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作文现状的分析及创新模式的探索
对作文现状的分析及创新模式的探索
一、当前中学生作文现状的分析
写作文对中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件难事、苦事,在我们学校通过调查发现有80%的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怕写作文,甚至有些学生一听说叫写作文就感到头疼。无怪乎有些学生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发现,有些学生是“面对题目眼发直,手托下巴想半天,一课时间过大半,只写作文一两言”。即使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勉强完成作业,写出的作文,语言还相当幼稚,内容比较单一,缺少素材积累,东拼西凑,甚至“言之无物,言之无序”,小学依靠背作文选而生硬模仿的做法对他们的影响还很大,这就严重制约着每个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前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雷同作文)。许多中学生,尤其是刚进入初中校门的初一学
生,所写的作文,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内容雷同。同一个作文题目,全班学
生大多数写的内容类似,写法相近,就像和尚念经——千人共唱一个调,这样的作文就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读起来令人生厌。就拿一个比较老一点的题目<我的老师>来说,好多学生是从小学写到初中,一直都是“深夜看到老师还在备课,批改作业”,“老师带病上课”这样的事例,好像老师除了这些再不会做别的事,其他事都不能表现老师的精神品质一样。并且这样的事例多来自于作文选,有些
学生只是改头换面,张冠李戴,拿来就用。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在小学毕业考试的卷子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笔者多年参加阅卷,每年都会遇到这种让人哭笑不得
又令人忧虑的情况。
(二)无米之炊(缺少素材,选材范围较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多数中
学生在写作文时缺少的就是“下锅之米”。作文强调的是“有所为而作”、“我手写我心”,但是许多学生平时不会留心观察,不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有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与他们擦肩而过,再加上他们阅读面比较窄,生活圈子小,头脑中没有作文素材的积累、沉淀,“无为”而“无米”,怎么能做到“厚积薄发”?因此写作文时,他们就说没有材料,脑袋空空。要么三言两语,草草了事;要么
东挪西凑,应付当差,以至于出现在考场上有些学生的作文交了白卷这种现象。
(三)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文章缺少真情实感,主题缺少积
极向上的意义,这也是当前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许多学生的作文一写就是多愁善感的事,格调比较低,缺少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通篇给人
一种压抑的感觉,与他们的年龄很不相符。并且作文中流露出来的“愁”与“情”,不是来自他们的内心、他们的灵魂深处,读起来给人的明显感觉就是装腔作势,故作姿态(话有点重,事实如此),“东施效颦”式的无病呻吟,给人的只能是适
得其反的不舒服感,怎么能打动人呢?作文是人心灵的自然流露,没有真实的体
验,生硬编造出来的多愁善感,只能是这类作文走上不归之路。
(四)万年松枝,十年芭蕉(粗枝大叶)。很多学生写作文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被动而写,并不是灵感的突现,主动成文,因此写出的作文,不去字斟句酌,精
心修改,而是粗枝大叶,做不到详略得当,巧妙构思,缺少细节描写。写人,粗
笔勾勒,大众面孔;叙事,概括述说,记流水账;写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
抒情,不痛不痒,空喊口号;议论,蜻蜓点水,缺少深刻。这样的作文,任何时
候也不会成功,也不会打动人,且这种不认真的态度会严重阻碍作文水平的提高。
(五)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在一部分学生中,存在这样的情况,他们不是写不出
来,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对内容的取舍不会安排。只要一写作文,相关的不
相关的材料都往上用,眉毛胡子一把抓,作文写得很长,少则五、六页,多则十
几页,好像作文写得越长越好。这就像一个不会做菜的厨子,什么菜都往锅里放,搞了一锅索然无味的大杂烩。谁也不喜欢读这类作文。这样的作文就像毛泽东同
志所说的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学生费力又费时,但对提高写作只能是“事倍功半”。
(六)情到用时方恨少(缺少感情)。古人写文章,强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
缺少感情的作文,就失去了其生命力。现在许多中学生的作文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不知道在作文中如何用情,实质上是他们在写作文时自己并没有动情。要想
打动别人,必先打动自己。但是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并不是全身心的投入,而
是浮在作文之上,主观上认为该抒情了,就无病呻吟两句,显得苍白无力,而到
需要抒发感情的时候,却找不到感情的影子。有些学生虽然写出了一些感人的东
西,也只是触及皮毛,不能深入,这正应了“情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
当然,在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笔者只是总结了几个主要方面。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对症下药,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二、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尝试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写出成功的作文,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的共同愿望,但这绝非易事。写好作文,并无捷径可走。有一位作家在谈写作经验时概括了这样几句话:想清楚了,说出来;说清楚了,写下来;写下来了,读出来;读给自己听,读给别人听;读不顺口的,改;听不明白的,改。这是很实用的,我们可以以此来训练学生。除此以外,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还应在提倡创新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利于展示学生的个性,才能更好地写出有血有肉的好文章。笔者在作文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尝试过程中,总结出了一点经验,认为应着重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命题上的创新)。
对于作文命题,要求推陈出新。一个好的作文题目,等于作文写成功了一半,俗话说:题好文半成。标题是文章的题眼,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一下子就抓
