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南部山区开发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南部山区开发的调查报告
前段,市政协经济委与**、**、**、**、**5市县政协和市农工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市农业局、市水利局、市畜牧局、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交通局、市中小企业局、市农业银行、市农业发展银行等14个部门联合开展了一次关于我市南部山区开发调研活动。这次调
研,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区域发展和市委提出的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综合了解我市南部山区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快开发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
一、我市南部山区开发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市山区涉及**、**、**、**、**5个县市,35处乡镇,总面积3981平方公里,总人口138万人,分别占全市的25和16。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秘书网网址:6636.bak.cn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的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山区开发做了大量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现已完成绿化荒山68万亩,改造坡耕地54万亩,修建道路3600公里,建成林果基地39万亩,打机井2400多眼,建水库塘坝890多座。通过连续多年大搞山区综合开发,有力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2004年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2元,比1992年增加2841元。
南部山区开发关系到全市经济能否实现全面平衡和跨越式发展,但目前我市山区开发仍面临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我市大部分山区土层薄,砾石多,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有的就是荒山秃岭,且水源奇缺,地下水位深,取水困难,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加之交通闭塞,基础设施不配套,开发的制约因素较大。
(二)投入不足,扶持政策力度不够。近些年来,全市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山区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的问题日益显露。由于山区开发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短期内难以见到明显的成效,少数干部主观上缺乏开发的主动性,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未能拿出应对之策,存在面上发展不平衡。
(三)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山区的多数镇、村种植业所占比重较大,工副业水平低,畜牧业仍是薄弱环节,农村市场经济不发达。有工副业项目的地方也普遍存在规模小、起点低的问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村级组织因为没有公共积累,无力兴办公益事业,无力为群众提供有效服务,致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缓慢,有的村至今未摘掉贫困的帽子,个别户仍需依靠救济渡过难关。
(四)部分群众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滞后。据了解,在部分山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山区总人口的9.3,初中文化的占3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5,文盲半文盲还占相当大的比例。近年来,随着受教育成本日益加大,部分青少年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又出现一批新的青少年文盲半文盲。因为文化素质低,致使山区群众视野狭窄,观念陈旧、保守,导致农业科技推广难,致富手段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
二、进一步加快我市南部山区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加快南部山区开发的合力
1、建立山区开发组织领导体系。市里要完善山区综合开发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全市山区开发的日常工作和综合协调。各山区市县、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通盘谋划山区开发工作。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实行各级领导干部包靠制度。建立示范村、示范基地和样板工程,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并纳入山区各级干部工作实绩和任期目标考核。全市每年对山区开发工作进行一次调度和评比。
