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网络安全看云安防业务的安全需求
从网络安全看云安防业务的安全需求 在刚刚过去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维护网络安全。“网络安全”一度成为两会热词。
近日,携程信息泄露成为新浪微博的热点话题,自3月22日漏洞报告平台乌云网在其网上公布了一条网络安全漏洞信息,指出携程安全支付日志存在漏洞,可导致大量用户银行卡信息泄露,包含持卡人姓名身份证、银行卡号、卡CVV码、6位卡Bin,并称已将细节通知厂商并且等待厂商处理中。此外,携程还被曝某分站涉及数据库配置和支付接口信息的源代码包可直接下载。3月23日携程回应称共有93名用户的支付信息存在潜在风险,通知这些用户更换信用卡。由此次网络安全漏洞事件可以看出,在大数据时代,云安防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从携程信息泄露 看云安防业务的安全需求
从一些会议提要看云安防建设的需求
3月6日举行的2014中国通信行业云计算峰会上,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刘多曾表示:“云计算正在走向成熟,2013年中国公共云服务的市场规模达到了47.6亿元人民币,预计2014年将达到62.8亿元人民币。”针对云计算健康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工信部通信发展司政策标准处谢雨琦处长指出,“政府要带头使用云服务,加快推进可信云建设。”
在刚刚过去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维护网络安全。“网络安全”一度成为两会热词。新浪微博网友@索菲莺在「聚焦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6)」上提到“宽带中国”概念、4G.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时评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网络化就没有现代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网络无处不在,已经深刻影响到我们到实际生活。
随着平安城市建设的发展,监控系统产生的大数据对存储的容量、扩展性、稳定性、可靠性的需求,必然需要更多的云端服务。当下网络安全主要面对的是云平台上的大数据安全问题。而目前我国与大数据相关的软硬件国产化程度低,据统计,我国很多企事业单位的大数据分析软件来自国外,高端传感器及仪器仪表过分依赖于进口,互联网所使用的大部分服务器放在某发达国家。这是我国网络安全的环境现状问题。
安防企业对三种云安防业务模式的实践
对于安防行业而言,随着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发展,已成功推出三种云安防业务模式:
1.对于IaaS模式,企业将虚拟化等技术引入安防解决方案,以此提升方案竞争力;
2.对于PaaS模式,在智慧型平安城市的建设中,已有政府部门规划构建视频云服务平台,通过视频云服务平台提供的接口为各部门的业务系统提供服务;
3.对于SaaS模式,有针对家庭用户的安居服务,有针对学校学生的安全服务,有针对个体商户的安全服务等等,用户只需将安装于家里的监控摄像头接入网络,并在视频网站上注册,就可以享受到安居服务,包括看护宝宝、看护老人、监控告警等,用户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通过手机、Pad、电脑等终端接入并查看家里的情况,同时,当摄像机捕捉到家里的异常情况时,会第一时间将视频、图片、告警信息发送到用户手机。同时,在大数据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并做出了初步的探索。笔者在采访海康威视大数据与云安防部门经理潘新春时,潘总谈到:在大数据领域,海康威视已推出了多款相关
产品,如视频云存储、交通卡口大数据处理平台、视频图像信息数据库等,其中视频云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能够提供海量视频、图片的存储,具备高容量、高带宽、高可靠、高扩展等特性;交通卡口大数据处理平台主要应用于智能交通中,存储和处理海量的交通卡口过车数据,能够针对海量过车数据提供快速检索、智能研判、统计分析等服务。未来,海康威视还会继续推出大数据平台、大数据一体机等产品,并会不断丰富大数据处理服务。在云计算领域,海康威视对视频云、安防云等方案作了深入的设计和探索,并且正逐步应用于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城市管理等实际项目中。在民用领域,安防云已经以公有云的形式向广大消费者提供服务。
霍尼韦尔徐浦在接受慧聪网采访时表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安防行业与IT行业的结合彻底改变传统安防理念,现代安防科技将成为安防厂家的基本特征,对于安防企业而言,大数据很现实,而且充满机遇。”
结语
随着安防监控的网络化和高清化,尤其是平安城市、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各个行业应用的深度挖掘,城市规模和跨地域的海量级的监控系统产生的大数据对存储的容量、扩展性、稳定性、可靠性的需求,必然需要更多的云端服务。而基于互联网的云存储,将对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未来云安防建设必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二篇:从农产品需求看新时期质量安全管理
从农产品需求看新时期质量安全管理
“民以食为天”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同人群、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对“吃”的追求不尽相同。新时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需要根据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多样化的市场消费需求,针对性进行调整和引导,更好实现良性互动。
一、农产品需求层次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20世纪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该理论成为人文管理领域的重要基础。同样,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数量的需求、安全的需求、优质的需求、个性的需求、文化的需求,消费者实现了低一层次的需求后也将向高一层次的需求发展。
农产品各层次需求关注的重点包括以下内容:数量的需求,主要是具备数量充足的农产品,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也就是常说的粮食安全。安全的需求,主要是农产品符合质量安全要求,不能对人体产生急性或慢性危害,也就是常说的食品安全。优质的需求,是指农产品的品质更加优良,营养元素和其他功能成分符合人体健康需求。个性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偏好,针对性挑选自己钟意的农产品,展示个人风格和品位。文化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已不是消费农产品实物本身,而是其背后蕴含的人文、历史、情感等难以物化的因素,以实现深层次的触动和共鸣。
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和农产品需求层次有一定相通之处,即前两个层次的需求侧重基本保障,后三个层次的需求侧重品质提升。
二、我国农产品各层次需求发展状况
(一)基本数量需求情况。从以前的“以粮为纲”,到“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粮食安全问题对于我国这样的超级人口大国来说一直是重中之重,也是国家战略。但随着农业生产保障能力的提高,尤其是粮食产量“十连增”,“菜篮子工程”又让农产品副食种类不断丰富,数量需求问题目前已不是普通消费者的主要担忧。
