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司人格否认原则首先在司法判例中运用
论公司法人否认制度
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基本形态,以有限责任为其主要责任形式。然而有限责任的主要弊端事对债权人保护的薄弱。这种薄弱表现为:当股东滥用公司人格致使债权人利益受损时,债权人不能直接对股东提出赔偿请求,因为公司的有限责任和独立人格使公司与股东分开,庇护了股东免受债权人的追索。公司的独立人格被不当使用,公司的人格掩盖了个人的不法行为,造成了债权人的损害,因而对公司的独立人格不予以考虑,直接追究股东的个人责任,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应运而生。
公司人格否认原则首先在司法判例中运用,并以判例法的形式存在,经过长期实践和反复采用,逐渐形成了一些原则。各国学术界对公司人格否认法理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些学说,由此而影响公司人格否认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一、英美法系关于揭开公司面纱的原则
美国19世纪末公司法人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公司规模迅速扩大,公司在美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出现了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问题。美国法院创设了揭开公司面纱的司法原则,法院认为,股东有限责任的原则并非绝对,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法院可以揭开公司面纱,否认公司与股东各为不同的法律主体的原则,判令公司背后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直接负责。美国法院在处理母子公司的关系问题上,坚持有限责任的原则,仅在特殊情况下谨慎地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原则。美国法院认为,只有在子公司是母公司的“工具”、“摆设”、“代理机构”、“一个部门”或者“另一个自我”等情况下才能适用这一原则。也就是说,法院认为子公司没有独立意志或者不能独立存在时,才能适用这一原则。美国法院适用揭开公司面纱时的四种学说。
1、代理说。代理说认为,公司的设立、存续和经营完全是依附于控股股东的指令,则该公司只是以控制股东的代理人身份存在,而实质上丧失了其独立性的一种“外壳公司”,其背后的控制股东才是“未披露身份的本人”。这种代理关系未必依授权代理而生,只要控制已达到相当程度,并使被控制公司的经营达到控制股东经营的目的,既可推定为事实代理。因此,否定代理人的公司人格,使其背后的控制股东承担责任。
关联公司关系中,从属公司成为控制公司的“化身”时,运用代理原则要求控制公司对从属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母子公司关系中,能够证明子公司的行为是代表母公司的,即子公司是母公司的代理人,那么母公司应当为子公司的行为承担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基于法人人格否定的理论,而是民法上的代理理论。
2、企业整体说,也称同一体说。哥伦比亚大学伯乐教授于1947年提出。该说认为股东股东如果设立若干公司以经营同一事业,或者各公司之间存在着经营业务和利益一致性时,这些公司实质上为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这些公司以各自独立的形式存在,只是为了使企业整体逃避可能发生的契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从而导致自愿债权人或非自愿债权人无法获得补偿,危害正义和公平的实现。此时,法院即可无视各个公司主体的独立性,而将他们视为同一个法律主体来追究企业整体的责任。美国法院因顾及此说可能对企业集团或者跨国公司的发展极为不利而采取保留态度。
3、工具说。美国学者鲍威尔提出,该说认为公司成为控股股东的“工具”或者“另一个自我”时,公司的面纱将被揭开,由控股股东对公司债务直接承担责任。两个关联公司在所有和利益方面一致,以致于失去相互独立性,或者一个
公司完全为另一公司的利益而存在,则该公司的存在被认为是另一公司的另一个自我。当从属公司本身沦为控制公司的工具时,控制公司应对实质上丧失独立人格的从属公司债务负责。如果承认其为各自独立的实体,则将支持诈欺并导致不公平的结果。工具说的主要标准是过度控制,不仅是多数或者全部股份的控制,而且是全面的支配,以致于使公司完全丧失其独立的意志和自身的存在,即可认定一公司已沦为另一公司的工具,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而应否认该公司的人格。
4、另一自由说。美国布拉姆伯格教授提出,该说认为两个关联公司在所有和利益方面如此一致,以致于失去相互独立性,或者一公司完全为另一公司的利益而存在,则该公司的存在被认为是另一个公司的另一个自我。如果承认其为各自独立的实体,则将支持欺诈并导致不公平的结果,因而要刺破公司面纱。此说与工具说基本一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上述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为解决关联公司中的债务问题提供了法理依据。美国将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作为适用法人人格否认的法理依据,而不局限于任何固有的理由和固定的适用范围,并把该规则的适用看作是一种司法规制或者事后救济,而不是一种立法规制或者事先预设。美国在适用揭开公司面纱的原则时,将公司人格的利用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平的目的作为基本要求。投资者设立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获取有限责任的保护,避免无限责任的风险。但是投资者必须遵守公司形式,投入合理的充足资本,并合法地进行经营。
美国法院在审理适用法人人格否认案件的条件一是形式要件,二是实质要件。形式要件,主要看设立上是否有瑕疵;实质要件,主要看公司是否有正常的资本金,是否有偿债能力,是否有经营自主权。两个要件的前置条件是公司给他人造成了损害。否则,是不准进入司法程序的。美国法院在适用揭开公司面纱的原则时,采取了两个标准,即独立和公平。独立主要用来测试公司是否被股东当作一种可以不断改变的“自我”而无视其独立性,公平则主要测试公司资本是否充足,因为公司在缺乏充足资本的状况下从事经营极易导致风险发生。公司不具备独立和公平的标准,就有可能被揭开公司的面纱。美国为了防止欺诈和实现衡平,揭开公司面纱的规则被广泛地适用于契约、侵权、破产、税收等领域,而不识别不同领域中法律政策或者客体差别,主要针对一人公司、家族公司、母子公司、关联公司或者集团公司等情形。
英国公司对揭开公司面纱非常谨慎,严格限制公司债权人直接追究公司股东责任的权利,并以成文法的形式作出规定,避免滥用司法审判权。法律界认为,“立法机关可以锻造一柄能砸开公司外壳的重锤,甚至无须借助于此锤,法院时刻准备砸开公司外壳。”英国法院的判例在下列情形中揭开公司面纱:(1)公司资敌。任何以注册公司的名义在敌对国家所进行的活动,均不视为公司的行为;任何敌对国家的人代表公司进行的活动也不能视为公司的活动。(2)公司作为非法目的的工具。公司被用于非法目的,公司的行为就被视为以实现该非法目的而组成该公司的人的活动,公司的面纱就要被揭开。(3)公司成立的目的在于伪装或者逃避法律责任,那么法院就会追究公司的真正目的而不是一般目的。
二、大陆法系关于公司人格否认的原则
19世纪末随着经济的发展,德国的卡特尔、康采恩、一人公司大量产生。德国最高法院的判例承认一人公司的单独股东与公司的人格分离,但是在具体案件中无视公司的独立人格,将单独股东与公司视为一体,形成“透视理论”,以禁止权利滥用作为其“透视理论”的法理基础。德国的透视理论在其适用要件上
大体与美国相似,须有财产的混同,股东的经营操纵,有限责任制度的滥用等。1937年11月日本最高法院的一项判决认为,资本不足的公司中股东以贷款方式向公司投资,在公司破产时将以滥用有限责任原则为由,否定该股东对公司破产债权的行使。在公司集团中,透视理论与康采恩法共同规制支配公司与从属公司的少数股东和债权人的关系。在闭锁公司中,透视理论则是规制闭锁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关系的主要法理。至此以后,德国透视理论逐渐从主观滥用论转向客观滥用论,主张透视法人背后的实际情况,主要考虑法人人格的利用是否符合“法秩序的目的”,或者是否为“制度滥用”。
德国对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非常严格,德国法院认为,“资合公司的法人性质只有在其使用和整个法律制度的目的不违背的情况下才是值得维护和尊重的。”但是只要能依据相关法律处理问题,则法院很少揭开公司面纱。德国《股份公司法》规定了关系企业一章,该章对何种情形下母公司应对子公司债务直接负责作了规定。这些规定实际上与揭开公司面纱具有相同作用。股份公司法第117条规定,利用自己对公司的影响力致使公司受到损害的任何人,包括股东在内,都要对公司、公司股东以及公司债权人负损害赔偿责任。德国将否认公司人格称为直索责任,即在特定情况下,法院允许债权人穿越作为债务人的公司独立人格,直索公司背后的控制股东,由控制股东对公司债务直接承担责任。“直索权”作为债权人的一项权利。德国法院判例认为,当公司人格被滥用于规避法律、违反契约、侵害社会利益或者其他第三人利益时,应当否认公司的法人人格。学术界形成如下学说:
