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晖:加强和改进高校党支部建设简论 《中国共产党》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党支部是党的组织系统中的基本细胞,是党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党委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如何针对当前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去富有成效地加强党支部建设以推动高校工作上新台阶,这是摆在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面前的必须回答的问题。经过调查和研讨,我们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加强支部建设:
一、明确当前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具体工作方针和任务 《决定》提出要以四个“必须”的指导方针去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即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必须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必须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这四个“必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总体指导方针,学校、机关、企业、农村等不同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只有将这一方针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制订具体的工作方针,才能有效地指导支部建设,否则会失之空谈而违背四个“必须”的精神。联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校的情况,我们认为可以将高校党支部的工作方针表述为“一中心,两加强”——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中心,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关心教职工生活为两翼,全面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工作方针的涵义分解如下:1.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中心体现了高校党支部工作的特征教学科研是党的中心工作在高校的具体对象。促使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是党支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支部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之所系。一个党支部是否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完成任务和工作成效如何?其根本的评价标准就是所在教研室(系)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否提高。党支部的一切工作均应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必须通过决策、组织、管理、保障、监督和思想工作等环节去推动教研室(系)的教学科研不断上台阶。唯有如此,党的威信才能树立,党的作用才能体现。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科研中心得以落实的思想保障思想教育应通过政治学习、组织生活、教研活动、日常管理、参观调查等中介达到以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统一教职工思想认识,形成对当前中心工作的共识为目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策略;分析总结本单位的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育;树立全员德育意识和教书育人思想的教育以及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民主、竞争、公平、效益、自主、开放等现代观念。支部要以改革的精神去探索新时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提高时效性。3.加强关心教职工生活是关心群众生活、稳定教职工队伍、激发工作热情、强化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物质基础毋庸讳言,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单位的经济收入和生活福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单位的凝聚力。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以政府的经济实力和对高校的投入仍不足以消灭分配上的“剪刀差”,以致于高校(院、系)不得不靠自己的“创收”来补足教职工的收入。因而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党支部必然(现实如此)要协同行政一道去组织创收,增强单位的经济实力。诚然,加强经济实力并非仅是“赚钱”,党组织要发挥监督保证作用,使创收活动在合法和结合专业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它应有四个要素:(1)结合本单位教学科研情况的社会服务收入;(2)以关心群众生活为目标的生活福利的提高;(3)增加教学科研改革的资金基础;(4)为党支部开展各项活动提供物质保证。上述“一中心,两加强”的支部工作方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把党支部工作机制比作一辆车,那么“一个中心”如同方向盘,方向盘上出了偏差,车子必须误入歧途甚至濒临险境,“两加强”恰似车子两轮,任何一轮的故障或偏废均会致使前进受阻。
二、全面强化党支部的组织建设 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是贯彻落实工作方针的首要保证。针对以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支部组织建设应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1.以教研室为基地建立党支部如同军队的党支部建在连队有助于加强党的战斗力一样,大学的党支部建在教研室有助于加强党的群众性、针对性、时效性。教研室是大学的基本组织单位。由于教学科研等业务上的共通性,教研室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在活动的目标、方式、内容上容易达成共识,有助于落实“一中心,两加强”的支部工作方针。支部工作直接面对具体人员和问题,便于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找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发挥核心作用。2.支部领导班子的科学产生(设置)设置合理的领导班子是加强支部建设的关键。由于党政领导不协调而导致工作陷入困境是管理上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教研室(系)的管理幅度小、工作十分具体等特点,我们认为应提倡党政合一,党支部的主要领导应采取“双肩挑”方式,即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教研室(系)的主任或副主任,其优点是:(1)从领导体制上使党的监督保证作用落到实处,确保中心工作的有效进行;(2)有助于党政工作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减少党政不协调产生的矛盾,提高管理效能;(3)党绩与政绩合一有助于提高党的威信;(4)有助于全面统筹工作,克服思想教育工作的“两张皮”现象。总之,党政合一有助于管理的科学化和工作的高效率。从我们的调查情况看,实施党政合一的领导班子的党支部均体现了较高的管理效能。3.加强党员自身的素质建设 党员的素质是支部战斗力的源泉。凡是党员素质高、工作积极主动的支部一定是有威信的好支部。例如佛山大学的土建系党支部、华南师大政治系的哲学支部均是本校的优秀支部,主要特征表现为支部党员的素质高,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优秀教师绝大部分是党员,加之政治素质好,使党支部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党员素质,使党员在工作中发挥模范作用是加强组织建设的当务之急。4.加强党支部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支部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完备的制度下,支部要依靠和运用制度的功能与机制,调节党内关系、规范党员行为、整顿党内秩序、增强党组织的活力,全面推动支部建设。