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存状况与身心健康问题(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12:5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存状况与身心健康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存状况与身心健康问题》。

第一篇: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存状况与身心健康问题

从“文化和谐”到“和谐文化”再到“和谐社会”的思考

姚常红思想战线2008年 第S1期

文化和谐与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

王桂兰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 第06期

文化和谐与跨文化管理模式研究

刘可武汉理工大学发表时间:2008-12-0

1文化和谐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张发钦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 第10期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和谐

曲凯音 禹江宁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 第02期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和谐的必由之路

曲凯音 禹江宁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 第03期

民族地区的文化和谐与和谐文化建设

赵堂高传承2008年 第02期

文化和谐与和谐社会建设

张继良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 第06期

构建西部和谐社会的文化困境和对策

焦垣生 胡友笋人文杂志2006年 第01期

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存状况与身心健康

马存芳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810007)**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立项课题(QH0804)西宁市低收入群体身心症状及心理自助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本研究对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在生存状况和身心健康方面凸显以下几方面问题值得关注: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健康状况一般;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是中学及中学以下且大多从事非固定工作,收入低。由于受到社会资本限制,诸多大学毕业生并不能通过教育完成社会阶层间的流动,从而成为城市低收入群体中的一部分;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活满意度较低,主观幸福感普遍较差。社交网络规模较小,社会支持网络有限;在“躯体化”、“人际适应敏感”、“焦虑”、“偏执”等四项因子上与中高收入组存在显著差异,在“敌对”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关键词: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 生存状况 身心健康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低收入群体的数目不断攀升,仅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近3000万,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大概在7%-8%”。在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变化的转型时期,低收入群体长期处在经济窘困、政治地位低下、被社会排挤及社会边缘化中,他们的心理冲突明显,生存状况令人担忧。目前城市青年的收入普遍偏低,低收入青年群体逐渐成为城市贫困人群中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有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后的下岗失业人员,又有人口自然供给的劳动力以及就业难导致的大批高校毕业生,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人群,他们受过系统教育,有一定的知识技能,由于非自身能力而导致的相对贫困,使他们对收入分配机制、社会公平产生质疑。由于社会权利的长期被剥夺,容易造成青年低收入群体被社会排斥感的积蓄,从而埋下影响城市稳定和社会震荡的隐患。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如何?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如何?这是青年研究必须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重点考察青海省西宁市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状况与身心健康问题。纳入本研究的低收入人群年龄主要限于20岁-40岁。我们界定的城镇低收入群体限定在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人均收入比较接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上,参照青海省2010年2月平均低保标准223元,本着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普遍上升时,贫困线也倾向于上升的原则,根据本研究对贫困家庭实际生活水平的访谈,将月收入低于800元的居民定为低收入群体。问卷调查由在西宁市韵家口、南关街、东关、解放路、七一路西等社区实习的青海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社区活动时当堂完成,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率为92.5 %,经过筛选低收入者有效问卷为287份,其中男性占45.1%,女性占54.9%;中高收入者(月收入2500元)有效问卷为268份,其中男性占53.7%,女性占46.3%。本研究所选被试平均年龄为37.36岁,众数为36岁,均值标准差为0.082。问卷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两部分。SCL-90量表是一公认的评定身心健康的量表,有较高且稳定的信、效度。问卷调查的前后对部分受访者进行了访谈。[3][2][1]

二、结果分析

(一)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存状况

本研究立足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感受,从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婚姻状况、生活满意程度和获取社会支持等维度展开统计分析。

1.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健康状况

在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评价中,有10.5%的人认为自己身体不好,64.7%的人觉得自己健康状况一般,而觉得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只有24.8%。有近七成的低收入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没有信心。研究对照组(中高收入者)中只有4.9%的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有34.6%的人自评身体健康,这与低收入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济收入的差异决定了生活水平的不同,由于经济的拮据,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低收入者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水平。另外还与低收入者一般没有医疗保险等医疗条件差是有关系的。低收入者中间只有28.5%的人在两年之内接受过健康体检,而71.5%的人没有接受过体检;对照组中接受过体检的是60.4%,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低收入者。访谈中有一宾馆服务员说“我没有医疗保

险,工资又低,每个月精打细算还完房贷留点生活费就没剩多少了,哪有钱看病啊!好在自己还年轻,有病能扛则扛,不能扛就买点药吃,很少去医院,更别说体检了”。

城市青年低收入群体健康状况还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关。他们中只有22.5%的人有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77.5%则极少或从来不锻炼身体。这可能与低收入者大多从事毫无保障的短期工作如服务、建筑等职业有关,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作息缺乏规律使他们极少有时间锻炼身体。对照组中39.8%的人有锻炼习惯,比低收入组高出17个百分点。婚姻关系是生活中的重要造成部分。婚姻及家庭的结构、功能和关系处于完好状态有利于增进家庭成员的健康。本调查数据表明在婚姻状况方面低收入组中未婚占

9.4%,已婚占78%,离婚占8.4%,丧偶3.5%,分居0.7%,对照组中的未婚者占2.6%,已婚者89.6%,离婚者6.3%,丧偶2.6%。低收入者比中高收入者已婚率低11.6,离婚率高2.1。可以看出低收入者正常的家庭生活方面与对照组是有差距的。[4]

