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相关问题调查研究结果

时间:2019-05-12 19:2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相关问题调查研究结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相关问题调查研究结果》。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相关问题调查研究结果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相关问题调查研究结果_调查报告——基于对豫、鄂等地春节期间农村居民消费特点和娱乐方式的调查访谈

摘要;在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部署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河南、湖

北等地以县及县以下地域范畴内为主的农村居民在春节期间的消费特点和娱乐方式进行的调查访谈,集中反映了近年来农民的收益状况和生活水平等相关方面的发展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而从宏观层面上对中国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以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

搜索词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居民;收益状况;生活水平;消费特点;娱乐方式

首先、引论;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根据

200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12月28日至29

紧随其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益,则被确定为国家'十 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十 五'时期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时期。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和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和三农问题的重视和推出的 系列利农政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美好未来,也看到了政府和全国人民在新世纪大力发展各项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决心。

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村的发展进步,而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来实现。考察农民在经济生活和精神娱乐中的行为特点,有助于分别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把握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寻找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而春节期间的农村社会无疑是农民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因此,选择春节这个能够集中反映农民消费特点和娱乐方式的时段来研究农村的发展特点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趋势,就有了比较科学和现实的意义。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中国农历年的岁首,它也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着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 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 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在中国,没有任何 个节日能够像春节 样调动起每个人的过节意识。这是 个被高度艺术化了的特殊时间段,它带给了中华民族每 个人无法拒绝的喜庆和希望氛围,也带给了每个人寻求生活乐趣和享受生活的机会。而在中国这样 个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国家,当前农民依然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真正的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依然是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农村社会中,因此,选择春节作为研究的时段,其间农民的消费特点最能反映出 年来农民的收益状况等经济条件的改变,农民的过节娱乐方式也最能反映出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风貌的变化。

本次调查选取中部地区河南、湖北两个农业大省部分县及县以下为主的农村地区,进行问卷和访谈等方式的深入调查,同时结合全国其他各地区的有关情况,试图对中国近年来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水平变化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作以分析思考,以期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对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推进建言献策。

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研究'十 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部署了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十 五'时期,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和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 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 项重要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事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这项重大战略部署的推进,不仅是亿万农民的福音,是田野大地的希望,也使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党和国家 直都十分重视农村工作,始终把解决好农村问题放在 个全局的高度来抓,近年来更是着眼于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接连两年发出两个' 号文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并最终适时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

2004年1月,针对当时很长 段时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益持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益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 号文件'。文件指出,当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 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 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 号文件'公布。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当前和今后 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 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紧随其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指出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益,则被确定为国家'十 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十 五'时期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时期。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和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和三农问题的重视和推出的 系列利农政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美好未来,也看到了政府和全国人民在新世纪大力发展各项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决心。

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村的发展进步,而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来实现。考察农民在经济生活和精神娱乐中的行为特点,有助于分别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把握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寻找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而春节期间的农村社会无疑是农民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因此,选择春节这个能够集中反映农民消费特点和娱乐方式的时段来研究农村的发展特点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趋势,就有了比较科学和现实的意义。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中国农历年的岁首,它也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着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 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 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在中国,没有任何 个节日能够像春节 样调动起每个人的过节意识。这是 个被高度艺术化了的特殊时间段,它带给了中华民族每 个人无法拒绝的喜庆和希望氛围,也带给了每个人寻求生活乐趣和享受生活的机会。而在中国这样 个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国家,当前农民依然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真正的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依然是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农村社会中,因此,选择春节作为研究的时段,其间农民的消费特点最能反映出 年来农民的收益状况等经济条件的改变,农民的过节娱乐方式也最能反映出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风貌的变化。

本次调查选取中部地区河南、湖北两个农业大省部分县及县以下为主的农村地区,进行问卷和访谈等方式的深入调查,同时结合全国其他各地区的有关情况,试图对中国近年来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水平变化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作以分析思考,以期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对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推进建言献策。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相关问题调查研究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相关问题调查研究

摘 要:在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部署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河南、湖北等地以县及县以下地域范围内为主的农村居民在春节期间的消费特点和娱乐方式进行的调查访谈,集中反映了近年来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等相关方面的发展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而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以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生活水平;消费特点;娱乐方式

一、引论:问题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200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研究“十一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部署了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这项重大战略部署的推进,不仅是亿万农民的福音,是田野大地的希望,也使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党和国家一直都十分重视农村工作,始终把解决好农村问题放在一个全局的高度来抓,近年来更是着眼于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接连两年发出两个“一号文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并最终适时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2004年1月,针对当时很长一段时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文件指出,当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公布。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紧随其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时期。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和三农问题的重视和推出的一系列利农政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美好未来,也看到了政府和全国人民在新世纪大力发展各项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决心。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村的发展进步,而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来实现。考察农民在经济生活和精神娱乐中的行为特点,有助于分别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把握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寻找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而春节期间的农村社会无疑是农民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因此,选择春节这个能够集中反映农民消费特点和娱乐方式的时段来研究农村的发展特点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趋势,就有了比较科学和现实的意义。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中国农历年的岁首,它也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着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节日能够像春节一样调动起每个人的过节意识。这是一个被高度艺术化了的特殊时间段,它带给了中华民族每一个人无法拒绝的喜庆和希望氛围,也带给了每个人寻求生活乐趣和享受生活的机会。而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国家,当前农民依然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真正的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依然是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农村社会中,因此,选择春节作为研究的时段,其间农民的消费特点最能反映出一年来农民的收入状况等经济条件的改变,农民的过节娱乐方式也最能反映出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风貌的变化。

