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难点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难点与对策
作者:戴新铭 房 琳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2期
[摘 要]中国农村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农村和农业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农村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农村信用社绝不是一般的金融企业,对“三农”的扶贫、救灾等发展经济,保障稳定的任务,仍然只能由农村信用社来承担。文章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支农途径。
[关键词]农村经济;信贷资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F830.61
[文献标识码]A
第二篇:关于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情况的报告(定稿)
关于青海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情况的报告
人行西宁中心支行:近两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有关会议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的有效指导和监管下,各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业务经营实现历史性突破,支农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一、支农基本情况今年,全省农村信用社在省联社的指导下,及时转变经营理念,牢固树立支农服务意识,广辟融资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切实增加了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截至10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为121.92亿元,较年初新增20.17亿元,同比增长25.37%。其中,农业贷款余额为80.17亿元,较年初新增10.42亿元,余额占贷款总额的65.76%。
(一)支持春耕备耕生产。全省农村信用社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在全面加强金融服务,做好维稳工作的同时,加大支农信贷投放力度,全力支持备春耕生产和抗灾救灾。截至10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备春耕生产贷款20.13亿元,同比多发放3.11亿元;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73亿元,同比多发放0.43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联保贷款5.7亿元,同比多发放1.9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92亿元和7.05亿元。
(二)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全省农村信用社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大力支持特色种养业为主的产业,经济效益初步显现。2006年至今,全省农村信用社共累计发放特色农业贷款57.81亿元,重点支持了蔬菜种植、牛羊育肥、经济作物、劳务输出、旅游等优势产业,带动了一大批农民种、养殖户发家致富,同时促进了一些边缘产业的发展。如:德令哈市联社发放2050万元贷款,重点支持枸杞、白刺果、防护林种植,形成防沙治沙和特色农业发展两不误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乐都县联社发放8000多万元贷款支持580户农民种植蔬菜760亩,发放3215万元贷款支持500余户农民种植大蒜,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化隆县联社围绕劳务输出,利用财政补贴资金,发放13888万元劳务输出贷款,重点对“拉面经济”给予了信贷支持;平安县联社向该县小峡镇下红庄村发放30万元温室大棚贷款,现该村新型冬暖式温室大棚已经成为青海省设施农业的示范点。
(三)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在满足“三农”资金需求的基础上,把贷款领域延伸到涉农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截止10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共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6.82亿元,重点支持了省内的农村道路工程建设、马铃薯深加工、生态植物种植、防沙治沙、肉食品加工等中小企业,并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协会+ 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贷款投向延伸到了订单农业,重点支持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链条效益,带动科技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
(四)扶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单一支持种养业的习惯做法,树立“大农业”观念,全力扶持“两高一优”农业、“特色农业”和“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经营模式,集中优势资金,提高支农水平,促进农牧业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一是重点支持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影响大的“农字号”龙头企业项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扶持壮大了一批为农户提供系列服务或与农户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探索出了一条金融机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户之间和谐共赢的新路子。如农村信用社支持的青海牧羊仔(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绿草原食品有限公司、青海万元工贸基地等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不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也为之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企业和农牧民共同发展的信贷投放模式,带动了周边农牧民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也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依托“公司+基地+农户”产业经营模式,有效支持了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如平安县联社针对去年农副产品价格上涨问题,率先向海东地区具有规模的兴发养殖场发放生猪养殖贷款120万元,大力支持生猪生产;德令哈、都兰、大通、乐都、循化等县联社积极满足农业产业化企业资金需求,为县域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各县联社还积极探索农牧民贷款担保基金、农业保险等有效支农方式,丰富了支农内容,增强了支农成效。三是组建社团贷款,积极支持了钾肥、焦煤、铝电等省内优势产业项目,如近两年来农村信用社支持的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青海桥头铝电有限公司、青海庆华(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支持企业发展生产的同时,也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金融产品创新情况自省联社成立以来,一直把创新金融产品作为发展业务的动力,作为提升全省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更好地满足农村牧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一是省联社引导各县(市)联社进一步完善支农、惠农、助农政策,结合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基础,创新中长期贷款方式,大力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发放了猪、牛、羊圈舍、温棚蔬菜等设施农业贷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牧区农牧业装备条件,提高了农牧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促进了农牧业从单一的粮油种植向粮、油、菜、食用菌、花卉等多样化、高效益方向的转变,使之成为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二是紧紧围绕地方政府主导产业,大胆探索,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并根据政府主导产业生产、项目需求及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开创了防沙治沙枸杞种植、道路绿化、水土保持以及脱毒马铃薯、油菜、辣椒、大蒜、牛羊育肥、牛羊肉加工、生猪养殖、饲草加工等贷款项目,有效支持了地方政府优化产业结构,支持了农牧民增加收入。