1、滥用说。德国法学家赛里克、霍夫曼等认为,凡有意滥用公司法人的法律性质,从而背离了法人制度的目的以规避法律、违反契约或者侵害第三人利益时,应当否认公司的法人人格。赛里克1955年在《诸法人的法形式与实体》的文章中指出,法人的形式因其背后的自然人不仅客观上而且主观上被滥用,如法律规避、回避契约或者欺诈第三方等,该法人形式将被否定。滥用说又分为主观滥用说和客观滥用说。主观滥用说认为,当法人的形式被有意滥用于不正当目的时,则不为法律所保护。所以,主观滥用说强调股东要有主观上的滥用故意,这是适用公司人格否认规制的前提;客观滥用说认为,不以股东主观上滥用意图的存在为前提,而是把违反法人制度的目的滥用行为的客观发生作为适用公司人格否认规则的前提。
2、法规适用说。德国法学家穆勒·弗列恩菲尔斯、莫顿等认为,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制度是人为创立的法律制度,公司只有规范地适用公司法人制度的法律规定,才可被尊重。当公司未履行公司法的规定时,即为公司人格滥用,可以通过适用公司法的规定,来制裁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德国1965年的《股份公司法》对关系企业作了规定,使原来需要通过法人人格否认原则解决的康采恩问题可以依据该法处理。1980年重新公布的《有限公司法》中,包括以前必须通过公司人格否认原则来处理的规定。通过适用公司法之外的合同等相关法律,也可达到适用公司人格否认的效果。因此,法规适用说中不存在原则和例外的构成要件。
3、分离说。德国法学家威廉等认为,从维护公司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经营权的分离原则出发,当公司股东不是公司董事时,应负有不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构成重大影响的谨慎义务。否则,即违反分离原则。该股东应对公司的经营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日本公司人格否认原则在学理上的研究主要受德国学说的影响,日本公司人
格否认的学说主要涉及的是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范围。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适用范围包括:(1)公司法人人格形骸化;(2)为规避法律而滥用公司法人人格;(3)当事人不具备法律上的资格而以事实上的另一人存在;(4)股东自己的业务和财产,与公司的业务和财产混同。至于法人人格滥用的要件,主要强调法人人格的滥用者对公司具有实质的支配力。
日本法院的判例采用法人人格否认的法理,主要在公司机关运营有名无实,股东和公司的业务、财产相混淆、资本不足的情形下,公司实质上变为“形骸化”,将此作为法人人格否认的客观要件。1990年日本商法承认一人公司,商法中规定最低资本金制度,防止了公司人格形骸化的情形。
综上所述,英美法系国家的学说和实务反映了该原则适用范围较广,大陆法系国家的学说和实务则体现着该原则适用范围较窄,一般适用于法人人格滥用、法人人格形骸化、违反契约或者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形等。德国、日本在承认公司人格否认规则的同时,尽量限定和缩小该规则的适用范围,主张如果能在契约、侵权等现行法律中解决问题,则尽量不适用该规则,即使适用也要严格适用条件。
三、我国的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在我国公司制度不缜密、信用体系不健全以及滥用公司人格、损害债权人利益以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违法成本低的大环境下,公司人格被滥用的现象极为普遍。主要有:第一,设立空壳公司,诸如出具虚假证明、虚假验资、骗取公司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以各种名义抽逃资金,导致公司实际注册资本为零。第二,公司资本严重不足,公司经营事业和风险所要求的资本远大于股东投入公司的资本规模。股东的经营诚意值得怀疑,而且会有很强的投机风险意图利用公司人格和有限责任将投资风险转嫁给公司的债权人。一旦在资金链条上出现一个裂痕,就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使整个公司大厦顷刻间倒塌。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公司经营失败的风险,对债权人极为不利。第三,公司在形式上的形骸化,比如公司虚化、公司的组织机构不完善、没有或者虚设股东会或者董事会,由控股股东直接控制,公司只不过是其逃避责任的外壳。第四,利用公司用于不正当目的,主要指利用公司人格规避合同义务或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义务。比如使用“金蝉脱壳”的伎俩,将具有经营价值的资产转入到另一家新公司,而将债务全部留给原公司,或者故意不年检,导致原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致使债权人无法得到债务清偿或者得不到必要救济。第五,股东与公司或者关联公司之间的混同,如资产不分、财产混同、业务混同、组织机构混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情况等。公司与股东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尽管形式上独立,但实质上却是互为一体,难分彼此,以至于外界无法分清是跟公司还是跟股东打交道。上述情况,多数伴有欺诈,对公司债权人极为不公平。因此,引入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2005年的公司法修订中,公司法第20条第64条对法人人格否认做出了具体规定,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最终以成文法的形式得到确认。“这是在成文法中最明确地规定公司法人格否认(揭开公司面纱)的立法例。”
参考文献:
[1]周茉:《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若干具体问题探讨》,《西部法学评论》2009年第6期。
[2]漆思剑:《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比较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赵旭东:《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刘俊海:《论新公司法中揭开公司面纱制度》,中国民商法律网。
[5]
[6]金剑锋:《公司人格否认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中国法学》2005年第2期。
[7]苗奇龙:《人格否认理论及法律适用》,《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年第1期。
[8]石少侠:《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司法适用》,《当代法学》2006年第5期。
[9]朱慈蕴:《我国<公司法>应确立揭开公司面纱规则》,《法律适用》2005年第3期。
[10] 孟勤国、张素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与股东有限责任》,《中国法学》2004年第3期。
[11]郑永宽:《法人人格权否定论》,《现代法学》2005年第3期。
第二篇:公司人格否认制度1就是在特定情况下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1就是在特定情况下,否定公司的法人性,使公司股东直接面对原公司债权人承担责任。2滥用公司独立地位和股东股东有限责任时的公司人格否定3一人公司股东财产与公司财产混同时的人格否定。公司解散的原因:主动1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2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解散3因公司合并或分立需要解散强制1公司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被撤销。2《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经营管理放生严重困难,继续存在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股份跟有限的区别:有限主要是中小型企业的组织形式,股份是大型企业的组织形式。2有限采取发起设立的形式,依《公司法》规定股份有发起设立和募集设立。3有限股东持有股份证明书是出资证明书,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有记名和不记名俩种。4有限不发行股票,是不上市公司,股份是上市公司。5法律对有限没有分为等额股份的要求,而对股份有要求。6法律对有限要求比较灵活,而对股份要求比较严格,董事会,监事会是必设机构。7有限股东人数比较少(2——50),股分股东比较多只有最低人数的限制。8股份的股票可以自由转让,股东人数众多,极不稳定,流动性强。有限相反。9有限的财务,会计。