本次调查选取中部地区河南、湖北两个农业大省部分县及县以下为主的农村地区,进行问卷和访谈等形式的深入调查,同时结合全国其他各地区的有关情况,试图对我国近年来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水平变化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作以分析思考,以期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对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推进建言献策。

二、调查:农民过春节的消费特点和娱乐方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春节应该是一个消费和享受的时间符号。这是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最直接的需要,春节便是用于给人们一个驻足歇息的机会,它让我们盘点过去一年的收获,也让我们开始盘算接下来一年的希望,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得以在一个辞旧迎新的时间段里,比平时更随意地进行一些消费,找一些乐子,享受一下生活。

春节期间,农民的消费特点和娱乐方式鲜明地体现了在传统习俗和经济条件的双重作用下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

(一)春节期间农民的消费结构

自古以来就有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吃穿历来是老百姓生活中永恒的主题,而当今中国人过年的主要消费也依然是用在了“吃穿”上,收入水平相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自然也不例外,春节期间农民的消费结构表现为以吃穿消费为主,主要是一些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其次才是部分一定限度的发展型和奢侈型消费。以下简单列举通过调查得出的这方面农民的消费结构和主要内容:

1、食物消费 由于传统习俗和经济条件的因素,食物消费必然地成为了农民过春节的首要消费。但是这方面的消费主要还是集中于生活必需的低档品,如蔬菜水果等,但是春节的消费拉动作用也使烟酒鱼肉之类商品十分走俏。以下列举一些在农民过春节时消费范围和数量较大的商品:

(1)蔬菜和菌类、海产等基本品:①大白菜、小白菜②白萝卜、胡萝卜③葱、蒜苗④藕⑤芹菜⑥青椒⑦蘑菇、木耳⑧蛋类⑨海带、紫菜⑩其他蔬菜制品等(2)肉类:①猪肉②牛肉③羊肉④各种鱼⑤鸡(鸭、鹅)肉等(3)水果:①苹果②橘子③香蕉④葡萄⑤柚子等

(4)烟酒副食:①香烟②白酒、啤酒③糖果④瓜子⑤其他各种副食等(5)其他食品

通过对一些农村集市的走访和同一些农民的交谈,在以上所列举的各种商品中,猪肉、鱼、鸡肉、藕、酒、瓜果等商品的消费面最广,90%以上的农村家庭会消费这些商品中的全部或大部。

2、衣着消费

“穿新衣,戴新帽”是我国人民群众过年的传统习俗,在经济条件尚不是很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平时人们对衣服的需求是很疲软的,因此,服装类商品的主要供给和需求通常发生在春节期间。而由于这种传统过节习俗的“体面需求”和季节因素的双重作用,人们在这方面的消费主要还是集中于羽绒服、其他棉衣棉裤、西装等实用外套。据粗略调查,90%以上的家庭会在过年时为家庭成员添置新衣,60%以上的家庭会为每个家庭成员添置新衣。诸如这种由传统节日习俗和经济条件提高所引起的消费热,在农村春节市场和整个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不得不提的是,在繁荣的农村春节服装市场背后也存在着质量、价格、服务等多方面的问题。

3、家居条件消费

“二十四,扫房子”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俗语,说的就是过年前的腊月二十四日,要对自家房屋进行清扫,这不仅是一种正常的生活需求,同时也隐含着一种扫除晦气,辞旧迎新的美好期望。当前,凑着过春节的喜庆氛围和较为宽松的消费心理,对家居环境进行一些装饰也成为农民过年消费的新亮点。但是由于时间和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多是一些局部性小范围的改善,如对厨房环境的改善等。

4、交通运输消费

春节期间,是一年中人员和物资流动的极度繁忙时期。中国人过年最讲究的恐怕就是“一家团圆”了,因此每逢春节必然会有大量各类回乡人员的流动,而繁荣的春节市场也使这段时间的商品流通异常繁忙。因此,“春运”这个极富中国特色的词汇每年春节前后都会牵动亿万人的心。车票也因此被称为春节期间最为紧俏的商品,而交通运输业被称为春节期间最赚钱的行业。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交通运输和社会问题,总是会成为春节前后很长一段时间各种媒体关注的焦点。体现在农村来说,主要是一些在外工作和上学的家庭成员回乡消费,其次是一些农民和其他农村工商业者抓住春节这个商机,从事商业活动的商品流通运输费用。归结起来不外乎客运和货运两大块:

