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破解“三农”困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时间:2019-05-12 18:5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积极破解“三农”困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积极破解“三农”困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篇:积极破解“三农”困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004年,我县紧紧围绕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总抓手,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着眼市场需求,依靠科学进步,突出区域特色,把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全面提高农业、家村和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宁津的步伐。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达到3712元,7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全省121个县市区中列第57位,增幅居全省前列。

(一)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品种调优、结构调适、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目标要求,全县以发展经济作物、特色农业和饲草作物为重点,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应用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综合能力。据统计,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4.7万亩,总产240642吨,其中小麦25万亩,总产100500吨,玉米28.4万亩,总产140142吨。棉花播种面积35万亩,总产28700吨。瓜菜面积10万亩,其中冬暖式蔬菜大棚7000亩,春暖式西瓜大棚2000亩,小拱棚3万亩。全县肉牛、奶牛、猪、羊、鸡存栏量分别达到3.5万头,1500头、10万头、7万只和70万只(其中蛋鸡30万只、肉鸡40万只)。肉牛、猪、羊、鸡出栏量分别达到1.05万头、13万头、7.2万只和120万只。全县养殖大户猪(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10头以上)、羊(出栏30只以上)、肉鸡(存栏2000只以上)、蛋鸡(存栏500只以上)分别达到850户、100户、400户、200户和150户。一是依托中国宁津蔬菜市场,扩大面积,增加品种,提高品质,以东部乡镇为主,建成了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并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形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在种植模式上,重点发展“三棚”,即冬暖式大棚、早春大棚和小拱棚,面积达到6万多亩。二是大力发展畜牧生产,努力建成畜牧强县。围绕建设畜牧强县,我们积极致力于在品种结构、养殖规模上实现新突破。工作中集中联片,发展规模养殖场,搞好养殖小区建设,突出抓好奶牛和三元杂交猪商品基地建设。奶牛生产,围绕德州光明乳业,重点抓好奶牛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大曹镇鑫源、宁津镇路庄、大柳李满、柴胡店王世英、长官北街村等奶牛养殖场;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围绕双汇、金锣和瑞丰活猪储备项目,张大庄鲁北养殖总公司一级繁殖场和保占芦庄、大曹镇西潭、相衙镇梳头李二级繁育场。为推动奶牛和生猪生产的发展,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发展畜牧生产的意见》和《关于发展畜牧生产的奖励政策》,积极帮助养殖户协调解决场地、发展资金等,引导畜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全县新建可存栏500头以上高标准奶牛养殖小区2个,建成存栏二元母猪400头、年出栏三元杂交猪80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小区11个。三是搞好植树造林大会战,林业生产在数量、质量上创历史新高。我们把林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和主导产业,确立了“走科技兴林之路,全面提升植树造林质量”的总体思路,坚持了“五个统一”、“五个到位”,即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把林业作为主导产业统一安排和规划,统一组织施工,统一选购优质苗木,统一组织水源,统一实施推广薄膜覆盖技术。分析形势到位,规划设计到位,宣传发动到位,督导检查到位,奖惩政策到位。全县上下造林、造好林的氛围空前高涨,林业生产在数量上、质量上创历史新高。全县春秋两季植树1330万株,其中绿色通道绿化440公里,河道绿化56公里,围村镇造林1万亩,完成速生丰产林5万亩,经济林2万亩,新建农田林网1万亩、农林间作12万亩,林业育苗2000亩。

(二)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一是抓好无形市场。牢固树立市场首位意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制度,尽快实现专业批发市场、龙头加工企业与全省、全国联网,以准确的市场分析和预测,为政府决策和农民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充分发挥农村购销大户和经纪人的作用。目前,从事农产品运输的各种车辆近8000部,从业人员27000多人。通过制定和落实好各种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绿色通道,开展大购远销,实现农产品流通效率最大化。二是抓好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按照“多层次、强辐射、专业化”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采取群众入股、吸引外资等形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抓好东崔蔬菜市场、棉花加工市场、辣椒市场等专业市场的改造和完善,促进市场向多功能、全方位市场转变,不断增强辐射能力,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三是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对“东崔韭菜”、“时集葡萄”、“保店辣椒”产品,通过商标注册等法律手段依法予以保护,进一步提高了品牌质量,依托名牌带动扩大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份额。