2.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受教育程度与收入状况

本研究对高低收入者的受教育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在接受调查的青年低收入者中文盲占

表1低收入组与中高收入组受教育程度频度分析

文化程度低收入组中高收入组

频度百分比频度百分比

文 盲155.251.9

小 学5719.94115.3中 学18865.510238.1大 学279.412044.8

Total287100.0268

100.0

5.2%,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9.9%,65.5%为中学文化程度,只有9.4%的人具有大学学历。在对照组中44.8%的人具有大学学历。在高学历上两组存在极大的差异。因为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低收入者只有13.6%的人有固定工作,而86.4%的人从事餐饮、美容、保安、建筑、商业、环保等流动性较大且技术含量较低的非固定职业。青年低收入者的经济来源59.4%的人依靠工资,10.8%的人靠父母或亲朋好友接济,7.1%的人依赖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生活,还有22.7%的人无任何经济来源。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这与有关研究结论是相吻合的。经合组织《关注教育》的报告指出,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成正比,接受过高等教育与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逐渐拉大,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成正相关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据北京市统计局城调队发布对2000户城市居民家庭的调查结果[6][5]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就越高,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中还有相当比例的具有大学学历的人,一方面这可能与我国大学近年来过度扩招造成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无法找到与其教育水平相适应的工作有关。200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最近几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5%左右,而且呈下滑的趋势。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处境之艰难程度。不仅如此,低薪就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存在社会阶层的代际传递。来自社会弱势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与来自社会和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大学生相比,在家庭社会资本与个人社会资本上都比较缺乏, 想要通过接受教育向上流动,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当前社会流动的潜规则是社会流动不仅取决于一个人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在就业中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性。出现了“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的局面,产生了持续的两极分化现象和社会极化过程。通过教育实现社会阶层转变的这条途径变得越来越狭窄,使社会底层向中间阶层流动的难度加大。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学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仍然不得不从事低收入的职业。受访者小张现在电脑城做销售,他对这一现象深有体会“我大学毕业三年来参加了多次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考试,每次都是在面试阶段被刷下来,后来我才知道我只是个陪考者,没有任何的社会关系,我的智慧和才能在这样的考试中被贬值了,每次考完,看着父母[7]

期盼的眼神,我真的是又惭愧又无奈。”这样具有潜规则的选拔制度使老百姓一遍遍地质疑社会公平,积蓄着深深的被剥夺感。

3.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活满意度

本次调查中有57.3%的城市青年低收入者对生活的满意度评价选择了“说不上”,有20.3%的人选择“不满意”,有3.5%人对自己当前的生活很不满意,只有18.9%的人对生活还算满意。可见低收入的城市青年绝大多数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是不满意的。对照组中对生活满意的人占36.9%,“说不上”56.3%,“不满意”的占6.3%,“很不满意”的只占0.5%。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价,属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范畴。生活满意度是根据自身设定的标准衡量自己的健康、财富、教育以及快乐。通过对低收入组与中高收入组生活满意度对比,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收入组别对生活满意度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表2低收入组与中高收入组生活满意度对比(SD)

因素低收入组(n=287)中高收入组(n=268)t

生活满意度2.08±0.721.70±0.606.743**

** P<0.00

1[8]青年低收入者主观幸福感普遍较差,这与他们困窘的经济状况有密切相关,有关研究显示:个人经济

状况满意度、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个人职业满意度、养老忧虑位居生活满意度影响力的前四位。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是对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影响力最大但满意度水平最低的指标,是制约中国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提升的重要因素。社科院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居民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持不甚满意乃至很不满意的态度普遍存在。居民生活幸福的主要源泉是家庭和睦、身体健康,人们抱怨最多的是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买房上学。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成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毫无疑问,正是这些事关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幸福感。访谈中我们也发现,绝大多数低收入者的心态是比较复杂的,有强烈的相对剥夺感。虽然与过去相比,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人们对此存在积极肯定的评价;但是,在与周围的人相比时,低收入群体相对剥夺感的持续增强,充满着对社会分配机制的不满,生活满意度普遍偏低也是在情理之中。[9]

4.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社会交往与获取社会支持状况

本研究对城市青年低收入者的社会交往选取了社交乐群性、社交频率、社交网络和获取社会支持等四个维度。乐群性方面“你是否喜欢参加亲戚朋友或同学间的聚会?”一问,有63.5%的人选择“喜欢”,14.4%的人选择“不喜欢”,有22.1%的人选择“视情况而定”。社交频率方面“你经常参加同学或同事朋友间的聚会吗?”选择“经常”的有41.3%,选择 “很少”的有35.7%,“几乎不参加”的人有23%。社会网络规模方面“与你经常来往的人主要是谁?”选择“同事”的是36.7%,选“同学”的人有28.3%,有23.5%的人选择“亲戚、朋友”,“比较广,不好锁定”的人有11.5%。在获取社会支持方面选择在生病或困难时能获得帮助的有46.9%(其中82.3%支持来自父母或亲朋好友和同事),根本无法获取各方面帮助的人占53.1%。