2、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和优惠政策。搞好山区开发,关键要稳定干部队伍。凡是在山区乡镇行政及延伸性事业单位工作的干部职工可适当上浮工资,每隔几年,固定一级;浮动工资可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负担;当前要通过财政支持,切实解决在困难山区乡镇工作的干部职工的工资问题;对长期在山区乡镇工作,并担任乡镇主要领导职务且政绩突出的,可相应享受副县级有关待遇。加大对山区的扶持力度,出台包括税收减免、粮食补贴、群众就医和子女入学等方面新的优惠政策,帮助山区发展经济和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3、全社会大力支持山区开发。市直和市县各职能部门,都要围绕山区开发的整体规划,制定工作措施,实行重点倾斜,为山区开发做出应有的贡献。继续实施和强化部门、大企业包村扶贫制度。统筹安排山区开发与小康建设、扶贫攻坚、小流域治理、造林绿化、科技推广等工作。积极做好山区开发的项目服务,具体指导帮助项目的实施和建设,努力为山区开发多办实事。加大对山区开发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宣传山区的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和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明确思路,因地制宜确定山区开发重点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抓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选择一批专业批发市场重点扶持,争创全国知名市场。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围绕当地主导产品,鼓励引导国家、集体和个人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并进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长链条的产业,增强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升值能力,增加山区开发的后续效益。
2、大力发展林果业。继续抓好山区丘陵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发展特色水
果、名优品种,生产出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和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使林果业这一传统产业不断上档和升级。山区相当一部分土地水肥条件较差,种粮效益很低,应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引导群众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果,搞成经济林或用材林,以增加农民收入。水肥条件较好的土地,大力发展错季瓜菜、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作物等。
3、大力发展畜牧业。挖掘山区的资源潜力,发展食草畜禽的特色养殖,加快适度规模的奶、牛、猪、鸭等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山区发展畜牧业,必须搞标准化生产,在建设标准化饲养场的用地、资金、技术指导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给予扶持。
4、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和旅游业。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大力发展工商业,引导山区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对全市的山区旅游资源,市里要进行统一规划,加强各市、县之间的协调,尽量避免各自为战和无序竞争;现有景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服务功能,增强吸引力。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鼓励群众搞好矿产资源的开发。注重山区生态保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5、大力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继续坚持以改善生产条件,搞好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的山区综合治理和开发,并形成规模。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项目。同时,引导农民合理开发,长短结合,解决荒山开发布局散乱和盲目生产的问题,减少开发风险,提高开发效益。
(三)创新机制,加大对山区开发建设的投入
1、建立山区综合开发专项基金。市政府除每年安排的财政支农资金外,再安排一定的贴息贷款,利息可以由各级财政和农户按适当比例负担,并连续贴息3-5年,重点用于宜林山场的开发、特色龙头企业建设等。各市县必须投入相应的配套资金。
2、市、县各有关部门加大对山区开发的投入。在充分利用好现有扶持开发资金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更大的投资支持。各级支持的项目和资金,除扶贫资金外,要按照统一投向、合理安排、渠道不变、捆绑起来使用的原则,纳入市山区综合开发建设年度计划,加强资金管理,确保重点开发项目的资金需求,做到专款专用。
3、大力支持鼓励单位和个人以不同形式、不同渠道引进、争取外资和社会力量投资山区开发。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赠款,搞好生态治理工程和重大山区开发建设项目。各金融部门不断增加对山区开发的贷款额度,其增长要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长率,特别落实好各类山区开发建设计划的贷款指标,最大限度支持山区开发。对已经承包或拍卖的荒山,在经营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限期治理,力争几年内见到成效;对尚未落实开发责任的,要尽快落实措施,放开限制,谁开发见效快谁先开发,并鼓励跨村跨乡跨区域开发。坚持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尽快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以及社会各界投资山区开发的良好格局。