从调查的情况分析,当前支部的制度建设重点是:(1)完善党支部目标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党支部的工作职责和目标;(2)完善党员发展与教育制度;(3)坚持两周一次的支部组织生活制度;(4)每学期两次的民主生活制度;(5)每学期一次的党外人士座谈会制度;(6)据情况召开不定期的支委会议制度,等等。诚然,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贯彻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5.加快发展优秀教师和学生入党的步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昭示了知识分子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从改善党的结构和促进国家发展的大局着眼,大力发展优秀知识分子入党是党组织建设的战略举措。调查中我们发现:(1)当前教工党支部的发展任务其中心是积极发展青年教师入党。各校普遍存在青年教工党员比例偏低及随老党员退休出现的“断层”趋势将会影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2)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应加快步伐。目前各校学生党员的比例一般在5%。与军队中的党员的比例对照,高校显然偏低。而大学生的素质从整体上应当高于军人。当然,大力发展仍要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华南师大思政系形成了一套培养、发展、教育党员的规范的工作系统,值得借鉴。(3)在坚持严格标准、提高质量的同时,发展工作一定要主动出击,华南农大曾形象比喻为变“在家等客”为“开门迎客”和“出门请客”。学生发展要从入学抓起,教工发展工作应渗透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去。
三、以高质量的组织生活带动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组织生活是学习理论、统一认识、交流思想、总结经验、统筹工作的阵地,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途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些年来,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生活不定期、活动形式单
一、内容单调以及形式主义等问题,致使组织生活的质量与效率不高。如何改进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形式到内容更新和充实组织生活成为当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这方面不少高校的党支部做了有益的探索。1.将支部生活与教研室(系)的日常业务活动结合起来在我们的调查的优秀党支部中几乎都把这一条作为支部成功经验而加以推广。随形势的变化和党支部工作中心的确立、党政合一领导体制的落实,围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开展党支部工作已成为必须,因此组织生活关心和讨论的内容不仅必须而且可能扩展到教研室(系)的改革发展方面、教学改革和科技开发、学科专业建设、社会服务与创收问题、学生管理与教书育人问题。总之,拓宽组织生活关心的领域、丰富讨论内容、参与对单位重大问题的论证和决策,有助于改变以往那种只将组织生活与党内问题或政治学习挂钩的狭隘倾向,使党的工作面对中心工作、解决现实问题,找准党政工作的结合点,体现“必须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的精神,真正把党建工作与学校的中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才能使全体党员不仅在政治思想方面率先垂范,而且在教学科研育人等方面成为先锋模范。2.更新组织生活方式以往提到组织生活人们往往联想到“开会”,事实证明,单调的活动方式是组织生活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高校与社会生活的隔阂而变成“象牙之塔”仍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囿于“围墙”之中,高校党员缺乏对生机勃勃的社会改革的感性认识,阻碍了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目前,不少高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为组织生活增添新的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谓“走出去”,就是党员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的基层实际,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广东在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涌现出一大批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先进党支部,他们以党支部的先锋作用促进经济改革,改革的成果(经济实力增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则提高了党的威信,加强了党的建设。高校党员通过对改革开放成就的感性认识和优秀党建典型的采访调查,增强现实感、使命感,密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借鉴党建工作的好思路、好方法。“走出去”还可以是结合专业的系列活动,如走访相关的企业和社会机构,了解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本地产业发展相关的科研支持、软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运用等。“走出去”还可以是去兄弟院校的对口单位取经;可以是轻松的“郊游”、“烧烤”等。“走出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增进党员之间的交流、了解和友情,加强支部的凝聚力,一些“坐下来开会”解决不了的问题,了解不到的情况,在“走出去”的轻松气氛中找到答案。所谓“请进来”是指:(1)请校外的学者专家、优秀党务工作者、企业家等做专题报告和经验介绍;(2)请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外人士参加组织生活,听取他们对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前者可以通过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深入理解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重点解决一些认识上的难题;后者可以“兼听则明”,了解党外人士对党支部的期望和“旁观者清”的建议,扫除工作中的“盲点”,真正使工作面对群众、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建设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重心,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关系到培养跨世纪高级专门人才任务的落实、关系到实现现代化的千秋大业。
第二篇:高校党支部建设参考方案
社科部党支部建设方案
高校党支部是党的组织系统中的基本细胞,是党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党委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如何针对当前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去富有成效地加强党支部建设以推动高校工作上新台阶,这是摆在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面前的必须回答的问题。经过调查和研讨,我们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党支部建设:
一、明确当前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具体工作方针和任务
联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校的情况,我们认为可以将高校党支部的工作方针表述为“一中心,两加强”——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中心,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关心教职工生活为两翼,全面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工作方针的涵义分解如下: 1.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中心体现了高校党支部工作的特征
教学科研是党的中心工作在高校的具体对象。促使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是党支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支部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之所系。一个党支部是否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完成任务和工作成效如何?其根本的评价标准就是所在教研室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否提高。党支部的一切工作均应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必须通过决策、组织、管理、保障、监督和思想工作等环节去推动教研室的教学科研不断上台阶。唯有如此,党的威信才能树立,党的作用才能体现。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科研中心得以落实的思想保障
