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误区
让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更有魅力
让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更有魅力
—— 吕红波衡水中学
摘要:为了更好的发展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师存在的问题、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信息素养;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目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措施。它是根据我国国情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决不能把它只看作是学校新增加的一个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去对待,这样会导致学生无法运用信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下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我国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在我省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在教学实现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旧的教学模式认为,学生的思想就是一张白纸,让教师去画上最美丽的图画。学生是一个空的容器,有待老师的书写或灌输。也就是说教学的主要过程就是把教师的知识转移到学生身上。很多教师还是无法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还是上课满堂灌,在信息课上虽然也会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但是其实还是跟着老师的步骤走,根本无法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性。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技术学科,其存在和发展具有自身的科学思想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注重最后的学业水平考试,为了考试而教学,没有正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只是一味的追求信息知识的培养,从而忽略了信息意识、技能和道德的培养。
(2)所教授信息知识方面。“现在的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教的要么就是平时用不上的东西,要么就是不用教、孩子们也能自学会的东西,这种课怎能不让孩子心生厌恶和恐惧。”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杜子德近日在沪上举行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上,如是评价目前的中学计算机教育。[1]杜子德认为,电脑不是一种普通的工具,而是一种智力工具,中学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驾驭计算机帮助人类完成智力任务。在我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时候,文字录入占了十分,导致有很多老师,“文字录入”这就花费大量时间让学生来进行练习,单方面认为这道题分值高,那么在平时训练时候就应该多费点时间,感觉自己的教学内容安排的非常合理,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内容对于90后“鼠标一代”已经是轻车熟路。所以难免会导致学生厌恶信息技术课。
(3)教学方式问题。尽管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时间不长,但是随着经济以及计算机的发展,家用电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学生对信息的接触及运用的能力都在不断提高,所以教师缺乏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的话,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还是采取最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使得课堂本应该活跃积极的课堂教学变得非常死板生硬,使学生感觉教学内容内枯燥乏味,本身学生就不重视信息技术课,这样的课堂学生只能学到理论知识,却无法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信息素养的不到实际的培养。有的课堂还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教师课堂设置情景创设、任务驱动、互动教学等教学策略,使得课堂空洞的热闹,课堂上尽管学生很活跃,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却很少能够获取知识,这些都是失败的。
在我省还一个现象就是虽然信息技术分为必修和选修部分,选修部分一共五本书,由于信息技术只参加河北省学业水平考试,所以导致大部分学校只讲必修部分,选修部分从来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讲去研究。最后导致虽然发到学生手里一共是六本书,可是对于他们真正学的也就是必修部分。
(4)师资力量不足。目前我省中小学尽管大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有好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不是科班出身,而是由其它专业中途转岗而来,缺乏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这给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而且有的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从事学校很多其他工作,比如摄影摄像、维修、社团等等工作,使其不能静心对教学进行研究。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学科,很多
第1页
教师疏于学习,教师信息素养达不到要求,导致信息教学无论是方法还是内容上都出现明显不足。再加上在我省信息技术课只参加学业水平测试,所以很多中小学校普遍不重视。
2学生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和音体美一样,都是非高考科目,是放松的课,其实当时我们自己上学时也是这么认为。如果这一周里面有一节信息课,恨不得从星期一就开始期望着这节课。在我省大多数学校信息技术课一周一节课,学生遗忘知识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所以往往会导致上这节课时上节课讲的什么都忘记了。而且只对计算机感兴趣,对理论知识厌烦尤为凸显。当我们上必修版教材第一课时候,必修版教材第一章全都是理论知识—信息与信息技术,学生们就感觉到乏味。而且现在在使用计算机上,多数只是作为一个娱乐工具,没有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解决日常问题的重要性;信息道德方面也缺少相应的教育。
