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文化岗位思考力测评
企业文化岗位思考力测评
岗位思考力是一个人为完成本职工作和承担岗位职责应该具有的对工作的分析、判断、规划和思考的能力。不可想象,一个对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以及岗位专业知识缺乏基本的分析、判断、思考和规划能力的人,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发挥出很强的行动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岗位思考力是打造岗位执行力的基本前提。
从事不同工作岗位的人需要具备不同的知识结构,从而使他具有不同的岗位思考力特征。生产线上的操作工和营销部门的业务员其岗位思考力水平和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管理人员和经营人员其岗位思考力有着明显的差别。本次岗位思考力测评的主要对象是企业文化工作者,也适合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的其它人员,例如: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工会负责人、政工人员、部门经理、人力资源负责人等等。本次企业文化岗位思考力测评的主要目的是:
一、测评企业文化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其具备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够满足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岗位的需要。并对测评对象在知识结构上可能存在的不足提供改进建议;
二、针对测评对象的思维深度、思想高度、思维广度、思维速度等思考力水平进行系统分析,分析其思维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对象化特征,并针对如何提升和培育岗位思考力水平提供诊断建议;
三、文化是创造力的对象化,创造力是思考力的对象化——通过对测评对象的思维一体化水平进行分析,对他个人具备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质是否能够适应企业文化岗位的工作需要做出诊断,进而对如何通过改善思维方式、提高岗位行动力和岗位创造力提供诊断建议。如果您是一名企业文化工作者,或者您的工作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那么,请将以下选题复制下来,认真回答后发到文化诊断学邮箱。我们将运用文化诊断学方法对您的知识结构、思考力水平、思维方式做出分析和诊断,并为您提供诊断建议。
请对以下试题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仅选择一个您认为最合理的答案),并对您的选择理由做必要的说明:
企业文化是什么?(请选择√)
(1)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文化环境、产品品牌和经营战略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选择理由和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的特定实现方式。()
选择理由和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物质文化、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形象和产品文化构成的文化体系,并形成了由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构成的多层次结构体系。()
选择理由和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企业文化是企业理念体系、企业行为体系、企业形象识别体系构成的一套文化执行体系。()
选择理由和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个人认为很难对企业文化做出科学定义。()
理由和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化即修养,企业文化就是员工的品格修养。
理由和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企业文化为什么?(请选择√)
(1)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只有员工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通过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生命力,也只有员工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的影响客户和社会,因此需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树立企业形象,塑造企业文化品牌,规范员工日常行为,因此企业需要进行文化建设。()
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企业的文化创造力,需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企业文化建设很少的投入可以产生很高的回报,企业文化能够更好的促使企业创造利润,因此需要从事企业文化建设。()
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不清楚为什么要从事企业文化建设,但企业文化建设在当前很流行,所以觉得企业应该进行文化建设。()
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企业文化做什么?(请选择√)
(1)设计企业MI、BI、VI等,策划相关的文化活动,并有计划的加以实施。()选择理由和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着企业战略规划,对员工在具体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组织(执行)有效性做系统的分析和诊断,并提供改进建议,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员工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而把员工导入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积淀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选择理由和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借鉴成功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对他们的成功模式和先进理念加以复制,并在本企业推广。()
选择理由和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首先培养员工核心价值观念,然后通过核心价值观念主导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形成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
选择理由和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个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很重要,但具体实施不知道如何进行。()
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企业文化怎么做?(请回答)
问:如果把企业文化建设分为若干步骤,您认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应该作做什么,在方法和技巧上,您认为具体如何实施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根据您个人体会,您认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难点问题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您认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经营有什么差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对您自己当前的工作做简单的岗位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什么是岗位思考力
什么是岗位思考力?——选自曹政钧《2010:企业文化纵横谈》
问:企业文化如果脱离了员工文化,后果会怎样?
曹政钧:企业是由员工组成的集合体,企业文化建设如果只有抽象的价值理念,没有员工文化建设,那么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残缺的。诸如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落地难”、“ 形式主义”、“ 两张皮”等不良现象,都与企业文化建设脱离员工文化有很大关系。现在,很多企业在讲竞争力、创造力、思考力、执行力,这些都应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针对员工的文化建设,这些竞争力、创造力、执行力、思考力怎么提高呢?
问:企业文化和员工文化有区别吗?
曹政钧: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文化主要是立足于整个企业的理念体系、规范体系、形象体系,具有一定的宏观特征;员工文化是立足于岗位需要,重点培育员工的文化素养和岗位技能——也就是岗位思考力和岗位执行力,因此具有一定的微观特征。这种微观和宏观又需要通过企业的凝聚力将他们有机统一起来,由此形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完整性。
问:思维方式对企业文化建设很重要吗?