调查数据表明城市低收入青年的社交网络规模较小,社会支持网络是有限的,社会资本的建构方面是比较被动和消极的,很少或几乎不参加社交活动的人数近六成,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交退缩,这在访谈中找到了答案,从事家政服务的王先生说:“我们经常在一起的也就是几个谈得来的同事,现在的人交往时都很势力的,对自己有用的才交往,想我们这样的人没什么背景,人家也看不上和我们交往”。这说明社会支持是施者与受者两个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资源的交换。从事餐饮服务的马女士说“现在一出去就花钱,和朋友来往没钱是不行的,可我们工资就那么点,哪有钱做这些,没事一般都很少来往的,只是发发短信而已”。城市低收入青年的社会交往受到经济状况的限制,社会交往的趋利性意识使低收入者自卑心理增强。有研究

[10]显示收入对社会交往具有显著性影响,文化程度较低的网络规模较小。低收入青年在社会交往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较少存在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来往,他们的社交网络局限在同一社会阶层,有很强的同质性,而且能获得的社会支持源也仅限于的亲缘与地缘性,这是他们最主要的社会网络、工作和生活的支持系统。低收入群体无论从正式还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得到的帮助都是有限的,更极少有来自社区和政府的帮助和支持。因为低收入群体的弱势地位,其密切的联系基本上局限于同一层级的范围之内,很难达到更广的层次,获取信息和机会的概率就低, 社会支持力有限,获取高质量的社会资本很难。

(二)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心理健康

SCL-90的统计结果(见表3)显示,城市青年低收入群体在“躯体化”、“人际适应敏感”、“焦虑”、“偏执”等四项因子上与中高收入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敌对”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躯体化一般认为是对心理社会应激独特的反应,即个体主要是用躯体方式而非心理方式做出反应。在不满、懊丧、失望、压抑等各种情绪发生时,人们便更多指向自己的身体,青年低收入群体的躯体化分值高可能与他们对生活的不满和各种负性情绪有关,相对应的是人际适应的不良以及交往退缩,与他人交往时存在较突出的自卑感以及紧张,“人际敏感”度偏高,与对照组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甚至形成了青年低收入群体的“敌对”因子偏高说明他们对他人或社会存在敌对情绪。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上有敌对表现,有不可抑制的爆发冲动。“偏执”因子与中高收入组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他们在对待自己、他人和家庭及社会时感觉过敏,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缺乏信任感而充满敌意对抗心理。具有偏执特征的个体容易走极端,容易形成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不健康人格,自命不凡同时又很自卑,这类个体家庭生活及社会交往都存在障碍。

表3低收入组与中高收入组SCL-90差异分析(SD)

因 素低收入组中高收入组t值低收入男性低收入女t值

(n=287)(n=268)(n=129)(n=158)

躯体化3.04±1.0492.79±1.0052.789**2.78±0.9923.25±1.0

51-3.815***

强 迫1.65±1.0441.57±0.8690.9891.60±0.9881.69±1.088-.750

人际敏感1.83±0.9581.61±0.7882.907**1.91±1.0611.76±0.86

31.367

忧郁1.65±0.9151.57±0.7341.1441.76±1.0521.56±0.778

1.875

焦虑2.23±1.1981.97±1.0742.648**2.09±1.1212.34±1.250-1.711

敌对1.60±0.9701.33±0.7173.670***1.54±0.9681.65±0.971-.89

4恐怖1.44±0.8541.40±0.7190.6471.38±0.8401.49±0.865-1.061

偏执1.57±0.9361.38±0.6802.629**1.57±0.8371.57±1.012-.034

精神病性1.46±0.8391.51±0.901-.6431.41±0.8631.50±0.820-.895

其他1.46±0.8961.37±0.6491.4081.40±0.8621.51±0.922-1.031

***P<0.001**P<0.01

从性别维度分析城市青年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健康,在“躯体化”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女性所反映的躯体不适感以及焦虑的躯体表现明显多于男性,女性所感受的焦虑多于男性,但没有形成显著差异。其他因子男女不存在差异。

三、结论

加强对处境不利群体的研究与关注,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群体之一。从总体上来看,城市青年低收入群体在生存状况和身心健康方面凸显以下几方面问题值得关注:第一,城市青年低收入群体健康状况一般,收入低、医疗无保障、劳动强度大且缺乏规律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第二,城市青年低收入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是中学及中学以下且大多从事非固定工作,收入低。由于受到社会资本限制,诸多大学毕业生并不能通过教育完成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成为城市低收入群体中的一部分。第三,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活满意度较低,主观幸福感普遍较差。社交网络规模较小,社会支持网络有限。第四,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在“躯体化”、“人际适应敏感”、“焦虑”、“偏执”等四项因子上与中高收入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敌对”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注:

[1]关兴平.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特点及原因分析[J].东南学术,2002,(6).[2]午马人.2004年广西城市青年收入基本状况[EB/OL]

[3]36个中心城市低保标准一览表(2009,12)[EB/OL]http://2006.02.07 11:01

[9]彭兴庭,什么制约了生活满意度[EB/OL]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 02:0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10]胡荣,胡康,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与社会资本建构,社会科学研究,2007,(4)