(1)客运:主要由常说的“三流”组成,即民工流、探亲流、学生流。在外务工的打工人员、在外工作的亲人和春节放假的学生,其交通费用是来自农村的一项重要消费项目。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每年春节前后,都会有大量交通运输行业宰客、乱涨票价的各种新闻报道见诸各种媒体。其中尤以长途汽车最为突出。报载,春节期间,河南信阳市众多乘客纷纷向媒体投诉,称信阳市汽车客运票价涨幅高达100%,有的甚至达500%,就连婴儿上车也要买全价票。而据我所知,驻马店市的部分市内汽车更是乘天气恶劣,涨价900%(10元涨到100元)。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信阳等汽车站的这一票价猛涨的做法,是在河南省发改委明文规定河南春运期间公路票价不上涨之后,还在顶风上涨票价。对此,信阳市弘运汽车站一位站长解释说,现在信阳市公路票价比往常高是事实,但绝不是春运涨价,而只是票价的正常回归。因为以前在制定票价的时候,定的就是现在这么高,只是没有执行到位。幸亏他们的票价没有“执行到位”,如果再“执行到位”的话,恐怕就没有乘客的活路了。这种种事实也反映了繁荣的春节市场背后,一直都存在着很多法律、管理等方面的软肋。也对政府的作用和形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货运:春节期间旺盛的消费市场需求使货物运输也极其繁忙。在农村市场,短途货物运输显得尤其繁忙。

5、其他消费

不同于一些禁止或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大中城市,在农村,放鞭炮几乎是过年的一项传统必备项目,年前年后到处都不乏鞭炮的噼里啪啦声响,这也许就是人们过春节时最重要的营造热闹喜庆氛围的手段吧。因此,烟花、鞭炮几乎是农民春节期间消费的必需品。调查显示,几乎100%的农村家庭有这方面的消费,其中有近40%的家庭在这方面要消费50元以上,近六成的农村居民认为买烟花、鞭炮的支出是过年必须花也应该花的钱,35%的人认为这是传统习俗,没什么应该不应该的,而仅有10%左右的人认为不应该花,但是别人都这样,不得不花。除此之外,春联也是几乎100%的农村家庭过年必需品。而赶着过春节的机会对厨具和酒具等家具进行更新,买一些电器、工艺品,为孩子买一些玩具,都是过春节时农民的重要消费内容。另外不可忽视的是由于祭祀和一些迷信活动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农村,这方面的消费也是农民春节消费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走访一些农村集市,笔者发现各种卖火纸、冥币、檀香之类商品的摊铺十分常见。经过简单归类,这些有关传统习俗和其他生活需要的消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传统习俗必需品:①烟花、鞭炮②春联、年画③祭祀用品④封建迷信用品等

(2)厨具和酒具:①锅碗瓢盆②筷子③炉子④电饭煲⑤其他各种酒具等(3)耐用电器:①电冰箱②电视机③其他音像设备等(4)理发、洗澡、照相等服务行业(5)工艺品、玩具

(二)影响农民消费的因素

毋庸置疑,简单说来,较高的收入和较轻的负担以及对未来支出的轻松期望是促进农民消费的主要原因,相反较低的收入和较重的负担以及对未来支出的紧张期望是引起农民消费不旺的主要原因。归结起来,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1、收入过低

据调查,大约有70%的农民认为收入过低是导致其消费心理和行为不积极的主要原因,很显然,本年收入低是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也是根本因素。究其原因,部分农产品价格下降导致一些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较低;市场经济不发达,就业和致富门路有限也使农民改变低收入境况的能力十分贫乏;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观念因素的限制也是限制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原因。对于农民增收困境的分析,详见下文。

2、虽然本收入不错,但是有债务负担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农村家庭都存在负债现象,债务反映的是往期预支的收入,债务负担很明显减少了农民本的实际收入,因此,这也成为了影响农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3、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的负担过重

“上有老,下有小”是很多农村家庭沉重负担的重要原因,其中尤其以子女教育支出为最。最近有调查显示,教育花费已经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调查还发现,在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在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2.6%;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25.9%和23.3%。但是令人振奋的是,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出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决定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这让人们看到了农村和全国义务教育真正实现免费的希望。

根本说来,要真正从源头上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给农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就应该加快建立农村养老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实际收入。

4、来年有重要事情需要用钱

由于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民对改善生活条件的预期消费也在逐渐增长,而一些诸如医疗费用的支出也是使农民不敢轻易花钱的重要因素:

(1)提高生活水平如住房、家居条件等的支出:这是随着农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对提高生活水平的预期消费期望增长的正常现象。这种对未来的期望必然会使当前的消费力度受到影响。

(2)医疗费用支出:这方面的影响尤其明显地体现在家中有长期卧床病人的家庭。

5、消费观念倾向保守,准备把收入节省下来存钱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农民的收入增长变得更加容易了,但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收入变化的不稳定性。这使得农民在消费行为中也更加关注收入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暂时收入对其消费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而农村社会的低市场发育和农民生活的诸多非正常因素使得很多农民依然会选择储蓄,以防不时之需和进行预期消费。

