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101205A 燃油税改革对公路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2 17:5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YL101205A 燃油税改革对公路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YL101205A 燃油税改革对公路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YL101205A 燃油税改革对公路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

燃油税改革对公路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要:结合我国公路燃油税改革对公路资金管理的影响,分析了我国公路养护资金管理与公路建设融资管理的影响,提出了做好公路资金管理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公路;燃油税改革;思考;

2008年12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于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同时取消了包括养路费在内的交通行业6项规费。就这次改革对公路财务管理的影响,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我国公路燃油税改革的的几点想法。1公路养护财务管理的思考分析

公路燃油税改革改革之后,应不断加强公路养护资金管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1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保证养护资金渠道顺畅

燃油税改革后,公路养护资金原由地方交通部门征收的规费改为中央通过税务部门征收税费,通过中央财政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分配给地方,纳入部门预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由于改革初期许多新政策还未出台,怎样与现行法规衔接还存在不少问题。虽然现在有交通资金的“四个不变”(改革后形成的交通资金属性不变、资金用途不变、地方预算不变、地方事权不变)的要求,但是如何保证公路养护资金顺畅,及时落实到公路养护单位,还需主动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协商,争取财政政策支持。尤其在中央资金未及时到位的情况下,可争取财政部门在市级预算科目下预付一部分,特别是针对水毁抢修等紧急情况。

1.2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筹措公路养护资金

随着燃油税改革,养路费及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取消,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短缺矛盾将更加突出,尤其是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

首先,应该围绕成品油消费税返还资金及“四个不变”的主线,多渠道融资。在争取财政政策支持的同时,利用好当前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以及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有利时机,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争取国债转贷资金及地方债券对公路建设的支持。

其次,可采取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公路的方式,可采取“国家投一点、地方政府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出一点”的模式,这样不仅缓解公路建设资金矛盾,而且取得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最好,对公路养护专业队伍按市场化进行运作。成立公路养护专业队伍,对其按市场化进行运作。在规范自身操作的同时,不仅能够做到养活自己、节约成本,而且还能通过对外承接业务,为公路养护筹集资金。

1.3加强资金监管

公路养护任务繁重,资金投入数额十分巨大,必须关注重点领域,把握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资金监管工作。

首先,完善监管制度,健全监管体系,加大监督力度。随着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公路养护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公路养护资金投入越来越大,也必然是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检查的重点,因而必须正确认识并认真对待。这就要求各级公路养护财务部门在积极配合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好外部监督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对公路养护资金的日常监管工作,把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情况列入自身监督检查的工作内容,立足自身,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以财务、内审为主的内部监管体系,确保资金高效、安全使用。继续加大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政府采购、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工作的检查力度,严格预算管理,控制一般性支出,促进公路养护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建设资金管理规范安全。

其次,做好落实好公路养护财务管理与审计工作。为促进公路养护财会部门和审计机关共同规范公路养护行业财会管理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建立和落实领导沟通机制、整改提高机制、财审互动机制、信息通报机制、政策宣传和培训机制,优化内审环境,实现审计功能的延伸,变事后审计为事前监督,规范公路养护财务工作,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公路融资结构的影响对策思考

2.1 国家投入将稳中有升

燃油费税改革以后,交通发展资金从交通费变为税收,并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强化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特征,体现了公共财政在交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具体通过中央财政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分配给地方,纳入部门预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这将形成公路尤其是普通公路即二级以下公路的主要资金来源,并形成产业资本金,有效改善在“养路费时代”由于公路资本金不足而对债务融资方式的过分依赖。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挪用公路资金的行为,借鉴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建议,由燃油税、车辆购置税等构成的公路资金应独立预算,形成公路基金,比照世界有关国家的公路建设与养护经验以及我国对车辆购置税分配使用管理的成功经验,将由成品油消费税分配形成的公路资金在财政预算中单列,不作为经常性财政收入,以保障公路建设资金。

2.2 银行贷款将稳中有降

银行贷款属于典型的间接融资方式,从1984年起,我国实施的“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推动了公路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在全国公路网中,95%的高速公路、61%的一级公路、42%的二级公路都是靠贷款收费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也使公路建设资金过于依赖银行贷款,积累了较高的产业风险。根据现实情况,今后一段时期,收费公路政策仍是我国筹建公路交通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但是税费改革后银行出于对二级收费公路逐步取消的预期,从自身资金安全性的考虑,对公路建设项目的贷款条件将更加严格,以避免放贷愈多,风险越大,所以可以预见在公路融资结构比例中银行贷款会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