曹政钧:信息正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信息社会到处充满着机遇和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也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一个人思维方式不合理,即使是机遇也会遭到挑剔和排斥——如同营养丰富的蔬菜,因为不合乎口味而拒绝进食。思维方式合理了,失败也会练达您的成熟,险阻也会锻炼您的坚强,如同五谷杂粮,对善于消化的人来说更能够强身健体。
今天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任何人都有独立思考的权利,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完善的思维方式。因此,建立企业和员工科学的思维方式是21世纪企业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
问:那么,如何建立企业和员工科学的思维方式呢? 曹政钧:我在《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中曾经指出:一个人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程度,决定了他对事物认知的科学程度;一个人思维方式上的完善性程度,决定了他对事物把握的合理程度。其中,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是由思维速度、思维广度、思想高度、思维深度组成的。思维方式的完善性是由科学思维水平、价值思维水平、应变思维水平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这些都是建立科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转换为如下公式加以理解:
思考力水平=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程度+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 思考力体系完整性=思维深度+思想高度+思维广度+思维速度; 思维方式完善性=科学思维水平+价值思维水平+应变思维水平; 在这里,“=”并不是完全数学意义上的定量相等,而是结构关系式中的“合成”关系,是定性意义上的;“+”也不是完全数学意义上的相加,而是定性意义上的统一,属于结构关系式中的“合力”概念。以上的三个公式从抽象的意义上确定了思考力的构成体系,然而,每一个人的思考力水平是不一样的,也是具体的,这就是我在思考力测评中强调的思考力权重,也叫思考力个性。当我们把思考力的抽象体系与企业和员工的思考力个性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建立员工(岗位)完整的思考力体系:
岗位知识量+时空扫描程度=员工思维深度 岗位知识量+合理性分析程度=员工思想高度
员工思维深度+员工思想高度+时空制衡分析程度=员工思维广度 员工知识量+员工思维方式=员工思维速度 其中:
岗位知识量=行业知识+企业知识+岗位专业知识
员工思维方式=员工科学思维水平+价值思维水平+应变思维水平以上内容构成了科学思维的基本内容,其中,拓展思维深度的关键是熟练运用时空扫描;提升思想高度的关键是熟练运用价值思维方**中的合理性分析;延伸思维广度的关键是熟练运用制衡分析;增加思维速度的关键是掌握一些分析上的技巧(例如文化诊断学的“十字口诀”)。关于时空扫描、合理性分析、制衡分析等具体方法,《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中有具体的阐述。在此不做重复介绍。有的岗位强调对思考力的培育,比如策划人员;有的岗位特别需要对执行力的培育,比如管理人员;有的岗位特别强调对应变思维的培育,比如营销人员。员工文化建设一定要与岗位需要结合起来,员工文化只有与岗位需要和岗位特征结合在一起,员工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才能纳入企业的创造力体系。有鉴于此,我们把文化诊断学运用于企业经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以建立企业创造力体系和提高员工文化素质为根本,致力于提升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岗位思考力水平,并通过他们的带领作用,提高整个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水平。
本着培养和提高岗位思考力的目的,文化诊断学正在举办一系列关于岗位思考力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当然,为了使学习和训练更具有针对性,我们首先需要对参与者进行必要的岗位思考力测评,然后根据测评结果,有针对性的提供改善岗位思考力的学习方法和建议。具体内容请阅读并参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岗位思考力测评》。
问:什么是岗位思考力,岗位思考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曹政钧:今天,全球性的竞争已经把我们推向创新型社会和市场细分的时代,无论是竞争、创新、还是市场细分,都离不开思考力的提升。对于管理而言,如果有压力就会产生相应的工作动力,但是,要使这种工作动力达到必要的执行效果,必须提高岗位思考力。因此岗位思考力与岗位执行力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所谓岗位思考力,指的是一个人为完成本职工作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岗位竞争所需要的思维深度、思想高度、思维广度和思维速度。在物理学上,力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其实,思考力也离不开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首先,思考力的大小取决于思考者的知识和掌握的相关信息量。如果没有必要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产生相关的思考活动,因此,一个人知识和信息的丰富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思考活动。
(2)其次,思考力的方向取决于思考的价值目标,以及围绕着思考目标形成的思路。思考者有了方向和思路,思考才能集中精力,形成思考的统一性和方向的一致性,从而产生思考力。如果思考没有目标和方向,思考就会精力分散、思维紊乱,从而也就不能产生我们所需要的那种思考力。(3)作用点也叫着力点、“爆破点”,必须把思考集中在特定的思考对象上,并且集中在其中的关键点之上,这样的思考活动就会势如破竹,拨云见日。如果找不准思考的着力点,就会出现胡思乱想、东一榔头西一棒,思考就会停留在事物表面浮光掠影,无法深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从思考力结构的完整性上,离不开以上三个最基本要素,否则,思考就不能形成力的结构,从而也就无法产生创造性的成果。假如一个人的知识和信息量与自己的工作需要相关度越大;思考方向与本职工作的目标结合越密切;思考活动对具体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把握越准确,这时就能够形成和提升一个人的岗位思考力。反之,如果一个人很有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与自己的本职工作无关;或者思考活动活动与自己的岗位目标没有联系;或者思考活动不能把握工作关系中的关键环节,那么,尽管他善于思考也无法产生很强的岗位思考力。也许,这样的人可以对很多事情夸夸其谈,但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很难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从思维方式的完善性上,没有思考活动就没有思考力,思考力是在思考活动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当一个人思考如何完成工作任务以及如何处理好各种工作关系的时候,就在岗位思考力的意义上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这种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实质上也是岗位思考力水平的综合反映。具体说来,它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体现的:(1)目标合理性程度;(2)方法可行性程度;(3)组织有效性程度;(4)资源配置科学程度。如果目标不合理,就很难产生可行性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可行,就不可能构建有效的组织方式和执行体系;如果组织方式不合理,就很难科学资源配置;如果资源配置不科学,就达不到良好的执行效果„„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组织有效性、资源配置科学性,这些内容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构成了运作上的一体化关系。思维是存在的反映,思维对这种一体化关系的把握程度,就是文化诊断学所说的思维一体化水平。思维一体化是对各种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从中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岗位思考力水平。
问:企业文化建设最关键的是什么?