思想教育应通过政治学习、组织生活、教研活动、日常管理、参观调查等中介达到以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统一教职工思想认识,形成对当前中心工作的共识为目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策略;分析总结本单位的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育;树立全员德育意识和教书育人思想的教育以及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民主、竞争、公平、效益、自主、开放等现代观念。支部要以改革的精神去探索新时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提高时效性。
3.加强关心教职工生活是关心群众生活、稳定教职工队伍、激发工作热情、强化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物质基础
毋庸讳言,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单位的经济收入和生活福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单位的凝聚力。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以政府的经济实力和对高校的投入仍不足以消灭分配上的“剪刀差”,以致于高校(院、系)不得不靠自己的“创收”来补足教职工的收入。因而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党支部必然(现实如此)要协同行政一道去组织创收,增强单位的经济实力。诚然,加强经济实力并非仅是“赚钱”,党组织要发挥监督保证作用,使创收活动在合法和结合专业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它应有四个要素:(1)结合本单位教学科研情况的社会服务收入;(2)以关心群众生活为目标的生活福利的提高;(3)增加教学科研改革的资金基础;(4)为党支部开展各项活动提供物质保证。
上述“一中心,两加强”的支部工作方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把党支部工作机制比作一辆车,那么“一个中心”如同方向盘,方向盘上出了偏差,车子必须误入歧途甚至濒临险境,“两加强”恰似车子两轮,任何一轮的故障或偏废均会致使前进受阻。
二、全面强化党支部的组织建设
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是贯彻落实工作方针的首要保证。针对以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支部组织建设应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1.以教研室为基地建立党支部
如同军队的党支部建在连队有助于加强党的战斗力一样,大学的党支部建在教研室有助于加强党的群众性、针对性、时效性。教研室是大学的基本组织单位。由于教学科研等业务上的共通性,教研室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在活动的目标、方式、内容上容易达成共识,有助于落实“一中心,两加强”的支部工作方针。支部工作直接面对具体人员和问题,便于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找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发挥核心作用。2.支部领导班子的科学产生(设置)设置合理的领导班子是加强支部建设的关键。由于党政领导不协调而导致工作陷入困境是管理上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教研室的管理幅度小、工作十分具体等特点,我们认为应提倡党政合一,党支部的主要领导应采取“双肩挑”方式,即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教研室的主任或副主任,其优点是:(1)从领导体制上使党的监督保证作用落到实处,确保中心工作的有效进行;(2)有助于党政工作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减少党政不协调产生的矛盾,提高管理效能;(3)党绩与政绩合一有助于提高党的威信;(4)有助于全面统筹工作,克服思想教育工作的“两张皮”现象。总之,党政合一有助于管理的科学化和工作的高效率。从我们的调查情况看,实施党政合一的领导班子的党支部均体现了较高的管理效能。3.加强党员自身的素质建设
党员的素质是支部战斗力的源泉。凡是党员素质高、工作积极主动的支部一定是有威信的好支部。一个优秀支部,主要特征表现为支部党员的素质高,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优秀教师绝大部分是党员,加之政治素质好,使党支部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党员素质,使党员在工作中发挥模范作用是加强组织建设的当务之急。4.加强党支部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支部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完备的制度下,支部要依靠和运用制度的功能与机制,调节党内关系、规范党员行为、整顿党内秩序、增强党组织的活力,全面推动支部建设。从调查的情况分析,当前支部的制度建设重点是:(1)完善党支部目标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党支部的工作职责和目标;(2)完善党员发展与教育制度;(3)坚持两周一次的支部组织生活制度;(4)每学期两次的民主生活制度;(5)每学期一次的党外人士座谈会制度;(6)据情况召开不定期的支委会议制度,等等。诚然,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贯彻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
5.加快发展优秀教师入党的步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昭示了知识分子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从改善党的结构和促进国家发展的大局着眼,大力发展优秀知识分子入党是党组织建设的战略举措。当前党支部的发展任务其中心是积极发展青年教师入党,青年教工党员比例偏低及随老党员退休出现的“断层”趋势将会影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三、以高质量的组织生活带动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
组织生活是学习理论、统一认识、交流思想、总结经验、统筹工作的阵地,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途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些年来,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生活不定期、活动形式单
一、内容单调以及形式主义等问题,致使组织生活的质量与效率不高。如何改进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形式到内容更新和充实组织生活成为当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这方面不少高校的党支部做了有益的探索。1.将支部生活与教研室的日常业务活动结合起来
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党支部工作中心的确立、党政合一领导体制的落实,围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开展党支部工作已成为必须,因此组织生活关心和讨论的内容不仅必须而且可能扩展到教研室的改革发展方面、教学改革和科技开发、学科专业建设、社会服务与创收问题、学生管理与教书育人问题。总之,拓宽组织生活关心的领域、丰富讨论内容、参与对单位重大问题的论证和决策,有助于改变以往那种只将组织生活与党内问题或政治学习挂钩的狭隘倾向,使党的工作面对中心工作、解决现实问题,找准党政工作的结合点,体现“必须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的精神,真正把党建工作与学校的中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才能使全体党员不仅在政治思想方面率先垂范,而且在教学科研育人等方面成为先锋模范。2.更新组织生活方式
