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同志的社会冲突管理思想研究
社会冲突管理既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管理实践中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社会冲突显现出新的形式和内容。管理好社会冲突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开启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采取多种策略、方
法,通过多种途径,有效解决了一些容易引发社会冲突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社会冲突管理思想对当前的社会冲突管理有着重大的启示,这里加以探讨。
一、邓小平管理社会冲突的实践与策略
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他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更多地是站在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因而研究他的社会冲突管理思想,学习他管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思路,也只能从他对关乎国家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着手,并从中把握一些规律。
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文革”结束后,解决台湾问题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探索解决台湾问题的道路,邓小平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他充分运用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1978年1月7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国会议员团,在谈及台湾问题时,他说:“解决台湾问题就是两只手准备,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和平方式。用右手大概要力量大点。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我们在这方面不可能有什么灵活性。要说灵活性,就是我们可以等。”这就既明确表达了中国不放弃使用和平和武力两种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定立场,同时又委婉说明我们可以等到合适的时候来解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但在统一的方式方法上,则提出了较灵活的意见。继邓小平高度概括“一国两制”的内涵后,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说到:“我们认为,只要和平统一问题上国共两党具有共同语言,一切事情都好商量;台湾问题早解决比晚解决好。任何犹豫、拖延,都是违背民心的,希望台湾当局郑重考虑。”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就第三次国共合作,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不去算这个账,要从长远考虑的观点,从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着眼,也要从世界和平安全着想,来看待第三次合作的必要。
2.统筹兼顾,从大局着眼。在民族问题上,邓小平致力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他的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指明了方向。1990年12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在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问题上,1990年7月3日,邓小平指出:“现在有些地区,允许早一点、快一点发展起来,但是到一定程度,国内也好,地区也好,集体也好,就要调节分配,调节税要管这个。”1992年在武昌、深圳、上海等地视察时邓小平谈到:“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
3.多种方法并用。在解决西藏问题上,邓小平认为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使用多种方法。早在1950年1月15日,邓小平就指出:西藏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都有其特殊性,政策性很强。解放西藏有军事问题,需要一定的军事力量,但与军事相比政治仍是主要的。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上,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说:“现在看来,要真正解决问题不能只靠顾问制度,重要的是建立退休制度。”“要使他们懂得,不只是年轻就能解决问题,不只是有了业务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还要有好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最根本的一条。”
二、邓小平管理社会冲突的方法
1.调查研究,搞清真相。邓小平十分重视调查研究。1977年8月,邓小平在与高校卫生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就高校招生制度是继续延用“文革”中的群众推荐制度,还是恢复“文革”前的统一考试制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充分听取科教界专家的发言后,当场决定:当年就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时说到,要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需要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不能认为只要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了”。
2.透彻说理。在涉及台湾问题时,邓小平利用各种机会奉劝台湾地区领导人,他说:“归根到底,中国的统一这一件事要靠台湾海峡两岸的领导人和人民来
决定。首先希望两岸的领导人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做这件好事,这在历史上是要大书特书的。希望台湾当局的一些领导人把眼界放宽一点、放远一点。”
3.以身作则、带好头。就废除领导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个问题,邓小平从推进党的事业大局出发始终高度重视,并多次表达了自己退休的愿望。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讲话中,邓小
平郑重提出,要废除党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这一年邓小平辞去了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86年10月,邓小平与李先念、陈云共同约定在党的十三大时一齐退下来,不只是退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而且要一退到底,退出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邓小平坚决主张并实践的“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对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乃至党内民主的意义重大。
4.批评与自我批评。邓小平历来重视对人民的教育,倡导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1989年,他针对右的思潮的出现,指出来最大的失误就是对人民的思想教育不够,他提出,在当代社会,要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强调对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倾向,要坚决地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邓小平管理社会冲突的途径
1.根本在制度。邓小平历来重视通过制度来解决问题。他认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过去出现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1980年8月,在回答如何避免再次出现“文革”这样的错误时,邓小平谈到:“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谈到领导职务终身制,他认为这“是我们制度上的缺陷”,“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整个制度问题”。他认为,“克服腐败,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也解决不了”。重视制度建设,以制度来解决社会矛盾问题,是邓小平管理社会冲突的重要思路。
2.依靠群众。邓小平认为,只有经常倾听群众意见,走群众路线,接受监督,才能有效地克服官僚主义,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他倡导党和政府要倾听群众的意见,“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例如管理人员缺乏,技术人员缺乏,就是困难。又如改造一个企业就要减人,减少的人怎么安置,这也是困难。又如我们要建立退休制度,这是很正确的,但是也会有很多人思想抵触,也是很大的困难。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关于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邓小平这一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
第二篇:邓小平同志关于统一战线思想
邓小平同志关于统一战线思想
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进一步发展
林曼华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之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这是一个普遍原理。但是,各个国家建立什么样的无产阶级专政,专政的对象与民主的范围则要从各国的不同的国情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出发。
