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春季期末作业考核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答案[小编推荐]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满分100分
一、概念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合群
指一个人能够融入到群体中去,并且群体也愿意接纳他。
2.自我防御机制
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发展出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即自我防御机制。
3.专栏咨询
是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形式对群体的典型心理问题进行解答。
4.想象
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或形象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5.情感
则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与人交往中产生的友谊感、与遵守法则规范有关的道德感、与精神文化需要相关的美感与理智感。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表现在哪几方面?
(1)对教师的态度(2)对作业的态度(3)对分数的态度
2.对学习障碍儿童诊断的步骤是什么?
(1)确定儿童的学习问题是特定的﹑一般的还是虚假的;
(2)试图找到环境的﹑生理的﹑心理的影响因素;
(3)分析儿童特定问题伴随的行为;
(4)根据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初步诊断假想;
(5)根据诊断结果对儿童开展补偿训练。
3.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完成?
(1)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辅导
(6)小组辅导
4.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表现?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思维缺乏批判性。
5.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情绪?
(1)将儿童的各种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2)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
(3)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三、论述题(共20分)
1.小学生的焦虑及其防治。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较为普遍的负性情感,常常表现为无原因的恐惧和不安、无所指向的烦躁和惊慌,好象是某种危险和和灾祸就要临头,但又说不出究竟担心什么或究竟害怕会发生什么不幸。
焦虑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其核心成分是恐惧。详而言之,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较为普遍的负性情感,常常表现为无原因的恐惧和不安、无所指向的烦躁和惊慌,好象是某种危险和和灾祸就要临头,但又说不出究竟担心什么或究竟害怕会发生什么不幸。当焦虑状态严重和持续存在时就可能导致神经性焦虑的病理状态。经常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可能养成一种焦虑特质,其特点是性格脆弱。
对小学儿童焦虑的防治,可以参考下列的几种措施:
(1)改善环境、教育方式及父母、老师对儿童的不合理要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个性特点等,施加适当的压力,给予恰当的要求,不溺爱,不苛刻,从而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的意志力,增强抗挫折的能力。这些对防治焦虑都极为重要。
(2)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以身作则,成为儿童的榜样。父母应认识到自身就是儿童观察学习或模仿的对象,自身的个性特点可能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所以要注意自己在儿童面前所表现的言行举止,防止儿童不自觉的模仿。
(3)父母和老师应注意与儿童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儿童只有向可依赖的人倾诉了自己的积怨、委屈等以后,心情才会平静下来,否则心里就不会得到平静,焦虑就不会消除。但只有在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中,父母和老师才能引导儿童说出自己所担忧或焦虑的事情,帮助他们抚平创伤,消除焦虑情绪或者平缓儿童的心境。可见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对儿童焦虑消减的重要意义。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
杨扬是个好学的学生。他性格内向,很随和,只要别人让他干什么,即使心里不太愿意,他也很少拒绝。一个星期天,快期末考试了,杨扬把这一天安排得满满的,上午背两小时课文,写一小时作文,再练40分钟毛笔字;下午做数学题;晚上复习别的科目。可是,上午九点左右,同班的几个同学上他家要他一起去踢球,他想想自己的计划,不太想去,可是看看这么多人上门来找他,不好意思,于是就去了。结果一个上午全在操场上呆着了。下午刚想学习,电话铃响了。原来是班上的小云找他上少年宫看展览。想想上午已经耽误了,期末考试在即,他说不想去,可是在小云的再三劝说下,心又软了,于是一个下午又过去了。晚上,他想一定得好好利用了,可是看什么好呢?语文、数学……想来想去也不知道该看啥,想累了,于是去看电视,不知不觉看了挺长时间,一个晚上又过去了。
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少,不善于仔细、全面地考虑问题,因此他们在采取和执行决定时,容易受外界和自己情绪的影响。案例中的杨扬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遇事犹豫不决,缺乏果断。
方法
1、认识提升法。
2、进行重要性分析。
3、榜样示范法。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答案
一、名词解释
行为矫正方法行为主义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通过一定技术改变咨询者的心理问题或不良的行为。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自下而上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心育教学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和规律,运用辅导与教学的方法,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或调节其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
观察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出究竟担心什么或究竟害怕会发生什么不幸。13.(抑郁)是指一种较持久的、忧伤的情学习心理指小学生在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特点。
二、填空题
绪体验。
14.学习目标由(近景、)向(远景)发展。
15.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情绪和情感是不同的。首先,从需要角度来看,(情绪)是和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角色扮演法 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结合训练内容让学生扮演活动中的角色,进行现场表演,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得到训练。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专栏咨询是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形式对群体的典型心理问题进行解答
想象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或形象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脑力激荡“脑力激荡”是利用集体思维的方式,使思想相互激荡,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导出创新思维。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活动。
自我防御机制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发展出了许多保护性的机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 ,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是个体进行自
一、名词解释
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
合群指一个人能够融入到群体中去,并且群体也愿意接纳他。
情感 是指通过体验,对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和事物与主观预期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亲子关系指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各种关系。意志的果断性 是一种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作出决定并立即采取相应行动的良好品质,与之相反的则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等不良品质。
学习迁移小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把所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到其他方面。
焦虑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其核心成分是恐惧。详而言之,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较为普遍的负性情感,常常表现为无原因的恐惧和不安、无所指向的烦躁和惊慌,好象是某种危险和和灾祸就要临头,但又说不
1.学习动机由(不够明确)向(比较明确)发展。
2.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其(人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关系。
3.品行问题儿童,又称之为(“问题儿童)”或(“不良少年)”。
4.儿童的情绪不仅与其(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关系,而且对其(个性特点)也有所影响。5.意志的(坚持性)品质是一种在行动中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而坚持到底的良好品质。