曹政钧:一个企业要经营、要发展、要创造,需要多种力量的合力推进,这些力量包括约束力、激烈力、竞争力、发展力、导向力、决策力、凝聚力、执行力、思考力、理解力、创造力、领导力、生产力、营销力、物力、财力、人力„„等等等等。这些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企业成为一个“力”的集合体。尽管这个集合体非常复杂,我们认为,只要抓住了企业的思考力、执行力、凝聚力,就抓住了这些力量的关键。这三种力量在企业创造活动的对象化过程中会派生出一系列的力量,合力推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而言,思考力是前提,执行力是根本,凝集力是关键。
问:关于企业文化建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问您如何看待当前的企业文化建设?
曹政钧: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现在非常多,做法也各有特色。其实我在关于真理的结构理论中已经阐述过这个问题。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价值标准不一样,对事物的定义偏重也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的说谁就是完全正确的,谁就是完全错误的。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不同做法,各有优点和缺点,没有十全十美的做法,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信息社会企业需要有一种驾驭文化的能力,关键在于企业有没有对文化的借鉴和批判能力。所以,我提出了文化诊断学,并开展了关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岗位思考力的测评活动。
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方式上都是以应试教育和知识灌输为主,不太重视对思考力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模式容易造成人们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上缺乏职场竞争能力,导致执行力的欠缺。进行岗位思考力测评能够帮助人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一个人的职场竞争能力,并能够将这种职场竞争力转化为工作执行力。基于这个原因,岗位思考力测评对其它工作人员也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参与者只要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岗位思考力测评》表答好之后发到文化诊断学邮箱。收到答题后,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对参与者的思考力水平和思维特征做出诊断,然后根据测评结果,有针对性的提供改善岗位思考力的学习方法和建议。
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提高员工的岗位思考力水平,其次通过建立岗位诚信行为体系,将岗位思考力与岗位执行力有机结合起来,在二者的相互转化和彼此反馈中提高员工的岗位竞争力,然后通过创造力整合机制打造企业凝集力,形成企业文化。所以,我们的做法与别人不太一样。如果您要我给企业文化下一个定义,我曾经说过: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的特定实现方式。这个定义比较适合处于市场竞争中的大、中型企业,对于一些垄断经营的国营企业,这个定义不一定合适。至于您刚才问道,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以及我们文化诊断学在执行过程中与它们的差别,如果初略的做一个分类,除了文化诊断学的运作方法之外,还可以区分出这样四种基本模式:
(1)以导入CIS为着力点的企业文化运作模式。
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大多数企业都喜欢以导入CIS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首先由理念体系出发,然后到规范体系,再形成一套形象识别系统,并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加以渲染和推广。这种企业文化建设模式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行,有比较固定的模板可以套用,不需要太专业的人员和太专业的知识就可以实施,这种文化模式有利于企业形象宣传和形象识别。缺点是: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深入程度不够,表面化、形式化;企业文化与员工心里契合程度不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程度不高,从主观出发,好大喜功的现象比较明显,通常会导致企业资源浪费和形式主义,出现企业文化建设的千般一律和“两张皮”现象,也容易造成员工的反感。
(2)以目标任务为着力点的企业文化运作模式。
完成任务高于一切,围绕着完成任务展开一系列的文化激励和奖惩措施,只强调目的和结果,不关心手段和过程。这种企业文化建设模式的优点是:比较注重实效,短期成效比较明显,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员工参与的积极性程度比较高。缺点是:企业缺乏核心价值观念和长远规划,企业发展缺乏持续性和统一性,短期行为明显;割裂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甚至会出现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反文化”现象。
(3)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着力点的企业文化运作模式。
企业出现了什么问题就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企业文化是隶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实用性工具。通常,企业老板就是本企业的文化创立者和导师,不需要设立专门的企业文化建设机构,不需要专业的企业文化工作者,也不需要在文化建设上有大的财力投入,比较适合小型企业。缺点是: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老板的文化素质对企业的影响非常大,企业文化没有从老板文化的录属关系中独立出来,没有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功能和价值,企业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老板文化”的影响,企业的发展受制于老板的文化素质。
(4)以弘扬企业价值观念为着力点的企业文化运作模式 通过提炼企业价值观念,要求员工接受这种价值观念,从而使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适合企业需要的那种改变。这种企业文化建设模式的优点是:企业价值观念决定和支配着企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果能够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念,那么就能够使一个人得到最彻底的改变,因此这种企业文化能够深入企业和员工的灵魂。缺点是:价值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文化积淀过程,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够形成和改变的。这种企业文化运作模式由于在操作方法上急功近利,没有从文化创造力的本质要求上达到企业价值观念与员工价值观念的有机统一。通常,企业倡导的核心价值与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不统一,难以产生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的心里契合。
问:那么,您是如何展开企业文化建设的呢?