实事求是地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产阶级专政对象与民主范围是我们党和国家正确制定不同发展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正确对待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根本出发点。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具体运用,是毛泽东同志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贡献。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特点是:农民在人民民主专政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党派的存在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我们国家能够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专政的对象只是极少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能够保证团结绝大多数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上述这些特点使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从一开始就和统一战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统一战线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作过许多论述,提出过许多重要的指导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还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议”。(1)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指出:“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个集团或各种类别之间利益上的一切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可能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不可靠的、有条件的。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是丝毫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丝毫不懂得现代的科学社会主义。”(2)
我国的统一战线,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在许多著作中作了极为丰富、精辟的论述。
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人民民主专政离不开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然要求努力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的统
(1)《马恩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72年5月第一版 253页、256页
(2)《列宁选集》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 1972年10月第二版 225页
一战线。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在过去一个时期里,我们党在统一战线工作上犯了较严重的“左”的错误。一大批党外朋友和统战干部受到迫害,统一战线工作遭到破坏。
就在我们党对统一战线从认识上出现偏差,在实践中产生失误的时候,邓小平同志仍然坚持统一战线思想不动摇。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发展时期对统一战线中的不同内容都曾做过详尽的阐述。邓小平同志这些论述不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而且将这些理论付诸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去。邓小平同志关于统一战线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统一战线在党的工作中的地位问题
1951年3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次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就指出“全党要重视做统一战线工作”,“我们革命的胜利是和统一战线工作分不开的,没有统一战线,仗不会打得那样好,即使打胜了,工作也不会做得那样好。”“在历史上,统一战线是决定革命胜利的三大因素之一。没有统一战线工作,任何一件事情都办不好的。(1)”
邓小平同志不仅强调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一大法宝,而且指出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
关于多党合作问题
1997年10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宴请出席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代表时讲到“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邓小平同志又指出:“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缩小,而是应该扩大,它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共同奋斗,还要为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邓小平同志接着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2)
邓小平同志在强调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的同时,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巩固同党外人士的联盟。
关于民族问题
1950年7月21日,邓小平在欢迎赴西南地区的中央民族访问团大会上“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的共同繁荣,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为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积极创造条件,把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作为坚定不移的政策。
(1)《邓小平文选》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184页
(2)《统一战线教学学习文献》 开明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295页
(3)同(1)161页
关于宗教问题
1982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指出:“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这是一项长期政策,是一直要贯彻执行到将来宗教自然消亡的时候为止的政策。党对宗教的工作是党的统战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同志在同中央两位同志谈话中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2)
关于经济领域的统一战线工作
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月17日同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等工商界领导谈话时强调“搞建设要利用外资和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3)
关于合作共事及党外干部队伍建设
邓小平在1957年4月28日就指出:“共产党要接受监督”“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4)
关于祖国统一和海外统战工作
邓小平同志关于祖国统一、和海外统战工作以及著名的“一国两制”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后来进一步考虑用于解决香港、澳门的问题。
1978年11月14日,邓小平同志同缅甸总统吴奈温会谈中初步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他说:“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美日在台湾的投资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同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后来,邓小平同志又说:“我经过较长时间的考虑,从解决台湾问题着手,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受台湾的问题启发,我们考虑用同样的方式解决香港、澳门的问题。”(5)
邓小平同志1983年6月26日在会见美籍华人的谈话中指出:“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我们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6)
1984年6月22日、23日,邓小平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在谈话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设想,“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7)。”
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中再次阐明了对香港、澳门、台湾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政策。
(1)〈统一战线教学学习文献〉开明出版社 1999年4月 第460页。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1994年10 月第二版第40页。
(3)同(2)第156页。
(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二版第270页。
(5)〈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年——1997年)〉第381页、91页。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第一版第30页。
(7)同(6)第58页
“要保持香港五十年不变,五十年以后也不变,就要保持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
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问题
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要进一步动员、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指出“建国以来,我国的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人阶级的地位已经大大加强,农民已经是集体农民,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大的进步。资本家阶级作为劳动者,正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港、澳、台’同胞在各方面都日益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邓小平同志在对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之后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1979年9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第十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情况汇报时又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可以称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爱国者的范围是很宽的,包括蒋经国在内,只要台湾归回祖国,他就做了爱国的事。现在可以提第三次国共合作。”