2.3 自筹与其他资金比例将稳中有升

实施税费改革后,公路资金将来自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分配,这就需要进一步规范、开拓地方政府用于普通公路建设的资金渠道与来源,具体可以通过加大省财政一般预算对交通建设的扶持力度,用于支持农村公路、山区县公路的建设;按照“取之于路,用之于路”的原则,可以研究出台经营性收费公路营运过程中产生的营业税、所得税及上缴利润,用于反哺普通公路建设,以及解决取消公路收费站而遗留的债务的政策;设立省公路建设基金,用于社会效益明显而经济效益较差的规划项目;探索发行地方交通债券,用于交通建设。

参考文献:

[1]徐海成.公路经济[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2]李泊溪.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的思考[J].交通财会,2009,(1).[3]秦海生.燃油税补偿办法之我见[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5;5

[4]王学森.试析公路交通费改税难以实施的原因[J].中国西部科技,2005;2

第二篇:浅谈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改革

浅谈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改革

【摘要】中国企业要跨出国门,全方位地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作为服务贸易的工程造价管理无疑也将被纳入国际经济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因此要求我们工程造价从业人员不断探索和实践工程造价管理和改革的新思路和新内容,以推动其逐步与国际接轨,从而确保工程造价管理在今后进入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公路工程造价管理造价管理中国加入WTO以后,公路工程建筑市场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一方面,中国要开放市场,让更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要跨出国门,全方位地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国际国内市场的的竞争将空前激烈。作为服务贸易的工程造价管理无疑也将被纳入国际经济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但就目前该行业竞争力而言,远远不能满足入世后后竞争的要求,很多环节与世贸组织的规定相去甚远,因此要求我们工程造价从业人员不断探索和实践工程造价管理和改革的新思路和新内容,以推动其逐步与国际接轨,从而确保工程造价管理在今后进入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阶段。

一、当前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造价管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协调配合乏力

从基本建设程序和我国的管理体制讲,建设项目全过程分为投资决策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公路工程造价需分阶段分别进行计价,要分别编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和竣工结算等。其主管部门分别为计委,交通部门、建设开发公司等。政府各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各立章法,客观上存在相互间的联系和协调不够,常出现文件规定不一致,间接导致工程造价“三超”(结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投资估算)严重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不顺畅、不协调、改革不同步、不配套,传统观念和因循守旧思想的束缚,没有形成对工程造价的统一协调管理。

2.工程造价计价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现行的工程计价模式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一个字“套”,即套定额。简而言之,工程造价从业人员根据工程图纸计算

出工程量,然后套定额单价求得工程造价。这种诗人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进一步开放市场的需要,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病;其一,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公路工程属于一般竞争性行业,但公路建设市场最重要要素——价格却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即政府定价色彩过浓。政府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和干预反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权力的越位。其二,不利于微观主体的充分竞争。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却不是企业产品定价的主体,工程造价按企业资质等级或工程类别取费,按社会平均劳动水平定价的这套做法,阻碍了企业参与完全的市场竞争,压抑了企业的创造力,从而制约了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飞速发展和壮大。

3.工程建设项目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薄弱

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大多是阶段性的管理模式,业内人士普遍缺乏建设项目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再者,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缺乏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和相互沟通,建设单位在立项阶段住往从主观意志出发,对工程立项缺乏科学的论证,估算不足,造成缺口。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虽作了工程概算,甚至细化到预算,但由于缺少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约束,导致设计保守,投资偏高。监

理单位受项目业主的委托对项目实施监督与管理,往往只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管理,很少介于投资决策分析、监理人员只是偏重于对施工过程质量、进度负责,对造价方面考虑得很少,尤其涉及到项目变更、现场签证时,不能将质量、进度、经济三方面有效地统筹起来考虑。直接导致长期以来,我国建筑工程“三超”现象的普遍存在,严重困扰着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管理。