(二)安全需求情况。随着数量需求的解决,人们对农产品的关注更多集中在质量安全上来。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2001年提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6年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积极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科学管理。经过努力,目前虽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时有报道和炒作,但质量安全基本面稳定且向好,总体合格率多年保持在96%以上。这其中一个重要抓手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其产生背景各有不同,但都对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国共认证登记“三品一标”产品超过10万,产地面积及产品总量均占到全国耕地面积和食用农产品商品总量的40%,建立了“从农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标准化生产模式,成为生产、流通、消费的主导力量。
(三)优质需求情况。在我国,农产品优质化工作一直在开展,但提上主流工作的时间相对不长。比如对特定阶段、部分产品(如加碘食盐、铁强化酱油)、重点人群(如孕产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进行了营养改善性工作;各级各部门也经常开展了一些优质农产品评选;绿色食品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这方面的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优质的需求日益增强,国家也加强了干预和引导。《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将“优质食用农产品”列为发展重点的第一位,提出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
(四)个性需求情况。尝鲜、品特、体验是基本消费规律。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数量巨大。国家先期开展过特色农产品方面的工作,提出过《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标志性的事件是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实施,让这项工作有了制度化、国际通行的管理手段。农产品地理标志以其不可复制性和对区域经济的重要促进作用,成为了从国内到国际、从中央到地方、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关注的热点,也成为特色品牌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农业国际合作的焦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也将农产品地理标志列为发展重点。此外,日益兴起的有机农产品,也体现了部分消费者对于回归生态的一种个性化需求。可以预见,个性需求将成为今后消费关注新的增长点。
(五)文化需求情况。“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定的人文历史延伸了“食”的本质,使之得以升华。如有的产品是皇家贡品深受追捧,有的产品给人以吉利象征,让人产生正向联想,有的产品寄托了童年、家乡等珍贵记忆和经历,让人无法割舍,这些形成了固定的消费市场,具有不可替代性。农产品地理标志与人文历史因素息息相关,具备文化方面的属性。如我国前两批公布的40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佳县红枣、兴化大米等29个可以直接对应具体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再如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中华美食多个侧面,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里面的很多食物,如诺邓火腿、新会陈皮等,都是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文化需求将是消费者对农产品最高层次需求,其产生的价值也难以用物质进行衡量。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两条基本结论:一是我国消费者目前对农产品总体处于安全的需求阶段,部分高端消费者已发展到后三个层次的品质提升阶段;二是综合产品布局、消费认知和市场表现等情况来看,品牌农产品将成为消费追求主流(其代表性产品是“三品一标”),也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农业发展的重点。
三、科学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层级理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同样要结合市场需求,科学定位,做到“市场引导生产,生产满足消费”。如以“三品一标”为例,无公害农产品定位在“安全”,重点是满足安全层次需求;绿色食品定位在“优质”,在安全基础上兼顾优质层次需求;有机农产品定位在“生态”,重在个性需求并可作为其他需求的有效补充;农产品地理标志定位在“特色文化”,重在个性和文化层次的需求。
今后阶段,农产品地理质量安全工作也可分层级管理:一是保安全。重点是保障好农产品基本安全,推行无害化、标准化生产,扩大无公害农产品规模,逐步实现农药等投入品减量化,满足大众对安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二是倡优质。实现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基础上的优质化,重点推进绿色食品发展,强化优质营养健康理念,实现农产品品质提升。三是抓个性。一方面强化特色地域品牌打造,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发挥其在人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内涵和作用;另一方面根据地方实际,适度发展有机农产品,满足部分人群对于生态消费的追求。四是拓功能。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感官农业,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农业文化遗产等工作结合起来,让老百姓真正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几点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应当奉行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重、“产出来”和“管出来”并举、生产与消费相协调、市场引导与行政干预相结合的理念。