以往提到组织生活人们往往联想到“开会”,事实证明,单调的活动方式是组织生活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高校与社会生活的隔阂而变成“象牙之塔”仍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囿于“围墙”之中,高校党员缺乏对生机勃勃的社会改革的感性认识,阻碍了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目前,不少高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为组织生活增添新的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谓“走出去”,就是党员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的基层实际,参观访问、调查研究。邯郸在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涌现出一大批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先进党支部,他们以党支部的先锋作用促进经济改革,改革的成果(经济实力增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则提高了党的威信,加强了党的建设。高校党员通过对改革开放成就的感性认识和优秀党建典型的采访调查,增强现实感、使命感,密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借鉴党建工作的好思路、好方法。“走出去”还可以是结合专业的系列活动,如走访相关的企业和社会机构,了解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本地产业发展相关的科研支持、软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运用等。“走出去”还可以是去兄弟院校的对口单位取经;可以是轻松的“郊游”、“烧烤”等。“走出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增进党员之间的交流、了解和友情,加强支部的凝聚力,一些“坐下来开会”解决不了的问题,了解不到的情况,在“走出去”的轻松气氛中找到答案。
所谓“请进来”是指:(1)请校外的学者专家、优秀党务工作者、企业家等做专题报告和经验介绍;(2)请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外人士参加组织生活,听取他们对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前者可以通过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深入理解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重点解决一些认识上的难题;后者可以“兼听则明”,了解党外人士对党支部的期望和“旁观者清”的建议,扫除工作中的“盲点”,真正使工作面对群众、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建设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重心,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关系到培养跨世纪人才任务的落实、关系到学校新形势下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三篇:高校党支部建设工作
高校党支部建设工作
(一)党员发展工作,高校党支部建设工作。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起点。在一定意义上,没有一定质和量的学生党员,就没有建立学生党支部的前提,有学生党员才有学生党支部,有学生党支部才有学生党支部建设,所以学生党支部建设首先是抓党员发展工作。我们认为党员发展工作应遵循“七个步骤”。第一,抓教育普及,壮大积极分子队伍。这是党员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做细做实。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努力实现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尤其是要努力实现大学新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率达到100%,预备党员培训率达到100%。提高党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吸引力。我们通过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普及,成效显著,学生入党愿望强烈,热情高涨,壮大了积极分子队伍。据统计,2011年,全校共有1960名学生递交入党申请,超过学生总数的40%,其中物理系二、三年级达学生总数的90%,化学系达学生总数的60%,美术系达学生总数的50%。第二,抓培训,发挥党校的阵地与熔炉作用。培训是提高积极分子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基本理论武装积极分子,使之明确入党目的,端正入党动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解决思想入党问题。2011年以来,在各党总支(党支部)培训积极分子的基础上,学校党校举办了8期积极分子培训班,培训学员1976人,合格率达98%,优秀率超过25%,提高了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三,抓“推优”,发挥共青团的作用。校团委结合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推优力度,扩大推优覆盖面,2011年共推荐1256名优秀学生作为发展对象,为“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奠定了基矗发展关口前移逐步实现,“三少三多”(低年级积极分子少、推优人数少、发展党员人数少和高年级积极分子多、推优人数多、发展党员人数多)格局逐步改变,党员分布不平衡状况及党员结构逐步改善。第四,抓衔接,做好与中学阶段的衔接工作。这是实现学生党建工作目标中“一年级有党员”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发展党员不可忽视的环节。新生录取入学之后,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出在中学已入党的预备党员数和正式党员数,已列为培养和发展对象的人数,已递交申请的积极分子人数。同时做好新生入学后递交申请的积极分子人数,进行数据汇总分析,为一年级党员发展工作提供资料,奠定基础,把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的发展工作衔接起来,保持持续性。第五,抓培养考察,发挥联系人的作用。培养考察是培养对象确定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落在联系人肩上,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发挥联系人的作用。联系人应从培养对象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入手,工作要增强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实效,做好登记。只有这样,才能提供翔实而准确的第一手培养考察资料,提出明确具体的发展意见。第六,抓发展,严把质量关。发展工作必须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我们围绕高年级“支部建在班上”和学生班级“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的工作目标,加大发展力度,党员逐年递增,比例逐年提高,队伍不断壮大。1999年以来,发展党员572人,其中2011年11名,2011年193名。2011年学生党员达学生总数的4.6%,其中小学教育系达到全系学生总数的9.3%。2011年全校党员500多人,其中学生党员300多人,超过学生总数的5%,工作总结《高校党支部建设工作》。第七,抓继续教育,保持连续性。优秀大学生被吸收为预备党员后,教育考察工作并没有结束。党员教育具有长期性,要树立终身教育思想,继续做好预备期教育考察工作,进行先进性教育和更高层次培训,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党性锻炼机会,交任务,压担子,教方法,使之保持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按期转正,从根本上解决思想入党问题,把他们培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支部设置工作。学生党支部设置工作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环节。党支部设置科学不科学,规范不规范,合理不合理,关系到工作的成效,影响到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我们认为学生党支部设置工作应遵循“四个必须”。其一,必须纳入设置范畴,创新模式。学生党支部是学校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学校党组织设置范畴。我们在调整组织设置过程中,根据全校党员的构成与分布情况,组建13个党总支,设置36个党支部,其中学生党支部15个,把学生党支部建在年级或班级,实现了学生党支部设置零的突破。革新原有党委—教工党支部—党小组旧模式,创新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党小组新模式,扩大了党组织覆盖面。其二,必须对照条件,遵守规定。