住了读者。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写的是蜜蜂,却是以蜜蜂的劳动成果为题,让人马上联想到蜜的香甜,联想到给人们带来香甜的劳动者,给读者创设了一个
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老师在给学生命题时,就要在创新上花费心思。如我们
常写的老题目《我的老师》、《我的爸爸或妈妈》等,不妨命作《那一盏指路的明
灯》、《让我一生也不能割舍的人》等,同是写一样的内容,后两个题目就比较新
颖,且学生一看就知道从哪些方面去选材,知道如何把握材料取舍,因为题目已
经点明了中心,这样我们也就避免了从小学到中学都写同一个题目的情况。再如,《难忘的一天》我们可命作《那一天,永刻我心》,《我的初中生活》可命作《初
中生活三部曲》或《初中生活让我——》等。这样就像老树开新花,命出的作文
题学生也乐于写。对于学生来说,在遇到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时,就要细读所给
材料,把握主旨,以创新为出发点,命出新颖别致而又恰到好处的题目,这就为
写成功一篇作文打下了基础。
(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内容上的创新)。
好的作文,内容应像春天的百花园,万紫千红,而不是一枝独放;应丰富多彩,而不是色彩单一。我们指导学生在选择作文内容时,应呈现多样性,这样可以避免雷同现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阅历,在作文时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阅历来选材。在选材上,我们可以采取以少胜多,以新取胜,沙里淘金的方法,在剪材上或有意设置空白,或剪头去尾只留中间,或强干弱枝,这就使我们的作文在内容的选择上,避免了呆板。如《难忘的一件事》这一题目,学生在选择内容时,应是一人一个样,写出其难忘之处,并且要指导学生
抓别人都不太熟悉的又让自己记忆深刻的事来写,这就达到了内容上创新的要求,真正使学生作文内容“万紫千红”。
(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式上的创新)
作文没有固定的形式,多种形式的作文行文,更利于表现学生的个性创造,这些可以体现在布局谋篇上,段落层次的安排上,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文章体裁的选择上等。在文章开头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或开门见山,或创设悬疑,或直抒胸臆,或按部就班。在行文过程中,或层层推进,或明暗对比,或巧妙过渡,或恰当照应。在结尾时,要么呼应开头,要么点明主旨,要么引人联想,要么意外结局。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不拘一格,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避免了学生不会开头,一段到底的现象。
(四)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立意上的创新)。
所谓立意上的创新,就是一篇作文的主题要有新意,不落俗套。不是简单平
庸地重复别人的思想和看法,人云亦云,而是大胆提出一些别人没有讲过的见解,谈出自己独到的感受。在立意上的创新,最突出的一点要求就是要学生在作文时要“别出心裁”。如《我的老师》这一题目,一般的立意是写老师如何关心教育学生,如果我们指导学生写老师不仅关心教育学生,还关心教育社会上的人,关心帮助家长,这样的立意就比较新颖,且更为深刻。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或一则写作材料,在立意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方法,或“异想天开”,或深入开掘,或改旧为新,或反面落笔,或借题发挥,或褒贬互换等。这样就可以写人所未写,写出新意。但在作文立意创新上,有一点是必须要遵循的:不论如何创新,都要以不违背准确的原则为指导,达到以新求胜的目的,切忌不能刻意求新而“过了头”。
(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上的创新)。
同一个作文题目或同一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题,去构思。别
人已经写过的角度可以不写,尽量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入手角度。如郑振铎的小说《猫》,由第三只猫的遭遇我们可以从“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努力改变自身”的角度入手写读后感;可以从“一个人在对待问题,处理事情时,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主观武断作出结论”的角度入手写读后感;还可以从“我们人类要善待小动物”的角度入手写读后感等。对于一篇作文,选择一个比较新的、好的角度入手,可以在构思上吸引读者,达到作文成功的目的。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要要求学生思维多项推进,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古今中外,全方位扫描,从而找到一个最佳视角,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来。
(六)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上的创新)。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要题目新颖别致,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别出心裁,立
意新巧,构思独特,还要语言不落俗套,精炼而恰到好处。需细写时,洋洋洒洒,泼墨如水;需略写时,字斟句酌,惜墨如金。这就要求学生写好作文后要在语言上认真修改。古人写文章非常注意炼字,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袁枚的“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曹雪芹的“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等,都是在文章语言上创新的典范。要求学生在语言上进行创新,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写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现自己的风格,而不是照搬别人的语言,说套话、俗话。当然在文章中适当引用名人名言、古典诗句,为己所用,也是语言创新的一种形式。但是要真正做到语言上的创新,很不容易,首先要让学生有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到“文章不厌千回改”,克服懒散的思想。其次是要让学生养成习惯,持之以恒,这样就
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的作文语言变新、变亮。
以上几种创新模式只是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尝试,不妥之处愿与大家商榷。
