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佛山市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若干意见
佛山市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若干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现就佛山市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下简称社会化服务体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依据,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规范、加快发展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覆盖全市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培育有佛山特色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支持一个平台,服务一片企业”的社会效应,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二)基本原则
1、政策引导,市场主导。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扶持和引导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依法建设,规范服务。分类指导和规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公共服务机构准确定位,依法、依规提供公共服务。
3、优化资源,提高效率。在政府支持、指导和协调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推动公益性服务机构和商业性服务机构的有机结合,提高社会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主要目标
从2007年开始,全市用3至5年的时间,按照服务主体多元化、运营市场化、资源社会化、分布网络化、服务标准化和便捷化的要求,通过“政府支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形式,初步培育形成有社会各方面参与、“层级纵向到底,功能横向到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满足我市中小企业创立、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具体建设目标是:建立市、区、镇(街道、工业园区)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的中小企业服务系统;推动有条件的区组建服务联盟,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内在的协同联动机制;初步形成政务支持、公共技术服务、融资及担保、信息咨询、创业与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六大重点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形成一批受中小企业欢
迎的优秀服务机构、品牌服务产品和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到2010年,全市建立和完善100个服务平台示范基地。
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
社会化服务体系由3个层面构成:
(一)政府公共服务
各区、镇(街道、工业园区)及政府各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提供职能服务,实施指导、协调、监管并提供公共服务项目。
(二)公益性公共服务
各行业协会、商会及其他社会团体等公益性服务机构按政府的要求和企业需要,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非盈利性公共服务,开展行业自律和依法维权的服务。
(三)商业性公共服务
社会各类中介机构以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按照企业自愿、规范行为、有偿服务、合理收费的原则,实行市场化运作,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三、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具体内容
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一)政务公共服务平台
1、政策服务。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制定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支持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扶持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形成聚集效应、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做优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建立完整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资料库,整理汇编成册或建立网上查询,方便企业准确、快速查阅;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与中小企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2、政务服务。进一步完善市及各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建立高效的政务服务指引平台。建立健全管理咨询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和引导管理咨询中介机构,组织专家、学者及专业人才,根据企业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巡回诊断、咨询和辅导,开展综合性、针对性、补充性和企业升级等的管理咨询服务。建立中小企业在线咨询及跟踪服务机制。大力
引进国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并以国际中介服务先进理念、手段和技术提升中介服务水平。培育发展咨询服务、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市场调查、评估服务等知识科技型服务业。
营造有利于行业协会、商会和社团发展的环境。加强对行业协会、商会和社团的扶持和指导,依法逐步委托或授权行业协会、商会进行规划编制、行业信息收集、分析评估、决策建议等工作;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社团在会员企业开展融资和拆借业务中的互助担保作用;建立征询机制,政府制定涉及行业利益的政策规定、财政扶持项目的评审,先征求行业协会、商会意见。
健全“佛山市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加强企业维权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组织引导法律服务、劳动仲裁等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法规政策信息和法律咨询服务。
(二)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社会资源,建设“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中小企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指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群专业镇和工业园区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为中小企业构建研发、试验、设计、检测等技术服务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工业园区加快建设和创建区域品牌;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根据需要联合组建行业或区域性技术研究和服务机构;以技术信息资源整合为纽带,引导社会技术资源,包括技术人才、技术机构、技术成果、社会资金向技术平台投入,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和鼓励市级公共技术试验基地、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和测试中心等向中小企业开放并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水平。
鼓励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组织。不断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技术研发战略联盟,通过技术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和人才委托培养等方式展开合作,重点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
构建政银企交流平台。各区、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将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有还本付息能力、能增加就业的“黄金客户”介绍给金融部门,行业协会、商会要将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潜力股”项目介绍给金融部门,各商业银行要积极推介信贷政策和金融业务品种,主动发现和培育中小企业客户。