(三)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1、农村集市市场的发展及其作用 农村集市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第一主要阵地。在我国,大部分乡镇农村地区都有或大或小的集市,占总人口80%以上的众多农业人口主要都是通过集市来进行交易和消费的。从生产资料的购进到农副产品的销售,使农村集市成为流通领域最大的市场。从集市的消费对象来看,众多的农业人口手里付出的花消,加上农村在外打工人员的收入主要还是带回或寄回农村,通过集市消费出去的,累计起来其销售额确实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农村集市的繁荣兴旺和健康发展,可以激活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为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工业化进程服务。当前农村集市在促进商品流通、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也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农村集市在农民的各项经济社会生活中向来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所处地域比较偏远的农村,集市不仅是一个占据当地特定地域范围内中心地位的经济活动场所,还是一个进行文化交流的地方,农民的日常经济生活多在这里得到实现,也有相当多的村民把逛集市当作娱乐。对那些很少到城里来的农民,集市就是一个开展经济活动、获得各种信息、进行文化娱乐消费的重要场所。因此,繁荣农村集市市场,保障农村集市市场的健康发展,对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2、工商业从业人员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在农村市场上进行工商业活动的人,农村集市的工商业从业人员按其身份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两部分:

(1)完全的工商业从业人员:主要指那些没有土地,家住在农村集市等地域经济中心的工商业从业人员。其主要经济来源就是这些经常性的工商业经营收入。其特点是商业意识、经济实力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条件等都比较强。(2)不完全的工商业从业人员:主要指那些尚在耕种土地,但是在农闲时或者特定时期进行工商业活动,以取得农业收入以外的收入的农民。与前一类人员相比,其特点是商业意识、经济实力和从事工商业的条件等都比较差。

3、市场管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于扶持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对农村集市的管理一直采取宽松政策。但是也正因如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农村集市管理出现诸多混乱现象甚至严重破坏农村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管理漏洞和问题,突出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集市市场的环境:由于经济条件、管理制度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等方面的原因,“脏、乱、差”现象很普遍,道路等硬件公共设施年久失修的现象也很常见,尤其是赶上阴雨天气时更是严重;经营秩序和交通秩序的混乱是另一个突出问题,春节期间,农村集市人和各种车辆鱼龙混杂,堵车现象几乎天天都有。

(2)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在笔者亲自走访的几个集市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收取“管理费用”的现象。一些身份和形象令人怀疑的执法人员乱开发票乱收费,令人十分痛心,这种“管理费用”也和事实上的疏于管理形成鲜明对比。

(3)治安等问题:由于春节期间集市上人员尤其多,环境混乱,所以时有口角、斗殴、偷盗现象发生,但是却很少见到有效的管理。

(四)农民过春节的娱乐方式和内容

河北省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针对“人们过年的幸福感”做了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是,城市人“过年幸福指数”远低于农村人。细一想,似也在情理之中。虽说城里人生活水准总体上好于农民,可要说年味儿,还真没法和农村比。进入腊月,农民就开始忙活了。到了过年前的几天,那就更热闹了,“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听着童谣,手底下喜气洋洋地忙活,幸福感能不油然而生?其实不仅仅是年俗,许许多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今仍植根于农村。调查显示,农民过春节的娱乐方式和内容都十分多样化,其中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1、家人内部娱乐

家人的团圆是农民过年最重要的主题。同时也由于农村居民并不像城市居民一样有很多公共娱乐设施可以使用,因此,当下农村家庭过春节时,依然以家人内部的娱乐为主。其中,像家人之间打牌取乐、共同下厨、一起包饺子、除夕夜同看春节晚会守岁、孩子们放鞭炮等等,都是农民过春节时重要的家庭内部娱乐方式。

2、亲戚朋友或邻里之间娱乐

直接说来,这是家人内部娱乐的延伸。亲戚朋友之间和邻里之间的来往尤其是孩子的走动都会比平时更加频繁。这使得农民过春节娱乐活动的范围得以扩大。

3、参加集体娱乐活动 在农村,春节期间的集体娱乐活动主要体现在一些集体性的民俗活动上。比如踩高跷、舞龙、舞狮、庙会等民间传统娱乐方式。这些内容不仅是增添过节氛围、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也对农村经济的繁荣有重要影响。其中以民俗庙会的影响最大,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它最早起源泉于中国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新的内容不断充实。明清时期,庙会发展到顶峰,成为集宗教信仰、游乐玩赏、商业集市于一体的大众化文化节日。如今,庙会依然在农村过节期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其他娱乐活动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春节时全家外出旅游等时髦过节方式也开始在农村发展起来,但是选择这样的过节方式的家庭所占比例尚比较低。