邓小平提出:“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得很,顾名思义,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统一战线的性质,叫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就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样范围就宽了,具有广泛的性质。”
我国的统一战线,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实现革命和建设的共同目标,由人民中的各阶级、各种社会力量结成的政治联盟。这种联盟必然同国家政权相联系,并且在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上反映出来。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概念就表现了这种政治联盟。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和统一战线密切联系,这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一大特点,也是它的一大优点。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从而也有着不同的统一战线。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我国的统一战线是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四个阶级所组成,叫做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由社会主义革命进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内阶级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剥削阶级包括资产阶级已经消灭,人民所包括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面。适应形势的变化和新时期历史任务的要求,这时的统一战线由全体社会
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须依靠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
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方针,也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伟大的创造性事业。完成这个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
今天我们党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邓小平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统一战线,过去是我们夺取全国政权、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革命胜利后,它又是我们巩固政权,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武器。今天,我们要完成自己肩负的伟大历史任务,它还将发挥重大作用。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统一战线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仍然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只要阶级还没有最后消灭,共产党还存在,就要坚持党与非党的合作,坚持统一战线。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94年版)
2、统一战线教学学习文献(开明出版社)
3、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邓小平理论简明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第三篇:社会冲突管理(下)
社会冲突管理(下)曹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二O一三年五月
刚才给大家讲了一些有关社会冲突的理论,第一个理论,我们把他叫做个体理论,也就是说生物个体都有冲突的本性。因此,大家在社会管理过程当中,发生冲突也不要觉得太挠头,因为你有这样一个心理预期,也就是人都会有冲突的天性,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这种天性,往往会受到心理的影响。我们讲到了有个体心理,有群体心理。那么,我们非常关注的群体性事件当中,很大程度上就会有个体心理受到群体的影响发生冲突,卷入冲突这种可能性。
第三个,我们刚才提到社会过程理论,是指在城镇化,城市化的过程当中,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不同族群,不断的融合聚集。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生的一些冲突现象和冲突问题。
二、社会冲突的有关理论
第四个理论,我们想提一下社会结构理论。社会结构理论,最著名的学者大家应该都知道,卡尔.马克思,马克思理论的创始人。为什么叫社会结构?所谓这里的结构,是从社会的分层,我们把它叫社会阶层,或者社会阶级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矛盾,或者社会斗争的。
在马克思理论里面,实际上我们要讨论社会结构理论,很关键的一点,要认识一下市场经济当中一对不可调和的社会目标。我想请问大家,这对社会目标是什么?大家可能会说,当我把这个效率打在这个PPT上的时候,大家可能会说是效率和公平的矛盾。但是,仔细一看,我这个PPT上面写的是效率和均等,怎么去理解效率和公平,或者效率和均等,这实际上是我们在社会结构理论里面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我们说,通常我们都会讲注重效率,兼顾公平,给我们的概念似乎是说效率和公平有矛盾,其实不然。如果效率和公平是一对矛盾的话,这就意味着有效率的时候,一定不公平,或者是要追求公平就会丧失效率。但是,我们发现也并不是这样,有时候一个公平的制度,比如说多劳多得,让人觉得是公平的。同时,他也是有效率的,比吃大锅饭有效率。
那么,也就是说追求效率的时候,未必会丧失公平,追求公平的时候也未必不效率,未必会丧失效率。这时候,实际上我们就要思考,效率到底跟什么有矛盾?这就涉及到我们对市场经济的一个本质的认识。
我们在这里提出的是市场经济当中效率和均等有矛盾。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我们要去理解一下均等,还要去理解一下公平。通常,我们对这两个词使用的时候都是混淆的,土话讲混成一堆用的,有的时候用这个词,有的时候用那个词。
还有一个词叫平等,大家用的也是不是特别的准确,据我的观察。我们说这三个词均等、公平、平等,怎么去区分它?其实,对于我们社会管理来讲也非常重要。首先,我们说什么是均等,所谓的均等,理解均等最关键的方面在于均等是个客观指标。
比如说,我有一杯水,这还有一杯水,两个杯里的水是不是一样。实际上,可以通过一种客观的衡量,来得知。你的财富跟我的财富一不一样,我们可以通过货币化的手段来比较这是均等。
而公平是什么呢?公平是一种主观判断,你看均等他是客观指标,公平是主观判断。因此,他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概念,我觉得公平,咱们在座的各位同志可能觉得不公平,这个省的同志觉得公平,那个省觉得不公平,东部觉得公平,西部觉得不公平,今天觉得公平,明天觉得不公平,他是一个主观的判断,这个主观判断和价值体系有很大的关联。
比如,我们普遍如果都接受多劳多得这个价值体系的话,那么我们认为,我多干活了拿多的钱就是公平的,而他干的少,因此少拿也是公平的。这个公平敢建立在价值体系已经确立的条件下,是一个主观判断。而当今我们国家,我们这个社会存在一个什么问题呢?主流的价值体系,对公平的定义非常模糊,到底我有资本,因而获得更高的收益是合理的呢?还是我付出更多的劳动,流更多的汗水应该得到更多是合理的呢?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缺乏普遍的共识。
因此,造成一个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公平感,或者每个人都建立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也有学者叫做多元的价值体系。这种多元价值体系的后果就是每个人对公平有不同的解读。因此,也造成了一个现象,每个人都觉得不公平,这是公平。
平等,这个词更多的用在什么方面?平等这个词,更多的用在形容人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这些方面的一些问题。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说什么叫公平?机会均等是公平,一旦这个机会均等的时候,我们说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这几个词的运用有这么几个特点。所以,这是均等、公平和平等。
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说,市场经济当中,一个最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什么呢?其实我们认为是均等,效率和均等的矛盾。这个效率和均等的矛盾指的是什么?是指的财富可以以很高的效率生产出来,但是却不会自动在社会成员之间怎么样分配,均等的分配。也就是说,财富生产的速度、数量、规模可以很大,但是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却不会自动的分配在社会个体,社会成员当中,这是不均等。
但是,如果涉及到公平,你会说这不公平吗?有的同志说,这当然公平了,因为竞争,谁的竞争力越强,谁拿到的财富越多,这是公平的。这样一比较下来,有效率的一定不均等,但是未必不公平。所以,我们强调市场经济下,两大不可调和的社会目标,实际上是效率和均等的矛盾。
那么,有了效率和均等的矛盾,其结果会产生一定的贫富分化。有的人占有的财富多,有的人占有的财富少。从马克思的角度,社会结构理论的角度来看,就产生这样一个结果。
马克思认为,因财富占有的数量不同,我们可以把社会的群体分成不同的阶级,而阶级之间就会发生冲突,实际上冲突的目标就是对生产资源,社会财富的争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阶级斗争。
所以,我们想强调,现代社会,我们现今的社会,正走在一个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征途之上。所以说,财富也在不同程度向不同的人手中归集,有的人多,有的人少。即使是一个纯粹的,完全竞争的,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也会存在贫富分化的现象。
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制度就必须发挥这样的作用。第一,我们有市场,市场把整个社会向效率的一端拉近。而国家的职责是什么呢?就要把整个社会向均等的一端拉近,但是在这个环节当中都应该是公平的。这里面的公平,比如说什么样呢?市场竞争条件下,有能力的人可以脱颖而出,如果你不付出努力,得到的财富就少,这是公平的。