4、进一步完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山区引水工程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和“村村通自来水”项目。大力支持帮助山区搞好道路、供电、通讯设施建设,在项目安排上实行重点倾斜,为山区开发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实施科教兴山战略,走科技开发山区之路
1、组织好科技进山。鼓励和引导各类科技人员进入山区开展技术服务,实行定项目、定责任、定奖励,科技服务成果与报酬挂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技术研究推广中做出贡献的,大力表彰奖励;长期坚持在山区一线工作的科技人员相应提高物质生活待遇。
2、抓好科技示范推广。山区各市县围绕山区开发,建设好科技示范园区,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市政府可选择部分园区进行重点扶持。建立健全县、乡、村、户四级科技推广网络,推动科技服务经济。
3、拓宽山区人才培养渠道。立足于山区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山区市县做到县有培训中心、乡有培训学校、村有培训场所。培训工作坚持“四个为主”即:期限以短期为主,形式以技能为主,内容以实用为主,方向以创业为主。每个青壮年农民达到掌握一两门创业致富本领,使农业新技术成果在山区开发中得以有效、广泛的应用。
(五)强化就业机制,加快山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1、建立山区劳动力转移组织。要把劳动力转移作为山区脱贫致富的关键一环来抓,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市和有关市、县成立山区劳动力转移办公室或协调机构,摸清山区劳动力的底数,结合实际制定山区劳动力转移目标及规划,采取相应措施跟上指导,推动落实,加快转移步伐,力争“
十一、五”末基本完成山区劳动力转移任务。
2、合理调整村镇规划。山区人口分散,居住环境差,导致上学就医、水、电及道路设施等很多问题难以解决。有的故土难离,观念陈旧,也影响劳动力的转移。因此,要做好群众工作,并合理调整山区部分镇村设置。人口适当集中,乡镇不宜过小。个别居住偏远、环境恶劣及住户稀少的村庄,可考虑整体搬迁。
3、走多渠道转移的路子。打破就业壁垒,清理和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规定,简化山区农民进城就业的手续;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进一步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保护用工双方权益,建立起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培训、输出、管理和权益保障“一条龙”服务的路子本文来自517878秘书网www.xiexiebang.com,组建形成一种“输出一人,致富一家,输出一帮,致富一方”的良好工作格局;有关部门帮助在国内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发一批效益好、收入稳定的大中型企业作为劳务输出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定期规模性输出;积极拓展劳务合作渠道,实施多元化输出,鼓励和组织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山区农民走出国门,实现境外就业。
4、落实培训转移保障制度。市县两级设立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强培训机构的设施和师资力量建设,切实承担好山区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就业之重任。
2005年10月
第二篇:关于我市南部山区开发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南部山区开发的调查报告
前段,市政协经济委与**、**、**、**、**5市县政协和市农工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市农业局、市水利局、市畜牧局、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交通局、市中小企业局、市农业银行、市农业发展银行等14个部门联合开展了一次关于我市南部山区开发调研活动。这次调研,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区域发展和市委提出的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综合了解我市南部山区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快开发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
一、我市南部山区开发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市山区涉及**、**、**、**、**5个县市,35处乡镇,总面积3981平方公里,总人口138万人,分别占全市的25%和16%。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秘书网网址:6636.bak.cn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的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山区开发做了大量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现已完成绿化荒山68万亩,改造坡耕地54万亩,修建道路3600公里,建成林果基地39万亩,打机井2400多眼,建水库塘坝890多座。通过连续多年大搞山区综合开发,有力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2004年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2元,比1992年增加2841元。