(一)精准实施政策扶持。各地应当结合资源禀赋、市场成熟度,瞄准主要问题,针对性确定自身发展重点。各类产品发展要互补、协调、不撞车,扶持政策要有针对性。可围绕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标准化创建、产业化认定等各类农业生产性项目,稳步推进品牌农产品的发展,把其作为相关前置条件或验收指标,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实行无公害农产品强制性市场准入。同时,避免增加过多、新的农产品品牌概念,尤其是与既有模式相交叉的重复性工作,以免造成行政资源浪费,影响政府工作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强化技术指导和质量管控。加大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科研和攻关,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在传统农兽药残留基础上,加大对营养、品质、特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和积累。进一步树立风险管理的理念,强化对已知风险及未知隐患的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力度,并加强对新兴领域(如产品品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坚持底线思维,提高准入门槛,强化主体自律和诚信水平,推动包装标识和可追溯管理,提升行业规范水平。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强化监督检查,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及不法行为。
(三)加强品牌培育和消费引导。通过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合理引导消费需求,共同提升品牌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重点做好产品宣传推介工作,从单纯的卖终端产品,向卖过程、卖情感、卖体验等方面发展。推广工作可多形式、“虚”“实”结合,实体方面可通过展览会、专销店、休闲体验馆、市民农场、示范创建等方式,网络方面可通过物联网、追溯、电商、微信等平台方式。树立一批科学、公正、亲民的权威公知和意见领袖,通过强大“正能量”科普宣传,挤压谣言和炒作空间。对消费者的引导可以有重点、分层次进行,更多瞄准家庭、单位的农产品采购、烹饪、加工人群。加快推进国际化发展,拓宽外贸渠道,加强产品互认,营造国内外良好发展环境。
第三篇:从员工需求层次看企业发展前景
提高员工需求层次,创造企业核心价值
——从员工需求层次看企业发展前景 山西吕梁项目 杜乐乐
企业是员工的企业,员工对于公司是最为重要的资源,是支持企业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如何理解人本管理的内涵及精髓,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工程和机制,激发员工的潜能,共同创造企业核心价值,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个充满生机、潜力无限的企业,就是通过满足其员工的所有基本需要,使员工的最高目的与企业的核心价值相统一的企业。
人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梯次递进,随着低层次需要的不断满足,进而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更高层次的需求开始逐渐凸显,并开始主导个人的行为和生活。
人之所以工作,在古代就是为了满足饮食等生理需要以及居住等安全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于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归属感和自我尊重的需求也变得愈加重要,然而想要使人对于工作发挥更高的热情,激发出更大的潜力,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必须使员工追求的最高目标与企业核心价值达到统一,使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达到一致。企业作为员工的集合体,当所有员工都处于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过程中,则企业的发展也将达到最巅峰的状态。员工奉献给企业的不只是体力劳动,还包括其所有的智慧,是真正的全身心投入,而企业回报给员工的也并不只是相应的物质报酬,还包括员工的发展前途以及对归属以及尊重需求的满足等。
如此的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才是人本管理的精髓,才是以人为本的最高形式,员工的福祉也即是企业的福祉,企业与员工共命运同发展。
一、人本管理的含义
所谓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根据吕梁项目管理实践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层涵义:
1、依靠员工主观能动性——全新的管理理念
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发展能力的,主要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归根到底,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人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尤其是我建筑行业,市场门槛较低,竞争压力巨大,外部环境没有任何优势,只有通过管理,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因而必须树立依靠人的经营理念,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去创造组织的辉煌业绩,鲁布革水电站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吕梁项目部正是通过发挥、依靠全体员工尤其是领导班子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建管处组织的四次劳动竞赛中,连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2、激发员工潜能——最主要的管理任务
生命有限,智慧无穷,人们通常都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事业之中。解放生产力,首先就是人的解放。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正是为亿万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在当前社会的大趋势之下和目前土建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公司的现状,必须激发员工的潜能,锐意改革,公司才能拥抱明天,拥有未来。山西吕梁项目部,通过各种激励措施,老中青结合搭对的方式,成立里党员模范岗、团员先锋岗,项目经理、书记与主要领导班子成员签订责任状等等一系列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员工潜能,在项目攻坚、劳动竞赛、争先创优等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尊重员工价值——企业最高的经营宗旨 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人们常常把尊严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象征。一个有尊严的人,他会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当他的工作被充分肯定和尊重时,他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在吕梁项目部所有员工的价值都能得到尊重,甚至一名炊事员、一名劳务派遣学员,测量班劳务派遣学员李伟、王明,工作突出,领导班子第一时间研究决定,增加二人待遇,在五一项目聚餐的时候,炊事员葛兴波这样说:“美味,源于心细,干劲,源于尊重。”
4、提高员工素质——组织成功的基础