建立全市中小企业社会化信用体系。贯彻落实《佛山市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用3年时间建立和完善信用数据库,开展信用评级试点工作和企业诚信活动,选择100家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初步形成以我市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采集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信用信息为基础,实现信用信息联合征集、专业评估、权威发布和多方共享的社会化信用体系。
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信用担保领域;积极推广和借鉴顺德区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做法,对优质中小企业贷款给予信用支持;规范担保行业的管理,加强和完善市信用担保协会的建设,利用财政扶持资金引导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规范、高效的担保业务。
建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育成体系。贯彻落实《佛山市企业上市奖励实施细则》,实行“一企一策”的服务措施,积极鼓励、引导、协调我市中小企业到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年内争取培育5家中小企业上市,争取2010年末,上市企业数量达到40家。引导我市企业发行融资债券。
发展筹资融资、土地和产权交易平台,促进为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的会计、审计、评估、律师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成熟。
(四)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重点建设佛山市中小企业门户网站和各区分网,鼓励各中小企业自建网站,建立以社会知名网站和重要行业网站为补充,纵向和横向互动互联的全市中小企业信息网络。
完善“佛山市中小企业信息网”建设。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方便、质优、价廉的信息化应用环境,提升市级网站功能,推动我市、区网站和中小企业网站与国家和省中小企业信息网实现互动,扩大信息资源。
搭建中介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高速通道。鼓励、支持和引导各企业信息服务机构和网络运营商加强合作,发挥企业信息化示范单位的模范作用,共同推进企业信息化,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信息化软、硬件应用系统和IT环境,提供优质、便捷的信息化配套服务。利用我市产业集群优势,在产业集群中心镇和大型批发市场设立30个“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网点”,近距离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咨询以及软硬件维护、优化、升级等技术服务。每年为100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人员提供公益培训。
鼓励企业自建网站。增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识,引导中小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合作,有效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五)人才培训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创业辅导机制。推广顺德区创业培训学院的工作经验,实施政府财政扶持,引导开展创业培训,积极营造创业环境。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培训相结合的工作体系,协调相关部门,建立中小企业培训工作长效机制,整合商业性人才交流与人才培训资源,发展各类人才培训与人才交流机构。搭建培训机构与中小企业交流互动平台,依托高等院校开办专业培训班;确立各区的中小企业教育培训示范基地;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企业内部培训。在全市实施“双千双百”培训工程,每年培训1000名创业者、1000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100名企业家、100名职业经理人。
发挥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等机构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中小企业引进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为中小企业的劳动力中介、人才交流、人才引进、人才招聘、人事代理、人才测评等提供服务。
(六)市场开拓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社会相关服务资源,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形象、调研策划、产品设计、市场推广、展览展销等服务的中介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制订营销策略、创立品牌形象、创新营销方式、扩大营销渠道;精心组织本地中小企业参加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积极组织区域性展销展示会、交易会、推介会、发布会,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宽和完善中小企业的经贸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区域性中小企业产品市场的形成。指导中小企业参加政府采购项目投标等活动。加强引导和培育企业参与联合国采购,引领企业熟悉国际市场,懂得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研究推动我市建立联合国采购基地工作。支持和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公益性服务机构指导行业和企业参与反倾销应诉、企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
四、加强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和区经贸局牵头,财政、科技、人事、劳动保障、国土、信息产业、质监、工商、外经贸、税务、统计、银行等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各司其责,对有关服务机构组织及其营运进行管理、监督。各区政府要成立专职机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功能。
(二)强化财政资金扶持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将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资金支持的重点,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重点扶持一批专业服务机构示范单位
对管理规范、服务效果突出、社会贡献大、具有示范作用的专业服务机构,给予嘉奖,并在媒体上公布,提高其知名度;在技术支持、投融资、信息咨询、培训和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平台中各选择10家有实力、有品牌、有信誉的专业服务机构确认为示范单位,带动全社会专业服务机构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市中小企业专业服务机构示范单位确认办法由市经贸局另行制定)。
(四)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各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把培育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做优做强的重点工作,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进一步指导和规范社会中介机构发展,引导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要及时收集和研究建设服务体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报告市政府和市主管部门决策,努力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浅谈中小企业如何培育和留住人才
浅谈中小企业如何培育和留住人才
