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阳县双庙塬村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千阳县双庙塬村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近期,我们对近年来双庙塬村农民收入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张家塬镇双庙塬村,位于千阳县城以北4公里处,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316户,1059人,耕地1787亩,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129元,同比增长19.6%。
一、现状与成效
1、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009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1330亩,其中,小麦460亩,玉米860亩;桑园面积1350亩,年养蚕1100张;奶畜存栏808头(只),其中奶牛存栏422头。粮经种植比例为0.67:1,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奶畜、蚕桑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2、多元化增收格局初步形成。被调查35个样本户,155人。2009年,全年家庭总收入113.68万元,人均7334.8元,其中,奶畜收入108471元,人均699.8元,占总收入的9.54%;养蚕收入6565元,人均42.4元,占总收入的0.57%;外出务工收入623017.4元,人均4019.5元,占总收入的54.8%。奶畜、蚕桑、劳务3项收入占全年家庭收入的64.9%,逐步形成了以特色产业为主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民收入新格局。
3、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围绕做大奶畜产业,村上建起了占地30亩的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建青贮窖360㎡,建牛舍1300㎡,入住奶牛316头,有效带动了奶畜产业发展。村上成立了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入社农户达到278户。建起了公共服务中心、农信通服务室,配置了电脑、打印机,年上网查询信息253人(次),发布各类农产品供求信息126条,为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供了服务保障。
4、农村基础设施更趋完善。全村砂化、硬化村庄道路25条5500米,实现了主干道路硬化、排水畅通化。推广“一池三改” 196户,占总户数的62.8%,其中,卫生厕所101户、户用沼气30座,改灶65户,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围绕服务群众文化生活,建起了占地1500㎡农民文体休闲园,为群众创造了优美舒适的休闲活动场所。
5、农村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加快村庄街巷绿化步伐,栽植绿化苗木17000多株,实现了村主干道、街巷全面绿化。大力推进文化进村,制作版面45块、1630㎡,粉刷墙面1800㎡,建成了文化一条街。积极整治农村环境,清理“三乱”382个,拆除违章建筑46处,安装太阳能路灯8盏,建果皮箱7个、标准化垃圾屋1座。安装有线电视65户、固定电话216部,3户农户用上了电脑,85%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有线电视和固定电话。
二、困难与问题
1、主导产业效益不高。奶畜、蚕桑等主导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对农民增收的贡献额不大,只占到农民总收入的10.1%。劳务收入占农民总收入中的54.8%,是当前该村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农民增收的成本较大,2009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71.4%,而纯收入仅占61%,成本率接近40%,粮食生产成本率达到62%,畜牧业成本率达到52.5%。
2、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在优化升级、提质增效方面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奶站小区、合作经济组织等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龙头企业的带动力不强。农民依靠科技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科技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力不强。
3、劳动力素质偏低。根据调查,全村劳动力总数470个,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78人,只占到16.7%;初中文化程度的221人,占47%;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171人,占36.3%。从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等培训的仅为1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9%。农民劳动力素质低下、掌握专业技术偏少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原因。
4、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从35个调查户发现,劳动力总数92人,外出务工4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7.9%。专门从事农业生产4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2.1%。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发展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农村发展缺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现象较为突出,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
5、农民富裕程度不高。被调查的35户,全年家庭总支出402273元,人均2813元,其中,生活食品支出125980元,人均881元,恩格尔系数为31.3%。这说明该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不高,农民收入的相当大部分用于生活食品支出,在文化、精神等领域更高层次的消费能力还很有限。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要把发展主导产业做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首要任务。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首要问题是生产发展,发展生产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要把发展壮大主导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千方百计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按照“培育一个主导产业,建立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思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创建各类农业体系服务
组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要把改善农业条件做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一个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和保障,直接制约着农民增收的速度和水平。近几年来,该村以农村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加快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优化农村生活环境。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村庄环境面貌、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山区村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范例。
三是要把培育新型农民做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要解决农民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关键要提高农民自身发展经济、自我脱贫致富的本领。要加大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力度,实现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要围绕做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站、图书室、信息室、广播室等综合服务平台作用,积极开展等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重要保证。
四是要把建立促进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机制做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要鼓励有资金基础、有先进发展理念、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老板和优秀年轻农民返乡,创办企业,发展个体经济,以优越的资金项目带动发展农村经济。要给予他们以政策扶持和经济奖励,形成依靠农民的主体力量来发展农村经济的良好氛围,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村经济步入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
五是要把落实惠农强农政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持久动力。要认真贯彻各级强农惠农政策,抓好粮食直补、小麦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以及家电、汽车、摩托车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落实工作。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大的政策实惠。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政策性银行对“三农”服务的范围。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减轻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同时,加强对涉农收费的专项管理,防止出现乱集资、乱收费和乱摊派现象,全面推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为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第二篇:村农民收入调查分析.