三是结合我省现代特色农牧业、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开创了社团贷款,集中部分县(市)联社的优势资金,积极支持、培育了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发展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经济组织,提升了农牧民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四是结合我省劳务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创了农牧民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大力支持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省内外转移就业的劳务输出资金需求。五是着力加大对县域二三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县域经济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实现就业增收、就业脱贫,支持农牧民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发放了“农家乐”等庭院经济、茶园经济项目贷款,拓宽了农村信用社的增收渠道。六是针对项目建设和个体工商户流动资金需求量大、时间紧的实际,农村信用社开发出了仓单质押贷款、水泥票质押贷款,为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解决了燃眉之急。七是开办了票据贴现业务,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收入来源。
三、信贷支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去年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为助推我省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去年的信贷投放量达到65.94亿元,其中涉农信贷投放量达到投放总额的80%以上。但是,到年末,因大量涉农贷款到期归还和贷款规模的控制,要实现中国银监会提出的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增速高于贷款平均增速、增量和占比高于上年水平的目标,难度较大。
二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各县(市)联社均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受资本金较小的影响,在监管部门单户贷款不能超过资本总额10%的监管指标下,贷款规模扩张受到了严重影响。随着以前所发放的大额贷款陆续到期收回,农村信用社多年培育和争取的优质客户将面临丢失的困境。
三是农村商业银行改革步伐迟缓,发展基础异常脆弱,受投资股占比、不良贷款率、信贷集中度等突出问题和硬性指标的限制,致使改革工作困难重重,亟需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继续加大支持力度,设法予以解决。
四是信贷资产质量低,潜在的金融风险隐患依然较大。虽然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农村信用社在清收不良贷款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良贷款总量多、占比高,且清收难度大的问题仍然相对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截至10月底,全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12.34亿元,不良率为10.12%。
四、将着力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将着力解决的问题
1、农村信用社将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广泛“开源”,增加其他收入来源,如代理保险、代收代付业务、票据业务等,以加大业务收入来源。
2、加强信贷合规文化建设,严格内控制度,充分发挥管理部门职责,严防坏账出现。省联社将加强信贷投放的计划性、科学性管理,防止盲目规模扩张,避免投放失控。同时,将进一步严肃信贷纪律,有效行使监督检查手段,保证信贷投放有序开展。
3、农村信用社将借深化体制改革的契机,努力改进服务手段,不要只着眼于目前的客户群体和业务种类,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向城镇个体工商业者、城镇公务人员等群体倾斜,真正向“社区银行”迈进,创新业务品种,发掘潜在客户,拓展业务空间。
(二)几点建议
1、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为农村信用社创建和谐、高效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公、检、法等政府职能部门应大力协助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有效盘活坏账,造就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稳步发展。
2、建议政府、人民银行共同携手消除社会对农村信用社的有关歧视性政策,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组织存款的支持力度,保证信用社的良性发展。
3、建议人民银行继续对农村信用社予以支农再贷款等方面的支持,以保证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支农水平的持续提升。
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一日
第三篇:浅谈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近几年中央多次在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阶段’,重点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农的力度”的战略部署,作为直接服务“三农”的农村信用社无论是从农业贷款投放规模,还是营业网点的设立,支持“三农”发展的重担责无旁贷的落在了信用社的肩上。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支农工作中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并需要加以解决。
一、农信社支农信贷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贷款难问题突出。贷款难主要表现在复杂繁琐贷款手续、较高的贷款条件、较低的贷款额度上。信用社在开办农户贷款、农业项目贷款等“三农”类项目贷款时,采取“惜贷”的态度,以农贷风险大、管理成本高、收益低为由,拒绝农民的合理借款需求。在操作中设置苛刻的贷款程序,有意提高“三农”类贷款项目贷款条件,压缩贷款比例,降低贷款额度。
(二)信用社担保要求与农贷项目中存在的“担保难”之间的矛盾。贷款审慎经营原则要求每一笔贷款都应优先考虑资产的安全性,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措施。由于农户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其符合《担保法》规定的抵押物少之又少,在信贷工作实际中,形成了需借款的农户无法提供担保、不需借款但具备担保能力的农户不愿提供担保的现象。形成了农民因无法提供担保而转向靠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解决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信用社宁愿不放也不愿降低贷款担保条件而违反行业监管的尴尬局面。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投放。
(三)农贷利率偏高与农户渴望的低利率之间的矛盾。根据人民银行规定,农信社农贷利率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按用途决定是否上浮和浮动比例。目前农信社对小额农户贷款的上浮比例为40%,比其他商业银行高出40%。农业产业生产均是薄利,每年的贷款利息是一笔较大的成本开支,许多农户因为怕背负较高的贷款利息而不敢找信用社借款,影响了农户农业生产的投入,制约了农户发展生产和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善。
(四)农村社会信用度较差,影响信用社对农业的信贷投入。由于农村信用环境差,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农业科技含量低,农民收入不稳定,支农贷款风险高,信用社存在普遍的“惧贷”、“惜贷”心理,有富余资金不愿投放。由于金融、法律意识差,甚至恶意逃废金融债务,造成信用社的部分贷款被“悬空”,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逐年减慢,交易成本偏高,严重降低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资金的投放力度。赖债现象还在一些农户中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的积极性。目前农村信用度存在较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逃废债和躲赖债现象严重;二是有些欠贷农民长期在外打工,由于信用社人员偏少,欠贷户一年偶尔回家一、二次,信贷人员不能及时上门催收,即使找上门贷户说没钱归还,信用社也没办法制约。有的借到小额信用贷款后,只要生产歉收,就以种种理由故意拖欠不还。三是少数加工企业存在严重逃赖债现象,有的以企业效益差为借口,连利息都不愿归还。四是陈欠旧贷款难收,一些农户欠了三、五年以上的贷款由于利息较多一时又还不起,干脆赖债不还,存在长期欠下去的思想。等等这些原因,造成信用社在农户贷款投入上的怕贷、惜贷,影响了支农信贷的投入。