曹政钧:当前,市场竞争具有普遍性。竞争迫使企业需要获得精神上的优势,并需要将这种精神优势转化为物质优势。这个获取精神优势和转化物质优势的过程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其中创造力、竞争力、发展力是绝大多数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基本需要。我认为,企业的竞争力、创造力、发展力来自对员工竞争力、创造力和发展力的整合。也就是说,如果员工缺乏竞争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那么企业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提高员工的能力,进而在此基础上整合为企业的创造力体系,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基,所以,我认为员工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其中,岗位思考力构成员工文化的重要内容。
当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果片面强调员工思考力水平,有可能造成这样两个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一、员工个人思考力水平破坏了团队凝聚力,产生个人主义和自由散漫思想;
二、如果目标不一致,往往存在这种情况,员工的能力越大,对团队精神的破坏性也可能越大。因此,必须建立员工(岗位)诚信行为体系并驾驭员工(岗位)思考力体系。如果说员工思考力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那么员工诚信行为体系建设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以员工岗位知识为基础,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应用文化诊断学的三个思维工具提高员工的岗位思考力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员工诚信行为体系,赋予个人和团队信心、恒心、决心等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促使员工的思考力转化为执行力进而整合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此,我们把企业文化建设确定为一个持续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将在这个持续发展过程中依次确定为三个基本着力点:
(一)文化提升:结合岗位特征,建立员工岗位思考力体系,应用文化诊断学的三个思维工具,将员工的岗位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
(二)文化转化:构建员工岗位诚信行为体系,将员工思考力转化为岗位执行力、岗位创造力、岗位竞争力;
(三)文化整合:将岗位思考力和岗位执行力纳入企业创造力体系,形成企业的凝聚力。
问:我最近收集了一些关于评论您的文章,有很多人认为您的文化诊断学和企业文化建设很复杂,对此,不知您是如何理解的?
曹政钧:企业发展的道路有多长,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就应该有多长,如果想三下五除二就把企业文化建设好了,有这种急功近利的急躁态度必定会导致文化建设的浮躁。其实,简单现象中蕴藏着复杂的道理,复杂的道理也往往可以采用简单的形式。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利于启发人们的思考。当然,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必须要有将复杂道理简单化的能力。关于这些,我在《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中提出过“文化建设三部曲”的说明:
第一部:理论化 把看似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穷尽心智,使思考在深度、高度和广度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有利于行动,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有利于思考。通过理论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其目的是便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使复杂的事情变得更加简单。当然,这是针对企业中、高级经营和管理人员的,不是针对普通工人的。
第二部:技术化 通过着力点,根据现实的相对性条件,把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将复杂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化、简单化、条理化、流程化、标准化。
第三部:艺术化 将技术标准与主体的个性特征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环境下的相对性条件,达到主客体关系的统一,创造出工作和生活关系的和谐美。
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做思考力训练的时候,确实是把一些简单现象在理论上复杂化了,目的是启发他们的思考。当然,为了避免由于复杂化带来的阅读困难,我们有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学习辅导。事实上,很多问题看起来很复杂,只要把它进行分解,复杂的东西就变得简单了。初次接触文化诊断学,由于很多概念很陌生,因此产生了复杂感。不过到了执行阶段,我们有一种整合方法,能够将复杂现象简单化,从而追求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状态。