那么,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如果你的财富特别多,你应该多纳一点税,通过这个税收的转移来接济这些穷人,这样也是公平的,也是一种价值体系。
所以,我们同时需要市场和政府两架马车来调节这样一个制度。其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说很多政策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地区之间的财政转移政策很重要,个人所得税调节政策很重要,同时我们还想强调社会保障政策也非常重要,我不知道怎么在座的同志有没有负责社会保障领域的同志,我们说社会保障也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上,东西方为了解决市场经济当中这一条不可调和的原则,我们所说的均等和效率之间的矛盾,探索了两条道路。一条道路就是以前苏联东欧国家,包括我们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朝鲜、越南、古巴,所谓追求共产主义,完全均等,吃大锅饭的制度,我们发现这样的制度倒是人人均等,但是缺乏效率,完全均等的条件下缺乏效率。所以,这样的体系在国际竞争当中,好象不具有竞争力。所以,我们国家也转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外一个集团是以欧洲国家,美国、加拿大为主题的一些国家,他们保留市场。但是,不断探索一些,包括税收制度,包括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这样一种社会互济的制度,也就是说,既让这个社会有一定效率,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不均等的现象。
因此,现在很多学者说,中国的贫富分化,基尼系数比较高,这也是我们一个挑战。也就说,如何在保持竞争的条件下,又能够缩减人们的不均等程度,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这里的几个词,可能有点绕,同志们下去还可以再进一步的理理这个思绪,也就是均等、公平、平等,这几个词里面重要的观念。
所以,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这个社会就是分成不同的阶级,阶级之间就会有斗争,就会产生冲突,这是我们社会结构理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们现在提阶级或者阶层比较少。大家可能比较熟知的一个词叫利益集团,或者叫利益群体,现在讨论这个比较多。
我们想说,利益群体和社会阶级阶层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区别在这,我们说阶级阶层的时候,往往是水平横向,人们占有的财富有的多,有的少,或者有的中等,有不同的阶层。那么利益群体往往是一个纵向的,也就是说一个利益群体当中有可能包含不同收入阶层的人。
比如说在北京,或者是某个城市,要修建一个,比如说垃圾填埋场。那么周围小区居民可能很反对,因此反对的过程当中,形成了一个利益群体。在这个利益群体当中,有的收入比较高的,有的收入是中等的,有的收入是比较低的,他们构成了一个利益群体。
所以往往利益群体,他是纵向的。所以说,是这样一个概念。这是我们想讲的社会结构理论。
进一步,我们还想再提一个集体行动理论。提到这个集体行动理论,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理论,跟我们现在社会治理有很大的关系。大家能看到这个PPT的话,可以看到,在右手边有一个纵列,上面有这么几个结构性诱导因素,这么一条,下面有一个菱形,这是一个纵列。在一个最顶端,叫做结构性的诱导因素。要解释,为什么一个社会会发生群体性事件,乃至大的**,要从社会的结构角度来看。
首先,一个社会为什么会发生冲突、骚乱、**?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有结构性的诱导因素。什么叫结构性的诱导因素呢?比如这个社会当中,存在贫富分化现象。比如说,我们有的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腐败情况,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结构性的诱导因素。再比如说,刚才提到埃及的骚乱,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有可能成为一个诱导因素,物价特别高,结构性的诱导因素。
因此在这种诱导因素促使下,会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结构性的怨恨和剥夺感。人们认为说,虽然现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但是好象别人比我提高的快,这就叫相对剥夺感。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从电视上看到,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老百姓还不满,为什么?因为老百姓会观察到,是我的水平是比10年前提高了,我的收入10年前是2千块,现在8千到1万块,这是我的收入。但是我会发现,比我收入更高的人,还大有人在,有的人收入上百万,上千万,我会觉得,我也相对剥夺感。因此我们仅仅在媒体上提出,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认为这条会缓解社会矛盾的话,从理论上来看有一定的问题。人们不但看绝对水平,还要看相对水平,这就是通俗话,我们讲的人比人气死人,这个气其实也是诱发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一个原因。
所以,仅仅看人们的绝对水平还是不够的,还要关注这种群体的水平,或者群体之间的相对水平。这就是我们所提到的结构性的怨恨和相对剥夺感。
第三个框往下,叫做普遍化的信念。什么概念呢?我们想说普遍化的信念,是对结构性的诱导因素,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剥夺感的一种解释。人们会去逐渐理解,为什么这个社会有结构性的诱导因素呢?为什么会有贫富分化呢?政府为什么存在腐败的现象呢?我为什么这么贫穷呢?这些问题,你在寻求答案的过程当中就是所谓的普遍化的信念产生。有的人说,这是制度有问题等等。这就是普遍化的信念。
如果普遍化信念形成了,进一步再有一些触发集体行动的因素,或者事件存在。比如我们很关注的突发性事件,这种突发性的事件有很多。比如说自然灾害,社会的一些刑事事件,社会纠纷等等。这些事件的触发,如果进一步再有了一个社会上,社会成员上,如果再有一个有效的社会动员过程,或者网络组织的形成过程的话,往往就会加大社会冲突的概率。
如果再加上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下降,那么就必然诱发集体行动。我们这里的集体行动,就以群体性事件,或者大规模的运动为代表。
所以,这些纵列解释了一个社会为什么会发生冲突和骚乱的一种情况。对于我们国家来看,我们国家从底下往上说,非常重视加强社会控制能力,包括各级的基层组织,现在我们要求加强基层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包括加强公安武警的力量等等。这些都是加强社会控制力的手段。
但是问题在于,仅仅加强社会控制力而不解决上面的问题。那么,我们会觉得社会控制力是很强,但是也感觉到来自社会的压力也很大,这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现在我们也很重视对有效社会动员力量的瓦解。比如说一些非法组织产生以后,我们瓦解他的力量,也非常关注对互联网,动员社会,网络社会这方面一些作用。有的时候,我们会屏蔽一些信息,关闭一些网络,这些也是解除社会动员的一个有效措施。
我们现在网上也非常注重对突发性事件的管理和应对。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对上面的三个,也就是说结构性的诱导因素,结构性的怨恨和剥夺感,以及普遍化观念的产生,这个环节我们说不好治理。咱们在座的同志都是地方的同志,往往是说,你可以管理一些突发性事件,你可以对这个社会组织进行监控,你可以增加你局部的社会控制力。
但是你对于上面三个,如何解除结构性的诱导因素,往往地方同志无能为力。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进行制度性的变革,或者顶层的设计才能够改变的问题。所以说,这里面既有局部的,也有全局的各个方面需要联动才能够消除集体行动因素。
这是纵的一列,还有横过来一块。我们想强调一点,横过来这一块讨论的是什么?实际上是社会冲突过程当中舆论的作用。这里面我们特别想强调,这里的舆论叫做以新型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社会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我们把这类媒体,往往叫做社会媒体,也有人把它叫做新媒体,也有人把它叫做社交媒体,我们常用的QQ、短信、微博,这些都可以被称之为社会媒体。
社会媒体和传统媒体有什么不同呢?其实绝大部分都是相同的。比如说政府还是要监管的。第二信息的传播渠道还是有一些大的公司运营的。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一些社会公众,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什么呢?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信息的发布者扩大了,传统上信息的发布者是政府,或者是传媒企业。但是现在我们想,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都有这个麦克风。意思每个人都有发声音,发布信息的手段和能力,这是现在一个最大的区别。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特点。也就是,新媒体在不断的把人和人之间串联成一个网络,并形成一个新的舆论场。这就是现在咱们的政府非常关注微博,微博上的讨论,QQ群里的讨论,你看郭美美事件,对红十字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就是网络,微博上的一条信息唯一。
动车事件发生了以后,首先我们老百姓会质疑动车为什么会发生事故,甬温动车事件,车头掩埋的过程,救援的过程,小依依的治疗问题,以及一些,动车的技术问题,都提出质疑。
所以说,新型互联网他构成了一个新的对政府管理上的一个挑战,形成了一种新的问责形式,叫做政治问责。提到问责,我想我其实不能提问大家,什么叫问责?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问过很多同志,什么叫问责?大家都说,问责就是追究责任。
其实问责这个词是有两个字组成,一个叫问,一个是责。问就是质询,责就是回答问题,并对过程和结果负责。其实,在问责这个概念里面,最关键还不是找人负责,关键是谁有权力问,这是一个民主社会当中,我们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社会,这是一个民主社会当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首先不在于谁来负责,关键谁有权力质询。我们通常所讲,提到的问责,我们媒体上,政府上讲的问责,叫做行政问责。也就是问责的主题,问的主题是我们的上级部门,上级单位,或者我们的领导,对于中央和地方来讲,就是中央,这叫行政问责。问的主题是上级,需要负责的主题是下级,这是行政问责。
另外我刚才提到所谓政治问责,其实是指的社会对政府的问责。问,或者质询的主题是社会公众,社会成员。而需要负责的,需要对过程和结果做出解释并负责的是政府。而社会媒体的出现,大大增加了社会成员质询政府的能力和手段。他可以发一条微博,通过微博形成的回应,形成一种舆论压力,对政府提出质询,你政府为什么不公布一些事情的原委过程真相呢?他提出了。
所以,现在政府感觉到社会管理的压力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社会媒体的压力。