经营状况不对外公开。是封闭型公司。股份必须对外公开,属于开放性公司。10有限实行“二元化原则”即实行“一股一票”和“一人一票”,股份实行“一股一票”的资本多数决原则。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区别:1监事会由股东代表恰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且职工代表不得低于1/3,董事会成员中应有公司职工代表,但没人人数规定。2监事会任期每届为3年,可以连任。董事会每届任期不得超过3年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3董事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和主持每至少2次会议,提前10日。监事会每6个月召开一次。有限对股权转让要求:1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股权或部分股权没有特殊限制。2向股东以为的人转让出资时,应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且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3其他股东自法院通日起满20日不行使优先购买权,视为放弃。发起人连带责任:1债权人有权请求,全体或部分发起人对设立公司行为所产生的费用和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2《部分》承担责任的发起人有权请求其他发起人承担,其他发起人应按照约定的责任承担比例分担责任:没有没有约定责任承担比例的,按照约定的出资比例分担责任。否则按照均等份额分担责任。3因部分发起人过错导致公司为成立,其他发起人主张其承担设立行为所产生的费用和债务的,法院应根据过错情况,确定过错一方的责任范围。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1就是在特定情况下,否定公司的法人性,使公司股东直接面对原公司债权人承担责任。2滥用公司独立地位和股东股东有限责任时的公司人格否定3一人公司股东财产与公司财产混同时的人格否定。公司解散的原因:主动1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2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解散3因公司合并或分立需要解散强制1公司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被撤销。2《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经营管理放生严重困难,继续存在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股份跟有限的区别:有限主要是中小型企业的组织形式,股份是大型企业的组织形式。2有限采取发起设立的形式,依《公司法》规定股份有发起设立和募集设立。3有限股东持有股份证明书是出资证明书,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有记名和不记名俩种。4有限不发行股票,是不上市公司,股份是上市公司。5法律对有限没有分为等额股份的要求,而对股份有要求。6法律对有限要求比较灵活,而对股份要求比较严格,董事会,监事会是必设机构。7有限股东人数比较少(2——50),股分股东比较多只有最低人数的限制。8股份的股票可以自由转让,股东人数众多,极不稳定,流动性强。有限相反。9有限的财务,会计。经营状况不对外公开。是封闭型公司。股份必须对外公开,属于开放性公司。10有限实行“二元化原则”即实行“一股一票”和“一人一票”,股份实行“一股一票”的资本多数决原则。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区别:1监事会由股东代表恰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且职工代表不得低于1/3,董事会成员中应有公司职工代表,但没人人数规定。2监事会任期每届为3年,可以连任。董事会每届任期不得超过3年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3董事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和主持每至少2次会议,提前10日。监事会每6个月召开一次。有限对股权转让要求:1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股权或部分股权没有特殊限制。2向股东以为的人转让出资时,应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且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3其他股东自法院通日起满20日不行使优先购买权,视为放弃。发起人连带责任:1债权人有权请求,全体或部分发起人对设立公司行为所产生的费用和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2《部分》承担责任的发起人有权请求其他发起人承担,其他发起人应按照约定的责任承担比例分担责任:没有没有约定责任承担比例的,按照约定的出资比例分担责任。否则按照均等份额分担责任。3因部分发起人过错导致公司为成立,其他发起人主张其承担设立行为所产生的费用和债务的,法院应根据过错情况,确定过错一方的责任范围。
第三篇: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情形浅析.资料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情形浅析
作者:张岭 任亚杰
【裁判要旨】
《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便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也是如此。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要件包括:主体要件、行为要件和结果要件。在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中,公司股东要承担证明公司财产独立的举证责任,法官在认定是否构成公司人格否认的行为要件时应遵循公平、衡平的法律理念,特别是在认定是否构成财产混同时可以依据每一会计终了时编制的且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财务会计报告等证据进行审理裁判。
【基本案情】
2014年3月21日,宏业公司与时旅公司签订《卫浴供货合同》,供货方为宏业公司,付款方为时旅公司,合同中约定宏业公司应提供一套样品、时旅公司应在合同签订后的7日内支付30%的预付款。实际在签订合同之前宏业公司已按时旅公司的要求通过运输公司交付了合同约定的样品间卫浴样品一套,价值60750元,并有货运单为证。在双方正式签订合同后,时旅公司未依约履行付款义务,也未按照合同约定在合同生效后的40天内要求继续供货。
2013年6月14日,锦江公司收购时旅公司100%股权。宏业公司通过特快专递和电子邮件向时旅公司发出了律师函,并与锦江之星公司华东(南)区域的财务总监王家林联系,王家林亦回复了时旅公司的邮件。宏业公司认为时旅公司应支付货款、违约金、律师费共计177892元,同时主张,时旅公司所付债务锦江公司应付连带清偿责任,理由是:锦江公司作为时旅公司的独资股东,存在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锦江公司不同意宏业公司的诉讼请求。
【审理结果】
时旅公司与宏业公司所签订的《供货合同》系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未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本院认定时旅公司与宏业公司之间的买卖合同关系有效。关于宏业公司要求时旅公司支付货款、违约金、律师费等诉求,本院根据证据材料、法律规定确认时旅公司给付时旅公司货款共计105750元。关于锦江公司是否应与时旅公司承担连带还款责任,本院认为不能认定锦江公司应对时旅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理由如下:
锦江公司及时旅公司提供了由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时旅公司2013年、2014年的审计报告,证明时旅公司及锦江公司资产相独立。虽然在审计报告中载明时旅公司与锦江公司存在关联交易,但审计报告已经能够清晰反映时旅公司的财产状况和支出情况,不存在公司与股东财产无法区分的问题,故不能据此认定时旅公司及锦江公司的财产构成混同,亦不能因此而否认时旅公司的独立人格,进而要求锦江公司对时旅公司全部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案件评析】
该案例涉及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条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第二十条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本案中,宏业公司要求锦江公司对时旅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实际上是要否定时旅公司独立的法人人格。