(三)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提高农产品质量。一是加快农业标准质量体系建设。标准化是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大市场的“入场券”。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合理施肥用药,从源头抓起,从生产各个环节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抓好黄瓜和辣椒的产地检测认证和产品认证,2万亩绿色小麦标准化示范。制定和推行无公害产地档案编码管理制度和十户联保制度,按无公害化生产规程,严格包装、标识的监督使用,实行无公害市场专营等措施,大力规范市场秩序,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二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以县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主体,以龙头企业、重点乡镇、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检测室为基础,以专业检测机构为补充的检测、检验体系,在县农业局、东崔蔬菜市场、天雁面粉公司、瑞丰食品公司建立起四处较为完善的检测、检验室,初步形成了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三是加快畜产品防疫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和完善疫病防治标准,健全疫情测报网络,建立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病虫害的免疫防疫机制,防止了重大畜禽疫病的发生流行。

(四)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围绕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完善和提高。我们在全县范围内筛选出100家起步早、发展快的合作经济组织,在内部管理、利益联结、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指导和培植,积累成功经验,带动面上工作。重点抓好蔬菜、苗木、辣椒、果品、良种繁育、畜产品等方面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点。通过完善和提高东崔蔬菜产销合作社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好大柳李满苗木花卉产销合作社、大曹果品销售合作社、刘营伍生猪销合作社、长官秋生养鸡合作社、柴胡店后艾黄瓜生产合作社、时集镇葡萄产销合作社,建好牛奶产销合作社,雒庄辣椒市场产销合作社和长官畜产品市场合作社。根据我县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现状,积极探索建设了一批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互通信息、平抑价格、调剂余缺、规范市场等协调为主要内容,以松散型利益关系为主的社区类经济合作联合协会,解决了政府办不好、企业办不到、农民办不了的事情,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五)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坚持“以井保丰、以河补源,引蓄结合,节水灌溉,抗旱排涝并举”的原则,解决乡村“卡脖子”工程,特别是对主导产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区域和地块,实施综合开发,综合治理。全县新打深机井10眼、浅机井150眼,配套修复旧机井120眼,使我县机井灌区基本达到50亩地一眼浅机井的标准,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增加灌溉面积5万亩,全县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面积达50万亩以上。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初见成效,解决了35个村、17500人的吃水困难。同时,严格按照国家的用工政策,科学合理的安排好“两工”,搞好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全面、稳妥地推行扬水站、机井、坑塘为主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制。对于新建扬水站、机井、坑塘等为主的水利设施,大力推行股份制,并逐年收回,滚动使用。

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目标是: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增长8%以上。其中种植业产值达到16亿元,畜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全县粮经结构比例达到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2元,增长7%。在具体工作落实中,狠抓一个中心(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一个突破,搞好四项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努力形成“三县一特”的格局。坚持以市场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以调优、调高、调大为主攻方向,以加工型、外向型农业为重点,发展高科技、高价值、高效益的“三高”农业,努力建成“三县一特”的格局,即畜牧强县、林业大县、优质粮棉基地县和尽快形成10万亩无公害蔬菜瓜果区域特色。二是继续搞好植树造林大会战,尽早尽快建成高标准平原林业大县。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主和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并重的原则,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2005年继续坚持全党全民总动员,打好全民植树攻坚战,确保林业常亮不衰。全县完成植树总株数1000万株,新增育苗面积2000亩,加快打造绿色宁津步伐。果品生产,在加快嫁接(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改造老果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枣、葡萄、黄金梨、凯特杏等季节性优质小杂果。三是突出区域特色,尽快形成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在积极扩大规模的同时,搞好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促其尽快成为名牌,打入更加广泛的市场。四是加快畜产品防疫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疫病防治标准,健全疫情测报网络,建立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病虫害的免疫防疫机制,防止重大畜禽疫病的发生流行。五是高标准建设中国东崔蔬菜市场的同时,在基地建设中,重点抓好现有基础的20个专业村4万亩蔬菜基地,抓出点线片相结合的10万亩林农间作示范区。培植形成奶牛饲养量超300头的高标准饲养小区。