有一点,我必须再三强调,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思考力要求,难易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一个企划人员和一个基层操作工人,在岗位思考力水平上怎么能处在一个层次呢?我的关于企业文化的理论文章阅读对象主要是针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和企业文化工作者,不是写给普通基层职工阅读的。当然,我同时也在做一些解释性和普及性的工作„„
第三篇:岗位测评
岗位评估的目的
岗位评估是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衡量标准,对岗位的工作任务、繁简难易程度、责任大小、所需资格条件、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评比与估计,得出不同岗位在组织中的价值大小顺序。它是薪酬设计决策的关键环节,通过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评估出企业中各个工作岗位的相对价值,再参考外部人力资源市场薪资水平和公司收入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相对合理地确定员工的薪酬结构和水平。
岗位评估的方法
常用的岗位评估方法有排序法、分类法、岗位参照法、因素比较法和评分法等。其中分类法、排序法属于定性评估,一般称为“非分析法”,它们不把工作岗位划分成要素来分析,不必对岗位进行量化测量,因而主观性强;岗位参照法、评分法和因素比较法属于定量评估,一般称为“分析法”,分析法是岗位内各要素之间的比较,并对岗位进行量化测量,因而客观性强。
岗位参照法,就是用已有工资等级的标准岗位来对其它岗位进行评估。首先确定标准岗位,然后根据标准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等信息,将其它岗位分别归类,通过每个岗位与标准岗位的工作差异对比,对岗位的价值进行调整和评价,最终确定岗位价值。适合于中小型的,结构相对简单的企业。
分类法与岗位参照法有些相似,但是它没有可进行参照的标准岗位。它是将企业的所有岗位根据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任职资格的方面的不同要求,将分不同的类别,一般可分为管理工作类、生产工作类、事务工作类、技术工作类及营销工作类等。然后给每一类确定一个岗位价值的范围,并且对同一类的岗位进行排列,从而确定每个岗位不同的岗位价值。适合于小型的,结构简单的企业。
排序法是通过对所有岗位根据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任职资格等不同层次的要求按高低次序进行排序的岗位评估方法,比较科学的岗位排序法是双岗位对比排序法。适用于生产单
一、岗位较少的中小企业。
因素比较法不须关心具体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而是将所有的岗位的内容抽象若干个要素。根据每个岗位对这些要素的要求不同,而得出岗位价值。比较科学的做法是将岗位内容抽象成下述五种因素:智力、技能、体力|责任及工作条件。评估小组首先将各因素区分成多个不同的等级,然后在根据岗位的内容将不同因素的不同的等级对应起来,等级数值的总合就为该岗位的岗位价值。适合于特殊岗位多的企业。
评分法(因素评分法、要素计点法)是指通过对每个岗位用计量的方式进行评判,最终得出岗位价值的方法。适用于生产过程复杂,岗位类别、数目多的大中型企业。国内外很多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使用的岗位评估方法都是评分法,例如海氏系统评估法,将所有职位所包含的付酬因素抽象为三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因素,即智能水平、解决问题能力和风险责任,通过三套评价量表,最后将所得分值加以综合,算出
各个工作职位的相对价值。
岗位评估的步骤
以评分法为例,岗位评估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
确定岗位。梳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确定参加评价的岗位。
撰写职务说明书。通过工作分析,完成职务说明书的撰写,确定每个岗位的职责、任务、权限、协
作关系任职资格和工作环境等基本内容。
选择岗位评估方法和工具。结合客户的实际,根据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选择最适合的一种。
确定评价因素权重和定义。根据公司业务的实际情况确定岗位相关的因素,一般可以分为岗位的责任因素、需要的知识技能因素、岗位性质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等,每个主因素又可划分若干子因素。确定每个子因素权重及不同得分档次详细的定义描述。
确定专家组成员。专家组成员的素质及总体构成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岗位评估工作的质量。专家组无论来自公司内部或外部,都必须对公司业务、内部管理和岗位有深入的了解,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并具有
一定的影响力,以保证岗位评估结果的权威性。
选择标杆岗位。标杆岗位应当从业务板块、职能板块和层次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而建立一个
衡量其它一般岗位相对价值的参照系。
第二,培训阶段
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岗位评估的效率、确保岗位评估的效果。
对专家组进行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思想的培训,使其对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针对岗位评估本身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岗位评估的目的、方法、工具、流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评