3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我省很多中小学从上到下对信息技术都不重视,学校所给信息技术课时也很少很少,有的中小学甚至都不开设信息技术课,课时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制约条件。由于学校的不重视,最后就导致学校在信息技术方面投入的资金比较少,信息技术设备缺少。
很多中小学缺乏有效的最后的教学评价过程。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进行评价的目的是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控制,使之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但目前学生中却普遍存在“喜欢玩电脑,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不正常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与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有关外,很大程度上还与信息技术课程采取的评价方法不当有关。信息技术不是高考学科,这就导致我省很多中小学学期末根本没有信息技术的相关评价,并且很容易因考试而将信息技术课视为一种负担,以致考试前几周信息技术课早已停上。有时学校期末信息技术教师要是忙学校其它的事情,这种评价或不评价的方式极不合理,没有有效地评价无法培养学生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的能力。
二、改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一些对策
1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计算机”,让学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培养。
(1)教学模式认识上。罗杰斯始终强调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过程应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助产士”和“催化剂”。概括地说,就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2]也就是说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辅助的作用,改变学生的学生地位,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寻求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堂效率显而易见。而且要转变学生对计算机的印象—计算机是帮助我们学习的工具,要合理利用计算机资源,能够遵守网络道德,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在网络上有很多虚假的信息,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信息知识来解决问题、分析真假。
(2)教授的信息知识上。这对于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就要有很高的要求。要及时了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信息技术本身发展就是比较迅速的,所以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教学内容设计上不能只局限于书本,信息素养必须适应生存发展的社会信息环境,也就是让学生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不要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应关心如何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比如讲授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时候,完全可以让学生亲自组装一台电脑,把学生置身于信息技术中,不要空洞的只讲理论知识,这样还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贴近于学生的教学设计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所教授的信息技术一定要符合学生周围环境,不要讲空话。建构主义者认为,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这也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3]
(3)教师教学方法上。加涅认为要使有效学习行为发生,学习者必须要有学习心向,所以
学习的准备工作就是由教师以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与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努力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各个学科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通过信息的多样化呈现以形成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培养学生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扩展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比如flash的教学,完全可以和美术老师来进行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来实现教学过程。
(4)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在新课程下,接受考验的不止只是学生,教师同样也承受着相当大的考验,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方面教师要加强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及时了解新课程下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教学起点。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让自己融入到其中,积极参加一些培训,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升。可以多参加一些省里市里组织的各种赛课、论文评比、教学案例等活动,通过各样的活动可以及时了解其他学校在信息技术上的优点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前不久我校参加了在合肥一中举行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在合肥一中的学生社团中看到了“电子报刊”社团的宣传海报,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电子校刊“学过来,加以改造变成我们自己的。
2改变信息技术学科处境,构建有效的评价系统