作者简介:马存芳,女,教授,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青海 西宁 邮编810007

联系电话:***联系方式: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 810007

第二篇:关于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问题的思考

关于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问题的思考

姓名:邓国威班级:09行政管理2班学号:0902020203

[摘要] 在房价不断攀升很多人无力承担房价的今天,住房保障问题是社会公平公正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解决好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对重要民生问题的解决,也是对我国服务型政府转型的一个考验。

[关键词]城市房地产管理住房问题保障性住房建设房价 低收入群体 住房保障政策 措施 经济适用房 保障体系 保障问题 廉租房 住房保障制度 中低收入家庭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家不失时机地对原有的住房制度进行了改革。这种以住房市场化为基本方向的改革,使城市相当一部分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同时在住房市场化的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由于现行住房保障政策相对缺失,导致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没能得到有效解决,甚至相当一部分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还面临着比较困难的局面。在房价不断攀升很多人无力承担房价的今天,住房保障问题是社会公平公正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解决好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对重要民生问题的解决,也是对我国服务型政府转型的一个考验。

一、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进入21世纪,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还有一些不足有待于改进,再加上住房市场的不断变化,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住房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公积金三方面的内容,尽管我国的保障制度进展很快,但是依然不够完善,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譬如政府集中建设廉租房形成相对独立的社区,租户都是低收入者,易形成新的贫民窟,不利于社区环境、治安等公共管理;一些地方由于经济适用房价格监控机制不到位,审核不严格,导致真正的中低收入家庭受排挤,买不到经济适用房,或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单位公积金补助通常只在全民所有制单位执行。因此住房公积金难以用来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基本需要等等。

(二)保障覆盖范围过窄。

政府保障性住房和一般的商品住房是有冲突的。政府廉租住房实物补助越多或者建设的经济适用房越多,保障对象对住房市场的需求就越小。政府有必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当然现在是保障性住房还严重缺少。还有一种情况,尽管国家规定90平方米以下的新建住房应占到总建筑比例的70%,但事实上,由于受利益的驱使,开发商很难自觉遵守相应的法规。这样不仅低收入群体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同时也把很多无力承担大面积商品房的中收入群体推到市场上,导致他们基本的住房权利得不到保障。

(三)配套社会机制缺位。

我国目前在住房保障方面除廉租房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和公积金制度外,其他金融、财政和税收方面系统配套的支持政策缺位,保障效果滞后,不能有效、直接地刺激和控制住房生产。最为突出的是资金来源渠道不畅。住房保障作为政府的职能,支出的主要来源应该是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充分利用各种金融手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我国住房保障手段单一,以建设为主,其他财政、金融、税收等配套保障手段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上的职责划分与分工配合关系还不是很清晰。在引导和拉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的问题上政府做得还很不到位。在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小面积的商品房过程中,政府还不能很好地调动房地产开发商的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

(四)政策执行效果差。

截至2005年底,全国250个地级以上的城市,70%没有完全实施廉租房,保障面不到4%,经济适用房开发投资连续出现了负增长。目前,经济适用房开发只占商品住宅总投资的5%,这是由于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认知偏差导致经济适用房供应不足。地方政府在局部地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而放缓了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使得保障制度政策不能很好地执行。如从1998-2008年,全国各地廉租房建设一直很缓慢,各城市新提供的廉租房占住房总数不到1%。建设部要求尚未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的市、县要在2007年底前建立,但很多城市至今还未实现。

二、完善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的对策

保障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如何解决好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当前特定的大背景下,认真研究和妥善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是一个长时效、通盘考虑的社会政策系统,这要求政府必须做到与市民住房状况和收入水平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协调,采取分层次、实行多样化的保障手段,建立严格的收入划分标准和资格审查制度,要分步推进,逐步到位。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要把解决人们的住房基本需求、促进社会平等、缓和社会矛盾并增进社会团结的目标结合起来。要增加政务的透明度,在城市应该建设社区住房保障服务平台,将基础工作转移到街道、社区等基层服务点;建设住房保障信息管理平台,为需要保障的对象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建设透明的监督平台,实现网络信息的公开化。政务公开的内容不仅要在网上公开,极其重要的内容还要用纸张告示的方式在公告栏长期予以张贴,这样有助于那些不上网或者不经常上网的公民了解相关的信息,从而增加政务公开的力度。

(二)合理界定住房保障的覆盖范围。

住房保障政策最直接的目标是帮助凭借自身经济实力无法解决住房问题的人群的住房基本需要,间接目标是促进社会平等,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应把有限的资源通过再分配的方式转移给低收入群体,以保障他们的基本住房权利和减少在住房方面的不平等。按照这样的原则,住房保障必须向低收入者倾斜,收入越低者,应当受益越多;收入较高者,受益应当相对较少。住房保障其实也是一种福利,在制度设计时应