(五)农业贷款风险大、利润低。农业贷款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以农业经营为主的农民收入微薄,还要支付吃、穿、住、用、行、子女上学、医疗等费用,所剩寥寥无几。如
果遇上天灾人祸,无疑又是雪上加霜。一是信贷需求主体数量大,高度分散,经营规模小;二是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期长,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大;三是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交通通讯条件差,信息传递不便;四是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土地承包权抵押存在很大的难度,农民缺乏其他的抵押品,又没有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为农户提供担保。由于农业保险萎缩,一遇到自然灾害,就有大批农民和农业企业遭受严重损失,无力归还贷款,影响了金融机构开展农业贷款的积极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这就决定了农业贷款较其他商业性贷款具有更大的风险,而我们又缺少相应的信贷风险补偿办法。
(六)农业贷款受政策性因素多。目前,农村信用社是地方性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农业贷款的发放受到行政干预。
(七)信用社经营管理能力较差,历史包袱沉重,发展缓慢,信贷支农资金实力不足。由于信用社的管理几经易手,大量的精力都放在理顺内部管理上,加上缺乏“科学经营和管理、依法治社”的管理理念,违规操作业务,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沉淀,不良资金占比较大,信贷资产循环缓慢,信贷支农空间狭小。
二、改善支农信贷工作的对策
(一)创新信贷服务模式
1.信贷制度的创新。要在做好农村经济调查和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三农”项目贷款制度。一是切实解决跨服务区域办理贷款难问题。对贷款项目能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贷款担保又落实,对单个信用社难以支持的贷款项目,应在县联社统筹协调下,以联合贷款、社团贷款等方式加以解决;二是解决农户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其次,应大力推广农户联保贷款方式。信用社应联合当地党政、村、组,积极协调和组织本区域内的农户贷款联保小组。三是调整利率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贷利率,小额农贷应不浮或少浮,让农民充分享受利率优惠。四是根据农业生产结构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改变过去一律投放一年期内短期贷款的做法,开展部分中、长期贷款项目。
2.信贷经营项目的创新。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经营项目必须进行调整和创新,改变不足之处,提高适用性和灵活性,方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变化,满足农村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贷款需求。
3.服务方式的创新。农村信用社必须改变过去“坐等上门”的服务方式,应积极培育农村金融市场观念和金融企业服务观念,树立“客户至上”的经营观念,“走出信用社去”,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市场特点,经过建立贷款营销管理、贷款客户经理制度、信贷人员激励制等现代管理机制,切实提高经营效率。
4.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信贷管理中,县级联社应增大对基层社的贷款权限的授权,让基层社在贷款对象、用途、期限、金额上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以增强基层社信贷支农工作动力;改善贷款内部操作程序,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建立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职责相分离的信贷审批程序。
5.信用模式的创新。例如以下几种信用模式:
(1)“龙头企业+种植基地+银行授信+财政贴息”的信用模式。此种信贷方式主要是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
(2)“政府+信用社+公司+基地+农户”扶贫贴息小额贷款模式。采取“政府+信用社+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模式发放的扶贫贴息小额贷款,金额一般在2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由扶贫资金给予贴息补助。
(3)“农户信用协会”信用模式。是为解决规模经营农户的资金需求,创新信贷管理模
式,在农户联保贷款的基础上,根据农户的资金需求牵头组建农户信用协会,协会会员根据自愿担保的原则,可以为其他会员提供贷款联保,解决会员大额贷款的资金需求。
(4)“银行+信用社”支持“公司+农户”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用模式。将支持加工农副产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的银行信贷服务,与支持分散农户生产农副产品的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联结成金融服务链条,并充实支付结算和现金服务的内容,形成“银行+信用社”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配套支持“公司+农户”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运营和发展,这就是“银行+信用社”支持“公司+农户”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用模式。
(5)“龙头企业+农户+信贷+保单”一站式服务。采取“龙头企业+农户+信贷+保单”一站式服务,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龙头,由农村合作协会、农业保单和企业订单提供的担保,实行一站式的信贷审批方式,努力为当地农户和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起农村金融贷款平台,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银行增赢。“龙头企业+农户+信贷+保单”一站式服务主要是为支持农村养殖基础建设,发展特色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农业,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链条效应,促进农民增收,因此“龙头企业+农户+信贷+保单”一站式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
(二)改善支农投资环境,解决农民贷款供求问题。农村信用社要从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大局出发,紧密联系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健全和完善支农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对农业投资力度,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服务“三农”上来。
(三)建设诚实、守信的良好金融环境,是信用社的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一是由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牵头,当地政府组织经常性开展诚信教育及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农民和企业主的诚信度,对诚信度高的企业主和农户可由政府授牌表彰,信用社出资给予适当物质奖励,提高良好的社会诚信风气。二是司法部门要加大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力度,各级政府要消除地域利益关系,全力支持金融部门制裁打击逃废债行为。三是要做好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和信用工程工作,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四)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农村信用社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在信贷资金投向上要体现“三优先”:农户贷款优先、社员贷款优先、农业贷款优先。具体说一是要保证农民种植粮棉油的生产费用需要。二是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着力支持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提高产品质量的加工转化,支持农户多种经营。三是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择优支持以本地区资源为依托,产品有销路,还款有保障的,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实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良性循环,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