想改变信息技术学科处境,需要我们所有信息技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多组织科技节等活动,参加信息技术方面的比赛,为学校争得荣誉,改变信息技术学科地位,需要你我共同的努力,现在正如火如荼的举行的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都是可以充分展现信息技术人魅力的舞台。
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重视教学效果、方式灵活多样。因此,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教师的引导为辅助,让学生在有灵气的课堂活动中展现自己,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实现评价过程。对获取来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价也是信息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学校构建有效的评价系统是必要的。
评价方式可以是多样的。(1)Blog[4]作为近两年迅速兴起的一种操作简易、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技术和空间,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学生感兴趣就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而且根据Blog自身的很好的交互特点,最大限度的体现了信息时代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特点,也给每个人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和展现自我的空间。我们可以根据学生Blog的内容及学生的参与状况来进行评价。
(2)还有近些年发展比较快的电子档案袋[5]。电子档案袋评价,是一种用代表性事实来反映学生情况的质的评价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电子档案袋评价,能真实地记录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过程,督促学生经常自我评价,反思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促进信息素养全面发展。加涅认为学生关心的是他的作业达到或接近他的预期标准的程度。如果学生能够得到完成预期证实的反馈信息,对强化学习过程将有很大的影响。
以上是我对新课程理念下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的探讨,信息技术教育的路还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去自己去探索,新课改下对教师要求很高,需要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学生”不断进行学习。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你我“以正确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核心目的,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1]张奇.罗杰斯的学习观和教学观《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03期
[2]罗杰斯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符太胜李东斌王培芳.教师教育有效性问题的再思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探讨.教育探索,《教育探索》2008年第03期(3)
[4]郑春花,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问题及想法,海西教育网 2011-11。
[5]董自明,刍议信息技术教学中电子档案袋评价原则《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年16期
第二篇:教学课件制作的标准及存在的误区
教学课件制作的标准及存在的误区
课件学苑网推荐 教学课件制作的标准及存在的误区,在多媒体flash课件制作修改过程中经常能使用到此 课件理论、课件论文、flash课件制作、下载 课件理论论文等课件制作资源,希望此flash课件制作素材资源能帮助您!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他们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资源,开发教学课件。但是由于老师的专业局限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制作出来的课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下面笔者就课件制作的标准与目前课件制作中存在的问题谈点看法。
一、教学课件制作的标准
我们将教学课件制作应该符合的标准归纳如下:
1科学性
(1)描述概念的科学性:课件的取材要适宜,内容科学、正确、规范,防止错误概念的传播。
(2)问题表述的准确性:课件中所有表述要恰当、准确,避免产生歧义,可以让不同的使用者很快理解课件设计者的意图,利用课件的交流。
(3)引用资料的正确性:注意对引用资料的筛选,以保证引用资料的正确性及课件内容的科学性。
(4)认知逻辑的合理性:课件的演示及设计要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利于学生接受课件内容,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5)课件制作的必要性:用平常手段难以演示的微观、宏观甚至有危险的现象,课件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但并非任何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任何一个实验都以课件来代替,即课件的制作一定要有其必要性。
2教育性
(1)直观性:直观、形象的课件,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加深记忆。
(2)趣味性:生动有趣的课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教学课件中这点尤为重要)。
(3)新颖性:设计新颖、构思巧妙、不落俗套的课件,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启发性:具有启发性的课件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要避免过度使用机器,导致由“人灌”变为“机灌”。
(5)针对性:课件是为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某节内容或某个单元而作,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针对要解决的问题作深入浅出的剖析,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6)创新性:课件内容及课件设计结构能够支持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或探究式学习,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3技术性