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企业都应把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现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重新塑造自己。提高员工素质,也就是提高企业的水平,增强企业的生命力。吕梁项目在干好工程同时,还打造了一直过硬的队伍,为公司立足山西,储备了人才,在项目管理上,培养一线管理副经理两名,王凤荣、魏国院;在施工技术方面,培养青年岗位能手两名,刘江鸿、杜乐乐,在党政管理中,培养优秀团干部、团员各一名,张冰、孙航宇,以及优秀党员四名,B类项目安全管理人员两名,公路类建造师三名,试验检师一名等等,在《山西建筑》、《城市建筑理论》、《科技时代》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技术论文六篇,并获集团公司、四公司优秀论文各一篇,申报五小创新成果一项,编写了项目安全文化手册、管理手册,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素质和业务水平。
5、员工全面发展——管理的终极目标
企业改革的时代,是励精图治的时代;必将为员工的全面发展创造出广阔的空间。进一步地说,员工的全面发展,是企业发展进步的标志,是企业发展的最高目标,从而也是管理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对新员工的培养都是内外兼修,业务要精,管理要通,对于各部室负责人的业务穿插,团结协作更是积极组织,努力协调,力求项目管理精细化,员工发展全面化。工作之余,我们项目还组织了篮球队,项目员工还自编、自导了小品《吕环恋歌》等,既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又发挥了他们的专长。
6、凝聚员工力量——组织有效运营的重要保证
管理不仅要关注每一企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素质,还要研究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从这一本质要求出发,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就应当是齐心合力、配合默契、协同作战的团队。如何增强组织的合力,把企业建设成现代化的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也是人本管理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认真贯彻公司传承铁道兵精神,发扬企业优良传统,实现文化强企的精神,努力推进和谐项目建设,凝聚了员工,团结了力量,促进了和谐,推动了生产,吕梁先后被公司、吕梁环城建管处、山西省交通厅评为“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标兵单位”“平安文明工地”、“和谐文明示范窗口单位”,得到了山西交通报、吕梁电视台、山西交通广播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员工的荣誉感极大的提高,凝聚力空前高涨。理解含义之后的思考如下:
二、人本管理的机制
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使每一个员工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人本管理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如下一些机制: 动力机制。
旨在形成员工内在追求的强大动力,主要包括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即利益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二者相辅相成,不可过分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压力机制
包括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竞争经常使人面临挑战,使人有一种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和挑战,会使人产生一种拼搏向前的力量。因而在用人、选人、工资、奖励等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目标责任制在于使人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责任,迫使人去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约束机制
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使人的行为有所遵循,使人知道应当做什么,如何去做并怎样做对。制度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伦理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前者是企业的法规,是一种强制约束,后者主要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当人们精神境界进一步提高时,这两种约束都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保证机制
包括法律保证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保证。法律保证主要是指通过法律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利益、名誉、人格等不受侵害。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保证员工在病、老、伤、残及失业等情况下的正常生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企业福利制度,则是作为一种激励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选择机制
主要指员工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力,有应聘和辞职、选择新职业的权力,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与此同时,企业也有选择和解聘的权力。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竞争机制,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建立企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群体。环境影响机制
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指两种环境因素:一是指人际关系。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心情舒畅,在友好合作、互相关怀中愉快地进行工作;反之,则会影响工作情绪和干劲。二是指工作本身的条件和环境。人的大半生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必然会影响到人的心境和情绪。提高工作条件和环境质量,首先是指工作本身水平方向的扩大化和垂直方向的丰富化;其次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所必备的工具、设备、器材等的先进水平和完备程度;再次则指工作场所的宽敞、洁净、明亮、舒适程度,以及厂区的绿化、美化、整洁程度等。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工作条件环境,让所有员工在欢畅、快乐的心境中工作和生活,不仅会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会促进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