南部山区开发关系到全市经济能否实现全面平衡和跨越式发展,但目前我市山区开发仍面临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我市大部分山区土层薄,砾石多,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有的就是荒山秃岭,且水源奇缺,地下水位深,取水困难,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加之交通闭塞,基础设施不配套,开发的制约因素较大。
(二)投入不足,扶持政策力度不够。近些年来,全市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山区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的问题日益显露。由于山区开发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短期内难以见到明显的成效,少数干部主观上缺乏开发的主动性,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未能拿出应对之策,存在面上发展不平衡。
(三)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山区的多数镇、村种植业所占比重较大,工副业水平低,畜牧业仍是薄弱环节,农村市场经济不发达。有工副业项目的地方也普遍存在规模小、起点低的问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村级组织因为没有公共积累,无力兴办公益事业,无力为群众提供有效服务,致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缓慢,有的村至今未摘掉贫困的帽子,个别户仍需依靠救济渡过难关。
(四)部分群众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滞后。据了解,在部分山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山区总人口的9.3%,初中文化的占3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5%,文盲半文盲还占相当大的比例。近年来,随着受教育成本日益加大,部分青少年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又出现一批新的青少年文盲半文盲。因为文化素质低,致使山区群众视野狭窄,观念陈旧、保守,导致农业科技推广难,致富手段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
二、进一步加快我市南部山区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加快南部山区开发的合力
1、建立山区开发组织领导体系。市里要完善山区综合开发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全市山区开发的日常工作和综合协调。各山区市县、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通盘谋划山区开发工作。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实行各级领导干部包靠制度。建立示范村、示范基地和样板工程,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并纳入山区各级干部工作实绩和任期目标考核。全市每年对山区开发工作进行一次调度和评比。
2、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和优惠政策。搞好山区开发,关键要稳定干部队伍。凡是在山区乡镇行政及延伸性事业单位工作的干部职工可适当上浮工资,每隔几年,固定一级;浮动工资可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负担;当前要通过财政支持,切实解决在困难山区乡镇工作的干部职工的工资问题;对长期在山区乡镇工作,并担任乡镇主要领导职务且政绩突出的,可相应享受副县级有关待遇。加大对山区的扶持力度,出台包括税收减免、粮食补贴、群众就医和子女入学等方面新的优惠政策,帮助山区发展经济和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3、全社会大力支持山区开发。市直和市县各职能部门,都要围绕山区开发的整体规划,制定工作措施,实行重点倾斜,为山区开发做出应有的贡献。继续实施和强化部门、大企业包村扶贫制度。统筹安排山区开发与小康建设、扶贫攻坚、小流域治理、造林绿化、科技推广等工作。积极做好山区开发的项目服务,具体指导帮助项目的实施和建设,努力为山区开发多办实事。加大对山区开发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宣传山区的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和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明确思路,因地制宜确定山区开发重点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抓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选择一批专业批发市场重点扶持,争创全国知名市场。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围绕当地主导产品,鼓励引导国家、集体和个
第三篇:南部山区支教计划
南部山区支教计划
三月和四月是雷锋双学月,但这并不意味着,过了这两个月,雷锋精神就不复存在了。为了让雷锋精神得到延续,也为了帮助山区的孩子们,我们形司四班计划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南部山区支教活动,此次南部山区支教活动我们将与城乡互助工作组合作。综合考虑同学们的时间、孩子们的时间等多种因素,我们最终决定于周六进行支教。我们将把报名的同学分成四组,即分成四批分成四周进行支教。因为是周六支教,我们不排除周末有安排的同学,所以我们尽量考虑到每一个同学,并且尽量让男生女生比例控制在1:1,秉着加强男女生交流的原则进行分组。
虽然近些年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提升,但xx村的教育现状很让人担忧。窘迫的经济条件,使得一些孩子甚至无法完成义务教育;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家长们哪会把精神层面上的教育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读书与否全由孩子兴趣;而幼小的孩子哪里会真正懂得“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的道理,读完初中就去打工甚至成为理所当然;恶劣的环境、低下的待遇吸引不了老师,造成教师紧缺······