(五)大力推动农业保险,减少农民因不可抗力而带来的损失。一是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引导农民主动参加农业保险。二是可参照农村医保措施,对从事农业产业化的农民种植业的可按亩、养殖业可按头﹙羽﹚立项入保。三是对农业入保的可由财政按一定比例进行补贴。四是由国家出台政策,凡农民在信用社或银行贷款从事农业经营的,信用社或银行在放贷时可从贷款中代扣农业保险金,强制入保,这样有利于增加农民对农业的保险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也能增强信用社对贷款支农的积极性。
第四篇: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的调查报告
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的调查报告
信合网www.xiexiebang.com 时间:2008-03-25 20:11 点击: 18次 字体设置: 大 中 小
近日,我们根据省联社关于组织开展促进农民增收改革和政策措施调研的工作要求,围绕**市农村信用社如何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采取措施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扩大信贷投入,支持当地“三农”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研。通过调查,**市农村信用社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支农为己任,靠支农求发展,把服务“三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扩大支农资金规模,提高支农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了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为仪征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信贷支农工作现状
地处两省三市交界的**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小型城市,现有农户总数***万户,其中有效农户***万户,种植面积***万公顷,养殖面积***万公顷。**联社承担为全市**个乡镇、**多万农业人口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职能。截止****年**月,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亿元,比2000年实行统一法人改革以来增加了***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达***亿元,分别比2000年末增加了***亿元和***亿元,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达到**%。三年来累计投放农业贷款****亿元,农村信用社所发放的支农贷款所占市场份额达到**%,显现了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地位,连续两年被省联社评为“全省支农先进单位”。
㈠、重点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农业和区域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趋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的方向和重点。**联社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按照“一乡一品、几乡一品”的地方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地方乡镇经济特点,用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引导农民和农村经济部门因地制宜地开展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近年来累计投放农副业贷款**亿元,重点支持了一批品质好、效益高、能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市**乡素有种植茶叶、林果的传统,但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始终没有形成规模,信用社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向农民投放贷款***多万元,拓植茶园****亩,经济林果***亩,使该乡形成了“南茶北果”的格局,也成为了“苏中茶果之乡”。辖内**信用社根据草席生产商对传统生产工艺的改造,每年投放****多万元信贷资金,支持一批个体产席大户生产蔺草席、榻榻米等高档草席产品,扩大种植席草****亩,带动了全镇草席生产户对产品结构的调整,**镇已成为全国三大草席生产基地之一。辖内**信用社则利用小额农贷“小而灵”的特点,结合当地水广田多利于养鹅的优势,每年投入信贷资金***万元,引导和支持当地农民养殖菜鹅,目前该镇形成了年产***万只菜鹅的规模,吸引了鹅业食品生产企业落户**,形成了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此外,**市中山区的茶叶生产和雨花石加工业、中后山区的食品加工业、**地区的特种养殖业等一批农业生产基地的形成,农村信用社投放了大量信贷资金,给予了积极支持。
㈡、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培植发家致富能手和发展经济能人。
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支持个私经济已成为金融业弱化信贷风险、强化自身业务的新亮点。对此,**联社及时调整信
贷定位,不断加大对个私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提出了“全面占领农村信贷市场”的响亮口号,要求农民群众走到哪里,服务阵地就拓展到哪里,服务“三农”的工作就做到哪里。全市信贷人员克服对个私经济财务状况了解难、贷款额度掌握难和还贷措施落实难等方面的困难,深入实际,对辖内所有私营个体经济大户逐户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了私营个体经济档案,掌握了个私经济的规律和特点,对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个体私营企业给予了大力支持,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镇的****有限公司在信用社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的大力扶持下,该公司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效益良好,不仅解决了周边地区42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职工平均年收入超过****元,而且每年向国家上缴税款百万元。据统计,近年来**联社累计发放个私经济贷款***亿元,其中,农村个私贷款近***亿元,重点支持了玩具、服装、化工、造船、粮油贸易、食品加工等一批龙头企业,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个私经济的积极性,为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㈢、积极推行和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解决普通农户贷款难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广大农民对资金的需求出现新的特点,迫切需要农村信用社提供方便快捷的贷款方式。对此,**联社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率先在**地区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主要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急需小额资金购肥料、购农药、修农机等实际困难,农户可持有效身份证件直接办贷,手续简便,无需担保。九九年初联社在辖区全面推行了小额农贷业务,对凡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农户申请贷款均予积极主动支持,重点帮助经济困难、还款能力弱的贫困农户解决贷款难问题。2002年,**联社结合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建农村信用村镇活动,把推广小额农贷工作推向高潮,进一步完善了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扩大小额信贷服务面,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走上了日趋规范的轨道,被广大农户誉为看得见的“三个代表”。截止****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建立农户经济档案*****户,占有效农户的100%,评定“信用户”*****户,核发“信用户证”*****户,占已评级农户的70%,全市有效农户中已有一半以上的农户拥有“信用户证”;评定“信用村”***个,占全市行政村数的58%;评定“信用乡(镇)”*个,占**大市信用乡(镇)数的64%。全辖信用社发放贷款农户数达*****户,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户数为*****户,贷款余额为****万元。自开办小额农贷业务以来,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亿元,惠及**万农户,走出了一条“政府满意、农民高兴、联社发展”的“三赢”之路。