二、对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几点建议

1.改革造价管理体制,理顺各方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公路建设工程造价实行分阶段由政府各有关部门管理,因此必须理顺各方之间的关系。各司其责,以保证各阶段造价管理的连续性。建立各相关部门必要的、定期的相互协调联系制度,确保标准和指标前后左右的相互衔接,管理制度相互配套,避免工程建设投资“三超”现象,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加入WTO后,要与国际惯例相接轨,因此工程造价管理要在近几年内逐步完成过渡,以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要求,特别是政府各有关管理部门既要转变职能,同时必须做到严格执法,各负其责,层层过关,减少行

政干预,确保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按规则操作,顺利实现与国际惯例的平稳接轨。

2.转变工程计价指导思想,建立市场经济的计价模式

工程计价指导思想应根据现行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从计划定价向市场定价的转变。即工程造价管理改革要以市场为取向,也就是为了最终要建立由市场形成工程价格的机制,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以市场为取向的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并不反对定额中量的消耗标准部分,而是反对将“价”与“量”一起捆绑在定额之中,形成定额单价。为此,政府相关造价部门要把越位的权利还给市场,还给企业,真正转变职能,把定额中量与价分离,使消耗量成为国家标;隹,使价格成为市场信息,对定额要实行管“量”不管“价”的原则,对于消耗量,各级工程造价管理机构都要认真制订统计样本,认真取样,认真编制,使定额消耗标准真正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真正反映我国的实际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所谓市场经济的计价模式,即全国制订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且给出统一项目划分之下的各项目的消耗标准。在招标时,由招标方提供工程量清单,各投标单位(承包商)根据

自己企业的实力和竞争策略,自主报价,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中的定价主体,业主则择优定标,通过工程合同使报价法定化。倘若施工中出现与招标文件或合同规定不一致的情况或工程量发生变化时据实索赔。这种计价模式就是国际通行的惯例,在国内借鉴执行的日寸候,要使之与我国工程造价界现状相结合,建立并推行既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又有中国特色的工程计价模式,从而逐步实现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目标。

3.强化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意识,狠抓设计、招标及施工阶段造价管理落实

分析研究公路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问题时,必须把它形成过程的各阶段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建立起工程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思路和体系,从而使工程造价在各个阶段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以确保工程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

三、结束语

工程造价管理改革,首先要改革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理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衔接。运行顺畅;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行形成统一、协调、有序的工程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体系,达到合理使用投资、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取得最佳投资效益的目的,逐步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中国国情,且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造价管理机制。

第三篇:对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_179

【对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摘要:本文对高中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改革目标、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建设性及可操作性的探讨,对现实问题进行了较为本质、客观地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对高中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高中 改革 高考 文理科 主体

高中课程改革作为我国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目前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各级、各界纷纷为改革出谋划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可见就此项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共识。参考社会各界的意见,笔者对与此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做出了一点总结与思考:

首先,高中课程改革必须明确目标是什么。从相关纲要不难看出,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要使当前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再说通俗点,就是要把单一的以追求分数为教育目标改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将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作为目标。但是在当前的学校及教师评价体系中,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一切的关键因素。必须承认,为了追求各种利益,广大学校及一线教师不得不将提高学生分数作为重中之重。因此,学生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考试的“机器”。不难发现,要规避这一弊端,必须改变以成绩作为考核学校和教师的硬性指标。为此,我们可以提出大胆假设:改变目前高考以学校为报考点的一贯模式,将高考报名与统计工作社会化。具体地讲,就是学生不再以学校作为报名的单位,考生成绩也不再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公布,淡化各学校在高考中的“PK”氛围。同时,严禁一切地方和学校以任何名义私下统计学校升学率。通过此举,学校的评价体系将发生巨大变化,有利于将“唯分数”转变为重视全面发展。

其次,合理设置课程科目也是高中课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在全社会大讨论中,取消英语科目或者弱化英语科目的“主科”地位的呼声引人关注。对此,笔者比较赞成后者意见,即适度降低英语学科的主导地位。必须承认的是,英语作为一门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将其作为与语文、数学相提并论的主科确有不妥。其一,就目前的现实状况而言,英语的学习已经对语文的学习形成巨大的竞争乃至于威胁,学生“重英语,轻母语”现象严重。某种程度上讲,这种竞争是恶性的。其二,就绝大部分学生将来对英语的使用程度和使用机会来看,在前期的投入与以后的使用程度、机会严重不对称,“高投入低利用”成为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最广泛最真实的写照。不过,若以此就废除英语也极为不可取。因为毕竟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语知识对我们进行简单的对外交流和进行计算机等方面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鉴于因英语学科形成的“英语产业”也相当庞大,取消英语学科所引发的“产业地震”也不得不考虑。