那么,进一步我们想说社会媒体有哪些作用呢?社会媒体,我们也可以简单的说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形成了社会舆论场,这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社会压力。这个社会舆论场,我们说有三个重要的功能。第一个功能,叫做激发情绪。因为社会媒体当中,很多信息我们也表现出,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信息,而不是一定中性的信息。因为人们为了引起关注,为了获得人们的眼球,往往会发出一些极端的信息,这些极端的信息,就会产生一种激发情绪的作用,特别是激发人那种本能的良知,公正感,公益感这种作用。
比如说,一张图片上透露一个宝马车撞了一个老人,形成一个激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就会激发出人的一种,本身的同情弱者的情绪,这叫激发情绪。第二,我们说叫做心理共鸣。人们在这种网络上的自由讨论之后,会发现
原来有一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现在我忽然发现,社会人也是这么看的,这种情况下,就往往会形成一种心理共鸣,这种共鸣造成的结果,就会强化原来你在大脑里存在的一种信念或者一种想法,心理共鸣。
第三个方面就叫做认知解放。认知解放,提供了你对问题解释的一种新的视角,其实认知解放,不光现在的媒体能够产生的,传统上的一些媒体、报刊、杂志、理论都提供了认知解放的作用。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刚才提到马克思理论,也是提供了认知解放的。比如说,我们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会告诉他原来我的生活为什么这么艰苦?但是马克思理论会告诉你说,我告诉你,你生产的一部分价值有一部分叫做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剥削拿走了。所以,你的生活很艰苦。
因此我们想说当工人阶级了解到这样一条的时候,实际上形成一个认知解放的过程。我们要想解脱,要想摆脱这种贫困的生活,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这是我们以前讲到的问题,现在提的比较少了。其实这种认识,我们所说的工人运动,要从自发到自觉,这个自觉的过程就需要有些理论知识分子来提供认知解放的过程。现在我们回到这个主题上,社会媒体也起到类似的作用,他给一些社会现象提供一种解答和解读,帮助人们形成对问题的解释,一种理念。当然有些理念,对于我们现在的执政党可能是有些挑战和冲击的。因此我们说认知解放,也是社会媒体给我们社会管理带来的一些冲击和挑战,这是第一个方面,社会舆论场。
第二个方面构建非正式的关系网络,传统的网络他是把信息整合在一起了。但是新型的网络,包括社会媒体,QQ、微信、微博这些信息倒在其次,关键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串联在一起。如果大家使用微博,或者微信,哪怕是手机短信的话,也发现重要的是人,这个手机上有多少联系人这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信息本身。
所以,社会媒体的产生就构建了一种新型关系网络,在这个关系网络当中,会形成一种协调能力。刚才我们在第一个阶段提到过埃及发生冲突的时候提到难道我们没有FaceBook吗?意思我们也有一种协调的新型工具手段,网络FaceBook,类似我们QQ这样的聊天群技术手段。
所以这就是新型媒体的一种挑战。也再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前面已经给大家推荐几本了,《聪明的报名》,我们研究社会冲突的,《聪明的报名》。这本书里面,实际上讲到的就是现代的一些**,骚乱是通过新型的技术手段进行联系,联络达到的一种沟通方式。
所以,这些就是我们所提到的一个集体行动理论。
当然我们国家还有一些理论,叫做人民内部矛盾论,这个提的比较早了,包括国家主席毛泽东,刘少奇都讨论过,我们国家的矛盾。实际上,我们想说这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本毛泽东同志的一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报告指出,人民内部矛盾,也是他的原话,大量表现在人民群众与领导者之间的矛盾上,更确切的表现在领导者官僚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上。
所以,我们想说,总书记也说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政府的治理主题本身你必须没有瑕疵,你必须很少被人指摘。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人民内部矛盾,还特别表现在分配问题上,这都是当时的原话。
比如说农民说工人分多了,小学教师说青年工人分多了,你的房子多了,我没有房子,你升了级我不能升级,这都是当时的原话。现在看起来也有这种现象,而且还特别指出了在分配问题上要克服和防止一部分领导干部特殊化的作风和特权的思想,都指出了现在的一些问题。虽然是当年,很多年前的著作,现在看起来还有实践意义。
而且说人民群众不仅在政治上关心社会主义民主,而且在经济、生活、生产上也关心社会主义民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社会管理当中需要思考的。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些碎片化的社会管理创新手段,而是整个全社会的一种系统的社会管理思想,否则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加强,或者改进社会管理的局面,这是我们想提到的。
三、中国社会冲突的制度性因素
我们进一步再用10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中国社会制度,冲突的一些制度性因素。我们看了这么多理论,回到中国来看一下,我们会发现,中国现在确实处在一个矛盾多发的时期。这个不奇怪,任何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们通过客观的考察也发现确实有这样一个规律,关键是治理的主题,特别是政府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治理措施来环节这个社会矛盾,度过这个危险期。
其中,我们再给大家说一本书叫做《论复杂社会的崩溃》这本书,列举了很多社会,从古至今很多社会为什么会崩溃,解释他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上层的知识腐败,证据管理混乱,官员的傲慢自大,奢侈浪费,税负过高,追求个人目标,放弃社会责任,滥用职权,生产过剩,损害了生态环境等等。这个作者列举了很多在历史上曾经发现的一些社会现象,给我们提出一种警钟。
我们看看现在的社会发生很多群体性事件,这个事件当中成分非常复杂,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些情况。比如说有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有私营企业权益受损的工人,有施地的农民,有农民工,有被拆迁的居民,库区移民,下岗的军转干部,出租车司机,环境污染受害者等等。
说到这个环境污染受害者,西部地区都在积极说,也想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加速发展。我们也去西部地区考察过很多地方,学习过。我们发现西部地区实际上是一个生态的宝地,有些地方虽然没有开发,实际上他的生态资源非常的优美,非常的美好,这个天气比北京要蓝多了。
我们就在想,通过这个媒体,我们想说一定要注意环境的保护,环境才是最大的财富。最后很多社会财富创造出来了,还要享受,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下才可以。否则人的身体破坏了,健康程度破坏了,有了再多的财富也是零。我们想说,在你迫切想改变经济命运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保护环境,切不可因为一时的经济开发,破坏了环境,破坏了生态。
我们去有些地区,这次去新疆体会非常深,有些地区那个山上留下来的水可以直接引用,非常甘甜。我们觉得这些少数民族的牧民,生活在那里虽然很简单生活,但是非常愉快。虽然环境也高,人的寿命也长,所以这是最好的。相反,如果因为工业开发,破坏了环境,实际上得不偿失,失去了最终的目标。
我们究竟经济开发为了什么呢?实际上有大把的钞票在手里也买不来一个好的环境,这是我们想借这一句话想提出的。
而且还想提醒大家一点,关于环境,现在从西方国家来看,很多社会冲突都是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我们国家也发生了,在一系列事件,关于环境污染。比如说PS事件,其实就是老百姓非常关注环境问题,从而有这个关注诱发的社会冲突。我们也把这类工程在我们的研究上叫做灵璧工程,这个工程需不需要?需要,这个产品对我们来说有没有用,有用。但是,有污染,因此修在哪都可以,不要修在我家后院。这类工程,我们叫做灵璧工程。所以,老百姓通常都反对这类工程修建在自己住家的周围。这就会引起很大的冲突,有时候政府,企业,希望能够修建这个工程,开工上马,有一定的利润,政府有一定的税收。但是老百姓很反对。所以说,这些也是我们要提醒大家的。
进一步从我们国家来看,如果从冲突主题上来看,更多的表现为市民、工人、农民和政府及企业之间的冲突。从这个表格的对应上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存在这样的现象,不管是贵州的瓮安事件,还是其他的事件,我们列举的可能不一定完整,这个事件,或者吉林的通钢事件,可能都存在这样一种利益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以政府和企业为一方,以市民、工人、农民为一方,这样的问题。
那么,这类事件因为什么样引起的呢?我们想原因也有很多,包括政府的执法,裁判不公,或者征地拆迁诱发的矛盾,环境污染,利益分配,还有欠薪,劳资矛盾,环境污染等等。
当然我们不是说市民和市民之间没有冲突,有的时候市民和市民之间,为了争夺一些工作机会,也会发生,或者资源也会发生冲突。但是我们现在发现主要的一些事件往往会表现在社会矛头指向政府,指向一些企业,这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同时,我们从社会矛盾发生的一些特点来看,在地域上也有一些特征。比如说在东部地区,东北有大量的国有企业改制,下岗的职工也比较多,可能因为这个诱发了社会冲突就比较多,当然也存在政府执法和征地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咱们黄颜色的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因此产生的环境冲突问题,由于企业的存在产生的欠薪的问题,征地的问题就会比较突出。
中部的地区,经济刚刚开始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可能还相对滞后一些。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要启动一些新的项目,可能就会引起更多的,比如也产生征地,也产生拆迁,也有一些环境污染问题,这些有不同的特征。当然有的地方还存在一些政府的执法,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也需要注意。再往西部,新疆、西藏、青海,特别是新疆和西藏这个地区,更为敏感一些,涉及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等,这些可能要关注。
说到新疆,我们还特别想提醒一下,新疆和西藏地区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包括青海,青海省也一样,广西省也一样。这些民族地区我们想汉族的干部一定要非常认真的了解少数民族的这种民俗和宗教。有时候汉族没有宗教的这种人,很难理解到有宗教的少数民族对于宗教的那种执著,这种很难理解到。
所以,我们会觉得你那些宗教禁忌不太当回事。所以说这个是我们需要重新学习的。有些宗教,当然不排除有一些,我们所说的封建迷信,一些不科学的地方。但是他有些教义,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规范,或者是一种行为规范,也不完全都是邪恶的东西,可以值得去研究一下,至少从学习的目的去看一下,了解一下少数民族。