估的结果与薪资结构的关系等。
标杆岗位试打分。专家组对照职务说明书,对标杆岗位的不同因素分别进行打分。因素得分乘以权重之后加总,可以得到岗位的总分。打分过程中如果出现某岗位的某因素的得分离差过大,则说明大家对该岗位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为了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需要重新打分。标杆岗位的打分结束后,专家组要对“标杆岗位”的得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投票选出若干大家公认结果不合理的,并重新进行评价。
大多数专家一致认为标杆岗位的得分能够符合公司的价值取向后就可以进入正式评价。
第三,评价阶段
在取得标杆岗位分值表后,对照职务说明书并以标杆岗位的得分为标准,专家组对其余岗位进行打
分,期间要同步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
第四,总结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对岗位评估得分进行排序和整理,得出各个岗位的相对价值得分,以便进行综合分析。
至此,整个岗位评估结束。
注意事项
在进行岗位评估工作时,有以下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1、工作分析是岗位评估的基础,职务说明书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合理性以及专家组的理解
程度,决定了岗位评估的结果;
2、企业高层管理者对岗位评估的重视程度和资源的投入直接影响岗位评估能否成功;
3、专家组的人选结构至关重要,影响到岗位评估结果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4、岗位评估针对的是岗位而不是人,不应受岗位任职人员因素的干扰;
5、强调专家们对评价表的因素定义和权重的理解。专家只有对各评价因素的含义和评分分级的标准透彻理解,才能保证针对不同的岗位采用一致的评价标准;
6、岗位评估结果应当适时调整。当公司感觉到内部薪酬分配失衡时,或是经过一段时期的迅速发展及新工作产生以后,或是在经历了大范围的工作职能重组之后,或是在岗位职责发生较大面积调整时,就应该进行岗位评估。同时,公司应注意修改过时的评价机制。
具体案例:联想集团的岗位评估
联想集团在业务发展的初期,其工资福利计划考虑比较多的是个体和偶然因素。由于实行大事业部制的管理体制,奖励权力完全由各部负责,逐渐形成各自的工薪体系。整个集团并没有一套公正、科学、合理的工薪管理方法,一些大事业部在给员工定薪上存在随意现象,有的主管看某人顺眼,就可能给他薪
水定得高一些。
随着公司管理越来越正规化,经营发展越来越稳定,企业需要强调集中管理,在人员调动、干部轮岗乃至建立内部的人才市场等方面都需要统一的薪酬标准。从深层次讲,薪酬体系代表着公司核心价值观反映,代表作为统一企业文化的形象,因此联想今年开始实施了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改革项目——全集团
统一薪酬福利制度。
通过此次统一薪酬,一是要形成统一的、合理的结构,二是确定一个统一的定薪方法,三是确定统一的调薪原则。由于统一工薪是一件长期的带有阶段性的工作,根据CRG公司的人力资源三P理论(职位工资、个人技能工资、业绩工资),联想实施统一薪酬福利制度的第一步工作是通过进行岗位评估确定员工的职位工资。在员工收入的工资、年终奖励、员工持股和福利这四大块中,最首要的是确定职位工资。
职位工资的主要的定薪方法是进行岗位评估(量化评估),采取量化评估的好处是能够向员工解释清楚,达到公平、公开的目的,以后员工的工资可以公开化。岗位评估可以实现高要求、高收入,低要求、低收入。为此,联想曾跟许多咨询公司联系,最终选择了CRG公司的国际职业评估体系作为评估岗位的基本工具。具体讲,CRG岗位评估方法是一个量化的评估方法,它从3个方面、7个要素、16个纬度来综合评价一个职位价值的大小,最后用总分数幅度,制定出职位级别。3个方面是职责规模、职责范围和工作复杂程度,7个要素是对企业的影响、管理监督、责任范围、沟通技巧、任职资格、解决问题难度
和环境条件。
由于联想的岗位比较多,如果全方位进行岗位评估,由于评估人对评估方法把握尺度不同,并且各单位绩效考核进度不一样,都可能使评估工作出现大的偏差。因此,只能采用典型岗位典型评估的方法,由联想薪酬领导小组与各大事业部评出该部的典型岗位,其他岗位比照典型岗位进行评估。典型岗位设置有三个原则:够用(过密就不能起到框定的作用)、适用(上岗人员跟岗位要求基本一致)、好用(岗位可以有横向可比性)。联想最后选出100多个典型岗位进行评估,全部由一个领导小组跟各事业部进行
评估,保证了评估的公平性。
岗位评出以后,能使一个群体的每个人都了解各自的岗位和工作职责。比如,研发人员与行政经理这两个跨度很大的岗位,两个岗位谁的工资高,谁的工资低,没有岗位评估是说不清楚的。岗位量化评估就很容易建成一个可比关系,都是用7个因素评估,比较各自的优势项目,把各自的评分相加,谁的分高谁的工资就高。人们会明白在哪些方面行政经理比研发人员高,高多少,哪些方面研发人员比行政经理高,高多少,最后两者差多少,会有一个相对公平。在因素权重设置过程中,联想会根据市场情况与CGR公司对各因素设置的分数进行调整,有些因素的设置跟企业文化管理理念有关,公司看重什么因素,该因素的所占的比例就会重一些。
评价:联想结合自身的实际,选择适合的岗位评估方法和工具,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评估专家组,并通过有组织、有选择、分阶段的活动开展成功地完成了岗位评估,为确定职位工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迈出了统一薪酬福利制度坚实的第一步。
第四篇:企业文化测评工具
企业文化测评工具
企业文化测评是为建设企业文化,总的来说企业文化测评包括企业文化诊断以及应用两大功能。企业文化测评需求包括组织氛围、员工满意度、企业文化现状、员工价值观取向不同维度。
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