综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英语的学习是必须的,但有必要对英语学科地位进行合理调整,最奏效也是最直接的也许就是考虑降低英语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将其由150分调整至120分或100分较为恰当。科目设置中另一重要方面则是文理科目的设置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学生文理综合发展”与“学生负担”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笔者并不这样认为。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如果高考仅考一个科目学生的负担就一定轻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不可能失去竞争性,而竞争才是压力的更重要原因(不能否认此种压力对学生心理的磨砺作用)。因此,让学生适度学习文理两方面的知识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而在这样后,为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倾向性,我们也并不反对允许对学生进行侧重文科或者侧重理科的“文理分科”。但这里讲的文理分科不同于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地区实行的“3+X模式”的文理分科,可以参考的是广东高考的“文/理科基础模式”。在考试过程中,文科学生要进行理科基本理论考查,理科学生同样也要进行文科基本素养考查。必须提出的是这种考查的难度和形式必须严格控制,分数比例也不宜过高。如文科学生所参加的理科基本理论(物理、化学、生物)占150分较为适宜。

最后,也是最重要,但是也会较难实现的一点,就是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想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明确学生的地位问题,即学生到底是考试的“机器”还是存在于社会的“人”。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现阶段碍于考试评价等制度上的限制,使得高中教师“不敢”太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而始终将自己的说教式教育作为应对考试的必要手段。很明显,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不但不能体现出来,甚至连其最基本的个性化思维也很容易被埋没。问题探讨到这里,又不得不返回来认识考试制度问题,而取消高考考试成绩,对学校、教师进行评价成为重要的方法。关于这方面问题,上面已经说明了一些解决方法,这里就不再重复。

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很多,但就以上讨论的问题而言,不难发现,高中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们大多都相互联系,并归结于一个点:高考改革的方向。可以说高考制度的改革直接影响高中课程改革方向,甚至关乎其成败。所以,笔者认为相关部门除了要做好高中课程改革的规划之外,与新课程的目标与方式相符合的高考方案也必须尽快出台。

参考文献:

1.郝玉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人本主义教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本文结束=====TXT&DOC=====2010/1=====

第四篇:对检察改革的思考

对检察改革的思考

内容摘要:检察改革应当是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检察机关在面对社会舆论批评时,检察改革更应冷静、沉着,在浮燥之下实施的改革,往往导致的检察工作成本不断增加,改革的效果却不能缩水。

关键词:检察改革思考

对检察制度科学、合理的改革是民主和法治推进,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日趋提高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检察制度滞后,并不断提高司法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对现存检察制度进行改进和革新,旨在通过合理、科学的扬弃,保存现有制度合理的因素,抛弃不合理因素,引进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因素,使制度在贴近现实的基础上,为时代更好服务,让我国检察制度充满生机与活力,不断走向完善与健全。当前的检察制度改革应当紧扣“检察工作怎样科学发展”这一命题,围绕建设公正、廉洁、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笔者结合具体司法实务就当前检察改革谈一些不成熟观点,抛砖引玉,以期斧正:

一、当前检察改革从四个方面进行

近年来,检察改革内容丰富、成果丰硕,对这些改革成果进行分类,检察改革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推进。

(一)政治方面,进一步加强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这是检察改革的前提和背景。政体服务于国体,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一个科学命题。一个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为国家的阶级统治服务。因此,检察改革在宏观上必须保证党对政法工作的强有领导,微观上要保证检察权运行中,党的领导不被削弱,确保检察权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年来,始终遵循这一基本原则推进改革,确保检察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关系政法工作的成败。” 通过检察改革坚定干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干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自觉增强建设、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坚定性。

(二)使命方面,充分行使好法律监督权,确保监督力度。《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是法律监督权,其内涵是要求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权所辖之处,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正确实施,这是检察机关的政治使命,也是检察机关存在的价值基础。从现行检察制度改革的意义和规模看,使命方向的改革是重中之重。通过检察改革,不断提升监督能力,加大监督的力度,确保在法律授权范围内,监督在横向和纵向上得到拓展,最大限度将法律赋予的权力行使到位。通过改革找准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落实好“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在使命方向的改革主要从两点进行:一是完善,即针对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司法理念和体制、机制进行改进;二是创新,即针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缺失,从司法层面进行大胆的探索。着力增强法律监督能力,便于检察机关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更好的担负起维护公平、正义的重任。