三、分析: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特征浅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所谓“农民富,天下富;农民稳,天下稳”,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首要问题,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农村改革20多年来,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先后采取了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民收入结构等办法来推动农民增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 397.60元增加到1990年的686.31元,1995年进一步增加到1577.74元,1996年又在国务院采取大幅度提高订购粮价格的情况下出现9%的增长,达到1926.07元。但是自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为4.6%、4.3%、3.8%、2.1%,分别比上年减少4.4、0.3、0.5、1.7个百分点。2000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纯收入达到10642元。随着农民收入状况的不断变化,农民整体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改变,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村公共商品的供给和农村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生活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农村经济来源分析,农民收入分为工资性、家庭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四个方面的收入。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劳务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如种粮、饲养畜禽等的收入,财产性收入主要是对外投资和财产租赁等取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与国家的支农政策等有关。从全国的情况看,在各种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 倘若说收入状况说明的是农民改善生活水平的基础的话,那么消费才是真正实现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途径。而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所以收入状况对农民的消费水平和整体生活水平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1997年之后中国农民收入持续缓慢增长是其消费增长显著低于GDP增长的直接原因。1998-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9%,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前者显著慢于后者。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也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逐步拉大。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之比已由1985年的1.86:1上升到1990年的2.20:1,1995年的2.71:1,2000年的2.79:1和2003年的3.23:1。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所享有的各种福利,比如,公费医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救济等,农村居民并不享受这些福利。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福利因素考虑进去,有专家估计,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一)农民收入来源分析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以及农民工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使得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摆脱单一形式,出现了多元化构成格局。

1、收入构成

从目前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角度,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以下5个部分:

(1)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这是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方式。根据数据统计,2000年农户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仍占家庭总收入的65.5%,由此可见,这部分以农业种养业为主的收入来源仍是目前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基本部分。

(2)家庭在乡从事非农经营收入:这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民收入多样化的一个新亮点,主要包括农民在家庭农业经营之外进行的诸如工业、商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收入。这是在乡农民的一个重要增收点,也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

(3)外出务工收入:伴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工潮”的出现,改革开放浪潮下,外出务工成了农民获得农业收入以外收入的新选择。这是一种工资性收入,2000年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这项收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4.7%、14.5%、15.4%、14.2%。这种收入以其广阔的增长空间成为了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切入点。而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成了我国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4)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曾是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等集体经济刚刚兴起时农民的重要增收来源,但是由于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都遇到了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市场等问题,这种收入的增长逐渐开始乏力。(5)其他各种收入: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投资性的收入、政府财政或支农政策的转移性收入、租赁变卖财产收入、亲友赠送等各种收入。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状况调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状况调查

摘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政府报告中关于2011年工作中的一段话,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同时这也包括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新农村建设是在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提出的,当时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国家这几年的努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我的家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来自农村,家乡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的变化。每一次回家都觉得家乡不一样了,无论从什么方面看都比以前好了很多。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第一,马路的修建。以前通往村里的路都是土路,坑吭哇哇的很不好走,到了下雨天就更不好走了。所以有很多人因为路和距离远的关系都很少去镇里。基本上都在村里买需要的生活用品。现在不一样了,路都换成了水泥路,又宽敞又好走,并且下雨天也没那么难走了。每天去镇上玩和购物的人络绎不绝。第二,人们环境观念的改变。以前村里的环境很差,乱让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环境很差。可自从马路修建以后,村里的人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在路的两边都种上了花草。还建了垃圾桶在路的两旁,并且有专门的人每天都整理花草,还每家每户发放了通知禁止在村里乱扔垃圾,随口吐痰之类的,否则予以罚款。这个也有专门的人监督。这一改变还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一些没有工作的人提供了工作,为家里提供一份收入,有利于改善家庭生活和新农村的建设。第三,人们生活的改变。每一次回家

我都能明显感觉出村里人生活比以前好了。自从新农村建设,好多都盖起了新的楼房,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庭院可以种种菜什么的。不再是以前的土房,只有一个很小的院落。同时,村里人出行也改变了。以前去镇里大都步行或者骑自行车,现在不同了,好多都买上了电动车或者电动三轮,甚至有些家庭条件好点的还买上了轿车。并且电脑,平板电视等也逐渐走进了普通家庭的生活。人们对服饰的追求也逐渐由追求穿暖向追求名牌方向转变。对食物的要求也不再只是温饱,还要吃好。总之衣食住行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四,医疗卫生制度的改善。以前所有的费用都只能自己承担,现在有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以减轻一点压力。我奶奶就有农村合作医疗证,从中也获益不少。

不过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村里出去打工的人还是很多,以前我在家时经常可以看在地里劳作的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仅靠通过土地来挣钱很难致富,所以很多年轻人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都选择外出打工从而造成农村劳动力匮乏,土地都荒芜了,从而农业的发展就停滞不前了。而且好多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一般交给老人抚养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二,村里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像一些供人们锻炼体育设施在农村中根本就见不到。第三,医疗卫生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在我们村里还是存在看病难的问题。而且还存在乱收费的现象。第四,村里人法律意识淡薄,而且仍然存在迷信问题,总之是村干部们的宣传法律力度不够,对农民的教育也不够。

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认为应该达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字目标,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法制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应该多搞一些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使外出打工的人能够减少。当然首先要先保证农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国家实行一些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比如可以搞一

