为习惯,及时记录,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策略。

3、榜样示范法:教师、幼儿家长成为幼儿礼仪教育的楷模,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4、游戏法: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利用创设的情景使幼儿身临其境,在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中懂得礼仪、学习礼仪,实践礼仪。

5、实践体验法: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公共场所中自觉地运用礼仪知识,在实践中学礼、知礼、懂礼、用礼。

此外,运用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辅之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全面整合原则:

我园礼仪课题研究与园本课程建设相结合,与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相结合;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保守礼仪教育精髓,又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研究效果。

2、生活性原则

充分体现“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发展;教育即生活,在发展中生活”的课程理念。强调生活中的养成教育,强调幼儿在礼仪文化氛围中,自然习得礼仪习惯,学习礼仪规范、提高礼仪素质。

3、尊重性原则

研究过程中,充分尊重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幼儿、每一个家庭的文化背景;尊重每一位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实践中的努力和发明。

4、实践性原则

第一、教育目标“小一点”

在为幼儿园的幼儿设计礼仪教育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小朋友的身心发展规律,确定合适的活动目标,切忌贪多(内容多)、贪深(幼儿理解困难的礼仪)

第二、教育内容“近一点”

活动的内容涉及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幼儿园、社会等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基本礼节,如教育主题活动:在幼儿园、在家里、在公园、在超市、在游乐场、在医院。

第三、养成习惯“实一点”

让幼儿从用好礼貌基本用语、用好体态用语等基本礼仪行为开始。

5、多元互动性原则

互动是课程实施、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战略。强调教师和家长一起营造文明和谐的礼仪文化氛围,在与幼儿一起生活中积极地影响幼儿,幼儿在与同伴、环境、成人良性互动中健康生长。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2月):包括课题申报、课题学习、做好课题前测、制定研究方案等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10年1月---2012年6月):组织幼儿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开展礼仪教育课题研讨活动,收集整理礼仪教育资料,构建礼仪园本课程。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对课题成果进行总结、评估、交流、表彰。

四、研究过程

(一)加强课题的领导,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1.加强领导,建立课题组织机构

我园成立了以园长为组长,教研副园长为副组长,各级骨干教师为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

2.广泛动员,加大课题宣传力度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进行了全面动员,在全园师生和家长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明确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形成共识。形成了幼儿园、家庭、社会为一体的文明礼仪教育网络,达到了教育的同步性、一致性和整体性。

(二)改善办园设施,创设协调的礼仪教育环境

近年来,我们在资金与人手异常困难的情况下,采用自己挤一点,向上级要一点,对供货商和工程队欠一点的做法,总投入40余万元对园舍进行整修和改造,并添置与更新设施设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积极改善办园条件,为课题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1)外部环境方面:教学楼重新刷新了墙面、更换了窗户、搭建了铁皮房,操场重新铺设地板砖等。

(2)设施设备方面:幼儿活动设施——添置了足够的桌面玩具、户外活动玩具、区域游戏材料;教学活动设施——添置了三台简易多媒体,三台电脑,两架钢琴。这些教学设施的改善,为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积极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努力让校园每一处都成为教育的场所,使每一堵墙都发挥潜在的教育作用,无声地、静态地传递着不同场合的文明礼仪知识,为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提供环境支撑。

(三)狠抓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礼仪教育水平

要实施科研兴园,更好地做好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必须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课题组成员加强培训,提高科研水平。因此,我园采取多种方式培训教师。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把握研究方向

在课题实施之前,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思想,如学习《校园礼仪》、《金正昆礼仪》、《好习惯、好性格》、《教师文明礼仪规范》、《幼儿文明礼仪规范》、《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希望通过学习,让理论来指导实践,融礼仪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使课题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确,理论依据更加充分。

2.加强外出培训学习,开拓教师视野

近年来,我园共组织教师二十多人次分别到广州、泉州、福州、厦门、武夷山等地学习、观摩,通过“走出去”开拓教师眼界,拓展课改思路。同时,为了提高外出学习的实效性,我园采取了外出教师回园反馈、上汇报课等形式向没有外出学习的教师进行二级培训,并组织全体教师根据反馈记录或看带回的VCD上模拟课,根据我园实际在本班开展尝试和研究。这样,使所有教师都能学习到外面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充分发挥了外出学习的实效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