㈣、大力支持党员干部率先致富。
**联社积极响应和配合市委、市政府“三争”活动的开展,把服务“三农”和支持“三争”紧密结合起来,在思想上进一步增强支持“三争”的光荣感,在经营上进一步增强支持“三争”的责任感,努力为辖区内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大力扶持党员农户、专业大户、个私工商户的发展,培植发家致富能手,发展经济能人,带领农民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年末,**市*****户党员农户中,有****户与我社发生了信贷关系,贷款余额达***亿元。**市**镇**村老党员***退休后主动承包了90亩荒山种植意杨、养猪养鱼,在遇到了资金难题时,信用社主动上门服务,先后贷款**万元,扶持***开发荒山,率先致富。***致富不忘群众,对缺技术的手把手指导,对缺资金的低价转让树苗、帮助介绍贷款,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党支部书记***,在信用社先后投入***万元的大力扶持下,该公司得到了迅
速发展,经济效益良好,不仅解决了周边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每年向国家上缴税款**万元。**联社竭尽全力支持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富裕,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贡献。
二、主要做法及启示
㈠、明确的市场定位是做好支农工作的前提。
为了做好支农工作,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联社通过比较信用社对农业和企业投放产出的社会效益及自身经济效益,看到了支农贷款风险小、易收回、效率高的优越性,逐步转变对“三农”概念的认识,树立起“大农业”观念,制定了“以农为本,与农共兴”的经营战略,把主服务对象转向入股社员和广大农民,积极拓展支农信贷市场,实现了经营观念的根本转变。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制定了“四结合、四为主”的经营思路及策略:一是支持千家万户贷款、扩大农贷辐射面与支持规模大户、提高投入收益率相合,以支持讲信用、善管理的农户贷款为主;二是支持粮食、油菜生产等基础农业与支持种植、养殖、加工个私经济相结合,以支持辖内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业产业化生产为主;三是支持一般性生产所需与支持科技推广应用相结合,以支持流动资金需求为主;四是支持传统农业与市场农业相结合,以市场农业为主。联社制定了详细的信贷支农计划,从广大农民从事生产经营的现实需要出发,调整服务方向,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做到认识到位、思想重视、措施有力,充分体现出农村信用社社员贷款优先、农户贷款优先、农业贷款优先的原则。在优先满足社员生产和生活资金需要的前提下,认真执行对社员贷款优先和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信用社服务“三农”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延伸信贷支农范围,扩大信贷服务领域。㈡、健全的信贷管理是做好支农工作的基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要求,促进信贷业务操作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强化贷款营销,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联社大力整章建制,确保每采取一项信贷管理措施,必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或规定,通过先行制定的各项信贷管理规章制度,使信贷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断提高信贷管理工作水平,信贷资产质量日益改善。截止****年末,全社不良贷款总额比2000年末下降了****元,不良贷款占比为*%,比2000年末降低了**个百分点。
首先,做好贷前调查是贷款发放源头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是建立借款户经济档案。对借款户的家庭财产、资信状况、经济收入、经营规模等各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建立档案。一方面结合创建农村信用村镇活动,对全市农户全部建立经济档案,作为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客户;另一方面逐步开展建立个私企业经济档案,对与信用社建立良好业务合作关系的****户个私企业也建立了经济档案,培植了一批黄金客户。另外,还充分利用政府部门“非典”期间每天发布的外出务人员返乡情况统计表,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档案,掌握了全市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为今后组织资金和贷款营销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二是推行信贷员“工作日志”制度。要求每个信贷员记录每日的工作计划和结果,并交主任审阅,自此项制度推广以来,信贷员由“专家门诊”变为了“赤脚医生”,下乡调查勤了,贴近农民多了。三是建立信贷调查报告制度。要求对每一笔金额在1万元以上的贷款,信贷人员都必须提供详细的信贷调查分析报告,并明确自己的贷款意见;对15万元以上的贷款,信用社主任和联社信贷部门必须参与调查论证,促使广大信贷人员深入到一线、深入到客户中去,调查到详实情况。四是充分构建资信资产评估
体系。与评估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合作,委托他们对申请贷款企业的资信和资产进行科学的评估,为贷前调查的真实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地降低了贷款的风险度。
其次加强贷时审查是确保发放贷款合法合规的重要举措。一是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根据授权授信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级机构贷款审批权限,实行“限额控制、分别权限”的管理方式。在全面实行授权授信管理的同时,仍然严格执行“三岗”运作,对大额贷款严格审批程序,坚决杜绝贷款“一枝笔、一口清”现象的发生。二是积极推行贷款操作“阳光工程”。把贷款程序、贷款手续和条件、借款人和担保人须知等内容在全辖每个网点张贴上墙,有效避免了贷款发放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提高了办贷效率。三是实行贷款会办制度。各基层网点成立由主任、副主任、信贷员、主办会计等人员组成的贷款会办小组,负责对1万元以上的贷款审查和在授权范围内的贷款审批。联社成立贷款审查委员会,有理事长、各主任以及计划、信贷、会计、审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分支机构授权授信、3万元以上的贷款和内部人员承贷、担保贷款的审查和审批,从规避贷款的风险入手,强化科学决策,完善贷款审批程序和责任制度,审贷会上充分民主,坚决杜绝一言堂,真正使得信贷管理工作更科学、更民主、更规范。四是加大信贷管理科技力度。利用网络技术,自行开发并运用信贷管理系统,实行贷款网络化管理,实现信贷业务柜面处理与内部管理监督的电子化操作,对全辖每个网点发放的每一笔贷款进行全程监控,加强了对信贷业务的监督和指导,解决多头贷款、一户多贷、跨片贷款、超权限放款等违规问题。五是实行“贷款公证”制度。与公证部门签订长年合作协议,对每个网点都派驻公证员,对每笔万元以上的贷款进行实时公证,进一步规范贷款手续和贷款合同,确保贷款合同的合法性和担保效力。
最后,实行贷后检查是实现贷款收回的重要手段。一是建立贷后检查登记制度。规定对累放在2万元以上的借款户必须每月检查一次,2万元以下的每季检查一次,并将检查情况在“贷后检查登记簿”上进行详细记录。二是加强对贷款的催收管理。对贷款到期仍未归还的,及时发出催收通知书,督促借款人偿还贷款,确保法律诉讼时效性。三是静态界定和动态考核相结合,明确清收责任人。2001年,联社对全辖所有不良贷款实行了责任界定,并在以后按季对新产生的不良贷款进行责任认定,使每笔贷款都落实了清收责任。不良贷款责任界定进一步理清了广大信贷人员的工作思路,确立了清收盘活的重点,加强了贷后检查管理,明确了贷款责任。
㈢、完善的激励机制是做好支农工作的保证。
一是信贷员工作量考核考评制度。为进一步做好信贷支农工作,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切实解决信贷员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促使信贷人员真正服务“三农”,主动营销贷款,**联社于2001年实行了信贷员基本业务量考核制度。对全市农村信用社年龄在55周岁以下的信贷人员进行基本业务量考核,将工作强度、风险、责任与个人收入挂起钩来。具体工作量的核定由联社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对信贷员每的农业贷款发放额、农贷利息收入限定最低额、信贷资产质量和信贷基础管理等内容考核,低于限定额的给予处罚,高于则进行奖励。而且硬性规定2万元以下的农业贷款户数占比不能低于80%,鼓励发放小额贷款,防止垒大户。
信贷员业务量考核制度实行两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方面,极大调动