点旅游业,有很多城市里的人都很喜欢农村好的环境和新鲜的空气,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发展旅游业为增加收入,农村旅游促进农村生产的发展,发展农村旅游,尤其是发展大中城市周边的农村旅游,可以实现城市自愿支持农村发展,吸引城市的资金及人才向农村流动,且符合市场规律,真正的体现“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而旅游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能推进农村乃至全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的平均利润率,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但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或者发展大棚蔬菜产业,利用地形和水资源等的优势增加收入。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外出打工的人多的问题。不过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然后是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村里要贯彻执行民主权利,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切实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建设新农村为了群众,新农村建设要依靠群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由群众共享。建设新农村,就是要从群众最需要解决,最关注的问题入手,充分听取、采纳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再就是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我认为首先应该发展教育,因为教育是立国之本,强民之基。因此应该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要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要培养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然后在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农民素质。第四是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

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最后是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主要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大力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觉悟和能力,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高度重视农村的法制教育与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知识。农民法律意识比较单薄,所以要切实做好宣传工作,增强人民的法律意识。

总之,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我们大学生也应该尽可能尽自己的一份力为新农村的建设做出贡献。相信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就。

第四篇: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韩 军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贵阳 550004)

[摘要]旅游业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高度契合,可以旅游产业为导向,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由政府主导进行市场资源配置,创新农村产业组织体系,在客观条件较好和处理好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旅游产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

Abstract: Tourism can generate economic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and environment benefits.It adapt to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strategy.Taking tourism as the guidance, by scientific plan and construction, government leadership and market resources deployment,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system, we can construct 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well.Key words: tourism;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前言

中国旅游业发展三十年来,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为资源背景的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游等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依托旅游发展农村经济中外均有成功的案例,如成都双流的三圣乡,武汉黄陂的刘家山村,西班牙的考斯塔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和实施,为旅游业与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而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也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此前以“农家乐”为典型代表的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很少将其纳入新农建设的规划中,属自发性质。本文旨在为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旅游产业导向的建设思路,以期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农业农村资源的深度开发,更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1.旅游业导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现代人的人性回归催生了以农业和农村为资源背景的旅游,但在其逐步升温发展的进程中也应当看到其自发、分散、粗放等缺乏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这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缺乏理论基础在宏观层面的指导。而时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产业的本质特性可实现有效的契合。

1.1 旅游业的性质属性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高度契合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我国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不仅仅是发展以传统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林、牧、鱼,更重要的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延伸产业链,使农村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旅游经济的发展证明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入旅游要素,能够将农林牧副渔资源、乡村田园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等进行有机的整合和深度开发。发展农村旅游产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

生活宽裕,就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农业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中是弱质产业,农民仅仅依靠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是难以获得较高收入的。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利用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特别是财政分配手段,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来建设新农村,同时这也是不少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但是,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还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农村与城市这两方面需求和两个市场的对接。在新农村建设中导入旅游产业,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改变收入结构,逐步实现生活宽裕甚至是富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也是旅游产业可实现的作用之一。因为广大农村发展旅游业,除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之外,还要求有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村民,有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基本服务设施并保持良好的状态,这是旅游者文化性、精神性消费特征决定的。市场是最好的学校,在通过旅游服务业与旅游者的交往中,村民们会自觉地意识到文明的乡风、整洁的村容对于长期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性。

管理民主,在发展农业和农村旅游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得到促进。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生产的组织形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村民参与集体组织的事务会越来越多,民主意识逐步增强;同时在参与旅游业的经营和服务工作中,村民的法制意识也会得到培养。以产业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必将更有力地推动新农村的管理民主。

1.2 进入社会经济转型期促进人们旅游方式的转变

经过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已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中国的社会形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逐步变迁和发展。

2007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2456美元。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后,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大型购物中心(Mall)出现,居民对住宅和汽车需求快速增长,对服务的需求量大,舒适型旅游经济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旅游方式也在逐步从单纯观光向更具深度体验的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城市居民巨大的休闲需求,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大动力。随着家庭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自驾车旅游休闲成为城市居民的必需品。乡村环境、新鲜蔬菜水果家禽等等,成为城市居民最喜爱的商品。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增长,驾车到1小时以内的地方晚餐,3小时以内的地方度周末,已成为城市中产阶级和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习惯。乡村环境和农家情趣,是休闲生活的最大吸引力。

1.3 工业化、城市化后人类对环境补偿体验的需要

旅游者的需要实际上是个人心理与感知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的产物。工业化、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类走向现代文明,但是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加剧了个人心理与感知环境的冲突。现代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之间的差距导致城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偏好,回归自然的愿望随着工业污染的加剧和乡村城市化的进程而越来越强烈。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进行必要的现代文明设施建设的情况下,保持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和农耕文化特征,对于吸引城市人口到乡村休闲和度假有重要意义。

1.4 中国城乡之间人脉渊源

在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当今居住在城内的大多数人几乎追述四代以上就可以找到在农村的族系,他们与农村还保持着家庭的联系。但由于城乡之间差别较大,使得城市居民在农村少有停留。新农村的建设将使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极大提升,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使原本就与农村有着广泛社会联系的城市人口流向农村。以旅游产业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旅游业具有经济振兴、社会协调和环境提升三大功能,使人们有理由对农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寄予厚望,这也是开发农村旅游的真正目的所在。