3.倡导“文明礼仪,教师先行”

我们努力把“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养正品行,终身受益”的理念转化为教师自觉的行动,让教师树立职业的责任感、成就感。因此,文明礼仪教育,我们注重从园本培训做起,教师先行一步。

(1)倾听讲座,参与培训。

(2)观摩研讨,学习交流。

(四)注重引导实践,开展丰富的礼仪教育活动

1.重抓四项工作

(1)抓晨间接待工作。我们设立了“晨间礼仪岗”,每天早上由保安、值日教师和四位小朋友“站岗”,向来园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问好。

(2)抓情景教育。通过故事表演、儿歌表演、角色游戏、音乐游戏等使幼儿从情感上懂得礼仪行为的意义。

(3)抓区角活动的开展。通过娃娃家、建构区、益智区等区角活动培养了幼儿间的合作、谦让、协商的能力。

(4)抓一日生活环节教育。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处处渗透幼儿礼仪教育,并注重了随机教育。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1)比赛活动。如:唱礼仪歌曲、念礼仪儿歌、讲礼仪故事、经典诵读比赛等。

(2)评比活动。如:每周的文明宝宝评比活动,每月的文明宝宝和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每学期的文明教师、文明家长、文明幼儿等评比活动。

(3)国旗下礼仪活动。每周一的升期活动,除了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外,还对上周各班的文明之星进行表彰,披上授带,并鼓励全园幼儿向他们学习。

(4)节日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妇女节、劳动节、教师节、国庆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对幼儿进行了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集体的教育,激发幼儿爱的情感,学会关爱、孝敬和感恩。

(5)“学礼仪、知礼仪”家园互动活动。

①理念为先,开设讲座。

②组织交流,分享案例。

③网上沟通,发表见解。

(6)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在学习中反思和进步。

礼仪课题在我园的实施过程是充满尝试性和探索性的,每一位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有一种严谨的科研精神,课题组根据实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时间段分别组织班主任、配班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每周一下午班主任、每周二下午配班教师),就各年段子课题开展情况、礼仪教育在幼儿一日活动和各领域中的渗透情况、各班礼仪课程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研讨,每位教师详实记载教研组过程性研究活动情况,形成了全员参与教、科、研的良好发展态势,从而全面优化礼仪课堂教学结构、提升我园的礼仪教育水平。

教师每学期开展一次公开观摩的课题实验课,通过课前说课、组织教学、课后撰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等形式进行,课后听课教师每人发表意见和建议,学习各教师的亮点并对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措施,使教师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从中倡导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改进即效果”的教研理念,让教研真正走入我们的每一个领域,渗透到每一个活动,从而全面优化礼仪课堂教学结构、提升我园的礼仪教育水平。

此外,教师们还在幼儿园的飞信平台交流平时的反思和心得,大家相互学习,为自己支持的反思回帖或投票,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师参与的热情和激情。

五、研究成效

(一)构筑了幼儿礼仪教育的有效策略

1、创设礼仪教育环境,营造文明礼貌氛围

全方位的礼仪教育环境——首先我园创设了礼仪大型宣传版面,利用该版面向家长宣传礼仪教育方面的一些新观点,新内容,新动向。其次,是巧妙利用悬梁布置悬挂式的礼仪宣传环境;第三是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认知和审美特点,结合礼仪教育内容设计走廊礼仪环境,如:小班布置成了礼仪儿歌长廊,中班布置成了三字经故事长廊,大班布置成了弟子规长廊,三年来这些礼仪走廊宣传不断向孩子们宣传着礼仪方面的各种知识。

多层次的礼仪教育环境——从总体上来看我们的礼仪环境面向不同的人群,有面向家长的礼仪共享平台,有面向老师的教师礼仪版面,有面向全园孩子的礼仪宣传长廊,也有面向各班孩子的班级专题研究展示版面。