而且我们现在发现,比如以新疆为代表,传统上进入新疆地区往往可能是我们成建制的单位,比如说兵团,石油企业。这样的企业进入这些地区之后,往往有一些民族团结教育,而且每个人员都有各自单位的管理和约束,都做的比较好。
但是现在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进入新疆,进入西藏,比如以新疆为例。进入这些人,往往自由流动,我要做生意,我要打工我就去新疆了。这样的人员出于一种分散的状态,缺乏管理,也没有人对这些人员进行一个系统的,民族团结,民族风俗的教育,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欠缺。这些人在一些地区,如果说违反了一些宗教禁忌,造成一些民族的冲突,就会加剧少数民族跟汉族之间的矛盾。
比如有的同志曾经提出建议,能不能在火车上。因为大家主要是坐火车去新疆,或者飞机上,就讲一些民族冲突,或者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禁忌的一些知识,而不仅仅放放电影,来增加一些这样的教育,也有可能会缓解这样的矛盾。或者说,体现出对宗教民俗的一些尊重,我想这一点,我们感觉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政策建议,这样一点,这是一个方面。
当然进一步我们想说,我们也做过社会调查,这是某个公司做过的社会调查,我们也看到现在公民的社会心态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这也是诱发社会冲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这个社会调查当中,我们会发现公众对于政府解决好腐败和贫富分化问题信心不足。因为最低点,一个份腐败,一个解决贫富分化,这两点一个是政府体制,一个是市场体制当中最尖锐的两个矛盾。
所以,这两点的缓解,对于解决社会冲突问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角。
当然还有一点,刚才提到贫穷,贫富分化,这个表格里面还很有意思。他问了一个,说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你看社会的回答,第一害怕失去健康,第二害怕贫穷,第三受人歧视没有社会地位。这都是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进一步我们就想强调社会管理,不仅仅是加强基层的控制力,关紧看看人们想什么,心里担心的是什么,担忧的是什么,这才是解决社会管理最关键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传统所说的“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
老百姓特别担心失去健康,满身是病,为什么?失去了健康,就失去了收入的来源,一个人的社会风险就会提高。贫穷也是一样,没有财富,在现在的社会应对各种社会风险的能力也会非常脆弱,这些都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恐怕各级政府就要从这方面下手解决这类问题。
所以说,整体上我们利用这么一点时间给大家分享了一些内容。当然,还有一张PPT,目前中国社会普遍采取的四种社会心态,你看看对大家有没有启示。第一个微观受益感落后于宏观经济发展感受。这句话什么意思?好象宏观经济在飞速增长,说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达到多少,GDP增长多少。但是,很多士民在微观感受上,好象我生活没有明显的提高,或者别人提高的比我快,我相对还是落后的。
再比如说,弥散性的社会不公平感,大家都觉得不公平。刚才我们提到,什么叫公平,每个人都有主观判断,自己判断都不公平,然后关于道德的问题,有没有老人去扶,大家会觉得,这个社会互记的思想很薄弱。然后还有功利化,维稳性的职业心态,什么职业心态?求稳,不希望有太大的变动,这些问题大家还可以进一步的研究。
第四篇:网络营销渠道冲突及其管理研究
题 目
网络营销渠道冲突及其管理研究
学生姓名 张妍
学号 1102014073 所在学院
经济与法学学院
专业班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02班 指导教师 秦莉 完成地点 陕西理工学院
2015年5月20日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网络营销渠道冲突及其管理研究
张妍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102班,陕西汉中 723000)
指导教师:秦莉
[摘要]在全球化的今天,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网络营销渠道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渠道形式和新的渠道理念,并渐渐成为企业营销的主要渠道。然而新渠道的运营加入必然会引起渠道间冲突的产生,渠道间的冲突可大可小,有利有弊,如果不采取措施控制管理,将产生不可估计的的破坏性。本文在渠道间剧烈冲突的环境下,分析网络营销渠道带来的冲突原因及影响,并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网络营销渠;网络渠道冲突;网络渠道合作
引言
营销渠道是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通道,连接着企业和市场,是企业开辟和占领市场的重要工具,对企业的经营、竞争力和企业的成长发展几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广泛使用,网络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意识发生变化,消费者对快速地获得商品和服务质量要求提高;对企业产品的多样化和销售的多样化提高;消费者对传统了解商品信息的依赖度降低,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进一步降低等。因此,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剧烈的竞争,企业为适应市场变化必须及时启用新兴渠道,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网络营销渠道以其革命性的特点和优势,成为企业主要的营销渠道。网络营销渠道的启用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市场,但是渠道见得冲突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危机。由于销售渠道的增加,传统营销渠道和新兴的网络营销渠道之间因客户、市场、资源等被分割而产生了矛盾产生冲突,利润分配也因网络营销渠道的加入而减少,渠道冲突再一步激化。如何正确认识渠道冲突,分析冲突原因,缓解冲突,利用渠道优势,提高渠道效率,提高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当今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分析在企业的网络营销渠道冲突,提出可行性的解决策略,建立渠道整合体系,管理渠道运营,为企业,制造商,中间商各自渠道建设贡献一份力。
一、网络营销渠道冲突基本理论综述
营销渠道(Marketing Channel)是产品或服务转移所经过的路径,由参与产品或服务转移活动
[1]以使产品或服务便于使用或消费的所有组织构成。其基本功能是把商品顺利的从生产者转移给消费者,弥补了产品和服务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美国学者伯特·罗森布罗姆认为:“营销渠道是为了实现分销目标而受管理控制的外部关联组织”,“营销渠道总的来说是――使消费者能够方便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购买到他们想要的产品与服务”,企业通过渠道把产品展示给市场和消费者,渠道联系着企业与消费者。
1.营销渠道概述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1)传统营销渠道概念
传统营销渠道(The traditional marketing channels)指在传统营销模式中产品从研发生产到最终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渠道。在传统营销渠道中,渠道运行参与者有生产者、消费者、中间商和代理商,生产者将商品转移给中间商或者代理商,中间商或者代理商再转移到达消费者手中。传统营销渠道是通过传统传播方式与交易工具,比如广告或者其他媒体活动,将商品信息传达给消费者,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直接或者间接从分销商手中买到商品或服务。
(2)网络营销渠道综述
网络营销是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营销方式,已成为企业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网络营销渠道(Network marketing channel),又被称为电子营销渠道,是指应用互联网提供可利用的产品和服务,以便使用计算机或其他能够使用技术手段的目标市场通过电子手段进行和完成交易活动。网络营销的运营已经在营销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是对传统营销市场性质、营销策略、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巨大挑战。
网络营销渠道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生产者直接到消费者的网络直接营销渠道,这时传统中间商由过去的环节的中间力量变成为直销渠道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职能发生巨大的改变,如专业配送公司,网上银行,以及提供产品信息发布和网站建设的ISP和电子商务服务商。网上直销渠道的建立,生产者把商品直接转移给最终消费者,中间商的存在大大减弱。另一类,是中间商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后提供网络间接营销渠道。传统中间商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专业化程度和规模经济效益。
2.网络营销渠道冲突概述
2015年2月3日,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由于网络直销渠道具有跨时空,多媒体,交互式,低成本,整合性,成长性,高效性等优势,是企业可以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企业或生产者销售的首选。通过网络直接进行产品销售,必然会和中间商抢夺市场争夺客户,产生冲突。
二、网络营销渠道冲突影响
渠道冲突时把双刃剑,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冲突是渠道运作的常态。1. 网络营销渠道冲突对渠道成员的影响(1)正面影响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在上图中,O-C1冲突水平范围内,不管渠道冲突如何变化,渠道效率维持不变,渠道冲突对渠道效率五影响。在C1—C2区域内,随着冲突的增加,渠道效率也在提高,渠道冲突带来的是正效应,渠道冲突可以提高渠道效率。C2右部区域则代表冲突的消极(负面)影响。C2是冲突的积极影响向消极影响过渡的转折点。一旦超过C1,C1-C2的间距越大,渠道效率越高;而一旦超过渠道效率C2(转折点),随着冲突的加剧,渠道效率将变低。一般认为,对渠道效率没有影响的是低水平的渠道冲突,会提高渠道效率的是中等水平的渠道冲突,会降低渠道效率的是高水平的渠道冲突,高水平冲突往往会早上吃法律争端,导致渠道成员关系恶化甚至破裂,会损害渠道的正常运行。
三、网络渠道冲突原因
为了实现预期目标,营销渠道成员间相互合作,渠道成员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相互依赖,但同时也因为利益被分配也构成了冲突的客观基础。因此,合作与冲突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互