当今社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已演化为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先机,取胜的法宝。而现实情况下,中小企业不管是生产规模、人员数量、资产拥有量还是企业影响力都远远不如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以及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来吸引人才。同时,中小企业对个体力量的依赖性大,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每个人的能动性,而往往又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也没有一个持续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另外,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价值观与企业理念的错位,导致的结果是人才流失率非常之高。为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经营人才和经营客户同样重要,只有经营好了人才,才有可能经营好自己的客户。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经营好自己企业的人才呢?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人力资源战略、人才培养、薪酬福利及企业文化建设系统组合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要以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为中心,围绕企业的中长期经营目标,来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工作目标、方法及具体的工作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灵活多样的招聘体系,最大程度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减少招聘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一是要进行工作分析,制定明确、详细的职位要求描述和工作说明书,进行一份明确、符合实际的职位要求描述和工作说明书是招聘者不可缺的也是建立招聘体系的首要条件。二是开发合理的企业人力需求变化预测流程。一般来说,人力需求变化的预测是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对应的,对人力需求的预测主要是指在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预测。三是创建层次丰富的招聘渠道和灵活多变的招聘方法。人员的招聘可实行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在企业内部进行招聘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潜能,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积极性,降低企业招聘的直接成本,一个公正、透明的内部招聘服务对于中小型企业的人力选聘具有非常积极的优势;对于外部招聘有很多的方法可以采用,招聘者要考虑的是结果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并且在招聘方法的采用上要和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相适宜。总之,建立有效的招聘体系其实质就是在招聘过程中要明确:招聘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候招聘多少人、怎么样去招聘合适的人。人员的招聘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置,并不是学历越高越好,如果你的企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一方面会造成人才的高消费,另一方面如果不能为高学历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员工的跳槽率很高。所以,就招聘而言,本人以为更应该侧重引进“空白型”人才——刚毕业的大学生,优胜劣汰,择优培养,逐年储备,梯次建设。另外,在招聘过程中企业要注意以自己的行动向应聘者展示企业“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出对人才的渴望和尊重,吸引有潜能的人才到企业工作。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一般知名度不高,应聘者对企业的了解不多,在招聘中不妨先出示关于企业的介绍资料,将企业的一些简要管理规定或主要的价值观以陈述句的方式印在资料上,以使应聘者对企业有大致的了解。企业一方面要向应聘者描绘发展的前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言过其实。在招聘过程中,未来员工会根据招聘过程接触到的信息形成对企业的期望。如果在招聘时,企业言过其实,应聘者形成过高的期望,在实际工作时产生的“现实冲击”会大大增加员工离职的可能性。
二、人才培养
(一)培训和实践锻炼。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知识快速更新,一个刚入企业的大学生,两三年以后其大学所学的知识将有一半以上已落后或被淘汰。因此,企业中的各种培训,对于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训并不是简单的对企业员工进行授课,而是一个完善的体系。从培训的内容到培训效果的考核到培训的奖罚,每一环节都很重要。完善培训体系是一个企业自身不断成长的需要,也是企业拥有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培训的内容不仅要让新员工增加新的知识,也要让其了解本企业的经营管理、业务标准、制度建设和服务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要让员工明确本企业的经营理念,更要让新员工了解企业的过去、现状和将来的发展方向。实践锻炼是要让员工掌握社会化生存技能,在实践中逐步成长。这一方面,可以对新进人员指定专门人员带培的方式(类似于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通过一对一的培训和指导,达到因人施教、时时跟进的效果,使新进入者可以迅速适
应工作、达到标准,得到锻炼和提升;另一方面,可采用即时性指导与中长期培养计划相结合的方式。在这点上,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首先降低期望值,认识到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多从培养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并将教育培养与人员的职业目标结合起来。企业应当对人才培养投入适当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从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认识问题,以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二)进行岗位轮换确定发展方向。
中小企业在现实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为人才提供更多的职业管理。一方面,要考虑人才的兴趣.安排能最大限度施展其才能的工作岗位或职位,体现他们自己的价值,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如日用品巨头宝洁公司尊重个性选择,对新员工实施轮岗制度,让他们在超过三个以上的部门短期任职,学化工的可以进财务部,学机械的可以进香波制造部,通过轮岗制度,使新员工迅速了解公司各部门的业务流程,对自身也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一旦他觉得现在的岗位无法发挥潜力时,可以先在企业内部寻找发展机会,从而避免人才的流失。工作轮换可以有效增加员工的接触面,使员工达到学习新的岗位知识的目的,是一种变相的培训,可以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
(三)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予以压力,促其提高。
在TCL,更多的是注意把机会给那些有潜质的人才,让他们“通过办事从中悟出一批高素质的员工。”这就是TCL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张健武所理解的“办人”:告诉你这件事要办,没给你原则,没给你细节,你反而觉得很紧张,怎么去办好,你老要去琢磨,反而有一种压力,不知道领导要达到什么目的,预期的效果是什么。因此你没有过多地束缚自己的手脚,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在办的过程中就会去思考,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去办最好,这就给人一个思维空间,让你去锻炼。中小企业需要为人才做的事情其实是“四给”,即给他有挑战性的工作,使之增长才干;给他一定的工作自主权,使之成就事业;给他适当的支持,包括宽容;给他与业绩贡献相对称的报酬,使之得到进一步激励。
三、企业留人
SOHO潘石屹曾言:留住人才其实很简单,一是企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舞台,否则他是不会干的;另一个就是提供比较好的收入,保持薪酬待遇的竞争性。前者指事业留人,后者指待遇留人。
(一)事业留人。
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不但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上的需要。因此,创造恰当的非物质的条件,是吸引人才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根据人才自身的素质与经验,结合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依照企业的目标策略,给人才设置挑战性的工作或职位,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发展的空间,不但满足了人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也使得人才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反过来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一些企业中,特别是那些规模快速增长或进入二次创业的中小企业,要在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可以依据“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采取公开竞争上岗的做法;或者,为了避免因组织剧烈变动而挫伤员工的积极性,采取让原有经营者进行再次创业,开发新项目、新市场,而让新引进的人才经营管理原有的产业。在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上,组织的首要任务是动态地创造职业发展空间,以空间激发员工自我发展的动力,以机制促进组织与员工和谐发展,以培训作为员工发展的阶梯。对于员工的发展,在企业中除了晋升之外,还可以采用工作轮换等其他职业发展方式。毫无疑问,通过培训晋升是职业发展中对员工最有效的激励方式。但事实上职业发展还包括工作轮换、赋予更多责任等其他多种职业发展方式。工作轮换可以有效增加员工的接触面,使员工达到学习新的岗位知识的目的。另外,中小企业尤其要注意战略的口号化倾向,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人才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将愿景与目标转化为现实化的可执行战略才能使人才更清晰的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并确立自身在企业中的位置和作用,坚定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信心,也才能实现对人才的有效凝聚效果。