三、员工的自我管理
1、赢得尊严
尊严被看作是人性重要的特征之一,每一个员工,都是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去赢得应有的尊重。凭着对自尊的渴望,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责。
2、合理的人生定位
企业是由许多员工组成的,他们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是不可缺少的;精心钻研自身最能发挥专长的岗位,思考自身在企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将自身的未来与企业的未来定位在一起。
3、自我实现
把自己融于工作与事业之中,干出一番成就。有这种追求的员工,常常是视事业为生命,视工作为乐趣的。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在企业的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4、积极奉献
员工作为企业的一份子,不应只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应积极回报企业,为企业、为别人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企业与员工的发展
首先,把个人生命价值与企业价值融为一体的团队,它能使员工心甘情愿地努力工作;其次,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员工了解公司的目标和发生的种种问题,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再次,让员工与企业共生共长,让员工能够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在共同创造的繁荣中共同获得幸福。
以人为本的管理,涉及到人的培育与成长,人的选聘与任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以及员工参与管理、人际关系、团队建设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又受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技术的、心理的等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又相互交织。可见,人本管理,是一项多目标、多因素、多功能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全面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员工的需求层次,不断培育员工成长和进步,是企业发展的长远大计,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第四篇:从需求理论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从需求理论看思想政治的有效性
孙新建
(华南理工大学政管学院,广州 510640)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教育对象思想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要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从教育对象主体需求来科学规范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需求;有效性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活动在实现既定教育目标上的程度,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符合教育者主观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真实度。” 思想政治教育曾在中国革命年代和建国初期起过重大的作用,成为我们党制胜的法宝,这是有目共睹的。而现今,很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却产生了怀疑和动摇,甚至者嗤之以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反差,主要是因为前者迎合了当时大多数国人希望摆脱压迫,希望脱离贫困,希望救亡中国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主动迎合了教育对象的需求。而后者却没有根据由于社会的巨大变化而引起的教育对象需求的变化来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因此,前者的教育有效性就特别突出,而后者教育的有效性却受到人们的质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人的工作,而人是有思想,是有和其他动物不同需求的高级动物。马斯洛曾把人的需要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这就是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按照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分为:第一层次,生理需求:如衣!食!住!行等;第二层次,安全需求:如人生安全!职业安全等;第三层次,感情和归宿需求:如友谊!情感归属等;第四层次,社会需求:如尊重!权威!地位等;第五层次,自我实现需求:如胜任感!成就感等”马斯洛认为:人们一般按照以上所述从第一层次到第五层次这个需求“阶梯”,从低级到高级追求各项需求的满足"。因此,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虽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决不是任意制定的,更不是所谓心灵的“自由创造”和 “想当然”,它只能是来自于对象的内容,反映对象不同阶段的利益需求,才能为对象所接受,才能被对象所“内化”。为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设计上,应坚持以人为主的原则,从教育对象的需要出发,尊重并满足教育对象的利益追求,先达到“利益认同”,再引导升华到教育实施者政治要求,最终实现“价值认同”的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1]一以教育对象的利益需求为原则,来合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利益需求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和顺利运行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建立在对教育对象利益的关心上,才有存在的依据,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是一种对实践活动有很强解释力、作用力的精神产品。要改变过去被过浓的理想色彩包裹的有“完人化”倾向的“应然”式教育,在教育内容设置上尊重、关心教育对象的利益需要,并满足教育对象合理的个人需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方面要体现教育对象的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是一种道德行为和道德境界,这是价值认同最崇高的阶段。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走上另一个极端,一味强调教育对象的“ 利益认同”,那就会使教育内容失去先进性、方向性、指导性,最终导致惟利是图、享乐主义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置上要以“ 价值认同”制约“ 利益认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落实到价值的实现上来。因此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时要以义导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由利益认同走向价值认同,才能实现良好动机和完美效果的统一,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