1.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要件
一般而言,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要件包括:(1)主体要件。①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必须取得了法人资格,这种资格必须是在有关机关核准登记后,这是人格否认制度的前提条件。②必须有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人格否认的主张者,也就是公司的债权人。③必须有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责任承担者,也就是对该公司拥有实际控制能力的股东。(2)行为要件。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必须有相应的客观行为,也就是说必须有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的行为。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财产混同。主要表现为资产混同和会计记录混同,资产混同是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财产和股东的财产无法清晰区分,会计记录混同是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东公司的账目无法区分,账目不清,股东的支付记录在公司账目下。②业务混同。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东经营业务相同,股东利用该业务蒙蔽善意相对方,使其无法分辨交易主体是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东。③组织机构混同。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共用一个经营场所,“一个机构两套牌子”。(3)结果要件,即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必须给债权人造成一定的法律后果。
2.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
普通公司的人格否认之诉中,原告债权人以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有限责任而给其造成严重损失为由请求股东与公司负连带责任, 根据民诉法中“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规则, 原告负举证责任,证明公司股东有滥用权利的行为。而在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人格否认之诉中,《公司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也就是说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中的公司股东也就是被告承担财产独立的举证责任,根据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行为要件,该条款只适用于股东和公司财产混同的情形。对于其他类型的滥用行为仍然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笔者认为,由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公司实施的控制行为,外人难以取证,如果完全由债权人举证显失公平。可以由原告承担初步的举证责任,即提交的证据能够证明股东对公司实施了控制,则由被告去证明这种控制不是过度的、不构成对公司法人独立地位的滥用。
3.司法实务中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
《公司法》第六十二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笔者认为,该规定说明如果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就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行为要件之财产混同能够按照此规定举证该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在每一个会计依法编制了财务会计报告并进行了审计,并且财务会计报告在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三个部分以及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公司在该审计财务状况以及该经营成果,没有记载财务状况不明晰等内容,股东就完成了举证义务。
如果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在诉讼中无法提供通过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势必会增加股东的败诉风险。笔者认为,如果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在诉讼中申请法院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状况委托有关司法会计审计机构进行财务审计,进而证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东的财产没有混同也可以完成法定的举证责任。
同时,涉及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案件主要以公平、衡平的法律理念作为依据。在裁判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因素:①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否出现过资金虚假或缺失的情况。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或公司运营中,资本充实是应始终贯彻的一项基本规则,如果在实践中股东仅在设立时缴足最低资本限额,继而用个人借款的方式补足公司运营所需资金,以规避公司破产风险时的清偿顺位,则应为此承担公司人格否认之风险。②人格是否出现混同。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唯一股东与他人签订合同时,以公司名义签订,但其交易的收益和后果完全由其股东承担,则产生纠纷之时,交易对方可以主张该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为由提起诉讼,法院应以支持。③股东是否以公司为外衣从事非法活动。
本案中,锦江公司于2013年6月14日以现金方式收购了时旅公司100%股权,时旅公司成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要认定锦江公司是否应对时旅公司对宏业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应根据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之适用要件进行判断,经审查,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之行为要件中时旅公司与锦江公司在业务以及组织机构上均未发生混同,同时,在审查财产混同时,锦江公司及时旅公司提供了由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时旅公司2013年、2014年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本身能够证明时旅公司及锦江公司资产相独立,虽然在审计报告中载明时尚之旅公司与锦江公司存在关联交易,但审计报告已经能够清晰反映时尚之旅公司的财产状况和支出情况,不存在公司与股东财产无法区分的问题,故不能据此认定时尚之旅公司及锦江公司的财产构成混同,进而要求锦江公司对时旅公司全部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第四篇:最高法院公报案例: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
最高法院公报案例: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中的举证责任分
配原则
导
读公司法设立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为防止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被滥用,从而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一人公司由于独特的组建模式,更容易出现法人人格混同的问题。在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中如何确定相关举证责任的分配,则直接关系到能否揭开一人公司的“面纱”。本期推送一篇来自最高院的公报案例,希望能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审判实务中对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内容来源 |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2016年第10期