当尽量避免出现不公平,特别是要避免出现收入与保障成正比的“逆向保障”。在未来制定相关的住房保障政策时,必须严格规定各种不同保障对应的收入群体。国家计划应根据需求群体进行保障细化,社会住房保障体系重点向四类人群倾斜:不管是货币贴租还是实物贴租,首先保证社会上最贫困那部分人群都有房住;其次应满足工作时间不长,并已处在婚育阶段的年轻人的住房需求;再次,已有低质量房产但无法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的人群也将被纳入保障体系;最后,在不久的将来住房保障体系应给予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以更多的关怀。

(三)确定适合国情的住房保障标准。

从保障范围来看,住房保障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福利牲保障模式,特点是保障面宽,补贴金额多;二是选择性住房保障模式,其保障面窄,补贴金额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国的住房保障模式应该是选择性住房保障模式。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为中低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提供经济适用房,鉴于他们的经济能力建一些小户型的住房,在价格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促进他们买房而减少对政府廉租房的需求;对于低收入群体,引入廉租房可以给予他们实物的帮助,也可以是货币形式的住房补助。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调低住房基本需要标准,以有限的资源来保障更多的急切需要帮助的人。但同时也应该注意保障水平应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而有所提高,不能将保障水平固定在一个不变的水平上。

(四)增加保障住房的资金来源。

应当加强金融创新,服务住房保障。政府应形成公共财政正常投入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各级财政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要完善住房贷款的担保体系,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完善的抵押贷款保证制度,建立为特殊群体购买住房的保证制度。应改革现存住房保障制度,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调整,提高现金支付补贴的能力。其中主要的办法是在改变保障方式的同时,取消经济适用房建设,将原来的投入转变为货币形式,用以按新方式发放购房或租房补贴。还应完善和创新住房公积金制度,要在管理和保证住房公积金质量的情况下,增强其流动性,服务于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需求。应加大住房金融财税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可以授权专业房地产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符合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标准、价格适中、户型较小的存量住房,以存量住房配对作为中低价位租售房源,既可向居民提供价格相对低廉的住房,又可按规定租金标准出租给保障对象,负责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

(五)建立完善的法律保证体系和管理机构。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颁布了有关住房及住房保障的专门性法律。我国虽然出台了很多办法或者法规,但是还没有一部上升到法律高度的大法,如《住宅法》。我国在管制保障性住房时,部门常涉及建设部、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民政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来配合完成一件事情,似乎分工很明确,这样便于工作的开展,实则未必。国外住房问题的解决一般都会设立专门的机构,而不是牵涉多个部门来共同管理,这点值得我国借鉴。

第三篇:城中村改造与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调研

城中村改造与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

问题调研

一、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早在2003年9月,我市政府就启动了城中村改造工程。数据显示,从2005年下半年以来,我市每个月都有1~2个城中村开工拆迁。本着一村一策,政府、村民、开发商“三满意”的原则,城中村改造工作稳妥推进,目前首批涉及47个村落的大规模“城中村”改造正在实施,金水区燕庄村、西关虎屯等村的改造初见成效。2007年以来,我市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2007年6月12日,市政府正式下发《进一步规范城中村改造的若干规定》(即103号文),对城中村改造的原则、目标、方针、规划管理、土地管理、建设和拆迁安置、优惠政策、审批程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按照计划,我市将在282平方公里建成区内对10万亩土地上、30万常住人口居住的143个城中村都要有步骤地进行改造。这是郑州首次以市政府名义出台的城中村改造政策。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城中村存在人口密度大、卫生环境差、基础设施不配套、建筑安全隐患多、社会治安差、与城市景观不匹配等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廉租

住房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经济适用房制度不够完善,政策措施还不够配套。因此,城中村改造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调查

城中村改造不仅仅是一个涉及城市建设的问题,更是涉及到人民群众住房情况的重大民生问题。20多年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城市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但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往往一味追求城市全面建设,大力改造旧城区和城中村,随着城市总体建设规划的推进、城中村改造力度的加大,随着原有的旧城区、城中村一类的廉价租住房越来越少,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就日益突显出来。

目前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260元,同比增长13.9%,其中市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605元,同比增长14.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7%和8.9%。但我市城区约20%的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足4000元。租住城中村廉价住房的主要群体多是城市低收入劳动者以及无收入群体,例如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低收入家庭、下岗职工、外来求学的大中专学生以及待业求职的毕业生等,收入水平决定了他们的居住水平。目前我市一般商用租住房月租约为400-800元,对于那些月收入才400-800元、甚至没有收入的低收入群体来说是无力负担的,如果失去了城中

村这样曾经为他们提供住所的廉租房源,将会加重他们的生活负担。

三、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政府对维护老百姓的居住权、保证“居者有其屋”负有当仁不让的责任。面向不同收入层次的家庭,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周转房和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等一些列更完善的梯级住房保障体系。对此,我们建议在以后的城中村改造中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力度。

1、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

完善廉租住房、经适房、周转房和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是解决群众住房难的根本办法。因此,必须加大廉租房建设的范围和规模,加大投资力度,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拿出10%的资金用于廉租住房建设,鼓励开发企业利用城中村多余土地建设廉租住房和周转房。2008年年底前,郑州市要对全市符合廉租房保障条件的城市低保家庭做到应保尽保;2009年年底前,保障范围要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多渠道增加廉租住房房源,要积极推行经济适用住房与廉租住房的配建制度,尝试普通商品房小区配建廉租住房的配建制度。同时,加快制定符合郑州市实际的廉租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在村民安置用房、村集体经济用房、配套开发商品住宅房建设中,严格执行