统一。
2以教育对象的利益需求为原则,来合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过去我们往往只从社会的需要、党和国家的需要来理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很少考虑如何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 外在的东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远没有成为教育对象的自觉需求。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与教育对象的需要的发展规律是相吻合的,所关注的重点应是教育对象的需要、教育对象的完善与发展,以体现特殊的人本关怀价值。近几年来,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进行了许多改进,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从本质上认识教育对象主体性需要方面的方式方法改进还不太明显。西方德育大师涂尔干曾强调:“强迫学生去接受道德实事、道德价值和行为确实不好,但是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要成为的那种是未来社会所要求的人,而由社会所需要的这种人与我们与生俱来的那些潜能之间存在的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不按社会的要求去限制、规范我们行为、欲望,我们就不能形成一种社会人格,甚至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所以,这一过程虽然痛苦,却是必要的,如果说这就是灌输,那么灌输就是不可避免的。”灌输方式仍是最明显的代表。“ 灌输”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源自列宁的观点:“ 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2]。列宁所说的“ 灌输”是基于当时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的需要而言的。工人有对社会主义意识的需要,但他们没有文化和理论基础,自己不能产生社会主义意识,因此,需要先进知识分子从外部进行灌输。当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教育者就形成了“ 灌输万能”、“ 只要灌输,总有收获”的思维定势。我认为给婴儿喂奶是灌输,但给婴儿灌酒、灌醋就绝不是列宁所讲的“ 灌输”,灌输绝不是想灌什么就能灌进什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研究教育对象的需要,灌输教育对象需要的东西,只有建立在受教育者需要基础上的灌输才能收到实效。
“人是社会的主体,但人的主体地位不能只作认识论的理解,而应作存在论的理解,即应把社会理解为人的社会,是人为的社会和为人的社会,社会的一切都与人的存在和活动内在相关联。” [3]人是社会的主体,但人的主体地位不能只作认识论的理解,而应作存在论的理解,即应把社会理解为人的社会,是人为的社会和为人的社会,社会的一切都与人的存在和活动内在相关联。因此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关怀价值,教育者人本关怀的一个重要前提与基本要求就是承认、尊重、理解“ 每个受教育者都是人”,“ 要把教育对象当人看”,教育对象都有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人人都有自己的需要这个基础上来合理地理解和解决受教育者的各种思想问题,以文明方式来对待每个教育对象,从根本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需要满足和社会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
个体需要满足和社会需要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表现的两个方面,其中个体需要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获得的起点和关键,社会需要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获得的归宿。当教育对象以社会地位的确立、个人能力的发挥、个人贡献得到承认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为表征的个人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人的基础”。社会需要的满足更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终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正是在于追求以整个社会需要满足为表现的社会的发展。单单致力于教育对象个体需要满足而摒弃社会需要满足的思想政治教育,称不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灌输社会需要的工作,要科学灌输社会需要,要求灌输的内容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灌输的动力要充满责任感,体现主动性;灌输的形式要具有贴身感,体现渗透性,乐于让人接受;灌输的范围要占领制高点,体现层次性。” [4]要努力追求在教育对象个体需要满足基
础上的以开放性、多边性、上升性为表述特征的社会需要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满足教育对象合理的需要,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从满足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入手,通过开展大量细致入微,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说服教育,言传身教实践活动,以满足教育对象合理的需要来刺激其产生合理的动机,并在动机支配下,产生符合思想教育者预期的言行,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内涵及评价依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2] 列宁 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3] 刘远传 社会本体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60.[4] 陈敏 科学认识大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6).Approaches to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ory of Requirement