互动型的礼仪教育环境——在环境的创设中我们打破“环境布置”的旧观念,在环境的创设上注重了幼儿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比如:在小班门口创设了学做能干宝宝的操作区域,既激发了孩子动手的积极性,又无形中教育孩子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图书区张贴上文明阅读规则儿歌,既给孩子们创设了自由阅读的空间,又提示孩子们要学会爱惜图书,文明阅读。

2、构建礼仪教育目标体系,完善礼仪教育评价体系

礼仪教育目标体系涉及:生活礼仪、交往礼仪、学习礼仪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又细分为多个培养目标,每个目标中又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评价要求,这一目标体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对于幼儿礼仪教育的成果测试提供了依据,真正让礼仪教育的成果变得具象、客观。

小班以生活礼仪为主——引导幼儿学习用餐礼仪和仪容仪表礼仪,促使幼儿学会正确的用餐姿势,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内的干净与整洁;初步学会与别人共餐时的礼节。在仪容仪表礼仪上,学会用正确的姿势坐、立、走;能养成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卫生的习惯。

中班以交往礼仪为主——引导幼儿学会与同伴分享,并使用礼貌用语与人交往;不影响他人,会尊重和原谅别人;同伴间能互相帮助等。

大班以学习礼仪为主——引导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做到举手回答问题、认真倾听,服从活动规则;在活动室内做到三轻;能尊重长辈,懂得孝敬和感恩;学会商量,能尊重别人的意见,有爱心等。

3、开设园本礼仪课程,实施礼仪教育于孩子

每周各班开展礼仪课程,在课题研究中各班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级礼仪课题研究计划,小、中、大班课题研究各有侧重。

各班通过每周的礼仪教学活动或礼仪游戏活动对孩子们实施礼仪方面的教学,在三年的课题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已经通过自己的积累和实践收集整理了近100篇礼仪方面的教学案例,并汇编形成了一套幼儿园的礼仪园本教材,正是这些礼仪教学活动的实施,才使得我们的孩子掌握了礼仪方面的各种知识。

除此之外,我园的园本课程中也专门增设了《三字经》和《弟子规》教学内容,孩子们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能够更好地接触中国的传统礼仪教育的精髓。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把所学的内容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很好地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美德。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内化幼儿礼仪品质

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孩子们把所学的礼仪知识真正外显出来的必要途径,为了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会礼仪行为的意义,内化礼仪品质,我们经常安排孩子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2011年12月份我园举办了“文明你我他亲子摄影大赛”活动。家长们带领孩子一起捕捉了生活中各种文明行为的镜头,通过照片的记录,把瞬间的行动转化成形象的教育;2012年3月份,组织部分幼儿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孩子们表演了自己精心排练的文艺节目,与老人交流谈心,不仅让老人们感受到温暖,同时也让小朋友从小懂得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家园共育同步进行,拓展礼仪教育空间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行为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因此家长自身的品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班通过家园礼仪教育专刊、家长会、安康家园、飞信交流等方式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礼仪教育观,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同步,并开展“文明小天使”“文明家长”的评比,家园合作,形成一种文明礼仪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真正成为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幼儿。

(二)形成了富具特色的园本教材

通过课题研究,我园教师、家长、幼儿的文明礼仪素养都得到了提高,同时也积累了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

1.汇编的成果集:根据课题每阶段的实施情况汇编了3本阶段成果集和结题汇报成果展1本;根据各年龄段子课题开展情况汇编了6本园本礼仪教材;选取了12个课题实验活动制作成光盘。

2.形成的文本资料:《礼仪教育手册》(教师篇和幼儿篇各一册);“教研园地”刊物;《幼儿礼仪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教师、幼儿文明礼仪规范》;《幼儿礼仪教育课题实施方案》;《幼儿礼仪活动实施方案》、《文明礼仪之星评比方案》、《经典诵读方案》等。

(三)提升了幼儿的礼仪素养

在本课题开展活动前后,我们对大中小班幼儿分别对他们的生活礼仪、交往礼仪、学习礼仪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对比