60平方米以下小户型住宅面积均不得低于其总面积的30%的规定。

2、加大经济适用房管理力度

经适房把关不严使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成了“漏网之鱼”,为此,我市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城中村改造工程,对涉及城中村改造的城建及地产开发项目要;严控经济适用房上市交易管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办理房屋交易和产权登记手续;提高经适房的申请审核标准,实行公示和轮候制度,实现对其家庭收入标准和住房困难标准的动态管理,并尽快建立经适房的政府回购制度;经济适用房建筑面积要严格遵照60平方米左右和人均不超过20平方米的建设标准。

3、加大对务工求学的外来人口住房提供力度

积极协调、引导开发商和村集体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建设和提供针对农民工及其他低收入外来流动人口的低价租赁房,开展低收入群体住房状况调查,建立外来流动人口住房档案,制定解决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外地来郑务工求学人员住房困难的发展规划和计划。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及社会机构,建设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租赁住房。在城中村改造时,可引导开发企业、村民对除村民自住外的安置住房,相对集中建设面向农民工、其他务工人员出租的居住场所,用以增加城中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或缓解农民工的居住困难问题。

4、加大对老弱病残、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 对于老弱病残、丧失劳动能力、下岗失业等社会弱势群体,各级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积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建立专项住房扶持基金,要力争让社会弱势群体都能居者有其屋,并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低保水平和扶持力度,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四篇:浅析基层公务员群体身心健康问题

浅析基层公务员群体身心健康问题

马翠容

基层公务员是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主体。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基层公务员的关注点始终聚焦在其能力、道德、作风和奉献精神等方面,而对公务员因承担责任和承受压力导致的身心健康问题缺少应有的重视。研究表明,基层公务员群体因种种原因,已成为身心健康问题的多发群体,近年来,过劳死现象频发。公务员身心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身体健康问题

据统计,公务员中发病最高的是肝脏系统疾病,约34%的公务员患有脂肪肝、肝囊肿、肝内胆管结石等肝病;21%的公务员被查出肾脏有结石、囊肿等;20%的公务员血压偏高;19%心电图不正常;15%男性公务员患有前列腺疾病,10%女性公务员患有乳腺增生疾病。

应酬伤身。基层公务员身在政府机关中,总有四面八方的关系,上有领导机关,侧有兄弟单位,下有基层单位。工作往来多,检查名目多,与之共生的是接待应酬多。公务员因工作需要的应酬频繁,见面香烟答腔,宴请推杯换盏,鱼肉油荤将军肚,绿色饮食全不顾,三高来临不设防,身体随时处于警界状态。坐熬伤身。基层公务员作为上班一族,和电脑在一起的时间往往比与家人在一起都长,由电脑带来的新“电子职业病”如鼠标手、键盘腕、颈椎病、屏幕脸也困扰着公务员群体。此外,公务员工作量一般都比较大,经常要加班加点,赶材料备会议忙应酬,私人可支配时间常被公务挤占。长时间伏案工作,加班熬夜,生活无规律,久坐无运动,滋生出许多身体疾病。

二、心理健康问题

基层公务员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无暇应对,普遍心理疲劳,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引发消极情绪如烦燥易怒、偏执多虑等。基层公务员面临的压力主要

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工作压力。具体表现为职业适应压力。如刚到新单位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手新的工作任务,调整新的工作状态,这是初始阶段压力;随之而来的是事业发展压力,希望工作取得业绩,盼望职务能够晋升。更重要的是,随着“问责制”、“一票否决制”、“绩效评比考核制”等各种考核问责机制不断增多,公务员肩负压力更重。特别是乡镇公务员直接面对基层百姓,随着广大群众的民主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需要解决的民生、民权、民意问题增多,无形中增加了基层公务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二是社会压力。主要是人际关系压力。从实际情况看,无论处在县乡一级的公务员,更要重视营造、平衡和妥善处理上下左右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迎来送往、接待上访”,“左右逢源、四处结缘”,“多方沟通、全面协调”,这种人际重负,使得公务员长期处于心理疲劳甚至心理恐慌状态。三是家庭压力。基层公务员工资偏低,收入不能满足飞涨的房价物价,与社会上先富起来的人相比较, 与发达地区同类公务员相比较,有很大的差距,容易造成心理失衡。此外,由于事务缠身,对家庭、对亲人照应不周,特别是对老人孩子,常因无暇顾及而深感愧疚。此外,基层公务员人格冲突也是影响公务员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组织人格和个性独立是公务员群体人格冲突的最突出特点,公务员中的精英部分,能够在沧海横流中以健康的行政人格坚守着公共利益,以道德的强大主观能动性雕琢着历史,实现行政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完美统一。但在现实工作中,有时候往往片面强调组织人格,要求高度的服从性与规范性,导致有些公务员丧失自己的独立个性,内心苦闷彷徨,却无能为力,心力憔悴。与之相反,则片面强调个体人格,表面认同组织规范,背后却过分突出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权力欲膨胀,行贿受贿,贪污腐败,出现言行不