Sun Xin Jian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obey the law of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alteration of person’ mental.Content and method of education should be on the basis of requirement of society, especially requirement of pers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object of the education;requirement;effectiveness
第五篇:从保险法看承保、保全和理赔业务操作
从保险法看承保、保全和理赔业务操作
投保规则
1、确立投保人。
第三十一条 投保人对下列人员具有保险利益:
(一)本人;
(二)配偶、子女、父母;
(三)前项以外与投保人有抚养、赡养或者扶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
(四)与投保人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除前款规定外,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订立合同时,投保人对被保险人不具有保险利益的,合同无效。
2、确立被保险人
第三十三条 投保人不得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投保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保险人也不得承保。
父母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险,不受前款规定限制。但是,因被保险人死亡给付的保险金总和不得超过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限额。
第三十四条 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未经被保险人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的,合同无效。
按照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所签发的保险单,未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不得转让或者质押。
父母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险,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限制。
3、确立受益人
第三十九条 人身保险的受益人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
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时须经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与其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投保人身保险,不得指定被保险人及其近亲属以外的人为受益人。
被保险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可以由其监护人指定受益人。
第四十条 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可以指定一人或者数人为受益人。
受益人为数人的,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可以确定受益顺序和受益份额;未确定受益份额的,受益人按照相等份额享有受益权。
4、健康告知
第十六条 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
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前款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前款规定的合同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三十日不行使而消灭。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二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5、交费
第三十五条 投保人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向保险人一次支付全部保险费或者分期支付保险费。
第三十八条 保险人对人寿保险的保险费,不得用诉讼方式要求投保人支付。
6、年龄误告
第三十二条 投保人申报的被保险人年龄不真实,并且其真实年龄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年龄限制的,保险人可以解除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保险人行使合同解除权,适用本法第十六条第三款、第六款的规定。
投保人申报的被保险人年龄不真实,致使投保人支付的保险费少于应付保险费的,保险人有权更正并要求投保人补交保险费,或者在给付保险金时按照实付保险费与应付保险费的比例支付。
投保人申报的被保险人年龄不真实,致使投保人支付的保险费多于应付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将多收的保险费退还投保人。
保全规则
1、保额变更
第三十六条合同约定分期支付保险费,投保人支付首期保险费后,除合同另有约定外,投保人自保险人催告之日起超过三十日未支付当期保险费,或者超过约定的期限六十日未支付当期保险费的,合同效力中止,或者由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减少保险金额。
被保险人在前款规定期限内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给付保险金,但可以扣减欠交的保险费。
2、复效、退保
第三十七条合同效力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止的,经保险人与投保人协商并达成协议,在投保人补交保险费后,合同效力恢复。但是,自合同效力中止之日起满二年双方未达成协议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保险人依照前款规定解除合同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第四十七条 投保人解除合同的,保险人应当自收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3、变更受益人
第四十一条 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可以变更受益人并书面通知保险人。保险人收到变更受益人的书面通知后,应当在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批注或者附贴批单。
投保人变更受益人时须经被保险人同意。
4、质押
第三十四条第二款 按照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所签发的保险单,未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不得转让或者质押。
理赔规则
1、理赔报案
第二十一条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知道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及时通知,致使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难以确定的,保险人对无法确定的部分,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保险人通过其他途径已经及时知道或者应当及时知道保险事故发生的除外。
2、理赔索赔、受理