了信贷人员发放“三农”贷款的积极性。实行考核后,贷款营销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信贷人员的工作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市信贷员人均“三农”贷款业务量由考核前的***万元/人提高到***万元/人。另一方面,进一步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考核办法对2万元以下贷款户数占比的规定,体现了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信贷特点,为提高农户贷款的覆盖面提供了制度保障。到****年末,全社2万元以下的农业贷款余额为**亿元,占农业贷款总额的**%。
二是风险责任追偿制度。**联社对年末信贷人员责任清收贷款中不良贷款余额(剔除信贷风险补偿金)超过10万元的、主任超过15万元的收回责任人贷款发放权,实行限期清收,限期内不能收回的实行下岗清收。同时,要求营业网点负责人不再作为第一岗直接发放贷款,只负责审批贷款。对贷款造成损失的,按调查人、审查人、审批人顺序相应承担赔偿责任,其中:责任信贷员直接发放的贷款由其承担100%的责任;经分支机构贷审委和联社审批的贷款,责任信贷员承担90%的责任,分支机构贷审委承担10%责任(审批人承担5%责任,其他人员承担5%责任);联社信贷部门、贷审委负责对各分支机构上报联社审批贷款的审批把关责任,确因审核把关不严或主观意断造成损失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5%以内的赔偿责任。对违规违章贷款按调查人、责任人追究经济、行政和赔偿损失责任,对违法贷款造成一定损失的追究刑事责任,对联社确认的岗位清收贷款,因工作失责而造成贷款损失的由责任信贷员负赔偿责任。
三是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联社针对信贷人员害怕承担扩大贷款规模带来更大信贷风险的心态,认识到市场经济中信贷资金使用的“零风险”可遇不可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了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对贷前调查属实、贷款合同真实有效、贷后检查得力、确因非主观因素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给予一定额度的控制比例。执行比例按照每位信贷员每年末贷款余额的5‰计提风险补偿基金,由联社信贷部门分别按信贷员建立基金台账,对风险基金额度内的资金损失不再实行下岗清收。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极大调动了信贷人员发放支农贷款的积极性,信贷规模不断扩大。
三、支农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困难
㈠、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开展支农工作的重要原因。
虽然**联社的组织资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存款逐年上升,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资金需求愈加旺盛,远远超过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组织资金的增长速度。目前**联社的存、贷款比例已经超过了80%,当年增量存、贷款比超过了100%。同时,其他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在基层设立网点,大量吸收农村资金,但其不发放农业贷款,给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农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㈡、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信贷支农工作成效。
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高,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上,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不勤于加强对贷款市场的分析、研究和开拓,坐在家中发放贷款;平时不加强学习,特别是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工作没有计划性,不注重平时对有关信贷资料的收集,制约了信贷工作的发展。
㈢、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制约了农村信用社开展支农工作。
通过调查显示农村信用社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前一时期行政干预的影响,信贷资产质量总体不高,信贷资产呈现劣化态势,支农资金不足。二是防范风险能力低,资金使用效率差。三是基础设施及服务手段差,竞
争能力低。
㈣、国家扶持政策较少影响了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的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农村信用社实际承担着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三合一”的服务职能,但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相对于农村信用社承担的责职来说显得比较少。
四、建议
㈠、多层次、多渠道解决农村信用社资金不足的问题。
一是农村信用社要加大组织资金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组织资金工作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切实把组织资金作为各项业务工作的首要工作抓紧、抓实,不断提升服务手段和功能,提高存款总量和市场份额,增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实力。二是由省联社组织开展县(市)级联社的资金调度,将资金富余的联社的资金适当调度到资金不足的联社,站在全省一盘棋的高度上,扩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提高信贷支农工作水平。三是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信用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资金上的支持,尽量把财政性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资金实力。
㈡、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改进信贷支农工作水平。
针对信贷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联社应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市场营销理念的培养,把一些能力强、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到信贷岗位,以便适应更高要求的信贷工作。要在外塑形象、内强素质中发挥农村信用社植根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广泛了解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信贷资金和其它金融服务的需求状况,及时调整信贷投向,改进服务方式,从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在结算、存贷款等各方面提升为“三农”服务的能力。要完善信贷支农工作的激励机制,结合农村信用社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奖惩力度,进一步提高信贷人员开展支农工作的积极性。
㈢、加大对农村信用社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建议允许农村信用社开办支农专项储蓄,利率适当提高,免征利息税;适当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常年对农村信用社开办不同期限的特种存款,提高农村信用支农的工作成效和积极性。同时,农村作用社肩负着支持“三农”的任务,带有明显的政策性因素,但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成本高,加之还有历年积累的呆账,是否对农村信用社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下调营业税税率和免征农业贷款利息收入所得税。
㈣、设立贷款风险基金,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较差,特别是又接收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一些不良贷款,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度。国家相关部门应就合作基金会并入的贷款设立专门的风险防范基金,用于以后就此部分贷款出现风险时的补救,加大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保障农村金融的稳定和发展。
第五篇:农村信用社依法收贷难点与对策
农村信用社依法收贷难点与对策
四川省梓潼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王平李江林
罗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合理布局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毋庸讳言,非公有制经济对金融资产形成了较大的威胁,加之国有企业向集体、私营企业转化,企业借重组、改制之名行逃废债务之实也严重威胁金融资产安全。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深受其害,形成大量的呆滞、呆账、坏账,不少信用社不得已只好走诉诸法律之路,但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效果不不明显,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