一、知行分离的病态人格,理想信仰失落,道德情操失守,行为心理失衡。现如今,不少公务员不仅要掩饰自己的情感、思想、需要和动机,将真实的自己层层包裹,甚至有时还不得不说假话。这种“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的不一致导致的人格冲突,使公务员容易产生自责、烦躁、懊恼、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了公务员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健康是生命之源,也是事业之基。基层公务员奉献服务社会,社会也应关注和重视公务员身心健康。除了公务员自身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外,政府及各级部门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来维护和促进公务员身心健康,让基层公务员开心工作、健康生活。

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委党校

第五篇:关于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态的调查报告

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低收入群体 的生活状态的调查报告

姓名 专业:************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

关于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态的调查报告

前言:根据我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的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于今年暑假展开。为完成这一暑期实践教学的任务,特此展开了此次调查。由于人员限制,且时间充裕。故此次调查主要采取个人访谈的形式。通过相关资料的查询,决定以调查城乡低收入群体为命体,以郑州市二七区铁路苗圃花园社区及其附近的低收入人群为调查主体,以切实了解这些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及生活环境。通过实地的参观和访谈,基本掌握了这一地区所调查的范围内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现状及生活环境。经过这次调查我自身也有很多收获,对自己的能力也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调 查 人:#######

调查分工:#######

一、选题背景

在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城市人员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经济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了。然而在这样一个前进的过程中,总有没能受益的广大底层工作者,也就是城乡低收入群体。他们默默地在基层为社会做贡献,他们的工作并不引人注意,而获益往往也是最不引人注意的。如何解决好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窘迫,仅有的收入只能维持温饱,他们常常为看不起病而犯愁,高楼大厦对他们来说更是遥不可及。而政府现有的救助力度有限,保障也是杯水车薪。所以通过查阅网络资源,由于个人兴趣所使,决定以此为命题开始我的调查。

二、调查方式

走访暑假我所居住的社区周围的低收入群体聚居区,以及附近的夜市、菜市场、社区居民区。从我的观察中、向市民询问交流中、从媒体网络资料中调查低收入群体的现状。具体的方式可以按不同的行业来说:不同行业的低收入群体,他们不同的生活状况,可以更为全面地反映他们生活的艰辛以及政府政策的不周全。

三、调查经过

在我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的十多天里,我走访了社区周围的住家户、夜市、菜市场、饭店、修理铺、商店大大小小100多户。通过闲聊和交谈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收入情况、家庭情况、以及工作情况等多方面信息。在实践的过程中,才发现和别人交流是一种多么难的事,也需要一些技巧和耐心。在刚开始实践的几天里,调查进行的异常艰难。而且有些行业也有固定的营业时间,比如夜市,他们基本上晚上六点多出摊,一直到夜里十一点多一直在忙,给调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不过好在离家比较近,调查起来比较方便,而且偶尔也可以利用买东西或者吃饭的时间和他们闲聊。就这样,在最初比较艰难的几天过去之后,以后几天的调查也慢慢容易了很多,而且成果也比较大。在这十多天的调查里,听到了许多悲凉的故事,见到了许多沧桑的脸。

但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面对艰难生活的乐观心态,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根据这次调查结果的分析我发现:绝大多数低收入群体是没有固定工作的、甚至没有工作,极少数有工作,而经过我了解这些工作的薪酬很低;绝大多数低收入家庭的每月毛收入在三千元以下,对一个五口之家,平均每人每月不到六百元,还不算任何其他生存之外的费用;约有一大半的低收入家庭的主心骨的身体不是健康的,甚至身体很差。这就导致他们不能从事体力活,甚至还要花钱吃药。此外他们一般有两个个或三个孩子,这必然会加重家庭的负担。而且每个家庭有一位或两位老人,由此可以看出低收入家庭的人口是较多的;大多数的家庭对物价高、医疗费贵、房子贵感到烦恼,其中生活费比例最大。约有一半的家庭对政府关于低收入人群的政策感到满意。这表明即使处于社会底层,生活不是很如意,但人民对政府有极大的信任与依赖。约有一半的家庭认为他们是幸福的。这表明低收入群体对这种现状并不怨天尤人,他们的幸福要求很低,也许这就是知足常乐吧。

另外,我根据我的调查日记得出了一些结论。我发现低收入人群之所以生活不好的根本原因是收入低、支出多。

收入低表现在:他们身体状况差,不能干体力活,有没多大文化,很难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在现在这种分配制度下,他们的工资十分低廉,有时又不得补考体力活维持生计。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没有资本,不能进行投资赚钱,又没有体力不能靠劳动赚钱;即使有体力,一个老板一年能赚几百万,而他们则一万多,勉强度日。

支出高表现在:他们较为恶劣的生活质量导致他们身体健康受到威胁,有什么小病小伤,他们一般不舍得去看医生,等转为大病,反而花费更多的钱。人口多导致他们生活最基本的花费增大,无论小孩还是老人都不是劳动力,而是“拖累",学费、医疗费又会加重他们的负担。物价飞涨,而原本微弱的工资不涨,着实让他们捉襟见肘。而且城市的房价那么高,别说是买了,就是租,那个高的租金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大的一笔开销。

