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在建设乐陵市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2 19:1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机械化在建设乐陵市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机械化在建设乐陵市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农业机械化在建设乐陵市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写写帮推荐)

农业机械化在建设乐陵市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要素,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国家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的关键载体,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与建设现代农业的关系

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为基础,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综观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各国虽然在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都无一例外的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并且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

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现代农业重要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为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能够做到定时、定量、定位完成精确作业,从而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据专家测算,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20%,特别是在抢农时、抗灾害方面,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更是难以替代的。美国工程技术界把“农

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巨大推动作用的20项工程技术之一,列第7位。这一评价基于100年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所引发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力地保障了世界农业发展和食物安全。客观地反映了农业机械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国际上通常把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作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提高,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农业机械化的过程,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农业机械增多、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过程,也是农民文化素质和收入提高,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缩小,农工贸协调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生产不仅能用很少的人力生产出保障社会需求的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保障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食物安全,还可转移出很多的农业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生产经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使经济更加繁荣,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此时,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都能达到甚至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农业和整体经济协调发展,社会需求和消费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大量转移和由农村向城镇转移成为可能,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调整优化,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二、乐陵市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乐陵市农业机械化现状:2009年农机总动力达199.3万千瓦, 目前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78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562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17台,秸秆还田机600台农机化作业服务领域正朝着由小麦粮食作物向主要农作物及其林、牧、副、渔业生产方向拓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乐陵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与现代农业建设不适应的主要问题:一是现有农机装备中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动力机具多、配套机具少,低性能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要求对照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二是机械化生产主要局限于小麦和玉米粮食作物产中方面,在产前、产后机械化配套以及其他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方面发展缓慢,有的尚未破题,农机作业项目和农业机械化服务仍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需要。三是农机化发展不平衡性较大,影响了农机化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高。五是基层农机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服务队伍不够稳定,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我市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经济要求、技术条件、市场主体、运行机制和体制环境来看,当前,我市面临着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许多有利因素。

从发展环境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全社会关心农民、扶持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农业机械化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市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和扶持必将进一步加强。

从经济条件看,农机作业成本下降和农机服务收入增加,使得使用农机、购买农机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近几年来,一些关键农机化技术(如秸杆还田、免耕播种技术、联合收获技术等)取得突破,农机作业服务社会化进程加快,市场竞争促使农机作业收费价格更趋合理,许多农机作业服务价格已经优于雇工价格,农民使用农机作业的积极性高涨。另一方面,购买农机的农户,通过开展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服务,缩短了投资回收期,提高了投资回报率,已成为当前农村增收致富的门路之一。在购机补贴政策的刺激下,农民购买农机热情持续升温。社会经济的进步,达到了农业使用机器的临界点,阻碍农业机械化的经济“闸门”已被冲开。

从技术条件看,目前我市小麦生产收获机械化技术基本成熟,随着乐陵市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各优势产业专项规划的实施,优势产区主导品种的结构大体形成,机械化生产的配套需求将越来越显得迫切,这为农机化领域的拓宽、农机化步伐的加快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市场需求看,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老龄化趋势明显,特别是在“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季节,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现象突出;伴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农民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迫切需要享受现代文明成果,改善生产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机械化水平。农机作业市场需求在明显增大。

从发展机制上看,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越来越明显。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服务公司逐步成为我市农机化发展的主体和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排头兵。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模式,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了机具的重复购置,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做到了“买不起、用得起”,闯出了一条千家万户小规模农业实现机械化的新路子。

四、今后一个时期乐陵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及前景

指导思想:坚持科学的农机化发展观,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这一主线,按照乐陵市现代

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强化服务,逐项推进,不断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先进适用、性能可靠、操作便捷、生态环保的各类农机装备和社会化服务,使农机化发展与“两个率先”配套跟进,同步发展,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

发展重点:一是推进农机装备更新换代,大力发展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复式农业机械,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农机化作业水平。二是围绕乐陵市优势产业建设需求,积极发展名特优农产品适用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努力拓展农机化新领域,全面提升农机化生产水平。

在畜牧养殖区,鼓励、引导配备配方饲料加工设备,奶牛基地配备青储饲料收获及粉碎、保鲜设备,自动化挤奶和冷藏贮存设备,以及大中型畜禽粪污资源化加工处理设施等。

五、建立健全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农机法制化建设。围绕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不断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机,促进发展。

二是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机化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包括购机补贴、燃油补贴、农机信贷、税收优惠、农机保险等内容的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体系,支持农机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补贴办法,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资金总量,强化财政投入引导,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投资体系。