第二篇: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探索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新的任务。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政府必须积极地以整体性政府的理念进行协同思考,创新社会管理路径,应对各种转型问题,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的需求,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契机下,重庆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社会管理路径,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重庆的社会管理创新在中国社会管理问题上具有两个典型性:重庆处于大发展、大跨越时期,社会转型具有“中国城市典型性”;重庆集大农村大库区于一体,社会转型具有“中国乡村典型性”。正是基于这两个典型性的思考,重庆市委市政府逐渐走出一条“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建设得到加强,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重庆特点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1]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以党的建设为抓手,畅通党群关系,构建党群社会管理新平台
重庆将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党建科学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双赢之路,以党建科学化促进社会管理规范化,为推动重庆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证。重庆市委以“三项制度”(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制度、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制度)建设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通过“三项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将党群的信息沟通机制和社会管理中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设进行了无缝隙的对接。这既保证了党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作用,也满足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多元化。
与此同时,重庆市委市政府还开展以 “三项活动”(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为主题的党性锻炼活动,以“密切联系群众”为目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指针,整合各方面力量,将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相结合,在党建中探索社会管理新的载体和渠道。通过“三项活动”的开展,重庆市委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对接,减少了信息传递的层级,保证了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最大程度防止了 “信息不对称”。2009年,市、区两级各类信访量下降幅度均超过25%,某些部门和区县下降幅度甚至高达45%;群体性事件下降45.6%。重庆主城区110报警量同比下降40%,打架斗殴等矛盾纠纷下降20%。迄今,全市20万机关干部已走访群众92万人次。各级财政共投入78.8亿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1万余件,其中10年以上信访积案381件,50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从源头上化解了民怨[2]。
“三项制度”和“三项活动”整合推进,是重庆在社会管理中创新“党的领导”的一次探索,也是社会管理路径创新的重要特点。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三项制度”和“三项活动”二者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党建合力,既突出了其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也体现了其在社会管理上的统一性,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在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上,“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被写入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推动“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常态化,并不断创新实践形式[3]。由此可见,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融合到以民生为导向的社会发展之中,将民生的改善作为社会管理的落脚点,并将这种重庆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使之成为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
二、以政府改革为主导,打造民生政府,创新政府社会管理新模式
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不仅与政府的行动息息相关,还与政府建设理念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对于政府的建设理念,很多理论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讨。然而,任何单一的政府建设理念都无法适应迅速转型时期的中国,我们必须创新政府理念,进行一种理念叠加式的政府再造。所以,现阶段创新社会管理最根本的做法就是,进行政府改革,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以解决百姓民生问题为重点,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几年,重庆将“政府负责”贯穿于政府改革之中,创新了政府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实现了服务型政府和民生型政府的叠加。这种叠加效应主要表现在政府将自身职能转变与群众民生改善有机结合,将政府改革的动力来源机制与政府改革的检验机制密切
第三篇:厂务公开创新模式探索
惠安公司创新厂务公开形式
近年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惠安公司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进程中,积极探索、创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厂务公开有效途径,不断强化“四种意识”,做到“三个拓展”,将厂务公开工作融入到公司内部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当中,使公司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党群干部关系更加密切,真正体现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的要求,为构建企业内部团结向上、和谐有序、忠诚敬业的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化“四种意识” 保障职工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