于是乎在这个暑假,我看到了太多这样的一幕:好几口人蜷缩在几十平米的房间里,没有好的家电、家具,只有床,板凳,碗筷,炉灶。如果这些都能熬过,是很幸运的。试想一下当孩子考上大学却没钱供,是什么心情;当亲人需要拿钱救命,却没有,又是什么心情。

四.调查结果思考

在调查的低收入群体中,有很多的家庭有子女尚在读书,为了筹集这笔费用,他们有的靠平时节省积攒,有的靠东拼西凑,有的人靠更是靠借款;在医疗费用上,即使是花几十元看病,有的人反映也会影响家庭的基本生活开支。调查还了解到,低收入群体中,有一大半的人没有参加任何保险。

中国的低收入人群为什么有会这么多呢?有社会进步和基本生活标准提高的原因,有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影响,但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及网络资料。我才得知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是其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人们的收入是在不同的社会分配过程中得到的。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注重的是“效率”;再分配是指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讲究的是“公平”;第三次分配是指社会各方在自愿的前提下,按伦理道德原则进行的分配,提倡的是“爱心”,包括慈善、救助、捐赠等。由于我国在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经验不足,制度设计得还不够完善,在三次分配中都存在着不公平的问题: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收入过低,再分配调节力度不够。虽然国家财政已在逐年增加对民生的投入,但目前仍占比过低;而对金融资源分配的调节则很大程度上处于失控状态。第三次分配畸形发展。“先富”中的很大一部分漠视公众利益,回避社会责任,社会捐赠和慈善事业起步艰难;而投机钻营、贿赂腐败、制假诈骗等不正之风和违法违规行为却屡禁不止。

五、社会实践的收获

通过此次暑期时间调查活动,我收获颇丰。这是我第一次以个人的形式参加社会实践调

查活动。社会实践对于我们大学生是一件很具意义的事情,在实践中能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增加以后工作后的社会生存能力,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来检验自己的能力。我们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我们的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依然很浅薄。所以,这次社会实践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换句话说,在学校学习是为了能够掌握适应社会所需要理论知识,而通过实践我们能学到在社会上生活的生存能力。这次实践最重要的就是让我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到了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这也是本次实践的根本目的所在。看到低收入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很坚强的生活着,我没有理由让自己懈怠,我们现在又这样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应该更努力的去学习。

当然,此次社会实践还是存在缺陷的。由于条件限制,我无法扩大自己的调查范围,不能去更多的地区,调查更多的群体。由于调查的范围偏小,访谈的人数不多,由调查得出的数据和由此分析出的结果,并不能精确的表现当前的问题,也不能代表当前郑州市所有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但是,这些得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反映一定的问题的,因此,调查结果也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对于此次社会实践,我觉得可以进行一些改进。可以将小组的人数扩大,并给出详细周密的安排,并派指导老师予以指导。多一点的小组人数能够让我们的调查范围扩大,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能更直观的得出结论,也更便于分析。这对于提高实践调查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帮助,指导老师也能够在细节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我想这样就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校级的大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给更多的同学锻炼机会。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也让我知道了自身的很多不足之处,给了我自我提高的机会。也我学到以前根本不了解的东西,这些东西无论是对我以后的学习、生活还是工作,我相信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下载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存状况与身心健康问题(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存状况与身心健康问题(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城县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证明

    水城县城市低收入家庭 住房状况证明兹有乡(镇)村组居民,家庭共口人。该家庭(自有住房/租赁住房)建筑面积约为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平方米。 特此证明经办人(签字):乡(镇)指定部门(盖章):......

    城乡低收入群体现状调查与思考

    城乡低收入群体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要: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但是这其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城乡低收入群体大量存在,这一个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为了了解这个群......

    对城市低收入家庭的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低收入家庭的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对长沙市开福区低收入家庭的问卷调查 会计系xx级本会xx班 xxx实践时间:2012年1月10日—2012年2月10日 实践地点:长沙市开福区捞刀......

    来沪青年群体与城市融合度的分析研究(精选合集)

    来沪青年群体与城市融合度的分析研究内容摘要城市的生命在于开放,“有容乃大”是我们对待来沪青年应有的姿态。来沪青年的到来,是多元文化和多元人才的融合,保证了上海的发展活......

    对城市低收入家庭的思想状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人们的生活幸福感普遍增强。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形势下,依然存在着一些城市低收入家......

    城市秩序与生存发展

    城市管理城市秩序的好坏,关系到群众工作生活是否便利的环境条件,也关系到城市的治安管理。当前,城市管理执法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城市管理执法局的难点问题。城市管理......

    中小学青年女教师生存压力状况开题报告

    女性主义视角下中小学青年女教师生存压力状况 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女性主义视角下中小学青年女教师生存压力状况 二、课题界定: 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

    关于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生活困难问题及相关建议(大全)

    关于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生活困难问题及相关建议 (2010年12月23日)一、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的基本情况 (一)概念界定。城市 低保边缘群体是指收入水平虽然高于当地低保标准,但由于未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