三是加强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选择有一定基础、区域特色明显的镇、村,进行重点示范和扶持,提高农业机械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充分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构建“分工合作、互惠互利”的农机服务新机制,对农业机械作业继续执行免税政策,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强农机经营主体的竞争力。四是强化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加强县一级,改造完善乡一级”的原则精神,切实加强县乡两级农机管理、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县乡两级履行农机管理、推广职能的工作人员专心致志地做好本职工作,从而增强农机化服务功能,促进农机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加快农机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和组织保证。

第二篇: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的支撑作用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的支撑作用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目标。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走中国特色农机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一、重新认识并定位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农业机械化的最初认识,是建立在田间机械作业替代部分人力和畜力作业基础上的,而这种认识现在依然影响着人们对农业机械化的理解。一提起农业机械化,大多数人本能地认为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田间机械作业,田间机械作业已成为农业机械化的代名词。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应重新审视农业机械化,正确理解农业机械化的科学内涵。就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规律而言,农业机械化要经历从选择性机械化,发展到基本机械化,再发展到全面机械化。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看,农业机械化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外延逐渐扩大并呈开放之势。

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一是初始起步阶段(1949—1980年)。这一时期是田间机械作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农业合作社制度的建立,土地相对集中经营,客观上为中大型田间作业机械的应用创造了条件,田间作业机械从初期的以手扶拖拉机为主,快速过渡到中后期的以中大型拖拉机为主,中大型田间作业机械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由于当时工业发展水平低,尤其是农机工业和能源工业发展水平更低,农业机械的品种极为单一,应用范围狭窄,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二是体制转换阶段(1981—1995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细碎化的土地承包经营限制了中大型田间机械的应用,中大型田间机械作业迅速弱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了暂时的低谷。同时,农民逐渐成为投资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农机工业有了一定发展,适应分散经营的小型农机具、农用运输车应运而生,农业机械的应用领域开始扩大,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三是市场引导阶段(1996—2003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农用

工业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农业机械的制造和使用更具灵活性、广泛性和适应性,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农机产业初步形成,农业机械的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农业机械化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四是依法促进阶段(2004年至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开始启动付诸实施,规模逐年扩大;支持农用工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法律已经出台并全面贯彻落实,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开始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因此,应顺应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设计制造、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支撑作用。

二、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制约因素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机械化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1、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客观上形成了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模式,“细碎化”的小规模土地不利于田间机械作业,尤其是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近年来,尽管加快了小型、微型农业机械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推广速度,但分散经营的农户不可能家家购买,购买了农业机械的农户,作业时间相当有限,农机具大部分时间在闲置,导致农业机械的的普及率难以提高;尽管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2、劳动力素质低与农业机械操作要求高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精壮劳动力都进入大中城市务

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年人和妇女,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出现了农业机械无人操作的现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3、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与农业机械应用领域的拓展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制造方面看,科研创新能力比较滞后,生产能力仍然不强,农业机械与农艺措施依然存在难以衔接的问题。从装备方面看,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发展较快,但农机装备结构依然不尽合理。从作业方面看,耕整机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田间作业机械和运输机械发展较快,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与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国家级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缓慢,服务范围不广,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仍不健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不断促进劳动过程机械化。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村金融信贷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土地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大幅度增加,农民对农机具购置和农机化作业的需求越来越强,将为农业机械化的加快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1、农业机械化改善了农业设施装备条件

农业机械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是从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农业设施装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农业机械装备,从广义上讲,涵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农业机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不仅在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不仅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还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推动力,促进了农业集约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2、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3、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使得在任何地方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尤其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农业设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3个重要标志。设施农业推动了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施农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农业工厂化生产、智能化控制、机械化操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成为广泛应用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平台,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大量集成应用于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又是一体化产业,农业关联产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的利益纽带连接为一个整体,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工商资本注入农业,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将农业带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4个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首要任务就

是实现农机产业化。通过农机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系列化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4、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素质全面、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队伍。

5、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完善县一级、加强乡一级、充实村一级的要求,建立完善国家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和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使之成为引领农机手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三篇: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