第二篇:积极破解“三农”困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004年,我县紧紧围绕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总抓手,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着眼市场需求,依靠科学进步,突出区域特色,把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全面提高农业、家村和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宁津的步伐。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达到3712元,7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全省121个县市区中列第57位,增幅居全省前列。

(一)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品种调优、结构调适、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目标要求,全县以发展经济作物、特色农业和饲草作物为重点,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应用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综合能力。据统计,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4.7万亩,总产240642吨,其中小麦25万亩,总产100500吨,玉米28.4万亩,总产140142吨。棉花播种面积35万亩,总产28700吨。瓜菜面积10万亩,其中冬暖式蔬菜大棚7000亩,春暖式西瓜大棚2000亩,小拱棚3万亩。全县肉牛、奶牛、猪、羊、鸡存栏量分别达到3.5万头,1500头、10万头、7万只和70万只(其中蛋鸡30万只、肉鸡40万只)。肉牛、猪、羊、鸡出栏量分别达到1.05万头、13万头、7.2万只和120万只。全县养殖大户猪(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10头以上)、羊(出栏30只以上)、肉鸡(存栏2000只以上)、蛋鸡(存栏500只以上)分别达到850户、100户、400户、200户和150户。一是依托中国宁津蔬菜市场,扩大面积,增加品种,提高品质,以东部乡镇为主,建成了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并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形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在种植模式上,重点发展“三棚”,即冬暖式大棚、早春大棚和小拱棚,面积达到6万多亩。二是大力发展畜牧生产,努力建成畜牧强县。围绕建设畜牧强县,我们积极致力于在品种结构、养殖规模上实现新突破。工作中集中联片,发展规模养殖场,搞好养殖小区建设,突出抓好奶牛和三元杂交猪商品基地建设。奶牛生产,围绕德州光明乳业,重点抓好奶牛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大曹镇鑫源、宁津镇路庄、大柳李满、柴胡店王世英、长官北街村等奶牛养殖场;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围绕双汇、金锣和瑞丰活猪储备项目,张大庄鲁北养殖总公司一级繁殖场和保占芦庄、大曹镇西潭、相衙镇梳头李二级繁育场。为推动奶牛和生猪生产的发展,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发展畜牧生产的意见》和《关于发展畜牧生产的奖励政策》,积极帮助养殖户协调解决场地、发展资金等,引导畜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全县新建可存栏500头以上高标准奶牛养殖小区2个,建成存栏二元母猪400头、年出栏三元杂交猪80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小区11个。三是搞好植树造林大会战,林业生产在数量、质量上创历史新高。我们把林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和主导产业,确立了“走科技兴林之路,全面提升植树造林质量”的总体思路,坚持了“五个统一”、“五个到位”,即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把林业作为主导产业统一安排和规划,统一组织施工,统一选购优质苗木,统一组织水源,统一实施推广薄膜覆盖技术。分析形势到位,规划设计到位,宣传发动到位,督导检查到位,奖惩政策到位。全县上下造林、造好林的氛围空前高涨,林业生产在数量上、质量上创历史新高。全县春秋两季植树1330万株,其中绿色通道绿化440公里,河道绿化56公里,围村镇造林1万亩,完成速生丰产林5万亩,经济林2万亩,新建农田林网1万亩、农林间作12万亩,林业育苗2000亩。

(五)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坚持“以井保丰、以河补源,引蓄结合,节水灌溉,抗旱排涝并举”的原则,解决乡村“卡脖子”工程,特别是对主导产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区域和地块,实施综合开发,综合治理。全县新打深机井10眼、浅机井150眼,配套修复旧机井120眼,使我县机井灌区基本达到50亩地一眼浅机井的标准,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增加灌溉面积5万亩,全县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面积达50万亩以上。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初见成效,解决了35个村、17500人的吃水困难。同时,严格按照国家的用工政策,科学合理的安排好“两工”,搞好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全面、稳妥地推行扬水站、机井、坑塘为主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制。对于新建扬水站、机井、坑塘等为主的水利设施,大力推行股份制,并逐年收回,滚动使用。