6.学习兴趣由学习的(学习的形式)向学习的(学习的内容)发展。
7.小学生的同伴交往对他们的社会化过程有很大帮助,对于维护儿童(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8.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
9.(“成长小组”)是近年来教育专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即由几位层次不一的学生组成小组,每位成员视小组为集体,在交往、学习中互相约束,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10.意志是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之一。11.虽然小学生与同伴的交往明显增多,但与父母仍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对父母仍怀有深厚的感情。
12.按国际惯例,以智力测查的智力落后标准分类:(轻度智力落后)、(中度智力落后)、(重度智力落后)、(极重度智力落后)
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16.儿童的意志特点是在其(克服困难的)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17.态度是指(个体)对待社会、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的一种心理倾向。
18.进入小学后儿童与成人的接触机会相对减少,因为他们更喜欢与(自己同龄)的伙伴交往。
19.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大脑功能失调)、(遗传因素)、(环境剥夺和营养不良)、(生化因素)。
20.强迫症出现可能与(儿童的先天素质)、(性格)、(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教育方法不当等有关。
21.意志的(自觉性)品质是人在行动中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充分认识所采取行动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一定要求的良好品质。
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2.1908年5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3.榜样引导法的具体方法有(参观访问)和(媒体教学)两种。
4.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时,自尊就是(消极的)。
5.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知识水平
和言语水平有限,思维的发展上仍是(具体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因而那些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6.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可以分成三种:(现实焦虑或客观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焦虑)。
7.社会生态学方法认为,人的问题是由于(儿童与环境之间错误的相互作用)引起的。8.1930年5月5日。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华盛顿)召开,有3042人代表53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了会议,中国也有代表参加,盛极一时。9.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采用(回顾与检讨)、(计划与展望)和(祝福与道别)三种方法。10.随着小学生对声音、颜色、时间、运动等的感知觉的发展,(观察力)也在发展着。11.从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项任务
12.心理咨询的目标,包括(终极目标)、(中间目标)和(直接目标)。
13.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个层面),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14.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15.从途径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心育教学),二是(心理咨询),三是(心理治疗)。
16.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认知法)、操作法、(集体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几大类。
17.(刚出生的)新生儿,并没有意识,也没有自我意识。
18.当优良行为的出现后所获得奖赏,一旦行为消退或出现不良的行为时,应(取消奖赏)。
19.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及他的合作者布莱特1973年设计的“小组道德讨论”辅导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都支持了价值辨析法学派的观点。
20.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
21.小学生的思维还缺乏灵活性,他们不善于考虑条件的变化,而以(旧经验)解答新问题。
三、简答题
1.弗洛伊德提出的主要的防御机制有哪些? 压抑、否认、投射、退行、隔离、抵消、转化、补偿、合理化、升华、幽默、反向形成 2.在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标准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应注意四个问题:一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表现不能等同;二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三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四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种理想尺度。3.心理咨询的任务是什么?
心理咨询的任务是发展性的,它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促进人的成长。咨询不是说教,而是聆听;咨询不是训斥,而是接纳;咨询不是教导,而是引导; 咨询不是控制,而是参与;咨询不是侦讯,而是了解;咨询不是制止, 而是疏导;咨询不是做作,而是真诚; 咨询不是改造,而是支持;咨询不是解答,而是领悟; 咨询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协助成长; 咨询不是表面屈从,而是内心转变。4.小学生注意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一个是注意集中性训练法,这里又包括听觉训练法和视觉想象训练法。另一个是注意广度性
训练法。
5.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完成?
答:、(1)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辅导(6)小组辅导 6.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表现?
一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二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三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四思维缺乏批判性;五思维缺乏灵活性。
7.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有哪些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有五个阶段:一口唇期;二肛门期;三生殖器期;四潜伏期;五生殖期。8.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 人们一般采用四阶段来划分人的认知发展阶段。其中三、四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小学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9.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优点有哪些? 这是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专门设计的一种活动课程,一般都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其特点在于: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内容选取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活动组织上以教学班为单位,活动课的目的、内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设计的。通过这一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处是:在专门组织的活动中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积极的影响;学生参与活动,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以教学班为活动单位便于组织管理,且能使班级全体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受益;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程,也使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人员、时间上有了保证,因此比较正规。只是如何在班级活动中考虑每个学生具体情况,实行
个别化对待,则是要认真解决的问题。10.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有哪些常见的问题?自尊过低,自我评价过高和过低,即自卑和自负,以及不正确的比较。11.精神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1.自由联想2.梦的分析3.阐释与自我了解4.转移与移情的负担。
1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具有几方面的特征?
答: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立足点应是面向未来的。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保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3.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应是多层面的。
13.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为:一有意注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二带有显著的情绪色彩;三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1.小学生有哪些意志问题?