(三)质量方面,确保检察权的公信力。权力是一柄双刃剑,失去监督的权力就可能被滥用,从而导致公信力的丧失。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紧紧围绕“建设高素质政法队伍,是做好政法工作的组织保证”的基本要求,切实加大了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改革、建设,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对检察权 1

运行加大事前监督、防范力度,防止检察权因人的异化而越轨,真正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加强检察队伍建设,确保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近年推出的不诉、不捕备案制,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一级等制度,就是从检察权最为敏感、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入手采取的一系列内部监督措施,其实质就是从制度上保证检察权高质量行使,切实增强公信力。

(四)程序方面,确保检察权以看得见的方式运行。现代司法提出,不但观注结果,更要观注过程。不但要结果的公正,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的结果,这是对司法活动规律不断深入认识的结果。虽然程序的公正,并不必然导致实体一定公正,但是可以最大限度防止实体不公正。在一个看得见的公正程序下即使存在不公正的实体,随着人们的理性思维提高,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会逐步缩小。由于权力是最容易引起暇想的空间,在一个不公正程序下产生的实体,谁也无法感受和评价他是否公正。因此在程序方向透明度上进行的改革,是检察权质量和公信力的保证。这方面的改革有检务公开,不捕、不诉说理制,人民监督员制度等。

观检察改革的四个方面,互为一体,政治方面是前提,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使命方面是落脚点,是检察机关存在的价值基础,质量方面与程序方面是两翼,起着保障和保证作用。保障是为法律监督的力度服务,保证是防止权力异化、越轨,为监督质量服务。

二、当前检察改革中存在的不合理及消极因素

(一)检察改革存在被动、滞后现象。随着人民群众法制意识提高,思考问题能力增强;科技发展,互联网使用,媒体监督力度加大。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一旦检察权运行存在问题,批评的声音随后就会跟上。这种批评既包含着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关注和喝护,也包含着对检察权如何进行有效监督的期望和质疑。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对检察权的正确行使以及进行有效监督的广泛关注,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检察改革的动力和源泉,也正源于此,检察改革往往是在一种被动状态下推进。为了尽快释放舆论压力,有的改革显得仓促,思考不够深入,导致个别改革举措的出台缺乏前瞻性,可持续性,存在痛头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甚至被理解为为应对舆论呼声的暂时性措施。如针对捕后不诉率过高,推出不诉率限制措施,是在对不诉原因调研欠深的状况下进行的改革。依法不起诉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公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依法终止诉讼程序的决定权。从司法实践看,捕后不诉的原因是多元的:有法律的变迁,旧法入罪,新法出罪,按从新兼从轻的原则不诉;有批捕时从宽条件不具备,捕后当事人受到教育,积极履行应尽的义务,取得受害人谅解,从宽的条件具备,从有利于社会矛盾化解,依法兑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不诉。在原因未找准,片面理解数据反映的内容,匆匆推出措施,会及大制约改革效果。导致某些改革,虽然缓解了社会舆论压力,但无助问题的解决,还让工作变得被动,进一步给舆论留下暇想空间。

(二)部分改革成本加大,效果缩水。笔者是基层检察院侦查监督科负责人,深刻感受,每一次涉及侦查监督的改革,就是一次工作量的增加。有的改革出现 “成本加大,效果缩水”。从高检院公布的有关办案业务工作数据显示,基层检察院承担80%工作量,基层检察院大都为办案所困,疲于办案,另一方面还有办案之外大量工作等待开展。就以侦监科为例:需要开展立案监督、介入引导侦查、增捕漏犯、监督侦查活是否违法等,还要准备目标考核和规范化建设资料,办案