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目标是: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增长8%以上。其中种植业产值达到16亿元,畜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全县粮经结构比例达到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2元,增长7%。在具体工作落实中,狠抓一个中心(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一个突破,搞好四项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努力形成“三县一特”的格局。坚持以市场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以调优、调高、调大为主攻方向,以加工型、外向型农业为重点,发展高科技、高价值、高效益的“三高”农业,努力建成“三县一特”的格局,即畜牧强县、林业大县、优质粮棉基地县和尽快形成10万亩无公害蔬菜瓜果区域特色。二是继续搞好植树造林大会战,尽早尽快建成高标准平原林业大县。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主和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并重的原则,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2005年继续坚持全党全民总动员,打好全民植树攻坚战,确保林业常亮不衰。全县完成植树总株数1000万株,新增育苗面积2000亩,加快打造绿色宁津步伐。果品生产,在加快嫁接改造老果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枣、葡萄、黄金梨、凯特杏等季节性优质小杂果。三是突出区域特色,尽快形成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在积极扩大规模的同时,搞好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促其尽快成为名牌,打入更加广泛的市场。四是加快畜产品防疫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疫病防治标准,健全疫情测报网络,建立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病虫害的免疫防疫机制,防止重大畜禽疫病的发生流行。五是高标准建设中国东崔蔬菜市场的同时,在基地建设中,重点抓好现有基础的20个专业村4万亩蔬菜基地,抓出点线片相结合的10万亩林农间作示范区。培植形成奶牛饲养量超300头的高标准饲养小区。

第三篇:积极破解“三农”困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年,我县紧紧围绕中央1号文件和盛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总抓手,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着眼市场需求,依靠科学进步,突出区域特色,把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全面提高农业、家村和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宁津的步伐。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达到3712元,7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全省121个县市区中列第57位,增幅居全省前列。

(一)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品种调优、结构调适、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目标要求,全县以发展经济作物、特色农业和饲草作物为重点,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应用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综合能力。据统计,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4.7万亩,总产240642吨,其中小麦25万亩,总产100500吨,玉米28.4万亩,总产140142吨。棉花播种面积35万亩,总产28700吨。瓜菜面积10万亩,其中冬暖式蔬菜大棚7000亩,春暖式西瓜大棚2000亩,小拱棚3万亩。全县肉牛、奶牛、猪、羊、鸡存栏量分别达到3.5万头,1500头、10万头、7万只和70万只(其中蛋鸡30万只、肉鸡40万只)。肉牛、猪、羊、鸡出栏量分别达到1.05万头、13万头、7.2万只和120万只。全县养殖大户猪(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10头以上)、羊(出栏30只以上)、肉鸡(存栏2000只以上)、蛋鸡(存栏500只以上)分别达到850户、100户、400户、200户和150户。一是依托中国宁津蔬菜市场,扩大面积,增加品种,提高品质,以东部乡镇为主,建成了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并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形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在种植模式上,重点发展“三棚”,即冬暖式大棚、早春大棚和小拱棚,面积达到6万多亩。二是大力发展畜牧生产,努力建成畜牧强县。围绕建设畜牧强县,我们积极致力于在品种结构、养殖规模上实现新突破。工作中集中联片,发展规模养殖场,搞好养殖小区建设,突出抓好奶牛和三元杂交猪商品基地建设。奶牛生产,围绕德州光明乳业,重点抓好奶牛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大曹镇鑫源、宁津镇路庄、大柳李满、柴胡店王世英、长官北街村等奶牛养殖场;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围绕双汇、金锣和瑞丰活猪储备项目,张大庄鲁北养殖总公司一级繁殖场和保占芦庄、大曹镇西潭、相衙镇梳头李二级繁育常为推动奶牛和生猪生产的发展,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发展畜牧生产的意见》和《关于发展畜牧生产的奖励政策》,积极帮助养殖户协调解决场地、发展资金等,引导畜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全县新建可存栏500头以上高标准奶牛养殖小区2个,建成存栏二元母猪400头、年出栏三元杂交猪80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小区11个。三是搞好植树造林大会战,林业生产在数量、质量上创历史新高。我们把林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和主导产业,确立了“走科技兴林之路,全面提升植树造林质量”的总体思路,坚持了“五个统一”、“五个到位”,即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把林业作为主导产业统一安排和规划,统一组织施工,统一选购优质苗木,统一组织水源,统一实施推广薄膜覆盖技术。分析形势到位,规划设计到位,宣传发动到位,督导检查到位,奖惩政策到位。全县上下造林、造好林的氛围空前高涨,林业生产在数量上、质量上创历史新高。全县春秋两季植树1330万株,其中绿色通道绿化440公里,河道绿化56公里,围村镇造林1万亩,完成速生丰产林5万亩,经济林2万亩,新建农田林网1万亩、农林间作12万亩,林业育苗2000亩。