2.旅游产业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

将旅游产业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也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内容。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具有科学合理的总体建设思路。

2.1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旅游功能设计

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比较落后。从总体上来说,农村面貌没有根本改变,环境脏、乱、差,使得城乡差距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包括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规划等基本内容。如果建设中导入旅游产业,就需要在建设规划将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基本需求要素。在产业发展规划中要突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农业项目,以旅游产业的视角将其作为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业的引入调整产业结构,开发乡村旅馆、餐饮、土特产、农业观光、农作物耕作与采摘、土地出租、乡村房产等项目,延伸产业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充分满足旅游功能。

2.2 政府主导与市场资源配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伟大战略工程,是党中央的一项伟大战略决策,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在这方面,日本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为使新农村建设能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顺利运行,日本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两次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共出台30多部法律与法令。这些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农民充分参与规划制度;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为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平台制度;农业现代化补助资金制度;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制度;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信息等社会事业的制度;为农村培养各类人才,提高农村管理水平制度;农业和农村防灾救灾保险制度等等。日本农业与农村现代化推进中还建立了投入的长效机制,除各级政府直接补贴外,国家及农协系统金融机构也为农民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我国新农村建设是一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实践,应当尽快确定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的硬性指标。通过提供足够资金和落实各类补贴的实际行动,消除农民的疑虑,从而唤起他们踊跃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但是,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完全依靠政府进行新农村建设毕竟能力有限,应当充分调动各种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而对于那些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非农产业项目,应合理引入市场资金。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国家的鼓励政策,使投资人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旅游业,需要建立起一套包括市场销售、组织管理、生产服务等环节在内的运行体系,市场资金的进入不仅能够减轻政府资金的压力,而且将会使新农村建设更快地见成效。

2.3 新农村旅游产业的组织体系

把旅游业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甚至成为新农村中的主导产业,需要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建立现代公司制组织。在适应发展旅游业的新农村,村集体和村民以现金、土地、房产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资产折合相应股份入股,在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较高但又缺乏资金时,还可以吸收外来资金入股,成立农村社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公司制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专业管理团队和监事会,使新农村的生产运作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农民的生产劳作,也要由自我管理向受公司制组织管理转变。

2.4 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代表,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为农村发展旅游业提供相应的服务人员,实现农村劳动人口离土不离乡的就地专业。但是,旅游业对其从业人员有自身的素质和技能要求,只有合格的从业人员才能为旅游者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在新农村的旅游产业发展中,要通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和企业组织的主动参与下,与旅游院系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建立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上岗制度,并把相应的农村职业高中作为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基地,保证新农村旅游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供给。

3.旅游产业导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注意事项

3.1 农民利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的目标是让农民过上富足、文明的生活,实现城乡一体化,所以必须在同一的规划建设下优先考虑农民的实际利益。特别是在引进外部资金开发旅游产业的情况下,因为涉及到了更多的利益主体,就更需要重视农民利益。农民利益包含经济利益和行政利益,经济利益可以通过农民的土地资产、农村集体资产的入股,以及农村旅游服务业的创业和就业来实现,行政权力则通过建立现代公司制组织使农民参与农村旅游产业建设和发展的民主决策。成都的“三圣花乡”以花为媒,通过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产业,构建了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体系,把农民全部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2%的失地农民、66%的准失地农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把城市的就业工作向农村延伸,依托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提供旅游服务型岗位,保证了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农村旅游蓬勃发展。

3.2 客观条件

将旅游产业导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盲目开发、一哄而上,要对农村开发旅游产业的客观条件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这些客观条件包括优美的自然和田园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乡村文化、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等。对条件较好的优先发展,对资源条件好而基础设施状况较差的积极引导发展,而对条件不具备应放弃发展。

3.3 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城市人口,就是因为农村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休闲放松的生活状态,如果人们追求的这种核心价值得不到满足,新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为继。因此,这几种现象必须要避免:一是由于开发商看准了商机,可能会在农村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娱乐休闲设施,使传统的自然乡村成为城市的复制品,农村的文化氛围被城市文明取代;二是由于农民居住的村落变成旅游吸引物,村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变成了一种景点供游人参观,家家户户摆摊设点出售一些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买到的旅游商品,浓厚的商业气息代替了纯朴的民风;三是由于市场的不成熟,一时间表现出来的相同的需求,以及更加不成熟的供给方难以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使得大家都在做相同的事情,数量越来越多,特色越来越不鲜明,最终导致削价竞争,低价低质,丧失吸引力。

结语

正是旅游业具有经济振兴、社会协调和环境提升三大功能,使得旅游业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产业链的核心部分,也是农村旅游开发的真正目的所在。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必将加快,农村将逐步摆脱生存经济下的产业模式,向生活享受型产业发展,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和度假将会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口。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以旅游产业为导向,构建以旅游经济、旅游社会和旅游景观环境建设三元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拓展旅游消费空间和领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提升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峰,杨光.旅游产业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中国旅游报,2006-04-03(3557).[2] 宁泽群,王兵.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305-307