该公司在推进厂务公开的实践中,不断强化“四种意识”,即:公平公正意识、党委的责任意识、行政的主体意识、职工的参与意识,明确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思想,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切实担负起“党委是第一责任人,行政是第一执行人”的重任,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充分发挥主人翁责任感,提高职工群众的参与意识。通过不断总结与实践,公司已形成了上下高度重视、机构制度健全、职工广泛参与、齐心协力推进的厂务公开良好局面。
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健全厂务公开长效机制
该公司在推行厂务公开工作的进程中,从加强领导、规范制度建设入手,坚持“事事有原则、人人有责任、时时有控制、环环有考核”的厂务公开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厂务公开工作制度的和监督检查制度。公司建立了各级领导组织机构,专门负责组织指导、审议评定、指挥协调等工作,为推进厂务公开提供组织保障;结合企业和基层单位实际,制定并颁发了《惠安集团厂务公开实施细则》和《厂务公开监督实施办法》,促进厂务公开工作规范化;建立监督检查机制,保证厂务公开工作质量,公司明确规定,在厂务公开工作中,既要公开有关政策依据和有关规定,又要公开具体内容、标准和承办部门;既要公开办事结果,又要公开办事程序;既要公开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又要公开职工意见和建议的处理情况。各单位每年对照厂务公开内容进行自查,公司厂务公开监督小组对其定期抽查。
畅通民主渠道创新厂务公开工作形式
该公司自2001年首先在科研一所、二所等单位开展厂务公开试点工作以来,逐年探索工作经验,通过开经验交流会在各基层单位推行厂务公开制度,推行面达100%。公司重点围绕落实和维护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审议权、监督权等权益,不断创新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下发了《惠安公司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条例》、《职工代表巡视制度》、《职代会提案落实情况反馈单》等文件,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体系。
公司建立了总经理与职工代表直接对话机制,在每年职代会上,总经理会就
职工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当场做出答复,收到良好效果,公司部分二级单位也建立了一线职工与厂长、经理民主对话制度,增进了干群之间的了解与联系,提高了公司凝聚力。公司还建立了厂情通报制度,在公司门口设立厂务公开栏,借助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等媒介宣传公司最新动态,公开生产经营状况,接受群众监督。推行职工代表巡视制度,不定期组织职工代表就职工最为关心的各类问题开展巡视督察,收集群众意见,制定整改意见并向职工予以答复。建立了班务公开制度,明确规定班务公开的原则、形式和内容,让每一名职工全面了解班组管理动态,化解了班组内部矛盾,在加强班组建设的同时,调动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做到“三个拓展” 引导厂务公开向深入发展
该公司开展厂务公开近10年时间里,厂务公开工作从建立制度到逐步完善,不断得到巩固、规范、深入、提高。在目前公司生产经营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公司提出厂务公开要做到“三个拓展”,即要使厂务公开向公司生产经营拓展,向班务公开拓展,向多种公开形式拓展,分级、分层次做好此项工作,推进厂务公开工作再上新台阶。
开展“阳光厂务” 推进公司改革平稳发展
近年来,该公司通过推行“阳光厂务”,把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及时向广大职工公开,并鼓励职工参与决策与监督,充分发挥了职工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权力。职工广泛参与集资建房、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实施职业生涯薪酬以及医疗制度改革等问题的决策,公司多次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征求职工意见和建议,让职工对公司的决策行为心知肚明,为公司稳定工作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构建“三位一体”大监督体系深化厂务公开工作
为深化厂务公开工作,公司建立了由监事会、纪检监察部、审计处三部门组成的,实行单位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指挥、主体监督部门具体执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的“三位一体”大监督体系工作制度。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和评议,有效地加强了职工对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民主监督;通过整合监督资源,建立经营风险法律防范控制机制,探索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即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模式,深化并丰富了厂务公开工作的内涵。(李欣齐韩)
第四篇: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现状分析及监督模式创新
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现状分析及监督模式创新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中涉及着多个部门,其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尤其是在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众多问题,需要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进行健全,保证各参建主体及管理主体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各项工作,严格执行相应法规制度,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模式创新
引言
水利工程质量事关人民生活、生命财产安全,也是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水利工程建设的根本。因此,做好水利工程监督管理工作将对工程建设起到关键的作用。目前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范制度方面还有着很多不足,基于此,本文就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创新模式进行了探讨,旨在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体系,保证水利工程质量。
1、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现状分析
1.1质量监督执行力差