[7]相联系,两者缺一不可。渠道冲突产生的根源是功能专业化基础上的相互依赖的渠道关系。渠道合作与冲突是硬币的正反面,合作与冲突时渠道竞争的客观存在,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在渠道刚刚进入市场时,市场上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此时中间商还没有出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直接而简单,生产者直接销售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 ,因为没有利益的竞争渠道冲突也不复存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机制的形成,渠道成员间相互合作,营销渠道日益专业化,渠道领域带来了规模经济,直销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单一渠道模式不能满足竞争激烈的市场需求,多层次渠道模式出现,为了实现更高的经济目标渠道成员选择合作,但是合作之间亦有竞争,渠道成员为了拥有更多的资源,更高的利益分配,以及在目标、角色商的不同产生分歧和矛盾,形成冲突的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为自身发展生存,建立多层次营销渠道,但是渠道间及各成员因多种原因存在冲突,本文对网络营销冲突原因研究表现为以下几各方面:
1.目标不兼容
渠道成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每个人的目标不同,当各渠道成员因的目标不一致发生碰撞时冲突因此产生。渠道成员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目标不同,实现目标的渠道也有所不同,如企业的目标是为了得到市场的认可,提高市场占有率及产品竞争率,而如何实现丰厚的利润却是中间商的目标。
2.观念上的差异
在营销渠道中,独立的成员拥有独立的不同的思想观念,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在渠道关系中,各成员的生活背景和文化教育程度都不尽相同,认识事物的途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也不同。由于缺乏信息交流的和认知程度的不同,时常会发生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传递有误的现象,对现实的认知差异和各自不同的行为准则造成成员间的矛盾,从而引发渠道冲突。比如生产者对建立网络营销渠道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建立网络营销渠道,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扩大了消费者人群,提高了商品的竞争优势。传统渠道成员认为新加入的网络渠道分享他们的市场份额,破坏他们的利益分配。
3.顾客的资源稀缺
在顾客资源分配问题渠道成员常常产生分歧而产生的冲突,零售商是渠道中的一种贵重稀缺资源,如何合理的在制造商和批发商之间分配是渠道冲突的原因。以前制造商负责生产,批发商负责销售,但随着市场激烈的竞争,制造商和零售商合作,分割批发商的市场和资源,引起批发商的抵制和不满,因此引发冲突。
4.渠道成员领域冲突
渠道成员的领域冲突。网络渠道的优势是可以覆盖市场上的任何地方,由于网络渠道的便利,网络中间商的客户资源越来越广泛,终端消费者越来越多,传统中间商的市场份额和顾客资源被抢占,企业产品经营权限领域受到冲突。在混合营销渠道供应体系中,各个渠道之间存在“搭便车”的行为,通过促销成本取得较高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实际上是各渠道的公共品。比如很多顾客在传统商场看到喜欢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满意的产品,了解了该产品的优点与功能后,大多会在网上找到产品旗舰店选择购买,导致渠道成员各自的功能和职责混乱,引发冲突。
5.决策领域有分歧
在营销渠道中,每一个渠道成员都会努力为自己在决策权、领导权争取一定地位。渠道成员间的决策领域不明显归谁所有,就会出现各自为政的场面,经常因为决策的问题发生冲突。
6.预期差异
当各个渠道成员对经济发展、竞争形势、市场需求、客户经营的预期不同时,可能会引发冲突。比如制造商和中间商、经销商对市场经济环境的预期不一,对产品的销售需求就会产生冲突。
7.传播障碍
信息的传播也是引起渠道间的矛盾的一种。如成员间不沟通,沟通缓慢,传递信息部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合作可能很快就变为冲突。
[8]综上,渠道冲突成因有多方面,但渠道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冲根源,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四、网络环境下营销渠道冲突的解决策略
1.规划设计合理的企业营销渠道体系
建立合理有序、充满活力的营销渠道体系,明确各渠道的渠道权力和责任,规划渠道领域,制定全方位的营销战略,在渠道冲突发生时,应以渠道间共同利益为首要,来协商解决问题,减弱冲突。这是解决网络营销渠道与传统营销渠道冲突的基础。要解决渠道冲突,企业必须明网络营销渠道与传统营销渠道各成员间的准确定位,提高渠道整体的协调性,避免市场冲突和资源浪费。这包括:设计创新性的网络营销渠道,构造合理的新型营销渠道,制定科学的有效渠道促销方案,以及有效的渠道控制、市场定位、渠道区域划分,等。企业必须制定长远的渠道管理策略,从网络营销渠道和传统营销渠道的冲突,强化对各渠道的有效管理,调整合作策略,引导各渠道之间的优势互补、合作与协同,从根本上解决渠道冲突。
2.进行合理的产品区分。
给不同的渠道分别提供不同的、各适其发展的产品,品牌企业选择店面销售和网上直销的一种使不同的渠道分别销售不同的产品,可以在网络营销渠道和传统营销渠道分别引入型号不同但实质上却相类似的产品,或进行品牌分流,实现多品牌组合等,避开同一产品在同一区域因在不同渠道的分销而引发窜货、压价等风险。例如:一些体育用品或电子产品生产商生产“淘宝专款”、“亚马逊特供”等标志,以示区分,即由企业通过网上展销和自己的配送力量来完成销售。为了让网络渠道的产品与传统渠道的产品有差异,简单的做法,可以为将在网络营销渠道销售的产品设计和使用一个独特的品牌,虽然实际上可能是相同的产品。这样就减少了不同渠道产品的可比性,产品不同,价格不同,即使网络营销采用低价策略,也可避免价格冲突。
3.适当的市场细分或者顾客群细分
解决网络营销渠道和传统营销渠道冲突的方法其实和解决传统渠道间冲突的方法是一致的。市
[9]场细分或者顾客群细分是市场营销的基本方法,也是解决渠道冲突的有效方法。企业进行市场划分或者顾客群划分,从本质上讲就是把顾客群或市场一分为二,一部分消费者留给传统渠道,另一部分划归网络营销渠道,使新旧渠道进一步互为规避礼让,和谐共存,避免因争夺顾客资源和市场发生冲突。企业根据客户的消费需求特点和消费环境的变化对消费者进行调整,进行市场和顾客群细分市。例如:面对IT产品严重同质化、营销的雷同化和目标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惠普、宏基、TCL等知名IT企业根据本行业的特殊特点、状况,针对不同目标顾客群,实现营销渠道的多元化、细分化,建立多层次、等级不同的渠道营销模式,建立了总代理、核心代理、行业合作伙伴、OEM合作伙伴以及网上直销、ASP等多种渠道方式,侧重点不同经销不同类别产品,以灵活迅速共同做大市场。比如新款、时尚、价格较低的IT产品就更多放在网上直销或试销,不再交给渠道商分销;随着ASP模式兴起,一些知名OA、ERP企业绕过传统价值链中的中间机构,直接在网上面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对客户单位卖产品、提供技术服务。
4.对网络营销渠道与传统营销渠道有效分工
网络营销渠道与传统营销渠道都有不同的优势特点,可以根据两者的特点,合理划分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渠道的工作忍辱,网络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针对性强、受众数量可准确统计、实时、灵活、成本低以及有强烈的感官性等优点,是消费者了解企业产品信息企业树立品牌扩大知名度的优良工具。然而网络渠道的虚拟性是互联网的全球性及时性互动性弥补不了致命弊端而传统渠道则可以为消费者的亲身体验提供场所,同时拥有网络营销渠道所没有的顾客信任。因此,生产商可以用网络渠道来的宣传,传统中间商进行实体销售,实现功能换分与整合。
5.整合营销
[10]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必将是一个整合的过程,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之间存在着营销观念、营销策略、营销管理、沟通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取代传统营销,两种营销方式各有千秋,将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的优势结合,必定会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传统营销有些优势在引入网络营销的方式时更强大,而网络营销也需要传统营销的很多方式辅助。通过整合营销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客户需求,改变经营策略重组企业资源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两种渠道的优缺点进行互补整合营销才是解决渠道冲突的优良对策和根本所在。
6.沟通策略
因目标不相容、领域差异、对现实认知的差异引起的渠道冲突能够通过有效的沟通降低或化解。沟通在解决渠道冲突过程中起着粘合剂的作用。只有冲突双方进行充分沟通,才能达成共识,进行合作。互联网双向沟通的共,为企业与渠道成员的沟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使营销渠道有了创新性发展,网络营销渠道作为一种新的渠道形式和理念快速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营销渠道形式。网络营销渠道在冲突中成长,既然渠道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就必须对它进行有效的管理。上文分析了营销渠道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提出了解决策略,建立渠道冲突应用机制,联合传统营销渠道,优势互补,减少冲突,加强合作,保证营销渠道的正常有序运行,提高渠道效率,既有利于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创造更大的销售利润,又实现企业生产商和中间商双方利益最大化,实现互利共赢。俗话说“的渠道者得天下”,营销渠道是连接企业与市场的桥梁,是企业开拓和占领市场的关键,对企业的经营效率、竞争力、经营安全和企业的发展几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只有重视企业的建设和管理,才能赢得市场。
参考文献
[1]庄贵军.王桂林.营销渠道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1-23 [2]《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9]ZHUANG G,XI Y,TSANG S L.Power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The Impact of Guan xi in Chinese Marketing Channel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nent.2010.39(1):137-149 [10]凌宇.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渠道的冲突及整合分析[N].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07.