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

(摘要)论述了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支撑和保障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提高等方面,阐述了农业机械化与建设现代农业的关系。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引 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国家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的关键载体,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在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内涵较之传统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加拿大把现代农业定义为“农业及农产食物产业”,美国定义为“食物和纤维体系”,日本定义为“农业、食物关联产业”。加拿大农业及农产食物产业由一系列现代经济部门组成,包括初级产品生产者(农场主)、生产资料供应者以及食品加工和零售商,直到消费环节。美国食物和纤维体系划分为3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供销环节,即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产前环节主要是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包括农机、农药、农膜、化肥、柴油、种子、饲料等投入物资的供应;产中环节包括种植业从种到收,畜牧业从育肥到出栏,林业从栽培到采伐,渔业从放养到捕捞等;农业产后环节包括农产晶的收集、运输、加工、储存和销售。日本农业、食物关联产业划分为五大产业部门:农林渔业部门、关联产业部门(食品产业、资材供应产业)、关联投资部门、饮食业和关联流通产业部门。我国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划分为3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学科和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从上述不同国家对现代农业的表述可以看出,现代农业突破了原有传统农业的内涵和领域,农业机械的运用贯穿于每个环节。因此,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为基础,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农业机械化与建设现代农业的关系

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继而相继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些国家在建设现代农业道路的选择上大致可分为3类。一类是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和低价能源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机械,以机器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农作物的总产量,这类国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一类是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如日本、荷兰等,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用工业,提高化肥与农药施用水平,致力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类国家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一类是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如法国、德国等,既重视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这类国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为主要目标。综观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虽然各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都无一例外的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并且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

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为农场规模扩大,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每个农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设备达1.5万美元,比制造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装备高22%。法国和德国的每个农业工人拥有的固定资本也在2 000美元以上,日本每个农业工人也拥有1500多美元的农业固定资产。这些国家的农业固定资本主要是机械装备。生产要素的选择和组合不同,反映出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进行生产的方式不同,也反映出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具有不同的水平。在农业生产中选择生产方式不变、增加劳动投入和选择改变生产方式、增加机器投入、减少劳动投入是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其结果是前者生产力提高缓慢,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缓慢,竞争力弱;后者生产力提高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加快,竞争力强。

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说:“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差别是相当重要的,而农民的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阐述了农民的能力和素质与现代农业的关系。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及相应的农业机械化技术。2003年,我国乡村已有农机户3 054.6万户,占乡村总户数的11.5%,农机作业服务组织20多万个,乡村农机人员3 742.3万人。也就是说,我国农民中已有10%以上不是使用手工工具的传统农民,而是使用农业机械生产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根据1990?2002年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用每百个农业劳动力中文化状况表示)的历史数据,对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指数显著正相关,在此期间,农业机械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指数提高o.238 9。国际经验也能给我们提供很多例证。例如,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的美国农民,不但普遍受到12年义务教育,受高等教育的也占30%以上,而且这个比例越来越高,无论是农场主还是一般农民,都会使用农业机械,农业劳动生产率都非常高,这也是其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强的重要原因。

农业机械化过程将产生内生增长的良性循环效应,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过程,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从各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形式看,尽管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都要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农业机械化投资会引致知识的积累,农业机械投入与知识积累形成一种有形投入与内生增长相结合的复合资本品,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高竞争能力。

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划分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不是看它生产什么,而是看它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生产。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20世纪末,美国工程技术界把“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巨大推动作用的20项工程技术之一,列第7位。这一评价基于100年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所引发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力地保障了世界农业发展和食物安全。客观地反映了农业机械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国际上通常把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作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人提高,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农业机械化的过程,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农业机械增多、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过程,也是农民收入提高,工农差距、城乡差距缩小,农工贸协调发展的过程。因此,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有密切关系。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农民收入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社会进步、产业结构和贫富状况的重要指标。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小于8%,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在2%~5%之间,现代农业生产不仅能用很少的人力生产出保障社会需求的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保障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食物安全,还可转移出很多的农业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生产经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使世界经济更加繁荣,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此时,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都能达到甚至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农业和整体经济协调发展,社会需求和消费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大量转移和由农村向城镇转移成为可能,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调整优化,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2003年,全国农业机械原值达到3362亿元,乡村农户平均拥有农业机械原值1300多元,占农村住户年末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25%。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04亿kW,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31kW。拖拉机保有量达到l 494万台,其中大型拖拉机97.26万台。联合收获机36.22万台。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拖拉机数量o.77台,配套农机具1.18部;每百户拥有拖拉机数量6.1台。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3%,其中机耕水平47%,机播水平27%,机收水平19%。有12个省(市、区)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其中8个超过50%。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在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中,小麦基本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74%和?2.8%。水稻栽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6%和23%;玉米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47%和1.9%;大豆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47%和23.2%。棉花、甘蔗、油菜等主要经济作物及牧草机械化等仍是薄弱环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必须加以解决。一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已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农业机械化投入不足,农机品种、质量、农机作业项目和农业机械化服务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人口过多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机械化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症结,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与农业大国的地位及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很不相称,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适应农业参与国际竞争。