(1)优柔寡断(2)不能克制自己(3)缺乏毅力(4)面对挫折
2.智力落后儿童的个性特点有哪些? 一)需要智力落后儿童正常儿童比较,他们需要的层次低,主要是身体方面、物质方面的需要,如饮食的需要、玩玩具的需要、躲避危险的需要等。而且一旦有了这需要,常要立即得到满足,不管别人需要和客观条件。例如他喜欢的玩具就要让他一个人玩。他们对文化、艺术、精神等方面需求比较弱一些,所以往往对读书、欣赏音乐、精神奖励无所谓,当然经过教育,也会逐步有这方面的需求,如他表现好,奖励他一朵小红花,并给以表扬,对他精神也会有刺激作用。
(二)兴趣智力落后儿童对周围事物缺少兴趣,不象正常儿童好奇心强,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也缺少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的兴趣往往不广泛,比较单一。
他们的兴趣也不稳定。一般来说,他们对形象生动的材料如投影、图画等比较感兴趣,而对抽象文字材料不感兴趣。对活动本身和直接结果感兴趣,如通过手工劳动,可以得到什么实物,而对学习什么技能,并不追求。
(三)信念、理想、道德智力落后儿童的信念、理想的形成也有局限,比较难将一般的道德准则变为行动指南。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可能培养他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较为普遍的负性情感,常常表现为无原因的恐惧和不安、无所指向的烦躁和惊慌,好象是某种危险和和灾祸就要临头,但又说不出究竟担心什么或究竟害怕会发生什么不幸。
二、恐惧恐惧是指儿童对某事物或特殊环境产生的惧怕、害怕的情绪反应,如对动物、黑暗、社交或某种情境感到害怕。恐惧在儿童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普遍具有的情绪体验,是儿童反之当有机体的某种需要未得到满足,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满意、痛苦、忧愁、恐惧、愤怒等。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与人交往中产生的友谊感、与遵守法则规范有关的道德感、与精神文化需要相关的美感与理智感。其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反映形式;而无论从种系发展或个体发展来看,情感体验发生得较晚,1.试论述小学生意志发展的有利条件 优良的意志品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儿童的实践活动中,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小学时期是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重视对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将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领悟拥有坚强意志的重要性。过去,我们可能过多地以张海迪、赖宁、雷锋等范例品质,只是比较困难一些。只要我们采用适当的方法,从培养他们的各种良好的习惯抓起,还是可以逐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的好品质。
(四)意志智力落后儿童往往意志比较薄弱,活动缺少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不够。有时为了自己喜欢的玩具或食物,会不顾一切与家人吵或发脾气,甚至在地上打滚、狂跑等等。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能理解他的这种病态表现,作耐心细致的工作。智力落后儿童由于不善于分析,有不善于克制自己,往往也会被别人引诱做坏事,上当受骗,家长要随时注意他们的言行,积极加以引导
(五)情感智力落后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容易变化,好冲动,常常受外界情景的支配。他们的情感容易表现出来,但内心体验并不深刻。当然,在基本情感方面,他们也由于正常人一样的需要。他们需要家庭的温暖,特别是父母的爱。他们不善于交朋友,容易孤立,更需要周围的人关心他、接纳他、信任他。他们也和正常儿童一样有成功的愿望,希望得到周围人的承认、认可。家长应给他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让他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作业,让他获得成功,并给以鼓励。3.小学生有哪些情绪问题?
一、焦虑
焦虑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其核心成分是恐惧。详而言之,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对周围环境事件的一种必要的、往往也是健康的反应。
三、抑郁抑郁是指一种较持久的、忧伤的情绪体验。人人都有过抑郁的体验,所以抑郁可视为正常情绪反应。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暂时的,属正常范围,也有少数人会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并伴有严重的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问题,这时的抑郁可能已转化为病态情绪,即抑 4.小学生态度具有哪些特点?
(1)教师的态度(2)对作业的态度(3)对分数的态度
5.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诊断的步骤是什么? 诊断步骤如下:(1)确定儿童的学习问题是特定的﹑一般的还是虚假的;(2)试图找到环境的﹑生理的﹑心理的影响因素;(3)分析儿童特定问题伴随的行为;(4)根据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初步诊断假想;(5)根据诊断结果对儿童开展补偿训练。
6.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情绪?6章(1)将儿童的各种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2)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
(3)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7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是什么?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情绪和情感是不同的。首先从需要角度来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当有机体的某种需要获得满足,则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满意、愉快、喜悦等;
为人类所特有,是个体发展到社会化进程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最后,从稳定性程度来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的性质,因而情绪表现是不持久的,常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感则有可能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这种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然而,情绪与情感的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实际上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并对情绪产生巨大影响。它们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在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中,情绪与情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8.小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是什么? 小学生学习问题一:马虎小学生学习问题二:考试怯场小学生学习问题三:考试怯场小学生学习问题咨询案例四:学习疲劳小学生学习问题咨询案例五:不会听课
9.学习障碍的教育与辅导包括哪些?
一教学环境单纯化;二提供积极再制约的机会;三提供健全的补救教学。
10.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7章1)培养小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2)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3)培养小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4)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克服困难的情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品质。5)从小培养正确的观点
四、论述题