学生党支部是联系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设置学生党支部必须对照党支部设置的条件,遵守《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实施〈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办法》的规定,坚持便于管理的原则,做到科学、规范、合理、有效,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大学生“零距离”接触的优势及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独特作用。我们根据学生党员的构成和分布情况,对照条件按照规定设置的学生党支部,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其三,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学生党员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一定的规律性。年级不同,班级不同,情况不同。党员比例、党员人数、预备党员与正式党员各不相同。但一般来说,低年级发展得少,高年级发展得多;年级越低党员人数越少,年级越高党员人数越多;低年级党员人数少且预备党员多,高年级党员人数多且正式党员多,呈现倒金字塔结构。设置学生党支部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多重因素和各种情况,才能真正做到科学、规范、合理、有效。同时,要改善党员的分布结构,为学生党支部设置创造更好的条件,才能全面实现学生党建工作目标。其四,必须及时调整,保持连续性。学生党员人数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有的新生班级党员数是从零开始的;一年一届的毕业生党员就业,走向社会,学生党员数就会减少,呈现非连续性。必须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学生党支部的设置,做到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可见学生党支部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三)干部配备工作。学生党支部干部配备是学生党支部建设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做得好不好,干部选配得好不好,关系到学生党支部班子力量的强弱,学生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党的团结和统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因而必须慎重。我们认为学生党支部干部配备工作应抓好“一个重点”、“两个环节”,注意“两个特点”。抓好“一个重点”,就是要抓好支部书记的选配工作。支部书记的选配是学生党支部干部配备的关键,支部书记是学生党支部的班长和支部工作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务必抓住这个关键,务必配强、配好支部书记。支部书记配得越强,配得越好,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得越好,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就越能充分地体现。抓好“两个环节”,就是要抓好支部书记及支部委员的选配环节和培训环节。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的人选拔到支部书记和支委岗位上来。同时,对支部书记和支委成员进行分期分批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把学生党支部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注意“两个特点”,就是要注意学生党员自身特点和结构分布特点。学生党员年轻,有朝气,有活力,有创新精神,易接受新生事物,但经验不足,不够成熟,党性锻炼需要加强。学生党员的分布结构是不平衡的,低年级党员人数少,预备党员多,正式党员少,高年级党员人数多,正式党员多,相对成熟。支部书记的选配,在一般情况下可由学生党员担任,在暂时没有合适人选的特殊情况下,可由教师党员担任。支委成员的选配,可由学生党员担任。同时,要加强学生党支部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指导和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工作。
(四)工作机制创新。学生党建在学生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和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更加需要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学生党建必须围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式。
第四篇: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探讨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探讨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面临新的压力。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优化组织架构、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组织发展和关注入党后续教育等多个方面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问题;改进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党员的人数以及要求入党的学生人数与日俱增,这给学生党支部的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教育工作造成新的压力。《中组部、中央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114号)要求,“积极开展高校党建研究,切实解决党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开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局面。”因此,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就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党员数量过大
近年来,高校申请入党的学生人数以及学生党员人数不断增加,有数据显示,一些高校申请入党学生人数占到了学生总数的近75%,学生党员占学生比例也超过了15%,一些支部党员数远远超过30人[1],规模过于庞大,人员数量的增加和支部规模的过大往往造成发展过程把关不严、发展后教育少、组织活动难以开展、党员管理无法落到实处等不良现象。
2、党员先进性不明显
在党员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学生党支部没有严把审查关口,没有严格按照党章要求考察入党积极分子,这导致了部分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威信不高,模范带头作用不强,党员先进性表现不明显。一些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入党动机不纯,存在着一定的投机性,希望通过入党来加大就业的砝码;个别学生虎头蛇尾,入党前表现得积极进取,入党后逐渐松懈,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优越感、功利心等现象浮现[2]。这些都对支部建设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3、党支部制度建设亟待加强
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高校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纽带和桥梁[3]。从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亟待加强。一些党支部缺乏应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党组织建设机制不完善;一些党支部的日常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按照规定组织集体学习等党员活动,忽视了对学生党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些学生党支部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很多学生党员没有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4、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近年来,互联网络、数字设备和移动终端等现代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改变着学生党员群体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生活方式,一方面让大学生走出相对狭小的生活圈子,使得他们能够了解到当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国内外一些具有不良思想的帮派和宗教势力趁机拉拢优秀学生,大学期间是青年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缺乏应对外部恶劣环境的措施必然会对学生党员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探讨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从优化组织架构、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组织发展和关注入党后续教育等多个方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以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健康发展。