从总体上看,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依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方法》判断,仍处于初级阶段(即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仅相当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韩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迫切需要国家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发展。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推进农业机械化”,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的支持政策,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符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对于鼓励和扶持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将发挥重要作用。按照国际惯例,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加快工业化发展时期,是国家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借鉴国外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经验,依照WTO农业协议给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空间,对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加快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步伐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已正式实施。围绕该法,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宏观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

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度 从2000年开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2002年,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福建、辽宁、山东、黑龙江、湖北、吉林、重庆、山西等14个省(市)处于或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2003年,全国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40.53%,全国税收收入超过2万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入反哺期和转折期的省(市)和地区将继续增加。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除采取政府补贴、部分出资的政策扶持外,还可通过建立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业机械化,发挥政策调控功能,以调整、优化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依法对农业机械作业继续执行免税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化机械作业实行一定补贴政策,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强农机经营主体的竞争力。

实施农业机械用油优惠政策 对农用燃油实行减免税和价格补贴,是WTO成员国政府通过生产资料补贴给农民的间接性收入支持。我国应尽早实施农用燃油补贴政策,以降低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在国家将要实施的燃油税改革中,应依法对农业用油实行免税政策。并通过部门转移支付的方式,对田间作业用油实行30%~40%的价格补贴。补贴对象以农业机械经营者为主。

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 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应尽快建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对市场需求大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 结合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选择有一定基础、区域经济明显的市(县),进行重点示范和扶持,提高农业机械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通过加强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项目示范作用。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规定,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

加强公共服务和从业人员培训 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行使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增加投入,加强培训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培训手段和设施,增强培训能力。采取多种措施,分期分批对农民机手、农业机械专业户和基层农业机械管理人员开展农业机械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并将培训费用支出列入部门财政预算。

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继续实施农业机械化“走出去”战略,加强政府间的农业机械化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加强农业机械标准化、质量监督等领域的交流,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另一方面扩大有竞争优势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输出和农业机械产品出口。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国内农业机械企业在境外投资办厂,扩大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鼓励国外先进农机企业到我国合资或独资办厂,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竞争能力和农业国际竞争力。

结 束 语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和农民收入提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症结,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为更好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力度,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杨敏丽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副教授

白人朴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 敏 农业部办公厅副主任

涂志强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产业发展处处长

第四篇:融资租赁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探讨

融资租赁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探讨

中央财经大学 于晓娟

发布时间:2011-09-0

2融资租赁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比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美国融资租赁,我国的融资租赁刚刚走过了30个年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融资租赁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融资租赁资产规模已由2007年底的200亿元,发展至2010年年底的3100亿元,连续3年翻倍增长;税后净利润也从2008年的11亿元,增至2010年的3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3%。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租赁公司200多家,资产状况良好。金融租赁在船舶、航空等领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业务模式,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融资租赁理论的研究也很充分,实践方面以江浙一带为代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在涉农领域融资租赁几乎是一片空白。

2009年夏季的洪涝灾害以及2010年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的持续干旱,使国家对粮食的生产和安全问题越发重视。为此,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将农业水利建设提上议程,同时也强调了大力发展农村融资租赁。在银监会组织的“农村和农村融资租赁国际研讨会”上,融资租赁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中国银行业协会融资租赁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丛林透露,目前国内农业机械化率在49%左右,而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争取在2020年提升至65%。目前该行业的市场总量为3300亿元,按照世界上该行业的渗透率计算,市场容量将达到1500亿元-2500亿元。面对未来农机租赁市场,农银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裁高克勤也表示很有信心。他认为,“三农”融资租赁是一个广阔的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刚进入投资增长期,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国内外市场变化都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融资租赁在农业机械化、清洁能源建设、农村水利、城镇化建设等领域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融资租赁服务农业的方式

面对农业租赁市场的巨大潜力,融资租赁公司应该在农业生产、农产品深加工等农业产业链及涉农产业的各个方面探索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并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不断创新租赁服务产品。