进行说教,使学生心中产生逆反心理以及觉得太遥远的事情,认为坚强的意志品质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现在,我们要让学生懂得的是:坚强的意志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是成长的必要条件。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对各年级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手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讲大道理是没用的。我们就把重点放在行为训练,学校通过开展手工劳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做出自己喜欢的小制作。在动手做的同时,培养学生细心、耐心和坚持到底的决心,让他们在点滴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知道只有坚持才有胜利,从而感知到意志的重要性;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我们主要通过组织各类文体竞赛,如:文艺队,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棋类比赛等,使学生领悟: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所应具备的良好品格,是获得成功的要素。
2.小学生的焦虑及其防治
(一)焦虑的表现焦虑是一种普遍现象,几乎人人都有过焦虑的体验。焦虑使人不愉快,因此人们常避开引起焦虑的事物。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焦虑具有保护性意义。然而过度的、无端的焦虑则是不正常的,它会对儿童的行为、智力和人格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儿童的行为,如会使儿童变得退缩、过度顺从,或暴躁、恐惧上学等。对儿童的学业成绩和智
力,如会使他们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对学习活动丧失信心。对儿童的人格形成,如会使儿童过分敏感、自我评价过低、自卑感重,依赖感强、做事优柔寡断、抑郁沉闷,并有自我攻击行为。就因为焦虑的儿童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病,所以同伴焦虑和期待焦虑。6.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要求不一致、喜怒无常、奖惩无度,常使儿童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才能处理好与家长、老师的关系,因而容易引发焦虑情绪。
(三)焦虑的防治对小学儿童焦虑的防治,可以参考下列的几种措施:弱智儿童的性格特点,当发现孩子优点或有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或鼓励,以增强其上进信心。对于孩子的缺点甚至错误,要耐心说服,循循善诱,指导其改正缺点,千万不要训斥,甚至任意打骂。否则,将严重伤害弱智儿童的自尊心。
(三)班集体,帮助儿童适应学校和集体生活,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三)发展平衡的自我尽可能地发展儿童的独立性,让其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正视儿童的缺点,有意识地帮助其克服,使其明确自己是普通的儿童。往往不喜欢他们,焦虑的儿童在行为举止上存在着许多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过分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心,常因一些微小的事而烦躁不安、担心害怕。例如,他们会因同伴的一句戏言、会因别人的一记白眼、会因一次小小的考试失误,而终日惴惴不安。这类儿童平时表现良好、温顺、遵纪守法,且自制力强、自控力强、自尊心强,对等事物常常一丝不拘、十分认真,但仅显得过分紧张。特别在陌生的环境中或对待不熟悉的事物,他们更易出现焦虑反应。他们在生理上也常因此出现一些不良症状,如睡眠障碍、做恶梦、食欲不振、心跳多汗、头昏眼花、恶心呕吐、腹痛、便秘、尿频等。
(二)焦虑的原因焦虑的发生和成因与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影响都有关系。而不良的环境因素、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即后天的因素则是引发或加重儿童焦虑反应的重要原因。后天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老师或家长自身有焦虑的情绪反应倾向,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受到其的感染或对其进行不自觉的模仿,最终导致儿童也产生了焦虑。2.老师、家长或学校对儿童的要求过高或过严,常常超出儿童的实际能力水平,使得儿童因为总是不能达到要求而产生焦虑情绪反应3.老师或家长对某些危险或事物估计过高,反复要求儿童提高警惕或反复给予儿童劝告、威胁等,也会使儿童在他们的语言压力下产生焦虑情绪反应。4.家长经常向儿童诉说家中的问题,而年幼儿童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理解或者无法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在这样的矛盾下,就容易产生焦虑。5.儿童缺乏母爱或被过分溺爱,易导致早期的分离
1.改善环境、教育方式及父母、老师对儿童的不合理要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个性特点等,施加适当的压力,给予恰当的要求,不溺爱,不苛刻,从而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的意志力,增强抗挫折的能力。这些对防治焦虑都极为重要。2.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以身作则,成为儿童的榜样。父母应认识到自身就是儿童观察学习或模仿的对象,自身的个性特点可能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所以要注意自己在儿童面前所表现的言行举止,防止儿童不自觉的模仿。3.父母和老师应注意与儿童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儿童只有向可依赖的人倾诉了自己的积怨、委屈等以后,心情才会平静下来,否则心里就不会得到平静,焦虑就不会消除。但只有在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中,父母和老师才能引导儿童说出自己所担忧或焦虑的事情,帮助他们抚平创伤,消除焦虑情绪或者平缓儿童的心境。可见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对儿童焦虑消减的重要意义。3.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卫生该怎样维护? 一)爱护儿童,与他们建立浓厚的感情弱智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都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因此,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热情负责地去教导他们,和他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使他们感到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温暖。同时,注意培养他们的性格,使其开朗、听话,愿意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变化告诉父母、老师、并心情舒畅地在成人的指导下锻炼自己。
(二)对孩子要采取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教育方法根据
鼓励弱智儿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弱智儿童常性格孤僻,为此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孩子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尽量给孩子创造机会去参加些集体活动,这对于陶冶情操以及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纠正其孤独、自卑的性格都是十分有益的。
(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守纪律、懂礼貌的好作风弱智儿童的品德教育非常重要,稍有忽视就会出问题,甚至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为此,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风尚上下工夫。大人应该以身作则,注意培养孩子遵守纪律、懂礼貌、助人为乐、爱集体、爱护公共财产的好品质。并向他们讲解和示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等道德观念,以防止他们受坏人诱惑而犯错误。
(五)按小儿特点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时间与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弱智儿童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给孩子规定合理的起床、吃饭、学习、游戏、体育活动和睡眠的时间顺序。其次,一定要合理地选择与安排看电视、听广播的时间,以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4.智力超常儿童的心理健康该怎样维护?
(一)重视早期教育
1、采用灵活性强的教学方法
2、课程纲要能配合不同的主题的学习内容,保持课程的延伸性,因材施教
3、接纳有创意的学生,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意念