之外的工作名目繁多。而基层检察院因人员断档,在业务部门工作的人员是精简再精简。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短缺,人员补增困难,甚至为兼故其它工作还要进行精简;另一方面是工作量不断膨胀,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这导致改革的效果不断缩水。缩水因素有二:一是无法顾及办案之外工作,好的工作措施难以执行到位,取得好的效果;二是一些不成熟的改革措施又增加无谓工作量,进一步加剧基层院工作质和量之间的矛盾。如近期推出的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一级制度改革,该制度在设计上,没有为下级侦监部门设计审查时间,要求下级侦监部门提前介入和报送前进行审查,下级侦监部门审查意见与侦查部门的提捕书同步报送,明显悖逆诉讼的发展规律。运作的结果是侦监部门的审查意见书粗糙,不能为上级的审查批捕发挥基础性作用,工作量增加,效果缩水。

(三)部分改革虽然牺牲了效率,但公信力并未上去。办案质量是检察工作生命线,而公正和效率则是检验办案质量的两条主线,公正是办案质量的本质属性,是公信力的保证;效率是办案质量的时效要求,确保公正得到及时实现。公正是要将真象弄清,必然需要时间,在司法实践中,二者往往表现为排斥。但是公正是第一位的,不能以追求效率,牺牲公正。失去公正,公信力就会受到质疑,检察权存在的价值基础会受动摇。效率必须建立在公正基础之上,是公正的效率。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时,往往采取牺牲效率保证公正。在检察改革中,应当说也秉承这一原则。在一些改革中,虽然加入了繁琐的程序,以牺牲效率保证公正,但实质效果并不佳。以人民监督制度为例,这一制度是为应对舆论和专家质疑自侦案件检察机关“一揽包干”,解决谁来监督问题推出,是为提高公正的公信力。暂不论该制度运行实际效果,单从今年又推出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一级,就说明以人民监督员制度来应对舆论和专家质疑谁来监督自侦案件的问题不是很成功,仍然没能消除人民群众对自侦案件检察机关“单干”,导致监督可能会处于真空状况产生的顾虑。再拿自侦案件中,查处一定级别的干部要向同级党委汇报制度,这一制度设计本是要在党委领导下,加大反腐力度,可在一把手信念动摇,服务意识减退的地方。却出现腐败越来越深刻,人民要求越来越强烈,干群矛盾越来越突出,可是检察机关查处职务犯罪却难有作为的怪现象。这项制度设计是以权力约束权力,在看到权力积极的一面时,忽视了权力消极的一面,导致一个权力独大后,增加其走向对立面的可能性。从而造成本加大,效果不佳。

三、如何提高检察机关改革的质量

要想提高检察改革的质量,就得从宏观上明确检察改革的目的,从深层次的原因着手,结合人民群众对民主和法治意识的认知度,循序渐进推进检察改革。改革要在《宪法》原则下进行,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扬弃。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在党强有力领导下,法律监督力度大,监督质量高,自身清正廉洁,群众公信度好的检察机关。在检察改革上,应注意四点:

1、既要把握好改革的政治方向,又要防止权力临驾法律之上。党的领导是检察改革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一切改革都是在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检察机关领导下进行,离开这一原则,改革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下,也要防止变异权力利用检察机关临驾法律之上。近年来,出现了重庆“彭水诗案”、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白宫书记案”等一系地方党委书记利用领导权指使检察机关打击异已,办错案,甚至有意的办冤案,虽最终在舆论压力、高层观注下得以纠正(虽然说是少数,可能存在以偏概全)。但权力扩张、滥用的结果让人胆战心惊。因此,加强党的领导,对一些不合理制度进行再审视,让其变得更加合理。在检察机关接受地方党委的领导上,既要看到该制度积极的一面,对潜在消极性也不能忽视。在该制度的设计上,应当全面考虑,在确定地方党委对检察机关的领导权实现下,又要对领导权划出鸿沟;既保证党的领导权到位,也要防止变异的领导权越位。建立的是在党的原则下,法律范围内的服从体制,而不是屈于权力的盲从体制。防止权力在一个地方翻来覆去越轨侵权,这不仅是为了保障人民利益至上的实现,也是对权力行使者的保护。