这些问题中的大部分都不是我们能改变的,所以希望通过支教来帮助孩子们。我们也知道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是不能彻底的、完全的改变这些现状的。所以我们也希望能通过支教扩大影响,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状况,使更多的人关注山区的孩子们,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我们相信关注也是一种力量,一种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此次支教我们选择了南部山区的xx村,xx村位于xx,据了解,这个村
自古就有xx的传统,因而得名xx村。另外xx村有左右闻名的xx水库,xx水库位于xx的上游,村民一般都到xx水库取水喝。
这次支教的主要目的是给这些孩子们带去知识,带去希望,带去追求。并且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先天是不能决定的,但可以靠知识改变命运。在教授孩子课本知识的同时,还给孩子们开阔视野。在此预祝南部山区支教活动可以顺利的开展和进行。
Xx学院本科x班2012年4月26日
第四篇:来自竹溪南部山区民情日记
3月28日星期一晴
早晨起来,匆匆上路,经过6个多小时颠簸,下午3点多钟,我们终于来到我县南部山区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途中,路过向坝乡胜丰村村委会,我顺便向村党支部书记李定清了解了村里开展“三万”活动情况及县武装部工作队驻村工作情况。说心里话,每次来到十八里长峡,我的心情总是那么复杂,我为竹溪人民能够拥有这样环境优美、资源富集的自然保护区而感到由衷高兴,同时也为如何有效保护好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切实造福竹溪人民而犯愁。一路走,一路想,不知不觉来到了十八里长峡双坪村,走访了两户农户,随后与村干部进行了座谈。
我们首先来到了六组张秀英家。主人向我讲,家里有两个孩子,小儿子在外开车,虽然家庭收入主要靠打工、种地,但享受了医保和新农保,日子过得还算好,只是觉得就医不方便,附近只有一个村级卫生室,生病就医需要到十几公里外的向坝乡卫生院。针对她提出的问题,我答复:“县里正逐步探索高山、二高山地区生态移民外迁到集镇的办法,以此解决就医看病难、学生上学难等问题。”四组王修翠家有5口人,两个儿子在外打工,1个女儿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读大一,但因灾害多、学生上大学等因素,比较贫困,家里想从事种植和养殖产业来发家致富。得知这种情况后,我鼓励她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县里也在想办法研究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家庭贫困问题。
双坪村我来过多次,我们一进村委会,村干部都很亲切地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交谈。张安才等村干部告诉我,村里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打工是村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他们都称赞县委开展的加强群众教育创新社会管理活动很及时,对引导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很有必要。听了村干部们的发言,我着重就打工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大家交换了意见,要求他们立足资源、结合实际发展致富产业,让村民既增加收入又照顾家庭。我还向村干部们谈了县委这次开展以“进农家、唱红歌、读经典”为载体的加强新时期群众教育活动的现实意义、目标任务、具体措施,要求大家一定要创新方式方法,做到因地制宜、行之有效。
3月29日 星期二 晴
山里的空气格外清新,山里的清晨格外宁静。在向坝乡政府简单用了点早餐,我们就开始了今天的行程。
我们首先来到向坝村。这是该乡最大的一个村,2400多人,有党员47人,其中7名女党员。我详细询问了村里经济发展和加强群众教育创新社会管理活动开展情况,村党支部书记袁连辉一一作答。我叮嘱他们好好把县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好,既要对群众进行教育,也要为百姓办实事。
随后,我们来到五丰村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张登安老远就迎了上来,满脸的喜悦和激动。张登安很精明、能干事,我与他推心置腹地进行交谈,谈县委为什么要在新时期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谈村干部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让百姓信服,谈村里的经济如何发展等等,气氛非常融洽。
一路思考,一路前行。大山深处山高路险,农户也越来越少,偶尔有一两户人家,想去了解一下情况,无奈都是铁将军把门,估计都下地干活忙春耕去了。再走一程,就到桃源乡境内了,沿途又走访了刘克强、梁学珍等五六户人家,看了桃源乡烤烟集中育苗大棚,下午又匆匆赶往丰溪。
丰溪镇是我在这次活动中的联系点,上次就要来的,无奈因事不得不中途返回。在丰溪,我们看了界梁村、朝阳洞村、丰溪村,与几位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进行了交流和沟通,这些村在这次活动中都有不同的载体和内容,这让我十分欣慰。朝阳洞村4组村民王兴华因患肾病要在十堰太和医院做手术,村里正以这次活动为契机,组织村民为他捐款,虽然数额有多有少,但群众积极参与的热情正是我们开展这次活动所要唤醒的一种意识、一种责任,我当即捐出500元,聊表自己的一份爱心。在这里,我重点就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路与想法同镇党委、政府一班人进行了沟通。丰溪历史上就是一个边贸重镇,而且山场辽阔,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因此,我要求镇党委、政府立足优势资源,在药材产业发展上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真正把丰溪镇建成秦巴山区地道中药材批发集散中心。