4、用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5、鼓励尝试创新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运用对个人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创建宽松的心理环境作为家长应创造充满温暖和爱意的家庭氛围,以满足儿童的安全与爱的需要,发展起稳定的情绪情感;作为教师要建立健全的1.论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动教育科学化进程。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或促进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首先,从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关系看,尽管发展这两种素质的教育理论、目的任务、方式方法均有差异,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利于教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其次,它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有益于为德育工作创设和谐、融洽、相互理解的人际心理环境。再次,学生的一些不良品德、行为问题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并趋于严重,其中有不良行为本身就具有心理问题。我国心理学家顾玉甫对犯罪者进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测验显示,犯罪者在Hs(疑病症)、Pt(精神衰弱)、Pa(偏执)、Sc(精神分裂症)量表上呈现高分,并达到障碍指标。据此,他认为许多犯罪者有非精神病性人格障碍,这种人容易与犯罪现象或不良现象同化而导致犯罪。李从培等对工读学校女生和正常少女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研究组艾森克人格测查中,说谎、神经质性和外向性得分较高(P<0.0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查中,Pd(病态人格)、Pa、Pt、Sc四量表得分较高(P<0.01);卡洛琳卡人格量表测查中冲动性得分高(P<0.01),而社会化得分低(P<0.05),攻击性得分高(P<0.001)。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不可不注意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德育工作才能有牢固的心理基础,也容易事半功倍。2.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一方面是健全的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人们一方面能对心理疾病起预防和治疗作用,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或使业已受心理疾病困扰的人恢复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能根据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目标,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消除不良心理品质的消极影响,使人的身心状况达到最优化。心理健康水平能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健康状况。现代医学表明,许多心理问题能直接引起某些疾病或加剧某些疾病的发展,甚至能使一个人的生理机能全面衰竭。相反,如果身心健康出现问题,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发展将成为空谈。很难设想,一个在心理上存在问题乃至障碍的学生,能接受正常的各类教育。一般的心理问题表现在个体身上主要为孤独、空虚、抑郁、无助、矛盾、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并失眠、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我否定、自我封闭,难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使得他们连正常的学习、生活都难以进行,更难以接受关于人生理想、人生追求的教育。环顾我们四周,有多少学生被感情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搞得忧心忡忡致使成绩一落千丈, 有多少学生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冲动而违纪违法, 有多少学生因缺乏学习动机而逃避学习甚至厌学。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社会将给人们带来更大更多的心理负荷,从而对未来人才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具有执著的追求科学和创新精神,有高度的适应发展变化的能力,有较高的责任心和能力,有坚强的挫折承受能力,有完善的个性特征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实现。
五、案例分析题
郑——,7岁,小学二年级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好晃椅子、敲凳子、咬铅笔等。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作业最多能坚持一刻钟左右就心不在焉,一会儿动这、一会儿动那。写字不是多一横就是少一竖。因为父母常不在身边,整天跟他呆在一起的奶奶对他非常溺爱。因此他刁蛮、任性。一下不满足他的要求就大哭大闹。平时走路急促、爱奔跑。集体活动迫不及待,自控力差、冲动,常惹是生非。玩得高兴时,又唱又跳、得意忘形;不顺心时,好发脾气。他很聪明,很多东西你只要点拨一下就可以理解和接受。记忆力较好,只是因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成绩一直不是很拔尖。很爱玩纸牌,看电视时坚持的时间较长!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这个学生有多动症的一些特征。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等。但仔细分析他与多动症儿童又有区别:首先,患有多动症的儿童,无自控能力,完全不听教育,而他只是自控的能力较差。再者:多动症儿童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因为有学习障碍,而他只要认真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综合上述,这学生还不属于多动症,而是一般的多动行为。在采访他母亲的过程中,他母亲谈到:他很怕黑暗,平时他虽然在家表现得比较“刁”,可在外面,如果有小朋友欺负他,他并不敢作声。她认为造成孩子现在这种情况,很大可能是由后天造成的,还认为学习成绩不好,完全是由多动症造成的。她现在只担心他的学习成绩能否搞好,虽然她对他的饮食控制得较严,可焦虑的程度似乎比担心成绩低。
解决途径: 在我看来,多动症并不是不可以治疗的,只是要得到彻底的治疗不容易。这个小学生现阶段只是处于一般的多动状态。在整个教育阶段,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在态度方面,我们应把他看作是个正常的孩子,不要对他进行打骂,以免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当他不能继续把事情做下去的时候,我们就要鼓励他,引导他去完成。当其取得一定进步时,不要吝啬表扬他,这样就可以使其产生兴趣!其次,注意加强注意力的培养:利用“移情”的方法,把他对打纸牌和看电视时的那种兴趣和耐性转移到做其他事上,必要时设置一些情境,发动家庭成员或学校的老师、同学参与其中。在他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可适当延长时间,从而培养他的注意力与耐性!最后,应从家庭教育出发,家庭成员在以后的生活中应该减少对他的溺爱,严格安排他的作息时间,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饮食问题,多食一些含铁、锌的食物。如豆类、禽肉等,少食甲基水杨酸的食物,如苹果等!
这种症治疗起来较难,但只要有信心、恒心,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
1.别看梅梅今年才八岁,可大家都说她“人小脾气大”,因为梅梅动不动就爱发脾气。只要稍有不顺心的事,她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总要拿哪个人或哪件东西来出出气。她上课迟到受批评,回家后拿妈妈出气,怪妈妈没有早一点儿叫她起床;在学校值日时打扫卫生,地扫得不干净她怪扫帚破了不好扫,因此拿扫帚发脾气;考试成绩不理想,她生老师的气,说老师出题太怪太难太偏,弄得她做不出来;走路摔跤她还生路的气,怪路坑坑洼洼不平坦……总而言之,梅梅就是喜欢发脾气。而且,梅梅发脾气还有个特点,那就是怪别人不好,怪东西不中用,因而总要骂人、摔东西,把他们当成“出气筒”。比如,考试不理想,梅梅会气得把试卷撕得粉碎;和爸爸妈妈发脾气,梅梅还会摔碗、摔杯子,甚至字写不好她也要摔铅笔、扔本子。为此班上同学给她取了外号──“脾气大王”。
分析:愤怒是个人的欲求和意图遭到妨碍时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许多小学生,由于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冲动性较为明显,因此常常在不该发脾气的时候发脾气,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会相互打起来,因为父母的某些做法不够合理而冲他们大喊大叫……但小学生的愤怒来得急,去得也快,比如有的小学生可能今天因为发生一些矛盾而大发雷霆,而明天两个人就可能一块儿做游戏,这一点在小学低年级表现尤其明显。在日常生活中,引起愤怒的原因很多,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体验。愤怒是一种有害的情绪状态,常常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如同学关系疏远,师生关系紧张,而且长期、持续的愤怒对个体的健康损害也是极大的。《内经》上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当人愤怒时,交感神经兴奋增强,从而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所以,经常发怒的人,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而且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愤怒可使食欲降低,影响消化,经常发怒可使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愤怒还会影响人体腺体的分泌功能。过度的愤怒甚至还会使人丧失理智,引发犯罪或其他后果,因此控制愤怒的情绪十分重要。