转自 | 出庭派裁判摘要 在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中,应区分债权人起诉所基于的事由。若债权人以一人公司的股东与公司存在财产混同为由起诉要求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应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由股东对其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之间不存在混同承担举证责任。而其他情形下需遵循关于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即折衷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一人公司的财产与股东个人财产是否混同,应当审查公司是否建立了独立规范的财务制度、财务支付是否明晰、是否具有独立的经营场所等进行综合考量。
一审审理情况原告应高峰因与被告嘉美德(上海)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美德公司)、陈惠美发生其他合同纠纷,向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审原告应高峰诉称:被告嘉美德公司由被告陈惠美独资经营。2012年8月2日,原告、两被告及案外人陈倬坚(陈惠美丈夫)签订《投资合同》,约定应高峰对嘉美德公司进行投资并持有该公司股权。因接洽时间较短且签约时两被告提供的财务资料不全,合同特别约定:签约后的三个月内,若应高峰对两被告在签约前和签约后所提供的财务报表、经营报表有不同意见或者两被告违约时,应高峰有权单方面书面通知终止投资协议,嘉美德公司必须无条件退还应高峰已投资资金。合同另约定:陈倬坚将其拥有的Amada在中国港澳地区的品牌权利完全转移给嘉美德公司,案外人上海均岱日用礼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均岱公司)的所有业务转移给嘉美德公司。合同签订后,应高峰向嘉美德公司支付2 081 633元人民币(以下币种同),同时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两被告签约后补充提供的财务资料进行审计。审计结果表明,嘉美德公司的财务、资产状况与签约前两被告所告知的财务数据严重不符,且陈倬坚名下Amanda品牌及均岱公司的业务也未按约转入嘉美德公司。据此,应高峰依据约定通知两被告终止《投资合同》,两被告同意退还400 000元,同时对余款1 600 000余元如何归还做出声明。但此后,应高峰多次致电、致函,两被告均拒绝退还余款。应高峰遂提起诉讼,要求判令:1.嘉美德公司返还投资款1 681 633元;2.嘉美德公司支付上述投资款的利息损失,自2013年5月30日起至判决生效之日止,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3.陈惠美对上述付款义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被告嘉美德公司辩称:根据《投资合同》约定,原告应高峰已经完成了对嘉美德公司的出资,现其依据合同第八条要求抽回出资,但该约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相违背,应属无效,应高峰未与嘉美德公司进行任何协商就要求抽回出资缺乏法律依据。此外,应高峰所提交的审计报告是由案外人上海欧德龙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德龙公司)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与本案无关,应高峰没有证据证明签约前后嘉美德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报表有何不同,故应高峰要求抽回出资缺乏事实依据。被告陈惠美辩称:原告应高峰依据该合同支付的投资款中,除了已经返还应高峰的400 000元外,余款均用于被告嘉美德公司经营。此外,陈惠美在《投资合同》上签字只是嘉美德公司授权其所为,其并非本案的当事人,不应对嘉美德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一审查明:被告嘉美德公司成立于2006年8月9日,日前该公司注册资本1 000 000元,实收资本1 000 000元,公司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台港澳自然人独资),股东及法定代表人均为陈惠美。2012年8月2日,原告应高峰与嘉美德公司、案外人陈倬坚签订《投资合同》,各方约定:应高峰对嘉美德公司进行投资,用于最大化建设现有的经营品牌及管道。总投资额为10 000 000元,并取得嘉美德公司51%股份。应高峰出资分期缴付:第一笔股金2 000 000元,自合同签订之日起三日内汇入指定账户;第二笔股金2 000 000元,自合同签订之日起九十日内汇入指定账户;剩余股金6 000 000元,于合同签订后十八个月内按嘉美德公司营运需求及指示,汇入指定账户内。嘉美德公司同意应高峰第一次汇入2 000 000元至指定账户后即有权行使股东权利。签约后三个月内,若应高峰对于嘉美德公司在签约前或签约后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和经营报表有不同意见,且双方无法协调取得共识或嘉美德公司违反本合约条款时,应高峰保留撤销此投资合约的权利。若应高峰书面通知公司撤销此合约,公司同意无条件将应高峰所汇入账户内的资金于应高峰通知后六十日内汇人应高峰所指定的银行账户内,并终止此合约。协议另约定:应高峰与嘉美德公司签约后六十日内,陈倬坚将Amada中国港澳地区品牌所有权完全转移给嘉美德公司,嘉美德公司独家拥有该品牌在中国港澳地区品牌所有的任何权利。均岱公司的所有业务转移给嘉美德公司。嘉美德公司的财务收支由应高峰与公司双方共同签章后执行:嘉美德公司所有股东和公司的合作文件、公司代理权合约,应高峰有权于签约前先行确认。在各方签订上述《投资合同》前,案外人张梓良参与了协商事宜,并曾向陈倬坚、陈惠美发送过草拟的合同文本。2012年8月6日,原告应高峰向被告嘉美德公司支付投资款2 081 633元。2012年8月至9月期间,案外人张梓良曾至被告嘉美德公司,签署请款单、付款通知、付款凭单,并曾持有该公司的U盾,张梓良将U盾返还被告陈惠美。2012年9月29日,原告应高峰委托案外人余信村向被告陈惠美、陈倬坚发送电子邮件,内容为:本周于贵公司审计完成,从贵公司的库存盘点清查和贵司的财务报表和会计凭证的缺失,数字不符,且你自己对财务状况的不了解,我们对于此投资案深感忧虑。经我们内部讨论,我们决定中止此合约,并根据合约退还汇款2 081 633元。对于还款时间和方式,请尽快确认。2012年10月22日,上海申洲大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根据案外人欧德龙公司的委托,在对被告嘉美德公司及均岱公司2012年1-8月汇总合并内部管理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后,出具《专项审计报告》,该报告认定:嘉美德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账面数为1 072 883.46元,均岱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账面数为3 211 001.43元;但合并汇总利润表与两公司账面数相加合计金额相差2 909 993.21元。嘉美德公司主营业务成本账面数为853 941.12元,均岱公司主营业务成本账面数为2 208 777.86元;但合并汇总利润与两公司账面数相加合计相差586 845.18元。按汇总合并资产负债表期初未分配利润7 632 686.49元,加本期净利润366 605.96元,期末未分配利润为7 999 292.45元,但汇总合并资产负债表期末未分配利润列示为6 110 244.03元,两者数据相差1889 048.42元。报告另注明:仅供委托人欧德龙公司对嘉美德公司和均岱公司汇总合并内部管理财务报表评价与分析使用,不适用其他用途。2012年11月21日,被告陈惠美向余信村发送电子邮件,内容为:关于退股机制,我们非常尊重贵方选择。我方已于周五汇还400 000元,这是投资额所剩现金。500 000元商品,周一会列出清单,投资额已付货款,我方只能退还货物。另外1 100 000元已付各种费用,我方只能保留5%股权给贵方。当日,案外人胡华靖农业银行账户内收到被告嘉美德公司支付的400 000元,交易用途为货款。原、被告一致确认该款项即嘉美德公司退还原告应高峰的投资款。2012年11月28日,原告应高峰向被告嘉美德公司、陈倬坚发送存证信函,要求其在一周内返还余款1 680 000元。2012年12月4日,被告嘉美德公司向原告应高峰发送回函,认为应高峰从未与公司协商沟通,即发函要求撤销《投资合同》并要求公司返还余款1 680 000元,与契约真意及目的不符。应高峰支付的投资款2 080 000元,依会计师核算净值及扣除投资期间装潢、进货、房租、货款、购买设备、工资等相关费用,公司已经尽最大努力将400 000元汇入应高峰指定账户,并无1 680 000元未返还。应高峰的要求无任何契约或法律依据,有失诚信及公允。2012年12月6日,被告陈惠美发送电子邮件对存证信函进行回复,称其一直与应高峰协商退股机制,应高峰一直不同意。