(二)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常一是抓好无形市常牢固树立市场首位意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制度,尽快实现专业批发市尝龙头加工企业与全盛全国联网,以准确的市场分析和预测,为政府决策和农民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充分发挥农村购销大户和经纪人的作用。目前,从事农产品运输的各种车辆近8000部,从业人员27000多人。通过制定和落实好各种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绿色通道,开展大购远销,实现农产品流通效率最大化。二是抓好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按照“多层次、强辐射、专业化”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采取群众入股、吸引外资等形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抓好东崔蔬菜市尝棉花加工市尝辣椒市场等专业市场的改造和完善,促进市场向多功能、全方位市场转变,不断增强辐射能力,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三是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对“东崔韭菜”、“时集葡萄”、“保店辣椒”产品,通过商标注册等法律手段依法予以保护,进一步提高了品牌质量,依托名牌带动扩大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份额。

(三)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提高农产品质量。一是加快农业标准质量体系建设。标准化是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大市场的“入场券”。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合理施肥用药,从源头抓起,从生产各个环节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抓好黄瓜和辣椒的产地检测认证和产品认证,2万亩绿色小麦标准化示范。制定和推行无公害产地档案编码管理制度和十户联保制度,按无公害化生产规程,严格包装、标识的监督使用,实行无公害市场专营等措施,大力规范市场秩序,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二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以县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主体,以龙头企业、重点乡镇、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检测室为基础,以专业检测机构为补充的检测、检验体系,在县农业局、东崔蔬菜市尝天雁面粉公司、瑞丰食品公司建立起四处较为完善的检测、检验室,初步形成了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三是加快畜产品防疫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和完善疫病防治标准,健全疫情测报网络,建立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病虫害的免疫防疫机制,防止了重大畜禽疫病的发生流行。

&nbs

p;

(四)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围绕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完善和提高。我们在全县范围内筛选出100家起步早、发展快的合作经济组织,在内部管理、利益联结、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指导和培植,积累成功经验,带动面上工作。重点抓好蔬菜、苗木、辣椒、果品、良种繁育、畜产品等方面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点。通过完善和提高东崔蔬菜产销合作社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好大柳李满苗木花卉产销合作社、大曹果品销售合作社、刘营伍生猪销合作社、长官秋生养鸡合作社、柴胡店后艾黄瓜生产合作社、时集镇葡萄产销合作社,建好牛奶产销合作社,雒庄辣椒市场产销合作社和长官畜产品市场合作社。根据我县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现状,积极探索建设了一批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互通信息、平抑价格、调剂余缺、规范市场等协调为主要内容,以松散型利益关系为主的社区类经济合作联合协会,解决了政府办不好、企业办不到、农民办不了的事情,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五)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坚持“以井保丰、以河补源,引蓄结合,节水灌溉,抗旱排涝并举”的原则,解决乡村“卡脖子”工程,特别是对主导产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区域和地块,实施综合开发,综合治理。全县新打深机井10眼、浅机井150眼,配套修复旧机井120眼,使我县机井灌区基本达到50亩地一眼浅机井的标准,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增加灌溉面积5万亩,全县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面积达50万亩以上。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初见成效,解决了35个村、17500人的吃水困难。同时,严格按照国家的用工政策,科学合理的安排好“两工”,搞好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全面、稳妥地推行扬水站、机井、坑塘为主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制。对于新建扬水站、机井、坑塘等为主的水利设施,大力推行股份制,并逐年收回,滚动使用。