前测

后测

生活卫生习惯方面

好51%

好87%

﹢36%

文明礼貌习惯

会34%

会85%

﹢51%

与人交往方面

经常43%

经常81%

﹢38%

乐于助人方面

经常19%

经常73%

﹢54%

家长对孩子的礼仪教育的意识

特别重要98%

特别重要100%

﹢2%

家长对孩子文明礼仪教育

经常教育59%

经常教育82%

﹢23%

种种事实表明,我们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开展礼仪教育专题研究,通过有针对性地对全园幼儿进行生活礼仪、学习礼仪、交往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教育,让幼儿从小养成遵循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极大提升了幼儿的礼仪素养,纠正了幼儿的不良行为,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尤其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获奖方面:

(1)我园部分幼儿在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绚丽年华2009全国美术教育成果展”活动中,有黄建斌、黄静怡、林燕等多位幼儿的作品获“二等奖”;邱奇亮、张羽等幼儿的作品获“三等奖”。邱婉苓、赖思婷参加“全国少儿书画作品展”均获金奖。

(2)在我县举办的“全县幼儿绘画作品比赛”活动中,四十余幅作品分别获奖,其中李心研、游子毅、游子宁等幼儿的作品获“一等奖”;何心怡、林敏、张羽等幼儿的作品获“二等奖”;郭浩、蓝颖、张晓丽等幼儿的作品获“三等奖”。

(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获奖情况:2010年来,我园教师中有二十多人次分别获得各级荣誉称号,其中,陈英获“福建省骨干教师”称号,蓝春玉评为“上杭县先进工作者”,温浏英、曹凤招、王惠英等7人次评为“临江镇优秀教师”,陈爱秀、邱金兰、郭燕等8人次评为“中心校优秀教师”。

在县级组织的各项比赛活动中,我园李霞英、郭燕两位老师参加幼儿教师教玩具制作比赛分别获一、二等奖,郭燕、曹凤招两位老师参加幼儿教师技能比赛均获一等奖;

在中心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我园陈英、吴晓春两位老师参加“走进新课程岗位练兵”活动获“综合奖”,郭燕老师获“单项奖”,蓝春玉、邱金兰两位老师获“指导教师奖”;在参加“人人争当师德标兵,创建文明和谐校园”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活动中,我园郭燕、曹凤招两位老师均获一等奖。

在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绚丽年华全国美术教育成果展”评比活动中,我园蓝春玉老师指导的《机器人》、《你高我更高》分别获二、三等奖,陈爱秀老师指导的《毛毛虫一家》获三等奖,邱金兰老师指导的《我和你》、《吃蛋糕》均获二等奖。

2、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其中CN级论文6篇):蓝春玉园长的《加强“五心”教育,培养幼儿良好品德》收入《中国教育教研学会》汇编并获一等奖,《浅谈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收入《福建教育研究》汇编,;温浏英老师撰写的《幼儿礼仪教育之我见》、《运用多种方式创设语言教学情境》发表在北京CN级刊物《名校》杂志2012年第七、八期,分别获一等奖;陈英老师的《让幼儿学会感恩》、《谈2~3岁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收入《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汇编。

3.幼儿园荣誉:2009年11月顺利通过“省标准幼儿园”复评、换牌评估验收,同时被评为上杭县第十届“文明学校”,今年4月再次评为上杭县第十一届“文明学校”,2012年6月组织幼儿参加“上杭县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书画摄影展”获“优秀组织奖”;2011年4月评为“县绿化美化先进单位”。

六、问题思考

因幼儿园经费紧缺,近几年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较少,导致参与研究人员的理论功底还比较肤浅,一些做法和经验缺乏先进理论的引领;幼儿性格波动大,可变性快,加上社会环境对幼儿影响的不可控性,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复性较大。如何增强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应是教师们下一步探索的重点。

总之,课题实施三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全体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我园《幼儿礼仪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亮点(功能)可归纳为八个字:导控、激励、诊断、改进。今后我们将遵循“实践-反思-研究-实践”之路,努力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改进、充实和丰富幼儿礼仪教育,积极探索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为提高幼儿的礼仪教育水平、促进幼教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郑红责编)

下载《长兴县中小学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结题报告第一稿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兴县中小学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结题报告第一稿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