要求应高峰的会计师给予一个计算方式。2012年12月13日,原告应高峰委托律师向被告嘉美德公司发出律师函,表明应高峰不同意其于同年12月4日所发送的回函,再次要求其退还投资款。另查明,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期间,被告嘉美德公司对外支付多笔款项,涉及货运费、代理费、仓储费、服务费、税费、装修费、房屋租金、物业费、电信月租费等,金额共计3 700 000余元。另查明,均岱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国内合资),成立于2004年6月28日,注册资本、实收资本均为500 000元,法定代表人为马建如,股东为马建如、陶伟峰。一审中,被告嘉美德公司确认,其与均岱公司仅为贸易伙伴,两公司之间并无关联。被告嘉美德公司、陈惠美确认,Amada品牌的所有权及均岱公司的业务至今未转至嘉美德公司名下。另,就嘉美德公司所抗辩的其已经将原告应高峰支付的投资款用于公司经营,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曾征询嘉美德公司意见,是否需就此进行审计,并向嘉美德公司释明了其应承担的举证责任及不进行审计可能产生的后果,但嘉美德公司坚持不进行审计。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一审认为:原告应高峰与被告嘉美德公司及案外人陈倬坚约定应高峰对嘉美德公司进行投资,从而取得该公司51%股份;陈倬坚将其所有的Amada品牌所有权变更至嘉美德公司名下,均岱公司将其业务转至嘉美德公司名下。由此可见,应高峰签订《投资合同》、向嘉美德公司支付投资款并非仅仅为了取得嘉美德公司股份,还是基于嘉美德公司能够取得Amada品牌所有权及均岱公司业务,具有良好发展前景所做出的投资决定。鉴于上述《投资合同》系各方真实意思表示,未违反我国强制性法律法规,合法有效,各方均应恪守履行。现原、被告就上述《投资合同》产生如下争议焦点:
一、嘉美德公司是否应返还应高峰投资款余额;
二、被告陈惠美是否应对嘉美德公司的还款义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就此,认定如下:就第一个争议焦点,《投资合同》明确:原告应高峰与被告嘉美德公司签约后三个月内,若应高峰对于嘉美德公司在签约前或签约后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和经营报表有不同意见,且双方无法协调取得共识或嘉美德公司违反合同条款时,应高峰保留撤销《投资合同》的权利。若应高峰书面通知嘉美德公司撤销此合同,嘉美德公司同意无条件将应高峰汇入其账户内的资金于应高峰通知后六十日内汇入应高峰所指定银行账户内,并终止《投资合同》。根据法院查明事实可以认定,被告陈惠美已经向应高峰提供了嘉美德公司相关报表,虽然应高峰未能以自己的名义申请审计机构对此进行审计,但是申请人为欧德龙公司的《审计报告》中已经指出了报表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毋庸置疑的。应高峰据此向嘉美德公司提出解除《投资合同》、返还投资款的要求,其行为并未违反《投资合同》约定。此后,陈惠美向应高峰发送电子邮件,并未对应高峰指出的问题及解除《投资合同》的要求加以否认或提出异议,就此可以认定应高峰与嘉美德公司对解除《投资合同》已经形成合意。嘉美德公司抗辩称,应高峰要求抽回出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应属无效。法院认为,原、被告签订的是涉及股权、品牌所有权、业务划转等在内的《投资合同》,并不仅限于公司出资。在2012年9月应高峰向嘉美德公司提出解除合同时,双方均未办理公司变更登记手续,应高峰尚未成为嘉美德公司的股东,故应高峰要求返还投资款的请求与法不悖,嘉美德公司的抗辩意见难以成立。关于返还投资款,被告陈惠美曾向原告应高峰发送电子邮件,表示同意退还应高峰400 000元钱款、价值500 000元的商品,另以5%的股权折抵1 100 000元钱款。由此可见,被告嘉美德公司对于应返还应高峰投资款的金额并无异议,仅对返还全部钱款还是以货物、股权折抵部分钱款提出了己方意见,并由此与应高峰产生争议。鉴于应高峰并未接受嘉美德公司上述意见,而《投资合同》中也未约定在解除合同后,嘉美德公司可以以货物、股权等折抵应返还的投资款,故嘉美德公司上述要求仅为其单方意思表示,缺乏依据,难以成立。此外,在解除《投资合同》后,应高峰不再对嘉美德公司进行投资,也必然不可能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嘉美德公司要求以公司股份折抵返还的投资款显然违背了双方的本意,亦不具有可执行性。综上,嘉美德公司应返还应高峰投资款。关于返还投资款的金额,被告嘉美德公司抗辩称除已经返还原告应高峰的400 000元外,其余钱款均已用于公司经营。但其仅就此提供了嘉美德公司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期间各类付款凭证,上述凭证仅能反映公司收支明细,支出的钱款是否来源于原告投资款未能加以证明。就应高峰支付的投资款如何使用的问题,法院曾在证据交换过程中向证人吴绘宇进行询问,吴绘宇回答,应高峰支付的投资款与嘉美德公司的其他款项应该是合并使用的,但因为不是证人做账,具体情况证人不清楚。综上,对投资款的用途及嘉美德公司支出钱款的来源,应结合公司的财务账册及相关付款凭证、单据等,由专业机构进行审计方可查明。但嘉美德公司经法院释明,坚持不进行审计,故仅凭现有证据难以证明其抗辩意见,由此引发的不利后果应由嘉美德公司自行承担。此外,即使嘉美德公司将应高峰投资款用于经营所需的抗辩意见成立,因应高峰已于2012年9月29日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嘉美德公司、陈惠美提出解除《投资合同》、返还投资款的要求,嘉美德公司此后未经应高峰许可、单方决定投资款用途的行为也违反了《投资合同》的约定。综上,嘉美德公司应返还应高峰投资款余额1 681 633元。嘉美德公司未能及时返还上述投资款,已经对应高峰造成损失,应高峰要求其自立案之日起赔偿逾期还款的利息损失,该项诉讼请求合法有据,应予支持。就第二个争议焦点,被告嘉美德公司系被告陈惠美投资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六十三条之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陈惠美作为嘉美德公司的股东,代表嘉美德公司与原告应高峰就投资事宜进行磋商,签订《投资合同》,还代表嘉美德公司就应否返还投资款事宜向应高峰发送电子邮件,其与嘉美德公司之间意思表示一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此外,作为嘉美德公司的唯一股东,陈惠美未能向法院提供证据证明嘉美德公司的财产独立于其个人财产,又因嘉美德公司坚持不进行审计,故无法证明应高峰所交付的投资款已用于嘉美德公司而排除另做他用的可能性。综上,为防止一人公司的唯一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增强对公司债权人的保护,应高峰要求陈惠美对嘉美德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诉讼请求应予以准许。据此,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五条、第六十三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之规定,于2014年5月30日判决:一被告嘉美德公司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返还原告应高峰投资款1 681 633元;二被告嘉美德公司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原告应高峰逾期返还投资款的利息损失,以l 681 633元为基数,自2013年5月30日起至本判决生效之日止,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计算;三被告陈惠美对上述第一、二项判决中被告嘉美德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嘉美德公司及陈惠美不服一审判决,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审理情况嘉美德公司及陈惠美上诉称:1.一审法院认定的专项审计报告是由欧德龙公司委托审计的,审计内容之一涉及均岱公司,但未说明欧德龙公司和均岱公司与本案有何关系。被上诉人应高峰未要求嘉美德公司提供财务报表,即仓促汇款并派人实际深入嘉美德公司,不到60天时间,又根据无效的审计报告要求终止合同,应高峰的投资风险应由其自行承担。2.陈惠美个人不应承担责任。系争《投资合同》与陈惠美个人无关,陈惠美在合同上仅以嘉美德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签字,而应高峰款项系汇入嘉美德公司账户,并非陈惠美个人账户,本案审理中也未发现陈惠美个人与嘉美德公司有任何经济往来。据此,请求撤销原判,改判嘉美德公司根据应高峰投资款投入公司后的剩余残值进行返还,陈惠美个人不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被上诉人应高峰答辩称:上诉人嘉美德公司、陈惠美的上诉理由缺乏事实及法律依据,故请求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二审,确认了一审查明的事实。