某县农村信用社针对不良贷款占比大,呆账、坏账多收回困难的不利局面,从依法收贷上下功夫,在2000年初设立了资产保全小组,在信贷科领导下依法对辖内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进行保全管理,主要任务是代理全县信用社进行诉讼活动,近几年共代理诉讼案件350例,涉诉金额1377万元,进入执行程序201户716万元,共收回贷款本息620万元,申领债权凭证60户102万元,收回垫支诉讼费12万元,四年共化去诉讼成本50余万元,仍有近600万元胜诉贷款难以执行和收回。从总的情况看:该县在集中进行资产保全、代理信用社参与诉讼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节省了时间、人力,降低了诉讼成本,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不难看出:农村信用社的依法收贷工作得失不相匹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不良贷款大量产生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因素威胁信贷资金安全
1.整个社会诚信环境日趋恶化,人们诚信观念日趋淡化,诚实守信在某些人眼里已经过时,一切向钱看成为社会主流。一是企业不讲诚信。部分企业和贷户骗取、套取信贷资金,贷款时就无还款诚意,有的企业虽有还款诚意,却担心一旦归还后缺少资金影响企业经营,有的企业有偿还能力但存在相互攀比的错误心态,金额少的比金额多的,时间短的比时间长的,生怕还了款自己吃了亏,根本无诚信可言;有的企业借改制之机千方百计转移资产,改头换面,成立新公司,恶意逃废债务。二是政府诚信意识差。基础设施、教育投资、工资费用、基金会债务等本该财政负担的项目转嫁给农村信用社以信贷形式支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有的按季结息都不能实现。三是社企合作形不成默契,企业怕还了款不能取得新贷款后续支持,信用社怕收不回来不敢投放新贷款,相互不信任形成僵化对峙。
2.社会人口流动大形成不良贷款。在农村有四成人口跨省、市流动打工,有的一旦取得贷款,举家外出几年无下落,贷款不理不问,信用社催收难,债权难保全,诉权易丧失。
3.借款人所经营项目受市场、环境、气候、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潜在经营风险大,致使信贷资产潜在风险增大。
(二)信用放款潜在风险大
受政策因素限制,贷款抵押不能落实,影响了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给贷款造成潜在风险大。按《担保法》规定: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农村信用社面向农村,服务对象大多数是农民、个体私营企业,这一抵押限制,使信用社失去了很多农村较大额贷款客户。为了追求利益,也为了完成支持农村发展的政治使命,许多项目只好采用信用方式贷款,使信用社贷款一发放便潜在着较大风险,此类贷款容易形成不良占压。
(三)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水平偏低,贷款管理存在缺陷
一是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贷前调查情况不准,贷时审查把关不严,贷后检查流于形式,致使贷款形成风险;二是贷款内控制度不严,违规违制发放的贷款更易形成风险和不良贷款;三是稽核检查不力,使风险贷款往往要形成损失才能发现,不能及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四是信贷员法律意识淡薄,工作作风不实,催收不力,清收乏术,导致风险加剧甚至诉权难以保障。
二、依法起诉过程中的几大难点
(一)举证难
一是农村信用社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农村经济组织、个体工商业和中小型集体、私营企业,在贷款操作过程中,受业务量大、人员少等因素制约,手续相对简单和不完善,贷款一旦逾期,档案资料有举证价值的少,造成很多贷款该起诉但无证可举;二是借款人本身信息资料不真实、不完善,给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形成误导,也给起诉举证带来困难;三是企业改制、重组程序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督。企业往往未经信用社同意或不告知信用社自行改制、重组、转移资产使信用社抵押物消亡,造成信用社抵押权灭失,失去资产保障权,而信用社未参与无法举证;四是假离婚逃废夫妻共同债务,信用社不能举证;五是虽可以举证但因无执行能力和偿还能力不愿举证。
(二)立案难
一是政府领导下的司法机关在对待政府及其部门贷款显得关系暧昧,不能实现司法公正,怕得罪领导不敢立案;二是司法机关自身贷款到期后信用社依法起诉不给立案;三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以自然人身份取得的贷款和为朋友、亲属引荐的贷款难以立案;四是司法机关关联企业贷款不能立案。
(三)胜诉难
一是贷款手续合规性差造成难以胜诉;二是因丧失诉讼时效造成丧失胜诉权;三是审判回避制度执行不力造成信用社败诉。
(四)执行难
这是依法收贷的瓶颈,也是赢了官司输了钱(诉讼费、活动费、执行费)的主要原因。一是案件胜诉但无执行能力;二是按照高院《关于人民法院民理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法释[2004]15号)中第六条规定“被执行人及所抚养的家属生活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的司法解释,农村信用社胜诉贷款的执行出现了一定的难度,住房除了生活必需部分一般无多余部分,即使有也无法分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不能处理住房,这给信用社实现债权设置了障碍,给借款人提供了拒绝履行还款义务的保护;三是共有财产未设置共同抵押,执行时形成纠纷无法执行;四是司法机关执行不力,执行费收取后一拖再拖,最后到手的是一张债权凭证,连垫付的执行费都收不回来。
(五)变现难
农村信用社抵押的房屋、汽车、设备居多,变现能力弱,执行后一时不能变现便一纸裁决将抵押物给信用社抵偿贷款,很多抵押物评估价值远远高于实际价值,超值部分还要补现金,抵押物进入抵贷资产造成闲置,不但不能创造价值,还要承担产权过户、契税、维修和管护费用,收回贷款得不偿失。
(六)诉讼成本高,利息损失大
依法起诉的贷款不管结果如何,起诉时先垫付诉讼费、打印费、活动费,调查过程中还有活动费、生活费、车旅费等支出,判决后又垫付执行费。综合估算,诉讼成本约占起诉金额的8-10%,占收回贷款的15-20%,而法院判决或调解裁决利息损失额高达30-50%,近三分之一的贷款只收本不收息。
三、清收不良贷款的建议
(一)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肩负着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重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经营成本高,风险大,带有政策性银行色彩,国家在宏观调控上不应等同于商业银行管理,应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交由省级政府管理后,省级政府应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提供较为宽松的经营环境,以行政手段或行政命令协助信用社收回各级政府部门、国家公务员及党政、村社不良贷款,同时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各级司法部门对农村信用社依法收贷工作给予必要的关心和支持,减少办案程序和加快审结进度,加大执行力度,降低诉讼过程中的相关费用收取标准。
(二)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氛围
加快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氛围
(三)提高依法办贷水平
农村信用社要不不断增强依法办贷的意识,要加强对信贷员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依法办贷水平。在签订借款合同时,严格把关,落实好抵押、担保手续,注重抵押担保的合规合法性,在清收过程中,积极主张权利,中断诉讼和担保时效,注重收集证据以利依法起诉。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收贷成本,对无争议的借款合同,可以采取扣划存款和申请支付令等方式收回贷款,减少诉讼环节。
(四)合理运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和延长手段,保护债权 1.诉讼时效的中止。《民法通则》第139条规定:诉讼时效的中止有二种,一是不可抗力,二是其他障碍。借户因自然灾害造成客观无法主张权利的情况,适用于诉讼时效中止,其他障碍包括如债务人举家外出下落不明等原因造成权利无法主张的情况,由法官裁度。值得注意的是,诉讼时效中止在时间计算上有明文规定,即诉讼时效的事由发生或延续到有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才能引起诉讼时效中止,并且在中止事由消除后时效与已计算的时效合并计算总时效期间。
2.诉讼时效的中断。《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的中断包括提起诉讼、主张权利和义务人承诺履行义务三种,在起诉环节上不仅包括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向有权机关如行政机关申请保护权利。主张权利指适时进行催收,方式包括发出催收通知书、电话、信函、公示、公告等,但要注意保存证据。义务人承诺履行包括签订还款协议、还款计划、有书面认可的自行还款、结息记录、涉及承诺还款的录音、录像资料等,也要注意收集证据,以作为诉讼时效中断的佐证。
3.诉讼时效的延长。《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延长理由有哪些无具体规定,由法官裁度。