(作者系竹溪县委书记余春存)
第五篇:关于深度开发我市红薯资源的调查报告1
以创新求效益,以规范促发展
——关于**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市场农业日益发展,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红薯这个传统的充饥度荒作物,又焕发出了现代市场生机,被誉为“宇宙食品”、“第一保健食品”、“长寿食品”,显示出了新的开发利用价值。重新认识红薯生产,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红薯产业进程,对于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畜牧业、轻工业发展,丰富市民“菜篮子”,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红薯的产业优势
1、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红薯属旋花科,甘薯属,甘薯种,为喜温、耐旱、耐瘠,蔓生性草本植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稳产性好。红薯块根膨大期长,无明显成熟期,自形成后直至茎叶衰退后,整个生育期都能积累光合产物,形成产量的时间长,经济系数高达70-80%,居粮食作物之首。高产每亩可达5000公斤以上。
2、营养价值高,具有多种用途。①食用:红薯的块根富含淀粉(16-26%)、糖、蛋白质、脂肪,是较好的食粮。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介绍,红薯所含的维生素和氨基酸种类均多于大米和面粉,它的维生素A和纤维素更是大米远远不及的。②保健:日本专家发现,吃红薯不仅能防止疲劳,提高人的免疫力,促进胆固醇排泄,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而且抗癌作用也大大超过了人参。俄罗斯专家称它是未来的“宇宙食品”。法国人称它是当之无愧的“高级保健食品”。美国科学家发现,红薯含有一种类似雌激素的成份,对保持人的皮肤细腻,延缓人的衰老有积极作用。③饲用:红薯又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红薯每亩一般可产茎叶1000-1500公斤,能供1-2头猪一年的粗饲料,薯块加工后的粉渣等副产品也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对发展畜牧业,建立和扩大饲料基地有着重要的意义。④工业原料:它是制造淀粉、酒精和糖的重要原料之一,同时还是制造葡萄糖、柠檬酸、红霉素、药片填充料、果胶、味精、丙酮、丁酸、人造橡胶、人造纤维、塑料、染料等的重要原料。
3、品种资源丰富,商品开发条件成熟。我省已培育出了一批优质、高产、用途多样的红薯新品种。如:肉质雪白、细嫩、鲜食脆甜的“水果薯”;肉质桔红、高含胡萝卜素的“饮料薯”;肉质紫色,可提取高档紫色素的“色素薯”;适应加工成果脯类食品的“果脯薯”;有医疗治病和保健价值的“药用薯”;有用作烹调,鲜嫩味美的“蔬菜薯”;还有加工淀粉用的“高淀粉薯”;适宜作牲猪饲料的薯、藤双高产薯等。
(四)市场需求量大,发展空间广阔。全省每年生产粉丝、酒精、柠檬酸、乳酸、降解塑料、外贸出口等市场需薯干量为120万吨,而全省每年红薯总产量折薯干仅92.84万吨,其中40%作为饲料及山区群众食用,市场缺口大。
二、红薯生产现状
1、种植历史悠久。红薯属我县传统栽培作物,农民有种红薯的习惯,原来全县常年种植面积5万亩左右,总产量7.25万吨左右,最高年份种植面积超过了10万亩。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种植面积不断减少,2005年全县种植面积为2.5万亩,平均亩产1450公斤,总产3.63万吨。悠久的种植历史,为进一步发展红薯生产奠定了基础。
(二)栽培范围广泛。我市耕地中,旱地占80%,且坡地多、坪地少,薄地多、肥地少,旱灾频繁,适合红薯栽培。全市所辖的5县1市3区的农民均有种植红薯的习惯。适宜的种植范围,为逐步扩大红薯生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重点产区突出。我市红薯主要集中在***,其中,2004年***县为11.39万亩,****县为10.4万亩,都为***省红薯生产大县。各地的红薯主要分布在二高山、低山平坝地区。相对集中的生产区域,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条件。
(四)加工逐步兴起。目前,全市红薯利用,除人食少量外,形成了晒薯干,配饲料,漏粉条,做凉粉,酿薯酒,熬薯糖,炸薯泡和加工淀粉生产粉丝,酿造食用酒精等系列产品。除农户家庭作业外,还创办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力的加工、营销企业。郧县现具有一定规模的红薯加工企业6家,家庭作坊式加工厂20余家,年加工鲜薯6万吨左右。郧特粉丝厂现具有年产粉丝1000吨的能力,2002年产粉丝1800吨,实现销售收入600万元,利税40多万元。在其示范带动下,***镇从山东引进加工设备,34名干部入股成立了***淀粉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下设6家红薯加工厂,2002年加工鲜薯1.5万吨,实现利润60万元,参股干部人均分红1000多元。截至目前,***镇红薯加工厂已发展为10家,年加工鲜薯能力为3.5万吨,淀粉7500吨,2004年加工鲜薯2.5万吨,加工淀粉及粉丝8300吨,实现产值1100万元,该镇农民人平增收250元。***镇农民***、***、***三位农民分别建立的“***粉丝厂”、“***淀粉厂”、“***淀粉制品厂”三个红薯加工企业,年加工红薯系列产品2000吨,实现年销售收入45万元,带动农民上千户。**市***镇通过招商引资,2005年引入韩国老板与当地老板合资200余万元,建成了***场红薯淀粉及制品加工场,年加工鲜薯500万公斤。
由于受传统认识习惯的影响,就全市红薯生产总体而言,距市场经济发展,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差距较大,具体表现在: ——品种结构单一。现在我市红薯的品种过于单一,据初步统计,70%为食用饲料型徐薯18,另外30%的面积主要是鄂薯2号、鄂薯4号、鄂薯5号、鄂薯407、鄂薯603、豫薯6号、豫薯7号、豫薯12号、华北
533、紫色红薯等。
——平均单产低。全市的红薯产量差异较大,高的超过5000公斤,低的只有500公斤以下。我市红薯主要种植在坡地、瘠薄地、田边、地角,好田、好地种植很少,没能发挥出高产作物的优势。