两上诉人在二审期间提供了如下证据:2011至2013的《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2011《外汇收支情况表审核报告》及2012至2013的《外商投资企业外方权益确认表审核报告》,欲证明上诉人嘉美德公司有独立的财务账目,与上诉人陈惠美个人不存在财产混同。经质证,被上诉人应高峰认为这些报告都是根据财务报告的固定项目表述的,无法证明嘉美德公司与陈惠美个人之间不存在财产混同的事实,且2013报告载明嘉美德公司不存在未披露的未结诉讼等事项,但本案纠纷是从2013年6月延续到现在,故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不予认可。被上诉人应高峰在二审期间提供了注册于台湾的均岱有限公司的企业档案信息,欲证明上海的均岱公司由上诉人陈惠美实际控制,陈惠美通过上海的均岱公司自由支配、转移上诉人嘉美德公司的资产为己所用。经质证,两上诉人对上述证据的真实性无异议,但认为上海的均岱公司并不完全受嘉美德公司的控制。经审查,法院认为,两上诉人提供的各份财务报告已出示原件,真实性可以确认,且与本案争议有关,法院依法予以采纳。被上诉人应高峰提供的注册于台湾的均岱有限公司企业资料,因该公司并非上海均岱公司的投资公司,与本案争议无直接关联,不予采纳。法院据此另查明:2011年至2013年间,上诉人嘉美德公司委托有关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的财务报表等分别进行了审计、审核,2011至2013的《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确认,嘉美德公司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公允反映了嘉美德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2012至2013的《外商投资企业外方权益确认表审核报告》及2011《外汇收支情况表审核报告》确认,嘉美德公司的外方权益确认表及外汇收支情况表的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符合国家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二审中,两上诉人陈述,上诉人嘉美德公司对均岱公司有实际控制,故可以保证按照《投资合同》的约定将均岱公司的所有业务转移给嘉美德公司。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本案二审争议焦点在于:1.投资合同解除后,上诉人嘉美德公司应当全额返还被上诉人应高峰的投资款,还是按照投资款的剩余残值进行返还;2.上诉人陈惠美是否应对返还投资款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第一,关于上诉人嘉美德公司应如何返还投资款的问题。法院认为,根据《投资合同》的约定,签约后三个月内,若被上诉人应高峰对于嘉美德公司的财务报表和经营报表有不同意见,且双方无法协调取得共识时,应高峰有权撤销投资合同,嘉美德公司同意无条件返还应高峰的投资资金,并终止此合同。合同履行中,应高峰于2012年9月29日通知嘉美德公司终止投资合同,并要求退还全部投资款。上诉人陈惠美代表嘉美德公司于同年11月21日回复称,尊重应高峰的选择,已向应高峰汇出40万元,同时提出其余投资款已用于支付货款及各种费用等。由此可以看出,应高峰要求嘉美德公司返还全额投资款的诉请符合双方的合同约定,在应高峰通知解除投资合同后,嘉美德公司对应当全额返还投资款也未提出异议,至于投资款是否已经用于经营以及嘉美德公司是否无力还款的事实并不能改变双方的合同约定,也不能据此免除嘉美德公司的还款义务。嘉美德公司的此项上诉理由不能成立,原判判令嘉美德公司承担全额还款责任正确,应予维持。第二,关于上诉人陈惠美个人是否应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的问题。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六十三条之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上述法律规定要求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将公司财产与个人财务严格分离,且股东应就其个人财产是否与公司财产相分离负举证责任。本案中,陈惠美提供了上诉人嘉美德公司的相关审计报告,可以反映嘉美德公司有独立完整的财务制度,相关财务报表亦符合会计准则及国家外汇管理的规定,且未见有公司财产与股东个人财产混同的迹象,可以基本反映嘉美德公司财产与陈惠美个人财产相分离的事实。应高峰认为上述证据不足以证明嘉美德公司财产与陈惠美个人财产没有混同,并提出如下异议:审计报告未反映本案诉讼情况;嘉美德公司一审中提供的银行收支报告反映,应高峰投资后仅一周,嘉美德公司就向均岱公司转移了96万余元,包括发放均岱公司员工工资等。法院认为,我国公司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意在限制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采用将公司财产与个人财产混同等手段,逃避债务,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因此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前提是该股东的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出现了混同。然而从本案目前的证据材料可以看出,嘉美德公司收到应高峰的投资款后,虽有部分用于支付均岱公司的员工工资及货款等费用,但是,根据双方投资合同的约定,应高峰投资后,均岱公司的业务将全部转入嘉美德公司,因此均岱公司的业务支出与应高峰的投资项目直接有关;这些费用的支出均用于均岱公司的业务支出,并无款项转入陈惠美个人账户的记录,而审计报告中是否记载本案诉讼的情况也与财产混同问题无涉。因此,应高峰提出的异议并不能反映嘉美德公司财产与陈惠美个人财产有混同的迹象,不足以否定上诉人的举证。陈惠美的上诉理由成立,一审判令陈惠美对嘉美德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不当,应依法予以纠正。综上,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二)项之规定,于2014年10月27日判决:一维持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2013)长民二(商)初字第S829号民事判决第一项、第二项;二撤销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2013)长民二(商)初字第S829号民事判决第三项;三驳回应高峰的其余诉讼请求。四川建永律师事务所
第五篇:九型人格在团队中的运用
九型人格在团队中的运用
九型性格的学习,是能让人从只观察外界,转化到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自我保护机制。VbbNLP教练网我来从构建和谐团队的角度,分析一下解决的办法:
有员工不断被挑剔;有员工恶意诽谤;有员工被排斥……暗潮汹涌。这些工作场所中的紧张关系,看不见,摸不着,却时刻产生破坏力。该如何面对?本期沙龙,将就工作场所中的紧张关系(Workplace Bullying)处理展开讨论。看看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有怎样的对策。
在几乎任何公司,几乎任何层极的团队中,总是可能存在着这种紧张关系,要试图消除这种紧张关系,必须要弄清紧张关系的来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紧张关系呢?
笔者认为需要从职场大环境和每个职业人自己内心两个角度分析:
外部环境总是在变化中的,这些变化必然引起员工内心的变化,员工内心的变化,是其内在价值观在起做用,当他认为外界的变化是一种压力时,他就会产生自我保护,外界给他施压的人也是基于自我保护而产生的压力行为。
在这里请大家一定要明确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自我保护”:
当某人感觉到压力袭来时,会自动地启动自己的自我保护机制,产生自己认为十分合理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他认为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这样做,他认为自己就处于高度危险中,自己的价值得不到肯定。
自我保护是每个人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的行为模式,一遇到他认为的压力出现,自我保护机制会自动启动。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人对什么是“压力”的感受是不同的,一种变化,甲认为是很大的压力,马上采取自我保护,而乙认为是很正常的,没有自我保护。
紧张产生模式:
团队环境变化——一些人开始自我保护——给他人带来压力——更多的人自我保护——团队关系紧张。笔者一直尝试利用九型性格工具在团队和谐方面作出一些有效的课程和工具。
在这个帖子中提到的几个案例:
案例
1“我好像陷在流沙里,快速下沉”——Mavis
Mavis刚开始新公司的工作,就被告知,他的位置是Mike一直想要的位置。可是,那个时候他还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他是个傻瓜,最简单的程序都搞不定。”
“别搭理Mavis,他根本理解不了。你不觉得他既蠢又傲慢么?”