(二)待遇留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但物质条件的满足却是最基础的。因此,中小企业要十分重视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一个有效的薪酬体系,应该是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公正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意愿,使员工的努力方向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建立一套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员工具有激励性的薪酬体系,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当务之急。薪酬问题虽然是解决第一阶段的需要——生理需要,但同时薪酬不仅仅是一种工资,还代表着员工个人的地位与荣誉,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薪酬可以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来讲,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会带来较高的满意度,与之俱来的是较低的离职率。确定薪酬要使企业内部做出相同贡献的人所得薪酬相当。同时,在薪酬待遇的确定上还要讲求诚信。企业领导者应讲诚信,少许诺,多兑现,以发展的思维和长远的眼光对待人才所获得的报酬,使他们以轻松的心态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潜力。现代企业理想的薪酬制度应达到三个目的:第一是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以吸引有才能的人;第二是确定组织内部的公平,合理确定企业内部各岗位的相对价值;第三是薪酬必须与工作绩效挂钩,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奖励优秀员工的工作业绩,利用金钱奖赏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企业的薪酬水平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企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只有对外部环境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企业才能吸引发展所需的各类优秀人才。此外,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对优秀的人才要有一定的待遇给他,包括期权、股权、分红权,不能光靠口号、思想工作来激励,光讲奉献是不现实的。在一个企业的分配政策中,要让员工感到付出与回报平衡,这样才能发挥队伍的潜力。中兴通讯总裁侯为贵还提出:“企业财富是由员工创造的,企业利润要最大化地回报员工,要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这样的企业才最具发展潜力。”中国科学院大胆将分红股回报给联想创始人,让个人的发展和企业成果共享挂上钩,才使得联想发展到今天成为电子百强之首。GE韦尔奇曾说:“我管理的秘诀就是对于20%的优秀者,加薪再加薪;对于20%的落后者,淘汰再淘汰。”另外,企业在构建有效激励机制的同时,还要构建一套有效的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加强心灵沟通。
企业留人,除了事业发展和待遇激励外,还要十分注重心灵沟通。也许对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者来说,他们并不缺乏对沟通的重视,但是他们往往重视的是企业与外部的沟通,重视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实企业内部的沟通渠道是否通畅对企业来说更为重要,从管理的角度看,企业内部的有效沟通是一个长期积累和长期不懈努力的过程。因此沟通不仅仅是管理中的技巧和方法,更是一种组织制度。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不大,人员少,组织相对简单,所以在自由沟通机制的建立上有一定的优势。内部沟通有很多正式的沟通渠道和形式,比如:会议、通知、文件、报告、指示、意见箱等,正式沟通渠道和形式比一般沟通效果好,约束力强,但比较呆板,而且大多数是单向沟通。目前,非正式沟通以其灵活自由的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企业经营者认可和采用,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B•赫尔特就以举行啤酒聚会的形式来沟通与下属的感情。与此类似,国外众多公司的高层管理者都养成了与员工一起就餐的习惯,在这种无拘无束的双向沟通氛围下,管理者和员工的距离会变得很近,员工也愿意主动将各部门、各岗位的真实情况反映给经营者,便于经营者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决策。这种自由开放的沟通机制会使员工对企业更有归属感,对吸引人才也很关键。GE公司有这样一句话:“韦尔奇无处不在。”GE许多员工讲:“我一点也不会感到与韦尔奇有距离,因为你与CEO之间没有任何交流的阻隔,每个GE员工都曾为收到有韦尔奇电子签名的E-mail而惊喜,但后来会感到很自然,因为他会经常把他对企业的看法直接告诉你。”要想真正留住优秀的员工,就必须塑造一种信任、沟通的文化氛围,给员工以真正的信任,与之充分交流并达成默契,才能保持组织的活力与高效。在西门子,公司每年为新员工开设“导人研讨会”,CEO会参加每一期研讨会,与新员工进行交流,为新员工介绍企业文化、企业背景等信息。同时,每年至少与下属进行一次非常系统的对话。这种无边界的文化氛围及流畅的沟通渠道,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了“说话、参与”的机会。孙子曰:“上下同欲者胜。”当领导者同员工目标一致,沟通顺畅时,就必然能产生企业的凝聚力、感召力及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最终实现“留人又留心”。
(四)企业文化建设。
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其实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比物质的激励更为有效。企业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独立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一个企业的文化,尤其是强文化,会强烈影响一个企业对员工的根本看法,并影响该企业的领导风
格、领导方式、组织的结构及其关系,而这些都是企业能否有效吸引住人才的主要影响因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欲望,齐心协力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而且是留住和吸引住人才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对中小企业而言,其影响效果尤为明显。
总之,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中小企业面临着新一轮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迅速加剧。人才已成为企业确立竞争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的关键。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中小企业认识人才问题的基础,而如何获得这些人才是人才问题的焦点。中小企业只有在战略的指导下,以开放的人才观接纳人才,发现和培养人才,才能尽快形成合理的人才机制,带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第三篇:佛山市南海区:培育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管理
明日,2011“关爱桂城”授勋典礼将在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举行。这项被当地民众称为“心灵奥斯卡”的奖项,今年已是第二次颁发,用于表彰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等领域表现突出的个人、家庭、团体和企业。在此之前,作为南海中心城区的桂城街道,已连续三年推动“关爱桂城”建设,试图以此实现“改革社会管理,整合各方资源,重构道德体系”的目标。
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诉求,如何通过社区道德体系建设,发挥精神力量在社会管理的润滑作用,已成为南海基层社会管理中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根据南海区《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南海将以“关爱”、“孝德”、“树本”、“致善”文化为重点,构建现代社区核心价值观,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思想道德体系。