[3] 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5.[作者介绍]韩军(1968-),男,贵州遵义人,仡佬族,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副教授、副主任,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类教学指导委员,企业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E-mail:hanjun6989@126.com。联系电话:***。

第五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调查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调查

调查背景: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和完成状况,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分别对我市的几个农村进行了调查。

调查时间:

2012.01.10-2012.01.17

调查地点:

温州市泰顺县雪溪乡武岭村,北斗村,雪临村

被调查对象:

温州市泰顺县雪溪乡武岭村,北斗村,雪临村的居民

调查方法:

对以上村庄的居民进行随机查访和统计以及对村庄环境的观察进行统计

调查人:

***

调查内容:

一,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状况

二,农村道路建设状况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状况

四,农村信息化建设状况

五,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况

六,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简介

近年来,我市积极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公共基础设施在相关政策的的支持下,坚持以改善农村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积极争取实施各类项目并保质保量的完成。我所调查的三个村的面貌也紧随着建设新农村的大潮,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水利,道路,饮水,通讯,以及人居的环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质的提高。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在建设的过程当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有些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不到位以及

一些干部素质不高而造成的完成质量不高等问题。

成效

一,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状况。随着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逐步的扩大,农田水利和管理机制不断的完善。农田的灌溉条件得到改善,耕地的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地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农村道路建设状况。村庄的道路基本实现了水泥路,公路的护栏和绿化工作也基本完成,人口相对密集的路灯建设基本完成,每个村都建有相应的停靠站。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状况。每个村庄积极开展饮水安全设施建设,既保证了居民有安全干净的饮用水,又充足了人们洗衣等生活用水。

四,农村信息化建设状况。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抽样调查结果如下:三村电视的普及率达到100%,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5%,计算机普及率10%。大大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娱乐,休闲条件。

五,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况。新农村的建设使村庄的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卫生状况得到提高。每个村都有进行村容美化,并且都有在村内放置垃圾桶,建造垃圾中转站。并都建有健身场所,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体育锻炼。并且建造老年人活动中心,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六,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大力的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了农村的卫生院改造,扩建项目。并开展每年一度的免费体检活动,让人们早日发现疾病,早日治疗。也增强了人们预防疾病的意识。

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来源的渠道单一。虽然每年各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都有增加,但是,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还有差距。农民的收入较低无力承担建设的资金,主要靠上级财政支持,所以农村的建设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有一条道路就因为村民无力出资导致,今年才浇灌完毕。

二,布局不合理,缺乏规划,建设的随意性较大。由于资金的问题农村的建设没有经过正规的规划和设计,部门之间的缺乏协调和沟通。造成很多的建设重复和投资浪费。还有因为居民的房子本身就是随意搭建的,村庄的布局小、散、乱现象严重。导致农村的环境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

三,基础设施的维护不到位。比如,很多的道路年久失修,缺乏管理维护,导致交通的安全隐患,甚至交通闭塞。电网没有定期维护,导致电压不稳地,有时候甚至造成长时间的断电。以及很多基础设施的毁坏现象。

四,群众依赖思想严重,干部素质不高。改革开放了后着重发展经济,忽略了农民的思想教育。人们缺乏主人翁精神。例如,很基础设施的毁坏就是由于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造成的。干部的文化素质不高,年龄老化等也是重要的问题。主要由于村级干部工资不高,导致纪律松懈,工作懈怠,作风飘浮等问题。

建议

一,加大财政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中央要不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支持,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集中财力,同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突出重点。同时,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和积极鼓励、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进一步搞好统筹规划。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要事先进行合理的规划。既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也要紧密的结合本地区的总体发展规划要求。统筹城乡的发展。明确分区功能定位,把各个事业设施有序的向农村扩展,在各个乡镇形成特色区域,提升农村的城镇功能。

三,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财力优先安排农民最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公共服务以及和农民密切相关的道路,水里,能源等设施建设。

四,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要充分的调动农民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艰苦奋斗,引导农民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去,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改变生活的条件。还要控制建设的标准,严格规范基础设施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加重农民负担。

下载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相关问题调查研究结果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相关问题调查研究结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大全]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 寒假期间,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做了一番调查,在这十多天的调查中,我了解了现在农村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我采访了一些农户和村干部,我对农村......

    新课程视野下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新课程视野下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薛坪中学..秦慈波 根据此次我校学生数学学习状况现状的调查,如何更好地开展我校的数学教学,为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科......

    新农村修建状况及问题调查见习汇报(精选五篇)

    第一部分导言 杨庄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难点调查 年月日,省委农村 5.管理民主。 杨庄村的村支书、村委会成员及各队队长都是由本村18岁以上的村民选举产生,尽量做到了......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记常德市双桥坪镇大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一.调研背景 我国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又提出生态文......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

    概论课学生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 摘要: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农和临时工,且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灌溉困难,文化生活也较为匮......

    中国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最终版]

    关于中国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人:实践主题: 中国新农村建设问题实践任务及目的:一、了解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关于新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调查提纲

    课题申请 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问题研究系班:政史系1003班 学号:201003711042 姓名:郭启凯 指导教师: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调查提纲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 党的......

    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