1、优化组织架构,为学生党支部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之一,加强与改进学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尤为重要。学生党支部优化组织架构,可采取在学院党委领导下的学生党建工作委员会和班级党支部共同管理的双层管理模式,对支部进行职能化和部门化的管理,既突破了以往支部由党委直接管理的弊端和局限性,实现了党建工作的合理分工,又为更好的锻炼和培养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的学生党员干部队伍,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党支部中组建学生党建工作委员会及其隶属的职能小组,职能小组在学生党建工作委员会的统一管理和引导下,发挥各自在支部职能管理的作用,通过在党委和党支部之间增加一级非实体性组织机构,将零散的党支部进行集成,可以加大学院党委的监管力度,保证上级政策的贯彻实施,便于加强对学生党支部书记的统一管理,保证党员发展的质量。
2、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制度建设,能够使学生党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事可为、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能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的作用,真正成为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战斗堡垒作用;能保障基层组织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减少工作当中的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增强党的基层组织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制度建设,能够直接调动学生党员的政治热情、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提高学生党支部在广大群众中的群众基础和威望,提升学生党员在群众中的带动作用,真正的做到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具体推行制度可包括:一是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支部政治学习(即民主生活会);二是每半个月召开一次支部总结大会;三是每半年进行一次面向支部所在班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党课教育活动;四是每学期召开一次通表、转正大会;五是每学期召开一次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重要内容的民主生活会;六是每半个月学生党员必须研读一本党员读物;七是学生党员每月撰写一篇思想汇报;八是 每学期学生党员必须联系帮扶一名后进生;九是每学年培养一名学生入党。十是每位学生党员必须做好一间宿舍舍风建设的带头人和成为反应及时的信息员。通过这些制度的推行和落实,基本做到支部建设进课堂、进宿舍、进网络,切实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规范组织发展,切实把好党员发展入口关
在学生党员组织发展工作中,在工作方法上注意“把好四关”,即:对新生把好入党启蒙教育关,对入党积极分子把好培养教育关,对发展对象把好资格审察关,对预备党员把好转正考察关。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上,通过党课教育“三深入”,帮助入党积极分子提高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三深入”是指:(1)深入宿舍。学生党支部组织学生党员深入新生宿舍,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2)深入课堂。学生党员深入新生课堂,为新生上党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入党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3)深入细致的开展入党联系人工作。落实已递交入党申请书学生的入党联系人,全面开展入党联系人工作,并定期上交工作汇报于学生党支部。在党员组织发展工作程序上,坚持“三提名一答辩三结合”,切实把好党员发展入口。即:学生党支部在团组织推荐时,坚持团支部提名、班主任提名、班级党支部提名;“一答辩”是指每个入党推优分子必须接受由正式党员组成的考核小组的质询,由正式党员通过答辩的形式再次考核推优对象的入党动机以及对党组织的认识程度。“三结合”指结合党组织、团委学生会、入党联系人的平时考察情况,最后由学院党委确定培养对象。
4、关注入党后续教育,切实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在党员后续教育管理上,坚持开好 “两会”,切实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两会”是指学生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与学生党员的“述责答辩会”。长期以来,学生党支部一直将民主生活会制度作为锻造和提高党员党性修养,提高党员素质的平台。通过定期的开展组织生活,能够时刻提醒学生党员牢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并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提高个人的思想素质与党性修养。学生党员“述责答辩会”是学生党支部对学生党员进行考核的重要环节之一,以答辩会的形式帮助学生党员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明确自身职责。实践证明,“述责答辩”有利于学生党员严格要求自己,也有利于加强广大群众对学生党员的监督,更有利于支部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提高党员素质,把好党内教育的“培养关”,更好的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党委以党章为准绳,对党支部进行考评,支部每学期要对支部开展组织生活情况、党支部建设情况和支部内所有党员学习生活情况进行总结汇报。通过评选和表彰十佳优秀毕业生党员,十佳学风建设优秀学生党员,十佳学风建设优秀学生党支部,示范党员和示范党支部等,加强先锋示范工程建设,增强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切实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此基础上,党委可通过设立监督信箱、监督电话和网络邮箱等途径,广泛接受广大师生群众对学生党员及党支部的评价和监督,促进学生党员自觉提高党性修养。
三、结语
在新形势下,学生党员群体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生活方式颇具多样性和变化性,外部环境亦越趋复杂,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也将面临不同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应结合中央组织部印发的《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意见》和我国当前的党建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高校党建研究,切实解决党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开创大学生党员发展和高校党支部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萍.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结构的设想[J].科教文汇,2013.4.[2] 蔡炜炜.新时期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问题探讨[J].科技信息,2013.19.[3] 林天翔,杨建超.建设服务型党支部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J].社科纵横,2009.24(3).[4] 徐署华,余正德.高职院校开展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科教文汇,2009.2.【作者简介】
胡俊祺(1986-)男,广东英德人,硕士,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助教.