南海的思路是,通过机制建设孵化培育一批社会组织,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中的扶持服务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表示,如何释放民间力量推动城乡统筹,通过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品质,成为南海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考量指标。
以“爱”之名开启社会管理新路
2011“关爱桂城”授勋典礼即将于明日举行,这项一年一度的精神盛事已成为桂城市民热议的话题。很多人对去年的授勋典礼还记忆犹新,10个在不同领域“爱己及人,助人乐己”的个人和团体获得桂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授予的荣誉勋章。这些个人和团体中,有默默资助邻里而不愿透露真实姓名的曾女士、有心怀爱意自强不息的坚强母子、有常年前往贫困地区支教的NGO组织、有建立慈善投入机制的民营企业„„
授勋典礼是对这些民间力量的最高肯定。中山大学教授袁奇峰对此评价,桂城是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虽然其城市建设还处于起始阶段,但却已经开始了以关爱为主题的社会建设,这不仅是政府的事,更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
南海希望借助“授勋”这一形式来表达对公益人士的敬意,并期望以此形成示范效应,拉动民间力量参与社会建设的热情。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说,经济迅速发展,为何感觉社会管理压力巨大?GDP高速增长,为何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压力背后,是公共服务的滞后;矛盾根源,是管理体制的樊篱。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中,管理和服务不可分割:社会管理是手段,城乡统筹服务是目的。
邓伟根说:“桂城关爱文化和罗村孝德文化,基层最需要这两样东西,家庭是社区细胞也是社会细胞,社区和谐首先要家庭和谐,然后学会关爱他人。”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南海在《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加强教育疏导,以‘关爱’、‘孝德’、‘树本’文化为重点,构建现代社区核心价值观,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思想道德体系。”
全社会参与公共服务
居家养老、文体娱乐、爱心探访„„诸如此类的社会公共服务,有些看起来不起眼,但却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有些服务以往政府想管却总是管不好,而在社会领域却已有不少团体专注于此。自2009年开始,南海每年都举行“关爱桂城”义工项目评标会,经过公
开答辩和评委评审,参考市场化的竞标形式,对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进行资助。
以“关爱桂城”为样本,南海正准备扶持一批专业性强、具有社会影响力、公众认可度高的社会服务团体,以形成社会管理的合力。南海计划通过降低门槛、简化程序,搭建孵化平台,设立扶持资金等举措,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慈善、居家养老、便民服务、医疗卫生、科教文体等社会服务,并探索实行社会组织备案制和重大活动申报、评估、监管制度,形成民主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社会组织运行模式。
针对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南海准备出台政府购买服务相关政策,按照城乡统筹、政府“团购”的要求,编制政府购买服务“目录表”,并纳入财政预算和政府采购范围。以此建立社会服务购买机制,从而使公共服务走向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投资或捐助。
此外,南海还计划推进“社工+义工”服务体系建设,在引入和培育社区专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时,动员社区党员、团员、专业技术人士、青少年学生以及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开展“社工+义工”服务,逐步形成“社工引领义工、义工协助社工”的社区工作模式。
机制
全省首设城乡统筹部 镇街设立社会管理处
机构改革推动城乡统筹
继在全省首次设立城乡统筹部后,昨日,南海区政府又召开情况介绍会,向社会公布该区将深化镇(街)下属办事处改革,在桂城、大沥、狮山三个镇(街)下属的7个办事处将撤并调整为5个“社会管理处”,把社会管理事务和群众工作重心下移,以此适应社会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
专业部门统筹城乡发展
6月13日,南海城乡统筹部(加挂“区农林渔业局”牌子)挂牌成立,这成为全省首个城乡统筹部。南海城乡统筹部的主要职能包括农村政策调研、统筹城乡发展、集体资产管理、基层社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等。
城乡统筹部最重要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统筹城乡发展。城乡统筹部的主攻方向是对一些专业问题进行统筹和协调,“有些问题,需要省协调解决”,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说,比如南海“政经分离”后,须理顺集体资产权属,将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划分至集体经济组织名下,但办理土地、房产权属主体名称更正登记时,税务部门将此认定为交易行为,需交纳高额税费,导致许多集体经济组织不愿办理相关产权更正登记手续,为将来理顺产权埋下隐患,能否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构建镇村社会管理纽带
区一级设立城乡统筹部后,南海又于昨日宣布将把桂城、大沥、狮山三个较大镇(街)下属的7个办事处撤并调整为5个“社会管理处”。
改革后,镇(街)将主要承接区下放的管理权限,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问题,协调统筹各管理处工作。管理处的功能则定位为镇(街)加强社会管理的综合性机构,主要职能包括党组织建设、综治维稳、社会工作(民政、文体宣传等)、城乡统筹等方面。管理处将发挥扎根社区基层的人缘和地缘优势,集中精力抓好村(居)社会管理与服务。
推动城乡统筹是此次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改革将进一步提升行政服务中心的软硬件建设,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使使管理更加扁平化,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延伸到社区。同时,管理处的部分工作人员将适当补充到村(居)一线,协助村(居)强化管理,从而做实村(居)的行政服务,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新格局。
■南海基层社会管理五大载体
社区党组织:基层社会管理的领导核心,负责讨论和决定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重大事项,对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人选推荐、述廉述职、绩效考评、财务审批、集体资产监管等重大事项负总责。
村(居)自治组织:基层社会管理的主体,依法开展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民主自治活动,办理社区自治事务,协助行政事务,反映社情民意,吸纳社区内知名人士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协商、决策。
社区服务中心: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的窗口,协助政府委托的人口户籍、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城管建设、国土规划等各项服务,确保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已覆盖南海所有村(居)。
集体经济组织:负责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理顺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的关系,承担公共服务的经费供给,其资产、现金流接受集体资产管理平台、集体财务监管中心的监管。
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民间团体,政府通过降低门槛、简化程序,搭建孵化培育平台、设立专项资金,扶植一批公益慈善、居家养老、便民服务、医疗卫生等社会组织。
评论
社会管理南海妙棋
特约评论员 龙建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这是南海正在下的一盘大棋。南海每落一子,总是让人感叹:既出乎意料,又理所当然。现在,南海又下了一手意义深远的妙棋。
几天以前,南海组建了全省第一个城乡统筹部。这个名称显得陌生的部门将从社会管理入手,牵引南海从城乡二元分割迈向城乡一体化时代。昨天,南海又一鼓作气,将桂城、大沥、狮山原先所辖的7个办事处撤并调整为5个“社会管理处”,这亦是广东基层政府中第一次成立这样的职能部门,其定位和它的名称一样,以社会管理为己任。
这一招妙在哪里?首先是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2005年1月,南海把17个镇街变为8个镇街,但机构“减肥”却不能“减人”,否则区划调整的阻力就会很大。南海只好把被撤销的镇街更名为“办事处”,名义上是区属,但实质上又是委托新组建的镇街管理。地位和定位都有点尴尬,运作起来也不是很顺当。而今组建的5个“社会管理处”明确直属镇街管理,在历史遗留问题迎刃而解的同时,也顺势形成了扁平化的管理格局。此乃一绝。