2、正确面对舆论,冷静进行改革。

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不断完善的制度。因此,面对社会舆论质疑检察机关存在的问题,既要重视,也要正视。在针对问题进行改革时,要冷静,防止面对舆论急燥,在调研不深的情况下进行改革。应当深刻分析原因,在分析问题透,找到的问题准的前提下,系统的、有深度的进行改革。要坚决防止今天改革,明天推倒的现象发生。事实上检察机关存在的一些问题,关键不在检察机关,而是体制不完善,立法瑕疵所至。这种情况下,通过检察机关小改革,无济问题解决,其结果是工作量无谓增加。如当前人民群众对判决不公反应比较强烈,而检察机关审判监督又极为乏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检察机关不监督,而是立法瑕疵导致无法监督。《刑法》规定量刑幅度过大,量刑情节过于模糊,连审判机关都认为准确量刑是司法上的“歌德巴赫猜想”,系统内都难于把握。在这样的法律背景下,作为从体系外进行监督的检察机关,怎么开展有力的监督,需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必须是以“法”服人。因此当立法一旦完善,可操作性增强,监督的力度会得到及大的改善。

3、将改革后的办案成本列入改革方案的评价指标之一,考虑改革后干警工作的量与工作精力相适应。现行的改革是,每一次改革的推出,就是一次工作量的增加,改革在设计上,将干警的精力建立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模式上。这种只观注“物”,而忽视“人”的改革,与唯物主义是相悖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推出的改革,当干警精力无法胜任时,改革设计的制度只能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无法落实到行动上,改革就会变成文字游戏。实质上,越繁琐的程序未必就是越好的改革方案。以中国历史上王安石改革和张居正新政为例:王安石方案精致,但繁琐;张居正方案粗糙,但简单。而结果是张居正成功,王安石失败。有学者分析,原因就在于过于精致必然难于执行,环节多必然难于监督。这就如越精密的仪器越易出故障。

4、要在程序透明度的改革上下真功夫。透明度是防腐良方,也是提高检察权公信力最有力的载体。透明度可以有效破解人们对检察权片面暇想的空间,树立将问题都拿入透明程序解决的轨道意识。虽然现行体制以及检察工作的特点,完全透明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权力合理配置,实现透明度与权力之间的平衡。如在不能透明的环节,弱化权力配置,在透明度高的环节,赋予较大权力,实现透明度与权力成正比。

检察改革任重道远,既要吸取西方司法体制中合理元素,又要防止不加甄别的吸收导致被西方司法体制俘虏。在东、西文化的冲撞、激荡中,通过改革,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检察制度,这既是历史的机遇,也是历史的挑战。探索道路必然曲折,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理解,也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1、《宪法》

2、《最高人民检察院十年改革纲要》

第五篇:对邮政储蓄资金安全管理的新思考

对邮政储蓄资金安全管理的新思考

对邮政储蓄资金安全管理的新思考近几年,对邮政储蓄机构的监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目前已形成了银监会、银监局、银监分局三级监管机构,铜川银监分局也根据自身工作需要,于近日成立了负责邮政储蓄机构及政策性银行的监管二科。监管制度也不断得到完善,监管检查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标准化的轨道,这对邮政储蓄业务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邮政金融业务的不断拓展以及所面临的社会治安形势,邮政储蓄机构资金安全管理工作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如何加强邮政储蓄资金安全管理工作,笔者认为:

一、明确邮政储蓄机构内部稽查和保安部门职责

邮政储蓄机构资金安全防范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防内”,即防止内部人员贪污、挪用储汇资金案件的发生;二是“防外”,即防止外部抢劫、盗窃等案件的发生。在当前邮政金融管理体制下,储汇资金安全管理工作不是储汇一个部门能做好的事,对内它涉及邮政局内部的保安、人事、视察、财务、审计等部门,对外它涉及公安局、银监局、人民银行。其中,稽查和安保部门是其内部监督邮政储汇资金安全管理防范工作的主要部门,根据它们各自工作的性质和特点,由稽查部门应主要负责“防内”工作,保安部门应主要负责“防外”工作。具体讲,储汇局稽查部门检查重点:一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二是帐务的核算与组织;三是资金安全;四是案件核查等。安全保卫部门检查重点:一是储蓄网点安全设施配备建设情况;二是金库建设与管理情况;三是枪支、经警管理;四是运钞车管理;五是案件侦破等。同时,储汇资金安全管理工作也应纳入

对邮政储汇局相关部门的考核,如“防外”工作要纳入对安保部门的考核,“防内”工作要纳入对储汇部门的考核。此外,稽查部门和安保部门还要本着“明确分工,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原则,共同抓好储汇资金安全管理防范工作的落实,确保邮政储汇资金安全。