(一)融资租赁服务农业机械化。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较小,且绝大多数农户购置农业机械的资金较少,平均每年每户投资于农业机械的费用仅百元左右,而且要发挥农业机械的功能与效率,必须保证其一定的作业时间和作业量,这时机械租赁的优势就能够显现出来。对于东北、华北的平原地区,每户的耕地面积较大,可以发展对单个农产的融资租赁,维护保养都由农户来做。对于山地的农田,农业机械化效率很难发挥,租赁公司应该改变业务模式,与各村镇政府建立联系,对几个村镇进行融资租赁合用一台农业机械设备,以达到农业机械的作业量。另外对于我国的季节性作物,进行跨地区作业,也可以发挥农机的效率。因为任何一台农业机械不能满足农产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农机租赁能有效解决农业机械资源空缺和功能单一等问题,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应。

(二)融资租赁服务农田水利建设。近年不断出现的灾害性天气,使国家对粮食的生产问题愈发的重视,中央一号文件直指水利建设,各级政府都重视加强水利建设。融资租赁公司在支持水利建设方面要发挥独特的优势:对于大型水利建设要发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的资金和成本优势;对于村镇的小型水利建设要发挥地方性独立的租赁公司的优势,这种地方性的租赁公司可以根据当地的特点,提供设备选择的咨询、选定、租后服务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服务;水利设备厂商租赁公司则可以发挥在特殊水利建设方面的作用,如对于各地地形、降水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生产水利设备。

(三)融资租赁服务于农产品加工。我国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初级农产品的销售,而农产品的加工: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农产品加工的主要障碍是加工机械设备的成本太高,这时就需要金融租赁公司来解决农户资金短缺的问题。金融租赁的分期付款可以解决农户的初始投资不足,同时金融租赁公司的其他服务如项目分析、现金管理等可以帮助农户了解市场,抓住市场获得回报,同时也使分期租金有了保障。另外将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设备经过金融租赁公司转租给农户,一方面使大型企业设备更新换代,盘活资金;另一方面使农户用较少的资金就可以获得加工设备。

(四)融资租赁引导炒作农产品的游资。回首2010年,“蒜”你狠、“豆”你玩、“苹”什么„„“涨价”成为烙在人们心中最深的印记,这背后民间游资成了众矢之的。农副产品成为主要的炒作的对象,主要是农副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且存在需求缺口。这说明我国农产晶在产量、加工、存储等领域有很大的投资机会。所以控制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关键不是对囤积居奇的打压,而是引导民间游资投资农业实体经济,增加农产品的供应。但由于农产品受市场需求、自然条件、季节变换等影响风险较大,所以游资游离于实体经济扰乱经济秩序,而金融租赁公司可以解决这个矛盾。一方面金融租赁公司的分期付款服务可以减少初始投资,降低农副产品投资的风险敞口,金融租赁公司提供的其他相关服务如项目分析,可以降低投资的盲目性,使其紧跟市场需求,现金管理服务可以使其专心于企业的业务领域,较快进入实体经济;另外一方面,引导部分游资进入到农业金融租赁行业,实现金融和产业的融合,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实体经济。

除以上方式之外,金融租赁公司还要根据农业的特点不断创新服务产品。如融资租赁可以根据每个农业企业的资金实力、产品销售的季节性、项目现金流等情况,为企业量身定做还款安排。租约可以规定灵活的付款条款,来迎合农产品季节性和供需关系变化引发的价格波动,例如递增或递减支付、提前还租等,使承租人能够根据自己的现金流量状况来定制付款额。租期可长可短,租金可按月、季度、半年、一年支付。支付的时间可以提前或变换不同的间隔期,使农业的现金流可以充分、合理地匹配。农业租赁的程序手续要有别于工业航空,船舶等领域,在一定风险范围内要尽量简化,使得农业企业尽快获得金融租赁服务。另外针对农户的个体农业投资较少和投资相似的特点,金融租赁公司应该加强与村镇政府的合作,开展集体租赁的服务。

发展我国农业融资租赁的建议

(一)改变租赁观念。由于农村的市场经济观念落后,加上社会上对融资租赁的宣传和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人们对融资租赁缺乏了解和认识,“重买轻租”观念仍很普遍,防范设备风险的意识相对比较薄弱。所以政府和金融租赁公司应该加大与村镇政府的沟通,宣传融资租赁的优势,以及租赁设备的相关优惠政策,卸下农民和农企的思想包袱,使其逐渐接受融资租赁这个新生事物。

(二)增加对农业金融租赁的财政支持。由于农业生产面临市场竞争、供求关系和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