其次是引发镇街社会管理的路径变革。一直以来,中国镇街的头号任务是经济建设,而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民生诉求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大“风险源”。作为直面这一“风险源”的基层政权,镇街一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课题——— 创新社会管理。尽管它们事实上一直在进行社会管理,但多头管理的结果是力量分散、效率不高,其专业水准更差强人意。南海创造性地设立直属镇街的社会管理专门机构,无疑是镇街社会管理的路径变革。简政强镇也因此拥有了全新的坚实支点。这又是一绝。
第三是打通了社会管理的城乡“断头路”。南海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第一枪率先从农村打响“村改居”“政经分离”就是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南海战役”两颗熠熠生辉的信号弹。基层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共同成为基层社会管理的主体。局面打开之后,南海随即发起第二轮冲锋,组建城乡统筹部,并与南海区委农村工作部、南海区农林渔业局“三合一”,统筹城乡发展。而第三轮冲锋就是在区和村之间组建镇街的“社会管理处”。至此,社会管理的城乡“断头路”已经彻底打通。这样的“三点一线”,也宣告南海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组织保障体系业已成型。这当然又是一绝!
为广东开道、为中国探路,注定是南海的宿命。而历史上的南海,总是一个出经验的地方。历史还在继续,创造的传统始终被一代代南海人继承和弘扬。南海力量之所以长盛不衰、奔腾不息,秘密就在这里。
而今,经济的南海已经功成名就,社会管理的南海正在破冰起航。纵使风高浪急,但南海从不畏惧。一旦南海人能够像善于经济管理一样善于社会管理,南海明珠必将大放光芒、耀眼神州。那时,丹桂大地将诞生一个传说——— 最岭南、醉南海。(作者系资深媒体人、知名时事评论员)
第四篇: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试行)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合发[2009]1号),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试行)》,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机农结合、科学配套、提高效率”要求,以改革和加强基层管理推广机构、培育新型服务组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动力,建设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经营户为基础,基层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服务和投诉监督等服务组织为支撑,政府支持服务为保障,集公共管理、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具有合肥特色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组织形式多样化。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坚持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与市场运行机制,尊重农民、农机户的意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和规模相适应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大力发展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协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以国家扶持资金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服务形式多样化。坚持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围绕农机推广和维修,农作物机播机收,开展不拘形式的服务,实现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双赢”。
(四)服务质量标准化。建立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体系,注重农机农艺结合,依托服务组织推行标准化作业,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强化对农机服务组织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三、主要目标
到2012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75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达到8000台,联合收割机达到2500台,机收面积达到300万亩,机插秧面积达到15万亩,机耕面积达到62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超过50%。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300个,从业人员16万人,形成主要农业生产以机械化作业为主体、跨区作业为品牌、关键农时关键环节为主战场的农机服务产业,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四、建设内容
(一)建立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构建市(县)有局、区域(乡镇)有站、村设有员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市(县)农机局对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区域站(乡镇站)作为县农机局的派出机构,编制3-5人,负责基层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和培训、农机安全教育和监管、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等工作。每个区域站办公培训面积不低于120平米,配备交通工具一辆和简易检测设备一套,除人员工资外,每年由财政预算安排工作经费。不单独设中心站的县,在乡镇农技推广站配备1-2名农机专业人员从事农机工作。在行政村设一名农机安全监管员,负责行政村内的农机安全管理、信息报送等安全管理工作。
(二)建立安全责任体系。进一步贯彻《安徽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努力构建以源头管理、执法监督、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形成县长、乡镇长、村长、村民组长四级负责制的体系。在县区政府道路交通社会化管理的框架内,将农机安全监管的重心下移,向乡特别是村一级延伸。县农机主管部门和公安交警部门成立联合执法机构,加大对上路农用运输机械的执法力度。深入推进“创建平安农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积极创建农机安全示范县、乡镇、村和农机安全示范户。加强农机监理装备开发应用,扶持推广先进农机监理检测设备和技术。按照“五整顿、三加强”的相关要求,加强对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的管理,加强农机牌证管理和安全生产检查,加大对机耕道路、农田、场院等农机作业现场薄弱环节的监管力度。严把农机的登记关、检验关和农机手的培训关、考核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隐患,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坚持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难、助民增收、保民平安的“五民观念”,推进服务行为亲情化,进一步树立农机部门的良好形象。
(三)建立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建立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农机专业服务公司(队)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其组织化程度、生产经营规模及从业人员素质。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引导农民通过机具、技术、劳动等要素的合作。积极支持合肥裕隆农机等市场建设,建立农机大户联系制度,加快农机大户发展。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规范农机中介服务市场。推进订单作业、承包服务、系列化作业、产加销一条龙服务等服务方式,培植服务品牌,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高效和系列服务。
(四)建立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龙头企业的“3+1”农机推广服务新模式。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推广。重点保障主要粮油作物综合生产加工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支持重点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发展关键技术、新型机具的推广应用。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型农机企业的联系,做到产、学、研、推相结合,努力提高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开展农机科技入户工作,推动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实验、示范和推广。