****村农民收入调查分析
XX学校XX系XX班XX
摘要: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城乡差异、农民工问题、l4] 农村体制改革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否则将影响改革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是中央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
关键词 :帮困助学;助学贷款;诚实守信cript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城乡差异、农民工问题、cript l7] 农村体制改革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否则将影响改革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是中央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于2006年就新农村建设现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共涉及17个省(市、区)、20个地级市、57个县(市)、166个乡镇、2749个村庄。力图以此调查摸清实际,为关心新农村建设的各方提供一份研究和决策依据。
第三篇:合作村农民收入的调查与研究
合作村农民收入调查与研究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农民收入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直接关系农村的稳定和发展,然而,近几年来,农民的收入情况却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农民进行农业再生产的情绪。本文通过对如皋市江安镇合作村农民收入情况的实地调查,客观的描述农村居民的收入现状,分析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我是建工大二的学生,我家住在如皋市江安镇合作村,所以作为一名在农村生长大的孩子,我是亲身体会过农民赚钱的艰辛,也是知道农民的收入低下,所以在这个暑假,我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对我们合作村农民的收入经行了深入的调研,从2011年7月15日开始经过多次深入各村民小组和部分农户家中,采取向群众了解情况和同群众共同探讨的方式,同时我还专门去了我们政府工作部门进行了专题的调研,了解最详细的资料,最终取得了了一系列成果。根据政府给的资料以及与农民的交谈,发现我们合作村农民收入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劳动报酬性收入,二是家庭经营性收入,三是转移性收入,四是财产性收入。根据政府统计资料,我们合作村的村民在2010年人均收入为10574元,但其中80%属于都劳动报酬性收入,其他的竟只占20%,由此可见,现阶段合作村农民主要的收入依然还是劳动报酬。
经过几天的走访,加上政府统计数据的显示,可以知道目前合作村农民收入的现状与困难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 合作村农民收入水平还偏低、村民之间差距也在逐
渐拉大、同时增长速度也较缓慢。
二.近年来,合作村农民支出在逐年加大,而且与收入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有点入不敷出。
三. 合作村村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虽然近来出现了政策试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但收效渐微,而且我们村农民自身对接市场能力弱、信息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最终导致毫无结果。
四. 虽然我们村拥有充足的劳动力,但是难以充分就业,导致多了许多无所事事的人,更加使农民的收入与支出难以平衡。
五. 我们合作村绝大多数农民创业意识与劳动技能薄弱,据官方统计,本村农村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60%,而其他即使是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绝大多数缺少必须的技能。
六. 在这几天的实践中,通过我们的分析,得到了制约本村农民收入发展的原因。
(1)我们合作村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一是文化素质较低。由上可得,本村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就占了六成多左右,而其他的初高中水平地分别只占了两成。二是村民思想僵化,还保留着以前的一些不开放的思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2)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
要求。总体看,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合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还不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调查发现。我们村的农民还各自承包自己的地,不会合作生产,同时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结构调整还只是停留在规模扩张上,缺乏在内在质量提高上下功夫。
(3)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引导、协调、服务功能滞后,不能有效地解决我们合作村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困难。根据调查,我们可以知道,政府对我们村农业的发展重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政策响应。
(4)农民的负担比较重.据人口调查显示,我们合作村大部分农民家庭都有两个孩子,而孩子要上学会需要一笔很大的投资,例如:我们村有户人家,据我了解,他的年收入也就两万左右,可是暑假里,他的大概一半的收入已经作为他子女的学费了。由此可见,农民的负担也是相当重的。
经过此次调查,得知了本村农民的收入情况,也知道我们合作村农民的辛苦,希望他们能过上好日子,同时农民是否增收,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情绪,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所以我提出了几条建议,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自己的一定力量。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促进农民增收问题,并且要把这种重视体现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坚决把主要精力从处理一般事务性工作当中解脱出来,真正投入到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当中去,多谋促进农民增收的门路和渠道,切实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力为民所使、智为民所谋。把全面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在转变干部作风上实现新突破。抓好当前的农村工作,首要的就是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解决好农村干部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