方法:由于愤怒常常是突发性的情绪反应,在所有的情绪控制中,愤怒的控制是最难做到的,即使成人也会有“勃然大怒”的时候。但是,愤怒和其他情绪反应一样也是可以控制的。1.情境转移法。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会使人产生愤怒的情绪。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尽量避开,暂时躲一躲,以免刺激我们发怒。比如,可以出去走一走,听听音乐,或者和谈得来的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心情就会好起来。2.理智制怒法。当你动怒时,最好先想想以下问题中的任何一个:我为什么生气?这事或这人值不值得我生
气?生气能解决问题吗?生气对我有什么好处?可以在即将动怒时对自己下命令:不要生气!坚持一分钟!一分钟坚持住了,好样的,再坚持一分钟!再坚持一分钟!两分钟都过去了,为什么不再坚持下去呢?用理智来控制发怒的情绪反应。3.评价推迟法。我们通常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当时使你感到“怒不可遏”的事,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到已经不那么值得生气了。因此,当我们因为某件事情要生气时,不妨先把它放下,等过一个小时、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之后再去想它。4.情感宣泄法。如果有的事情或人有充足的理由使我们发怒,这种情况下不妨坦率地把心中的不满讲出来,你就会发现心里会爽快一点儿。也可转移目标发泄出来,比如去打沙袋,或去跳健美操,都能减少愤怒对自身的伤害。但要注意情感的宣泄要以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不可在情绪的支配下,作出过激的行为。5.目标升华法。愤怒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如果能升华,它能带给人力量,甚至是激昂的生命力;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伤人害己。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远大的人生理想,更多地从大局、从长远去考虑事情,要有远大的目标,当前进中遇到挫折产生愤怒情绪时,应将其转变为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切不可以眼前的区区小事计较得失,到头来“丢了西瓜捡芝麻”,妨碍自己对理想、事业的追求。2.杨扬是个好学的学生。他性格内向,很随和,只要别人让他干什么,即使心里不太愿意,他也很少拒绝。一个星期天,快期末考试了,杨扬把这一天安排得满满的,上午背两小时课文,写一小时作文,再练40分钟毛笔字;下午做数学题;晚上复习别的科目。可是,上午九点左右,同班的几个同学上他家要他一起去踢球,他想想自己的计划,不太想去,可是看看这么多人上门来找他,不好意思,于是就去了。结果一个上午全在操场上呆着了。下午刚想学习,电话铃响了。原
来是班上的小云找他上少年宫看展览。想想上午已经耽误了,期末考试在即,他说不想去,可是在小云的再三劝说下,心又软了,于是一个下午又过去了。晚上,他想一定得好好利用了,可是看什么好呢?语文、数学……想来想去也不知道该看啥,想累了,于是去看电视,不知不觉看了挺长时间,一个晚上又过去了。分析:果断性是意志的良好品质,具有果断性品质的人,能够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立即执行所作出的决定。果断性是建立在对问题情境准确的分析基础上的,它与盲目的行为有质的区别。
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少,不善于仔细、全面地考虑问题,因此他们在采取和执行决定时,容易受外界和自己情绪的影响。案例中的杨扬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遇事犹豫不决,缺乏果断。辅导方法:1.认识提升法。应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这些时间和精力用到有意义的事情上。目标计划一旦设定,就要果断地排除干扰,坚持自己的计划。2.进行重要性分析。如果同时想做两件有意义的事情时,应先分析哪件事价值更大,选择价值大的事情。如果重要性差不多,则任选一件,尽快作出决定。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古时候有一头驴,看到左边的草很想吃,看到右边的草也很想吃。该先吃哪边的草呢?驴子想来想去,也不知道该先吃什么,不知不觉驴子饿死了。可见,遇事不能当机立断,后果多么严重。
3.榜样示范法。找出电影、电视、小说或现实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的遇事当机立断、非常有魄力的人物的事迹,好好体会,并把这种体会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养成行为果断的意志品质。3.学生XXX,今年9岁。该生平时上课爱站起来东张西望,或者将脚放在凳子上跪着玩,有时爱玩一些小玩意儿,与人交谈时很羞涩,听课时爱插嘴,但教师点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却两眼茫然,教师将问题复述后,他依然如此。另外,在写生字时,他很容易将生字偏旁写颠倒,或者多笔划少笔划,听写时,不管怎么温习,几乎一个字不会写。通过家访与家长多次沟通后了解到:该生在家不怎么捣乱,但是每次回家都不知道家庭作业是什么,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最喜爱的活动是看电视。通过反复观察,该生智力发展水平一般,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听觉记忆方面发展不协调,造成学习困难,成绩低下。分析:
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
3.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辅导方法:
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3.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
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第三篇: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作业答案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现代教育技术》
一、名词解释
1、网络教室
答:网络教室是指在一个物理教室范围内的计算机局域网,主要服务于课堂教学,通常又称网络教室。
2、电子邮件
答:子邮件(E-mail:Electronic mail)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他用户进行联系的现代化通信手段。它是Internet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服务,是Internet最重要、最基本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
答:研究性学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但可以在研究型课程中运用,也可以在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中运用;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单指研究型课程,指“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索性、实践性、开放性课程”。
4、教育技术
答: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5、教学媒体
答:教学媒体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的媒体,它是在教/学活动中,传递、承载和控制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或中介,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6、文件传送协议FTP
答:文件传送协议FTP是Internet的一种标准协议。这一协议使用户能在联网的计算机之间传送文件,使用FTP几乎可以传送任何类型的正文文件、二进制文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数据压缩文件等,因此FTP文件传输已成为Internet上传递文件的最主要方法。
二、简答题
1、电视的制式是如何划分的?我国采用什么制式?
答:电视制式是指信号的发送和接收方式,目前世界上有NTSC、PAL、SECAM三种彩色电视制式同时使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采用NTSC制;前苏联、法国和东欧一些国家采用SECAM制;我国(包括香港)和德国、英国及非洲一
些国家采用PAL制。
2、我国的教育类网站有哪几类?
答;从教育网站的功能不同,可以将教育网站划分为学历类高等教育网站、外活动类教育网站、教育服务类网站
3、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通常由4个基本要素组成,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
4、简述电视教材的开发过程?