衡量组织文化最有效、最实用的模型之一是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IMD)的著名教授丹尼尔.丹尼森(Daniel Denison)创建的“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是在对大量的公司研究后,总结出组织文化的四个特征:适应性、使命、参与性和一致性。
参与性(involvement):涉及员工的工作能力、主人翁精神(ownership)和责任感的培养。公司在这一文化特征上的得分,反映了公司对培养员工、与员工进行沟通,以及使员工参与并承担工作的重视程度。
一致性(consistency):用以衡量公司是否拥有一个强大且富有凝聚力的内部文化。
适应性(adaptability):主要是指公司对外部环境(包括客户和市场)中的各种信号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使命(mission):用于判断公司是一味注重眼前利益,还是着眼于制定系统的战略行动计划。
上述四个特征中,每个又各有三个维度,12个维度分别相应地对市场份额和销售额的增长、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资产收益率、投资回报率和销售回报率等业绩指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组织气氛测评
组织气氛测评通过问卷来使人们了解组织气氛或工作环境以及组织气氛是如何产生又是怎样对人们的工作产生影响。
1、组织气氛的涵义、测量与对企业的意义:组织气氛不是员工满意度,也不是盖洛普公司著名的Q12测量方法。它们之间的异同在哪里?组织气氛决定企业70%的绩效,组织气氛测量的方法与时间以及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2、组织气氛的维度:包括进取性、责任性、明确性、灵活性、奖励性、凝聚性等六个维度。
3、组织气氛建设的方法:
1)进取性:建立进取的文化,追求卓越的精神与导向
2)责任性:建立自主性的工作流程,鼓励承担责任,适度的风险容忍机制
3)明确性:建立企业愿景、方向与目标,明确组织对岗位的目标与期望
4)灵活性:建立官僚最小化的流程,鼓励创新
5)奖励性:建立绩效导向,加强认可与表扬,赏罚分明,令行禁止
6)凝聚性:通过团队活动、工作环境、人际互助关系等树立合作与奉献精神,通过营造外部竞争与庆贺胜利等方式营造团队自豪感。
4、组织气氛的测度与诊断辅导:包括问卷测度与分析、诊断与建议、跟踪改进
员工满意度测评
员工满意度调查(Employees Satisfaction Survey)是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它通常以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员工对企业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员工满意度调查主要功能有:
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这个行为,企业向员工表示对其的重视;搭建一个新的沟通平台,为更多真实的信息铺设一个反馈的渠道;系统的、有重点的了解员工对企业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和意见;明确企业最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即管理的重点;
检测企业重要的管理举措在员工之间的反映。
企业文化现状评估测评
1997年,Pierre DuBois & Associates Inc.出版了一套企业文化测量和优化量表(Organizational Culture Measurement and Optimization)其中包括用于组织分析的模型和用于企业文化研究的步骤。其模型包括七个方面:
(1)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市场竞争等;
(2)管理哲学(包括使命、价值观、原则等)
(3)对工作情景的组织(包括企业组织结构、决策过程等)
(4)对工作情景的知觉(包括对工作的知觉和对管理的知觉)
(5)反应:组织行为(包括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工作动机和归属感等)
(6)企业经营业绩(质和量两方面)
(7)个人和组织变量(包括年龄、职位、个人价值观等)
第五篇:企业文化测评的几个概念
企业文化测评的几个基本概念
★为了对企业文化实施有效的诊断与评估,为了测量现有企业文化的特征、优势与劣势以及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重构与变革,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企业文化测评涉及到的基本概念——测量尺度(scale)、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以及常模(norm)。下面分别讲述这四个基本概念。
1.测量尺度
任何测量必须有测量的准则和依据,例如测量桌子的长度时,或者用掌距来量、或用台尺来量、或用米尺来量,总要有个依据才行。这个作为测量的准则或依据,也就是测量的尺度。在测量时采用不同的尺度,对事物或变量特征的描述和说明将提供不同的信息。以上述测量桌子的长度为例,采用不同尺度测量的结果,可能是五个掌距,也可能是三尺三寸、或一百公分。虽然桌子的长度不变,但因测量尺度不同,故对桌子长度的说明也不一样。
尺度的种类大致有四种:一是名义尺度(nominal scale)、二是顺序尺度(ordinal scale)、三是等距尺度(interval scale)、四是比例尺度(ratio scale)。?这四种尺度具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不同的作用。在进行企业文化测量时必须了解这四种尺度的性质,才能选择适当的尺度,用来编制测量工具。以下分别叙述四种尺度的性质:
(1)名义尺度(nominal scale)