第五篇:简论高校党风与“三风”建设研究刍议
简论高校党风与“三风”建设研究刍议
【论文摘要】高校党建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高校党建水平决定高校发展。面对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高校必须从学校党建入手,以党风促教风,以教风育学风,以学风树校风,完成高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项重要使命。
【论文关键词】党风 教风 学风 校风
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多元化、文化多样化趋势日益显著,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在带来巨大物质成就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诸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高校发展的不利因素。高校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难题,高校的党风、教风、学风、校风受到社会风气的严重影响。面对快速变动的复杂环境和不良价值观的冲击,高校必须理顺党风、教风、学风、校风四者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路径。
一、党风与“三风”的科学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党风”这个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党风概念是毛泽东在1942年《整顿党的作风》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的。结合当时党内存在的现实问题,要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党八股。他指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就是我们的任务。” “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毛泽东不仅在我党第一次提出了党风这一概念,并在恩格斯、列宁基础之上扩大了党风的外延,把党的作风从党员扩展到党组织和党员,把党的作风由一般的工作作风推及到政治、思想、组织、生活等各个方面。
(一)党风的科学内涵
对于党风的科学内涵,存在诸多不同的解释。叶笃初认为,“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世界观的外在表现,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这些作风,反映着党的正确的思想方法、政治立场、工作态度、生活作风及道德行为。”赵文禄认为:“党风是指党和党员的作风,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在思想、政治、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一贯行为和传统。世界观决定党风,而党风就是世界观在行动中的反复表现。”可见,尽管对党风存在着差异不同的解释,但是党风概念的核心确实一致的。党风就是党组织和党员在各个方面的态度行为所反映出来的观念。
(二)“三风”的科学内涵
“三风”是指高校的教风、学风、和校风。高校教风是指教师教学的风气,集中反映在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形式、认真程度等方面。教风作为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风形成的重要前提,教风的好坏制约着学生发展成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风建设。
高校学风是指高校学生的学习风气,反映在学生的学习目的、治学态度、学习品质等方面。“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的宝贵财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声誉。”高校学风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品质、人生态度等,学风的好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制约了高校的发展。学风状况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校校风建设的核心和高校发展的基石,因此高校必须时刻注意加强学风建设。
“校风,是指一所学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的特有的思想行为作风,也就是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群体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集体心理气氛和行为风尚。”校风包括了学校治学精神、办事态度与效率、服务质量、教学科研风气等等。校风作为综合性的校园风气,是在学校师生长期的学习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实践证明,高校校风作为一种习惯力量,对师生的发展和高校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三)党风与“三风”间关系的辩证认识
高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必须在党的思想指引下,切实加强高校党风建设,营造有利于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政治空气和舆论环境,在这个意义上讲,党风建设是“三风”建设的前提。高校教风、学风是高校校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风建设的中心环节。高校教风是高校学风形成的基础,是高校校风的首要环节。高校学风是高校教风的体现,是高校校风的集中体现。高校校风是一个包含广泛的概念,高校校风不仅包括高校党风、学风、教风,还包括高校的校园环境、规章制度等方面。作为高校校风的核心,教风、学风对于高校校风建设具有决定作用,而校园环境、规章制度等其他的校风构成要素又不可避免的对高校教风、学风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校风是党风、教风、学风、校园环境、规章制度等交互作用形成的对立统一体。
二、高校党风与三风建设存在的困境及其对策
(一)高校党风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
高校作为多元文化价值观交流的主要场所,党风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集中反映在贪污腐败问题凸现、官僚主义作风、党员的发展与管理三个方面:
高校腐败愈演愈烈,成为影响党风的头等大事。历来有“象牙塔”之称的高校被称为一方净土,但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加快的影响之下,多元文化价值观进入,在一定程度上,高校党风受到了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一大批高校腐败案例进入公众的视野,其中不乏高校党委的主要成员,引发了社会对于高校党风的担忧。高校腐败不仅使高校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也引发了对了高校党风的忧虑。
高校官僚主义作风被视为高校党风的又一顽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公众对于高校官僚主义的真实写照。随着高校自主权逐步增大,高校日益成为一个封闭的小社会。由于缺乏监督,高校官僚主义作风泛滥,少数党员干部责任意识淡薄,遇事推诿,缺乏服务意识,工作缺乏耐心、恒心;同时主观决策,独断专行,个人本位主义严重;缺乏创新意识;教学管理方法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党员发展与管理问题也成为影响高校党风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发展与管理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党员发展重数量,轻质量。二是忽视
了学生党员的再教育与监管。
(二)“三风”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开始充斥校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了高校教风、学风、和校风,高校的“三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