(五)建立农机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强农机配套法规建设,研究制定农业机械管理办法和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意见。积极争取和完善购机补贴、燃油补贴、信贷税收、机耕道路建设等扶持发展政策,强化政策法规对农机化的支持和保
护,形成农机化持续、协调、科学发展的保障机制。
(六)建立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切实加强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市、县两级农机化信息中心、若干个乡镇信息站,并与部分企业联网,开展政务信息、安全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综合统计信息交流。逐步建立农机具生产、维修、供应信息服务系统、农机安全生产和农机抗灾救灾决策指挥系统、农机跨区作业信息服务系统,为各级农机管理部门高效指导农机化工作服务,为农机企业、服务组织和农机使用者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把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任务,强化监督管理和服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在购机补贴资金安排上,今后要向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倾斜,对农机服务组织及其成员,享受购机补贴时在选择上优先、在比例上提高、在范围上扩大。二是在农机化项目上,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壮大。三是多方面争取资金,整合资源,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重点用于改善办公条件、增添共用设备、成员教育培训、新技术推广等方面,从而促进农机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培育典型示范。通过在全市分区域、分类型选择一批有影
响、辐射广、带动性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在一个时期内在资金上予以投入,在运作上予以指导,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培育一批发育成熟、机制健全、具有活力的农机服务组织,作为示范,进行宣传、推广,并由点带面,推动全市农机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培训指导。在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原则下,一方面要强化对现有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指导原则下,一方面要强化对现有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指导,在“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前提下,帮助其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合作思想、专业技术培训、安全生产教育、文化娱乐等活动,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激发群众的合作热情,增强农机服务组织的凝聚力,提升合作社的发展质量。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农机户特别是农机大户的培训,造就一批有实力、懂农机、会经营的农机服务组织领头人。
第五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策略研究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09-4-12信息来源:
摘要: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和核心竞争力特点及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策略。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达3980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提供了75%就业位置,对GDP的贡献率达51%,税收占到全国的43.2%。中小企业在保证我国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方便群众生活、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推动未来经济腾飞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直接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活力。如何利用加入WTO的机遇,积极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提高其竞争优势、打造长寿型中小企业是当务之急。
一、核心竞争力与中小企业
1. 核心竞争力及其特征。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由两位美国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特定行业的竞争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它代表一个企业的集体智能。
核心竞争能力具有以下特征:(1)价值性。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核心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能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2)独特性。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它不仅包含了企业独特的技术、技能、操作技巧和诀窍等,还包含了企业独特的管理文化等特征。因此,它是企业不易仿制、难以买卖、能持久拥有的稀缺性的战略性资源。(3)一体性。核心竞争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而生,与企业的初始要素投入、追加要素投入以及企业的发展经历密切相关,它存在于员工的身心、企业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之中,因而它难以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更无法完全进行市场交易。一旦拥有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竞争对手形成质的差别。(4)延伸性。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产品延伸性,能为企业进入广阔的市场提供多种核心产品等潜在机会,企业一旦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能力,便可将其组合到不同的相关创新之中,构筑起新的创造与发展基础,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势头。(5)发展性。核心竞争能力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竞争战略、管理模式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的,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与演变也是必然的,以前的核心竞争能力可能演变为一般的企业能力。
2.中小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是一个在上有国际跨国企业、国内大型企业,下有多如牛毛的个体工商业者挤压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群体。在经济中独特的位置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艰难。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产品的买方市场已逐步形成。“入世”后,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关系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小企业更直接面临与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廉价的人力资源没有了,人才
自由流动了,并且按市场价值计付报酬。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工人不愿意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劳动力的成本也将随之提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还存在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改革开放多年来,老一套经营思想、旧的生产管理方式仍然束缚着企业的发展。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
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养成了重战术、轻战略,依赖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许多中小企业既没有核心经营理念,也无明确的战略意图,导致经营方向迷失,经营领域模糊。