第二十二条 保险事故发生后,按照保险合同请求保险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时,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应当向保险人提供其所能提供的与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有关的证明和资料。
保险人按照合同的约定,认为有关的证明和资料不完整的,应当及时一次性通知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补充提供。
3、确定受益人
第四十二条 被保险人死亡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由保险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
(一)没有指定受益人,或者受益人指定不明无法确定的;
(二)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没有其他受益人的;
(三)受益人依法丧失受益权或者放弃受益权,没有其他受益人的。
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确定死亡先后顺序的,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
4、理赔给付、时效
第二十三条 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后,应当及时作出核定;情形复杂的,应当在三十日内作出核定,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保险人应当将核定结果通知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在与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达成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协议后十日内,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保险合同对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期限有约定的,保险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
第二十五条 保险人自收到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和有关证明、资料之日起六十日内,对其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数额不能确定的,应当根据已有证明和资料可以确定的数额先予支付;保险人最终确定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数额后,应当支付相应的差额。
5、拒付:法定责任免除 1)、不如实告知
第十六条 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
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前款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前款规定的合同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三十日不行使而消灭。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二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2)、欺诈
第二十七条 未发生保险事故,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谎称发生了保险事故,向保险人提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请求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并不退还保险费。
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除本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外,不退还保险费。
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伪造、变造的有关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的部分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前三款规定行为之一,致使保险人支付保险金或者支出费用的,应当退回或者赔偿。
3)、犯罪
第四十三条 投保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投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向其他权利人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的,或者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未遂的,该受益人丧失受益权。
4)自杀
第四十四条 以被保险人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自合同成立或者合同效力恢复之日起二年内,被保险人自杀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被保险人自杀时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除外。
保险人依照前款规定不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5)拒捕
第四十五条 因被保险人故意犯罪或者抗拒依法采取的刑事强制措施导致其伤残或者死亡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投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6、后续处理
第二十四条 保险人依照本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作出核定后,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当自作出核定之日起三日内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发出拒绝赔偿或者拒绝给付保险金通知书,并说明理由。
7、索赔时效
第二十六条人寿保险以外的其他保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向保险人请求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
人寿保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向保险人请求给付保险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五年,自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
8、限制行为
第四十六条 被保险人因第三者的行为而发生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等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给付保险金后,不享有向第三者追偿的权利,但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仍有权向第三者请求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