(二)要不折不扣地全面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三农”政策,做到在逐级贯彻落实过程中政策精神实质不折损、不走样,特别是国家安排的支农专项资金,要切实做到用途不变、金额不少,把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真正落到农民手中。
(三)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使其树立起三种意识。一是树立市场主导意识。调整农业结构必须面对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不仅要以当前市场行情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要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二是树立竞争风险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既要注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又要增加抗御市场风险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三是树立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做到新增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财政支农预算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分别高于一般
预算支出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并且要把绝大部分的投入主要用于培训农民,用于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用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用于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用于扶持经济薄弱的村民小组和贫困户。
(五)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负担是实现农民生产成本最低化、变相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举。一是要切实解决好农家子弟上学难的问题。在此调查,我们村农民供一名幼儿园以及小学读书,每年得交杂费好好几千元,供更高的读书就更难了,如此负重,我们的农民怎么富得起来。二是要切实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要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做到农民应保尽保。同时要严控定点医院的药价,简化药费报销手续,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农民的住院和购药费用支出。三是要严格控制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坚决避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
作为一名学生,同时也是一名农民的我,通过这次实践,让我了解了许多,知道我们农民收入的不易,同时也衷心的希望我们的农民也能够增收,过上好日子。所以我们大家,不管是农民自己,还是政府部门,我都期盼他们能更上一层楼,为了自己的明天而奋斗!
第四篇:关于XX乡XX村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
一、关于XX村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XX村滨临长江,有368户农家,总人口1347人,总劳力为502人,旱地面积3647亩,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品种有玉米、黄豆、棉花、辣椒、梨子。全村去年人均纯收入1300元,其中人均纯收入3000—5000元之间的户数为20户;2000—3000元之间的户数为80户;1000—2000元之间的户数为100户;1000元以下的户数为168户。
在调查的10户农民中,人口总数为39人,去年人均纯收入为1443.8元。总劳力数为23人,其中务农劳力为20人,占87%,常年务工劳力为3人,占13%;在校学生为10人;老人为6人。人均纯收入2000—3000元之间的户数为2户;1000—2000元之间的户数为5户;1000元以下的户数为3户。
从调查的情况看,XX村农民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民收入水平低。10户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1443.8元。如果除去日常生活、小孩读书、生病就医费用,加上婚丧嫁娶等人情世故,农户所剩无几,甚至入不敷出。大咀乡长江村一农户去年家庭纯收入5780元,仅用于2 个孩子读书的费用就得1200元,占家庭纯收入的21%
2、农民增收渠道变窄,难度加大。XX村大部分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传统的粮、棉、油等产品,卖难问题时有发生;区直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加影响了农户通过劳务输出获取现金收入的出路;乡村大部分企业经营亏损甚至关闭也制约了农户收入的增加。
3、农户货币收入比重低。在调查的10户农民中,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的农民,其卖不掉的农产品占了其收入的10—30%,即使全部卖掉,也是亏本贱卖。部分农民收入中以实物为主,货币收入相对较少。为了生产和生活,部分农民常将农产品换取部分生产资料和必需的生活用品。
4、农户收入不平衡。少数农户的高收入掩盖了不少农户收入下降的真相。长江村一农户年均纯收入万余元,而在同村的有些农户已到赊米、赊油度日的地步。
二、制约农户增收的原因
第五篇:关于XX乡XX村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
一、关于XX村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XX村滨临长江,有368户农家,总人口1347人,总劳力为502人,旱地面积3647亩,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品种有玉米、黄豆、棉花、辣椒、梨子。全村去年人均纯收入1300元,其中人均纯收入3000—5000元之间的户数为20户;2000—3000元之间的户数为80户;1000—2000元之间的户数为100户;1000元以下的户数为168户。
在调查的10户农民中,人口总数为39人,去年人均纯收入为1443.8元。总劳力数为23人,其中务农劳力为20人,占87%,常年务工劳力为3人,占13%;在校学生为10人;老人为6人。人均纯收入2000—3000元之间的户数为2户;1000—2000元之间的户数为5户;1000元以下的户数为3户。
从调查的情况看,XX村农民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民收入水平低。10户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1443.8元。如果除去日常生活、小孩读书、生病就医费用,加上婚丧嫁娶等人情世故,农户所剩无几,甚至入不敷出。大咀乡长江村一农户去年家庭纯收入5780元,仅用于2 个孩子读书的费用就得1200元,占家庭纯收入的21%