——贮藏技术落后。多数农户以地窖贮藏为主,贮藏方法原始,红薯腐烂严重,旺淡不均,春季市场供应不足。如果采用科学方法贮藏,情况将会有较大改观。
——加工利用粗放。全市除***县、***市各有一个大型综合加工厂外,其它各地基本还是靠农户自己加工,方法简单,增值率不高。部分地区因交通不便,大量的红薯只能喂猪,或简单加工成粉条、薯酒自食,未能变成商品,红薯的茎、叶综合开发基本还没起步。
——科技含量不高。专门从事红薯生产研究的力量比较薄弱,急需投入一批骨干力量下苦功夫对红薯的引种、育种、种植、加工、销售进行深入攻关研究。
三、今后的发展思路
根据宏观农业进入新阶段后的新情况、新特点,结合我市农业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当前产业化结构调整,突破性发展红薯生产的大好机遇,对待红薯生产要象小麦、玉米、水稻等大宗作物一样,高度重视,精耕细作,把它作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项目之一真正落到实处。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发挥区域优势,依靠科技创新,优化品种结构,稳定栽培面积,提高单产水平,着力加工转化,开发名牌精品。
(二)规划目标。从2006年开始,大力引进专用薯,建立专用薯基地,使全市红薯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产量水平,优化品种结构,搞好产品深度开发,进行规模经营,实现增效增值上。到2008年,全市面积恢复到70万亩,年产鲜薯的能力要达到10亿公斤,产值要达到15亿元(含加工转化增值)。
(三)建设重点
1、生产基地建设。2006年主要是扩大面积,引进良种,建立基地,增加总产。其中,要在***、***、**各建立10万亩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红薯基地。
2、加工设备建设。全市以郧县、丹江口市红薯加工厂为龙头,加工相对集中,避免分散,防止资源浪费。健康发展民营经济,扩大加工规模。对**县红薯加工厂要进行扩建、改造,在进一步搞好粉丝加工的基础上,向红薯糖、醋、酒等多方面系列加工的深度发展。
3、服务体系建设。抓好红薯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引导体系、政策落实体系、法律保障体系等配套建设,为红薯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到2008年,可年产鲜薯10亿公斤,获得产值15亿元(含加工转化增值)。
2、社会效益。该项目建成后,可以直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畜牧业、轻工业全面发展,丰富菜篮子、果盘子,改善人民膳食结构,提高生活水平,加快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市场观念,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3、生态效益。采用水平等高线垄作种植红薯,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无公害、绿色红薯栽培,无污染的红薯加工,可以发展绿色保健食品。
四、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技术措施
——加快新品种更换步伐,合理安排区域布局。要积极引进高产量、高淀粉“双高”型红薯新品种,逐步引进水果型、烘烤型、果脯型、蔬菜型、饮料型、色素型等多种新型红薯,大力推广脱毒种薯。抓好红薯育苗基地建设,2006年率先在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各建立100亩的水果型红薯育苗繁殖基地,作为试点;2007年后各县、市、区都要建立自己的良种育苗繁殖基地,并着手引进脱毒育苗技术。
——切实加强新技术引进,努力提高种植水平。要进一步规范温床育苗,聚土垄作栽培技术,大力推广红薯催芽育苗技术。聚土垄作要改过去顺山向开沟的传统习惯,提倡等高线种植,保护水土。要尽量提早播期,增加产量,并开展垄作地膜覆盖技术试验。要注意推广应用合理密植,配方施肥,重施钾肥,应用红薯膨大素提高产量,应用保鲜剂延长贮藏时间等相应技术。
——狠抓加工转化增值,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应积极深入研究红薯综合加工利用的多门类、多层次加工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新产品。注意引进红薯加工环节的技术与设备,开展主副产品的综合加工利用,做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创造更多、更优的产品。
(二)组织措施
——认真搞好组织领导,保证红薯产业化顺利进行。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发展经济的角度,用战略眼光来看待这一项目。认真抓好红薯产业建设的总体规划、科学决策、综合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认真搞好服务,创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务必加强信息服务,积极开拓销售市场。认真研究分析市场,从种植源头和市场销路摸清情况,搞准信息,指导农民因地制宜调整品种结构,确定红薯综合利用开发方向,促进红薯产业向着健康有序方向稳定发展。
——加大宣传力度,真正实现红薯价值。要在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让农民知道新品种增产增收的效果与栽培技术,让城市居民了解新产品食用价值,积极参与销售,扩大消费需求。
(三)政策措施
——积极采取政策扶持,确保规划目标落实。地方政府要采取必要的配套扶持政策,市、县(市、区)财政、科委要加大对红薯产业的科技投入,每年拿出10-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新品种引进、新产品开发、新技术试验和农业技术培训。同时,要积极争取立项,取得中央和省有关方面的扶持。
——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千方百计增加收入。要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参与红薯产业开发,广开门路,安排剩余劳力,进行红薯产品深度加工,缓解项目区内的资金投入压力和就业压力,发挥该项目的社会综合效益。