第五篇:东方管理思想研究
东方管理思想研究
—兵家用人思想
一、兵家思想的统筹包括
兵家思想包括了非常多的管理思想,和一系列的管理哲学观点,它既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国际关系等客观因素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又还强调了人的重要作用。人是生产力中的最活跃因素,决定着事情成败的关键,对人这种最活跃因素的利用就是管理。并将主体的决策、指挥、组织、运筹等军事理素质(所谓的“将能”、“将才”)作为一项基本因素,并由此而引出争取战争胜利的一系列战法。
二、兵家思想中先进的用人制度(一)以人为本的选材标准
《孙子兵法•计篇》提出了选才的五条标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1.智,即智谋才能。
《孙子兵法•谋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弱势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2.信,即信用、信任、威信。
“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
3.仁,即与人为善,关心下属。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4.勇,即勇敢、果敢。
“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
5.严,即严格。
企业管理者就必须善于运用科学严密的管理手段。
除此之外,孙子对将帅的使命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确保社稷安稳,将
帅一定要有一种“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使命感。同样,企业的发展也需要管理者具备这样的使命感。
(二)以人为本的用人策略
兵家在用人的过程中,非常重视“适”、“恩”、“威”、“恕”、“严”几个方面的相机抉择。
1.适
就是给优秀的人才以充分的信赖和适宜的工作环境,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其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避免设置各种障碍、束缚,让人才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例如《韩非子》的“饰罂困马”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延陵卓子要乘马出行,不仅车子极其华丽考究,连拉车的马都装扮得与众不同,马的前后布满了错钩铜锥。由于对马的动作制约过于严格,欲进不能,欲退不可,当这马想要逃脱这种不合理羁绊时,竞被驾车者砍去马蹄。为周穆王驾驭过八骏的造父看见卓子这样对待骏马,竟难过得哭了,连饭也吃不下。此事比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使用,被任用者就像“饰锥”中的马那样,因进退不能、不知所措而无所作为。
2.恩
对人才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特别右后的待遇,使其知恩图报,把个人的目标融合到组织的目标中去。这需要组织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公平的竞争机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领导者要有为群体或个人作出牺牲的奉献精神。“吴起吮毒”和“昭辛旧事”这两个例子,就是最好的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带兵征战的将领,吴起在发现兵士得病的时候,却能不避污秽,亲自用嘴把疽毒中的脓血吸出来。当兵士的母亲听到这件事后竞伤心地哭了。因为这个士兵的父亲曾在吴起的军中当兵,也曾被吴起用嘴吸伤口的毒液。为此他父亲感恩戴德,奋勇杀敌,最后捐躯沙场。正是这种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是吴起成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的重要原因之一。昭辛的老板借他结婚之机,明为苛刻,实际花了一大笔钱,把昭辛的婚事办得十分妥当,使昭辛在一怒一喜中感激涕零,死心塌地。这些都是对“恩”的巧妙应用。
3.威
威是恩的对立面,恰当地运用个人的威望和手中的权力,对有作为却桀骜不驯的人才进行压制、强迫,使其为我所用。据《资治通鉴》记述,唐太宗李世民有匹骏马,性极暴烈,无人能驯服。武则天自告奋勇,担保此任。条件是给她三件武器:铁鞭、铁棍和匕首。若铁鞭不能驯服,便用铁棍敲击它的脑袋,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正是通过这种手段,武则天达到了策动、使用各类人才的目的。
4.恕
就是要宽以待人。在一定条件下,对犯有某些错误的人员,不予追究,并加以宽恕,从而赢得人心。三国时期,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兵败,由于仓促败退,很多军机文书未来得及带走,被曹军收缴。其中竞有不少是曹军将领和朝中大臣与袁绍勾结的来往书信。许多谋士建议曹操设立专门机构,严加追究,但曹操不仅不加以审查,反而下令一把火烧掉了。于是一些因参与此事而惶惶不安的官员,都为曹操的宽宏大度如释重负,感激不尽,以致“全军上下,欢呼雀跃”。
5.严
《孙子兵法•计篇》中把“法令执行”作为比较敌我双方力量强弱的“七计”之一。严是一个组织具有强大战斗力的保证。对那些公然藐视法纪、抗拒权威而胡作非为者进行严肃处理,从而起到震慑他人、令行禁止的作用。《宋裨类钞》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宋初年间纲纪法令不正,社会风气败坏,有个叫张咏的人,去四川崇阳当官,发现一个管钱库的小吏,在鬃边系了一个小钱,一问竟是从库中偷出的官钱,便下令责打。可由于平时蛮横惯了,不仅不服责打,还出言不逊,说不过这点小钱,你就责打我,还敢杀我吗?张咏听罢立即下笔写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穿石”,亲自动手斩杀此人。从此之后,当地的社会风气一改以前的颓势,为之一振,受到老百姓的广泛赞扬
(三)人力资源的柔性化管理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意思是说:激流飞下,能够冲走石头,是因为迅猛的水势所造成的,并且提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因此。如何动态的提升自己的竞争平台,取得更大的竞争势能,就成为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任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柔性化管理,正是顺应了“择人任势”的需要,成为未来管理理论发展的方向,是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对象特征变化的必然选择。
三、兵家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
兵家的许多内容现在已经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管理格言并对现在的企业管理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诸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居安思危”、“备无患”、“先计后战”、“远交近攻”、“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避实击虚”、“以众击寡”、“兵贵神速”等等
四、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应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一)建立新型的企业人际关系
1.要建立有利于人际沟通的企业制度。企业应该通过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合理化建议制度、人事商谈制度等,广泛吸取员工参与企业管理。
2.提倡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双向沟通。一个企业组织只有形成了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和传递方式,员工在工作中才能很好地理解上级的意图,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更好地协调行动。
3.要优化人才群体结构,减少工作积极性发挥的阻力。
(二)高度重视工作的再设计
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应注意考虑体现个人的意愿及价值,为防止工作的枯燥无味,特别是满足人们为应付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而越来越需要灵活性的要求,在不断丰富或增加员工工作内容、为员工提供更多工作轮换机会的同时,可逐步实行弹性工作制。企业管理者只有从工作本身高度重视工作再设计,尽可能地为员工创造一个既安全又舒畅的工作环境,不断扩大工作范围,丰富工作内容,使工作多样化、完整化,并富有自主性和挑战性,使员工觉得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能在工作中大显身手,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善于运用形象管理
成功的管理者必然是有效的管理者。这种管理的有效性,除了运用岗位赋予的权力进行经济驱动和制度规范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运用岗位之外的非权力影响力,即靠自身较完美的形象,在被管理者心目中产生一种魅力,从而使被管理者在信任与鼓舞中努力工作,这就是“形象管理”。因此,现代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形象管理的重要性,全面提高自己的管理素质,运用好形象管理的影响力,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四)培育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在激烈的现代企业竞争中,一个企业只有在长期运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且为全体员工普遍认同、遵守和奉行的共有价值观念、经营理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企业文化环境.有利于从根本上调动全体员工为企业奉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使员工心情舒畅地为企业工作。
小组成员及分工:
崔晓婷------收集资料 扈健------收集资料 沈夕惟------PPT制作、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