~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目标是: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增长8%以上。其中种植业产值达到16亿元,畜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全县粮经结构比例达到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2元,增长7%。在具体工作落实中,狠抓一个中心(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一个突破,搞好四项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努力形成“三县一特”的格局。坚持以市场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以调优、调高、调大为主攻方向,以加工型、外向型农业为重点,发展高科技、高价值、高效益的“三高”农业,努力建成“三县一特”的格局,即畜牧强县、林业大县、优质粮棉基地县和尽快形成10万亩无公害蔬菜瓜果区域特色。二是继续搞好植树造林大会战,尽早尽快建成高标准平原林业大县。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主和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并重的原则,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年继续坚持全党全民总动员,打好全民植树攻坚战,确保林业常亮不衰。全县完成植树总株数1000万株,新增育苗面积2000亩,加快打造绿色宁津步伐。果品生产,在加快嫁接改造老果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枣、葡萄、黄金梨、凯特杏等季节性优质小杂果。三是突出区域特色,尽快形成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在积极扩大规模的同时,搞好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促其尽快成为名牌,打入更加广泛的市常四是加快畜产品防疫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疫病防治标准,健全疫情测报网络,建立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病虫害的免疫防疫机制,防止重大畜禽疫病的发生流行。五是高标准建设中国东崔蔬菜市场的同时,在基地建设中,重点抓好现有基础的20个专业村4万亩蔬菜基地,抓出点线片相结合的10万亩林农间作示范区。培植形成奶牛饲养量超300头的高标准饲养小区。

第四篇:增加农民收入破解小康难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民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收入持续低速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持续扩大,为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关注。根据张省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按照中央(2004)1号文件的主题,结合南部作为国定贫困县和百万人口以上丘陵大县的基本县情,就较快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民的殷切希望,顺应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兑现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目前农民收入增速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民增收门路较窄,丘陵地区农民增收还局限在家庭经营、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其中畜牧业总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劳务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二是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价格持续低迷;三是

产业化经营步伐缓慢,结构调整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四是农产品流通不畅,加工转化率低;五是地方经济趋紧,劳动力转移困难;六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达标升级活动,加重了农民负担;七是农民群体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

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内部挖掘潜力,又要拓展外部空间。

一、调整和优化结构,以提高产量与质量促进农民增收

在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着重调整和优化种养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通过择优基地和实施项目投资拉动,将生猪、蚕桑、水果、中药材、龙竹、水产发展壮大成为六大支柱产业,构建百万头dly优质肉猪大县、蚕桑一体化经营大县,将已注册的国优果品脆香柚、“西河山羊”、“升钟鱼”、“城隍垭梨”、“唐西城枇杷”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构建无公害农产品大县,以优质和规模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及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

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的观念,通过政策激励、提供环境、协调关系等方式,加大对绿神丝绸、蜀佳油脂、西河山羊、福源食品、龙竹公司等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其示范、带动和辐射功能,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建立利益共同体,发展订单农业,完善产、加、销产业链条,依靠企业开拓市场、减小风险,让农民参与收益的第二次分配,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三、搞好农产品加工,以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绝大多数农民从事的是初级农产品的生产,从加工环节获取的收益较少,既影响到增收,又影响到产业的发展。改变这一状况,应通过户办、联户办和招商引资办等多种形式一齐上的办法,扩大初级加工,发展精深加工,扩张粮油加工,拓展畜禽产品加工,新上果蔬储藏、保鲜和新鲜饮品加工,将本地的低成本原料加工成市场畅销的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产品产商品率,促进农民在加工转化增值中直接或间接地获取收益。

四、壮大劳务产业,以转移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转移剩余劳动力是欠发达地区将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最佳选择,是增收富民的一项特殊产业。通过以产业形式输出劳动力,既可显著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积累生产发展资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还可在观念更新和素质提高的基础上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造就新型农民打下基础。我县通过政府组织输出、项目带动输出、移民性输出、建立基地输出、企业带动输出、对口帮扶输出、就地转移和拓展境外输出,保障了劳务输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县2003年劳务输出38.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0.3亿元。劳务输出成为以一业带多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为特困乡村和特困户的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