(1)多媒体效果: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效果(小学教学课件及欣赏类课件中应用得更多),以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交互性:课件要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从而避免因机器的使用而使课堂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3)稳定性:课件在调试、运行过程中不应出现故障,特别要注意各个按钮的转换是否通畅。
(4)易操作性:课件界面应简洁,操作简便,易上手,同时有利于课件的交流、推广。
(5)可移植性:课件容量不宜过大,方便移植,并能在不同配置的机器上正常运行,没有病毒。
(6)再开发性:尽可能提供课件的源文件,方便其他使用者对课件的修改,有利于课件的交流、提高,实现资源共享。
(7)合理性:恰当地选择制作课件的软件平台,不要小题大做,人为地加大课件的容量及制作难度。
4艺术性及实用性
(1)画面艺术:画面制作应有较高的艺术性,整体标准相对统一,给人以清新、愉悦的感觉。
(2)语言文字:课件所展示的语言文字应规范、简洁、明了,使用相对统一。
(3)声音效果:声音清晰,无杂音,它的出现有利于提高课件的教学效果,对课件有充实作用。另外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慎重使用声效。
(4)实用性:课件能够适用于教师的日常教学,有较强的实用性。
以上各点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统一协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件的教育教学功能,使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能够有机整合。
二、课件制作存在的误区
1求大求全:有些课件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尽数罗列,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学生,让学生无法进行知识的编码。这种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用这样的教学课件上课,学生似乎接触到了许多东西,实则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根本就没有记住、理解任何知识,更谈不上去反思、创造。
2代替真实实验: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去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目前的课件中,存在着以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代替真实实验的现象。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许多虚拟的情境,但并不是要让电脑代替我们力所能及甚至比电脑做得更好的实验,更不是在计算机里预置结论,因为有些实验本身就具有探索性。我们应该把计算机应用在不容易成功或需要时间较长或有较大危险性的实验教学中,应用在需要对实验进一步加强感性认识的地方。我们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优势互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3代替板书:有些课件,特别是文科的一些课件往往是文字、画面的简单拼凑,把原本可以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搬到电子屏幕上。有些课件的作者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注意力,不断改变文字或图片进入画面的动作,片面追求“新奇”、“好玩”。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4平台选用不当:课件开发平台可谓琳琅满目,在课件制作时对平台的选取尤为重要。一个本来用PowerPoint就能很好地表现出来的内容却用Authorware或方正奥思等软件花大力气去制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未必就好,倒不如多在教学设计上花些时间。平台的选取应以高效、易用、普及、开放等为原则,此外还要注意开发者的实际情况及教授的内容等。
5刻意追求效率:电脑可以帮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有些课件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而没有给学生思考、想像、理解的时间与空间。这种做法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6操作按钮随意放置:操作按钮虽小,但在一个课件中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体现了课件的交互性。许多课件开发者却不以为然,随意放置按钮,甚至在没有说明的情况下隐藏按钮,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的使用热情与课堂效果。一个较好的课件,往往由操作区与演示区两部分构成,它们的位置较为固定,标准相对统一,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一个易学易用的界面。
总之,如何根据个人与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制作出适合教学的多功能、开放的教学课件,是教师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
第三篇:我的几何图形教学存在的误区大盘点
我的几何图形教学存在的误区大盘点
济水一中李娜
感谢学科素养培训给了我这样一个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听了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学习的难点讲座之后,深感自身理论的缺乏,深感自身以往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在这里,借着平台给我们创造的机会盘点一下自己这么多年来几何图形教学存在的误区和弯路。
误区一:推理能力的培养不得法。
以往我在教几何图形证明时,在初一起始阶段,只简单认为让学生会说“因为,所以”即可,却不知学生不理解逻辑联系,说下来也是生搬硬套,也正因为此,学生几何学习造成了两极分化现象。
听了讲座之后,应该让学生学会严谨的逻辑推理。首先,几何证明是由一对对因为所以组成,每一对因为,所以都要写出推理依据,要求学生在括号中注明。这是几何的初始教学,应该重视。其次,几何推理证明的教学要由易到难,刚开始,要求学生掌握两步推理,即包含两对因为;
然后可逐步增加推理难度。
误区二:忽视了几何推理兴趣的培养。
以往,在教学勾股定理一节教学内容时,我总是把现成的拼图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拼图证明勾股定理。听讲座之后,如醍醐灌顶,我为何不让学生自己拼图来证明勾股定理呢?想来,还是教学没有放开。
做中学,折中学,玩中学,拼中学,说的真是太好了。
误区三: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
以往的教学,在教授新课总是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创造性使用,缺乏对教材的专研,分类讨论的思想总是渗透的不太好。总是,在做综合题时有专门的分类讨论题目,而学生又缺乏用分类思想来解决。想想,为什么不把分类讨论思想贯彻到平时的每一节课呢?
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数学课堂是玩的课堂,可是由于自己不敢放手,总是被考试所桎梏,总是把数学课堂搞得很严肃,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兴趣,想来,真的是扼杀了多少将来的数学家。