带来的风险,行业利润低,如水利设施建设往往周期长、资金需要量大、见效慢,设施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还要面临较大的洪灾等自然灾害风险,很难满足金融租赁公司对风险控制和收益水平的要求,所以政府要给予涉农融资租赁项目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建立涉农租赁基金,对于农业大型项目金融租赁公司可以直接申请政府支持基金。另外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降低涉农租赁行业准入门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三)对涉农租赁服务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是金融租赁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金融租赁公司很少涉入农业,除了普遍认为农村融资租赁业务风险大、不易控制之外,更多的是因为其不能享受国家的各项涉农优惠政策。对农业租赁的税收优惠主要变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投资减税,允许出租人享受所出租的农机和农产品加工设备购置成本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出租人可以从应税的收入中抵免投资的支出,且农户和农业加工企业也可以从优惠的租金方式中间接得到好处。二是加速折旧,允许企业对租赁设备采用加速折旧法。加速折旧可使出租人通过比通常的直线折旧法获得较多的实际税收优惠,从而鼓励了投资及设备更新,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

(四)金融支持涉农金融租赁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在农业水利建设和农产品加工等项目上,对租赁公司的资金实力和融资实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应该加大对服务农业金融租赁公司的金融支持: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对涉农租赁公司采取积极灵活的信贷政策,如增加对其的贷款,提供带有政策性的优惠贷款;另一方面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允许其发行租赁基金或债券,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等。

《甘肃金融》2011年第7期

第五篇:农业机械化中的新农村建设作用论文

摘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城乡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大多数农村劳动力都涌入了城市,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为了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就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进行讨论,并提出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建议,以期可以对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机械化;农机技术

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更加迅速地发展,加强农村机械化生产不容忽视,可以有效保证农村生产力的显著提升。

1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1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目前,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目标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就是物质方面的保障和农村生产力方面的结合发展,而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实现这两方面的首要选择。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农业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农村普遍存在劳动力欠缺的问题,年轻人多数选择进城务工,农业生产对于机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借助农机具来提高农业生产力是目前发展农业经济的必然选择。例如,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很多苗木生长在一起,农民一般用铁锹进行分苗,该方式具有使用麻烦、生产率低、劳动强度大等缺点。鉴于此,之后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农业机械工具——锥形分苗器。锥形分苗器有1个手柄,手柄下面是铁皮制成的,内部是空腔的分苗铲,分苗铲下端具有尖端,上面变宽。这款分苗铲内部具有多道上下设置的环形加强筋,手柄下面还有向侧面伸出的脚蹬,可以用脚蹬。锥形分苗器具有省力、方便、高效的优点。农业机械作为目前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可以把秸秆还田和免耕法结合,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对农产品品质和产量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另外,农业机械化还促进农业生产向一体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1.2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机械化生产,极大程度地解放了农民的双手,让农民生活得更加轻松,生活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使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也足以完成农业生产活动。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在第二三产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业机械化生产还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待就业岗位,比如,针对农村地区建立的各种维修站越来越多,一些农业大省的维修点更是多达上万个,因而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1]。并且在农业机械技术的教学等活动中,大多数农民可以学到很多的新知识及新技术,这些都可以变成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未来有可能成为一部分农民发家致富的新途径。

1.3优化农村环境

生态文明的发展与环境的改善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生产对于农村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原始的耕作方法中化肥入土不深造成污染,经过农业机械的深度耕作之后,可以更使肥料进入农作物根部附近,从而保护环境。原始的耕作方法下焚烧秸秆不仅存在火灾隐患,而污染严重。而农业机械化可以使秸秆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秸秆还田让土壤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秸秆还可以用于深加工成为生物能源或者牲畜饲料,牲畜的粪便经过处理后可以成为高效的有机肥料,不仅有利于节省肥料的开支,而且使农村生态系统可持续循环的可行性更高。

2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视程度,完善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政策,针对有助于农民开展机械化生产的政策应保证落实到位,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要加强对于农民农机技术的培训,制订完善的培训计划;根据当地农民农机的实际使用情况,安排农技站的技术人员下乡辅导农民使用农机;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农机化的应用人才[2]。再次,农机站的技术人员要建立完善的农机信息平台,分享当地农业机械化生产情况,了解农民在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同时在平台上进行农机维修保养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操作与维修技能。

3结语

为了早日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我国政府部门应提高对于农业机械化的认识程度,了解农业机械化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大对于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农业机械化的相关培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胡博,白银花,纪小芹.浅谈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J].科技创业家,2013(12):185.[2]郭艳.浅谈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及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河北农机,2012(1):41-43.

下载农业机械化在建设乐陵市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机械化在建设乐陵市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