五、改善生产条件,以夯实发展基础促进农民增收

六、创新发展与保障机制,以减轻负担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正确引导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解决千家万户分户作业与产业化经营及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矛盾的最有效的办法。只有土地使用权流转才能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向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的种田能手和大户、业主、公司流转,实现向产业化经营过度。农民在获得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收益的同时,还可从土地以外的务工经商等环节获得收入,既保证了农民增收,又为业主经营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我县依靠土地流转培育出了全省养蚕状元罗先锋,目前他与县内农户以股份制经营桑园2300亩,张平产茧可提高10~15公斤产量,带动农户增收效益显著。我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租、卖、股”等形式放活经营权,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有序流转。目前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0万亩,从事蚕桑、优质水果、商品蔬菜生产及经营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业主已有500余户。三是推进新型生产关系。中农合创”是中国后发展地区农业合作创业事业的简称,它在全国600个贫困县中的“三区合一”的地方(即同时为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为新中国建立和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地区)实施。“中农合创”项目在投入机制上,由项目总部、实施地政府财政和项目农户三方合作,以资金、实物、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共同投资。这种投入方式既包含了生产环节又包含了分配环节三者间的经济关系,在实质上就是三者间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构建的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实施“中农合创”项目,通过项目对大范围农户的技能培训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与辐射,能够分区域、分阶段地提高全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推进“中农合创”项目运作模式这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对于促进我县生产力发展和传统生猪产业换代升级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投ly母猪4000头,覆盖60%的乡镇,全县dly优质肉猪良繁体系已经建立。

第五篇:增加农民收入破解小康难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民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收入持续低速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持续扩大,为党中央和xx高度关注。根据张省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主题,结合南部作为国定贫困县和百万人口以上丘陵大县的基本县情,就较快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民的殷切希望,顺应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兑现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目前农民收入增速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民增收门路较窄,丘陵地区农民增收还局限在家庭经营、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其中畜牧业总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劳务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二是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价格持续低迷;三是 产业化经营步伐缓慢,结构调整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四是农产品流通不畅,加工转化率低;五是地方经济趋紧,劳动力转移困难;六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达标升级活动,加重了农民负担;七是农民群体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

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内部挖掘潜力,又要拓展外部空间。

一、调整和优化结构,以提高产量与质量促进农民增收

在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着重调整和优化种养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通过择优基地和实施项目投资拉动,将生猪、蚕桑、水果、中药材、龙竹、水产发展壮大成为六大支柱产业,构建百万头DLY优质肉猪大县、蚕桑一体化经营大县,将已注册的国优果品脆香柚、“西河山羊”、“升钟鱼”、“城隍垭梨”、“唐西城枇杷”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构建无公害农产品大县,以优质和规模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及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

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的观念,通过政策激励、提供环境、协调关系等方式,加大对绿神丝绸、蜀佳油脂、西河山羊、福源食品、龙竹公司等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其示范、带动和辐射功能,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建立利益共同体,发展订单农业,完善产、加、销产业链条,依靠企业开拓市场、减小风险,让农民参与收益的第二次分配,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三、搞好农产品加工,以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绝大多数农民从事的是初级农产品的生产,从加工环节获取的收益较少,既影响到增收,又影响到产业的发展。改变这一状况,应通过户办、联户办和招商引资办等多种形式一齐上的办法,扩大初级加工,发展精深加工,扩张粮油加工,拓展畜禽产品加工,新上果蔬储藏、保鲜和新鲜饮品加工,将本地的低成本原料加工成市场畅销的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产品产商品率,促进农民在加工转化增值中直接或间接地获取收益。

四、壮大劳务产业,以转移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转移剩余劳动力是欠发达地区将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最佳选择,是增收富民的一项特殊产业。通过以产业形式输出劳动力,既可显著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积累生产发展资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还可在观念更新和素质提高的基础上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造就新型农民打下基础。我县通过政府组织输出、项目带动输出、移民性输出、建立基地输出、企业带动输出、对口帮扶输出、就地转移和拓展境外输出,保障了劳务输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县~年劳务输出38.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0.3亿元。劳务输出成为以一业带多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为特困乡村和特困户的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