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而言,其项目法人通常指的是工程所在地的乡镇,因此,管理人员岗位配置通常交给乡镇地区的水利工作者或者技术人员兼职开展。在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中,各方人员都相对较少,在前期阶段、建设阶段以及质量安全管理环节的人员配备更为不足,无法严格执行合同内容,导致相当一部分工作程序及建设资料无法满足相关技术标准[1]。此外,缺乏良好的质量监督执行能力,有相关资料表明,2013年县级质量监督机构需要给予质量监督的小型水利工程数目超过120个,每个质监人员需要负责的工程数量多达20~30个,工作任务和工作量都严重超标,导致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1.2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现阶段我国的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在规模上相对较小,建设主体单位和相关单位在技术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项目法人质量第一的观念不明确,对工程管理的重视度较低,未能真正贯彻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度。在招投标过程中,有些工程缺乏规范性,有些工程没有实现公开化,这都不利于提高招投标工作的质量。负责工程设计的企业没有针对小型水利工程开展全面的前期勘测,导致设计出来的方案不够科学和完善。负责水利工程施工工作的人员在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上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施工人员缺乏足够的施工经验,不利于保证良好的施工质量。
1.3缺少质量评定意见
质量评定通常需要在综合分析SL176-200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相关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开展质量评定工作,该规程通常是应用于大中型工程质量评定工作中,虽也可以应用于小部分小型水利工程的质量评定,但毕竟没有针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相应条款,只能作为参照。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常见的执行标准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实施办法》,该办法主要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而言,目前也没有针对小型水利工程的实际质量检测工作提出的执行标准,以上现状均造成小型水利工程无法开展科学的质量评定工作,很难保证准确地质量评价结果。
2、建立健全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模式
2.1有针对性的监督管理
小型水利工程通常包括小型防洪工程、小型发电工程等。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综合分析各种小型水利工程的特征,不断创新质量监督模式。
①核定制质监模式。通常应用在刚刚建设完毕的小型水库或者其他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采用立项的方式针对工程进行科学审批,进行全方位整治,同时对河道、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其周边构筑物进行科学的质量监督[2]。操作流程是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作为参考规程,针对项目法人、水利工程设计图纸以及工程施工企业的质量监督申请条件进行审核和评价,选择核定制方式开展质量监督工作,详细审核相关报告和资料,同时,针对工程整体质量进行评价,确定具体的质量等级。
②核备制质监模式。一般应用在建设管理相对比较集中的小型水利工程质监过程中。操作流程为项目法人负责召集有关方面,按照相应的规范对水利工程具体质量控制要求进行科学制定。在实际建设工作中,质量监督部门负责检查工作,给予指导建议,并发现项目质量监督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督促其及时整改。小型水利工程正式完工并接受验收之前,项目法人召集监理方、设计方及施工方等接受质量监督,确定相关质量控制是否符合相应要求,同时将评定结果上报相关质监部门核实备份。
③现场监察模式。对那些不符合核定制及核备制模式的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可以综合分析工程建设现状,针对关键节点进行现场监察,同时结合相关部门和科室的力量,做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顺利开展完工验收。该模式一般应用在河道清淤工程、喷滴灌农业工程以及其他由村民负责组织建设的小型农用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中。这种模式的应用能够大大减少完工验收时间和精力,此外,针对部分应急工程还可以在第一时间完成验收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2.2采用联合监督和巡查制度
目前相当一部分县级质监部门在人力资源上相对比较匮乏,而小型水利工程的数目又相对较多,工作量大[3]。在小型水利工程质监中采用联合监督制度,能够针对不同乡镇的小型水利工程开展有效质量监督,充分调动县级质量监督人员的力量,同时结合乡镇技术工作人员的力量,更好地开展质监工作。县级质量监督人员在质量监督小组中担任组长,乡镇技术工作人员担任普通组员,为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贡献力量。联合监督制度的应用不但能够促进县级质量监督人员以及乡镇方面的有效交流,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质量监督工作者的带动作用,充实乡镇技术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2.3选择差异化的质量检测手段
工程质量检测是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对小型水利工程,开展质量检测工作时应综合分析《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实施办法》中具体内容,明确具体的质量检测要求。针对那些选择核定制进行质监的小型水利工程,应严格遵循《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实施办法》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执行。而针对那些选择备案制开展质监工作的水利工程项目,应合理放宽具体检测项目,科学调整检测数量。针对那些选择联合验收方式开展质监工作的水利工程,则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其进行质量确定。
3、结语
水利工程质量安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充分保证其质量安全,还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通过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综合性监管网络的建设以及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实现对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为工程建设提供充分质量安全保障,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劲松.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制改革的研究[J].江西建材.2016(20):47.[2]谢靖;黄赛武.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程质量.2014(S2):32.[3]吴加杰.探究如何完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J].江西建材.2015(16):112.