答:电视教材的开发过程:选题、设计、编写稿本、制作、评价
三、论述题
1、论述多媒体教室的功能。
答:微格教室的功能(1)教室内除授课的教师和学生外,没有其他摄制和听课人员,整套工作是通过安装在墙上的摄像机及高灵敏拾音器完成的,上课人员感觉不到任何干扰;(2)控制人员可对教室内教师的教态、语态、板书以及学生活动进行全方位拍摄和录像;(3)控制人员可控制电台云台、多倍变焦镜头对教师动作、学生回答、板书内容拍摄特写镜头;(4)可对教室内的声音进行同期录音;
(5)控制人员通过操作录像机制作成品教学录像带,课后教师本人和教学管理人员通过成品带进行对比、提高。
2、简要论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答:加涅的学习论体系包括十分丰富的内容:学习结果分类论、学习层次论、学习过程论及学习条件论。其中,在学习结果的分类上,他从人类习得的性能中区分了五种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的结果也称为五种习得的性能。
①.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使个体应用符号或概念与他们的环境相互作用,也就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例如,低年级的读、写、算的学习,就是智慧技能的早期形式。学习智慧技能,意味着学习“如何完成”某种智慧行为,它是一种“怎么样”的知识,一般说来,被称为“程序性知识”。个体在学校中所习得的智慧技能是非常多的,但可以根据其心理过程的不同复杂程度进行分类。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五个亚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辨别是能区分不同的刺激,对不同的刺激进行不同的反应。形成概念是在一系列事物中找出共同属性并给同类事物赋予同一名称,有对事物分类的能力,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反映具体事物的概念是具体概念,反映对象各种属性及关系的概念
是定义性概念。规则揭示了两个或更多概念之间的关系,掌握规则指能够运用规则进行操作,作出正确的反应。高级规则是组合在一起的两个或更多规则,是更复杂的规则。每一个层次都有各自的特性,即都有不同的外在行为表现、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可以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高级规则来进行问题解决。
②.认知策略
如果说,智慧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那么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是一种支配个体自身的学习、记忆和思维行动的技能。它可以包括识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认知策略的把握对于学生学会如何思维、如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它是一种特别的非常重要的技能,学习者可以选择认知策略作为解决新异问题的模式。③.动作技能
在加涅看来,技能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智慧技能,即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另一类是认知策略,即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第三类为动作技能,即身体和肌肉协调的能力。动作技能可分解为构成整个操作的“部分技能”,学会将已习得的部分技能综合起来,对整体动作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动作技能的学习最好是通过重复练习来完成。
④.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是一种我们能够“陈述”的知识,它是“知道什么”或“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由于在数量和组织上有所不同,可分为三种学习情境:学习名称、学习事实和学习有组织的信息。掌握言语信息的外部条件要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同时,信息的重复听和读对学习也是必要的。
⑤.态度
加涅将人类在“情感领域”习得的性能称为态度,它是影响个体对人、对物、对事的行为的复杂的内部状态。既然是内部状态,所以,它不是行为本身,而是从对个体行为的观察中推论出来的。由此,可根据个体的行为选择来测量态度。同时,在态度学习和改变中,仅凭言语说教是不起作用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就是呈现榜样。
以上,就是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在对学习结果分类详述的同时,加涅还对五类学习的条件进行了阐述。这些构成了加涅学习论的主要内容,对于教学设计也有着重要影响。
第四篇:2017年秋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满分100分
一、概念题(每题4分,共20分)1.学习迁移
答:小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把所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到其他方面。
2.自我防御机制
答: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发展出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即自我防御机制。
3.角色扮演法
答: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4.自我评价
答: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 ,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是个体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5.焦虑
答: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较为普遍的负性情感,常常表现为无原因的恐惧和不安、无所指向的烦躁和惊慌,好象是某种危险和和灾祸就要临头,但又说不出究竟担心什么或究竟害怕会发生什么不幸。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精神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答:自由联想、梦的分析、阐释与自我了解、转移与移情
2.智力落后儿童的个性特点有哪些?
答:(1)智力落后儿童同正常儿童比较,他们需要的层次低,主要是身体方面、物质方面的需要,如饮食的需要、玩玩具的需要、躲避危险的需要等。而且一旦有了这需要,常要立即得到满足,不管别人需要和客观条件。
(2)智力落后儿童对周围事物缺少兴趣,不象正常儿童好奇心强,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也缺少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的兴趣往往不广泛,比较单一。他们的兴趣也不稳定。
(3)智力落后儿童的信念、理想的形成也有局限,比较难将一般的道德准则变为行动指南。
(4)智力落后儿童往往意志比较薄弱,活动缺少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不够。
(5)智力落后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容易变化,好冲动,常常受外界情景的支配。他们的情感容易表现出来,但内心体验并不深刻。
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具有几方面的特征?
答:(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立足点应是面向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在让下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上,因为未来世纪的发展速度将比以往所有的世纪的总和还要快,教育给予人的不仅是已有的知识经验,还有在动态环境下变幻莫测的种种发展机会,只有在知识范围、能力系统、心理状态等方面大大超过前人,才能成为时代的成功者。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面向未来的。
(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保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应非常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并把个性作为整个教育的出发点,认为个性的全面、充分发展是实现人的潜能与价值的基本条件。人与人之间在基本心理素质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素质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人的基本心理素质的相同性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而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同,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心理素质教育就是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
(3).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应是多层面的。心理素质不是一个单一的构成物,它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心理品质的好坏、各种心理能力的强弱及社会适应状况等各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层面。因此,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应体现在以上各个层面上,并应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4.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的自觉性和注意品质的完善程度上。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5.小学生有哪些情绪问题? 答:小学生心理的内部稳定性较差,产生的情绪问题也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有:(1)焦虑(2)恐惧(3)抑郁
三、论述题(共20分)1.论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答:(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
学生XXX,今年9岁。该生平时上课爱站起来东张西望,或者将脚放在凳子上跪着玩,有时爱玩一些小玩意儿,与人交谈时很羞涩,听课时爱插嘴,但教师点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却两眼茫然,教师将问题复述后,他依然如此。另外,在写生字时,他很容易将生字偏旁写颠倒,或者多笔划少笔划,听写时,不管怎么温习,几乎一个字不会写。通过家访与家长多次沟通后了解到:该生在家不怎么捣乱,但是每次回家都不知道家庭作业是什么,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最喜爱的活动是看电视。通过反复观察,该生智力发展水平一般,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听觉记忆方面发展不协调,造成学习困难,成绩低下。
答: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3)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辅导方法:
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3.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你是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
答: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 的重要途径,又是素质教育理想的实践模式。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其他各育创造了先决条件。一个保持健康良好心理状态的人,才能顺利地接受德、智、体、美各方面的教育。再者,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或技术,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育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各育的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1)从目标上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个人心理问题,维持心理平衡,发挥个人心理潜能,塑造个人完善的人格。一个心理正常的人,才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并在此基础上谋求个人不断的发展。一个人也只有成为积极进取、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称得上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2)从内容上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会影响他的价值判断,从而影响他对事物的取舍以及他的行为方式。而个人的性格与品德更是息息相关。心理学上对性格的定义是: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既是一种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便不易被改变。