五、改善生产条件,以夯实发展基础促进农民增收

新形势下的农业生产既有市场风险又有自然风险,只有加强以治水改土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能增强发展后劲,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中低产田土面积较大,近年来通过治水改土,配套了大中型水利工程的灌溉渠道,实现灌面56.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0%,解决了高山村和旱山村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治理了水土流失150平方公里,改造开发中低产田土12.4万亩,使中低产田土面积下降到50 %。由于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九五”期间项目区新增纯收入1339万元。

六、创新发展与保障机制,以减轻负担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正确引导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解决千家万户分户作业与产业化经营及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矛盾的最有效的办法。只有土地使用权流转才能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向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的种田能手和大户、业主、公司流转,实现向产业化经营过度。农民在获得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收益的同时,还可从土地以外的务工经商等环节获得收入,既保证了农民增收,又为业主经营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我县依靠土地流转培育出了全省养蚕状元罗先锋,目前他与县内农户以股份制经营桑园2300亩,张平产茧可提高10~15公斤产量,带动农户增收效益显著。我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租、卖、股”等形式放活经营权,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有序流转。目前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0万亩,从事蚕桑、优质水果、商品蔬菜生产及经营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业主已有500余户。

二是扩大城镇范围,缩小城乡差别。依托城镇建设,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城镇居住,把农民转化成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居民或离乡不离土的农民工人,把小城镇建设成乡镇工业的聚集地、农产品的集散中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载体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我县借助建设国、省级试点集镇的有利时机,结合发展城郊农业和旅游观光业,将试点小集镇扩大到19个,占乡镇的25%,配套户籍制度、养老、医疗等制度改革,至~年,县城人口可由现在的14万人增至25万人,从农村转移农民到县城13万人,集镇人口由现在的13万人增至30万人,从农村转移农民到集镇17万人,加上劳务输出35万人,在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留下55万人,为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提供空间。

三是推进新型生产关系。中农合创”是中国后发展地区农业合作创业事业的简称,它在全国600个贫困县中的“三区合一”的地方(即同时为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为新中国建立和建设作出过重

大贡献的地区)实施。“中农合创”项目在投入机制上,由项目总部、实施地政府财政和项目农户三方合作,以资金、实物、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共同投资。这种投入方式既包含了生产环节又包含了分配环节三者间的经济关系,在实质上就是三者间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构建的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实施“中农合创”项目,通过项目对大范围农户的技能培训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与辐射,能够分区域、分阶段地提高全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推进“中农合创”项目运作模式这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对于促进我县生产力发展和传统生猪产业换代升级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投LY母猪4000头,覆盖60%的乡镇,全县DLY优质肉猪良繁体系已经建立。

四是加强农民负担管理。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减轻农民负担就等于增加农民可支配的收入。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我们严格执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规范农民负担监督卡、农业税发票、农民负担专用收据的使用,印发了《农民负担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并公示到村,加强督查督办,使全县农民负担平均控制在80元以内。同时,全面推行农村中小学收费“一费制”,从计划生育、修房占地、结婚办证、农资价格等方面清理整顿部门乱收费,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将电价从改造前的每度1~2元降低到0.8元,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和生活支出,间接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下载积极破解“三农”困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积极破解“三农”困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增加农民收入着手解决三农问

    从增加农民收入着手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农民增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由......

    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

    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 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我区在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构建区、乡、村三级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稳步推进......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破解五大发展难题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破解五大发展难题 ——兼谈“十二五”期间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途径 吴金明 【摘 要】 农民收入过低,城乡差距过大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范文)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中共莎车县委员会莎车县人民政府莎车县位于新疆西南部、昆仑山西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地处叶尔羌河流域中上游,总面积8955.69......

    积极破解村干部“三难”问题(定稿)

    积极破解村干部“三难”问题近年来,为提高村级干部整体素质和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拉萨市曲水县从选任渠道、培训模式、保障待遇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机制破解村干部“难选......

    坚持以三化促三农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以“三化”促“三农” 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中共靖边县委 靖边县人民政府近年来,靖边县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以来,全县用于“三农”的总......

    发展现代农业 破解三农难题

    [摘要]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探讨、科学规划,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多措并举全力做好农村土地托管、......

    破解“三农”金融服务难题

    破解“三农”金融服务难题(纵横·十年) ——访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蒋超良 把缓解贷款难作为面向‚三农‛的核心 ‚农村金融服务是世界性难题,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