当Mavis人前人后听到Mike的这些话时,他受不了了。他明白这是Mike的报复。在他到公司前,这个位置的工作大部分都由Mike负责。Mike理所当然地认为,未来这个职位是他的。但是Mavis的到来,打碎了Mike的美梦。
于是,工作中Mike变着法地贬低Mavis。糟糕的是,其他员工也认为Mavis抢走了原本属于Mike的位置,不知不觉都站在了Mike一边。工作一年,Mavis感觉像在地狱里呆了12个月。
[分析] 案例中的Mike,由于没有得到任命,产生了自我保护行为,本来在职场中,每个员工都有梦想,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员工前进的动力,但由于外部的变化(新员工的加入)“打碎了Mike的美梦”,这时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启动自我保护,但不同价值观的人,自我保护的方法会很不相同,有的人可能会消沉一段时间,有的人可能会很愤怒直接找高层主管投诉,也有的人可能什么都不说就离职了。Mike用的方法是不断与这个新来的同事做比较,试图证明自己的价值。
用九型性格来分析,Mike很可能是智慧区在心区的人(2号、3号、4号),这个区性格的人,最在意的是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会把外界的变化,都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如何进行联系,而他们自我保护的方法
也是采取行动,去改变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在这个案例中,有两种改善方法,一是Mike自己能注意到自己的行为,通过其他方法证明自己的能力,一是他的上级,能作出肯定Mike价值的行为,如对Mike的前期工作给予表扬,并告诉他之所以没有任命他,并不是其以前的工作做得不好或能力不够,而是公司需要一种新的能力(诸如此类)。
在这个案例中,Mike的上级没有出现,他是处于严重失职的状态,还没有掌握团队建设的必备技能。
案例
2“为了获得他的承认和赞赏,我几乎把我自己彻底赔上了”——Simone
Simone的顶头上司是个挑剔的人。Simone的工作总是得不到他的认可,做什么事他都不满意。
这让Simone非常苦恼,他绞尽脑汁去“讨好”上司,毫无效果。会议上,上司无视他的意见;当Simone发言时,上司和别人聊天,还不时讥笑他。公司里迅速传播着有关Simone的恶意流言。明知道这些都是上司散播的,但是他抓不到证据。更可怕的是,每年的考核评定,上司总是对Simone说同样的话——我想你应该再找另一份工作了吧。
竭尽所能,累到透支,Simone还是无法改变上司的态度。
[分析]:这个案例中,Simone的上级一直对其存在着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可以称为“不信任”,而信任恰恰是作好工作的基础保证,是什么导致上级对Simone的不信任呢,仍然是自我保护,这位上级很可能是性格智慧区在腹区的人(8号、9号、1号),凭本能做事,他们心中会有一些标准,只要其他人触犯了这些标准,他们就会产生不信任,自我保护的方式是要求他人达到这个标准,但如果他人触犯了其最核心的几个标准(底线),他就会想方设法使这个人离开,这是其自我保护时最严重的行为。案例中的Simone很可能在矛盾前的某些事上触到了上级最底线的标准,使其对自己产生了严重的无法挽回的不信任。
在这个案例中,“上级”仍然是不合格的上级,首先可以看出,他对员工的标准不是公司的,而是个人的,他也并不同当事人进行必要的沟通,而是采取了不正当行为。这个上级对经理的角色没有基本的理解。驱魅心经 主动介入防止恶化
倍晟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序诚
Workplace Bullying到底该怎么翻译,我也请教过很多专家,很难用一个词语完整地概括。所以,暂且叫它工作场所中的关系紧张。国内似乎没有对此专门进行过调查。我也不能判断国内的情况是否也会像美国那样严重。(占21%)
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国内外确实存在差异。首先,国外因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把人的价值看得格外高,这是国内无法达到的。另外,中国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特点。人们不愿公开人际关系问题,造成HR对此很难着手。
但是,员工关系本来就是HR管理的一个范畴。HR经理也不能回避Workplace Bullying这个问题。个人认为HR经理可以主动介入,防止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平时HR经理应该注意和员工保持良好的关系,获取员工信任,及时收集动态信息。一旦员工关系出现紧张,他能及时介入,主动出击,防止恶化,进而对组织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某个部门有2个人,曾是男女恋人。后来,女的把男的甩了。分手的结果,造成这一男一女在部门内关系紧张。男的总是刁难女的。HR经理采取的措施是,把两个人调开。男的最终去了别的部门。女的留在原来的部门。
这种方法看似治标不治本。但是对于HR经理来说,已经达到他要的效果。毕竟,HR经理是对公司负责。他无权对员工的私人关系过多插手,只要这种关系的紧张程度降低到不妨碍公司,那么就算成功了。对员工个人,HR经理能做的是教会员工自我保护,不要把委屈统统积压在心里,懂得如何排解压力。防患于未然
梅里亚动物保健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 黄继红
我更愿意从正面的角度谈这个问题,谈如何预防,而不是谈等它发生了该怎么处理。我们公司非常重视员
工的团队精神,努力建设企业文化。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供员工健康的工作环境。工作中提倡员工相互间的体谅和宽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有相同的地方,当然也存在差异。不能把自己的想法立为准则,也不可能要求别人都按自己的思路去想、去做。希望员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宽广的胸襟包容别人。员工间也就不会出现互相倾轧,“党同伐异”的事。当然也不会在工作场所发生Bullying,存在紧张关系。鼓励员工正面反击
珠海许瓦兹制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 张晔
从管理角度讲,我愿意帮助解决关系紧张的问题。但事实上很难依靠人力部来处理。首先,即使设立投诉,员工也不愿向HR反映。他们更愿意找好友、亲人倾诉,排遣不良情绪。第二,对于紧张关系中的是非对错,HR很难判断。HR往往会从公司的角度来看,未必就能站在弱势的一方。
但是,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我会鼓励支持被无理挑剔,或者被排斥的员工。我朋友曾有这样的经验。某公司的一个关键岗位在内部招聘,各种要求贴了出来。其实,那个时候公司内部已有合适人选———甲,最后也任命了他。但是,员工乙对甲向来不满,处处针对他。结果公布后,乙不断和别人说,“你也是大学毕业,也有销售经验,也可以去竞聘的嘛!”四处传播“某某没有正规大学学历还不是身居要位!”等等。显然他在暗讽甲,怂恿别人替代甲。
三番五次后,甲受不了了。他向HR提出辞呈。HR了解情况后,没有批准。并鼓励甲,不要屈服于乙的挑衅。要坚持,要自信。“用事实说话,证明你行。他越说,你越要给自己争口气,越要干点成绩出来。你怎么能不战而降?”这番话给了甲莫大的鼓励,留了下来。现在他干得非常不错。
[分析] 在解决方法方面,我比较赞同梅里亚公司黄继红提出的思路,心病还要心药治。
外力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团队的建设是团队中所有成员的责任,而不只是经理和HR的责任。团队建设的目标是: 消除“魅影”,构建和谐的团队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成员可以将自己的能力进行最大的发挥。和谐团队的成员不是没有情绪,而是学会适当控制情绪,而不被情绪所控制。
要构建和谐的团队,有三个关键:一个是团队负责人技能,一个是团队所有成员的内观,一是有效沟通。一个团队的leader,要有有效激励下属和建设团队的技能和方法,这些技能和方法应是其管理岗位所必备的,发挥团队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特长,创造团队绩效,这是团队领导者必备的技能。
团队成员:和谐状态的团队成员当压力发生时,能向自己内部找原因,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更有建设性的协调方法,与团队成员实现共赢。有效沟通:当紧张关系出现时,能实现有效沟通,就事论事,彼此消除自我防卫。
通过这三个途径,我们有可能消除“职场魅影”,实现和谐高效的团队。
九型性格的学习,是能让人从只观察外界,转化到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自我保护机制。
笔者把九型性格的内容与团队建设、下属激励、有效沟通和知人善用等管理技能相结合开发了〈构建和谐团队〉课程,案例中的两位主管如果参加学习,能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