很多中小企业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情况下,就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损害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甚至有些企业把原有的优势都丧失了。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差。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阻碍了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导致企业成长发展后劲差,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落后,尤其是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全球化的国际激烈竞争。管理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不活,是影响企业竞争力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原因。
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相对较低,企业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不高,知识结构陈旧,经营管理水平低。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低,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小。
加入WTO后,关税逐步降低,外国产品正以质优价廉赢得国内的消费者,这正加剧我国当前买方市场的激烈竞争。同时,政府也受到WTO有关原则的约束,再搞地方保护、国家保护就变得很困难了。我国众多中小企业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外国企业和产品的大量进入,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快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已成当务之急。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1. 面向市场,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传统的工业企业是以管理人员为塔尖,操作人员为塔底,人员结构呈塔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从事知识和信息工作的白领职员人数的大幅增加,蓝领工人数量锐减,从而使人员结构呈菱形。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组织系统的扁平化和分工合作方式的小组化。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改变分工合作及分配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逐步向精益生产、并行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一系列新的制造和管理模式迈进。这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率,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2. 完善战略管理,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应包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某一时期的企业战略,在企业战略规划下,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和积淀而成。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活的动态性质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应是企业战略决策的核心,因为核心竞争力是他人所无法模仿的,是其他竞争力所无法替代的。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该致力于寻找自身核心竞争力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而不应该去涉足核心竞争力难以发挥作用的经营领域。
3. 实行差异化战略,实施“专而精”的产品或服务策略。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创造独特的或相对的优势,满足客户特殊需求,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中小
企业运用这种战略,不仅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竞争力,防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地位。
在如今的市场上几乎没有一种产品没有自己的竞争对手,今天有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畅销,明天就有同类产品出现在市场上来与你竞争,构成产品同质性的较量。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应该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并打造支撑这种优势的潜在核心能力。努力研发和展示具有自己独特文化内涵和使用功能的产品,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以及附加功能上寻找与同质产品的区别点,形成自己的产品优势,为自己的特定顾客提供特定的产品品种,表现出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差异化战略和特殊的智慧。在发展自己与他人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扩大消费者群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又有可能构成今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专而精”战略是中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中小企业就是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把自己业务做到足够专业,真正做到与众不同,形成特色和专业优势。企业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但并非完全跟着市场需求去创造产品和提供服务,而要把市场需求、新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融合起来,使之成为超越现有市场需求所期待的产品和服务。
4. 建立战略联盟,寻找外部支持力量。战略联盟的基本出发点是弥补单个企业战略资源的有限性。任何企业,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总会在一定时间或一定的区域受到自身资源有限的束缚,而组建战略联盟可以拓展企业可配置资源的范围,实现优势互补,产生更大的综合优势。因而战略联盟成为众多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选择。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劣势,战略联盟就更为重要。中小企业实行战略联盟首要的目标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的原则是与战略联盟成员核心竞争力互补。若联盟成员的核心竞争力与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相一致时,往往造成联盟后企业的规模扩大了,但企业的体质更弱了,这种缺少互补竞争力的战略联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仅没有帮助,往往还会削弱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管企业实行什么形式的战略联盟,其战略联盟的目标都是暂时的和局部的。中小企业通过构建战略联盟来学习优秀企业的长处、弥补战略缺口、培育和更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 实施虚拟经营,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虚拟企业是中小企业建立联盟的一种重要形式。虚拟企业是企业仅拥有少部分经营功能,而将大部分所需要的经营功能虚拟化,通过与别的企业进行合作以弥补其功能的不足。虚拟企业的最大优势是有极强的市场应变能力。虚拟企业的建立可使中小企业获得整体竞争优势。企业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充分的共享信息,了解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亦可利用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充分的信息进行产品开发、设计和网上营销、业务外包、跨联盟合作等等。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虚拟经营模式。通过开展虚拟经营,中小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在合作中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参考文献:
1.刘明康.深化金融改革.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003年4月.
2.吕国胜.中小企业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张金昌.21世纪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组织革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邢光军
来源:现代管理科学
时间:2007-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