名义尺度是按照事物的特征或属性的不同,赋予不同名称,作为一种标记,进而可以将特征或属性相同的事物归为类别,所以也称为”类别尺度”(categorical scale)。换句话说,名义尺度的主要作用是在区分类别,给每一个类别适当的名称,借以辨识。比如:人的性别可区分为男性与女性;婚姻状况可区分为已婚与未婚;都是应用名义尺度来分类。因此,应用名义尺度测量或描述事物的特征时,就要设法将该事物按照其特征加以分类,并标示类别的名称,然后给它一个代码(code)。
(2)顺序尺度(ordinal scale)
顺序尺度是将事物按照其特征或属性的大小、或多少的程度,排成顺序或等级。比如,将是将十家啤酒公司的产量按高低自1排至10,这就是顺序尺度的应用。换个方式来看,如果以顺序尺度来测量班上50名同学的成绩,请问小明的成绩如何?答案可能是“小明是第五名”,而不是“小明的成绩是80分”。顺序尺度的主要功用是排列等级,比较顺序。在等级或顺序的排列中,可以比较个体之间的地位,可说明“大于”或“小于”的关系和差异,但个体之间的差异并无相同的单位。故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与第二名成绩的差异,未必等于第二名成绩与第三名成绩的差异。这个特征要特别留意。
(3)等距尺度(interval scale)
等距尺度是一组具有连续性、单位又相等的数值。如果应用等距尺度来测量变项,乃是依其特征或属性之不同赋予不同的数值。使这些数值不仅显示大小的顺序,而且数值之间具有相等的距离。例如,以等距尺度测量员工的数学考试成绩,乃在0分至100分的范围内,依员工的答题表现给予一定分数。从员工的分数既可看出员工成绩高低的顺序,也可以了解员工之间成绩的差距。
由上述的说明可知,等距尺度的主要特征在于:(1)分数、(2)连续性、与(3)等距;而其主要功用则在于采用连续且等距的分数说明变量特征或属性的差异情形。
(4)比例尺度(ratio scale)
比例尺度具有等距尺度的全部特征,而且有”真正零点”。因此比例尺度的数值之间有相等的比例(ratio),不仅可以加减,也可以作乘除的运算。例如。人的身高,可以采用比例尺度来测量,以0代表没有高度,0以上的不同数值代表实际高度,而身高200公分即为身高100公分的两倍。体重的测量也是如此。又如年龄也可以采用比例尺度测量,因为零岁是真正的零点。据此可知,比例尺度所提供的信息最多,作用最大,但在实际测量的应用上却不多见。一般说来,物理特征的测量(如重量,长度等)比较可能采用比例尺度,但心理特征的测量大体以等距尺度为主,因为人类的心理特质很难找到真正零点。
2.效度
效度是指根据测量结果推论变量特征的适合性(appropriateness)。就是测评的有用程度,考察我们所测的结果是不是我们想要测得的东西。
比如,我们想了解员工的工作动机,因此采用一个工作动机量表加以测量,每一个员工都得到一个“分数”,我们要根据这个分数来推论员工的工作动机。在此种情况下,我们要先确定,依据这个分数来推论员工的工作动机是否适切?是否有意义?是否有用?换言之,这个测量所得的分数能否真正解释工作动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依据这个测量结果所作的推论就有效;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推论就无效。不过,效度并非“全有”或“全无”的概念,而是程度高低之分。由此可知,效度是测量的必要条件,缺乏效度则推论与解释都不适切,这个测量就没有意义,也没有用处,因为它不能解释真正想解释的特征或属性。一个未曾提示或说明效度的测量工具,难以确定其测量结果的适合性,因此不能冒然使用。
3.信度
按照通俗的说法,信度是指测评结果的可*性。如果照美国教育与心理测验标准之定义,信度指的是测验分数未受测量误差(errors of measurement)影响的程度。这两种解释并不冲突,盖测量误差愈小,测量结果越可*。换言之,如果测量的结果能反应受试者真实的特征,而不因其它因素(如测验情境、受试者心理情绪状态、测验题目的性质等)而影响其测验分数,那么这个测验所测量的结果是可*的。
信度也是测量的基本要素之一,缺乏信度的测量就不具意义,也不能使用。因此,在使用测量工具时,一定要知道测量的信度。然而如何估量测量的可*程度呢?
信度指标:α系数。
通常采用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柯隆巴克(Lee J·Cronbach)教授所发展的α系数,依一定公式估量测验的内部一致性,作为信度的指针。其公式如下:
K:测验题数
Sx:测验分数的标准差
Si:第I个题目分数的标准差
一般而言,一个测量工具的信度至少应在0.70以上,才称得上可*。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信度太低的测量工具,就不可能具有适当的效度。
4.常模
企业文化的测量,一方面是要探寻本企业现有企业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要将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特征与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已发现自己的企业文化的优势与劣势。测量的结果必须提示一个说明群体内差异情形的分数架构,作为解释个别分数的标准与依据。这个群体的分数架构就是俗称的常模(norm)。
在企业文化的测量中,常用的常模有行业常模。如以电力行业企业文化的总体特征作为电力企业文化的常模。我们在全部电力企业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企业(按照现代抽样调查理论),测评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得到整个电力行业企业文化的特征(通过定性与定量数据展示)。通过这个总体特征就可以建立起电力行业企业文化常模。通过这个常模我们就可以在测评某家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时,比较该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与整个电力行业企业文化的差异,找出该企业的优势与劣势,作为制定企业文化建设战略的依据。
以上分别说明了尺度、效度、信度、与常模四个概念及其相关的方法与程序。这四个概念都直接关联到测量工具的编制与使用。尺度是编制测量题目的依据,效度与信度是保证测量结果之可*性与适合性的指标,而常模则解释测量结果的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