2、农民增收渠道变窄,难度加大。XX村大部分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传统的粮、棉、油等产品,卖难问题时有发生;区直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加影响了农户通过劳务输出获取现金收入的出路;乡村大部分企业经营亏损甚至关闭也制约了农户收入的增加。
3、农户货币收入比重低。在调查的10户农民中,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的农民,其卖不掉的农产品占了其收入的10—30%,即使全部卖掉,也是亏本贱卖。部分农民收入中以实物为主,货币收入相对较少。为了生产和生活,部分农民常将农产品换取部分生产资料和必需的生活用品。
4、农户收入不平衡。少数农户的高收入掩盖了不少农户收入下降的真相。长江村一农户年均纯收入万余元,而在同村的有些农户已到赊米、赊油度日的地步。
二、制约农户增收的原因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加上现阶段商品率低,部分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户增产不增收。从调查的情况看,制约农户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调整滞后。受市场信息、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适应,对种植、养殖产品的取舍只能盲从于市场短期的价格波动,不能科学地、准确地判断市场规律,“村看村、户看户”的生产经营现象,导致一哄而上——恶性竞争——收入减少——纷纷下马,造成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和滞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许多农民因此发出“谁能告诉我,到底种什么?”的无奈叹息。
2、商品流通不畅。近年来,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价格大幅下滑,农民收入下降。被迫闯市场的农民一年四季忙种忙收,顾了田里这一头,顾不了市场那一头。农产品大多以乡村为单位组织销售,每到上市盛期,各单位各自为阵,四面出击,不断增加了费用,而且易使区内产品聚集到同一地方,相互杀价,造成内耗,一些农户只好忍痛低价甚至亏本倾销,满载而去,负债而归。
3、科技含量偏低。在10户农民中,大多为初中、小学毕业,文化素质偏低,有的年龄偏大,观念偏旧,对科技成果接受慢,对市场信息捕捉不准,粗放经营,产品档次低,收入增长受到很大制约。
4、农业投入不足。XX村以旱地为主,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适于统一抗旱排涝,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农户自主经营,耕作粗放,农作物不再连片种植,原有的漫灌方式已不适应。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严重滞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抗灾能力差,农户增产增收缺乏保障。
5、增收难度加大。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而提价的空间和可能均已很小。二是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依然存在,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且有假冒伪劣产品,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利益流失,收入下降。三是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从事第三产业等获取收入的渠道变窄。四是农户欠款的数额和户数在不断扩大。
6、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仍然是一个弱质产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仍起着决定性作用,风调雨顺即丰年,天旱雨涝就减产,对农民收入增减的影响不言而喻。大咀乡长江村连续五年四灾,旱、涝、虫交替,灾害频发,经常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收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带来严重影响。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从调查的情况看,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主要有:
1、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重点解决连片干旱、渍涝问题,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调优产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忌一哄而上,要热中有冷;忌一成不变,要勤于调整;忌一触即溃,要“把根留住”;忌一盘散沙,要形成“拳头”。
3、健全市场体系。一是尽快筹建大型农产品集散地,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二是要健全服务体系,按照“以区级为引导,以乡村为主体,以民间为补充”的发展思路,通过建立中介组织、组织营销队伍、完善信息网络、强化科技指导等,为农民产前提供种什么最好的信息,产中联系好销售渠道,不能让农民一家一户闯市场,为农业产、供、销提供全方位服务,以保证农产品价值和农民收入顺利实现。三要切实整顿农资市场,严厉打击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坑农害农行为,真正保护农民利益。四是要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的新路子,做到让农民只思生产,不愁销路。
4、实施科技兴农。要通过多种形式如电视讲座、农民夜校、田间指导等,大力推行农科教结合,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从而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向科技进步要收入。
5、推进农业产业化。一要坚持市场导向,防止通过政府行为“一哄而起”,急进硬推。二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将闲田集中在种田能手或种田大户手中,让其自行调整,规模经营,增加收入。三是要择优扶强,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选择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前景,能够组织农民生产和为农民服务的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
6、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负担就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农民负担只增不减,农民收入就无从增起。一要积极推进行政机构改革,以此为契机,大力压缩财政和农民供养人数,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担。二要推行村务公开,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增强农村政务、财务透明度,促进乡村干部廉洁自律,杜绝贪污腐败、挥霍浪费现象。三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随意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