高校教风关系到教学质量,成为影响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影响高校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高校教风问题集中体现在:教师职业道德感丧失,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下降;教师功利主义倾向明显;教师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低下;教师教学浮躁、学术造假等问题;教学研究的主动性不强,缺乏创新意识等等。
受高校教风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影响,部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发生扭曲,导致高校学风出现明显的衰退,主要体现在: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轻视学习,沉迷了网络游戏、恋爱等方面;学生学习功利化,重视“实用性”知识学习,忽视人文知识学习,如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热衷于考证。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低下,考试作弊成风、学术造假、缺乏吃苦耐劳的踏实学风。
校风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整体风貌,除了教风、学风存在的问题,高校的校风问题还集中反映在:整洁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健全的规章制度等学校软环境建设方面。新时期的高校校风建设必须重视学校软环境建设,提升高校发展的软实力。在技术进步、经济发达的今天,高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更依赖于校风建设,更依赖于高校软环境建设。在这个意义上讲,高校的软环境建设成为制约校风建设的重要方面,影响着高校的健康发展。
(三)高校党风与三风建设对策
面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党风、“三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在理解其科学内涵及其辩证关系的基础之上,高校必须从党风建设入手,实现以党风促“三风”,以“三风”育“三高”,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
1.以党风促教风。高校党风建设作为“三风”建设的前提,其好坏决定了高校的发展。高校必须从党建入手,实现以党风促教风。针对高校党风目前存在的现实困境,高校党风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基础。高校要结合政治形势和现实状况,开展多种途径的理论学习。要努力实现全员学习,通过理论学习、讨论交流、观赏影片、图像资料等多重形式,深刻学习党的理论,深化认识,洁净灵魂,自觉抵御享乐主义等腐败思想的侵蚀,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深化作为高校的教育者、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杜绝官僚主义作风,乐于奉献。通过理论学习,牢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制度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各项领导干部管理制度,如聘任制及其操作办法,任免制度,奖惩制度,上下班制度,行政问责制度,津贴发放办法,考核考评制度等。同时,在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决策上,按照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结合专家意见,在民主讨论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并贯彻落实主管领导责任制,做到权责明晰,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既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又防止相互推诿、各行其是。三是完善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高校各级党组织要经常开展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接受他人批评,勇于进行自我批评,主动承认和改正自我不足。高校纪委要切实加强信访工作,严肃查处贪污腐败、学术造假等影响党风的行为。同时,要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要重视群众和舆论关注的问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舆论监督。
2.以教风促学风。高校教风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动力。提高高校教风是建设高校优良学风的出发点,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高等教育教风建设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党风建设为契机,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教师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于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要通过教师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净化教师的心灵,消除不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激发教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调动其教学科研的积极性,纠正功利主义影响下不良学术风气和治学精神。加强知识学习,创新教学教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制度建设。一方面,高校应创设新的教师薪酬制度,在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基础之上实行科学有效的绩效工资制,按照教师教学科研的成就给予奖励,增强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大力开展诚信教育等思想教育活动,端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杜绝高校学生的作弊行为和懒惰心理,培养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刻苦努力的思想品质。
3.以学风树校风。高校学风是高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学风的培育有助于形成高效良好的校风。在高校党风建设和教风建设基础之上,高校学风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事实表明,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已不仅仅大学生实现国家振兴、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获取生存的必然方式。二是端正学生学习取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的今天,受实用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影响,高校学生的学习取向出现严重的“功利化”倾向。大学生热衷于计算机等技术知识的学习,高校学生毕业前的考证热都是这一倾向的体现,学生为寻求一份好工作而学习,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学习。这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学习取向不利于高校培养具有创新力和创造精神的人才。高校应该培养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才,应该鼓励学生静下心来,潜心学习人文知识和基础理论,扎实学习基础,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学风建设,培养其高校浓厚的“终身学习”、重视人文与基础理论学习,重视科研创新,促使高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培育起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校软环境,提升高校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