第五篇:创新培训思路 探索有效模式
创新培训思路 探索有效模式
用现代精神改善校长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是调整培训目标、改革培训模式的关键。校长培训必须实现自我超越,超越那种表面化的培训、粗放式的培训,提升培训的内在品质,使培训效益最大化。其核心精神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中小学校长培训适应基础教育现代化,这对校长队伍建设需要来一个转变,即要满足校长培训需要。一般来说,校长培训需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校长素质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适应性要求;二是中小学校长自身成长不同阶段的需求。因此,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紧密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工作和中心任务”。新的形势与任务对中小学校长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在继续坚持以往成熟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需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与中心任务,继续加强力度,不断创新思路,探索有效的方法。
1、个性化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中小学校长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其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所面临的工作任务具有共性,由此决定校长培训的共性需求;而在校长成长的不同阶段,对培训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校长的成长过程经历了适应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几个阶段,由于校长的成长过程和背景、知识和能力结构、所在学校的发展水平和趋势不同,决定了校长对培训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发展和校长的自我发展需求,共同作用于校长 的个体素质,使得校长培训需求不断产生和提升,校长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和定位,是校长培训需求的关键性因素。在培训中建立多元的目标体系,由于不同任职期限、不同成熟度的校长的需要不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校长的需要也各异。因此我们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要体现目标分层分类,深入了解校长的不同层次需求,建立多元的、相互联系、有机组合的目标体系,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满足校长的需求。不仅要革新校长的知识结构,提高校长的能力,改变校长的观念,更要开发其潜能,做到“按需施训”。帮助校长掌握必备的知识和科学的研究,培养和锻炼改革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专题调研——提高校长的思考能力
校长要通过不断思考而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并将其付诸于教育实践中。教育是服务于人的,我们所培养的人将来也要服务于社会。当今社会呼唤优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校长,不仅仅把关注点落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其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及幸福感。校长的核心领导力在于课程与课堂。校长要把先进的办学理念通过教师转化为课堂行为。能够整合学校的资源,走现代学校发展之路。
提高校长的思考能力,应组织开展学校管理专题调研活动,深入优秀学校,薄弱学校,每校进行1至2周专题深度调研,及时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并将其作为培训期间的专题案例进行研究。通过解决学校主要问题,提升校长的管理素养,思考能力。
3、专题讲座——个性菜单式培训
在校长提高培训中选用专题讲座课型教学,可以使校长就重点、难点内容,获得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获取解决某一难题的方法,同时可以提高校长的理性思维能力。根据实际,确定专题在校长提高培训中,最重要的就是应紧密联系学校管理实际,联系受训校长的实际。通过专题培训使校长明确职能要求、掌握政策。结合职能要求进行菜单式专题讲座。例如:人事工作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教育;学校后勤与财务;教育法规与规范办学;教育宣传与学校文化;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课程改革与教学质量;学校安全管理等。校长根据个性需求,参加菜单式培训。
4、校长论坛——专家引领式培训
为激发校长的智慧,通过组织学校管理论坛或沙龙活动,在宽松、开放的环境下,促使校长们对身边的实际问题开展自由研讨,交流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见解。活动邀请有关教育专家参加,通过现场点评、指导,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形成“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校长培训模式。
5、名校挂职——取经体验式培训
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切实提高管理现代学校的能力,应适时的选派优秀学校校长到发达地区名校挂职学习,了解发达地区的办学理念和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干部队伍建设及内部考核分配制度等方面的综合管理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分析思考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对策措施。挂职体验式培训还采取多种形式,农村
校长到城区学校挂职,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提升校长综合素质。
总之,校长整体素质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知、主体实践、个体内化长期积淀的过程。要提高培训质量,须突出校长自身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调动校长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重视校长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选择、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为依据,立足学校,基于学校发展,注重实践,创新形式,积极探索在真实的学校教育情境中反思现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和策略。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校长依法、科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