(3)从方法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倾向于通过感情沟通,以咨询、测试、行为矫正等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能,来观察、诊断、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就表现在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强化、指向、激励、动力等作用上。美国学者弗兰德森(Frandsen,1982)曾就此指出:心理健康与学习中的成功是极其密切相关的。
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智育的发展。
首先,它虽然无法改变人已有的遗传素质,但却能在开发人的智力潜能上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兴趣能使一个人迅速倾向并投入某项活动,正当兴趣的培养和保持,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注意力、观察力、思考能力水平;积极的情感会激励学生坚持探索和进取;坚强的意志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必要条件; 性格特征对人的成才的影响很大,爱因斯坦指出:“ 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摆脱困境,重建信心,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更好地挖掘心理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3、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而智力的发展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研究证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中,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比例远低于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比例。智力的发展既是智育工作的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
4、心理健康与体育的关系。
其一,学校体育的任务之一是“磨炼意志和形成良好的品德”。恰当的体育运动和锻炼对个体心理有以下促进作用: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水平,使人反应迅速,思维敏捷;使人心胸开阔,保持乐观的情绪;可以增强自信心,培养果断、坚强的意志;有利于培养义务感、荣誉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情感;可以使人受到美的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其二,心理健康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重要前提。运动技能是一种经由不断练习而获得的运动能力,除了对动作的敏锐知觉外,学习者还要具有一定的成就动机,稳定的情绪,较强的自信心、自制力、忍耐力、吃苦的能力等等。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体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5.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关系。
美育是运用大自然、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美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知识,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的教育。审美的对象不仅包括外界的事物和事件,也包括对自己的审视和评价。良好的心理品质是美的表现之一,也是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的基础和条件。比如,一个人很偏激、乖戾,他就不可能客观地看待现实中的美与丑,也不可能感爱到生活中真正的美;一个以消极心态看待人生的人,就不可能感应生活中昂扬、欢欣的主旋律;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决不会认为助人为乐、大公无私是一种美。凡此种种,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离不开学生主体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智、体、美各育的基础。作为一项教育制度的提出,素质教育代表了全员发展、全面发展,落实到具体个人身上,则是个体的全面发展。但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发展的身心特点,学生与学生之间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素质教育应从学生的差异入手,创造各种条件,尽量使每个学生在自身基础上获得个性的最优化的发展。以往,我国教育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甚至不惜扼杀学生的创造性的做法已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教育工作者不是将学生当成有着自己独立的意识、有着自己发展特点的不同个体,而是搞“ 一刀切 ”,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单一化、模式化。这种抹杀个性的做法与市场经济对现代人才多样化的要求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性。从根本上说,也违背了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挥其心理潜能的教育活动。它的直接作用在于使学生在得到尊重、鼓励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更好地接受教育打下基础。
2.结合自己实际工作的体会,谈谈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建设“ 硬环境 ”,充分发挥校园“静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所谓“硬环境”,指的就是学校的物质环境。学校只有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来建设“硬环境”,才能发挥这种“静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为此,学校首先应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特别是应从教育的理念出发,本着经济、实用、发展的宗旨,对学校的人工物质环境进行设计与改造,使之符合建筑学、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美学的原理。具体说来,学校建筑在造型设计上应具有校园特色且富有个性;在布局上应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在色彩匹配上应摆脱灰暗、单一的色调而趋于明快、亮丽、复合的色调;在室内设计上应考虑简洁明快、光线充足、优雅美观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校园的景观设计与布局上应突出韵律、流动、对比、融合等审美特征并体现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等等。其次,学校应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的物质设施,如建设好必备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扩大学生知识视野;购买足够的图书资料,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科学实验设施设
备,增强学生操作能力;拥有体育艺术器材及场地,活跃学生文体生活;建立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增加学生生活体验等等。再次,学校还应重视校园的“阵地化”建设,即积极设置并规范必要的教育阵地,如体现各时期对学生要求的少而精的标语口号以及反映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校报、校刊、壁画、黑板报、墙报、招贴画等。同时,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电台)、校园电视台等物化媒介的优势,尽可能发挥它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
总之,校园的物质情境在设计与改造过程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渗透,充分体现校园物质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以便能以最优的效果影响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心理体验,从而发挥预期的“静态文化”本应该具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创设“ 软环境 ”,充分发挥校园“动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所谓“软环境”,就是校园的精神环境。这种“看不见、摸不着 ”或者需要通过活动加以体现的精神环境构成了校园的“ 动态文化”。校园“动态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要比“静态文化”来的更直接,也更具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深刻性。为此,学校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出发,大力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首先,学校应端正办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追求教育性和人性的结合,树立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提供正确的观念导向。其次,要着力于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班风。校风、班风是集体中长期形成的在价值上、言论上的共同倾向,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生置身其中自然受其影响。因此,教师应首先抓好班风,坚持“学生管理” 和 “教师管理”双管齐下,通过打好思想基础、进行正面引导、开展评价活动、运用宣传工具、发挥表率作用等手段,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环境,进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有了良好的班风,就不难形成良好的校风。良好的风尚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会形成自己学校的优良传统,而这种传统又成为更高层次的教育资源。第三,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并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学校中的教学心理环境和人际氛围是校园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学校应通过全员培训的方式强化教师的有关意识,通过各种管理措施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新的理念建立平等、民主、互助、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第四,完善学校的制度管理,发挥“ 制度层 ”的育人功能。学校管理者必须理顺管理思路,建立管理网络,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使师生行为有章可循。第五,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举办活泼新颖的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和传统教育,通过各种训练活动、比赛活动、表演活动、游玩活动、宣传活动、仿效活动、竞选活动等,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在这种“流动的文化”中真实感受校园是自己精神生活的乐园。
需要指出的是,从影响受教育者的因素来看,校园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是综合发生作用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构成了共时态、共空间的校园整体文化情境,形成了文化形态的校园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此,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物质情境和精神情境的整体文化的综合心理效应,力求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