农村信用社要合理使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和延长等手段,创造保证实现债权、依法起诉的条件。
(五)积极参与破产兼并或股份制改造企业的债务重组,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贷款通则》专门规定,贷款人有权参与兼并、破产或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的借款债务重组,应当要求借款当事人落实贷款还本付息事宜,要求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借款人在承包、租赁合同中明确落实原债务的偿还责任,要求股份制改造的借款人重新签订借款合同,明确原贷款债务的清偿责任。(中国金融家网读者来稿)
建湖联社:联手法院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
为切实有效地维护信用社债权,促进又好又快发展,今年以来,建湖联社抓住省政法委在全省集中清理执行积案的契机,与该县法院联手互动,大力开展集中清理执行信用社积案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截止6月中旬,已清理执行积案127笔,收回不良贷款205.37万元。
一是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省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开始后,该社十分重视,充分认识开展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的重要性,专门召开全县信用社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求各单位抓住机遇,认真排查积存案件,逐笔进行过堂,对有可能通过强制执行收回的不良贷款,及时上报,落实联社资产保全部专门负责与县法院联系沟通,汇报案件线索,提供相关资料,努力使未结案件清理执行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大力开展“执行会战”。按照“能胜诉、能执行”的原则,该社选择既有清收可能又有清收难度的钉子户、懒皮户的不良贷款,分片、分类与法院联手开展“执行会战”,起到了以点带面、以一促十的震慑作用。通过联合开展“执行会战”,该社共收回沉淀多年的不良贷款85.6万元,同时还促进了信用观念转变,使广大群众、借款户普遍接受一次法律法规知识和信用观念的教育,改善了社会信用环境。
三是联合举办“警示教育大会”。该社“清非”大队深入基层和欠贷户家中,摸清相关贷户的基本情况,配合法院执行局抓获被执行人30多人次,行政拘留15人,对一批有执行能力且不履行生效的法律文书的被执行人,在县法院专门举办了一次“警示教育”大会,当场收回不良贷款26万元。其中1人因“拒执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徙刑一年,缓期一年执行。
四是配合开展“巡回法庭”。对因失去诉讼时效、法院无法进行判决的不良贷款,该社主动与法院协调,深入村居、社区、企业,以“流动法庭”模式进行调解清收,先后与法院人员一起开展“流动法庭”32场次,收回不良贷款46.7万元
方城法院集中清理农信社执行积案成效明显
为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司法服务,自3月初以来,河南省方城县人民法院广泛开展了集中清理拖欠农信社不良贷款专项活动,至目前,已执结378笔欠款,收回不良贷款本息共212万元,深受当地党委、政府及农信部门的好评。
一、高度重视,认识到位。方城法院党组把清收农信社不良贷款作为清理执行积案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全体干警要充分认识清收农信社不良贷款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科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求全体干警要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积极行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切实实把这项活动搞好,搞出成效。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以法院主管执行工作的杨明春副院长为组长、信用联社刘海存副主任、法院执行局局长李铁军为副组长的清收未结案件执行攻坚领导小组,对清收执行工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保证清收工作的有序进行。并下发《方城县人民法院农信联社关于加大清理农信社未结执行案件力度的通知》,从人员安排、物质保障、组织领导等方面对清收工作进行了安排。
三、整合力量,充分动员。在保证清理执行积案不受影响下,从执行局、法警局抽调18名干警,组成6个执行小组,信用联社为每个执行小组选配一人,专职负责配合执行工作,并要求所抽调人员脱离工作岗位,组织到位,工作到位,力度到位,全力投入清收工作中去。为克服长期清理执行积案的疲劳,懈怠情绪,方城法院专门召开动员会,杨明春副院长在会上要求全体执行干警要充分认识,清收盘活农信社不良贷款在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找准清收不良贷款工作的立足点,着力点和切入点,统一指导思想,调整工作部署,强化工作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并带头向院党组立下军令状,各执行小组向杨院长立下军令状,层层分解责任。统一了思想,克服了模糊认识,为清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保障。
四、穷尽手段,加大力度。一是对信用社未结涉执案件再次进行摸排,澄清底子,分类造册,一案一策,类案类策,针对涉案的党员、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有能力拒不履行,抗拒执行,均制定对应措施。二是加大强制措施适用力度,进一步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公布赖帐名单,全面调查和监控被执行人经营活动和财产状况,加大对被执行人财产的查封、扣押和冻结力度。三是讲究工作方法,注意执行艺术,针对一些“骨头案”、“钉子案”深入调查研究,选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顺利执结了一大批案件。
五、顽强拼搏,负重奋进。清理农信社未结案件执行工作,关系到农信社改革进程,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清收工作成效好坏也关系到清理执行积案工作的成败。全体执行人员变压力为动力,舍小家为大家,宁负家人,不负执行。杨明春副院长身先士卒,身体力行,除对清收工作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督查落实、指导把关外,对个别情况特殊的案件还要亲临现场参与具体执行,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与干警同吃、同住、同执行。身患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但每天仍工作18个小时以上。离家一里地,但清收工作以来,没回一次家。由于领导带头,激发同志们的极大工作热情,执行干警秦向阳右脚受伤,三等残疾,但与其他同志一样坚持在执行一线,陈敏同志身为女性,但巾国不让须眉,撇下无人照顾的孩子,时时处处冲锋在前,张振山同志带领执行小组思路清晰、方法灵活、10多天时间执结标的款45万元,取得了良好效果。(D)
对依法收贷的思考
目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严重影响着信贷资金的周转,影响着信用社的效益。信用社通过法律手段收回不良贷款,对提高贷户的信用观念、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此种方法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一、信用社职工产生依赖心理
一些信用社职工片面的认为,依法收贷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是一把开启不良贷款锈锁的“万能钥匙”,把呆滞资金的复活全部寄托在依法收贷上。因此,贷前不愿做艰苦细微的调查,贷时不愿严肃认真的审查验证,贷款到期不积极催收,从而导致了贷款的“沉淀”。
二、贷户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信用社没有深入贷户做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和调查,就把一些欠贷额度小,经济确实困难未能按期归还的贷户也作为起诉对象,起诉面过宽,造成了一些贷户产生逆反心理。
三、党政部门产生埋怨心理
由于有的信用社平时很少向当地党政汇报工作,依法收贷时,他们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贷款收不上来才来找我们,我们也不管。为使依法收贷收到预期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防止不良贷款的产生关键在于强化内部信贷管理,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立足本职,做好工作。在清收不良贷款过程中要坚持催收为主,起诉为辅,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积极地进行催收。
二、要和“三信”创建工作结合起来。可通过“三信”创建工作,大力宣传有关信贷政策,做到“教育和催收”先于起诉,使被起诉的贷户心服口服。
三、选择起诉对象要掌握“小”、“准”、“稳”、“狠”四个字。“小”就是起诉面要小;“准”就是选择对象要准;“稳”就是在起诉过程中要做详细调查摸底,平稳解决问题;“狠”就是对那些确有还款能力的“钉子户”,“赖债户”,采取强硬手段收回贷款。
四、处理好条块关系。经常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工作,以取得他们的重视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