二、建立风险等级管理,实行等级监管 各级监管部门对邮政储蓄机构的监督检查通常是根据监管上级的安排部署来完成的,由于地区情况的差异性,加之目前各级监管机构人员编制相对偏紧,各邮政局储汇资金安全管理水平又不一致,这种不分管理水平好坏,采取“一刀切”进行检查,不利于监管作用的有效发挥。为此,需建立风险等级管理制度,即根据各地区管理情况,确定风险管理等级,并按风险等级制定相关检查周期频次及方法。

1、风险管理等级的评定。对邮政储蓄机构风险管理等级评定的标准,应从以下几个指标综合考虑:一是邮政储汇稽

查人员配备情况及稽查水平;二是储汇四个监控岗位配备及履职情况;三是储汇营业人员的配备情况;四是储汇安全防范设施建设情况。支局风险管理等级评定的标准,应从以下几个指标综合考虑:一是支局长配备及履职情况;二是储汇营业人员的配备情况,如人员配备是否满足岗位制约、授权操作的要求等;三是营业安全防范设施建设情况,如安全防弹玻璃,电视监控等。

2、检查周期频次的确定。县局风险管理等级可分三级,风险管理一级为”免检”单位,每年检查一次;风险管理二级的为“合格”单位,每半年检查一次;风险管理三级的为“不合格”单位,每季度检查一次。支局风险管理等级同样可分三级,风险管理一级的每半年检查一次,风险管理二级的每季度检查一次,风险管理三级的每月检查一次。

三、改变传统监管检查方法,从制度入手转变为从账务入手

近几年,邮政储汇案件得不到有效控

制,重特大案件居高不下。分析其主要原因,除有章不循、监督检查不例外,笔者认为,关键还是检查方法不正确,主要表现在储汇检查仍然采取传统检查邮政的一套方法,即从制度入手,检查储汇资金运行情况,由此造成一些犯罪分子长时间作案未能发现。储汇业务是一项金融业务,从前台营业开始就涉及会计核算。因此,对储汇业务检查不是一种简单资金管理,也不仅仅是为了“防内”和“防外”,还要防止企业自身违规违纪行为,从这点来讲,必须从帐务入手进行检查。首先从会计报表入手,审查各科目余额反映是否正常,同时对每个科目余额进行逐一检查和核实。如银行存款科目,要与银行对帐单进行核对;应收款、应付科目要查清每笔挂账情况;又如县内储蓄往来科目如有余额,必须查明余额构成的明细等等。

其次从会计明细账入手,审查相关科目发生额是否异常,如储蓄利差收入、储

蓄利息支出、储蓄转存款利息、应付定期储蓄利息等科目,不正常的应立即对相关科目进行详查。从帐务入手检查,必须利用多种检查方法,如核对法、审阅复合法、比较分析法等。通过对会计报表和明细账的检查,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其资金运行情况,同时,也能从中发现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揭露贪污、挪用储汇资金等违法行为。总之,储汇资金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各级邮政部门和监管当局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储汇资金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实处。马军

下载YL101205A 燃油税改革对公路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YL101205A 燃油税改革对公路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思考

    对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思考我市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实施以来,进展较为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突出了部门在预算管理中基础作用,强化了部门对预算管理的职责,提高了公共资源配......

    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思考大全

    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思考 截至2010年底,我县通村公路建设已基本完成,农村公路得到飞速发展。但是,公路“三分建,七分养”,乡村公路的养护机制、资金的筹措、路权路产的维护,如何开......

    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思考

    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思考 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概括起来说就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

    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吴起县第一中学高瑞 经过洋思模式、宜川模式的几番历练,学校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到了关键时期,每一位教师基本已经从旧的教学中走了出来,构建出了自己......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自2004年9月始,我们海南与宁夏、山东、广东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 进入新课改后,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理论学习、听课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比以......

    对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在高职教育各专业中,数学课既是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又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但由于人们对数学课在高职教育中所应处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

    对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的几点思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2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

    对新形势下县级党校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新形势下县级党校改革的几点思考[发布时间:2011-8-11 21:04:00阅读次数:189]党校是党委培养党员干部和理论骨干的主阵地、主渠道,各级党员干部通过党校培训学习,达到了提高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