第四篇:浅谈音乐歌唱课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
浅谈音乐歌唱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千秋岭小学
蒋映博
随着新课改和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的开展,音乐课歌唱教学如何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这也是很多音乐工作者和音乐教师思考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前些天,观摩了市里组织的音乐课歌唱教学比赛,感叹音乐教学发展和新人辈出的同时,却也感觉部分教师队对歌唱教学课认识的不足。下面,我谈谈音乐课歌唱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课堂教学轻重倒置,导入时间冗长或文不对题。
一节课有好导入铺垫,确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些音乐教师为了 追求新、奇、特的导入效果,挖空心思设计课堂导入铺垫。导入成了歌唱教学的重心,花样成了整堂课的设计重点。还有个别教师新课导入甚至花费了整堂课的四分之一以上时间,人物故事、歌曲背景、音乐图片等全成了课堂导入的工具,一一登场,目不暇接。部分教师认为只有这样,导入才有效果,才能吸引学生喜欢眼球和兴趣。诸不知,这样费劲心思长时间的课堂导入,缩短了歌唱教学的真正教学时间,有点轻重倒置的感觉。更有个别教师为寻求课堂导入效果,强求混搭、文不对题,导入的内容与新课无任何关联。
真正的一节好的课堂导入,首先应该是课堂教学内容需要,而不是勉强凑合。其次,导入内容不要面面俱到,找准一个好的导入点就可。另外,导入时间应该有所把握,恰当而合理。
二、歌唱教学课重点偏离,唱歌仅成“走过场”。
一些音乐授课教师往往忽视了歌唱教学课的重点,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新课导入、人物背景讲解、歌词分析及课堂拓展等方面上,整堂课只有几遍歌曲学唱。这样歌唱教学课完全脱离了教学要求和目的,这样做无异于杀鸡取卵,课堂效果看似完好,实则外实里虚。
唱歌课的重心应该体现在“唱”字上,教师应在这点上多花时间和心思。歌唱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歌曲中欣赏美、发现美、体会美,一首歌仅仅听或者唱一、二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吗?回答肯定是NO。学生只有唱会且唱好歌曲,才能感受歌曲带来美,从而达到喜欢和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把歌曲编排成齐唱、轮唱、对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来进行,防止唱歌教学环节过于单调和枯燥。歌唱教学课,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唱high起来,切莫让唱歌环节成了走过场。
三、歌唱无声音技巧训练,学生声音“原汁原味”。
很多教师歌唱教学中,只教会了学生唱会了歌曲,而根本没有达到唱好的 要求,或者根本没有歌唱教学训练手段。整堂课下来,学生声音仍然惨白,毫无变化。有美感的歌唱才是歌唱教学基本要求,我们歌唱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唱会就可,而一个真正有素养的音乐教师会通过有效的声乐训练,使学生的歌唱声音变得更加美好,从而领悟歌曲美的情感。
为了获得美好的声音,教师歌唱教学时应该多加强声音训练,可通过正确歌唱气息支撑、正确的口咽腔打开状态、歌唱共鸣和发声位置的掌握,歌曲情感的领会这几点来获得。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但好的教师能根据学生演唱的的实际情况,正确的引导学生获取美妙的好声音,从而真正的达到歌唱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四、歌唱教学仅教唱歌,视唱基础训练可有可无。
唱好一首歌,没有好的音准和节奏只是一句空话,而视唱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唯一办法。很多教师觉得视唱训练可有可无,只要唱好歌就行了。或者嫌视唱训练枯燥一带而过,甚至直接播放录音,学生跟唱。这样歌曲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出现音准和节奏上的问题。长此以往,音准和节奏问题无法解决,当然也无法达到歌唱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应该重视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音乐视唱基础训练,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唱会歌即可。要想获得好的视唱效果,在视唱中运用科学发声的方法,合理气息的运用会使视唱变得更加动听和完美,从而使歌唱学习更为容易。
五、拓展环节“离题万里”,游戏或成主角。
一些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烈氛围,把歌曲拓展环节变成了学生们 的游戏舞台,学生一一登场,场面甚为热闹,整堂课成了学生们的游戏舞台,课堂拓展“越拓越远”,离题万里。而有的拓展活动几乎与歌曲教学内容无任何关联,教师们只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所谓课堂气氛,这样的课堂拓展有“皇帝的新装”之嫌,最好弃之。
真正的的教学歌曲拓展和延伸,是在本节歌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巩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创造和想象能力,而不是一味的靠做游戏或者偏离教学内容的的活动拓展。好的拓展和延伸就应该围绕歌曲教学本身而设计,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合理而有效果。
正确认识歌唱教学的实际目标和要求,走出歌唱教学课误区,让孩子们真 正的唱起来,乘着歌声的翅膀,享受音乐的美好和快乐!
第五篇: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编写教案)的侧重,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而不是考虑你的教案怎么实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曾经出现了这样的一件事情。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收复新疆”这些内容时,: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我们分小组来学习,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内容,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这件事,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反思是如何认真地把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教给学生,所以与之无关的东西应该舍弃。然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